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九講


 2024/1/3    熱度:121    下載DOC文檔    

《大乘百法明門論》(第九講)     

【原文】言無為法者,即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簡異有為,無造作故,名曰無為也。 

甲一、學習百法開心鎖,通達無我心解脫

    乙一、簡述無為法的定義

有為法,有生住滅;無為法:無生住滅。

即:有生住滅的法,名為有為法,沒有生住滅的法,名為無為法。

不生住,就不滅,沒有去沒有來,非彼非此……

   乙二、為何要定義百法

百法,每個法都有它的定義,從五遍行到最後六個無為法,都是有定義的。

【設問】定義起什麼作用呢?為什麼需要定義呢?

【需先了知】百法,是讓我們觀察萬事萬物的方法,而不是本身有實實在在的一百樣東西。

【以喻作答】譬如一百個房間,每個房間的門都鎖了,進不去。要進去,需要打開鎖;要開鎖,需要找到鑰匙。

【內心之匙】百法,就是打開我們內心的鑰匙。透過一個又一個法,了解、洞察內心的狀態,而不是在於法本身。

【心海無涯】法是無量無邊的,人的心念也非常多,猶如大海的波濤一樣。

人的煩惱、善心的狀態也是非常多的。

【簡單分類】在《百法明門論》中,將善法的心所概括為十一個,指十一個善良的心態;根本煩惱六個,隨煩惱二十個,加起來二十六種,就是二十六種不好的、有障礙的心理。

人善良的心態和煩惱的狀態是非常多的,這個只是簡單的來說明、劃分:善法的心所、煩惱的心所、隨煩惱的心所各有哪些,有些什麼特點。

【喻】管倉庫的人,拿了一大串鑰匙,不做記號就很麻煩,不知道這把鎖要哪把鑰匙去開。所以要加個定義,哪個房間哪一把鎖,配哪把鑰匙,對號入座。

【類比】心所也是一樣。

【舉例說明】比如,慚、愧,它(心所的定義)告訴我們“慚”是什麼狀態,“愧”是什麼狀態,我們才知道現在到底是慚,還是愧;是無慚無愧,還是智慧。

【定義的作用】若不借助定義,我們就很難確定我們現在的狀態。

   乙三、為何要學習百法

【喻】鑰匙找到了,鎖打開了,這僅僅是一個方法而已,僅僅是我們進入房間的基本條件而已。

【認清目標】不是說我們學了這一百個法,就是要得到這一百個法,(而是要)通過這一百個法來達到無我。無我,就是空。

為什麼要(定義)六個無為(法)呢?

因為一下子我們不明白,所以從六個方面來說明無為法是什麼。

實際上,無為法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是不可言說的。

不可言說,我們就無法理解,所以要假借法相,才能多少體會無為法究竟是什麼。

【以慧攝持】要找到所有的鑰匙,靠的是智慧。

否則,一個人一百把鎖,十個人一千把鎖,你怎麼開呢?一千個人、一萬個人呢?

眾生無量無邊,太多了,起心動念,你怎麼對治得了?根本看都看不清楚。

【學習目的】我們學習經、律、論,目的就是要來辨別、認識我們內心的種種障礙,然後如何來打開(內心)。

我們跟善知識、同行善友學習,也就是(學習)如何來遮遣自己內心障礙的方法,打開自己內心寶藏的方法。

【以喻作比】自己的心被什麼鎖鎖住?被什麼障礙住?要用哪個法對治?法找對了,問題才能解決。

所以我們學習百法明門論的目的也就在這裡。


甲二、苦樂種種從心生,如法修行勤對治

  乙一、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

【師父破斥】不是說障礙都是外在的。

我們常常認為障礙都是別人附加上去的,這些障礙、問題都是別人帶給我們的,都是別人造成的。這些都是錯誤的,都是我們錯用心的體現!你的心用錯了。

【下手之處】我們學佛法,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和問題,恰恰是我們用法的時候,是去找鑰匙打開的時候,是我們用功的時候,正是我們的下手處。

