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1~9)
佛教修行人亦分三格: 從道德、修行、心理三方面講 今天我們頭一天講心理學,講的是人格心理學。這些講課提綱是我中午匆匆給大家寫出來的。人格兩個字,通常指道德修養來說,不論在社會上還是在文學上,“人格”兩個字一般理解是道德修養的問題;第二方面我們從佛教的修行來講人格;第三方面,我們從心理學講人格。 高尚的人格願捨己為人 我們先從通常的人們的理解講起,我們常常聽說:“這個人人格很高尚。”人格高尚的人心胸偉大,想做一番偉大的事業,不是為了個人冒尖,而是為了大家都能夠過幸福的生活。他願意犧牲自己,專心為別人。他盡量做到在人格上的完美。古今中外偉大的人,美國歷史上林肯解放黑人;中國歷史上有通過道德修養教育,能做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晚上睡覺用不著關門,路上遺失東西,沒人會拿的;大禹治水,幾次走過家門口也不進去,像這樣的人,人格就非常高尚。 鴉知反哺 人格,簡單來說,就是“人”的這一格,或者說,這個人放在哪一格,是放在高的一格裡還是中等的,還是下等的。再講講人格卑鄙,他雖然是做人,卻連禽獸都比不上,佛經裡有句話;“鴉知反哺,羊解跪乳。”老烏鴉飛不動了,小烏鴉飛出去抓了蟲子回來喂老烏鴉吃;羊吃母親的奶是跪下來吃的。現在的人呢,可能比烏鴉還不如,父母愛兒女猶如長江的水流不盡,可是兒女對父母,長大了就自私自利。自己要結婚了,搶父母住的房子,小時候聽父母的話,娶了老婆聽老婆的話,很多兒女都促使父母提前死亡,盡量地給父母麻煩、悲哀、痛苦,社會上信佛的,拋棄父母就不是一個好的佛弟子。出家了以後心裡沒有父母,這個走邪道了。 欺父母騙師長都是卑劣的行為 父母愛子女,子女到了60歲,父母還把他當成16歲。可是父母到了60歲,兒女就討厭他老態龍鐘,骯髒不淨,話多羅嗦。父母整天忙廚房,他陪老婆看電視;生了孩子,又偏偏把母親拖住,幫他看孩子。 還有,對人種種的欺騙,兩面三刀,背後誹謗,不講信義,像這一類都是屬於卑鄙的人。 沒有人格 常聽到世間上人說:“這個人沒有人格的。”所以我們講沒有人格這一類,是指人這一格他放不進去,有個名詞叫“衣冠禽獸”,穿著人的衣服,干的是禽獸的事。這種人,社會上多得很,這在文學裡人們把做了極其壞的事的人叫衣冠禽獸。 猴子聽話,因為頸上有繩子 現在人給貓狗穿上衣服成了寵物,那是為了寵愛,叫猴子穿上衣服演戲,那是為了幫他賺錢。你們看見過街上有耍猴子的嗎?銅鑼“ 噹 噹 ”敲,場地上一只猴子,旁邊一只箱子,大家都來看耍猴子的人唱。據說這個猴子還聽得懂人話,猴子自己會把箱子翻開來,取了一頂做官的人的帽子一戴,耍猴子的又說兩句,它又把箱子一開,官帽又放進去,戴了一頂大老板的帽子,一會兒又把箱子一開,又換一頂將軍帽子一戴,再翻幾個跟斗,為什麼猴子只能聽話?因為猴子頭頸裡有根繩子。 一生無貢獻,像演猴子戲 人生也是這樣,眾生頭頸裡也有根繩子,什麼繩子?自私、煩惱,全聽自私煩惱的話。為利戴了一頂大老板的帽子,為名戴了一頂官帽,歷史上的貪官污吏盡把人打下十八層地獄,戴一頂將軍帽,喜歡侵略,“一將功成萬骨枯”。為自己一點覺悟也沒有,對眾生一點貢獻也沒有,好比一生全在演猴子戲。 中國人別忘了祖國 我這個老師,人家說我講起法來要刮鼻子,可是說句笑話,有的中國人鼻子太高了,不像中國人,給他刮刮平。我在上海有一次坐車,一個孩子頑皮,穿皮衣服,看來家很有錢,旁邊的父親跟他說:“你好好地學外語啊,咱們以後去外國做外國人啊。”你去看他們的鼻子高起來沒有?簡直忘本了,吃中國飯,喝中國的水,竟然不要祖國。同樣,有的聽法的人滿鼻子灰,我當然要給他刮刮干淨。 什麼叫“刮鼻子” 刮鼻子?我本來聽不懂,頭一次聽到是在浙江長興,我去講法,結果聽法的人就對主持人說:“聽法還要刮鼻子。”後來我自己理解了,可能指聽法還要受批評。我不光刮鼻子,我假如出了家,你們的頭發太高了,我還要刮你們頭發。我能不報佛恩嗎?我能不指出歪風邪氣嗎?佛教是什麼精神?是斗爭精神,沒有斗爭精神,你能完成偉大的事業嗎? 跟煩惱斗,跟錯誤斗 聽說從前毛澤東就喜歡斗,跟天斗,“人定勝天”;跟地斗,發動人們平整土地,“修補地球”。有一年我在蘇州過春節,來客跟我提問,說有件事想不通,“我們居士進了佛門是不是都要低下頭不能說話?佛門裡邊是否都要委曲求全,不講原則?”我告訴他我的觀點:佛門不是這樣的,四眾弟子不要斗爭,應該和合團結,但要跟煩惱斗,跟錯誤斗,跟歪風邪氣斗,這樣的人格才高尚。 孫悟空沒什麼了不起的 牛魔王跟孫行者比嘛,當然是孫行者了不起了,孫行者在這部《西游記》來說算是行者,修行人叫行者。一個跟斗十萬八千裡,究竟是不是了不起啊?說是也要講出道理來,說不是也要講出道理來,沒人回答啊?你們最好回答錯,回答錯嘛,大家笑笑,一起輕松輕松。誰來回答?(有一沙彌尼答:“我覺得它很了不起,因為它看見那些美女都不動心,不為美貌所迷惑,這一點非常了不起。”)好,請坐,那當然,豬八戒是遠遠比不上他,做了和尚還抱女人,受了八戒又犯八戒。還有回答嗎?你說。(下答:他退過心,回到花果山。)他退過心,寧願到水簾洞去當猴子王。你說呢。(下答:“孫悟空再有本事,唐僧念大悲咒他就頭痛。”)(眾笑) 還有什麼,你說呢?(下答:“我覺得孫悟空它本來就是一只猴子,不能跟人比,我覺得它沒什麼了不起的。”) 學學禅定,別做猴子 孫悟空打白骨精,其實男男女女都是一架白骨精,用X光拍張片子,就是兩對白骨抱起來(眾笑)。這是科學證明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孫悟空本身是妖精,去打個白骨精,這個妖精打妖精,沒什麼了不起,一部《西游記》,你可以從各個面各個角度去解說,看你怎麼去理解,打白骨精是好的,不夠的啊,孫悟空也應該學學佛法禅定,來世別做猴子,投一個人身。 寵愛引起了傲慢、自負 前面說的例子是說明孫悟空不能放在人的一格裡。再舉一個例子,從前狗學校養了好多狗,養狗的人在一只小狗的頭頸上套了一個金屬做的項圈,小狗特別高興,別的狗都沒有,很得意的樣子。人世間也是這樣,套上金鏈條的人,十個倒有九個半是傲慢的,耳朵裡戴了耳環,怕別人沒看見,故意把頭搖動,讓別人注意自己的耳環。後來又給小狗在項圈裡裝了一個小鈴,這個狗是更高興了,跑啊,跳啊,“叮鈴噹啷……”,它變了狗裡邊的皇後了,以這個為自豪。 不知危險,把人好意當惡意 後來狗逐漸長大了,可是項圈不會長大呀,養狗的人想把它脫出來,狗竟然不識好歹,人家是為了救你啊,它不懂得,卻把人的好意當惡意了,就咬他,只能隨它去。過幾天一想,這樣有危險啊,又想把它脫掉,它又咬人,人手一松它馬上逃走。這只狗越來越長大了,更脫不了,眼看這個項圈就陷入皮肉裡去了,狗就死了。那它到底是狗啊!是狗就不能列入人一格裡去。 個性頑囂,不解善惡語,是不可能成就的 受到批評為什麼怄氣啊,因為從前在小廟裡,大家都恭敬我贊歎我,給我戴上了“項圈”,現在長大了,你要培養她成為人才,這個虛榮的東西要脫掉,你幫她脫,她就咬你,人們說:“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只有狗格,沒有人格,好歹不識的人,不能解善惡語,個性頑囂,是不可能成就的。修行對他來說不起作用了。 人在狗窩裡,很難拖出來 人在狗窩裡,很難拖出來 一只狗很希望到人那裡去,有時喜歡進人的房間,喜歡跟人在一起,我房門口有只狗,我給它吃半塊餅干,它首先用鼻子嗅嗅,後來它就吃了。它懂的,這塊餅干是善不是惡,裡邊沒有毒藥的。現在有人竟然是喜歡鑽到狗的房子裡去,拖一條狗還容易,人在狗窩裡拖起來卻很難,因為狗有尾巴呀,尾巴一拉,它就出來了。 佛教修行也分三格 一、行正道,為求人間天上快樂,止惡修善 佛教修行也分三格。