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佛法與現代生活
佛法與現代生活 一群大學生懷著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來到寺廟,向法師請教心中的種種疑問。 同學:感覺佛法無法面對現代社會的挑戰,請問法師怎麼看。 法師:挑戰的核心,根本上是人對幸福的追求。每個人都要追求幸福快樂,這個無所謂現代與否。我們都說現代社會發展了,它發展了哪一部分?物質層面。但是幸福呢?物質發展是否一定與幸福成正比?不是。並不是物質占有越多就越幸福。問題就是,我們到底要追求幸福,還是物質占有? 同學:完全贊同法師的觀點,但是很多現實必須面對。比如走出龍泉寺,想要進城,我們必須坐車,坐車就必須交錢。 法師:孟子說過一句話,很值得品味:孟子說有天爵和人爵之分,天爵就是天上的爵位,比如道德,人格的涵養,精神的力量;人爵就如人間福祿。“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修天爵,人爵就不求自來。儒家就有這種特征,顏回有宰相之才,但他不去求,來不來是運的問題。“今之人修其天爵,以邀人爵”。好比現在人,提高自己的能力、品格,為的就是人間的享受。“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得到了想要的,天爵已經是工具,工具理性,完全拋棄。現代人的死症就在這裡:搞不清天爵和人爵的關系。 當然,不是說我們追求精神力量的超拔,就一定要犧牲現世的幸福。不要說佛家,儒家也看到這一點。《中庸》講: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祿,必得其壽。而且這裡用的是“必”,不是“可能”。真正道德力量擴充到足夠的程度,所有那些,不求自來。歷史上的偉人都表現出這種特質,如周總理。周總理有沒有求要成為百萬富翁?沒有。但他比百萬富翁還要厲害。 同學:有的人思想深邃,意志堅定,有的人思想比較膚淺,意志比較脆弱。前種人比較容易成為領袖,後者成為追隨者。這些領袖有不同,在求索人生道路上有各自的選擇,佛教如何統一這些問題? 法師:佛法用業果法則,或者說緣起性空來統一。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金剛經講,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大家對無為法體會的深淺程度不一樣,所以走出各自不同的路。如這些領袖,都追求心靈提升,但對心靈提升的體會不一樣,所以呈現的路不一樣。方向是一樣的,只是在不同的階梯。就如上山,大家走的路不一樣,但是都在走,都在過程中。愛因斯坦做過一個比喻,說所有對世界的解釋,就像畫一幅畫。比如我們都來畫這座山,每個人都能畫出自己理想的狀態,但是中間,有一幅是最符合事實的。所以,如果我們認可這個世界有一個客觀的宇宙真相,那大家對其體會到什麼程度,就呈現什麼面貌。而佛陀說:我是一切智智。佛陀能把道理講得最清楚。用佛教的眼光來看這些事情,就會看得比較清楚。 同學:有些組織更強調時間、金錢、情感,強調行為、行動,給人的感覺比較積極。而佛教在這些方面則不夠積極。 法師:你講到的狀態,可以用下面的邏輯來看:時間就是金錢,不珍惜時間就不能獲得財富,不能獲得財富就不能得到幸福。而佛法看得很清楚,佛法說,什麼是幸福?有財富是不一定幸福?出家人的時間不用在追求財富上,而是用來直接追求幸福。佛陀最精進了,《佛遺教經》中,佛陀臨終前說:我的弟子啊,白天要努力,晚上,初夜、後夜都不要放逸,中夜誦經以自消息。佛陀讓弟子中夜誦經來休息。而祖師大德,真正拼命的人,晚上是不倒單的。現在因為功夫不夠,要借助睡眠,但會根據個人能力,把睡眠降到最低,時間都用來追求心靈提升。 不要覺得佛法與現代社會沖突。佛法把世間看得最清楚,人世間,佛法歸類為“五欲八風”:財色名食睡;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千百年來,人變著各自花樣,就在不斷追求這些。佛法告訴我們:實際上這些是帶給我們痛苦的。人們認為追求欲望就能得到快樂,欲望的滿足就是快樂,得不到滿足就痛苦。佛法說,因為我們不知道心靈富足的價值。聖賢看這些,都是垃圾。我們因為心靈力量不夠,才被這些東西所誘惑、蒙騙。如果追求欲望的滿足,人生就是個大騙局。必須從中跳出來,人生才有自由可言。否則人就是五欲的俘虜,沒有自由快樂。 同學:我自己曾用老鼠貼粘住宿捨的一只小老鼠,因為怕它傳播疾病,而且它偷吃食物。最後把它和老鼠貼一起扔到垃圾桶,估計老鼠最後肯定死在裡面。為這件事,我一直不能心安,不知法師怎麼看。 法師:不要傷害它,可以把它帶到遠一點的地方放掉。如龍泉寺,法師們就多次發現蛇、老鼠,都把它們放掉。我們覺得它害我,所以我討厭它,那是我們的自性執。老鼠偷吃東西是事實,但使我們討厭它的,是我們內在的煩惱。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是一個菩薩,會怎樣做?米勒日巴尊者修行,瘦到皮包骨頭,妹妹送來一塊干肉,尊者放了幾個月後准備去吃,發現上面長了蟲子。尊者最初准備把蟲子拿掉,後來想,菩薩不能和眾生搶食物,於是把整塊肉留給它們。 一般人,即使出家了,見到蒼蠅,本能就討厭它。而我的一位老師,非常有修行,一進到大寮,看到蒼蠅,就感覺非常歡喜,說這群蒼蠅真可愛,就像一群快樂的小孩子,跑啊跑啊,有時候撞到你懷裡,碰你一下,又跑開了。有人說它髒啊、傳播疾病。老師問:真的髒嗎?用顯微鏡看看我們,身上多少病菌?可能我們比它還要髒,可能是我們傳染蒼蠅,而不是蒼蠅傳染我們。 我們的內心經過修行是可以改變的。隨著我們內心的改變,我們和周圍的有情、整個環境的關系也都會改變。要通過修行,讓我們的內心越來越慈悲。 佛法,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