【正確了知】如果我們認識不到問題,並不等於我們沒問題,只是說明我們沒有能力來認識自己的問題,不具有能力來認識自己的現行,認識不到,認識不了。

認識不到,認識不了,不等於沒有。

【隨舉一例】我們的心有各種各樣的心態,如廣論中說:覆器、污器、漏器。

就覆器來講,就是我們內心的障礙、煩惱。

【轉變之機】內心的煩惱出現了,我們才有辦法來轉變,才是我們轉變的機會。

【認識自心】修行、用功、學佛,就是要來認識我們的自心。

我們自心為什麼會有問題?我們自己的心為什麼會迷茫?

【苦樂自造】(認識了自心)然後(才能如理)修行。

修行就是造業,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制造。

制造什麼呢?制造痛苦,或制造快樂。快樂和痛苦都是自己制造的。

行,就是造作、制造、造業。造業才會感果。

【師父破斥】認識不到痛苦是自己的原因,卻常常責怪,(認為痛苦是)環境、他人給我們帶來的,(這樣)只有錯上加錯!不僅痛苦不能去除,快樂不能得到,這樣的行相,你只有越來越痛苦、越來越麻煩。

   乙二、從他聽聞是修行的第一步

【分享法樂】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快樂分享給許許多多人,讓大家都能受用,得到法樂。

【如何獲得】法樂是通過觀心來得到的。

觀心,就是觀察到我們內心的心相,然後怎麼來對治。

【由聞開慧】什麼叫聞慧呢?

不聞,智慧怎麼啟發得出來呢?(靠)我們的煩惱心、分別心、妄想(是無法啟發智慧的),所以需要去聞。

【法從他聞】聞——法師給我們講,才能對機,對上我們自己的(根)機。

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自己看不清楚自己的問題,所以才需要法師給我們說,才能夠對治我們當下的現行,慢慢我們內心才會打開,智慧得到啟發。

【聞慧】通過聽經聞法、聽開示,啟發內心的智慧,這是聞慧;

【思慧】內心的智慧有了,你才會思惟,在思惟的過程中進一步證成:我聽到的佛法是正確的,這種智慧就是思慧,思慧是經過自己決擇以後;

【修慧】有了思慧,我們就有經驗了,下次再遇到問題,諸如此類的狀況,我知道怎麼辦了,這個就是修慧。

【勿依自見】我們經、律、論當中談到的聞思慧,不是自己找東西來聽,不是那麼回事。

【應機說法】佛世時都是聽佛講,佛知道弟子們的根器。

要講什麼,需要講幾句,講多深多淺,他一清二楚。

需要講一句話,講了兩句就是多余;

這個人需要講一個小時,你講了半小時就不夠,必須要仔仔細細的講。

每個人的問題、根機、狀態都不同,(所以講法的內容和方式也不一樣。)

   乙三、認識常見修行障礙

    丙一、固執己見,身心粗重

【常見誤區】我們長期以來,不知不覺累積下來的種種錯誤觀念積非成是。

錯誤的東西,積累就了就變成正確的了。錯的,認為是正確的。

【排斥異己】每個人都是在自我的認識過程中熏習,自成體系。

當外緣與自己的體系不同時,就會認為別人說得不對、不好、不如法。

遇到外緣的時候,內在積非成是的觀念就會產生反彈。

【煩惱過患】這種反彈就會讓我們自己整個身心粗重。

【何謂粗重】粗重,唯識的話叫粗重;

