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師: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五集
第二十五集 原文: (文字接上)如天帝釋生人中時,姓憍屍迦。後雖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猶稱憍屍迦。其此類也。又此《論》但言“二乘種不生”,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見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隴西,趙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種不渡。彼有聲聞亦如是。作如是解,經、論則會。 問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樂國既無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須復言無此三名耶? 答曰: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如人谄曲,或復儜弱,譏言女人。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又如舌雖語而讷口寋吃,譏言啞人。有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是故須言乃至無名,明淨土無如是等與奪之名。 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及龍樹菩薩所贊,皆似以彼國聲聞眾多為奇。此有何義? 答曰:聲聞以實際為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鸩鳥入水,魚蚌鹹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內容提示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論注的學習,我們現在繼續進行。 昙鸾法師把十七種國土莊嚴次第與我等宣化,欲令我們通過文字,來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種種妙相莊嚴,有一個完整的、感性的認識與了解。這個感性的認識與了解也是自身、自心的了解。 佛法不離心地,佛法不離現前一念,佛法無始無終,抉擇於現下,展現於未來,通達於過去。實在是名言之別,其本質無別。但取用之時,現過、現、未來;在言說之時,說善、說惡、說以無記。 法界雖顯十法界之別,一法界顯,九法界一時泯滅,所以眾生往往得見一法界之安住,不知十法界之圓滿,不得歸入一真。世尊以無礙智,以法界體性智,以大圓滿鏡智,以種種具足智慧,照了覺知世間,證實世間真實之相。與一切眾生宣化,令一切有情真實了解這個法界,運用自身的生命,成就無上菩提。 我們學習淨土法門亦復如是,從最初清淨莊嚴總相入手,得見阿彌陀佛所證國土。國土莊嚴實在是我們自心法性本然之清淨、本然之總相。此相非相,含納諸相,了無一相可得,是謂自性得見。如此得見可以通達建立一切法則。何以故?一切莊嚴莫不從此空性中流出,建立萬法唯心機制,所顯,為因緣所顯。緣起法滅之說,我們在學佛的機制中都能清晰地認知。 昙鸾法師次第地運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偈句,來逐漸地引導我們去深入了解自心自性。所說之法則無外乎自心之守護、自心之認識。 昨天我們把“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這一段文字學過了之後,又接觸了“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在“等無譏嫌名”處,所謂“大義門功德”,我們要有個細致的了解。說到大義門,就是大乘之門,易說難行。何以故呢?曠劫守護誓願,三大阿僧祗劫一時功成圓滿,自他二利,究竟具足。 這個功成圓滿是來自於一時的無上菩提心的發起,延續於三大阿僧祗劫的孜孜不倦地實踐。這是諸佛如來成佛的普遍機制所建立。我們一般在通教中,都是如是說教,如是認識。在頓教中不作如是說,象“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這樣的如實教言,捨去過去說的“開權顯實,但說一乘”,一切方便一時摒捨,直指根本,令眾生進趣無上覺路,就路還家,一時解脫。這個一時解脫,非是功利心,非是偷盜心,亦非是虛假心,但指根本真實利益,與眾生作以抉擇。這正是佛的大悲、大智、大勇。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機制中,得遇淨土教言,亦是我們的善根成熟,才得遇此法。我們能在這個地方來學習實踐它,不斷地熏修自己無始以來已被虛妄的業習所蒙蔽的心智,使自性的無礙光明徹底坦露,開啟眾生的大義門心智,也就是大乘心智。 大乘心智在我們漢傳佛教裡,現在由於宗教的斷層,我們中國人缺乏一個宗教的教育機制,就是相續性。實際這也不是這個時代帶來的,是從上一個世紀之初,從清朝帝王政府一直到民國政府,這一段時間裡,已經帶來一個砸爛孔家店、破四舊、立四新之說。那個時代已經造成宗教與傳統文化的破壞。這一百多年來,中國整個宗教機制已經受到了重大的創傷。 要是沒有宗教生活,來直接接觸這種覺悟者的生活、聖者智者的生活,那是十分難得難遇的,這樣的機制是十分難遇的。何以故呢?因為它是沒有基礎的。就象我們在這個沙灘上欲建築高樓大廈,這個房子是沒有基礎的。那麼,我們要是有深厚的穩定的宗教基礎,再來實踐賢聖之教,享受佛法的法味,那實在是很容易得到這個機制的。 那麼我們怎麼來彌補呢?阿彌陀佛以無礙智觀察無量剎土,設立淨土方便,欲令無善根眾生,或者善根成熟眾生,或者說極罪惡眾生,或者說善根向往眾生,乃至賢善眾生,發起廣大殊勝的這種一生成佛的利益,所以建立了這樣一個教言,就是淨土教言機制。這皆是以佛陀的願力,曠劫以來成就的報德事實,猶如我們娑婆世界的有情,所接觸到的現世的事實是一樣的:具足力量,具足業報,具足感受,具足受用,不是空泛的。 我們一般認為說萬法唯心,把這唯心就放在一種不著實的、一種虛迷的心智中去,實際不如是,業報如是,若苦若樂,業報如實在世間延續,所謂因果不虛故。