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四集


 2023/2/10    熱度:875    下載DOC文檔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四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24

   請掀開經 本四十七面:

   經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這段經 文上次我們講了一半,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後面三句,『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講義【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此三句,明不空如來藏之義。】

   「空如來藏」是講本體,「不空如來藏」是講現相。如果我們以夢境來做比喻,空如來藏就是能現夢境的心,心是空的,什麼都沒有,雖然沒有但是它能現相,它能夠現相,它能夠現種種的夢境,我們從這樁事情也能體會到一點這個意思。「空藏」是說的真如本性的理體。「不空藏」,怎麼叫不空?因為它有相,而這個相就是我們現在所謂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就是「不空如來藏」,它是「空如來藏」所現的相分。雖然現這個相分,我們必須曉得,這個相是非有非無。為什麼說「非有」?因為這個相實在是不可得。佛在一切大乘經 裡面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這是我們在一切大乘經 論裡面常常看到,這是非有的意思。為什麼說「非無」?雖然它是了不可得的幻相,而這個相確實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能感受得到,所以它又是非無。非有非無,這才是一切現象的真實相。

   講義【法界性,與如來藏,體同義別。】

   什麼叫法界性?「法」是指一切萬法,世間一切法跟出世間一切法用一個「法」就總代表,「界」是講界限;法法不相同,各有各的界限,叫做「法界」。用「法界」,就是把一切法統統包括;「性」是體性。法界的體性與如來藏究竟有什麼關系?這裡告訴我們,體是一個,法界性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法界性;既然有兩個名詞,當然也有一些差別,體同,義上就有差別。

   講義【別則有二:】

   這是把差別區分為兩大類,實際上差別很多,是把這許許多多的差別歸納為兩大類。

   講義【一者、在有情分中,名如來藏,在非有情分中,名法界性。如《智論》明佛性法性之異。】

   在一切法裡面,法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情,一類是無情。我們現在的分法,分為動物、植物、礦物,現在科學家是把一切萬物分為這三大類。佛法裡面講有情就是指動物,有感情的、有感受的,而且感情與感受是非常顯著,我們稱之為有情眾生。對有情眾生來講就叫做『如來藏』,如來含藏在其中;對於無情,就是植物與礦物,對它們來說就不說「如來藏」,因為植物、礦物不能自覺,不能修行證果,所以不說如來藏,而說『法界性』。但是諸位要曉得,法界性可以包括如來藏,我們簡單叫法性,如來藏就是佛性;法性可以包括佛性,佛性就不能包括法性。譬如動物可以包括人,人不能包括動物,人是動物裡面的一種,差別在此地。可是我們也不能固執,為什麼?體同義畢竟還是相同,所以佛性與法性確實沒有兩樣,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是一個體不是兩個體。

   當我們證得如來藏,也就是講成佛了,在成佛的時候像《華嚴》裡面所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境界全都轉了。為什麼能同圓種智?這個道理不難懂,如果我們對於經 論稍稍深入一些,就能體會到依報確實隨著正報轉。法界多半講的是依報,如來藏講的是正報,正報轉了依報沒有不轉,這點在佛法裡面來說非常重要。我們自己要勘驗自己的功夫,就可以從轉境界上來勘驗。佛成了佛,成佛是什麼樣子?成佛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眾生不成佛,像《華嚴》裡面所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成佛的境界。如果我們看到「我自己很了不起有點成就,別的人還不行」,你在這個境界裡面是二不是一,換句話說,你那種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說得不好聽一點,依然墮在妄想分別裡面,哪裡是成就!所以菩薩的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

   我們自己修行叫「歷事煉心」,我們在有情世間、在非有情世間,就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去煉,煉什麼?煉平等觀,這就是真正修行。平等觀就生清淨心,心為什麼不清淨?不清淨就是在一切法裡面不平等,所以它不清淨。一切法都看平等,心裡不起分別、不起執著,自然就清淨。佛性與法性,實在講,不能說異也不能說同,真正通達明白了,說同可以,說異也可以;如果依然分別執著,說同是錯誤,說異還是錯誤。

