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集


 2023/2/4    熱度:868    下載DOC文檔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20

   請看經 本第三十七面最後一行:

   經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這一章是講修證根本的原理。前面曾經 說過「永斷無明,方成佛道」,無明是什麼不能不認識清楚,因為你認識無明,你才能斷無明,如果對無明一無所知,那怎麼能斷得了無明?就好比打仗一樣,你必須曉得敵人在什麼地方,你才能把他打敗;如果敵人在什麼地方都不曉得,吃虧的必定是自己。所以一切大乘經 裡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要想破無明,一定要依圓照清淨覺相,這一句是講的功夫;斷無明是講的效果。今天這段經 文,佛第一句話『雲何無明』,這句話是徵起,也是提起我們的注意力,這四個字翻成白話文,無明是什麼,什麼叫做無明,就是這個意思。

   『善男子,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包括九法界的眾生,連菩薩也包括在內,為什麼?因為文殊菩薩所問的是成佛,菩薩還沒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盡,還帶著一分無明,所以他也叫眾生。

   『從無始來』,無始有兩個意思,它的本義,「無始」是沒有開始,無始的本義是根本就沒有個開始。如果有始有終,那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正因為它沒有開始,才顯示出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這是就事實真相上來說。如果是從已經 迷惑顛倒的眾生來講,「無始」就是找不到開端。你說過去,過去還有過去,確實找不到開端。為什麼找不到開端?因為你愈迷愈深,你怎麼能找到根源?只有一下醒過來,這個問題全都解決了,所以說悟了,無明就消滅。正如同明暗一般,明來了暗就消失,我們把明比喻作覺悟,把黑暗比喻作無明,明來暗就消失,暗來了那明當然就不在了。光明有了障礙,才顯示有黑暗;光明沒有障礙,這個黑暗立刻就消失。由此可知,無明是虛妄的,圓瑛法師注解裡面也寫得很詳細。

   講義【下則釋出,根本、枝末,二種無明,令眾生覺悟。】

   無明有二種:一種叫根本無明,一種叫枝末無明。

   講義【無明,為生死之因。圓照,是涅槃之本。】

   這兩句很重要。我們對無明勢必要把它認識清楚,為什麼?因為它是生死根本。一切眾生之所以在六道輪回沒有出期,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回,原因就是你沒有辦法離開無明。

   講義【無明者,無所明了。不明圓覺真心。】

   這是不明本體,真如本性、常住真心這是體,不明體。第二:

   講義【不明諸法幻相。】

   這是講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相不明了。第三、第四:

   講義【不明生佛平等。不明我法皆空。】

   這兩句都是講作用。十法界裡面最高的是佛,最下面是講眾生,眾生與佛平等了,還有什麼不平等的?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一有高下、一有不平,無明就起來了。別的人起不起無明,你不要去管他,你要管別人那你就永遠墮落,為什麼?你的無明天天增長。要緊的是自己要清淨,到自己清淨,你才看到一切眾生因緣果報就在眼前,你看到這個現象就跟諸佛菩薩一樣,大悲心就生起來了,才看到一切眾生真正是可憐憫者!如果你自己生無明,這個現象你就見不到。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什麼叫當局?你卷到裡面去了。換句話說,你也起了無明,你就迷了;你要不起無明,那你清淨,你就是圓照。所以你不曉得平等,不知道我法皆空。如果這四句徹底明白,你的無明就斷盡了。你們想想,說起來真簡單!換句話說,佛與大菩薩就是圓照圓覺真心,明了諸法幻相,明了生佛平等,也明了我法皆空,他就沒有無明了,那就是佛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我們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這四句都必須圓照才能解決得了,要用智慧去觀照。

   說到智慧觀照,佛法裡面講「般若智慧」,最究竟、最徹底的是金剛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裡面最高的稱之為金剛般若智慧,也就是《金剛經 》所講的。換句話說,《圓覺經 》裡面所講的「圓照清淨覺相」,理論與方法就是《金剛經 》所說的。古大德說「開慧《楞嚴》,成佛《法華》」,古來大德講的這兩句話沒錯,開智慧的《楞嚴經 》,講成佛道理那是《法華經 》,這兩句話流傳得很廣,於是大家拼命去學《楞嚴》,學《法華》,智慧開了沒有?我看沒開,愈學愈迷惑,愈學愈顛倒,何以故?你聽了這兩句話你就執著這兩句話,你就迷在那兩句話裡頭,你死在這兩句話裡面,那叫增長無明,增長邪見!

