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僧格的養成與完善 下


 2023/12/30    熱度:126    下載DOC文檔    

僧格的養成與完善 (下)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30周年(下篇)

學誠

三、 踐行:僧格的養成與完善

  玉不琢,不成器。縱然是精金美玉之質,也須經一番錘煉與雕琢方堪為大器。大師的教誨和示現,為我們指出了培養高貴僧格的幾個方向。

(一) 樹立信仰

  信仰對於僧格的重要性前文已述。欲成就高貴的僧格,必須從培養和樹立對三寶、因果的信仰入手。大師親手創辦的佛教養正院,其教育宗旨即為“深信佛菩薩靈感之事,深信善惡報應不爽,深知為何出家與出家後應作何事等等”。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把六道輪回視為迷信,把因果報應當作傳說,把佛菩薩等同於神靈,認為信佛就是為了求平安、求發財、求富貴等。在這種大環境下,不少人在出家之前就沒有受過良好的熏陶,對三寶和業果缺少純正的信仰,對出家的意義模稜兩可,這造成了僧眾信仰薄弱的問題。鑒於此,寺院應開設因果方面的教育課程,以提升僧人整體的信仰層次。

  此外,若能加強對居士的因果教育,打好基礎,則更為理想。有條件的寺院,可以把有出家意向的居士集中起來,成立出家預備班,引導居士建立對佛教的正信。預備班是進入僧團、成為淨人之前的准備階段。平時可以護持常住,寺院可以安排法師定期或不定期地教授相關課程,使居士在一定時間內,逐步建立起對三寶、業果的基本信心,了解最基本的佛法概念。

(二) 建立信解

  出家修行是一條漫長艱苦的道路,沒有高尚宏偉的志願和堅固不退的道心,很難堅持下去。如何幫助出家人建立志願、培育道心,不至於半途而廢甚至自甘墮落呢?這可以通過次第善巧的修學安排來實現。

  首先,有必要對真正發心出家之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考察,時間不宜太短,最好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剛開始發心出家的人,往往對自己的動機認識不甚清楚,對僧團生活存有很多想像。因此在這個階段內,需幫助他們逐步明確和端正出家動機,參與並適應僧團的生活,以樹立對出家道路的堅定信念。

  出家之後,則首先應建立對修學次第的正確認知。很多出家人剛出家時,非常精進,沖勁很足,但由於往往只注重短期效果,忽視長遠規劃,不谙次第,僅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修習,形成了很多固執偏頗的見解,並出現捨本逐末、急於求成、好高骛遠等諸多問題。時間一久,看不到自己的進步,便對未來產生疑惑,無法堅持走下去,不僅白白吃了很多冤枉苦頭,還浪費了寶貴的韶華青春。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修學的道路缺少清晰的規劃和堅定的信解。學習佛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經相當長的時間持之以恆、循序漸進的努力學習之後才能有所成效,寄希望於短時間內速成,很不切實際。因此,一個完整清晰的學習規劃就顯得十分重要。

  佛法內容廣博,須建立一套完整的修學理路,能夠涵蓋所有的佛教內容;然後要進一步考慮如何安排學習的先後次序,如何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特點,在學習的大方向上做出取捨;最後明確自身主要的用功方向。這些問題考慮清楚之後,就容易對未來的學習做到胸中有數,修學目標就會比較明確,不會隨外界的影響而見異思遷,最終能夠學有所成。大師曾說:“修持當一門深入,久久專修,方有成就希望。若心無主宰,見異思遷,正修淨土,又欲修禅,旋思學密等,一向混合亂參,志向不一,紛紛無緒,何由成功?”

