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30~39)


 2023/4/29    熱度:479    下載DOC文檔    

人格心理學 (30)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生活中多觀察,能出妙觀察智

本次提要:
  ■ 世人把好朝自己推,壞朝別人推
  ■ 每個地方好人壞人都有
  ■ 不要離開生活去找佛法
  ■ 每個都會遇到吃虧和便宜
  ■ 成就可不是用數字買的
  ■ 請佛像竟然會遭到拒絕
  ■ 民間保存佛像經書,功德無量
  ■ 共同語言不等於要別人轉向自己
  ■ 多在生活中觀察,能出妙觀察智

世人把好朝自己推,壞朝別人推

我這次在佛學苑講心理學是頭一次,從佛學,修行,結合起來給你們指導,這等於在指導你們如何做到在生活裡修行。佛學不能脫離實際。我們常在生活裡看到別人吵架,第三者好意勸導一下,可是常聽到這句話:“你了解情況嗎?”這句話意思就是“你了解我嗎?”旁觀者清,但說到你的時候,你就說:“你了解嗎?”其實這句話也包括“你對他了解嗎?”意思是:“他這麼壞你了解嗎?我這麼好你了解嗎?”好朝自己身上推,壞朝別人身上推。

每個地方好人壞人都有

有說:“寧波人最刁,紹興人最壞”,你們說這話對不對啊?“不對”,那麼你說呢?(一學生答:“他們都有壞的,都有好的。”)應該這樣講,這是很普通的道理。

不要離開生活去找佛法

所以佛法在世間,佛法在生活裡,你自己不悟,偏偏要離開生活去找佛法,書是白紙黑字,那是紙張,是字,你不過是懂了這個字的意義。

每個都會遇到吃虧和便宜

你到生活裡去找,哪個地方都有壞人好人,你身上有好的,也有壞的,他身上也有壞的也有好的,為什麼好的全是你,壞的全是他?即使這件事是你對他錯,可是有時候卻偏偏是他對你錯呢?這件事你吃虧了,可是在另外一件事上他吃虧了呢?或許他吃虧的時候一句話也沒有,你吃虧了就哇哇叫。你能認識到自己的片面和我執就叫認識煩惱,能夠去掉就叫修行,否則修行怎麼修啊?

成就可不是用數字買的

一天到晚打坐,從不開悟,一潭死水;一天到晚磕頭,頭上磕出了疤來作為標志;一天到晚撥念珠,唸了一萬兩萬,算什麼?算作買路錢?靠這個通道,你以為有條路了,成就能用數字買嗎?

請佛像竟然會遭到拒絕

修行修到老,眾生的習氣,眾生的煩惱,貪瞋癡,有的原封不動,有的比年輕時候更厲害,叫“老氣橫秋”。有一天有個年輕人在路上告訴我,“我要請一張佛像,寺院裡的老居士不給我請倒也罷了,還把我訓了一頓。”我問他怎麼訓的,“他說我罪過!又說他吃了四十年素,一直在佛門裡走的,說我家裡沒佛堂,請什麼佛像!”意思就是:“我是老前輩,我是老修行,我是老吃素!(眾笑不斷)我是繞著佛門走到老!”其實他佛法不懂。弄得年青人氣壞了,我請佛像還要遭到拒絕。

民間保存佛像經書,功德無量

十年動亂期間,紅衛兵打佛像,燒經書,我在上海的時候,看到廟裡全是火,佛教書店的經書堆得高高的,全在燒。可是佛像經書能夠流傳到今天,就靠保存在民間的功德啊!能夠把法寶佛像請去,每個居士家裡都保存一下,功德無量啊!即使家裡沒有佛堂你可以買一本莊嚴的照相冊,把佛菩薩相片恭恭敬敬保存起來,多好啊!保存就是供養。供養不一定要燒香磕頭,比如敦煌壁畫,雲崗石窟,保存到今天,後世才能看得到,你能說那些沒有功德嗎?你買一本精美的、莊嚴的照相本,干干淨淨地放在高處,要禮拜的時候請下來。家裡來了客人,還可以把相冊請下來給他看看,讓他見見佛面,跟佛菩薩結個緣,有什麼不好呢?還有的人“阿彌陀佛”的像要,其他佛菩薩像都不要,佛從來沒有這麼說過。

共同語言不等於要別人轉向自己

“向內轉——要別人轉向自己”,例如有個女的對男的說:“你怎麼老是跟我想法不同?我這麼想,你那麼想?我要這個,你主張那個?你照我的去想,照我的去做,我們才有共同語言呀。”這叫共同語言嗎?這叫女皇命令。我曾聽到一個女的在跟男的發脾氣:“怎麼你說話總是跟我想的不一樣?咱們兩個沒有共同語言!”喔,跟你一樣才叫共同語言?(笑聲)

多在生活中觀察,能出妙觀察智

我不知道你們在生活中觀察不觀察,能夠觀察的話,就能出智慧叫妙觀察智。妙觀察智都是從觀察來的,觀察世間,觀察眾生,觀察人生。你越觀察多,再從佛法去理解,你會注意力外放,你會從只注意自己外放到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們中去。
                            (2001.5.12 第七講完)


人格心理學 (31)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人格缺陷是由自我中心發展起來的

本次提要:
  ■ 人格缺陷是由自我中心發展起來的
  ■ 小我的人心量小,容易跟人鬧矛盾
  ■ 勾心斗角結果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 善知識不等於一個只會上課的老師
  ■ 釋迦佛沒有辦佛學院,弟子也培養得很好
  ■ 佛學院辦得好,可以彌補不足,是件好事情
  ■ 進了佛學院,素質降低了,老一輩嚇壞了
  ■ 學圓滿的法,可以彌補宗派的不足

