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六集


 2023/2/3    熱度:675    下載DOC文檔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六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16

   請掀開經 本第二十五面,請看經 文:

   經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這四句經 文是說明十二位菩薩,這十二位都是等覺菩薩。『與諸眷屬』就是指十萬菩薩,這十二菩薩是十萬菩薩眾裡面的上首。『皆入三昧』,三昧就是前面所講的神通大光明藏,《楞嚴經 》裡面稱之為首楞嚴大定,淨土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從這段經 文我們可以明了,圓覺會上這些諸菩薩與《華嚴經 》境界完全相同,就是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講的十萬菩薩都是法身大士,換句話說,都是證得理一心不亂的人,從這裡也能看出圓覺法會的殊勝。「皆入」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佛力加被」,我們要曉得,佛力加持,佛力是平等的,平等加持。在平等加持上,能加持的沒有問題,被加持的人得要有相當程度,程度要是不到,雖然加持,好像不發生作用。譬如佛的神力,他加持這些諸大菩薩摩诃薩也加持六道眾生,佛絕對不會有偏心,對於這些菩薩特別照顧他,沒有這個道理,那不是佛。為什麼我們似乎得不到佛力加持?這點我們要明白,是自己有煩惱業障,障礙了佛力加持,不是佛不加持我們,是我們自己障礙了自己,這是真實的狀況。到什麼時候,我們自己才能覺察得到佛的力量加持在我們身上,智慧、三昧、福德無有一法不加持?那要到自己這個心清淨了。由此可知,清淨心能接受佛力的加持,清淨心與佛心是相同的。第二個意思「智同於師故」,這個智慧是根本智,根本智從哪裡來的?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所以你心清淨,根本智就現前,智慧同佛才能得到佛力加持。『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平等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不二法門,注子裡說「身心寂滅,平等一相」,到這個地方是把六種成就說完。下面一段是本經 的發起序。

   我們在通序裡面,就是證信序裡面,見到這個法會真是無比的殊勝莊嚴。上一次也曾經 跟諸位提到過,古德常常告訴我們,研究經 教不在乎多,多了沒有用,一定要精、要深,這才有用。正所謂「一經 通則一切經 通」,一經 通,你們想想,比起我們一切經 教都把它搞通,到底是搞一樣容易,還是把整個《大藏經 》搞通容易?就跟你們在學校念書一樣,我所有的科系都把它念完容易,還是單單念一個科系容易?這是一樣的道理。由此可知,不但在行門上講要一門深入,解門裡面也重視一門深入。

   像宗密大師他一生專攻《圓覺經 》,在中國可以說他是《圓覺經 》的祖師,一直到今天講《圓覺經 》的人,都沒有辦法脫離他的注疏。我們讀的注解本子,圓瑛法師近代的人,你把圓瑛法師這個注解跟宗密大師的《圓覺經 疏鈔》,你拿來對對看,幾乎百分之八十都是宗密大師注疏裡的意思,沒辦法超越。圓瑛老法師的《楞嚴經 講義》現在流通全世界,你把交光大師《楞嚴正脈》打開來一看,百分之七十全是交光大師《正脈》裡面的,不容易!古人證入的界線想超越他好難好難。

   過去我在台中,李老師很感歎的說,圓瑛法師何等人物,沒有辦法超越交光大師畫的圓圈圈,超不過。他的《圓覺經 》沒有辦法超越《圓覺經 大疏》,所以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在一部經 裡頭專攻。平素講演那真是自在,有些人一生就專講這部經 ,他專攻一部他就專講一部。有些人是隨說,這個隨說不一定是把這個經 從頭到尾講完,隨便在裡面抽一段來講,太自在了,也容易契機。譬如人家請你,「法師我請你講一次開示」,你是學《圓覺經 》的,你看看眾生的程度,他們的需要,在《圓覺經 》裡面隨便選個一、二段來講,不一定要講全經 ,這樣聽的人非常受用,很能夠得利益。你說一定要講一部經 ,不見得聽眾能夠得受用。譬如一部經 講完了,他在這裡面得的受用不多,得個幾句,其余的那個時間也等於說是空過,得不到受用空過了,不如那些在經 文裡面挑選幾句來講來得有受用。

