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三集


 2023/2/1    熱度:768    下載DOC文檔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三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13

   請翻開經 本第二十二面:

   上次我們講到「大菩薩」。怎樣才稱之為「大」?古德跟我們說有七個意思,前面三條已經 跟諸位說過,就是「有大根、具大智、信大法」。前面講的這三條,最重要的就是信大法,這一條比什麼都重要,因為具大智、有大根可以說每個人都具足,你現在大根、大智不能現前,就是你把信心失去了。也許諸位說,我今天縱然有信心也沒有辦法,我的智慧還是不能現前,還是這麼笨笨的。這種說法表面上看好像很有道理,其實不然!諸位要曉得,我們的智慧、根性可以說是迷失已久,要用佛學的術語來講,無始劫來到今天我們都是迷惑顛倒,就是迷得太久。我們的信心的確能夠恢復,但是,如果這個信心是剛剛發,發的力量很薄弱、力量不夠強大,智慧善根要想一下現前當然不容易。所以信,我們講大信,這個很有道理,這個信心實在講很難很難生起,不要說是一般我們在家學佛同修信心生不起來,出家受戒乃至於出家修行一輩子,信心都生不起來。可見得這七個大是關鍵。

   我出家兩年才受戒,受了戒之後去看老師,老師第一句話就告訴我「要信佛」。諸位想想,我學佛那麼多年,又出家受了戒,那時候教佛學院已經 教了兩年,還不信嗎?老師就給我解釋:信不容易!他說:不要以為你現在覺得已經 信了,真正信了智慧就開了。怎樣才叫信?對於佛法的道理要正確的理解、依教奉行,才叫做信。信了,我不懂、我不能照做,這不叫信。佛在《金剛經 》裡面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們想想看這兩句話多重要。古大德講《金剛經 》的五重玄義,宗旨就采用這兩句,「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本性,念佛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換句話說,信心清淨就可以證得理一心。在禅宗裡面講,信心清淨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再說得肯定一點,信心清淨就成佛了。諸位想想這個多重要,所以這七條裡面信心是關鍵。

   佛在本經 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這個注子講「深信圓覺,即心即佛之法,一切眾生,本成佛道」。這都是佛在本經 所說,其他經 裡面沒有這種句子。這樣講法,佛只在《華嚴經 》、《圓覺經 》這兩部經 講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今天再看第四義:

   講義【四、解大義:了解圓覺一心,具足體、相、用三大之義。】

   實在講,我們研究《圓覺經 》應當是很輕松不會感覺到困難。因為我們讀過《華嚴經 》,讀過《楞嚴經 》,讀過《大乘起信論》,這些經 論裡面所說的道理跟《圓覺經 》沒有兩樣。經 論可以說是廣說,說得很詳細,說得很完全。《圓覺經 》是略說,把所有一乘佛法的經 義,總其綱領簡單扼要的來給我們說明。這部經 特別便於受持,也就是便於修行。修行總是愈簡單愈好,如果要去理解,那這部經 愈大愈好,大,講得愈詳細。修行的愈簡單愈好,這是行門跟解門它的性質不相同。

