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2023/5/11    熱度:1140    下載DOC文檔    

《金剛經》釋義——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聞】釋迦佛所有的經文都是以“如是我聞”四個字來開頭的。這四個字的來由有個故事:佛在涅槃前告訴弟子們要走了,阿難正在外面講法布道,聽說佛要走了,就從另外一個城市急急忙忙趕了回來,看見佛側臥在那兒,就大哭了起來。在他哭得昏天黑地的時候,天龍護法及師兄們就來告訴他:阿難,你不要哭了,佛要走了,在佛沒走之前,我們要問他一些問題。阿難說:哎喲,是呀!我差點把真正的事情忘了。然後就問他的師兄,應該問些什麼問題呢?師兄就告訴他問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佛滅度之後,我們結經以什麼為開頭呢?

第二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是以佛為師,如果佛涅槃之後我們又以誰為師呢?

第三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是依佛而住,佛涅槃之後我們又依誰而住呢?

第四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惡性比丘由佛來調伏,佛涅槃之後這些惡性比丘又由誰來調伏呢?

阿難一種失魂落魄的樣子,走到了佛的面前,合掌恭敬而跪,哭著說:佛呀!您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我們的問題都由您來處理。如果您老人家走了之後,我們怎麼辦呢?佛說:你有什麼問題?

阿難說:您老人家住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將來結集經典的時候,我們每一部經前面用什麼文字來開頭呢?佛慈祥平和的告訴他:你們將來結集經典的時候,開頭就用四個字“如是我聞”,不要談有也不要說無。如,是真實,是我阿難聽來的。以後所有的經典前面都要加“如是我聞”,以和外道區分開。

阿難歡喜了,接著請問第二個問題:您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比丘都以您為師,您老人家涅槃之後,我們又以誰為師呢?佛鄭重的告訴他: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所有的比丘都要“以戒為師”,誰能受持我的戒律,就和我住世是一個樣子的。

阿難心開意解,又接著請問第三個問題:現在我們依佛而住,佛涅槃之後,我們又依誰而住呢?佛答復他:我涅槃之後,所有的比丘都依“四念處”而住,你們依四念處而住的時候,四念處為你們的參照。

阿難有些不太明了,繼續請問什麼叫四念處?

四念處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第一、觀身不淨。觀看自己的身體是由四大和合而成,而且身體裡的血肉以及糞便都是不干淨的。觀自己的身體不淨,看破了身體,才不會留戀這個身體,這是身念處。

第二、觀受是苦。所有的感受都是苦的根源,不管是好的感受,還是壞的感受,都是苦的根源,這是受念處。

第三、觀心無常。我們心中的妄念、煩惱都是霎那生滅無常的,如夢幻泡影,這是心念處。

第四、觀法無我。所有的大道之法都是無我之法,是無為法,這是法念處。

阿難聽明白佛講的四念處之後,又接著說:佛呀!還有最後一個問題。您在世的時候,這些惡性比丘由您老人家調伏。您涅槃之後,這些惡性比丘又由誰來調伏呢?請佛慈悲開示於我們啊!

佛和藹的告訴他,將來遇到惡性比丘就默而摒之。摒之就是不要跟他說話,不要和他爭吵,不理不睬,時間長了,沒人去理睬他的時候,他也就無趣了,也就不會再跟你們爭斗了。

阿難問完這四個問題之後,心又處於悲傷之中。佛馬上就要走了,他雖然問了四個問題,也明白了如何來處理這些問題了,但他此時的心情非常沉痛,因為他剛剛證得了初果阿羅漢,還沒有達到四果阿羅漢的地步,所以就非常悲傷,大哭不已。釋迦佛看著阿難就勸慰他:阿難啊!不要哭了。我並沒有走,我還在你們身邊。我現在也可以肯定的說,釋迦佛沒有離開我們,沒有離開我們每個人半步,就在咫尺之間,就在我們的心田方寸之中。釋迦佛永不生,永不滅。

“如是我聞”,從字面上講是我阿難聽來的,從自性上講是我如如不動的本靈聽來的真實義。剛才武則天的話裡也有一個我,也都是一個大我和小我的關系。

【一時佛在捨衛國】經文上經常有“一時”。為什麼用“一時”?因為佛講法是面向九法界眾生,表爾時包含三界六道,所以不能確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在這個時候佛正好在捨衛國。是捨衛國裡的哪兒呢?