人格缺陷是由自我中心發展起來的

我們講到一切的人格缺陷都是由自我中心發展起來的,人格缺陷是心理病態心理障礙的基礎,所以,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心理就不健康,或者說不符合心理衛生的要求。

小我的人心量小,容易跟人鬧矛盾

在生活上他會過得很不愉快,因為他以自己為中心——我們所講的自己就是凡夫、小我,因此心量就越來越小,經常容易跟別人鬧矛盾,思想境界不廣大,心理很狹隘。

勾心斗角結果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在心理上,他會發展各種各樣壞的情緒。在社會上,如果這個人有一點專業技能,因為他心量非常狹小,或許會在專業上有點成就,可是希望他辦成大事業,那是很難的,因為他以自己為中心,並不是以集體為中心。尤其是我們培養佛教人才,首先要克服,要改掉自我中心,因為要挑重擔,要聯系廣大的眾生,心胸不寬大,沒有雄心壯志,做不成大事情,還會整天在佛門裡邊勾心斗角,怄氣生病,結果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善知識不等於一個只會上課的老師

自我中心是屬於思想意識的問題,當然可以通過思想上的疏通、教育、改造來把它轉變。雖然一個人的思想轉變主要是靠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但是也離不開別人的啟發,別人的引導。佛門有句話:“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修行在個人,可你沒有師父咋修行?還得靠師父領進門呀,所以一個善知識不等於一個只會上課的老師。

釋迦佛沒有辦佛學院,弟子也培養得很好

現在的佛學院,基本上跟社會上的辦學方式差不多。這樣就跟原來師父帶徒弟的培養方式距離太大了。以前徒弟跟師父生活在一起,師父看在眼裡,聽在耳裡,隨時隨刻在教育弟子,增長善法,抵制惡法,這種教育方式本來是很好的事情。當年釋迦佛在人間,沒有辦佛學院,弟子也培養得很好,很多證了阿羅漢果,那樣不是很好嗎?

佛學院辦得好,可以彌補不足,是件好事情

後來為什麼要辦佛學院呢?因為這種師父收徒弟的方式到後來有了不足之處,想辦佛學院來補足。佛學院辦得好,當然是件好事情。

進了佛學院,素質降低了,老一輩嚇壞了

據我知道,佛門裡有些老一輩是反對辦佛學院的,這不是辦佛學院不好,是佛學院沒有辦好,老一輩一看,糟了,我把徒弟送過去,結果徒弟一回來,懂了一點佛法,素質卻降低了,我慢貢高,作風敗壞,對老一輩也不恭敬了,乃至還把師父趕出去,師父嚇壞了,這是屬於佛學院沒有辦好。辦好了,當然能夠彌補已經出現的不足。

學圓滿的法,可以彌補宗派的不足

什麼不足呢?我只能講中國佛教的情況,至於其他國家佛教怎麼樣的,我不了解,我是中國人,當然對中國比較熟悉。

佛教傳到中國來,在中國形成了宗派,當師父的往往片面的培養徒弟,結果培養出的徒弟懂的太少了,不全面。有人就提出來,各個宗派都要學,否則你咋度別的宗派的眾生?


人格心理學 (32)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老師成了拜金主義,是教育的悲哀

本次提要:
  ■ 當師的素質差,怎能培養出好徒弟
  ■ 要既培養人又培養才,不能搞成人才兩空
  ■ 要去掉人搞出來的條條框框,否則就和不起來
  ■ 你改他加,搞得佛教不像樣了
  ■ 老師成了拜金主義,這是教育的悲哀
  ■ 佛學院裡不上課,到時拿個畢業紅本本,出去掙個方丈、當家,這可不行啊

當師的素質差,怎能培養出好徒弟

可是有些師父他連自己本宗尚且不太懂,哪能懂別的宗派。又有的師父本身文化很低,據說中國曾經有個朝代凡是出家都要經過考試,沒有文化出不了家。後來沒有了,誰都可以出家,結果出家隊伍的文化降低了,素質也降低了,因為放得太寬了。有些為生活所逼,就去當和尚。古時候,有的朝代,犯了罪的,你只要出家了,就沒事,這些人都鑽到出家隊伍裡來,這樣出家眾的素質越來越降低,有的簡直是文盲,像這樣的師怎麼能培養出好徒弟來?因為他自己遠遠不夠格嘛。

怎麼辦呢?佛門裡有些發心的法師就想,辦個佛學院,讓他們來佛學院學吧。

要既培養人又培養才,不能搞成人才兩空

佛學院發展到現在,可惜沒辦好,只培養才,不培養人,有的人才兩空,佛教的傳統在某些佛學院逐漸被演變掉,社會學校辦學一般還挺認真的,而辦佛學院的人有的自身素質很低,還比不上社會上的學校。

要去掉人搞出來的條條框框,否則就和不起來

人們有個感覺,在我嘴裡總聽不到好話,難怪我這個老師多愁善感,憂國憂民,這樣過日子,沒有發展到憂郁症已算幸運的,有的人就說我是操心過度。

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佛教的菩提心事業裡去,哪有不操心的?辦佛學院是件好事情,可是盡量要保持要維護原始佛教的傳統,佛教有什麼好改革的?我有時候也主張改革,那不是改革釋迦佛的教導,而是改革人搞出來的條條框框。能海上師很早年代寫的《六和合義》,就有這樣的話:六和必須要去掉戒律裡沒有的,是人搞出來的條條框框,否則就和不起來。