假如我們能在這地方抉擇認知,那我們深達諸法空相,法無自性,在聖義谛得解脫,在平等心智中得以安住,在莊嚴處得以滿足受用,那你就是一個福慧具足之人。 我們執著於空泛之理,就會生相似的所謂的法性之見,稱為斷滅見,或者頑空之見。所以若人說空,說於頑空,此人生邪見,斷滅佛法慧命。何以故呢?無以因果妙用故,無以世間成熟故。你成熟不了世間,於世間多作減損。這一類的人,在我們漢傳佛教裡,創傷面比較多一些,就是所謂的泛空教育。對因果的愛樂與守護,因果不虛的如實認識不能深入實踐。所以多有僥幸、自欺、迷茫、徘徊、觀望,這樣的不能踏實下來,不能如實下來,不能安住下來,不能真切地了解萬法唯心的機制,就是自作自受。誰來作呢?心來作!唯心來作之時,就是虛妄的業緣。唯心來做,唯性來做,那就是苦樂,那就是苦業、顛倒之業、迷失之業。所以說萬法唯心,心作心受,心作心是。我們要是能真正如實了解這一點,就會深信因果,無怨無悔地來運用自己的生命,運用自己的依正二報,來自他二利。真正建立這種苦樂自在之國土。我們在這苦樂之中,不能自在,這就是染著所造成的。 “大乘善根界”,它的本質是自他二利的具足教言。 在我接觸過的許多念佛人的說法都是“我往生”、“我能不能往生”的話題。說“我功夫不能成片,我怎麼能往生呢?我業障這麼深,我怎麼能往生呢?我……”就是說我。不是不讓說我,是不了解這個法則的機制,很難隨順著佛法,而只是在自己的業習上去感知自己的業習變化,用妄想測知佛法,用感知、功夫來測度無造無作的清淨的總體,就是自性之體。所以違性起修,若善若惡,若苦若樂,循環不已,終是六道之業。這樣埋沒了許許多多所謂的現前學佛有情。雖是在嘴上學佛、念佛,甚至在做種種所謂的功德,但你離佛法是甚遠、甚遠的。何以故呢?昧失菩提心故,所作業皆是輪回之業。只是善輪回、惡輪回的差別罷了。 昙鸾法師乃至歷代善知識,在這淨土法門傳播與設教的過程中,孜孜不倦地來對我們傳達這種大乘的善根機制——菩提心的機制。昨天我們談到昙鸾法師的《往生論注》的時間提到“淨土一法,從上輩、中輩、下輩,無不是以無上菩提心為根本依止。你要是說:我不明白菩提心怎麼辦呢?了解一切眾生鹹能往生,了解一切眾生本有佛性,那麼隨順佛力鹹能往生。這就是大菩提心。這樣來認識就比較方便,平等智在這地方可以透視出來。 因為,要是單單通過教理來認識呢?許多有情這個機制就很難成熟。怎麼辦呢?一切眾生鹹能往生,這就是大菩提心。這能徹底闡述清淨平等的法性,令眾生愛樂,就是自他二利,一時在阿彌陀佛願力的攝化下,得以啟用、得以回歸、得以安住、得以修持。最弱的是你可以在這熏修,可以實踐。這個整體教言是沒有離開無上菩提心的。願往生心、願一切眾生往生心、一切眾生皆能往生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樣,我們大家念佛的機制就平等、清淨、安樂、沒有掛礙。要是說某一類有情能往生,那佛必有所礙;說某一類人不能往生,必有對待;說某一類能往生,必然不平等。這樣呢,阿彌陀佛的誓願就被這種知見、這種選擇所遮障,不能徹底地表達出來。我們沒有能力、沒有必要,我們沒有這樣的資格來遮蔽佛陀的這個願望,來遮蔽佛陀的這個願力,遮蔽佛陀的這個平等廣大的回施,我們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來這樣做。所以說淨土的教言清淨、平等、廣大。 我們接著昨天的文字(來學習)。昨天我們說到阿羅漢“實未得一切解脫,以未得無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脫,必應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我們都知道在《法華經》中所講,有化城之喻,凡夫心性羸弱,二乘心性亦復羸弱,無有悲心摧使故,無有願力所攝故,就會求於實際。安住化城亦是方便,所以世尊設欲阿羅漢應供方便,以令此類有情得以不墮三界,又能出離生死,這樣一個化城教言。雖未趣於究竟,但得解脫。這樣因為在利人利他分中,多不具方便。所以阿羅漢一旦業緣一盡,就取滅了。 象大阿羅漢說法第一,富樓那尊者,在五百結集之前,大迦葉尊者到須彌山上,去集結,告諸大阿羅漢勿為取滅,應使世尊教言廣傳於世。運用阿羅漢的通力到富樓那禅座的地方去通知他,富樓那當時就是在三十三天禅坐。他說:“是不是世尊取滅?”這個阿羅漢通知他說“是啊!世尊已經取滅了。”他說:“我和尚,就是捨利弗是不是也取滅?”說:“是,已取滅。”這時他生極大的厭離心,一時生起。十八神變之後就化作水,到迦葉尊者跟前,說了四句水偈,隨即就取滅了。他們的心智呢……他是說法第一的善巧者,象我們現在看到的經典,本來應該由富樓那尊者來宣化的。富樓那尊者的說法能感動許多世尊所不化有情,稱為說法第一。那為什麼不能使他善巧的語言、感動人心的善巧傳播在世間呢?就是因為他沒有悲心。他只是一聞到世尊已取滅,和尚已取滅,不能忍受於此世間,所以一時取滅了。當時世尊欲取滅之時,八萬大阿羅漢同時取滅,因為不忍聽聞世尊取滅——在世尊取滅後,他們再取滅,他們是不能忍受的,所以在世尊取滅之前,他們先取滅了。他們的善巧已立,所作已辦,亦不拘於後有之業緣纏縛,此類有情剛好利益世間。他們為什麼不利益世間了呢?就是願與悲二法沒有真正地建立。此類稱為定性聲聞(編注:回心聲聞、緣覺聲聞、有學聲聞、定性聲聞)。他們住於寂滅中,雖然得以自在力,而無利於世間。 現在在我們這種環境中,這些大阿羅漢都有住世的。世尊取滅之時,喝令十六大阿羅漢不准取滅,說以待彌勒教言住世,傳播世間,汝等勿取滅。我們一般看到的釋迦牟尼所作的一個壇城教言,就由十六阿羅漢所護持。他們這十六個阿羅漢是不准取滅的。就是說你以什麼身份出現都行,但是你不准取滅。是佛喝令他們不准取滅的。但以聲聞心智來說,你不讓他們取滅,實在是太難了。他所作已辦,他一旦完成自己的使命,他決定就取滅了。因為啥呢?遠離了造作的心智。造作已經和他們無緣了。因為他沒有悲智的心願故,他認為所有的作業都是虛假的,不相應的,是虛妄造作出來的。這種心智不能廣利有情,不能把淨土一法廣延於未來。 這就看出來:我們要是在這個地方認識不清楚呀,就是我們如果有聲聞心智,你修行稍有一點成就,你就會貪利於這種所謂的實際之樂——就是寂滅之樂。有的人有禅定,就貪著於禅定之樂,這是很容易染著的地方。 所以說修法中是有許多難緣的,淨土一法遠離因緣,遠離種種五十陰魔的障緣。一些有情自以為是,少有染著,就是色、受、想、行、識,各有四種魔難機制,不一定到哪個地方你就被耽擱了。有的被陰境所騙,比如我一坐,有了一個什麼夢境,有什麼一個境界,天人鬼神來告訴我說什麼什麼了,他當真了,後來就真的被鬼神所指使了;有人有禅定,看到自身放光了,天人來贊歎啊,其他聖人來贊歎,就自以為有所證了,就落入妄語中了,就是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有的人產生神變善巧就去游戲去了,結果忘記了利生之正務。