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安教授:釋迦牟尼佛捨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


 2024/1/17    熱度:538    下載DOC文檔    

釋迦牟尼佛捨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
  李利安
  一、捨利概說
  梵語sarira,巴利語sarira,音譯“實利”、“設利羅”、“室利羅”。意譯體、身、身骨、遺身,即死屍、遺骨之意。通常指佛陀之遺骨,而稱佛骨、佛捨利,其後亦指高僧死後焚燒所遺之骨頭。《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中說:“捨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又安置佛捨利之寶塔,稱為捨利塔;安置佛捨利之瓶,稱為捨利瓶;供養佛捨利之法會,則稱為捨利會。梵語sarira,或由動詞呂ari(令依)轉為名詞,意謂所依之身體;或由動詞5r(破壞)轉變而來,意謂易破壞。又梵語dhatu,音譯馱都,為捨利之異稱,據巴利文長部經注所說,連結完整之身體(sarira)火焚後,變成如磨過之真珠、黃金等之粉末(dhatuyo,為dhatu之復數);依之可知,sarira即指死屍;dhatuyo則指茶毗後之遺骨。
  捨利的分類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從而的出不同的分類。一般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1、身骨(生身)捨利與法頌(法身)捨利二種。《浴佛功德經》以佛的遺骨為身骨捨利,而稱佛所遺留下來的教法為法頌捨利。此種捨利的含義是是指佛滅度後,佛所說教法與戒律永住於世,可為眾生的依止,所以相對於身骨捨利而稱其為法頌捨利,或略稱為法捨利。《法華經法師品》中說:“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捨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璎珞、缯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西域記》卷九記載:“印度之法,香末為泥,作小宰堵波,高五入寸,書寫經文以置其中,謂之法捨利也。”而後世狹義的法捨利一般是指載於《浴佛功德經》::戶的馬勝比斤對捨利弗所說的《諸法緣起頌》:“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岡;彼法岡緣盡,是人沙門說。”四谛中苦、集、滅三谛的偈頌,或稱緣生偈、緣起偈,以闡明法身之不生不滅,故稱法身偈,義稱為法身捨利偈、緣起法頌。供經入塔時,亦須唱頌此偈。法門寺地宮重新設計時即設置有這些偈頌。
  2、身骨捨利又可劃分為全身捨利與碎身捨利,前者指埋葬的全身遺體,後者指火葬的遺骨。此說出自《菩薩處胎經》卷三{常無常品)。或謂將遺骨全部納於一塔者,稱為全身捨利;反之將遺骨分置多處者,稱為碎身捨利(一稱分身捨利)。關於全身、碎身捨利之說,可能起源於古代印度梨俱吠陀時期所行之土葬與火葬二法,而以土葬之遺體稱為全身捨利,以火葬後之遺骨稱為碎身捨利。
  3、分身捨利又可進一步劃分為骨捨利、發捨利、肉捨利三種。《法苑珠林》卷四十謂骨捨利為白色,發捨利為黑色,肉捨利是赤色。骨捨利中有的就像五色珠,光瑩堅固,一般稱為捨利子。
  4、從捨利的來源來看,可劃分為佛捨利與高僧捨利。佛捨利是自從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開始出現的,後來又擴大到對過去諸佛捨利進行崇拜的范圍,但核心還是對釋迦牟尼佛捨利的崇拜。而高僧捨利則是在對佛捨利進行崇拜的過程中,日益出現並流行的一種捨利崇拜形態。此外,記述茶毗高僧而獲捨利者亦為數不少。《宋高僧傳》卷七(希圓傳)載,希圓寂後,荼毗其遺體,得捨利七百余粒;同傳卷七(玄約傳)述及收得玄約之捨利數百粒。當代高僧如茶毗後也常見捨利出席。歷史上形成而今天最為流行的高僧捨利崇拜是對玄奘頂骨捨利的崇拜。
  後世所謂的捨利,為小豆大之粒狀,質地堅硬而細致,稍有光澤,多被安置於小塔而受供養。一般相信佛之遺體火化之後,悉成小粒狀,而且質堅,錐打不碎。然如系佛弟子的捨利,則錐擊便破。不過,近世在印度發現的八分佛捨利之一,則如通常人骨被火燒後之狀,既非粒狀,亦不堅實。古來亦流傳佛之頂骨、牙骨、指骨等物普受信徒禮拜。由此可知,除粒狀捨利外,亦有其他佛遺骨流傳。
  二、釋迦牟尼佛捨利起源與歷史
