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忏華居士:南三北七教判之說


 2022/7/23    熱度:293    下載DOC文檔    

南三北七教判之說

黃忏華

南三北七是隋代智者大師總結當時各家對於佛教所有教判說的總稱。

中土判教的起原,有兩方面。其一,佛教傳來,到南北朝時代的二三百年間,三藏教典已大致譯出。這些教典,在印度出現的時地和因緣各異,而且隸屬的部派有別,因而所顯的義理互有出入,有空性相等許多學說同時分存並立。此土的學者更從而鑽研探討乃至解釋闡明,又不一其說,遂愈形其異解紛歧。然而佛教的教義,是在多樣之中有它的統一的理體,而學者爬羅剔抉,又可把這些紛歧的教義加以整理,分別歸納作幾個范疇,更把它有秩序地配列,統一在體系的組織之下,於是形成一個佛教大一統的構圖。這是教相判釋發生原因的一面。

其二,由於這時教典略備,學者鑽研探討,各有所崇,思想的體系逐漸成熟,因而逐漸呈現宗派的雛形,像毗昙師、成實師、涅槃師、地論師、攝論師等相繼而出。他們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依一家的義旨,或者加以時間的配列,或者就教理的淺深加以組織,來剖判解釋,以闡明各家在整個佛教當中所占的地位和價值。這是教相判釋發生原因的又一面。

給予教相判釋以重大啟發的,乃是中天竺昙無谶三藏在北涼譯出“大般涅槃經”。“涅槃經”卷五以梵語“悉昙章(成就吉祥章)的字本摩多(母韻)、體文(子韻)為半字,用它比喻聲聞乘經;以“毗伽羅論”(聲明記論)義理皆足成字為滿字,用它比喻大乘經典。又卷14用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比喻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一方面表示了整個佛教的教義有它的體系,一方面也表示了教義有高下淺深,這可以說是樹立了教相判釋的典型。所以最先由“涅槃經”的啟發而從事教相判釋的,至少也可從現存文獻上說,是涅槃師,特別是道場慧觀。慧觀是廬山慧遠的弟子,後來師事鸠摩羅什,是劉宋時代有名的佛教學者,著有“辯宗論”、“論頓悟漸悟義”等書。“涅槃經”在北方譯出,後來卻在南方盛行,而南本“涅槃”的修訂,慧觀亦預其列,所以慧觀的思想是深受涅槃的影響的。據隋吉藏“三論玄義”說:慧觀立二教五時的教判,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大別作頓教、漸教二種,以“華嚴經”為頓教,以從鹿苑到鹄林所說諸經為漸教。於漸教內更開為五時:以說三乘行果不同諸經為第一時三乘別教,以“般若經通化三機”為第二時三乘通教,以“維摩”、“思益”等經為第三時抑揚教(贊揚菩薩、抑挫聲聞),以“法華經”為第四時同歸教(會彼三乘,同歸一極),以“涅槃經”為第五時常住教。一說慧觀於頓漸二教外立不定教成為三教,這是由於“勝鬘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金光明經”(昙無谶譯)的譯出而有此看法。“勝鬘”、“金光明”下是頓漸二教所攝而闡明佛性常住,所以叫它作不定教。其次蕭齊隱士劉虬在他所作“無量義經序”當中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分作七階。然而據淨影慧遠的“大乘義章”說:劉虬也把一代教法大別作頓漸二教,華嚴等經是頓教,其余是漸教,漸教當中有五時七階。所謂五時是:一、佛初成道為提謂等說五戒十善人天教法,二、佛成道後十二年中說三乘差別教法,三、佛成道後三十年中說“般若”、“維摩”、“思益”等經三乘教法,四、佛成道四十年後於八年中說“法華經,”辨明一乘教法,五、佛臨滅度一日一夜說“涅槃經”闡明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法身常住的教法。所謂七階,是在第二時中更分三階,為拘鄰等演說四谛授聲聞乘,為中根演十二因緣授緣覺乘,為上根說六波羅蜜授以大乘,和其余四時合成七階。

教相判釋在慧觀、劉虬之後,一時稱盛。大成天台宗的智顗,在他所說的“法華玄義”當中,網羅這一時代的教判,便概括作“南三北七”。南北之分,據荊溪湛然說:“南謂南朝,即京江(揚子江)之南;北謂北朝,河北也。”一般作江南三家、江北七家。南地諸師之說側重佛說法的形式,主要把一代教法加以時間的配列,而以教理的組織輔之。北地諸師之說側重佛說法的內容,主要把一代教法就教理的淺深加以組織,其中也有參合時間的配列的。