這種種機制中,障緣甚多。所以說:生於無佛之國土,修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這個法得不退轉,甚難甚難啊! 我們一般凡夫所設的機制,無外乎是善惡、是非、無記的對待罷了。了不起的有一點境界,再了不起的有一點禅定,於無上道業實不相干吶!何以故呢?真正有無上道業之心智者,於法精進無礙,無所捨離,他不捨棄這個因緣,說法無厭,求法不倦,精進於無上道業。 象我們現在這個人壽百歲之時,在釋迦佛教化的機制下面,一直到人壽十歲,增劫反過來到人壽八萬四千歲這個機制中,一直到減劫人壽十歲,我們人是極苦之滑坡,越來越苦,越來越驕慢,越來越自大。什麼叫自大,就是越來越……越來越……越自大他越減損故。我們要真正很調柔,很謙下,人就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大,越來越福報具足的。那麼我們現在的人為什麼越來越……?他們看到釋迦佛以前應化的遺跡,釋迦佛就是丈六的身子的;有罪惡有情,就是釋迦佛在世的有情,見釋迦佛,五尺黃臉比丘。就是罪惡深厚的有情見到釋迦佛,見到他就是五尺黃臉比丘,就和我們現在人差不多一樣高,因為罪惡深厚故。那再罪惡的人呢,聞名尚不得聞,況且見呢? 我們現在睜得是什麼眼呢?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一定不要認為你很幸福。我們現在人驕慢的機制是充塞到我們生命的自頭至尾,因為在減劫中,什麼叫減劫呢?就是這樣減的,各個都這樣認為,各個都認為自己很好,都自我感覺很好,哪怕是很苦很苦的人,他也感覺很好。要不然就是怨天尤人,心外求法,責怪這個,責怪那個,就是在自身心智中不能了解共業的業報。在減劫之中,減劫之中呢,你無所愛憎,只能是苦事,極苦之事,你應該怎麼來審視極短之生命,極薄微之福德。過去人抓把土就可以變成寶石,我們現在抓把寶石可以變把土,你還有什麼福德呢? 現代的人浪費時間最不惜手段,浪費自己的道德最不惜手段,自慢自诩最不惜手段,被他方有情所摒棄。我們象垃圾一樣,在無量無邊的剎土中。因為啥?因為你的心智你沒觀察。(這樣說)不是在貶低有情。我們自身都在共業之分中啊!一直在滑坡,一直在滑坡……不相信可以做個記錄:你現在把你自己認為所有的高明的東西都記錄下來,三年以後,你稍有善巧的時候,你就會看到你過去的惡業是多麼的痛苦。現在我們的心的機制是什麼樣子? 一直到人壽十歲,這是個不可抑制的一個滑坡,道德、福慧都在不斷地……人的性越來越剛強,越來越自诩,越來越自以為是,一直到人壽十歲,人相互地侵殺已盡,這時候大家才忏悔,慢慢地調柔調柔,到人壽八萬四千歲,彌勒佛再降世。 彌勒世尊發這樣的願:設我做佛,人天福德第一……衣食自然,方度眾生。我們現在這樣什麼是自然呢?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勤苦,勤苦下來,心裡留下的是什麼呢?是感激嗎?不是。多是怨恨,多是是非,多是相互地傷害。我們真是學佛嗎?學佛是什麼呢?是利樂一切有情,成就無上菩提。你是利樂有情嗎?所以說三界甚苦啊!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是不警覺的情況下,許多學佛人指指劃劃的,好比說到寺院裡來,賊頭賊腦的,想占點什麼佛教的便宜呀!佛法的便宜呀!沒有奉獻的心,沒有捨離自我的心,沒有愛樂道場的心,沒有利益有情的心,結果善鮮惡熾,不能自拔的鬼神之業,現世你做一個人的樣子,你的心已經成鬼神了。有的人偷盜,有的人妄語,有的人設種種業,不斷地累積著、累積著……後面的果報怎麼辦呢?我們不知道,不知道你自己就慢慢地受,慢慢地承受。你要是不怨恨別人的情況下,不怨恨周遍的環境的話,你沉靜下來,看哪一個業不是自己造出來的,沒有一個業不是我們自己造出來的。再一個就是共業,共業真是苦,共業太苦。 我下去走了一遍,到蓮花石走了一遍,上來的時候,眼睛冒著金花呢!哎呀!我說苦啊!走一路,就說苦啊,苦啊!這世間苦啊!因為這色身不自由啊。想用他呢,不方便啊!它給你帶來沉重呀、疲憊呀、無力呀,五陰之苦啊,拖累著你的知見,拖累著你的願望。 諸位善知識,我可能是說,我這樣的人的福報薄,不是!我感覺到在共業中我們要善於觀察。大家會觀察我們集體的共業,往往就會怨恨別人怎麼樣,怨恨環境怎麼樣。要知道這是共業的現狀,在這共業中,我們可以守護佛法的利益,來利益這共業中的苦難有情,令此沉淪有情得以度脫。就是不沉浸於這種苦難的減劫之中,所以說往生安樂國土;或者說現世已得往生抉擇,雖在此土中饒益有情,共同往生,於佛法畢竟得以不退轉。要不然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臉一拉、心一抹,就怨天恨地的。我耳朵每一天在這個院裡聽這個東西呀,我這耳朵有點兒背,現在有點兒聾了,聽不到了,但是還是能聽到怨恨的多,是非的多,苦難的多,沉淪的多,利他的少啊!要是我們真正的交流的是利他之語、愛樂之語、幫助之語、消除怨戾之語、慈悲之語、真正是善良之語、誠實之語,那大家真是善哉了。我們是不是這樣子呢?自他二種鼓勵呢?我感覺諸位善知識應該善自觀察。 在三界中說利他,說容易說,我不知道我們每個人能做幾分利他之事呀?佛者有利他分,一切眾生被他利。我認為在這個娑婆世界裡,我們要想得到利益,只能仰仗三寶加持呀,彌陀慈悲不捨,有他利分。你說我們能利他,利他也是仰仗三寶的加持,阿彌陀佛的回施,隨順這個力量,回施有情。利用這個力量攝化有情,得到所謂的佛陀之力的利他、我們的自利之分。在佛陀功德的利他分上,我們得到自利分。 諸位善知識善於觀察,你真正有利他的東西嗎?你真正能利他嗎?利他是真正的無我者、智慧者、慈悲者、於世俗中無一切貪戀者、究竟心智圓滿者,法性周遍者能利他。其他人我們怎麼能利他呢?所有利他莫不是自利的一個善巧罷了,莫不是自利的一個調整罷了,莫不是走出我、我所的一個方便罷了。 “此人更不生三界”。我們在這個三界中,實在是沒有三界可得,但是你蹲在這個業力中,你還有我、我所的時間,你就不能自拔。你還為明天設想的時候,你怎麼能利益別人呢?我經常聽見有人說:“我今年怎麼樣,明年怎麼樣,後年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我說:“是,你可以怎麼樣,也可以這麼樣、那麼樣,但是你就是現在怎麼樣你老忘掉了。”現下不知道怎麼樣,總想著未來怎麼樣;現下不知道圓滿,現下不知道清淨,現下不知道利他,現下不知道熄滅貪嗔癡。於未來熄滅,於未來利人,於未來安住,何以安住呢?不是自欺嗎?