  還有的人不明白多少道理,覺得文字理論沒有用處,急急忙忙地修行。殊不知這種做法非常偏頗,不可提倡。大師說:“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義為尤要焉!若於律義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見率爾行之,執非為是,謗是為非,他人不知,群起效仿,壞亂正法,其罪極大。古人謂惡紫奪朱,即此意也。若於律義果能十分了解,雖行不足,亦可對眾宣揚,續佛慧命,以正知正見接引後學。彼雖不行,而其學者或能行也。……解義而行持不足,猶可弘護正法。雖行而解義未徹,不免誤入歧途。故曰解義為尤要也。”

  同時也要避免僅將佛教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佛教本身是一個完整、豐富的信仰體系,不同於一般的哲學理論。如果單純以世間學術的角度研究,則只得其表,不得其實。“現在有志僧青年,多趨求文字,學習外典,盡棄己業,佛門前途,深可悲也。而不知國文與佛經,不相關用。假如大學畢業之才學,欲研佛經,依舊門外漢。論文法,則經文尚有超過國文多多。”如果隨順世俗的知見,就很容易導致信仰的退失,甚至退化為普通的世間學者研究佛教,枉負了出家之初衷。

  綜上所述,若對修行缺乏應有的信解,不依正確的方法進行,則出家之路很容易走得辛苦不堪,甚至於走偏,走錯,產生迷惘、動搖、退縮之心以及種種煩惱困惑,削弱初發心時的高遠大志,退失繼續向前的勇氣決心,經不起五欲六塵的考驗,最後敗倒於無始以來的強大習氣!而倘若能依照次第,善巧規劃學修道路,建立正確信解,就能幫助僧人認清修行的整體道路及自身緣起,踏實修持、步步提升,常得受用,心力才會越來越強大,從而志向愈發堅定、道心越發穩固。

(三) 親近師友

  學修佛法需要積極親近良師益友,如《蕅益大師警訓略錄(寒笳集)》中說:“奮發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藉於外緣。……不能親明師良友、受惡辣鉗錘,徒覓幾部好佛法,靜靜閒坐,燒香啜茗而披閱之,此措大學問,尚不可為世間聖賢,況佛祖哉!佛祖可如此悠悠而得,善財、常啼真千古極拙人矣!何為《華嚴》、《般若》之榜樣也?”

  親近善知識是學佛修道的根本,大師曾勸勉律華法師說:“朽人與仁者多生有緣,故能長久同住,彼此均獲利益。……今朽人已西歸矣,心中尚有懸念者,以仁者年齡太幼,若非親近老成有德之善知識,恐致退惰。故敢竭其愚誠,殷勤請於仁者,乞自今以後,與妙蓮法師同住,且發盡形壽承侍之心,奉之如師,自稱弟子,並乞彼時賜教誨。雖受惡辣之鉗錘,亦應如飲甘露,萬勿棄捨!”大師自身更是對善知識志力希求,猶如常啼菩薩。他極仰慕印光大師,多次懇請其收自己為徒,曾燃臂以示誠意,最後終於以誠心感動了印光大師。他在《復王心湛居士書》中講述自己拜師的經過雲:“朽人於當代善知識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師。前年,嘗致書陳情,願側弟子之列,法師未許。去歲阿彌陀佛誕,於佛前燃臂香,乞三寶慈力加被,復上書陳情,師又遜謝。逮及歲晚,乃再竭誠哀懇,方承慈悲攝受。歡喜慶幸,得未曾有矣。”

