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茂森博士:回歸本性本善《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05


 2022/11/18    熱度:303    下載DOC文檔    

回歸本性本善《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05  

锺茂森博士主講

2007/4/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05-05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大家請看永離惡口這一段:

  【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這一段世尊告訴我們,永離惡口這個惡業所得的果報。十善業道這是我們每個人本性的性德,每個人都具足的,每個善業所得的這些殊勝的果報,也是性德的自然現前而已。當我們能夠回歸到本性的本善,就是指十善業道,就自然會得到這種性德的果報。這裡面是完全自然,不必有攀緣、有所求之心,它是本有的。之所以這些果報不能夠現前,那是因為我們有這些惡業習氣,把性德的這些殊勝果報給障住了,只要去除了這些惡業,果報就自然現前。

  這一條是講的永離惡口。所謂『惡口』就是說話很粗魯,言詞很難聽,很傷害人。比如說用很粗俗的口氣跟人講話,或者是用命令的口吻來叫人做事情,這些都是屬於惡口。要知道眾生都是平等,我們要把眾生當作自己的父母、當作佛菩薩看待,要以禮敬的態度、要以尊重的口吻、要用愛心來跟他們講話。如果是我們居高臨下的用這種命令式的口吻對人講話,人家可能是懾於你的威勢,他表面上服從,心裡面不服。《弟子規》上講,「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他才能夠「方無言」,他才能心服口服。所以用不尊重的口氣對人講話都屬於惡口,更何況是用粗言爛語,用瞋恨心來罵人,那個果報就更重。

  所以,能夠永離這些惡業的話,就會得這個經上講有『八種淨業』,這「八種淨業」都是性德自然流露的福報。第一是『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就是發言、講話都很有分寸,絕對不會過分。講話不過分,言詞也不會不及,這叫「不乖度」。因為如果說話過度了,譬如說贊美人家過分了,這顯得阿谀奉承,好像是討好人、巴結人;如果言詞不及,該說的沒有說,就顯得沒有禮貌,就覺得很傲慢,給人有瞧不起人的感覺,這些都屬於乖度。為什麼講話會不合分寸,也就是不能夠合情合理,不能夠如理如法?這是因為過去造作惡口,感來這一生的這種果報。所以講話要非常謹慎,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很好的講話習慣。你看孔子,把言語教學放在德行教學的次位,德行之後跟著是教言語,可見得言語是非常重要,它是你德行的具體表現。

  第二個淨業是『言皆利益』,這是講所說的話都是利益大眾、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無益之言在佛法裡稱為叫戲論,就是根本不必要說的,無聊的話,毫無利益的。佛菩薩講話真是「言皆利益」,所講的話一定是啟發眾生覺悟,那些沒有益處的話是絕對不開口,杜絕一切戲論。所以,儒家學者他們都希求,講話,不講話則已,一講話可以定國安邦,可以言為世則,這都是修不惡口的善業得來的果報。

  第三個淨業是『言必契理』,這裡理是指真理,講話決定是符合真理的。什麼是真理?與性德相應的才是真理,不與性德相應的,就不是真理。所以,真正他修不惡口、善業的,他講的話處處都能與性德相應。用世間的倫理道德講,他符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理;用佛法的角度看,他真是處處講話都導歸自性,讓人覺悟,讓人能夠明心見性。你看世尊講話,真的一輩子講經說法,沒有一句是廢話的。我們常常跟在老法師身邊的人,仔細觀察老法師,他也是沒有一句廢話,哪怕是在日常聊天談笑當中所講的話,都是啟發人覺悟的,真是「言必契理」。我們學講經的同學,這一條是非常希望得到,講的話假如不契理,那就等於魔說,所以講話一定要契理。怎麼樣契理?我們要修不惡口,這是不惡口所得到的殊勝果報。處處念念都希望幫眾生覺悟,這樣子的話,久而久之就養成一種言必契理的習慣。

  第四種淨業講的是『言詞美妙』,這裡講是說話的音聲好聽,讓人聽到之後很陶醉,很有攝受力。當然,音聲的好聽固然是屬於言詞美妙,更美妙的是講的話讓人家覺悟,他聽了之後他有悟處,這才是真正的言詞美妙。古人所說的「金玉良言」,講的話讓人久久回味,可能這句話讓他終生受益。像我們師父上人過去拜見章嘉大師,這是我們中國的四大活佛之一,一位高僧大德。章嘉大師老人家沒有廢話,師父跟他在一起他也就是講那麼幾句話,讓他「看得破,放得下」。你看這六個字,讓我們師父聽了之後一輩子記住,到現在還在落實看得破、放得下。確實整個佛法的修學就是這六個字,看破一點,就是覺悟了一點,那就放下一點,放下之後又幫助我們又更加覺悟,幫助看破。所以這真正大德,生生世世不惡口,言詞美妙,所說的與自性相應。

  第五個淨業是『言可承領』,承是指能承受,領是領受,「承領」就是可以讓眾生接受。這句話是講契機,前面講的契理,現在這句話是講契機,讓眾生聽了之後他真正得到利益,他真能接受你的教誨,他能夠依教奉行。第六個不惡口的淨業是『言則信用』,這是講你說話令人相信,你講話有信用。為什麼?因為你口業清淨,久而久之別人發覺你這個人言出必行,所以他認為你是誠實的人,他能夠信得過你。你講的話、你做的事都符合道義,都是合情合理,如理如法,所以就有信用。

