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九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黃念祖 第一卷 九、總釋名題 經 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支婁迦谶譯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铠譯 《無量壽如來會》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譯 自漢迄宋,同經異譯可考見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法名慈濟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凡經之名題,皆直顯本經之要旨。使學者因名達體,直窺全經大義。是以天台家注經,先釋經名。 大經五種原譯,各有經題。王氏會本名為《大阿彌陀經》以別於原譯與小本。但“大”字之增,無所依據。彭氏節本與魏氏會本,皆名《無量壽經》同於《魏譯》,三種一名,混同易誤。正定王氏改魏氏本為《摩诃阿彌陀經》。摩诃二字亦復無據。 考從漢迄宋十二譯中,以無量壽為名者十,以清淨平等覺為名者二,以正覺為名者一。最初漢代一譯名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最後宋代一譯名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今此會本直取宋譯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為首,去其重復之經字,下從《漢譯》經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去其重復之“無量”二字,於是經題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自然佳妙,不假斧斤。兩譯原名,攝於一名之中;十二種經題悉入一題之內。全經大旨,昭然目前。淨宗要義,備於題內。人法喻、教理行、體相用等齊顯於一名之中。如帝網珠,圓攝一切妙法。本經會集之妙,於此可見麟爪。 以下正釋本經題名 題中首字曰佛,佛者乃梵語佛陀之略稱。義為覺者。覺者對迷而言。迷則眾生。三覺俱圓,即名為佛。三覺者:自覺、覺他與覺滿。三覺圓滿,名為佛陀。是知佛者,即三覺俱圓之眾生,眾生即未覺之佛。又佛者乃十號之一。十號者:(1)如來、(2)應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間解、(7)無上士、(8)調御丈夫、(9)天人師、(10)佛。十號具足為世所宗,故名世尊。世尊梵音薄伽梵。《佛地經》雲:“是薄伽梵最清淨覺,極於法界,盡於虛空,窮未來際。”(《成實論》等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則從如來至世尊為十號。十號之詳釋在下之第四品中)上明佛字為極聖之通號。今就本經,題中佛字即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如來。華(指中華)雲:能仁寂默。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體。究竟極果,乘大願船,生五濁世,示現成佛。為度我等,演說本經。是即一切眾生大恩大德之慈父;無法不知、無法不見之導師;大覺圓滿之釋尊也。 說者,悅也。悅所懷也。“佛說”二字顯此經是世尊金口所宣,非余人之說也。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 大乘者,喻也。乘以運載為義。大者所乘,或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別於聲聞緣覺僅求自覺之小乘。《十二門論》雲:“摩诃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給也)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诃衍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又《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以上經論明大乘者,唯如來與大菩薩能乘,大者所乘故。又所乘之道,是諸佛如來之所行,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又此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體無邊涯,絕諸對待。橫該十方,豎通三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於諸法,(如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故強名為大。如《涅槃經》雲:“所言大者,名之為常。”又雲:“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淨宗第一義谛。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又可雲,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超情離見,強名為大。以此為能乘所乘,強名大乘。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明全經要旨。 “無量壽”,梵語為阿彌陀。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之聖號。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邊密義。今若譯梵文為華語,顯密旨於顯說,則可譯成無邊德號。今經翻為無量壽,是取其中首要之義。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等十二聖號,同為阿彌陀之德號。《漢譯》本則翻為無量清淨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其中覺字與佛字正同)以上多種聖號,鹹曰無量。實則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蓋以世尊妙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無量。是以持名所召之德無有量。 今經題中首標無量壽者,以此三字,統攝一經所說。蓋無量壽是法身常住之體。壽是如如智之體,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經題標壽德,光德即攝於中。又《甄解》雲:極樂淨土“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一切歸壽命。”又“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故經題中標“無量壽”德號,則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全部經旨,攝無不盡。 “莊嚴”者,《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故小本曰:“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往生論》稱極樂三種莊嚴,已見前。細論則有二十九種莊嚴。文繁不引。今本經曰:“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又“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又“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如上所引,正顯經題中莊嚴之義。蓋法藏“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是其殊勝願行也。