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教授:如法的皈依是什麼?怎樣皈依才能獲得皈依戒、皈依體?


 2023/1/31    熱度:934    下載DOC文檔    

問:如法的皈依是什麼?怎樣皈依才能獲得皈依戒、皈依體?

答:如法的皈依,在顯教裡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經典中講得很清楚。首先要認識到佛是無上的導師,認識到法是無上的真理。區分清楚它跟外道、跟世間的哲學、科學不一樣的地方,明白它真正高明的地方在哪裡。認知到這些以後的皈依,才是發自內心的皈依。現在主要的問題就出在皈依僧寶上。

什麼是僧寶,經論裡面講了很多,而且講得非常清楚。僧分為四種或三種,能夠作為皈依對象的僧只是“賢聖僧”或者叫做“第一義僧”。“第一義僧”的最低標准是《優婆塞戒經》裡所說的暖位,也就是說,修行至少達到四加行的暖位以上,才有資格做大眾的皈依對象。而其他的佛經中也曾強調,小乘須陀洹向以上,包括四向四果;大乘初地以上,包括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都算作“賢聖僧”。關於“賢聖僧”的標准,大小乘實際上是一樣的。如果按照法相唯識學、中觀的標准,在斷煩惱方面,十地的初地歡喜地,也就相當於小乘的須陀洹向,這才是真正“皈依僧”的皈依對象,並且包括了出家人和在家人。在家人如果證到聖果的話,也屬於“第一義僧”。

此外,皈依僧指的是皈依賢聖僧的全體,而不是僅皈依某一個人,這點弘一大師講得非常清楚。儀式上的皈依僧寶,作為佛教徒來說,必須要有一個清淨的比丘或比丘尼為之證明,證明你皈依了三寶,但不是皈依具體的某個人。但現在,很多信眾不明白這個道理,好多寺廟的皈依都是皈依個人,皈依某一位師傅。弘一大師當時講過,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這樣講的話,就等於自己宣布自己是賢聖僧了。

第二種僧是“福田僧”,即具有正信和正見,持守戒律,沒有犯四根本戒,沒有被驅逐出僧團。這樣的出家人也很寶貴,堪做大眾供養的對象,因此稱為福田僧。假如從外表看是出家的僧人,但不具備正信和正見的話,嚴格意義講屬於佛教中的外道,是不應該供養的。經典裡面都講得很清楚。

還有一種僧人,出家的動機是因為貧窮、饑餓,《涅槃經》裡面講這種人“名為禿人,不名為僧”,是不應該供養的。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出家人,如果不具備正信和正見,而只具備出家人的形跡,則或者屬於外道,或者屬於魔子魔孫,專門鑽到僧侶隊伍中來破壞佛教。對這種僧人,既不應該恭敬,也不應該供養。

真正皈依的對象是賢聖僧的全體。如果不皈依賢聖僧的全體,即使皈依的是出家人,是著名的法師、活佛,皈依僧寶這一點也是不具備的。更進一步講,皈依賢聖僧,是要皈依賢聖僧的正見,而不是一定要拜他為師。賢聖僧講的佛法是很准確的,因為如果沒有證道,講的佛法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確。假如所講的法中有百分之一的偏激,或者根本是錯誤的,就會誤導他人,甚至置人於死地。

但是,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在家人即使證到聖果,也不具備做佛教儀式、法會的資格。在家人不能給別人授三皈依戒,但是可以給別人授菩薩戒和密宗的戒。密宗的戒和菩薩戒是所有的在家人都可以傳授的。《菩薩本業璎珞經》說:夫妻、父子、兄弟可以互相授受。弘一大師也說過,比丘戒是絕不可能得戒的。因為比丘戒有一個團體,要一代一代不斷這樣傳承下來,你是皈依這個團體,不是某一個人。如果這個團體的傳承中斷,你就不可能得戒。所以南傳佛教很多國家不承認中國有比丘。當時太虛大師請來了五個南傳佛教僧侶,他們在上海看了半年,不承認中國和尚是比丘,所以就回去了。因為漢傳佛教守的戒律和生活方式跟他們不一樣,所以他們不能承認。所以藕益大師先自稱是一個沙彌,後來自稱是出家優婆塞,不敢自稱為比丘,因為傳戒的團體不夠資格,不能得戒體。當然,這是祖師這樣嚴格要求,我們不能這樣要求現在的僧眾。

但是在家人即使證得聖果,也不能在佛教的寺廟裡,到講壇或戒壇傳戒。在家人不適合主持顯教的法事,但是可以主持密教的。作為在家人,在這種場合,一定要對出家人非常尊敬,坐的時候或者作法的時候一定要把出家人請在上面,對他非常尊重,因為他們在事相上代表僧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