  第七個不惡口的淨業是『言無可譏』,譏就是遭人譏嫌,遭人家的評論。你講的話,因為你從來不惡口,你不得罪人,你所講的話都是利益眾生的事情,所以大家不會批評你,不會譏笑你,你講的話是正確的,無懈可擊。這條也是非常難做得到。古人講,人一生要立功、立德、立言,立功是指要有所建樹,立德是指你能夠建立德行的楷模,立言就是真能夠留下利益眾生、利益後代的教誨。立這個教誨而能夠無懈可擊,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講話真的要很謹慎。平常我們學習聖賢之道,要懂得厚積薄發,學無止境,不能夠覺得我現在學得都不錯,講課也講的大家聽了很歡喜,法緣也很殊勝。這都是得少為足,自己生起了傲慢之心,這樣的話很難這一輩子做到「言無可譏」。真正要學習印光大師那樣,你看印光大師,近代的祖師裡面,真的沒有人說他不好,大家談起印光大師都豎大姆指,這真是大德,他真正做到言無可譏。為什麼?老人家三十年在藏經樓裡面閉關,閱讀《大藏經》,深入經藏,真是厚積薄發。所以他講的話決定是契理契機,無懈可擊。

  說話也要懂得盡量的要少,少說話就少過失,話多了往往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講話可能得罪人了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真正一個有涵養的人他一定是寡言,在處眾的時候不會亂說話,他能夠謹慎,他能夠觀照自己的心;講話的時候心就往外面跑,不講話的時候心就可以收回來。這種人可堪大任,因為他能夠有涵容的量,他是個法器;講話多的人往往很容易走露消息,敗事。所以古代聖明的君主選擇人,選擇都是很謹慎,沉默寡言。這種人哪怕雖然他的智慧並不很高,他可能是個中下根人,但是往往會委他以大任,因為他有這種涵容之量,他講話可以言無可譏。

  第八種不惡口的淨業是『言盡愛樂』,「愛樂」就是大家很喜愛、很歡喜你,聽你的話,你講的話別人能夠接受,能夠去奉行。為什麼你講話大家很歡喜聽?就是因為你講話裡面含著有愛心,你不惡口。你講話絕對不會刺傷人家的心,你只會講對人利益的話,大家聽了之後真的覺得有受用。這種話不一定是說贊美他,不一定說是奉承他,不一定,真正是出自於真誠心,為他好的。哪怕是講他的過失,都讓他能夠愛樂,他聽了之後覺得很歡喜,他能夠接受,這都是修不惡口。

  怎麼真正做到不惡口?自己的內心裡絕對沒有傷害別人的意念,首先在意念上要清淨自己,才能夠清淨口業。口業是表現,表現什麼?表現內心。所以宗門教我們要從根本修,要把這個惡業改變過來要從根本下手,根本就是我們的意念。所以真正修習不惡口這個善業,就可以得到這八種的殊勝果報。佛為什麼講話真正具足這八種利益?因為生生世世不惡口,我們應該學習。當然我們學習佛這樣子的善業也不是單單為了求這八種果報,如果單單是為求這個好的果報的話,那還是人天福報而已。應該怎麼樣?要回向菩提。

  所以『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指無上正等正覺,「阿」就是無,梵文翻譯成中文是無的意思,像阿彌陀佛翻譯成無量壽佛,這個阿就是無,「耨多羅」是上,「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覺,所以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我們修習善業,不要求人天果報,那叫小果,那是有漏的,沒有出六道輪回就不究竟,將來難免在某一生迷了又造業,造業必定墮落。所以要懂得回向出三界成佛道。我們念佛的人求生淨土,這就是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勸導我們應該這麼做。可別只是求人天果報,那叫目光短淺,為什麼說目光短淺?因為如果我做這些善業只求來生做個大富大貴的人,或者是生天,要知道,當了大富大貴的人,上了天享天福,就容易迷。富貴學道難,富貴很容易迷惑人,這一迷惑就造業。你看現在這些大富大貴的人,哪個不造業?就光說殺生這條就不知道造了多少,每天吃海鮮,造無量業,造這個業必定將來福享盡了墮三惡道。

  你現在修善業,如果不求生淨土,說句不好聽的,果報還是在三惡道,只是比那些現在在造惡業的人要好一點。現在那些人造惡業的,他馬上這一生死了就下惡道,那你呢?你造善業,來生得善報,就是多一輩子,那一輩子福享完了又墮落,比那個壞人晚一步。所以如果只做善業不求生淨土,其實說句不好聽的,還是跟造惡業的人差不了多少,只是差一步。只是那個造惡業的人這一生墮惡道,你來生享完福就墮惡道,就差這一步而已,區別不大。所以想想很可怕,要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生淨土,決定成佛。

  修習不惡口,『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都具足。不惡口你得「梵音聲相」,說話深沉,令人覺悟,非常莊嚴的聲音。真是像大乘經裡講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梵音聲相。這種殊勝的果報從哪裡來的?因地上面修不惡口而來的。這一段是講的永離惡口,底下也是講口業的,要離绮語,請看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绮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這段是講的世尊開示讓我們不要绮語,世尊叫著龍王,我們前面都講了,龍王就是代表我們大眾,他是本經的當機者。叫著龍王就是叫著我們,這底下開示很重要。『若離绮語』,什麼是「绮語」?绮就是指的绫羅綢緞,它是個比喻,比喻講話很華麗,很好聽,聽了之後讓人家覺得很高興。可是那是花言巧語,那個內容不善,這種叫绮語,它往往是誤導眾生。你看現前社會裡面造绮語的太多了,現在的這些媒體裡頭,電影、電視劇,網路上的、報紙上的,全都是绮語。為什麼?教人起貪瞋癡慢,教人做殺盜淫妄,這些就是為绮語。不勸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不勸人回歸本性本善,這就是造業。所以這個口業現在可以說是非常嚴重。