經典裡說:“閻浮眾生剛強難化,難調難伏。”難調難伏,就是粗重。

粗重,即對法無所堪能,內心沒有接受佛法的能力,煩惱熾盛,講什麼法都聽不進去。

別人的知見接受不了,就叫做粗重。

【粗重現行】在佛門裡,我們上殿、過堂、出坡、拜忏,所有的一切,為什麼難以堅持呢?就是無所堪能。無所堪能的原因,就是身心粗重。

【錯誤認識】我們沒有真正去對治,也沒有真正去查找我們的問題,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的煩惱(所致),(但是我們認識不到深層的原因,)自己覺得好像很疲勞,很疲乏,很忙,這些狀態都是不對的。

【判斷標准】我們學佛法,越學應該心力越強。如果學來學去,最後一點心力都沒有了,那就學得有問題。

     丙二、惑於表相,淺嘗辄止

【甚深意義】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指導,佛法都是非常簡明扼要、直指人心的,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對治法,都不是隨便說的。

【如理認識】佛講法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考博士,而是為了讓人開悟。

不是要讓我們懂得多少道理。

【誤解重重】長期以來,很多人誤解佛法、扭曲佛法,把自己在佛法理解上的很多偏見附加到佛法的本義上去。

【難識內涵】一個人又一個人,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誤解加上去。

最後讓我們認識不到真正的佛法。

我們所認識的只是佛法的包裝盒而已,只是外表的東西,實際上沒有真正認識到什麼是佛法。

【喻】我們送禮,把它包裝得很好看,但包裝盒拿回去有什麼用呢?主要的要拿裡面的禮品。

【買椟還珠】我們覺得盒子很好看,被這個盒子迷惑住。這些盒子都是人為了善巧方便而附加上去的。

【清楚認識】我們要知道這些附加的都是不對的,不是佛法,只是為了讓我們接受佛法的善巧方便,與內涵不一樣的。

     丙三、不見己過,歸咎於他

【觀察反省】佛法讓我們身心和諧、安穩,如果人與人之間存在問題,宗教與宗教之間不和合,有矛盾、有糾紛,就說明我們學佛法學得不對路。

【不見己過】但是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的時候,卻很難認為這些問題與我們自己有關,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自己要負主要責任。

【錯誤心態】

我們非常容易認為是對方不如法,所以我們跟他合不來;

因為對方做得不對,所以我們沒辦法(與他)溝通;

因為對方煩惱重、習氣多,所以我們沒辦法接近。

常常都是這樣對立。

【深入觀察】實際上,如果我們更加細微地觀察,深入分析,就能了解無我的道理在裡頭。

【我執為因】一旦我們內心存在事物的對立面的時候,恰恰是我們內心我執在堅強,遠離了“一切法無我”的根本宗旨。

   乙四、依法行持是修行的關鍵

    丙一、以法觀心破除煩惱障礙

【實踐法門】我們學百法明門論,在日常生活中絕對是能夠運用的!

【反問】如果不能運用,那我們學它干嘛?

【基本原理】(百法把人的心態分為)善心所、煩惱心所、隨煩惱心所。

善心所是對治門,煩惱心所、隨煩惱心所是障礙門。

內心有障礙,(所謂)“百法明門論”,明門,(就是要開啟光明的大門,)心的大門關閉了,你的光明就不能顯露,智慧就開不了。

煩惱一出來,智慧就沒了。你內心封閉,(如何開智慧呢?)

【用功方向】所以我們一定要搞得非常清楚:煩惱是什麼、隨煩惱是什麼。

【粗重煩惱】剛才談到,煩惱就是粗重。

粗重,是煩惱,是心所法,是人心裡的狀態。

心裡的狀態看起來沒有體積、重量,實際上比石頭、木頭還重。

【難以去除】你煩惱粗重,想把它去掉,很不容易。

你總覺得:“哎呀!這心裡很難受!煩煩惱惱!”

(但)你(想)把它去掉,卻去不掉,不知道有什麼辦法來去掉。

【以至於斯】我們人的煩惱粗到什麼程度呢?粗到我們認識不到。

【錯誤認識】有些人說:“我煩惱很輕,認識不到!”