   我們現在在忠孝西路講《華嚴》,就是采取隨說的辦法,隨便在裡面挑選,也沒有先後次第,喜歡跳到哪裡我們就講哪一段經 文,總是針對著我們目前煩惱習氣來說,來選擇經 文對治我們眼前的煩惱習氣,這是我們最得受用的。換句話說,其余的那些部分,我們眼前用不著的,我們都把它略過,這個也是一種方法,這也是無量功德。絕對不要有個概念,「這個經 從頭到尾講圓滿這個功德才無量,如果沒有講完那我就沒有功德」。你們想想,你要是起這個心動這個念,你不就著了四相嗎?《金剛經 》上著相,著相是凡夫。佛在經 文裡一再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才真正無量功德,應無所住就是一切都不執著。

   說法利生是應病與藥,眾生害的什麼病,我就給他什麼藥,那個藥一吃他病就好了。不必說這個眾生有病,我把藥統統都拿出來,拿出來這個眾生如果他要是有智慧曉得我害什麼病,選幾服來吃,吃得好。如果他自己不懂得,胡亂一選,還把他吃死了,那不是冤枉!你把全部經 搬出來講,就是這個意思。這個人害了病,把藥店所有的藥統統買來送給他,那就壞了,有許許多多他用不上,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

   這些話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 》裡都曾經 提到過,最近有幾位同修發心印《金剛經 講義》,我們最近也在做《金剛經 》的錄影帶,二十四個帶子將來我們辦講座很有用處,前面詳細,後面雖然是說得簡單一點,但是有江味農的注解做參考足夠了。

   發起序裡面,這段在本經 來說,大的問題就在這段經 文裡面提出來,我們要注意看。請看經 文:

   經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段是禮節,《圓覺經 》文殊菩薩這一章,就是第一章,實在是發起全經 的大意,換句話說,整個《圓覺經 》的中心問題就在這一章。在這裡面,他提了三個大問題:

   講義【初問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次請菩薩,發清淨心,遠離諸病;後及末世,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可見得這三個問題,對一個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經 【大悲世尊。】

   這是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贊歎,『大悲』就是大慈大悲,這一句是稱贊如來,前面那一段是禮敬。《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有禮敬諸佛、稱贊如來,按照這個順序決定不亂。

   經 【願為此會。】

   『願』是祈求。『此會』是講當會,圓覺法會。

   經 【諸來法眾。】

   『諸』是眾多,『來』是來到此地,『法眾』就是求法的這些大眾們。

   經 【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這就是他提出第一個問題。『如來』就是成佛的果地,是究竟的佛果。這個意思就是說,過去已經 證得究竟果位的這些人,像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你們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是什麼?「本」是根本,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學大乘菩薩的人,最初根本是依據什麼樣的理論方法來修行,他就成佛。這個問題問得很重要,如果我們得到這樣的理論方法來修,我們豈不是很快就成佛了嗎?所以學佛一定要以佛為學習的模范,我們才能成得了佛。拿菩薩來做模范,我們學來學去學得最好也不過是菩薩而已。你要是拿一個人來做模范,我學得再好也不過跟他一樣,這是一定的道理。至於諸佛如來,是佛佛道同,我們就學一尊佛。釋迦牟尼佛很謙虛,不叫人「你們都學我」。實際上他可以這樣說的,但是我們一般凡夫的概念,如果釋迦牟尼佛說「你們都學我」,我們一般人講你叫我們學你,不准我們學別人,你還不是自私自利,你還不是有分別心?佛教給我們要謙虛不要自以為是,所以佛本身就示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他教給我們學阿彌陀佛,不叫我們學他。我們學阿彌陀佛就是學他,剛才講了,佛佛道同,無二無別。沒有自私的!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注意到。所以一個好的老師決定不會稱贊他自己。你們諸位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看到的,哪一個菩薩與善知識不是自己非常謙虛推崇別人?

