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願法師:與老領導交流佛法
與老領導交流佛法 2010年12月11日上午,應老領導的盛情邀請,開願法師在北京舉辦講座,與老領導們交流佛法。為大家開解佛法是智慧覺悟的教育,開解生命真正的無量意義,彌陀大願菩薩示現當今,是眾生的福報,為我們示現“敦倫盡分念佛成佛”的最好典范。 各位領導、各位老菩薩、各位大德居士:阿彌陀佛!(眾:阿彌陀佛!) 今天緣分非常的殊勝!我們有機緣歡聚一堂,這個機緣非常來之不易。所謂緣分,能夠聚在一起,需要很多的條件,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和付出。我們今天雖然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在一起交流,台前幕後大家辛苦忙碌了好多天,才有今天我們在一起交流佛法、探討人生的機會。 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佛法講,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我們今天能聚在一起,如果按佛經上講,都是過去生中,我們善根福德因緣聚集,才得來今天的這個成果。所以我們要有感恩的心,要感覺到我們的聚會是一個歡喜的聚會,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通過佛菩薩慈悲的教導讓我們提升的聚會,真正做到讓每一位來學習的菩薩們都能身心自在、身心和諧,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在我們人生當中,很多緣分、很多事情,一晃就過去了,有在我們腦海裡面留下很深刻印象的,也有我們沒有印象的。這些現象都表明,我們每一個人,這一生當中,緣分的深淺不相同。我們為什麼在佛門裡面有那麼深厚的緣分,能聚在一起探討佛法?可見得我們與佛非常有緣分。 為什麼我們與佛那麼有緣分?總有一個道理在的。因為“佛”是印度語,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智慧、覺悟”,佛就是智慧和覺悟的代表,是代表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覺悟。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智慧,本來具足覺悟,只不過是每一個人的智慧和覺悟開發的程度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夠成佛。是什麼意思?佛性又是什麼?這是我們學佛之人應該要探討、要深入去學習的一件事情。 佛教的本質——覺悟、智慧的教育 佛性,佛告訴我們,每個眾生都有,不是說佛能成佛,我們眾生就不能成佛。佛經裡面,我們常常聽到說,眾生和佛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普度眾生,給當時的眾生帶來了光明,帶來了智慧。佛教在歷史的承傳當中,按照國際的歷史記載,至今已經有2554年了,這2000多年的時間,給無數的人民、無數的眾生都帶來了智慧,帶來了光明。可見得佛法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它不僅僅是以一個宗教的形式出現的。 現在我們談到佛法,就感覺是宗教,是每天或者是初一、十五讓人去燒香、磕頭、許願的地方。其實這是佛教的一個現象,也只是佛教的一小部分而已。真正的精華,真正的智慧是在佛的教導裡面。形式只是代表一個儀軌,一個儀式,表示我們中國傳統的一種尊師重道的方式。 我們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幾千年源源不斷,依舊能夠繁榮,發揚光大,就在於我們中華民族人心的純厚。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可以看到,就像古人講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因為我們本來就具足純淨純善的心,對父母孝敬、恭敬,對老師恭敬,是孝養父母,孝悌,尊敬師長,所以我們到廟宇裡面去敬香、去拜佛,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點香”代表什麼意思呢?佛陀在世的時候,這些弟子沒有對著佛點香,這也是中國的一個特色。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民族,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看我們的萬裡長城,長城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烽火台,是用來傳遞訊息的。比如邊界有了狀況了,有了什麼事情了,鄰近的烽火台就點燃烽火,煙就冒出來了,往遠處傳,就近的烽火台看見前面有點這個火,有煙了,說明這個地方有事故出來了,他也點燃,就這樣一個一個傳,很快就傳到京城,領導就知道,邊防這邊有問題,有事情。這樣就能夠及時把訊息傳到中央,傳到皇帝那個地方。所以說,它代表傳遞信息。 到了佛教,到了宗教裡面,我們燃香,叫做“信香”:第一,傳遞我們對佛菩薩的一種信心;第二,香的缭繞是無限度的,表示我們對佛的恭敬和信心,也表示這個香是跟佛菩薩溝通的媒體。過去沒有那麼方便的訊息溝通工具,不像現在,有手機,通訊那麼發達,很快能把訊息就傳到全國各地了。那個時候的人,沒有任何傳遞訊息的工具,所以用這種方式,來傳遞這邊發生情況了的訊息。 我們知道,佛是我們的老師,就像祖師們常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就是佛教當中教導我們的第一個老師。所以佛教起初是以文化教育出現的。 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這些弟子都在他身邊聽佛講經、說法。“講經”講的是什麼?這些弟子在生活當中,在人生當中有什麼困惑、有什麼不理解的,向佛請教,佛一一地給作了回答,記載下來,就變成現在的經典,就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孔子一樣。所以,佛把學術,把人類文明的真谛傳遞給一切眾生。這是在我們人生當中非常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生在印度,他是一個皇太子,要登基做皇帝的。後來他感覺到人世間有諸多的苦惱,感覺到人生許多的無常,很痛苦。體會到種種的苦難以後,想尋求一個解脫的道路,人不再痛苦,能夠擺脫種種障難,就發了這樣一個心:要尋求解脫!所以到當時的印度去參訪這些有學、有修的高人來學習解脫之道。於是,他遍訪了整個印度所有的有知識、有道德、有智慧的這些高人之後,感覺到生、老、病、死沒解決。後來他領悟以後,說這個事情既然沒法解決,自己放下,就在菩提樹下打坐修行。 把種種的妄想、煩惱、憂慮放下之後,心地得到清淨。得到清淨,這個清淨,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清靜,是進入一種非常清淨的境界,佛經裡面講叫做“禅定境界”。忽然間,有一顆流星劃過,他明白了:原來我們眾生放下煩惱,放下對立,放下痛苦,清淨自在的這個真心本來就具足。 疾病的起因——病由心生 我們今天為什麼有那麼多煩惱,身體為什麼不健康,就是我們的煩惱太多了,我們妄念太多了!這個身體招架不了了。今天有好多個念頭,明天又有好多個念頭,結果念頭太多,影響了你的身體,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們為什麼要念佛,為什麼要誦經,就是把我們妄想的心收回來,讓我們的心能夠有休息,慢慢地讓它清淨下來,把所有的煩惱,所有的痛苦都放下,這個時候你就不會生病了。所以病的根源不在於你身體、生理的原因,最主要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是你心裡先有了憂慮、先有了煩惱,然後它波及到你的身體,才產生了病變。你的細胞病變了,逐漸逐漸地,你又不懂這個方法,然後越來越恐怖,越來越憂慮。所以,越病越嚴重,就不能夠好起來。 只有我們把心情、心態調整好了,所謂“百毒不侵”。佛告訴我們說“慈悲心能夠解除一切病毒”,你有大慈悲心,病毒來了,在你身體裡面它起不了作用。因為我們有一顆慈悲心,有一顆關懷別人的心,本身它就是一個很強有力的免疫系統。我們心很躁亂,心很煩,心很亂的時候非常容易生病;我們的心很開朗,每天很灑脫,這樣的人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了也很容易就恢復。 病能不能死人?其實病死人的幾率非常小,被嚇死的比較多。