【祗樹給孤獨園】這裡還有一個典故:“祗”是捨衛國的一個太子,單名祗。“給孤獨”是一個長者,是捨衛國的一個很有錢、很有德行的人(在印度有德行、歲數又大的就稱為長者)。

在釋迦佛沒來捨衛國之前,由他的徒弟捨利弗來到捨衛國,在祗太子的後花園劃了塊地,由“給孤獨”布施建造了這個講法的經堂。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大,不一定是歲數大,是因受的戒臘大——受戒十年以上才能稱為大。十八歲受了戒,現在三十八歲,就稱為大。八十歲剛剛受完戒,沒有達到十年,也不能稱為大,這個在印度是非常森嚴的。

大比丘眾,就是說很多受戒十年以上的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有捨利弗帶來的二百人,有大迦葉帶來的一千人,有耶捨長者子及其五十友人加起來是一千二百五十個人。具體還有五個人,是跟釋迦佛當初一起修行的五個跟班,也就是僑陳如他們。

“比丘”翻譯成中文叫“破賊”,色聲香味觸法是六賊,眼耳鼻舌身意為六門。破賊就是防止六賊進入六門形成十八界。

“如是我聞”還包含六種成就:

第一:信成就。信是敲門磚,不信,不管讀多少經文都不會成就。相信經文是阿難親自聽釋迦佛所說的真實法義,將來才會有所成就。

第二:聞成就。信了之後來看釋迦佛的經典,咱們現在離佛已經遠了,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離佛沒有遠,聽聞佛真實不虛的話語,而得成就是為聞成就。

第三:時成就。每一部經文都有它的時間。這裡是釋迦佛講法的時間。

第四:主成就。是講法的人。

第五:處成就。就是講法的地方。

第六:眾成就。聽法的人。

這裡的“如是我聞”就具備了六種成就:“一時”為時間;講法的人是釋迦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這為地方;聽法的人是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人們相信並聽聞釋迦佛的開示。

大家在讀經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如是我聞”的含義,這裡釋迦佛用意深遠啊!

【爾時世尊。食時】這個時候,釋迦佛要吃飯了。在釋迦佛活著的時候戒律非常嚴,早晨一頓,中午一頓,過午不食。不像現在中國的寺廟,都是在寺廟裡自己來做飯。那時候釋迦佛不讓殺生,不讓動火,因為動火就有生靈死亡,燒水水裡就有蟲子,燒的那些樹干樹枝也是有情的。所有的一切人間的作息釋迦佛都不讓做,只能是乞食。

【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釋迦佛穿好三衣。這個和漢地的和尚穿的不一樣,他們穿得像現在的藏族喇嘛一樣。穿戴好三衣(三衣是五條衣、七條衣、大衣,大衣為主衣,就是現在大和尚所披的那個主衣),釋迦佛端著缽來到捨衛大城裡面去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到城裡去要飯。這個乞食和民間要飯的不一樣。同樣是要飯,但要飯的結果和方式都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呢?大家可以考慮一下。民間要飯的叫“叫花子”,給他好的,他就祝福你,不給他,他會不高興,甚至會罵你。

修行的比丘也是要飯的,他們是按佛所說的挨家乞食,只能托缽依次乞七家,給多給少都要拿著,給好給壞都要端著。不給就不拿,沒有什麼怨言,也沒有什麼驚喜,不會因為你給他好的就樂,給他壞的就要罵,因為他知道是在給眾生種福田。

佛要他們挨家要七家,不能挑富家,不要窮家。要夠了就吃,要不夠就餓著。七家都不給,那今天就沒有飯吃。要夠七家之後還至本處,就是回到住的地方——祗樹給孤獨園。

托缽,我們在西雙版納的時候也是做過的。從路上赤著腳走過,善男信女把飯往大缽裡倒的時候,還唱著聖歌,非常殊勝的。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fū)座而坐】飯吃完之後,洗刷完缽,疊整齊衣服,把腳洗干淨(因為印度天非常熱,他們都是光著腳,所以要把腳也洗得干干淨淨的)之後把座位上的墊子打開,端坐其上。

裡裡外外的事情都處理好,身心也就清淨了。衣服疊好放好,吃飯的碗刷好,腳洗干淨,把座位收拾平整,打開自己的座墊,心裡沒有什麼牽掛,也就安心打坐了。從這裡我們看到佛是一個很平凡的心態,把每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圓滿,這樣心裡才沒有牽掛。我們學佛也應該這樣,把自己的事情都處理好,心才能踏實的來修行啊!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