第一格人天乘,下士道,道就是路,士就是人,這個“下”不能理解成下等人,只能理解第一步,第一格,拿辦學來說只能理解小學生,中士嘛中學生,上士嘛大學生。人天乘修什麼?修布施,予樂。如果你想給眾生快樂,你必須要布施。媽媽最懂這一套了,孩子哭了,馬上一粒糖放在他嘴巴裡,孩子怎麼也不哭了,因為一哭,糖要掉下來了。不修布施,你怎麼給眾生快樂? 五戒保人身,十善升天 布施就是培福了,在人天道要能夠保得住,要靠福氣的,人道的標准是持五戒,天道標准就是修十善。咱們就說人道吧,你在人這條道路上應該做到,不要惱害眾生,不要偷盜,不要說假話,不邪YIN,不飲酒,很多人在人道裡就是不照人道裡的標准做,一旦犯戒,人道資格沒有了。 殺雞是把小雞的媽殺了 要知後世的事情,就看你今世怎麼做。你今世的福氣、障礙、苦難就可以知道你前世的事情,三世因果相通的。人嘛在人道裡,殺雞殺鴨,這個人人道能夠保得住嗎?有人只知道,雞鴨死的時候也很痛苦,我還告訴你,你吃小雞,母雞心裡難過:你把我兒子吃掉了。你吃母雞,小雞心裡難過:你把我媽吃掉了。將來決定受報,有句話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不找你算帳才怪了! 說假話最易犯 偷,有的人有個壞習氣,喜歡偷,偷就是離本處,東西離開了原來的地方你就是偷盜。哪怕你又還了也算偷盜,一個人貪污,退贓了也算貪污。不管出家不出家,四根本戒可不能犯。妄語說假話,你們女眾部同學,別的我不知道,只知道有不少人假話說得多,說假話的人去學無上乘,將來成一個說假話的佛,有嗎? 你不好,別人恭敬不起來 你不好,別人恭敬不起來 女眾部管得這麼嚴,飲酒是不可能有的。在管得不嚴的地方,也有的出家人房裡在抽煙、喝酒。以前有一個居士提了一籃子的饅頭去寺院供養,他想拿到廚房去,當走過寮房時,看見小和尚在房裡跳舞,說:“你們怎麼可以跳舞啊?”他們笑笑,說:“現在什麼時代了,還講戒嗎?”你好,別人自會尊敬你;你不好,怎麼說也恭敬不起來啊。我們這兒辦學的目的就是使居士們恭敬出家人,怎麼使居士恭敬出家人?要把出家人培養好,真正像一個出家人,你別說居士會恭敬,社會上的人都會恭敬。 要眾生修布施也要如法啊! 要眾生修布施也要如法啊!做錯了,人家不敢進佛門了。從前有一個居士跟另一個說:“明天有個殊勝的因緣,來了一位大法師,我帶你去見見,這是你的福氣啊。”又告訴他,“你自己做好准備啊。”“准備啥呀?”“紅包包呗。”社會上小輩見長輩,長輩要給小輩紅包包,他不懂,到底是他給我紅包包還是我給他紅包包,說:“當然是我們供養了。”“哦,多少啊?”“隨便你發心呀。”“我包個兩塊錢吧。”“什麼?兩塊錢!把我的臉都丟光了。”“那你說多少?”“二十塊打底。”這個人哭也哭不出來,笑也笑不出來,見一個面,要二十塊,那個時候二十塊,能頂上現在一百塊啊。這個做法對嗎?有人會贊歎,“對,對,你勸別人發心供養,好好好。”好師父可要罵你,你做錯了,布施供養,怎能這樣勉強人家的啊? 化緣過多,會導致眾生心量小,供養少 住在寺院裡的人,常會遇到熱心的居士來化緣,“現在有個功德啊,韋馱菩薩裝金,大家發心啊。”一個傳一個,傳到你這兒來,看看人家都寫了你也只好寫。過兩、三天又來了:“大家發心啊,那邊的圍牆要修了,功德無量,大家發心。”又只好寫了。寫到後來,回去的旅費都不夠了。我以前喜歡把回去旅費,供養的伙食費,住宿費,算好後多下來的全部盡我所有作供養。這種屢次化緣以求眾生供養布施的方法,結果會形成眾生的供養心越來越小,本來他發心余下來的全部供養,他現在只肯供養個小數了,因為他不得不留一些,後面事情還有哩,可能明後天又來了。 給他人歡喜,也是修布施 再說布施供養不一定要錢,你們來聽課也是布施供養,是法供養,你以自己學法的成績來供養佛菩薩。點香,也是供養,香供養,是表戒供養,以持戒的功德供養;供花也是供養,花供養,是表定供養,以禅定的功德供養;點燈也是供養,燈供養,是表慧供養。以戒定慧來供養,諸佛菩薩無上歡喜。再說,你能讓眾生歡喜一下,你就布施給他一個歡喜了嘛。① (注①根據傅味琴講稿編,小標題為編者所加,2001.3.17第一講未完) 人格心理學 (4) 佛教修行人亦分三格: 一個微笑就有功德 布施一個微笑就是功德 要出離生死,首先得修好人天乘。要止惡修善,要對每個人都抱有一顆善心。即使布施一個微笑,也會使別人高興。如果你自己的臉一笑,人家回報你的笑多自然啊!你自己不笑,強迫人家笑。真叫笑得奇形怪狀,皮笑肉不笑,苦笑,因為笑不出也要我笑,笑得不象樣吧。所以,我教你們一個方法,你布施同學們一個微笑,這就有功德了。釋迦佛說過,令眾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 別露個煩惱臉影響別人 在佛協文教部,有這麼規定,只有兩個人可以訓話,老師可以訓話,糾察可以訓話。同學之間不准訓話,要和善地啟發幫助,互相關懷。大家都是來斷煩惱的,千萬不要布施給眾生煩惱,也不要露出煩惱的臉去影響別人,當然更不能露出煩惱的語言去穿透人家一顆赤誠的心。做善業,非但能保人身,還能升天,相反的道路,就是三惡道。今天時間到了現在下課。(2001.3.17第一講完) 未言先笑 人天乘的道德修養就是止惡修善 上一次講到人格兩個字通常是指道德修養來講的。我們略微把它提幾句,有一種人人們稱他人格高尚,也就是道德修養高尚;有一種人,人們說他人格卑鄙。還有一種呢,說:這個人沒有人格。從佛教的修行來講呢,我們也可以把他分成三格,哪三格呢?我們從人天乘、出離乘、菩提乘來說。人天乘應該有人天乘的道德修養,人天乘的道德修養,就是止惡修善。如果給人家痛苦,這就很不道德。給人家快樂,那就是一種好的供養布施。 喜悅是人生最珍貴的財寶 人們所有的財富變化無常,釋迦佛教我們,要保持自己的財富,就必須要修布施供養,這樣就可以替自己培福。從心理上來講,人生的幸福最難求到的就是心理上的快樂,心理上的喜悅才是人生最珍貴的財寶。 求內心快樂是容易的 一個人求財,還不是為了心理上得到一些快樂,可是求財難求,有的人賺錢,有的人賠本,有的人在求財過程中造了很多惡業。有的人呢,因為有了一點錢就亂花,花得要比求得多,致成了今後更苦。如果我們能夠為自己求點快樂,這倒是容易的。 煩惱干擾,快樂就難了 可是人們呢,就不大願意去求這些內心的快樂,為什麼?這煩惱魔,它不會讓你安安穩穩地過一生的,煩惱一干涉了,很容易求到的快樂,也變了難求了,求到了也馬上消失了。那該怎麼辦呢?可以先從小事做起,容易做的先做起來,慢慢就會提高擴大。 未言先笑 最容易做的呢?我們的言語態度,你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態度好一點,在說話前,先微笑一下,這是很容易做到的。記得多年前,深圳圖書館請我去講堂課。我講的內容,只有四個字,“未言先笑”。你說話前,臉上先露一個微笑,眾生看見你微笑了,他的臉也會微笑,有說報在來世,或者報在今世,唯有這個當時就報,最快了。很多年前,我給小女兒找到了一個工作,是五星級賓館,據說上班先要培訓。我問她,“你們第一課培訓什麼?”她說:“先學怎樣笑。”我們修菩薩法的人如果沒有學會怎樣微笑,怎麼度眾生? 使眾生怄氣,你有什麼好處 別看我在課堂裡這麼嚴肅,可不能說我呀,要說你們自己呀,你們的臉也很嚴肅,弄得我也嚴肅起來。前二天,有的同學到我寮房裡,看我一點也不嚴肅的,我會使哭的人笑出來,你說我會嚴肅嗎?如果我真嚴肅,哭的人就會哭得更厲害了。如果他哭了一天一晚,這對我有什麼好處?我何必惹得他這樣?同樣的道理,如果使眾生怄氣,你有什麼好處? 吃飽睡好,更要愉快 你們各位同學,尤其是出家的同學一般身體都不很好。所以我勸你們,多吃一點,睡覺前不要說話,也不要動腦筋,否則就睡不著了,還會影響別人。還有每天要高高興興的。 