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忏華居士:地論宗源流與學說的簡介


 2022/7/24    熱度:290    下載DOC文檔    

地論宗源流與學說的簡介

黃忏華

地論宗是在南北朝時代和攝論宗並稱的一個佛教學系,後來的華嚴宗(他叫做賢首宗)即淵源於此宗的南道派,所以地論宗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有他的地位的。“地論”即“十地論”,詳稱“十地經論”,“華嚴經”的中心部分“十地品”,在印度,系以“十地經”的名稱單行,有金剛軍、堅慧、世親等論師的釋論,現行漢譯本即世親釋。自從菩提流支等於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梁武帝天監7年,508)將此論譯出之後,學者的研習及弘傳逐漸興盛,後世因而稱為“地論宗”,或就此宗的學者立名稱為“地論師”。“十地經論”廣闡明十地義,又陳述八識、無明、三身、三聚淨戒、因分果分及總、別、因、異、成、壞六相等。其中說到阿梨耶識、阿陀那識及無明等,並且闡述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的義旨。地論譯出後,學者把其中的阿梨耶識和“楞伽經”所說的如來藏心、“涅槃經”所說的佛性看作義同體一,指為“真常淨識”。例如慧遠(淨影)在“大乘義章‘八識義’”中,說阿梨耶有藏識、聖識、第一義識、淨識(也叫作無垢識)、真識、真如識、家識(也叫作宅識)、本識等八個名字。又“十地論義記”說:“阿梨耶,此翻無沒識,此是第八如來藏心,雖隨緣流轉,體不失沒、故雲無沒。”這是把梨耶和如來藏看作同一。其次,菩提流支的“金剛仙論”(卷五),有第八佛性識等語。又“大乘義章”(卷一)說:“佛因自體,名為佛性,謂真識心。”又吉藏的“法華玄論”(卷二)說:“先代地論師,以第八識為佛性,自性清淨故,亦名性淨涅槃。”又慧影的“大智度論疏”(卷十四)說:“佛性之義,依於能照,即是阿梨耶識。”又慧思的“隨自意三昧”說:“藏識湛然不變,西國雲阿梨耶識,此土名為佛性、亦名自性清淨藏,亦名如來藏。”這是把梨耶佛性看作同一。此“梨耶即如來藏,梨耶即佛性說”,源出南印度的大乘一派系,而盛行於我國北朝,即所謂“地論宗”

其後在同一地論宗內,又分作南道、北道二派。所謂南道、北道,是以相州(即當時所謂邺都,今河南省安陽縣)為中心,分作南北二道。北道一派,稱北道地論師,從菩提流支出,以道寵為開祖。南道一派,稱南道地論師,從勒那摩提出,以慧光為開祖。北道派的學說,受攝論宗的影響;傳承地論宗的正統的,是南道派。而南道北道兩派的對立,在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共譯出“十地論”時,已發其端。

關於“十地論”的譯出,有種種傳說。

其一是勒那、流支二人別處別譯說,據“歷代三寶紀”(卷九)等說,起先流支奉北魏宣武帝诏敕,傳譯“十地經論”,初譯之日,宣武帝親自筆受,然後才交付沙門僧辯等接著把論文寫下去。同時又命勒那傳譯。後來勒那的弟子慧光,請勒那、流支對校兩本的同異,把它合糅為一。

其二是勒那、流支、扇多(佛陀扇多)三人別處別譯說,據“續高僧傳”(卷一)‘菩提流支傳’”等說,勒那、流支、扇多三人,當傳譯此論時,各傳各的師承和所習,彼此不相咨詢和論究。宣武帝命他們分開在三處各別譯出,後人把它合為通部。

然而“十地論”卷初的序文,說此論是勒那、流支二人同處同譯,文中所記,沒有任何二人二處、三人三處的痕跡。此序文的作者,是當時列席譯場從事筆受的侍中崔光,其說應當比較可信。所以“開元釋教錄”(卷六)依此,只把“十地經論”列在流支錄中。

如此,“十地論”究竟有沒有別譯的事實,不得不存疑。然而勒那、流支在教義上,有不同的見解(或者就是關於阿梨耶識),卻似乎是事實。因此,流支的弟子道寵,和勒那的弟子慧光,其傳承有所不同,於是產生南道、北道二派。北道派道寵的弟子,有牢宜、僧休、法繼、誕禮、儒果、志念。志念的弟子,有隋代的神素,其後不明。南道派的慧光,有法上等十六弟子。其後有隋代的慧遠、靈裕、靈干、昙遷、靖嵩。再後,一方面有慧遠、靈裕、靈干一系的後地論宗,在唐代很繁榮。同時他方面有昙遷、靖嵩、法侃一系的後攝論宗,在唐代也很興盛。