自己生病了,又不懂這個道理,就很恐慌,很恐怖,所以本來剛查到有病的時候,本來只有一成、二成的病,隔了兩三天以後,這個病就到晚期了,很厲害了,或者說過了幾天頭發就都白了,其實不是這個病造成的,是我們的心造成的。 在科學的角度也能夠講得通,因為我們身體每個細胞都是有生命的,如果把它細細地分析,每個分子、每個小的組成細胞每天都在新陳代謝,每天都在變化。我們心情很愉悅的時候,細胞的活動也是很愉悅的,新陳代謝就很健康,就很順暢。這個時候,我們這個身體即使哪一個地方有病痛了,或者是有一些不健康了,因為細胞在進行新陳代謝,過一段時間,病變的細胞就代謝掉了,然後我們好的細胞就生長出來了。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應該生氣了。人有了憂慮以後必然會生病,要生病,所以佛告訴我們要“看得破、放得下”。 “放下”不是我們什麼都不管了,而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沒有莫強求”,就是你命裡有多少福報、有多少福祿是注定的,有的總歸會來的,沒有的去拼命爭,去拼命搶也得不到,命裡沒有。佛說得很有道理,說四十歲之前的命是先天的,你四十歲之前的這個命是前一世帶來的,你過去的耕耘。四十歲之後的命是這一世造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 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就推理,在我們生命當中,既然有四十歲之前和四十歲之後,那四十歲之後的命是我們前四十年所造作得來的結果,那就很顯然地顯示出來:我們的命運不是別人給你操作,而是我們每天的起心,每天的動念,每天的行為,不斷地積累造就了我們自己的命運。不是說上帝給你創造了命運,上帝不管這個事,誰來管?是我們自己的心念來管這個事。 我們每天所想、所行的,這是種因,將來必然有果。這就說明,我們一生當中所能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環境,不是別人安排好讓我們去受的,而是我們自己造作的,結的果實而已。我們這一生過得很順利,過得很潇灑,是你過去善緣多,修得好。 有痛苦也不要緊,因為我們現在知道,知道痛苦的因是我們過去心情、心態出了障礙,我們現在開始誦經念佛,斷惡修善,廣結善緣,那未來你的生活就很美滿,遇到的都是善人,遇到的都是貴人,那多麼好。 生命的真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我們這個生命是遷流不息的,剎那不住的。佛經裡有一個名詞叫“緣起性空”,“緣起”就是說我們每一天的處世,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有一個緣分在主宰的,這個緣分起了作用,我們生活的這個現象就出來了。“緣分”用現在科學的名詞講就是“條件”,種種的條件具足了,我們這個事情就能成功了。一個條件不成熟,這個事情就有欠缺。 我們今天能聚在一起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有事,你很忙,你的緣分就不具足。所以,都是“緣起”相聚,但是沒有實體,每天的生活都是遷流不住的。雖然我們在一起兩個小時,但是兩個小時是每一分鐘每一分鐘組成的,再說細一點,是每一秒鐘每一秒鐘組成的。所以這個時間是剎那不住在流動。 佛經裡面告訴我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我們兩個小時是每一秒每一秒累積出來的,你說這一秒是你自己,這一秒已經過去了;你說下一秒是你自己,下一秒還沒有來臨。所以,找不到一個真正的自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才是我們眾生生活的一個事實真相,只不過是細心的人才能夠觀察得到,佛菩薩用禅定的境界看到了而已。我們每天妄念很多,每天思想很亂,所以覺察不到生活的一切是“諸法無我”的,諸行是沒有長久的。 你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你就知道,雖然“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我們起個善念,未來的一切環境會往善的方向轉變;我們起個惡念頭,它就會往惡的方向轉變。所以天堂,是我們無數個善念積累變成的;地獄,是我們無數個惡念積累變成的,也是無常的。我們善念積累得厚,我們天堂的福報就大!我們惡念多,將來的苦報就很多。這不是迷信,這相當的科學。 就像我們一生當中也是同樣的道理,過去善心善行幫助的人多,成就的人多,你的一生就很快樂,你的一生遇到的貴人就很多。沒有看到說一個人得勢的時候常常去欺負別人,或者是說去害別人,他的晚年能夠很灑脫很快樂,這個很困難。 原因在什麼地方?因果的規律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也不是哪一個人創造的,這就是自然的一個法則。法則如此,是自然的,就是我們對外面的世界有什麼一個的力量出去,就有一個反力量回饋於我們。我們用一個善的力量出去,回饋我們的全是善的。雖然有可能現在沒人理解,或者是你這個善沒人能夠接受,不要緊,你善的訊息傳遞出去,總有一天善的果報會來。 昨天在和一位老教授交流的時候,就談到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我說“時間”未到,老教授說,不是“時間”未到,是“時辰”未到!老人們對這個事情都非常地相信,因為這一生當中所經歷的,其實身邊就有,一生當中仔細觀察身邊的朋友、身邊的鄰居,就是一部圓滿的因果經。 我們細心地體悟,佛法就在身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成就世間法,這是佛在世間的目標,目的,讓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都能擺脫痛苦。佛說既然“諸行無常”,你的痛苦也是無常的,煩惱也是無常的。既然無常,你為什麼不換一個想法,換個思想呢? 所以,在學佛的時候,剛剛入佛門,感覺自己業障深重,障礙很多,不要緊,業障也是假的,因為“諸行無常”,只不過是我們在我們潛意識當中,這個妄念太多了,積累的錯誤的念頭這個力量太強了,一下子轉不過來,轉變需要一個過程。但是我們只要發願,只要有信心的話,一定可以的。主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要負責任,對人生要充滿信心,這樣才可以。 佛教導我們“斷惡修善”,就是讓我們從煩惱,從痛苦的世界提升到天堂,至善純善,就是天堂的世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由於不明白,誤信了自己的感覺,自己不為自己,那誰為自己?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沒有自己,哪一個才是自己?眾生才是真正的自己。 佛告訴我們說,我們在這個小生命裡面,是剎那在變動的,每一分鐘每一秒鐘生命都不斷地在旋轉。這一秒鐘是一個高興的念頭,下一秒鐘就不高興了,或者想到痛苦的事情又很痛苦了,是無常的,是變動的。但是在變化裡面有一個不變,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它不隨著你的心情變化而變化。這是我們眾生所不知道的,佛一語道破,說在佛門裡面叫“法身”。“法身”是什麼?法身是眾生眾緣和合的真身,因為有了這個真身,我們一切眾生才能夠“無量壽”“不生不滅”。 是誰不生不滅?是我們的真心、真身。是它!成佛就是我們真正地覺悟人生的事實真相,找到本體,就像過去高僧大德所講的“找回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因為我們的心有妄動、有障礙,所以才感應我們的生活出現了種種的界限、痛苦。只要真正灑脫、真正自在,你生命裡面的界限就會很少。 在我們修行當中,首先要把心量拓開、放大。中國人常講“量大福大”,只有量大才能包容,量大了以後,你這個心才能夠自在。心量大,不容易受傷;心量很小,這個人一點讓你不如意,你就發火,你就很痛苦,這是錯誤的。如果你把你的心量放得很開,這些問題就沒有了。所以佛很聰明,佛教導我們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包虛空以後,幾個人在這個虛空中像微塵一樣,所以他任意地出,任意地進,都傷害不了你,因為你的心大。 為什麼你會受到傷害?因為你的心量不夠大,遇到一點事情,你的心就受傷了,那到頭來吃虧的是誰?不是別人,是自己。自己因為不明白事實真相,自己吃虧了,才造成我們那麼痛苦。我們真正念佛,是為了把我們的煩惱心、有障礙的心回歸到一句“阿彌陀佛”,回歸到清淨自在。 “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在《阿彌陀經》裡面告訴我們,是無量光、無量壽,“光明”代表智慧,也代表空間;“壽命”代表時間,所以是無量的空間、無量的時間。