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八講


 2024/1/3    熱度:130    下載DOC文檔    

《大乘百法明門論》(第八講)

    【原文】言不相應行法者,行蘊有二:一、相應行,即心所法。二、不相應行,即始自得,終至不和合性,二十四法是也。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

  此乃色心分位,蓋依前三法,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以行法有二,此簡非心,所以立其名。此總標章,下乃別列:

  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甲一、正明不相應行法

     乙一、經文簡釋

  “言不相應行法者,行蘊有二:一、相應行,即心所法。二、不相應行,即始自得,終至不和合性,二十四法是也。”心不相應行法一共有二十四個,從開始的“得”,一直到最後的“不和合性”,一共二十四個。

    行蘊裡包括相應行(即五十一個心所)和不相應行(即二十四個不相應行)。

      乙二、總略開演

為什麼要學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呢?

         丙一、與心法、心所法、色法的關系

【次第井然】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這是有次第的。

    心法,心所法,心所法是心法的一部分,是指心理的動態,活動的過程。

    色法,心法、心所法所變現出來的。

    心不相應行法,是從心法、心所法、色法上假立出來、假設出來的,所謂假設,它既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

【以喻演說】怎麼領會心不相應行法?例如:空間、時間,(心不相應行法的)第一個:得。

得,我們通常說“你得到什麼東西”,“你得意不得意(成就感)”,都有一個“得”。

例如,得到了一支毛筆,這個“得”就是心裡感覺到得了一支毛筆。外在有一支毛筆,你心裡也有去作意。這裡面既包括了心法,也包括了心所法,又包括了色法,三者和合起來,假借有這麼一個“得”。

【常見心相】通常的人,內心、外在,許多困惑分不清楚——到底是外在的困惑還是自己內心的困惑,分不明白。

【以喻演說】例如,一支毛筆也好,一個茶杯也好,一台攝像機也好,放在這裡,我說:“這把筆送給你”,你此時此刻就會覺得今天得到了一把鋼筆,其他的人就會覺得“我今天沒有得到一把鋼筆”;若說“這個攝像機送給你”,你就會想“今天晚上得到一台攝像機”,其他人沒得到,心裡就很難受;得到了,心裡就很高興。實際上這個鋼筆、攝像機還在這裡,實際上沒有變化,但是這個話一講出來,對人的影響就很大。

【綜述】心不相應行法是我們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所起的一道很重要的非常牢固的牆壁。

【喻】去法門寺參拜捨利,去的人很高興,沒去的人就不高興。

【深入辨析】這都是有得有失的,這些有得有失是與外境是有關系的,不完全是內心(的狀態)。如果沒有這些外境,內心也不會有得失的狀態。

【結示】這些法一共二十四個,不能歸納為心法、心所法、色法,故單立一科。

     丙二、結合心續深入認知

【清醒認識】實際上,如剛才談到的,內心上的感受——得,這個是真實的嗎?也不是真實的,是一種假設。沒有得到的人並沒有失去什麼,得到的人也並沒有得到什麼。

【錯誤心態】但是我們都在自己內心的名言習慣環境中,安立了種種與外在的隔閡、距離。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總之別人比我好,內心就產生隔閡感;我得到了,內心就覺得比別人多了點什麼。

     一天當中總是覺得“我今天又多了點什麼東西”,或“今天又少了點什麼東西”,“又沒有得到什麼東西”,這些都是我們內在的問題,會造成我們心中的壓力。

【應機設喻】(認為)某某同行今天進步很大,得了很多的資糧,但我今天沒有得到資糧;他看了很多的書,可我沒看幾頁;他背了很多書,我沒背多少。

【苦由心生】這樣你內心就會有壓力,時間一長就很擔心、很害怕、很恐懼,慢慢就會引發很多痛苦,再下來就不能寧靜、不能寂靜,這些都是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的。

【正確認識】這些都是跟“得”有關系的,跟心不相應行法有關系。但是我們了解不清楚,往往認為這些純粹都是我們心所的原因,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心所是心所的原因、問題,色法是色法的問題,心不相應行法是心不相應行法的問題。

【心感外境】我們看到、聽到、接觸到的,至少這樣東西你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比如眼前的一尊佛像,我們看到他非常莊嚴,是我們認識到佛像很莊嚴,而不是我們的眼根、耳根、身體與佛像碰到一起,它不是這樣的境界。

    其實很多外在境界,僅僅是我們所認識、所感知、所了別的對象。

【起诤】我們修道要解脫,如果你認為這些問題是外在的,那外在的東西這麼多,宇宙萬有,太多的東西,怎麼解脫得完呢?