  ·佛教的捨利崇拜起源很早,據說釋迦牟尼在世時就開始對過去佛的捨利開始了崇拜,但這很可能只是後來的傳說。比較可靠的捨利崇拜最早開始於釋迦牟尼涅架之後。依《長阿含經》卷四《游行經》所述,釋迦牟尼於拘屍城雙樹間涅槃後,摩竭陀王阿閣世及波婆國末羅族、迦維羅衛國釋迦族等皆欲獲得捨利,但都遭到拘屍國人的拒絕。各國便商議將以兵力強行分取,戰事一觸即發。這時,香姓婆羅門挺身而山,曉渝眾生,不要岡爭佛捨利而白相殘殺。八國便請其負責均分捨利,並各自起塔供養。於是佛的捨利便被分成八份,由八個國家各自起塔供養。這最初的八份分別是:第一,拘屍城的各位力十得一分捨利,即於國中起塔供養。第二,波肩羅婆國(波婆國之末羅)的力士獲得一分捨利,歸國起塔供養。第三,師伽那婆國拘樓羅眾獲得一分捨利,門國起塔供養。第四廠阿勒遮國諸剎帝利獲得一分捨利,歸國起塔供養。第五,毗耨國的婆羅門(毗留提國之婆羅門眾)獲得一分捨利,歸國起塔供養。第六,毗離國諸黎車(毗捨離國之離車)民眾獲得一分捨利,歸國起塔供養。第,巳遮羅迦羅國諸釋子(迦毗羅衛國之釋種)獲得一分捨利,歸國起塔供養。第八,摩伽陀(摩揭陀國)國阿閣世王獲得一分捨利,歸國起塔供養。負責分配捨利的香姓婆羅門也獲得了佛捨利的瓶子,並起塔供養。當時的畢巯村人求得火化處的地焦炭,也起塔供養。佛教的捨利崇拜就此開始。
  有關八塔的位置後世出現了很多種傳說。1898年,法國人皮佩在尼泊爾南境的皮普拉瓦發掘了一處古墳,獲得一個大石櫃,其中藏有蠟石壺二個、蠟石器一個、蠟石箧一個及水瓶的破片若干。蠟石壺一小一大,皆收藏有骨片,小壺為球狀,分成上下二部,上半為壺蓋,附有瓶形之把手,蓋上亥,j有阿育王時代或該時代以前所使用之Brahmi文字的銘文二行,內容是:此乃佛陀捨利龛,為著名的釋迦族及其妹、妻子等所奉祀。由此刻銘可知其骨片為八國分配佛陀捨利時分與迦毗羅衛國的那一份,也可證明《’K阿含》等經所記載的八國分捨利為歷史事實。尼泊爾發掘的佛骨後來由英國政府贈與暹羅國王,該國王又以部分贈與錫蘭(斯裡蘭卡)、緬甸及日本等國。
  早期佛教反對偶像崇拜,佛弟子們對佛的崇拜便主要以佛的捨利、佛生前的主要活動地、佛的用具以及佛成道的菩提樹等為對象。在這些崇拜對象中,捨利占據了最為重要的地位,因為捨利既有真身的親切感和神聖感,也有攜帶和流傳的方便等優勢,所以後世的捨利崇拜日益發展。據《阿育王傳》卷一載,佛滅度百年後,阿育王搜集佛遺存的捨利,建造八萬四千寶塔供養之,由此開始,佛捨利崇拜突破南亞的范圍,在整個世界佛教界流傳開來,影響直到今天。歷史上,世界各地都曾經出現佛捨利的供奉情形。如《高僧法顯傳》的師子國(今斯裡蘭卡)條記載,該國王城中有佛齒精捨。《大唐西域記》卷十一的僧伽婆羅國(今斯裡蘭卡)條說,王宮之側有佛牙精捨。《高僧法顯傳》載,那竭國界醯羅城中有佛頂骨精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玄照條載,玄照曾至迦畢試國禮拜如來之頂骨。《西域記》卷
  一迦畢試國條記載,該國有龍王所建的牢堵波,其中供奉如來的骨肉捨利。《人唐西域記》
  卷十二載,玄奘回國時請得如來之肉捨利一百五十粒攜回。《宋高僧傳》卷一載,義淨歸朝
  時攜回捨利三百粒。根據有些學者的不完全統計,中國現存的佛捨利共計有831粒。
  在日本,歷來也有捨利感應的故事傳說。如《日本書紀》卷二十敏達天皇十三年條所載,司馬達等於設齋會時感得佛捨利,將之呈與大臣蘇我馬子,馬子以鐵錘試之,鐵錘破而捨利不壞,將之投入水中也不沉陷。馬子、司馬達等因此笃信佛法。另外,《太子傳古今目錄抄所載扶桑捨利集》記載,聖德太子二歲時,向東方稱南無佛,從掌中墮下白色小顆捨利。此捨利世稱南無佛之捨利,在日本相當著名。
  後世流傳的釋迦牟尼真身捨利主要有以—㈠L種: 1、捨利子(粒狀),傳世較多: 2、牙齒(今存北京、斯裡蘭卡); 3、指月,捨利(今存法門寺);4、頭蓋骨; 5、鎖骨等;6、頭發。其中最著名的有兩種,一是佛牙:捨利,一是佛指捨利。佛指捨利從古到今只有一處發現,即法門寺,而佛牙捨利則有多處分藏。
  三、佛牙捨利的分布
  目前所發現的佛牙捨利有三十處,絕大部分並沒有獲得公認。獲得一致認可的有兩處:一是斯裡蘭卡的佛牙捨利;一是中國北京的佛牙捨利。
  北京靈光寺佛牙捨利的來源大概是這樣的:該顆佛牙從中印度傳到烏苌國(約在印度北部蘇瓦特河流域),後又傳至於阗(今新疆和田)。至五世紀南朝僧人法獻西游於阗時,將其帶回齊都建業(今南京)。隋統一天下氣,佛牙又被送至長安,五代時中原戰亂,又輾轉到達遼的燕京(今北京),遼道宗鹹雍七年(1071)將佛牙捨利供奉於北京靈光寺招仙塔(建於西元八世紀)的捨利塔中。但這座佛塔於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事件時,因八國聯軍炮擊而告荒廢,後經修建,恢復舊觀。由舊塔基台中挖出的沉香木盒內藏有佛牙,從此移至新建的捨利塔內,供奉於七寶金塔的蓮座上。視為該國的國寶,故該寺又稱佛牙寺。錫蘭佛教界每年八月一日舉行歷時十二天的佛牙節,於每日晚間八時至十一時舉辦場面盛大的佛牙游行。據佛牙史記載,此枚佛牙系於四世紀頃,由印度羯陵伽國傳入錫蘭。據義淨的《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記載,明遠法師曾到錫蘭,欲密攜佛牙歸國,終為錫蘭人發覺,致遭凌辱,錫蘭人對佛牙的防守益加嚴密。十四世紀初,南印度塔米爾人(Tamits)入侵,劫取佛牙。波洛卡摩婆诃王三世(1302~1310在位)時,以和平方式迎回佛牙。其後,錫蘭仍戰亂不止,佛牙亦隨之不斷遷地密藏。一五O五年,葡萄牙人登陸,極力迫害佛教信仰,王都又輾轉遷至坎底市,於此建佛牙寺以供奉佛牙。一五六O年,葡人將佛牙送至印度果阿地方(Goa)燒毀,然數年之後佛牙再度出現,有人認為燒毀之佛牙乃系膺品。
