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師: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一集


 2024/1/28    熱度:239    下載DOC文檔    

第二十一集

內容提示:

6、妙色功德成就

7、觸功德成就

8、三種事功德成就

原文

〖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優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長淪三有。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願我國土光焰熾盛,第一無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奪者。
  若為相奪?如明鏡在金邊則不現。今日時中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王道中金沙則不現。轉輪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則不現。金山,比須彌山金則不現。須彌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則不現。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則不現。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現。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在天金,比安樂國中光明則不現。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從絕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故。安樂淨土,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法王所領,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故。是故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曜世間者,曜二種世間也。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此四句,名莊嚴觸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寶重金玉,不得為衣服。珍玩明鏡,無議於敷具。斯緣悅於目,不便於身也。身眼二情,豈弗矛盾乎?是故願言:使我國土,人天六情,和於水乳,卒去楚越之勞。所以七寶柔軟,悅目便身。
迦旃鄰陀者,天竺柔軟草名也,觸之者能生樂受,故以為喻。注者言:此間土、石、草、木,各有定體。譯者何緣目彼寶為草耶?當以其葻(草得風貌)茸[/](草旋貌)[/](細草曰[/]),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參譯,當別有途。
生勝樂者,觸迦旃鄰陀,生染著樂;觸彼軟寶,生法喜樂。二事相懸,非勝如何?是故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注》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昨天我們從總相到細觀分,從清淨句,所謂的清淨總相到所謂的量,乃至“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備諸珍寶性”這段文字作了一個提示。

佛法的一切教言離不開心智光明,離不開心智傳達,離不開心智所用,所以佛法離不開心法。淨土教言在我們中國的傳播中依止的《三經一論》,這一論,學習者,古來已久提倡者有之,學習者就比較少。以《往生論》這樣的法則來實踐,五門實踐的人就更加稀少一些。因為近代大家比較提倡一句佛號念下去,這樣的機制比較多一些,不管是打七念佛精進……皆以單持佛名作為方便。

那麼方便若是執著於方便,往往久久就會產生流弊。我們知道念佛法門,一句佛號真實行法方便,行持方便,相應也很方便。那麼若是不懂這個法的來源、依止,這個方便慢慢就變成不方便,甚至產生障礙。這個障礙不是說來自這個法的障礙,是來自於我們凡夫心智,逐漸不知道它的出處,產生不了相應的法樂、法的喜悅或者說我們都沒有證悟之樂、沒有相應之樂、沒有利益世間這個樂。

我們前面學到昙鸾法師講樂來於三種,那麼就有法樂之說。象我們人類生活中,這幾個大的機制,我們大概都是有認識,你就是不學佛的人,他也有這個認識。好比說我們經常談有三種生活形式:一個是物質生活、一個是精神生活,再一個宗教生活。實際佛教在這三種生活中,它有一個更廣泛的提示,就是證悟的生活,也就是證悟的人生。

象我們經常會談論到人生的物質生活,象我們說有衣食有房捨,現在生活好一點的人有車子,那麼這樣是物質生活。物質生活不匮乏,人就向往精神生活,物質匮乏他也是有精神生活的成份。精神生活是個體的一種自我意向的滿足或者是一種尋求,往往這個精神生活大家各人都是參差不齊的,千差萬別,但它基本上隨著物質生活的改變,或者所受到的教育環境民族區域,各顯其差異。那這精神生活的差異表現在宗教的依止與向往,因為精神生活各有所取捨,各有所表達,所以宗教生活就有機制性的大的人群。

好比說我們中國道教乃至過去儒家思想,也都是這種宗教生活的意向,象那個基督教、天主教,乃至說伊斯蘭教,甚至很多很多的教,印度教…….它都有它的宗教機制。宗教機制它是一個群體性的精神生活了,所以我們說有一個共識的精神生活。那在宗教生活的滿足下他就會產生新的需求,我們中國人就比較缺乏宗教生活,但以前有相似的宗教生活的培養。好比一個部隊一個團體,它要有一個相似的統領大眾的思想引導,那麼就會出現相似的宗教生活。

象我們在中國這個環境中,大部分大家對宗教的概念是沒有的,但它必須得有單位的機制、部隊的機制、學校的機制,這個機制實際也是一種共識的意識。共識就是一種集體精神,這個集體精神不得不以宗教形式存在,或者延續。它要離開了這個,沒法去照顧大家的交流與共同一個守護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精神世界是不太一樣的,因為物質、教育、感知性的差異、年齡差異、道德水准的差異,這個精神生活是參差不齊的,它是雜亂的,宗教生活來協調統一、來共同、來和合這個事情。

象我們這個念佛法門,它是從證悟上令我們有證悟的生活,就是佛法法味的生活。那麼這個念佛我們要是不了解一個法則,我們很難愛樂佛法味,所謂的“禅三昧為食”,以佛法為食,以法義為食。那麼這樣他不光是涉足宗教了,他有宗教生活的升華或者說實質的內涵。

有時人在宗教生活不能深入就會墮入迷信,或者是說在精神生活迷茫的情況找一個依靠。那這樣沒有真正體會到我們證悟的生活,象那些智者聖者,他們是證悟後的守護,所以他們有證悟後的這種廣大智慧慈悲的感知。一切凡夫有情都在這個顛倒妄想知見中,乃至說自認為的宗教生活中生活。所以這四類機制呢,淨土法門它基本上從證悟後的機制知見上下手的。

我們說果地覺為因地心,那麼這種生活我們說是證悟的生活,因為這把佛的知見運用在凡夫的生命與意識中,那麼這樣使凡夫去體會到證悟的人的一種內心世界、生活感知。那麼這是十分震憾人的,也是十分感人的,十分的富有,有厚重的道德與福慧資糧的給予。也就是說,回施給我們一個無盡的寶藏,讓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我們看到前面所講的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十七種莊嚴中第一句清淨莊嚴,“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這個清淨句,後面延續出來的莫不是隨順法性的富有與自在、法性本來具足的功德、實質的德相。因為我們一般談到佛性、談到法性、談到自性,往往就有一種空泛的、平白的感覺,就是說庸俗的,或者說斷滅的感覺、寂滅的感覺,而不知道它莊嚴、稀有、神聖,具足妙用的一面。我們在這個學習實踐運用的過程中,我們逐步會體會到,所謂的證悟的生活。

我不想故意去制造一個什麼名詞,但在這個念佛法門中,的確它有超越宗教生活的機制。好比說它是對一切有情,九界一切有情,乃至蜎飛蠕動之類都有攝化的,這個法門。胎生、濕生、化生、卵生,鹹以阿彌陀佛清淨名號功德如意回施,令眾生得如意寶藏,就是照了自性,平等真實莊嚴具足。那麼這樣不單單是對佛教徒了,不單單是宗教所攝了。要是我們單單把這個淨土法門看成宗教所攝,你不了解(淨土)。那麼四生九有之類,三界九有之類,平等回施,圓滿攝化,鹹趣菩提,那麼這跟宗教生活就沒有關系了。單單說精神生活它就有點,我們感覺到它不是個體生活,你物質,它跟物質生活……它的確是超出物質的生活了。所以它超越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宗教生活,純粹是一個證悟心智的生活。

為什麼我今天提出來這個事情呢?昨天有菩薩說佛教也不過是個宗教,在下面談論這個事情,象念佛也不就是宗教的一個分支嘛。為了給一些菩薩提示,我說你要尊重一個法則的時候,你要知道它背後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善巧與實質的內容,你不可泛泛地用你的心智去推敲一個東西,或者是你妄自測度一個法則,你就會昧失廣大清淨的利益與真實的功德。所以我們在學習這個機制,我今天有這麼個願望,希望把這四種生活的機制給大家作一個提示。

