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止淨居士: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卷第二


 2022/2/18    熱度:3555    下載DOC文檔    

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卷第二

  △二救苦。分八門。一救焚,二救溺,三脫險,四免殺,五免刑,六愈疾,七除祟,八拯墮。 按救苦有事門理門。如華嚴光明覺品,眾生流轉愛欲海,無明網覆大憂迫,至仁勇猛悉斷除,誓亦當然是其行。即救溺免殺免刑等義。眾生無怙病所纏,常淪惡趣起三毒,大火猛焰恆燒爇,淨心度彼是其行。即愈疾除祟拯墮救焚等義。眾生迷惑失正道,常行邪徑入暗宅,為彼大燃正法燈,永作照明是其行。即脫險除祟拯墮等義。眾生漂溺諸有海,憂難無涯不可處,為彼興造大法船,皆令得度是其行。即救溺義。見諸眾生在險道,老病死苦常逼迫,修諸方便無限量,誓當悉度是其行。即脫險免殺免刑等義。以上所說,事理兼備。今取通俗,專從事門作頌。

  曰救焚。(一)則有慈雲誦咒,三爇不燃。長舒持名,四投皆滅。(二)驚四周之俱至,地有容身。唯一字之稱名,風能返焰。(三)夢驚李母,只粈衣籃。誦聽毓菁,得留苧帳。(四)國卿脫難,親瞻大士提攜。法雨焚樓,自有神靈呵護。(五)專忱禮佛,汪店終存。至信動天,蔡居無恙。(六)天禧塔上,不損金經。比部室中,得全繪像。(七)舊經一板,疊消善邑之災。老屋三間,大救東鄰之劫。(八)倘非香賜栴檀,誰免臭煙熢[火*孛]。此大士救苦者一也。

  [一]蓮宗寶鑒。宋遵式,號慈雲忏主。創下天竺寺數百間,每架一椽,必誦大悲咒七遍。三經寇粈,火皆自滅。 辨正論。晉竺長舒,專誦觀音經為業。僑居吳下,比鄰被焚。舒住下風,一心念觀世音,焰將及,忽風回火滅,合邑驚異。有惡少訝其靈感,俟夜風急,束薪縱火投屋,四投皆滅。始嗟神力,叩頭首罪。舒曰,我誦觀世音不懈,有難辄免。 [二]高僧傳二集。魏釋法智,為白衣時,獨行澤中。忽遇猛火延燒,四面俱至。自分必死,惟至心誦觀世音,俄而火過,草無遺莖,惟智容身地未延及。 又魏釋法力,修塔起捨,乞得麻一車,行澤中。忽逢野火,力正倦眠,火已及。舉聲稱觀,未及世音,應聲風轉,火尋滅。 [三]靈驗記。李印萬雲,母由父署回籍,舟中烘衣火籃上,夜半火著。母夢空際喧呼曰,菩薩至矣,聲伙而疾。驚寤,則紅焰蔽艙,已逼篷板,急救得滅。 應驗記。葉毓菁,虔誦高王經。一日諸友會集請誦。其幼妹聞誦趨聽,瞥見樓上火光,呼救得熄,衾褥俱燼,苧帳猶存。 [四]南海慈航。山陽陳國卿,兄弟三人同捨。惟國卿好善,晨夕虔誦觀音咒。一夕不戒於火,國卿見白衣大士救護而出,弟皆焚死。 普陀志。清乾隆三年,法雨寺鼓樓被焚,風猛甚,將延及水月等樓。忽火神示現,風轉向外,諸樓無恙。 [五]現果隨錄。明汪某,居昆山,持齋三年,擬至普陀進香。元旦俶裝下船,忽店旁起火,急報促回。汪曰,吾積誠三載,方朝菩薩,豈以一店易吾志乎,縱毀,不歸也。竟揚帆去。香畢回昆,見四面店屋,悉成焦土,己店獨存。 信心錄,清蔡思襄,委催漕運,賃民房為公廨,四圍無牆,與民宅連接。忽鄰失火,各家搶救什物,蔡安住不動。僕屢懇出避,不顧。火至,竟越蔡廨,更燒數家而熄。人問何術。曰,我虔誦大悲咒。人謂神咒固靈,但萬一不應,豈不枉喪其生,蔡曰,吾家歷代持誦,其得脫離刀兵水火急難等厄者,事跡不可勝數。至我持誦廿年,凡遇急難,感而遂通。乾隆間,居京時,南鄰火起,值南風,火猛迅,搬移不及。誦咒一遍未畢,即反風,火折而南,吾家獨無恙。故深知此咒,諸神護翊,可轉厄難。若信之不真,何敢輕生陷險乎。但要忏悔前愆,力行善事。每日早晚虔誦五七遍,所求無不遂意。 列子。仲尼曰,至信之人,動天地,感鬼神,橫六合而無逆者。豈但履危險,入水火而已哉。 [六]默記。南唐李後主,手書金字心經,賜宮人喬氏。喬後入宋宮,聞後主薨,捨經天禧寺塔相輪中。後寺火,相輪墮而經不損。 靈驗記。李印萬,官比部。其父宦江右時,供大士像。燭花爆落,供幾器具悉燒,而像軸依然。 [七]觀音經近驗。善邑卯田,屢遭回祿,而虞啟家屢獲免。火至虞屋左廂,必自熄。因搜閱以觇其異,乃於天花板上,得舊刻觀音經板一幅,始知免火之由。因家家刻經齋誦,迄今三十年無火厄。 民國十一年,日本地震。佛教普濟日災會代表包承志,楊叔吉等,赴日吊慰。與釋印光書雲,日本此次,死亡人數,約三十余萬,骸骨山積。東京淺草區,幾全滅,公園池水燒干。園內有觀音堂,系舊式老屋三間,難民被火包圍,群集於此者,約三萬余,堂內外房上皆遍。同念觀世音菩薩,悉免於難,堂亦獨存。日人由茲,稱頌不置雲。 [八]華嚴入法界品。摩羅耶山,出栴檀香,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 法華經譬喻品。臭煙熢[火*孛],四面充塞。 附記,覺世經說證。明天啟間,杭城大火,有江右商,兀坐危樓,自知莫救,人見白衣大士,灑水樓旁。擁衛者甚眾,火熄,眾叩作何善,商謝無之。後其叔言,彼父殁時,遺產五百金。此侄嫡出而長,四弟庶出而幼。侄經商廿余年,積五千金,諸弟婚畢,析產為五,均分之,合族義焉。

  曰救溺。(一)則有迎飚惠慶,隱來金甲之神。墜水景仁,幸誦普門之品。(二)徐榮陷於洄洑,焰燭山頭。呂翁險入奔湍,炬明岸上。(三)行童入海,倏來赭布之僧。劉子覆舟,乃得紅光之照。(四)顧邁安濟,屢嗅奇香。萬壽回舟,亦瞻神火。(五)商人浮海,一僧杖錫而行。劉濟過湖,兩人挾舟而渡。(六)梁山童子,忽爾牽衣。彭蠡巨人,驚呼抱木。(七)令宗避賊,鹿引渡於孟津。劉使墮洋,魚負追於溟海。(八)躍水栾荀,足如履地。墮江廷堉,浪僅沾裾。(九)舟子持齋,鬼因違命。一乘宣號,靈感趨篷。(十)法純得遇仙槎。成珪忽逢浮木。(十一)日旭夢令號我。允升利在度生。(十二)暗護程昭,物來托足。導歸熙載,桑幻維舟。(十三)潘君蹈海,愚匪類於商丘。王媪陵波,足如履於平地。(十四)應驗作記,粟翁慶兩次生還。尊像迎歸,林氏得回環報答。(十五)澗南天錫,舟子同驚。映奎大成,余生獨活。(十六)江寧莊母,群女生全。南粵周君,阖舟遇救。(十七)冥中調護,是孤兒寡婦之船。暗裡推呼,免失火殃魚之痛。(十八)嗚乎,與其拘泥儒書,徒守臨深之戒。曷若歸依佛法,不占滅頂之凶。此大士救苦者二也。

  [一]法苑珠林。宋竺惠慶,元嘉間,舟往廬山,江風突起,船將覆。慶虔誦觀音經,人望見其船迎飚截流,隱隱有金甲神牽之抵岸。 法華感通。唐岑景仁,少誦普門品。嘗往吳,舟覆墮水。聞有人雲,能誦普門品,水難應免。如是者三,遂浮水面。須臾抵岸,他人皆溺死。 [二]法苑珠林。晉徐榮,舟過定山,墮洄洑中,急呼觀世音名,如有數十人,引船出洑。時天欲暝,風駛雨甚,榮誦經不辍,忽山頭火焰燭霄,回舟趨之,竟達岸。明旦問浦中人,昨夜山巅何火。眾愕然曰,滿天風雨,豈有火耶。乃知佛力冥祐。 冥祥記。晉呂竦父,嘗行急湍溪中,日暮,風雨疾至。念觀世音不息,須臾有火光到岸。如有握炬者忽前忽後,隨船行,遂得歸家。 [三]狯園。明曹行童,萬歷庚戌,隨長老朝普陀。童默禱大士,願捨身。歸至蓮華洋,合掌躍入海,撈救無由。經三月余,忽自歸。言投海時,見一胡僧,衣赭布袈裟,以船來載之至舟山,詣一漁家,歘失胡僧所在。 己求書。清順治己丑,秣陵劉某朝南海,舟中發願得見菩薩。後忽遇風濤,舟覆。劉入水,眼前遍滿紅光,一僧攜之行,瞬息抵家,僧失所在。劉如醉如夢,飲以茶湯,乃醒而述之。 [四]冥祥記。宋元嘉間,顧邁,舟發石頭城,風號浪闊,急誦觀音經十許遍,風息浪平,中流屢聞奇香芬馥,遂得安濟。 法苑珠林。宋元嘉時,伏萬壽,嘗四更涉江,夜黑風迅,莫知所向。萬壽一心歸命觀世音,念不絕聲。倏睹北岸有火光,回船趨之,未旦而至。問之岸人,絕無燃火之事。 [五]晉西域一商主,泛海失路,稱觀音名。見一僧杖錫,陵空引導。 晉劉濟,過湖遭風,誦觀世音。忽見兩人挾舟而濟。 [六]高僧傳初集。宋求那跋陀羅,為南谯王義宣所敬。王謀逆,谏之流涕,不聽。梁山之敗,墮江中,一心誦觀世音菩薩。顧見童子牽其衣,曰汝小兒,乃能爾耶。及岸,童失所在。 靈感賦注。清沈起潛,自雲乾隆時,過江西九鳥灘墮江。至彭蠡湖,咽水滿腹。忽見波心金光萬道,中一巨人呼曰,速抱住。隨手得丈余之木,乃得不死。 [七]比丘尼傳。晉尼令宗,於冀州免賊難,晚達孟津,無船可濟。更念佛及大士名,忽一白鹿,下涉河流。宗隨之行,竟不沾濡,因得到家。 善余堂筆乘。明劉谷賢,隨鄭和使海外。忽於大洋中墮水,瞬息去舟數十裡。忽見劉追及,舟眾引之上,有大魚長丈余,跋浪而逝。劉曰,此魚載我來,垂沒者屢矣,魚辄以鬐負起。眾問積何善果,曰,但虔念觀音經耳。 [八]冥祥記。晉富平令栾荀,從征盧循失利,戰舫被火。荀急誦觀世音名,俄見江中有神人挺立,腰與水齊。荀知稱名有感,乃躍水就之,身浮水面,足如履地。已而大軍遣船救去。 滄粟庵隨筆。清普洱太守陳廷堉,奉大士最虔,日誦大悲咒。道光間,由漢江入都,失足墮江。時值風駛,瞬息去船裡許。但水僅及膝,兩足如有物夾持,致不沉。惟袍襟飄蕩波面而已。急誦大悲咒,未三遍,而救者至,身上終未沾濕。 [九]萬善先資。清康熙二年,有漁艇泊小孤山下,夜聞山神命其屬曰,明日有鹽艘過此,速收之。及晨,果有鹽舟揚帆來,風濤驟作,幾覆者數矣,久之獲免。是夕漁艇更聞山神責鬼卒違命,答曰,往收時,艘尾有觀音大士,故不敢近耳。次日漁人追訊鹽艘,則操柁者,持觀音齋也。 慈林集。清彭一乘,南海人。康熙間,自五羊還家,暴風覆舟,諸伴善浮,得達岸。乘困艙內不得出,但一心念大士名,水盈半腹,隨飲隨念。忽覺有人牽其手,出水上,挽得船篷,順飄至岸。岸人同見一白衣人趨篷到舟垂救。 [十]高僧傳初集。晉法純,於湖中遇風,而船小,唯一心憑觀世音,口誦不辍。俄見一大船流來,乘之獲免。至岸,船忽不見。 集異記。唐成珪以失材木誣服,念救苦觀音,枷鎖開後,乃逃入水,遇一浮木,中有豎枝。珪騎木緊抱,沉而復浮,至心念觀音名不絕口,木飄近岸,得脫。 [十一]高王經近驗。余日旭,省親渡江。夢白衣人告曰,汝明日有大難,號我可脫。及渡江遇風,舟欲覆,急號大士救我,遂安濟。 案此事南海慈航,作游九雲。 淨土聖賢續錄。清吳允升,少於虎丘,遇一僧,謂子有善根,惜廿九歲有水厄。惟從今戒殺放生,每日虔誠念佛,持大悲咒,或可免耳。升信受奉行,並以此勸人。至廿九歲,由杭附舟歸,浪湧勢危,急合掌念佛,舟覆墮水。昏瞀中聞語雲,吳允升勸人念佛有功,可免此難。開目顧視,身已登岸,乃漁人救出也。 [十二]海南一勺。清浮梁程昭,因病痞,誦心經而愈,常持無間。道光間,春官下第歸,江中覆舟,漂蕩十余裡,一心念心經。若有物承其足,藉以微坐,得救。 夷堅志。宋徐熙載,母敬奉觀音,紹興間,載挈二子歸,舟遇風,乃率同舟呼大士名。忽遇一巨桑,急以纖泊焉。晨起,則在沙灘上,不見桑。抵家母出迎,笑曰,昨夕夢媪導汝父子歸,今果然,始驗大士垂救也。 [十三]慈林集。清潘國章,粵人。一日還鄉,至三水,遇風覆舟。潘一心念大士名,直踏海底,信步而行,斯須達岸。所齑路費,仍在掌中。信大士神力不可思議。出家韶石之日親山,名玄虬。 又列子。商丘開,客晉范氏。范氏之門徒,狎侮欺绐,無所不為,開以為信然。一日指河曲之YIN隈曰,彼中有寶珠,泳可得也。開泳而出,果得珠。俄而范氏之藏大火,曰若能入火取錦者,即以賞之。開入火往還,埃不漫,身不焦。眾謝而問道,開曰,吾無道。吾初以子黨之言皆實也,唯恐誠之不至,行之不及,不知形體之所措,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物無迕者,如斯而已。仲尼曰,商丘開信偽,物猶不逆,況彼我皆誠哉。楊仁山注此,謂彼我皆誠一語,可作念佛往生之實證。彌陀大願接引眾生,是彼誠。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是我誠。商丘開信偽,誠阙一邊,物猶不逆。彼我皆誠,安有不生淨土者乎。愚按華嚴雲,一切唯心造。又雲信能示現一切佛。又雲一切佛興,皆從信起。學者宜深思之。 持驗記。東台王媪,抱孫渡河,失足墮水。時水漲湍急,媪抱孫履水面,如平地。舟接登岸,詢之,曰不知險難,但持觀音號不辍耳。 [十四]粟孝廉楷,應驗記雲,父客維揚。渡江,怪風驟起,帆樯頹裂,同行舟半覆溺。因至心誦觀音咒,許印施萬二千卷。俄飄至關口,得無恙。越歲自蘇旋揚,渡江時濤頭撲舟,舟子力阻,父惟誦觀音咒,復獲全。 善余堂筆乘。明福州南台寺,塑大士像,將毀其舊。塑工林某,求歸奉之。越數月,泛海舟壞而溺,急呼我曾救菩薩,菩薩今不救我耶。語竟,身忽自浮,得一板,乘之飄百余裡,入一小浦中,得遺物一笥,資而歸。 [十五]清澗南居士自記雲,乾隆間買舟新建,出湖口,值烈風駭浪。舟子瞪目束手,余默持觀音經,得安濟。 高王應驗。江右王天錫,舟赴漢口,疾風驟起,命在須臾,合舟號哭。天錫誦高王經,並願刻施千卷,風頓息。 白衣應驗。清沈映奎,於友人家,懷白衣經一卷歸,渡江,遇風舟覆,同人皆沒。奎浮沉水中,若有援者。及登岸,始悟懷中經力,齋誦終身。 敬信錄。南昌趙大成,聞白衣咒靈驗,誠心持誦。一日渡江,風濤陡作,同舟俱溺死,而趙獨全。 [十六]敬信錄。江寧媪莊氏,於婿家持觀音經歸,率女輩誦之。後征南兵過,虜其家資。群女恐辱,投水浮灘,俱不死。兵返,舟竟覆沒。 高王應驗。清章宗潮雲,周武堂明府雲,大悲咒,高王經,遇難默誦,即能免厄。余亦常誦,嘉慶間,相偕進粵省,狂飓覆舟,余墜深淵,覺水底有人托余足而上。武堂及同舟,亦俱墮獲救。衣服文書,撈獲濕透。惟高王經,外濕內干。 [十七]勸誡類鈔。清順治時,施[火*(醵-酉)]殁閩中官署,妻陳氏,年廿三,挈二子扶榇歸裡。渡清河車碓灘,舟幾覆,虔誦觀音咒,甫數遍,風恬得濟。歸後,蔬食守節,七十二歲卒。 宋范文正詩雲,此是孤兒寡婦船。 狯園。明蘇州張叟,萬歷間,挈八齡孫詣普陀,禮大士。方由杭下海船,孫謂船人,悉被繩縛手足,牽衣止之。換一船,所見如初。更換,乃言無怪異,叟方遲疑,有二人立船首呼曰,乘此,勿乘彼,更若有人自後推者。既登舟,呼者推者俱不見。日暮,雪濤山立,前兩船並沒,此獨安濟。 風俗通。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十八]曲禮。為人子者,不登高,不臨深。 周易。大過上六雲,過涉滅頂,凶。

  曰脫險。(一)則有婦來入浴,救巖下之居民。女唱賣魚,出洞中之工役。(二)單騎逃竄,示畢覽以歸途。猛獸往來,任成珪之潛伏。(三)道因入洛,皓首偕行。陳公絕糧,紫衣呼起。(四)彥山祖父,教防壓屋之災。士啟童孫,屢免墜樓之禍。(五)笈多塞外,同侶銜恩。那跋海中,一舟蒙濟。(六)善沖現炬作導。儒俊得馬而馳。(七)避跡墳堂,竟遺之楷。隱身枯樹,遂免令宗。(八)開達逢羌,虎為嚙柵。安起避賊,狼擲過河。(九)道秀窮山,真容示路。懷明虜穴,神火歸人。(十)沈公仗義,現聖像以來援。夏僕全忠,蒙長人之負出。(十一)佛經所說,事實全符。(共二段)

  [一]異談可信錄。貴州修文縣白水洞,產水銀。夫役千余,巖下居民數百戶。洞前二裡許有溪,忽來一美婦,浴其中,乳垂至臍。居人空室趨觀,甫近溪,轟然巖塌,廬捨俱陷。浴婦竟杳無蹤,方悟大士化身拯眾。 廣信府志。宋時有人入山取銅礦,掘洞深不測。山將壓,忽一女提籃盛金魚一尾,來賣。坑中人爭出,山崩,女不知所之,知大士示現。 [二]冥祥記。晉畢覽,東平人。隨慕容垂北征,沒虜。單馬逃竄,入山失道,念觀世音。中夜見一僧法服持錫,示以途徑,安隱至家。 集異記。唐成珪,躍水遇木得出。後潛伏蘆漪,江邊猛獸往來,睨視而不相害。 [三]高僧傳三集。唐道因往洛中,時法網嚴峻,僧無徒侶,不許游方。因虔誦觀音,忽有皓首僧請偕行,達銅街金地,忽不知所在。 明史稿外戚傳。元陳公,揚州人,淳皇後父也。宋末,從張世傑軍。崖山敗,棲海島絕糧。同棲者將往髑髅山食死馬。公夢白衣人戒勿往食,且雲,夜有舟至,可載也。寤遂不往,至夕,復夢紫衣人呼之起曰,舟至矣。驚起,則已在元帥某舟中。蓋公舊所事統領,降於元將,憐而載之也。後歸揚州,生二女,季即淳皇後。 [四]感應記略。婺州陳彥山,夢告者曰,吾汝祖也,汝將有粉身碎骨之禍,當急持觀音救苦經,兼刊印行世,方免劫。次早即跪禱大士像前,專誦不懈。一日坐齋中,聞敲門甚厲,急啟視,忽風拔木,樹壓屋頹,彥免厄。 觀音經近征。河西吳士啟,一生誦觀音經。殁後,經藏樓上,童孫輩登樓嬉戲,往往失足,墮而無恙。詢之,雲見白衣姥從空抱之,始悟大士救護。乃合門禮誦,至今書香不絕。 [五]高僧傳二集。隋達摩笈多,路過沙碛,水草俱乏。同侶相顧,性命莫投。越山求水不得,專念觀音咒,夜雨忽降,身心充悅。 高僧傳初集。宋求那跋陀羅,泛海來此方,中途淡水已竭,舉舶憂惶。跋陀曰,可同心並力稱觀世音。乃密誦咒,懇到禮忏。俄而密雲降雨,一舶蒙濟。 [六]報應記。唐崔善沖,任巂州時,諸蠻叛變。沖等廿余人,夜奔,欲投昆明,昏不知路。專誠念心經,俄見炬火在前,隨之,得達昆明。 辨正論。晉李儒俊,鎮虎牢,為魏所圍。夜逾城出,見賊縱橫並臥。俊一心念觀世音,過賊營,趨空澤。賊眾追至,俊匿叢菁中,急念觀音經,忽得馬馳免。 [七]清錢塘陶之楷,因難不忍離祖,避跡墳堂。發願持齋三年,日誦普門品,復念觀音聖號,游兵搜尋不見。 比丘尼傳。晉尼令宗,高平人,遇亂為賊所驅。誦普門品,拔眉,托有惡疾得放。至冀州,復為賊逐,登枯樹。專誠念觀音,捕者前望,終不仰視,遂免。 [八]法苑珠林。晉釋開達,登隴采甘草,為羌執,置柵中。先在柵者已十余人,羌日夕烹俎,至達獨存,明日當殺。達默誦觀音經不懈,天甫曙,忽大虎突至,羌駭散。虎嚙柵成穴,達方懼相害,及柵穿,虎竟去,知大士驅來相救者,遂得脫。 觀音玄義疏記。裴安起南歸,至河邊,賊騎追至。急念觀音菩薩,忽見一白狼,立抱之,一擲過岸。脫難。 [九]冥祥記。晉潘道秀,從軍北征,失利。至心念觀世音,夢寐辄見菩薩在前後。後南奔,迷不知道。於窮山中,空際忽睹真容,如今行像,指示歸路。秀作禮罷,遂不見,得歸路還家。 法苑珠林。劉宋邢懷明,從朱循北伐,陷虜。得間,共南遁,夜行晝伏。因懼追捕,遣人前觇虜動靜,數日人始回。自驚曰,向遙見火光甚明,故來投,何至而反暗。蓋懷明恆頂戴觀音經,誦不辍。鹹信是經神力,遂得脫。 [十]異談可信錄。明沈文崧,宰山左沾化時,有同官某,親老無子,將奉差西藏。沈慨然代往,跋涉險阻,三年始歸,聞者歎其高義。隨僕夏祥,最忠。一日晦霧,至陡坂,下瞯深澗萬丈。二僕墮澗,沈馬足已陷。忽仰見雲霧中大士,手持青蓮,向沈指導,俄頃身已越澗至平地。痛喪二僕,久之曛黑,聞人語聲,急呼之,則夏祥獨至矣,問何能來,曰墮澗時,有綠毛人長丈余,自澗中負出。主僕相抱大哭。高文良公為繪大士像,書年月紀之。 [十一]請觀音經。佛告阿難,善男子善女人,得聞觀世音菩薩名號,並受持六字章句。若行曠野,迷失道徑,觀世音菩薩大悲熏心,化為人像,示其道路,令得安隱。若當饑渴,化作泉井果蓏飲食,令得飽滿。