一地論宗南道派的法系

地論宗南道派的創立者慧光,定州長盧人,十三歲隨父到洛陽,從佛陀扇多受三歸,既而出家為沙彌,扇多授以律學。到二十歲,往本鄉受具足戒,聽受律部,隨所聞奉行。將近四年,曾開講“僧只律”,更從僧辯學習經論。後來到洛陽,搜采新義。其時佛陀扇多任少林寺主,勒那、流支也在其時傳譯“十地經論”,慧光列席譯場,因為素來學過梵土的語言,會通雙方的诤論,後來撰“十地論疏”,發揮論文的奧旨,開地論宗南道派。他注釋了許多經論,如:華嚴、涅槃、維摩、地持、勝鬘、遺教等經(現存“華嚴經義記”卷一)。並著四分律疏,又著玄宗論,大乘義律章、仁王七誡及僧制十八條。因為他對律部也很有研究著過“四分律疏”,故後世尊為四分律宗的開祖。慧光初在洛陽,任國僧都;後被召入邺都,任為國統;因此,一般稱他為“光統律師”。他住邺都大覺寺,弘布道化;七十歲,圓寂。他門下弟子有“地論”、“四分”兩派:法上、僧范、道憑等,傳承他的地論學;洪理、道晖、道雲等,傳承他的四分律學。

慧光的弟子,以法上為眾中的上首。法上,朝歌人,十二歲,初從蟬師道藥出家,十五歲就開講“法華”,轉而專究“涅槃”,不以凍餒為意,後來入慧光門下受具足戒。慧業既充,道譽日隆,應眾人的要求輪流講“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經,並著有文疏(現存“十地論義疏”卷一、卷二兩卷)。當時人說:“京師極望,道場法上”四十歲,游化懷衛,應魏大將軍高澄的奏請,入邺都。魏齊兩代,歷為統師,綜理佛教,將近四十年,當時有許多所寺僧,都禀承他的教化,遠到高句麗國,也遺僧來邺都問法。到北周滅北齊毀滅佛教,法上易服隱於俗中,而修習淨業一如常時。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即陳宣帝太建13年,581),年八十六歲,圓寂於西山合水寺。所著除他所常講學的“十地”等經疏外,有“增一法數”四十卷,“佛性論”二卷、“大乘義章”六卷、又“眾錄經”一卷等。

僧范,平鄉人,二十九歲,聽講“涅槃”,於是往從邺城僧始出家。初學“涅槃”,繼往洛陽從法獻聽“法華”、“華嚴”,後入慧光門下受業。嘗敷講“華嚴”、“十地”、“地持”、“維摩”、“勝鬘”等經,各有疏記。

道憑,平恩人,十二歲出家,初誦“維摩”,後學“涅槃”,復究“成實”。繼聞慧光弘揚戒律,因往聽講,停留十年,往趙魏弘化,敷講“地論”、“涅槃”、“華嚴”、“四分”。

法上的弟子,有法存、融智、慧遠等,就中慧遠是一位偉大的佛教學者。他是敦煌人,十三歲出家。二十歲依法上為和上、慧順為阇黎,受具足戒。既而就慧光的弟子昙隱聽“四分律”五年,後專以法上為師,隨侍七年,深究奧旨。北周滅北齊在邺聚集眾僧,議廢佛教時,慧遠獨抗聲爭辯。後來隱居誦“法華”、“維摩”等經。隋文帝開皇七年,(587),敕召六大德入關,遠為其中之一,住長安淨影寺,圓寂於開皇十二年(592),年七十歲。所著有“地持經義記”、“十地經論義記”、“華嚴經義記”、“涅槃經義記”、“維摩經義記”、“勝鬘經義記”、“無量壽經義疏”、“觀無量壽經義記”、“溫室經義記”等,又撰“大乘義章”十四卷。慧遠繼承法上的系統,闡揚南道的學說,然而晚年又就北方攝論宗的創立者昙遷,禀承攝論。他最致力的是地論,兼究涅槃、攝論及三論。慧遠的門葉甚茂,弟子見於記載的多到十九人。他的弟子靈璨,慧遷都是擅長“地論”的。靈璨懷州人,深明“十地”、“涅槃”,是跟隨慧遠入關的大德十人之一,起初住在大興善寺,後來慧遠圓寂,開皇十七年(597),敕補為眾主,在淨影寺弘傳故業。後住大蟬定寺,唐高祖武德初年圓寂,年七十歲。慧遷也曾經作十地眾主,瀛州人,愛玩“地論”,在北齊時已經知名。又從慧遠重修前業。兼通“涅槃”、“地持”,跟隨慧遠入關,住在大興善寺,以弘敷“地論”為已任。開皇十七年敕立五眾時,請他作十地眾主,住在寶光寺,繼續講說。後住大蟬定寺,武德末年(626)圓寂,年七十九歲。“續高僧傳”說:“自遷之殁後,‘十地’一部,絕聞關壤。”此外有智徽、玄鑒、道顏、智嶷、寶安、僧昕等,也都講敷“十地”、“涅槃”。