那麼淨土法門的確是逾越了宗教,我也嘗試著用宗教來審視它,但它不是宗教。但它的確攝化了宗教的一切宗教事,一切宗教因緣。它又談不上精神生活,但它涵納了精神生活最富有、穩定的一面。那我們一般對物質生活要是自然跨越的情況下……後面會講到物質生活的差別,這個物質生活的差別實在是我們應該審視的。物質生活的差異太大了,我們要沉浸在人類凡夫心智中這種物質差別,實在是十分可憐十分可憐的。就象一個小螞蟻看到一個大螞蟻的生活環境一樣,一個大螞蟻看到螞蟻王的生活是一樣的,實在是太可憐了。

因為我們在三界之內還要爭這個物質生活差異的時候,我們會被閉塞在一個極為狹隘的爭奪、掠奪、占領的強制意識中。很多人為了一點物質的占有啊,或者說自己貪欲的占有,付出了生命與道德,付出了學佛法的甚深的不可思議的機會,你感覺到十分的可惜。尤其遇到淨土法門,不能逾越物質、精神、乃至宗教生活的狹隘性,我感覺也對不起自己這個殊勝功德因緣。

所以“佛告阿逸多,汝聞無量壽佛名,吾助爾喜”。何以故?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為具足無上大利。這無上大利就是證悟的生活,徹底回歸了最圓滿的心智與最圓滿的這種生命的意識機制中來,最健康最圓滿的機制。它不單單是人類所需,它是四生九有之所需。象我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說四生慈父、三界導師、人天導師。他出生我們的法身慧命,不單單是我們世俗擁有那一點所謂的物質精神或者說單單人類這個層面的宗教機制中來,若是單單這樣認為,實在是辜負了淨土法門果地覺的回施,或者說減損了它的究竟廣大至真等正覺的給予、圓滿的給予。

我們看下面的文字,我們讀一讀,可能就涉足到差別上的因緣,我們來聽一聽。

6、妙色功德成就

〖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優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長淪三有。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願我國土光焰熾盛,第一無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奪者。
  若為相奪?如明鏡在金邊則不現。今日時中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王道中金沙則不現。轉輪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則不現。金山,比須彌山金則不現。須彌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則不現。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則不現。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現。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在天金,比安樂國中光明則不現。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從絕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故。安樂淨土,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法王所領,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故。是故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曜世間者,曜二種世間也。

這是十六種莊嚴中的妙色莊嚴功德。它這種類比,從所謂的世間金一直到佛在時金、到他化自在天金,這段文字乃至比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光明所對比的差別。要是我們沉浸在物質生活中,那你精神生活的主動性是不能建立的。要沉浸在物質、精神生活的這種局限性,你的宗教生活就是廣大的精神生活你建立不起來,那麼在這個廣大共識的精神生活中,要陷入其中,你不能有證悟的這種超越的精神生活,我們說正悟的生活。

為什麼提這個問題呢?因為我們思維的角度往往有一個極大的局限性,就是所有的學識就是你思維的參照,所以今天就提出正悟的生活。因為阿彌陀佛這個教言中,是果地覺為因地心,淨土法門的一開篇它是這樣來告訴我們的,是我們接觸到淨土法門,所有的生活就是以佛的果地覺,來指導我們凡夫的生活。新的生命力延續的機制,是不能用你凡夫的心、智者的心、三界的心、四生九有的心是沒有意義的了。

你要用佛陀的心來指導你自身的生活,那麼這樣這個法則的思維參考的機制就變了。這樣一旦變了,我們就不會沉浸在過去的習慣、善惡、是非、功夫這種機制中,也不會沉浸在自己過去已經習慣的物質生活意識、精神生活意識乃至宗教生活意識中,去揣度淨土法門。直接就逾越了這三種生活意識,來隨順彌陀的殊勝的如來知見來審觀生活,來審觀自己的依正二報。那麼這樣能進趣到所謂的種種稀有的殊勝莊嚴中,就是說我們的法性心智中來,要不然我們還會沉浸在平白的庸俗的自性之中。

所謂的庸俗者,可能就是我們自以為是的這種平庸。有時我們會這樣把自己的思想看成唯一的正確,把自己的感知判立看成唯一的正確,結果就沉淪在自己的量中了,不能逾越。那麼阿彌陀佛的廣大回施就會扼殺在我們的見聞覺知心中。所以世尊說法時說:我法非見聞覺知。跟你見聞覺知不相干的。他告訴這些菩薩這樣說:諸比丘不要相信你的見聞覺知,何以故?汝未證阿羅漢,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念,不要失心。我們讀《四十二章經》會讀到的。(編注: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出自《佛說四十二章經》)

因為世尊的教言中,法非修修法,念非念念念。我們現在這個知見與修法都在我們自己的量中,在我們自身的現狀中,受到這個局限。所以不得已,我們作這樣一個提示,欲令我們來先心開意解,接受佛陀知見的甘露,來洗滌自己以前的自我執著的毒素,使自己的心花得到真正的開放,接受著十方諸佛智慧的光明。

所以在《無量壽經》有這樣的話:“阿彌陀佛光明照觸此人,身心柔軟,自然向善,三垢消除。”阿彌陀佛正確的知見與誓願力就是我們說的光明,你若能接受,你身心一定會柔軟的,一定自然向善,三垢一定會消除的。這個從理論上與實際的功德上、因緣上都是如實的。

我們看文字。

〖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優劣不同。

因為阿彌陀佛觀察二百一十億佛土,雖然都是佛土,機制各有類別,千差萬別,參差不齊,這類差別是十分大十分大的。佛怎麼來調整這種因緣呢?來看下面的對比。

優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

有高有低的形狀。

高下既形

表現著種種差別,

是非以起。是非既起

這個地方就有說好說壞,好比有人說雲南是個好地方,有人說上海是個好地方,有人說廣州是個好地方,有人說……比高比低啊,比是比非啊,那各有長短,所以優劣不同全在於此。

長淪三有。

因為這個是非既起,所以長淪三有。這三有就在這個三業中徘徊。我們說這個城市有差異,那三界有沒有差異呢?有人染著於善法,有善知識就呵,說此善沒落但是輪回;他就貪圖禅定,說我修功夫吧,我就修四禅八定吧,有人貪圖四禅八定,他就呵。為什麼要呵呢?他以去染著故。

佛以種種現緣中,建立善巧來遮、呵有情,也鼓勵有情去修法。好比說我們真正是一個迷癡的人,善惡都不懂,苦樂就不知,這樣就鼓勵你行善,行善得樂故,你會染著;世尊就會呵、呵斥呵染,呵染你就會去進入所謂的禅定,遠離對待的一些法則,乃至非想非非想,這樣修持;那麼世尊還會呵,你一旦染上沉浸在諸種禅定之類的;世尊還會呵,來令你生起悲心、善巧;若染著悲心,世尊還會呵,一直到你究竟圓滿認識自性,徹底安樂。

那麼我們現在在三有之類的有情,碰見什麼就會染著什麼,撞到自己心中不愛樂的東西就會排斥什麼,這樣一直延續在三有之中,說三有就是三界。在三界之內,這樣徘徊。

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

阿彌陀佛這平等願就表現在這個大悲心智中了,大悲心智就表現在平等回施上了。就是不管你是善惡有情,你是三界哪一類有情——胎生、濕生、化生、卵生,你哪個機制我是不問的,平等回施,鹹令其成佛道。那這樣廣大究竟的悲心,大悲心智就是無緣大悲。

