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師: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二集
第二十二集 內容提示: 8、三種事功德成就 9、莊嚴雨功德成就 10、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原文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慈法法師講解(2006年6月07日)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注》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 昙鸾法師所撰注的《往生論注》,把淨土教言清晰完整地給我們和盤托出,得遇者能與淨土法門有一個完整的了解、認識、實踐或者說成就它的一個機會。我們學習法則一定要知道萬法皆由心生,也是指導迷失心智眾生認識自心的一個法則。那麼我們能了解一切世間相,一切善惡業相,皆不離自心,那我們學佛的機制就比較簡單;若是不了解,通過種種法則,通過種種教言,來使我們正面地了解認識,來運用成熟它。淨土一法亦復如是。 我們通過學習,接觸到昙鸾法師來解釋十七種國土莊嚴,一開始來以總相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這個總相十分重要,後面的十六種莊嚴都是分別來解釋清淨總相的一個細分。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對我們學習淨土的人來說,這個依止是十分重要的,必須得清晰認知的。因為往往我們會用三界的業習、三界的思維、三界的想法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或者說是修法,那不能超出三界外,所以不能得到清淨的總相,或者說不能了解我們的本心本來是清淨的,無造作,遠離三界。三界虛妄造作,因為虛妄執著相續故,所以色界、欲界、無色界一時建立。 那麼阿彌陀佛清淨國土,彰顯一切眾生清淨法性。這裡,他第一開章先來給我們講總相清淨,“勝過三界道”,來回施我們,認識這個清淨道業總相的究竟廣大,次提出來“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的量功德成就。有這麼廣大清淨的量,怎麼能趣入呢?或者說怎麼能返回這一念,能了知這種自性中安立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來講性光明莊嚴,性功德成就。 此性是出三界之性,也是本性之性。所以我們若依無染智慧心,就是清淨廣大的心智,那決定出生廣大的慈悲善巧,那麼出世的善根自然建立。實際我們一切有情的出世善根,不假世間善根的,就是說不捨棄世間善根的。我們世間的一切貪嗔癡慢疑,所有的造作,其本體亦是出世善根。只是回心一念,認得知,明得了,那麼這個世、出世一時落於名言,無有實質。 “出世善根生”,這個性功德莊嚴,後續就是以光明滿足,所謂的形象莊嚴成就來提示我們,悲智二心必然光耀世間,普利有情。因為極樂世界的十七種國土莊嚴是以無情表達,不假修持而來。那我們一切眾生的本性亦復如是。若有“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是形象莊嚴成就,必然能普利十方,滿足一切眾生需求。 所以此“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種種莊嚴事功德成就,以令一切眾生得具足受用,對自性中無虧無欠的真正的隨順。 如此種種莊嚴是“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必能平等地利益世間有情,最為尊貴,最尊最勝故,令一切善知識在此行法隨順中,捨棄一切詞語對待。 昨天我們把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這個觸功德作了一個學習。所有有情不管是從哪一個角度來得遇自性,自性的種種莊嚴,皆會生勝法之樂,遠離世間之苦。他這個次第是十分清晰的,來展示我們回歸自性的真正的清淨廣大、莊嚴與妙用、不可思議的受用之力。佛法的回歸,還要回歸到我們所謂的妙用的這種利益上來,以廣利世間有情。 我們昨天把觸功德的文字作了一個提示。看下面的文字: ①莊嚴水功德成就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他這個字就比較生冷一些。 或澐溺(江水大波,謂之澐溺)洪濤(大海波),滓沫驚人。或凝凘(流冰)浃渫(凍相著),蹙(迫)枷懷忒(失常)。 因為這個字有多音字,它又十分地生冷,很不好處理,只有把它相續下來。來描述我們種種世界的所謂的不如意處,就是水帶來的冰啊、濤啊,於人世間帶來的害,大水大波乃至說流冰之類的。 向無安悅之情,背有恐值之慮。 面向它就會有無安的感知,背對著就有恐懼的憂慮,就是水給人帶來的不安穩的感知。 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 我們有時間可以到一些別墅區,他這個設置就感覺水比較對稱。要是到一些比較雜亂的地方,這水給人感覺就不太安樂、安穩。 種種寶華,布為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 (阿彌陀佛)他發這個誓願,是為了彌補這種過失,令這樣國土的有情進趣往生阿彌陀佛國土。實際也是讓我們回心照見自性之真實,開神悅體,也就是了解我們自性本具之光明。象我們在這個時代學佛有個大的機制,若不回心、若不明心、若不知心、若不用心,總是心外求法,與佛不相干。 今天有一個上海的居士給我打個電話,講他學佛十年,現在很苦很迷失,這樣一個事情。從頭到尾就是落在名言上、事相上,別人如是說、如是道理上,就不在自己心智感知願望上去尋求。我說你究竟要干什麼,你能不能告訴我?你不要給我講那麼多道理,給我講很多道理,我說你講這些道理你自己都不願意用,你還給我講它干什麼呢? 那我們學昙鸾法師注解的文字,亦復如是。要了解我們自身的渴望,要解決我們實際的煩惱業習的問題。若不這樣,那我們就丟失當下的機制,浪費自己的生命,墮入煩惱這種業習之中了。實際學佛的確是要解決我們每個人的當念的煩惱與業習,要不然實在是無益無利,空過時光。那我坐在這個地方,大家坐在這個地方,都有謀財害命的嫌疑。 這就是所謂的來啟發有情回歸自性莊嚴,這個功德之水啊,滋潤十方,無造無作,畢竟安樂,所以在此處不會有“向無安悅之情”。因為你這個法性無造作,無對待,具足圓滿。佛所建立的種種願望,無外乎是揭示我們的本性最圓滿的實質心智。沒有一個願望離開這個話題。 “背有恐值之慮”。象前面舉這些例子都是會帶來這樣的憂慮與不安。 所以法藏比丘在因地之時,遍觀諸佛妙土,如何令眾生一時得以安樂向往。