“時空”是無盡的,所以阿彌陀佛的聖號就代表“時空無盡”。 “時空無盡”是什麼呢?佛門裡面的專業術語叫“佛性”、“法身”。如果落實在我們每一個眾生身上,是我們每一個眾生的真心。你的真心就像佛經裡面講的,“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之所以我們現在有痛苦,生病, 就是因為我們的心結不通。心結不通,因果的自然法則,你動一個什麼念頭,感應這個身體就起一個什麼樣的變化。 這樣是不是唯心主義?其實則不然。如果真正地來說這個事情的話,其實“心”和“物”是一體的。有“心”的認知才有“物”,有“物”才能體現你的心!所以在佛門裡面講:“心物不二”,才是真正的真理。我們佛門弟子最忌諱的是偏激,我們是唯心的,“物”給放一邊了;我們是唯物的,“心”又給丟了,這不是佛法的真正意思。真正的意義是告訴我們: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心裡面有圓滿的物質,圓滿的物質裡面是通過心來認識的,所以他是一體,這才是佛法的解釋。 我們就知道了,這個身體的行動是誰來主宰的?是我們的心。心是總司令,說讓你去動動手,是誰發出的命令?科學家講:你的大腦發出的命令。大腦的哪個細胞發出的命令?再追究下去是個無形的力量,這無形的力量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 我們口干了,想喝水,誰發出的信號?身體需要水了,這個信號傳到你大腦裡去了,大腦裡面有個力量,給你賦予行動,然後有了結果。所以說真正讓我們明了,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天的念頭、想法多麼重要。 尤其我們年齡比較大一些的老菩薩們,一生當中為國家、為人民做了很多貢獻,真的是為了民族的發展,把自己的心血、自己的精力都奉獻出來了。這個時候退休了,更應該把自己的心態調整過來,好好地來誦經、念佛,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把我們這顆心重新地淨化,回歸到我們純淨純善的清淨的生活境界裡面,你就不容易生病了。 我們每天念“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在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個心,幾十年當中,在紅塵俗世中已經埋沒得很深,已經是妄念很多,無法控制,愛發脾氣,或者是說煩惱的事情、憂慮的事情很多。既然說了,“諸法無我,諸行無常”,過去的已經是過去了,你為什麼不灑脫點?過去的都過去了,人生重新開始,那多麼好,多麼祥和。 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純淨、純善,這也是佛門的養生之道,每天多開心。念“阿彌陀佛”就是念無量光、無量壽,無盡的時空和我們的真心相應。念佛不是迷信,所以別人見著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祝福你無量光、無量壽,多麼好! 佛教的真正意義 我們要明了,佛教從創始到現在幾千年,其實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給我們人類文明,給我們的心境增添無限的能量和法喜,這才是真正的意義。這幾千年當中,不斷地發揚光大,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智慧和光明,這才是它真正的意義所在。 我們初一、十五去廟裡敬香、磕頭,僅僅代表我們對佛的一種恭敬,對老師的一種探望,表尊師重道。在座的老菩薩們應該很清楚,過去讀書的時候,見到孔老夫子的像要磕頭、禮拜,同樣一個道理,這就是表明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非常的厚道、非常的優秀,表示我們不忘記老師的恩德。我們清明去掃墓,也就是表我們對祖先、對父母恩德的一種懷念,那不是迷信,這是所謂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聽說咱們中國拜祖宗,外國人很莫名其妙,說祖先你們都沒有看到,你們都不知道他們長得什麼樣,怎麼去拜呢?所以他們就很不理解。在中國可不是這個樣子的,中國人一提到我們是炎黃子孫,多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都是一家人,大家庭。外國人沒有這個概念。所以我們中國人能夠團結一致,能夠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心很齊,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一家人。不過是每一個支派,每一個流域,每一個生活方式不一樣,才造成我們在每一個地方的文化上的小差異,總體還是非常圓滿的。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傳統能夠代代相傳,能夠發揚光大的原因,這是其他國家非常羨慕中國的。 包括佛教也是如此,佛教在印度發展了幾百年以後,就開始衰落,開始沒有。等傳到中國以後,因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人心有很深厚的基礎,佛教到中國以後,給中國傳統文化增加了很多的養分,增加了很多的內涵在裡面,所以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裡,成為一體。 談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家會想到是什麼呢?儒、釋、道。“儒”,教導我們孝親尊師,教導我們如何待人處世;“道”,教導我們如何讓心境平和下來,真正地讓我們像老子所講的:“萬物與我一體,天地與我同根”,“一體”、“同根”——這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種包容,海納百川的思想,讓我們這個心放得開。我們的心放開了以後,心情是多麼的歡喜。我們每一個人都歡喜,我們這個民族就充滿祥和的、一團和氣的福音。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們中華文化太好了,是智慧的結晶。 佛經裡面告訴我們,念佛的人,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做到“淨業三福”。就是說,你作為一個佛弟子,首先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條。 佛門裡面沒有消極,不是你學佛以後,你的父母也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社會該盡的責任和義務也不盡了,這是錯誤的。因為每一個人在這個世間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自己的任務。我們到這個世間來了,就應該像祖師講的敦倫盡分,就是要盡到我們每個人的本分;應該孝養父母,父母給予了我們這個身體,有這個身體以後你才有現在的事業。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學佛了,就不會出現兒女不孝的情況,不會出現家庭矛盾。“孝養父母”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的,在佛門裡面也非常重視,第一條裡面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佛教並非消極, 是非常積極的。 “奉事師長”是講尊師重道,見到老師我們恭敬,表我們對於智慧的恭敬,對於文化的一種尊敬;還要有一顆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把我們的孝心,把我們尊師的心擴大,能夠慈悲關愛一切人。不僅僅要關愛你的家人,你身邊的人,乃至於擴大到整個人類,整個天下,所以叫慈心。在佛門裡面,這個寓意更深了,“慈心不殺”,不僅僅我們對於人類要有愛心,要能包容,甚至對於小動物都不忍心去傷害它,要有這顆心,來培養我們這個純淨、純善的心靈得到淨化,這就是我們真正入佛門的基礎。 一開始佛就告訴我們:你怎麼才能進佛門?標准是“善男子、善女人”。首先你要做到一條是個善人,如果你不是善人的話,在佛門當中就不圓滿了。如果我們社會都是善人了,都善了,那多祥和,外面就沒那麼多壞人了,沒有壞人了,我們的生活就沒有憂慮了,就沒有恐慌了。 所以,可見得中華傳統文化包括佛教文化的普及,能夠消除很多不好的因素。為什麼有不好的因素?因為大家不明了有因果;不明了做了壞事以後,自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是別人無法代替的,你自己做的所感應的這個後果只有自己去承當。