   在中國的佛教,將近二千年來,諸宗祖師、大善知識幾乎沒有一個不提倡《金剛經 》,幾乎沒有人不讀《金剛經 》。換句話說,得有《金剛經 》的基礎,學《楞嚴》才能開得了智慧,學《法華》才能成得了佛道。可見得《金剛經 》非常重要。你學佛從哪裡學起?從《金剛經 》學起。過去我們大專講座在台中開始辦的時候,同學們都在問,我們學佛法要從哪部經 學起?李老師就推薦從《金剛經 》江味農居士的注解學起,很有道理。《金剛經 》雖然五千言不好懂,但是有了江味農居士的《講義》就有入門之處,是教你研究《講義》,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

   《金剛經 》教我們什麼?大家都曉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這一句是六祖大師從這裡悟入的,於是每個人都牢牢記住這一句重要。其實,《金剛經 》句句都是悟入的地方,每個人悟入不一樣,六祖從這裡悟入,你不見得從這裡悟入,這是我們必須曉得的。總而言之,《金剛經 》教我們離相,全經 的總綱領就是《金剛經 》裡面所謂二句一偈,這兩句就是世尊告訴須菩提,為人演說應該要怎樣,什麼樣的態度,「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後面一首偈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整個《金剛經 》的結論,是《金剛經 》的總結處。你要是會這二句一偈,你修學任何法門都會有成就,那就是不能取相,不能執著!

   一切有為法包括佛法,佛法也是有為法,經 典白紙黑字怎麼不是有為法?講經 說法的時候,六根六塵六識怎麼不是有為法?有為法不能執著,無為法也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因為你才有分別執著,你就四相具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不是佛菩薩。四相是從「我見」生的。我見,是第七末那識裡面的,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裡面就有我見,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薩。

   前面講「圓照清淨覺相」,我們講功夫是四個層次,第一個是觀照,第二個是照住,第三個是照見,最後一個是圓照;圓教從初住到等覺是照見,如來果位上才稱為圓照。怎麼照法?先講觀照,《金剛經 》那四句偈就是最好的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六種比喻裡面以「夢」為主,其他的「幻、泡、影、露、電」都是陪襯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會作夢,夢醒就曉得夢是虛妄的,完全是假的。睡著了作夢,你有沒有覺悟到,我們現在醒著又何嘗不是作夢!以《金剛經 》來說,西洋哲學家講「我思故我在」,《金剛經 》說「三心不可得」,你在哪裡?沒有你!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在哪裡?一切法相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當體即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不明我法皆空。這四句,你只要真正明白我與法都是空的,前面三句是迎刃而解,就很好辦了,生佛平等、諸法幻相、圓覺真心,都不難證得。

   所以第一關要看破,看破什麼?我法皆空。所以你不必起心動念,完全虛妄的!你仔細去想想佛講的話對不對,三心不可得!你所有的念頭都叫妄念;真心裡面沒有念,無念則叫正念。正念是什麼?正念是無念。這個無念要記住,無有念也無無念,有念跟無念都沒有,這個才叫正念。如果有的念頭沒有了,還有個無念,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還有個無念,那是無想定,縱然修成功,外道天去了,還是迷惑顛倒,還是不究竟。