   『圓覺一心』,「圓覺」就是佛,覺就是佛。在佛法裡面一般的講法,阿羅漢以上都可以稱之為覺,正覺。我們平常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辟支佛可以稱正覺,但是不能稱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換句話說,小乘人覺是覺了,但是不等於佛,因為佛的覺跟他的覺不一樣。到菩薩的覺,可以說等於佛,但是諸位要記住,見了性的菩薩才是正等正覺。像念佛法門講「理一心不亂」才叫正等正覺,「事一心不亂」只可以說正覺不能叫正等正覺。我們以念佛的功夫來說,在圓教裡面初住以上稱為正等正覺,一直到等覺菩薩都叫正等正覺。圓教十信位的菩薩,從七信開始叫正覺,七信以前(就是初信到六信)還不能叫正覺,七信以上叫正覺,圓初住以上叫正等正覺,到如來果地上才叫無上正等正覺。這地方講「圓覺」,圓就是圓滿,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後面又加個「一心」,這個意味非常之長,很有味道。說到修行,諸位都應當明了念佛是第一!我們從《華嚴經 》上看,善財童子去參訪,第一個善友就叫他念佛。念佛這個法門,它好在哪裡?它是直接修一心不亂。不像其他的法門,其他的法門也是修一心,但不是直接的,念佛是直接了當修一心。「圓覺一心」,這句話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具足體、相、用三大』,體相用在前面玄義裡面跟諸位講過。《華嚴經 》用「大方廣」三個字來代表體相用,「大」是講體大,「方」是講相大,「廣」是講用大,大方廣就是說圓覺一心三大。這個意思,我們在《起信論》裡面也詳細的討論過。《楞嚴經 》經 題一開端「大佛頂」這三個字,也是講的一心三大。

   講義【五、發大心:乃發廣大平等慈悲心,視大地眾生,皆如一己,普為與樂拔苦。】

   什麼叫『發大心』?關於這一點,我們在講堂也常常勸勉同修們。正如經 上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變成眾生?心太小了。本來你的心是大心,真正的心是大心,換句話說,覺悟的心是大心。現在迷了,把大心迷了,迷了大心就變成小心,小心量了。小心量可憐!兩個人在一起都要鬧意見,彼此不能相容,你怎麼能成佛成菩薩?實在說,連做個人的資格都沒有,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仁心」,中國古人造字,「仁」是二人,就是有我還有別人,換句話說,能包容一切人,這個心才是仁心,你來生才能再得人身。你這個心不能包容別人,這個心量太窄小了。小心眼的人,世俗人常講「這個人鬼頭鬼腦」,他來生往哪裡去?他來生一定到餓鬼道去。他還沒有去就鬼頭鬼腦,來生怎麼不會到鬼道去!學佛,特別是大乘佛法,教我們什麼?無非是教我們恢復本來的大心。大心從什麼地方發?不是天天跪在佛菩薩面前,「我要發大菩提心」,沒用處的。要在待人接物之間學平等心學慈悲心。

   『乃發廣大平等慈悲心』,這是念念要記在心裡。我對人沒有慈悲,這是自己錯誤,迷了;我對人不平等,迷了。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妄念。有妄念就不平等。清淨心裡面沒有妄念,一切萬法本來平等。沒有妄念的清淨心,對待一切眾生自然是大慈大悲,這種道理我們要曉得。『視大地眾生,皆如一己』,都像自己一樣。『普為與樂拔苦』,見到眾生樂我們也快樂,見到眾生苦如同自己受苦一樣,這叫發大心。大心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發、去鍛煉,不是空口說了就算。所以心量要大,要能容忍,要能包涵人。

   六祖在《壇經 》裡常常教訓我們,要尊敬別人,要知道責備自己,有了過失不要推給別人,過失都是自己的,為什麼?外境沒有過失。這叫真正修行!凡是教你改過自新,那都是你的善知識,這種人在世間實在講只有三種人:第一個是父母,他是誠心誠意的教我們改過自新;第二個是老師,你要是遇到真正的老師,他看到你的毛病要責備你,教你改過自新;第三種在社會裡面是長官,他要勸你改過自新。長官是一個團體裡面的領袖,你們讀讀中國的《禮記》,他具足三種條件: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長官了不起!在一個國家裡面就是國家的領袖、總統,他是全國老百姓的「君」,就是領導人。「作之君」就是領導人;「作之親」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他要愛護全國的老百姓;「作之師」,他是老師的地位,要教導全國的老百姓。凡是做一個領袖,要具備這三個條件。沒有這三個條件,你做什麼領袖!領袖不是作威作福的,他有責任:有領導的責任,有父母的責任,有老師的責任。比起世間,父母只有盡養育的責任,沒有領導的責任;老師只有教導的責任,沒有養育的責任,也沒有領導的責任。