在我們一生當中,看到、聽到的現象當中,實例也非常非常多。 認真修學,把佛教落實到生活中去 在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對佛教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首先要肯定佛教真正的智慧,然後要不斷地學習佛教文化。就像過去的大文豪、詩人,都是佛學家,都是佛教徒,都稱為居士。居士”就是在家的修行人,有修行、有學問、有道德,在人生當中有一定的覺悟,在佛門當中也有一定認識,才能夠稱為大德居士。 在人生當中很不容易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有機會遇到佛法,過去古代更是如此。因為佛講了,佛法無邊,不度無緣之人。你沒有緣分,聽也聽不到;沒有緣分,看也看不到。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這一生當中的際遇都是有一個階段的。當我們明白這個以後,才知道我們這一生的所作所為,所有的果報跟你過去都有密切相關的因果關系,只有我們明了以後認真去修學、認真去學習,才能夠讓我們把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緣補足。 佛菩薩的教導就是讓我們開啟智慧,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自己覺悟,然後去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覺悟就是讓一切眾生對於生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我們把佛菩薩的教誨落實在現實生活當中去。真正地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一條非常重要,是現在眾生迫切需要的,這也是社會美滿的一個基礎。 非常地感恩我們有這麼一個好的環境、好的氛圍,在這種祥和的氛圍裡生活、工作,學習佛法,來之不易!所以佛門裡面常講,我們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面。感恩我們的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間來,我們要用行動、要用真心去感恩;要感恩國家、人民,因為有這麼一個安定、和平的環境,我們才能夠安居樂業,才能夠學習佛法。 過去,動蕩的時候,人想學佛,想修行,沒這個條件。每天都在逃難、每天都在生活、奔波,很痛苦的時候沒有心情學。所以這個時代多麼幸福!我們要能夠知足、珍惜自己美好的時光,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在我們人生當中,如何能夠把這種安靜、祥和保持下去,更加的讓我們的人生有意義,讓後世的一切有緣眾生都能夠消災免難,都能夠祥和,那怎麼辦呢?就是讓大家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都能夠明白。讓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當中,在生活當中,作為善的一個傳播者,用愛心、用善意對待你的家人,對待你身邊的人,讓他們都能感受到,你學佛了,學佛以後有變化了,怎麼變了?不一樣了。 過去愛發脾氣,過去愛上火,動不動就向你的家人發火,現在你學佛了,人變了。變了以後,你的家人感受到你的愛心,感受到你真正的是為對方著想的時候,他們自自然然就會包容你,就會諒解你。 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道場,不一定在念佛堂是我們修行的道場。其實我們在念佛堂裡面所學到的知識,所修到的清淨心,要回饋到現實生活當中去。就是說我們要讓我們所修行的這個清淨心,給別人也帶來歡喜,帶來快樂,你才能夠在菩提路上沒有障礙。 在這個環境當中,你說我學佛了,我修行了,你更加孤立了,這是錯誤的。因為大家對於佛教、對於學佛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的認識就需要讓大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之前,人家沒有看你、沒有聽你怎麼樣去說,首先看你學佛了,你對你周邊的人,你的家人有什麼一個變化,然後因為你的變化,才能夠影響到周邊的人對佛法、佛教的一個認識。 你學佛了,首先你的家庭就和諧了,最根本的,是我們的身體先和諧了。學佛的人因為你每天誦經、念佛,每天所想的都是善的、都是好的,首先你的身體以前有毛病,以前身體狀況很差,現在通過你的誦經、念佛、拜佛、行善,這種種的善舉,把你的心情、心態調好了。調好了以後,本來有病,要吃很多藥,不吃藥了。為什麼不吃藥了?因為你沒有病了。有病我們才去吃藥,藥只是起輔助作用,真正讓我們身體好的其實是我們的信心,是我們對生命的一種憧憬。 就好像過去他們所講的一樣,說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每天很充實,事情很多,忘記了自己是個老人,退休以後,感覺到自己沒有事做了,想想為什麼退休了,因為自己老了。天天想老,三年的時間,老的程度,就比過去的十幾年還要厲害,心態變了嘛。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即使我們退休了,即使現在不去工作了,依然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我們也可以融入到我們這個社會大家庭裡面,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馬路上有一片樹葉,我們把它給掃干淨了,我們的心情是很開心的;馬路上有一堆垃圾,我們親手把它給清除掉了,我們這個心是很快樂的!這都是菩薩事業。 菩薩事業不是我們要做很多轟轟烈烈的,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其實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能體現到了。不在於事情的大小,在於我們真心。我們有一顆真誠的心為社會,為人民去服務,無論你做的事情大小,不用管,關鍵在於我們能夠盡到我們自己的本分,你就會很坦然,會很自在,那多麼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學佛了,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就為了求往生極樂世界,現在什麼都不干了,什麼都放下了。放下,不是讓我們在手上放下,是讓我們心裡放下。我們心裡面是清淨的,心裡面是自在的,做事情就沒有障礙了。 在佛門裡面有一個故事:當年,釋迦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向釋迦佛請教,怎麼樣才能開悟,怎麼樣修行才能夠很順利地往前進。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讓他放下。 這個人很聽話,就把左手拎的東西放下了,跟佛說:佛啊,我把東西放下了,我怎麼樣才能進步?佛說:放下。還讓他放下。結果,他把右手的東西也放下了。雙手的東西全放下了,手上沒有東西了。又問佛,說我怎麼樣才能進步?佛說還要放下。 他就不理解了,他說:我雙手的東西全放下了,我還放下什麼呢?佛就跟他解釋:不是讓你放下手裡的東西,是把你心裡面的東西放下,那才是真放下!你手上的東西全放下了,心裡面的那個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妄念煩惱全部沒有放下,其實,沒有放下! 如果我們的心,真正是無私的,真正是放下的,我們手上的東西沒有障礙,就是佛在大乘經《華嚴經》裡面講的“四無礙”境界,就是理上沒有障礙,事上也沒有障礙,每一件事都沒有障礙。 理論上是非常講得通的,因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每一個行動它都是獨立的。我今天的生活,今天過去了,明天不會再有。今天和明天,看上去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沒什麼兩樣,其實則不然。為什麼沒有兩樣?因為我們的意識心是相續的,感覺到變化不大。其實,今天就是今天,這一分鐘就是這一分鐘,這一分鐘過去了以後,下一分鐘又不是這一分鐘的空間了,時間也不對了。所以它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我們在無常裡面,你去分別,你去執著,你去痛苦,就錯了!只有我們有一個解脫的思想,灑脫的生活方式,你才能夠有所成就。 佛門裡面講的道理,相當有哲理。所以過去的大德講:佛教,是哲學而超越哲學。為什麼呢?因為很多哲學家在研究佛經,佛講的理論又勝過一籌,這是因為佛的心量大。 