  在《無量壽經》裡面,你看世尊把身口意三業排出來,教我們首先要放下的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再講到「善護身業,不失律儀」,然後是「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證明口業最容易犯。如何來防范口業?真正要從根本上防范,應該是先防范意業。所以對中下根人來講,佛跟他講是先善護口業,這是在行為上禁止;對於上根的人,要他從根本修,應該先讓他善護意業。他能夠清淨無染,他能夠不起貪瞋癡,他沒有自私自利,這樣自然口業、身業就能夠防范。我們學這十善業要懂得掌握綱領,綱領是什麼?要從心地上下手。所以《十善業道經》一開始就跟我們談心地,「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所以心想是根本,我們抓住根本,枝末就容易防范,這叫從根本修。

  針對現在的這個社會,绮語泛濫,應該怎麼做?應該反其道而行之,不單指我們不绮語,而且要推行有益於眾生的語言。好比說一些電視節目,你看最近出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電影,這個好,教人懂得因果,教人改惡修善,這是對人有利益的。如果能夠把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以及這些大德的傳記都編成連續劇來播放,這樣能夠利益大眾。所以媒體教學效果是最快的,我們師父上人到每個國家,跟各國的領導人都勸導他們要從媒體上下手,推廣聖賢教育。比如說請一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士來講課,在媒體上講課、在攝影棚裡講,向全世界播放,通過網路、通過衛星電視,通過國家的電視台來播放。這好,真正能夠幫助構建和諧世界。

  在這些文藝的節目裡面,放那些有益的作品,像最近我聽說現在剛剛開始播放的,在中央電視台一台播放「鑒真東渡」這個電視連續劇。鑒真和尚是我們古代的高僧,他去日本傳戒、傳法,把佛法帶到日本去。歷經千辛萬苦,多次的遠渡重洋,給日本人民帶去佛法。現在日本的佛法,信教的人數最多的,你看淨土宗就有五千萬人以上,這都是有賴於中國這些高僧大德去那邊傳。當然也是有賴於日本他們的高僧來中國留學,來學習。所以像「鑒真東渡」這種影片你看多好,叫人覺悟,中央電視台就放這個電影的功德就無量無邊。另外還有像山東電視台的「天下父母」這個電視專欄節目,啟發人孝道。這些都是好的節目,勸導人回歸本性本善。不能夠勸導人家貪取這些名聞利養,那些無益的影片,這是绮語。所以孟子有講,「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如果電視台這些節目不善,教導全國人民上下交征利,真的這個國家就危險了。應該教導大眾義,重義輕利,這個國家就太平,這個社會就和諧了。

  如果能夠遠離绮語的,有什麼果報?就會得到三種利益,這三種決定的利益,非常肯定。哪三種?第一,『定為智人所愛』。這三種每個都加個「定」,顯示出非常肯定。世尊給我們做保證,如果你修不绮語,就一定會得到這些殊勝的利益。「智人」這是指諸佛菩薩、聖者、有智慧的人,有真實智慧,不是一般人那種聰明,那種聰明人叫世智辯聰,那不是這裡所說的智人。智人是指真正覺悟的諸佛菩薩,他們很愛護你,為什麼?因為智人他們修的是不绮語,你也修不绮語,同類相聚,他一定會愛護你,一定會護持你。我們看到很多社會上說,你看這個人講話好像沒有什麼绮語,因為绮語是無益語,對於眾生沒利益的話他都不說,他平時沉默寡言,好像他很寂寞,沒人管他,沒人搭理他,為什麼你說智人所愛?要知道,真正不绮語的人那真的是我們世間人說的仁者。我們社會真的是五濁惡世,像《弟子規》裡所講的「流俗眾,仁者希」,真正不绮語的人現在少。不要看到不绮語的人好像社會大眾並不是很多人去搭理他,但是他真正得到諸佛菩薩的護持,他內心充實,他不會寂寞。那些講話花言巧語,能夠讓大家都傾倒的,像很多這種拉選票的,講話起來都是自己根本不能做保證的,好像他暫時的得到很多選票,但是沒過幾年就遭到人家的唾棄。

  第二個離绮語的決定利益是『定能以智如實答問』。就是你修不绮語,跟大眾在一起,跟人家交談,你的言詞決定是有智慧,講的都是真實語。所以,別人問你的問題,你都可以一一解答,答得都讓人家很滿意,讓他有所覺悟。你所說的也不是事先准備好的,他一講,你馬上是自性流露,馬上智慧觀照來回答他。能夠以智如實答問,這個智就是指自性智慧。你看師父上人每個禮拜五在此地回答問題,很多問題,每次都好多頁紙,寫得滿滿的。師父根本這些問題事先都不看的,上了台拿起來便回答。以智如實答問,答得非常圓滿,能夠讓我們都受到很大的啟發、覺悟。我們這次跟著師父到北京參加世界漢學大會,也有不少記者來采訪他,很多社會名流人士來請教他。不管什麼樣的問題,師父都是潇灑自如的回答,讓大家看了非常欽佩。這是什麼?因為老人家一生不绮語,他深入經藏,講的話完全是利益眾生。為什麼他能講話利益眾生?因為他念念都是想著利益眾生,所以他能夠以智如實答問。

  第三種決定是『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威」和「德」都是指智慧的言行。在人天眾中,不管是在人道裡頭,還是有天人在的時候,你不绮語,你都有智慧,而且這個智慧是最勝的智慧。這種智慧是什麼?能夠照見真相。他無有虛妄,你看見的都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不會受虛幻相而迷惑,所以你講的話真正是利益人天。這個威德、這種智慧,具體表現什麼?表現你講的話都符合倫理道德、符合因果,能夠符合自性的性德,所以大眾聽了之後很服。他為什麼服?因為你講的話觸動了他的自性,也就是說觸動了他的天良,他的良心被你啟發開來。聽了之後他很佩服,他不僅是點頭同意,而且他真正回去能夠依教奉行。