【如理認識】解脫是(消除)我們內心對外在事物的認知過程中存在的種種障礙和困惑。

解脫了,就把它去掉了;沒有了,就解脫了;有,就被束縛。

解脫都是從人的心上來講的。

【分別所致】當然它與外在的境界也是有關系的,有關系是因我們(對外境)認識、分別的過程中發生了問題,所以造成我們不能寂靜,造成我們躁動。

【常見誤區】一個境界是大家都可以緣的,比如佛堂裡的佛像,誰都可以來拜,十人,百人,千人,都可以來拜。同樣一個境界可以作為千萬人所緣的境界,並非我們所緣,別人就不能緣;我們得到了,別人就會失去。這些都是我們通常人認識上面所發生的偏差和問題。

甲二、轉識依智觀五蘊,調伏煩惱如法行

    我們為什麼要講戒定慧呢?為什麼要講轉心?為什麼要講轉依?轉依,我們整個的人生、我們的生命才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如果不是的話,就很難。

    《金剛經》裡面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怎麼叫做如夢,怎麼叫如幻,怎麼叫如泡,怎麼叫如影?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為法。

     乙一、色蘊如夢

    如夢,就如我們做夢一樣。佛菩薩、聖者看我們,都是在做夢。

【夢】我們做夢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只有醒來才知道是做夢。

【類比認識】色蘊也是如此。我們(第一眼)看到色蘊本身、看到色法,我們會認為它是真實的,只有第二個念頭,你去作意的時候,我們才會認識到說:哦,它是物質。

【作意方識】你真正去緣它的時候,這個色法會變成我們內心上面的一個行相,你會把它當成是心裡的一部分。只有去作意,去正解,用慧去觀照,才知道這個是外在的東西。

這就是色蘊如夢。

      乙二、受蘊如幻

【幻】幻,如變魔術,無中生有。

【受蘊如幻】受蘊,是人的感受。如幻,它是不真實的。

【萬千差別】人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比如說有人吃昆蟲,吃蚯蚓,我們就很難想象。

【苦樂感受】人種種的生活習慣以及追求,都是一種感受,有人認為這樣很快樂,有人認為這樣很苦。

【現實為喻】沒事的人天天打牌、搓麻將、打游戲機,他認為這個很快樂;有些人覺得這個是玩物喪志,在浪費時間,是很苦的。

【無知如盲】大部分人在從事事情本身的時候,不知道這個事情究竟是對還是錯,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

【智慧觀照】只有用智慧去觀照的時候才能知道苦樂的感受都是如幻的,不實在的,這樣才能解脫受蘊。

【隨業流轉,難脫生死】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從小到大、從生到死、從前生到今生,就會隨著我們自己的習性、習慣,去緣那些我們認為比較快樂的感受,去遠離那些我們覺得痛苦的感受。

不願意接觸的人,我們不願意同他接觸;

不會的東西我們不願意去學;

