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八集


 2023/2/3    熱度:741    下載DOC文檔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八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18

   請看經 本三十四面:

   經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從這個以下,是本經 正宗分。正宗分一共分兩個大段,第一個大段「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這一大段只有一會,就是文殊菩薩這一會。第二個大段「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這就是普賢菩薩以下,一共有十會,這段文長,講修行的比較長。最後一會是本經 的流通分。正宗分十一會裡面兩個大段落,這一段經 文非常重要。

   剛才我們念的這一段,佛可以說把這一次法會宗旨以及講題說得清清楚楚。圓瑛法師一開端就說明:

   講義【此段即圓覺真宗。】

   「真」是講真實,「宗」是宗旨,就是真正的宗旨。

   講義【一經 要義,不出信解修證。】

   實在說,不但《圓覺經 》的要義離不開這四個字,大小乘一切經 典總離不開這四個字。這四個字當中,「信」是入門,偏偏這個入門就是很大的一個難關,入了門之後,解與行都好辦。我們現在似乎是解很難,修行很難,其實不是的,是我們沒入門,所以沒有信!你們想想對不對?因為沒有信,解行當然就難。這次我們在星期天特別提出三祖《信心銘》來跟諸位研究,目的就是要建立對於大乘佛法的信心。所以,最難的就是信心難。《圓覺經 》十二會,第一會講「信」,從二會以後是講「解行證」;這一關要是通不過,後面不但你證入難,理解也不容易,開經 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相當不容易做到。

   講義【自下正宗十一重問答,分作二科。】

   二科就是兩個大段落。

   講義【初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第一個大段落,就是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講義【後十問答,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

   後面有十番問答,就是十會,是講依解修行隨根證入,就是修證。

   講義【初者頓悟本有圓覺妙心,本無無明生死,方為真正信解,不認妄念,不執異見故也。】

   這樁事情,是要我們真正悟得我們自己「本有圓覺妙心」,同時還要相信本來沒有「無明生死」,這才是真正的信,真正的解。如果在這個地方是真信,真正理解,佛法裡常講「了生死出三界,斷煩惱證菩提」,一生確實可辦,能夠成就。之所以不能成就,實在講就是在這個地方沒有能夠建立信心。注子裡頭,這幾句都非常的重要。《圓覺》是修學大乘佛法最好的指導原則。底下兩句教我們「不要認妄念,不要執著異見」,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一部《金剛經 》就是說的這兩句。不但《金剛經 》說的是兩句,要是把十方諸佛所說的一切法,把它歸納起來看,實在說,不外乎教人不執著「一」,也不可以執著「異」,就是此地講的不執著異見,這樣才有頓悟的可能。

   講義【頓教因地,總有三重:初、了悟覺性;次、發菩提心;後,修菩薩行。】

   這部經 是大乘圓頓的教學,所以經 題稱之為「了義修多羅」。頓教的因地很重要,把它歸納為「三重」,就是三個層次。第一,「了悟覺性」,「了」是明了,悟是開悟,「了」是解,悟是信,真正明了覺悟了,相信自己具足圓覺性。圓覺性就是妙真如性,我們也叫它做佛性,也叫它做真心,也叫如來藏,也叫真如,也叫實相,名稱太多了,全是講的一樁事情,要相信自己有。

   第二,「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性,因為我們覺性被無明煩惱妄想執著蓋覆了,我們的覺性雖有,不能現前。怎樣叫它現前?不是說我們信了就能現前,信了以後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口頭上發發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從內心裡面轉迷向悟,這是菩提心。換句話說,從今而後我們在境界裡再不迷惑了,覺而不迷,這是菩提心,菩提心裡面叫直心,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菩提心裡面所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對於一切眾生真正是大慈大悲。所謂大慈大悲,注意那個「大」字,如果講慈悲,哪個人沒有?你那個慈悲不大,你喜歡的那個人你對他很慈悲,你不喜歡的你對他就不慈悲,你的慈悲是有界限的,這個慈悲不大。大慈悲心,是從平等心裡面生的,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沒有界限,一視同仁,對你喜歡的人你很慈悲,你厭惡的人,甚至冤家對頭,你對待他還是大慈大悲,一律平等,決定沒有高下,沒有分別,這才叫做大慈大悲。這三心是三而一、一而三,這個三心是一心。