旁人隨便說話會在心理上起破壞作用 我從前做心理治療工作,效果很快,在我心理治療的大廳裡,只有醫院領導和記者可以旁聽,因為領導要了解我的工作,記者要采訪,其他外人乃至本院的醫生,都不得旁聽,因為不懂心理治療的人,在病人中隨便說與心理治療原則不符合的話,就會致成在治療中的擾亂。或許他們自以為說的是好話,但卻與我導引的方向相反,就會抵消掉我在心理治療中要起的作用,我的作用就發揮不出來了。好比醫生因為病人體弱,需要服用人參,旁人又叫病人用蘿卜籽(藥名萊菔子)幫助消化,這樣就把人參的作用消掉了,因為蘿卜是解人參的,即使旁人是好心,也是一種無知和愚蠢的作法。 打開你緊鎖的雙眉 接受我心理治療的病人,原是充滿苦惱失望,也會高興得充滿希望。心理治療首先要抓使病人愉快,所以我說“愉快就是良藥”,我這堂課講得成功不成功,我看滿座病人的臉,他們原是雙眉緊鎖,多少年也沒打開過,慢慢放寬了,長臉變了圓臉,臉上黑氣也褪了,我知道我這次講話有效果了。 有次講到半路裡,看大家都笑容滿面,其中有個病人學生,聽得瞪起眼睛、張大嘴巴一動不動,不自覺地一條腿向外面空間一伸,他忘了,這在課堂紀律上是不許可的。我知道他已經聽得入神了,大家笑,他也笑,不過他笑得不同,他一笑就要拍大腿,過一會,來個大笑拍一下大腿叫一聲“啊……”(眾笑)拍完了又把嘴巴張大了聽。這樣拍了三次,等到這堂課講完,他走過來跟我說:“老師啊,我自我感覺我的病好了,非常感謝您。”我笑著說:“用不著感謝我,你知道你怎麼好的?你是拍了三次腿拍好的。”那我不是叫大家也拍腿啊,(眾笑)你們不能這麼去理解。我是叫大家高興一下,所以你們大家聽我一句話:愉快就是良藥。 心理力量的調動,作用大得很 我從前寫過很多白話詩,可惜在54年的時候,一根火柴全燒光了。為什麼要燒掉呢,那時我認為小資產階級意識太濃厚,是知識分子的自我陶醉。但是我確實很喜歡它。現在我還想得起幾句話,“若要愉快永久住,常把愉快贈別人。”如果你要把愉快永久地住在你心裡,你經常要把愉快送給人家。我還寫過一篇愉快的詩,有人說:“真奇怪,我只要每天早晨念一遍老師的愉快詩,我會一整天愉快的。”這個心理力量的調動啊,大得很。① (注①根據傅味琴講稿編,小標題為編者所加,2001.3.24第二講未完) 人格心理學 (5) 佛教修行人亦分三格: 一首愉快的詩 一首愉快的詩 你們想不想抄這首愉快詩啊?你們寫吧, “何必讓苦惱趕走焦慮,何必以焦慮換來苦惱,只要我現在愉快,一切陰郁都為之開朗。” 好象天空的太陽,太陽一出來,烏雲就沒了。你現在愉快了嗎?還不愉快?那麼你再聽下去, “愉快就是良藥,喜悅是人生最珍貴的財寶。” 對不對啊,這該愉快了吧!還不愉快我再念下去, “願我天天愉快,時時快樂,現在就高興。” 有人唸到這兒就高興了,你們大概又在想我業障重,高興不起來,好,我教你一個方法,你們學一學啊, “看我臉上的微笑,”是啊,笑起來了,“放出了多麼令人喜愛的心花。” 笑得來臉象一朵花那樣,這是人人喜歡看的臉。 不要譏笑、冷笑、皮笑肉不笑 有人朝我笑嘻嘻,我覺得這個臉還是不錯的,等會兒笑停了,再看這個臉,就沒有笑的時候好看了,到底笑比不笑好看得多。至於有人說偏偏有一種笑比哭還要難看,這是少數的,是極個別的。語言也是這樣,你微笑著說話,語言內容、語言的聲音、語言的禮貌全會自然地美化出來的。當然了,要避免一種,內心在煩惱,在怄氣,又故意在笑,或者呢,內心在恨,卻故意想笑一笑,這是以笑去諷刺人家,那個笑可不好看了。有一種叫冷笑,有皮笑肉不笑,有譏笑,這種笑可千萬不能學。我們要從潔白的品德中,閃亮的內心中發出一個有智慧人的微笑。所以說我們要修布施的人,你隨時隨刻都可以給眾生一點布施供養,那就是供養他一個微笑。 天上快樂,不解決生死問題 今天要跟大家講中士的出離乘。中士的出離乘比下士的人天乘更快樂。 在人道裡,外道起勁地把人往天上拖,可是人間天上的外道都不知出離生死的法。佛陀出世度眾生出生死輪回,眾生最要緊的是把時間花在出離生死上。佛教的人天道並非為了享福,而是為了通過這一步趨向出離道。外道把人度到天上享福,福享完仍然六道輪回,能解決生死問題嗎?在我們佛弟子看來,你不認得路,搶著背病人,耽誤了時間咋辦?打個比方,一個人急病,熟路的尚未說話,旁邊有一人熱情又好心,背起病人就走,可是半途不認得路了,只好東問西問,有的指路人還指錯,繞了個大圈子,背到醫院,搶救也來不及了,真是瞎幫忙。 懂佛法,度眾生就不會走彎路 如果送病人去醫院,是個熟路人,不走彎路不耽誤病情,豈不更好?如果能遇到一個懂醫學的人,或是醫生,立即給病人開方配藥打針,病人好得快就更好了。以前,我遇到一個突然發病危急,氣往下沉的中年婦女,我忽然想起針灸有個急救的辦法,忙拿根縫衣針在她十個指尖上戳一針,她慢慢就轉過氣來了,我立即叫人把她送往醫院。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懂得佛法,懂得出離生死的法,度起眾生來可以直接引導他往出離生死路上走,何必去天上繞一圈,等福氣享完了,再在三惡道裡碰頭呢? 佛度眾生,無非是使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的境界,就是把眾生度到彼岸,了脫生死。 釋迦佛不能度娑婆世界眾生嗎? 佛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既不是叫你到天上先去走一走,也不是叫你到他方世界先去看一看。不過你想去,他也不反對,是要你直接走了生死的道路,這是釋迦佛的本意。或許你心裡在想,娑婆世界苦,條件差呀,眾生能得度嗎?那釋迦佛何必到娑婆世界來成佛啊?釋迦佛有沒有講過,唯有娑婆世界的眾生我度不了?有講過嗎?因為娑婆世界眾生能度,所以釋迦佛到娑婆世界來成佛。 越苦的地方越容易成就 講到苦,古今中外偉大的人物,出身都是苦的。不吃苦,好多人成了花花公子,農村裡叫二流子。苦不等於沒有用,受苦受難的人不等於這個人沒有用。這個觀念要糾正一下,不要太看不起自己,越是苦的地方越是出人才,越是苦的地方越是容易成就。 何必這麼自卑 說末法時期眾生很難成就,並不是釋迦佛的法到了末法時期了很難使你成就,而是你這個人,不聽釋迦佛的話,貪圖享受,執著煩惱,不照釋迦佛的法去修,很難成就。再冷靜地想想,釋迦佛當年在人間的時候,有那麼多弟子證阿羅漢果,這是事實。你說現在已經兩千多年以後了,你去問問生理學的教授看,是不是兩千年前的人是大腦兩半球,兩千年以後的人,大腦變成一半球了?他聽了,會莫名其妙,現在人還是大腦兩半球啊。你少了什麼呢?一樣都沒有少嘛。何必這麼自卑,這麼看不起自己,說“我是不可能證阿羅漢果的,因為我煩惱重”,你不修行嘛,當然原地踏步了。你每天朝著斷煩惱的路走,你每天朝著消除業障的路走,一天輕一天。如果說一個眾生,在幾十年的修行中,一點都沒有變過,那是胡說八道。 說不會變就不是佛法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的人年輕時候進佛門還好一點,一到老年了更糟糕,我慢貢高,老氣橫秋啦!乃至執著自己的邪知邪見,他退步了,不象一個佛弟子了,原因是他自搞一套,只聽煩惱的話,不聽釋迦佛的話。但是還有一種人呢,一年比一年進步呢。我想起來了,咱們佛協文教部的這些年輕人,來的時候據他們自己說在社會上打牌、抽煙、喝酒全會,如今呢?有哪個抽煙啊,哪個喝酒啊?那麼你說呢,他們在變不在變啊?說不變不是佛法,三法印,一切都無常,哪有不變的道理? 據說,現代修苦行的阿迦曼證了阿羅漢果 你們可能也知道,1949年圓寂的阿迦曼是一個現代阿羅漢,世界公認,末法時期照樣出阿羅漢,不過人們說他是修苦行的。可是我要提醒你們,佛教修苦行,不是象你們這樣亂搞啊,佛教修苦行的人還得吃飯啊,不吃飯吃樹皮草根是外道的苦行。所以當你們聽到修苦行的殊勝功德時,千萬不要自己亂搞,搞壞了身體咋辦?