  其他各處的佛牙捨利如下:
  1、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佛牙”:1974年,在應縣佛宮寺木塔第二層和第四層主佛像的身體內,各發現佛牙一枚,大概在遼末藏入佛像體內的。2006年9月木塔落成950周年慶典,首次公開展出了“佛牙捨利”。
  2、山東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塔佛牙:寶相寺原名昭空寺,初創於北魏,唐時擴充,北宋重修改今名。太子靈蹤塔建於熙寧六年至政利二年。1994年重修時意外發現塔基地宮,在地宮中發現佛牙捨利。這枚佛牙捨利,據稱是唐朝悟空從北天竺犍陀羅獲得的稈迦牟尼真身捨利。這枚佛牙長五點五厘米,入葬規格為十二級佛塔和金棺銀椁。同時出土佛捨利九百余粒,被中國佛教協會認定為“數量最人的佛捨利發掘”,義有“跪捧真身菩薩’’等舉世無雙之造像。
  3、四川峨眉山萬年寺“上古佛牙”:這枚長42.66厘米、寬約12厘米、重6.5千克的人“佛牙”,光潤如玉, 於金黃色中透出紫色條紋。傳說宋代僧人從斯裡蘭卡帶回來的,僧人故以“佛牙”的美稱表達崇佛的心理。
  4、湖北當陽玉泉寺“佛牙”:1994年10月,玉泉寺鐵塔出土佛牙捨利。鐵塔地宮銘文記載:“聖宋天聖初,有前住持傳法賜紫廣教大師皆因重修經藏,開拙藏腳基址獲一地宮,見石匣上有字號,原是大唐儀鳳二年三月十日,天皇天後為夫主文武聖皇帝忌辰,天下諸州五所各度僧滿四十九常令數足,並造浮圖七級。寺僧弘景禅師德業時,尊後召入京,帝甚仰重,供養數年。禅師雖居鳳阙,不忘林谷、固辭棲遁。金輪聖神皇帝不屈高志,遂放還山,親授捨利令下塔中。以大周長壽二年歲次甲午七月丙戌朔二十日已酉,道俗雲集五千余人,下捨利於塔中。”據此記載,從唐朝玉泉寺僧弘景獲武則天親授捨利,長壽三年(694)七月下葬,到北宋嘉祜六年(1061)九月重新安葬捨利,兩次安葬時隔367年,且言捨利而非言佛牙,可見史佐不足。
  5、山西五台山“佛牙”:傳說東土阿育王十九捨利塔之一即在今大白塔之下。今存佛牙長五匣米,呈圓錐形,安置在一個35厘米高的銀質佛牙塔內,據說是民國初年果迦和尚由印度獲得。不過,唐宋之世日本僧圓仁、成尋的日記記載五台山確藏有辟支佛牙和佛指,不知所蹤。所以,有人猜測白塔之下或許還存有唐代的佛牙捨利。
  6、福建鼓山湧泉寺“佛牙”:鼓山湧泉寺藏經殿中有一座“釋迦如來靈牙捨利寶塔”,塔中存三顆捨利與佛牙,佛牙呈白色。順治十七年(1660)道霈《建正法藏殿記》:“靈牙,三山林公得山居士所施也。居士得是牙於燕京古寺中,縱六寸,廣五寸有奇,重七十八兩,其大龈如金,細齒如玉,堅好香潔,蓋是過去古佛大牙,實希有之靈蹤也”。
  7、浙江松陽延慶寺“佛牙”: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行達禅師奉旨西行,歷十寒暑,求得佛牙並捨利四十九粒。鹹平二年動工修塔,五年乃成,葬佛牙捨利於松陽延慶寺。
  8、河北省固安縣寶嚴寺“佛牙”:寶嚴寺地宮發現的漢白玉石函蓋上刻記:“士誨幢佛牙真捨利,維天眷元年(1138)三月十一日庚辛時建,大金國燕京琢州固安縣寶嚴寺”。石函內供養著鎏金銀佛捨利櫃,櫃內有鎏金捨利盒,盒內裝著佛牙和“珊瑚”捨利,還有金銀菩薩立像和銀幡等物品。塔基中出土的一塊題名磚上說:這座塔所供養的是定光佛的捨利。
  9、通州佑勝教寺燃燈“佛牙”:燃燈佛是今世佛釋迦牟尼的老師。傳說他出生時身邊的一切光明如幻,因此稱燃燈佛。他死後遺體在火化時結成珍珠狀捨利。燃燈佛捨利塔便是收藏有燃燈佛捨利的塔。燃燈佛塔是一座密檐式八角形十三層磚木結構實心塔。此塔康熙十八年地震時,塔身傾圮。出土“佛牙一顆,捨利百珠”。
  10、河南鄧州福勝寺塔“佛牙” 1988年福勝寺塔發現地宮,在地宮中發現金棺、銀椁及佛骨、佛牙、捨利等28刊:稀世珍寶。金棺內放“佛牙”一‘枚,“捨利”瓶內,還有镏金雙龍銀壺一件,彩色玻璃葫蘆一件,均為罕見之寶。
  11、河南嵩山法於寺“佛牙”:2000年4月,在嵩山法千守唐代“捨利塔二地宮中山土的“飛大捨利盒”中,發現“捨利”及二顆“佛牙”。掘山土的《釋迦捨利藏志》砷銘記:“漢西來釋迦,東肇佛壇,嵩之南麓法王寺立矣,陷{-.壽間帝敕建佛屠,遣使安真身捨利於內,殊因移匿地宮密函之,蓋護寶非不恭也。法門聖物,世遠疑火,減恐镌石以記,祈聖門永輝。圓仁、天如。大唐會昌五年。”
  12、上海松江方塔(興聖教寺塔)“佛牙”:興聖教寺建於五代後漢乾祜二年(949),北宋熙寧、元豐、元祜年間(1068—1094)造塔,磚木結構,九級方形,高42.5米。在形態結構上,因襲唐代磚塔風格。1975-1977年重修時發現地宮,內有石匣、銀匣、宋代錢幣、銅臥佛及“象征佛牙的動物骨骼(象牙)的化石”等。