法上弟子融智,無傳,“續高僧傳”附於他的弟子‘靖嵩傳’(卷十)中說:“有太學寺融智法師,大齊國統法上之神足也,解貫眾師,道光二藏,學徒五百,負表摩肩,常講‘涅槃’及‘十地論’。嵩聞之,乃投誠焉。”靖嵩雖然曾經從融智攻研數載,然而到周武帝毀滅佛教,與同學法貴等到南方避難,當時真谛的弟子法泰,在建業講演新譯的“攝大乘”、“俱捨”等論,靖嵩常時到法泰那裡,咨受攝論宗的教義,後來回到江北,盛開講肆,弘揚其說,至此地論宗南道派的靖嵩一系轉而為後攝論宗。

昙道弟子昙遷,精研“華嚴”、“十地”、“維摩”、“楞伽”等經,“地持”、“起信”等論。到北周武帝毀滅佛教,南渡住揚州道場寺,常時和同伴談唯識的義旨,後來獲得“攝大乘論”,認為是全如意珠。隋初,往彭城盛弘敷此論,為北地攝論宗的開祖。

道憑的弟子靈裕,定州钜鹿曲陽人,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從道憑受“地論”。二十二歲,受具足戒,誦“四分”、“僧只”等律,又從昙隱學“四分”。此後以“華嚴”、“涅槃”、“地論”、“律部”為專業,到周武帝毀滅佛教,隱於村落中。隋初,召為都統。所著有“十地”、“華嚴”、“涅槃”、“地持”、“般若”、“大集”、“四分”、“勝鬘”、“觀無量壽”、“無量壽”、“遺教”等經律的疏釋及“大乘義章”、“往生論注”等。弟子有淵、惠休、道昂、靈智、昙榮、道辯等。律宗的名德智首,也曾經列席他的講筵。其中惠休後來轉為後攝論宗。淵是隋代終南山至相寺的開祖,武功人,十三歲出家,聽受“華嚴”、“地持”、“涅槃”、“十地”等經,既而往從靈裕,列席講筵。後入終南山,置寺結徒,分時程業。隋炀帝大業七年(611)圓寂,年六十八歲。弟子有法琳、法侃、智正、普安等。就中智正,定州安喜人,十一歲出家,開皇十年(590),和昙遷同到長安,受敕住勝光寺。後來往終南山至相寺從淵,常講“華嚴”、“攝論”、“楞伽”、“勝鬘”、“唯識”等經論,著有“華嚴疏”十卷,其余也都作了抄記,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49)圓寂,年八十一歲。弟子有智現、智俨。就中智俨是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賢首法藏之師,後世華嚴宗人推尊為第二祖,所以說華嚴宗淵源於地論宗的南道派。

二地派宗北道派的法系

地論宗北道派的創立者道寵,元來是大儒雄(一作熊)安生的弟子,以才藝著稱,後來歸心佛法而出家。受具足戒後,廣研尋三藏十二部,據“續高僧傳”本傳說、“十地論”的譯出,菩提流支在紫極殿,勒那摩提在太極殿,各有禁衛,不許通言。到譯完把兩本對勘,只有一字的差異。道寵聽到這個奇跡,於是往訪流支,問佛法的深義,流支授以“十地”,受教三年,隨所聞作疏,就疏開講,聲譽日高,為邺下所推許。他培養出學子多到千余人,而以僧休、法繼、誕禮、牢宜、儒果及志念等為最。

志念,冀州信都人,受具足戒後,往邺都問道於精通“智論”的道長(一作場)法師,經過數年,便和誕(誕禮)、札(不詳)、休(僧休)、繼(法繼)等一期的俊彥齊名。既而往從道寵,學“地論”;又往西秦從高昌毗昙學者慧嵩學毗昙。學成回到本鄉,前後開講“智度”、“雜心”二論十余年,到周武帝毀滅佛教,逃到海邊,重新研尋小乘論部。隋開皇四年(584),開講“心論”。歷住晉陽的開義、大興國等寺。大業四年(608)圓寂,年七十四歲。所著有“八犍度論疏”、“雜心論疏”及“廣鈔”等,從他受學的僧俗弟子有好幾百人。此外僧休、法繼、誕禮,附見於“續高僧傳‘志念傳’”中,僧休並見於“靈干傳”中,事跡多不明。地論宗北道派的法系,以後便無所聞。