要根據釋迦佛的方法去搞的,五欲放不下,稍微有一點生活上不自在,吃的東西吃不大慣,馬上起煩惱,那你還修什麼苦行?我講這個話,不是鼓勵大家今天開始修苦行,不是這個意思,要慢慢來啊。 修苦行可不能讓自己餓肚子 我年青時,是日中一食的,一直到福鼎還是那個樣子,可能從去年開始,由於生病,居士們說我年紀大了,一定要我吃,我才恢復三餐。我從前日中一食也是一步步來的。首先第一步你中午飯量要增加,然後晚上越吃越少,最後可以不吃,不吃要有個標准,你不覺得餓,否則餓了不吃餓壞了咋辦?然後再慢慢開始早上這一頓,也不吃,營養沒有少,因為是三頓糧食並在一頓吃。我從前中午能吃滿滿的兩大碗飯,要慢慢來啊。 心理上先做到“隨得喜足” 在生活中修苦行無非是放棄一個貪欲。既然懂得這個道理,你們現在身體並不好,不要在身體上去打主意,修苦行。我是講科學,那麼在什麼地方打主意?我教你們一個辦法,先在心裡打主意,“隨得喜足”,隨著你所得到的,就歡喜,就滿足,對一切沒有貪求的欲望,那叫真正的修苦行。由於心裡的功夫比較難做,所以配合行動,但是你們現在在行動上搞不起來,心裡先做起來嘛。你們對現在的生活歡喜不歡喜吶?第一不要起煩惱;第二也要講點現實,如果你們有什麼要求,盡管提出來,能夠辦到的總要給你們辦到。① (注①根據傅味琴講稿編,小標題為編者所加,2001.3.24第二講未完) 人格心理學 (6) 佛教修行人亦分三格: 先發個小願 說個明白,免得心腸谄曲 前幾天退學回去的同學,又打電話來請求要回來。她回去的原因是說她是北方人,吃不慣米飯,喜歡吃饅頭。我們聽到這句話馬上去買蒸鍋買面粉,蒸饅頭給她吃,結果還是走了。即使不走,可能過兩天又有第二個理由提出來,假如第二個理由也幫她解決了,還會有第三個理由啦,真弄得我們勞而無功。這種叫做心腸谄曲。心谄曲,修行就不得成就,什麼叫不谄曲呢?你不要這麼說那麼說,你就干脆說個明白。有人說,這麼說,可能佛學苑會留我,不讓我走。留得住嗎? 我們不應該使釋迦佛失望 只有媽媽能夠把孩子留住,什麼辦法?恰恰鄰居阿婆也不在,否則可托她照顧照顧,只能告誡孩子:“媽要去上班了,你聽話啊,一個上午在家裡玩啊,中午阿婆回來會給你煮飯的啊,來,來,來。”拿根繩子把孩子牽在床沿邊,這是為了安全,不是完全綁住。那麼佛學苑出於一種愛護的心,赤誠的心,即使留你可不一定能留得住你,又不能把你綁起來的。有句老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沒有辦法的事”。何必玩什麼花招?弄得我們充滿希望,發揚熱情,極其關懷,結果白費辛苦,使人傷心,也是給予人一種痛苦。 話再說回來,我們修行,至少不應該使釋迦佛失望,因為我們都是釋迦佛的弟子,釋迦佛度眾生目的是要到彼岸,證阿羅漢果,重擔已下,生死已了,這就是他的目的。 你出家的目的是什麼? 你們發心出家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出家的目的是為什麼?我在隆昌寺時,有個小和尚,我特別喜歡他,因為他最小,有一天我問他:“你這麼小年紀你就出家了?”“啊。”“你有沒有考慮過?”他回答:“出家就出家了呗。”我還問,“那你為什麼要出家?”“出家好呗。”“出家好呗”——太簡單了!出家為什麼?啊,(有人答:為行佛道。)話不要說得太遠啊,還是說得近一點容易拿得著。 發大願路太遠,先發個小願 能海上師說過,發願發得太大,一下子拿不到,你就沒勁了。佛弟子一發願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先發一個小願,路近一點,也許你能走得到。路近一點就是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果並不是不好啊,別搞錯了,有人一提到阿羅漢果就會哼鼻子,就好像幼兒園裡的小朋友。老師說明天有中學的大哥哥來看你們,“哼,又不是大學。”自己也不想想,你小學還沒有進呢,還看不起一個中學生。 小男孩學爸爸,那是鬧著玩 佛自己也說我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大乘啊。自了生死不肯度眾生,叫小乘。心有大小法無高下啊。所以佛是先講出離法,後講菩薩乘。你出離法都沒有學到,看看你自己到底長多大了,兩個小孩鬧著玩,男孩子總是學爸爸,女孩子總是學媽媽。男孩子把爸爸的禮帽一戴,圍巾一圍,把爸爸的一件大衣一穿,即使短大衣也拖到地上了,說“我是爸爸”,那是鬧著玩,等他做爸爸的時候早哩,還是先去做小學生的好,現實一點。 出家的目的是證阿羅漢果 出家的目的是證阿羅漢果 阿羅漢在了生死的話來說,已經究竟了。所以出家就是為了斷煩惱,了生死,證阿羅漢果,沒有別的目的。至於你將來樹立法幢,弘揚佛法,廣度眾生,那是你擔荷如來家務,繼承如來的事業應盡的責任。釋迦佛對出家弟子的要求和目的,就是了生死,證阿羅漢果。 女眾也能證阿羅漢果 我再問你們,你們都是女眾,比丘尼能不能證阿羅漢果啊?(答:能)哎,一樣的,眾生是平等的。佛做太子的時候,他的姨媽出家了還不是證阿羅漢果?連我們那次文藝演出,演出一個蓮花女,後來經過佛的開導,修行也證阿羅漢果了。 只有一種人不能證阿羅漢果 你們說,證果到底是容易還是困難啊?可能你們認為,“哎呀,我不說別人,像我這樣是沒得希望的。”“像我這樣,要證阿羅漢果,連鐵樹開花我都證不了。”這就不對了。只有一種人不能證阿羅漢果的,誰啊?就是《木偶奇遇記》裡的老木匠拿幾塊木片做的木頭人,只有神話小說裡的人是不能證阿羅漢果的。 證果是難還是容易啊 你們說,為了求證阿羅漢果,你們思想中覺得難還是容易?(下沉默)都不說?說不出來,我干脆教你們一個辦法,去學學那些好高骛遠說大話說玄妙話的人“非難非易啊”,“亦難亦易啊”,(眾笑)等於沒說。佛法真實的東西沒有學會了,這套倒學會了,盡掛在嘴上。你們出家幾年了,還沒有想過自己到底要拿到些什麼,是不是只想拿到一個小廟?如果說容易,別說咱們當學生的,你這個老師,我問你有沒有證阿羅漢果?如果說難,那麼為什麼有人在末法時期證了阿羅漢果? 有困難、有辦法、有希望 如果說“對個別人是容易,對大多數人是不容易。”那為什麼對大多數人不容易呢?我看要得到阿羅漢果是不難的。你們別想錯了,這叫有困難,有希望,有辦法。你會奇怪我講得跟人家不一樣,你到我這兒來學,當然應該要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話,聽聽我講的對不對。 佛最笨的弟子也證了阿羅漢果 如果說證阿羅漢果難,你們看,佛到鹿野苑說四谛法,說了三次,五比丘個個證了阿羅漢果。後來呢,佛在廣大的時間裡講法,證果的弟子更多了,連最笨最笨的,一個叫周利槃陀的也證阿羅漢果了。你怎麼說難呢?你就根據自己修了這麼多年,一點信息也沒有,看他進佛門40年了,還是那個樣子,那麼根據你根據他,沒有證阿羅漢果。你沒有去分析,為什麼證不到阿羅漢果?都茫然無知啊! 說難,是人不是法的問題 證果應該說是不難的,難就難在眾生沒有常心。我小時常聽媽說,“仙人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這是老婆婆的話啊,因為我媽是文盲,她只會念“觀世音菩薩”。 你們在斷煩惱的路上,要隨時隨刻檢查,隨時隨刻糾正,進步就快一點。覺性來了,發覺自己錯了,知道要改正,可是要不了半個小時,煩惱來了,仍然老樣子。是這個原因使我們證不到阿羅漢果,這是人的問題,不是法的問題。如來當初在鹿野苑說四谛法,說的是苦集滅道,今天我們在經書看到或者聽到講四谛法,仍是苦集滅道,法可沒有兩樣啊!是人的問題,不是法的問題。 一會兒覺來一會兒迷,習慣養成沒勁了 人被煩惱拖住了,一會兒覺來一會兒迷,象高山上的天氣,一會兒晴來一會兒雨。