妙境法師:妙境老和尚法語


 2021/11/4    熱度:845    下載DOC文檔    

妙境老和尚法語
 
(一)《瑜伽師地論》是全面地、深入地開示了什麼是禅,我們若能認真地學習,你自己就會有主張:「喔!應該這樣學習禅的!」就不會再隨著別人的舌頭轉了。
 
(二)學習教義遇見了難關怎麼辦?可以請教善知識、翻閱參考書;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靜坐。心靜下來的時候,忽然間明白了!所以靜坐也能幫助你學習教義,學習教義也能幫助靜坐,它們是互相幫助的。
 
(三)佛法裡面所有的修行就是內心的止觀,這樣思惟觀察,久了就成功了。
 
(四)我們所學習的佛法談到第一義谛、也談到世俗谛,但我們修止觀時修不來、不能作如是觀,問題何在?就是聞、思慧不足,沒有正見的原故,這證明我們學習得不夠。如果你能深入學習二谛的文和義,應該能作如是觀。不斷地學習經論,專精思惟,由聞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則既能修止、也能修觀。
 
(五)佛、菩薩、阿羅漢聖人所講說的就是正法。法是軌持的意思,它能有軌持的作用,譬如火車在軌道上走就是安全的,否則就會脫軌。佛、菩薩、阿羅漢,一切聖人說的佛法就是軌道,凡夫肯依教奉行就是安全的──從安樂的因到安樂的果。如果認為是戲論,不肯學習,那不見得安全。你自己承認你是佛教徒,但是若不學習聖人的法語,那是有問題的!
 
(六)佛法說生信,這個信是建立在智慧上面的。由於你通達了佛法,有了智慧,你才相信佛法是怎麼回事。不是說「我的好朋友叫我相信佛法,我就相信。」這即使是相信了也不牢固!所以,一定要從你自身生出來智慧,觀察世間上一切道理:「哦!佛法是對的,佛法是真理」,你才能有信、有解。
 
(七)《攝大乘論》是「唯識無義」的法門,「於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是遍計所執,能讓我們認識執著似義顯現而起貪瞋癡是個錯誤。似義顯現非真實,何必因此起貪瞋癡呢?
 
(八)怎麼樣學習佛法呢?就是聞思修這三個方法。
 
(九)修行的事,說了一千、說了一萬,還是要靠自己努力!
 
(十)按佛法說,無漏的戒定慧是名為道德,我們要在這上面努力才可以。
 
(十一)因緣生法自性空、唯識無義都是般若。如果能用般若的智慧調心,自然願意安住在第一義谛那裡,不再停留在虛妄分別心的境界!
 
(十二)人生活在世間,就是小時候憑父母的照顧,然後到學校讀書,然後在社會上做事;或者是成功了,或者失敗了,或者失敗了以後又成功了,成功了以後又失敗了。不管怎麼樣,如果壽命長,那就是老病死;如果壽命短,還沒有老就死了,人的一生就這樣就完了。對於這個生命的以前是怎麼一回事?生命以後怎麼一回事?都不知道,就是迷迷糊糊地來了,迷迷糊糊地走了。若是學習了佛法的話,就像開個窗戶、開一道門,外邊有廣大的世界:我們可以不受老病死的苦惱,我們可以做一位清淨自在的聖人。這樣的事情,唯有佛法才能做到!
 
(十三)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只有聞思的智慧,而沒有定的幫助,那個慧還不太有力量。佛是安排用增上心來增上慧,由慧得解脫的。
 
(十四)愛惜光陰、愛惜止觀,愛惜修止觀的方法,尊重釋迦牟尼佛的教導,要努力去靜坐。
 
(十五)天台智者大師說:「眾生意鈍,玄覽則難;眼依色入,假文則易」。眾生的第六意識歡喜虛妄分別,由於愚鈍的原故,「玄覽則難」,不可能不學習文字的佛法就直接悟入第一義谛。因此要依眼睛、耳根,借著文字、聲音(色)的幫助,借著符號悟入離文字相的境界。
 
(十六)靜坐時內心也是有文字的,但與直看文字略有不同。不同就在靜坐時有奢摩他,使毘缽捨那的如理作意更有力量,能更深一層的悟入,那就和只是閱讀文字不同了!
 
(十七)止觀這兩個法門,「止」比較容易學習,可是不容易修。「觀」,不容易學習,但是修的時候不是難事。怎麼不難呢?就和打妄想一樣,就是按照那個文義去思惟。
 
(十八)只修止,不願意修觀,這樣子是不能得聖道的!
 