那麼就發這樣的願,說願我的國土,“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種種寶華,布為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就是滿一切眾生之願。所以我們所有的有為的、違願的、或者說違性的作為,不可能達到這樣的修德效果,若不順性修德,若不以利十方有情,這樣的願望是不可能建立的,這樣的世界與國土也是不可能建立的。 象我們在世間買個房子,有人以前買公寓,比以前那個十幾個平方機制要好得多了,買了公寓以後又看別人別墅,感覺到這公寓不好住的,買了別墅又看到什麼什麼大的帶高爾夫球場的幾千平米的地方……這永遠是對比,甚至有一個國家的權力他也要另外一個國家,有一個地球權利還想到地球外面去擴張呢,他永遠得不到這種安樂的。 那麼極樂世界為什麼會建立這樣令眾生能“無一不可,開神悅體”,有次序的這樣一個環境呢?就是來揭示我們自性安樂的如實一面。 是故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他借用天親菩薩的言詞,我們在讀誦的時間,就感覺到十分地踏實、安樂與寧靜、具足,沒有虧欠。凡夫心業中,若是舉心動念,必有所欠,必有所不滿足,必有所不相應。你若不順性,舉心動念你可以看得到的,你可以善於觀察,我們可以善於觀察。你所有的舉心動念,若不是順性、順智、順悲,所有的舉心動念,絕對是有虧欠的,有要後面彌補的這種感知。 所以昙鸾法師在水功德莊嚴處給我們揭示了這種平滿、開神悅體的水功德的安住實質,來充塞我們的心理世界。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文字的世界、理解的世界、設計的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世界能離開你現前一念。所以這個教言機制也就是令我們一念啟發,種下一個圓滿的修德的種子。那性德的種子不需種的,無來無去,不假以造作;這個修德就是佛回施與我等,令我等在這個無造作的順性中得見修德真實,就是所謂的順性起修的真實安樂。 阿彌陀佛已在這個順性修德中完成具足圓滿的功德罷了,他把這種功德通過文字,歷代善知識傳播,像我們說龍樹菩薩、天親菩薩、菩提流支一直到昙鸾法師,用種種文字給我們傳遞這種修德莊嚴,以顯自性不假造作的心智的這種清淨與圓滿。那麼這個修德的種子,假以言詞,假以得見,假以回施,假以受用,都可以相應的表達的,實無實質。因為萬法無有自性故,取用有異。好比我們取濁土淨土,取煩惱、取安樂,皆是熏習而來,緣他而生,不是孤起之法。所以來給我們回施這樣殊勝的順性起修的修德,就是阿彌陀佛的報德回施我等,令我等心智中有這種安然相,有這種安然的印契的種子。那麼遇到這樣的環境我們就會喜悅隨順,那我們就會通過這種隨順得見、確定自己自性的具足。若沒有彌陀的報德,我們想安住在自性的這種光明之中,人往往的確會泛空,或者會迷茫,或者會不信,會畏懼。 這個水功德的莊嚴,乃至後面的莊嚴莫不如是,來解釋自性。 好,我們讀下面的文字: ②莊嚴地功德成就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昙鸾法師在每段文字中首尾相應,皆以天親菩薩的偈子來開章收尾。使我們在阿彌陀佛報德國土中,來體驗他這個清淨莊嚴種種功德,這地方講地功德成就,來細說地國土的莊嚴。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 現在在我們國內房子越建越高,但是觀十方無礙那是不可能的。好比說有一些可以旋轉的餐廳什麼的,它只能看四方了不起了,看十方是很難的。就一些燈塔性的建築物看十方也不容易。起碼下方不可及。 極樂世界因為是以無礙力所建立、清淨心願所建立、順性所建立、無染污而建立,所以說會有這樣的功德,觀十方無礙。 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此四句,名莊嚴地功德成就。 這是昙鸾法師跟我們拉關系,讓我們親近這個國土,實際是來親近彌陀的報德以顯自性。我們這個自性,所見自性實難。何以故?性無色,性無名,凡夫用之,處處皆染,處處畏懼;諸佛用之無染無著,廣大莊嚴。所以這個地方是通過廣大莊嚴善巧具足令我等得見自性之妙用,要不然我們就在自性中會受沉淪之苦、取捨染著畏懼之苦。雖是同一法性,取用之異,天壤懸殊,懸殊十分大,大在什麼地方?就是報德之異。一個是清淨、順性、利他、智慧之報德;一個是染著、顛倒、虛偽之報德。我們現在也是個報土啊,我們這是業報之土;阿彌陀佛是殊勝願力業報之土,同樣是同一法性,所以這種認取的對比,能令我們真正確定自心自性之所謂無色無相。令我們萬法唯心處,棄於一時境界,得以自在力。 那麼在這個一實境界中了曉覺知,十法界必然現前。在法界體性中無畏無懼。那麼若入地獄界、畜生界、餓鬼界、人天修羅界,乃至說是聲聞、緣覺、諸佛界,你可以進趣自如。何以故呢?此法界炳然,實無一塵可得。十方剎土如夢如幻,亂起亂滅,無有實質。這個所謂亂,相互交織業力故,業力顯現故。十方剎土中,十方法界中,實無一實質國土,皆因業力而現。這個地方來給我們徹底揭示性德、修德之差別,徹底讓我們自主地運用自己的生命,運用自己的未來,延續自己的未來。所以佛來給我們對比。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嶕(高貌)峣峻嶺,枯木橫岑cen。 他比喻這個國土,讀著就很不舒服。……他這每個詞都一大堆解釋……嶕,高峻不平,枯木橫岑,參差不齊,到處枝葉交錯,…… 來形容這個世界的這種……怎麼說呢?高低不平,種種險峻。 岝峉(山不齊貌)陉(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無崖)莦(惡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 這字很難讀很難讀的,他這個原文注解很長,把這幾個字湊到一起很難。 茫茫滄海,為絕目之川。 就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絕目之川。 葻葻廣澤。 就是草淹沒的沼澤之地,一眼看不到邊。前面講的是峻橫的山領,都是凶險之說吧,荒無人煙之說。 我第一次到甘肅的時間我就感受十分深刻,第一次到甘肅,到山丹下車了,我站在車站的那個地方,就暈了,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那樣的環境。因為在內地有樹木啊、人群啊、莊稼什麼的,或者是城鎮什麼的,到那一看是什麼樣子呢?你們如果要去甘肅,得有點思想准備,那個風一刮是黑色的,風是黑色的,那個風吹那個電線,嗖嗖嗖嗖嗖,人看不到的,有五六棵楊樹,孤零零地立在那個地方。我說這怎麼活人呢?心裡就打鼓,內地是黃土,有莊稼,一般的黃土蕩起來的機會都不多,它有莊稼什麼的,有城鎮什麼的;那個地方,我說人生活在這個地方,要有一定膽量的,要鼓足勇氣才能生活。 我們這個世界很多地方真是很奇特,我們去青海,青海是我們國內比較大的省份,走了三天,沒有看見幾個人。