  善知識是我們法身慧命的根本,離師無法,離法無成,真正修行必須深切認識這一點。然而,當今時代普遍缺乏尊師重道的風氣,不少人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陷入種種誤區。一是對師長不尊重。有的人對師長講的佛法不以為然,覺得這些我也聽過,我自己也會講,這是非常大的毛病、非常大的邪見,以這樣的心態來學佛,不可能學得進去。二是對善知識觀過。有的人學了一些佛法,就拿著法觀察周圍的人,沒有一個清淨如法的,沒有一個值得自己尊重求學的。看見師長一個過失,乃至一次過失,就耿耿於懷,從此不再信敬,即使他講佛法正理,自己也認為他是說教、言行不一等等,不願聽受。有人認為這是依法不依人,認為他言行不如法,即使他是大德、老和尚,我也不聽他的。這其實是倒執經義,因為“依法不依人”重點是自己要全心求法、依法,不是求全責備別人依法。對方講說佛法道理,我們就要敬重聽受,如釋迦牟尼佛過去生還從外道、羅剎捨身求法。當然,如果是大德高僧,所說有不如理處,我們可以不接受,或暫且存疑,但不應以瑕掩瑜、因噎廢食,更不可輕毀、不敬。三是亂參學。有的人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例子作為自己的借口,隨便參學,盲目參學,這怎麼能叫參訪呢?這是亂跑。須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下一位的善知識要由上一位善知識作介紹,是次第參訪出來的,不是自己隨便亂找的。亂跑的過患,首先就是心不能夠安住,心不安的話,想要修學佛法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後白白地把時間浪費掉。其次,盲目跑了很多地方,好的東西不一定看得到,垃圾倒很可能撿了一大堆回來,到處品頭論足、談論是非,造下很多的惡業。正確的做法是,一旦選擇好了善知識,就要長期依止,不宜動辄離開。

  僧格的培養也離不開師法友環境的保護和熏陶,這一點對於當代出家人尤為重要。當前,不少人對師法友團體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能安住道場。離開師友團體,個人則如無根之木,怎能成長為棟梁之才?不安住道場有幾種典型的表現。一是跑道場,表現為對自己所在的道場不滿意,總想到其他道場看看。結果跑了很多道場,都看出一大堆毛病,認為都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導致對前途一片茫然。如出現這種情況,可以斷定:不是道場有問題,是自己有問題。當我們判斷一個道場時,其中有多少是智慧的抉擇,又有多少是情緒在作怪?往往一時遇到不順心的境界心裡過不去,或者自身持有一套成見而現實生活不能如己所願,便把對外界環境的苛求誤植於內心對佛法的體會中。二是自由散漫、脫離集體,身安住而心不安住。主要表現為沒有集體觀念和公共觀念,喜好單獨行動,我行我素,不服管理,不隨大眾,認為自己跟別人沒有什麼關系。缺乏集體觀念和公共意識,是僧團渙散的主要原因。

  這些不好的習氣對個人修行是極大的障緣,當切戒之!

  另一方面,當良師益友的條件不具足時,還要有勇往直前、特立獨行的精神,不要責求他人而荒廢自己。例如大師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自行鈔凡例》中說:“有四清淨比丘共住,同學同見,即可羯磨結界行眾僧事。若勝緣不具,僧事莫辦者,亦應隨分隨力,依律行持。毋待他人,獨修勝行。是編之作,意在於斯。”(《南山律苑文集》)

  對寺院而言,在維持寺院正常生活條件的基礎上,應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在僧團的教育上,為廣大僧眾營造良好的學習、修道環境,以培養僧才、陶冶僧格。