  好像我們中國的聖人孔子,孔子你說他有威德嗎?他並不是富貴人,他沒有當什麼總統或者是國王,都沒有,他是一介平民。但是他學的都是聖賢之道,他有志於推崇聖賢之道於天下,所以到處去講學,他雖然沒有地位、沒有財富,可是他有威德。你看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我們大家提起孔子都肅然起敬,拿起《論語》都知道這是聖賢人的言行,都這麼恭敬,這都是孔子的威德。釋迦牟尼佛他有榮華富貴他不要,他去乞討為生,他以苦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最清苦的生活。別人看這是一個乞丐,可是乞丐,你看他威德最勝,天人師表。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起心動念都利益眾生,沒有绮語,所以到現在三千年了,提起釋迦牟尼佛哪個不尊敬!

  兩位聖人他們的示現給我們很多啟發,如果說修不绮語,最殊勝的這種修法是什麼?就是學習孔子和釋迦牟尼佛辦班教學,用現在話講就是講課。孔子他辦班教學五年,成為了萬世師表,釋迦牟尼佛辦班教學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三百余會,成了人天表率,也是萬世師表。我們要學習這兩位聖者,走聖賢教育之路,這真的是修不绮語最殊勝的修法,可以說是言皆利益,利益大眾,也能夠得到人天威德最勝,這個殊勝果報。

  當然我們並不是希求僅僅是得到威德最勝,我們所希求的要將來成佛,所以『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這是回向菩提,回向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佛的時候,『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授記」在佛法裡面講是一種預言。是你如果遇到佛,佛看到你未來的因緣,會給你預言,說你將來什麼時候在哪個地方成佛,你的世界叫什麼名字,你廣度多少眾生,就給你預言,這叫授記。這也泛指大乘經典裡給我們所說的,一切佛所得到的殊勝果報,你將來都能得到。這是非常圓滿,大家何樂而不為?只要我們修不绮語,這些果報統統能得到。下來這一段是講不貪欲,請看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悭嫉故。是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剛才那段是講的口業,包括昨天和今天講的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從這裡下面講的是貪瞋癡,這是屬於意業。世尊開示我們要永離貪瞋癡,首先講永離貪欲。貪瞋癡叫三毒煩惱,那是心靈的病毒,他能夠毒害我們的心靈、毒害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受苦受難。而這三毒煩惱裡面的根本是什麼?就是貪欲,所以這個貪字是一切惡業的根本,它源於自私自利。為什麼人會貪?為什麼人會產生自私自利的念頭?這是因為人迷失了自性,所以惡業的根本還在於迷惑。他迷失了自性,他忘記了自己本性本善,忘記了自己本性當中具足萬法,自己自性當中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家寶藏,他不知道,他迷失了。迷失以後他就變得很可憐,他自己認為自己是窮光蛋,他不知道自己是一個大富大貴萬法具足的人,所以他會起貪心。真正覺悟自性的人他能了解,我萬法具足,整個宇宙,虛空法界都是我自性變現的;換句話說,我所擁有的是整個宇宙。哪樣缺?哪樣都不缺,你還貪什麼?所以,迷惑顛倒的人才會貪,真正覺悟了,知道有什麼好貪的?自己都具足。

  所以修菩薩道,菩薩六度裡面,第一條教我們的是布施,布施斷貪心。布施用我們師父上人跟隨章嘉大師的這段公案來講,章嘉大師教導我們師父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這是章嘉大師傳給我們師父的心要,也是諸佛的心要。怎麼樣落實?兩個字,布施。布施就是讓你放下,你放下了就能夠斷貪心。不僅放下世法,連佛法都不能貪,《金剛經》裡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指佛法,你佛法都不貪。怎麼樣?我能一門深入,我就專攻一門,這就不貪了。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接下來五分鐘休息,我們再繼續討論,謝謝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我們繼續來看《佛說十善業道經》,剛才我們講到永離貪欲這一段。佛告訴我們,如果能夠永離貪欲就會得五種自在,這個五種自在,第一是『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這裡講的「三業」就是指身口意三業,「自在」就是說沒有煩惱,身心清淨,「諸根具足」,用現代話來講,就是身體各個部位、各個器官都健康,都很安樂。這都是我們所希求的。怎麼樣得到?只要離貪欲就行了。所以有貪欲,心裡有所求就有苦,苦是從有所求而來的;如果人到無求,品自高,他就自在,他就安樂。

  所以要知道一切法都離不開因緣果報,前生修財布施的因,這一生就得財富,前生修法布施的因,這一生就得聰明智慧,前生修無畏布施的因,這一生就得健康長壽。這不是用貪心就可以貪的來的,要想希求得到這些好的果報,必須要修好因。在這三種布施供養裡面,最殊勝的是哪一種供養?是法供養。《普賢行願品》裡面都講,「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修法供養,功德利益是最殊勝的。早年我們師父在李師公雪廬老人會下求學,李老師就勸導師父要修法布施,要學習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功德最大,這裡面具足三種布施,你看財,內財布施,你用身體、用你的體力來求學、來給大家講課,這是內財布施;你還要犧牲工作,這屬於外財布施;講的法讓人覺悟,這是法布施;他覺悟了,他就無有恐怖、無有畏懼,他知道任何事都有業因果報,他心地安然,這是無畏布施。所以三種布施具足,功德利益很殊勝。