一定要警策自己。 所以說,此人更不生三界,我們願意生在三界嗎?三界是不是火宅呢?“三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這個呢,昙鸾法師給我們做了一個抉擇:色界、無色界、欲界之外,出淨土之外,更無生處。不給你方便了。那我們不往生淨土,就在三界。這就是你兩個路,你自己選擇了。 不在三界生,那就是極樂國,沒有斷滅處的。不希望你到這種實際國土,就是阿羅漢所居住的實際國土,取滅之處去安住。那你這樣還要有回小向大的喚起,就是更生之喚起,如黃鹄持子安,千齡更起。我們還等待這個有什麼意義呢?昙鸾法師就抉擇了這個地方,不給你化城,除三界外,就是極樂世界。這樣呢,令我們有一個進趣的方便。當然這不是二次教言。有人說;淨土教言搞不好就搞成二次教言了:要麼就是沉淪呢,要麼就是成佛啊。是不是二次教呢?也不是這樣子。 善根不成熟的有情,他是聽不懂這個教言的,他只是說被這個種子攝化了,如此而已;善根成熟者,深了達這些善知識乃至諸佛菩薩的究竟悲心所在,遮蔽我們這個虛妄的擇取,就是三乘擇取、二乘擇取,讓我們發無上菩提心。這是引發有情唯以無上菩提心的一個教言,就是不給你三乘的設置,也不給你漸教的設置,只希望我們一生成辦無上菩提。末法時代的人剛強、好強故。所以呢,一生成辦還是配合我們的心智的。 我不相信有人會這麼說:我不想這一生出離生死,我想多生多劫沉淪,以後再說出離生死。有沒有這樣的有情呢?除非是愚迷有情,貪戀世間之有情,這樣的有情,我們很難去說他什麼。但這樣的人呢,不是愚就是狂啊!所以印光法師說過:“不願往生之人,不愚即狂。”你昧失了自己的心,你不怕沉淪,不知沉淪之苦,那是沒有辦法的,要真正地知道沉淪之苦了,沒有人不願意出離。出離,那莫過於淨土教言,就是一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教言,恆斷於生死流。這個教言不論你凡聖,但是隨順,一生成佛啊!這個沒有誇張啊!這是十方諸佛所贊歎,十方諸佛所印許,十方諸佛所推崇的教言。所以說:“三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能體味到昙鸾法師,依止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給我們猛推一掌啊,令我們進趣無上菩提心。在誓願中、意樂中守護無上菩提心,就是一生成佛。 我們這一生不成佛,我感覺在人間沉淪不知道是一個什麼機制啊!以前,我問過幾個轉世的喇嘛:“你們為什麼轉世呢?轉世的願望是什麼呢?”他們一般都是這樣說:“眾生不盡,誓願不窮。”他們要度脫眾生啊!這是第一個概念。再一個就是說:“哎呀!這個世間很有娛樂處啊!”這個娛樂是什麼呢?就是度虛妄之有情,得世間之福德,這是他們的娛樂。在藏傳佛教轉世裡有娛樂的願望,他知道這世間是虛假的,但他們深信這世間的福德。怎麼樣的福德呢?度脫有情。就是饒益有情之樂、修法之樂、傳法之樂、慈悲智慧之樂,他們是這樣認為的。這點跟大乘教言的機制是一樣的。只是說他們把這當成一個誓願戒,就是守護一個戒律。你必須得這樣守護,生生世世、生生世世這樣守護,守護什麼呢?利益眾生之樂、行法之樂、饒益有情這種樂趣你要守護,不守護不行,不捨眾緣之樂。 這跟淨土教言十分地相融,淨土教言不好講的機制也在這個地方。因為什麼呢?它有很深厚的成就之後的比擬說,就是說法益的享受,“愛樂佛法味,禅三昧為食。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這個地方就是受樂無間的教言。後來我就明白他們為什麼要轉世了。我以前認為這個轉世實在是太苦了,要是到人壽一劫一劫在減,這實在是太苦了。淨土教言不是這樣說的,是我們同生安樂國,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皆發此願。此一說:願一切有情成就無上菩提。這個誓願是廣大周遍、真實不虛。這種平等廣大的施教是一切法門不可取代的。所以說:“三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於淨土生。”給我們一條路——成佛。你不要輪回了。 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真是悲心徹骨啊!不許我們輪回了,起碼是不許有情再去沉淪了。那你要說:“我沉淪了,他擋不住我。”我也不勸你,慢慢來吧!這個地方希望我們如實呀。 一切善知識、一切諸佛菩薩不代眾生業,但施教以清淨教言,令眾生愛樂教言而得度脫。常隨順眾生,隨順眾生,攝化令其離苦啊!此苦是眾生虛妄所造,諸佛所不染。諸佛看不到這些業報,因為同事故,感受眾生迷茫之苦、虛妄之苦、是非之苦、對待之苦、善惡之苦、不究竟圓滿之苦。這是與我們同事之時,順我們的願才見到我們的業,不順我們的願看不到如此的業。何以故呢?在諸佛心智廣大光明的一真法界中,皆是清淨真如世界海啊!但有諸樂趣,無有一切苦雜之緣。隨順眾生業分得入娑婆,得見種種罪惡、顛倒、是非、差別之相,來度化我等啊!象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實是隨順眾生業而得見,並不是說他有此業啊!諸位善知識在這地方一定有一個善思維觀察。所以說:“是以唯應於淨土生”。 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為聲聞。 在這裡,昙鸾法師還是一直為了剝離大家對極樂世界的迷失。極樂世界本來是我們固有之家園、法性之土。阿彌陀佛順性建立,把它表現出來了。我們假設是順性不得,就順彌陀報德,會切入究竟涅槃之道。凡夫有情一般一說“涅槃”二字,多以斷滅頑空之說,因為你無力涉足。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聲聞教言中說:煩惱斷處即涅槃。實際此說是解脫涅槃。 涅槃之制,分三類機制,合起為佛法涅槃。因為涅槃本是外道之詞,就是休息。本來是印度教的名詞。在《大般涅槃經》裡世尊講:世尊取涅槃者,如“伊”字三點。在印度文中,讀“伊”的,就象我們的除號一樣(編注:÷),是三個點,缺一不可,缺一就不是這個字了,佛法亦復如是。佛所安住之大涅槃具足三德四智。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個“涅槃”,他來解釋他取滅之功德因緣呢。若佛之應化身久住於世間,與世人同事,世人輕謗啊,多生厭離。他(眾生)寧願去浪費都不願去見他(佛)了,所以世尊取滅了。這是眾生以(佛)久居而產生厭離之心。再好的東西眾生也會這樣子的。所以佛應化取滅。何以故呢?眾生心智中所催使故。 