   古時候為什麼要提倡忠君愛國?你就曉得帝王對老百姓有什麼樣的義務。今天民主時代,他被選為縣長、市長,他被推選為總統,他就要盡這三個責任,就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盡到這三個責任,他是一個好的領導人,是一個好領袖。同樣,一個機關團體的領導人也是如此,譬如開個商店,商店的老板是領導人,他對伙計就要盡這三個責任。寺廟裡面的住持,寺廟也是個團體,我們過團體生活,住持也要盡這三個責任。不論大小團體只要是負責領導人,他就具備這三個條件,所以他是可尊可貴,我們應當要尊敬他。別的人,你做壞事做錯事誰管你?沒有人管你,你墮落活該墮落,他在旁邊看笑話。這三種人有責任!

   特別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應當是明理,曉得這個道理,對這三種人格外尊敬。為什麼?這三種人對自己恩德大,對眾生恩德大。也許諸位說,老師教很多學生對眾生有恩德,一個團體、國家領導人他對許許多多人有恩德,那我父母有什麼恩德?父母乃是根本,你能孝敬父母就能影響別人,給大眾做榜樣。這個在社會裡面,是以身教!所以教孝多是以身教,我自己做到,別人看到了,他也來模仿,他也來效法,這是真正的恩德。教孝,是教育的根本法。我們曉得,佛法的基礎就是孝道。為什麼?因為佛法是師道,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它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你在家能孝順父母,你在學校才會尊敬老師,決不會說尊敬老師而不孝順父母,沒有這種道理。像植物一樣,沒有根哪來的本?哪有枝葉?孝道是根本,這些基本的道理我們應當要懂得。

   講義【六、修大行:即修四攝六波羅蜜行,自他兩利。】

   『行』是行為,『修』是修正,修行是修正行為。修正行為要從哪個地方修?要從大處去修。我們常講的大處著眼,微細的地方去下手,這個地方都是叫你著眼,「修大行」要在大處著眼,要在小節裡面改過。這個地方給我們提出綱領:『即修四攝六波羅蜜行,自他兩利。』四攝、六度,大家都曉得,也都會講,可是做了沒有?一條都沒有做。可見得,心沒有發,信沒有。四攝第一條是布施,六度第一條也是布施,我們要問,四攝跟六度的布施一樣不一樣?布施的形相是一樣的,用意不一樣。四攝法的用意是接引眾生,沒有自利完全利他;六度,完全自利,沒有利他。什麼時候六度是利他?菩薩到圓滿,成佛了,成佛之後倒駕慈航,這個六度是利他的,那個時候不叫六度,就叫四攝。

   四攝跟六度是一不是二,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自己還沒有成佛之前,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這個不要搞錯了。自己成佛之後,六度就變成四攝法,度眾生、利益眾生,不是在度自己,因為自度已經 圓滿,完全是度眾生。在沒有成佛的時候,你修布施,自利這一方面屬於六度,利他那一方面屬於四攝,兩種意思都有。成佛之後倒駕慈航而來,修布施波羅蜜,自度的意思沒有,只有利他,利他就叫四攝法,所以這個地方叫自他兩利。自利是六波羅蜜,利他是四攝法。布施是捨,自利的捨什麼?捨貪心,捨悭吝心,把這個東西布施掉,捨嫉妒心,捨貢高我慢心,捨妄想心,捨生死心,到最後連菩提涅槃也捨了,那就圓滿。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把世間法統統都捨了,他涅槃不肯捨,所以他住在涅槃裡頭。菩薩不能成佛,為什麼?他度眾生這個念頭不肯捨,他認為「有能度的我這個菩薩,有所度的眾生」,能所未忘,還有佛道可成,有生死可了,這些東西都沒捨,所以不能成佛。