   這樣一個好的善知識,怎樣叫大家來跟他學?旁邊的人就有責任,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那些諸佛有責任。所以世尊他的弟子當中,無論是常隨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許許多多都是古佛大菩薩再來的,這些人負責什麼?推崇。「釋迦牟尼佛智慧第一,你們要好好的跟他學」,別人推崇。佛不能自己在外頭宣揚,「我就是第一,你們都跟我學」,沒有這個道理,這個話說不出口的。古來祖師大德,你要去問他,他都說:我不行。你問他:有修有證嗎?他說「我沒有證果,我也沒有學問,我樣樣都不如人」,他謙虛,他說的這個話不是沒有道理,真有道理。你不要以為他樣樣不如人,那是他客氣話,假的,客氣是客氣,也是事實。你仔細想想,祖師位上要是比起那些證果的諸大菩薩,那他是不如人,比起十方諸佛是不如人,比起凡夫,有些凡夫有很多技能,他沒有學過,他也沒有。哪一個人都有他的特長,每一個人也有他的缺點,就長處來說我們不如人,就缺點來說我們自己缺點太多,所以有什麼值得驕傲?總得要謙虛。

   所以學佛,我們要有一個模樣,依照這個模樣來修學,古德常講「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學佛裡面最上的是佛,經 典裡面最上的是一乘了義的經 論,我們可以取這個。大家曉得,《華嚴》是一乘了義大經 ,《法華》也是,《圓覺》也是,《楞嚴》也是,都是一乘了義的大經 。般若經 裡頭《金剛經 》也是,像這樣的大經 我們行嗎?不行,你看曬蠟燭的法師,他念《法華經 》他就行。他的方法你們要記住,連經 帶注解統統念背過。古人所謂「鐵杵磨成針」,只要功夫深,你有毅力、決心、耐心,假以時日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曬蠟燭的法師也是二十多歲才開始,用了將近二十年的功夫,他成就了,這就是人家的長處。我們今天的人希望趕快成就,欲速則不達,沒有耐心,給你說這個東西要學十年就害怕不敢學了。最好十天就畢業,像我們大專講座,這是最歡喜的,一來來了很多人,為什麼?七天就畢業,十天就畢業,大家都願意來。你說我這個教育要辦七年,要辦十年,就沒有人來了。他沒有耐心,他怎麼能開悟,怎麼能成功!還有一點就是禁不起社會的誘惑,心不定,這不能成就,一個是沒有耐心,一個是沒有主見,這是我們現代人的大病。

   講義【本起清淨因地法行者。】

   底下解釋這句話。

   講義【即如來在凡夫位。】

   就是我們現在的地位。

   講義【最初根本,所起之因地心,及所修無漏法行。】

   『法』是方法,『行』是生活行為。他在生活行為上,用什麼方法成為無漏行?『無漏』是什麼?沒有煩惱。我們的生活行為一天到晚是煩惱不斷,他們修行一開頭就是生活行為裡頭不生煩惱,這個高明,這叫真修行!不生煩惱,用心不一樣。我們為什麼從早到晚心行會生煩惱,會變成有漏的?有漏就是煩惱,我們錯用了心,我們用的是分別心、執著心、貪心、瞋心、傲慢心、嫉妒心,用這個,你怎麼不生煩惱!你一天到晚當然是增長煩惱,增長無明、增長邪見、起惑造業,將來要墮三惡道,你修的是這個道,修三惡道。人家用的是什麼心?人家用的是清淨心,清淨心是覺心。

   講義【因心而曰清淨者,即自性清淨。】

   這個東西沒有什麼差等的,也不是說我要修多少時候才可以用這個心,不是的,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是各個都具足的,人人具足。《楞嚴經 》裡面所講的六根根性就是自性清淨心,六根根性你有,在眼就是見性,在耳就是聞性。眼識是依見性而生起的,耳識是依聞性而生起的,生起的這個識是有生有滅的。你的見性聞性是不生不滅,那是真心;你用這個心,你就沒有煩惱,你這個生活就自在,無論處在順境或者在逆境都不生煩惱。你一天到晚快快樂樂,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那是真正的歡喜。為什麼?這個不是苦樂憂喜捨的喜,苦樂憂喜捨的喜是相對的,那是有漏的,法喜充滿這個法喜是無漏的。從來沒有聞過佛法,今天頭一天入佛門就可以用它了。

   當然這樣說起來,與佛門裡常講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關系。所謂善根是什麼?這一聽你就懂了。先說因緣,因緣就是你有這麼一個機會,第一次聽經 就聽到大經 ,不是從阿含、方等慢慢來的,你一開頭就聽到大經 ,一乘了義經 典,這是因緣。你有這個殊勝的因緣,可是你還得要具足善根福德。善根是什麼?一聽就信、就懂,你要是聽了不相信,聽了不懂,那沒有用處。福德是什麼?我信了、懂了,我就照做。這一照做,你想想這個人是不是有福報?他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是福,他立刻就能離苦得樂。所以這部經 一開端,就把如來成佛的根本告訴我們,成佛就是這麼成的,修行就是這麼修的。修行著重在修心,心清淨了,行當然清淨,為什麼?一切行裡頭不生煩惱,他怎麼不清淨!生煩惱就不清淨,不生煩惱就清淨了。生活裡面有苦悶、有苦惱,不清淨;生活裡面沒有苦惱,那怎麼不清淨!修行是這個修法,諸位要懂這個意思,這是一乘了義究竟之談。