  13、江蘇連雲港海清寺阿育王塔“靈牙”:海清寺阿育王塔興建於宋代天聖元年(102.3)。1975年在塔心柱下發現石函、鐵匣、金棺、銀椁、銀方匣、銀精捨、佛像和阿育王佛牙捨利等27件文物。銀精捨內安放一長方形木蓮座,上置一木刻“佛牙”,襯墊朽爛了的紡織品,出土時由於年代久遠,木蓮座朽壞。寺塔碣記:天聖元年在後唐塔基礎上重建釋迦真身捨利阿育王靈牙寶塔。據報道說,“出土的佛牙經鑒定為馬牙上颌第三齒化石,捨利則為珍珠和細粒雨花石”。
  14、山西省安國寺“佛牙”:安國寺創建於唐貞觀十一年(637),曾為代宗女昌化公主食扈地,據記載,“代宗以佛牙二賜公主,置於銅塔貯藏”,今寺中銅塔樓據說就是當年供養佛牙處,但靈牙無蹤。
  15、河北正定縣天寧寺凌霄木塔“佛牙”:天寧寺凌霄木塔始建於唐鹹通年間(860—87.4),1966年地震時損壞嚴重。 1982年修繕時,於凌霄塔塔基內發現地宮,發掘出佛牙、捨利、七寶以及石刻銘文。
  16、天津薊縣定光佛捨利塔“佛牙”:唐代智源禅師藏佛捨利60顆、佛牙一具於定光佛捨利塔。智樸《盤山志》:“金大定九年(1169)進士孫設撰記,舊名翁同山院,有地藏毆(閻王殿),圓覆法師塔上藏佛牙兩具。”康熙帝曾作《佛牙說》辟之。《翁同稣日記》(光緒元年元月二十五日)記:“佛捨利色淺紅,中有血,佛牙黃而裂,有斤斧痕”。
  17、雲南省賓川縣雞足山“佛牙”:相傳“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葉,抱金縷袈裟、攜捨利佛牙,來雞足山,設置宣講佛法的‘道場”’。資料不詳。
  18、遼寧沈陽遼濱塔“佛牙”:近年,遼濱塔進行了全面維修,維修古塔時,打開了塔的地宮。發掘出包括佛牙、捨利在內的一批珍貴文物。
  19、江蘇漣水妙通塔佛牙:江蘇淮安市漣水妙通塔始建於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1998午在妙通塔地宮內發掘山金棺、銀椁、捨利、佛牙、錢幣、石碑等一批珍貴文物。
  20、江西廬山天池塔佛牙:1927年廬山天池寺重建宋代天池塔,在發掘舊塔地宮時出十銀質金身如來臥像一尊,背上刻有陰文:“人宋國蕲州奉佛女弟子朱氏三娘,男胡文中、胡中孚,伏過廬山大池院,取今年四月初八日安葬佛才捨利及諸珍寶……紹聖二年丙子歲文紀。”‘ 21、西山招仙塔“靈牙”:上個世紀初“寺僧於塔基內發現一木匣,內藏靈牙捨利四枚”。
  22、台灣佛光山“佛牙”:1998年4月,台灣中央補報道:藏傳密宗活佛貢噶多傑仁波切,在西藏“囊極拉齋寺”遭文化人革命摧毀時,拾獲佛牙捨利。據說,為守護佛牙捨利,貢葛多傑歷經艱辛,長途跋涉,將佛牙捨利奉迎回印度,珍藏三十年後,這顆佛牙捨利被送往台灣。
  23、韓國“乾鳳寺佛牙”:乾鳳寺位於韓國江原道金剛山,建於新羅時代。據說該寺廟安置的“真身佛牙捨利”是新羅時期慈藏法師從唐朝長安求得。貞觀十七年(643)三月,慈藏等人自唐取得大藏經一部四百余函,及佛捨利、佛頂骨、佛牙、袈裟等返回新羅。同年十二月,新羅國通度寺創立,建築戒埴。佛牙捨利原藏通度寺,倭亂時期被倭寇掠走。李朝宣祖三十八年(1605),泗溟大師前往日本與豐臣氏講和歸來後,將通度寺舊藏的佛牙索回,置於乾鳳寺,並營造堂捨。另外,北宋著名的“道宣佛牙”據說也於徽宗排佛之宣和年間流入新羅。其事離奇曲折,難辨虛實。
  24、馬來西亞“蓮花寺佛牙”:位於馬來西亞與泰國接壤的吉蘭丹州萬捷縣峇來村的蓮花寺,近年在塔頂的暗格內,意外發現一個鑲金的容器。僧侶當時逐層將容器打開,一直開到第三層,內有佛祖釋迦牟尼佛牙捨利。此事傳出後,震,驚全球佛教徒。
  25、緬甸“明江佛牙”:2004年8月,馬來西亞新山市首次展出了從緬甸護送來的明江佛牙。明江佛牙,最初是由一位信徒所發現,一直收藏於信徒家族中,直到近代,才交給明江捨利塔的VenKondanna師父保管。傳說北宋時緬甸蒲甘王阿那羅多曾向中國求取佛牙未得;又求諸錫蘭,1197年迎請錫蘭佛齒供養。
  26、緬甸敏貢佛牙:18世紀,緬甸國王孟雲先後向中國朝廷贈送金塔、佛像、石長壽佛、貝葉·緬字經、馴象、緬甸國布等(《清朝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三),當時清政府回贈緬甸許多珍品,內有“佛牙捨利”一顆,現供養在該國敏貢佛塔中。
  27、新加坡護國金塔寺“蒲甘佛牙”:又稱“妙務佛牙”。據稱,1980年,緬甸修復妙務山蒲甘古佛塔倒塌時清理出一純金佛塔,鑲有寶石的月櫃寶盒內有佛牙,還有許多用金銀片包裹的佛陀七彩捨利。最近贈送給新加坡,新加坡於2005年3月破土興建佛牙寺,2007年建成開放。該捨利長約七點五厘米,顏色潔白,具有三只牙根。“佛牙”原供養在南傳佛教的般陀喇佛寺內,護國金塔寺法照法師因緣殊勝,得般陀喇寺現任住持務捨葛帕喇人牙11尚應允,迎請佛牙捨利永久供奉在護國金塔寺莊嚴神聖的捨利塔內。
  28、吳哥窟佛牙捨利:柬埔寨暹粒省吳哥窟祈福館請到不丹國寶級大師尼瑪法師,在暹粒機場路的祈福館(WishinBHaLt)舉行釋迦牟尼佛牙捨利子安座法會。此佛牙捨利子來自佛教密宗貝諾法王寶箱,被認為是難得一見。
  四、佛捨利的供養
