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別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別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道場既備,供事已陳,一一無不如儀,豈可隨時空過。則當依教運之以觀慧,解之以妙境,承此勝心無作行,則生死海必枯,淨土必生矣! 晨語:道場具備後,應以觀慧解於妙境而行無作妙行,則是出生死海的關鍵,必能往生淨土。這是立行之本。 時有客在坐,雍容自如端精雅重,內蘊不怯之貌,忽作禮而問曰:今觀師誨,則知運心廣大深淺鹹該,然皆建立道場,使供事畢備,乃安心處靜,方可起修之說也。若余生於晚輩,機鈍寡聞,自昔至今,伶俜湖海,周旋境邑,或去或來,雖欲處靜進功,量力未得。若能即於旅次不假道場,亦可六時行道,三業無虧,誦咒持經,稱名禮忏,一一如儀期生安養,一同道場功行,庶我輩可以奉行,伏願弘慈啟迪未聞之旨,曲垂始終方便。 晨語:客問無暇靜中修法,而忙於客途的人如何用功? 答:大哉問也?世人欲修三昧,謂必所需百事具足然後發行,今子之志可謂拔乎其類矣!非此問,不發吾之所蘊,使悉被余機也。蓋聖人垂教,如一味雨,三草二木各得敷榮,況念佛三昧普攝群機。子若求決生淨土,當知四威儀中皆為道用,豈特妨於客途哉!子若欲就斯立行者,最初當先立不欺心,藏德露,慎毋矜耀。始從腳根下,便要內外穩當;次則必放下諸緣,休息萬事,預宜熟讀淨土經咒五悔忏法,極令通利。又應修習所行威儀,必使端莊雅重,乃如前說。起真正信心,運大悲智,亦為眾生,如理觀察二土淨穢苦樂兩報,實可厭欣,於此發行。既在客途,居處不一,如雲如水,故不必莊嚴道場。但一清淨身心,服隨分淨勝之報,於六齋日,或客何處,即具蕞爾香花之供,供養三寶,表有所誨。正當於三寶前,拜跪稽颡,立廣大願,誓不退轉,在處生世以此為歸,更不生中悔心。雖無道場莊嚴,即於是日為始,至形壽盡每日六時修行此法,香燈有無毋固必矣! 晨語:回答行人於客途中如何行淨土的妙行。 問:三昧既須一心,人事則有萬緒,且如何修行佛事世事不相妨礙? 晨語:問如何使在世緣中得入一心而證三昧。 答:譬如捕鳥入籠,身雖在籠,心憶園林,兩不妨礙。籠但系身,不能系彼求出之心。事但拘身,豈能拘我願往之志。所謂三界如籠,此身如鋒,求出即願往,園林乃淨土也。故知妄緣萬緒不礙真心,何況客中他事少惱,自不涉他,身心坦如正好進修。 晨語:答如以願生西方為根本,則俗世無能拘縛。 問:法門次第願更委曲,使進修之人臨事不惑。 晨語:問法門的次第。 答:日三夜三時分不差,是其次第。今在客中,或日初時至,若有像處,或自有像隨身,則當口誦身禮,或默誦身禮,對像而修。如無佛像,或對經卷,或但面西遙禮,或但除東向隨方修禮。當具如道場儀式。若有時在道登舟,及不得已一切治身動用之事不可撥置,則佛事世事同運也。又當念此世務本為養身,我身行道功亦不棄,即與三昧同體也。 晨語:答日三時與夜三時的觀修方法。 問:我聞心無二用,得一失一,如何二事同運? 晨語:問如何圓攝世事佛事的二用的方便。 答:子豈不聞籠鳥之喻,已自委明。又如一心不妨眼見耳聞身作心憶,應用無盡何止二事。用既無盡,則當就彼一切動用之中,一心持誦小阿彌陀經一卷,或上品,或楞嚴勢至章,及誦淨土咒,或三或七至百多遍。又稱佛號,或三百五百至千及不計數,為入忏佛事,回向已方入忏,其禮忏儀式具出慈雲忏儀。於一切恭敬,次禮三寶,運香歎佛,禮拜忏悔,至於旋繞歸依,皆當隨其文義節段,一一想我此身恭對淨土佛前,或以道場形像佛前跪拜瞻繞,一一明了不使昏亂。禮畢,觀佛及白毫相等,量時而止。於是如前念誦經咒佛號回向畢,方為初日分佛事。以此想禮與道場行法一同,但加身禮為異耳。又其所誦 之音雖隨人境好惡而輕重之,當令聲默相半,沈大雅重。俾兩肩之人隱聞,切不可與人多語。又當於未作務前,或先於佛前燒香一炷,或更不能但隨手拈物為香,就先散之,至時但運想耳。於余時,唯宜獨坐獨行,遠離喧雜及聚眾閒談,戲谑侮弄哂笑歌歎吟詠筆硯,使人忘失正念等事,是為日初分佛事。其日中分後分與夜三分亦然。是為六時行法。念夜中人定境寂,用功正宜與日不同。行者既為生死事大,豈可隨於懈怠而恣睡眠。縱歷寒暑之極,慎勿脫衣。法服數珠宜置近處,手巾淨水不離坐隅。或有所需,皆應預備。又應觀彼信根厚薄不惱他人不使人厭,於此無礙,則當微出其聲。如琴如瑟,細而沈重,大而不雌,使天神歡喜降護鬼畜聞聲解脫,則其功彌深。