在有情善根成熟之時,諸佛的應化身猶如江水映月,非是無月,月是無水,月不得見。如果你善根不熟,你就沒有這個江水,就映不出來它。並不是說沒有月亮,跟這個是沒有關系的。所以說諸佛如來不取於滅。他講那個“伊”字三點,是說了三種:智慧、慈悲、解脫。缺一個點就不是佛所講的涅槃、涅槃之道。所以世尊取滅欲令眾生得以警覺:警覺於無常道,而出離生死苦海。不貪染這種無常、無我,究竟隨順無常、無我來觀察世間,審視寂靜涅槃。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機制中,要是對彌陀的教言沒有了解,對釋迦佛的教言沒有了解,那我們可能說聲聞是什麼樣子?聲聞有四念住安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諸行無常、觀法無我。那麼這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念住就是所安住的地方,所安住的法則。世尊在世的時候依佛為住,依佛為教,依佛為依怙啊,僧眾得以安樂。世尊欲取滅,阿耨樓陀勸阿難尊者:“阿難你不要發呆了,你趕緊勸世尊,你看看世尊取滅了,這比丘依誰為住啊?”那麼阿難過去問世尊。世尊說我取滅以後,汝等應以四法安住。我們稱為四念住。 那我們現在依什麼為安住呢?依我執我慢、我是我非來安住嗎?你可以看一看你自己是怎麼念住?我們張嘴是無我嗎?是無常嗎?是寂靜嗎?是慈悲嗎?是方便嗎?我們舉心動念是智慧嗎?是無染嗎?是尊重有情嗎?要是如是,就是真正的佛法的修行人;若不是,一定要檢討自己,不管是任何人。你不是佛法的修行者,你脫離了佛法的教言,就是自利教言你尚不得,怎麼能利他呢?我感覺諸位善知識我們都會愛樂、尊重自己生命的每一個延續的剎那,每一個延續的剎那累計了我們生命的全體,累計地表達了我們的過去、未來、現在。三世雖不可得,都在你每一念中孕育著、表現著、成熟著。這個地方還是來激勵我們的。 這個地方,說彼國沒有聲聞。好比說我們這個世界的聲聞心智的有情,你說彼國沒有聲聞,他就不願意往生了。有的人求人天福報,有的人求我不要墮地獄苦就行了,他就願意往生了。種種往生的機制最先攝的是三惡道眾生。所以設我作佛,國無地獄、惡鬼、畜生,沒有三惡道。我們看阿彌陀佛先發願是這樣的,最後發的願是什麼呢?“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三種忍住不退轉”後邊是攝菩薩的。前邊是攝地獄、惡鬼、畜生的。此類有情的機制已經成熟了,他們心智充滿了惡性果報的東西,此類有情願意離苦者,離三惡道者,亦願意往生彼國。有的人求人天福報,你看看人天福報講的是什麼呢?哎呀到我國,身色紫金,無極之身,太虛之體,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具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神足明,皆得善巧,可以知一切眾生心作,可以以天耳聽一切諸佛宣化,可以以神足力到一切諸佛剎土,可以分身無數供養一切諸佛,這是以天人之心啊。那這面是聲聞之心啊,他方聲聞,我就是想自利,我想寂靜涅槃,想寂靜守護。 我問過一個菩薩:“你平時念佛干什麼呀?”他說:“我喜歡靜。”這就是聲聞心,他沒有慈悲心。有人說我念佛為什麼:“眾生就是苦啊,為了眾生徹底離苦,究竟菩提,我才念佛的。”這就是菩薩心。 “所生彼國者,那是他方聲聞。”何以故呢?你有聲聞心,阿彌陀佛亦攝化你,令你往生彼國而成佛道。往生彼國都不由你了,不由你的聲聞心了,往生彼國不由你的地獄心了,往生彼國不由你的天人心了,往生彼國也不由你的菩薩心了。就是正覺華化生,令你趣於無上道。這就是淨土法門無上菩提心的根本表現所在。 我們要以無上菩提心來觀察淨土教言呢,攝於九界真實不虛,普利十方真實不虛,三聖、三凡、三惡道,廣利真實不虛。你會在這抉擇的,你就不會鬼頭鬼腦地、東張西望地去搞其他名堂了,你會踏踏實實地一法深入,抉擇教言,真正去實踐這個法則。這個地方講的是他方聲聞心智有情成熟的得生彼國。實際得生彼國就是回小向大。 那麼地獄、惡鬼、畜生這一類的生命,往生彼國什麼?就是離三途是為方便,成佛道是為究竟啊!人天果報亦復如是。有的人貪圖神通、貪圖禅定,這就是人天心智啊,就是人天乘心智。此類有情說:哎呀,好!我往生彼國,往生彼國我可以怎麼樣,他念念不離心,那往生彼國亦得成就無上菩提。何以故呢?到彼國阿彌陀佛自然與其說法、自然與其授記、自然令其成就無上道業。 我們現下發無上無上菩提心不是直接了達嘛!你何必委屈自己呢?所以昙鸾法師所有的講法,大義門的講法就是為讓我們現下發無上菩提心。你不要以疑惑心說:“我下品下生就可以了。我聽說下品下生就可以了,十二大劫花開,然後觀音勢至跟我說什麼什麼大乘無相心,再發菩提心,行不行?”行!你慢慢來吧!我告訴你極樂世界十二大劫是多少,你算,你慢慢算,你手不要發抖就行。彼國一日是我等世界的一劫,彼十二大劫你算吧,菩薩!你不怕你就算算。十二大劫才能出來聽觀音勢至給你說大乘教言。你現在發無上菩提心吃什麼虧呀? 他說的大義門一直鼓勵我們現下發無上菩提心啊!徹底隨順阿彌陀佛的報德,就是果地覺啊,來觀審世間,觀審一切業緣,生起無上心智,愛樂佛法,無染無著。你這無染無著並不是從其他地方來的。你要是沒有無上菩提心,你不染著,你是自己在自欺呀!你實在是自欺。沒有無上菩提心,你不染著於禅定、神通,你不染著於善惡,你不染著於畏懼三惡道,你不染著於度眾生,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 佛告阿逸多菩薩:“阿逸多,勿住珍寶成就牢獄呀!如來所作應作已作,汝等應當安住無疑。”這個說教是什麼呢?就是阿逸多說教之心,就是度眾生之心。如來所作應作已作,令安住無疑。“阿逸多,如人聞無量壽佛名,吾助爾喜。”何以故呢?聞起無量壽佛名號是為具足無上大利。我們誰聞到無量壽佛的名號生起無上菩提心了?說:哦,我這顆心真正是為具足了,心智具足了,安住下來了,無造無作了,從無始以來的業緣中一時走出來了。那你是善根成熟,無上菩提心印契了自心,隨順法性印契了自心,以無所障礙的心印契了自心,那你真是大乘善根成熟之有情。 《無量壽經》處處說:上輩者、中輩者、下輩者皆以無上菩提心為守護,為隨順,為方便。 有一年,我們放光寺大家在讀《圓覺經》,當時我身體極羸弱之時,我就在那個房間裡,蹲那個地方動不了了,我說大家讀一讀《圓覺經》吧!由於在如來藏性教中徹底揭示一念正因之事,就是文殊菩薩先出現於世,在佛陀的大光明藏中,禮請佛陀世尊的加持,來與一切眾生開成佛之道,十二菩薩相繼出現,請世尊說種種法則,令眾生圓知圓見,頓成佛道,出離生死苦海,入如來隨順覺性。 