  去年師父上人也這樣勸導我,我是在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書,我的生活也很自在。每個禮拜只用教六個小時課,生活在一個廣大平坦的校園裡面,每天早上跟我母親去運動,呼吸新鮮空氣,回來聽聽佛法,也生活得很安樂。工作也不辛苦,也很穩定,工資也不錯,有房子、有汽車,也都生活的怡然自得。去年師父就勸我要放下,來從事聖賢教育,這個對眾生的利益最大。我想想確實,讓眾生覺悟比我在學校商學院教金融課程要好得多,利益社會來講,從事聖賢教育的利益要大得多。所以受師父上人的鼓勵,我也放下我的工作,辭職來到師父身邊來學習講經。

  師父說讓我們十年閉關,寒窗苦讀,深入學習經典,先從儒釋道三家的基礎課程下手,《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在這裡扎根,將來學習《華嚴》,復講《華嚴》。慢慢的覺得這樣的生活也很自在,雖然香港真的是風塵僕僕的世界,空氣、各方面確實生活條件不如澳洲。但是得到自在不是外界環境來決定,真正斷貪欲,不敢說是斷,你把貪欲伏住,你不起貪心,真的是身心自在,諸根安樂。每天就是學習、備課,每天講兩小時,兩個小時備課,我們現在是初學,一天至少得花個六、七個小時來備課,所以時間也滿滿的。又要聽師父講經,還要自己煮飯,每天走路走三十分鐘,來回一個小時,當鍛練身體,清淨的生活。雖然在塵囂的環境裡面,也能得自在,為什麼?自不自在不是外界環境決定的,是我們內心裡只要放下這種貪求心,至少對世間名聞利養要放得下,就能夠得自在。心裡有一個志願,以師志為己志。老人家一生的願望就是把佛法發揚光大,我們做學生的,要把老師的志向作為自己的志向,要把老師的行為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學老師要學得像。一切法都不執著,這樣子真正會得到三業自在。

  經上講的,「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真的是,如果是有宿命通,知道自己的前世生生世世在六道輪回裡面受苦受難,真的叫不堪回首。真正是幸蒙諸佛菩薩的慈護,讓我們這一生又遇到佛法,遇到真善知識,為我們開示念佛法門,這一生有機緣可以了脫生死,可以圓成佛道,這個恩德無量無邊。怎麼報答?真的要把自己身、心都獻出來,全心全意從事聖賢教育、佛陀教育,廣度有緣眾生,這是報佛恩、報老師的恩德。如果對自己的身家財物不肯放下,那怎麼報恩?所以《華嚴經》裡面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是華嚴會上每個菩薩的心志,我們要學習《華嚴經》首先要學這樣的一種心態。如果是念念都要為自己,為自己身家著想,那怎麼能夠有資格學《華嚴》?所以首先要斷的是貪欲。

  貪欲得到第二種自在是『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財物」要知道這是財布施這個因得來的果報,果必有因,因必有果,一切都不是偶然的。真正能夠深信因果的,想要得到財物,一定要修財布施。真正永離貪欲,把貪欲放下,真的是你的財物一切怨賊都不能去奪到。「怨賊」那是過去生中結的不善緣,叫做冤親債主。他為什麼來奪你的財,不奪別人的財?那是因為你前世欠了他的,他來奪你。你為什麼會欠他?你為什麼會貪取他的財物?你就是前生有貪欲。你要是把貪欲放下了,你才能夠得到財物自在,為什麼?真正放下貪欲的人他知足,知足就常樂,常樂就自在。哪怕很小的財物,他都自在,他都歡樂,怨賊拿他沒辦法。他所奪的就是身外之物,他奪不走你的自在,奪不走你的安樂,安樂是從我內心中出來的,跟外界無關,所以這是真正得到圓滿幸福。

  真正能夠放下對財物的貪著,他眼裡就沒有怨賊,怨賊來奪我的財物,我本來就要布施,你來奪我正好,我就給你,我歡歡喜喜。你成就我的布施,我「阿彌陀佛」感恩你,你又給我造了一次機會讓我做功德,多好,眼裡沒有怨賊。像我們昨天講的那個故事,「天下無賊」的故事,真的是很有味道。那個「天下無賊」的主人公眼裡真的沒有賊,遇到了賊,在他眼中都是好人,他就不受賊害。你眼裡看這個人來奪取我的財寶,那你自己心裡有賊,你看個個都是賊,這叫心作心是。《觀無量壽佛經》所講的,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賊也一樣,是心作賊,你就是心是賊,那你怎麼會自在?你的錢再多,你得不到自在,你老怕別人會奪你的,每天都生活在憂傷苦惱當中,這怎麼會自在?要自在,把貪欲放下就是。

  放下貪欲之後,一切法隨緣,要做好事,有因緣他就做,沒有因緣,我做好事的心沒有改變,只要有緣,自然他就做,沒有緣他不會攀緣,那個心永恆的利益大眾,他真的是得到自在。像師父上人,你看平時沒錢,出門身上不帶錢,真的是兩袖清風,貧僧一個。要用起錢來,馬上有人給錢,都不用他自己去掏腰包,他也沒腰包,有人供養。這真的是他化自在天,他活在他化自在天裡面,他要做什麼事,有人去供養,這叫他化自在。這是什麼?師父斷了貪欲。真正給我們示現世尊所說的這個利益是真的,得到財物自在。