我們都知道有些法是有所攝的機制,好比說我們現在作為佛教徒,你來皈依了,你是佛教徒,那行啊,你是佛教徒,我們就開始學佛有機制了;有人說我是參禅的,你到參禅的禅堂有一個機制;有人說我們這一個念佛小組怎麼樣,這一個小組我們在一起念佛,這一類的機制了;有人說我們是出家人,剃了頭,捨家棄欲作沙門形象了,這是出家人的機制;那你非人就不能作出家人,或者說你諸根不具不能作出家人;或者說你很多遮難,你就不能作出家人;這是個機制。有人說我要受菩薩戒,受菩薩戒你可以看菩薩戒了,學習菩薩戒了,這又是一個機制。它只攝一機類一機類機制的人。

阿彌陀佛沒有這樣的心願,阿彌陀佛普攝十方一切有情,同成無上道業。那麼他發這樣的廣大究竟超世之心願,就是泯滅了一切機類差別,大機大用,大慈大悲,所以大勇大願。我們不能輕易帶過這樣的東西,一旦帶過,我們對阿彌陀佛清淨平等回施的功德,我們就輕輕地感覺到很不在意的就帶過去了。

你對他這種大慈悲大智慧的給予,你就會浪費,於你真是擦肩而過啊,就是失之交臂,我們會感覺到痛苦的。或者說真正給你個摩尼寶珠,你把它棄掉了,你還會沉浸在你平時的世俗的心智中,或者說你自身修持的一個狀態中,不能超越自我,沉淪於三有。所以以此,佛生大悲平等願。

願我國土光焰熾盛,第一無比

所以阿彌陀佛不光以聲,就是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來傳播十方,普利眾生,亦以光明普利十方,作無盡佛事。無盡佛事就是平等普攝一切眾生,就象大日輪一樣的,一時光明,平等回施,饒益十方,幽冥眾生一時得以光明的這種安樂,所以得種種生機與自在力。那阿彌陀佛以光明作佛事,普利十方有情。所以說“第一無比”。

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奪者。

因為啥?人天金色相比而奪。好比我們現在在打燈,你再打燈你不能和太陽相奪啊,你奪不了太陽光。何而故?太陽光熾盛故。這是類比而說,所以人天之光次第而增,各類差別,上上者能攝下下,下下者只能回歸於上上,消融於上上,不能抗拒上上之功德。那麼這個地方就是所謂是非既起,高低亦起,乃世間之差別相,處處可得,處處可見的。所以下面舉例子。

能有奪者。若為相奪?如明鏡在金邊則不現。

你拿一個我們現在做那銀鏡子,過去古代人打磨那銀鏡,一個銀打制的鏡子就磨啊、磨啊、磨啊,最後用鹿皮磨呀、磨呀,磨出來就可照見什麼了。現在我們那個鏡子是水銀在玻璃上制造出來的,過去是磨出來的鏡子打磨、打磨,要拿個金子那個鏡子就照不到了,不起作用了。這是古人所類比,我們現在怎麼來類比,不知道,這是古代人的一個類比。要是你有銀鏡子可以去打磨打磨試一試做一做實驗。

今日時中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

因為什麼?佛在世之時福德差異與我們現在福德差異是很大的,在這經典上是有很多這樣的記載。許多人的道德在變化,在減劫之中,百味減退,乃至珍寶之色就不如過去的色了。象我們小時間,象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那個時間吃個水果是感到很好的。現在我看到水果我頭大,我是真吃不下,一拿那個水果象嚼木頭的味道,特別不想吃,心裡沒有味道。我不知道是不是,那有人說味道很好,那你慢慢吃吧,百味減退是這樣子的。到人壽三十歲的時候,那我們這個稻谷的味道就……到幾幾年,到人壽二十歲的時候,那大米就成珍珠一樣的東西守護了,就是更稀有了,到人壽十歲我們就太難了,大米都看不到了。現在我們大米算什麼的,現在吃大米我感到大家可能還說大米還不太好吃呢,但要再減減減,減到人壽三十歲,能見到大米就太困難了,減到人壽十歲,我們能見到一粒大米那簡直天福了。

現代我們這人類的機制,很多古代的珍寶、古代人的福德因緣我們都看不到了。我知道一個東西我們看不到,就是龍涎香現在都看不到了。象在宋朝的時間,我們中國宋朝人就比較奢侈,比較浪費,皇宮宮殿都要用龍涎香,我們的香爐沒有那種香爐了,就是手持的香爐,在古代的畫上可以看到,好比皇帝要出走的時候,他前面要有持香爐的人,他燒的是龍涎香。

現在我不知道這裡邊誰見過龍涎香的舉舉手,龍涎香,(……那不是,那是牛耳香。)誰見過舉舉手,我見過,現在見不到了,這個香是乳白色的香,這香味就不要說你燃,一般的一點燃,在方圓大概一公裡以內這香味是純正的,很純正的。一般這個香你摸一下,這個味道是十分地不容易去掉這個香味。過去人的福德他夠啊,他點那個香實際就是很多混濁顛倒的東西就……很多惡鬼在這個地方是存不住的。

這個象我們現在燒的這個沉香、檀香對我們就有很多福德的加持。你說這個燒香有什麼?燒香不就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嗎?不是,你沒有那個機制你連名字都聞不到,你還去燒呢。你連名字都聞不到,你還能知道味道?那你就不知道味道的。

我們剛才說到的,我們燒過那個香,幾百人打七,很熱很熱的,味道很重,以前在福建。我就用那個牛耳香,就象那個耳朵一樣,是在非洲的那種樹,一年割一次,割一點點,切割下來的一點點,燒一點,好幾百人就一點點你燒,就一點就行了,汗味異味就蕩然無存了,這個是不能給大家胡說的。

象我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燒了檀香、沉香,也是大家的福德,我們也能沉靜下來,給我們也有加持,只是你是在不知之中得到的加持罷了。

要是我們在這裡面搞很多很惡的味道,好比說很多蒜味蔥味來燒一燒,你不相信我們坐三天人就跑完了,你自己都坐不下去了。那惡鬼來騷擾你的心,來騷擾你的業緣讓你煩燥。所以很多人抽煙吃蒜,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在戒上是制的很清楚的,好比比丘吃蒜了,行,三日內你不要進殿堂,然後你把你的衣服全部洗掉,沐浴過以後你才能進殿堂,若不然你不要進來。要是吃那個什麼韭菜之類的,好,你要吃行,你一天不要進佛堂,你要把衣物全部換掉,沐浴後你才能進殿堂,佛制的戒是這樣制的。要是你說我非吃不可,佛就開始呵你,說諸比丘不可以濁惡之氣入佛殿堂的。

那世尊為什麼制這個呢?因為令大眾安樂,令大眾喜悅,免除諸障故。你要是用那濁惡的東西呢,惡鬼喜歡你,他跟著你,跟你就給你惹麻煩,你不吃他就讓你心煩意亂。有人抽煙抽的,我抽了二十年的煙嘛,我知道這個東西,那不抽沒有力氣。不是,鬼神治你來了,啖氣鬼給你治的,你沒有力氣就煩躁,一抽感覺精神來了,不是,是鬼神高興了,惡鬼神高興了,他一高興,刺激你的感知,你感覺很有精神了,哎喲,這麼好啊,實際不是的。

就是我們這個生命安立,是四大聚合身,沒有任何東西,就是善惡交織罷了,善惡無記交織的感知,你把你善神惡神一攆走,身體空立了,就是個空殼子,就是個植物人,你什麼都不是。那我們存念諸佛菩薩的智慧,我們這個殼子,這四大的聚集就不是個殼子了,那它有它的作用。所以這香是佛在世的時間,不要說佛在世,是慢慢的在減的,象我們現在還用,去年他們給我搞了一點什麼香我想不起來了。