  捨利供養在佛教界有各種不同的格式。但一般來講,都是先放在一定的器具中,再將其供於塔內。
  1、關於捨利呈放的容器
  捨利容器一般稱作捨利瓶、捨利壺、骨壺,多以金屬、石器、陶器、木材等制造,形狀不一。據《長阿含》卷四《游行經》記載,佛涅槃後,荼毗遺骸,香姓婆羅門用捨利瓶將佛捨利分給八國,婆羅門則自得捨利瓶而歸。今健馱邏出土的石刻品中,刻有桌上排列八個捨利瓶,而諸國代表圍繞其旁的相狀。另外,在吉希爾(kizil)摩耶洞壁畫中,上半部分有八人各捧捨利瓶將受捨利的造像,下半部分則有八國代表騎馬,各於馬頸上綁著捨利瓶的圖像。可見,捨利瓶為最早的捨利供養器具。我國早期也使用捨利瓶供養捨利,如《梁高僧傳》卷一的康僧會條記載,僧會潛心祈請二十一日,果然於銅瓶中感得佛捨利。又如《歷代三寶紀》卷九記載,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靈太後建造永寧寺,立九層木浮圖,浮圖上復有寶剎,剎上的金寶瓶含容捨利二十五石。在韓國也曾於慶尚北道發現金銅捨利壺,據考證為新羅時代所造,呈圓筒形,高約十一公分,直徑長約七公分,瓶蓋上有獅子鈕,瓶身陰刻四天王像。於日本,則多以琉璃瓶盛佛捨利。後世受中國傳統民俗的影響,瘗埋捨利的葬具開始用函棺,按其質地則可以劃分為銀椁、金棺、玉棺等,而隨葬之供養品主要是金銀、琉璃、水精、瑪瑙、珍珠、琥珀等七寶。有學者認為,這種改變是從唐代開始的。隋文帝仁二壽四年诏令全國各州郡建塔時,將捨利盛於特制的孟頂銅盒內,外面為石函,石函的周圍砌石或以磚牆護置。函的多少沒有定制。以大雲寺為例,其藏捨利的容器共五重,最內是盛捨利的琉璃瓶,其外依次是金棺、銀椁、鎏金函、盝頂石函。而慶山寺石函則改為6塊青石組成“釋迦如來寶帳”,內置銀椁、金棺和盛放捨利的綠玻璃瓶。
  法門寺地宮瘗藏的四枚佛指捨利的呈放情況:一枚放置於八重寶函中,捨利套在銀柱上,其外分別是:小金塔、金筐寶钿珍珠裝斌趺石函。金筐寶钿珍珠裝金函、盝頂金函、盝頂銀函、素面銀函、鎏金盝頂銀函、銀稜盝頂檀香木函,外用紅錦袋包裹;第二枚置於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此靈帳是唐中宗景龍二年由法藏和尚供奉於佛祖的,內為盝頂鐵函,再內是絲綢包裹的鎏金銀棺,棺內盛入捨利。頂上有圓孔,可知其尚缺一桃形尖頂,與慶山寺”釋迦如來捨利寶帳”大體相同;第三枚捨利置於玉棺內,其外依次是水晶棺、銀包角檀香木函、鎏金盞頂銀函,外裹織金錦,再外是鐵盝函,放置於後室秘龛內:第四枚捨利置於銀棺中,棺外包裹羅面絹裡夾袱,置於鋼浮屠內。浮屠外是漢白玉靈帳(亦稱阿育王塔)。這些主要由唐皇室為供養佛祖而敬造的捨利容器,比大雲寺、慶山寺的捨利容器更加精美、華麗,它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以金棺銀椁或玉棺水晶椁為主要容器並構築模擬中國式墓室的捨利瘗埋制度的形式,改變了印度次人陸時的原貌,是佛教中國化的重大轉折點。
  2、關於捨利供奉的位置
  中國的捨利瘗埋方式在隋之前人都將捨利放入石函,直接坤入塔基下的夯十之中,河北定縣北魏捨利塔,河南洛剛北魏的永寧寺塔,皆川此制。隋代以後,佛教逐漸接受中國傳統的習慣,將捨利安置於塔下宮室。最初的地·卜宮室是在放置捨利的石函周圍川磚砌成簡陋的墓室,只稍拓寬了捨利的放置空間,至唐時方山現仿墓室地宮,由台階、甬道、土室構成,成為真止的地卜宮殿。1987年考古人員對法D、j寺唐塔地宮進行了發掘,從出土的《人唐成通啟送歧陽真身志文碑》和《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恩賜衣物帳碑》銘看,唐人並不叫“地宮”,而只是稱其為“石室”。該地宮全長21.12米,寬約2.5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後室及後室秘龛八大部分組成。看來這種形制是模仿中國唐代帝王陵墓的形式建造的。有石門四重:頭道門(即隧道門)楣上的梯形石材,上刻相對而立的兩只朱雀。示意其為宮室的南門。地宮前室北壁兩角各置有一護法石獅。石獅為吉祥物,佛教用作護法神,因《傳說太子瑞應經》中有佛出世時,五百獅子從雪山走來,侍列門側的記載,因此後世大凡寺院及有關的壁畫上均置以獅子。目前已發掘的唐代等級最高的陵墓,首推懿德太子墓,僅有前後兩室。法門寺地宮則有前中後三室,門有四重,外加一個秘龛,顯然是依照皇陵修建的,其等級是比較高的。已發掘的唐代墓室頂部一般為穹廬頂,而法門寺地宮卻為盈頂——即斜角平頂式,可見埋葬方式仍保持著顯著的佛教建築特色。
  3、關於捨利供養品