【駁斥邪見】我認為,恰恰是因為你煩惱太大了,所以看不到。

【深刻辨析】你的煩惱太大了,看不清楚;太多了,分不清楚,所以叫粗重。

若煩惱很小很細微,容易觀察;太大了,就認不清楚。

【喻】就像一座泰山一樣,(在你眼前),你的認識就模模糊糊。

(煩惱)越是細微,智慧現前的時候,只要有一個念頭出來,你就觀察得到。

【難見難移】真正粗重的時候,就是看不到,所以才叫做粗重。

重,不容易改變,力量很強;

粗,體積很大,整個內心的世界都被它占滿。

力量很強,別人移不動,觸動不了。

這就是我們內心的障礙,我們也沒有辦法用什麼工具來把它撬開。

【唯法能除】那怎麼辦呢?

我們只有覺察到:這是我們的煩惱,我們需要佛法的對治,這個問題才能夠解決。

【回歸自心】所以必須回歸到自己的心上去。

【錯誤現行】如果不是這樣,不論是學佛的居士也好,甚至一些出家人也好,學到最後,人的心都非常僵硬。心也好,但是非常僵化,(別人)怎麼跟說,都聽不進去,總認為自己最正確。

【如實了知】這就是煩惱,就是問題。都是一種障礙。

【紙上談兵】所有的佛法,法相、名詞、義理,只是在我們的內心中變成一個假設的概念而已,在義理上懂得一點,但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狀態毫無所知。

【難以覺悟】因為不知道,所以不能學習、沒有悟性。

如果不能覺悟,就如同睡覺一樣,一直醒不過來,永遠都是在睡夢當中。

【師父破斥】你一直在睡夢當中,能做什麼事情?不可能!菩提心、慈悲心都無從談起!

    丙二、主動造作培養內心力量

【本具力量】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煩惱呢?

我們內心本具這種力量。

【發心為要】問題是我們是否要發揮這種力量?這很重要!

你想要發揮他就有,你不發揮他就沒有。

【喻】如同人吃飯、睡覺、喝水,你不吃、不喝,別人沒有辦法替你,外在無法強迫你。

外在只能提醒你:你(若不吃、不喝),身體會有問題;你如果不注意食品的衛生安全,人會中毒。

    如果你不喝的話,可能你就死了;你要喝,必須自己喝,別人替代不了。

    別人最多給你掛掛葡萄糖而已,不能起根本的作用。他可能勸導勸導你,給你幫一定的忙,但他不能替你喝水,必須要自己喝。

【引申】我們要斷煩惱和認識我們內心的問題(也是)一樣。

【師父策勵】學佛法、長智慧,就跟人吃飯喝水一樣簡單,只是你要不要的問題!

【綜述】學佛法,就是要培養這種忍可、力量,我們才有辦法承載一切。

【不可共存】有粗重就沒有輕安,有輕安就沒有粗重。

學佛法,得到了輕安,學了才有興趣,如果得不到輕安,那肯定煩惱重重。

      乙五、修行過程中常見誤區

        丙一、偏離方向,反增我執

【诠釋內心】所有的法相名詞、佛法義理都是要诠釋內心世界,是內心世界境界的诠釋,而不是外在世界的诠釋,不是專門要來構建這樣一套理論。

【佛陀本懷】釋迦牟尼佛剛開始並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宗教,而是因為眾生的種種疾苦和問題而說法,不是要故意講這麼大一套理論出來,是經過一次又一次講經,最後記錄下來才成為了經典。

【後人之誤】但是後人迷惑於名相上面的學習,和佛法的本意越走越遠。

【佛法根本】釋迦牟尼佛悟到了什麼呢?