   如果你想勘驗自己,測驗自己的菩提心有沒有發,從什麼地方去勘驗?從慈悲心上勘驗最容易看出來。你要是從平等心,我對待一切人都很平等,我的心也很清淨,你看到那個人還討厭,完了,你菩提心沒有了。真正發菩提心的人,這個世間從天堂到地獄,總是一個心,決定沒有差別,這叫菩提心。佛菩薩的經 典不是一門學術供給我們來研究來探討,那有什麼用處?它的作用不在此地,它是一服良藥,來治我們無始劫的毛病,那你自己就得到受用了。

   經 上講「圓滿的覺悟」,我們自己有沒有圓覺?這個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處,時時刻刻要提起觀照的功夫。我們是不是真正覺悟?「圓」暫時不談,只談「覺」,是不是在境界裡面真正沒有厭惡的心?不管別人怎麼對我,他對我好,我心清淨慈悲;他對我很惡,每天都罵我、打我、討厭我,我對他還是清淨慈悲,那你就覺了。如果有一念厭惡的心,「我天天做好事,天天在種善根,在修福修慧,那個人還找我麻煩,還在處處障礙我,算了,好事不如無事」,那你就不覺,你又迷了。別說圓覺,你那個覺心就失掉,失掉是什麼?菩提心失掉了。所以菩提心一發,給諸位說,就是圓初住的菩薩。

   第三,「修菩薩行」。從發心住開始,一直到等覺位,都是修菩薩行。換句話說,四十一個位次都叫修菩薩行,到如來果地上稱之為圓覺,圓滿了。等覺菩薩還不行,為什麼?他還欠一分,還沒圓,如來果地上這才圓了。

   這三個層次必須要曉得。一部經 具足了這三個層次,三個層次裡面你只要得到一個就算你及格。我們學校評分甲乙丙丁,丙等算及格,低一點,就是你「了悟覺性」就及格了,及格就可以入門。如果你一發心,不但及格,你也升等,從丙等升到乙等;再要肯修行,你又進一級,就升到甲等。甲等人就具足這三條,真正是圓覺會上的當機者。具足前面兩條是其次,具足一條也算是入門,三條都具足你就是圓頓根性的菩薩,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具足兩條或者具足一條,是屬於一般比較鈍根的,那要漸修,一生不見得有成就,所謂多生多劫的修行。由此看來,這部經 又何嘗不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段經 文的意思,表面上看著重在一條,建立信心,就是了悟覺性,其實是具足後面的三個境界,換句話說,信解行證無不具足。

   『善男子』,這個稱呼,經 上常有「善男子、善女人」,這裡稱一個,善女人省略了,都包括在其中。

   『無上法王』是佛自稱。佛這種稱呼是不是太不謙虛?是不是過分的把自己抬高?如果就個人身分上來講,佛是非常謙虛,因為「無上法王」是如來果地上的尊稱,不僅是稱他自己一個人,凡是成佛的人都應該這樣的尊稱他。所以這個稱呼,絕不是稱佛自己個人,十方三世所有成佛的人都叫無上法王。由此可知,這個稱呼是自尊尊人的稱呼。

   『有大陀羅尼門』,「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簡單的說,這個法它能包括一切法,這個法就叫做總持法門。總持法門加上一個「大」字,換句話說,那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包,沒有一法能夠超越的。這個大陀羅尼門是什麼?『名為圓覺』。注子裡面諸位可以參考,但是不能夠呆看,只是它提供給你做參考。圓覺是什麼?圓覺是大陀羅尼門,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這個大陀羅尼門流出來的。