  (一)至於化流沙之池草,三藏全身。設濱水之茶庵,宋衎寄宿。(二)尊稱遇賊,自有神功。智顯隱身,不同方術。(三)棘中法智,一任搜尋。林裡窦傳,居然安隱。(四)霍山穴內,螢火流光。榛莽叢中,鴨欄現相。(五)徐公叢草竟潛。德祖蓬蒿半隱。(六)騎追超達,目障牛皮。靈顯善才,鼻拄狼吻。(七)見佛光之七段,仍然車宅之燈。陷石窟以三年,還咽趙經之字。於以見身境之無處是真。亦以知佛力之無塵不遍。此大士救苦者三也。(此頌險難中境界如幻)

  [一]唐三藏傳。玄奘行流沙八百余裡中,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妖魅舉火,爛若繁星,都無所懼。惟絕水五日,瀕死不能行。臥沙中,默念觀音,祝曰,玄奘此行,專為無上道心正法而來。菩薩慈念眾生,救苦為務,寧不知我苦耶。夜半,忽有涼風觸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馬亦能起。進發,馬忽異路,制之不得。乃見青草數畝,又一池,水甘澄徹。下而就飲,身命重全。計此應非舊有,乃菩薩慈悲為之現者。 報應記。唐宋衎,隨人舟赴三門,遇風舟覆。扪得束稿,登岸,詣鬻茶姥茅捨宿。曝稿,中藏金剛經。姥曰,汝妻自汝出後,禮經誠切,故能救汝。歸而詢之,果妻禮誦之經也。因封茶絹,酬河濱姥,至則茅捨無存。土人雲,此處水無涯際,何有茶庵,乃悟大士化身。 [二]高僧傳二集。隋那連提梨耶捨,此雲尊稱。行逢山賊,專念觀音咒,賊對目不見。後於譯經之暇,時陳神咒,立功最多。 又唐智顯,行值突厥,十余人並被驅掠,顯遂隱身不現。問之,曰我念觀音不值賊。 [三]冥祥記。晉釋法智,既持名免火厄,旋從軍陷虜,圍隱溝邊叢棘中。復至心念觀世音,隔溝人遙喚後軍,指令殺之。而搜覓辄無見者,乃得免為僧。 法苑珠林。晉窦傳,既念大士,脫桎梏,逾城逃。天明隱林中,須臾人馬絡繹尋捕,焚林踐莽,無不遍至。唯傳所隱畝許地,無至者。 [四]高僧傳初集。劉宋道冏,入霍山采鐘乳。入穴數裡,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素誦法華,唯憑此業,又存想觀音。有頃,一光如螢火,追之不及,遂得出穴。後又與同學四人,乘冰渡河,冰破,三人沒死。冏又歸誠觀音,覺足下如有物自攱,復見光在前,乘光至岸。 南海慈航。明閩人雷法振,燒炭為業。家有鴨欄木,紋理精細,欲刻大士像,未果。一日入山燒炭,榛莽叢中,突一虎來搏。忽有綽約婦人,當虎叱之,虎懾伏叩首退。振拜問姓名,曰身是君家鴨欄木耳,遂不見。振感悟,擇吉雕刻,終身持齋頂禮。 [五]冥祥記。徐義為苻秦尚書,後為慕容永獲,念大士脫難夜遁。隱叢草中,追騎火炬星陳,竟無見者。 辨正論。荥陽毛德祖,偷道投江南,逢虜騎追及。伏路側蓬蒿中,半身猶露,意必死。至心念觀音,俄雲起雨注,得免。 [六]高僧傳初集。釋超達,博學多識。元魏禁圖谶,有誣達者,收入獄,車輪系頸。達專念觀音,夜忽不見車輪,防者皆睡,因走出。而腳以久系,不良於行,天曉追騎四出。達伏草中,騎踏草並靡,終不見。達潛窺之,虜面悉以牛皮障目,因得脫。 法苑珠林。唐徐善才,殺而復生,並得羊裘桃棗,免饑渴。行五十裡稍息,跏趺誦念,不覺坐寐。四更忽寤,一偉大青狼在前蹲,將口拄才鼻,才見已,復閉目念雲,若實我仇,食我以償宿殃。若是大士顯靈,願救弟子得安泰。念已開目,不見遺跡。 [七]宣驗記。宋車子者,罹廬陵王青泥之難,陷賊營。母在家燃七燈於佛前,精心念觀世音,願子得歸。年余,車子夜奔,迷向。每見火光七段在前,疑為村落,望火而走,終不可即。如是七夕,不覺到捨。見其母猶伏佛前請願,七燈交輝焉。 異談可信錄。貴州修文縣巖崩時,有趙二者,陷其內。幸當隙處,得不死。越三年,有人至陷處采藥,聞石中呼救聲,共力出之。述雲,山崩時,昏暈不省,及蘇,見四圍皆石,無術可出。且苦饑,突有白鼠伏身旁,長尺余,目光如電,照石上有字,谛視之,觀音經也。鼠舐字作吞咽狀,試效之,饑頓減。後每舐一字,辄果腹累日,至今經字舐咽將盡,只余數行耳。眾視石上,了無字蹤,亦無白鼠。送歸其家,取所誦經展視,僅存後數行字,宛石罅中所見也。

  曰免殺。(一)則有寧朔將軍,臨刑遇赦。南宮戍卒,下刃生疲。(二)名持道集,賊屢斫而驚逃。經誦慈恩,胡拔刀而還臥。(三)法禅箭不能傷。沈甲刃還自斷。
  (四)軍諜游戎,並顯三刀之異。陸晖敬德,更欽雙像之痕。(五)張傳佛語,頓釋前怨。程喚王名,轉為世好。(六)善才受戮,再生澗樹之間。王乙逢凶,忽履高崖而上。(七)指一受異僧之戒,賊為回心。高荀邀菩薩之憐,斬真不死。(八)僕承主教,赦不待乎三年。弟被凶誣,冤乃雪於一藏。(九)安家奉像,背擊銅聲。儲尉持名,頂騰毫相。(十)語傳縣令,三救米商。夢警谯王,終全張暢。(十一)簡榮歸命而刃折。廷愛遇寇而糧存。(十二)脫難如鷹隼之飛。將行有鹦哥之喚。(十三)此皆失命亡身之頃。竟沾起死肉骨之恩。(共三段)

  [一]宋書王元谟傳。谟為寧朔將軍,圍滑台不克,上將斬之。谟夢人告曰,誦觀音經千遍則免。既覺,誦得千遍,將斬,忽傳呼停刑,蓋沈慶之谏止也。 冥祥記。晉南宮子敖,戍新平,為長樂公所破。合城數千人,皆被戮。子敖至心念觀世音,戮至子敖,群刃交下,或高或低,持刀人忽疲懈,四肢不隨。長樂公驚問之,敖答能作馬鞍,遂釋之。敖並不自知何以作此言也。後造一大士小像,行則頂戴,止則頂禮。 [二]高僧傳二集。魏道集,行壽陽西山,為賊獲。縛之樹,將殺之。集念觀音不辍,賊引刀屢斫,了無傷損,乃怖走,集得脫。 唐三藏傳。玄奘度玉門關,相從之胡人石磐陀者,忽心變,拔刀起,徐向法師。師起,念觀世音菩薩。胡見已,還臥,師與馬令去。 [三]高僧傳二集。魏法禅,山行逢賊,惟念觀音,賊挽弓射之,箭不能傷,遂投弓於地,歸敬焉。 宣驗記。吳郡沈甲被系,臨刑,虔誦觀音名,刀刃自斷,因被放。 [四]法苑珠林。宋慧和,初為軍諜,敵兵捕獲,發斬。和力誦觀音經,祈懇彌至,軍人揮刃,三舉三折,驚而釋之,遂出家。 清陝西呂千戶,虔誦白衣咒,裝檀香大士身,朝夕供奉。後任寧波游戎,失機論斬。臨刑,連斫三刀俱斷,奏聞免罪。 宣驗記。陸晖系獄當死,乃令家人造觀音像,臨刑,三刀皆折。官問故,答言,恐是觀音慈力,及看像,項有三刀痕,因奏免。 齊書。孫敬德防北陲,造觀音像,禮事之。後為劫賊橫引,斷死刑。其夜禮忏流淚,忽如夢,見一沙門,教誦救苦觀音經千遍,得免苦難。敬德誦至臨刑時,足千遍。刀斫,折為三段,三換刀,折如初。丞相高歡,表請免刑。敬德放歸,見造像項有三刀痕。 [五]宋臨安張公子,見破寺內有觀音像,無手足,請歸莊嚴供養。後遇賊,跳井,見大士來,曰,汝今當死,吾無策可救。緣汝前生曾殺一人,今名丁小大,當殺汝以報。隨有人攜矛臨井呼出,張呼曰,公非丁小大乎。驚問何以知之,以佛語告,乃釋前怨而去。 己求書。清初程伯鱗,商於揚,事大士虔,乙酉兵破揚州,程禱大士垂救。夢大士謂曰,汝家十七口,十六口俱得免劫,汝不可逃也。汝前生殺王麻子廿六刀,今償彼債。可令家人住東廂,汝獨在堂中俟之,勿並株累也。程信之,及兵扣門,程迎問,汝得非王麻子乎。兵驚問何知我姓名,程以夢告。兵歎曰,汝前生殺我,今生受報,我今殺汝,來生不又當報乎。乃以刀背擊程廿六下而宥之,攜其眷屬至金陵,為世好焉。 [六]冥祥記。唐武德中,徐善才,常齋戒誦觀世音經,後逢賊虜,同掠者千百人,並向洪崖次第殺之。才至心念觀音經,當殺時了不自覺,至夜方知身在深澗樹枝上,去崖約三百余尺。以手摩項,微痛而無傷。下樹循澗行,得羊裘桃棗等,事見上。 唐王乙,幼持如意輪咒,開元初,偕徒侶適北河。窺船夫有異,秉燭念咒。夜半船夫持斧斷二奴頭,又斬二伴,次至乙,乙伏地,燭忽滅,被斫三斧,忽背後有二人扶乙登岸,血被體而不甚痛。後見高數十丈,方知神咒之力。 [七]法華感通。清釋指一,少遇異僧,戒曰,子將有大難,能持大悲聖號可免,師矢心受持。崇祯間,獻賊破光山,屠戮及師,刃忽自斷。賊異之,得不死,遂出家。 宣驗記。高荀念大士,鉗鎖自解,監司驚異。語荀曰,若菩薩憐汝,斬應不死。臨刑舉刃,刃斷,上聞原免。 [八]觀音感應。明萬歷間,陸五台尚書僕,毆人致死,求救於公。公曰,國法殺人者抵,我安能為汝求免,汝入獄專誠念觀世音菩薩名,三年,自來救汝。僕承教,念不怠,一年赦出。 高王應驗。明姜善,為兄濂,以占山不遂,誣陷人命,問成重辟。萬歷間,轉監府獄。得高王經,日夜禮誦,數盈一藏,得赦。 [九]靈應錄。唐安定,山西人,母采桑,拾得銅觀音像,禮拜供養。後安定從軍,倒草間,聞背上連下三劍,似擊銅器,身無傷痕。 高僧傳二集。唐靺鞨人帝示階,逃入高麗,拾得二寸許銅像,不知何神,安皮袋中,飲啖酒肉亦祭之。高麗疑是細作,斫之,三刀不傷。出像,背有三刀痕。曰,此佛像,可往唐國谘問。階乃於幽州出家,與此頗同。 又茶香室叢鈔。謂安媪魚肉亦供養,可知事佛但在一心,心苟至誠,魚肉亦可供觀音也,此則斷不可聽。行願品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利益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而敢以供大悲菩薩乎。現果隨錄。載麻城孝廉,戲舉肉獻菩薩,即僕地死,直墮地獄,遍體燒爛。安媪之事,特菩薩憐其愚而不究耳,豈可以為矩則,遺誤眾生。萬善先資。或問,行善以立心為主,心地苟善,何須戒殺,為安士先生所痛斥,正與此同。 夷堅志。蕪湖儲尉,被寇陸德縛去,將斬之,見其頂有毫光三道,乃釋而令主邑事。後更因此,策勳改官。儲日誦觀世音菩薩千聲,圓覺一部,故獲此報。 [十]樗散軒叢談。上虞米賈,夢大士诏以逢橋莫停舟,逢油即抹頭,斗谷三升米,青蠅捧筆頭。後船冒雨過橋,而橋折。返捨叩謝大士,忽像前燈墮,油淋遍地,某即抹油於頭。是夕妻被殺於床,蓋妻與鄰子私,子聞賈歸,來刺,暗中啟帷,聞賈頭油以為婦,轉殺賈,不知正是婦也。婦翁乃以殺妻訟賈,賈誣服,畫供時,忽有青蠅叢集筆端,麾去復來,令疑有異。凝思時,賈忽失聲呼菩薩,令問之,以夢對,並述斷橋抹油事。令幕友測之曰,三升米,即七升糠,得非殺人者康七耶。而賈比鄰即康七,一鞠服罪,立釋賈。 談薮。劉宋時張暢奉持觀音,南谯王構逆,暢不從,將殺之。夢大士謂不可殺暢,乃不敢害。 [十一]晉太元中,高簡榮犯法。臨刑,一心歸命觀世音,下刀刀折。 靈驗記。浙江朱廷愛,解糧山東,遇寇,水手被殺,愛獨獲全,錢糧無損。愛素持觀音經,更施千二百卷。廷愛,亦作延受。[十二]請觀音經。設有眾生,入陣戰斗,臨當被害,誦念此咒,稱大悲觀世音菩薩名。如鷹隼飛,即得解脫。 元江陵周道人,誦觀音經,與眾約往他郡。將行,鹦鹉喚雲,莫要去,莫要去,知是菩薩顯靈,遂止,去者皆被盜殺。 [十三]國語。起死人而肉白骨。

  (一)更若雲中現相,兩佑宋室之兵。空際傳聲,屢御錢王之寇。(二)王將進爵,阻武肅之窮兵。賊驚有神,止士誠之妄殺。(三)遂張崇之悲願,裂石全貞。感劉度之精誠,墜經挽劫。(四)婦負巨石,卻敵滇南。神跨兩山,弭兵河北。(五)是雖天發殺機,鐵籠難覆。而佛開壽域,金鼓能揚。(此兼頌息兵)

  [一]天竺志。宋太宗以曹彬敗於契丹,遣使詣上天竺求大士冥助。張齊賢代州之捷,諸將見火光中有金甲神,長數丈,立雲端,持赤幟指麾。虜望之,膽落奔潰。 又劉豫,同金虜入寇,高宗親詣大士殿恭禱,祈默佑。既而韓世忠敗金齊兵於潤州,對敵之頃,虜見宋兵陣上,有金甲神數十,身長二丈,目光炳耀,立雲端。知有神佑,不戰自卻,敗衄特甚,世忠獻俘時以聞。 天竺志。黃巢作亂,所過殺戮。至杭,老稚數百萬,泣拜大士,願垂慈佑。及錢鏐與戰,聞空中念佛聲,仰視雲端,旌幢寶蓋,擁護大士。其火首金剛,天龍修羅等眾,扈從無算。鏐兵見之,勇氣百倍。巢曰,佛土也,遂遁去。 又吳越王錢鏐,起自草野,誓奠東南,猶豫未決。夜夢一婦人謂曰,汝慈悲不殺人,將藩翰一方。中原天子五易姓,汝之疆土自若,子孫綿遠,封侯拜相。廿余年,當覓我於天竺山中。鏐自是所向無前,屢有神助。故書之於冊,昭示子孫,世世崇祀。 又越州董昌作亂,鏐禱大士,乃出兵。對敵之際,空中聞萬騎馳驟之聲。昌一見褫魄,不接戰即敗走,而越中底定。 [二]天竺志。鏐欲討朱全忠,夢大士曰,不可輕動。汝能救百萬蒼生,不旬日進爵為王矣,已而果然。 又張士誠據蘇州,縱兵焚掠。將入佛國山,抵行春橋,忽有泉自流虹湧出,高丈許,崩巖堙谷,勢轟雷電。賊驚有神力而返,由是不敢妄殺。 [三]法苑珠林。晉張崇,少奉法,苻堅既敗,崇南走歸晉,為鎮戍所拘。崇輩五人均杻械手足,半埋土坑,明旦將馳馬射殺之。崇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夜半械破,身自土中湧出,遂遁。路取一石,祝雲,吾欲訴與晉帝,救被虜婦人,心願獲遂,此石當分為二。禮拜訖,石即分裂。至京,具冤狀,納白虎櫃。得旨,將掠賣者盡贖歸。 冥祥記。宋劉度,聊城人。同邑千余家,並奉觀音,誦經禮拜。宋末時,逋逃者多匿城內,因干怒,將屠城。度率眾叩禱大士前,一心禮誦。酋方治事,見一物從空墜,旋繞屋柱,驚視之,乃普門品也。取讀之,酋長歡喜,一城免屠。 [四]右台仙館。大理府城南觀音閣,立於巨石之端,府志所載婦負石也。相傳昔有敵襲大理,見一老婦,負此石而行,敵驚愕。婦曰,此地人多力,我婦人,老且病,不能負重矣,敵懼而遁。婦置石於地,不知所往。人知觀音化身,就石建閣焉。 少林寺僧,曾見神人兩足跨太室少室二山,執杖以擊賊,賊驚走,或雲即觀音化身。 [五]增一阿含經。流離王攻釋種,目連白佛,唯願許以鐵籠覆彼城,佛言,釋種宿對,能籠覆乎。 金光明經。得聞金鼓發妙響,皆蒙離苦得解脫。 又雲,所有苦惱,乃至枉死,悉皆遠離,常蒙聖觀自在菩薩大悲威光之所護念。

  (一)至於有門持咒,出鹭鸶於網羅。世亨寫經,脫鴉群之箭镞。(二)哀矜螺鱉,顧翁得判放生。撲殺鹁鸠,程子僅邀寬限。(三)入場須解貓怨。送子每來牛隔。(四)誦大明之咒,網面宏開。念菩薩之名,怨魂得度。不惟廣錫類之仁。更以弭未來之劫。此大士救苦者四也。(此兼頌救物)

  [一]明有門師,得大悲三昧。游奉化田間,數百鹭鸶,人施羅網,默念悉飛。 靈驗記。宋周世亨,奉大士謹。發願寫經,施人持誦。書經時,忽有群鴉噪屋上。出視之,一鴉中箭流血,眾鴉為拔不得,故噪耳。周仰空誦寶勝如來,救苦觀音,以筆指之,箭脫然拔。從天井中擲落佛龛側,而鴉飛去。 [二]第一功德錄。顧偉東,家有孫痘危。夜聞鬼嘯,東率二子禱大士前。俄季子僕地,有神謂曰,此大士殿也。因稽首,聞內呼痘神,及季子入。痘神形如童男,呈冊,上已注某日某時死,大士判放生二字於冊。神出,有戴尖帽子者二人,服青衣者數百人,哀向痘神求保。神曰,已判。季子蘇,而痘善矣。先是東晨出門,見賣青螺者,約數百枚,中有二鱉,恻然買放之,故獲此報。 見聞錄。程镃,與兄弟同探鹁鸠,得三頭,兄弟取去,镃憤而擲殺之,夜夢二青衣來捉,镃竄入大士門中,則大士俨然在焉。镃訴未殺人,青衣白三鹁鸠控告。镃謂小禽何足償命,大士雲,理須償命,念汝年幼,可寬其限,十二年後再追。镃寤,至十二年後,立於橋下而死。 [三]守一齋記。陳泰和,鄉試抱病,夢兩貓三鼠八蝦蟆索命,陳許誦心經超度。有公差雲,禀官奉復。後夢差雲,文昌帝君,初謂陳某今科解元,何暴戾若此,脫膺民社,豈不荼毒生靈,許其入場,殊太寬縱。本官再四請與自新,乃判雲,天地好生,何殊卵胎濕化,聖賢樂善,豈容暴戾恣睢,許誦心經五萬卷,超恤怨命十三條。乃幼時為假官,命奴婢掠貓等,如審犯人狀致斃。蓋幼時無心之過,不圖冥中鑒察之嚴如此。 轉劫輪。宋翟楫,畫大士,虔禱求子。婦夢白衣媪送一兒來,欲接之,忽一牛橫隔其中,既而生子不育。解者謂當戒食牛肉,楫立誓舉家戒食,又建一橋。復夢前媪送兒來,接抱之,生子名橋。楫壽九十三,孫登科猶見之。 柳崖外編。馮如京,為西寧觀察,民亂討平,將軍欲盡殲之。京以全家作保,為民請命。如是只戮數人,夕夢大士降臨,繡褓一子,謂曰,以賜汝,欲接而阻一牛。大士謂全家當戒牛肉,遂發願不食牛,得接兒。所生子,即給谏雲骕也。 [四]續墨客揮犀。凡見人釣網,至心誦揭谛咒七遍,可使終日無獲。 龍舒淨土文。唐饒州軍典鄭鄰,死入冥,查系誤拘,放還。王谕雲,回生當勉力為善,見人殺生,但一心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渠得受生,汝亦迓福。

  曰免刑。(一)則有郭宣感夢,自知大命無憂。王忻銜恩,悔诮異端所媚。(二)兩脫董雄之瑣,依舊鉤連。再加張暢之刑,仍然寸斷。(三)子喬白鶴,恍瞻炎漢之祥。米賈青蠅,復顯苻秦之異。(四)瓦官寺內,鑄像來臨。晉陽獄中,普門獲宥。(五)窦傳蒙佑,啕笑見於同人。張婦宵奔,長跪逢其夫婿。(六)苞憐六劫,說法解枷。朗率同門,稱名叩石。(七)延僧禮誦,可明現異色之祥。為政寬仁,叔達受光明之品。(八)徐義驚夢,發解身騰。蓋護得光,門開鎖脫。(九)徽因叔累,鎖鳴爆石之聲。珪苦官貪,械乃自梁而解。(十)僧明受謗,繩為從寬。張達自新,梏應不著。(十一)心經陰相,慰給谏之孤忠。禅定無傷,昭孝廉之誣陷。(十二)增光被系,免瞻獄吏之尊。御史從軍,自有刀環之望。(十三)所願捨惡遷善,發心當學高荀。免罪作功,違誓莫同處茂。此大士救苦者五也。