   所以佛法,在究竟法裡面去講,真的,六祖大師一語道破,「本來無一物」。《心經 》說得好,「無智亦無得」。如果你要在這一生中大徹大悟見性成佛,那麼你這個大心、大行以及大信、大義,這七個大裡面實在講只是一樁事情,哪一樁事情?就是《心經 》裡面講的「無智亦無得」。世出世間法裡,發無所得的心,你心無所得,大心;解無所得,大解,解大義。發無所得心,那是發的大心,這個叫真大!你這個心怎麼不清淨?怎麼不自在?就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真大。原理原則雖然是這樣,怕的是我們沒法子修,還沒有這個心量,還沒有這個見解,那麼在四教裡面,咱們就修個藏教六度!藏教六度是用生滅心,換句話說,沒有捨離情識,這個地位是名字即菩薩、觀行即菩薩,從名字到觀行,去好好的學布施。

   「四攝法」就是接引大眾,這四個原則也就是技巧。第一是「布施」,布施是給與眾生恩惠。布施要是有企圖、有目的,那是造罪業。佛菩薩接引眾生沒有任何企圖,沒有任何目的。看到你這個人對佛有好印象,想學佛,無條件的幫助你,這是布施。有條件有目的,「我對你好,將來你要報答我」,那就壞了,那個不是學佛,那你是在迷,迷在境界裡,起了邪思、長了邪見,這是大錯特錯,心不清淨了。真正明了「無智亦無得」,以無求無得之心來修四攝、六度,這叫行菩薩道,這叫修大行。有希求,將來還有個所得,自己還有個希望在裡面,這不叫修大行,這叫修小行,這個小行就是世間有漏之行,不能出三界。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你真正是不希望別人報答,沒有任何條件去修四攝六度,這就叫大行,這是最簡單的一個說法,稱得上大行。

   第二是「愛語」。你的言語別人聽了能充分的理解,又很合他的意思,他很歡喜的接受,這叫愛語。所以,愛語不是奉承人的言語,不是故意給人說好話,那就錯誤,那是世間的谄媚、巴結。你要是把谄媚、巴結當作愛語,那就錯誤了。我們要問:佛說愛語,有沒有一個榜樣給我們看看?有。佛所說的一切經 就是愛語,部部經 一展開就是佛菩薩的愛語,因為佛講的這些話的確很有道理,他講的我們能理解、我們能相信、我們歡喜接受,這就是愛語。

   第三是「利行」,行就是行為、行動,利就是利益。你所做的這些事情,用我們現在話來講,你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這個事業對社會、對國家、對別人有利益,這叫利行。因為菩薩並不完全都出家,在家多過出家。什麼叫不利行?譬如你做小偷,這是不利,對別人、對社會、對國家都不利;你營私舞弊,這是不利。有利益的,他就歡喜接受。譬如學佛的人,你要接引你的朋友,你勸他來學佛,你自己是干強盜的,「我怎麼能跟你學」,他不相信了。你有正當的行業,有生意買賣,賺的盈余還拿出一些做社會福利慈善事業,人家才會相信。所以,福利社會大眾的行業、事業,這叫利行。在一般講,這三條,菩薩在因位當中可以修,像我們現在都可以修、都可以做。

   第四是「同事」。同事這一條是有條件的,必須在果位才能修,因位上不能修,我們講菩薩果位。方便來講,圓教初住以上的可以修同事;嚴格的講,八地菩薩以上才有資格修同事。要八地以上,八地是不動地,什麼樣的境界都不動心,像經 裡面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是真不動。初住以上的,明心見性了,可以用某種程度的同事,不能說是無條件的同事。同事是什麼?為了接引眾生,他干什麼事情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干,這叫同事。那個人他喜歡跳舞,你也天天陪他跳舞,他喜歡打麻將,你也天天跟他去打麻將,久而久之,你度不了他,反而被他度了,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不動地的菩薩才行,他沒有任何顧慮,他在那個境界裡不動心,慢慢的會把這個眾生領到佛門裡面來,那是最高明的。他有那些不良的嗜好,你也示現跟他一樣,在那種嗜好裡面你是世界第一,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到最後你一搖身學佛了,他就跟著學,「他學佛了,我也跟他一道學」。這是四攝裡面「同事攝」。