為什麼?整個青海五百萬人,現在一個昆明大概就四百多萬人。一個青海,那麼大的一個省,都加起來,全部加起來五百萬人,車就跑啊跑啊就看不到人煙?為啥?沒法生存,高寒啊,沒法生存。我們的國土的確是有這些感知。 為無蹤之所。菩薩見此,興大悲願 看到這樣的國土真是感覺到……實際這個國土就是我們的心業。你看種種描述都是我們的心業再現出來,也是娑婆世界之現。菩薩興此願,要建極樂世界之願,他這個願就是極樂世界的緣,我們的業就是娑婆世界之緣,但是根源在皆是法性。娑婆世界是這麼渾濁、這麼凶險、這麼令人生畏,還是來自於法性,從法性海中流出;那麼極樂世界這麼莊嚴,是依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建立的,它的來源還是法性之海,還是從法性中流出,同一本源。那麼淨濁二用一時就建立了。一個清淨願力延續,一個是無明業相延續;所以一個順性而立,一個逆性而為。 那些大自在者在順逆二法中得自在,入眾生境界,是諸佛乘願而來,度化有情,所以在濁土、在淨土皆得自在力。何而故?了曉法性故。凡夫因為無明業力故,沉淪於濁土不能自拔。所以諸佛哀憫此類有情,在同一法性中,建立清淨國土,令其進趣,離苦得樂,順性得以出離。 那些真正的大威德者在順性、逆性中皆得自在,所以入佛境界、入魔境界是一切威德者自然安立。我們現在就在無明境界中,不能自拔,所以諸佛如來順性建立國土,令其有情順性趣入。我們要是真正在這個地方有所真正清晰的認知了,濁土淨土皆是方便了。苦樂有別啊,但是畢竟其本性一如。 那麼在這個教言中,佛以順性修持的法則建立清淨國土,逆性者必然是濁惡之世。凡夫迷失自性故,違緣建立世間,所以種種苦難,濁惡而生,濁惡生起來。所以以順性、以逆性,皆不離於法性,大自在者在此無分無別。若以濁土度化眾生,若以淨土安然住世,順性享受種種法味之樂,自他具足,所以淨濁皆得方便。眾生在濁土就迷失自心,多生畏懼而不能出離。所以諸佛世尊如來以大善巧、方便誓願建立國土,令眾生順性得以出離,往生淨土,得見自性。這實在是依大願而建立。 菩薩見此,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 有些地方的人喜歡玩那個琉璃球,琉璃球就象水晶球一樣的,是特別容易看的,你可以做很多,每一個琉璃球裡面都可以很圓滿地照耀著周邊,一個球裡面你點一個墨點,其他的球裡面都會表現出來。這個說鏡納十方,我們每個眾生的自性心智圓滿亦復如是,就象那個摩尼珠一樣,各個可以鏡納十方法界,猶如帝珠。 過去的人就會拿這珠子來施教,我們沒有這個珠子,有這個珠子可以看得到的。假設我們每個人舉一個珠子,我把一個珠子的一半染成黑色的了,你那珠子一拿出來也會映出黑色的東西來。每個珠子都會映出,只要它是圓珠子拿出來能映光,都會有那樣的感知。 我們的心性亦復如是,有如意自在之力,可以映徹十方,涵納十方,無染無著,非來非去,但以業相而顯,因緣而顯,緣滅因緣滅,此法蕩然無存。因緣而生,現種種相,說若濁若淨,若苦若樂,實無一物可得。所以菩薩興此願,鏡納十方。 的無所屬 一般我們在這世間比較苦惱的是什麼?名字我、東西我、煩惱我、病我、健康我、智慧我、愚癡我。今天有個菩薩給我打電話說:“哎呀我有病啊,我煩惱。”我說你是煩惱還是有病呢?他就死死抓住這個地方,“我現在學佛十年,我很煩惱”。我說這病,病不是你的,他就死死的抓住這個地方,最後我就問他一句話,我說你心裡究竟渴望的是什麼呢?你什麼也不要跟我談,就是所謂的願望問題了。 實際我們這一切感知中是無所屬的,是無自性的,是無我的,一切本質性必然是寂靜的。往往我們不了解這一點,認四大為我、認煩惱為我、認業習為我、認感知為我、認某種認取為我,這是開始產生我之執著、我所之執著、能所之執著,造成混濁之世間,就是我的世間、輪回的世間、無明的世間。 “的無所屬”。我們要能把這一句話運用出來,你那個自性也會暢明,你可以做一個輕快的人,遠離執著的人,不會再去執著一個“我是個什麼”來強制自己,強制自心。 象我們在學佛人中,強制自己什麼?就是知見:“我是對!我是正確的!”有的人會抱一個正確犯重大過失,去傷害別人,傷害道場,去逼迫別人。為什麼呢?就是有一個我、我所。世間人都是以得失為我,我能得到什麼,“我”這個知見是很厲害的,這是我的,屬於我。所以“的無所屬” 。彼國的國土、房捨隨心自在,欲大則大,欲廣則廣,那麼隨身而行,沒有門號,也沒有門牌,不屬於誰,任何時候欲飲食,七寶缽器自然現前,用已化去。 象我們現在有一個大寮,吃飯都要去做,要去劈柴,要去燒火,要去做的。那你說我用完了,我這個缽往這一放,自然化,它化不去,它沒法化,因為啥?你的業力堅固,執著堅固故,化不去。化去了我們那缽裝不成飲食了。極樂世界是欲飲食之時,七寶缽器自然現前,百味飲食一時充滿,欲需者就現,不需者化去,這是順性建立,如意自在。這就是無我、我所這種機制建立的清淨報德。那我們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那個是他的,說的十分的清晰,那就很堅固了我們現在這種果報。 我經常為這個事發脾氣,你怎麼把我的東西給拿到那個地方了?你怎麼把我的東西給放到常住上去了呢?不象話,對不對?這個“我”屬於我嘛,這個是我的,那個是他的嘛,對不對?實際是不是的呢?這色身屬於你嗎?屬於你,閻王老子找你算帳時,你說這不屬於你了,屬於我,看你當家不當家。崩潰的時候,有病的時候,煩惱的時候,沉淪的時候你都不當家。有人說這個不是我,可能意識是我吧?我要有一個正知見,正知見屬於你嗎?正知見是個什麼?法無自性能屬於你嗎?無來無去能屬於你嗎? 有人抱住知見,痛苦一生啊;有人抱著“我”,痛苦一生;有人抱著邪惡,痛苦一生。那為什麼呢?就是妄想執著罷了,佛講的很簡單,“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都會念,但一到事上,我就要執著,你怎麼的?他就要執著,為什麼要執著呢?不執著他活不成了。因為他不願意活一個輕安的人、智慧的人、慈悲的人、原諒別人的人、原諒自己的人。我們要能放下,你會得內在智慧輕安、慈悲輕安、寂滅輕安。你會原諒自己,原諒別人的。怎麼原諒自己?不再負重了;負什麼重?執持一個對、一個錯、一個你、一個我,那就很負重啊。 這裡諸位善知識會觀察得到的,那麼我們要在這個地方,會觀十方無礙,心智無礙。因為我、我所的破除,我們就會心智無礙,觀察無礙,用法無礙,入濁土無礙,入淨土亦無礙。濁土尚可住,況且淨土呢?對嗎?你怕什麼呢? 所以“的無所屬”。我感到這句話十分重要,對我們染著知見之有情、負重之有情、是非分明之有情、善惡判立之有情,你我強制之有情,這個“的無所屬”十分重要。能把這個地方認識透了,人也就真是千年重擔一時放下,就不再那樣執著了。執著太苦了,你執著善也好、惡也好、對也好、錯也好、我也好、你也好、凡也好、聖也好、邪也好、正也好,總是那麼累,太累了。 阿羅漢證得聖果的時候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為後有。