    痛苦、痛苦的原因、解決痛苦的辦法、痛苦解決後快樂的狀態,即苦、集、滅、道。

    四谛、十二因緣、六度、成佛,歸根究底是苦樂的問題。

    苦、樂,有究竟的、不究竟的。

    地獄:極苦;成佛:極樂,究竟快樂。

    一般道的眾生有苦也有樂,苦多樂少。

【如天成魔】我們如果沒有從這些根本上去認識佛法的本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學習、熏習,無形中,不知不覺都會增長自己的邪見、自我意識。

【錯誤心態】“我要學什麼東西”,“我要怎麼樣”,就是自我意識。

【我執為障】自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自私,有我就有執。其實自我比自私還要厲害。

自私,只是貪點小便宜;自我,執著很強,徹底把自己障礙住。

    世間人有時為了貪點小便宜,還對別人很好,但自我的話就不得了,別人改變不了,對我們修道有更大的障礙。

【如理認識】我們只有認識到:煩惱是我們的情緒,是因緣和合而有,這樣,無論我們被人家批評、責怪或抱怨,才不會引發諸多煩惱、很多痛苦。

【解決之道】面對這些煩惱、痛苦和情緒,我們要去覺悟,只有覺悟,才是有辦法解決。

而不是說我們自己做錯了,別人不能說我們。

【錯誤心相】“我們自己做錯了,那也沒什麼辦法,你也不要管我,跟你也沒什麼關系。”

【師父破斥】這都不對,都不是覺悟的表現,也不是學佛人應有的基本心態。說明學佛還沒有入門,所以覺悟不了,覺察不了。

      丙二、先入為主,心懷偏見

【宗】我們對外在人事物的了解和觀察,事先不能設定前提,一旦設定了種種前提條件,我們的認識就會發生偏差和錯誤。

【因】人的心態都是念念在變化的,但我們很容易把一個人過去的現行、昨天的現行當成今天的現行。過去不好,就認為今天也不好;過去好,就認為今天也好。(總之)無法很准確認識到對方現行的狀態。

【喻一】五年前,我是個英雄,就會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英雄,但現在你已經不是英雄了。

【喻二】十年前,我拿到過金牌,今天可能連參加比賽的資格都沒有。

【喻三】小學時可能最後一名,過了十年可能全班第一。我們不能講十年前你不如我,你今天也不如我,這是不對的。

【常見誤區】我們很容易在日常生活當中帶著這樣一種觀念去認識人事物,認為這個人很好,腦筋裡邊這個種子就起好的作用;認為這個人不好,腦筋裡邊不好的種子在起作用,就說這個人對我不好。

    人就是這樣很奇怪的,對人對己都看不清楚。

      乙六、攝彼等義:修行從心開始

【喻】人的思想、頭腦,就猶如一部電腦一樣。

    電腦要顯示,裡面要裝有軟件,要有驅動、有位置,如何固定、如何界定文件標識,等等,有一定的格式和次第。因為有這些步驟、格式、次第,所以能夠變化出種種圖案。

    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在於人去選擇什麼畫面,它就會出現什麼畫面。

【法由心生】我們人也是一樣,看到的是什麼,想到的是什麼,心裡就出現什麼畫面,就猶如電腦的熒幕一樣。

【心的決擇】善惡好壞的狀態,我們的心裡全,要讓它出現清淨的還是染污的,純粹在我們自己。

    要讓它出現好的,(就好像)我們要去取一段什麼文件,我們要進入什麼文檔,我們要點擊什麼;要找不好的,或者其他的,那我們要上什麼網站,要怎麼檢索……(與電腦操作是)一樣的道理。

【作意而起】這些都是作意,你不作意,它是起不來的。

【喻】你要去買電腦或手表,就去搜索相應的地方。

【結攝】人心也是一樣,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起心動念(而生),跟電腦一模一樣。


甲三、如理用法淨煩惱,融入團體大乘行

   乙一、歡喜付出,實現生命真意義

【錯誤心態】我們常常認為:“在團體中,我這麼用功,付出這麼多,大家還不理解我。”就變得很抱怨,好像大家不知道我。

【深入辨析】什麼叫付出很多呢?