  供養又稱供施、供給,或略稱供,為供給資養之意。由於供養物的種類及供養的方法、對象有別,故經論中所說之供養也有種種不同,主要有:(1)二種供養,即財供養和法供養。即以香花、珍寶等財物供養,為財供養,以修菩薩行,利益眾生等供養,為法供養。也有理供養和事供養之分,即以香花、燈明、飲食等物質供養,為事供養,以信心等精神供養,為理供養。(2)三種供養,即財供養、法供養、觀行供養等三種。財供養和法供養同上,觀行供養指實踐周遍含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無礙的深觀。財供養若能與法契合,則也可稱為法供養,若能住於深觀,亦可稱為觀行供養。另外一種三供養劃分則是利養供養(衣服臥具)、恭敬供養(香花幡蓋等)、行供養(修行信戒行)。《法華文句》則把供養劃分為身業供養、口業供養、意業供養三種,稱三業供養。(3)四種供養:《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以衣被、飲食、床臥具、醫藥稱四事供養,《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三則以飲食、衣服、湯藥、房捨為四供養。(4)五種供養:《蘇悉地羯羅經》卷中以塗香、花、燒香、飲食、燃幻‘為五供養。(5)十種供養:《法華經》卷四《法師品》以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為十種供養。後世中國佛教用於供佛的最主要的供品則是香爐、花瓶、燭台,合稱“三具足”,若花瓶與燭台左右各一對,則稱“五具足”。
  佛捨利的供養基本同與對佛的供養。但當佛捨利埋藏地下或塔內時,則會稍有不同。法門寺佛指捨利的供養最具典型性。根據考古學者的發掘報告稱,在法門寺地宮中,唐王朝用大量金銀器以佛教密宗最高儀軌供養佛祖指骨捨利,其中包括灌頂、供香、供花、供食、燃幻·等。
  4、關於捨利供奉之塔
  古印度人一般將捨利置於塔上、剎中或埋入塔基,不築造專用的宮室。安置捨利的塔義稱作捨利浮圖、骨塔。佛陀涅槃後,由香姓婆羅門將佛捨利分為八份,八國分別起塔供養。其後,阿育王建立八萬四千塔以供養佛捨利。法顯、玄奘在印度時看到了很多阿育王所建的佛塔,可惜該類捨利塔今已基本不存,其形或近似於山琦古塔。我國向來盛行捨利崇拜,所以,歷代所建的捨利塔極多。傳說漢明帝時因白馬馱經而來,在洛陽建立了白馬寺塔。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三記載,三國吳孫權之時,康僧會感得捨利,乃建塔供養,是為造立捨利塔之嚆矢。後趙時期的皇帝石勒和石虎,因為敬重佛圖澄而廣造寺塔,所以,佛塔日益增加,但此時佛塔多集中在京城境內,到了北魏時期,文成孝明二帝均下令在諸郡建塔。隋文帝時下诏在諸郡建塔上百座,成為中國歷史上造塔的最盛時期。五代北宋時,吳越王造八萬四千小銅塔,其數量可謂最巨。宋代以後,建塔之風逐漸消沉。
  塔的體質分類:
  從質地上看,捨利塔向無固定的規例,大凡物質中可以堆砌雕琢者皆可為用來造塔。古代印度所造的塔大都石質,其次是磚質。佛經中記載還有寶塔,即用珍寶裝飾的塔。總的來看,以質地之別來劃分,塔主要有以下幾種:(1)木塔;(2)磚塔;(3)石塔;(4)鐵塔(如唐李德裕於潤州北固山東南,建鐵浮圖七級);(5)銅塔(如宋太祖時,吳越王錢俶,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銅精鋼造八萬四千塔,中藏《寶箧印心咒經》);(6)土塔;(7)香塔(即以香末為泥,作小塔,書寫經文,以置其中):(8)沙塔(即聚沙為佛塔,《經律異相》卷四十四有五百童子聚沙為塔的故事);(9)糞塔(西古代南亞有四童子壘牛糞為塔的故事)。
  塔的層級:
  真谛三藏引《十二因緣經》說:“八人應起塔:(一)如來,露盤(即層)八重以上。(二)菩薩,七盤。(三)緣覺,六盤。(四)羅漢,五盤。(五)阿那含,四盤。(六)斯陀含,三盤。(七)須陀洹,二盤。(八)輪王,一盤。”又依《僧祗律》記載,僧人的捨利也可起塔供養。中國歷來建造的佛塔,層級並不依經典所記為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三級(如晉之鹹安二年,簡文帝在金陵長於寺所立之塔);四級(如晉成帝時,尚書許詢所建之塔);五級(如北魏太祖诏京城所立之塔);七級(如唐太宗勒建牛首山塔);九級(如漢明帝初建白馬寺塔);十級(如後周所建之開封繁塔);十一級(如宋太宗勒建開寶寺塔);十二級(如梁武帝敕建同泰寺塔);十三級(如坊州檀台山之古塔);十五級(如隋文帝時辛彥所建之塔);十六級(如貴州龍裡縣古福洞之塔);十七級(如隋時營州梵幢寺之古塔):三十七級(如唐鹹通年間僧雲皎所造的湖州飛英寺石塔)。
  塔的外觀
  (一)高度:塔的高度不等。如吳越王之金銅供塔,其高不過數寸。西晉時期鄖縣所現的捨利塔也只有一尺四寸。隋代鄭州超化寺泉中所現的石塔,高可二尺。至如唐太宗時忻州道俗所造的鐵塔,高一丈余。吉林農安的龍安塔,高五丈余。四明天封寺僧伽塔高十八丈。遼寧錦州的磚塔高二十五丈。廣東廣州的捨利塔高二十七丈。陝西西安的人雁塔高三十丈。宋開寶寺所建的塔高三十六丈。貴州龍裡縣的塔高四十八丈。杭州月輪山永明禅師所建的塔高五十余丈。最高的塔則莫如北魏孝明帝敕建的永寧寺塔,高達九十丈。
  (二)形式:塔這種建築形式純粹為印度的傳統,我國過去沒有。由覆缽式逐漸演變為樓閣式,而塔的形式,則從原來的圓形,演變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各種不同的形狀。方形如常熟虞山之方塔,圓形如河南嵩岳寺塔,六角形如錦縣之磚塔,八角形如金陵報國寺琉璃塔。