我以前供過五種香,供五種香的時間,你感覺天地都是寧靜的。

現在我們世間的人不太在乎香了,今天他們昆明居士走的時間給我提了意見,說那個下面經行道我們買的那個盤香,人頭痛,因為你們長時間走可能已經不知了。不行你們把它隔開,用個琉璃板,把它密封起來,你感覺不點香心裡不安穩了,你可以點香,但香不要漫到裡面就行了。你要真正想燒香,檀香沉香真燒一點點就行了,不需要多。要不然那個東西,人稍微靜下來扛不住的。

以前我在閉關,象這個花,這個百合花我就暈倒了,一聞到這味“啪”就摔倒了,你這個自制力就沒有了,它醉掉了。那個金百合,一聞我就又不行了,人身體太弱的時候,那香就把人給……我以前上這個山的時候也是被暈倒過,就是那花的香味太香了,人走走就象麻醉一樣一下就歪那兒,就扛不住了。我們這殼子它實在沒有什麼,但人的福德在不斷地變化,外面物質也在變化。你要不相信這個真是不行的。

現在想看看龍涎香,可以到福建有一個博物館中還可以看得到。博物館中他們在大海中把船撈出來,那個過去外國進貢的龍涎香還有一點點,看得到,燒我們是沒有那個福報,就是人的福報真是減得十分厲害,往往我們不能覺察。這麼舉個例子。

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

他這是一個類比的,我們又看不到這些金,干脆就不講了,我們就念一下就對了,就是以此類比。

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王道中金沙則不現。轉輪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則不現。

反正我以前打坐的時候,靜下來的時候見過光明,這光明,反正畏懼,心裡畏懼、害怕。我出來看太陽光,看太陽光是個黑點,感覺太陽是個黑點一樣的。明具回來把我手機上我照的相,以前我看太陽就那樣的,你要打坐看到過其它光明再看太陽,太陽是黑色的,它並不是光,對比出來它不算光了。就是比它還光明的東西還是……我們說超日月光這個說是可以說的,但是你要是沒有見,感覺超日月光是什麼樣子,你連想象什麼叫“超日月光”,能超日月嗎,對不對?那想不來。以前在打坐的時候見過這個光,這個光是……再看太陽的光,感覺太陽的光就象個黑點是一樣的。那天我照的那相的時候,我照的太陽是黑色的。

實際這是類比出來的,我們讀《無量壽經》講,佛告阿難:阿難,汝起來向西方頂禮,阿難就整理衣服向西方頂禮,然後稱念“南無無量壽佛”,然後阿彌陀佛放大光明,身如黃金山,一切光明皆悉隱沒,唯現此光。那就說明那個光,舉一(39:30)之光,一切光明所不能及。

我作過兩次祈禱,金色光見,其它光沒見。在靈鹫山我作祈禱的時候,我見了。也是讀了這段文字的時候,我說讓大家祈禱的,後來我不敢說,抑制住了,因為什麼?怕大家起其他想法。在祈禱的時候來了很多很多的人,我看不到邊的人。我不知道他們怎麼看的,我不懂,就是跟我一起去的,我不知道他們怎麼看。看太多的人了我不敢了,我就老實坐那個地方了。因為什麼,就是怕大家有什麼其他的,有的人不能自制啊什麼的,不敢說了,就閉口了。他們就是,那是金色的光,純粹是金色的,那比這個布要金色的,要亮的。你要是去念誦,去祈禱,那三寶、諸佛如來會加持你的。

象我們在這個世界的果報,的確是每個人參差不清的業緣,差異是十分大十分大,有的人心力跟不上就會畏懼,甚至瘋掉的。

以前有個天津的居士,他就念佛,拼命地念佛,他想見佛,盯著佛像,瞪著眼睛大大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結果念的久了,眼花了就把阿彌陀佛喊出來了,還到處跑,就象那個范進中舉一樣的,鞋也不要了,什麼也不要了,衣服也撂了,就喊我見佛了,到處跑喊,失心了,別人說神經了。你不管他的業報怎麼樣,那時出現就是失心了,你見就見了,喊什麼?我在靈鹫山上我真有點害怕了,怎麼這麼多人,下來我問他們了,我看到很多很多人,就是看很多人,心裡怕自己失心了,不敢說,坐那看著。

果報的差異以此類比,我們還看它下面類比吧。

金山,比須彌山金則不現。須彌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則不現。

三十三天璎珞我們還知道,三十三天還記載忉利天什麼的。

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則不現。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現。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

這個地方還是大家去習習禅定吧,習禅定這些東西反而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了。

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在天金,比安樂國中光明則不現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從絕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故。

阿彌陀佛以光明第一、光明無比來照耀世間,所以佛在《無量壽經》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光中之極尊,佛中之王。

他為什麼這樣稱譽阿彌陀佛呢?他是如實的表達,他並不是說來誇耀一下,說阿彌陀佛比我們厲害,他不是這樣說的。你看在《無量壽經》上講:佛說,有的世尊光七尺,就一由旬;有的就是幾由旬幾由旬;有的照一國土、二國土、三國土乃至說……阿彌陀佛的光明照無量無邊的世界,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麼無不成就故,阿彌陀佛就以光明來作佛事。

許多人在念佛的時間裡,就能見到大的光明藏,那他沒有離開這個世間,那我不知道我們現在這麼多行般舟的人,各人的境界不需假說。但有一點你要知道,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間,我們的生命意識時時刻刻在與光明相應,與報德的法性光明相應。這是真實不虛的,你知與不知都在相應。

好比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的報德,他了知你、攝化你、成就你,這是真實不虛的;阿彌陀佛的法性之德攝化你、照耀你,這也是決定真實不虛的;應化之德順著你的感覺也在攝化你、照耀你、養育你,這也決定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把相應的功德在自覺不自覺中,感知中不感知中,回施給自己的依正二報,乃至周邊一切有情,很多念佛的是大福德相、大善巧相、不可思議之相。

我經過一個真是很感動的事情,我們非典的時候在北京,在北京香山一個叫御皇頂的山上,我們自覺地去念佛。大家打了個字這樣說的:在非典中已死亡的往生極樂世界,未死亡的康復,未有得病的得安樂,就是不要恐慌。我們為了這個寫了三條,擱個小紙片往那一掛就是念佛宗旨嘛。我們在那讀四十九遍《阿彌陀經》,念五分鐘佛,一天念七遍,然後念佛。他們這裡面有居士參加過。自覺的自願的,我們誰也不通知,誰來也行,就在那念佛。當時念了四十九遍下來以後,我說:哎呀,這念佛沒有福報真念不成,讀經沒有福報真讀不了,真是福報因緣都得具足。

那時的確感覺念佛是福報,因為什麼?念佛可以使已故去的人得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心理;可以使已得病的人恢復健康;可以使忐忑不安的人寧靜下來;那是什麼樣的福報啊?後來我們把它完成了,我感覺,哎呀,有時間真是好好享受這樣的福報,讀讀《阿彌陀經》,念念阿彌陀佛,真是太有福報了。

但我們平時你感覺你念念經念念佛,這是太隨便了,不是!你不念佛,你在念煩惱,你在念妄想,你在念業力,你在念你自己的鬼名堂。你真正能念佛嗎?你真正能念佛以祈禱心利益一切世間、令一切眾生得佛法不退轉念佛嗎?你太幸福了。你太了不起了,你能享受證悟的生活,佛陀的心智,佛一樣的威德與善巧,那是很了不起了。