   不是跟你講小乘,小乘是每天叫你念多少聲佛,拜多少拜佛,那個叫修行,每天要讀幾個鐘點。這個地方沒有的,一乘了義經 典所講的修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叫發大心、修大行。每天盤腿面壁坐上幾個鐘點,去念多少萬佛號,磕多少千大頭,那叫修小行,不是修大行。大行是無障礙的,大行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從早到晚我們的活動從來沒中斷,生活行為沒中斷,睡覺還會作夢,可見得睡了你的行為還是沒中斷。在行為當中,永遠能保持著覺而不迷,覺就是用自性清淨心,迷就是用分別心。迷是什麼?用八識。覺是用四智,或者我們用《楞嚴經 》裡面講的,用六根根性那是覺,用四智是覺,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一開頭就會用。三皈依裡頭,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他怎麼不樂!這就是諸佛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佛有什麼秘密?全都告訴你了,你一進門來頭一句話就告訴你了,還有什麼話講!絕不吝法。

   講義【本經 所雲:清淨覺相。】

   就是覺而不迷,那就是你的清淨覺相。

   講義【為諸行所依之因地心也。】

   『諸行』是什麼?一切的行為。一切行為裡面最重要是心,我們講身口意三業,最重要的是意業。意業如果依清淨覺相,這個意業就是妙觀察智,就是平等性智;假如迷了,不依清淨覺相,那你這個妙觀察變成第六意識的分別,平等性變成末那的執著。一迷,就叫它做末那識、第六識;一覺悟,就叫它做平等性智、妙觀察智。

   我想這個話你應該聽得懂,你也會相信。換句話說,這三個條件,因緣有了,因緣具足,善根你也有了,現在問題就是福德你有沒有。有福德你馬上就照做,你從今天以後只有樂沒有苦,只有自在沒有憂愁,學佛的好處你馬上就得到,那是你有福德。要是沒有福德,我也相信,我也懂得,我還是不肯做,還是一天到晚迷惑造業去受苦,那就沒有辦法。所以這三個條件缺一條都不行,三個條件要統統具足,一條都不能缺。

   講義【此心寸絲不掛,一塵不染,故曰清淨。】

   前面這兩句話是形容清淨心。底下引用得非常好:

   講義【即六祖大師所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你們想想,六祖為什麼二十四歲就得道,五祖就把祖位傳給他?他二十四歲時,聽人家念《金剛經 》,這是因緣,因緣殊勝;他一聽就懂,就能相信,善根深厚;這一懂一信,他馬上就做到,他的福德殊勝。他是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所以這一聽就成佛了,成佛不難!從他砍柴賣柴遇到客人念《金剛經 》,那個客人送他十兩銀子幫他安家,叫他趕快到黃梅,我想沒有幾天的事情。在黃梅,從開端到接受祖位,不過就八個多月,他就成佛了。這個東西有什麼難?不難!六祖肯干,你不肯干,你一天到晚還是用分別,還是用瞋恨,用悭貪、嫉妒,那有什麼辦法?這叫沒福。諸佛菩薩成就,我們學佛不成就,原因就在此地。

   講義【依此心為因地心。】

   六祖是依這個心,諸佛如來在最初修行是用這個心。

   講義【即《楞嚴》所謂「依圓湛不生滅性,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是也。】

   這幾句是《楞嚴經 》上佛所說的。『圓』是圓滿,『湛』是湛寂,「湛」是水在極其清淨,清淨從上面一看就看到底,這叫湛,非常非常干淨,這都是形容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不生不滅,就是不生滅性,以這個『為本修因』,為我們的根本因地心,然後當然圓滿成就果地的修證,果地是講如來位。