你改他加,搞得佛教不像樣了

多年前我在南京說過:我想恢復原始佛教。我說的原始佛教不是小乘原始佛教,意思是佛教原來是怎麼樣,我恢復到怎麼樣,後人加上去的東西一律不要,你加一點,他加一點,加得不像樣了。佛教到底被誰搞得這麼亂?被誰搞得這麼不像樣?我看不是徒弟吧,應該是師父吧。徒弟聽師父的,師父改一改,結果徒弟當師父了,他也改一改。所以全是那些師父搞出來的,因為這個徒弟這麼做時他也當師父了。

老師成了拜金主義,這是教育的悲哀

我是極力主張培養佛教人才,培養佛教人才可以采取辦佛學院的形式,可是在內涵上要保持佛教的傳統,修行就是修身口意。社會上辦學,還有德、智、體,三個方面,德就是道德修養,體就是身體健康,智就是學習文化知識。現在有的學校德智體可能也沒抓好,德,老師也無能為力,社會風氣就是這樣,少管為妙,輕松一點;體,現在孩子都喜歡踢球,打球,也用不著老師操心;智,你付多少學費,我盡多少責任,所謂名牌學校,名牌教授,收費高得很啊!那是做買賣,我有學問,你有錢,咱們來個交換。現在老師收入很好,非但工資大,還分配住房,還可以晚上出去當家庭教師。如果教師成了拜金主義,我看這就成了一個悲哀。

佛學院裡不上課,到時拿個畢業紅本本,出去掙個方丈、當家,這可不行啊

我從1956年就開始講課,年輕時候常聽到一句話:如果在國外,一堂心理導引課會有多少美金的報酬。佛學院能這樣辦嗎?把社會辦學的方式完全照搬,那也不像佛學院了。現在辦佛學院,有的思想沒有端正好,進去的人圖一紙文憑。老師跟老師觀點互不相同,大家自管自講課免得沖突,老師跟學生之間也逐漸有了距離。據說有的佛學院平時不上課,或者學生上不上課隨你的便,來個參觀團,立即通知僧裝整齊去課堂上課,准備拍照,一學期也沒上幾堂課,結束時每人都發畢業證書。畢業證書一到手,無論你走東走西,紅本本往桌子上一放,“你看著辦吧”,意思是我佛學院畢業的,不當方丈麼也該做個當家,這樣搞下去可不行啊。


人格心理學 (33)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最珍貴的是善知識的修行經驗

本次提要:
  ■ 嗅覺被世俗麻痺,聞不到釋迦佛的傳統
  ■ 出家人YIN戒第一
  ■ 在佛門裡找對象,豈不拖人下水
  ■ 學生去朝山,老師當菜農,這個辦學咋辦呢
  ■ 最珍貴的是善知識的修行經驗
  ■ 經驗能使人在觀察中作出快速度的判斷
  ■ 直覺也是心理上的高速度運轉

嗅覺被世俗麻痺,聞不到釋迦佛的傳統

初到這兒來的學生因為別的地方住久了,到這兒就不習慣了,這是你在自由散漫充滿世俗氣的地方呆久了,嗅覺麻痺,聞不到這兒有釋迦佛的傳統。培養人才,並不是照文字解說一下就行了,培養人才要從身口意出發,非但要管上課,而且要管你的身,管你的口,管你的意。我辦學就是管頭管腳,什麼都要管,這是一個好的傳統呀!師父不管徒弟,老師不管學生,那當師父、當老師的也太輕松了。

出家人YIN戒第一

這兒對四眾弟子都培養,但在男女接觸上管理非常嚴格,在家人殺戒第一,出家人是YIN戒第一,犯根本戒罪很重的。釋迦佛不允許弟子犯戒,犯戒會下地獄的,但如果戒實在守不住,佛允許弟子還俗。還俗後,在家居士男婚女嫁,也是男女的YIN愛,不過是正YIN。

在佛門裡找對象,豈不拖人下水

從前,有居士寫了本書,主張佛化家庭,全家都要信佛,很好呀。有人就想,既然要佛化家庭,我就在佛門裡找對象(眾笑),兩人都信佛,生下來小孩是小菩薩(眾笑)。如果是出家眾,你真打算還俗的話,也不能在佛門裡邊找對象,那豈不拖人下水。

學生去朝山,老師當菜農,這個辦學咋辦呢

以前有個寺院請我們去講法,奇奇怪怪問題可多啊!結果咱們只能回來了。講法通知發出去了,大家正發心要來聽法,主持人突然又帶著她們去朝山。整年累月地帶著一大批居士去朝山,像一個旅游團團長(眾笑),每人收兩千元,忙得人影不見,說是跟居士結個緣,叫“引進法門”。又叫辦學的同學種菜!我們都變了菜農了!(眾笑)這個辦學咋辦呢?

最珍貴的是善知識的修行經驗

一個善知識,最珍貴的就是他的修行經驗,還有生活經驗,尤其是到了老年,如果他過去的飯沒有白吃,在人生的旅途中,他累積了多少生活的經驗、人生的經驗、教育學生的經驗、修行的經驗。這些經驗,《佛學大辭典》裡有嗎?

起先人們以為我有他心通,說:“本來我有很多問題,聽傅老師一講,我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我想到哪裡,傅老師就講到哪裡,這不是他心通嗎?”這不叫他心通,這叫經驗。

經驗能使人在觀察中作出快速度的判斷

如果你坐著不動,像個木頭人那樣面無表情,我就無法判斷你心裡在想什麼,如果你儀態表情一動,我就照我的判斷對你說些啟發的話,有時還很准的呢!有時我開玩笑地說:“你們不知道我是誰?”(眾笑)我自己回答說:“我是研究心理學的。”就這麼簡單!