在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最可貴的,是我們明白這些道理。真正地斷惡修善,老實念佛。念佛,沒有離開生活:我們洗著碗,可以念“阿彌陀佛”;我們掃著地,可以念“阿彌陀佛”;我們去馬路上給大家服務,也可以念“阿彌陀佛”,沒有障礙,不能說我天天躲在家裡念“阿彌陀佛”,別的事情都不去干了。 一切都是緣分。有這個緣分,我們該干什麼的要干什麼!你該在家裡面做飯的,好好做飯,把你的家庭照顧好,這就是你的道場。所以菩薩學處,菩薩行處,在什麼地方?它不分環境,不分行業,不分特定的生活方式。在我們一生當中,就能成就。 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示現三十二化身。有示現國王身,大臣身,宰相身,甚至於童男童女身。示現不同的身份,就是告訴我們:你在哪一個行業都能成佛成菩薩,這樣才對的。 因為佛告訴我們:成佛成菩薩,就是回歸到我們圓滿的覺悟。你本來應該是覺悟的,覺悟是正常的,不覺悟是不正常的!古大德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當中,都有覺性的一面,只不過是無法保持,很快就被我們的妄想、妄念給蓋住了。所以要經常閃光,經常發亮,保住! 我們聽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誦經、念佛,就是把我們本性裡面的光明能夠保持得久一點,再久一點,更久了,你就成佛成菩薩了。所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佛法就是在我們生活當中所成就的!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度化的也是一切眾生——沒有分文化背景,也沒有分哪一個行業,也沒有分哪一個地域,所以,普度眾生,普度一切的眾生!那我們就知道了,既然是普度眾生,當然眾生都能夠有成就,如果沒有成就的話,他度眾生不是沒有意義了? 彌陀大願菩薩的示現,也是為我們證明:成佛、成菩薩,在你本位的工作上面,原本的生活方式裡面都能成就。祖師常講的“就路還家”,不是我學佛了,我修行了,我要找一個特定的環境去修。特定的環境去修,你要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一切都是緣分。你沒有這個緣分,你去強求,我一定要找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去修,這叫攀緣。你又不容易找到,也不容易成就。 所以在家裡面是個家庭主婦,每天燒飯,你就本本分分在家燒飯,把你的飯燒好,把你的佛也念好,你在你燒飯的這個崗位上——燒飯菩薩,你也就成佛成菩薩了;你在單位裡面是一個清潔工,掃地的,你把你的工作做好,把地掃干淨,認真地念佛,你也能成佛成菩薩;你是個當官的,你認真地去做,去服務,認真念佛,你是當官的佛菩薩;你是個企業家,你把你的員工都當作度化的對象,都讓他們能夠斷惡修善,都能夠讓他們認真地來學習,你不僅僅給員工帶來了衣食的、物質的工資和待遇,又教化了他們,所以你在商業上面也可以成佛成菩薩,佛經裡面叫“商主菩薩”。 祖師告訴我們:“就路還家”。你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什麼樣的崗位當中,盡到你的本分。那可想而知,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每一個人都清楚了以後,我們這個社會該多麼和諧,多麼祥和。 大家都有一個誤會,認為我們修行了,就要找一個特定的環境。不明白這個事情,家人又不能夠理解,所以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這是錯誤的。 我們每天誦經、念佛,是正確的。有時間就要念,有時間就要修。因為我們雖然有時間就念,有時間就在修,畢竟時間還很短,我們干別的事情的時間還很多,你每天睡覺幾個小時,吃飯幾個小時,出去玩幾個小時,加起來的時間,肯定比你念佛、修行的時間多。所以你在有時間的時候你再不去用功,念佛誦經,修煉你自己,那你的時間就來不及了。 因此我們一定要把時間充分地安排好。該工作的時候我們就去工作,該干事的時候認真地去做,回來以後認真念佛,老實修行。這就是工作、念佛、修行不耽誤,沒有耽誤。 從古至今,佛法的流傳都是這個樣子。古大德所講的“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就是這個道理。家家都念觀世音,家家都念“阿彌陀佛”,也沒有把家庭的工作給丟掉,也沒有把家務給耽誤做,沒有耽誤。所以佛教文化在我們中國民間流傳得深遠,非常令人歡喜。古大德就告訴我們“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讓人感覺到佛菩薩的慈光是多麼溫暖,多麼祥和。 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是尋聲救苦,救苦救難;阿彌陀佛,是代表我們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光明、智慧代表本體,慈悲代表起用。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我們得到了無量的壽命,無量的智慧。那反過來以後,就要幫助一切眾生,讓我們用慈悲心來幫助一切的眾生。所以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慈悲是我們最根本的基礎,有了慈悲我們才有動力!看到別人痛苦,看到眾生痛苦,就好像自己在痛苦一樣,所以升華到“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眾生有苦難了,有痛苦了,就像自己有苦難一樣,是一體的,這個悲憫之心就出來了。“無緣大慈”,就是他有痛苦,他需要快樂,我無條件地去幫助他,沒有條件,無緣大慈。這是佛法的最高境界,說一切眾生和自己是同一體的。 我們覺悟了,我們明白了,沒有痛苦了,沒有煩惱了,但是還有多少人在痛苦裡面,還有多少人不明白,還有多少人沒有機緣接觸到,這些人就是佛菩薩要幫助的對象。這些人都明白了,都覺悟了,佛菩薩的使命也就圓滿了,所以“眾生度盡,方成佛道”——地藏王菩薩的大願。 地藏王菩薩代表的是什麼?代表根本願力。地,是心地,藏是寶藏,表法表什麼?表我們真心本性。這個心地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能量,它可以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有這個能力。眾生都得度了,自自然然就成佛了。 眾生是誰?說到究竟處,眾生是自己的法身,佛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圓滿了,就是眾生都應該成佛,遇到佛都能夠覺悟。菩薩叫“覺有情”,就是覺悟了的有情眾生。雖然覺悟了,還要留一份情來普度一切眾生。 因為我們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很重,如果佛光講道理,光講這些理論,沒有一點情誼,他不願意接近你了,說:佛很冷酷,很無情,那怎麼辦?就化現菩薩身,表慈悲。 所以你有一點痛苦,你有一點障礙了,你去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他就來幫助你了。你就感覺到菩薩很慈祥,很慈悲,很有人情、感情,就很容易對佛法產生了恭敬之心,對佛法產生感覺。這是什麼道理?這無時無刻不是佛菩薩使用方便之門接引我們一切眾生回到生死的彼岸,叫“方便為門”。 生死的彼岸在哪裡?其實我們的真心本性本來不生不滅,哪有彼岸與他岸之說?怎麼會這樣說?生死是對煩惱說的,你有煩惱就有生死;涅槃是對清淨說的,你回歸到清淨自在,那就是涅槃。 雖然《阿彌陀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離我們有多遠?十萬億佛國土。十萬億佛國土那很遙遠!但是佛在經裡又告訴我們:無處不是淨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沒有離開極樂世界。又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因為我們有煩惱,因為我們有障礙,所以淨土我們看不到。 淨土是對我們的煩惱而講的。如果我們把煩惱去除掉,由於我們念經的功夫,念佛的功夫把煩惱斷了,所謂就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的時候,虛空法界無一不是淨土。 我們現在這個煩惱斷不了,一會兒來了,一會兒念一會兒佛清淨了,不一會兒妄念又起來了,那怎麼辦?所以說,我們要認真修行!功夫要深地用,往深裡面去修,你才能夠很容易功夫成片,或者一心不亂。 