  [一] 辨正論。晉郭宣,文處茂,與楊收敬,為友。敬犯罪,宣茂亦被桎梏。念觀世音,十日後,夢菩薩安慰,謂大命無憂。俄而鎖械自脫,還著復解。三人發願,若免罪,各出錢十萬作功德,未幾俱免。 法苑珠林。唐王忻,與董雄,同下獄。忻初不信佛,其妻誦經,辄诮曰,何為異端所媚。及見董雄誦普門品,鎖自解脫,始知佛力廣大,深悔不信之咎。虔誦八菩薩名,滿三萬,鎖亦解脫,與雄無異。一時台中內外聞者奇之,同獄囚俱獲免。[二]法苑珠林。唐董雄,貞觀中為大理丞,幼奉佛蔬食,因坐李仙童事,與王忻等數十人,同系獄。雄專念普門品,鎖自解落在地,鉤連不開。即告御史張守一驗之,錯愕良久。重鎖嚴封而去,雄仍誦,鎖復解,墮地有聲,朱封如故,獄囚賴以俱免。 談薮。宋張暢,常奉持觀音。南谯王以不從逆,系之獄。誦觀音經千遍,鎖寸寸斷,獄司易鎖復斷,乃得釋。 [三]法苑珠林。齊彭子喬,日誦觀世音經,建元初,被系,太守沈文龍欲殺之,防械甚嚴。喬誦久疲寐,眾見白鶴翩然至喬側,恍如麗人,子喬械即脫,旋獨蒙釋。 漢書。诏曰,朕巡北邊,見群鶴留止,光景並見,其赦天下。 青蠅,事見免殺第一段十聯注。 秦苻堅為赦令,王猛進紙墨,有大蒼蠅聲甚厲,集筆端,驅而復來。俄而長安有青衣小兒呼於市,謂朝廷將赦。 [四]辨正論。晉僧法洪,居瓦官寺,私鑄丈六金像。時官禁熔鑄,收洪禁械。洪至心念觀音,夢鑄像來獄,手摩其頂,曰無慮,厄即解矣。其像胸前方尺許,銅色如焦。旬日得赦,模破像現,與所見無異。 法華感通。魏盧景裕,系晉陽獄,至心誦普門品,俄而枷鎖自脫,特宥之。 又高僧傳四集。清書祯,以防弁構隙,幾中奇殃。日持普門品大悲咒,而羅網渙釋。 [五]法苑珠林。晉窦傳為高昌步卒,呂護俘執之,同伴七人,共系獄,克日就戮。傳專心念觀世音三晝夜,鎖械摧然離體。傳曰,今蒙哀祐,而同伴尚多,何忍獨去,望大士普濟俱免。言畢,牽挽同人,以次解落,遂乘夜啟戶而遁。 周易,同人先號啕而後笑。 冥祥記。宋張興,因賊誣而逃,執妻系獄。妻日夜念觀世音經,十余日,夢一僧蹑之起,則鉗鎖桎梏俱解。然戶鍵不得出,乃自械而眠,又夢喚曰,戶開矣,即起馳出。昏黑中猝值一人,妻懼躃地,訊之,則夫也。相扶悲喜,同匿獲免。 古詩,長跪問故夫。 [六]高僧傳初集。宋僧苞,路行見六劫賊被錄,苞為說法,勸念觀音。群劫以臨危之際,念念懇切,俄而送吏飲酒洪醉,劫解枷得脫。 高僧傳二集。魏僧朗被虜掠,付帳下,朗與同學欲逃,而陣防嚴設,無走處。東西絕壁,莫測淺深,有大樹垂崖側,遂以竿繩系樹懸下。時夜大暗,崖底純棘,無下足處。捉繩懸住,相謂曰,厄至矣,唯念觀音耳。以頭叩石而念,須臾光照天地,見棘中有得下處,至地,復暗矣。旋大虎出其前,眾懼入虎口,朗曰,我等有感現光,此虎將非聖人示路耶。徑隨虎行,行少遲,虎亦暫住,至曉得路,虎失所在。 [七]慈林集。清東莞富室子黃可明,被賊掠至巢,鎖連戶扇,使婦守之。明家延僧禮誦普門品,其夜明身邊有異色祥光,默知神佑。俟婦適鄰,即負扇而逃,逢樵人代破扇,脫鎖得歸。 法苑珠林。宋王球,字叔達,為涪陵太守,因失郡系獄。球信佛愛民,分食給囚。復至心念觀音,夜夢升高座,一僧授之經,題曰光明按行品,有諸菩薩名,第二觀音,第三勢至。既覺,鎖自斷,經三日得宥。 [八]冥祥記。晉徐義為慕容永獲,埋其兩足,編發於樹。義專念觀音,夜夢人謂曰,事亟矣,尚暇眠耶。驚起,手發並解,足亦得脫,遂遁。 蓋護,山陽人,系獄將死,稱觀世音,三日夜無間。見大士放光照之,鎖脫門開,遇赦免。 [九]劉宋韓徽,其叔為湘府兵。湘長史以叔猜貳殺之,系徽於獄,鉗梏甚嚴。徽誦觀音經,至數百遍,鎖忽鳴,若燒石爆咤之聲,摧然自解。呼吏告之,更加釘鍱。再誦經,鎖復鳴解如初,乃釋之。 集異記。唐成珪,天寶時,辦河南橋木。遭風遺失,州司疑珪盜賣。有楊觐者,收珪,索賄不足,非刑拷掠,以連鎖鎖枷,附於船梁。珪念救苦觀世音菩薩,十余日,枷鎖自開,夜拔釘,入水遁。 [十]高僧傳二集。魏僧明,為北台石窟寺主,時魏主每疑僧人為賊,收數百僧系縛之,指明為魁,繩急纏之,克明待斬。明一心念觀音,夜半繩寬,及曉都斷,遂逃。獄監奏聞,遂通釋放。 太平廣記。張達有罪系獄,分當受死,專念觀音,鎖械自脫,遂獲免,終身齋戒。 [十一]魚山剩稿。明熊魚山,官給谏,以劾周延儒下錦衣獄。在獄以佛法攝諸囚,禮誦不辍。又為獄中人說心經,筆之為心經再傳。當受杖時,默誦大士寶號,血肉糜爛,不覺痛楚,知大士陰相也。 持驗記。虞庶顏孝廉,夙奉大士,每晨禮大悲忏,誦金剛經。又刻送觀音經,勸人持誦免劫。後以仇家誣陷,逮江寧獄。庶顏默持經忏,雖慘毒備嘗,如入禅定,旋獲昭雪。 [十二]清朱增光系獄,夢白衣大士傳咒,念萬二千遍,印千二百卷,得釋。 敬信錄。山左周繼卿侍御,谪戍和林,夢大士傳白衣咒,教念萬二千遍,兼刻播,當賜環。繼卿奉而行之,蒙赦回。 [十三]宣驗記。高荀殺人,被收鎖地牢,同禁人勸念觀音。荀雲,我罪至重,何能免。力勸之,荀乃發心捨惡行善,專念觀音名,用心誠懇,鎖自解。 辨正論。晉文處茂,既與郭宣同發願免罪後,出錢十萬作功德,後鎖脫見赦。宣既還願,茂乃違誓不出。及盧循舉兵,茂中流矢,曰,我有大罪,語訖而死。

  曰愈疾。(一)則有戒賢受記,現碧色若琉璃。處伯歸依,見金輝之姿質。(二)如庵垂髻,甘露頻傾。應吉竟陵,醍醐並灌。(三)惠恭誠至,雞乃迎貓。昙穎心虔,蛇來吞鼠。(四)兩喚宏源之字,親現白衣。三摩玄藻之身,忽來金像。(五)疾生重膇,鼠咋無漏之[月+行]。禍起沉鲐,牛入李家之夢。(六)盛鳴府種,起以神針。王子癰癢,自饒臼藥。(七)口流白沫,法通夢啖馱筋。頂放電光,曹珏竟除屍蠱。(八)矢願而除肉蠹。粘經而破喉鵝。(九)智檀以現相痊疴。冶牧以捨身弗藥。(十)潘母於君,並叨靈藥。薛妻沈婦,普錫神湯。(十一)爇彭婦之心香,輕如棗葉。去陳妻之業障,拂以蓮華。(十二)除風愈瘧,非誇文章有神。破腹湔腸,自有神膏能傅。(共三段)

  [一]唐三藏傳。印度那爛陀寺正法藏戒賢,患風病,每發,手足拘急,如火燒刀刺之痛,欲不食取盡。夢三人,一黃金色,一琉璃色,一白銀色,謂之曰,汝過去曾作國王,多惱眾生,故受此報。宜至誠忏悔,勤宣經論,自當銷滅。金色人指碧色者曰,此觀世音,銀色者慈氏,自言我是文殊。將有支那僧來,汝可教之。賢答依教,自後病愈。 冥祥記。宋馬處伯,少信佛法。元嘉中夢天際三人,長二丈余,姿容嚴肅,臨雲下觀,諸天伎樂盈空。後疾笃,遙見西方有三人行,長二丈。前一人衣袷,垂鬓,頂有光。後二人姿質金輝,儀相端備,即向所夢三聖,病即痊。 山庵雜錄。明天童照寮元,洪武中病笃,日誦觀音聖號萬聲。後自念去死不遠,莫如改持阿彌陀佛。方興此念,忽見一美婦人,衣六铢衣,持淨瓶,自戶入,照驚失措。既而定心谛觀,乃是菩薩示相,照泣涕求哀,遂不見,越五日病盡脫。[二]高僧傳四集。元真淨,字如庵,有疾苦,夢白衣大士持瓶水灌其口,曰愈矣。 持驗記。明僧垂髻,患脅痛,不飲食者月余。人謂汝常勸人念觀音,可以救苦,今何不自念。髻昏愦中聞言猛省,急具香燭,高聲持大士號不絕。四更聲寂,眾驚為氣絕,視之,正鼾睡。午後呼食,即能起行。眾問何速愈,曰初稱名,痛如乃割,久之,空中現祥雲,大士以瓶中甘露灌我頂,涼沁心脾,病霍然矣。 王應吉紀靈戒殺衷言。明萬歷間,吉奉使命,便道還裡。忽大病,恍惚有人舁予行。旋墮水,見鱗甲種種來前,自念昔啖此,今為難矣。忽有人扶登崖上,則觀音大士倚崖坐,善財龍女旁列。予叩拜,大士曰,汝本善知識轉身,素虔奉我,今因殺生,故有是病。若戒殺,當愈。予謹受教。大士出醍醐,色黃碧,飲之味清洌,及覺,余香猶在唇吻間也。病漸愈,遂戒殺歸依。 辨正論。齊竟陵王,信內典,得熱病垂死,夢大士手灌神湯而愈。 [三]報應錄。元僧惠恭,病翻胃,不能飲食。夜夢一貓入腹,而病日甚,思食魚。自知業報,發心誦大士號百萬聲,日持大悲咒百八遍。後夢青衣童子籠一雞至,貓自口湧出,驚覺而病除。 高僧傳初集。宋昙穎,患癬,禮觀音求瘥。一日有蛇緣壁上屋,須臾一鼠墜,涎液滿身。夙聞蛇所吞鼠,能療瘡,乃取涎傅癬,鼠旋遁去,信宿而瘡頓愈。方悟蛇鼠皆誠祈所感,於是名播遐迩,國君供養。 [四]感應篇注。張宏源,夢神告曰,子有善而福力淺,當修德自淑。於是歸依大士,並箋注感應篇付梓。忽遘奇疾,見白衣人披帷,而呼其名者再,疾頓瘥,乃謂大士化身。 比丘尼傳。宋尼玄藻,幼嬰重疾,醫罔效。乃設大士像,齋潔稽颡,專念相續。經七日,見金像高尺許,三摩其身,從首至足,即覺沉疴立愈,遂出家。 [五]高僧傳三集。唐無漏,新羅王子也。由中國至蔥嶺。聞寺有觀音像,禱無不應。遂立像前,誓入定四十九日。未滿,身嬰虛腫,旋有鼠如彈丸,咋胫出膿斗許而愈。 左傳。民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注,重膇,足腫也。 宋李商老,修造犯土,舉家病腫,乃禱大士,誦消災咒七日。夢白衣騎牛去,翌日全愈。 左傳。叔向問子產,寡君疾病,卜曰,實沉台鲐為祟,敢問何神也。子產曰,實沉,參神也。台鲐,汾神也。若君身,則出入飲食哀樂之事。山川星辰之神,又何為焉。 [六]勉戒切要。楊盛鳴,樂善好施,而觀音大士,尤兢兢仰戴。忽得膨症,腹纏青筋,砭藥俱窮。忽夢仙姥,手執一針曰,汝疾難起矣,吾代去之。以針自腹挑起,漸至頸項,以剪剪斷,呼痛驚覺。晨起,青筋除而疾愈。 呂氏春秋。身盡府種。注,府,腹疾。種,首疾。  感應傳。齊建安王患瘡,念觀音不息。夜夢大士手為傅藥,明旦即愈。 鬼遺方序雲,劉涓子,射中一物,忽不見。尋至山,聞搗藥聲,有三人並走。遺一癰疽方,並一臼藥,因造鬼遺方十卷。 [七]高僧傳二集。唐法通,極尫弱,專念觀音。歸家觐母,一日睡眠,口中流沫三升,母驚問。答,夢人贈三驢馱筋,方瞰一馱,被喚覺。身遂雄壯,由南山負五百余斤石臼,來京本寺供僧用。 南齊曹珏,少出家,後因家中累世病傳屍,無人奉祀,乃還俗。後亦病急,誦大悲咒至萬遍,覺三蟲自身出,頂放電光,三蟲走避。 [八]敬信錄。清嘉慶間,吳基,喉間忽生蠹肉,針砭彌劇,漸如雀卵,飲食艱苦。矢願刻施高王經千二百卷,並跪誦三年,未百遍,蠹肉自落。 又高僧傳二集。唐西明寺釋靜之,小時鼻患肉塞,百方無效,後誦心經五千遍,肉鈴便落。 慈林集。清康熙間,廣東鄧承诏,媳黃氏,喉生雙鵝,飲食不進。倩醫刺破,腫痛益甚,命在旦夕。乃教念大士夢授之十句經,並粘經於床,病者夜睹其字大徑寸,半夜瘡決曰,我愈矣。索水嗽口,禮大士,平復如故。 [九]高僧傳四集。清智檀,患熱病,感大士現相,膜拜而愈。 又清洪建,字冶牧,生三日,母夢兒言,誤入汝家,意欲捨去。母驚覺,視兒果病,不食乳。母禱大士,願寄為僧,弗藥有喜。 [十]明黃巖潘母,持觀音齋,疾將危,夢白衣人與藥一丸,即痊。 南海慈航。錢塘於玉陛,崇祯間病幾殆,夢大士授以靈藥,五內清涼,霍然起。 又高僧傳四集。明道超,染沉瘵,禱觀音。夜夢白衣人授赤丸使吞之,明日有老人至,療之而愈。 宋江陵薛觀音奴,以敬事大士得名,日誦尊經不辍。妻病,百藥不效,夜夢白衣婦人曰,汝夫虔懇,宿業得除,飲以瓶水,口出異香,疾頓愈。 靈感賦。清沈起潛,妻胡氏,夫婦長齋課佛。嘉慶間,胡病痢,命懸呼吸。夢老妪持水一杯,曰我觀音也,嘉汝虔誠,灌汝甘露,一飲而盡。醒覺香猶在口,病漸愈。 又高僧傳四集。清明智,患病幾不起,禮大士號,昕夕無間。久之,夢白衣人賜淨水一盞,飲之,頃覺身心清涼。 [十一]一行居集。清彭希曾婦,姚氏,患痞,發心持大悲咒。一夕夢老妪授以一枝華,欣然受之,頓覺身輕如葉,而病尋愈。姚氏詩雲,擬向空王忏夙愆,心香早結洛迦緣。 印光文鈔。陳錫周婦胡氏,禮佛誦經甚虔。娠將誕,忽大病,身熱如火,口噤體僵,不進漿水者廿九日。忽夢一媪持蓮華來,謂汝以夙業,膺此惡疾,幸植善根深,我從南海來安慰汝。即以蓮華拂其體,曰,拂去業障,好生佳兒。醒即熱退身安,次日生子。 [十二]觀音經注。莫春晖,日晖,同誦觀音咒。後妻張氏病中風,幾殆。晖許刻經印布,手足遂能運動。 高王證驗。清會稽章宗潮母,嘉慶間患風痰,勢危,潮禱大士,許念高王經,病漸痊。 又高王應驗。舒城鐘鵬,妻周氏,產後驚風,醫不敢下藥。拜祝大士,許印高王經千卷,立愈。 清葉健庵中丞雲,二十許時,患瘧甚重,而醫雲,下次當更重。忽見書架有大悲咒一卷,欲稍減病苦,次日遂禱佛前,焚香虔誦,而瘧是日即止。連日誦之,瘧竟不發,故終身誦持。 魏曹操,讀陳琳檄,曰愈我頭風。 詩話。有病瘧者,杜子美令誦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之句,瘧果愈。 又子美詩,文章有神交有道。 高僧傳初集。晉竺法義,忽感心氣疾,常存念觀音,乃夢一人破腹洗腸,覺便病愈。尚書傅亮,撰其事跡,每雲,先君與義游,聞說觀音神異,莫不大小肅然。 靈驗記。徽州陳青雲,幼年嬰疾,漸不起。許印施觀音經千卷,夢一神持沐盆,一神剖其腹而洗之,悸而覺,汗出病愈。自此膚澤神腴,非復昔之羸弱矣。 魏志。陳珪,精於方藥,能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瘡愈。

  (一)更加慈視眾生。相憐同病。(二)故光加瓶水,便足蠲疴。誠感靈泉,遂能療疾。(三)經傳菩薩,早造福於西河。壇谕仙人,更流慈於東粵。(四)玉溪彭蠡,大札不用移民。陳宅方門,護衛莫疑夢豎。(五)游君勸信,吉葉家人。譚子弘經,利沾同志。(六)天台修忏,救永陽墮馬之危。杯度重來,慰邵信無人之憾。(七)汪有難兄,恍瞻揮麈。李憐少子,靈應銜珠。(八)持經消內子之災。叩禱益良人之算。(九)門開甘露,眾生普獲清涼。山駐光明,赤子都無夭札。(十)治以道術,故神聖工巧不能幾。飲以伽陀,故寒熱氣風無不愈。(十一)須知片念能通,莫慮臨時安應也。(此頌救眾疾愈他疾)