我可不是研究書本上的心理學,我是從觀察人生中得來的經驗!是從你的姿勢,表情,言談舉止中作出的判斷。這種判斷速度要快,熟練以後似乎能成為一種本能,如果速度太慢,別人會把你看成傻乎乎在發呆,遲鈍的判斷會使兩眼發直。熟練以後,即使一張照片,也能作出判斷。當年覺得好玩,研究研究,如今老了,沒時間玩這種了。

直覺也是心理上的高速度運轉

年輕時,有一次我去作客,因為他家喜歡聽我講佛法。那天他家有客人,主人跟她介紹:“傅老師很會看人!”客人說:“你看我是哪個地方人。”我回答她:“你是東南方向的人。”這用不著統計,這種判斷往往來自自然,也許在心理學上叫直覺。其實直覺也是通過心理上的高速度運轉。

我年輕時在醫院工作,有一天中午休息時,有個面熟陌生的人特地來告訴我。我三年前對他說的話一點不錯啊,這只鳥飛走了!哦,我才想起三年前,我在一個地方給年輕人講佛法,他也在,講完了他掏出兩張照片來給我看。因為他老婆死了,想再娶一個,一張年輕漂亮的,一張年紀比較大的。我說那張年紀比較大的可以。那張年輕漂亮的,我說:“她好像一只鳥,在你身上停一會兒要飛走的。”過了三年,他來跟我說;“果然飛走了!”(眾笑)


人格心理學 (34)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累積修行經驗,就能打破修行的神秘感

本次提要:
  ■ 累積修行經驗,就能打破修行的神秘感
  ■ 要遍知有情心,至少也要學點心理學
  ■ 自我中心的形成,童年環境是主要因素
  ■ 小時摔跤打地板,成年鬧矛盾,是你不好
  ■ 受寵愛的人,誰都不好,只有我師父好
  ■ 讓說話產生功德,不要背罪過

累積修行經驗,就能打破修行的神秘感

我年輕時,我看你的臉色、眼神、坐的姿勢,就知道你胃下垂或者魚吃得太多了……那個時候,有人覺得我很神,實際上說穿了不值一分錢,這是心理學、形態學,你們學過了也會懂的。我說這一些,主要是想打破某些人對修行人的神秘感,要從生活中多去累積修行的經驗。

要遍知有情心,至少也要學點心理學

菩薩度眾生要遍知有情心,我們至少也要學點心理學。其實,來報名的新同學,有的我知道她留不長,但仍然鼓勵她留下來學習,結果白費心機。這是出於修行人的慈悲心、菩提心呀!修行就是修一個慈悲心、菩提心。

自我中心的形成,童年環境是主要因素

一個人假如以自我為中心就達不到這個水平,因為你只觀察自己,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當然,你觀察自己的缺點,這倒也好,但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以自己為老大,以自己為核心。這種心理,父母的遺傳是次要的,本人前世的習氣也不見得小時候全會暴露出來。幼年、童年期間的環境是主要因素。就像我上次講到,自我中心的人向外轉轉到別人身上去了,怪別人不理解自己,一出口就是“你不理解我”。向內轉呢?“你應該跟我要有同樣的語言,你跟我一樣不好嗎?”這種自私的心態跟童年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小時摔跤打地板,成年鬧矛盾,是你不好

我年輕時候住在上海,石庫門房子雖然沒有72戶人家(過去上海相聲演員有個節目,叫“72家房客”),我看十幾家可能有。那邊有一個小房間,住著一個阿婆,因為兒子死了,媳婦又嫁了人,她把小孫女留下來自己領養。小女孩經常到我家房裡來玩,有一次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奶奶寵愛她,一聽到哭聲就抱起她來說:“地板不好!我打地板!”(眾笑)奶奶真的去打地板了:“地板最壞。”自己摔倒說地板最壞(眾笑)。不會教養孩子,結果害了孩子,這個孩子長大了,脾氣會很不好,凡是鬧矛盾,“是你不好”,從來不會想“我有什麼地方不對”。

所以兒童心理是一門很重要的科學,牽連到千千萬萬兒童長大後的個性、脾氣、心態和知見,也影響到他們的品質修養。父母,師父,老師,長者,如果對自己的徒弟,對年輕一代非常寵愛、溺愛、包庇,會害得他們以後只要心理上一有觸動,馬上怄氣:“是你不好”。

受寵愛的人,誰都不好,只有我師父好

我們辦學初期,有些人留不住,在她們看來是老師不好,辦公室不好,同學不好,全是別人不好。那麼誰好呢?只有我師父好(眾笑),因為從小受師父寵愛,師父從沒有說過我不好,這就害了下一代啊。自我中心就是這麼形成的。

讓說話產生功德,不要背罪過

剛才舉的例子只是說明外在環境的作用,最容易背罪過的就是嘴巴,所以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語言負責,說話要產生功德,不要背罪過。下課。(2001.5.26 第八講完)


人格心理學 (35)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自我中心的人,往往由片面形成偏見

本次提要:
  ■ 自我中心的人,往往由片面形成偏見
  ■ 鬧矛盾、生氣、自認委屈形成心理障礙
  ■ 為求他人與己一樣,怪罪他人,不見己過
  ■ 為掩飾自己的錯,盼他人亦犯,其罪極重
  ■ 希望別人和自己一起抽煙,這樣的心態平衡,豈不更壞
  ■ 吃東西的愛好也要求相同,就是我執偏見
  ■ 怕親人因學法而分離,是世俗人情味