(十九)都是凡夫在修行,誰也不要恥笑誰……。
 
(廿)「解脫」的反面就是系縛,把這系縛解開了,就解脫了。這個「解脫」,是指內心思想上的問題,內心有貪瞋癡、我我所見,這些都還是粗淺的煩惱,另外還有更微細的煩惱,經論上的名字叫「執實」,執著真實,我們感覺到自己有煩惱,是從這個「執實」的基礎上生出來的。若是我們把這個「執實」的煩惱斷掉了,這些貪瞋癡都沒有了,就是解脫了。
 
(廿一)當我們靜坐的時候,有可能心裡會想:「唉呀,某某人對不住我!」你思惟這個事,瞋心就來了。這個當然也是煩惱;但是,我們坐禅主要要對付的不是這個煩惱,而是「執實」的煩惱。
 
(廿二)什麼是「執實」?就是看見丑陋,認為真實是丑陋的;看見美,也認為美是真實的,遇見一切見聞覺知的境界都認為是真實的。現在我們坐禅就要破這個煩惱,觀察它都是假的,沒有一件事是真實的,都是如夢中的境界。
 
(廿三)「夢」這個字應該怎麼解釋呢?執虛為實,執妄為真,是名為夢。做夢的時候,夢裡的境界都是虛假的,但是夢中人的心不知道是假的,而以為是真的,所以叫做夢。若能真實覺悟這都是虛妄分別,沒有那麼回事,那就是從大夢裡醒過來了。這表示我們日常生活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虛妄;但是我們看見一些有形象的東西,聽見一點聲音,都認為是真的,不知道是假的,這就是作夢。
 
(廿四)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裡面有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有清淨的般若波羅蜜,這是正法住世,是佛法興盛的相貌;虛妄的境界不能算是佛法的興盛,要認清這一點。
 
(廿五)我們佛教徒要用佛法的標准來看自己,不能用社會的標准。社會的標准是:這個人是總統、這個人是副總理,這個人是什麼長、這個人是博士、大學教授……,在佛法來看,統統都是生死凡夫,榮華富貴不值一個錢!只有聖道、無漏的戒定慧是寶。
 
(廿六)幾時能夠不受一切法,心不為這些虛妄境界所動,那就是覺悟了。
 
(廿七)什麼是信心?就是明白生死的緣起、涅槃的緣起──這些佛法的內容,經過學習,心中忍可這個道理,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就能向前栽培精進、念、定、慧的善根,自然願意修止觀。
 
(廿八)有信心與沒有信心,有什麼不同?意欲入聖者之流,是名有信心!
 
(廿九)在平常生活中,如果你發很大的貪心、瞋心,靜坐的時候就受影響。貪、瞋的煩惱常常活動,能使令你的智慧漸漸地減少,因此而「於諸善法心不能入」,這就叫做系縛,也就是障礙了。
 
(卅)若能不忘失出離心、菩提心,自然能以法為師。
 
(卅一)常常如理作意就不會忘失出離心、菩提心,即使暫時忘失也容易再使它現起。
 
(卅二)什麼叫做佛法衰微?什麼叫做佛法興盛?佛法衰微,就是我們佛教徒程度低了;佛法興盛,就是佛教徒的程度高。
 
(卅三)不是到臨命終的時候一心不亂,不是到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而是在平常的時候,我的心就不亂、不顛倒。平常用《瑜伽師地論》的法門、用《大智度論》的法門修四念處的時候,就是這樣要求自己!
 
(卅四)如果你真能夠修四念處──也就是修止觀,使令自己的煩惱逐漸地輕微,智慧增長,自然會對佛法深生愛樂。佛法能令人得涅槃,這是真實不虛的!什麼叫做智慧呢?隨順佛法就是智慧。佛法是甘露,學習佛法就是一直地往裡面裝甘露啊!
 
(卅五)對於淨土法門有一點信心,能念阿彌陀佛,很好!但是能不能往生?我認為,應該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來增長智能,使令心不顛倒。重點是:在生存的時候就不要顛倒,要注意這件事!
 
(卅六)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在娑婆世界學習佛法的時候,思想也應該是這樣:學習佛法、修學聖道,而後得聖道。次第就是:信、解、行、證。
 
(卅七)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高的效果的方法:正憶念。靜坐、不靜坐,都要時時地保持正憶念。
 
(卅八)家是煩惱系縛的處所。出了家,離開了家到寺院裡面來,就是所緣緣有點變化,只此而已。學習佛法之後,用佛法來調伏煩惱、不放縱煩惱,這時候可以名之為賢。你常能夠學習佛法,用佛法調伏煩惱,不放縱;用四念處、用般若法門來降伏其心,逐漸逐漸也就能斷煩惱而成為聖人了。
 
(卅九)《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如果只是念這個文而不思惟,一點作用也沒有!但是,若能行住坐臥常常這樣思惟,如理作意,再加上奢摩他的時候,這個力量會漸漸增長、漸漸廣大起來,就得無生法忍了。
 
(四十)中觀說:「一切法自性空」,一切法是因緣有,所以是自性空。唯識說得微細:「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畢竟空」,名言也是因緣有,也是自性空;但是,不學唯識就不知道「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畢竟空」這件事;這句話的作用很厲害!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