  [一] 法華經。慈眼視眾生。 伍子胥言。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維摩經。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 [二]善女人傳。呂吳氏,虔事觀音,持大悲咒,加持瓶水,觀想大士放光入瓶中,病者飲水多愈。 寶光塔碑。唐法通,欲復舊塔於龔公山,默念觀音,不食累日。感靈泉湧出,癃者病者,飲之辄蠲。 [三]法華傳記。河西王沮渠蒙遜,歸正法,有疾。伊波勒菩薩,謂觀世音於此土有緣,命誦普門品,病即除。由是此品別行於河西,名觀世音經。 按高僧傳有別記雲,菩薩地持經,是伊波勒菩薩傳來此土,然系昙無谶譯,故疑谶即菩薩。 高王證驗。朱中丞雲,節署有仙降壇,言嶺南地多洋盜,珠江又有花艇之事。YIN殺日甚,上干天怒,佛發慈悲,令我勸谕眾生,虔誦高王觀音經一萬遍,可解黑業。因刊刻流布,令見聞者永斷YIN殺 [四]高王證驗。清桐鄉張曹氏,家玉溪鎮,虔誦高王經。同居廿余家皆效之,某戶獨不信佛,反笑之。乾隆二十年大疫,誦經戶俱無恙,某戶全家不起。 白衣經近驗。新建西鄉李姓千余戶,疫痘十損八九,惟一家無恙。問其故,曰家中虔奉觀音大士,許施白衣經千卷,於是眾效之,出痘亦無恙。 觀音靈驗。九江王日光,以觀音經供香火龛內。時瘟疫流行,鄰捨遍染,日光一門無恙。夢大士谕雲,予憫此地劫難,汝速將經卷施散,每戶一卷,疫自除矣。覺而分送,全活無算。 周禮。大札,則令邦國移民。注,大札,疾疫也。移民,避災也。 海南一勺。徽州陳氏,染病笃,許施高王經千卷。其夜夢二僧護持,且曰,汝虔心施經,病可愈矣,果痊。 又浮梁方啟淳母病施經,亦有二僧護持之夢。 左傳。晉侯病,夢二豎子。 [五]南海慈航。清撫州游源,父病痨,母積郁氣,己患頭風,傷兩目,妻不育。乾隆間,勸合家發心奉大士,誠潔誦經,悔過遷善。已而父母勿藥有喜,源目如初,生一子。母八十病咯血,源泣禱大士,母仿佛見一媪雲,無妨,吾保汝,不日竟愈,自後施經不辍。 又衡陽譚用航,幼多疾,頻厄子息,因發願輯觀音經咒,並格言,急救神方一卷,邀同志刊印廣播。其在會者,或求子嗣,或求名利,或疾病凶危,凡有苦惱,皆得解脫。 [六]高僧傳二集。陳天台智者,以永陽王伯智,墮馬將絕,躬自率眾作觀音忏法。不久,王小醒,憑幾坐。見一梵僧,擎爐繞王一匝,翕然痛止。 又劉宋吳興邵信,奉法遇病,無人敢看。乃悲泣念觀音,忽一僧來,雲是杯度弟子。語雲,莫憂,家師尋來相看。信雲,度師已死,何容得來。僧曰,來復何難,便於衣帶頭,出合許散與服之,病即差。 [七]休寧新志。汪居敬,十歲時患痘危,醫雲無治。兄居仁,於大士像前,焚香跪誦聖號。敬恍見白衣人握麈尾,遍體拂之,不藥而痊。 觀音靈驗記。刑部主事李印萬序雲,予幼子生六月,痘倒出,不起,時群鵲狂噪,予夢人告曰,喜鵲銜珠畀爾子,可勿憂。起視兒痘全起,乃以靈應銜珠四字制匾,以昭靈贶。 [八]感應傳。宋張慶,為司獄,掃除濫穢,暑月尤勤,飲食湯藥臥具,必加精潔。常持法華經,遇囚就戮,必齋素誦經一月。妻袁氏,染疫死,三日蘇曰,我始至一穢所,忽見白衣大士,謂汝夫多陰德,子孫當有興者。今尚無嗣,乃手挈之出,遂得蘇。 又吳江潘鸾坡,敬誦高王經,婦王氏病危,誦千遍得瘳。未幾產厄,虔禱而娩。 持驗記。陶衡峰妻宋氏,崇奉大士,誦持嚴淨,衡峰年八十一,疾革。宋夜禱大士,願減己算益夫年,病遂愈。越十二年,衡峰始卒。 敬信錄。戴汝夔,病危,妻黃氏夙奉大士,跪誦高王經,並印施千卷,得愈。 [九]持驗記。陶衡峰妻宋氏,午七十余,江南大疫,宋病危,恍惚出門,見人謂汝當在此劫。宋求見大士,引至一所,雲菩薩在內。則見古衣冠二人,宋俯伏。左座曰,此婦若罹劫,誰復信心向善,即命歸,驚寤而病解矣。惟項骨不支,一夕夢人持茗具曰,奉大士命,為汝起項骨,飲此當愈,飲之甘美,項遂愈。 徐氏庭訓。明徐明甫,力學笃行,禮大士甚虔。子礦幼遘危疾,夫妻晨夕叩禱,至七日,夢大士謂無憂,汝子明旦可起也。忽聲震幾上,所供果碟祭品,俱墜地,而無一損。子喃喃雲,菩薩救我,詢之,雲正愦絕間,菩薩來,曰,吾救汝。以水一瓯飲之,清涼入骨,舉體得汗而愈,礦後舉萬歷間進士。 靈驗記。宋淳熙間,饒州巡檢羅生,避水王秀才家。有婢,目久盲而痛,夢僧以瓯水飲之,雙瞳了然。問師何處,曰住汝家久矣,聞汝聲苦,心憫相救。次晨婢目炯炯,痛亦止。述其故,王母曰,是大士也。吾家歷年敬奉,靈應如響。 宋侍郎邊知白,路染暑疾。夢白衣大士以水灑之,頂踵清涼,因作感應集。 痘療定論。宋王旦,諸子痘殇,幼子生,即憂痘厄。有薦神醫種痘者,醫乃老媪。幼即長齋念佛,雲游至峨眉,有三女弟子。代旦子種痘,無恙。公厚酬金帛,曰我修行人,無須此。公內贊主德,外率僚采,綏邊圉而致升平,我拜贶多矣。遂歸峨眉,後謂三弟子曰,我慈悲觀世音也,顧天下嬰孩不傷夭札,以法授之而化。案峨眉山,相傳即華嚴所稱之光明山。 南海慈航。胡德昌,夙敬三寶,孝親放生,夢神畀以陶姓子,故子名繼陶。患痘垂危,印送觀音經千卷而愈。 觀音靈驗記。清楊霈綸,乾隆間子病痘危,妻焚香誦經,繼之以泣。夢白衣姥入房褰帷,左手持升,右手操小帚,向子頭面心腹掃痘升中,掃竟,曰,兒無慮也,遂寤,子痘頓痊。 敬信錄。戴汝夔,妻黃氏,子出痘幾死。親見大士吹氣頂門者三,即時輕愈。 高王證驗。清乾隆間,李泰之子痘垂危,亟禱大士,願施經百卷,頓回生機。 南海慈航。周華卿御史,二子俱患痘垂危,翁媪痛哭,謂若死,當與之俱。夜夢僧曰,印施觀音經一藏,保無恙。遂發誓改過行善,刊經印播,痘俱愈,後俱登第。 會稽章宗潮,幼女患痘危,設壇誦大悲咒數千遍,無恙。 [十]魏子。待扁鵲乃治病,終身不愈也。用道術,則無所不治也。 難經。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脈而知之謂之巧。 觀音經靈驗。清順治間朱士元病笃,夢僧持卷示之,曰此白衣大士真經,若虔誦可卻疾,如刻板更延年矣。刊送廣施,病立愈。 青浦某子,染時氣垂危,許印觀音經四百卷,翌日愈。 仇晉妻缪氏,孕後夢至一所,門額書紅衣室。內懸紅紙衣服,及空棺一。旁人雲,此與產婦者,悸而醒。遂刊布觀音經千卷,後誕女,平善,晉倍加信仰。 白衣經應驗。清嘉慶間汪樸齋媳陳氏,產後血崩,勢危迫,因家貧,許印白衣經,高王經各百卷,旋愈。 謝重華,老年只一女,感疫病笃,禱大士印送觀音經千卷,即日安谧。 敬信錄。清休寧吳善堂,乾隆間臥病沉綿,醫謝不救。昏愦之際,默禱大士,許刊布高王經一藏,病即減。醫來診視曰,病轉矣,旋瘥。 襄陽太守張溶,患寒疾,委頓不起。立願長諷高王經,遂愈。 給谏陳中孚,典滇南試,中暑疾,幾殆。矢願誦高王經,並廣流傳,未幾疾痊。 清山陰何世傑,乾隆間患蠱,母許誦高王經千遍,印千二百卷,數月,痼疾全消。 安徽汪珍炳,久病不痊。虔心送高王經五百卷,即痊。 清婁縣施廷芳,乾隆間嬰疾,每夕臥時,胸痛不能寐。許誦高王經一藏,施千卷,即愈。 太谷程儀憲,病傷寒兩月余,忽兼水瀉,氣絕者三度。家人代叩大士,許印觀音經千卷,不日愈。 太興吳守芳,患血症,發心繪大士像,印白衣神咒千二百卷,遂痊。 清澗南居士自記,乾隆間子婦病笃,藥罔效。為誦高王經,並願刊以公世,病頓減。 清臨川傅旭階,道光三年,火灼中焦,藥不能攻。發心齋誦高王經,一月漸愈。其孫病,不知何處,禱於大士,方知足疔,投藥即愈。 臨川張學藻,自識雲,女患痘,吐瀉不止,危在呼吸。母跪禱大士,誦觀音咒,並許印觀音經百部,翌日即愈。張正心,年二十,生異瘡,命懸旦夕。發心行善,虔誦高王經千遍,瘡愈,壽九十六。 乾突,得水腫疾,百藥罔效。欲持高王經,而病甚不能讀。夜夢大士曰,不能讀,刊送功亦不小。次日許願,未逾月瘳。 青浦某,因婦臨產危急,矢願印觀音經五百卷,母子無恙,版存新興鎮玄帝廟。 沈鼒南海記。東粵某孀婦,持齋念佛,好善樂施。媳產艱難,大士現老尼身,授之符咒,不惟易產,且轉女成男。但戒食牛犬鳅蝦田雞飛禽之肉,並常念寶月智嚴觀自在王佛,或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又雲,此咒與符,不止治產婦,一切惡症。凡奇病怪症,書此符咒,用木香茱萸一切香水吞之,無不即瘥。是年媳產,母子無恙。傳之諸人,皆驗。 酉陽雜俎。唐長安雲華寺,有觀音堂。大中末,屈巖患瘡且死。夢菩薩摩其瘡曰,我在雲華寺,巖驚覺,而瘡愈。詣寺見大士像,一如所睹。 勸戒類鈔。清康熙間,吳門蔣氏患腰疽,昏絕一夜。忽見老妪雲,汝虔誦白衣大士咒一萬二千遍,刊印廣施,病即痊。蔣拜諾頓蘇,虔誦圓滿,病愈。 敬信錄。王卓然,為淳化尉,患胃病四載。日誦高王經,並印送千卷,嘔積血斗余而瘳。 粵西宋邦保,患痔,印送高王經五百卷,痔立愈。 汾陽侯純孝妻,得痰迷症,二年。又自患目疾,禱大士,許印觀音經百本,俱愈。 報應錄。唐征蠻卒吳某,烹食白龜。患瘡潰爛,眉鬓,手足指,皆墮落。乞食安南市,有僧謂曰,汝可念觀音大悲真言,必獲善報。口授之,卒一心念誦,瘡痍漸復,手足指重生,遂為僧,號智益。 阿伽陀,西方藥名,能愈一切病。 國史補雲,王彥伯自言醫道將行,列三四灶,煮藥於庭,老幼塞門而請。彥伯指曰,熱者飲此,寒者飲此,風者飲此,氣者飲此,無不效者。 白衣經應驗。長沙孫琳妻,夙患產難,子多不育。虔誦白衣經,後臨盆夕,夢大士授紅丸令吞,曰免產厄,母子皆安,遂刊經廣施。 靈驗記。宋饒州安國寺大士像最靈。慶元間,許洄妻孫氏,患產難,默禱觀音,令子持油一盂燃燈。長老了拜祝曰,渠家壁立,油雖微而心至誠,望大士慈憫。祝罷,氏困臥,夢衣白氅婦,抱金色木龍與之,旋生男,名龍。 西方公據。宋王居士日休,於金山借彌陀經手抄,欲校刊廣傳。右指忽掉,寫字不便,乃舉指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禱除風疾,成就心願。禱畢,指遂不掉。即此悟佛菩薩只在目前,但世人信心不真耳。 [十一]褚景賢南海慈航序雲,賢向以誦經獲福為妄,娶妻八年,不育。婦翁謂印觀音經,持觀音齋者,歷昭顯應,妻遵行之,得夢兆。將生,又夢媪與之子,且錫名曰積。及生,符所夢,遂以命名,予猶笑而不信也。後疾病危難中,每著靈異,乃疑信參半。後次子病吐瀉,無生理,哀禱大士,誓輯南海慈航,改過行善。甫禱,吐瀉立止,能食乳。尤異者,妻本乏乳,更憂子病,數日廢寢食,乳無半滴,禱後,乳忽湧至。自維涼德,竟以片念廣化之心,上動大士悲憫。誦經獲福,灼然不誣,因記以告閱者。 都昌徐來泰,子病笃,有勸誦觀音經者,曰余平日未能廣積陰功,臨時求佛,安能必應。繼因力勸,發願終身持誦,印經千卷,病漸愈。

  (一)抑或病未及死,只余根缺譏嫌。而養必待人,未免自傷殘廢。(二)則誦處瑫之偈句,目可回光。傳淮甸之伽陀,足能健步。(三)令吞羊目,頓瞻菡萏之華。自數螺紋,大慰桑榆之景。(四)庵開存濟,靈紀揚州。僧號半崖,美談山左。(五)神膏續斷,堪救醫傷。甘露點睛,免為鬼害。(六)市民折足,幸傳續骨之方。夏老斷肱,恍遇含光之劍。(七)潮音泉水,即號光明。日精摩尼,從心觀想。(八)嗚乎,九折成醫,已乏華陀之術。一心念我,幸留慧集之名。(九)雖盲聾攣躄,夙業原深。而滅惡滿求,悲心足怙。(十)慎勿具文了事,怨經無靈。更無我慢自矜,臨危不變。此大士救苦者六也。(此段兼頌全廢疾)

  [一]左傳。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往生論。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禮記。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 管子。凡國都皆有養疾。聾盲喑啞,跛躄偏枯,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 戶令。一目盲,兩耳聾,缺指,瘿腫之類,為殘疾。癡痖,折一肢之類,為廢疾。 [二]塗說。台州僧處瑫,病目。常誦大悲咒,夢大士傳偈,每晨取淨水一杯,念七遍,以洗目,無不獲痊。偈雲,救苦觀世音,賜我大安樂,與我大方便,滅我愚癡暗。賢劫諸障礙,無明諸罪惡,出我暗室中,使我視物光。我今說洗法,忏眼釋罪狀,普放淨光明,願睹微妙相。傳之多驗。 善余堂筆乘。宋張孝純,有孫五歲,不能行。或告淮甸農夫,病足甚久,但持觀音名號,遂感大士授四句偈。雲,大智發於心,於心無所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農誦百日而愈,孝純教其孫,及乳母,齋戒持誦,三月,步履如常。凡兒病足者,誦之皆驗。按僧寶傳。宋自嚴師,因一沙彌謹而愚,作此四句偈令誦,於是世間章句,皆能上口。自嚴,一號白衣菩薩。則此四句偈,不僅能愈足,並能益智也。 [三]兖州志。陳益修以回回楊生花,欲毀關帝廟,益彼清真寺,訟之得寢。後值寇亂,生花斃諸途,且剜兩目。魂見關帝慰之曰,我固不在此一廟,難為汝以好心喪命,當請觀音大士來,賜汝目。即騰空去,旋見大士披白衣,備極相好。關帝代乞目,大士向空一喚,即見童子攜籃,覆以蓮華,揭開,皆羊睛也。拈二枚賜吞之,兩眼復明。關帝謂不久大兵至,此輩無噍類。明後年汝當聯捷,遂蘇,後皆驗。 持驗記。清丁傳雲,祖母雙眸失明廿年,乾隆時,偶謂予雲,但得只眼寸光,桑榆之願足矣。傳雲,專誦觀音聖號,眼當復明。此亦聊慰老人郁悶之言耳。祖母信為實,日夜誦無間。未逾月,一目忽明,自數掌上螺紋。復集家人而觀之,謂兩孫婦入門,老人皆未識面,今並曾孫亦見頭角,非佛力不至此。因補刊西方公據後,為征信之一助。 [四]覺世經說證。揚州癱子,病數十年。一日於池中摸得一瓷觀音像,供矮屋中,禮拜五載。夢老妪按摩其體,呼令起,答吾何能起,曰今能行矣。醒而步履如恆。江都令母施赀建存濟庵,現供大士像於中。 己求書。明崇祯間,當塗有山東癱子,乞食於市,頗負氣。僧水谷勸令出家,乃不茹葷,或詈之,安忍而受。谷又教念大士號,並准提咒。受持二年,夢一妪呼曰起,且拽其兩足,頓直而不拳。晨起居然昂藏頭陀矣,號曰半崖。 [五]海南一勺。婺源戴鴻澤母,禮敬大士。嘗制救苦膏施人。道光間,侄孫某患痘,黑陷,左目已瞽。其母夢一媪曰,吾觀音也。居鴻澤家三年,汝可往求神膏,貼左太陽穴,醒後求至。醫詫其妄,用燈火治瞽目,致睛出,僅筋懸未墜,潛遁。母禱大士,念心經二千遍,仍貼膏,左睛漸入,瞽而重明,痘亦愈。 明王立毂回生自記雲,予夢父中丞公士性谕雲,十年五死,植德禳災。因立誓茹素,持殺盜YIN妄戒。後為新淦令,此事遂廢。後北上入觐,一夕舟中,見青衣勾去,冥王叱曰,汝算久盡,延至今者,齋戒力也,奈何棄之。命驅入獄,左坐者請稽破戒後事,凡平日一揭一柬,並偶書紙片俱在。各有氣騰騰,青白赤黑不一。以色分類檢之,赤色赫然者,則所刻金剛經,好生編也。王色稍和,謂軀命可全,宜抉目示罰,遂抉目而寤。家人環哭,謂已灌藥七度矣。是夕復夢鬼釘目,遂瞽,因棄家修淨業,禮忏幽溪,夢大士以楊枝灑甘露於睛。晨起,兩目復明,再生十二年,號璧如。 [六]南海慈航。一市民誦觀音經甚虔。出行折一足,哀喚菩薩不已。夢僧授方,以綠豆粉,新铫炒紫色,井水調,厚敷紙貼之,杉木扎定,神效。 感應靈驗記。清夏之煌,述其曾祖於明末時,遇流寇斷左手。不知痛楚,但驚怖不知人事。後歸家,手連如故。人訝問之,雲誦高王經,至老不衰,皆歎菩薩垂佑。 列子。含光之劍,運之不知有其所觸,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 [七]普陀志。潮音洞有光明池,即慧泉也。明正德間,太後遣使禱以療目疾,賜名。 宋釋有嚴,母病目,對觀音聖像,想日精摩尼手,虔持真言。夢大士擎日,目遂明。 [八]楚辭。九折臂而成醫。 傅大士常謂慧集是觀音。有跛者謂病已四十年,乞療,慧雲,但一心念我,跛者從之,少頃,便能趨走。又一聾者,雲已多載,師令一心念我,念已喚之,三喚全愈。又有病症結者,白癞者,癫痫者,師皆令念我,念已即愈。 [九]法華經。矬陋攣躄,盲聾背伛,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大悲咒經。除滅一切惡業重罪故,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十]觀音經靈驗。江陵王道行,墮崖折腰,調治弗痊。誦白衣經一年,仍未愈,意謂不驗,將中止。夜夢神叱曰,汝誦經視為具文了事,反怨經不靈耶。乃洗心滌慮,虔誦,逾三月,復夢前神,手拍其腰,驚寤,腰伸如故。 宋吳克己,嘗苦目疾,或勸持大士號,曰臨危不變,乃真丈夫。或曰,君未讀佛書,何以知不及孔孟。乃試從之,病良已,遂深信。 附錄。宣驗記。史隽,才學轶群,不信佛。嘗雲,佛小神,不足事也。後雙足病攣,不能下榻,醫禱無效。友雲,非慈悲大力,不能救。發心造觀音像,祈之必應。隽以病急,如言鑄像。像成,夢大士降其室,果得瘥,由是悔過信法。 宋隨州知州,妻石氏,苦臂疼,醫罔效。發願遍修諸佛觀音不全舊像,病頓愈。 白衣經近驗。溧陽史俊,母許氏,患風疾,蹒跚艱步。俊禱大士,許廣施白衣經,越年,健步如前。 靈驗記。清華廷相言,余嬸母王氏,年七十。乾隆間,登舟失足墮河,兩足骨皆損,調治不效。見余禱誦高王經病痊,其媳女等,各為虞誦千卷,未五日,遂能行。 又雲,猶子三英,官司獄,一目忽突出,黑暗無光。眷屬為誦經,甫三千遍,目明如舊。 泉州王某,目幾瞽。僧勸誦白衣咒萬遍而愈。後遭誣陷重案,勤持獲免。 居易錄。清康熙中,寶坻諸生王敬祖,十七喪明。虔誦白衣咒,夢大士以小鉗取出兩血筋,質明,目了然。 崇仁夏訓宣,患目疾,一日見觀音經,齋戒奉行,五年目愈。 高王應驗。清吳江潘鸾坡,嘉慶間墜鞍,幾折脊骨。齋誦高王經千遍,平復如初。

  曰除祟。(一)則有展伽黎於大理,鎮身羅剎之邦。結茅茨於南台,弘法毒龍之窟。(二)道融旅邸,懾據座之鬼兵。智楷山居,降攬衣之魔女。(三)身現空際,狐莫逃刑。夢降雲端,魅皆屏跡。(四)求經玄奘,不遭惡鬼之撓。多病王琦,屢御群魔之侮。(五)侍兒與藥,二豎離身。天使行創,雙童退捨。(六)陰天車騎,難登太華之山。行病鬼王,不入罽賓之國。(七)飛光射蟒,越女技過王妃。當道誅蛇,黎臣雄如帝子。(八)新坊婢子,誦經可度魔民。江夏女郎,伏鬼得瞻聖像。(九)施李君以無畏。治趙女之病狂。(十)歐陽見巨物遁形。慧簡任黑人相試。(十一)求食則飛刀難忍。歸妹以神咒堪虞。(十二)虸蚄廟畔,免責頑民。荊棘叢中,指迷行者。(十三)捨人谏議,頓除王宅之妖。汪子張誠,同免阿尼之鬼。(十四)頂踵皆燈之疠鬼,退入民家。衣冠盡白之巨人,不殃信士。(十五)夫鑄鼎象物,只期山澤無逢。而持咒誦經,自有神靈效順。此大士救苦者七也。