   這四句,可以勘驗我們自己無明有沒有破。如果我們真正覺悟到無我、無法,我法皆空,那麼你自己就明白,你的無明已經 斷了,縱然沒有斷盡,也斷個一分二分。從這個地方去勘驗自己的功夫,在一切法裡面是不是平等性現前?在一切眾生是不是還有高下之心?如果有高下,你平等性沒現前。平等性是真心,不平等是妄心,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真心是平等的。這些地方都是值得自己去勘驗的。這四句把無明的現象說出來,我們想想自己確實是有這四種現象,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是被無明蓋覆住本性。無明:

   講義【亦名曰癡。】

   這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之一,三毒煩惱的『癡』就是根本無明。

   講義【癡,即根本不覺心。最初一念妄動,為獨頭生相無明。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從迷積迷,以歷塵劫。】

   『最初一念妄動』,諸位要曉得,這個初相不可得,這是方便說,你要找這個初相找不到。《大乘起信論》裡面講得很清楚。『獨頭生相無明』,獨頭是沒有因緣的,拿現在的話講,沒有理由的,現了相,「生相無明」就是生起十法界依正莊嚴,叫生相。這個意思諸位要是不容易體會,我們舉比喻來說。譬如你晚上作夢,你本來沒有夢,你自己想想你剛剛睡覺的時候有沒有夢?沒有夢,睡到一個時候忽然作夢,作夢是什麼?作夢就是無明。這一作夢,夢當中那個境界相忽然現前,那個一現前就叫「生相無明」,生了相。「生相無明」是根本無明,它生起這個現相;雖然生起這個現相,你要找它的初相找不到。你不相信,你自己可以下苦功去研究,你昨天晚上作夢,到底是幾點幾分幾秒夢境忽然現前?生相你去找,能不能找到?你叫別人幫你找,別人也沒有辦法,你用科學儀器來幫你找,也找不到。那是妄相,一醒就沒有了。從理上去說,這個妄相一醒就沒有,根本就沒有!根本沒有,你還找它開端、找它終了,那不叫妄上加妄嗎?不叫無事生事嗎?諸位細細去想想這個道理,所以稱之為獨頭生相無明。

   『迷本圓明』,將你自己本有的圓覺真心迷失了。實在說,最初一念妄動,「最初」是找不到的,實際上這個「最初」,念念都是最初,經 論裡面常講「相續相」!好像作夢,夢裡面生相無明是相續相,念念都是最初。這個意思你要是體會不到,你看電影銀幕上那個畫面,你想一想是不是念念都是第一個相?沒有第二,都是最初,生相無明。它要一不相續,那個底片斷掉,影像就沒有了。鏡頭一開,裡頭一個畫面出來;一關,馬上再換一張,張張都是最初一念妄動,沒有第二個一念妄動的。我們這個無明就像這個樣子。你要問:最初一念妄動在哪裡?這一念妄動就剛剛過去了,現在又生起來了,念念都是最初一念妄動。只要你一念不動,像《楞嚴經 》裡面講的「歇即菩提」,歇是什麼?把你這個一念妄動歇了,不動了,如如不動,那就成佛了,那就是圓照清淨覺相。

   諸位細細從這些地方去體會這個道理,不要看到經 上講「最初一念妄動」,大概我多生多劫之前什麼時候有的,那你就糟透,那你真是迷惑顛倒。我用電影底片這個東西來給你作比喻,這是比較能夠體會到真切。假如真的在無量劫之前,那我們斷起來可麻煩,你怎麼能說歇即菩提?我歇了這一念,我前頭還有那一念,那好了,永遠沒完沒了,那眾生別想成佛,更不要想當生成就。正因為「最初一念妄動」就在現前,所以妄相它永遠在相續,它不斷,這個道理就在此地,這個相決定是虛妄的。

   境界相是虛妄的,心相是虛妄的,心,五蘊裡面講受想行識,這是心相,三心不可得,它是虛妄的;色相(就是境界相),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也是不可得。心境的真相俱不可得!但是諸位要曉得,因果是真的,那不是假的。為什麼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沒有因果,它就不會現相,心境都是虛妄的,為什麼會現這個虛妄的相?這裡頭有因有果,道理在此地,因果不虛!