如來隨順覺性就是,我們現在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來念佛,你也不知道什麼叫果地心,念什麼佛呀?所以說:無上菩提心即為果覺心。你能不能呢?有人說:“我不造不作不可能的,我的心造作慣了。”我們的心造作慣了,不造作一秒鐘都不願停留啊,不造作就睡覺呗!除非睡覺的時候不願意造作,但是還在造作,造作其他的東西,就在夢鄉裡還造作啊!你抑制不住自己的造作。造作善、造作惡、造作是、造作非,給自己編了好多好故事、壞故事,但都是你受果報的故事,你逃不掉的。勤苦永恆,不得出離。 所以整個大義門中都是勸化我們捨棄無始以來造作之心,隨順無上道業之智,就是諸佛之願。所以以佛願為己命,豈可思議乎?就象菩薩戒講,既受菩薩戒,受菩薩戒是什麼?即入大覺位。你受這個戒就是佛位啊!你敢這樣說嗎?你不敢這樣說你就不敢這樣做呗! 在這個教言中,皆隨順彌陀願力破除我、我所,破除眾生見、差別見。所以說這個地方,不言語得失,但是隨順。遠離了許許多多世間的過失、出世間的虛假因緣。好比有人說:“我證得什麼了。”你證得了什麼呀?未得言得,未證言證。在佛教無所得法中,你怎麼認為你有所得呢?你不敢說你無所得,你不敢說,你根本不敢想,無所得你怕落於頑空,對不對呀?你說有所得你就是產生魔亂,什麼魔亂?妄語,你強說就是大妄語,簡單的很啊!有的人犯的大妄語根本不知道,所受的是惡性果報啊!什麼叫惡性果報啊?未得言得嘛!釋迦牟尼佛為了使此類愚癡有情早出苦海,怎麼說的?“我若有所得,燃燈古佛誓不與我授記。”干什麼呢?就是為了打消你那有所得的虛妄之心吶!但是現代人少學佛法,少學為足啊,生增上慢心。不知增上慢之危險吶!猶如狂象啊,不可抑制心智。所以佛在經典上許多授記就是這樣子的,為了安慰此類有情,說:“我無所得。”世尊說他無所得,以無所得故,燃燈古佛與我授記,未來世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號圓滿,號釋迦牟尼佛。我們要以有所得的心,佛給我們授什麼記呀?是人當輪回!不給你授記才怪了呢,因為啥呢?你所有的染著就是沉淪之業啊!不管你說善惡、是非、高低,難逃沉淪吶!這裡諸位善知識善思維觀察。這個沒有什麼,主要是我們所有的學習不能違背了世尊的三法印、實相印,不能違背佛陀的教言機制,這樣是我們學佛的一個安全的保障。 所以,聲聞者,“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為聲聞。”象我們往生,剛才舉這個機制: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有情發心往生彼國,那就是我國無有地獄、惡道故,或者說不復生於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那麼有求人天果報者、妙相莊嚴者、神通自在力者、種種禅定善巧者往生彼國亦復如是,聲聞亦復如是,皆是他方之名。所以說:天人之稱是順應他方而立,非實有天人,非實有聲聞,非實有菩薩,一切差別名在彼國泯然蕩除。在《大寶積經》中,就簡單了,稱為如來會——無量壽如來會。極樂世界是這樣稱的,他就泯滅了差別之名。 我最初接觸淨土法門,我有個畏懼。我說:到極樂世界有什麼意思呢?象打燒餅似的,一個一個都一樣,都一樣了什麼意思呢?心裡第一個障礙,可能是我們心中的貢高、我慢產生的邪見呗!第一個障礙是這樣的,的確是這樣的。因為我以前不念佛的,剛到一個地方,大家都勸我說:你就領眾念佛吧!我說:我又不念佛的,我不喜歡這個,我畏懼這個呢,我又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人人都一樣,啥意思呀?我又不是打燒餅的地方,可能是我小時上學喜歡吃燒餅,看看人人都一樣感覺沒意思。有這種不好的感覺,實際這是邪見呗!現在看來,我們參差不齊的種種知見,到彼國就是如來會,無量壽如來會。《大寶積經》裡有一品就是無量壽如來會,那是講《無量壽經》。 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的《如來壽量品》就是講無量壽。諸佛如來,唯有諸佛如來,以順應法性故,壽命無量。有始無終是為報德,無始無終是為性德。他們成就了這樣的善巧,所以是為無量壽所守護。一切凡夫有情違逆性德故,所以多造生死輪回變化之業,在這裡邊多受勤苦不得安樂,所以不能稱為無量壽,你沒有無量壽的安立。象人壽八萬四千歲你不能稱無量壽吧?我們人壽十歲也不能稱無量壽吧?你再多再多,就是百萬歲、千萬歲你也不能稱無量壽吧? 那麼這個“無量壽”,象《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晰的:彼國人民之壽命,乃至說什麼樣的菩薩都聚到一起,然後來籌算,不能籌計,何以故呢?他們那樣算法,就象大海的水,如一毛沾取一滴是一樣的,所知的數是這麼些,不知的數是大海水,他的壽命亦復如是。要是普通的人往生國土壽命也是這樣的,實際就是佛,他不敢跟你直接說是佛,怕你嚇著了。要是往生都是佛,有的人不願意成佛啊!有人不相信,我感覺是這樣子的。有人說成佛就怕圓滿了呗!他感覺不圓滿,還有點虧欠挺好的。這是殘缺美嘛,對不對?這可能是凡夫心吶! “稱為聲聞”。 如天帝釋生人中時,姓憍屍迦。 世尊所舉這個憍屍迦就是現在的忉利天王。你可不要亂叫憍屍迦,一般人福德不夠可不行的。他的福德,我們閻浮提所有的有情加上去沒有他點滴的福德因緣大,我們沒法跟他比,所以你不要輕易地去(叫)。過去的人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在家的有情可以在念佛、念法、念僧的前提下,念戒、念施、念天,這個“施”是布施的“施”,念天是福德的加持故。但必須是在念三寶的情況下,這樣不墮入外道知見。 象東北人,許多供鬼神什麼的,他們不知道這有多大的危害,就是福德顛倒過來的危害。好比說你現在供個狗,一條狗臥到這上面來了,你天天給它磕頭,它不增長你的福德,只能增加你的麻煩。因為啥呢?他不聽你那一套。好比你供個貓,天天給它磕頭,這貓還是懶洋洋的,你不給它增加福德,它也不給你增加福德。你說我磕頭就是福德了,就找到虔誠了,你不用拜貓,你什麼時間都可以拜。這個是顛倒的心智,在東北這個機制比較多,就是顛倒知見。人就是敬仰這些嗔恨心極大的有情。因為啥呢?他害怕、怖畏故,他就供養它,這樣呢,造成更加顛倒的外緣。所以多受勤苦,昧失人性,減損福德。很多供這些的家庭呢,就貧瘠不堪,鬼鬼叨叨,一身鬼氣,安樂不了的。這是顛倒知見,顛倒因果,不光不能增福,反而減損人的道德與福德,這樣的機制是很苦的。憍屍迦。 