(編注:阿毘昙毘婆沙論卷第52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四:阿羅漢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就是什麼?重負一時卸下去了。象證得歡喜地的菩薩,他為什麼會生那麼大的喜歡呢?無始以來的執著,一時斷除了,身心生悅,於一切法則都生起喜悅了。因為見思二惑不能染,不能蒙蔽此人心智了,他會生起喜悅,我們稱為入歡喜地嘛。 我們有時學佛學的太累了,我感覺到累,這個累,真太累,就是有我、我所。我上一次就生過一回煩惱。他們給我結緣了一個塔,很漂亮,結果我找不到了,我就到處發脾氣,把我的塔給放到哪去了?實際也不是我的塔,誰的塔啊?那個心生煩惱,真是煩惱大了。有時我們爭個知見對錯,“我是對的,你錯了!”對方不接受,好,跟他干起來,結果就都煩惱,誰對誰煩惱,誰錯還煩惱,我錯了心裡不甘心;我對了,你不聽我的,也不甘心,都是煩惱呗。就是這個執著啊,放不下。 那我們作為一個學佛的智者,作為一個學佛的慈悲者——智者能原諒自己,能原諒別人,何以故呢?無染無著故;悲者能原諒自己,能原諒別人,何以故?不願意有情受苦故。我們自己受苦,劃不來;別人受苦呢?那十分不合適。 亦非不屬。 那你說誰用就表現在誰的事情上,好比說我們用慈悲的時間,那慈悲的願力就屬於你;用智慧的時間,智慧就在你的生命中表現出來。它不屬於你,但它可以表現出來,表現的時候你又不能說它無有所屬吧。所以諸佛如來,智者之代表;凡夫有情,無明之代表;雖然無屬,雖然無自性,各有所屬。所以這個地方它這樣講,亦非不屬。你要說沒有屬,凡夫有情還背個苦與濁,執著對待。諸佛如來自在光明,清淨安樂,你說沒有屬,它還有屬。表現在這個所謂的若緣無明者,渾濁、痛苦、逆性;若緣智慧順性者,安樂、清淨、自在。所以亦非不屬。 寶樹、寶欄,互為映飾。 所以處處都是安樂、莊嚴、依止、安穩。我以前遇到一個住山的出家師父,說我:“哎呀,以前聽說你也是住茅棚的,你折騰這些東西干什麼?”就是說蓋房子干什麼。我說:“我一間也不願意蓋,也不會蓋,若是大家沒有地方住,下雨了怎麼辦?”他說:“住山洞。”我說:“山洞你住去吧。”為什麼?有幾個人能住山洞啊?有幾個山洞可住啊?印度的山洞多啊,大啊,但印度的山少啊。印度的平原比我們中國的平原多三倍,可使用土地比我們中國多三倍。開著車跑我看不到邊啊,就是大平原。你說上哪兒住山洞啊?我們上哪住山洞啊?這個山上我們找了很長時間,找了幾個山洞啊?誰找出來了?蓋房子,實在也是沒辦法。 因為住山是為了道業,我們蓋房子也是為了道業,要是我們心無染著,只是為了道業,蓋房子也是“寶樹寶欄,互為映飾”。要是“我”蓋房子,那就不是,那是牢獄,鐵門鐵窗,你等著吧,因為一蓋就會煩惱的。這個我感覺我們的發心十分的重要了。所以菩薩立誓願,我們要在建設寺院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立願,順性安立,自他二利,皆是以願力而立。 我們這個苦業、染著業、無明業,就是因為逆性而建立的。所以順性逆性處,你得見方便就好。一個是無明業,一個是清淨願力業所顯。這個諸位善知識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步的認識到自己、一切有情所順法性根本安樂所立的自在力,所以我們稱為能了解其自性,就是說見其自性、認其自性,那就會明心啊。所謂心者,若是無明心,若是願力心——願力心即為莊嚴心、順性心;無明心就是流轉心、覆蔽心、苦難心、逆性心。那你要明心見性了,你自己擇取吧,對不對?你用哪個心?你用哪個性?本性一如,你怎麼也顛倒不了,你怎麼也蒙蔽不了。唯有在這個擇取無明業、逆業、苦業與願業、光明業、順性業,這兩個因緣所表達的。諸位善知識啊,一定會在這個法則上、在心智上,處處地、透徹地、清晰地、不要保留含糊地去審視觀察與運用。 昙鸾法師通過天親菩薩的這個文字,天親菩薩通過這個文字來表達《無量壽經》的實質內涵,《無量壽經》來表達我們心地順性莊嚴,阿彌陀佛所證實的真實功德。所以步步深入,令我們趣入自身心智的自在力所在,就是自在所在、自性所在,令一切眾生出離無明沉淪。 寶樹寶欄,互為映飾。是故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所以昙鸾法師做了一個好樣子,不把話扯很遠,馬上把你拽回來了。我們還看原注,前一句是原注,後一句還是原注,讓我們回歸到這樣的善知識的法則中,不至於迷失。我感覺這是一個十分恰當的說教方式。現在講就比較難一些。 那一年我們在這學《觀經四貼疏》,他們把它整理出了,八十萬字。我一看說燒掉,要燒又想整理了一年,又不忍心,以前整理出我都燒掉,這是不忍心燒掉了。八十萬字,總共四貼疏有多少字?純粹是胡扯八道,就是羅嗦的話,太多了。我們現在的人心智羸弱,你解釋不清楚,要反復地說,一個問題要講很多很多,還希望大家能理解,實際很多真是廢話。對善巧之人來說,都多此一舉啊;那麼對智者來說,要善於剝離吧。 好,我們讀下面的文字: ③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虛空莊嚴功德成就,水、地、空——這是三個功德成就。這四句偈子,天親菩薩的文字很美啊,很優美很優美,雖然翻譯過來了,還是很優美。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不用解釋這四句話,讀一讀人心裡感覺很美妙的。 此四句,名莊虛空功德成就。 我們看我們這個虛空中莊嚴是什麼呢?烏雲呗,好的時間有彩雲,平常時間有白雲,要是天晴得十分好是藍天,其他還有什麼?鳥飛,還有什麼?沒有其它的了。 他這個說“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我們有時候會看到殿堂,我們這個殿堂就是太簡陋了,有的很多地方殿堂裡面很莊嚴啊。寶交絡,羅網什麼,幢幡什麼的,種種莊嚴具。 羅網遍虛空,那人呼吸不是不舒服嗎?不是的,這是個比喻,是我們看得見的一種形象比喻。要是直接把極樂世界的莊嚴給我們說,我們沒法了解,所以是類比說。 還是希望各位順性去建立國土,或者說念到諸佛悉皆現前,能得見極樂世界,肯定你再看這話,你認為它太腼腆了,它肯定說的不相應,因為這個喻說,終不如實。它不是如實的說,是喻說,打個比方,這麼說。 實際象寶交絡、羅網,我們知道,我們能感知得到,要不然那沒法說,光明網相,莊嚴網相,我也講不通,要是離開比喻我也沒法說。我也說不來,不知怎麼說好。 “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此四句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 它這個土又讀(du)嘛,國土(du)。為什麼讀國土(du)呢?台灣人都這麼讀的。 煙雲塵霧,蔽障太虛。震烈[雨/替](雨聲)霍(大雨),從上而墮。不祥災(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陰氣),每自空來。 就是怪異的天經常會出現。 憂慮百端,為之毛豎。 我不知道這個毛豎,大家有沒有感覺。