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二講


 2023/12/31    熱度:131    下載DOC文檔    

《大乘百法明門論》(第二講)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座系列

甲一、引述
【本論簡介】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法本身屬於大乘,小乘所談七十五個法,人空;大乘談一百個法,人空、法空。
    一百個法,每一個法上都能通達,都能彰現無我的道理,並非最後六個無為法才是空,第一句話就談到“一切法無我”。

【歷史發展】自唐代以來逐步衰微,後經藕益大師、憨山大師發展,尤其近代太虛大師及其弟子,以及支那內學院等倡導,但仍不夠普及。

【學習之必要】對唯識、法相了解得不夠,導致對經論的理解很膚淺,乃至牽強附會。
    普通人從小到大學的東西都是為了生活、工作,絕大部分都是世間法,佛法熏習得不夠,對佛法非常基礎的內容不了解,沒有學習佛法的條件,對學佛的工具、技能、基本范疇沒掌握,很難真正得到佛法、難以修證。

 甲二、廣明論旨
     
乙一、簡說以法破障
          
丙一、百法功用
    乘,意“運載”,如汽車、火車、飛機等,能將很重的東西從很遠的地方運達目的地。
    佛法、百法,能運載眾生超越生死、超越輪回,到達彼岸。要超越生死輪回,到達彼岸,所依靠的是法的力量,不是憑自己。例如用火車運送東西依靠的是火車的力量。
    法本身就具運載之功能。

         丙二、明示眾生病根
    我們所知障、煩惱障具足,對自己有傷害,若能減輕、淡化所知障、煩惱障,內心就會越來越清明,菩提道就會走得越來越安穩。

             丁一、我執深重
    長期以來,我們都執著有“我”,這是內心煩惱、虛妄的表現,是一種妄想、一種執著。有“我”就會有苦,所以需要破執著。我們究竟是被什麼執著呢?煩惱、無明。

【外在表現】內心有執著的力量,所以對相應的境產生執著;內心本身有煩惱,所以對逆境想去遠離。
    佛法從內心解除認知問題、顛倒妄想。
    世間法是推論,佛法是結論,佛已經證明了這個結論,我們修行也就是為了證明這個結論。整個修行的過程:六度萬行、三士道……都是為了得到結論,證得涅槃。

           丁二、不識無常
    我們對諸法的本質--無常認識不足,通常會害怕(無常)。我們擔心去死,擔心失去喜歡的東西,擔心順境會消失……而好東西本身就少,又很容易失去,慢慢的我們就會變得悲觀失望,甚至絕望。

【如理認識】無常是一切事物的變化過程,它本身沒有善惡、對錯、是非,不管你喜不喜歡,都是無常,無法逃避。所有的一切(萬法)都必須透過無常的檢驗、觀照。

【辨析心相】我們一聽到“無常”就覺得不好,是觀念問題,正見的扭曲,對諸法真實產生誤差。因此,我們內心需要別人的鼓勵、贊歎、肯定,這是我們內心虛弱、力量缺失的表現。因為內心虛弱,對很多人、很多事不相信,有懷疑,這些都是有關聯的。
    喻:某施主到廟裡請法師念經,請了年紀最大的法師,而這位法師卻恰恰剛出家,不懂佛法,於是感歎“無知是苦”,施主聽了深以為然:無知,即無明,無明導致苦,於是覺得法師很有修行。本來法師是說自己,但施主卻很有感悟,原因就在於他對法師有信心。

【反觀自身】在寺裡,大家熟悉了,很多法就沒有認真去聽、去憶持、去領納,就不能啟發智慧,法、語言文字就不能產生作用。

【師父強調】產生作用才是法,不產生作用只是情緒。

      乙二、正釋論題
【大乘】運載,表示一種力量。大乘,即有強大的運載力。
【百】一百個,指數量。
【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世間法是有漏的、帶煩惱的,出世間法是無漏的,不帶煩惱的。
【明】“無漏智慧,能破闇故”。
    聖凡對比:凡夫有煩惱,認識有問題;菩薩了知無常、無我,面對境界時與無漏慧相應,就不會有煩惱、黑暗。
大乘百法都是無漏智慧,能破煩惱。
【門】“開通而無壅滯故”。
百法的智慧能幫助我們在修道、修行、成佛的過程中沒有障礙、暢通無阻。以這一百個法進入佛法堂奧,體會佛法是什麼,能夠開通廣大佛法,內心不會有疑惑。
【論】“顯則性相,教誡學子,斷惡修善,滅妄證真”。
性,法的體性;相,外相、表相。
    喻:木頭可以做出種種外相,可以雕刻成佛像,也可以做窗戶、門、地板等等,外相很多,體性只有一個--木頭。
    本論就是講述法相與法性的區別。從法相悟入法性,達到性相不二、空有不二。
   “教誡學子,斷惡修善,滅妄證真”
    教授:正面開導;教誡:要求,反面說明。
    如“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別解脫戒的總綱,七佛教誡。無論大、小、顯、密、性、相、頓、漸,所有的佛法都是為了讓我們斷惡修善、滅妄歸真,法門雖不同,都是為了辨別諸法行相,目的都是一樣的。如藥,有中藥、西藥,中藥又有湯劑、片劑等,但目的都是為了治病。