後雖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猶稱憍屍迦。其此類也。 就是舉個例子罷了。 又此《論》但言“二乘種不生”。 就是極樂世界沒有二乘種,並不是說,沒有往生彼國的聲聞。這個呢,我們要把他分開來就對了。有人說極樂世界沒有女人,不是這個說法,這也是一個混淆說法。說往生彼國者,皆是大丈夫相。這個之爭我們慢慢把它剖析開來就對了。所以說:二乘種不生。 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 大義門所攝。 亦何妨二乘來生耶? 對女人、根缺亦復如是。他這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這三個說的都是相輔相成的。 譬如橘栽不生江北。 他舉個例子,長江以北沒有橘子生長的炎熱的機制,由於你沒有很炎熱的機制,是長不出來橘子的。那麼你說現在有溫室效應啊,我們現在有暖房了,有人在暖房裡種也可以結很大的橘子。古代人就比較自然,沒有暖房,他是說自然的情況下,是這樣的說法。 河洛果肆亦見有橘。 就是在洛陽啊,在這些地方啊,在黃河一帶啊,市場上也可以看到橘子。這是舉個例子罷了。就是說你不能說這個地方不種橘子,這個地方人就不能吃橘子,不能見橘子,那不行。它可以來往啊!這聲聞亦復如是。雖然彼國不出生聲聞,但是他們可以來生啊!可以運過來啊!這是舉了個橘子的例子,雖是無情,我們可以感知得到。 又言鹦鹉不渡隴西,趙魏架桁亦有鹦鹉。 趙國是哪個地方呢?[答:河北(山西北、河北西和南)] 魏呢?[答:河南西邊(河南北、山西西南)] 這個地方鹦鹉多,我們要是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在那個地方住了五個月,大概能見八種鹦鹉,勾勾嘴,頭上長著尖尖的毛什麼的,鹦鹉的嘴是這樣子的(師做手勢比作鹦鹉嘴),勾勾的,上面很長啊,勾勾嘴,下面很小,它的嘴翹。大概能見八種鹦鹉。(問:就是雞足山上?)不是,就我那個院子。(問:別人沒見過啊?)能見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青的、有黃的,什麼樣的,就是那個樣子的。你沒見過活該!哈哈……(眾笑)慢慢來,不能怪我。他這個例子是這樣舉的。象鹦鹉在南方是比較多的。他說不渡隴西。這個隴是什麼地方呢?河西走廊啊?不是吧!查一查吧!做一個問號擱這吧!學習有個問題擱著,大家就有一個點,墜住你,比較好。 這兩個例子都給我們來打一個比喻呀!極樂世界沒有聲聞之種子,但不妨聲聞來;彼國沒有女人,不妨女人往生彼國;彼國無有根缺,不妨根缺有情得生彼國,成就菩提。這樣呢,我們心智就沒有障礙了。無外乎是給我們肅清往生願望之障礙、往生路途之障礙。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佛願的攝化,無礙攝化,究竟普照故,眾生一念心智,即得見得用,往生之利抉擇,這個抉擇,就是所謂的信心,隨順即得安住,所以“信”“順”二法是淨土法門的要點。 此二物但言其種不渡。彼有聲聞亦如是。作如是解,經、論則會。 前面講這個經論,你說二乘種不生啊,根缺之事啊,你就沒有障礙了,這是會通之意。 問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樂國既無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須復言無此三名耶? 這話問得是很尖銳呀!說你沒事找事,以名召事,沒有這個事,你說這個名干什麼呢?你不是頭上安頭嗎?此地無銀三百兩嗎?還是怎麼呢?實際昙鸾法師替我們設問的問題都是很尖銳的,就是人很容易產生這種疑慮的。 答曰:如軟心菩薩 就是我們稱為初發意菩薩,剛剛識得法性,剛剛發心,剛剛了解到心無色無相、無來無去,剛對出離心生起愛樂。這出離心就是無對待心;沉淪心就是是非心、善惡心、凡聖心、得失心,這一切對待就是沉淪的心,就是三界之心啊!所以遠離對待即為出離啊!很多人談這個出離心,讓人感覺到什麼叫出離呢?橫眉瞪眼,這不叫出離心,這是厭離心、怨恨心,厭離不見得是出離心吶!他不相應啊!(我們)要有清晰的一個認識。 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如人谄曲,或復儜弱,譏言女人。 這個地方他是比喻,軟心菩薩是“不甚勇猛”的,“譏言生聞”,象自利的人是一樣的,一遇到違緣就逃跑了,或者說就讓給別人吧!你去吧,他擔不了的。我們末世之人,好利而懈於責任吶!就是有功利的時候,人蜂擁而至;有責任的時候,你回頭一看沒有人了。就是好利而推卸於責任,這是末世之相啊!要是大家都會喜於責任,捨利於他,我們這個世界馬上就變了,那就是君子國嘛!我們這個地方馬上成君子國了!在迦葉尊者的加持下,這個地方成君子國也不是難事。但是你要是下到賓川,做君子國有點難了。不相信就試一試呗!要大家都是學佛的,心裡平和下來,作個君子似乎也不是難事。但是到社會世俗上走動,你想做個君子,你越做君子別人覺得你越虛假。我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說這是傻子一個呗!所以說:“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說他是聲聞,就是自利人罷了。 “如人谄曲,或復儜弱,譏言女人。”說他這樣的人,為什麼說女人谄曲呢?因為啥呢?從整體上來說,過去民間有一句俚語說:丈夫、男子猶如樹,女人猶如籐。比喻是這樣的,是不是這樣我們且不管他,就這樣比喻一下,這樣說的。她為什麼會谄曲呢?沒有依附了,就會谄曲。為了使自己的依附得到成熟,就會有這種羸弱的東西,表現出這種相。譏偽之相,言女人。這並不是說生理現象所表達的。 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 這是他舉的例子。有的人真是看著眼睛睜得大大的,到事上就糊塗呗,所以譏此人是為盲人。 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 你聾子啊?就是你沒聽懂那句話呗!我們現在如聾如盲的機會太多了,尤其是在佛法中,被自己的情感、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蒙蔽的時候,得聞佛法如聾如盲啊,我們要不如聾如盲,這裡面的人早已是他方菩薩,或是他方佛土的佛了。如聾如盲啊!這舉的例子越來越多了。 又如舌雖語而讷口寋(sai)吃 就是結巴一樣的。 譏言啞人。 怎麼不說話呀?象啞巴一樣。 