    麻煩的事情我們不願意去碰——覺得這樣很麻煩,你心裡面不好受,就不願意去碰。

這樣我們就不容易進步了,不容易轉變。

     乙三、想蘊如泡

【泡】泡,泡沫,水泡,浪花。看起來水泡一個個是真實的,實際上它很快會過去。

【類比認識】想蘊是取相,然後給它安立種種名言。這些取相安立的名言與事物本體、諸法實相不能劃等號。

【錯誤認知】我們在想蘊上無法做到這一步。我們認為所見、所聞、所認識到的腦筋中的這些影像(取相)和我們用語言來描述、表達的(名言)是完全正確的(符合諸法實相)。

【錯識過患】這樣我們就在想蘊上不斷堅固,難以超越。

     乙四、行蘊如影

【諸業如影】我們所造的業猶如我們的影子一樣。我們人走路,太陽光下如影隨形,業就是我們的影,一直跟著我們。

因為業是如影的,所以是可以忏悔的。否則,無始以來我們所造的業不計其數,多如恆河沙,盡虛空遍法界容納不下。

      乙五、識蘊如露如電

色、受、想、行如夢、幻、泡、影,識蘊如露亦如電。

【露】如露,朝露;

【電】如電,下雨時打的閃電。

露是從空間上來講,我們看得到,很快,露水(就消失了),它是(比喻)事物空間的表現。

電是時間上的表現,非常快速。

【認識萬物】(有)時間、空間(上)的表現,萬物才能夠被我們的心認識。

【心念無常】心本身也是如露如電的,我們心念的生滅是非常迅速的,非常無常的,我們一下這麼想,一下那麼想。

【心如宇宙】整個宇宙也是時間空間的,宇,指時間;宙,指空間。我們的心念也是宇宙,也是有時間有空間的,並且變化非常快,宇宙的運行變化也非常快。

    乙六、攝彼等義

    所以我們就要去思維五蘊,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都應作如是觀。

【如理辨析】“應”,不是“應該不應該”,而是是否與這種“觀”相應。

【法與非法】如果與這種觀相應,才是佛法;如是觀,才可解脫。如果不是如是觀,只有積累負面的東西、世間法的東西、有為法的東西,只有越來越沉重,就不是我們佛法用心的方法。

【師父強調】應作如是觀就是我們與這種觀法是不是相應。與之相應,觀五蘊皆空。

【人空與法空】五蘊皆空就是人無我,人無我就是法無我的一部分,人空是法空的一部分。如果不能人無我,怎麼能法無我呢?

【觀人無我】怎麼來觀察人無我呢?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五蘊空,這是人無我。

【何謂假我】無我,假我,什麼叫假我?不真實的。

我(的特質是)常、一、主宰,(實際上)它不是常,也不是一,又不能主宰,所以是假我。

假我是否重要呢?假我也很重要。

【二假有別】佛法中的“假”,不是世間上“真假”的意思。

◇世間上,一百塊錢,這個是真的就可以用,這個是假的,是偽造的,不能用。

◇佛教中的假,是假借、憑籍之意,一切法是仗因托緣(而有),因為仗因托緣,所以是假的。

【常見誤解】我們所理解的“假”常常是“真假”之“假”。

如:我這個人怎麼是假的呢?我們明明看到一個人,怎麼說他是假的呢?明明看到前面一桶水,怎麼說是假的呢?明明看到一碗飯,怎麼可能說是假的呢?假的你可以不要吃飯,吃泥渣。

【如理認識】不是這麼回事,不是真假的假,這個假(的意思是)假借、憑藉。

【識假破執】任何法都要假借因緣而存在,如果我們能夠觀察到這個法所假借的種種因緣,我們就不會執著;否則我們就會被法本身障礙住,就變成有我了,有自在心,有生死心,有常、有一、有主宰,就會引來無量無邊的苦惱。

【借假修真】我們四大五蘊的身體、宇宙的萬有,都是我們假借來修道用功(的助緣)。

【心存感恩】既然這些都是假借眾緣和合而有的,我們就應該對萬物、也對自己,有一種報恩、恭敬、虔誠、尊重的心情。(因為只有)眾緣和合(我們才能生存),如果沒有人煮飯給我們吃,我們過幾天就死了;沒人給我們水喝,我們過幾天也死;沒有人給我們造房子,我們也會死。這些都是我們人活在世上的緣,仗因托緣我們才能生存。

【如法觀照】這樣去了解佛法、了解五蘊、了解世界,自然而然我們種種的觀過就會消除。

【觀過根本】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肯定會觀過,因為你都是在事物的表相上來比較,一比較,就有長短、得失、你我、高下,這是肯定的。這不是我們佛教所要處理和解決的問題,這是世間法。