因行獲果,故曰:“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果感樂剎,故曰:“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又經中“榮色光曜,不可勝視”,“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華果恆芳,光明照耀”,“隨風散馥,沿水流芬”,“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鹹顯彼佛世界具足莊嚴,周遍其國,是莊嚴一辭中所含“交飾”之義。至於“具德”者,則如經第九品中“如實安住,具足莊嚴”。故知極樂世界如是莊嚴者,蓋由於如實而安住也。實者,真實之際也,是謂具德。又第十五品中“一切莊嚴,隨應而現”。此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 “清淨”者,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染之謂。《探玄記》雲:“三業無過雲清淨。”蓋謂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也。又清淨土,指淨土。清淨身,指佛身。清淨人指如來。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此與經題中“莊嚴清淨”妙合天然。三種莊嚴者,無量莊嚴也。今齊入一清淨句中,是“一切即一”。又經雲“心淨則佛土淨”表“一即一切”。華嚴玄旨,又於此處見之。又《漢譯》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又其中第十八願曰:“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淨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此中之淨潔心即是清淨心。亦即《往生論》中之清淨句。佛名無量清淨佛,佛心是無量清淨心,總之是一法句,即是清淨句,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亦即是一句佛號。故發大乘心,持名念佛,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正是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宗。又清淨句,表實際理體。從清淨句出生三種莊嚴,三種莊嚴同入一清淨句,是為經題中莊嚴清淨之義。 “平等”者,離差別也。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顯平等之義。《入佛境界經》曰:“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故知有差別即是二,即不如矣。故雲平等即入不二,即是真如。可見平等之義甚深。今題中曰平等覺,可有四解:一曰平等普覺一切眾生,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今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法,普被三根,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正顯平等普覺之義。二曰以平等法覺悟眾生。《淨影疏》曰:“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從有念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念得能所兩忘,即是《金剛般若》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淨影疏》之“無作無所有”。以如是法教導眾生,橫出三界,成究竟覺,是謂以平等法,覺悟眾生。三、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正覺無一切高低深淺之別,故曰平等覺。四、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以上諸義,題中俱攝。 “經”者,梵語修多羅。直譯為線,義譯為契經。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實際理體也。二者契機,機者,機宜,眾生根機也,兼指時機,時節因緣也。故契機者,切合眾生水平與時代也。今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經。經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攝則攝持所化之生(指眾生);常則古今不易;法則近遠同遵。上述四字,可盡“經”字之義。 又佛所說者通名為經。故題中經之一字,是通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十四字,是本經獨具之別名。 諸經立名,不離人法喻。或單或復,可得七類:單一者三,具二者三,具足者一,共成七類。例如: 單一: 單人 阿彌陀經 阿彌陀是人 無法喻 單法 大般若經 般若是法 無人喻 單喻 梵網經 梵網是喻 無人法 復二: 人法 文殊問般若經 文殊是人 般若是法 無喻 法喻 妙法蓮華經 妙法是法 蓮華是喻 無人 人喻 菩薩璎珞經 菩薩是人 璎珞是喻 無法 具足人法喻——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是人,大方廣是法,華嚴是喻。 今本經題亦具足人法喻。題中佛字表此土果人,無量壽是彼方果人,故題中具兩土果人。莊嚴清淨平等覺七字是法。大乘二字是喻。乘者車也。此經可運載無量眾生鹹達寶所。如《法華》之大白牛車,故以大乘為喻。 諸經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注家釋題,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專就本經,則“佛說大乘”是教。“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無量壽”是理。“無量壽”表三際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故判屬於理,蓋其為實際理體也。“佛說大乘”是教,即依此“無量壽”之理體,直指大乘為喻,為宣說眾生本具之大經,判之為教,義甚分明。又從教起行,故下文中“莊嚴清淨平等覺”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一句阿彌陀,以之莊嚴自心,清淨自心,是即依教修行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圓顯本具之平等覺,是以行顯理也。又得往生者悟無生忍,從體起用,復以此平等妙法,平等普度一切眾生,往生淨土,同證大覺,復是從眾行顯理也。 若以經題配三大,則無量壽體大,莊嚴清淨是相大,平等覺是用大。 依《漢譯》“無量清淨平等覺”即阿彌陀佛義。更可以本經題配三覺。無量壽佛,是我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即題中“清淨平等覺”也。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起心念佛,以自“莊嚴”,是為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證“無量壽”。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如是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是故《圓中鈔》疏曰:“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鈔曰:“如《金光明》,及諸大乘,多作此說。”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