拖到後來沒勁了,形成習慣了。有的出家人常說:“我沒出家時,總以為出家好,現在出了家,我也明白了,就是這麼回事。”這樣就很難成就很難證果。① (注①根據傅味琴講稿編,小標題為編者所加,2001.3.24第二講未完) 人格心理學 (7) 佛教修行人亦分三格: 要進入聖人之流,要歡喜出離乘 沒陽光、不澆水,精神一萎,不死也枯 花蕾保養得好,會一直往上升,一直到它開花為止;保養不好,花還沒有開,已經萎了,軟綿綿,沒力氣了,花蕊也豎不起來,沒精神了,雖然沒有死,也跟枯的差不多了。為什麼不能證阿羅漢果?是由於佛弟子的萎靡不振,沒有精神抖擻,軟綿綿,軟綿綿,連個頭也豎不正。師父也不保護你,既不給你澆水,又不給你曬太陽。 要進入聖人之流,要歡喜出離乘 我今天講法,要從法上給你們講話,把事情搞好也是人,搞壞也是人;干事情干得快也是人,干得慢也是人;考100分的也是學生,考10分的也是學生。末法時期的眾生不能很快地證阿羅漢果,到底是佛的問題還是法的問題,還是你這個學生的問題?我們培養人才的目的,是要修行人進入聖人之流,我們不是培養佛學專家,我們的培養是高標准高要求的。所以通過剛才的講話,希望你們能歡喜出離乘。 聲聞乘不等於度不了眾生 修聲聞乘的人並不是等於說度不了眾生,也不等於說一個眾生也不肯度。我年輕時候由於聽人講法把阿羅漢說成是自了漢,自了生死,不管別人,其實不全對。如果不管別人,為什麼東南亞國家被我們稱為小乘國家,可是他們信佛的人,占人口比例有的要到90%以上;我們中國自稱大乘,可是信佛的人有多少,我看5%也沒有。他們認真啊,咱們自由散漫,而且連自己都難度。所以小乘不是不肯度眾生,是不肯發廣大菩提心。 發大乘心,世世常行菩薩道 菩薩發廣大心,所以叫大乘。佛叫我們要發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死了,因為有緣的眾生還未度了,再來人間度。而且大菩薩更偉大:非但要來人間度眾生,六道都願去度眾生,寧願投到牛胎馬胎裡去,因為過去的父母就在牛裡,我必須要去度他們。哪有只管自己的菩薩,哪有只管自己的大乘? 出家在家都要出離生死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在聲聞乘、出離乘的基礎上來發大心。沒有聲聞乘的基礎,在沒有出離心的基礎上發菩提心,那等於空中樓閣,等於人天培福了。能海上師稱這種叫“雞毛菩薩”,吹吹得很高,沒基礎很快掉下來,所以我根據《菩提道次第》的下士、中士、上士來分三格,希望你們今天聽了第二格呢,不論出家在家都要出離生死。下課。 要愛護自己的人格 不清淨的錢供養,當師的不要 我們把人格心理學結合佛學來講,也可以分成三格,這是以人天乘、出離乘、菩薩乘來分的,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中分為下士、中士、上士,士就是人。如果夠下士道人格的話,他能夠保持在人天乘裡。培植人天乘的標准,主要是止惡修善,不止惡,修善是修不起來的。好比你去偷了人家東西來到佛菩薩面前,功德箱丟些錢,這怎能叫好事?嚴格說來,對社會上或者居士的供養,真正當師父的首先要了解清楚這個錢清淨不清淨,如果不清淨是不要的。 止惡不修善,這個人沒有福氣的。不培植人天乘福氣,人天乘也就沒有你的資格。 宗教勸人為善,了不脫生死 止惡修善能修起來,也不過是人天乘的資格,人天乘當然了不脫生死。所以拿社會上的好人來說,僅僅是人道裡的好人,福氣大了生天。宗教就是這樣,它有好的一面,勸人為善,可是他了不脫生死。以前,聽說上海有這樣一位老太太,每天下午熬大鍋的稀粥,送到醫院去,分給病人吃,她每天是如此,我們看起來這叫培福。 要愛護自己的人格 那麼人天乘都不夠資格,下三惡道的事情咱們就不講了。人沒有人格,死後肯定做不到人,因為人這一格,他排不進去。所以我們最起碼要能夠爭取到不要下三惡道,要愛護自己的人格。 五戒保人身 佛說“五戒保人身”,所以你要走人道,就要根據五個標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呢,社會上人貪吃,殺生是很厲害的。拿佛弟子修行人來說,小至蟲蟻都不殺。不妄語呢,古今中外,不管什麼朝代都是有共同的觀點:說假話是卑鄙的。佛弟子不能說假話,妄語是犯戒的,也就是說你不喜歡別人來騙你,你也不應該去騙別人。凡是能夠做得到就做,做不到就不要勉強,不要用妄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沒有人格的人做的事情。不偷盜,不論怎樣窮或者等錢用也不能偷盜,至於說別人幫助你這是可以的,但是幫助要自發的。不邪YIN,出家人是不能結婚的,也不能到某個地方去什麼卡拉OK,抱女人,這是犯根本戒的。我從前到某個名山道場教學,有人告狀到佛教協會,佛教協會就把這個犯戒的出家人調走了。大和尚告訴我說:“老師啊,這種事情比犯YIN戒更嚴重。”什麼事情?現在有個名字叫同性戀,就是同樣是男性,同樣是女性,兩人發生了一種分不開的感情,乃至於發展到有某種行動。這位大和尚說這比男女之間的邪YIN罪還要嚴重,可能是下了地獄就永無出期了。據我知道,出家人有個規定:一張床不能睡兩個人。還有一條,不飲酒,那是放逸戒。修大乘菩薩法尚能開戒,但是酒戒不能開,“開中唯除酒”,酒這個刺激容易使人糊塗,使人興奮控制不住,什麼壞事都干。所以簡單明確地講,所謂人格,按照佛門的規矩,至少這五條要做到,叫五戒。五戒一條都不能少,才能保人身,五戒就是培養你做人的人格,否則你就失去人格。 佛門裡不妄語,是人格保證 五戒中妄語戒最容易犯。有這麼個故事,當然是啟發的話,有個寺院裡五百羅漢嘴巴都用鎖鎖起來。老和尚說:“禍從口出,嘴巴最壞,所以把它鎖起來。”在80年代時就常聽到有句話:“現在是信用危機。”不講信用就是用妄語騙人,因為你一騙人,別人要受到損害,所以現在要簽協議,訂合同。你不遵守,到法院告你,要你賠償損失,你在法院講你自己的道理,說:“協議我是簽的,不過我現在推翻了,因為簽的時候我糊裡糊塗的。”這真叫自說自話了。佛門裡當然是主張不妄語,所以我說:“佛門裡簽的保證書是人格保證,看你有沒有人格,有人格保人身,沒有人格下三惡道。”這是人的規范,佛法就是這麼說的。 忏悔就是認錯改過 佛教有忏悔,忏悔就是認錯改過。比如說:“我保證遵守本學苑一切規章制度。”你保證過的,但是學生哪有不疏忽的時候?一疏忽老師同學立即對你提醒,你馬上認錯:“我以後改正。”因為你忏悔還淨了嘛,這還不能說是沒有人格。所以佛說:好比這條路前面有個水坑,走不過去了,犯戒就是障礙。那麼還有個辦法:去搬些草來填平它,你仍然可以走過去,這個方法就是忏悔。① (注①根據傅味琴講稿編,小標題為編者所加,2001.3.24第二講未完) 人格心理學 (8) 佛教修行人亦分三格: 佛門是修行的依靠 佛門是修行的依靠,不是生活的依靠 假如錯了還想做,而且“深愛樂”,連個慚愧心也沒有,像一個神經麻痺的人,這個罪就更重了。還有的強詞奪理,蠻不講理,種種歪理,“不見為罪謂功德”,具足以上四種情況的罪算上品犯。社會上的人犯了罪,有法律制裁,佛門裡犯了罪,釋迦佛挽救你,叫你忏悔。佛門是眾生的明燈,佛弟子不能在佛門裡噴黑氣,把如來的明燈噴黑了。不能把佛門作為一個生活的依靠,而是應該作為一個修行的依靠。 修供養是培福 修行總是從第一格走上去,總要先修下士法,然後覺悟到下士不究竟,要了生死。居士要在佛門裡培福修供養,供養的意義:第一,供養道糧,讓出家人好好修行,因為在家人可以在社會上工作賺錢,出家人不能干貿易賺錢的事;第二,供養的作用,讓佛門有經濟來源,可以弘揚佛法,但這還是屬於培福性質的。 出家人受供養為了修行度眾生 出家人的性質就不同了,生活來源可不是你勞動來的,自己要想一想,你修行的功德怎麼樣?