為什麼說到功夫成片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了,就能夠生死自在了?什麼道理?“一念相應一念佛”,就是我們到沒有煩惱,心地清淨的時候,就生死自在了,你就無所畏懼了。 佛菩薩慈悲給我們加持,給我們力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圓滿的佛性,既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圓滿的佛性,過去的眾生久遠劫就成佛了,他們也成佛了,所以他們是過去佛。 我們是未來佛,過去佛當然要加持未來佛,來幫助我們,來完成他在因地發的大願,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解決苦難,幫助大家從苦海裡面走出來。 苦海是什麼?苦海就是我們的煩惱。煩惱之海,那是苦海,苦海無邊,因為我們的煩惱是無邊的,它是不會間斷的,一個接著一個,這個煩惱去掉了,另外一個煩惱又來了,所以煩惱不停地在轉變。 怎麼樣回頭是岸呢?從此以後,你從煩惱裡面換位思考,調過來了,我不煩惱,光想好的,光想善的,光想佛菩薩的教誨,這個時候你方向就對了。以前你是心量小,嫉妒障礙,煩惱重重,是制造苦海。你現在心善行善,幫助一切眾生,你這是在把你的苦海,用黃金把它填充實了,苦海就沒有了,就變成黃金布地了。 念佛,所謂極樂世界黃金布地,七寶琉璃,莊嚴無比!那是什麼?就是我們用清淨心,把我們這個苦海用七寶把它平掉,所以變成了極樂世界。能不能去成,不在於佛菩薩,在於我們真正地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願力,自己的命運自己作主! 佛菩薩不會主宰我們,上帝也不會主宰我們。就像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念佛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也是因果。我們認真修行,是因;擺脫煩惱,成就菩提,就是果報。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時常地想到佛菩薩的教誨,然後念“阿彌陀佛”,是多麼歡喜的一件事情! 在人生當中,最主要的是有一個對生命的深刻認識,因為“諸行無常”。既然是無常的,那我們還要不要認真去做?好的,我們要認真去做。雖然是無常,但是還有一個力量的存在,佛經裡面講“業力”,用科學的講,它有一個慣力在裡面,就是一個讓我們無形當中能夠起到很多的決策、很多行動的一個力量。我們感覺到它是一個生活習慣的一個慣常的力量:我這個事已經習慣了,動不動就想到那個地方去了,慣力。 如果我們無常當中所想的都是善的,都是好的,自自然然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這個生活環境都會好!因為你的善心善行,你周邊的環境它整個細胞都會改,就像科學家講的,我們這個身體每個細胞,它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如果再分析的話,你家的房子,你家的地板,它也是有生命的,因為都是一個基本粒子組成的,基本粒子是活的,所以你的房子才有壽命,你用的桌子板凳也有壽命。只不過是我們沒有細心去思考這個問題而已。 為什麼有壽命?因為它是個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佛經裡面叫“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有情世間”就是這些動物,有思想、有感情的,叫“有情世間”;“器世間”就是這些桌椅板凳,這些物品。同圓種智,情與無情。所以這些萬物,這些“器世間”,它們也是有佛性的,叫無情的。我們眾生是有情的,同一個智慧,同圓種智,都有佛性。 這下我們就明了了,科學家跟我們講宇宙裡面所有的這些物質,它的基本粒子只有一個,我們的身體是它組成的,板凳也是它組成的,木材也是它組成的,只不過是組成的方程式不一樣。誰來組成的?如果按這個大的環境來講,地球誰來組成的?共業!就是這個慣力,共業所感,這是一個大的。那我們個人的生活環境誰來組成的?自己組成的,是你的心想改變的。你想你的房間布置成一個什麼樣子,什麼一個方式,有你的想,然後你去做,然後變成這個狀態。 這就可想而知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切的所作所為,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並不是沒有改變的。可見得大家這個心念的認識是多麼重要,如果我們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都有好的認識,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話,我們這個世界就會更加的美好,更加的善良,永遠和平,不需要戰爭。 只有我們每一個眾生都覺悟了,才知道這個地球其實真正地能變成極樂世界,所謂“人間淨土”,可以做到!為什麼現在做不到呢?因為大家的思想亂、浮躁造成的。為什麼浮躁?因為不明白事實真相,不明白這些道理。 所以我們要從自身做起:我們認識一分,我們自己去做一分;認識兩分,做兩分。首先你自己得到實惠、得到利益,你的身體會越來越健康;你明白這個道理以後,落實在家庭當中,你的家庭會越來越祥和的。不是學佛了以後,天天跟你家裡面人作對,說這個要有業障,那個也要造業。這就錯誤了。 我們要學會包容,包容別人是我們學佛的第一堂課。為什麼?因為佛告訴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佛的心量,我們要成佛、要修佛,你的心量小能行嗎?不行!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的時空,是我們真心,那一切眾生都在時空裡面,那我們能不包容嗎?我們一定要能包容。所以,有好的人,我們隨喜贊歎、我們包容;有不好的人、有令我生煩惱的人,他也在我真心裡面,和我是一體,我也能夠贊歎,也能夠包容,能不跟他計較。這才對了,你就得自在了、你就會健康了。 所以說,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當中,要把學到的這些道理落實。不能夠我們在一起交流了兩個小時,回家以後,該發脾氣的還發脾氣,該上火的還上火,那就沒有起作用了,這就是錯誤的。在日常生活當中,逐漸逐漸地有一個深入的認識。佛法在世間是圓融的,圓融沒有障礙。如果我們這個心量太小了,那就有障礙了。有障礙了,我們的心就不清淨,就會影響到我們修行的功夫。 佛教不是迷信,要正信 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往往我們大多數的人,提到了佛法、佛教,還有很深的一個誤會:佛教是迷信,甚至說佛教是多神教或者是封建迷信。這種人還是有的。但真正的知識分子,他們沒有這個想法。他們很多數的人是把佛教當作一門學術、哲學。 我也接觸了不少的教授、學者,一起交流,他們對於佛教的理論非常精通,他們是以學術的一種方式進入佛教的,所以說是高級知識分子。只有一些少數的人,沒有讀過多少佛經,又沒有正面地接觸過佛法,所以,他們還是受到一些思想的干擾,說佛教是迷信。這不能怪他們,只能說緣分還不到。 很多人他都有一個過程的,不是說遇到就能夠生信的。每一個人他都是這個樣子的:開始的時候還沒有接觸,就談不上信了;接觸的時候,有可能說“這個東西是迷信,這個東西早就沒有人信了,你們怎麼還做這個事情”?開始時排斥,是不信;後來接觸的時間久了,感覺到佛法裡面講的確實很有道理,最起碼一點是讓你做一個善人,讓你孝養父母,這一點是每個人共通的、共性的,那看來佛法裡面還有好東西,還有值得去學習的;而接觸久了以後才感覺到,佛法博大精深,有了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叫正信。 佛教導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讓我們斷惡修善,我們去做了,那叫真信。真信有什麼好處?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就開始變了。往好的方向越來越好,越變越好了。最終的目的,佛教讓我們破迷開悟。開始的時候以為佛教是迷信,但是佛教第二層讓你破迷開悟,破除迷茫、破除迷信,然後開啟你內心深處的智慧和覺悟,進而達到轉凡成聖,你就成聖人了,不是凡人了,這是佛教的意義所在。自始至終是讓我們有覺悟、有智慧地抉擇,不是讓我們迷信。 佛教是很理性的,只不過是很多人沒有機會去了解、沒有機會去認識而已。所以,誰能夠遇到,是誰的福報。所以,佛法在世間,要善根具足、福報具足,才能夠有這個機緣聽聞到佛法。否則的話,我們心裡面不能靜下來,遇到好的事情,我們也不能接受,就是我們的心太亂了。 一個人在生活當中,在這個世界上,他的心很清淨,這個人很厚道,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很客觀的。