【了知區別】

◇世間法是要追求事物的差別相;

◇佛法是要從事物的差別相趨於事物的無差別相,回歸到諸法的本性,明心見性。

甲三、大乘行人發心起,安住當下精進修

     乙一、通達二空,發菩提心

          丙一、如理認識大乘發心

【錯誤心相】我學習佛法,自己受用就可以,當自了漢,不需要學那麼多。這個我空、法空、大乘佛法,我也做不到,也不要學那麼多。

【以發心論】大乘、小乘,不在於經論本身,而在於我們的發心。

    發大乘心,就是大乘;發小乘心,所學的一切都會變成小乘法。

    發大乘心,所學的一切都變成大乘法的支分,如小乘的四念處,大乘也可以用。

大乘法包括了小乘法。

    關鍵是我們怎麼發心,大小乘是以發心來論的。

【不在經論】大小乘不是從經論上來論的。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部經是彌勒佛講的,它是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的大乘,不是我們的。我們學了後,能不能變成大乘,這是比較關鍵的問題。

【大乘發心】大乘,我們常講的菩提心、廣大願,願心、行心,大悲心。

大悲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要救度所有的、無量無邊的眾生。

【成佛必需】大悲,不是因為眾生有苦所以我們需要悲心;大悲眾生,就是大悲自己,是我們自己要有對一切眾生的大悲心,我們自己成佛要去培養這種大悲。

【師父破斥】並不是說,外面有這麼多眾生,有這麼多人需要我去大悲,那你這個法都用錯了。

【如理思惟】地藏菩薩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過去常常有人問:“眾生那麼多,度不完他就不成佛了?”無量無邊的佛菩薩,包括我們修行,大家都發這個願,所有的眾生不是靠一個人去度,不是地藏菩薩一個就能度完。但是你必須要發這種心,你才能成佛。

【平等發心】你的心對所有的眾生是無分別的,這些眾生是否與你有緣,是否能夠接受,同你有沒有業障,這是另外一個問題。而不是你自己發心的時候有區隔:這些人你給他大悲,那些人你不給他大悲;這些人給他小悲,那些人不給他慈悲。那這個就不是佛法,大慈悲心絕對是不捨一切有情。

【無智難發】關鍵是:你能不能做到?你有沒有來培養這種能力?

只有真正通達我空、法空,否則絕對做不到。

【清醒認識】這個過程中會有種種障礙,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你去給人家幫忙,不一定人家都說你好,有的時候可能還會相反,你越給他幫忙,人家越會討厭你,越會嫌你煩,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不是說你有好心就可以。

但是不管別人嫌你煩不煩,你都有大悲心,那就是一種境界。

      丙二、廣設方便實現大悲

【錯誤認識】我們想:我們要究竟了義,這些方法不重要,善巧方便不重要,可有可無。

【如理認識】恰恰唯識的說法剛好相反:方便才是究竟了義。

【開演闡釋】究竟了義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只有佛才能究竟了義。

方便才是佛出世的究竟了義的本懷,方便就是有無量無邊的法門。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不開設無量無邊的法門,那眾生怎麼來信佛、學法呢?這本身就是佛陀出世的本懷,究竟的本懷就在這裡。不用種種的方便,人是很難信佛的。

【師父破斥】所以我們不能認為說這些可有可無,那你就錯了,很嚴重的錯了!

你認為說:“我只要求真實,不要方便。”

沒有方便的話就達不到真實。

最後你求到真實了嗎?你有沒有得到真實?真實難道就這樣求嗎?那都是不實的。

【綜上所述】方便是跟大悲配套的,只有大悲沒有方便,悲心沒辦法實現。

所以我們要掌握種種技能、方法,才有辦法幫助更多的人,否則就幫不到。

      丙三、淡化宗派隨機度眾

【師父破斥】我們學佛法,不能隨便把人劃分成大乘、小乘、宗派,你這個劃分本身就有問題。更何況,並不是說你學了哪部經、哪部論,就能代表哪個宗派。學了大乘經論就能代表大乘,學了小乘經論就能代表小乘,絕對不能這樣劃分的!