一天24個小時,一年12個月,365天,你付出的是時間。

時間不付出,也流走了,你儲存不了。

你用,它也過去;你不用,它也過去。

【把握關鍵】問題是,你付出的時間是不是有意義?

有意義,你做了就很值得;你沒有付出,時間白過,你就白活。

【師父策勵】要造業、做事、用功,才沒有白活!

      乙二、用法觀照,破除煩惱得輕安

【宗】我們常常有人我對立,內心中積下種種情緒、埋怨,無法排除,然後不斷熏習、堅固,所以非常需要用佛法來觀察、觀照。

【因】只有靠佛法來觀察、觀照,才能消除(這些煩惱、情緒)。

【師父強調】如果不觀照,聽一百次也沒用!不去用,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用法!

【師父策勵】我們聽法,一定要去領納。

【如實認知】每個人的煩惱障、所知障都是非常嚴重的,這些障礙(讓我們的身心粗重),如電腦(有問題)一樣,啟動不了。

【修行必需】怎樣讓我們身心越來越輕安,這就是我們學佛法、用功的人要面對的問題。

【觀察自身】如果我們得不到輕安,天天煩煩惱惱、身心粗重、情緒很大,就需要好好去分析、去忏悔。

      乙三、以慧抉擇,斷除懷疑殷重行

【錯誤現行】有時我們認為,在團體中,在佛門裡,事情很簡單,都能做,也不算什麼。

出坡也好,做什麼事也好,都非常容易,只要去做,都不怎麼難。

    慢慢慢慢,我們的心對做這些事都非常輕浮,認為我會做,但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做了對學佛修道也沒有什麼意義,不做也不見得有什麼壞處。

【邪見過患】慢慢慢慢我們自己總是處在一種矛盾當中,二元對立,我們把兩邊的話都說了:“做了也不一定有什麼好處,不做也沒什麼壞處。”這樣推論出一個結果:怎麼樣做都可以,然後每天就不知道怎麼辦,不知不覺思想等流就這麼障礙的。

【如何對治】學佛法一定要靠智慧,以智慧來判斷,沒有疑惑。

【師父破斥】認為“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就不是一種智慧,而是一種懷疑。

      乙四、安住當下,種因結緣求善果

佛法說人有三種愛:自體愛,境界愛,當生愛。

①自體愛:對自己的愛,對自己果報身的執著、貪愛。

②境界愛:對環境的貪愛、執著。

③當生愛:對來世的貪愛、執著。

【三種執著】這些貪愛就是一種執著,對自己的執著、環境的執著、來生的執著。

【希求果報】我們(總會去期待)來生要有什麼環境,今生要有什麼環境,我們個人要怎麼樣。

【當下為因】更重要的是,你現在要怎麼努力、作為,(將來)才能得到(希求的結果),若干年後才能變成什麼樣。

【清醒認識】如果只是希求結果,沒有注重整個過程,可能過了若干年後反而更糟。

【各別分析】

◇環境要怎樣,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要靠眾人的力量。

◇來生如何,更難以把握——今生今世對自己、自己所處的環境都把握不住,怎麼能把握後世呢?

【用心感受】學佛,要用心去感受:周圍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異熟果報身(暇滿)對我們的重要性,以及我們來生生命的意義。

【推動行持】只有充分認識到這種意義、價值,然後我們再怎麼去努力,就更重要。

【錯誤現行】如果沒有認識清楚,我們就會(犯)“只要果不要因,只要因不要緣”(的錯誤)。

【師父破斥】有因有緣才會有果,(所謂)因緣果報,因緣和合才會有(果),你只注重一個人種因,不注重同外在大眾結緣,沒有緣怎麼會有果呢?這些都是不切合實際的想法,都是片面理解佛法的想法。