阿彌陀佛這個光明,所講的這種類比,阿彌陀佛起平等的願:願我國土光焰熾盛,無比第一。那麼這個熾盛無有對待的光明實際表達了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來成就、來令一切眾生覺察了知我們本性的圓明,就是“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若我們於一切功德不取不捨,清淨守護著佛陀的誓願,我們就感知到照耀世間之力,照耀世間之善巧。所以出功德之相,就是滿足之相,普利有情,永無疲厭。

阿彌陀佛這樣的清淨誓願令一切眾生遠離垢業,清淨無所不成。實際我們心智、心性本性決定如是的。佛陀親證這個地方,不斷用種種形式,器世間、情世間的善巧,抉擇功德來印契我們,來印證我們,來喚醒我們的佛性、具足的佛性,打開我們的心智寶藏,打開我們本有的心智寶藏,令此大光照耀世間,不在世間相互的爭奪與沉淪的這種機制中去浪費自己的生命。

安樂淨土,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

無生忍,一般我們對這個無生法忍認識是很難進趣的,就是你怎麼來了解這個無生法忍呢?這個名詞怎麼來進趣了解它呢?實際了解實在是無意義的。因為此法則所攝,為十方諸佛所證。那我們講菩薩無生法忍。菩薩無生法忍是相似法忍,我們所有的言說的理解,或者感知,那都是理解的法忍、名詞法忍、名字法忍。無生法忍,那我們要講名字無生法忍怎麼講?無來無去,無垢無淨,一切具足,一切莊嚴,平等真實,出生一切功德藏,涵納一切有情。

再講也是個名字,沒有相應處,只是個聲音,只是個感知,實在難以體察它的本質如何,那我們說名字無生法忍吧、名字佛性吧、名字自性吧,那這樣講怎麼來感知呢?我感覺念佛的這個十七種莊嚴的國土感知,從各個角度不斷地去熏修自己的心智,令自己的心智在某一時刻、在某一當下,或者說現在就啟用它,啟用它的時候才能知道它:非以言說,言說所不及。可以言說,言說所不及,為什麼可以言說?只能言說一項、一點、一面,猶如盲人摸象。我們摸個腿說柱子,摸個尾巴說鞭子,摸個耳朵說扇子,那你不能說不是象,但你不能說是象啊。你說是象怎麼象啊?所以睜開眼睛看看象才知道象。那我們在無明執著的有情怎麼來見到法性呢?那我們要睜開慧眼、無對的慧眼、清淨的眼目我們才能見到法性真相,要不然我們就是扇子、鞭子、柱子,這樣的相。

過去的經典上舉個例子,說佛法這個法流之河,各知深淺,各有感知,猶如香象,橫斷河流,這是大力者守護。你若發無上之心,守護一切抉擇清淨法益之人,就如香象過河,橫斷河流。正如香象站在那個河流裡,自在得很說:“我知深知淺。”在一切法中,知一切法皆是假設安立,非有實質,這是象;那再要是馬,馬可以游泳過去,但有時候在淺的地方可以踩到地,深的地方踩不到地,但它可以過去,可以沒有畏懼;來個兔子就夠嗆了。這個象、馬、兔過河各有所測,各有所知。所以我們發心學佛,發心認識世間,各有所涉、各有所知、各有所感,他感知差異很大很大的,那我們怎麼來抉擇這種感知呢?

所謂的無生忍,現在我們說名字無生忍、名詞無生忍,有的人是徹見無生忍,有的人是相似無生忍。佛陀就是徹見無生忍,了曉法性周遍,無不得自在力,就是猶如香象過河,自在無畏;菩薩有時候深有時候淺,淺的地方蹄子可以點到地,知深知淺,所以這是菩薩所行,不周遍故,不得大自在故,不能橫斷河流故;象凡夫之類的聽到名字法相,說這是無生忍,不來不去,不垢不淨,應該如是清淨安住,是為寂滅守護,說來說去就和兔子一樣,在這能不能涉足呢?各人問自己呗。

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法王所領。

那我們要是在佛陀的願力中,我們也可以象香象一樣,橫斷河流,知深知淺,威德自在,無所畏懼。但你要靠自力修法,你就是有很大的成就,你也只能象馬一樣,你在這裡面也可能剛剛到河邊,腳還能踏到地,進去河中央的時間你就找不到腳踏之處了,你只能貼著斜著能過河就不錯了,那你就是一個菩薩了,是個無畏者了,於業流之中無所畏懼。那諸佛菩薩在業流中自在橫游,那是自在的,是無畏的。我們象個小兔子一樣在業流,你自身的煩惱業緣都象小兔子,看到河就害怕,渾身抖緊的,因為啥?你怕淹死,你不知道深淺啊。無始以來我們生命之業這個河流太寬了,我告訴你,深淺你根本無所涉足的。這個地方我們要乘佛的願力香象,橫斷生死河,那麼你進趣智慧的彼岸,你會沒有畏懼。

所以說乘佛願力故,任運往生,無疑無慮,即入正定之聚,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皆是依佛願力,這個地方亦復如是。

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故。

要沒有這個增上緣,說:“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一切世間無以能比,光明第一。這個太難言說了,這個怕不相應吧。皆以阿彌陀佛為增上緣。那我們在淨土法門中,所有的感知,我們就可以徹底放下自己的知見,以無染心智、平等心智、無礙心智、非善惡心智,照了覺知,認知現緣。那你這樣就尤如香象過河,無所畏懼,就是你不怕深淺了。但以業力、但以修持力、但以辨識力、怕你是不知深淺,不敢逾越啊。

這個地方我們還是要看到,昙鸾法師一再給我們提示,乃至說這種無比之光、究竟之光,照耀世間,皆以阿彌陀佛所領,阿彌陀佛來增上加持,令我們得見自性光明。雖說是極樂世界的妙相功德成就,不離眾生現前一念心智,若離,何以為法則守護呢?

是故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曜世間

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著一切世間,十方佛土,無所障礙。

“曜世間”者,曜二種世間也。

這二種世間就是情世間與眾生世間,他這個地方就把它隔了,止住了,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7、觸功德成就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此四句,名莊嚴觸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寶重金玉,不得為衣服。珍玩明鏡,無議於敷具。斯緣悅於目,不便於身也。身眼二情,豈弗矛盾乎?是故願言:使我國土,人天六情,和於水乳,卒去楚越之勞。所以七寶柔軟,悅目便身。
迦旃鄰陀者,天竺柔軟草名也,觸之者能生樂受,故以為喻。注者言:此間土、石、草、木,各有定體。譯者何緣目彼寶為草耶?當以其葻(草得風貌)茸[/](草旋貌)[/](細草曰[/]),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參譯,當別有途。
生勝樂者,觸迦旃鄰陀,生染著樂;觸彼軟寶,生法喜樂。二事相懸,非勝如何?是故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觸功德成就,這個地方昙鸾法師有非議,認為所譯不當,要順這個翻譯的因緣,我感覺有他得當的地方,我們來看看怎麼來得當。我感覺翻譯者他所釋的角度,可能有一個周遍性的提示。象我們這個世間所輕者為草,說草民,就是說你最賤的東西了,就這麼個意思。那麼在此處,草就具足了珍寶性,具足了“生勝樂”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連最賤的東西都具足珍寶性,那麼其它的東西決定是具足的。他們這個提示,我感覺翻譯者有他特定的心理狀態。

象過去譯經場,昙鸾法師在世時譯經場不下五百人,一般譯經場都不下五百人。就說這一句話梵語誦出來了,其余的有人記載,記錄下來以後把這一句話讀出來,讓這五百翻譯的人各個印證來觀察這句話合適不合適。有潤筆的,有潤音的……來協調這個事情,幾百個人,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所以過去的譯經場規模都很大的,各有次第,有校稿者,有潤筆者,有潤文者,有宣化者,有譯者,各類的機制是很健全的。所以這個譯的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昙鸾法師感覺到說草是不是有點不合適那個味道。我感覺說到草,就在這個例子上都能生起勝樂,最賤的東西、最讓人不在意的東西就能給人帶來安樂、喜悅,那何況一切時處,可能都給人帶來這種觸的喜悅與安樂,有這麼個機制。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此四句,名莊嚴觸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寶重金玉,不得為衣服。珍玩明鏡,無議於敷具。斯緣悅於目,不便於身也。

就說好看不好用,身上的不能用。

身眼二情,豈弗矛盾乎?