     乙三、學論宗旨
       
丙一、通達二空
    學唯識的目的就是破我執、法執。
【以喻說明】好比屋裡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開燈則了了分明。若我們能通達二空(無常、無我),就不會迷惑。
    無常、無我、空,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宇宙萬法都是無常的,小到人的心念,大到宇宙,都是無常。
我們不容易體會到這一點,就很容易執著,執著於今天,執著於眼前,執著於因緣合和的假相。
【如理認識】無常是無法執著的,它本身就是一種變化的狀態,一直在流失。我們執著的只是內心的觀念,執著不要讓它過去,不要讓它流失,不要讓它變化。實際外在不可能不變,只是心中觀念不能變化。
【究其症結】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沒有認識到真如法性、佛性的價值。
能夠體悟到無常、二空才能體會到價值。
【對比觀察】
.世間需要外在的成就來體現我們的價值,佛法是靠對法義的把握、體會來體現價值,十法界不離一念心。
.世間法,你、我、他是社會的界定,佛法的分類不同,引導目的不同。
【錯誤現行】我們常把世俗社會的價值觀帶到佛法中來。
【對比】學習了百法,對事物的分類就不一樣了,用佛法、唯識的方法重新分類、界定,這樣我們心中才會有佛法。
【以喻說明】如鋼筋、水泥,如果只知道名字,不明白它的性質和作用,就無法用這些材料來蓋房子;又如從沒見過的東西,只知道名字,但一定不會用,假如是藥,一定不敢吃。法本身是藥,不僅僅了解法相,必須要掌握法的特性和運用原理才有用。
【深入認識】
【應機譬喻】如當下聽課,“你在”與“你的身體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你的身體”是“我所”,是色身,四大假合,“你”是一個假名,不僅僅指這個四大假合的色身,更重要的指心識。若人在心不在,就很難說“你在這裡”。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如同行屍走肉,胡思亂想。學佛的目的就是身心統一、安住當下。
一般人沒有這麼細的辨析,而佛法不同。
這個例子是為了讓我們去思考人與心、身與心的關系:心在身體上嗎?心能緣的范圍非常廣。
【師父破斥】從生到死,身心不能統一,容易執身為我,這是我們要破斥的。
【師父強調】了解這個道理是為了證得二空(人空、法空),為了成佛。若不能體會到二空、無常,無論學什麼法,都會執著,這是注定的!

        丙二、發大乘心
【錯誤現行】我們常常覺得拜佛好就拼命拜佛,覺得念佛好就專門念佛,覺得念經好就專門念經,覺得念咒好就一味念咒。
【辨析】這些都是習氣,我們的習氣與這個方法相應。
【如法判斷】那你能相應多長時間呢?為何會相應呢?相應能否超越、解脫呢?心是否越來越清明?內心的所緣境是不是越來越廣大呢?利益眾生的能力是不是越來越強呢?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就會對自己的狀態迷惑。
【策勵發心】很多人學法都貪圖功德,這也是貪心的表現,為了來世更好,這些都是人天的福報。如果沒有真正在佛法的本意上下功夫,功德是很小的。
    佛法的本意就是自利利他,大乘才有大功德,小乘只有小功德。
    只有體會到了空性的道理,功德才真正大!六度波羅蜜,度度都三輪體空。
    若執著於相,都是初學的程度,剛開始所有人都是這樣,但慢慢我們要去超越,慢慢對相要了解、認知、把握、通達,這些都是要去學習的。

     乙四、結義
【引表解】“大乘百法明門論”,大乘,能诠之教;百法,所诠的事理;能緣之慧,所緣是百法,然後下面又分成能诠和所诠。那麼論是能诠之教,大乘百法明門是所诠之意。
【解析】大乘百法明門,是大乘法;有一百個法;是明門:清楚、通達、透徹、明了的門徑、路途。
【歸納】這一百個法是通向大乘佛法的門徑、路途。
【反顯】反過來說,能了解這一百個法,能在身心上產生作用,在戒定慧上能用得上功、對得上號,就算進入大乘。

甲三、本論價值
    本論不僅是佛學小辭典,解釋名相而已。世親菩薩寫這部論是有用意的。
【出處】《瑜伽師地論》有六百六十個法,世親菩薩覺得太多,眾生學不過來,將之提綱挈領,取出一百個法,便於大家學習。
【祖師悲心】大乘佛法博大精深,《華嚴經》80卷、《般若經》600卷、《大智度論》100卷、《瑜伽師地論》100卷……大部分人看不過來,也看不懂。而此百法綱舉目張,包羅萬象,就比較容易學習,否則我們根本把握不住。
【基本結構】宇宙的法無量無邊,以一百個法來概括。一百個法又分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五大部分。其中有為法四個部分,無為法一個部分。這樣就很容易把握。心法有8個,心所有法51個,色法11個,心不相應行法24個,無為法6個。
【學習方法】一法又一法去參悟,就融會貫通了。
如心所法,各心所彼此之間有什麼關系,心所與色法有什麼關系,與不相應行法又有什麼關系,等等。
表面上看就是名詞的羅列,實際上需要通達唯識、瑜伽師地論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內涵。
【簡介注解】窺基大師是玄奘法師的傳人,他的注解非常好,非常簡要,對我們學習是很大的幫助。
【師父策勵】我們學習,不僅需要理論,更重要的是與自己聞思相結合。法要與心相應,用心去領納、接受、感悟,才是真正法的內涵。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