   圓覺就是一心。「一心之法,方名為大。」幾個人能了悟!修行修什麼?修一心,這一點非常重要。你要是真正得一心,世出世間法就完全證得了。如果不曉得一心,在文字言說裡面去打轉,沒有不被言說文字所迷惑,你幾時能出得了這個迷宮?你要想超越,證得一心,大乘經 論裡面常常教給你,「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你就能證得一心,證得一心就是證得大陀羅尼門。大陀羅尼門,就是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圓覺,換句話說,證得理一心不亂的人就是圓覺菩薩。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這裡面恐怕又有問題,如果說「流出清淨真如」,我們也許覺得還容易體會,「流出一切清淨真如」,就不好懂了。「圓覺」就是一心,是體;「一切」是相。我們把「圓覺」比作金,「一切」就是器,先把這個概念搞清楚,然後「清淨真如」你就明白了。金與器不二,從金的體上講,是清淨,是真;從相上講,是清淨,是如。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這個比喻容易明了。

   我們再看看佛所說的本意。一切法,就是世出世間依正莊嚴。正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是從圓覺性裡面流出來的,這個身體是清淨真如。身體以外都叫做依報,所謂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環境裡面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質的環境,佛家稱之為器世間;另外一大類是人事的環境,佛法稱之為有情世間。無論是物質環境或者是人事的環境,無有一法不是清淨真如。為什麼它是清淨真如?因為它全是從圓覺性裡面流出來的,它的理體就是圓覺性,相雖然是千差萬別,體是一個真如。因為眾生迷了圓覺性,所以在一切法裡頭見不到清淨真如。

   你們想想為什麼見不到?因為你們用二心,二心是分別心,本來是個清淨真如,你在這裡面一虛妄,給它一分別,這是真、那是妄,這是好、那是丑,本來沒有,本來是一味平等,你這一分,好了,境界就隨你妄心所轉,轉成一個虛妄的境界。但是諸位要曉得,那個虛妄境界真的是虛妄的,「清淨真如」是真的,不會為你虛妄想像就改變,不會隨你心改變的。譬如你心裡面想這個好這個丑,你說這個好,它隨你心真的就變好了嗎?你說這個丑,真的就隨你心變丑了嗎?其實不然,你的看法是這樣的,另外一個人看法跟你看法又不相同了。由此可知,所謂好丑沒有標准,沒有標准就是虛妄,是你自己在境界裡面妄生分別執著。不但迷失了自己的圓覺性,也迷失了外面境界的真實相。真實相就是此地講的「一切清淨真如」,在般若經 裡面講的就是「諸法實相」,本經 裡面的名詞叫「一切清淨真如」,一切清淨真如就是諸法實相。圓瑛法師在此地引用《起信論》一段話:

   講義【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心緣」就是分別心,就是妄想心。「畢竟平等」,你在一切境界裡面,果然離言說、離名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平等的。「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為什麼?你心真,見到外面境界就如,「真」是講心,「如」是講境界,境如其心,心如其境,所以叫真如。心是真的,外面境界也是實在的。

   講義【真者,無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如者,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這是見到清淨真如。諸位能見到這個境界,這裡面的受用就不可思議,平常講「法喜充滿,自在安穩,常樂我淨」,這些名詞你們都常常聽,真正意思體會不到,為什麼?因為你沒有見到清淨真如,你要是見到了,境界才現前。現前的時候就像六祖大師剛剛開悟的時候一樣,那種歡喜、那種受用自然而然的說出來,「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你看,「流出一切清淨真如」,他要是沒有親證,這句話說不出來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所以流出一切,「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開悟當時這個心情,他那種真正的快樂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唯有親身證得者才曉得,聽了這個話才知道意思。沒有親身證得的聽了這幾句,「老生常談」,得不到受用,無法體會。『菩提涅槃』:

   講義【梵語菩提,此雲覺,亦雲道,是諸佛所證之智德。】

   梵語『菩提』,中國話就叫『覺』,也叫『道』,實際上「菩提」就是覺悟的道路,覺悟的道路就叫菩提。『是諸佛所證』,怎麼證法?圓覺性就是圓滿菩提,我們雖然每個人都本有圓滿菩提,現在是被自己的分別妄想障礙,本有的圓滿菩提不能現前,不起作用,目前這個狀況是迷惑顛倒。

   講義【梵語涅槃,此雲不生不滅,是諸佛所證之斷德。】

   『涅槃』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不生不滅』。《中觀論》講八個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個不裡頭懂一個全就懂了。「八不」說明什麼?一切清淨真如。我們現在看一切現象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有斷有常,把一切依正莊嚴看走了樣,不是原本的真相。

   佛教給我們,他教什麼?簡單的說,他教我們恢復自性,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恢復我們本有的德能;除此以外,就沒有了。到你成佛的時候,「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什麼?你所得的全是自己本來具足的,沒有一絲毫是從外面得來的,全是自家本有的。你現在為什麼得不到?天天在這裡聞佛法,天天在那裡修行,你還是得不到,毛病在哪裡?你所聽的都把意思搞錯了,錯在什麼地方?你聽的是言說相,你所看的文字相,離開了講堂,離開了書本,你心裡面起的是心緣相,全錯了!這個辦法去修行,去研究經 ,別說研究三十年、五十年不通,你就是研究三十個、五十個阿僧只劫,保險你還是不通,你把方向搞錯了!明明告訴你,離一切分別執著,才能得一心。

   念佛是個好辦法,可惜的是不會念!你要是會念,你早成就一心不亂了,這是證了圓覺性,也證得一切清淨真如。你不會念!會念的人怎麼念?在境界裡心才一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那個妄心壓下去,這會念。凡夫在外面六塵境界裡面總是起貪瞋癡慢,起這些心。貪心起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貪心壓下去;瞋恨心起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瞋恨心壓下去;看到大人有自卑感的時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自卑感壓下去;看見貧窮下賤,自己就了不起,貢高我慢的心生起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我慢心壓下去,這就會念了,這叫用功。

   不是早晨念一千聲佛號,晚上念一千聲佛號,念給佛聽,佛就很喜歡我,將來我死了就可以接引我往生,哪有這回事情?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起心動念,還是造作罪業,那就是把佛號念錯了。用這句佛號,要念成一心!一心就是平等;二心就不平等,二心裡面就有高下,哪裡會平等?試問我們能不能用一心待一切人?這是功夫,這就叫修行。無論對什麼人,我們是不是就一個心?不是一心的時候,我是偏心,偏心就不是一心,這一偏那就偏得太遠了。所以,我們曉得修行從哪個地方修起,這幾句話是整個佛法的綱領。

   『及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彼岸到」。

   講義【諸波羅蜜,或雲波羅蜜多,此雲彼岸到,若依此方,順義回文,當雲到彼岸。】

   「波羅蜜」,依中國的文法,意思是「到彼岸」。這句話是總結前面這四個意思,「圓覺、清淨真如、菩提、涅槃」,都要達到究竟圓滿,「波羅蜜」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古印度,無論做什麼事情,把這個事情做完就叫做「波羅蜜多」,換句話就是這個事情做好了,做圓滿了。「到彼岸」,中國人術語講「到家」,到家是做得頂好,功夫到家,「到彼岸」就有這個意思。譬如書法家,他寫字功夫到家,印度人就稱為「波羅蜜多」。你曉得這個意思,前面「圓覺、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樣樣都到家了。十方如來教一切眾生,他的內容、宗旨,豈不是在這幾句話當中全都說出來了?經 文裡面沒有般若,注子裡面加上個般若,因為講到諸波羅蜜:

   講義【乃以般若為先導。】

   為什麼?沒有般若,無論做什麼事情不會做圓滿的,換句話說,這個功夫沒法子到家。有了般若波羅蜜,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做得很圓滿。「般若」是智慧,所以佛在一生教學當中,這是講釋迦牟尼佛過去住在世間,他教學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般若」這一門就占二十二年,差不多一半的時間。由此可知,佛法是以般若為教學的中心,般若也最難懂。「般若」在佛法裡面占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學般若不能算是學佛。學佛,佛者覺也,沒有般若智慧,你怎麼會覺悟?