有時候到特別怖畏的地方,人就會毛孔冒冷氣,毛骨悚然嘛,炸起來了,毛豎。 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國土,寶網交絡,羅遍虛空。鈴铎宮商。 鈴铎,“铎”我們看不到了,古代人那個編鐘,有鈴有铎。铎大概是那種東西,是個單板子,鈴是個圓的,編鐘嘛,就是圓的;铎就是一個一個板板,一打“叮叮”的出宮商之聲,是那樣子一個。這解釋的是“大的鈴”,我見過铎,铎是一個發音的金屬板。現在南傳佛教,化緣的時候還敲铎呢,那叫铎,我們那叫雲板,拿那一敲,“叮……”人就出來了,就拿著大米出來了,他們就那樣的。兩個人抬著一個那個東西,跟我們的雲板差不多,但特別厚,一敲那聲音很響的,“叮……”一個村子都聽到的,大家就都出來,一個人捧碗米什麼的,他們版納還是這樣的。 鈴铎宮商。鳴宣道法。 實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風聲、雨聲、鳥聲,乃至說火車叫、汽車叫,什麼聲,也是在宣化無常、無我、苦空,實際是一樣的。有時候我們只是說迷失了自己的心,認為他沒有宣化。你看什麼聲音不是無常的?什麼聲音不是無我的?什麼聲音不是寂滅寂靜的?都在宣吐法音,只是說我們沒有法心,沒有道心,所以聞不到。 鳴宣道法。視之無厭, 這還真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這個心智,讓我們心智造作得到滿足,人一滿足就寧靜下來了。那我們通過觀察滿足了,人心就不再造作了;人不滿足的時候,心一下子都不休息啊,這樣那樣,那樣這樣……永遠不休息,很苦很苦的。 以前在家的時間看他們准備裝修房子,買這個材料那個材料,跑跑,跑半個月以後,煩的,累的啊,不滿足,蓋完了,還是這不行那不行,拆掉重新來。 “視之無厭”。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不順性實在是不容易建立。你今天看著好,明天看著就不合適了,不相應了。 懷道見德。是故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一切的所示現之物,皆是順性建立故,所以宣吐妙法之音。那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中,能不能觀察到萬事萬物的本性呢?若能觀察得到,那麼亦會處處聞得道法之音,乃至宣布道化,利樂世間有情。你看我們平常凡夫的無明心智中就是染著,對待善惡取捨,就是不完美不具足,總是有掙扎的東西,所以這個虛空莊嚴是令我們在一切時處所涉及的法則,莫不都是在聞法、修法、行法。 極樂世界為什麼有這樣的莊嚴呢?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所興起大悲願力所促成。我們通過這二十九種觀察,一定會進趣一種心智,什麼心智?順性者滿足,順性者安樂。在阿彌陀佛令眾生滿足的這些願望的加持下,令我們得見自性安樂,要不然我們與性德的距離特別大,沒有彌陀的修德的回施,我們與性德的認知的機會基本上是沒有的。我們經常在虛妄的執著差別造作的修德中、修持中去徘徊取捨,很難與本性的清淨的種相相應。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這個信量(61:40)二法中徹底揭示了,令我們進趣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本來廣大、自性本來具足的心智,讓我們自我了解。天親菩薩在十七種莊嚴中以總相,乃至十六句細相分中,處處令我們得見自性,得見自性安樂。 行,我們還讀下面的文字。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雨花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這個說雨功德成就,我們以前讀雨,它這個讀雨(欲)加重了一下,這個雨就是普遍的供養,普遍的實施的一種法則。雨花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 昙鸾法師特別有耐心的在每一種莊嚴中,都這樣來引導我們,讓我們對比觀察。在凡夫心智中,對比是很重要的一個擇取的動力。那麼大取大捨的狀態歸入了不取不捨的法性,要沒有這種大取大捨,我們很難厭娑婆,信極樂;很難厭逆性,順性回歸;很難厭苦向樂,很難這樣做。所以他不斷地耐心地,在每一個莊嚴的語句之後,這樣不斷地引導我們。“佛本何故興此莊嚴?” 見有國土,欲以服飾布地 印度人有這個習慣,我們中國人沒有。中國人把衣服鋪到地上去讓人踐踏的概念沒有。我們中國人的衣服從“胡服騎射”那個成語以後,基本上裙子就斷了,就開始穿胡服了。這種一兩千年的機制大概是有的,起碼七八百年吧,這個機制太大了,我們的衣服現在就緊緊的裹在身上了,已經不可能了。那最早中國人的衣服也是衣裙,它方便,一拉出去就是地毯,你知道嗎?想想我們中國人這個衣服,沒辦法。 現在到印度,你看一看,白衣什麼的還都是披單,它有這個風俗習慣。欲以服飾布地,因為尊重故,他有這個習慣,好比說有聖者來了,他把衣服鋪過去以後,聖者從這上面踐踏過去,走過去以後。他就生起極大的歡樂,感覺受到加持了,他把這個衣服帶回去穿到身上,感覺很榮耀,很喜悅,跟聖者結了一個很好的因緣,供養的因緣。 我們都讀過釋迦佛因地的故事,他就把自己的頭發解下來,就鋪在那個地方讓燃燈古佛走過去,不至於腳踏到泥土上。實際那個泥土是帝釋天化出來的,就是看你咋辦,他們都鋪,把所有的地方都鋪好了,忽然出來一塊泥巴地,燃燈古佛要走踩到泥巴地上。實際就是看你發心嘛,你不是說你發什麼心供養佛嗎?沒有衣了,衣供養完了,就把頭發解下來。我們和尚就沒辦法了,怎麼也沒辦法了。這是釋迦佛的因地嘛,我們都讀過這個故事,他是這種習慣。 現在到印度,有些地方還可以看到這種機制的。我們到版納的時間,他就把白布,一匹白布扛上來了,我說你干什麼?鋪地。他們就砍芭蕉葉,一砍一個芭蕉葉,來給你鋪鋪,讓你走過去。那我們漢地的時間就是給你鋪個地毯什麼的,我都不主張我們用地毯,那迦葉尊者來了我們鋪什麼呢?一般來我們都鋪個地毯。迦葉尊者來,我們鋪什麼呢?建好了再說吧。 欲以服飾布地。延請所尊。 他這個習慣呢,現在在熱帶地區還都是有的。因為熱帶地區的人赤足,不穿鞋子。所以那個衣服鋪到地上,很尊貴的一個狀態了。要我們穿了鞋子,釘上釘子,你有什麼用了,對不對?還給你鋪那個有什麼意義,對不對?世尊在世的時候,托缽是要赤足的。我們那個地方,我去托缽,到版納、到其它地方托缽,也必須得赤足的,不赤足不行。因為什麼?世尊都赤足,你怎麼能不赤足,對不對?我到東北有一個出家師父就問我:“你驕慢什麼,法師,你怎麼不把鞋脫掉?”我說:“這大冬天這麼厚的雪……。”他是因為他赤著足呢,他行頭陀。穿一個夾衣,就光著足,“踏踏踏”走過來了。我們在一起用了餐,他就批評我,說你一點都不象佛陀的弟子啊,你怎麼穿鞋子?我說慚愧、慚愧、真慚愧。 我們中國人的習慣,加上氣候的差異。要是到了南方你要穿了鞋子,你沒法活人吶。