  第三個自在是『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這個福德,福是果,德是因,你修德才有福,所以講的是因果。「福德自在」是指他的因果圓滿,他沒有貪欲,他就能夠隨心所欲,他的一切物質生活他都豐足,他都如意。為什麼?他無貪,他知足,他就如意。第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這裡「王」是代表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你真正離了貪欲,你在社會中就會受人愛戴,把你推做一方的領導。或許你是一個單位的領導,或者是一個國家的領導,或者是一個宗教的領袖,一個精神領袖,那都屬於「王位」。受到群眾的熱愛,受到大家的恭敬,自然大家會有所表現,把「珍奇妙物」都拿來供養你,他來奉獻給你,為什麼?全在你放下了貪欲。你對這些珍奇妙物會不會起貪心?會不會想占有、控制?不會。如果會的話,那貪欲沒有斷,貪欲沒有斷你就不會有這樣的果報。他真的是像《無量壽經》裡講的,「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隨時隨地,「手中常出無盡之寶」,常出無盡之寶是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啟發大家覺悟,讓大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你有這樣的一種威德,有這樣的一種功德在裡面。

  第五個自在,『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悭嫉故』。獲是你獲得的,這個獲不是指求得,你是無所求,真正隨緣得到。你隨緣得到的比你自己所需要的要過百倍的殊勝,要好一百倍,要多一百倍;這個百也不是數字,它是個形容詞,表示你無比的滿意。為什麼?你原來沒有求,你沒有貪心就不會有求的心,沒有求的心,樣樣都好。就像我們現在跟師父學習,我們也沒有任何所求的心,跟著師父學習,我們把工作放下,把人家羨慕的工資、教授的職務放下,就是來求學。雖然沒有工資就繳不起學費,其它就更不能求,結果在香港,大家對我很好,對我很照顧、很愛護,確實比我所需要的要遠遠的超過,對我的照顧、對我的關懷。所以我非常滿意,非常感恩。如果我們有所求,就有比較,你看這裡供養這些東西,我是辛辛苦苦的勞作,這麼難得,我要去大學裡講一門課,一小時他給我六千塊錢,現在還沒有錢收入。有這種心,那就所獲之物,你得到的是你需要的百分之一。為什麼?因為你有所求,就有煩惱,你永遠不知足,你就永遠不自在;要自在必須你得放下貪欲。

  真正像古德所說的,「人到無求品自高」,人的品德從哪裡來體現?真正放下貪心就是。品德也是自性本有,人人本具的,誰放下了誰就有這種品德,這種高尚的情操。你沒放下你就沒有,就這麼簡單,你放下了就能夠讓人尊敬,你自己得自在。但是得到這種自在也不要生貪著心,我要貪著這個自在又是貪心,你還是沒放下。就是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想說「你看我這個布施,我捨掉工作來這裡,很難得」,自己有這個念頭,這著相,著功德相,那還是貪心,那你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自在。

  這是什麼?這是我應該做的,我不這麼做不應該。為什麼?因為我現在了解了,我現在知道眾生與我一體,如果我不好好為眾生服務,那叫犯罪,那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眾生,所以有什麼功德可言?本分!印光大師講「敦倫盡分」,自己本分有沒有盡到?沒有盡到本分那叫犯罪,那有罪。所以不能有貪求功德之心,所做的這些善業全都回向菩提、回向眾生。『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佛是「三界特尊」,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六道的眾生。人天都恭敬釋迦牟尼佛,都敬仰、供養世尊,為什麼?因為世尊真正做到永斷貪欲,他有這樣的一種殊勝的果報,這是講永離貪欲的果報。底下是世尊為我們開示永離瞋恚,請看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诤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這是講世尊開示我們永離瞋恚,就會得到『八種喜悅心法』,這個喜悅心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歡喜心,法喜充滿。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法喜充滿,都希望得到快樂,如果有瞋恚,這個快樂是得不到的。換句話說,假如我們還得不到快樂,自己覺得自己沒有真正生歡喜心,每天好像還很煩惱,覺得很多事在折磨自己,讓自己生煩惱,一定障礙這個「喜悅心法」的原因還存在。什麼原因?瞋恚,有瞋恚就得不到喜悅。所以,想要真正得到喜悅,那就要斷瞋恚。

  瞋恚它的時間很短促,爆發出來很猛烈,所以在貪瞋癡裡面它是個很強烈的煩惱。三毒煩惱裡面的根本是貪,貪而不得那就起瞋恚。所以瞋恚叫毒,這個瞋毒了不得,它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損害。你看印光大師的《文鈔》裡面就講到,如果有個婦女她剛剛發了一場脾氣,跟她的丈夫吵了一場架,馬上去喂奶,哺乳。結果小孩喝了這個乳汁之後就死了,一檢查,中毒死亡。什麼毒?瞋毒,這種瞋毒真的像毒蛇的毒一樣,真的是很大的殺傷力。所以瞋恚心有毒,血液裡有毒。你看伊斯蘭教裡面的人,他們宰殺畜生都要祈禱,祈禱完了之後要把血放掉,這是有道理的。因為你要宰殺這個生靈的時候,這個畜生因為疼痛而起瞋恨心,這瞋恨心就在血液裡帶毒,你把這個血放掉了就比較好,這都是他們的經驗積累。當然最好就不要去宰殺,雖然說把血放掉了,肉還是會有毒。所以佛法裡講的,瞋恨是個大障礙,障住你的善心所,讓你的善念起不來,正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你的瞋恨心一起來,人就失去理智,他什麼壞事都敢干,什麼業障都會起現行。

  所以人如果脾氣很大不是好事情,脾氣大的人理智就小。要控制自己的脾氣,讓自己的脾氣慢慢的減少,這種喜悅心才慢慢的透出來。這個喜悅是像內心的泉水,慢慢的湧出來,你不能用石頭給它封住,你封住了,泉水湧不出來,什麼是石頭?瞋恨心。對於一個臨終人來講,假如一個人起了瞋恨心,在臨終時候這是很大的障礙。所以為什麼我們希望要助念,幫助臨終人助念?臨終的人身體非常的疼痛,經上講像生龜脫殼那麼痛苦,如果你要碰他、要哭泣,他會痛苦,一痛苦他會產生瞋恨心,一起瞋恨心就往下墮。三毒感應的是三惡道,瞋恚心感應的是地獄,貪心感應餓鬼,癡感應畜生。所以,為臨終人的護理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功德殊勝的一件事情,最好是要助念。所以,學佛團體裡面能夠成立一個助念團,這非常好。每個念佛的團體成立一個助念團,萬一誰家需要幫忙,立即去助念;平時念佛可以作為練習,一到該上陣的時候,馬上就能夠有所准備。平時有訓練,到時候能夠不慌不忙,秩序有條不紊,輪班都事先做好准備。