  (三)位勢:塔的位勢,花樣繁多,各盡其美。(1)孤立式:此屬單純獨立之式樣,為最普遍,無庸舉例。(2)對立式:此如西安的大雁塔與小雁塔,兩兩相望。(3)排立式:如浙江嘉禾縣茶禅寺三塔,一字長橫。(4)方立式:如遼寧沈陽四門四塔,四面遙顧。*輪寺,在沈陽地載門外,有塔曰北塔。廣慈寺,在沈陽德盛門外,有塔曰南塔。延壽寺,在沈陽外攘門外,有塔曰西塔。永光寺,在沈陽撫近門外,有塔曰東塔,號稱沈陽四塔。(5)拱立式:如北平五塔寺五塔,塔在西直門外萬牲園北裡許,原為直覺寺,凡五浮圖,俗因稱五塔寺。蒙古人所建,寺後有塔極高,稱作金剛寶座,方形,四面皆石刻佛像,工極精致,自暗窦中左右入,盤旋以跻其巅,則平台矣,台湧小塔五,內藏如來金身。(6)分立式:如北平西山金剛寶塔院七塔,棋形羅布。其塔純用玉石砌成,中間方形者最大,四隅各一塔次之,前面二座為圓形稍小,方者凡十三層,頂各有帽。
  塔的內部
  (一)構造:塔有虛實兩種,其構造方法也因此而有簡單繁復的分別,就虛質之塔來說,如兼及供人登臨者,內必有梯,可以扶登,外必有門,可以屬目。門外有廊,可以行走,廊外有欄,可以憑之望遠,亦可用以防險。逐層欄外,或有飛檐翹起,如鳥翼垂空,檐下懸金屬之铎,隨風和鳴,铿锵遠聞,這為一般的情形。
  (二)雕刻:每座塔內部必有各種點綴,最低限度也會刻一二種碑記,敘述創造的動機及其經過,以資紀念。其次常雕刻一部分佛教經典,用作捨利供奉。因為一般把經典稱為法身捨利,而靈骨則為生身捨利。塔內所刻經典最長者為綏遠的大明寺塔,塔內刻有《華嚴經》全部。
  (三)儲藏:古來造塔常將許多名貴寶物納於塔的內部,但以捨利、經卷、佛像三項最為普遍,其余皆為附屬品。如《秀州普照院多寶塔記:記載:“塔有七級,每級藏法華寶箧各一帙,—卜級加以金銀為文字,頂層安相輪經九十九本,基下瘗以臥佛捨利,自余經卷塔像,不復具數。中門塑多寶釋迦立坐之像,眾寶莊校,極為嚴飾。”
  因塔而來的功德
  佛教認為,塔可以成為積累功德的重要途徑。(1)造塔:《僧祗律》中說:“真金百千擔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團散心治佛塔。”《百緣經》說:“佛告阿難,昔迦葉佛入涅槃後,有迦翅千收其捨利,造四寶塔。時有K者,見豎塔枨,心生隨喜,持一金錢,安著塔下,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有金錢,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2)修塔:《’白緣經》中說:“佛在世時,迦毗羅城中,有一K者,財寶無量,其婦生一兒,端正殊妙,見者敬仰,漸人見佛,得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告諸比斤,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屍佛,入涅槃後,有王名槃頭末帝,收取捨利,造四寶塔,而供養之。其後小毀,有童子入塔,見此破處,利顏悅色,集喚眾人,共塗治塔,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天上人中,受樂無極,常為天人,所見敬仰,乃至今值於我,為諸人所見敬仰,出家得道。”又傳說,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因過去於塔檐安置一鈴,感得下世喉音洪亮,為眾樂聞。(3)掃塔:《小法滅盡經說:“有一貧人,無方自濟,賣薪為業,向澤掃薪,遙見澤中有一塔寺,甚為巍巍。即到塔邊,瞻觀形象,歡喜作禮,惟見狐兔飛鳥走獸,止宿之處,草木荊棘,不淨滿中,回絕無人,復無形跡,無供養者。貧人睹見,心用怆然,而不曉知如來神德,但以歡喜誅伐草木,掃除不淨,掃訖歡喜,繞之八匝,作禮而去。緣此功德,命終之後,生光音天,眾寶宮殿,光明晃煜,於諸天中,巍巍最勝。”(4)旋塔:又名繞塔,《提謂經》說旋塔有五功德(後世得端正好色,得聲音好,得生天上,得生王侯家,得泥洹道)。如何繞塔呢? 《三千威儀經》提出五種方式:低頭視地,不得蹈蟲,不得左右顧視,不得唾佛前地,不得中住與人語。繞塔一般以三匝為常見。(5)禮塔:即禮拜佛塔。《僧祗律》說:“人等百千金,掃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禮佛塔。”
  5、關於捨利會
  捨利會全稱“捨利供養會”,即供養佛捨利、贊歎其功德的法會。又稱“捨利忏法”。印度自古以來就盛行崇敬供養捨利的法事。據《長阿含經》卷四《游行經》記載,佛陀涅槃後,大眾以香花、伎樂等供養其全身捨利。《大品般若經》卷十《法稱品》、《大悲經》卷二《捨利品》等記載供養佛捨利的各種功德。捨利傳入中國後,供養捨利的法事也隨之興起。《廣弘明集》卷十七、《法苑珠林》卷四十就述及我國唐代以前,建造捨利塔進行供養的法事。其中最著名的呀襖算法門寺的佛指捨利供養法會。在日本,最初有司馬達等感得捨利的故事,繼而有鑒真、空海、圓行、圓仁等請來佛捨利,並於唐招提寺、東寺、延歷寺、法隆寺、藥師寺、中尊寺等依例進行捨利供養,稱為捨利會、捨利講,或捨利報恩會,真言宗則稱之為涅架講、羅漢講、遺跡講、捨利講等四座講式之一。捨利會上一般有《捨利禮文》,即禮贊佛陀捨利及佛願眾生獲得解脫的平等大智的贊文。如《諸回向清規式》卷五所舉的捨利禮文:“一心頂禮,萬德圓滿,釋迦如來,身心捨利,本地發心,法界塔婆,我等禮敬,以我現身,入我我入,佛加持故,我證菩提,以佛神力,利益眾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同入圓寂,平等大智,今將頂禮。”