自我中心的人,往往由片面形成偏見

自我中心的人表現在只對自己發生興趣,樣樣以自己為中心,形成了很多的偏見,考慮問題都很片面,有利的就朝向自己,有害的就推給別人。

鬧矛盾、生氣、自認委屈形成心理障礙

一旦跟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際關系失去了平衡,周圍的人很難跟你相處,也很難接受你這樣片面的觀點,結果鬧矛盾。你格外容易生氣,總覺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慢慢就形成了心理上的障礙。上次我們講過這種心態的人向外轉向內轉,全都不恰當。向外轉容易怪別人不理解自己,向內轉經常要別人轉向自己,什麼都得依順自己。

為求他人與己一樣,怪罪他人,不見己過

能海上師說過:眾生只求別人和自己平等,卻很少知道自己應該去跟別人平等,這就是眾生的心態。換句話說,別人姿態高大,你應該學習別人的榜樣啊,可他不是,他心理很不平衡,總覺得自己矮了一段,所以就產生這種心態:“我沒錯,他算什麼?他為什麼不跟我一樣?”或加上諷刺、挖苦、取笑,“人家是勞動模范呀”,“人家是為了得到表揚呀”,“你們是利根,我們是鈍根呀。”最好大家都成了鈍根,那麼跟我一樣(眾笑)。

為掩飾自己的錯,盼他人亦犯,其罪極重

又譬如自己想賴床,就說:“你這麼匆忙干什麼呀?再躺一會兒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又不是一個人遲到,我也遲到了,你也遲到好了。”這在日常生活中是經常發生,經常看到的事,這種人的罪很重啊,好比犯盜罪的人,如果自己偷盜,還希望別人也偷盜,希望個個都犯盜罪,目的是為了不要把我暴露出來,這罪很重!

你們都不遲到,就是我一個人遲到,這也太醒目了。你們為什麼不遲到呢?你也遲到,我也遲到,大家都遲到,大家平等,我也不是很突出,眾生這種心態很普遍。

希望別人和自己一起抽煙,這樣的心態平衡,豈不更壞

一個抽煙的人明知道抽煙不好,心裡卻希望別人也抽煙,別人不肯抽,他就說:“抽煙有什麼關系,不會就學學,我也抽,他也抽,你不抽煙不像男子漢。”非要跟他一樣。自己朝壞的方面去做,為了掩蓋自己的缺點,希望“大家都是這樣”,那這個社會豈不越來越壞了?

吃東西的愛好也要求相同,就是我執偏見

吃東西也是這樣,自己喜歡吃的,就強調這個東西特別好,希望你也喜歡吃。假如你不喜歡吃,他就會說:“你這個人真怪,這麼好吃的東西竟然不喜歡吃,你這個東西有什麼好吃呀?”他覺得你不跟我一樣,就是不肯跟我平等。甚至於連修行也是這樣。

怕親人因學法而分離,是世俗人情味

我年輕時在一個居士的家裡講法,她家兩個年青人聽得高興,問我修的什麼法,我說我修的是《文殊法》,又問這《文殊法》有啥好處?我說開智慧。一聽開智慧,她們高興了,就也要學《文殊法》,她母親背後就說閒話:“糟了,本來我們全家都要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學了《文殊法》,女兒、媳婦往生不了了,咱們全家要分散了。”最好全家都搬到極樂世界去,娑婆世界有人情味,到了極樂世界大家再在一起,你仍然是我女兒,她仍然是我媳婦(眾笑)。


人格心理學 (36)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帶著煩惱發菩提心,就難破我執、法執

本次提要:
  ■ 帶著煩惱發菩提心,就難破我執、法執
  ■ 要用尊重、贊歎來修自己的平等心
  ■ 和合團結是為了達到一個良好的目標
  ■ 不遵守制度的幾個人在一起很投機,這才叫小團體
  ■ 不要為了爭個面子,以歪理去壓人
  ■ 女人常以壓倒男人為勝利

帶著煩惱發菩提心,就難破我執、法執

有人自己學這個法門,就認為別的宗派都不好,這些人帶著煩惱發“菩提心”,叫人家都不要學別的法門,只學我這個宗。看見學別的法門的佛弟子就另眼看待,把他們看成是異教徒。再發展下去,分裂、排擠、打擊,全干出來了,因為到底是個凡夫呀。進佛門,法不懂,也不聽,煩惱不斷,也不想斷,哪會不在煩惱堆裡轉呢?真正的平等心應該是,你學的宗派也好,他學的宗派也好,我學的宗派也好,只要學的是正法,大家都好。我執法執是最難斷的,眾生執著“我”,又執著“法”,自己還不知道,拼命要讓別人的一切都跟自己一樣,來達到平等,眾生的平等心就是這樣。

要用尊重、贊歎來修自己的平等心

一個媽媽有幾個孩子,別人說,“老二真像你”,她就特別喜歡老二,因為像她,和她平等。所以對社會上的人,你們別看表面,有的家庭看起來好像挺像樣,哪裡呀!有煩惱哪能平等得了?我執這麼重!樣樣依我就是好!樣樣都依我,我也有面子,“我多有福氣,娶了一個賢內助。”“我嫁了一個樣樣聽我話的丈夫。”那麼你是老大。其實這樣子,你的心態就不平等了,所以眾生的這種平等心不是佛門的平等心。佛門的平等心,最開始就要修尊重別人,要用尊重贊歎來修自己的平等心。