雨水多,雨水是很多的,“嚓嚓嚓”一下雨,你那鞋子沒法穿。過去沒有膠,象我們現在人這個膠制品,這個制品,那個制品。過去都是布鞋子,皮鞋子,一有水就踏濕,踏爛了,所以說赤足是最好的。就是根據自然環境,帶來的一種風俗習慣。是這麼個因緣吧! 或欲以香華、名寶,用表恭敬。 我去印度的時間,他們給了我很多七寶寶石,什麼珍珠瑪瑙,反正很多,背了一大袋子去了,到那就……撒習慣了,現在看到就想把它撒掉,現在還是這樣的習慣,一看就想把它倒掉,就找到好地方趕緊把它倒掉,養成習慣了,什麼都是個習慣。象我們一般人習慣什麼?珍寶!多多益善,是我的。那他們的布施的心是什麼?珍寶多多的,撒出去,這是個習慣問題,這也是個習慣。 香華,名寶。現在放光寺我看他們有時候……雲南的花多呗,就買了花撒花。實際在內地這太奢侈了。享受過天人的生活一樣。過去是天人散花,散的天花,要是我們要打七的情況下,你要是因緣好的話,天會降花的。但你要業報深重的人,你看落下來是樹葉子的,或者刮過來是灰塵。你若是善根成熟了,落的的確是花,種種天花,柔軟美妙,香氣芬芳,周邊光相,那個花落下來有光的。 要是我們業力成熟了,刮黑風,是這樣子的。我到甘肅下過一次土嘛,我說真是稀罕,天降珍寶,下土,他們甘肅下土。(有人問是沙塵暴嗎?)不,不是沙塵暴,它那地方總下土,明明就是下土,天全部都是黃黑色,好了,你站那用手一接,一層土,下土。那也是珍寶嘛,黃金,天降黃金。 用表恭敬。而業貧感薄, 那有人沒有珍寶供養怎麼辦呢?我們去菩提迦葉之後,我就在佛的菩提樹那個地方,我就把一袋子珍寶放那地方,他們誰來誰摸走倆,我說挺好的,供養他們了。在釋迦佛證道的那個座那兒,就供養很多人,他們就在那摸,很好,跟大家結個法緣。要是沒有(珍寶)怎麼辦呢?沒有,你就沒法供養了。這個可能就為了滿足這個因緣。 是事不果, 那心裡有虧欠吶。 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常雨此物, 常雨七寶,我們對這一定要真正的常生供養佛的心,不要把好東西都裝在自己的口袋裡,經常供出去最好了。尤其是佛法僧三寶,稀有聖地。你穿金戴銀白搭,我告訴你。有時候還沉重,對不對?有人還會搶還會奪的,你供養佛那是無窮的出世入世福田。對不對?他們這個感觸很大的。我們中國這個佛牙捨利,到泰緬的時候。他們那些法師回來和我說,我們站不起來,戒指什麼的……,坐在那個地方壓得站不起來,走不動,太多了,人往那投,把他們搞的一壓站不起來,實際是真是很感人。就是說,你看,佛有遺骨於世啊,令眾生誠心供養,也很感人嘛。 “願我國土,常雨此物,滿眾生意。何故以雨為言?恐取著雲: 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呢?他又設了一個問: “若常雨華、衣,亦應填塞虛空。 天天下、天天下,不把虛空填滿了? 何緣不妨?”是故以雨為喻。雨適時則無洪滔之患。 就是適量嘛,適量的雨水,不要太多了。太多了,真嚇人。七五年發水那年,很多大人嚇的,感覺惶惶不可終日的,我們都去游泳跑著玩去了,沒有感覺,可能孩子幼稚無知吧,很多大人嚇得臉都變色了,那大水過來,嗚嗚就過來了。我們去游泳去了,大人嚇的臉都臘黃,那就是洪滔啊,可能現在我遇到了也會害怕,十幾歲的小孩沒有感覺,一點感覺都沒有。 安樂報豈有累情之物乎? 你看我們娑婆世界的東西,累人真是這樣的,我不知道大家對家具、用具、房屋有沒有感觸。有個居士跟我這樣講的,打個電話說:“師父啊,我煩,我想逃跑。”她就想去寺院的意思,因為照顧家庭,我說是不是照顧房子累了?她說六七百個平方天天擦呀擦呀,把我累死了。我說活該,誰讓你沒事惹那麼多煩惱,對不對?以前我感覺家具這個東西就累人,開始是個新鮮嘛,買回來又打掃什麼的,半年以後到處都是灰。 象我們這殿堂一樣,真得打掃打掃了,都是灰。現在誰是香燈,你來打掃打掃,太髒了,地板……沒有一個地方不是厚黑厚黑的。不行就大家打掃打掃,那上面太髒了。不行就換個負責任的,香燈不負責任太不行了,這地方太髒了。你們商量商量,找一個願意干,願意做的人。干淨一點,你象這個沙彌不是做下來了嗎,殿堂,後面的果報咋辦?太髒了,裡面的灰……從第一天我看就這樣,我們每天捻香,用最恭敬的心供養佛,一摸,每次摸一把灰,我說香花供佛還可以,以灰供佛,心裡不舒服啊。你就是你再沒有分別心,還是凡夫,要麼替一替,要麼換換人,不行啊,不合適。 那麼沒有累情之物。你看我們自己用的東西啊,什麼累了?你感覺不願意干就是累了。極樂世界沒有累,因為它是隨心所現,房子想要七百平方,就來七百平方,想要隨身,就剛好丈尺就可以了。宮殿欲大則大,欲小則小,所以沒有累情之物,我們在這個世俗之中真是太容易累了。 經言:日夜六時,雨寶衣,雨寶華。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復如故。用訖入寶地,如水入坎。 這個文字,我們讀《無量壽經》都會清晰,會讀到這個,到彌勒佛降世的時候,我們大地上的用具的東西就是這樣子的,髒東西它自然會有蓮花一開,髒東西進去了,一包,沒落到地下了,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就那樣。我們現在太沒有福報了。垃圾,放光寺這麼個小地方,這麼幾個人的垃圾,常願師我們研究了四次了,也不知往哪兒放。跑了幾百米以外才看到個地,建個垃圾室,就是垃圾沒地方放,拖累我們的東西太多了,實在是五濁惡世。要是蓮花一開,髒東西往裡一放一合沒了,多好啊!這人福報差別太大了。那時候也不用清潔工,什麼也不用用了,對不對?他自然福報啊,在《彌勒下生經》講的很清楚的。真是這樣子的,這不是神話,就是果報差別,因果報應差別嘛。 是故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它只顯華衣,沒有顯香普薰的實質內容,他到這就止住了,可能昙鸾法師不好燒香,或者他那個時代不燒香。但這個無量香普薰啊,在佛教來說,香者,守護戒法,名聞十方,令一切眾生信心生起之清淨,此為妙香,此為普薰。這個地方善知識也沒有燒香就過去了。 我們提一下,就說戒得清淨,名揚十方。令眾生聞者生起信心,清淨信心,那就是普薰法界啊,戒香普薰。我們燒香也是這樣子的,你要很重的燒香,果報很好的。但你要燒香,可不要自已去說,我為了貪圖嗅這個香味,我才燒香的。要有供佛之心,供養淨化世間之心,令眾生離熱煩之心,這樣就比較有意義。 好,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它這個地方要強制的講一下,要不講,我們就對“佛慧明淨日”,對這個“佛慧”無所了解,佛慧以別九界智慧差別,所謂“佛慧明淨日”。佛慧者,菩薩、聲聞、緣覺、人、天、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這種種類不能名佛慧。雖然本質一如,那我們先不管他,先說這個佛慧,佛慧明淨日。除世,這個世是三聖世間,不管菩薩、聲聞、緣覺,這樣的世間,不管是人、天、修羅,這樣的善道世間,也不管地獄、惡鬼、畜生,這樣的惡性世間,這個世間癡闇冥一時除盡,是佛慧所現。