(四) 淨罪集資

  無始以來,我們習氣業障深重,欲成就清淨高貴的僧格,務要痛下決心,以苦為師、甘受錘煉、勤改惡習。唯如此才能淨除罪障、積聚資糧,才能真正超越自我、深進佛道。

  《蕅益大師警訓略錄(寒笳集)》中說:“豈有粥飯習氣,暖軟形態,可坐進此道者?夫小小境緣,便成事障,因平日無分毫契心恰意處耳。果達妙理,則現前極惡逆事,第一玄妙,為第一明師良友。……顛沛患難,是煅煉佛祖英靈漢一大爐鞴。能受煅煉,便如松柏歷歲寒而逾堅。不受則如夏草春花,甫遇風霜,頹靡無似矣。”大師給弘傘法師寫信說:“近來備受痛苦,而道念亦因之增進。佛稱八苦為八師,誠確論也!”給李芳遠居士寫信說:“世出世事,非一番苦心經營,其成就必不驚人。若欲超脫塵障,更須一番風霜磨砺。”面對困難苦受,不退縮、不躲避,視其為淨除罪障、考驗提升的機會而迎難而上、甘之如饴,這是鑄就高貴僧格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修行不僅要克服外境的苦難,更重要的是戰勝內心的習氣,這也是學佛的根本。《蕅益大師警訓略錄(寒笳集)》中說:“習氣不除,無出生死分。……千經萬論,皆磨砻習氣之具,習氣不除,學問何益?”大師更是用自身言行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大師在《改習慣》的開示中說:“在家人之教育,以矯正習慣為主。出家人亦爾。但近世出家人,唯尚談玄說妙。於自己微細之習慣,固置之不問。即自己一言一動,極粗顯易知之習慣,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歎也!余於三十歲時,即覺知自己惡習慣太重,頗思盡力對治。出家以來,恆戰戰兢兢,不敢任情適意。但自愧惡習太重,二十年來,所矯正者百無一二。自今以後,願努力痛改。更願有緣諸道侶,亦皆奮袂興起,同致力於此也。”大師還在《改過實驗談》的開示中教導了改過的次第方法:“一、學。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別及改過遷善之法。……二、省。既已學矣,即須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動,為善欤?為惡欤?若為惡者,即當痛改。除時時注意改過之外,又於每日臨睡時,再將一日所行之事,詳細思之。能每日寫錄日記,尤善。三、改。省察以後,若知是過,即力改之。諸君應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偉大之人格。故子貢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雲:‘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諸君可不勉乎!”

  出家修行,積累福德也非常重要。如福報不夠,出家都會發生障難,出家後修行也難獲進益。惜福和習勞都是積福、培福的很好方式。大師特別把惜福和習勞列為“是青年佛徒應該注意的。”

  惜福而節儉愛惜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僧人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現。歷代祖師都非常注重節儉。大師曾這樣說過:“我們出家人用的東西都是十方施主的,甚麼東西都要節儉的,愛惜的。住的地方只要有空氣,干淨,就好,用的東西只要可以用,不必甚麼精巧華麗,這是太貴族化,我們出家人不應該有的,要受人家的批評。我住的地方也只求簡潔清淨而已,用不著高樓大廈。”大師還以身作則,樹立了榜樣。他自己說:“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從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別的珍貴之物,但我大半都轉送別人。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大師在溫陵養老院五個月,院供火柴二匣,不曾動用一枝,由蓮師返交院董。當今物質生活顯著得以改善,然而鋪張浪費的現象也開始在佛門出現。以大師之身份,尚如此惜福節儉,這難道不足以令我們深深警醒嗎?

  習勞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寺院裡就是參加寺院日常安排的各項勞動,護持道場。大師在設置佛教養正院的課程時,“更加習勞一科。院中不用使役。凡挑水、挑飯、掃地等,一切事務皆由學僧任之。”通過護持僧團、為眾服勞,可以快速培植福報、滋長道業。

(五) 精進不懈

  發起忘我乃至無我的大精進,難捨能捨,難行能行,才是真正的出世丈夫。圓滿的僧格非經大精進不能造就與展現。

  大師在《<八大人覺經>釋要》的開示中說:“聽眾或應於前所雲‘空’、‘無我’等而懷疑問。謂既一切皆空,則不須認真做事。何以今見學佛法者,於保護國土、利益眾生等事,猶十分努力、認真苦干耶?今於此略解釋之。佛法所以雲‘空’、‘無我’者,意在破除常人所執之小我,將其多生以來自私自利之卑劣丑陋之惡習慣徹底消滅。然後以真實光明之態度,於世間一切之事,皆認真實行。勇猛精進,決無倦怠,雖喪身命,亦不顧惜。”

  在《佛法十疑略釋》的開示中又說:“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信能如此,若雲犧牲,必定真能犧牲;若雲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作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大師自身的行誼即展現出捨生忘死、锲而不捨的大精進精神。大師在得重病時曾對前來探視的廣洽法師說:“你不要問我病好沒有,你要問我有念佛沒有念佛?這是南山律師的警策,向後當拒絕一切,閉戶編述南山律書,以至成功。”大師在《含注戒本隨講別錄》中說:“欲得數人發弘律之大願,肩荷南山之道統,以此為畢生之事業者。余將盡其綿力,誓捨身命而啟導之。”