和合團結是為了達到一個良好的目標

眾生怕自己被別人壓低,所以反常地處處把別人壓低,把別人壓低了他就高興,常會不分青紅皂白。為什麼有歪理十八條?就是用十八條的歪理把一條正理壓下去。他不想一想,雖然你有你的道理,但你這道理普及開去,可不好啊。如果你能放棄,按照適當的、必須要的,應該遵守的原則去做起來,不是很好嗎?如果每個人都要以自己的道理為主,不服從,不聽話,強調理由,孤高,頑抗,那你最多團結一些觀點跟你相同的人,那不是逐漸形成小團體了嗎?如果能按照大路走,就不叫小團體,因為是為了達到一個良好的目標,這才是大眾的和合團結。

不遵守制度的幾個人在一起很投機,這才叫小團體

比如說按照規章制度,學員守則辦事,這就是為了達到一個良好的目標。可是有幾個不遵守,不服從,強調自己理由的人搞在一起,談得非常投機,就把整體性的和合團結破壞啦,那才叫小團體。小團體是指不好的方面,不是到處都可以用得上的。

不要為了爭個面子,以歪理去壓人

眾生的心態,感到自己有點理時,總有一種習氣,心裡不願意,也不肯被別人壓倒。哪怕自己是錯的,也不願承認,如果我承認了錯,我豈不一句話也沒了,這會沒有面子的。為了爭一個面子,就拿出歪理十八條去壓人家,這種面子觀念,眾生特別強。

女人常以壓倒男人為勝利

我年輕時候,一個常與我通信的人,他來信誠懇地希望我有到大連的機會,一定要到他家去。那一次我好不容易找到他家門號,門一開見到一個小老頭,我剛剛開口要問,裡屋馬上出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的,一出來,就把小老頭推開,意思就是“你進去,進去”,她挺了出來,我問了她,她朝我笑笑:“剛剛你看見的那個人你認得嗎?”我說不認得,“你說的那個人,你找他有什麼事情啊?”我說:“因為他從前寫信給我,叫我有機會到大連時,一定要到他家裡來。”“他不在。”肯定她心裡挺高興,因為她勝利了。男的看見她出來,一句話也不敢講,(眾笑)他是老二。這種事情從古以來都是這樣。
  

人格心理學 (37)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不可以傲慢去壓人,也不要做感情的奴隸

本次提要:
  ■ 能力強的男人,在老婆面前就發揮不出來
  ■ 選女婿竟然也以自己稱心的為好
  ■ 在家庭裡常因顯示傲慢而壓制人
  ■ 以一方受委屈來達到平衡,並非真平等
  ■ 不吵不鬧是否真的因互相尊重而平等了
  ■ 不可以傲慢去壓人,也不要做感情的奴隸
  ■ 要恆順眾生,但要恆順善法不恆順惡法

能力強的男人,在老婆面前就發揮不出來

拿這個例子來說,男人也難做,有一種男人,表現非常好,但家裡也不安定,因為他被女的看不起,經常要挨訓:別人家的男人哪像你這樣沒用?還有一種男人呢?能力很強,當他希望發揮自己能力的時候,家裡又吵開了,因為這個女人最喜歡的男人就是怕老婆,你不怕我,我還有面子嗎?這些在家人的心態,可真是奇形怪狀!

選女婿竟然也以自己稱心的為好

還有一次,我在電視小品上看到,女兒有兩個男朋友,母親呢特別喜歡那個小伙子,女兒嘛有點偏向另一個,所以常跟女兒爭吵,母親就說:“這個有什麼好啊?還是那個好!你看我跟他說話,他樣樣聽我的,百依百順的人還不好啊?”電視拍得很風趣,那個男朋友到了她們家,媽說:“你來了,這件衣服你去洗洗。”他回答“噢”,“洗好了以後你曬出去。”“噢。”變了她家的男傭人(眾笑)。

在家庭裡常因顯示傲慢而壓制人

三十年代的文藝小說有的還是挺不錯的,在拍出來的電影裡,一個女的在教育她的兒子,為了讓人看到,我這兒子多聽我話,多孝順我啊,她像個女皇帝一樣,一點點小事情,“你給我跪下來!”真有點歇斯底裡,女性的傲慢大發作,兒子只好兩腿筆直地跪下來,表示她教育有方。

以一方受委屈來達到平衡,並非真平等

男人呢?在農村裡有句話:不打老婆不叫男子漢(眾笑)。你想在世俗裡找平等,哪兒找得到?世俗的家庭生活裡,一般都是以一方受委屈來達到平衡的,如果你要想取得真正的平等,除非天天吵架,吵架也吵不出平等來。

不吵不鬧是否真的因互相尊重而平等了

我從前工作場所在上海河濱大樓。有時我也住在裡邊,隔壁鄰居家就是靠一方受委屈來達到平衡的,女的一回家,“唉呀,累死了!”就往床上一躺,當然也不說話也不吵,男的就忙廚房,洗衣服(眾笑)。還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個男的自行車一停,忙著給懷裡的小孩喂奶,衣袋裡放的是奶瓶,腳踏車車把上掛了兩包小孩子的尿布(眾笑),我們實在看不過去,也許是他的妻子回娘家去了。

不可以傲慢去壓人,也不要做感情的奴隸

可是我們佛弟子應該要有覺悟,不要把人壓低,把人壓低的時候你就心有傲慢,不應該以傲慢為自己的痛快,爭一個虛偽的面子。從前有這麼一回事,有個女的上班,丈夫每天在單位門口等她下班,等她一走出來,丈夫馬上遞上一塊毛巾給她擦擦汗,又拿出一把扇子給她扇風。這個女的可高興了,別的女的都羨慕她有這麼一個好丈夫。所以人世間全是做感情的奴隸,做煩惱的奴隸。這個男的假如不是被逼,而是自願的話,那就因為他有感情。