【應機逗教】釋迦牟尼佛說法,是根據眾生的需要、根機而講的,不是哪些人看得順眼給他講得深一點,哪些人看得不習慣給他講得淺一點,這些都是世間法的心態,不是佛法的心態。

【不識病因誤導他人】我說這個是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們不能認為:別人學法學得不專、不好,我要告訴他一個方法讓他專一、讓他學好。

他本身已經有了一個障礙,你拿另一個障礙再去障礙他,只會越來越麻煩。

他本身有了一個麻煩,你再告訴他一個方法,他就越來越麻煩,不知道該怎麼辦。

【問題所在】這個問題是所知障,是人內心的認識、知見上出了問題,他與佛法的相應程度還做不到,他的所知還達不到,所以就成了所知障。

【深入辨析】人有能知、所知。

    心是能知,所知就是我們心上面所知、所緣的境界。

    他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想去達到,卻又達不到,所以內心就成了障礙。

    他內心(已經)產生了障礙,你又說“你一定要這麼去做,才能達到,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會怎麼樣……”這樣,他心裡已經有了一個毛病,你再去說,他就病上加病。

【應善用法】我們學了很多佛教的理論,這些理論我們怎樣用來觀察、觀照?我們不能用這些理論來觀照自身心相的話,就會拿這個理論去要求別人、衡量別人、判斷別人。

【法鏡自照】所有的理論是要觀照我們自己的心相,只有觀照到我們自己的行相之後,才能夠我空、法空,才能真正去幫助別人,才能真正幫助得了。

【智慧攝持】往往我們很好心想去幫助別人:“你要學這個法門,你要學這部經論……”都是好心,都是好意,但我們如何判斷、辨別這種對人的培養和引導是正確的呢?這個就很關鍵了。

【誤區一】心是很好的,但是我們所用的方法可能是錯誤的。

【誤區二】今天想要幫助你,過兩三天,覺得“這個人這麼難教!”就不教了。

【誤區三】今天剛剛學完,這個法好,世界上最好;過兩天聽到另一個法師講,又覺得這個法最好。

【師父破斥】他認為這個法最好,意思是其他的法就不好。這個起心都是錯誤的!

【喻】小孩所吃的東西,先要喝奶,然後吃米糊、吃面、面包、饅頭,在各個時期吃的都是為了讓身體長大的,都是需要的。不能講饅頭就是最好的,或者米飯是最好的,面條是最好的。

【引申】我們所學的東西,都是佛法,前面學的東西,也都是長養、滋養我們法身慧命所必需的。

【師父破斥】如果我們去對立,說今天吃了這個面包是最好的,過去吃的米飯、面條全部都是錯誤的,這個假設怎麼能成立呢?都是不對的。這只是今天的一種感覺。

【錯誤現行】我們學佛法就是常常落入這樣的斷見、常見之中,然後就一直否定自己:我學錯了,我學得不好,然後信心就越來越弱。這些都是我們的問題。

【問題症結】就是不能真正認識到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生命中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我們如何來獲得、擁有、鞏固。

【嚴重後果】如果不知道,肯定是患得患失的,一聽到一堂課、一堂法,就容易拿自己今天的心得來懷疑自己過去成長過程的種種不足,非常容易這麼去分別。到了明天,又想“昨天那個講法也不對”;到了後天,又想“昨天那個也不怎麼樣”,一直來懷疑自己所作所為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乙二、向內用功,精進修行

        丙一、明確所求,做生命的主人

我們如何認識生命的本性,認識到我們的本心?向內用功,莫向外求。

【生命真正所求】

人的才能、技術、學問都屬於世間法的范疇;