   我一上來就跟諸位說,你真正是個心地清淨的明白人,你看這個世界是什麼?就是因緣果報!某個人他受這個果報,他又再造這個因,他將來又是什麼果報,清清楚楚,就是虛妄相在那裡變,你眼睛裡面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看到眾生造惡因要受惡報了,佛菩薩為什麼不救他一把?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看得那麼清楚,我們在那裡造業,將來要受苦報,他在那裡氣也不吭一聲,他看得清清楚楚,一句話也不說,這是什麼原因?佛法講緣分,緣沒有成熟。緣,怎麼叫成熟?怎麼叫不成熟?一說他一聽就明了,就懂得,懂了就相信,信了就改過自新,這叫緣成熟了,佛就說;如果跟你講了,講了你聽不懂,更不會相信,不說了,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哪個人與佛沒有緣?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哪個沒有緣!說無緣之人那就是緣沒成熟,實在講,沒有成熟的緣的那個人,佛暫時不能度他,佛度的都是緣成熟的人,是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很難懂的,就是「一念妄動而有無明」。許許多多學佛的同修常常提出這個問題來發問,最初一念妄動,到底這最初是什麼時候?說無量劫無量劫,到底無量劫也有個時間,也有個計算的方法。這都是誤會了。這一段注解,他引用《楞嚴經 》裡面幾句:

   講義【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這兩句也是無明初起之相。『性覺』就是般若智慧,『必明』就糟糕了,必明怎麼樣?起心動念了,這就是無明。假如你能保持著性覺,那是圓照;所以,這裡頭一點都加不得。

   講義【必明二字。】

   毛病就出在必明上。必明:

   講義【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立字義同。】

   跟立字意思一樣。所以一個人自己以為聰明,自己以為智慧,這個自己以為就是無明,就是不老實,我們俗話講自作聰明。殊不知在圓照清淨覺相,生佛平等,無有高下,你這個「必明」、「立知」,這裡頭就有高下,所以你要問無明怎麼起來的,這就是無明。消除無明,什麼方法?世出世間都教人要謙虛,為什麼叫你謙虛?謙虛就是破你這個必明、立知。你自己感覺到「我很了不起,那個人不如我」,你是無明增長,佛眼睛看到是可憐憫者,沒有辦法幫你忙。

   《影塵回憶錄》裡面有一段故事,「曬蠟燭的法師」。他為什麼能開悟?就是因為他很謙虛,他沒有「必明」,沒有覺得我比別人強一點,所以他能開悟。谛閒法師最看重他的,他最大的特長就是謙虛、忍讓,有這個條件就可能開悟,只要誘導得法他就能開悟。如果是貢高我慢,處處自以為是,佛來了什麼樣好的方法來誘導,不會開悟的,沒有辦法,那叫緣不成熟。你學佛也不過就是種遠因而已,這一生中沒有指望,給你來生來劫以後做得度的增上緣,這一生沒希望。所以你要這一生當中有希望,學曬蠟燭的持律法師,你學他就有希望。你們想想,哪個人甘心學他?沒有人甘心!為什麼不甘心?我比他強,他算什麼,那你就是「必明」,那有什麼辦法。說真的,你不懂,你不相信;說假的,你一聽就懂,一聽就相信,你是認假不認真,那有什麼辦法。

   講義【以無明無因,無有始相可得,故曰無始。】

   『無始』這二個字是這麼解釋法,沒有因,沒有原因,也沒有『始相』可得。實在講,你要是懂得《金剛經 》裡頭「三心不可得」,這個意思你多少能體會到一點。三心不可得,過去,過去已經 過去了,過去不可得;現在,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現在不住,不停留;說未來,未來還沒有來,未來的你不可得。最重要的就是現在不住,因為不住,所以無有始相可得,你們懂這個意思嗎?你說找「始」,「始」又過去了,所以你懂得三心不可得的意思,你才能夠體會到無始的意思。