要恆順眾生,但要恆順善法不恆順惡法

因為眾生不知道自己應去跟別人平等,所以普賢菩薩叫我們修恆順眾生,恆順眾生的意思就是叫我們去跟別人平等。當然佛法度眾生的原則是善法,善法要恆順,可不能恆順眾生的惡法、恆順眾生的煩惱。例如有人叫你打牌,你想我不去打牌他會不高興,這就錯了。佛教是最最講原則的,是非好壞都不分,佛弟子就沒有斗爭的精神了。我說的斗爭可不是私心雜念,為名為利,為氣惱的斗爭,是要跟不合理的,愚癡的,歪風邪氣的,封建意識的現象作斗爭。


人格心理學 (38)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法法平等,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

本次提要:
  ■ 沒有為真理斗爭的精神,佛教事業也就慢慢地被消滅了
  ■ 不關心廣大眾生,只關心幾個親人,就會越變越渺小
  ■ 不能被溫情主義蒙蔽得是非不分
  ■ 搞宗派小團體,都是凡夫知見,私心雜念
  ■ 《楞嚴咒》是降魔,有人不敢聽,豈不也成了魔
  ■ 法法平等,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
  ■ 要多聽,哪有聽一遍就能當法師的
  ■ 你尊敬我,我尊敬你,這才叫平等
  ■ 修好平等心,就要互相尊重、恆順

沒有為真理斗爭的精神,佛教事業也就慢慢地被消滅了

沒有斗爭精神,聽到世俗的話,退心的話,你就會糊塗、動搖。比如你起先聽到一切眾生皆父母,應該廣度眾生,想想對啊,就發心趕快放下一切世間上的追求,趕快進佛門修行提高自己,乃至於發心出家。卻又聽那邊人說:“你這麼做,你的親戚朋友都對你有看法了,人家都對你有感情,你這麼做,會引起多少人對你不滿意,以後你就很難去度他們了。”那麼難道佛的話講錯了?四弘誓願講錯了?這種話聽多了,佛教事業也就這樣慢慢地被消滅了。

不關心廣大眾生,只關心幾個親人,就會越變越渺小

拋棄了偉大的事業,拋棄了廣大的眾生,拋棄了樹立法幢,那麼你整天地陪著有緣的人一起過世俗生活,說幾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靠你這幾句話能度眾生了生死嗎?結果你會變成對佛教事業漠不關心,只關心幾個親戚朋友,越變越渺小。每個人都像你這樣,誰來弘揚佛法?

舉世間上的革命例子說,當年參加革命的人,救人民於水火之中,這當然也會引起親屬的不安,和離別時的難受,難道他們因此就錯了?難道孫中山推翻腐朽的清王朝錯了?那麼人們怎麼稱他們是偉大的人物呢?

不能被溫情主義蒙蔽得是非不分

現在的佛教全被這種溫情主義蒙蔽得是非不分。佛弟子為弘揚正法辭親出家,儒教卻講“父母在,不遠游”,好像是挺有道理,因為父母有恩啊,照他這樣子下去,出家人都沒有了,一定要等到父母死了,那麼凡是來剃度出家的全是老頭子。

搞宗派小團體,都是凡夫知見,私心雜念

恆順眾生就是要你去跟眾生平等。例如,你不修淨土法門,但也喜歡聽講《佛說阿彌陀經》,喜歡唸佛名號,那豈不平等了嗎?修西方淨土法門的,也誦《藥師經》,也持“消災延壽藥師佛”名號,有什麼不好呢?我講戒定慧,大家也來聽講戒定慧,戒定慧有什麼錯呢?可是請都請不到。原因是你們是修戒定慧,我們是唸阿彌陀佛,兩家,好像戒定慧裡不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要戒定慧,有這麼說嗎?佛門現在也不平等了,連法上也不平等了,都是被凡夫知見,私心雜念,搞成宗派小團體。

《楞嚴咒》是降魔,有人不敢聽,豈不也成了魔

以前法師在居士林講《法滅盡經》時說過:“有人以為唸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是雜修,怕自己不能往生就不敢唸,有人連聽也不敢聽,聽了也算雜修。要進大殿,一聽裡邊在唸《楞嚴咒》,不能聽,趕快要躲起來,等到《楞嚴咒》唸完了,方才敢進去,聽到了也算雜修,《楞嚴咒》是降魔的呀,你一聽到《楞嚴咒》就害怕得躲起來,你不是也變成魔鬼了嗎?”