      乙五、把握宗旨,消除對立勿分別

【如理思維】我們必須非常冷靜地去思考,如理地去思惟一法又一法的關聯性。

【一通百通】如果在自身上弄通了百法,就可以用百法去觀察一切人、事、物,都能通。

【超越分別】這樣就不會在世間的名言體系和佛教的名言體系中進行分別。

【世間名言】世間的名言已經造成了很多矛盾、糾紛,不同的單位、組織、廠家、民族、國家,種種的紛爭、斗爭;

【佛教名言】佛教裡,如果我們學不好,又創了一套佛教的名言體系。

【喻】電腦中有佛經,也有小說,使用的軟件都一樣,不是說佛教就特別(用佛教的軟件),小說就(用小說的軟件),都是文字,(只是文字的組合不同而已。)(理解:萬法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世間法用世間法的名言體系去安立、分別,學佛法就是要破除這些名言安立,通達萬法的本質,而不是另建一套名言體系。)

【演說闡釋】我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們在佛門裡面,不能把世間的名言丟掉後,再建立一套佛教的名言,那麻煩就很大。

【深見過患】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分別心呢?就是因為建立(佛教)名言:這個宗派,那個宗派;這個大德,那個法師……種種對立。

【師父破斥】(不僅)自己對立,(還)告訴別人對立,這是很大的問題,是絕對要不得的,肯定不好!

【萬法同宗】所有的善知識、祖師大德都是要引導我們要理解佛菩薩的意思,都是要學法,都是要離苦得樂。

【明確判斷】否則就不是佛法,跟佛法沒有關系。

【如理分別】我們要去區分哪些是共世間的,哪些是不共世間的。

◇在組織方面是共世間的;

◇在佛法方面,是不共世間的——所有的人,只要學佛,都是好的。

組織方面是共世間的:不同的廟是不同的組織;

在學法的意義上是無分別、無差別的。

【境界有別】有分別、有差別,只是學法境界上的差別、程度上的差別、領會的度上的差別,而不是人為的區分。

【支離破碎】因為你去區分,無形當中就把佛法變成一塊又一塊,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佛法了。

【不知所措】最後你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怎麼來對待這些境界。

【喻】國家,雖分為不同的省份,但都是一個國家,各省市各司其職,但緊密相聯。

【引申】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呢?更是有關系的。

      乙六、各淨自心,營造環境共增上

【煩惱之源】為什麼我們想不開呢?

因為內心有嚴重的障礙,這樣就會有人我是非,有種種的問題,內心不寂靜。

【修行目標】學佛法,最後要證涅槃。

【何謂涅槃】涅槃,就是寂靜。

寂靜什麼意思呢?寂滅煩惱。

【對比認識】如果沒有滅煩惱,心是躁動的,就不是一種靜態。

只有把內心的煩惱滅掉,心才是清淨、安靜的,才有辦法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

【如理認識】

①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有為法是生滅的。

②生滅法好認識,不生滅法很難認識。

③我們只有從生滅法來說明、诠釋、領會、體悟,最後證得不生不滅法。

④生滅法、不生滅法,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緣起法。

【師父策勵】大家學習、修行、用功,要把握好這些最基本的概念,然後要真正把法匯到自己的心去。

【徹見後果】否則你絕不能安住當下。住久了絕對粗重,起煩惱,修行修不下去,山上也住不下去。

【持之以恆】法必須天天都要學,不是學過就萬事大吉了,不是那麼回事。不學法,不能對治現行,就會有問題。

【共業力量】大家有這種學法的氛圍,才能夠帶動大家一起來學,才能夠影響大家一起來學,才能夠讓更多的人來學,更多人有成就。

【師父策勵】這種氛圍需要大家共同來愛護,共同來營造,共同來熏習。

發大心要靠大家,不是說靠少數人能做好的,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所以我說佛教的未來要靠大家一起來努力,就是這樣一種意思。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