   般若經 裡面最主要的經 典是《大般若經 》,有六百卷,這在中文譯本的佛經 裡面篇幅是最大的。實在說,份量太大!中國人喜歡簡單,最怕的是麻煩,總是愈簡單愈好。所以自古以來,學般若的人多半在六百卷裡面只學一卷,這一卷是《金剛般若》,古來祖師大德也特別的提倡,有這一卷也就可以了。這一卷雖然不多,只有五千多字,跟中國《老子》的份量差不多,可是其中義理無有窮盡!不管你學的是哪一宗,你所修的是哪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你要不懂般若,剛才講了,你要想解一部經 ,這部經 的理解你不能到家,不會圓滿的,你只能理解個皮毛。你修學那個法門,你沒有般若,你的修行也不能到家。譬如念佛,念佛要到家是理一心不亂,你要是沒有般若,決定不能到理一心不亂,充其量你只能念到事一心。事一心,見不到圓覺,也見不到諸法實相,本經 所講的「清淨真如」你見不到。由此可知,般若重要!下個月圖書館辦暑期講座,我們以八天的時間來研究《金剛般若》這部經 。假如在八天當中你得到綱領,以後無論對於哪一部經 的研究,或者某一個法門的修持,都有很大的幫助,它可以幫助你到彼岸。

   講義【般若,即能照之智,以智照理,稱理起修,所修離相,修即無修,即因地法行也。】

   這幾句是說明般若的作用,無論用在研究學問上,或者用在修行上,它都是關鍵的綱領。般若的修學有三個層次,首先就是「觀照」,觀照還是用的分別心,用的第六意識心,還是起心動念。譬如我剛才教給諸位念佛的方法,那就叫觀照,為什麼?曉得自己妄念起來了,誰曉得?第六意識曉得,又曉得選念佛這個方法,用這個方法把妄念伏住,把念頭集中到阿彌陀佛上,全是用的第六意識,這叫觀照。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覺就是覺照,覺照就是觀照,先用這個功夫。你研究經 典亦復如是,也是這個辦法,譬如你的心裡起妄念,一起妄念馬上就想到經 典裡面所講的,所以經 典要熟,道理就在此地,用經 文經 教轉我們的妄念,這是觀照。

   觀照功夫久了,「照住」。先只有照,照不住,它一照還有別的妄念起來,這就看個人的功夫。你要問多久的時間才能照住?每個人不一定,因為每個人善根不相同,每個人用功勤惰不相同。有的人用功很勤、精進,有的人懈怠懶惰,那怎麼會一樣?功夫不一樣。有的人用功很認真,有的人敷衍了事,所以必須觀照功夫深,我們不能說觀照時間久,不能講時間久,懈怠懶惰的時候再久也沒用處,觀照功夫深就照住了。以念佛來說,照住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這是事一心不亂,照住就得定了。換句話說,妄念不會再起來就得念佛三昧,我們稱作事一心不亂。

   到這個境界還要繼續觀照,功夫還要往前精進,不能停在這個地方。再進一步就「照見」,《心經 》裡面「照見五蘊皆空」,此地《圓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你見道了,照見了,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再給諸位說,到照見就是大乘的見道位,見道了。見道位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菩薩,照見了。見道以後,從初住到等覺這是修道位。諸位想想看,以念佛來說,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都沒有見道,理一心不亂才見道!見道才起信,沒有見道,信心是搖搖擺擺不定的,有時候信,有時候不信,俗話叫「露水道心」,沒有用處的。小乘見道位是須陀洹果,條件是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大乘的見道位是要照見五蘊皆空。《心經 》是見道位的境界,不是如來果地上境界。