你們用齋的齋堂,稱五觀堂,先要觀自己的功德,吃這碗飯慚愧不慚愧?可別有邪見,認為應該吃的。祖師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你不好好修行,不為佛門累積功德,福氣享完可怎麼辦?有的還產生了傲慢心,像是理所當然,因為我命好,什麼命?出家命呗。整個社會沒有白吃飯的道理,主要供養你修行成就,將來廣度眾生。 不學法怎能斷煩惱 你們不在佛學苑學,這種道理懂嗎?老人也會告訴你:“米粒不要浪費啊,這樣有損福氣。”你所懂的,僅僅這樣了。 浪費了一粒米,僅僅一粒米啊,施主供養的道糧可有多少米啊,不學法,吃在你嘴裡,全浪費光了,還要起煩惱,你不學法怎麼斷煩惱,不斷煩惱你怎麼出離生死? 私心雜念能一心不亂嗎 可能有的人像找到了靠山那樣,想:“這有什麼了不起?不學法,又有什麼關系?說什麼六道輪回下三惡道,我回小廟天天念佛,臨終一剎那往生極樂世界,要你管得這麼多干什麼?我只要阿彌陀佛來接我就好了。”怪不得你變成這個樣子了,你搞錯了,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你私心雜念的人能一心不亂嗎? 謗法罪是不可能往生淨土的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裡講過,謗法不得往生,犯五無間罪,還可以忏悔,當然要猛烈地忏悔,謗法的罪比這個還要嚴重。是不可能往生淨土的。 認為法不重要,這個念頭就有罪了 你口上沒有謗法,你心裡有沒有謗法成份?如果沒有謗法的成份,為什麼你心裡不喜歡法?在學法的環境裡半路退出去?這就是你輕視法嘛,法有什麼了不起?這個念頭就是謗法。 支持徒弟來學法 是菩薩心腸 帶業往生可不能成了干壞事的保護傘 我年輕時候一直想,一個人皈依了佛以後,在繼續不斷造惡業謗法,也能往生淨土的想法,總覺得這種念頭是錯的,我想如果像你們這樣說,阿彌陀佛豈不成了做壞事人的保護傘了,反正能夠臨終帶業往生啊,大家干了壞事也不害怕了,那阿彌陀佛豈不成了沒智慧。 哄你的人才會給你打包票 帶業往生,咱們不評論它,有的人說這句話是錯的,有人還是信這句話的,咱們不評論。至少有的業帶不動,如果謗法的業也能帶得動,那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也不會說:犯五無間罪、謗法兩種人除外。誰給你打包票?哄你騙你的人才會給你打包票。好好斷煩惱,人生幾何?一下子就完了,這是我老人說的話。 不用生命的時光學法,佛會歡喜嗎? 誰給你們這樣苦口婆心地說?回憶四十年前,就像在昨天,54年的時候,我頭一次上五台山,同去的有24個人,那個時候我25歲,住在廣濟茅蓬裡,一天午睡醒來,我就自問自答:“我今年幾歲了?”“25歲。”“再過十年呢?”“35歲。”“再過五年呢?”“40歲。”我一想到40歲,我怎麼也躺不下去了,就跳起來了:“再過十五年40歲了,這個人生快完了。”今年我72歲了,回憶過去,猶如在昨天,生命的短促,不用生命的時光學法,害自己,害別人,釋迦佛會喜歡你嗎? 哪尊佛會喜歡不肯學法的愚弟子 你即使往生到他方世界去,十方淨土哪一尊佛不喜歡有智慧的、懂佛法的佛弟子來?難道會喜歡娑婆世界不懂佛法的愚蠢的佛弟子來? 受供養,不學法,心裡安不安 想想吃了施主多少米,今天不學法,你心裡安不安?供養你們吃飯是讓你們學法修行,希望你們將來度一度這些父母眾生啊。 真正能度眾生出生死是出離乘 拿度眾生來說,人天乘不過是引進門,真正度是度到彼岸,佛度眾生就是度眾生斷煩惱,證阿羅漢果到彼岸,了脫生死。所以首先要以出離乘度眾生。 支持徒弟來學法,是菩薩心腸 上士是菩薩乘,自苦他安樂,這樣才算上士,寧願自己受苦,給別人安樂。當師父的,有的是挺好的,有的不見得挺好,這些年輕人想來來不了啊。今天我還聽到一個情況,條件樣樣具備,就是師父不同意,不開介紹信。那麼有的師父呢,我聽說你們有的師父很老了,他照樣放你來學,真是菩薩心腸,那目的是什麼?不懂佛法,怎麼算是一個佛弟子?我當年因為沒有學佛法這種條件啊,他一心替徒弟考慮,你別管我,你走吧,我支持你去。 棄學去照顧師父,是師父的希望嗎? 有人因為師父老了,放心不下,來報到了,還要退學,說要去照顧我師父。這豈不是顛倒了嗎?哦,師父叫你來學,你要回去照顧師父,丟不下人情味能了脫生死嗎?能超凡入聖嗎?難道是師父所希望的嗎?好比釋迦佛要我們跳出三惡道,你為了報佛恩偏要下三惡道,那不是顛倒了嗎?你只有聽佛話,跳出三惡道,跳出人天道到彼岸,行菩薩道廣度眾生,這樣才叫報佛恩,所以像這樣的師父真叫自苦他安樂。 起早摸黑是望你成才,真“自苦他安樂”啊 哪一個老年人不想身邊有一個人照顧啊?我是老人了,我是有體會的。幾年前,我打個電話給我女兒,要我女兒到我這兒來學法。同時我也有這種心,自己的女兒嘛照顧爸爸,比較好一點吧,這個心比有的人“你別去學法,照顧我重要,我把你養大的”,可兩樣啊。我叫我女兒到我這兒來,接受能海上師法流的法呀。當然喽,也帶有身邊有女兒照顧比較好的老人心態。 今天能夠鼓勵你們來學,這個師父了不起,寧願自己沒有照顧,起早摸黑,希望你學成才,真叫自苦他安樂啊!① (注①根據傅味琴講稿編,小標題為編者所加,2001.3.24第二講未完) 人格心理學 (9) 佛教修行人亦分三格: 要教育,搞迷信今後難生存 要教育,搞迷信今後難生存 不懂佛法,你將來苦啊!根據現實情況,要不了多少年,這種小廟生活一定會結束的。今後佛教的局面決定會改變的。時代在發展,所有的人都有文化,凡事都喜歡弄弄清楚,問一個為什麼。國家政策也要提高佛教徒的素質,要有人管,要接受教育。有的地方小廟在合並了,這樣便於教育。在佛門要作貢獻,不給眾生佛法的智慧,不給佛弟子教育,靠給死人吹打掙錢,今後是維持不下去的。佛門就是佛門,要好好學佛法,要堅決抵制封建迷信,去搞封建迷信,給你扣上個迷信帽子,國家不取締你,你也難以生存。 紙船八千元,白燒還迷信 要戳穿迷信,那很簡單。舉一件事情吧,多年前,我在上海某個寺院內看到一只紙船,做工很好,旁人在議論說,扎一只紙船要八千塊,干什麼用?燒掉的。現在不燒船了,燒紙做的汽車、電冰箱、彩電,燒也提高了。所以我在跟宗教部門談話時,我在講經說法時,就指出這是迷信。 你忘了燒一個發電廠 我不是站在我的立場上說你迷信,我是站在你的立場上幫你說話,這是迷信。怎麼說?你既然相信這個燒成灰的電視機,鬼也能看,也能用,那麼我提醒你,電視機要通電的,沒有發電廠,這個電視怎麼用?你忘了燒一個發電廠了嘛!搞這樣的迷信,到底有功德還是有罪過啊,佛教不是鬼教。 不靠一句佛號給死人唸經過日子 你們的師父、佛教協會推薦你們來學習,真是為你們的前途考慮啊!時代發展得這麼快,你們看過《音聲海》界诠法師在居士林講經,每次都批判末法時期的錯誤現象,很多善知識都起來講話了。因為這十多年來,受了海外音像制品的影響,許多觀點是不對的。《普陀山佛教》有篇文章叫《佛號豈能替代佛法?》,還僅僅登了原稿的一部分。你們小廟也要看清楚自己的前途,不能只要一句佛號。還有孤山寺的刊物《鹿苑之音》,每期都在批判會集本,還有一篇文章說《這是淨土法門的悲哀》,好些法師都在講話時批判,有說“我是忍無可忍啊。”你們還看不清楚嗎?今後還想過靠一句佛號給死人唸經的日子嗎? 時代在突飛猛進,弘揚佛法才功德無量 趕快好好地學法,將來前途光明,功德無量,至少可以當佛學院的老師吧,乃至於你有極大的智慧辯才,你將來就是一個大法師。咱們就不說佛門的功德吧,就想想你個人的前途,你去學某些老一輩樣,等你做當家了,也去收一些孤兒抱抱。我說這個話,是不是為了你們啊?我是挨著別人的閒話與誹謗在弘揚正法,到底為了誰?有句俗話:“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時代在發展,你們真能跟上時代突飛猛進地把佛教的正法弘揚出去,這才功德無量。