南北諸師的教判互有出入,然而智顗說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都用頓、漸、不定三種教相。他說:“南北地通用三種教相:一頓,二漸,三不定。華嚴為化菩薩,如日照高山,名為頓教;三藏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後為大乘人說五時般若乃至常住,名無相教:此等俱為漸教也。別有一經非頓漸攝而明佛性常住,“勝鬘”、“金光明”等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途共用也。”吉藏“大乘玄論”也說:“常途諸師,頓、漸、無方三種判教”。實際南三以頓、漸、不定為通相,北七則以頓、漸、圓為通相。

江南三家

在頓、漸、不定三種教相當中,關於頓教及不定教的判釋,江南三家大致相同,他們的分別在漸教。

一、三時教說虎丘山岌師在漸教內更開作有相教、無相教、常住教三時。依他說,佛在“華嚴經”以後十二年間所說,闡明見有得道的法門,叫做有相教;十二年以後到“法華經”,闡明見空得道的法門,叫做無相教;最後在“涅槃經”的會上闡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是為常住教。岌師不見於僧傳,事跡不詳。

二、四時教說

宗愛法師在漸教內更開作有相教、無相教、同歸教、常住教四時。在岌師所判無相教終末的“法華經”,說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所以特別把它提出來,叫作同歸教。此說為梁京莊嚴寺僧旻(梁三大法師之一)所采用。宗愛也不見於僧傳。

三、五時教說

齊定林寺僧柔、惠次二師,承道場慧觀之說,在漸教內更開作有相教、無相教、褒貶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五時。“維摩”、“思益”等經,貶抑聲聞,褒揚菩薩,所以把它從無相教的終末提出來作為褒貶抑揚教。此說為開善寺智藏、光宅寺法雲(智藏法雲是梁三大法師中的二位)所采用。

江北七家

在江北七家中的特點,是開出了圓教。即北魏慧光僧統承佛陀扇多之說把一代教法大別作頓、漸、圓三教,並以“華嚴”為圓教之初,為後世賢首宗所祖述。

一、五時教說北地某師用劉虬說以“提謂波利經”為人天教,又以.“維摩”、“般若”二經列為無相教,其余三時和南地相同。其實就是於南地的四時教說加上人天教。

二、半滿二教說北魏菩提流(一作留)支說佛說法第十二年以前都是半字教即聲聞藏,十二年後都是滿字教即菩薩藏。如吉藏“勝鬘寶窟”說:“從菩提留支度後,大分佛教為半滿兩宗,亦雲聲聞、菩薩二藏。”

三、四宗說又慧光把一代教法分作四宗:一、因緣宗,指說六因、四緣的“毗昙”;二、假名宗,指說三假的“成實”;三、诳相宗,指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大品經”及三論;四、常宗,指說常住佛性本有湛然的“涅槃經”及“華嚴經”。“勝鬘寶窟”也說:“北土彰於五時,立四宗教,謂因緣、假名及真、不真。”又法藏“華嚴探玄記”說:“齊朝大衍法師(慧光的弟子大衍寺昙隱)等立四宗教:一、因緣宗,謂即小乘薩婆多等部;二、假名宗,謂“成實論”及經部等說;三、不真宗,謂諸部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實等;四、真宗,謂“華嚴”、“涅槃”明法界真理德性等故。”

四、五宗說有師在慧光的四宗內,更從常宗中把“華嚴經”提出,叫它作法界宗。此說是護身寺自軌法師所采用,淨影慧遠也采用它。

五、六宗說,有師說“法華”、“大集”二經,慧光的四宗未收,“法華”說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可稱為真宗;“大集”說染淨俱融,法界圓普,可稱為圓宗;其余四宗同前。此說是耆阇寺凜法師所依用,凜師也不見於僧傳。

六、二種大乘教說又北地禅師立二種大乘教:一、有相大乘,二、無相大乘。“華嚴”、“璎珞”、“大品”等經,立十地位次,各說其功德行相,叫做有相;“楞伽”、“思益”等經,說真理沒有位次,叫做無相。

七、一音教說北地禅師說佛用一音說法,然而眾生隨著不同的機類而獲得不同的理解。如“大乘義章”等說一音教是菩提流支所立。

依智顗“四教義”卷1:南三以成實師為重點,北七以地論師為重點。這是有相當的見地的。如南地諸師中僧柔、慧次及梁三大法師都是有名的成實師;岌師及宗愛,依“法華玄義”所說,似乎也是成實師。北地諸師中菩提流支是“十地論”譯者之一,慧光是地論師的先行者而他的四宗說是北七當中最足重視的,五宗六宗所據的四教義也是地論師所說。

智顗在“法華玄義”當中縱橫難破南三北七十家之說,但他的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實淵源於南地諸師之說,他的化法四教(藏、通、別、圓)也是基於北地諸師之說而發展的,所以他的教判可以說是集南三北七之大成。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