   講義【法行。】

   『法』是方法,『行』就是我們生活行為,這是日常生活行為。

   講義【乃稱圓覺法性,所起之六度行。】

   所謂六度,就是生活。你們想想,你們有沒有修布施?你要說你沒有修布施,我不相信。我問你:今天有沒有工作?我今天有工作。你那個工作不是布施是什麼?你在家裡洗衣燒飯,你是不是給你家人布施?你是不是供養他們?就是布施供養。布施不一定說我要拿錢拿東西到處送給人這叫布施,你把這個布施意思看得太窄小了。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為社會大眾而服務的,統統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一天做到晚。你說:我沒有修無畏布施。你的小孩要不要照顧?你照顧小孩就是無畏布施。你怕他危險,怕他出亂子,一天到晚關心他,那就是無畏布施。只是布施心量太小了,不稱性,不稱法性;稱法性,是對於一切眾生平等的布施。因為你現在不稱性,你天天修,修布施。你說:我沒有受戒。國家法律你守不守?遵守,家有家規,這個社會有社會的一些禮節,你見到人也曉得點點頭微笑,那都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行為的規范,你能夠遵守,你怎麼說你沒有受戒!忍辱,每天多少總有一點,或者是言語,或者是見到有不平的事情,心裡有不平,想想忍受忍受,也會忍一點。六度哪個沒有?就是稱性不稱性而已。菩薩、聰明人他稱性,稱性就是他用清淨心來修這六種就叫做六度。我們一般人天天做這些事情,生活行為上用的是分別心、執著心、自私自利心,就不叫六度,就叫造業,這造業了。菩薩用清淨心就叫六度,迷了就造業,悟了就叫六度萬行,名字變一變而已,事情哪有變?事情沒有變,只變名詞。事事無礙,沒變事,只變了變名詞。《金剛經 》常講「即非、是名」,就是這個意思。

   稱性,『稱圓覺法性』,圓滿的大覺。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生活行為,是依什麼為基礎?依圓覺,圓滿大覺,是依這個;三皈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依這個。這裡舉了幾個例子,這都是菩薩修的:

   講義【稱圓覺法性,本來無貪,故修布施行。】

   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這裡面沒有貪心,覺性裡頭沒有貪心,沒有貪心你所做的一切都叫做布施波羅蜜。

   講義【稱圓覺法性,本來無染,故修持戒行。】

   無論做什麼事情,你所有一切的起心動念、一切的行業都叫做持戒波羅蜜。起一個念頭做一樁事情,六波羅蜜統統圓滿,六度萬行統統具足!六祖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就是這個意思。戒是什麼?規律,你做的事情有規律、有秩序就是戒律。

   講義【稱圓覺法性,本來無瞋,故修忍辱行。】

   清淨心中沒有瞋恚,你的所有行持那就叫忍辱行。

   講義【稱圓覺法性,本來無身心等相,故修精進行。】

   就是精進波羅蜜。真精進離一切相,像《金剛經 》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才叫真精進。

   講義【稱圓覺法性,本來無動,故修禅定行。】

   禅定是什麼?如如不動。前面那個精進是不取於相。我們用《金剛經 》裡兩句話來說的,「不取於相」就是精進,不著相,離一切相;「如如不動」就是禅定。可見得禅定並不是盤腿面壁那叫禅定,不是的。一天到晚在你本分工作崗位上忙到晚,你的心地清淨如如不動,不為外境所轉,外禮敬,內不生煩惱,這就叫禅定。

   講義【稱圓覺法性,本來無癡,故修般若行。】

   就是般若波羅蜜。『無癡』是一切明了,見性見色性一切明了,聞性聞聲性一切明了,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沒有一樣不明了,樣樣都不迷,這就是『般若』。所以六度顯在哪裡?顯在一法上,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哪一法不具足六波羅蜜?迷人他不懂,他著了相,布施著了布施的相,持戒著了持戒的相,那個事情麻煩大,他要成就不容易。為什麼?他著相的修,什麼時候把相拿掉他才能開悟,那個相要不拿掉,他怎麼能開悟?離了相才稱性,不離相決定不稱性。你要問:十方諸佛如來怎麼成佛的?人家就是這個修法。