   我們想想,諸佛菩薩的數量比我們眾生多,為什麼諸佛菩薩現在不示現同事攝度那些造惡業的眾生?你們想想這個道理。眾生在業障深重的時候決定不能回頭,經 裡面講「一闡提」,佛來了也無可奈何。暫時放一邊吧!等他在什麼時候有這個念頭了,可以回頭了,佛才用同事攝。換句話說,用同事必定會叫他回頭,如果用同事不回頭,這個同事攝完全失敗,諸佛菩薩怎麼會做這樣的事情!諸位要曉得,四攝法裡頭只有一個「同事」不可輕易去嘗試,自己要衡量自己的智慧、定功夠不夠程度,你有這個智慧,有這個定功,可以用這個手段來接引這些造作惡業的眾生。惡業包括的范圍很多。有很多事業,看起來好像是善,實際上不善。我們舉一個最顯著的例子,像現在有很多善心人信一貫道,以為一貫道是佛法,這是迷信,這個是錯誤!你如何能夠度他回頭?如何能叫他在迷妄當中覺醒過來?當然最適當的是同事攝。

   「六度」,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裡面以法布施為主。「四攝法」裡面的布施,也是以法布施為主。我們捨財物供養別人,諸位想想,別人得利益能得幾何?自己要怎麼樣?自己要捨貪心,這才叫做自利。如果你聽說佛門裡「捨一得萬報」,這個生意可以做,一本萬利,完全用生意頭腦到佛門來賺取最大的利益,來修布施,這就顛倒了,這個不但不是自利而是自害。為什麼?把佛法當生意買賣來做。「我為什麼在佛門做功德?因為一本萬利,捨一得萬報。假如我在佛門捨了,將來沒有果報,那我布施干什麼?我供養他干什麼?」這錯誤了。世間人施捨尚且不希望果報,何況你學佛!你要是希求有果報,有這個心,這個心是染污心,這個心是無明心,是不清淨的心,是迷,是邪知邪見。你學什麼?學佛。佛是正覺,可是你所作所為完全是迷惑顛倒,增長無明、增長邪見,你學的是什麼佛?這些話,入了門的同學一定要曉得。可是你接引初學的人不能這樣說,這樣一說,他不來學了,「佛門裡面學到最後什麼都沒有,我學它干什麼?」他會發生誤會,會發生曲解,甚至引起謗佛謗法,罪過無量。殊不知「一切不可得」,這句話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一切都具足。豈不聞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缺什麼?你樣樣都不缺!世間人求富貴,世出世間誰的富貴最大?成佛富貴最大。你看看《華嚴經 》,古人常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換句話說,不讀《華嚴》,不曉得成佛的富貴!真富貴是那些成佛的人,是那些成就菩薩的人,他們得到真富貴,世間人的富貴是假的不是真實的。唯有佛菩薩的富貴才是決定真實的,因為它是稱性,它那個富貴是屬於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我們世間人的富貴是有得失的,是有來去的,是有生滅的,可見得是假的。真富貴在佛門!

   修法布施才能得稱性的財富,所以法施為第一。法施裡面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修法,自己要不會修,那你拿什麼「法」布施?修學的綱領,我們在講席當中時時提醒諸位,有三條,根本的修行法就是三皈依:佛法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佛是覺悟。從前不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迷惑,皈是回來,從迷那裡回過頭來,依什麼?依自性覺悟,不迷了,這叫皈依佛。我們自己真正一切都覺悟了,我們才以覺法布施於眾生,這是法布施。「皈依法」,法是正。因為從前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生起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現在從邪知邪見裡面回來,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見。自己正知正見,才能以正知正見的正法布施給眾生,這是法布施。皈依僧,僧是清淨、和合的意思;唯有清淨才能和合,和合裡面才見到清淨。從前我們與大眾相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染污、不清淨、感情用事,要從這些地方回過頭來,依自性淨,依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了,才將淨法布施給眾生,這叫法布施。