這個矛盾跟我們現在的矛盾是一樣的,那兩個字,他這個地方就是消融這種對待,你好看不見得好用,好用不見得好看,他在這裡作這麼個提示。

是故願言:使我國土,人天六情,和於水乳,卒去楚越之勞。

“楚越之勞”這個典故沒有查,我們可以查一查,以前他有詩文,這個差異之勞,差異之別。(編注:卒去楚越之勞。卒去就是除去。古代楚國和越國相互敵對。要幫助那一國。都會引起另一國的不滿。同時援助二國。也是雙方不討好。叫楚越之勞)。

所以七寶柔軟,悅目便身。迦旃鄰陀者,天竺柔軟草名也,觸之者能生樂受,故以為喻。注者言:

注者言此,這就是鸾鸾法師自己說。

注者言:此間土、石、草、木,各有定體。譯者何緣目彼寶為草耶?

這是自問的話,這個地方,昙鸾法師有點不平,就是說你怎麼能這樣譯呢?這個注者言此,是昙鸾法師有疑義了。象他注解的時候他可以提出來疑義,象我們今天學這個東西的時候也可以提出來疑義,你這沒有必要,有疑義就疑義,所以說是說疑皆是皆作先賢之德,來表達一個法則罷了。

各有定體。譯者何緣目彼寶為草耶?

他提出這個,我要回答就很好回答,我說這草還為寶呢,什麼不是寶對不對?實際他這個疑問我看他有些執著了,我感覺這個昙鸾法師有點執著了,昙鸾法師可能說應該搞點高尚的東西呗。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問問昙鸾法師,我們可以留下這個公案的,寧願欠法債,不願欠業債。你說這個問題我沒有搞明,昙鸾法師你在注解上怎麼這麼講呢?往生了一定要問問昙鸾法師,昙鸾法師一定在極樂世界,你放心。他有這麼大的信心與善巧,但這個問題我感覺要問問他,他處理不太好。

人家翻譯得很清晰對不對,草尚有這樣柔軟的功德,況且其他的東西呢,對不對?你怎麼不允許呢?一定要質問他。大家一定要去啊,去了見他問一問,你這個不合適,對不對?這麼多人譯經都是大善知識,是不是?你怎麼這樣輕易評判呢?我們質問質問他,不行去評判也行,說你是前輩我們是後輩不能提出批評,建議建議,行不行?大家把這個話題保留住,但一定要去的,你不去沒辦法,你不去極樂世界真問不成啊!

因為什麼?此土彼土,無隔而隔。何以故?業力相隔故。那你說我念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我證得三昧了,我看它還隔不隔?那時候你問昙鸾也不要緊。那我們看看遠公大師嘛,他帶一百二十三人發了願之後,很多人就來見他,三次見佛嘛。每次見佛都有人來問他,你大德你應該比我們早來啊,你怎麼現在還沒有來啊?就來問他了,他就笑笑說可能到時間了。最後一次說到時間了,七天之後當別此娑婆。

所以無隔而隔啊,是為業力之隔,虛妄的業力之隔。我們現在與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無盡剎土,本來沒有隔,因為心念業緣所閉障故,所以說無隔而隔。我們在自己業力的匣子裡還沒有捅破一個口呢,一捅破大光就照進來了,就知道本無有隔啊。

我們要是有的善知識能證得念佛三昧,或者能證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味,問昙鸾法師也不要緊。有人說會不認識的,我說你放心,你一定認識的,到時間不用報號,不用說我是昙鸾,他不這樣報的,你放心。你看見(他)說我心裡就一個問題問你,我們在放光寺學習的時候,這問題法師沒講清楚,他講不清楚,因為什麼?這麼多年了他講不清楚,非得讓你來回答,為什麼你當時提這麼個疑義,他譯這麼好,對不對?你怎麼會這麼說呢?你說譯什麼呢?我們傳達給娑婆世界的有情。

真是我現在都不知道他會譯成什麼樣的東西,他後面說他譯的不這樣譯,我找到我是得問問,我建議大家都得問問他,你不問你差這個機會,這是個往生增上緣。你不要欠業債,你要欠法債,這個疑問是法債,我不搞清楚我睡不成覺的,對不對?我證念佛三昧干什麼呢?我要見昙鸾法師嘛,我要問問這個問題,這問題不問不行的,對不對?這一個問題都搞不懂,還往生呢,對不對?別人說你人都做不好,還往生呢。

好,我們把這個問題就懸在這個地方了,那麼寶為草耶。

當以其葻lan(草得風貌)

風一吹,那個草就旋起來了,

[/]qiong(草旋貌)

前面是風吹的貌,這是草旋貌的樣子。

[/]miao(細草曰[/])

他舉這個要麼風吹草了,要麼草旋起來,要麼草很細,

故以草目之耳。

他這個地方說呢怎麼以草為寶呢?要麼說它旋,然後說它很細,說風吹它,故以草,就是眼看到的意思。

余若參譯,當別有途。

我真不知道他翻譯能翻譯成什麼,這還能看,還能感覺,對不對?這都夠好了。他能譯成什麼了?我真想不通。昙鸾法師也是分別心太重了,這個得問問。實際學佛的時候這個完全是可以設置的。

我給大家講講無著菩薩,無著菩薩就是有兩個問題解決不掉,他開始習的聲聞禅定,有出定有入定,就是不見彌勒論主,見不到。他有兩個問題他得不到解答不了,就是唯識的兩個問題。他想這不行,這怎麼辦?他就在那個華嚴洞啊,放光寺一下山就那個洞,就閉關。閉了二、三年自己剩了一把骨頭了,也沒有證悟,也沒有什麼感覺,就算了吧,就不行了,肯定是不行了,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但他一直心裡存著這個問題,什麼問題?兩個問題鼓勵他在修證。他出來的時候看到那個狗蹲在那個牆角裡,渾身潰爛,長著蛆蟲,生起了悲心了,悲心一起,他抱著那狗說:“我們兩個一樣可憐。”就想給它治療,把蟲病治療。這時彌勒站他面前了說:你不要見我嗎?實際那個狗就是彌勒。

為什麼?業報啊,業報遮射出來的,對不對?實際我們山河大地都是法王身,人人都是佛菩薩,你看到的是什麼啊?不是男就是女,不是老就是少,你看到的是這個。但是你要是慈悲心真生起來的時候,那就看到彌勒了。彌勒就說:你不是要見我嗎?這麼多年的勤苦修持。他(無著菩薩)說:“我不見你了,我要見你時你不見我,現在不見你了你又要見我了。”