   講義【又正念真如,離一切念相,離相妙行,即清淨法行。】

   『離相』,你要想離相,先要離分別心,先要離妄心,妄心離了,相就離了。你有個妄心在,相怎麼離都離不掉,這個道理要懂。六祖大師,出家之前示現做居士,一十六年的修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修的是如來清淨因地法行,是在家人學佛學菩薩的榜樣;示現出家之後,在曹溪三十七年又搖身一變,變作出家人修行的榜樣,六祖大師一生所表演的實在是圓滿。十六年在獵人隊裡面表演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圓悟、圓修、圓證,真的是在家修行的榜樣,他是六度沒有一度欠缺。出家之後給出家人示現一個修行榜樣,也是圓悟、圓修、圓證,這是我們最好的模范。

   經 【及說。】

   前面一個我們很想知道,除這個問題之外還有:

   經 【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這個也很重要,因為我們學佛總不能一下就成佛,這畢竟是很少數的人,像六祖那種人真是不多,在中國歷史上只有那麼一個。六祖之前你去查一查,沒有,六祖以後一直到今天,也沒再找到一個,總是要慢慢來的。慢慢來這個問題很重要。『菩薩』是一個學佛的人,『於大乘中』就是在大乘這個途徑之中。『諸病』就是障礙,我們今天講的魔障。這些障礙如何突破、如何克服,使我們圓成佛道。『發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菩提心,清淨心就是如來的因地心。我們現在發起這個心,用如來因地心來修行,如何使我們很順利的成就?可見得這個問題也是大問題,也是我們急需要明白的問題。這個問題,一部《四十華嚴》善財童子已經 做出一個模樣給我們看了。《四十華嚴》所講的內容,就是「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就是這個,這句經 文可以做為《四十華嚴》的經 題,《四十華嚴》的內容就是這個。五十三參,五十三種不同的境界,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所遭遇的種種困擾、種種疑慮,你看善知識如何來開示,善財又如何去領悟、去克服。諸位看過《四十華嚴》,你就能領略到這裡頭的義趣。

   菩提心,《起信論》所謂三心,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大悲心。平常我在講席將菩提心簡單的解釋,直心就是平等心,深心就是清淨心,大悲心就是慈悲心,這樣講法諸位容易懂。可是,要怎樣才有平等?心裡頭有念就不平等,諸位想想對不對,你起心動念了,你四相具足,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怎麼會平等?離四相,平等了。必須在境界裡面樣樣明了而不起一念,那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萬法一如,法法平等,平等才有清淨,沒有平等決定沒有清淨,平等清淨而後流露出來的自自然然就是大慈大悲。稱圓覺性而修六度,那就是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是起心動念的,「我們要慈悲待人」,那就錯了,你動這一念,你是四相具足,那是凡夫,不是菩薩;是自自然然的,稱性的,不是作意的。

   講義【遠離諸病者:病即眾生心病。】

   心病的根本,就是我法二執;換句話說,就是分別執著,這是大病!你要是有這個東西,你沒有辦法超越生死輪回。分別執著,我們可以用,不能有!我們用它去度一切眾生。我們在生活上不能不用,人家問我們這是什麼?這是扇子,誰的?我的。你總不能說,「這個,我不曉得」,「誰的?我也不曉得」,這不是白癡了嗎?要會用!你問什麼,我答得很自然,你們都很明了,我自己會不會執著這個扇子,會不會執著這是我?沒有,這個心才清淨。你真的以為這叫扇子,執著這個扇子,執著這個身是我,那就是凡夫,那就糟糕了。

   所以,決定沒有分別執著,而隨眾生的分別執著而執著,所以執著就是不執著,分別就是不分別,這個才應用自在,才能得大自在,修行就修這個。你要是用圓覺心,這叫大心,為什麼?分別執著那個心量很小,就是你有我執、有法執,你那個心量決定小。離了分別執著,你那個心量太大太大了,那稱性了,稱圓覺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叫大心。你修的這個行叫大行,為什麼?無論做一樁什麼事情,就是拿這個扇子從桌子拿到那裡,這叫大行,稱性。雞毛蒜皮一點小事情都叫大行,為什麼?你心大,行就大,你心小行就小,要懂這個道理。五十三參所顯示的,破分別、破執著,所以無論是順境、逆境,無不自在,無不清淨,無不平等,無不慈悲,一起心動念立刻就墮落。下面是第三個問題,第三個問題與我們關系太密切,那就是我們現在:

   經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這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發心修大乘的人,確實許許多多都墮落在邪知邪見裡頭,如何能不墮邪知邪見?下面這個開示真是救我們的,這只是提出問題,今天給諸位解釋都是問題,到後面我們會讀到佛給我們的解釋。今天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