或在船中及在他家卑隈之處,皆當察境察人一心精進,方便宛轉以竭其行。切不可於中起人之過、彰人之惡;又不可盡人之歡、傾人之美。縱遇時間處便,或有他事異人為礙者,亦當擇於僻處端坐面西,合掌至膺聲默隨宜。如前想禮,與作務不異。又若於作務之時,事訖身間,不拘其忏多少乃至一句一拜未圓,即當連音隨誦。至彼佛前身禮圓滿,若於佛前端禮之時,忽有他事急為,亦不拘忏多少,乃至一句一拜未圓,即當隨所作處札禮圓滿。切不可入忏未多而重起忏,又此客中想禮蓋出乎不得已者,不可暇時亦以想禮而怠其身。又不可以此想禮加於作務之時,而於間時反虛擲也。於淺信人不可遽然勸修,於深信人又不可不密啟之使其自肯。又不可使化功歸己,如春育物,不見其功。彼依道場所修者,名順中易行;從客中而修者,名逆中易行。若以逆中易行,比之於順中易行,不啻若天地之懸遠矣!逆中易行其功蓋著。 晨語:答以淨土的非行非坐,隨緣三昧的方便。細參必能深明所以。 問:此想禮與身禮同否?答:“同,子豈不聞,三業者意為身口之主。主既注想焉得不及乎身口也。又如忏中運念香華及此身心遍至之旨,豈不亦但念想也。例此可知。問:若爾,但心想禮可不運身口耶?答:意業雖勝,若全身口,名三業圓修也。其默誦之義例此可知,又能以此想禮之數,於空時填禮,其行尢壯。 晨語:問答念想禮拜與身體禮拜的同異。因念力不可思義,故念想可攝身口。但仍以圓修三業為殊勝。 問:六時行法之外如何用心?答:或觀佛相好。持咒誦經,稱名頂禮等行,念念不捨克期往生。如行路人,步緊到速,步緩到遲,當如是用心也。若人身心力弱,不能具修六時行法,但克定經忏之目,每日或三五時,雖不厭乎加多,亦不可一時增減而改其所立之行也。 晨語:六時之外的用功方法。 問:客中三昧之說圓融次第於世罕聞,若爾,則依道場所修者為不必耶?答:如人墮海,求船未得,忽遇橫木,且執之得達岸也。豈可無船又棄其木而自喪哉!況又客中去住隨主厭欣,得無掛礙,可不進功。如上是為客途所修三昧,此三昧者境界甚深功能廣大,合佛妙心稱揚莫盡,四三昧中名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隨順四威儀三昧,正被大機,小智小根隨分受益。以此三昧比於道場,或缺身禮,余儀亦同。子當以此三昧精進受持一志西馳,切不可因循而更滯於生死也。如上自為正行,余又觀今世之人,或有志於斯道者,才聞其易,即作易想便妄謂得證;才聞其難,即生退屈,便防病失其志。才有信心頗切者,又流入邪見叢裡。密相傳授以誤多人,其傳授之法千形萬狀,至有不可聞者。皆能羅罩人心,使其自肯。非行漸張,師徒俱陷,豈能若爾正心下問之切也。 晨語:道場專修與客途方便的三昧妙義。 客作禮曰:某崎岖於客中久矣!每想生死無常,欲修未得,但慮口體之養,於法行道場不得起修為恨,今宿生緣幸得聞此說,可謂如甘露灌頂徹骨清涼,敢謂決志受持。如從今日如冤為親更無余恨,從是身心入下,如息重擔自在坦然,願世世生生頂戴受持,寧斷命根誓不退失,普使一切法門皆悉了知。在處在客,於逆順中,不礙道用,同成三昧。可謂群生之大幸!可謂佛子之大幸也!此既可修,則知一切奔馳世務,流蕩四方勞生販賣,邸店市塵商賈負道,百工伎藝男女老幼奴婢黃門,受人驅役不自在者,於彼一切行住臥著衣吃飯語默動靜及被牢獄者,於喜怒哀樂之間,未有不可修時,況出家四眾在家四民,有居可處有暇可修,所欲皆具得自在得者,寧不進其行也。 晨語:客人感歎忙中修行的要訣,於是誠心受持與發願。 客又曰:今有聞極樂過十萬億佛土之遙,而望途怯遠,聞生者之是一生補處,而恥躬弗逮者雲何?答曰:“彼等豈知如上所說十方空界悉是我心,心淨則十萬非遙;心垢則目睫猶遠。但期心淨,何算程途。如少頃睡眠夢行千裡,豈以常時為比較哉!量既有土可生,切不可謂但能心淨即是更不須生於彼土也。乃復禮曰:唯敬受來教。 晨語:客人擔心西方途遙難生,故妙葉答以“但期心淨,何算途程,”之語。又指出雖說心淨但不可說不往生於淨土。 又曰:某初聞是說,先所未聞。謂師但隨自意以垂其言,今聞三昧之名,乃知來自聖典實應機宜,如青天白日,可謂後學之誠訓也。豈是為我曲說哉!願筆記之,永為將來之訓,更求垂示道場所修始終微細正行法門,普利斯世,則其幸尤大。余曰:善哉當盡子意而與彼說之,客乃謙恭而退。其客名行一,字志西。自言:曾讀智覺禅師萬善同歸集甚熟,後游廬山見始祖遠公遺跡因發願念佛雲。 晨語:請以妙言傳揚後世,以廣大利益於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