   「無始」這個說法非常真切,是真實的,但是能不能得到?得不到,它的速度太快了,簡直在這裡面沒有辦法起心動念。你起一個念頭,《唯識》裡面講一個念頭起來的時候,「觸、作意、受、想、思」五個心所才構成一念,才構成一個念頭,這多微細!而這一念是什麼?經 裡面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九百生滅就是九百個念頭,一個念頭裡面又有五個層次「觸、作意、受、想、思」,太微細了,你怎麼能見得到?所以「無明」就是講一念妄動,一念妄動就是無始無明。什麼時候你才能覺察得到?經 裡面講的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這樣深的定力,到不動地他才見到一念妄動,換句話說,他才見到無明的初相,八地以下沒有辦法見得到。

   講義【無始無明,即萬法之妄本。】

   『萬法』,心法、色法統統包括在裡面。經 論裡面常說「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還在三細相之先,三細相是阿賴耶識裡頭的業相、轉相、境界相,這是三細相。如果從《百法》裡面來看,萬法把它歸納為幾個大類: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都是無始無明為根本。也許你要說,《百法》裡頭,「真如無為」不應該是無明。諸位想想,沒有無明,怎麼能顯示一個真如?無明沒有了,你還要執著有個真如,那不就又叫無明了嗎?有為法沒有了,無為法也不能建立,是相對建立的。這一邊存在,才立了這一邊;這一邊沒有了,這一邊也不能建立。這個境界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注解裡面引用《楞嚴經 》第四卷,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一段故事。

   講義【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狂心』是什麼?就是迷心,就是最初一念不覺,就是說的這個,「最初一念妄動」就是狂心。「狂心」是個相續相,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是個相續相,相續相決定虛妄。你要是不歇,它就繼續,它有個相續的相存在,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看到好像境界相就在我們眼前,相續相!如果狂心斷了,歇了,這個相續相就不見了。永嘉大師說「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是講諸佛國土,大千世界。你要是狂心歇了,『歇即菩提』,前面講「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最後這一分生相無明也破了,也沒有了。生相無明破了,就好像作夢醒過來,境界完全消失,這個時候所現出來的,《華嚴》裡面叫「大光明藏」,淨土法門裡面叫「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境界,這是一點迷惑都沒有。

   我們要問,那些諸佛如來已經 永斷無明,為什麼還要到人間來?這也得有個道理!那些諸佛如來各個都是說話算話的人,因為他在作凡夫跟我們一樣的時候,曾經 發過誓「眾生無邊誓願度」,不能說到那個時候成佛了,斷了生相無明,那算了,我說這個話現在不算數,那能叫佛嗎?不能說不算數的。所以他到這個境界之後,譬如剛才講到八地就看到生相無明,九地、十地、等覺看得更清楚,到等覺他有能力斷生相無明,雖有能力他不斷,這就叫倒駕慈航,換句話說,這一關他不突破,回過頭來幫助那些發心真正想了生死、求解脫的眾生,來幫助他們。所以你看這些諸佛如來,實際上他們都在等覺位,他示現成佛還是在等覺位,不示現成佛依然在等覺位,這叫真正的大慈大悲!

   就從這一點,我們能看得出佛菩薩恩德之大。他在因地當中所說的句句話,他都兌現,就像佛在《金剛經 》裡面所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诳語者」,他發的四弘誓願,真的,不假!我們也曾經 發這個願,將來你自己到這個地步,你必定也跟諸佛如來一樣,到這個時候回過頭來倒駕慈航,來發願度一切眾生。自度已經 圓滿,到那個時候叫真正度眾生。我們一般講,八地菩薩以上真正度眾生,八地以前是以自度為主,到八地以上那是以度眾生、以化他為主。從這兩句經 文來看,你也就很明白的看出,「無明」是虛妄的,是一種相續相,速度非常大的相續相,因此你求它的初相是了不可得。