這個地方要有個概念,沒有概念,你對淨土法門的完整了解,就是阿彌陀佛的報德的了解,是不會有深入的。這個地方不敢含糊。所以“除世癡闇冥。” 前一段我們在講這兩句話的時間裡,把這個癡者,因為未盡細微惑故,未盡一切業習故,所以是為聖道之癡。所以佛所見故,佛見這些菩薩、聲聞、緣覺,種種善巧,種種威德,視為癡相。何以故呢?沒有究竟圓滿故。那麼三界忽明忽暗,好比說我們這個六道眾生,色界、欲界、無色界,此有善惡有情,若明若暗呢,無有一定,所以視為暗。那麼地獄、惡鬼、畜生,但有其苦,所以稱為幽冥眾生。所以 “除世癡闇冥”。以判九界有情,鹹得大利的真實功德。 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項背日光,我不知道大家見過人帶項背光的有沒有,就是背有光,項有光,稱為圓光。沒有見過?我見過。大家都沒見過,我見過。你看,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佛教,這個聖賢之類皆有背光項光,項光就是腦袋殼上冒出的光,後光就是後面這個光,這個它是個名字。日光是圓光之義。 而為愚癡所闇。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癡闇, 昙鸾法師這麼講,比較直白,講九界呢,能破九界之癡闇冥,我們就有一個比較親切的感知吧。因為有人貪色界、無色界安樂,就是貪圖禅定,貪圖種種功夫,這一類人只能墮到色界、無色界,就很好的修持了,很大的功夫了,他沒有去處。再一類有情貪染於善報,那這樣的人只能生欲界天,沉淪三有。所以以此,佛要破暗,這樣的暗心。在這個地方用功夫的人很多,“除世癡闇冥”。有人向往菩薩聖法六度萬行,有人向往聲聞獨覺之解脫,佛在這個地方還是“呵”的,這亦是暗冥之心。 《無量壽經》處處講發無上菩提心,我們有時會忽略這個問題的。我向往善道還不行啊?我向往禅定學功夫還不行啊?不行的,差的太遠了;你說我修聲聞道,得寂滅涅槃還不行啊?不行,差的遠了;你說我觀十二因緣得獨自覺悟還行啊?不行,差的遠著呢;六度萬行自他二利還不行啊?還不行,差的遠去了。為啥呢?沒發無上菩提之心。這個淨土一法就是令我們發無上菩提心,要不然與此法不相應。 所以《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皆以無上菩提心為根本依止。果地覺為因地心者,佛的果地覺,這個地方,佛慧明淨日是特定宣化出來的。它不渴望你修善惡福報,不渴望你修種種禅定功夫,那麼這也是三業之功,出不了三界。也不希望你修聲聞緣覺,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這就是大智慧的心、大願的心。這一段文字也是為了令我們對三界之善、三界之功夫,有一個逾越;對賢聖不究竟法則,有一個逾越;直歸無上菩提。 學佛的人往往對這個地方不太樂意真正去了解,在這地方不下大功夫,就會丟失無上大利。尤如佛在《無量壽經》上講,你就會擇法不究竟。擇法不究竟的時候,你這個報德、你這個功德,必然不究竟,發心不易成故。看你發什麼心,必然進趣什麼樣的果報。 所以佛在這個教言中,勸我們發無上菩提心,遵從無上道業。所以世間善惡之報莫遵循;三聖道——菩薩、聲聞、緣覺之類,莫遵循;但以佛覺,但依佛教言,但念佛,但成無上菩提,一生成就無上菩提。要是我們還發聲聞緣覺的心,你這一生怎麼能成佛呢?這跟大話小話沒關系,是跟緣法有直接的關系。 現在很多人在這個法義上抉擇不清晰,就貪圖世間的善惡之報、苦樂之報,貪圖世間的功夫之報,就是期盼神通啊,期盼功夫啊,期盼禅定,結果未出三界,修來修去還是三界生死之途。發心沒有出三界故,這個地方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雖復項背日光,而為愚癡所闇。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癡闇。 入佛智慧, 這個地方最主要是入佛智慧,所以聲聞、覺緣、人、天、修羅,非我所期盼,所以入佛智慧。 不為無記之事。 一般象這非想非非想天,沒除無記之業,不為大方便自在,所以尚在三界沉淪。 亦雲安樂國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 因為所有淨土行人所依止的,皆是以阿彌陀佛成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功德相安立所回施;非是聲聞緣覺菩薩、人天善法所能涉足;人天善法、聲聞緣覺菩薩所能回歸,如此而矣。所以回向回歸視為方便。要不然我們就會走一個彎路。與不了義教,與不了義法則去勤苦行持,一生與無上菩提不能得以真實成就。 故能除世闇冥。經言:“或有佛土,以光明為佛事。”即是此也。 以光明功德普作佛事,照耀眾生,鹹趣無上菩提。這個照耀是“佛慧明淨日”所照,是佛慧所照,非菩薩、聲聞、緣覺、人、天所照,這個地方要有一個清晰的區分。不至於我們於無上菩提心,生不起抉擇。那你可能發的不是無上菩提心,有人真就是發的聲聞緣覺的心,有人就發的菩薩的心,有人發的就是好好做人(的心),先做一個好人,那你就先做個好人了。 現在社會上的人就在這個淨土法門上,不引發大家發無上菩提心,這一生真是沒救了,沒辦法啊!這個彎路就大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天親菩薩、昙鸾法師處處給我們作究竟的依止,要以佛慧之日、佛慧之願來照了覺知一切世間差別。 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我們把莊嚴光明功德成就這段文字作了一個學習。我也希望大家在這個無上菩提心,這個發心處去善思維觀察,無上菩提心與一般的菩提心,菩薩、聲聞、緣覺、人、天之菩提心對比,我們要有個鮮明的清晰的認知。若不然就容易一帶而過。 時間到了,謝謝大家,明天繼續學習。 錄音記錄:明璃
此四句,名莊嚴水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國土,或澐溺(江水大波,謂之澐溺)洪濤(大海波),滓沫驚人。或凝凘(流冰)[冫+夾][冫+枼](凍相著),蹙(迫)枷懷忒(失常)。向無安悅之情,背有恐值之慮。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種種寶華,布為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是故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此四句,名莊嚴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嶕(高貌)峣峻嶺,枯木橫岑。岝峉(山不齊貌)陉(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無崖),莦(惡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茫茫滄海,為絕目之川。