  五、釋迦牟尼佛捨利的地位
  釋迦牟尼佛的捨利應該是佛教各種捨利中最神聖、也最普及的捨利。其崇高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釋迦牟尼佛是唯—學術界和佛教界同時認為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這便同其他佛明顯地區別開來,所以,稈迦牟尼佛捨利崇拜說到底還是對——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的崇拜,是對一位偉人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化大師的敬仰,所以,在釋迦牟尼佛捨利崇拜中,宗教的神聖性與歷史的真實性,信仰的超越性利學術的嚴肅性完全統一起來了。
  第二,釋迦牟尼佛是佛教信仰中的現在世中的佛,而過去世中的諸佛已在遙遠的過去滅度,捨利存世極少,只有像佛這樣的具有大威力的聖者才能發現,所以極端難得。而未來彌勒佛現在還在兜率淨土,自然現在也不會有捨利,而他方世界的佛,其身處境界的遙遠無邊,更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所能獲得。所以,釋迦牟尼佛捨利是我們現在世中的眾生最容易獲得的捨利。我們一般所說的佛捨利其實就是指釋迦牟尼佛捨利。
  第三,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是佛教的創始人,為後世留下了極其寶貴的學說和濟世益人的偉大思想,從佛教的時空觀來看,我們與釋迦牟尼同處一個時代,我們直接沐浴著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之光,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捨利對於當代佛教徒來講是親切的。
  第四,佛捨利不同於一般的高僧捨利和和菩薩與羅漢的捨利,他是最終圓滿者,是至高無上的聖者,是所有佛教徒向往的最高境界,是所有信徒的楷模,所以,釋迦牟尼佛捨利具有至高無上性。
  第五,早期佛教反對偶像崇拜,不主張神話佛陀,反對制作佛像,佛的捨利便成為對佛表示崇拜的最重要的途徑。後世雖然發展出佛像崇拜的方式,但佛捨利崇拜作為最古老的一種佛陀崇拜方式,始終,與據著對佛崇拜的核心地位。
  第六,同其他佛陀象征物如佛像、菩提樹、佛陀生活與傳教地如四大聖地、佛陀經典、佛陀用具如蓮花座與佛缽等相比,佛捨利具有稀有性和真切性的特點,以真身為直接崇拜的對象,這對於一般信徒來說,具有更強烈的震撼力、感召力和懾服力。佛教徒對於佛的捨利存有難逢難遇的想法,所以都願意恭敬供養。一般來說,佛教徒都有這樣的信仰,捨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養捨利,便能結下值佛聞法的殊勝因緣而速成菩提。如《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中所說:“捨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論》卷五十九中也說:“供養佛捨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
  第七,由於捨利的難得,所以,佛教在後世的發展過程,也逐漸允許人們以米粒或他物制作捨利代用品,如《如意寶珠金楞咒王經》記載:若無捨利,以金銀、琉璃、水晶、玻璃眾寶等造作捨利……行者無力者,即至大海邊,拾清淨沙石即為捨利。亦用藥草、竹木根節造為捨利。這種捨利盡管在學理的層面同佛祖真身捨利具有相同的意義,但在信仰的層面,畢竟還有真偽之分,與此相比,釋迦牟尼佛的真身捨利則具有無上的權威性。佛捨利既然有如此神聖的地位,歷代供養、禮拜佛捨利的事跡層出不窮,其內心之精誠,其法事之奢華,其感應之奇特,可謂佛教領域的一大奇觀。《高僧傳》卷一《康僧會傳》記載,吳主孫權原不信佛教,他曾經召康僧會問佛教靈驗之事,僧會虔誠祈請,感得捨利,五色光炎照耀,孫權人為歎服。關於此等事例,《三寶感通錄》、《廣弘明集》與《法苑珠林》等書皆有很多記載。
  (作者: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博導、教授)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