   正如同我們看電影,銀幕裡底片一張換一張那個相你看不到,為什麼?它換得太快,你眼睛看花了,你看不出它換片子的相。你看幻燈片就看出來了,幻燈片速度慢,你看完一張再換一張,你看得清清楚楚,你曉得它一張又換了一張,電影裡面影片一張一張在換你看不出來。我們這個無明的底片比電影那個底片要快得太多,電影放映機的底片一秒鐘它的速度才二十四張,你已經 看眼花了,看不出來了。我們無明的底片,佛給我們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二十多萬張,一秒鐘二十多萬張。再看看現在這個影片一秒鐘二十四張,二十四張是它的萬分之一,我們怎麼能覺察得出來?所以你找初相找不到。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圓瑛法師注解:

   講義【上句指第六意識心。】

   上句就是講六塵緣影,六塵緣影就是第六意識心。

   講義【此心,《楞嚴經 》呼為前塵分別影事。】

   這是世尊在《楞嚴》會上對小乘人批評所說的,因為小乘人所證得的涅槃境界,我們一般世間人往往誤會把它當作究竟,佛說出他那個境界是「內守幽閒,猶為前塵分別影事」,這說明阿羅漢所證偏真涅槃的真相,原來是這麼回事情。他內守幽閒,守的是什麼東西?守的是『前塵分別影事』。換句話說,阿羅漢第六意識在不在?在,沒有第六意識誰分別?沒有第七意識誰去守?守就是執著、守住,可見得阿羅漢有第七識,也有第六識。我們通常講阿羅漢已經 破了第六意識,已經 斷了第六意識,其實,所斷的是第六意識粗的作用,極其微細的作用還存在。

   阿羅漢已經 不分別我、不執著我,也不執著外面這些六塵境界了,他執著什麼?他執著他自己所證得的境界,他執著這個,他分別這個,殊不知這個還是屬於「前塵分別影事」。前塵分別影事的范圍非常廣大,是說整個第六意識心的作用。阿羅漢在這裡面分別執著一分,執著在哪一分?滅、道。苦集滅道,苦、集他捨掉了,所以他超越三界;滅、道他不肯捨棄,他在那裡分別道,守定了滅。內守,守的是滅;分別,分別的是道,所以他還是屬於前塵分別影事。前塵分別影事怎麼講法,小注裡頭有,這裡就不必多說。底下經 文是比喻:

   經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這種比喻佛在經 論上常用,《楞嚴》上有這個比喻。好比一個人眼睛有病,看到虛空當中有些花,有現相,其實虛空當中沒有;好眼睛的人看一個月亮,病眼睛的人看成兩個月亮;看燈,燈上看到有一層圓影。我們害過眼睛的人都有這個經 驗,實際上燈上有沒有圓影?沒有。由此可知,圓影的產生,就是把圓影比作一切境界相,決定是虛妄的,為什麼?它不是從眼生的。空花不是從空生的,第二月也不是從月生的,也不是從空生的,也不是從眼生的,所以完全是虛妄的。

   這些道理我們都要認真仔細去揣摩體會,才會覺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不中斷你的造作,這些虛妄的相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就是你造因。我們在境界裡起心動念就是造作,佛門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怕起心動念。所以《華嚴經 ・淨行品》裡面教給我們應當如何起心動念,因為你在境界裡頭不能不起心、不能不動念,你起善因就有善的果報,起惡因就有惡的果報,它會現相!正是百丈大師所謂「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諸佛菩薩、這些開悟證果的人不昧因果,果報現前他承受,為什麼?因為他曉得過去造的因現在要承受這果報。承受當中他又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己造的是什麼因,大家造的是什麼因,將來現的相是什麼樣子,將來那個相還沒有現出來,現在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我們應當要省悟的,決定不能再迷惑!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