  [一] 洱海叢談。大理府,初為羅剎所據。大士來此跏趺,今磐陀石尚存。乃向羅剎募一袈裟地,羅剎諾之,大士即展伽黎,遍覆千裡。羅剎哀乞棲息之地,乃許遷住峰頂,今黑白二龍池地是也。一說大士锢羅剎於石洞中。 南五台山示跡記。隋仁壽中,山有毒龍,變作道士,賣藥於京都,服之,立刻升天,實以妖通,置於山中龍窟而食之,忽來一僧,結茅峰頂,伏彼妖通,使安窟穴,民被庇蔭,入道者眾。次年六月十九入滅,及茶毗時,東峰上現金橋,列諸天眾,音樂天華,異香馥郁,南台上百寶燦爛,廣莫能知,於煙雲之間,現自在端嚴之相。慈容偉麗,璎珞珠衣,煥然對目,始知觀音大士示跡。 [二]高僧傳二集。梁道融,游化江陵,拆毀邪神祠,回宿逆旅,夜見鬼兵甚眾。一帶甲挾刃據胡床坐,叱融雲,君何謂鬼神無靈耶,速曳下地。諸鬼將欲加手,融默稱觀世音,聲未絕,即見一天將長丈余,以金剛杵擬之,鬼便驚散。 法苑珠林。唐杜智楷,隱居泰山,持觀音經不辍。貞觀中疾危,以袈裟覆體,昏然如夢。見老少婦女數十來擾,言共捉楷去,擲北澗。有攬著袈裟者,忽齊聲念佛,退後忏悔。請為造彌陀佛,誦觀音名三千遍,遂覺,大汗而愈。 [三]異談可信錄。清康熙間,錢塘鄭國相妹,有狐祟,至暈絕。時國相誦心經,始蘇。遂禱大士,願施經二千卷,除妖救妹。妹雲,正危急時,空中現大士,呼孽畜何得至此,曰,因饑覓食。大士手指妖騰空起,遂不見,眾聞異香滿室。後妹夢人槍掛毛頭,曰胡三交真人府被誅矣。 南海慈航。明錢塘於玉陛妻,病祟三載,一夕夢大士降雲端,光明爍空,鬼魅潛跡。乃禮蓮池大師,沉疴頓愈。 [四]唐三藏傳。初玄奘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師憫之,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乃授師以心經,因常誦習,至流沙,八百余裡中,惡鬼異類,繞人前後。念觀音名,不得全去,遂誦此經,發聲皆散。 廣異記。唐大歷初,王琦,喜持觀音經,數患重病,諷經無不愈。每有奇鬼來觸惱,而不敢干犯,自致消滅,其事不可勝紀。 [五]天後志。明洪武間,呂德,出鎮海邊,病危,禱天後。夢一神女,翠羽明珰,命侍兒持丸藥,晃瑩若晶琥,曰服此可驅二豎。甫下咽,遽寤,香猶未散。渴甚取飲,嘔出二物。頓覺神氣爽豁,平復如常。是夕夢天後雲,昨夕救汝者,乃慈悲觀世音也,自今當敬奉。德乃建觀音堂於湄嶼。 高王經證驗。清山陰吳國鼐,常誦高王經。乾隆間,偶午寐,恍見雙童入內,即退出。問何人,空中應雲,痘瘟神也。因汝敬誦觀音經,避去。旋子女出痘,無恙。 宋書。孫法宗,苦頭痛,夜有女人至。曰,我是天使,來相謝。行創本不及善人,使者誤相及,因授之方而愈。 [六]記聞。唐韓光祚,挈眷之官。途經華山,入廟瞻禮,而愛妾暴死,令巫請焉。巫言,三郎欲娶汝妾,今雖求免,至縣終必取之。光祚抵任,乃為妾鑄金觀音像,求免難。五日妾復暴卒,半日蘇雲,華山府君備車騎來迎,出門,見一金色僧遮其前,騎畏而散去。祚由是益信內教。 真诰闡微篇。羅酆山,鬼神宮,第一宮,名纣絕陰天。凡人初死者,先詣此宮受事。 罽賓國僧真谛,誦大悲咒,一國疾疫皆消,行病鬼王出境。 [七]談薮。宋賴省干,以妖術殺人祭鬼。於浙中買十余歲童女以供用。一女之母奉大士,隨之習念心經。至輪祭時,沐浴妝飾,鎖空宅中,女自分必死,一心誦經。夜半,有物自天窗下,光閃如電。急誦揭谛咒,口中忽出光,物欲進復卻。女口中光漸大,射物铿然有聲,僕地。值邏卒過,女呼殺人,卒破壁出女,見一大白蟒死矣。捕賴及家人,依法治之。 搜神記。東越庸嶺有大蛇,喜啖童女,常八月祭送蛇穴,蛇辄吞之。時李誕有女名寄,應募而行。挾劍,帶咋蛇犬,作數斛糍蜜,置穴口。蛇出,頭如囷,目如二尺鏡,先啖糍蜜。寄便放咋蛇犬,以劍斫殺之。越王乃聘寄為後。 靈驗記。宋紹興中,余干周姓婦,道遇三蛇當路,跨之過。蛇逐之,忽變三男子,適鄉人龔黎臣至,見巨蛇繞婦數幣臥地。龔乃高聲念大悲咒,奮而叱蛇,蛇解去。 漢書。高祖夜行澤中,大蛇當道,拔劍斬之。後人至蛇所,一老妪夜哭曰,吾子,白帝子,化為蛇,今赤帝子斬之。 [八]守一齋筆記。陳有巖家婢,忽狂雲,咱胡三爺,何物婢子,敢犯咱。少頃,又操吳音,雲楊姓,為胡三所役。陳百端祈禱,皆不依。請誦心經超度,乃首肯。舉家虔誦,婢瞋目大聲曰,某所誦無用,是才食肉粉團者,問之而信。誦千遍,楊願去,送至新坊橋下,婢霍然。 夜譚隨錄。江夏某家設醮,有幼女夜往觀。突一巨鬼拉閉諸室,女號,人勿聞也。移時,鬼攜女行,忽見紅光隱隱,鬼懼奔。頃之,光近,侍從如雲,內有璎珞被體者,诘女所自,且雲,余南海大士也,可隨往。俄至一所,樓閣缥缈,迥殊凡境。大士顧侍者語焉。未幾,侍者帶巨鬼來,令金甲神摔之去。又一黃冠人叩谒大士,並述女母長齋奉佛。大士謂汝母善行可嘉,令隨黃冠人歸。閉目行空,俄見母坐榻側,一人與己肖,忽如夢覺。蓋自暈絕至此時,已月余矣,蘇後即長齋,持觀音經。 請觀音經。佛言,王捨城有女人,惡鬼所持,我教此女稱觀世音菩薩。以菩薩威神之力,惡鬼消伏,得見我身無比色相。 [九] 四明李萼,多畏,夜辄惡夢,見鬼怪異形。後誦觀音,持准提咒,惡夢息,心得無畏。 宋釋寶通,長誦大悲陀羅尼。有趙姓女,為魅所憑,病狂,師誦咒,鬼即逃,癫遂愈。 [十]玉堂閒話。唐歐陽璨,素持大悲咒,偶夜行遇雨,叢林邃谷中,一巨物長丈余,當前。璨懼,欲持大悲咒,噤不能發聲,默念數遍,方能朗誦,怪忽隱遁。 高僧傳二集。梁慧簡,戒業弘峻,荊州廳事東,有別齋,多鬼怪,時王建武臨治,師事簡,命簡居之。見一黑人無目,從壁出,簡但默念觀音。鬼曰,承君精進,故來相試,今神色不動,豈復逼耶。還入壁中,於是遂絕。 [十一]質直談。清乾隆間,余宗婦,忽寒戰谵語,雲,我婆媳兩人過此,饑甚,必以酒食饷我。延僧誦心經大悲咒金剛經,甫一周。即聞病者诮讓雲,我初不肯入,而汝欲來,今遍體飛刀刺我,痛不可忍,其速去,病頓愈。 廣異記。唐李昕,持大悲咒,有人患瘧,昕咒之。鬼雲,本欲困汝,今懼李十四郎,不敢來矣。昕客河南,其妹染疫死,數日蘇雲,初被數人引至冢間,欲相凌辱。一人雲,此李十四郎妹,彼歸必以神咒窘我,乃送歸。 [十二]靈驗記。定襄城西,有虸蚄廟,村眾偶憩其中。一人亵神,夜見鬼卒拘去至曠野,痛責數十。忽見白衣姥來,曰,既責矣,即放回,因得歸。遍體青腫,悟其地近觀音閣,得大士垂救也,乃市香叩謝。 浮梁李菁園,由家詣館,淡月朦胧,舉止多礙。乃念觀音夢授經,甫七遍,始知荊棘中行。向聞此地有祟迷人,非習此經,不能得路矣。 [十三]廣異記。唐王琦,妻染疫,琦誦心經。見燈下有三人頭,妻瞪不能言,但手指所見。琦取刀向所指處斬之,妻旋雲,窗中有怪,鼻長數尺,床前二物如駱駝,皆被斬消散。琦誦經四十九遍,乃愈。 清明投轄錄。二駱駝對語,一稱捨人,一稱谏議。 宋祈門汪氏子行路,被數人縛去,系古廟柱,祝曰,請大王自取。汪知殺人祭鬼,念誦大悲咒。夜有風吼如雷,炬目大蟒趨至,三進而卻。旦遇人解縛,得免。 靈驗記。吉水張誠,宋乾道間,宿醴陵界。店主延接有加,酒肴豐腆,心訝其異,辭不能飲,遂就寢。良久,堂上燭高燒。窺之,見主人拜祝畫幀前,屢言張客,知必以己祭鬼也。望幀上像,雙睛如盞,急持大悲咒,甫數遍,見妖自軸下,狀獰惡,乃閉戶誦咒愈力,聞戶外擊搏聲。天且曙,張趨出,聞店家哭聲。行二裡小住,聞人雲,店主暴卒。诘其實,則三世事妖,歲祭一人,若無外人,則禍家長雲。 隋書。獨孤陀家,婢徐阿尼,常事貓鬼。每殺人,其財物則入於事鬼家。 [十四]夷堅志。族人洪洋,夜歸,忽大聲發山澗,如數十本巨木摧折,亟下轎謀避處,而物已來前,身長三丈,從頂至踵,皆燈也。洋素持大悲咒,急誦之,物植立不動。洋喪膽僕地,然誦咒不辍。物退呼曰,我去矣,徑入畈下民家而沒。洋歸得病而愈,二轎夫竟死。後訪民家,一門死於疫,始知物乃疠鬼也。 異談可信錄。應城王家口,村氓守稼。夜有旋風來,勢如摧岳。有形類浮圖者,聲震如霆,化為巨人,高二丈,白衣冠,持白幡向眾一揮而去。眾驚絕,良久始蘇。惟一持觀音咒,一不食牛肉者未睹。後數日,十余人皆死,此二人無恙。 [十五]左傳。鑄鼎象物,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 各咒經皆有金剛力士,及眾鬼神,發願擁護。 柳崖外編。江南回煞,室設酒肴而他避。有隸夜至,饑甚,蹲而食之。忽見奇鬼長二丈,持叉丈許,押一叟來。隸避入耳捨窺之,叟側坐,鬼據上座而大嚼。有頃,叟求入後院一視,鬼隨之。隸見叉晶光可愛,挾入室閉門。鬼覓叉,出青手敲門,怪風四起,侵入骨。隸念觀音咒,鬼退風息,甫住口,鬼伸足入,覺寒從地起,入胫及腰。急念前咒,鬼縮腳。雞鳴,挾叟去。天漸曉,叉漸縮,至寸許,視之精巧。至病瘧家,叉一鳴,病若失。 守一齋筆記。孝感程蔌園進士,就秦中講席,宿野店。覺有物壓足,口不能言,身亦不能動,漸至腹,大窘。急默誦心經,至色即是空句,大聲疾呼,而物遁矣。 異談可信錄。清江夏陳貴,願而孝,乾隆時赴某戚家,夢黑團類人形,伸巨掌拽之出,撻不止,昏暈移時乃蘇。癫疾大作,喑不能語,垂五六年。後夢老姆首白袱,攜籃,中盛紅丸命啖。貴欲留奉親,姆強之食,杖其背而覺,黑團遂不復見,癫頓減。翌日於廟側,見攜籃者容服,如夢中人,欲謝不能言,姆亦倏隱。夕侍膳,豁然出聲,舉家驚詢,述所夢所見,蓋世傳魚籃大士也,乃繪像供養。 靜涵筆記。清嘉慶間旗人文海,同兄設壇,習武備錄。宅中舊供觀音,降壇谕曰,此非正道,習之不利。汝父善跡頗多,曾祖母持齋信善,故報以奕世簪纓,汝兄弟習此,將有不測之禍,故來救耳。謂海今年六月廿一日當雷擊,乃敕兄手向海胸書畫,瞥見白猿繞身,被神摔去。旋至廿一日,巨霆繞室,思之股慄。今奉檄江右,聞有海南合編之刻,不敢自諱,並不敢一字欺世。附載編末,上報大士救拔之恩耳。 按文海,仕至按察,壽七十二,可見人能改過遷善,自可免禍獲福矣。

  曰拯墮。(一)則有盂蘭會上,領赴香齋。地獄聲中,灑來淨水。(二)觀音經見重幽冥。育王塔亦宜禮拜。(三)耶捨入鬼途而無畏。嘉袆挾負者以騰空。(四)崔軌寫經資福。李暐造像生天。(五)挽回墮落,慶頂暖於廬山。嚴整威儀,處沙彌於金座。(六)郡君默誦,堂庑動搖。吳悅發聲,油铛迸裂。(七)西方造福,免為水上之豬羊。南海還魂,莫顧當垆之佳麗。(八)誦經守戒,湯君不赴刀山。離暗投明,何子得逃鐵棒。(九)憨山弟子,作觀遂獲清涼。三果亡兄,乘願頓教解脫。(十)高僧修忏,命婦升入天宮。慈母誦經,亡子慶生皇室。(十一)官犯波夷之罪,幾罰為牛。女持般若之經,免令作犬。(十二)將心轉業,伯時救馬腹之投。聞教生天,宗演解猴王之劫。(十三)忏修斑竹,得離鬼使之拘。铛放蓮華,幸舉韋天之杵。(十四)旭庭天柱,頓釋沉怨。劉院桂傭,不酬宿債。(十五)灌以咒水,現身之餓鬼潛消。才舉經題,地獄之苦輪頓息。(十六)范母生天受福。方妻作子成名。(十七)造寺不墮三途。孝親免償夙業。(十八)挑除破碎,罷五鬼之揶揄。痛過燒煎,幸合家之齋戒。(十九)蓋大悲發願,本來重在三途。而罪性原空,固可滅從一念。此大士救苦者八也。

  [一]活閻羅斷案。七月十五,普天之下,禮忏施食,觀音大士,親領眾囚赴食。又載勘至四十九案,王曰,亦知領汝輩得食者誰,此乃慈悲觀世音菩薩。汝等若念得一聲阿彌陀佛,汝就出罪。合獄念得,合獄出罪。萬一念不得四字,只念得一佛字,亦出罪。汝等可念得一佛字出麼。 現果隨錄。吳門王建死至冥,查系誤勾,命回生。見地獄黑焰蔽空,嗥叫如霆吼。三老僧趺坐大樹杪,每獄囚痛聲騰沸時,以淨水灑之,聲即停息。詢之,則觀音,普賢,地藏,三大士也。 [二]觀音經靈驗。仇晉官錢塘時,於衙內圓光,攝其亡妹至,訊冥事。雲,觀音經幽冥最重,能尋聲感應,救苦拯難。但禮忏誦經,宜齋肅誠敬,方能消災獲福,勿令小兒亵狎為要。 育王志。晉太康間,劉薩诃弋獵為業,忽暴亡,七日而蘇。雲至十八地獄,皆隨業輕重,受諸楚毒。忽見觀世音菩薩,謂汝應入地獄,吾救汝回生,可作沙門。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阿育王塔,可往禮拜,命終不墮地獄。蘇後出家,名惠達,因至鄮山,長干,等處禮拜,湧現捨利塔。 [三]高僧傳二集。隋那連提黎耶捨,行化雪山之北,見人鬼二路,人道荒險,鬼道利通。同伴一僧,錯入鬼道。耶捨口誦觀音神咒,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咒力得免。 靈感賦。明楊嘉袆病死入冥,一人負行峻嶺。急誦觀音,與負者俱騰虛空。 [四]法苑珠林。唐貞觀中,王宏之婿,崔軌死。後恆來與人語,勸人禮佛。又具說地獄事,求寫法華金剛觀音經各三部。書畢,謝曰,大資福助,今別矣。 太平廣記。劉子貢死而暫蘇,雲遇妻父蘇元宗,問丈人好善,何留此,曰亦有過故留,今不久將生天矣。長兒願而信,死便生天,小兒賊而殺,現在地獄。鄰人李暐曰,煩語吾子,吾坐罪被拘,速為吾造觀音像一尊,寫法華一部,則生天矣。其父慎曰,吾彈殺鳥獸,日有牛頭燒鐵彈數千,赤如火,納吾肉內,苦不可言。 [五]靈感賦。廬山二僧,一持往生咒,一持大悲咒,求生淨土。持往生者先逝,頂熱。持大悲者後亡,初身冷,腳底如火,久之乃頂熱,腳底如冰。乃滅地獄業,往生西方之驗也。 法苑珠林。隋初,有揚州僧,誦涅槃,自矜其業。岐山沙彌,誦觀音經。二人同暴卒。至冥王所,乃處沙彌金座,甚敬之。處涅槃僧銀座,敬稍弛,僧大愧。既俱蘇,僧至岐訪沙彌,具訊所由。沙彌雲,每誦經時,衣淨衣,燒名香,咒願後,乃誦。僧曰,吾罪深矣,誦涅槃時,威儀不整,身口不淨也。 楞嚴經。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六]感應篇增注。宋李郡君,夙著美德,常持大悲咒,因病入冥,見兩偉人巍坐。默念大悲咒,堂庑搖動,左右均欲僕。偉人語曰勿誦,放汝還。因在世曾拾遺珠還人,增壽二十年,醒而疾痊。 現果隨錄。清康熙間蘇州孝廉戴吳悅,行多蕩檢,受害者眾,控之工部,斃於獄。適本城某暴卒而蘇,雲冥王命將戴付油鍋,平地即湧一油鍋出,鬼叉戴下鍋,戴呼南無喝啰怛那多啰夜耶,油鍋迸裂,地上湧現蓮華。冥王曰,彼能誦咒,刑不成,可令往惡家托生。吏白嘉興某行惡,設醮求子,即令投胎。訪之嘉興,事皆不爽。 [七]金剛感應。唐大中間,李琚染疫,覺風吹至一處,水闊無涯,人畜立岸上,有黃衫人問作何善,無則於水上作豬羊。琚雲,曾於淨眾寺造西方功德一堵,又寫藏經五百卷,使者引入一大殿,有僧語王雲,此人至心造福,無有欺谄。王令送回,見所作功德在殿上,碑記分明,遂活。見觀音菩薩立笑,妻兒環哭,雲殁已七日。 因果實錄。清嘉慶間,南豐章開元,見吏執票锒铛負梃來,曳之行。忽身後一人挽而呼曰,此人持觀音經甚虔,又摘敬信錄內易犯者數條印施,若短壽,何以勸善。吏不聽,挽者亦不放。吏去,挽者雲,渠去必來,速到南海求大士,囑至心念阿彌陀佛,及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自到。且雲,倘睹可好者,慎勿動心,致墮惡道,章如教。即飄空而起,未幾,見當垆佳麗,爭來勾引,牢記不顧,則又無見。而奔濤接天,海在面前矣。海中有島,往來皆道服。章伏地宣佛,見二三白叟,攜一人下山,挽者雲,此汝魂也,速禮菩薩叩謝。乃導游地府,遍歷善惡兩途而蘇。 [八]因果實錄。林嗣麒,誤攝回生,雲見冥判黃梅湯某雲,營伍心習殘忍,擄人子女,罪惡貫盈,押赴刀山。判禀雲,湯於揚州破城日,得二少婦,守禁不犯,還其夫,且不受謝。又朔望持齋,誦高王經。王曰,有此功德,甚可敬。給七品文官,子孫兩代顯榮,壽七十九,無疾終。 一行居集。清乾隆間,南濠何氏子病熱,見其亡叔,赤體披發。言在生多孽,死拘黑暗獄八年,日受惡鬼鐵棒。近遇觀音大士降臨,跪求慈拯,忽得離暗而出。適鏡智道人自西方來,為冥王師,與吾家有舊,乞暫放還,急為我修福,俾生人道。 [九]明憨山大師,有弟子得狂疾,自言墮入火獄求救。師作觀音觀,現清涼池。 高僧傳二集。隋智興,誦經持律,同寺僧三果亡兄,夢告其妻曰,吾墮地獄,賴禅定寺智興鳴鐘,響振地獄,受苦者一時解脫。乃以絹十匹謝興。蓋興鳴鐘,必祝願如來大士,同入道場,俾一切諸惡趣,聞聲離苦雲。 [十]明天台僧一止,修大悲忏數十年。昆山支夫人供養十余年。未嘗識面,支殁後,一止夢其求忏悔。止修忏三七日,親見空中二童執幡,一童在中,謝曰,承師忏力,得升天界。 謝韬喪二子,妻哀痛,夢俱鐵鎖械,勸母自寬,為作福免罪。即設觀音齋,禮觀音忏,誦觀音經,復夢雲今托生王家享福。 [十一]普陀志。明寧波郡丞龍德孚,因理訟,焚法華經,命僧踐焉。忽僕地不起,見伽藍奉大士敕勘問,此官犯波羅夷罪,因尚愛民,姑罰作牛。德孚哀求,長齋印經齋僧贖罪。復得大智禅師忏悔十五日。孚親見兩玉女執幡,引至大士前,赦之。 南海慈航。張氏女佛兒,誦觀音經,暴死而蘇,言被二役挾去,以黑被先裹二人納陳家,次裹女以花被,曰汝負渠錢一千五百,今應還也。有綠衣者曰,此女念般若經,姑捨之,因失足墮地而寤。白於父,訪陳家夜產三犬,二黑一斑,斑者斃。因取錢還陳,陳不受,捐助善舉。 [十三]角虎集。宋李伯時,善畫馬。法秀師讓之曰,汝為大夫,乃窮形盡相,日思馬形,眼光落地時,入馬胎無疑。伯時拜曰,何以洗過,曰但畫觀世音菩薩。自是所畫大士像,妙絕天下。 宋福州能仁寺護山林神,乃生縛猕猴,以泥裹塑,謂之猴王。久而作祟,多被害。長老宗演,憫猴孽重,誦大悲咒以度之。夜見婦人猴足血污,攜小猴,系鐵索,拜謝曰,弟子猴王也,今賴法力解脫生天,乞解小猴索。旦啟視之,施鎖三重,曾為巫者射中左腋,乃盡碎之,其怪遂絕。 [十三]明釋空雪,於新昌斑竹庵修忏,夜禮觀音。夢二青面使者將執之,旁有老者勸止,一白衣女子曰,他正修行,汝何用捉,青面遂隱。 明吳奕德,隨叔正鹍,持齋禮佛,奕尤深信。書大悲經五十卷,金剛經三十卷,忽暴死氣絕,魂攝入冥。以前生罪,當投沸油。忽韋天與關帝在空,韋天舉杵,铛放蓮華而蘇。 [十四]見聞隨筆。宗湘文太守,扶鸾。乩雲,呼幕友沈旭庭來。沈至,畫一刀雲,將殺以雪怨。宗等代求解怨,則財帛不貪,齋忏不要,只要索命。乃請土地,問怨顛末,並求排解。土地雲,鬼名曹天喜,介休人,沈前生為彼令,受賄誣曹犯禁杖斃,故索命。我禀城隍,城隍查沈今世無罪。勸曹令沈日念心經五十遍,五月為度,虔寫心經五十卷焚之解怨。沈遵谕。後以事繁稍懈,土地降壇雲,前我匿曹刀,居中排解,今汝負約,曹復索刀。沈拜謝忏悔,虔誦心經不敢懈。 明胡天柱,不從魏铛,褫官剃染,拆姓為名,號古月。患人面瘡,言我唐盧昭容,君即戕我者,六百余年,尚滯鬼籍,當書經相救。月忍痛寫經,更誦觀音號,瘡遂愈。 冥報錄。杭州凌聚吉女患病,谇谇作聲,叩之,稱夙怨。曰予倪瑞龍,揚州人,有地五十畝,被豪家占奪。汝女前身即察院劉某,受我銀,復斃我於獄。含怨六十年,今索命耳。言已,押赴地府,口中喃喃述冥事。雲,初黑如墨,頃始辨物,鬼門關,望鄉台,奈何橋,皆遍歷。入磨者骨肉片片作痛聲,分為蟲蟻。其余諸獄,苦不可言。又一處燈燭輝煌,衣冠楚楚,為善人居。更進一所,朗如白日,蓮開紅白,香風撲鼻,堂戶皆金碧,則至善者居也。聚吉命女虔誦觀音,日三千聲,求釋怨。女見鬼使示審期,暈去,倪訴受賄斃命狀,女辨死非由己,神判致死由家人下毒,汝雖不知,而受賄銀千二百兩,亦無生理。女惶恐乞命,王曰,念汝忏悔,持誦觀音,姑釋汝,須力善延年,令送歸。乃延隱崖禅師,施放焰口。婿江某,目擊黑面吐火形鬼,雲法師道力厚,我輩得食,將長往,請劉公一送。女自起坐壇所,沉疴頓失。 自求集。蘇州施翁,輕財好義,攜金修虎邱大士殿。聞哭聲,視之,則硯友桂某也。雲負債欲自盡,翁以金三百授之,桂叩大士前,誓曰,今生如不能酬,來生作犬馬報。翁更以棗園居之,桂有一女,翁許與子還為媳。未幾,桂於棗樹下掘埋金千余兩,漸富。而翁反貧,夫婦相繼殁,桂有賴婚心,徙會稽。還投之,不納。後桂入都被騙,耗家赀過半。旅邸寐中,見一大宅,旁有窦,伏地入,見施翁,揖而與語,翁叱曰,畜生狂吠。入後園,見妻及二子,皆犬形,回顧己身亦犬。駭問何至此,妻曰,汝不記大士前誓語乎。驚醒,急歸,則二子已亡,妻垂危,更睜目作長子聲,曰冥王以吾家負施恩,悉往彼家作犬,二牡即吾兄弟,牝而背瘿者母也,父來秋當往,惟妹以因緣得免耳。桂驚痛間,而火焚其家,一物無存。乃攜女訪施子,至則門垣闳整,還已登第,且娶參政女,桂愧恨,仰人致悔,並獻女為妾意。還不許,桂入,三犬環繞哀吠,一果有瘿,知為妻子,痛極。向還泣拜,述夢與妻臨終語。乃雲,乞恩人開一面網,納女為婢,吾列奴僕力作,效犬報足矣。還恻然許之,桂夕夢妻子雲,幸君悔罪,我輩得脫業軀。迨曉,三犬皆斃,己逾年無恙。 [十五]宋虎邱僧法道,因病變形作餓鬼,腹大咽小,人與食,呼曰鐵丸。道法師誦大悲咒,灌以咒水,索粥漸愈。 唐龍德明亡,入冥,王問生平何善,曰能誦觀音經。王請升座,才舉經題,地獄苦已息。 [十六]靈山勝跡。宋范仲淹,母亡三七,夢泣告曰,我以業為泰山府君所羁,受罰不堪,乞誦金剛經一藏救拔,幸勿遲疑。倘母一入地獄,永不得超生矣。公哭醒,即延僧諷誦,至六夜,夢母曰,緣兒至誠,感白衣大士降凡,持經半卷,我得生天,宜厚襯叩酬大士。公於圓滿日,謝眾僧,因問誦經半卷者誰。眾失色答雲,所誦經一字不遺,豈有只持半卷之事。旁一僧雲,昨眾誦經,山僧倚立默看,至半卷,公來拈香,便歸廚作務,承問,以直對。公下拜,僧言莫莫,騰空不見,因創莫莫堂以志焉。 南海慈航。徽州方巖秀,妻殁於產,夢示巖曰,生前叢愆,陰曹受罰,乞誦觀音經千遍,印施千卷,俾得超生。巖從之,後繼室孕,恍見前妻入房,生子名元亨,成進士。 [十七]普陀志。高士奇記雲,妻傅氏,信佛持齋,病暈而蘇,雲若修普陀大殿,可延生。數日卒,余乃捐赀,並妻簪珥,助修大殿,延僧誦經,默祝大士,求妻入夢。是夜大兒夢僧以袖攜往普陀,見殿宇巍峨,顏曰普莊嚴殿。眾僧誦經,復雲,修殿功德,永不墮三惡道,生天人中,受勝妙樂。又見母黃衫素裙,合掌殿前,雲金剛般若,利周沙界,我承佛力,記憶不失,發菩提心,永不退轉。寄語汝父,勿懸念我,遂寤。子輿笃實,決不诳語,因記之。黃衫素裙,即所焚者。 湖壖雜記。清紹興金桓,性孝友,康熙間,夢人告曰,明年此日當雷擊。桓日禮大士忏罪,次年是日晦冥,桓恐不免,致驚老母,出外跪於浮圖下。霹雳轟繞,既霁,無恙。問之,桓雲,適如夢,見大士露灑楊枝,復持鏡一照而去。 [十八]狯園。明萬歷間,章藻病笃,發心寫經崇像,旋夢五鬼,頭抹破碎,衣藍縷,捉之去,剝衣交換而散。忽見佛像店人,謂汝之服飾在此中,尋之果得。見高廣禅床,梵僧坐其上,藻作禮,侍童曰法華大師也。出,見亭中白衣婦人提籃立,藻揖之,婦以楊枝挑去頭上破碎,遂醒,知大士相救也。 法苑珠林。唐許俨,捕魚為業,後患病,身赤如火,痛逾煎炙。雲火車燒身,魚蝦爭來攢食。或勸作功德,乃焚漁具,造大士像兩尊,供養忏悔,合家持齋戒殺,並施金剛經,病尋已。 [十九]上句,見大悲咒頌第三段再入三途注。 毗婆屍佛偈。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拘那含牟尼佛偈。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蘇東坡雲。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