三地論宗的學說

如篇首所述,地論學者以阿梨耶識為真常淨識,並以阿陀那以下七識為妄識,又以阿陀那識為無明。然而這只是從慧遠個人的學說中了解到的,因為地論宗從慧光一直到慧遠,著述多半散佚不傳,他們的學說有遺著可稽考的,只有慧遠一人,所以要想知道地論宗的學說,惟有求之於慧遠的著述中。如慧遠於“大乘義章‘八識義’”中,說阿陀那和阿梨耶二識的區別,以阿陀那為無明癡闇的妄識,以阿梨耶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文中說阿陀那此方正翻名為無解,隨義旁翻有無明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妄識、執識等八種。其中無明識的解釋,是“體是根本無明地故”。又說阿梨耶此方正翻名為無沒,隨義旁翻有藏識、聖識、第一義識、淨識、真識、真如識、家識、本識等八種。其中藏識的解釋,是“如來之藏為此識故,是以經言如來之藏名為藏識,以此識中涵含法界恆沙佛法,故名為藏。……”淨識的解釋是:“亦名無垢識,體不染故,故經說為自性清淨心。”這雖然是慧遠一人的學說,然而拿他宗的學者所述來和它對勘,就可以知道慧遠的學說,和先代地論師所說相符,由此可以推知慧遠的學說,即地論宗傳統的教旨,而地論宗原始的學說也不外乎此。如智顗於“法華玄義”(卷五下)中說,“若地人明阿梨耶是真常淨識”;吉藏於“中觀論疏”(卷7)中說;“舊地論師以七識為虛妄,八識為真實”,吉藏又在“法華玄論”(卷二)中說,“‘攝大乘論’僧伽菩薩所造;及‘十八空論’婆薮所說;皆雲八識是妄識,謂是生死之根。先代地論師用為佛性,謂是真極”。所以慧遠是傳承地論宗的正統的,而所謂地論宗的正統,如上所述,即南道派。

關於地論宗北道派的學說,更沒有遺著可稽考,也僅僅是在他宗的學者所述南北二道學說的差異中,窺見它的崖略而已。關於南北二道學說的差異,有一種說法是:北道的學說是梨耶依持說,南道的學說是真如依持或法性依持說。如天台宗的荊溪湛然,於所著“法華玄義釋簽”(卷十八)中說:“陳、梁以前,弘地論師,二處不同:相州北道,計阿梨耶以為依持;相州南道,計於真如以為依持。此二論師,俱禀天親,而所計各異,同於水火。加復‘攝大乘’興,亦計梨耶以助北道。又‘攝大乘’前後二譯,亦如‘地論’二計不同。舊譯即立庵摩羅識。唐三藏譯,但立第八。”荊溪又在“法華文句記”(卷七)中說:“古弘‘地論’,相州自分南北二道,所計不同:南計法性生一切法,北計梨耶生一切法。宗黨既別,釋義不同。”即南道派把梨耶和真如、法性看做同一而主張宇宙萬法是真如的緣起所生,所以真如即是萬法所生的依持。慧遠於“大乘義章”(卷三末)中,祖述這個真如依持說。他說“真中分二:一阿摩羅識,此雲無垢,亦日本淨;就真論真,體相常淨,故曰無垢。此猶是前心真如門。二阿梨耶識,此雲無沒,即前真心隨妄流轉,體無失壞,故曰無沒。”此顯阿梨耶亦稱阿摩羅無垢識,其體不異。然而阿梨耶是就隨妄流轉義立名,阿摩羅是就真體本淨義立名,其義相有不同。所以當論述宇宙萬法的依持,不采取隨妄流轉的阿梨耶,而以阿摩羅即無垢真如為依持。北道派和南道派相反,主張宇宙萬法從梨耶緣起,即以梨耶為依持。

有說南道是梨耶淨識的八識建立說,北道是真妄和合的九識建立說,立第八梨耶妄、第九梨耶淨。然在地論北道雖有第九識,還沒有庵摩羅的名稱,到後來真谛倡導的攝論宗興起,立八識梨耶妄、九識庵摩淨說,如智凱的法華玄義(卷五下)說:“攝大乘人雲:‘(阿梨耶)是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亦名無沒識。九識乃名淨識。’”又吉藏的中觀論疏(卷十六)中說:“攝大乘師以八識為妄,九識為真實。”它的歸趨,和地論北道一致。因此,地論北道和攝論宗相合,只南道獨存,更發展而為華嚴宗。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