  在出家辦道的過程中,怎樣做到精進不懈呢?首先要思維生命無常,遠離懈怠。我們的一生是非常短暫的,哪一天死誰也不知道,佛陀教誡我們“生命就在呼吸間”,常常思維生死事大,自有強大的推動力督促我們珍惜時光,不會悠悠放任、空度時日。其次要對佛法的勝利發起定解,深生好樂,希求證得。所謂“信為欲依,欲為勤依”,隨著修行的深入,對三寶、業果信心增長,見到修行佛法的殊勝利益,生起踴躍歡喜之心,時時策勵自己用功向上。第三要發長遠心,堅持不懈。修行就像燒開水一樣,要一直燒下去,水才會開;也如同挖井一樣,要一直不停地挖下去,才有可能挖到水。剛開始學佛、修行的時候,心氣都會很高,如果一天兩天三天、一年兩年三年下來,修得沒有味道,就不想修了,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肯定是要不得的。作為一個出家人,隨眾就是最好的修行,出家眾若能夠堅持每天隨眾上殿、過堂、出坡、誦經、學習等,是很了不起的,這就是精進,長此以往,必有成就。第四要有做“常敗將軍”的勇氣和精神。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非常深重,在修行過程中肯定會常常被習氣打敗,若沒有“屢敗屢戰”的決心和勇氣,受過幾次挫折以後,便容易喪失繼續努力的信心。事先有了這樣的心理准備,無論失敗多少次,都要咬緊牙關繼續戰斗,這便是大勇悍、大精進。第五,要有廣大的承擔心。修行不光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佛教、為了眾生,出家人肩負著住持聖教、利益眾生的責任,必須要有荷擔如來家業的承擔心,廣發大願,甘做眾生牛馬。有了這樣的發心與願力,定能得三寶加持,勇猛精進,逐漸圓滿福慧資糧。

  要注意的是,精進並不等於一昧苦行,不依次第、不聽師教、無視自己的條件,在形式上盲目攀比、追求。忽視自身緣起,過於激進的用功容易會有反面的作用,影響日後對修行的欲樂心,所謂“欲速則不達”。比如有人模仿祖師打不倒單,結果晚上不睡覺,白天昏昏沉沉,修行、做事都提不起力。再比如有人一心想閉關、住茅棚,不學教理、不調煩惱,結果閉關一段時間後便難以為繼,好一點的整日昏睡,差一點的走火入魔,令人歎息!學習佛法需要很長的時間,必須依照正確的次第和方法,按部就班,不能過緩,也不能過急。

  僧格的培養,親近良師益友是關鍵。在師長的引導下樹立信仰、建立信解,以淨罪集資為手段,精進不懈為助力,定能塑造高貴圓滿的僧格!每一位出家人都應以大師為榜樣,以弘揚佛法為己任,自勉自勵、自強不息、勇猛精進,方不負自己出家之志,不負三寶、國家、父母和師長之深恩,鑄就圓滿僧格,成為人天師表!


——————————

《弘一大師全集·序》,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弘一大師法集·晚晴山房書簡·書後》,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2006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贊诔》,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第294頁

《弘一大師法集·弘一大師講演續錄·附錄》,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1734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挽聯》,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第332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86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10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100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34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悼弘一大師》,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第116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302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230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51,260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231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148頁

《弘一大師法集·晚晴山房書簡》,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1856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21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99頁

《弘一大師法集》,新文豐出版公司,1118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52頁

《弘一大師法集·晚晴山房書簡》,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1872頁

《弘一大師法集·晚晴山房書簡》,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1865頁

《弘一大師法集·晚晴山房書簡》,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1807頁

《弘一大師法集》,新文豐出版公司,1609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91頁

《弘一大師法集》,新文豐出版公司,1611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233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21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34頁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