妄念很多、念頭很雜的人,他不僅僅對於佛法不能認識,他對於世間一般的道理都很難認清楚。因為佛教導我們要“清淨心生智慧”,不是說學佛了生智慧,學佛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心得清淨。 學佛不是目的,學佛是個手段、是個方法。讓我們恢復清淨,達到究竟圓滿,所謂“徹法底源”到“甚深禅定”,找到我們自己才是目的。所以我們念佛也是個方法而已,目的是把我們的煩惱念掉,把我們的痛苦念掉,從煩惱的生死苦海裡面回歸到我們本具的清淨自在。這是目的、這是成果。 所以你念佛多少萬聲,念佛多少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念佛,你的煩惱是不是一年一年地少了,是不是一天一天地輕了。如果一天一天地煩惱減輕了,說明你念佛功夫得力了,這個方法有效果了,不要把念佛當作自己得解脫的一個成果,那是錯誤的。 念佛只是一個方法而已,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如果不認知的話,我一天念好幾萬聲的佛號,見了人就罵人、見了人就發火,壞了,說明你的煩惱伏不住。你在健康的時候、沒有病苦的時候,你的煩惱都伏不住,如果到臨命終、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你的煩惱更伏不住,把佛號忘記了,你怎麼能夠有成就?所以不在於你念多少年、多少萬聲,而在於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心降伏,“降伏其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就知道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讓我們回歸自性,找到自己真心本具的家園。所以我們不能夠在法門上面爭強好勝,斗嘴斗思想是錯誤的。 “諸法平等”,只不過是我們每個人總在遇緣不同,有的人喜歡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非常有緣分,認真修行這一生就有成就了。所以我們認真修行就好,只有這個樣子,我們的心才能夠得清淨。 別人修哪個法門、別人怎麼樣,我們都是一句“阿彌陀佛”,多好。沒有煩惱,也很自在,你的受用就得到了。如果我們每天念著佛,對社會不滿,對別人不滿,對家庭不滿,這就說明我們的生活,我們學佛都失敗了。你的生活也失敗了,學佛也失敗了。 我們學佛的人,遇到什麼樣的環境都生感恩心——別人對你好,感恩他,“阿彌陀佛”;別人障礙你、別人欺負你,“阿彌陀佛”,消業障,多好啊!與世無爭,與世無求。什麼原因?“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壞人他也有失利的時候,壞人也是無常的。只有真常的,才是永恆的。真常的,是無善無惡無好無壞,原原本本,充滿宇宙,是真常的,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現在我們所遇到的這些環境是怎麼來的?是我們過去生中往昔的業力感應過來的,就是我們過去所種的因,這一生所結的果。我們今天能夠聚到一起念“阿彌陀佛”,能夠學習佛法,是我們過去佛緣、善根造就的。我們以前有痛苦、有煩惱,是我們過去的不好的緣分造成的。 但是,都會過去的。好的,我們要保留,我們要認真地去發揚;不好的,我們想:佛告訴我們了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放下吧!放下了,壞的放下了,好的就提起來了,你這個念佛功夫就得力了。所以菩薩心中,不會記一切眾生的不好。我們既然想學菩薩,我們也把這個心放開、放大,光記著眾生善的、好的,把不好的,我們心裡面一點都不留,那是多麼歡喜的一件事情。 彌陀大願菩薩示現當今,給眾生增信, 做出“敦倫盡分,念佛成佛”最好典范 我們這個時代,是非常有福報的,非常有緣分,彌陀大願菩薩為我們示現是一個普通的人,普通的一個家庭婦女,她能夠有這麼殊勝的成就,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講的: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應化什麼樣的身來給我們眾生增加信心、增加無限的願力。 因為普通人能成就,我們比普通人高明太多了,比她有智慧、比她有能力,她能夠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就。這是在我們末法時期當中,最好最好的證明! 現在老年人念佛的特別多,就是信心時有時無:我念幾年,我念一段時間,信心就沒有了,就不堅固了,就退轉了,所以煩惱痛苦又來了,不能夠持久下去,所以就很難有成就。 彌陀大願菩薩就給我們示現,無論你是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無論你是做什麼樣一個工作,哪怕你在家庭裡面每天洗碗、照顧家人、做家務,你一心念佛,都能成就的。要本分,都盡到自己的本分,一心念佛,都能成就。這是給我們一個榜樣,最好的示范。 不是說她學佛了,離開自己的崗位了,到處亂跑、到處的怎麼樣,她才成就的,不是這個道理!就是在家庭當中自然成就。這就是祖師講的“敦倫盡分”,盡到自己的本分了,認真念佛,一心修行,就路還家,她在她的崗位上圓滿成就了。 所以我們就知道了,不是你要找一個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方式,沒有必要,總在於遇緣不同。你遇到什麼樣的緣分,你在這個緣分裡就能成就,不是說特意去找一個,特意去找就是攀緣。在家裡面,該做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該做什麼事情就做什麼事情,認認真真地去做,把身邊所能接觸到的一切眾生、一切人都當作佛菩薩,就像印祖開示的“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唯獨自己是凡夫”,自己為佛菩薩服務,你說你這個心情多好! 你在家裡面為你家裡面這些成員、佛菩薩服務;你在工作崗位上,你為你整個單位的佛菩薩服務。你這個心發出來了以後,你多自在,真正的是為人民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菩薩精神,這是大無畏的精神,大愛的精神,所以太好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通達這個道理了,這是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意義。為什麼我們把菩薩的這個事跡宣揚,告訴大家,就是讓大家在生活當中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而且都能夠在生活當中斷惡修善、離苦得樂,進而一生當中無愧於天地,很坦然、很自然,最後念著“阿彌陀佛”,成佛去了。 成佛去了,不是一個對死亡的寄托,而是對於我們現實生活的一種推動的力量,這就對了。不能說我念佛就是為了成佛,世間什麼都不做了,錯了!而是我們在心目當中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有一個推動的力量。世間好也好,壞也好,我盡心去做,努力地去做了,自然就有功德,“道法自然”。所以我們得失的心就沒有那麼大了、就沒那麼強了。這個時候你的生活、你的世界,多麼美好! 菩薩為我們作種種的示現,讓我們在生活當中找到信心、找到願力,比什麼都重要。所以,信心非常的重要。只有信心,才有成就。彌陀大願菩薩憑什麼成就的?就是憑信心成就的。憑真正的佛教的斷惡修善、敦倫盡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真正地落實了,就成就了。沒有什麼玄虛,也沒有什麼高深,就是本本分分做到了,就成就了。 這就給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的每一個人很強烈的啟示:這樣做,都能成就。不是效法她的生活方式,而是效法她對生活、對人生的那種態度,對人生那種意義,真正的是“大而化之”,在生活當中能夠看得開,能夠捨己為人,能夠幫助眾生,最後,真正成就了自己。學她的處事待人的那種心態,非常非常重要。在我們現前的時代,非常非常需要,這也是“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的結果。 我們眾生有福報,全身捨利的出現也不是偶爾的,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有福報。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人類精神文明鼎盛時期,是大唐盛世,我們一提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盛世頂峰,是什麼時候?