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大手印淺釋 第三講 大手印之定 七、了徹法身,保任於惺惺寂寂


 2022/5/31    熱度:1017    下載DOC文檔    

七、了徹法身,保任於惺惺寂寂

    故長久護養、了徹於後得,是為尤要。”

    所以長久護養、了徹於後得智,在境界上保任磨練,尤其顯得重要。那麼怎樣長久護養、了徹於後得智呢?

    此無他法,只不離本定法身見,無‘能所、是非’分別,自然任運,保任於惺惺寂寂。此為無分別智止觀、無為俱生法爾之自相、一切行持之心要。”

    認識到法身本定,本是不來不去、無有動搖的。這個正知見謂之“本定法身見”。契入這個正知見,便無“能修之人”,無“所修之法”,無是非,無分別,騰騰任運,任運騰騰,惺惺然而不亂,寂寂然而大定。大道無形,自性寂寥。法身如如不動,乃大定之體,非關你信不信,或是作不作入定功夫也。

    怎樣長久護養、了徹於後得智呢?這沒有別的方法,只有不捨離“本定法身見”,時時刻刻安住在本性上,於事境上磨練自己,不要著相,不要有“能與所,是與非”等等分別,這是最重要的。人總是妄想紛飛,對什麼都去分別,這個好那個壞,這個是那個非,這個真那個假……在那裡分別不休。你若能時時刻刻離開“能所、是非”等等分別,不住相、不粘境,一切都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就是本性時時朗然現前,就是時時不離“本定法身見”啊!“佛法無多子”,說起來很容易,但這不是聽一聽明白了就算數的,要落在實處。必須時時刻刻這樣做功夫,才能落在實處。要“自然任運,保任於惺惺寂寂”。寂寂者,一念不生,有“不動”義,不動就是定;惺惺者,了了分明,有“觀照”義,觀照就是慧。保任於“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即是定、慧雙融,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慧中沒有定是狂慧,定中沒有慧是死定。所以,下機漸道凡夫只是閉關修定還不行,出關後還要在事境上磨練,以長久護養、了徹於後得智。“自然任運”就是隨緣;“保任於惺惺寂寂”就是不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發了大財無所謂,窮得叮當響也無所謂;有粥吃粥,有飯吃飯,不起分別、取捨、攀緣之心。古德雲:“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這是“長久護養、了徹於後得智”的絕妙口訣,不但慧中寓定、定中寓慧,而且還防止了死定和狂慧。

    “此為無分別智止觀、無為俱生法爾之自相、一切行持之心要。”這裡講的止觀,並非天台宗的“摩诃止觀”,或者別的什麼止觀法門,而是“無分別智止觀”——沒有分別的智慧所行的止觀。寂寂就是止,惺惺就是觀,止即是定,觀即是慧。“無為”就是廓然無造作,“俱生”就是森羅萬象,“法爾”就是本來如此。無為、俱生、法爾三個詞,活潑潑地烘托出法身的無相之實相。“一切行持之心要”就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核心。所有的修行法門都離不開惺惺寂寂、都離不開定慧交資、都離不開止觀。念佛的人把心緣在佛號上,就不起別的念頭了,這就是止;佛號聽得字字分明、清清楚楚,這就是觀。參禅的人,疑情籠罩全身,無暇生起妄念,這就是止;提起一句話頭,了了分明,這就是觀。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這樣,結印、持咒攝住了身心,這就是止;心念耳聞,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觀。大手印教我們“自然任運,保任於惺惺寂寂”,寂寂就是止,惺惺就是觀。

    明朝末年,密雲圓悟禅師住持寧波天童寺。當時,天童寺外圍有很多茅蓬,供精進參禅的和尚居住專修。有一年冬至時節,密雲禅師令侍者給茅蓬裡的和尚送棉衣。有一位茅蓬老宿對侍者說:“老僧自有娘生褂,不用寒衣。”侍者將此話匯報給密雲禅師。密雲禅師說:“此僧似有悟處,恐未實,更於語下搜看。”就令侍者再去問:“娘未生前著何衣?”老宿答不出來了。密雲禅師就囑這位老宿參究“娘未生前著何衣”這個話頭。三年後,這位老宿圓寂了,並沒有參破話頭、沒有道出一句轉語。火化後,捨利無數,好多人都驚歎:這麼多捨利,這位老宿修行得很好啊!密雲禅師說:“捨利十斛,不及轉語一句。爾等試代答看。”不僅贊歎捨利的人答不出,當時天童寺裡的五百和尚誰也沒有答出來。密雲圓悟禅師歎道:“習道恆沙無一悟。”答不出,那是沒有契入“無為俱生法爾之自相”的緣故,若契入如是實相,不用思索就答出來了。不妨答他:“才謝桃李嫩,又添菊梨新。”嫩嫩的桃花、李花剛剛凋謝,新鮮的菊花、梨花又相繼開放了。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和盤托出“無為俱生法爾之自相”啊。我們前面講過無情說法、講過“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歸何處啊?時時處處不離法身、時時處處不離自性。這些花卉都是無情,無情也能說法,這都沒有離開我的法身啊!自性如如不動而又變化無窮,如如不動稱為法身,變化無窮稱為報身、化身,三身原來是一身。有的人總認為只有變化出很多人身才是化身,他不知道森羅萬象、萬象森羅都是我們的化身。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雞鴨狗貓、桌子板凳、飲食起居、男女老少,都是“無為俱生法爾之自相”,都是從一真法界流出,都是我們的化身。只因你妄想執著、刻意分別,才無端生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從而把一尊大好天真佛埋葬在六道裡,從無六道處幻現出六道輪回,從無苦處幻現出無邊苦海。現在,只要你痛下決心、精勤修法,把無始劫來形成的執著、分別之習氣去掉,便可當下成就、當處解脫。