  嗟呼。(一)生為分段,誰逃五痛之刑。死便沉淪,更受六交之報。(二)疾痛慘怛,置慈母而不呼。驕恣狐疑,棄良醫而不顧。(三)自贻伊戚。寧匪大愚乎。(四)況乃藥懷無畏,不惟諸難全消。而珠握摩尼,更慶所求如願。(五)聊陳福報。藉作欲鉤。(此結上救苦、起下與樂。)

  [一]六道輪回,皆屬分段生死。以此生不知他生事,故謂之分段。 無量壽經。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 楞嚴經。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六交者,即六根之見聞嗅味觸思,同受惡報也。 [二]史記。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又史記。病有六不治,一驕恣,六不信醫。 [四]華嚴入法界品。如人得無畏藥,離五恐怖。火不能燒,毒不能中,刀不能傷,水不能漂,煙不能熏。 又十地文。如大摩尼珠,能隨王意,雨眾寶物,如眾生心,充滿其願。 又如意輪咒經。等摩尼珠,能滿有情一切勝願。 [五]維摩經。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三與樂。內分四段。首佑歲,次錫福,三長壽,四得子。

  曰佑歲。(一)則有刀加盆上,慰梁帝之祈求。瓶灑空中,解唐宗之焦慮。(二)金身現相,誠孚王古之求。靈跡隨緣,事有劉赓之記。(三)潮音致禱,歡喜來迎。泗州聞歌,東西大稔。(四)澤流浙水,非誇香木之靈。福溥吳山,不爽金身之異。(五)天漢並資潤澤。廣豐亦紀恩膏。(六)奮雷電以除蝗。塞河流而止潦。(七)感道舟之悲願,雨雪如期。紀無畏之神通,日輪現相。(八)二林誦咒,詩記觀河。孟夙持經,頌騰高苑。(九)茅開程督法。身不囿於方隅。夢警錢王,佛像必求其清淨。(十)如彼辟支受食,豐盈迦跋之邦。法音為王,沾洽閻浮之地。此大士與樂者一也。

  [一]高僧傳初集。梁天監五年冬旱,志公令講勝鬘經請雨,法雲講畢,大雪。志令盆水加刀,雨大降。 高僧傳三集。唐中宗迎僧伽大士入內供養,一日帝曰,京畿數月無雨,願慈悲解朕憂。師將瓶水灑空中,而甘雨大降。 案二師皆大士應化,見後。 [二]宋王古,禱雨木平山,現相,事見示現之他處現相第二聯注。已而大雨沾足。 普陀志。元學士劉赓記雲,寶陀創於元豐間,爾時靈跡隨緣示現,而旱潦風濤,響答尤捷。 [三]普陀志。宋淳祐間,連歲苦旱,浙帥顏頤仲,禱潮音洞,見大士現歡喜狀,甘雨立沛。 高僧傳三集。唐僧伽大師,塔於泗州,迭著神異。長慶間歌曰,淮南淮北自此福,自東自西無不熟。境內即大有年。 [四]天竺志。宋鹹平元年,張去華守杭,大旱,遍禱無應。迎大士於梵天寺拜求,雨隨澍,四境沾足。 又明景泰六年,兩浙苦旱,鎮守孫公,齋沐徒跣,詣上天竺,迎像禱雨。即日雲起,連雨三日,枯槁皆蘇。 又清金庭子感應頌。序曰,嘉慶廿四年,大旱,僵屍蔽野,遍禱無靈。乃命別駕縣令等,素服徒步入天竺,迎大士,僧惠淋等諷經。先是皆以淨瓶滴水驗雨,越一日,瓶水微湧,點滴如珠,果得微雨,明日水大湧出,遂大雨。因作頌以彰神應。 湖壖雜記。舊天竺大士像,被金兀術輿載而北,寺僧以他木肖像,而水溢暵干,禱無不應。洵乎大慈之心,隨緣而寓,豈必捨利而神,奇木而異欤。 下句,詳示現之現神變十二聯注。 [五]警心錄。四川天彭,漢繁,連境間,有觀音泉,從道旁湧出。夏遇旱,溉田數千畝,兩邑賴焉。 海南一勺。江西廣豐北門外,有觀音泉,歲暵不竭,資溉甚廣。 [六]天竺志。宋祥符九年,飛蝗蔽天,遣使禱大士。赤日杲杲中,忽迅雷掣電,雨雹疾於矢石,蝗頓息。 又宋開寶五年,大雨河決,帝禱於天地鬼神,益雨。乃遣使詣天竺虔禱,數日,天開朗,河流得止塞。使者歸,問之,即至杭求禱之明日也。嗣是水旱疾疫,必禱焉。 [七]高僧傳三集。石晉釋道舟,入賀蘭山,刺血畫大悲千手眼像,絕食求雨,得通濟。又斷左肱,焚供大悲像,願中原塞上,早見弭兵,言畢,迅雷風烈,大雨澍焉。又嘗截左耳,為民祈雨,斷食請雪,皆如其願。 又唐善無畏,於中天竺求雨,見觀音在日輪中,執淨瓶,注水於地,大眾欣感。 [八]觀河集。清乾隆乙巳蘇州旱,彭二林居士,結三七期。誦大悲心咒,加持西方佛名,斷午食,期滿得雨半尺。詩雲,凶年不到蓮華國,慈濟長懷紫竹林,分得斯人饑半日,枝頭點滴也成霖。 居士傳,明王孟夙,名在公,為雲棲弟子,已而為高苑知縣。在官日,禮普門大士,誦彌陀經,大旱,露禱辄雨。 [九]浪跡續談。福州一年夏旱,司道谒督部程公梓庭,言今夕同上鼓山,迎窯變觀音大士求雨。程微笑面天曰,大士在西天,不在鼓山,君等自為之可也。及迎入城,請公拈香,程又面天曰,今日眼見無雨了,明日無雨又如何,我不能僕僕奔走也。夜大雨滂沱,連宵達旦,程乃上山拈香,留大士,獨自誦經一日,蓋至此不能不回心皈向矣。 天竺志。錢忠懿王,廣飾上天竺殿。大旱祈雨,夢大士曰,吾面不淨,千裡外不能見,蓋面用雞子清所和也。易之,雨立霈。 [十]菩薩本行經。有辟支佛,觀閻浮提人民饑馑,至國王迦那迦跋所乞食,王謂我食只此,然死亦當飯汝神人。辟支受食訖,問何願,王曰,國人饑餓,命在旦夕,願除困苦。應時風起,吹去污穢,雨百味飯食,衣服珍寶。草木榮茂,人民豐固。 華嚴經。寶光明童女,頌法音圓滿王雲,池水既盈滿,流演一切處,普及閻浮地,摩不皆沾洽。 附記。天竺志。宋錢塘守陳軒,撰靈感觀音碑雲,春夏間,雨彌月不止,臣率屬沖雨入山,比還,天宇開霁,纖雲不興。輿請入城作佛事訖,雨旸有時,農不告病,實大士庇此土也。 高僧傳四集。明善學,字古庭,居大慈寺,有觀音像,素著靈異。天旱,郡守乞學作法禜之,甘霖立沛。

  曰錫福。(一)則有山陳錦绮,示文穆以安寧。界隔彩繩,許忠懿之歸順。(二)如璜遘急,助有神功。元吉自沉,陰蒙天相。(三)彩輿下降,助文簡之詞章。珠寶探懷,廣法程之醫術。(四)手授蔬食,侯家有奏凱將軍。頂禮蓮台,張氏喜榮歸夫婿。(五)張景消災獲福。元相善賈多財。(六)劉景慶兄弟重逢。道顯得妻孥聚首。(七)徐公小婢,竟來大士之媒。李令情魔,終慰生平之願。(八)命由我造,有聯捷之夢占。巧為拙奴,驚七題之佛賜。(九)成鉽藉乎內助。端方庇及友朋。(共二段)

  [一)]天竺志。吳越王元瓘,畏朱全忠之凶殘,齋戒浃旬,叩大士祈夢,夢邑之山林,皆被錦绮,晃耀天日。瓘喜曰,吾奠枕鼾睡矣。瓘谥文穆。 又宋太祖元年,吳越王錢俶,未決進止,禱大士求指迷。夢神持彩繩,由揚子江北岸,以繩隔界,直抵豫章閩越而止,謂俶曰,此汝故物也。復與袍笏冠冕無算,覺而喜曰,吾無恐矣。擇日上表稱賀,帝喜,謂使者曰,歸報汝主,朕倚彼為藩翰,翊贊至治,當不負前勳也。俶谥忠懿。 [二]南海慈航。溫如璜,饒州貿紙為業,敬奉大士,刊觀音經,年施三百余卷。嗣後生意日隆,每危急間,若有神助。 靈驗記。徽州許元吉,貧苦欲自沉溺,一叟止之曰,虔誦大士白衣咒,天自垂佑。即誦咒不息,旋獲巨財,印送益廣。移家揚州,子孫顯盛。 [三]耆舊續聞。程文簡,每日五更誦觀世音菩薩數百遍,至老不廢。赴試時,夢大士自天際乘彩輿下降。寤後,乃博摭旌旗車辂事成帙,以備不忘。試得德車結旌賦,遂捷。 唐宜之醫勸。明僧法程,少瞽,晝夜誦大士名,共十五年。夢菩薩呼之來,若有物絷其足者。大士歎曰,汝前世為灸師,誤傷人目,今應得此報。吾憐汝誠心,當使衣食充足,探懷掬寶珠滿手與之,既寤,醫術大行,衣缽甚饒。 [四]滌凡隨筆。浙江協鎮侯瑸,因教匪不靖,帥師防宿松。夫人日切憂恐,頻夢老妪手授蔬食,復夢攜至一處,見瑸在營無恙。述夢於人,鹹謂妪即大士,莫非勸汝茹素,可祈將軍早返乎。於是禱大士,朔望持齋,不半載而瑸歸。 敬信錄。清呂繼庵,署鳳翔丞。嘉慶間,賊匪由川及陝,呂辦軍饷,躬冒危險。妻張,虔叩大士,刻高王經廣布,且晨夕跪誦。後呂以功擢官直隸州,阖室信誦。 [五]高王經近征。張景雲,予半生顛沛,頻罹險阻。矢願誦高王經,而災難立消,福叨分外。且人力不能挽回者,一一冰解。始信經力宏大,因虔施附記焉。 高王靈驗。浙人張元相,貧甚,洗心向善,持高王經二年余,有客貸本為商,謀無不遂,成巨富。 [六]清劉景,劉智,兵難散失,誦白衣咒,兄弟重逢。 清張道顯,妻李氏,子繼藩,被難失散。虔誦白衣咒二載,妻子重逢。 又航中帆。明嘉靖間,黃彥士,與婦顏氏,避倭亂相失。顏投入尼庵,彥訪三載無耗。偶客路如廁,見枯楊隙中有物,探得金,並緣簿一本。曰,莫謂遺金可取,須念三寶中來。因候之,越兩日,有老尼哭曰,發願塑大士像,募三十金,避兵匿樹穴中,今竟失之,我其死矣。黃急還之,尼拜謝,邀至庵,雲當向大士前陳君盛德。黃隨至庵,叩扉而應聲出者,顏氏也,相持哭。鹾商某聞之,聘為館師,後援例選授二尹,轉府判,生二子,夫婦俱上壽。 [七]新齊諧。徐觀察浩,有老狐與相契,狐見小婢彩雲曰,此女有夙根,將來是大士作媒,嫁洞庭君。問雲,知其祖為翰林,命作第三孫女。後有巨公,贈大士畫軸,並札,請以三姑娘字申大年之子,楚人也,因成其婚。 異物志。唐李元平,於東陽寺,見一女,如舊識。女曰,我非人,曾生江州刺史家,君時為門吏,神采奕奕,旋物故,我殆不勝情。常持千眼觀音咒,發願各生富貴家,得諧伉俪。今將托生某刺史家,年十六,君即為縣令,如荷惠存,慎勿婚也。然赤繩已系,雖欲別締絲蘿,不可得。後符所言。 [八]白衣咒征事。順天王行善,屢試不遇,禱大士。夢大士謂汝夙根淺薄,名途無分,若虔誦白衣咒不怠,今科可望也。寤即印送千二百卷,遂聯捷。 雲谷禅師雲,命由我造,福自己求。 感應篇贅言。昔有二生,同赴省試。一愚一黠,愚者日夜拜禱觀音座前,求示命題。黠者私書七題,以線香燒紙作字跡,使疑佛賜,密置爐中。愚者得之大喜,竭力揣摩七藝,入闱,一題不差,登第。黠者被燈煤燒卷,貼出。 老子雲,巧者拙之奴。 [九]白衣經近征。清武進王成鉽,嘉慶間應順天試。其妻聞白衣咒靈驗,為夫虔誦一藏,鉽即登賢書。 南海慈航。徐端方,屢上春官不第,持觀音經一藏,登進士。授友人馬紹元,誦三千余卷,得秋捷。

  (一) 再加積德累仁。更覺如響斯應。(二)名留天錫,重欽司馬之高風。封到林翁,媲美提控之盛德。(三)知可陳樓間處,醫術功多。信之裸裎何傷,誠心難得。(四)保全婦節,陛錦成名。善體天心,如賓受誨。(五)馮行仁術,富以秘方。岑有善緣,位登顯仕。(六)閱澗南之題跋,靈應非欺。觀成秀之記言,功名可冀。(七)雖改步改玉,國家罷貢舉之科。而予取予求,菩薩無疵瑕之見。此大士與樂者二也。(此兼頌修德獲福)

  [二] 陰骘文新編。清康熙間,林某死復蘇,雲在冥見送天榜,至甥陸天錫,因母多口過,欲勾之。忽觀音大士至,雲陸林氏雖多口過,然奉佛甚虔。天錫又代友納逋賦,補叔為令虧帑,且拒奔女。冥王謂林曰,汝甥以三善留名,可勉其精進,無負大士意,後天錫果中。 函史。司馬旦,周人之急,有貧不能自存者,月分俸濟之。其人無以報,以女奉箕帚,旦驚謝,出妻奁中裝嫁之。 勸誡類鈔。明林翁,為刑吏,矜恤疑獄。偶一人銜冤陷辟,林朝夕禱大士,乞示救策。夢大士雲,按院谳語致疑,刑官招詳未確,乘此辯之。林即代上訴,果獲釋。其人知林乏嗣,以女謝之,林不許。醉而令女逼之,林三言不可,邃去,不復過其門。年五十,生大欽,後以鄉薦入都,店主夢大士曰,明日林三不可子來寓,新狀元也,放榜果然。歸問諸母,始知父之隱德。 稗史。太倉吏顧某,有江翁被盜誣下獄,顧訴其冤,得釋。江德之,以女往,求為箕帚妾,顧卻者再。數年後,顧轉京,署韓侍郎門下辦事,夫人出,欲趨避。夫人見而訝曰,君非顧提控乎,我即江女也,秋毫皆君所賜。言於侍郎,上其事,孝宗稱歎,除禮部主事。 [三]宋許知可,下第歸,舟中夢白衣人曰,汝無陰德故不第,若學醫,當助汝智慧。許如言,得盧扁之妙。後赴春闱,仍夢白衣雲,施醫功大,陳樓間處。後登第,在陳樓二姓之間。 鞭心錄。明萬歷間,包信之,持觀音經。偶見佛殿傾圮,觀音像雨淋露立,解金布奉施,嫌不足,益以新制衣七件。僕請留衣,曰,但得聖像安寧,吾雖裸裎何傷。僧垂淚雲,捨銀衣等,猶非難事,只此一點誠心,如何能得。信之後夢伽藍神曰,菩薩賜汝子孫,享世祿矣。後子忭,孫柽芳,均登顯仕。 [四]勸誡類鈔。清吳門施陛錦,為諸生時,偶涉邪念。睹一婦睫萦淚痕,诘之,言貧甚,非甘此喪廉恥事也。施呼夫出,偕歸,取十金與之,絕跡不至婦家。而其夫感恩,恆來探候,外人遂疵施與婦私。婦聞之,虔禱大士雲,予立志不端,受謗無怨,施生遭誣,願得中解元,以昭此冤。康熙庚子,竟中解元。 靈驗記。包如賓,屢薦不售,夢媪謂曰,汝欲天遂汝志,汝須善體天心。覺而悟曰,此非救苦大士耶,乃刊觀音經千卷,並實心廣行濟人利物事,旋領順天解。 [五]勸誡類鈔。嘉定馮生,貧而好善,日覓經驗良方,抄貼通衢。一日進香南海,風發舟覆,恍見甲士引至龍王前,谕曰,子寫方救人,善念達於水府,故救汝。與以秘方,謂可致富。馮曰,吾命窮,安敢望富。王曰,貧富固命,然心善者命亦無憑,如汝命遭水厄,心善即無害。與方送歸,倏忽到岸,心知大士暗中調護也,依方行濟,成富室。 法華感通。岑文本,誦普門品,免水難。一日設齋,有僧謂曰,天下擾攘,君以善緣,幸不及難,終逢太平,致富貴。言訖不見,後為中書令。 [六]觀音經跋。清澗南居士雲,乾隆間,與張孝廉艮山同寓,張黎明諷經。詢之,曰此心經,白衣咒,高王經,余三世信持,歷著靈驗。余聞而虔誦,是秋兄領鄉薦,余補郡庠,侄輩游泮。益悚然大士之靈應,艮山不我欺也。 感應篇圖說。清曹成秀,遇一僧曰,汝能戒牛犬,可邀上進。秀謂弓馬平常,何敢妄冀功名。僧曰,如能朝夕誦大悲咒,何患無報,秀遂受戒,誦咒無間。臨場,若有神助,不數年,官千總,乾隆十二年自記。 [七]左傳。改步改玉。 又予取予求,不爾疵瑕也。

  曰長壽。(一)則有容圖仁倩,卻亡友之弓招。咒護心余,免冥王之瓜代。(二)廣施經籍,嘉猷延四一之年。五贈良言,宏儒脫重陽之限。(三)友教如幻,頓改儀容。母禱無明,甘為服役。(四)益呂公之二紀,報應無差。戒汪子以力行。期頤可望。(五)密行持經,等聖人之無相。放生延命,唯陰律之當知。(六)孤侄成名,紹庭克臻上壽。佳兒迎養,士玉更享遐齡。 (共三段)

  [一]法苑珠林。唐陸仁倩病革,知為鄉人趙某薦作冥官,案成當死。仁倩畫觀音像於寺壁,乃免。 新齊諧。蔣心余,官中翰時,夢隸持帖請,隨至一廟,乘泥馬御空而行。未幾馬落階下,宏敞如王者居,殿左扁曰天堂,軒軒大明。右扁曰地獄,深黑不測。獄有井,人自投入。王召蔣入,曰我任滿當去,公瓜代矣。蔣曰我母老子幼,事未了,胡能來。王曰,公有才名,何不達乃爾,世上事要了便了,我已奏帝,無可挽回。蔣愠而醒,汗透重衾。起而坐,復夢入冥,殿上設五座,案積如山,吏指第五座曰,此公位。見師馮靜山,訴母老子幼,馮慘然曰,我妻少子幼,亦非可來之人,事至此,毋多言,速理後事耳。醒往王方伯興吾家訣別,王驚謂面若塗煤,鬼氣襲人,告以夢,王勸誦大悲咒,乃合家齋誦。夜半,蔣見一轎從空下,輿夫數人,宛來迎者。誦咒逼之,若煙霧消散。逾三年,入詞林。 [二]勸誡類鈔。太谷程嘉猷,刻觀音經,金剛經,並感應篇等,而未施。忽患病,水粒不入,夢大士谕曰,汝四十一壽盡矣,因刻諸經,放汝回,宜即刷印流傳。程蘇遵谕,病尋愈。 覺世經匯纂。明韓宏儒,妻夢亡姑雲,汝夫明年重九,大限至矣。妻虔禱大士,求延夫齡。韓赴館,妻囑留意行方便事,韓諾之。勸館主人嫁年長婢數人。見一宦裔用低銀,力勸勿為利己損人事。又見豪僕誣人,代為伸述。又勸人毋恃勢,曲全親族誼。有中式門生數人來谒,谕以勿納妾,勿疏故舊,勿多僕從,勿為奢費。是夜妻夢大士曰,汝夫數終九月,今有五次良言,造福廣大,添壽二紀矣。韓後以明經,為賢邑令。 [三]高僧傳四集。明如幻,有友夏治時,通內典。一日謂幻曰,君唇掀齒露,非壽者相,宜禱觀音大士,誦其名號以求壽。幻從之,持名三載,容貌改變。 又元釋元長,字無明,遘疾甚革,母禱大士,倘子不死,令服灑掃役終身,禱已,汗出而愈。 [四]南海慈航。清康熙時,江寧呂公,素行純厚,每晨誦大士經咒百遍。年五十二病笃,夢大士雲,汝命當絕,念汝好善誦經,增壽二紀。覺而病痊,七十六歲,無病終。 附持驗記。清道光間,金陵劉翼庭自言,余晨興必於大士像前,誦大悲咒七遍,二十年不敢懈。一日薄暮,有姥入,謂某日有災,宜慎,遂出。呼家人進茗,皆訝未見。及期,夜臥起溲僕地,右足陷入椅內,痛不可忍,默持大悲咒,數日愈。蓋奉大士久,故荷靈祐,今六十八,矍铄異常,皆大士力也。 高王經靈應。汪德成,幼夢老僧謂曰,汝大數只十八歲。晨起白父,以夢幻未信也。及病將危,父夢老僧曰,汝兒大限到,非大善不能挽回,且宜速行。次日即於大士前,立願廣濟,刊經印施,施棺周急,踴躍立行。後復夢老僧曰,汝兒不但免夭,可望期頤矣,果壽九十余。 [五]高僧傳三集。宋釋宗淵,幼遇善相者言,淵齡短促,勉令持普門品,即敬謹奉持,凡俗不可造次見。至太平興國間,預言終期,年八十三。 清林文忠則徐跋雲,屠潛園太守,得危疾,夢觀自在菩薩謂曰,陰律唯救生可延年加祿,汝當勉之。寤後舉家戒殺,買放生命,是冬疊拜袁州九江之命,即家起用,病亦頓愈。屠因作放生錄書後一篇,以勸世。 [六]高王經證驗。銅山李紹庭,七十無子,撫孤侄,甫四齡。疾笃,庭早晚誦經,並梓送,侄愈。庭生一子,年十六,與侄同游泮,庭年九十九。 四香草堂筆記。長洲毛士玉,以布業虧折,又犯霜露,患哮疾,發願誦大悲咒,疾頓愈。後子鼎亨,迎養入都,壽八十四,無疾終。