   講義【二者、謂法界性,則統攝有情無情,包括佛性法性。若稱如來藏,但語諸佛眾生,清淨本源心體,故指如來藏,如法界性。】

   第二小段的意思前面已經 說過,所以這個地方的文我們一念就明了。在這一大段裡面,最重要的是在境界裡面歷事煉心,真正的修行,就像《金剛經 》裡面所說,我們在境界裡面一切明了,明了是不愚癡;如如不動,不動是不貪、不瞋,貪,動了心,瞋恨也動了心。不貪、不瞋,又了了分明,諸位想想,你的三善根就成就了。無貪、無瞋、無癡,這叫真修行。以這個基礎去修六波羅蜜沒有不成佛、不成菩薩,以這個基礎念佛往生決定可靠,不但決定可靠,我可以保證品位甚高!這是要在境界裡面去修,念經 、打坐、拜佛、參禅都沒有用處。六根對六境是了了分明、如如不動,這就是覺正淨。

   講義【此法界性,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所有十界,不離一真,故曰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法界性」是一,法界相雖然是無量無邊森羅萬象,但是還是一,什麼一?皆是虛妄。不管有多少,世出世間一切萬象,總而言之一句話,「皆是虛妄」,或者講「皆是夢幻泡影」,離不開這個原則。所以修行人要先開悟,道理在哪裡?悟了之後才真正放得下,才樣樣清楚,樣樣明了,如如不動,這個很要緊。不開悟是樣樣都認真,以為這個相是真實,於是在這虛妄相裡面生得失心、生執著心、生貪愛心、生嫉妒心,生無量無邊的妄想,那是自己找罪受。其實,心相、境界相都了不可得,那不是冤枉嗎?就好比一個人作惡夢一樣,夢是假的、虛妄的,如果天天作惡夢,你想這個日子好不好受?誰叫你作惡夢?還不是怪自己,自己不覺悟,自己迷惑顛倒。

   十法界跟一法界是一不是二,悟了,法界就叫一真;迷了,就叫十。這個十是一個代表的字,決定不止十種,迷的時候法界無量無邊,哪裡只十?天台大師在《法華經 》注解給我們講「百界千如」,先綱領上分十法界,十法界則每一個法界又分十法界,這就一百法界,一百法界裡頭,每一界又是十法界,重重無盡,無量無邊。我們今天科學講空間,講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佛法裡面講空間是無限度。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只是迷悟而已,所以才說一法界具足十法界。迷了的時候,一法界裡面本來沒有差別,你在那裡虛妄分別,不管你怎麼分法,你分得再多,你也沒有離開一真法界,換句話說,你沒有離開法界性,所以說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這是講真如本性從體起用,變現出森羅萬象,如果你忽然覺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你見到這個法界的真實相。真實相就是「相即無相,無相即相」,有相跟無相是一不是二,這就是所謂「真相」,在《般若經 》裡面叫做「實相」。

   下面是總結,『是則名為因地法行』。像前面所講這些理論、這些境界,就是諸佛如來在因地裡面(像我們現在發心的時候,這在因地)所用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原則來修行。如果我們在這部經 裡面把這個意思真的明白懂得,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修行,給諸位說,你在大乘佛法裡面就是屬於圓頓根性,這是大乘種性的人。可是要記住,這是一個原理原則,其下手處是境界裡面歷事煉心,歷事煉心的修行必然還是循規蹈矩,這是菩薩行。我們以《華嚴經 》為例子,這是圓頓之極,《華嚴經 》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用這個因地發心,他從哪裡修起?他從「淨行品」修起,從發菩提心修起,這是給我們做的榜樣。可見真正覺悟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腳踏實地,給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榜樣,雖然曉得心法、色法,就是講一切境界,俱不可得,不可得當中還要做一個好榜樣,這就叫大慈大悲。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覺」,就是對於世間的秩序,像世間的文明、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絕不破壞,他能恆順。恆順裡面他覺而不迷,他一切都隨順,隨順裡面他不執著,就是我們常說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覺相。你問諸佛菩薩怎麼修?諸佛菩薩就是這樣修。

   講義【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者:此出其名也。】

   把如來在因地上修行的名稱說出來。

   講義【上說因地。】

   前面這以上所說。

   講義【以圓智照圓理】

   「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智」是真智慧,這個圓滿的智慧是各個都具足,因為如來藏裡面本來是圓滿。既有圓智,怎麼會不照圓理?當然照圓理,而且圓智照圓理從無間斷,這是真、這是常,大經 裡面所講「常住真心」。悟的人他就看得出來,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就是「圓智照圓理」。我們現在雖然也是圓智照圓理,可是在這裡面迷了,雖然迷了,你的圓智還照圓理。