    如以分別心,入有作為之網者,無有解脫時也。”

    有的人把神通作為成道的標准,以為有了神通才有作為,老在那裡分別猜度:某某有神通,某某沒神通。你自己有神通嗎?你沒有神通怎麼能分辨別人有沒有呢?更重要的是,神通並不能作為解脫的標准。鬼神都有神通,難道它們都解脫了嗎?如果它們都解脫了,為什麼還作佛事超度它們呢?求神通就落在網中,落入了有作為之網。一旦以分別心落入網中,那就沒有解脫的時候了。

    念佛也是為了保護我們本來光明的自體,也是為了去掉分別心。如果你在那裡分別念佛遍數多少,疑來疑去的,我一天念三百遍是不是太少了?我才念了一年,能不能生西呀?這些都是分別心。念佛念得好不好關鍵在質量,憨山大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亦枉然”,質量不好,遍數再多也沒用。要把分別心去掉,分別心最壞,有了分別心,就落入有作為之網,不能生西了。念佛生西,盡管生而沒有生,盡管去而沒有去。這是無為法,無為而無所不為,沒有去盡管去,沒有生盡管生。所以淨土宗的大祖師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有生有滅、有來有去,都是分別心。佛法是無為法,應該去掉分別心。念佛須要深信、切願、力行,不需要分別心。更不能爭強斗勝,誹謗其他法門,那是更強的分別心,不但落入有作為之網,不能解脫,而且還招來謗法之咎。

    此即法身自住之赤露智,本未曾迷之覺性心,須決定護持相續。”(以上是第二密義)

    上面所說無分別的止觀,就是法身本來如是、無住之住的智慧。它不從外來、不從人得,完全是自性所開顯的本有功德,一點也不曾遮蓋,本來就赤裸裸地顯露著,所以稱為“法身自住之赤露智”。如果認真按照這無分別止觀的法門,精勤修習,長久護養這“法身自住之赤露智”,一切大的神通不求而自得;如果有追求神通之心,就落入了有作為之網,不但不能解脫,就連神通也發不出來了;倘若你追求神通的分別心被精靈鬼妖所乘,引它附體的話,那就更不堪設想了。

    這“法身自住之赤露智”,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本來沒有迷悟的覺性心。“開示悟入出十界,萬象天真無迷悟”,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男女老少、事事物物,都是天真自然,都具有佛性,法爾如是,沒有迷也沒有悟,故稱之為“本未曾迷之覺性心”。覺性本不曾迷,也不存在什麼悟,入佛界而不增,歷地獄而不減。但因無明覆蓋、妄執妄取,使佛性不能開顯,假名為“迷”。只要努力修道,打破無明,在事上鍛煉,除去對境生心、妄執妄取的習氣,就能恢復自性天真,假名為“悟”。迷和悟都是假名,只要我們把無明打破,那麼迷也不可得、悟也不可得。佛性不屬迷悟,即使為無明包裹,本性光明也依然存在,不曾增減一絲毫。“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修道人要損減的只是無明習氣,天真佛性不曾迷悟、不曾增減。

    修行不成功,就是沒有護持好這天真佛性。所以說“須決定護持相續”,這極為重要。決定,就是痛發大願、下大決心;護持,就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秒秒不離自性;相續,就是時時刻刻不能間斷。假如斷斷續續地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進一步退兩步,不能相續不斷,就不能成道了。譬如我們修心中心法,若每日一座,才兩個小時,還有二十二小時。若二十二小時放野馬,只有兩小時修定,時間比例還不到十分之一,那怎麼能成道啊?更若今天修修、明天停停,那就更不能成道了。所以我們說,觀照是正行、打座是助行。觀照就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以使自性秒秒不離,這就是為了護持相續啊!修淨土也是如此,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相繼就是相續,淨念,是指念佛功夫純熟,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一時脫落,無能無所、無淨無穢,天真佛性朗然現前,這才堪稱“淨念”。有的人弄錯了,以為能夠連續不斷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淨念相繼了,其實差得很遠。須知“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亦枉然”啊!淨土宗不是要求低,而是要求很高。現在有的人偷懶,不肯用功,馬馬虎虎地念幾句佛號不“至心”,等於沒念,就幻想生西。若不能生,那是阿彌陀佛的過錯。還指示別人,不需要一心不亂。唉,一個豎窮三際、橫亘十方、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大好淨土宗,被他誤解成這個樣子,怎不令人痛心之至?

    決定護持相續,這是第二密要義。那麼第一密要義是什麼?就是前面講過的“見宗”。大手印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天真佛性,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森羅萬象、萬象森羅都是它的變現。先要見性,才能護持,若不見天真佛性,那你護持個什麼呀?簡要言之,第一是明心見性,第二是綿密保任,這就是第一密要義和第二密要義。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