  (一) 更有常姑割股,父得延年。金氏刲肱,翁因增紀。(二)山英祈算,得沾杯水之贻。雲姑酬神,洽夢藥丸之賜。(三)幡幢遙集,陰護彭子之創。丸藥塗傷,太息劉兒之苦。(四)鳥銜朱果,靈孚玉鳳之投。咒誦白衣,魂返金雞之召。(五)感恩文玉,稱佛法之無邊。奉法景賢,信靈符之第一。(六)振焜學藻,均佑母以高年。劉霁傳英,亦延親於數月。(七)蓋愛物仁民,必先教孝。而問安侍膳,不外知年。(八)故凡孝子之祈齡,定有神靈之默佑也。(此頌延親壽)

  [一] 啟祯野乘。明益藩常茫女,德性至孝,字王姓子,幼殇。歸王守志,缟衣素食,繡大士像。晨諷普門品,大悲咒,晚課彌陀經,往生咒。父病笃,割股奉之,父夢大士雲,汝以女孝延年。 自求集。武進孫金氏性孝,翁好善,金鬻奁田以供費。翁病劇,思米團,金割肱肉,煮湯和粉成之,翁啖安寢。寤謂婦曰,頃見大士來,言汝媳誠孝格天,增汝一紀,疾愈,果十二年而終。 [二] 信心錄。劉山英言,予發心跪誦觀音准提各經咒,以祈母算。初因體酸,膝痛不可耐,私念母久患痰火,未必誦經即愈,稍萌退心。既思孔子雲,無恆不可作巫醫,乃勉力為之。於濟人利物事,歡喜奉行。月余,竟無痛苦,而母疾忽劇,謂余曰,我病數十年,時發即愈,今汝跪誦經文,病反重,或福薄不能消受耶,可停經勿誦。余泣曰,此兒誠心未至,忘念未除之故。即焚香對天,叩頭流血,誓除妄念,俾母早痊。夜夢大士招母同坐,授綠水一杯令飲,次日病減半,旋愈。三十年之痼疾,自後永除矣。  夢園叢說。文靜涵廉訪,令南昌時,積勞成疾,勢漸委頓。長女雲姑,虔禱大士,許誦高王經萬遍。誦將滿,廉訪夢大士授藥三丸,促吞之,病頓減。午後入內,見女供香華跪佛前。詢之,眾曰誦經滿數,獻供養耳。公述夢,益信大士之靈,後至魯按察,壽七十二。 [三]啟祯野乘。明益陽彭有源,虔誦觀音經,父病,刲臂療之。母病笃,源泣禱大士,願割肝救母。夜恍睹大士幡幢而前,源炷香頂禮,持刀自剖,六剖而心躍出,探肝切之,痛絕而蘇,呼妻烹以進母,病霍然愈。源肺外出,創口不斂,眾為哀懇大士。夕示夢曰,肺收無難,吾欲出之百日,令世人觀之教孝耳。 異談可信錄。清鄖縣劉氏,事姑孝。姑病噎,割股和粥進之愈,復發復割,然間旬仍發。氏禱大士,願以身代。某醫妄謂人肝可除病根,氏信之,以利刃刺脅下,出肝斷之,遂暈僕。恍見大士撫之曰,兒苦矣,以丸藥塗其傷處得蘇,烹以奉姑,病竟不復發。後得知,大恸曰,媳至此,我何忍,乃禀大吏請旌,乾隆己亥六月事。 [四]矩齋雜記。明李夢康,夢大士授玉鳳而生女。女四齡喪母,哀甚。事後母孝,父貧,紡織供父讀。仕族慕而求之,女曰,捨己親事他人親,非兒願,願終身養父。父病,以身禱,煮藥庭中,有青鳥銜朱果墜藥铛中,服之即愈。崇祯二年,年四十七卒,以不克終養為痛。黃道周題其墓曰,嘉禾孝貞李氏女。 一行居集。清常州柏萬安,樂善不倦。乾隆時母病,安自蘇州馳歸。母氣絕,眾治棺衾,安悲恸,禱大士,誦白衣咒萬二千,願減己壽益母,母竟蘇。數日病起曰,初為二吏引去,歷土地城隍,再詣東岳,岳君言,汝子誠禱,仗大士貸汝死,遂放還。安更勸母修淨業,後得生西。 博物志。泰山,主召人魂。 又鄭玄注。金雞,泰山之精。 [五]聖經匯纂。荊山萬文玉自言,予持大悲咒心經,靈異不勝縷述。逢凶化吉,起死回生,實親身歷驗者。憶母病笃將終,予痛哭流血,跽向大士前,誦大悲咒一遍,母覺有人帶引回陽,漸氣暖能言動,數日獲安。佛法無邊,洵非虛語。 求福指南。清高安褚景賢,道光間母患喉痺,旬余水漿不入口,血鲠喉中,呼吸如縷。賢許施所镌南海慈航,求福指南各百卷,虔誦心經,及觀音聖號。母嘔血塊如雞卵,乃得進藥,數日而愈。此與家嚴脫證,同瀕危得安。益信持誦傳布聖經,洵續命第一靈符也。 [六]觀音經近征。清懷寧胡振焜,素誦觀音經咒,嘉慶間,客嶺南,得家書,聞母病危。至心朝夕禱大士,並施經求壽,母遂愈。 清臨川張學藻,母羅氏,素敬大士。道光己亥,年七十二,忽頭暈腹痛。藻跪誦觀音聖咒千遍,即愈。 梁書劉霁傳。霁母病,誦觀音經至萬遍,夜夢一僧謂曰,夫人算盡,君精誠笃至,當延數旬耳,過六十余日卒。霁廬墓,有白鶴一雙,翔於廬。 南海慈航序。高安鄧傳英曰,予兄元棟,將已例捐四品銜,貤封祖父母。而祖母忽中風不語,余虔誦高王經,求少延歲月,以俟诰封。即日祖母漸瘳,數月诰軸到,再過數日,祖母含笑逝矣。 [七]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禮。孝子有問安侍膳之儀。 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八]觀音經近征。新建黃雲秀,母病危,朝夕虔禱大士,願刊施高王經,得愈。 又桐鄉李一鳴,母年七十,嬰重病。因延醫,過古寺,見大士案上有高王經,默祝母病愈,當刊送千二百卷。是夜病減半,趁夜刊印,未半月全愈。 白衣經近征。大興李氏女,從父之官,父病革,女日夕禱大士。夢口授白衣經,念至萬二千遍,父病愈,享年八十有一。 又楊氏女,父患足疔,醫藥莫效。女日叩大士,跪誦白衣經,並矢願梓送,不日疔愈。 又吳縣周起鳳,夢神告以母壽將盡。周即虔誦白衣咒萬二千遍,印施千二百卷,母壽至八十余。 南海記。清嘉慶間,桂林粟楷雲,吾祖兩腿病瘡,筋皮潰爛。父惶急,日誦觀音咒數千遍,印施千二百卷,祖病不藥而愈。後父患氣痛,楷默禱大士,許印送南海記,仍誦咒不衰,不數日父痊。  靈驗記。清華廷相雲,乾隆間,予患病,四肢不能動,飲食不能進,遍身痛癢,須發盡落。醫雲,生不三日矣。子女等虔誦高王經一藏,印五千卷,許每年竭力買放生命。即日能運動,痛癢漸減,不日全愈。

  (一)復有放生戒殺,脫產難之凝姑。救苦呼援,誨善根之董母。(二)兆庚述冥游確記。靈化聞心地觀經。(三)知儉見簿示前程。帥氏得籌添半紀。(四)自修訓人,開元遇赦。守分安命,楊亮生還。(五)顧君作禮,得瞻廣大之身。曹子持齋,乃飲清涼之水。(六)是皆名登鬼箓,竟同秦諜之蘇。賦未魂招,還說漢宮之事。(七)枝挑楊柳,便成續命之湯。土賜牟尼,即是返魂之藥。此大士與樂者三也。 (此頌死後回生)

  [一]玉歷近報。酉陽袁凝姑,遭產難,魂至冥,王閱簿曰,此婦過犯頗多,命鬼押交二殿受罪。一官呈簿曰,錢袁氏勸止翁姑焚蟲蟻三次,又勸夫刊戒殺文五千張,捐資印送魚籃觀音放生經三千張,玉帝准增壽三十年矣。王起立合掌,稱善哉善哉,命送回陽,遂蘇。 法華感通。宋淳熙間,饒州董母李氏,病卒忽蘇。述雲,初入冥,行曠野數裡,至城,聞人聲嘈嘈,而暗黑如漆,自念吾誦普門品三十余年,今入鬼箓,菩薩豈無救援,於是大聲呼救苦觀世音菩薩若百聲,恍有手把吾左臂而行者,漸覺光明如白日,見大士現婦女身,璎珞被體,璀璨照耀,異香芬郁,相好端嚴,因乞救命。大士雲,汝數已盡,緣夙具善根,故來援。宜急歸,更半紀,重相見也。吾禮謝,則舉步愈高,冉冉向西方去。遙睇幡蓋前導,金碧晃朗,震心眩目,豁然蘇矣。越五歲,無疾逝。 [二]冥游確記。清長洲朱兆庚,妻程氏,於道光十二年,肝疾大作,遂作鬼語,懇兆庚誦大悲咒,以資超度。因問與病者有宿怨否,曰無。問病無妨否,曰至心念佛,即可瘳耳。次年八月,病復作,廿余日不納水米,而念佛不辍。後昏不知人事,神游冥界,見冥王審眾囚,善惡悉甚明晰,以程氏持齋念佛,念金剛經,大悲咒,遂放還。乃詳說所見,而兆庚記之,以勸世雲。 觀音靈感頌注雲。僧靈化。未出家時,病疫死。冥司講心地觀經,聽畢,觀音導前而蘇。後出家天台。 [三]朝野佥載。唐孟知儉,少時病亡入冥,逢故人為吏曰,汝平生無福果,難以得還,儉曰,吾誦心經,高王經,約三四萬遍。吏檢簿,為白主者,放還,並示簿上前程而蘇,後事皆驗。 海南一勺。清奉新比部金光斗,妻帥氏,奉大士。六旬余,病殁,三日蘇雲,至冥,見大士謂王曰,此婦誠誦觀音經,且多印施功德,應加壽半紀。王命回生,歷地府,目擊受苦者多。有群鳥啄目,血流被體,雲戕禽命報。又螺殼成山,群鬼剜人肉填殼,曰食螺蛳報。 [四]章開元還魂事,見拯墮第七聯注。游地獄畢,挽者曰,汝歸當自修訓人,毋怠厥志,遂蘇。 轉因錄。宋淳熙末,楊亮病死,至冥,王問有何功德,曰念觀世音經。問行何善事,曰無善可述,但守分安命耳。王檢籍,如所言,放回再生。 [五]明常熟顧偉,性謹厚,萬歷間死,三日蘇,雲初死時,親睹大士真形,如虎邱寺中行像,而身更廣大,從空下。偉頭面作禮,俄而菩薩隱形,遍視地獄而醒。 太倉曹學究,疫死,見白衣媪語曰,汝持齋,吾救汝。應曰,菩薩救我,我願持齋。媪飲以水,心骨清涼而活。已死一晝夜矣。遂終身持齋,供奉觀音。 [六]左傳。晉人獲秦諜,殺諸绛市,六日而蘇。 戰國時,宋玉,作招魂賦。 博物志。漢末大亂,有發前漢宮人冢者,宮人猶活,既出,平復如舊。魏郭後置之左右,問漢時宮中事,說之了了。 [七]上句,見拯墮十八聯注。 見聞錄。清溧水湯聘,家貧,奉母孝。忽病亡,至東岳,聘哀求老母無人侍奉,帝送孔聖裁奪。歸遇普門大士,哀訴求生,大士曰,此孝思也,且曾拒奔女,當前程遠大,可急令還魂。鬼謂屍腐奈何,大士命善財取牟尼泥,色若栴檀,以泥圍屍三匝,腐爛者完好如常,魂從口入,遂回生。後舉順治朝進士,齋戒終身。 拾遺記。漢延和元年,月氏進返魂香,後大疫,帝焚之,死未三日者皆活。

  曰得子。(一)則有七朝體變,艷說嗣姑。俄頃形殊,鹹稱佛賜。(二)建千金之閣,伯仲聯生。許六日之期,信忠同老。(三)彩雲香繞,李清抱子之圖。圓月華生,潘照添丁之詠。(四)香盤印字,慰章藻之殘年。瓶柳為兒,酬新齋之遠拜。(五)傳經吉氏,兩利官人。施主潘公,孿生衲子。(六)傅家叔侄,接踵歸依。李氏弟昆,比肩信仰。(七)文產得男,甥原似舅。子翚有後,侄乃從姑。(八)賜以笑容,嘉鄒君之補過。克符喜相,祛熊子之多疑。(九)梁文建白華之庵。隆將夢紅兒之授。(十)志淳開梓,歎如響之應聲。道德夢蘭,幸改邪之歸正。(十一)慶綿綿之瓜瓞,頌遍荊衡。詠緝緝之螽斯,聲騰徽婺。(共二段)

  [一]述異記。荊州黃叟,老而鳏,笃孝好善。一女嗣姑,年十四,隨父讀,慧而賢。繡白衣大士像,禮拜甚虔。一夕夢大士曰,汝父孝義,不應無後,奈年老,我以汝子之。啖以紅丸,女覺熱氣一縷下達,昏瞀者七日,醒則已化男身。聞之婿家,詫為妄,鳴官驗得實,觀者雲集。孫元芳詩雲,夢中變化真奇創,紅顏忽作男兒相。 己求書。明當塗楊璜,業儒勵行。會兵圍其鄉,不忍離邱墓,匿妻妾與子深林中,孑身守壟。兵來將執之,急赴水死。子十齡,林間見父溺,亦號哭奔投水死,時順治丙戌三月十六日也。越晨,兩屍相抱浮出,見者隕淚。妻陸氏,斷葷奉大士像於家,旦夕念佛,聲與淚俱。夜夢老妪攜一兒,曰遺汝。醒而祝曰,願妾張氏,遺腹生男,則菩薩賜也。歲暮,妾生女,陸泣曰,今已矣。至春,集族長告曰,夫無子,薄產當析諸侄,吾得粗給衣食以養女,言未竟,痛哭。眾不忍,雲俟璜周年作佛事後議,屆期,會親族,散齋之日,恰三月十六,女呱呱不已,張撫就枕,如夢魇,不醒。女啼益甚,陸疾呼,張始覺,抱女,則已變男身矣,相顧駭愕。族人群集,見面目依然,而私處血痕斑斑,始悟菩薩示夢不虛,競胪拜佛前,更名佛賜。張縣令庭驗之,詢其宗族,佥曰,脫兒變非真,侄輩不願分田產耶。鶴洞子曰,靈感至此,石破天驚矣。 [二]現果隨錄。清初譚憲卿,家饒無子,族子觑析產。憲恚,以五千金興大悲忏壇,禮忏四十九日,妾即生子,胞衣白。妻乃發心捐千金建白衣閣,未幾,亦生子,胞白如初。伯仲皆游庠。 陳懷績筆記。祈門汪茂輝,艱嗣,念送高王經,廣行善事,夢大士抱孩雲,汝好接之,過六日來抱去,再當抱一孩來。遂連生二子,長仁忠,次仁信,後仁忠六旬終,方悟夢示隱語。 [三]持驗記。明刑科李清,一子痘殇,母虔誦高王經。清夢大士抱兒來,雲如雲如月。晨起,某贈以繡觀音抱兒圖,宛如夢見。幀有詩雲,彩, 雲香繞海天潮,末句還來丹桂月中飄,符雲月二字。後果生子。 靈應記,吳江潘照,焚疏大士前求嗣,次年花朝舉一男,紀詩有幽燕老去雪盈顛,喜見花生月又圓之句。 [四]狯園。章藻年近七十,無子,禮大士,夢座前印香盤一子字,旋妾生男。 岳州楊心齋,朝普陀,夢大士折瓶柳與之,曰以為汝子,生男名嗣柳。 [五]高王感應記。唐衡陽吉長年,乏嗣,老僧勸誦高王經,謂生兒有白衣重包之異。夫婦誦滿一藏,後生三子,皆白衣重包。太守親睹靈驗,刊板印送,武陽江宰,夫婦受持,同獲美報。 曠園。順天潘海濱無子,努力為善,布金僧寺,有兩老衲感激,祝大士前,願為兒以報。一日潘坐中庭,恍見兩衲入內,而妻孿生二子矣,遣詢兩衲,同時圓寂。 [六]靈應記。新建傅國鎮,無子,叔廣堯多男。因勸曰,予誦觀音經多年,汝何不效之。鎮遂虔誦,次年生子,施經二千卷,復得子,同科登賢書。 白衣靈驗。衡山李佐堯,無子。兄受堯,得白衣經,共開齋堂,奉大士像,諷經施送,各得一子。 [七]感應記。松江太守費永年,刊施高王經,得一子。傳甥江文產,亦得子,年十八,舉於鄉。 南海慈航。明廬陵龍子翚,乏嗣,妹得白衣經,見祈嗣靈跡,勸嫂持誦。嫂發願持齋誦經,次年舉一子,岐嶷不群。 晉書。何無忌,酷似其舅。 左傳。侄從其姑。 [八]南海慈航。清臨川鄒魯,雍正間,虔誦觀音經,生二子。私謂未必菩薩力,心漸弛,二子忽夭。乃悔悟,虔禱大士,矢願施經。妻夢白衣大士笑容可掬,抱一孩置榻,次日生子。歲余如前夢,又生一子。 又益陽熊天益,六十無子,見觀音經咒靈驗,遂齋誦印送。妻獲熊夢,喜相告語,猶謂幻夢也,來春生子,與夢符。 [九]普陀志。明定海都司梁文,因祈嗣有感。捐資,囑寺僧昱光,建白華庵。 慈林集。廣州諸生何隆將,五十無嗣,乃奉千手眼大悲像,朝夕虔禮。夢大士授紅兒,連舉三子。 [十]高王經跋。浮梁胡志淳,同妻汪,誦高王經。汪夢多人求經,遂許刊施,比月有孕,開梓之日生子。淳跋謂菩薩如響應聲,不可思議。 冥祥記。劉宋時孫道德,奉道祭酒,五十無子。一沙門勸至心禮誦觀音經,遂罷不事道,投誠誦觀音,旋得異夢,婦產男。 左傳。鄭文公妾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曰以是為而子。遂生穆公,名之曰蘭。 [十一]靈應記。沔陽江琏,發願誦白衣經,求子。夢大士授以孩曰,酬汝誦經之虔,逾年得子。 感應記。武昌柯勝春,五十無子,夫婦朔望齋誦高王經滿八藏,三年連生二子一女。 觀音經近驗。荊郡宗維垣,妻張,頻遭產厄,齋誦白衣經,生子白衣重包,名大士保,秀慧不凡。 清湖廣左藩劉元伯,修忏四七日求子,次年產子極慧。 衡山郭羽伯,六旬乏嗣,, 聞白衣經靈驗,奉持,未幾生子。 沔陽陳藻燦,生子不育,夫婦持白衣經,生子獲長成。 新堤胡良恍,請經齋誦,翌年得子。 荊門彭俊,五十無子,信經靈驗,虔誦得子,名驗保,年十六游庠。沔陽章俊,聞彭俊事,亦誦而得子。 徽州程學洵,無子,夫婦虔誦白衣經,復印送,翌年生子。 婺源詹有高,妻過三十未育,誦白衣經,旋生子。 高王靈應。婺州鄭純領,四旬無子,許施經一藏,生子。 清康熙間,婺源余麟文,乏嗣。妻戴氏,持觀音經,並許施三千卷,旋生三子。其兄麟仁,見弟得驗,同妻虔誦印施,並請僧持經千遍,旋生子。 同邑余斯來,持高王經,康熙時生二子,名佛成佛正。 安徽汪珍,刊經五百卷,得子。 婺州鄭美玉,四十無子,印經一藏,旋生子,次年復生女。 同邑江應霖,偕婦誦經廣施,得一子。 歙縣黃連氏,廣播是經,孿生二子,名佛住,慶兒。 徽州米潤姑,許送經千卷,次年生子。 明黟縣舒汪氏,四十無子,宏治間,禮東山庵,得經歸,持越歲,生子。 明崇祯間婺源董科,妻祝氏,虔奉是經,許印千卷,妾生二子。 同縣余牧齋,施經千卷,比年生子。 歙縣方巖,妻黃氏,亦施經千卷,生子。

  (一)更加樂善行慈。必獲光前裕後。(二)故書經畫像,王文肅奕世簪纓。利物濟貧,徐文敬兩朝相國。(三)獎張君之陰德,孫獲六龍。賜馮氏以瘦兒,子垂三組。(四)絕好秀才,誕忠臣於嘉定。式佑上帝,降天妃於莆田。(五)沈祖布金,孫曾蔚起。周姼樂善,福壽綿延。(六)憐貧僧之焚指,子入詞林。拒乳婦之弄姿,族成蕃衍。(七)音通梵國,遠稽晉代之尚書,銘著狼山,近紀勝朝之殿撰。(八)存心仁孝,無子者終育賢孫。留養廢殘,合天者必昌後代。(九)尚祈飲水思源,祝永裔之信佛。倘或始勤終懈,當猛力以自新。此大士與樂者四也。(此頌兼得貴子)