他(無著菩薩)有兩個問題,因為這兩個問題,他郁悶在心中,他必須得要解決,不解決受不了的。過去人遇法是不顧身命的,你知道嗎?現在人是遇業力不顧生命,你知道嗎?是這樣子嘛,與自己的妄想不顧生命;過去人是我遇到佛法的問題,我不解決,我是顧不得身命的,那我一定要把它解決掉,怎麼樣我也要把它解決掉的,千差萬別,是參佛也好,修禅定也好,是到他方國土禅定裡去見佛世尊,見諸大菩薩也好,你一定要處理的。

所以他(無著菩薩)真把這個問題處理了。後來無著菩薩隨時可以到兜率天去見彌勒聞法嘛,因為他的心智猛利。我感覺這個事情一出來,很多人可以見到昙鸾法師。這個不敢保證,因為我們這裡面都是菩薩,勇猛精進。我想過這個事,以前我想過這個昙鸾法師為什麼這麼想呢?見了一定質問質問他,先拿點東西供養。咱這娑婆世界的東西你也帶不去,你這個禮物怎麼准備?我也想過了,你這個娑婆世界的東西都帶不去,我們用什麼樣的禮物來供養他呢?你不供養你問法怎麼問啊?還得准備點禮物,這個不說了。

但這個疑問十分重要的,來鼓勵我們修法,好比說你真有這樣的機制了,我就念阿彌陀佛,證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昙鸾法師一定跟來的。我告訴你,他們到極樂世界,我們讀阿彌陀佛的誓願:“設我國天人,不知十方如恆河沙諸佛有情之心智者,不取正覺。”你讀讀《無量壽經》。昙鸾法師在極樂世界,我們在這裡一動念,我剛才在這一說,他就指著我腦門說:你小子怎麼胡說,對不對?我早就回答你了,你還在這兒……我們舉心動念,他決定了知的,我告訴你。多攀個緣也好,很好的,你一定要問。

也可能有人真是因為這證得念佛三昧呢,或者證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諸佛菩薩是誠實言者,決定語者,令彼國所有人民,在這個法則上決定得他心智的、天眼通的。天眼通與他心智可以看到我們的未來,可以聽到我們的心願。

要是我們抓住這一個心願我們就能往生,我告訴你,不要說其他的。你說我一生我顧不得了,我非得把這問題解決掉,那麼這一個願望就行了,就能往生。不過見了替我問一問,說慈法師讓提的,這是禮品,你說我沒有想這個問題,那是娑婆世界那個慈法法師讓我提的,到時來找我麻煩,我來對付他。

我們來看下面的文字。

當別有途。生勝樂者,觸迦旃鄰陀,生染著樂;

這個染著的樂,我們說就是感觸,我見過一種草,那個草他們園林上種的草,用手摸跟緞子面是一樣的感覺,他們說那個草十分……也是從印度引進過來的。我都懷疑是不是這個草,象那個緞子面一樣,那草,你用手背一感覺,就象撫到很柔的緞子上一樣感覺,就是很柔很柔,觸覺很好。他那個地方是說生染著樂。

觸彼軟寶,生法喜樂。

這個以草為喻,不是說極樂世界有迦旃鄰陀這個草,不是的,以草為喻。我們都知道佛法說法中有法喻說嘛,有人名,法喻這樣的說法,這是喻說。喻說是相似說,相對相似法中相似說,他給你作一個啟發罷了,不作相似說你不知道,不給你舉這個例子你沒法感知。因為畢竟這個文字是天親菩薩用梵文寫下來的,翻譯的人菩提流支是帶過來的,他這個名字此方無嘛,他不翻譯。迦旃鄰陀,此方無。

二事相懸,非勝如何?

說這兩個事本來沒法搞,一個是染著的樂,一個是生法喜之樂,法喜之樂是無染無著。昙鸾法師又提出了個疑義,說二事相懸,不相應啊。昙鸾法師這個地方真是給我們制造麻煩了。他說“二事相懸”,二事不相相應的。這是批判的話。

非勝如何?是故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所謂的觸功德成就,這十七種功德成就,他以次第讓我們從種種感知上、光明上來漸次地去認取這些法則,使我們凡夫心智中有參照的情況下,不斷地深入體會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種種功德莊嚴,也來啟發我們法性的具足。這一段文字我感覺到昙鸾法師,前面的光明差別的提示,就是妙色莊嚴功德來啟迪我們,通過觸功德來感觸到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莊嚴相,所謂的觸功德相。

因為極樂世界的珍寶觸者觸而無染,生勝樂而不貪染這樣的一個機制。昙鸾法師認為,你印度這個草,觸了很軟,但你會生染著之樂的。那這兩個法怎麼類比呢?但是若一切有情不以相應擇取,相應法則我們是感觸不到的。所以這些譯經的善知識們,還是體會到我們站在凡夫的位置上,怎麼恰當的來處理這些機制呢?讓我們總是有一個切入點嘛,充滿了悲心與哀憫我們。後面這十六種莊嚴中,處處都是凡夫能見、能聞、能知、能受的這樣一些法則,來漸次地引導我們,讓我們感觸,這也是讓我們感觸一下。

好,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8、三種事功德成就

①水功德成就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此四句,名莊嚴水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國土,或澐溺(江水大波,謂之澐溺)洪濤(大海波),滓沫驚人。或凝凘(流冰)[+][+](凍相著),蹙(迫)枷懷忒(失常)。向無安悅之情,背有恐值之慮。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種種寶華,布為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是故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來講水功德莊嚴,水功德莊嚴要是用其他的表達,我們看《阿彌陀經》說此水為八種功德所攝。涼、柔、甘甜、能除諸饑,(編注:《阿彌陀經》中: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水有八種功德,這個地方他還是用“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用寶華來映托,來映托水的形象,來襯托它的相應機制,所以說“彌覆池流泉”。

這個地方很多人就過來提,很多很多什麼建築專家給我提這個說,說我們這個地方到時間有很多很多的水,我說哎呀,大家時間差不多的,象這個地方要是有很多水也是很好的。

我們世間的水往往不是這樣子,有洪水啊,水一大……我們那個地方發過大水(編注:指1975年河南特大洪水),我不知道大家見過沒有。可能是上海、天津、青島他們在海邊生活的人知道這個水大,我們那個地方發過水,發過一次大水,淹死了很多很多的人,幾十萬人。一眼看不到邊,全部都是水了,那平原地區被水淹了很嚇人哪。我那時間十五歲,我見到水高興得到處跑,他們大人可都害怕。十五歲,七五年嘛,我們那發水,中原發那次大水太大了。可能很多人一生多生都不會遇到,就整個遂平縣全部被淹了。我們是它的鄰縣嘛,我們家住那個地方很高,房間的水大概這麼深,我們就跑到那個文化館有個大禮堂去住。什麼牆什麼單位之間全扒開了,誰也不管誰了,找哪兒高往哪兒跑,就那時候是共產主義精神了,什麼都合作了,誰也不管,哪兒跑,沒有單位什麼都不管了,誰把誰的牆都推倒,大家都相互住到一起,我們那水真大,很厲害。

我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水,象大禹治水,水給人帶來很多災難,這個地方可能就是……極樂世界的水很調柔,象我們後面有對比、類比。不光是這個,它這個水的機制,因為是阿彌陀佛清淨功德願力所成就,就象甘露水一樣,不光是可以滋潤世間,也可以隨人心意。象《無量壽經》講人欲暖就暖、欲涼就涼、欲高就高、欲逆流而上……

我以前見過水逆流而上的,他們害怕,水逆流而上,往高坡上上。誰見過舉舉手?就是水往高處流,誰見過舉舉手?(有居士說它是大河漲水,小河沒漲水,大河水倒灌過來,小河水逆流。)你說那是錢塘江吧?(對。)那錢塘江人見過的很多了,我說的是溪水。這個水倒流有兩種機制。有的人禅定功夫,或者說一些隨心的心智成就的時候,這個水會倒流的。河水整個河流它自身能倒流。我在昌宏師的家鄉看過水倒流,就是渠水倒流,往上流。你不要害怕,你也不要感覺到奇怪,水倒流很正常的。

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尋樹而上的,你動念它尋樹而上,它如意的嘛,你說你上樹,再從樹葉上滴下水,就滴下水。

你要念佛,若念到諸佛悉皆現前三昧,阿彌陀佛一現前,那極樂世界相,你說你從樹上滴滴水,你可以設置個公案的,因為啥?我為了這個因緣我才念佛的,也可以。你看看,經上講:欲沒足者沒足,欲沒膝者沒膝,欲沒腰者沒腰,欲灌頂者灌頂,你這也行,你說我要洗澡去,也行,我要去沐浴,也行啊,這也成立。我感到就是,我們要與極樂世界結最親的因緣。什麼因緣?太多我們需要的地方了,就是很親近很熟悉,越熟悉越好,要不熟悉你就不願意往生了,對不對?那就給你記下一筆帳,你到那去沐浴去吧!