法法平等,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

聽法師講法也要有平等心,不能這位法師我喜歡,他講法我聽,那位法師我不喜歡,他講法我不聽。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如果說法的人把法說錯了,邪掉了,偏掉了,為了不受他影響,那麼可以不聽。正跟邪怎麼能平等?佛法跟外道,佛法跟魔道怎麼能平等?你跟他們平等,他們就把你消滅了。不能拿原則作交易,要依法不依人啊!不能因為你是法師,你講錯了,我仍依人,只要是你講我就來聽。要依法呀,講得沒錯,哪怕是居士講也應該聽,哪怕自己同學在講法,也應該聽。

要多聽,哪有聽一遍就能當法師的

聽說你們現在有個講座,都是你們同學在講,我還沒來聽過,不是我傲慢,我是很想來聽,老師不聽學生講,怎麼培養學生呢?因為我實在太忙。有說“我懂的”,懂了再聽聽熟,將來好當法師嘛。假如沒聽熟,你當起法師來:“啊呀,我怎麼想不起來了,大概是……。”有些人自己懂了就不想再聽了,其實多聽幾次才能記熟。想當法師的人,哪有只聽一遍,聽一遍你記得住啊?有人說,如果聽熟了,講出來的話像背書那樣,這也太死板了。那麼同一個題目,我每次講的內容怎麼都不同。我告訴你,所有的不同都是從熟中來,熟能生巧,你不熟,繞了一個大圈子也不知道繞到哪裡去了,海闊天空地隨你飄,結果飄出去了拉不回來。要搞熟了才能夠進入自由王國,即使說得多麼廣大,仍然三句不離本行。

你尊敬我,我尊敬你,這才叫平等

所以修平等心不要老希望人家跟我平等,要修我跟人家平等,即使你知識多受人尊敬,即使他身份沒有你高,懂得很少,大家也不一定尊敬他,你作為一個佛弟子也應該尊敬他。你尊敬我,我尊敬你,這才叫平等。

修好平等心,就要互相尊重、恆順

從前我有個學生老跟氣功界有聯系,老學生就對她很不滿,說我老師太慈悲,還說“她來,我們就不來了。”我只好暫停通知她,有一次我路過她工作的學校,進去看她,她哭著說:“老師,你不要我了?”我說:“不要你,我怎麼來看你?”她說:“老師,同學們都聽你的話,只要你一句話就行了。”我說“你真不懂,學生固然要聽老師話,老師也得聽學生話,這才叫平等啊。因為大家對你有意見,你自己向同學們認個錯,今後改過一下,我才好幫你說話呀。”

我舉了那麼多例子,就是為了說明要互相尊重才叫平等,恆順眾生才叫平等。下課。
                           (2001.6.2 第九講完)


人格心理學 (39)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在人道裡,我們應該有所作為

本次提要:
  ■ 在人道裡,我們應該有所作為
  ■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大都是窮人家孩子
  ■ 釋迦太子因為有覺悟,所以不喜歡歌舞伎樂
  ■ 福氣是給我們修行用的
  ■ 人總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在人道裡,我們應該有所作為

今天繼續講人格心理學。我們既然成為一個人,在人道裡,我們應該有所作為。小孩子都會長大,富人家小孩子會長大,窮人家小孩子也會長大,比較起來還是窮人家小孩子長大後會好一點。富人家小孩子說起來他有一個優越的生活條件,可是如果不給他良好的教育,這孩子就很容易傲慢、貪享受、貪玩樂,他過不慣一般的生活,更受不了貧困,你鼓勵他,他容易奮發上進,但遇到了不高興的事,他又很容易洩氣,這跟從小到大條件好,嬌生慣養有關系。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大都是窮人家孩子

窮人家孩子呢?他從艱苦的生活中奮斗出來,只要他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成就就不會差。他懂得人生的苦,懂得生活的艱辛,生活能夠有一點改善,他就覺得很滿意了,不像富人家的孩子,一味地為自己的生活考慮,為自己的利益考慮,結果往往到處不滿意,所謂叫“身在福中不知福”。窮人家的孩子即使遇到一些困難,遭受到一些挫折,可是他頂得住,因為他這種生活過慣了。從歷史上來看,古今中外事業上有成就的,大都是窮人家孩子。富家孩子靠父母、親戚、朋友,大家把他捧著,如果沒有風暴的話,他安安穩穩地度過一生;有風暴的話,他比窮人家孩子更要苦。

釋迦太子因為有覺悟,所以不喜歡歌舞伎樂

從佛教的歷史來看,以前的高僧大德往往出身貧苦。我不是否定從富裕的家庭中出來的,如果他們能看得破,能接受教育,猛烈地改變自己,也會有很好的成就。福氣大是一件好事情,但關鍵還要看他對於享受的環境是迷惑還是覺悟。例如釋迦太子,他是覺悟而不是迷惑,王宮裡的享受非常的快樂,宮女天天為他歌舞伎樂,還有淨飯王的寵愛,可是他一點沒受迷惑。一個人一旦受到迷惑,他就會下墮,迷惑得越深,就越難跳得出來。

福氣是給我們修行用的

所以說福氣給了我們一個良好的環境,一個安定的生活,前方的路就看我們自己了。如果在這樣良好的環境,安定的生活裡能夠接受教育,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條路就是好的道路;如果在良好的環境裡保持自己的習氣,發展自己惡劣的情緒、錯誤的觀點,那你吃虧了,吃什麼虧?你沒有經過苦難的磨練,你把握不住。“福氣是給我們修行用的”,這是有智慧的人說的話;如果福氣被我們用來發展自己惡劣的情緒,不良的個性,那可危險了,因為你有福氣,周圍的人會奉承你,哪怕你做錯了,照樣會有人在你的周圍支持你,這就助長了你惡劣的情緒和個性的發展,必然會造很多惡業,這是很可怕的事。

人總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我們到了人這一格,變好變壞全靠我們自己的一顆心,所以要講一講人格心理學,目的就是要讓大家覺悟,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事物都是一分為二,人也是一分為二。人有優點也有缺點,一個人接受別人的批評,接受別人指出你的缺點,比接受別人的表揚,接受別人給你的溫暖,要困難得多,所以佛說眾生愚癡。我年輕時講課,也經常講到這句話:“人總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明明不利,但是他喜歡做。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找到這樣的人,都能發現這樣的事情,所以說眾生愚癡。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