  [一]海南一勺。持觀音經靈應,難以枚舉。然必須遷善改過,戒戕物命,則靈應如響,不獨占螽斯衍慶也。 [二]現果隨錄。明王錫爵,谧文肅,為神廟首輔,命工以金銀汁,畫大士像,手書心經於上,施人供奉,不計數。子衡,中榜眼,孫時敏,奉佛法,赈饑民。有人入夢,見豆六石,一僧曰,此敏積善所記數也。子揆及第,子掞,孫原,祁,皆進士。 玉歷傳鈔。徐文敬公太夫人,日誦大士聖號千聲,好談因果,刻玉歷傳鈔勸人為善。文敬亦刊敬信錄,周濟親族,無德色。公子本,官大學士,杞,官巡撫,孫以烜,官侍郎,景焘,官道,曾孫輩,科第蟬聯。 [三]上句,宋張慶妻袁氏,疫死回生事,見愈疾第二段第八聯注。大士謂汝夫多陰德,子孫當有興者,後生子亨,亨六子,皆為顯官。 晉書。卞壸兄弟六人,並登宰輔,世稱卞氏六龍。 勸誡類鈔。桐鄉馮氏,世植德,馮錦,官山右,無子,妻持大悲咒甚虔。鄰婦夢一媪抱肥瘦兩孩來,接肥者墮地碎,還取瘦者,媪曰,此當送馮家。鄰婦生子不育,馮夫人生浩,幼瘦弱,長漸魁偉,由詞林轉御史,善舉無不力行。現七十五,齊眉矍铄,子三,均登仕版。 漢書。楊僕垂三組以誇鄉裡。 [四]現果隨錄。明嘉定黃韫生,父艱嗣,誦白衣經,力行善事。夢大士抱一孩送之,曰念汝勤苦,誦經行善,尋得一絕好秀才與汝。遂生韫生。文名噪海內,中崇祯時進士,以世變,偕弟偉恭同缢北門外佛殿。 天後志。天妃,莆田林氏女,父惟悫,為宋都巡官,行善樂施,禮大士求子。後母夢大士曰,汝家世敦善行,上帝式佑,出藥丸雲,服此當得慈濟之贶,遂妊。誕時,霞光射室,晶輝奪目,異香氤氲,彌月不啼,因名默。十齡後,誦經禮佛不少懈,後窺井得符,遂靈通變化,駕雲渡大海,眾號為通賢靈女。宋雍熙四年重九,白日飛升。 [五]鞭心錄。明沈見泉祖,游破寺,見觀音像,首頂箬笠。歎曰,菩薩慈悲,能與人智慧,某願重新此殿,求子孫有讀書者。不日棟宇法相,煥然鼎新。孫堯中,曾孫夢斗,相繼登第。 白衣圖。錢塘趙世珍,妻周氏,無子,詣白衣殿祈禱,誦咒印施,並實心行善。後得二子,長者成進士,氏年九十八,親見五代同堂。 [六]熙朝新語。給事中孫勷,無嗣。偶見一僧燃指,曰願得一茅庵供大士像,旁坐誦經,免托缽苦。公雲,吾為師了此願,為結茅,居三載。忽見僧徑入內室,趨問之,則舉一男矣。駭異間,而庵中報僧圓寂,視兒指燃跡宛然,取名卓,官榜眼。 青龍偃月刀。元明善無子,奉大士謹,得連產子。招乳母撫之,有白氏色姣,戲善,善拒而遣去。後諸子長成,為蕃衍钜族。 [七]辨正論。晉王珉,無子,妻懇禱觀音求嗣。後珉路逢一胡僧,甚悅之,僧曰,我死當為汝子。未幾僧亡,珉妻有娠。及生,能語,便解西域十六國梵音,敘前生事,歷歷有驗,即晉尚書王洪明也。 清張季直四十無子,夫人徐,禱於狼山之觀音巖。越歲舉男,先一夕徐夢媪繃兒授之,曰以乞汝歡喜。季直寫觀音經送寺,更造像巖顛,覆以鐵亭。且勒碑紀事,以彰佛慈。 (八)南海慈航。浙人蘇迅,因母病,虔誦高王經,茹素三載。夢神謂汝誠孝子,吾奏上帝,增汝母壽一紀。但汝祖德薄,當無後,現生三子,皆不永年。宜施觀音經一藏,速為長子完婚,當為汝請一賢孫。覺而娶婦,逾年抱孫,子俱不壽。 又山右某富室,老惟一子一媳。媳亡,子病瘵,父為子納妾,母駭曰,不速之死乎。翁曰,吾嘗祈嗣於靈隱,夢大士谕汝命無後,以捐金助赈活千人,與汝一孫,故速為納妾耳。未三月,子卒,妾遺腹生子,延其祀。 感應篇增注。明嚴道澈,年三十無子,置兩妾皆樸陋,未生子,後至戚家,見一婢喑,乃納為妾,父文靖公曰,兒所行合天道,必有後。澈夙誦白衣咒,堅持不殺戒。後三妾皆生子,有重包之異。孫曾林立,接踵青雲。 [九]西歸直指。宋呂蒙正,谧文正,每晨興禮佛時,必祝雲,不信佛者,勿生吾家,願我子孫食天祿者,必護持三寶。後侄夷簡,簡子公著,兩相國。左丞好問,並問子用中,皆信佛。 南海慈航。清婺源查邦钺,無子,其侄勸誦觀音經,更竭力印送必驗。遂於康熙辛酉,夫婦同誦,生子二,然不育。自悔未印送,發願送三千卷,生子名佛賜,印經酬願,子獲長成。 持驗記。明宣德時,張貴乏嗣,發心施白衣經求子,生子後經願未酬,子十二歲夭。痛悔虔禱,施經五千卷,後生子無恙。 高王應驗。清康熙間,婺源余振鷟,無子,矢願印送高王經,朔望持誦。生子後亦未酬願而子殇,乃印送四百卷,復生子。 白衣近驗。清嘉慶間楊阿陳,子多疾,因憶兒未生時,心許刻經四百卷,未了願。忏悔於大士前,即日梓經施送,疾旋愈。 附記。冥祥記。宋卞悅之,無子,發願誦觀音經千遍,數垂滿,妾娠生男。 白衣經紀驗。元南京劉玉,乏嗣,誦白衣經兩載。妻母劉,夢金冠白衣大士,攜一童曰,送聖奴來。明日生男,有白衣之異,遂名聖奴,施經五百卷。 靈應記。嘉興吳母,嬰疾乏嗣,誦白衣咒不辍,印送無算,疾瘥生子,官少司農。 華敦三妻,十九年不生育,禱大士啜泣哀吁。夢大士抱一男一女來,曰憐汝虔誠以付汝,次年生子,越歲生女,後不復娠矣。 感應記。順天進士錢福,無子。老僧授以高王經,夫婦持誦,刊施一藏,生三子,俱游庠。 衢州徐九德,設大士像,禮拜祈嗣,送經千卷,生子。 杭州丁采,五旬無子,聞高王經凡求必應,日夜持誦,生子,十六登第。 如皋王晉,年過五十,妻亦四旬余,且多病,禱大士誦經求子。妻竟生男,益信奉廣布,復生男。 明洪武間,廣東彭元震,許印高王經五百卷,生男。 湯門方氏,媳屢孕不獲安全,願誦觀音經一藏,印施二百卷,後生孫,名音保。 清鄱陽余郁文,無子,施經千卷,夢大士送子與之。妾劉氏,亦夢大士抱孩至床前,旋生子,名經保。 清陳天御,妻患小產,夫婦虔持觀音經咒,又廣印施,次年孕滿得子。 豐城游九雲,屢罹兒女厄,因塑佛像,修橋路,點夜燈,施茶湯,一切利濟,均樂行為,更誦觀音經,遂得子。年逾六十,而子克家矣。 桐城陳朝棟,艱嗣,虔誦白衣經,頻夢見大士,旋生二子。 清寶坻李枝富,乾隆間刊經三百卷,得子名佛慶。 豐城金利,五旬無子,誦經五千遍,生子,有白衣驗。 京東劉世隆,無子,持經萬二千遍,生子。 蘇美端,無子,誦經禮拜,連舉二子。 海寧查奕楠,立願誦經,得子名佛佑。 陽江吳紹成,持心經得子。 池陽章景陽,見友湯敬仲,持經獲驗,虔誦生子,長舉於鄉。 饒州濟川居士,無子,刊經施送得子。 江陵王趙氏,數遭子殇,紹興間得經持誦,次歲生子。 三巖信士徐樹百,妻孕而病重,幾不治。家中虔誦觀音經千卷,並印經施送,買放生命,後舉一男,母子無恙,病全愈。 持驗記。淮安梁元征,無子,多病。因發心長齋,日誦大悲咒,白衣經。妻亦持准提齋,晨跪誦經。未幾,征病瘥,妻生三子,仲子中鄉試。 靈驗記。樂平徐熙載,子殇痛甚。僧授之大士聖像,勸刊觀音經板印施,得兩男。 廣州黃擴生,家富無子,受五戒斷葷,奉大士。晨夕虔禮百拜,稱名不辍,後妻妾各生一男,頗聰慧。 徽州徐謹,無子,誦白衣咒求嗣。夢神曰,更誦高王經一藏,可獲嗣矣。謹如言,即生子,又夢神雲,能廣行方便,施經一藏,兒可貴矣,謹如命,子果登第。

  (一)夫避凶趨吉,乃周易所屢言。而賜福消災,是菩薩之行願。(二)銅山崩而洛鐘應,佛即是心。陰德現而陽報來,理能成事。(三)彼吉祥天女,能令念者遂心。堅牢地神,亦使有情安隱。(四)況大士為諸天奉行,萬神翊衛者乎。所求如意。無庸疑者。(以下總結救苦與樂 共二段)

  [二]漢書。未央前殿鐘,無故自鳴。诏問東方朔,朔曰,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山恐有崩者。居三日,南郡奏山崩。 易乾傳疏。銅山崩而洛鐘應。 觀經。是心是佛。 魏文帝诏,報何夔曰,有陰德者,必有陽報。 華嚴法界懸鏡。有依理成事門,並真理即事門。 [三]金光明經大吉祥天女品。隨所念者遂其心。 又堅牢地神品。若諸有情,受用如是勝飲食已,長命色力,諸根安穩。 [四]古德雲,儒者奉天而行,佛則諸天奉行。 月光童子經。佛坐道場,萬神侍衛。

  (一)惟是弊衣糞掃,為除貧子之驚惶。黃葉楊枝,但止小兒之啼泣。(二)凡茲世谛浮華,難入道流慧眼。(三)蓋白駒過隙,須富貴以何時。黃土長埋,問妻孥之安用。(四)況肥膿甘脆,藥號腐腸。皓齒蛾眉,斧稱伐性。(五)乃為兒孫作牛馬,鼻被人牽。嗜錢癖入膏肓,心為形役。(六)既為眾怨所叢,又作入道之障。(七)瀕死不悟,真覺可憐。(八)不知患得患失,欲貴者翻覺苦多。負我負人,多男者原由業重。(九)是以釋迦修道,棄國捐王。大士濟人,鬻妻賣子。(十)正以斷絕愛根,乃得入預道品也。(十一)至於身則四大假合,何處堅牢。九孔常流,徒增臭穢。(十二)縱得百年壽考,終如處繭之蠶。即論千歲仙人,仍是守屍之鬼。(十三)長囚胎獄,永锢形山。(十四)是大患之所存,非智人所當樂也。(十五)故三多而陳華祝,有帝堯謝絕之辭。五福而殿考終,是箕子無常之感。(十六)凡在癡迷,速宜猛省。(十七)墮井甘蜜,休同桀纣善忘。棄金擔麻,免笑婆羅不敏。(十八)況乎不修淨土,何有長生。未讀華嚴,安知富貴。此所以繼救苦與樂之文,而陳弘法度生之事也。(此以大士悲願,實欲一切眾生,無不成佛。其救苦者,無非如永嘉所願,無病苦,無貧苦,不受難事,不被魔惱,俾得近明師,修梵行,專心定慧,回向菩提而已。其與樂者,無非以欲鉤牽,令入佛智而已。若專以此為目的,則辜負大士入濁世之本懷矣。故一一抹殺,令生向道之心。)

  [一]法華經。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轉更惶怖,悶絕躃地。又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執持除糞之器。 涅槃經。如嬰兒啼時,父母以楊枝黃葉與之,曰與汝金,嬰兒作真金想,便止不啼。 [二]華嚴經。修諸善業,而不願求世間果報。 又天鼓音雲,一切五欲悉無常,如水聚沫性虛偽,世間所有眾苦本,一切聖人皆厭患。五欲功德滅壞性,汝應愛樂真實法。 [三]史記。呂後德留侯,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自苦如此。 漢楊恽書。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周安士勸世歌。世間多少烈丈夫,往往多受妻兒苦,究竟妻兒何所用,生死分途不相共。 [四]枚乘七發。皓齒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 [五]程鸾勸窮民文。今人認身家太真,眷屬太重。即賢智人,能輕功名,安貧賤,至於兒女,則斷斷擺脫不去,甘心牛馬之苦。 又馮夫人法信偈曰,隨緣任業幾多年,枉作耕牛太可憐,打疊身心早脫去,免將鼻孔被人牽。 晉書。和峤富擬王者而至吝,人譏有錢癖。 又王戎,田園水硙遍天下,而啬不自奉養,人謂之膏肓之疾。 陶淵明歸去來辭。既自以心為形役。 [六]漢疏廣雲,富者,眾之怨也。 華嚴十行品。此五欲者,是障道法。 [八]論語。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此尤指太平時而言,若當亂世,為己爭城爭地,殺人盈野盈城,造殺業於生前,償命債於死後,其愚真不可及矣。 十二因緣經。子以三因緣生,一者父母先世負子錢,二者子先世負父母錢,三者怨家來作子。 [九]釋迦佛為迦維衛國淨飯王太子,年十九入山修道。 無量壽經。棄國捐王,絕去財色。 傅大士語錄。梁大通間饑馑,大士化谕妻子,鬻身得錢,即營大會。發願雲,稽首十方三世諸佛,今捨賣妻子,普為三界眾生,消災集福,同證菩提。 [十一]涅槃經。是身不堅,猶如蘆葦芭蕉之樹。 遺教經。世實危脆,無堅牢者。 涅槃經。是身不淨,九孔常流。又雲,寧以牛跡盛大海水,不能具說是身無常不淨臭穢。 [十二]涅槃經。煩惱所常裹,猶如蠶處繭。 五燈會元。呂洞賓游廬山,道經黃龍,遇誨機禅師上堂。呂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內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龍指曰,這守屍鬼。呂曰,爭奈囊有不死藥,龍曰,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呂再拜,求指歸,言下頓契。 又寒山詩雲,饒汝作仙人,恰似守屍鬼。 [十三]十疑論後序雲,胎獄穢濁,真實安在。 肇論。中有一寶,秘在形山。 [十四]道德經。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涅槃經。何有智慧者,而當樂是處。 又遺教經。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十五]莊子。帝堯觀乎華,華封人祝曰,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富壽多男,人之所欲,汝獨不欲,何耶。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書經。箕子陳洪范,其五福第五,曰考終命。 [十七]維摩經注。昔有人得罪於王,王令醉象逐之,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執之,下有惡龍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欲加害,復有二鼠嚙草欲斷,大象臨其上,復欲取之。上有一樹,時有蜜滴落口中,以著味故,忘恐怖。井喻生死,象喻無常,毒龍喻惡道,五毒蛇喻五陰,腐草喻命根,鼠喻日月,蜜滴喻五欲。 孔子家語。哀公問孔子,寡人聞有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孔子曰,桀纣乃忘其身。若以道眼觀之,今人皆忘其身矣。 弊宿經。有婆羅門名弊宿,為人說無有他世,亦無更生,無善惡報。童女迦葉語弊宿言,昔有智愚二人,詣一空聚,見地有麻,即取持之,人各一擔。前行見縷,智者捨麻取縷,愚者曰我已取麻,不能捨也。復前行見布,見劫貝縷,見白氎,白銅,白銀,以及黃金。智者頻捨頻取,輾轉增勝,愚者終不捨麻。及歸,智者家親歡喜奉迎,愚人乃增憂惱。 [十八]高僧傳二集。魏昙鸾,初於陶隱居處,受仙經十卷,歸洛下,遇菩提留支,問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仙經者乎。留支曰,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少時不死,卒歸輪轉。以十六觀經授之,曰,學此,則其壽河沙劫石,莫能比也。 南唐書。小長老身披紅羅銷金衣,後主诮其太奢。答曰,陛下不讀華嚴經,安知佛富貴。

  附錄無錫金昌,妻沈雲藻,頗通文理,產後大病,勢極危險,諸醫束手。有友勸昌禱於觀音大士,昌從之,病即轉機,月余尚難行動。其妻以祈禱有靈,願愈後常奉大士。一夕,昌夢見大士,妙相莊嚴,向己而立,二童侍側,呼昌名,昌即禮拜,忽驚醒。其妻亦醒,各述所夢,俱相同。唯其妻又見一童執楊枝,蘸水灑己身,說偈雲,起死回生甘露水,一點善心感化來,金石堅心登極樂,唯恐塵緣解不開。身心清爽,病遂痊愈。夫婦由是長齋念佛,兼輯因果錄以勸世。 鎮海方子重,年十九,忽生腸癰。醫雲非開剖不可,其父母不放心,遂不醫。其母通文理,長齋念佛,乃與其友俞德章女士,拌命念金剛經,及彌陀觀音聖號。三日癰破,膿血從大便出,五日痊愈復原矣。 江寧孫維捷,妻慕西,夫婦頗好善,熱心公益,每年常縫千余套棉衣,以施無以御寒者。其妻壯歲得病,胸間痛如針刺,乃竭誠念觀音聖號求救,久之睡著,夢一老妪為摩其胸,復遍捏之,拔出寸余長之二針,曰怪得汝痛,以胸有針故。遂覺輕快。自己又捏之,復拔出一針,忽驚醒,了無病苦矣。上三事乃印光親聞。

  募印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說明及辦法

  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救苦情殷,不離寂光,垂形九界,於十方無量世界,隨類現身,度脫眾生。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雖則十方世界,無剎不現,而於娑婆世界,因緣甚深。雖則十法界身,無身不現,而世人皆以菩薩稱之。雖則應化之處,遍滿寰宇,而浙江普陀,最為顯著。(印光)受恩實巨,負恩甚深,初則出家於陝西南五台山,為觀音現身降伏毒龍之道場,繼則寄居南海普陀,為善財南參觀音之聖地。每念世人不知菩薩之深慈大悲,欲搜輯大藏,及與群書,凡菩薩本地之行願,及此方感應之事跡,述為頌文,加以詳注。俾世之同倫,同知觀音之大慈悲心,與夫隨類逐形,尋聲救苦之實理實事。庶可同持聖號,同消業障,同增福慧,生為身心清淨之人,殁入蓮池海眾之會。用此以正人心而挽劫運,以期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也。然此心雖發,但以學識淺陋,筆墨拙樸,未能即時舉行。適江西大文學許止淨居士來山見訪,一見即成莫逆,因以其事見托,彼即欣然允許。遂潛心撰述,時經二年,述成頌文二萬余言,每句事跡,悉注於每段之後,俾閱者一目了然,共成三卷。又錄經中要義,名為經證一卷,附於頌文之後。又金剛經功德頌一卷,亦俯於後。俾誦經念佛人,同知向方,以期即凡心以見佛心,克遂如來度生之願。因付排發刊,現已排峻。全部二百零十頁,每頁廿六行,每行卅五字。正書用賽宋紙,底面用最耐久一百磅古色皮紙印,每部作二冊,用最結實棉線穿釘。印二萬部,正書一頁,價洋三十元。每部底面皮紙,及書根印字,共三分。無論多少,通通包作郵包,以便施送,包扎費一並在內。每部合三角四分五厘,因為少數難算帳,只作三角四分。如欲印一萬,即交三千四百元,一千即三百四十元,一百即三十四元。現已印第一次,現在任者,已有六萬,每鑄一次板,即印一萬二千,以後屢印,亦復屢任,大約年內,或可了結。若在八月以內定印,即是此價,若隔時已久,或紙有上落,欲利人者,宜早通訊。又鑄一次板,只印萬二千部,任者已及六萬,書出時凡大數,不能一時通交,或二次三次,量數分交,庶大家通皆於最初一次,得睹其書矣。又此系代為善信印書,非募資自行辦善事例,凡任印者,按錢交書,一部不扣。如有委托代為施送,自己但要少數者,須預先聲明,則可代送。否則全數歸於本人,毫無扣折。上海不須郵費,直送其家。外埠若大宗,則可令轉運公司轉寄,小數則付郵,其費或在書中扣除,或另補付。俱從本任印者之意。現今天災人禍,相繼降作,世道人心,陷溺已極,特借此以作挽狂瀾,扶世道,同登聖域,共證菩提之向導。願有力善信,共出淨資,俾舉世同人,各沐觀音菩薩之慈恩,以迄同得親證本具佛性,圓滿無上覺道。區區之心,如是而已。凡欲任印者,其款直匯上海靜安寺路哈同路口中華書局印刷總廠,交俞仲還唐子權二先生收。彼一收到,即給一收據,書出後按次交書,決不致誤。凡大宗任者,待書通通收齊時,祈寄一信片於浙江定海普陀法雨寺,交印光,以示不誤。

  民國十五年丙寅夏歷正月十五日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語其淺近,凡夫皆可與知與能。語其深遠,聖人有所不知不能。世間聰明人,若有涵養閱歷,便可入道。否則必以小慧自負,遂致妄以己見,毀謗佛法。以故世智辯聰,佛列於八難之中。其所警誡者,深且切矣。其病由於以凡夫知見,測度佛菩薩之境界。使知佛菩薩之境界,決非凡夫所能測度。則可廢然止矣。勿道佛菩薩境界,非彼所能測度。即彼從生至死,起心動念之主人翁,彼又何嘗稍能知見。若能親知親見自己之主人翁,便可漸知佛菩薩之境界矣。彼小慧自負者,譬如盲人,不見天日,遂謂為無。群盲聽之,贊為識見高超,的確無謬。而不知其為自誤誤人之邪說。豈不大可哀哉。是故古今凡出格大通家,莫不以佛法為淑世善民,窮理盡性之本。其建大功,立大業,發揮聖賢不傳之妙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以聰明自負者,何足知此。病夫知醫,浪子憐客,不禁感慨悲歌,陳此忠告。倘能嘉納,則幸甚幸甚。

  敬告閱者務須至誠恭敬自得實益

  世出世法,以誠為本。誠則能感聖應,不誠則無感,聖無由應。譬如月麗中天,影現萬川。水若昏濁鼓蕩,月影便難顯現,由水所致,非月之咎。故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份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則但結遠緣,難得實益。倘更亵渎,則獲罪無量矣。又卷三第十六七八三頁,牖慧之頌與注內,多有禅機。此等語句,唯實有所悟者,方知意旨,不可以文義卜度推求。縱令智同生知,亦是愈推愈遠。禅家語句,悉皆如是。倘能主敬存誠,執持菩薩聖號,一旦業消智朗,則所有禅機語句,一一了然,如開門見山,撥雲見月矣。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