   這個意思,佛在《楞嚴經 》裡面給我們講「七處徵心,十番顯見」,一共有三卷經 文,占《楞嚴經 》的十分之三,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換句話說,《楞嚴經 》前三卷是說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說明這個真相。佛在六根裡面舉出一根,舉見性來講,見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那不是真的什麼叫真的!我們一迷,就在圓智裡面變現出一個八識,八識是假的不是真的,八識的確是迷了圓智,這個圓智就是《唯識》裡面講的大圓鏡智,就是迷了這個東西,就變現一個相似的圓智,不是真正的圓智,變成一個相似,就是阿賴耶識。由阿賴耶識愈迷愈深,這才變現出前面七轉識,又變為五十一個相應的心所,愈迷愈深。於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有圓智,也不知道自己圓智起的作用能照圓理,這個虧就吃大了。現在佛教給我們就是怎樣來恢復,所謂恢復就是覺悟,一切大乘了義經 典都是指導我們破迷開悟,《圓覺經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底下這兩句很重要:

   講義【照空所幻身心之境,照破能幻無明之惑。】

   「照空」是對外境講的,對法界講的;「照破」是對你自心講的,就是對如來藏講的。「照空」,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身心世界俱不可得,你把外緣就放下,從今之後決定不在境界上攀緣,你是照空,就是外境的境界相、真實相你是看清楚了,這是對外。「照破」是對內,對內是回光返照,無明也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明也是相,無明不例外,它也是虛妄的。我們再問,什麼叫做無明?簡單的說,心裡面起念就是無明之相;沒有無明,決定不起心、不動念。諸位要曉得,無明是能起、能動,所動的心念就是無明之相,無明的幻相。從這點諸位也許能體會到,法界的相是虛妄不實在的,法界相是依他起性。如來藏跟法界性是圓成實性,法界(就是講法界的相)是依他起性。無明所變現的相是遍計所執性,就是你心裡面對於外面境界種種感受,喜怒哀樂愛惡欲,這是遍計所執性,比外面境界還要假。外面境界是依他起,是假的;喜怒哀樂愛惡欲,那是你心裡的妄想,你總虛妄分別執著,這是屬於遍計所執性。「照空」就是照見依他起性是虛妄的,了不可得,「照破」是照破遍計所執性更是虛妄不可得,這才叫破無明之惑。更進一步:

   講義【並將能空之智亦復不存。】

   那就跟《心經 》末後的結論完全一樣,「無智亦無得」。《心經 》裡面那個「智」是能照之智,什麼智?我們講的根本智、後得智,或者我們講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俱不可得。佛說智、說理,是對凡夫迷惑顛倒當中以為有事,有事,佛才說個理;有惑,才說個智。現在惑沒有了,事實的真相也大白,事也沒有了,與它相對的理與智也沒有了。這個時候,實在講,什麼也不能說,說不出,不但不能說,思維想像都達不到,所以稱之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境界現前就叫「佛知佛見」。

   講義【惟有如如照體獨立,是則名為: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你問諸佛如來他是怎麼修行成佛?人家就是這個修行法。釋迦牟尼佛與諸佛如來跟我們所講的,諸位一定要明了,他是毫無保留,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供給我們做個參考,做一個借鏡。我們如果恍然大悟,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一生哪有不能成佛的道理?必定成就!再跟諸位說,像《圓覺經 》,我們不受時間限制,每次我們深入詳細的來討論,這樣的發揮很難得。我們今天在此地講,講的是注解,這個注解在《圓覺經 》注子裡頭是比較淺一點,還有比這個深,還有比這個內容更豐富,但是我們這一會可以說已經 講得很詳細,諸位果然能夠領略到,能夠體會到一些,一生受用無窮。到這個地方,佛將文殊菩薩所提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說出來,就是「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把這個問題說出來。

   底下幾句話,這是「酬答次請」,這是第二個問題:菩薩現在應該怎麼修法。這是與我們切身有了關系。下面經 文有兩個小段:

   經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這是說明菩薩效法諸佛修學「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下面三句愈說跟我們愈近:

   經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我們現在就是生長在末世,這三句針對我們現在人說的,換句話說,不依照這個原理原則去修行,必然墮在邪見裡面。這是我們必須要警覺。

   講義【此如來酬答文殊次請。】

   『此』是指上面這一行經 文,是答覆文殊菩薩第二個問題。

   講義【前面文殊請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文殊菩薩提了這個問題,替諸菩薩來請教世尊。又附帶一個問題是:

   講義【能使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佛在此地總答。這兩句文字是很簡單,可是裡面含的意思非常之深、非常重要。圓瑛法師在此地消這個文說:

   講義【菩薩若能因此如來所修因地法行而修,自可圓成果覺,惟是於大乘中,須發清淨心。大乘者,以一心三大之義為乘。《起信論》雲:「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是以教發清淨心,即直心正念真如,可離種種顛倒之病。】

   到這個地方都是解釋前面三句。在此地我們必須認清楚,什麼叫『大乘』,什麼是『清淨心』?如果不把這兩個名詞的意思搞清楚,那我們眼看這個經 文又迷了,迷在字裡行間。我們現在是不是大乘?這是很重要。祖師在此地舉《起信論》來說,大乘的標准是『一心三大』。一心三大裡面,最重要的是「一心」,先要得一心,然後從一心裡面生「三大」。一心是事一心,可是一心三大是理一心,事一心固然是一心,裡面沒有具足三大。「三大」是體大、相大、用大,事一心不具足三大,理一心具足三大。體是如來藏,是法界性,體大;相是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這實在是大;作用,一切因緣果報統統是作用。幾個人能體會到這三大是自己的一心?一心具足三大,這才叫大乘人,才有資格修大乘法,才有資格修學如來所修的因地法行。所以佛在此地囑咐要「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修行的人是菩薩,菩薩,佛在《金剛經 》所下的定義是要離四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換句話說,具足四相就不是大乘根性,圓覺這個法門他沒有分,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所以《圓覺經 》的境界與《華嚴經 》完全相同,《華嚴經 》裡面起碼的資格是圓教初住,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覺經 》裡面的當機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修學的。

   『末世眾生』,這是有大根性的眾生。末法時期雖然眾生苦難多,障深慧淺,但是這當中也有大根性的眾生。什麼叫大根性的眾生?他有慧眼,他能夠抉擇法門,這就是大根性。法門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要是對了根機,當生就成就;不對根機,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一個善根的種子而已,這一生不能成就。在座諸位同修,你們在過去生中已經 親近過無量的諸佛如來,可是到今天你還沒成就,原因在什麼地方?是你選擇的法門錯誤。怎麼會選錯?給諸位說,路只能走一條,你走了兩條路,同時走兩條、走三條當然是沒法子達到目標。還有,縱然是選了一條,選那一條障礙重重,不適合自己的根性,勉強去修學,這一生的時間也浪費,這是我們病根之所在。所以法門只能選擇一個,一門通達自然一切都通達。

   修學的根本是正知正見,所以末後一句『不墮邪見』,這句話重要。什麼是正知正見?最簡單的說法,就是這一章經 裡面所講,真正是正法眼藏。這一章連長行帶偈頌只有四百多個字,諸佛如來將他怎麼修行、怎麼證果,四百多個字就統統都寫出來,都講清楚。所以《圓覺經 》文殊菩薩這一章是最重要的一章,往後十一章可以說都是些注解。這一章所講的是正知正見,我們能依照這個原理原則來修行,決定不墮邪見。

   我們就在這幾句經 文當中看,怎樣不墮邪見?第一個,你要不要成為菩薩?許多同修都爭著要去受菩薩戒,受菩薩戒就作菩薩了。菩薩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換句話說,煩惱雖然沒斷,但是覺悟不迷惑,這是菩薩。這個事情是錯事情,我做了,我曉得它是錯事情;這是害人的事情,我做了,我知道那是害人的事情,他不迷。不會說我做了壞事情,自己還認為是好的、是對的;他知道錯,知道不對,他還要去做,這是煩惱重,煩惱叫他去做。覺!不迷,這樣的人他能回頭,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要有這個覺才行;沒有這個覺,他做的事情他不肯認帳,那就叫迷惑顛倒,不能辨別是非善惡。覺悟的人,真妄、邪正、是非他都能辨別,可是他還做惡,還不修善,他知道善惡,他不是不知道,這種人有,不多。大多數做惡的人,他迷在裡面,他認為他那是對,他不能辨別是非善惡,這是迷惑顛倒。迷的人不容易回頭,悟的人容易回頭,所以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他在境界裡面決定不迷,決定不迷他就有救。