   這是般若所講的功夫三個層次,無論用在哪個法門上,修禅或者是觀心或者參話頭,也是三個層次。由此可知,講觀照,完全是對付煩惱的;煩惱斷了,照住;智慧現前,照見了。

   『教授菩薩』,是以上面所講這個綱領、宗旨來教一切菩薩。

   講義【菩薩求證菩提涅槃之果地覺,必須依此清淨真如,為因地心。】

   「清淨真如」就是理一心不亂。「為因地心」,從這裡開始修行,才入修道位。

   講義【修諸波羅蜜,為因地行。】

   『諸』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起來講六波羅蜜,六大綱領,這六大綱領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包括了。諸位不要認為六波羅蜜就是六種,那就錯了,沒有一法不包括在裡頭。樣樣都要修得圓滿,樣樣都不迷、不邪、不染,與圓覺性相應,也就是與一心不亂相應,這是菩薩修成佛道的因地行。

   講義【依因感果,自可圓成果地覺也。】

   這樣才能圓滿菩提,才能證得無上的佛果。

   所以這一行經 文裡面,佛首先把他的教學宗旨說出來。我們再想一想,我們今天的修學與這個宗旨合不合,這樣就找出我們自己修學的利弊得失,就可以發現了。我們今天所修的是不是向著這個大的方向,圓覺跟清淨真如?我們是不是以圓滿的波羅蜜為宗旨、為指歸?這是修學真正的兩大綱領。如果我們修學,這個心果然是在圓覺,是在一心不亂,你這個方向對了,那是真正的菩提道。一切境界裡面修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與真如相應,那就是求真如的一條大道。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這都是修行,生活行為,是不是都能把一切事做到盡善盡美,盡心盡力?那就叫波羅蜜。沒有盡心盡力去做,哪裡能夠圓滿?

   剛才給你說了,六波羅蜜是一切法,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超不了這六大綱領。所以不管你做什麼,從早到晚本分之內的事情要盡心盡力去做,要日新又新,天天老是那個樣子不行,那不算圓滿,要求進步,為什麼?有精進波羅蜜,精進就是天天要有進步。天天沒有進步,這不能成功。我們舉個最淺顯的例子,你們在常住或者在家的,每天總免不了要燒飯燒菜,你這個飯愈燒愈好吃,菜愈來花樣愈多也愈好吃,那就有進步;天天老樣子那就沒有波羅蜜,那就退轉了。不會的要學會,會的要精進,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法法皆如,前面跟諸位講過「如是我聞」!佛就是以這個來教授菩薩,菩薩也是依照佛的教授來修學。

   前天你們有幾個同學發心,想利用圖書館的環境來研究佛法,可是要真發心,要真肯干。真發心真肯干,給諸位說,各個都有成就,不管你是聰明、是愚笨,沒有不成就。我們以三年為期,根性利的人一年可以學一樣,三年學三樣;根性笨的人,三年學一樣也一定能學好。我三年就學一部《八大人覺經 》,三年畢業了,這《八大人覺經 》世間第一,那就成功了。諸菩薩裡面,各個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 講義》裡頭一再勸勉我們後學,他本身就是個例子,一生只學一部經 ,哪個地方請你講經 ,「我只會講這一部經 」,你問我別的,「別的我不會」,不丟人。如果這個丟人的話,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都見不得人,為什麼?善財童子去,「我只曉得這個法門,其余的我都不知道,你去請教別的菩薩們」,只曉得一樣!這個不是謙虛,這就是教學,這一門那是真正第一。所以搞多了不行,貪多就嚼不爛。目前這些佛學院排的課程幾十種,他當然學不好。如果三年只學一樣,哪有學不好的事情?我們將來要走這個目標,就像這樣走法,這就是遵從世尊教授菩薩這個辦法來學的,有宗旨、有方向、有步驟、有進度,一定要達到圓滿波羅蜜。今天就講到這裡。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