現在科學發達,弘揚起來也快得很。 上士修菩薩法,自苦他安樂 自己苦學成就,就可以給廣大眾生安樂 既然你們的師父能夠做到一顆菩薩心,放你們來學習,你們也應該有一顆菩薩心,想想苦難的眾生吧。一個發達的城市生活條件多好,但他們愚癡顛倒;即使這個佛學苑條件苦一點,自苦他安樂嘛。願意自己受點苦,學成就了,能給廣大的眾生安樂,也至少要有一點點你們師父這種菩薩心的精神啊! 自苦他安樂就是菩薩修法 自苦他安樂就是上士修法。菩薩全稱叫菩提薩埵,自己要求覺悟,又能夠使別人覺悟,這樣就是菩薩。不要把佛教裡的一切看得神乎其神,好像菩薩都在天上,能夠騰空,能夠到他方世界,像觀世音菩薩,十方普聞,救苦救難,一剎那就到,這是大菩薩。真正照菩薩這個名字來解說是“自覺覺他”。 不忍辱是修不起來的 修上士的人,要完成自苦他安樂,最最扼要的,要抓一個忍辱,不忍辱是修不起來的。護法菩薩,經常會來考驗的,可是你不會知道的。考驗你修行功夫,並不是問你:“佛號念多少了?”從前有個老修行,在山上苦修,過年的時候,貼了一副門聯,其中有一句就是“十年沒有冒煙”,他在這個小茅篷裡住了10年,不要說冒火了,煙都沒有冒過,你們知道冒火之前首先要冒煙的。過不久來了一個小姑娘,對著他罵,罵他裝模作樣。那個老修行確實有點修行功夫,心想我在裡邊打坐又沒惹你。再想想:孩子不懂事,別理她。坐沒多久小姑娘又罵了。“別裝下去了,你給我起來。”老修行想:小姑娘怎麼這麼野蠻?一想:哎,肯定是村裡人,算了算了,我是修行人,罵不還罵。小姑娘說:“你再裝模作樣,我爬到你屋頂上把你的瓦都丟下來。”(眾笑)老和尚氣啊,還是沒動,到底10年功夫。誰知道小姑娘真的爬上去了,老和尚這個茅草屋,怕風刮掉,所以去撿了沒幾塊瓦片蓋著啦,只聽到小姑娘把它“啪”一下丟下來,嚯,丟得老修行心“怦怦”跳(眾笑),丟了一塊,又來一塊,老和尚再也坐不住了,就起來罵:“哪來的野小子,你給我下來。”結果小姑娘下來了,朝他笑笑,“老修行,十年沒冒煙,今天怎麼冒火了?”說完這句話,小姑娘不見了。這是對老修行的指點,你功夫還沒有到家,別吹大話了。 弘揚正法,發菩提心,護法自會來護持 還有,也講講我的體會,我這個老師又不出名,可是要學法的人自會來,都有因緣。是護法的力量,咱們修這個法,都有護法,如果護法肯護你的法,護法決定有辦法,那要看你了,是不是在搞名利啊,有沒有法啊,是不是發菩提心啊,如果你確實是正法,發菩提心的,那麼他就來護持你。 你沒有法,護法神沒事干,走了 有的地方,有人問我,一個老生病,一個奇奇怪怪有恐怖事,所謂非人之類在搞他,便說:“怎麼沒護法了,應該有護法神啊。”護法嘛,你有法,他就來護你,你沒有法,他來干什麼?走了。如果有不走的,那叫土地神,稱護方神,他是護你這個地方的。 人流轉生死,是被感情所綁 人流轉生死,是被感情所綁 我這次講心理學,講到後面,全講情感問題。心理問題主要就在情感中,過去我在社會上講心理導引,聽眾大都是知識分子。我常說世間上最苦的人就是重感情的人,感情越重,這個人越苦。人所以流轉生死,還不是被感情所綁?被六道輪轉的這種世俗感情所綁。 菩薩的感情如陽光普照大地 在現實生活中,社會上的男女青年,一個說:“我是重感情的人。”另一個也說:“我也是重感情的人。”談得攏了。重感情的人一模一樣嗎?假如你重感情是十分,而對方也是重感情,但跟你比起來,只能算七分。如果起個反復,那麼重七分感情的人還過得過去,十分感情的人只好去上吊。能錯用感情嗎? 菩薩的感情是什麼?菩薩的感情是對廣大眾生的感情,一點壞處也沒有。專門對某一個人有感情,拋棄了廣大眾生,這是世俗感情。兩個人有感情了,結婚了,歡歡喜喜,所以只有兩個喜,叫雙“囍”,從來也沒有看見過雙喜旁邊再加一個喜。所以世俗感情是狹隘的感情,我們的感情是智慧的感情,猶如天空的太陽普照大地,對每個眾生都照到,輸送溫暖,這就是菩薩的感情。 修上士法,成佛決定有希望 這就是上士應該知道的道理,你修上士法,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上去,成佛決定有希望,因為你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早晚能夠走得到的,所以希望大家要懂。 三士都要懂,走路要一步步來,你三種可以同時抓,也修止惡修善,也修出離乘,斷煩惱,也修菩薩法,對廣大眾生產生廣大的感情,但是真正要打基礎,扎扎實實的,還是要有步驟,修行人的三格到此講完了。(2001.3.24 第二講完) 高尚的人修五戒十善會更高尚 前兩次講過,通常所稱的人格是指道德修養來說,把它歸納成三格:一個是高尚的人格,一個是卑鄙的人格,一個幾乎是不講人格的,這三種人全都是人。不是人的眾生有情,就不能以人的規格去講,既然是人就應該以人的規格來看,高尚的人如果他肯信佛,再加上佛教的五戒十善,他就會往更高的方面去。 卑鄙的人信佛也會覺悟 人格卑鄙的人,如果他肯信佛,還是有希望的,因為他會覺悟,糾正自己過去沒有覺悟的時候種種卑鄙的心態、卑鄙的行為,所以還是有希望的。我們不能把人看死,說不能一棍子打死,就是這個道理。 不能讓好與壞的影響混合起來 佛法是廣度眾生的,好人使他更好,不好的人使他轉變成好。度進佛門以後,如果不懂佛法,他在受到環境的影響時,或許壞的影響居多,好的居少,這個人要轉變就困難了。因為佛法的影響跟壞的影響混合在一起,他自己的能力可能很難分得開來,成了一個混合體,這是件很危險的事情。 想保留卑劣行為的人,佛也救不了 想保留卑鄙行為的人,佛也救不了 一個人覺得佛法好,又想保留自己種種卑劣的行為、心態,這個人佛也救不了的。如果他素質比較好一點,善根比較厚一點,在現在世的環境裡,還能轉得過來。如果善根很薄,習氣很重,不肯放下,再加上受了邪知見的影響,越來越深,誰也沒辦法。好比做餅,面跟油搞在一起,你越加工,越滲透得厲害,誰也沒有本事能夠把面粉跟油分開來,這種現象叫面入油,油入面。所以到這個時候,即使他受到了一點佛法的知識,也難起作用。 親近邪師邪說,就把佛法擠掉了 最可怕的是,進佛門後,盡受邪師邪說的影響,不肯聽佛法,不肯親近善知識,跟邪說的徒眾打成一片 ,知見頑固,好像末法時期,唯有他們是正確的,他們根據什麼?根據他們所崇拜的人,好像唯有那個人才能夠在末法時期像救世主那樣,他們把釋迦佛和釋迦佛的法都排擠掉了,或者講偏了,在這些地方釋迦佛和釋迦佛的法已經靠邊站了。 抽掉了學法斷煩惱,就成了宗教 為什麼這些邪的道理能夠發展很快,而且得到不少人的愛好、信仰?原因是既不觸犯別人的煩惱,也不觸犯別人的習氣,有時候雖裝模作樣提一提,卻一略而過,大講特講人世間苦,趕快照我的方法去修,修什麼呢?不是修怎樣去斷煩惱,而是趕快離開這個世界。宗教就是這樣,道教到太上老君那裡去,基督教到上帝那裡去,描繪得是如此如此的好。佛有時候也介紹眾生到好的地方去,那是要經過學法斷煩惱,抽掉了這個,還像什麼佛教呢?豈不跟宗教沒有兩樣了? 佛法跟自己習氣有抵觸,就聽不進去了 宗教的成立只要兩個因素,一個叫信仰,一個叫祈禱。比較高一級的宗教,還講一點道理給你聽,並不能夠把你的煩惱徹底斷盡,僅僅是勸人為善,做一個好人。尤其到後世,人的煩惱越來越重,習氣越來越深,知見越來越邪,那就更難接受佛法了,因為佛法一講,處處跟自己抵觸,聽不進去了。 是眾生的煩惱,形成了佛法的不圓滿 佛法第一步就教導眾生離欲,離開五欲,佛講過,“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你進到佛門來,想求福報,錢越多,享受越好,佛教你不要這麼做,你聽不進去了;叫你不要打扮,你又聽不進去;不要戴金鏈條,聽不進去了;皮鞋不要那麼多,聽不進去了;不要游山玩水,吃喝玩樂,聽不進去……誰貪得厲害,誰最反感。