   我們過去常常舉《往生傳》裡頭瑩珂做個比喻,在《安士全書》裡面也有,在《西方直指》裡面講「往生」裡頭一個例子。他覺悟,他不迷,他自己的習氣很深,惡習氣改不掉,他是個出家人,沒有辦法守戒律,天天都要犯過錯,都要造罪過。自己曉得這樣下去之後將來一定要墮地獄,他自己曉得,他不會覺得我做的是對的,不會,他自己曉得他要墮地獄。於是他去請教別的同參有沒有辦法來救?自己來救自己,人家就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自己大概是罪業造多了,自己曉得一定要墮地獄,不往生就不得了,換句話說,只有這麼兩條路,沒有第三條路好走,所以他就關起門來老老實實念佛,念了三天三夜,飯也不吃、水也不喝,拼命的念,他把阿彌陀佛就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十年當中好好的修行,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他。他跟阿彌陀佛提了個要求,「我這個習氣太重,再過十年,不曉得又造多少罪業!我自己控制不了自己。阿彌陀佛,你現在就帶我去,我十年壽命不要了」。阿彌陀佛就答應:好,三天以後來接引你。他三天以後就往生。為什麼那麼重的罪業他能夠往生?他覺而不迷,這是屬於帶業往生。這就是菩薩的意思。

   但是此地這個菩薩標准比我剛才講的要高,高在哪裡?他「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這菩薩地位太高,不是些小菩薩,不是初發心的菩薩,這是有相當程度的菩薩。「發清淨心」,諸位曉得,清淨心就是菩提心,這位菩薩是菩提心現前的菩薩,那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在淨土法門裡面來說,是念到理一心不亂的菩薩,他的標准就高。我們念佛必須要知道,把自己的境界要向上提升,提升到此地的標准,這是覺悟;停頓在某一個境界裡面,雖然講覺悟,那是小小覺悟,不是大徹大悟,大悟的人曉得逐漸要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

   怎麼提升法?每天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把什麼事情看淡一點就提升,煩惱輕、妄念少,就是提升。不管什麼事情,不要與人認真的去計較,就能把境界提升,為什麼?你要是真正明白我們這一章經 裡面所講大意,曉得身心世界都是虛妄的,不可得!不可得,你要認真計較,你是迷惑顛倒。曉得一切都不可得,我統統放下就得自在,境界就提升。不但世間名聞利養我們要放下,弘法利生也要放下,也不需要計較。弘揚佛法有大福報、大果報,你要是為貪圖果報而做弘法利生這個事情,你的果報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輪回。

   連善都不可以做,何況是惡事。所以求的什麼?身心清淨。弘法利生是緣,佛法講因緣、講緣分,眾生有福,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正法久住;眾生沒有福報,諸佛菩薩來了,也有障礙,也沒有法子。自己發心圓滿,像前面所講「圓智照圓理」,念念功德圓滿。所以佛在一切經 論裡面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攀緣是我們有心去做,隨緣是隨大眾的意思去做。大眾喜歡怎樣我們就怎麼去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可以在境界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有攀緣心,那是對自己修學的大障礙,對自己的境界沒有辦法提升。

   諸位一定要記住,我們在《彌陀經 》裡面常常提醒同修們,修什麼?就是修一心,一心就是此地講的清淨心。得一心了,一心裡面再能夠現三大,那就入一真法界,就入華嚴境界,也就入圓覺境界,圓覺跟華嚴是同樣一個境界,在淨土裡面是常寂光淨土。所以諸位在境界裡頭,一切境界自己清楚,你要是不清楚,你是墮在無明裡面;不分別,你分別,你墮在邪見裡面,所以是又要清楚又要不動心。古德勸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就是這個意思,才能夠證得清淨法身。這個地方就是特別要緊,「我們如何能夠不墮邪見」,這真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只要不墮邪見這一生決定有成就;最怕的是墮邪見而不自知,以為自己還是個正知正見。邪與正,這一章經 文可以做一個標准。今天時間到了,下次我們講偈頌。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