生命潛能的開發,人的覺悟、智慧,是不共世間法。

再多的知識,再多的學問,再大的能力,都不能開發智慧。若用得好,對我們覺悟,對智慧的開發是有用的;若用不好,(反而會)起反作用,成為我們心所緣的境界。

【生命的超越】反過來,我們體悟了無我,超越了種種事物的生住滅相,把握了諸法仗因托緣和合的假相,(就能組合緣起、改善生命)。

假相,是不真實的,是能夠改變的、能夠過去的。

不好的,讓它變成好的;

好的,讓它仗因托緣,一直持續,並且好上加好。

【師父提策】這是我們生命要去著力的地方。

【自我放逐】如果我們的生命不在這些地方著力,我們的生命就非常容易在現實世界的邊緣上存在。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會認為,“現實社會、現實緣起是眾生共業所感,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也不想去改變,但是呢,我也不能說我不活,所以,算了,我不和你們大家站在一起,我到最邊緣的地方去。”所以你不知不覺就活在這個世界的最邊緣。

【結合當下】在一個團體中也是一樣。慢慢就會認為(團體)不重視我,自己好像邊緣化了,其實沒有那回事。

【深入分析】為什麼會認為自己被邊緣化了呢?說明你自己缺乏主人翁意識,或者說,主人翁意識在退化。

【喻】我們是中國人,你不會懷疑這一點。

【引申】我們學佛法也是一樣,我們住在一個道場也是一樣,你本身就是(團體的一員),但你卻一直不相信,一直懷疑,最後你法也學不進去,從此你會引發很多很多問題,都是因此產生。

      丙二、安住當下,遠離顛倒夢想

【心的軌道】正見出了問題,正念、正知、正行都會出問題,一切都會出問題,所以我們要遠離顛倒夢想,讓心走到正路上,走到心的軌道上。

【念念相續】我們人的心念念持續不斷。

真如法性是如如不動的,是超越生命的,無為法是超越生命的;

心念,有為法,是念念生滅的。念念生滅,一直伴隨著我們一生,伴隨著我們的生生世世。

【錯誤心態一】我們的心念念相續,但是我們往往忘失本心,捨本逐末、捨近求遠。

【明辨心相】

①捨近求遠,就是總覺得不容易得到的東西才是好的,什麼是最不容易得到的呢?最遠最遠的東西不容易得到。在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或者大海的最深處,不容易得到,他認為是最好,這就是捨近求遠的標志。

②捨本逐末,就是(認為)外在的成就才是實在的,內心的成就是不實在的,所以不會重視在內心上觀照、做功夫。

【師父破斥】我們向外去求,怎麼能夠解決我們內心的問題呢?這是不可能的事!

【錯誤心態二】有人認為,我現在因緣還不到,還不需要好好修行,等因緣到了,再好好用功、努力。這也是錯誤的事情!

【師父破斥】(何時才算因緣到了呢?你難道要等待他人)建一個非常好的房間,一個非常好的修道的環境,然後來請你:“某某你到這裡來修行吧!”這有可能嗎?你還想等待什麼?

【清醒認識】沒有什麼等待不等待,都是念念相續。修道的人絕對不能說我還要等待、期望,期待以後誰給我教什麼東西,誰給我們講什麼東西……這些都是顛倒夢想,都是不知道佛法的知見是在自己內心上面用功。

【問題症結】我們種種的幻想、夢想,是造成我們無法安住當下的最根本原因。

【生命的扭曲】實際上,絕大部分人所追求的外在上的成就,如剛才談到的捨本逐末、捨近求遠,這些夢幻泡影的境界,海市蜃樓的境界,就是我們生命狀態的扭曲。

【正確心態】如果生命狀態沒有扭曲,非常正常、非常健康,有判斷力(有慧就有判斷力),他就知道怎麼辦,時時刻刻知道當下怎麼辦,而不是期望,期望再過幾年怎麼樣。

【所求明確】判斷力就是時時刻刻都知道要做什麼,今天、明天,都非常清楚。

【如理抉擇】我們要去追求的、安住的,是我們真正生命本質上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東西。