  對於那些念佛功夫不得力的人,助念是非常關鍵,臨終的時候就像登山,很陡峭的山,如果有人拉他一把,他就比較容易上;你要下面給他拉,他就往下墜。所以你助念等於是把他往上拉,能夠拉到極樂世界去。要知道,助念功德不可思議,成就一個人念佛往生就是成就一尊佛,佛度多少眾生,功德不可思議,那個功德都算在你頭上。平時對於我們學佛的人來講,平時用功要控制貪瞋癡,不要期望臨終的時候有人來幫忙助念,你這樣想的話是僥幸的心理。就像賭博一樣,下了賭注,要下錯了怎麼辦?所以自己平時用功,不要希求別人,我們幫助別人要全心全力。平時用功,檢查自己的貪瞋癡有多少。念佛的功德,念一句佛功德很大,你如果發個脾氣,那叫火燒功德林,你的功德全燒沒了。所以你的功德有多少?從你上次發過脾氣開始算,那一天到現在,你就是那麼多功德;你發了脾氣,全部都沒了。好比我昨天發了脾氣,以前的功德都不算了,沒了,從昨天開始再算過。所以,瞋恨之火燒功德林。

  世尊要我們斷瞋恨,能夠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這八種是什麼?第一『無損惱心』,損就是損人利己,惱就是惱害眾生,就是如果能夠斷瞋恚,就不會有損人利己、惱害眾生的念頭。損人利己最終是害己,惱害眾生最後是惱害自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當我們沒有損惱眾生的心,我們的心也坦然,不做虧心事是不怕鬼敲門,心地安然自在,喜悅心現前。

  第二『無瞋恚心』。這個「瞋恚」就是指仇恨、憤怒,它傷害自己,剛才講的,讓自己血液裡頭中毒,沒有瞋恚心的人他身心都安樂。第三『無诤訟心』,「诤」就是指爭論,「訟」是訴訟,就是不會跟人家爭論,不會跟人家打官司、訴訟,就沒有這個心。為什麼?因為他沒有瞋恨眾生的念頭,他愛人如同愛己。真正覺悟的人,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以他能夠起大慈大悲,一切眾生對他的愛護就等於愛自己。自愛就是愛他,愛他就是自愛,這個愛心周遍法界,涵蓋宇宙,怎麼會起诤訟心?他只會起愛心。

  師父上人昨天還講到,愛心裡面包括六條,你看包容,包容不會诤訟。他尊重、他敬愛別人、他關懷別人、他照顧別人、他幫助別人,這是愛心的體現。所以他跟眾生真正是修布施、忍辱,即使是人家對我不起,人家來惱害我,我都不會起跟人家诤訟、斗爭的心,能夠忍辱。修忍辱也沒有忍辱的念頭,不會說「你看我在忍你」,有這個念頭叫著相,那還不究竟圓滿。真正覺悟的人知道,你與我一體,你對我不起,就像我身體裡頭的器官,像牙齒偶然咬到舌頭,起了斗爭。舌頭會不會對牙齒起瞋恨心?沒有,為什麼?兩個是一體。舌頭也不會想我忍耐你,你看我修忍辱心,也沒有這個觀念。它是一體,自然而然,性德流露,法爾如是,毫沒有任何的牽強附會。

  第四個喜悅心法是『柔和質直心』,這是講心態很柔和,柔和是慈悲的表現,他對眾生沒有瞋恨的念頭,心地就柔和。真的像孔子五德,溫、良、恭、儉、讓,他能做到。「質直」就是指正直,他心地正直,心地真誠。正直心,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菩提心就講了三條,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菩提心的體。他不瞋恨,他有這種正直的心,就跟菩提心的直心相類似,所以他能夠法喜,這是菩提心。第五『得聖者慈心』,這個「慈心」講的是「聖者」的慈心,它不是一般六道眾生的慈心。六道眾生的慈心裡面有感情,而聖者那是諸佛菩薩,他們的慈心裡面是平等的,慈悲愛護一切眾生。第六是『常作利益安眾生心』,這是大慈大悲利益一切眾生,讓眾生得到安樂。

  所以第四條「柔和質直心」,就是指直心,第五條「聖者慈心」,就好比菩提心裡的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第六條「常作利益安眾生心」,就是指大悲心,這四、五、六條講的都是菩提心。我們求生淨土的人,你看《無量壽經》裡講的兩個條件,第一個「發菩提心」,第二個「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三輩往生」裡面都得要做到的。而發菩提心擺在一向專念之前,它比一向專念更重要,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關鍵在能不能發菩提心。菩提心怎麼發?從不瞋恨開始下手,你就得到類似的菩提心,能夠得柔和質直心,能夠得聖者慈心,能夠得常作利益安眾生心。所以,要從控制自己的脾氣下手,脾氣都控制不了的人怎麼能往生?