葻葻廣澤,為無蹤之所。菩薩見此,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的無所屬,亦非不屬。寶樹、寶欄,互為映飾。”是故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煙雲塵霧,蔽障太虛。震烈[雨/替](雨聲)霍(大雨),從上而墮。不祥災(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陰氣),每自空來。憂慮百端,為之毛豎。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國土,寶網交絡,羅遍虛空。鈴铎宮商,鳴宣道法。視之無厭,懷道見德。”是故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欲以服飾布地,延請所尊。或欲以香華、名寶,用表恭敬。而業貧感薄,是事不果。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常雨此物,滿眾生意。”
何故以雨為言?恐取著雲:“若常雨華、衣,亦應填塞虛空,何緣不妨?”是故以雨為喻。雨適時則無洪滔之患。安樂報豈有累情之物乎?經言:日夜六時,雨寶衣,雨寶華。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復如故。用訖入寶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復頂背日光,而為愚癡所闇。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癡闇,入佛智慧,不為無記之事。”
亦雲安樂國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故能除世闇冥。經言:“或有佛土,以光明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三種事功德成就
此四句,名莊嚴水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國土,
此四句,名莊嚴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嶕qiao(高貌)峣rao峻嶺,枯木橫岑。岝zuo峉ge(山不齊貌)陉xing(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無崖),莦xiao(惡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he。茫茫滄海,為絕目之川。葻葻lan廣澤,為無蹤之所。菩薩見此,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的無所屬,亦非不屬。寶樹、寶欄,互為映飾。”是故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他開章與收尾都用這個來收尾,實際還是讓我們來回歸到天親菩薩清晰的文字教言中,不讓我們走得太遠了,沒有太多的花名堂。現在講法容易與人造成混亂,就是脫離主體。這個在唐朝的時間批的就很厲害了。尤其是象道宣律師他們這些善知識,痛呵講席啊,象這樣設座的地方,就罵:“你是不是魔子啊,你下來!”就這樣子。所以未得五停心之前不許說法。(編注:五停心指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念佛觀、數息觀等五種停止、息滅心中煩惱魔障所修的觀想方法,又稱為五觀、五念、五停心觀、五度觀門、五度門。)污染世間,禍亂人心,妄自發明啊,痛呵,過去是痛呵的。道宣律師舉個例子說:過去《華嚴經》,就是這麼厚的《華嚴經》,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也就幾頁紙就寫出一個書。干什麼?解釋《華嚴經》。現在的人一品就寫十卷。越解釋越多嘛。我們現在,又在古人的基礎上一卷再解釋十本書。哎呀,世尊授過記說:如乳加水。就是一斗乳中十壺水加進去了,但得乳色,沒有乳味了。
此四句,名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煙雲塵霧,蔽障太虛。震烈[雨/替](雨聲)霍(大雨),從上而墮。不祥災(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陰氣),每自空來。憂慮百端,為之毛豎。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國土,寶網交絡,羅遍虛空。鈴铎宮商,鳴宣道法。視之無厭,懷道見德。”是故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9、莊嚴雨功德成就
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欲以服飾布地,延請所尊。或欲以香華、名寶,用表恭敬。而業貧感薄,是事不果。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常雨此物,滿眾生意。”
何故以雨為言?恐取著雲:“若常雨華、衣,亦應填塞虛空,何緣不妨?”是故以雨為喻。雨適時則無洪滔之患。安樂報豈有累情之物乎?經言:日夜六時,雨寶衣,雨寶華。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復如故。用訖入寶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10、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復頂背日光,而為愚癡所闇。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癡闇,入佛智慧,不為無記之事。”
亦雲安樂國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故能除世闇冥。經言:“或有佛土,以光明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這是所謂的光明莊嚴功德成就,想想在這十七種莊嚴中,什麼妙相,備諸珍寶性,都沒有離開光明莊嚴,光明功德成就。此處宣化是佛慧之日,大光統攝,一味光明。這種平等的回施,能除世分別執著之癡闇,令十方九界的差別癡闇一時消融,這個癡闇冥說的是九界差別。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復頂背日光,而為愚癡所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