【明見過患】(追求)不切合實際的東西,最後就會造成我們遠離大眾、遠離師法友。

【開演闡釋】你跟大家在一起,但你另外想“我要去得到一個什麼東西,你們都沒有的,我要去得一個比你們都高一點的(東西)”,這種念頭就會造成你不能安住,就會造成你遠離師法友,就會造成對佛法的體會越來越遙遠,這是用心用錯了。

      丙三、熏習正見,認清幻相得解脫

【執幻為真難解脫】我們要安住當下,我們需要安住當下,但不等於想安住就能安住。

為什麼不能安住呢?就是有種種幻象,如夢幻泡影的幻象。

我們不能通達人無我、法無我,就無法消除這些幻象,

若不能消除,我們會把這些如夢幻泡影的景象信以為真,認為它是真實的,這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所要擁有的。

這樣我們就無法解脫。

【修行目的】我們信佛、修行、用功,這一切都是要認識我們的本心,認識我們本心所創建的種種幻象,來淨化我們的本心,而不是停留在對佛法種種內涵和法相名詞、意義假設的這些觀念上。

【行持為要】你沒有做到,都是一種假設,你只有真正去用它,它才會變成我們的東西。(佛法)只有真正去用,用到我們當下,才是有價值的,否則都是假設,甚至學得越久,你的假設越多,你的問號也就越多。

【邪見過患】如果我們一直串習那些不正確的知見,很有可能就會讓我們內心癱瘓,不能起正常反應,就如我們身體癱瘓不能走路(一樣),內心癱瘓,心就不能正常運轉。

【對治方法】只有不斷去熏習這些正確的(知見),(才能真正認識本心、淨化本心,得到解脫)。為什麼叫如理思維呢?就是這樣一個道理。若不如理不如法,我們的思維絕對出問題。

【煩惱根源】現在大部分人為什麼煩惱不能安住呢?(因為)他認為這個假借之身(是真實的),在這個假相上面去計較、比較、分別,去追求外在的成就。

      丙四、破除現行誤區

【錯誤現行一】有人認為,我工作非常忙,等我把工作忙完了再來修行、用功,最好功課只要半個小時,或者15分鐘。

【師父破斥】實際這都是很顛倒的!他把修行、用功、學佛法這些根本的事與做事對立起來。

【本末倒置】其實修行才是我們的正事,我們從事的職業、工作只是活在這個世上必須的一種要求,不是正事,本末就這樣顛倒了。

【錯誤現行二】很多在家居士說,我只要持之以恆每天做它十五分鐘、二十分鐘、半個小時的功課就可以了,有空才去廟裡,沒空,就跟佛菩薩請假。

【師父破斥】這個心態都不是真正有法的心態!

【如法表現】真正得到了法義,真正理解了無我的精神,不是說不要做事,反而要饒益有情,要做更多的事,就不會說要等工作完了以後,事情忙完了以後,再來修行、用功。

【結合當下】在寺廟裡也有這種狀況,就是把做事和修行對立起來。

(有人認為),我忙不過來,把修行放一邊;

有人說,修行是第一位的,做事是第二位的。

這些都是會有可能發生的偏差。

【如理認識】(做事和修行是相輔相成的)

◇做事本身也是實踐大菩提心、大悲心,也是最高的佛法;

◇念經、念咒、禮佛本身也是修行的一種方法、法門,遠離外在的一些境界,讓人能夠更加清楚認清自己的本心和心相。

你這樣認識才對啊。

【非理作意】如果不是這麼思維,你看到別人那麼忙,你會覺得他做的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都是世間法;反過來,別人成就了我們,讓我們在這裡用功的時候,我們又無法真正洞察自己的心相,反而在起煩惱。

【明辨心相】我們在起什麼煩惱?我們在起對別人觀過的煩惱。但我們還不會認為自己在觀過,反而認為我們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

【煩惱過患】這樣,一天到晚都不會喜悅、快樂,只有不斷串習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斷串習對別人觀過的心態。

【問題根源】這些都是我們知見上的問題,都是不能通達無我的表現。

 【結示】無我能夠用到一切地方: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最後都匯歸到我們的心,匯歸到性與相的問題,即我們的本性和諸法的差別相上的問題。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