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石巖教授:禅悟與實現 第五章 直觀的智慧與自在


 2022/10/16    熱度:457    下載DOC文檔    

禅悟與實現

鄭石巖

第五章 直觀的智慧與自在   

  我們待人接物的態度,有兩種不同的心向:其一是理智的思維,它是分辨的、觀念的、系統的、邏輯的、推理的。其二是直觀的智慧,它是統整的、圓滿的、當下的、主客一體的。兩者對人類生活一樣的重要,理智的思維構成了生活的現象,直觀的智慧導致精神生活的實現。由於現象是對立的,比較的,分辨的,所以所思維的對象是部分的。部分不能代表完整,所以它的結果是悲劇的。另一方面直觀所涉獵的是當下的把握與完整的投入,所以它是圓融的,是喜悅的。在這一章裡,我們要討論知性思維在精神生活上的困境,同時說明直觀的智慧足以彌補現代人精神生活的不足。

分別的悲劇性和直觀的圓融性

  理智的思考必須建立在分別識上。這正如心理學家布魯那(J,Bruner)所謂一切思維起於分辨,由分辨而歸納,由歸納形成觀念,進而構成有系統的思考,布魯那就思考來研究思考,所以只能說明思考的特質,但思考充其量只能處理生活中一部分的事,而另一部分不屬於分辨范圍的般若直觀則被忽略。思考既然是分辨的,所以歸納所得的結論,是部分而不是整體。由於生活並不是“部分”的法則能完全處理,因此這分辨式的思考,就不免有了缺陷。由於分辨的思考,使自己從萬物孤立出來,以客觀、孤立和對立的態度來對待一切客體,以致使自己誤認為自己是主宰,而把生活中的客體,如環境、人物等等,都看成了宰割和予取予求的對象。這一來更使人生活在對立與敵視的心態,它使我們自己陷於痛苦、孤立、不安和無盡的防衛與掙扎。正因如此,成開忙碌於分辨思考的現代人,就及需這分直觀而投入的生活智慧。

  生活本來是一種投入,主客兩者雖然存在,但兩者並非對立,即使是客體所包涵的許多事物有著種種差異,但也必然是互補共生的。當一個人有了這樣的生活態度,心靈開始靜下來,沉默下來,而且是喜悅自得的。當你把萬緣放下,走到青翠而春陽普照的山陂上,你在那兒靜聽鳥兒呼晴,山花放笑的時候,你會突然間投入那完整的生活體驗。這就像是法眼文益(西元八八五——九五八)的詩:

  “幽鳥語如篁,柳搖金線長,

  雲歸山谷靜,風送杏花香,

  永日蒹然坐,澄心萬慮忘,

  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

  確實如此,當你投入當下時,無論你是在工作或在休閒,乃至行住坐臥的平常事,都能體會個中的單純與妙趣。那是語言說不出來的,藥山惟俨(西元七五一~~八三四年)和石頭希遷(西元七OO~~七九O年)之間一段故事,對於這種無思的直觀智慧,有著很好的省發。

  有一天藥山在靜坐,他的老師石頭看到了就問他,你在做什麼?藥山回答說:

  “什麼都沒有做。”

  石頭說:

  “那麼你就是在閒坐啰!”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