   三皈依從初發心到等覺,修什麼?就是修這個東西。千經 萬論講修行的道理,講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就是這三個東西。六度四攝法也是修這三個,為什麼叫你修布施?叫你修覺、正、淨而已。為什麼叫你持戒?持戒也是為了覺正淨。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統統都是為了修覺正淨而已。所以問你,你學什麼?你修什麼?你能一下子答出來「我修覺、修正、修淨」,滿分,一百分。所以要曉得自己修什麼。真正明白了,我們在一生當中有了目標。我的目標是什麼?目標是覺、是正、是淨。以覺正淨修自己的心性,以覺正淨幫助別人,這就是自利利他。

   講義【七、求大果:念念趣向無上菩提之果覺。】

   我們的目標要大,要大處去著眼,千萬不要想有個下品下生就可以,你求這個果太小了,最低限度也要求上品上生,要有這個志氣,要求大果。大果是什麼?『念念趣向無上菩提之果覺』,有這個大的志向。無上菩提是什麼?是究竟佛果。等覺菩薩還不滿意,一定要成佛。我們要問,這個事情一生當中能辦到嗎?如果你提出這個問題問我,我就很干脆的告訴你,你這一生當中辦不到。你要是問我為什麼辦不到?因為你有懷疑,你信心不清淨,你信心清淨還會來問我嗎?你來問我,你的信心就不清淨。一生能不能成佛,完全在你有沒有信心,這個信心並不是貢高我慢的心,並不是自大的心,這些道理你都明白了,方法也明白,境界也懂得,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信心,真正在一生當中做到圓滿的覺、圓滿的正、圓滿的淨,就行了。覺正淨圓滿,就成佛了,那就是無上菩提果覺。

   這個事情是要修!你日常生活當中不修,那有什麼辦法?不修不能證果,你在這個境界還是迷,還會起邪知邪見,還會被染污。這個事情無關別人,完全靠自己,自己這一念真轉得過來,成佛不難!《楞嚴經 》裡面講「歇即菩提」,歇什麼?在皈依佛裡頭,迷歇了,就覺了;皈依法裡頭,邪知邪見歇了,沒有了,那就是正知正見;皈依僧裡面,一切染污歇,沒有了,那就清淨了。《楞嚴》裡面「歇即菩提」,那個菩提就是此地所講的「無上菩提果覺」。你在境界裡面不肯歇,那有什麼辦法?

   講義【具此諸大,故名大菩薩。】

   上面講的七個大的意思統統具足,這就叫大菩薩。

   講義【摩诃薩者:梵語摩诃,此雲大。上既稱大菩薩,此復加摩诃薩者,謂是地上大菩薩中之大菩薩。】

   大菩薩中之大菩薩,通常都是稱等覺菩薩。

   講義【以文殊等十二位,皆是等覺法身大士,復居十地以上之人。並其同行眷屬,其數約有十萬人俱。同心同德,和合聚集,故雲俱也。】

   『以文殊等十二位』,《圓覺經 》裡面這十二位菩薩全是等覺菩薩,「皆是等覺法身大士」,他們在十地之上,我們通常稱十地菩薩為「摩诃薩」,摩诃裡頭再加「大」,這個意思都是稱等覺。他們的同行眷屬,跟《華嚴》一樣,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數量有十萬人俱,『同心同德,和合聚集,故雲俱也』。

   這一段文字不多,可是意義很深,也非常重要,特別跟諸位詳細說出來,因為將來諸位無論看什麼經 ,你一展開經 文,六種成就裡頭一定有這個句子,這個句子的含義就像今天我在此地跟諸位所講的,古人注解雖然這樣說了,這個意思你看也看不懂,要特別的提醒諸位。今天因緣很殊勝,美國一位同學發心皈依,我們今天提早五分鐘下課,諸位可以參加他的皈依禮,我們為他祝福,希望他將來也成為大菩薩,把佛法帶到美國去發揚光大。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