貪喝酒的,一進佛門,聽說酒有這麼多害處,以後還要變酒鬼,這簡直在罵我。喜歡打牌的,我提到打牌是卑鄙的,聽不進去了。他需要的佛法,僅僅是他所需要的那一點點。所以到了後世的眾生,就自然形成了佛法的不圓滿,這都是眾生的煩惱、業力關系。 要引進佛法的圓滿的大門裡去 過去有些修行人,可能為了方便起見,把佛法分開來,討眾生歡喜,能夠在度眾生上快一點,結果他缺乏一個智慧,不知道這樣發展下去佛法越來越分裂了。把圓滿的東西分裂了,有什麼好處呢?你只能以善巧方便使眾生從這個門進去,進到佛法的圓滿的大門裡去。 不願改變邪見,每個地方充老大 可是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講方便的卻越來越偏,越來越簡單,越來越不完整,摻雜的邪知見也越來越多。假如眾生過去世的善根很差,而由過去世的累積而等流下來的邪見倒不少,貪五欲的心很重,脾氣頑囂又不願意改變,每個地方自己都要充老大,這個誰也救不了他。 猴子不是戰斗勝佛 猴子不是戰斗勝佛 菜姑自稱出家人,福鼎稱“淨人”,弘一法師稱“清信女”。清信女就是居士,她們一般忙於經忏佛事,對佛法所知甚少。閩南有個清信女主持的廟裡,竟在阿彌陀佛兩旁供起了唐僧和孫行者,把《西游記》裡的神話全搬上去了,這樣,佛法就不起作用了。我們曾在那裡住過,有一天,同學把三聖殿的門開遲了點,那位老人就發脾氣,認為得罪了“戰斗勝佛”,原來她們按照《西游記》的說法把猴子孫悟空當作戰斗勝佛。把神話小說當作實有其事,而且與阿彌陀佛並立地供在旁邊,實在是無知可笑。一個猴子,門開遲了要發脾氣,是不是猴子每天早晨天剛亮,要出去翻個跟斗十萬八千裡? 獅子蟲靠咬獅子來養活自己 把佛教破壞,這個罪重啊!可是偏偏是佛弟子在破壞,所以釋迦佛把將來敗壞佛教事業的佛弟子稱為獅子蟲,靠獅子身上的血養活自己,為了要吸血,就必須要咬獅子。 不要做一個沒有人格的佛弟子 第三種更糟了,帶著沒有人格的習氣,到廟裡燒燒香,拜拜佛,想求求菩薩保佑,也算是善男信女啊,磕三個頭就算佛弟子了,會說五個“能持”,就算居士了,其實什麼也不懂。有些人進了佛門,素質低得不能再低了,種種煩惱惡業,做一個沒有人格的佛弟子。 年輕時不改,老來更難改 進了佛門,要改掉壞脾氣、壞習氣,不靠釋迦佛的法給你培訓行嗎?不聽佛法或者不接受佛法,那是改變不了的。年輕人是黃金時代,年輕時代要改變是很快的,具足極大的希望。古今中外無論哪個國家,對年輕一代都是特別重視,因為有希望。年輕不改變,老來更不能改變,老氣橫秋啊,所謂朽木不可雕也。一般老人都自稱“老朽”,沒用了,就好比朽木那樣,朽木你用刀去雕刻,裡邊全成粉末了,怎麼雕啊?所以辜負了年輕時光,對自己實在是大逆不道。 人道不夠格,當然往下墮了 人格都沒有了,人這一格放不進去了。因為你還有活在人間的這種福氣,等到你福氣享完,一死,你這個中陰身放到哪裡去?人道不夠格,當然往下墮了。 人天乘的求樂,非吃喝玩樂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修行的人格,我們把它歸為人天乘、出離乘、菩薩乘三格。 人天乘求樂,求樂不是世俗的吃喝玩樂,而是聽佛的教導,止惡修善,要培福。福氣這個果報確實是有的,如果你有要緊的事情,半夜出門要找一輛車很困難。沒福氣的人在周圍馬路上轉圈子,一輛也不見,急死也沒有用,有福氣的人,你剛走到胡同口,上海叫弄堂口,過來一輛出租車,“嗚”一下,停下來,車上人下了車,你就能上車。所以要修人天乘,要修福氣。 要清福不要洪福,這句要分析 我年輕時候就聽說“要清福,不要洪福”。清福是什麼?就是生活雖然簡單,可是很清閒安定,稱為“清福”。大官、大老板、大富豪,吃喝玩樂,盡情享受,有那麼多人在他身邊,要啥有啥,這叫“洪福”。那麼這句話對不對呢?我從前也相信,但現在要分析分析,對,對在哪裡,錯,錯在哪裡。 有了福氣應該要布施供養 佛早就說過,要培福,又說,迷在五欲裡要下地獄。要增長福氣,可不要去享受福氣,這不是說全了嗎?說要清福不要洪福,聽起來不錯,因為洪福容易使你迷呀,可是你有佛說的那麼樣清楚嗎?你何必把佛的話改變?佛說要培福還要惜福,不要浪費自己的福報,有了福氣應該修供養布施,為什麼不這麼說呢? 沒有福氣干得成什麼事 說要清福不要洪福,這句話容易使人誤解成不要求福報。如果連做人的福氣都沒有,能進入人道嗎?就算進入人道了,沒有福氣,你干得成什麼事情呢?譬如你們今天來閩東佛學苑學習,證明你們有福氣的,如果閩東佛學苑沒有這所樓房,咱們到哪兒上課去啊?如果沒有房子,咱們到哪兒去說法?沒有一個寺院,提供不出一個講堂,你這個福氣沒有,也聽不到法啊。那麼既然不要福氣,那就等於用不著培福了。再想一想,既然有了福氣就要迷,那麼豈不培了福來世再在娑婆世界做人就更迷了?所以趕快趕快離開娑婆世界。要離開娑婆世界求往生,不可少福德因緣,所以趕快培福,原來拐了個彎。 有福氣不一定會迷掉 作為一個佛弟子就應該要培福。說有了福氣來世做人會迷掉,那你現在生活怎麼樣?“我算不上富翁麼,也過得不錯,孩子全有工作,有個兒子出國了,我自己生活也很好,所以我現在有條件、有時間進佛門修行。”那你並沒有迷嘛。我們文教部的同學,一般工資,深圳、廈門比較高,有的七千八千,一萬五。他們不要了,來到這兒,他們沒有迷嘛。從前有當老板的,乃至於大地主,最後還是出家了,連皇帝也當和尚,因為沒有迷嘛。所以不根據事實,搞片面,離開了佛的教導,這些好話已經不能算好話了。 說“三教是一家”,佛教就會變顏色 很多進了佛門的佛弟子認為儒教、道教都可以在佛門裡講。在國內,還沒有人提出來耶稣基督也可以講。現在海外已經有人在提倡:耶稣教、基督教,我們佛教徒也應該學。皈依戒也不遵守了!我22歲信佛,義父跟我說:“我幾個孩子都比不上你呀,你今天能學佛經,你比他們了不起,佛教、道教、儒教本是一家。”我馬上回答:“不對,是三家。”書香門第的義父以前從來沒有跟我講過一句氣話,聽到這句話氣得來說了一句:“你叫做不是我親生兒子,是我親生兒子,我一個耳光打過來。”喏,這就是儒教。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封建意識極其濃厚,拿到佛教裡來,就會改變佛教的顏色。① (注①根據傅味琴講稿編,小標題為編者所加,2001.4.6第三講未完)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傅味琴
一、行正道 為求人間天上快樂,止惡修善
二、斷除煩惱 為徹底鏟除苦的根源,修解脫道
三、一心利他 為淨化人心,利樂有情,願自苦他安樂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傅味琴
一、行正道 為求人間天上快樂,止惡修善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傅味琴
二、斷除煩惱 為徹底鏟除苦的根源,修解脫道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傅味琴
二、斷除煩惱 為徹底鏟除苦的根源,修解脫道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傅味琴
二、斷除煩惱 為徹底鏟除苦的根源,修解脫道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傅味琴
三、一心利他 為淨化人心,利樂有情,願自苦他安樂
不是生活的依靠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傅味琴
三、一心利他 為淨化人心,利樂有情,願自苦他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