  第七是『身相端嚴,眾共尊敬』,這是指身體、相貌端正莊嚴,大眾看了之後都生尊敬之心,你的法相莊嚴。法相是積功累德的感應,到如來果位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性德的顯露,那更是無比莊嚴,所以讓人天尊敬。阿難看見釋迦牟尼佛法相莊嚴,威光赫奕,他就產生出家的念頭,你看對眾生的攝受。怎麼來的?斷瞋惱,把瞋恨的念頭要放下。如果是瞋恨心重的人,你看他的相貌都變得丑陋,一個人本來年輕的時候很好看,他老是發脾氣,到中年以後,我們看到他很碜人,相貌很可怕,為什麼?瞋業的積累。一個人年輕的時候長得其貌不揚,不好看,他老是不生瞋恨,老是生喜悅心,他到中年以後就很莊嚴,人家看見他都很喜歡看他。我記得我第一次見到師父是在十年前,整整十年前,一九九七年,在美國。我還在讀博士的時候,去達拉斯念佛堂念佛,師父在那裡做開示,第一次見到師父。真正我跟師父也很有緣分,真的看著師父那叫目不轉睛,像《地藏經》裡講的「目不暫捨」。為什麼?師父的相貌很莊嚴,很有攝受力,起碼我心裡是這樣感覺到,產生恭敬之心,願意跟師父學習。

  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和」和「忍」,和是和睦,忍是忍讓,這都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善德。所以,能夠不瞋恨就能夠隨順性德,讓自性的和睦、忍讓的德行自然顯露出來。師父在忍方面真的修的到家了,他經常跟我們開示裡講,韓館長對他三十年的護持,來折磨他,給他護法,讓他修忍辱,不能讓他有自己的意見,他就得和忍。和就是跟團體要和睦,修六和敬,忍就是忍辱。一開始內心還會起分別、執著,我現在是強忍,忍到最後順忍,然後喜忍,很高興的忍,最後是慈忍,慈忍是慈悲心現前,自然而忍,忍的時候都沒有忍的念頭,不管什麼人來找碴,他都能忍耐。

  你看前段日子師父在香港講經,大陸來了一位出家人,跟師父化緣說要蓋寺廟。師父說我這個錢都是拿來印經典、印光盤的,專門是弘法用的,我一生沒有蓋寺院。我的錢也有限,我這次不能滿足你的願望,因為給了你,下次有人要蓋寺廟我不給他,這等於對人不平等,這個頭不能開。你要經典我可以無償你要多少我都給你,但是要去蓋寺廟我確實沒錢。很誠懇的跟他講。結果那個出家人不能如願,心裡就不太高興,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剛好師父講經的時間到了,師父講經前半小時是接待大眾的,快到了。有位居士說我們師父時間到了,請你先上去聽經。結果他還挺不高興,他說我跟師父講話不用你們管,神情很傲慢。師父一看,馬上叫我們旁邊的人,「你趕快去頂禮,跟他謝罪」,我就向這位出家人頂禮,代師父謝罪,那個出家人看了很不好意思。這是什麼?和忍。真正來找麻煩的,用忍耐化解。所以,師父給我們做很好的榜樣,一切的毀謗、侮辱,他這一生經歷了多少。現在真正做到了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速生梵世』。梵就是清淨,清淨的世界是極樂世界,所以師父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斷貪瞋癡就能得到。所以要和忍。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如果能夠斷瞋恚,我所得到的喜悅心法,這個也不是我所希求的,我所希求的只有一樣,就是成佛,廣度眾生,我只回向菩提。那麼到了『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他能夠得無礙的智慧,這個無礙是智慧現前了,就沒有障礙。《華嚴經》裡面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入四無礙的法界。怎麼得到的?永斷瞋恚。能夠使相貌,成佛的時候相貌莊嚴,無礙心就有無礙相,他能夠得無量相好,令「觀者無厭」,這是殊勝的果報。好,下來我們來看永離邪見:

  【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殒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這段世尊為我們開示了永離邪見,得十種殊勝的功德。邪見就是愚癡,他的看法、想法完全與自性相違背,如果能夠離開愚癡的見解,就能得十種功德利益。第一種是『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你真正離了邪見,自然你所做的就是善業。為什麼人會造作惡業?他愚癡,他迷惑顛倒,覺悟的人他不會做惡業。自然覺悟的人就會跟覺悟的人為伍,他自己,自受用「得真善意樂」,他法喜充滿;他受用,他能夠有很好的善友,在菩提道上共同精進。

  第二,『深信因果,寧殒身命,終不作惡』。他斷了邪見必定是深信因果,換句話說,不信因果的人那就是邪見。那我們問問自己,我相信因果嗎?如果你真正相信因果,你就不可能造惡業,為什麼?真正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對這個深信不疑,他哪敢做惡業?他寧願死他都不做惡業。所以問問自己,還會起貪瞋癡慢嗎?如果還會,還是沒真信因果,說明還有邪見,要永離。

  第三種功德法,『惟歸依佛,非余天等』。「歸依佛」,以佛為老師,佛是徹底對宇宙人生真相明了的人,所以我們以佛為老師。天人雖然他智慧比我們高,福德比我們大,但是他智慧、福德並不圓滿。我們對他尊敬,但是不必跟他學習,我們只跟佛學習。因為天人他也跟佛學習,你也跟佛學習,你跟天人是師兄弟,那他也對你尊敬,他也愛護你,你是他的小師弟。假如說我對這些天人恭敬,如果離開他不跟他學習他會惱害我,那告訴你,這種天人那是妖魔鬼怪,你趕緊離開他,你要不離開他,將來愈陷愈深那更不得了。我們絕對要跟佛學習,跟佛學習一定是人天敬愛,人天護持,諸佛菩薩護持,讓我們的智慧念念增長,可以邪見永離。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這段還沒講完,只講到第三種離邪見的功德法,明天我們同一時間繼續來學習。今天講課有不妥、錯誤的地方,請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多多指正。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