是唐朝。大唐盛世的時候,中國的藝術、文化、宗教都到了一個頂峰時代。這就是物質文明到一定程度以後,必然要發揚精神文明,人才能夠真正的安定和諧、幸福美滿,才有依托,精神文明很重要。 在那個時代,過去西安是首都,法門寺是皇家的廟宇,佛指捨利就供奉在那裡。那時,每三十年佛骨捨利都會被迎請到皇宮,讓皇帝去供奉,表示風調雨順、人民安樂、太平盛世的一種象征。因為,佛經裡面有記載,過去皇帝都讀過佛經,知道捨利是“戒定慧之所熏修,最上福田”,這就是給人民昭示一種太平盛世、人民安樂的象征。 福田,是幸福美滿的象征。所以,每三十年就把捨利請到皇宮去供奉,這就是一個盛世的象征。你看,我們仔細觀察,到唐朝末年的時候,因為一個朝代的興衰更替,是一個自然現象。末年的時候,這個捨利就沉睡在地宮裡面,放在地宮裡面了,一沉睡就是一千多年。從唐朝到現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捨利一直都在地宮裡面,沒有被發現。 在近期,我們這個時代,佛骨捨利又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又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寓意很深,這是向人們昭示什麼?這就說明一切事情不是偶然的,不是沒有前因後果的,是必然的。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建設、文明也不亞於大唐盛世,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善根福報因緣具足,福報到了。所以這也是太平盛世、和諧盛世的象征。一千多年,早不出現晚不出現,這個時代出現了,它決定有寓意的,大自然是非常有規律的,沒有寓意是不可能的。 在唐朝同一個時代,九華山出現了地藏王菩薩的全身捨利,稱為肉身菩薩,九華山成為了佛教的一個名山聖地,給人類的精神文明增添了很深厚的文化內涵。 同時出現的還有六祖惠能大師,他使禅宗發揚光大,一千多年持久興旺,“一花開五葉”,五葉下面有五個門派傳下來,把禅門發揚光大,那時也是唐朝,所謂大唐盛世的時代。他這個肉身現在還在,在廣東韶關的南華寺,一千多年了,大家提到這個事情,都非常非常地景仰,號稱“東方的釋迦牟尼佛”。那六祖惠能是何許人?其實他也沒有讀過多少書、也不認識字,在黃梅五祖那個地方呆了八個月,挑水、劈柴,他開悟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把佛門禅宗發揚光大,影響深遠。 這是與佛的預言很像的,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什麼是正法時期?正法時期就是佛陀在世和佛陀去世後的這一千年。這個一千年,因為有佛陀的言傳身教、口口相傳,傳給下面的弟子,然後弟子再往下傳。這第一個一千年,因為是心傳、口傳、身傳,所以非常的純正,和釋迦佛在世的時候基本上沒什麼區別,叫正法時期。這個時候的人念佛,就是修戒律,就能得禅定,自自然然就有成就。 一千年以後變成像法時期,就是像佛法,但是已經不純了,不是那麼純了。所以這也是一千年,這個時候光持戒,人這個心、念頭控制不了,亂了。怎麼辦呢?還要加上禅定,就是因戒得定,修禅定,所以像法時期,禅定成就。禅定成就,剛好這個時代佛教傳到中國,是像法時期,所以禅風大興,禅門興旺,與佛的預言是相應的。 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我們這個時代,佛離我們,現在按照國際的歷史記載說有2554年,是末法時期了。末法時期,淨土成就,念佛成就的多,什麼道理?其實我們細心地去想一想,就能夠知道。 因為我們現在禅定,我們定不下來。我們連打坐的時間都沒有,你怎麼能定得下來?你看現在大家多忙,忙著去工作,忙著去生活,忙著種種的應酬,一天讓你去打坐4個小時,打坐的時間都沒有。你都沒有打坐的時間,你怎麼能得定?不能得定。 所以這個時候最方便的就是念佛:我走著路也可以念佛,我洗著碗也可以念佛,我掃著地也可以念佛,方便易行,而且直截了當。念佛成佛,念佛直接地淨化我們的心靈,這多麼殊勝。所以這個時代,這個方法,簡便易行。 你不可能洗著碗就入定,那不行;你掃著地,也不能入定,所以這就不方便了。你洗著碗可以念佛,你掃著地可以念佛,這就很方便。因為這個方便,所以修行才能夠讓大家更加有歡喜心。否則的話,我們每天沒有幾個小時在那打坐,我們就生煩惱心。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念著佛,去干著事,心裡面多自在。 這就是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其實佛法是平等的。禅也好、淨也好、密也好,其實都是讓人回歸到佛性,成就自己。只是現在眾生的根性、生活方式跟過去不一樣了。過去交通沒那麼方便,你出門一趟,很不容易。過去你要出門一趟,從這兒如果到山東青島的話,要坐船、坐馬車,要很久。現在一個小時,時間縮短了。過去沒有手機,過去沒有這些通訊設備,訊息很不方便,但是人很容易得定,因為很清淨,沒有信息干擾你。現在家裡面有座機,手裡面還拿著手機,24小時訊息不斷,打開電視,全世界的訊息都在裡面,再打開網絡,也都在裡面,這個心亂得你不能定下來了。 不能定下來以後怎麼辦?轉煩惱成菩提。把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妄念都轉成“阿彌陀佛”,都轉成淨土,都轉成淨的,直截了當,成就非常快速、非常有意義。 佛說的就非常非常正確、准確了,說這個時代,淨土成就。所以這個時代又出現了肉身菩薩——彌陀大願菩薩的慈悲示現給我們增加了無限的信心,給佛法的承傳作了一個見證。我們看到淨土經、看到佛經,感覺這都是幾千年前所說的,這都是過去人所修的,我們能成就嗎?我們現在修管用嗎?總是有種種的疑惑,有懷疑。給我們看到現前的例子。 我們去看六祖惠能大師的真身,看地藏王菩薩的真身,那是一千多年的事情,離我們還蠻遙遠的。我們現在又看到21世紀當今成就的,多親切。這就是我們人類文明的又一次提升、盛世的一種昭示。 我們到了九華山,就想到唐朝的時代;我們談到禅宗,就會想到六祖惠能大師。唐朝那個時代的盛世,我們都很向往,21世紀這個文明的世紀、文明的盛世,為什麼不給後世的子孫、後世的眾生留下一個文明的裡程碑?應該如此。所以,我們希望將來建一個捨利寶塔,把彌陀大願菩薩供奉起來,作為21世紀文明的一個昭示,過了幾百年或者上千年的子孫後代,當人們去研究21世紀的文明的時候,希望這個寶塔能夠為他們提供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我們的心願。 因為21世紀是個盛世,唐朝的盛世有那麼多的文化、精神留下來,我們這個時代也同樣應該為子孫後代、為後世的眾生留下點什麼,這是肉身菩薩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昭示,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使命。不僅僅是要想到、利益到我們現前的每一個有緣的人,我們更要想到未來幾百年、上千年的後世人們,談到了佛教、談到了中華文明,能夠追溯到我們21世紀的今天又一個文明的展示,那是多麼的榮耀、多麼的值得我們現代的人驕傲。 所以聽到這件事情都歡欣鼓舞,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使命,也是為子孫後代造福的一個機會。這是佛法無邊,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具體的顯現,所以非常的不可思議、非常的殊勝。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借著佛法的學習,自己離苦得樂,幫助身邊的人,幫助後世一切有緣的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那是多麼的殊勝,那是多麼的榮耀。雖然佛門講驕傲就退步了,但是確實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清楚。 現在已經是兩個小時多了,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有時間我們再接著學習佛法。借此因緣,祝願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福慧增長、早成佛道,阿彌陀佛!(眾:阿彌陀佛!) 也祝願我們的國家能夠更加的繁榮富強,永遠和平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阿彌陀佛!(眾:阿彌陀佛!) ——選自“大願講堂”,上開下願法師2010年12月11日講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