你看他們畫很多到極樂世界的人,真是有的人就說,哎呀,極樂世界這麼好,其它的我不管,我也不管成佛不成佛了,我就要到彼國看一看,也可以啊。無掛無礙就為這一個因緣也可以啊,你說你沒有大悲的願力,怎麼能得到出世的善根呢?對不對?你說這樣,我看到以後,我再相信吧,行不行?也行!就怕你連這一點情緒也沒有,你還貪圖這個世間的什麼東西,那你不向往的。

我們一定要把極樂世界的所有功德善巧,跟自己的生命願望結合到一起,那是我們自性中所擁有的這種喜悅與安樂,你一定要看得到的,就是國土莊嚴機制是我們自身生命依止中所擁有的,要不然就不行。

好看文字。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要想在我們這個世界見這個景象呢,那個“三跋啰三跋啰吽”,多念一念,你們學過那個真言吧。這個真言它可以使一生多,使多生無窮。好比說你想看到蓮花藏世界,你買一朵蓮花就供在那個地方,七朵蓮花也行,你就“三跋啰三跋啰吽”。念久了夢中就會一下到蓮花藏世界,到處都是蓮花。

以前我們在北京念佛的時間,他們供了一點白色的百合,我就念了兩遍回去了,一睡覺全部是百合,就是所涉足到的世界都是百合,就是只要能看到的地方全部都是百合。但是這個真言要念,要不念這個真言,你業力跟不上,這個真言能使一一物周遍於世界。好比說我們天天供這花還行,這是在雲南,要到一個很干燥的地方,到甘肅,沒有花的地方,就兩朵。你就念“三跋啰三跋啰吽”就會變出很多很多。但是要是有通力了,它真是可以變出很多很多,其他的生命可以幫著你,讓它產生很多這種花的實質。這個真言能產生很多功德相,說到這個地方了,這不相應啊,跟那不是一回事。

交錯光亂轉。此四句,名莊嚴水功德成就。
它這是個陪襯說,它主體反而沒有去講水,用花、用池流、用微風,來表達它的莊嚴相。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國土,或澐yun溺(江水大波,謂之澐溺)

就是太大的水了,泛濫了。

洪濤(大海波),

你看我們現在到大海,我有一次去坐船,我暈過船,暈船太難受,暈船是十分痛苦,那個內髒往外掏,很痛苦的。

zi沫驚人。或凝凘si(流冰),

這裡面人誰見過流冰?你可以到東北去見,到東北一旦到開化(編注:開河)的季節,象黑龍江他們那的人可能都看見過流冰,很嚇人的。那個冰那個水流起來,堆起來很嚇人很嚇人的,就給人帶來不安的意識,我們內地人看不到,可能黑龍江人可以看得到,小孩子不見得看得到。那個河流那個冰,不斷堆、堆、堆,河流淌下來開始化凍的時候,冰會堆很高很高,很嚇人很嚇人,流冰。

[+][+](凍相著),

他這個文字,我們查了好多字了,這是十分生冷的字,就是昙鸾法師不知道從哪兒搜集這麼多些字,一定要找他問一問。他這文章寫的很好,但是流通特別難特別難。他的文章把這淨土教言講的十分的清晰,但是這個生冷字十分多十分多的。因為我查了好幾次不一樣,這個本查的和那個本不一樣,有時候我說這個昙鸾法師找到他一定要質問他,你為什麼不通俗一點呢?

因為你面對的不單單是具足相當文字水平的人,對不對?還有很多不太懂文字的人也要往生啊!對不對?尤其是末世的人,心力不及啊,太多這樣的生冷字。實際這個地方不干教義,你知道嗎?跟教義一點關系都沒有,但是人看到太多生字的時候,反而阻礙了人對教義的認取。

他講的都是這個世界不好的例子。就象《無量壽經》講的五惡、五痛、五燒一樣,最後我才知道,夏蓮居老居士為什麼把五惡、五痛、五燒刪掉了,你知道嗎?就跟這是一樣的,太難讀了,讀不下去。他舉這例子真不干教義的事,但這個字,每一個字都十分得生冷,這昙鸾法師欠我們一筆帳啊,浪費掉我們的時間。實際我們要感激,在這個地方你就會慢慢踏實下來看看,要不然一帶就過去了,對不對?

……(有居士說話)

對你必須得從我這過,我給你設道難關,對不對?昙鸾法師這文字十分地精美,十分地簡練,他這每一個字很有典眼,就是過去人寫對聯,要有典有眼,很多故事,我想想這字不干教義,我想這字拿黑筆一塗塗掉,也不干教義,對不對?就是我們現在人喜簡厭繁,所以不能深入。這個地方我希望大家真是一個是質問昙鸾法師,再一個就是自己真得學習學習。

我每看到這個地方,我就想把書放下,為什麼我每天都帶過去,實際我講東西從來不去查生字,我是最煩這個問題了,不好學呗。文化大革命的學生他有個什麼呢?以文盲而自居,白卷先生,就是感覺挺……那時候白卷教育是特別厲害的。我從五年級一直到高中,所有的考試都開卷,所以這個地方也開卷,我就是總是不願意查字,這拿回去每天都想查,每一次都想查,結果一查,就不願意查了。

我希望大家查一查,不查的人就問昙鸾法師去,你為什麼制造文字障礙,教理講那麼好,為什麼制造文字障礙呢?對昙鸾法師有意見了。

他這個文字寫的十分地簡潔,每一個字都代表著一句話,份量十分重。因為昙鸾法師是個大儒,不要忘了,他不是一般的學者,不是單單是個佛教的講經法師,不是。他有十分深厚的儒、道底子,所以我們要學他的東西,必須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十分深厚的底蘊,才能去了解他老菩薩。下面還鼓勵大家學點儒教的文字、道教的思想。要不然你……所以現在提倡讀經,也是有意義的。

要不然我們中國人,作為中國人不了解中國了,象我一樣,讀了十年書,混了十年。讀了十年書,混了五年,初中、高中是混過來的,稱為白卷先生。那時候真是那樣的,我們全部是開卷考試,這裡面沒有經歷過文革的學生,某某是文革的學生嗎?(答:不是。)你不是白卷先生,你學得很認真。這個就是開卷考試。

下去,大家真是還得學一學儒、道的東西,要不然真是很有味道的法則,到我們這變得十分的生冷不願意介入了,真是還得培養培養我們的文化素質,你看我讀的時候真是累啊,出了一身汗。下去我來學習,大家也要學習!

今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不讀了,讀不動了,明天再繼續學習。好,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明璃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