有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 這個譏嫌,他解釋這個譏嫌名。象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六根具備者稀呀!當時我們在談論出家這個事情時,以前看到很多人都發心出家。一看遮難,很多人都出不了家。很多出了家的人,用這個遮難一看,許多人都不行。為什麼呢?不具故,六根不具足,有二十二種疾病。現在很多人說:我不出家。我說:你出家誰要你呢?因為你根不具呀!好比這麼說,你知見不具呀!因緣不具呀!很多人真是這樣子。意根不具嘛,邪見、不正見人就是意根不具啊!你根本不夠格出家。有很多人認為出家是很簡單的事情。福德不具,出家甚難吶!甚難甚難的。要是出家不爭氣,那你也是因緣吧。說沉淪路上多一個沉淪者,如此而已!出家甚難吶!說這個是譏嫌之名。 是故須言乃至無名,明淨土無如是等與奪之名。 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 所謂的本願就是他這個願望呢,我們說有總相的,有細則的。好比說前面講的:總相與別相呀,一句者,十六句入一句,這一句是為清淨相,是為總相,這總相說與分別說呢,分別說是十六句說,好比我們現在學這個大義門,這也是分別說。那麼清淨門呢?是總相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那麼這是清淨體相。後面這十六說呢?是為了解釋它,為了表示它的實質內涵。 那麼法藏比丘的本願是什麼呢?四十八願中,願願真實啊!所以過去的人就講這個願是什麼本願,那個願是什麼本願。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的譯本中,有一個唐朝的譯本,以前蕅益大師十分提倡那個版本,那個版本要是有人讀了,能了解這個,有那四句偈子。近代夏蓮老居士匯集的本子中也引用了這四句偈子,這是我最喜歡的四句偈子了。我感覺就是直接把阿彌陀佛的願望作了一個很細致的表述:“設我成佛道,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普利諸群品。”他這幾句偈子呢,十分簡潔明快地把阿彌陀佛的願望表述得清晰得很。以前由於經常讀《無量壽經》,有許多話就讀會了,就感覺這話特別親切、相應、好用。那麼法藏比丘的本願,“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有人說四十八願中,或者三十二願中,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那麼這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阿彌陀佛的願望。乃至十念也好,種種說法也好,都是所取用,這個地方機制建立是這樣子的一個設置。 我們在淨土教言的學習實踐中,來認識法藏比丘的願望,怎麼來認識呢?我們提一提,大家去審視。 及龍樹菩薩所贊,皆似以彼國聲聞眾多為奇。 所謂這奇者,就是我們娑婆世界有情,自利不得滿足故,所以偏贊聲聞。何以故呢?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化設法中,在人類設法中,以聲聞為准繩。佛法住世,在人群中,以聲聞為准繩。這整個機制的表達,他表達在這個地方了。所以說是以聲聞多為奇,這奇者就是為勝,為勝利故。令我們了解釋迦佛在人壽百歲實施應化教育所特現的特色。就是他這一個特現特色。 此有何義? 答曰:聲聞以實際為證。 “實際”二字呢,我們稱為順法性而取滅,順實際而證入。有人是這樣判:聲聞教者,若是取滅,是為斷滅之相。就是取於斷滅。這種種說法只是給凡夫一個交代,跟我們沒有關系。就是給你一個交代,他的趣佛所安住,你不了解,單是一個交代罷了。就像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取滅的時間,有諸菩薩、賢聖、阿羅漢、聖者來勸他,說:“世尊當住世,不當取滅。”世尊舉了個例子說:猶如長者,其兒因父常居故,不聽父言,父捨兒去他國,就是捨棄了,去他國了,然後讓人捎信回來,他才聽,要不然他已經不聽了。這是舉了個例子,釋迦牟尼佛說那我回我的報土了,不再跟你們糾纏了。因為你們已經不尊重我的教言了,不尊重我的法則與機制了,所以才設立應化之相。 現在我們看到的應化身,就是畫像、塑像、雕像,種種像。這個像與世尊在世等無差別。何以故呢?世尊依教重設之相,多在說法。我等但是遵循教言的,亦得成就菩提。不遵守教言,世尊在世又有何意義呢?所以說:世尊取滅,我等應生起尊重與愛樂,那麼這個取滅亦是住世之相。所以證實際,實際為證。 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 這真是挺厲害的說法啊! 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 就是對聲聞之有情。 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 因為依阿彌陀佛的殊勝願力故,令二乘有情回小向大。所以回小向大之有情就是聲聞自度有情,亦得自度圓滿得以回小向大,生起無上菩提心,延佛法於未來,廣度有情,這樣來行持無上菩提。要不然就取滅了。 我們讀過很多佛陀的經典,象《藥師經》講:“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為什麼說這些大菩薩,象文殊師利,龍種世尊(編注: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見《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就是他方世尊,到此世界,來佐釋迦牟尼佛應化之機,這樣成就善巧者,還要乘著釋迦佛的神力加持來請問祈問呢?這個地方,我們許多有情迷癡在這個地方,不知道這個地方的甚深的教言機制所在。要是我們不清晰這個地方,往往就會自大呀!要是清晰這個地方,人就會得安樂住。 所謂的安樂住者,就是乘佛神力。這個地方也講這個神力,象一般我們講少得為足,自以為是,就是說增上慢人在此末世學法,把佛知見以為自我知見,以佛法為自我之法,入邪見、增上慢吶!這就是不知恩處,不知佛法以消融自我為增上方便,有情以染著強化自我心智得以虛假名利,虛假自诩,這是一個很沉重的事情。末世有情多在此處沉淪。 以前我接觸過他們批判在美國的李洪志,他這個*輪功比較迷失的東西是什麼呢?他從佛教撈一點東西,然後說:“哦!我比他大!”因為啥呢?你看,我能從他那得到好處啊!所以慢慢地把自己搞成一個比釋迦牟尼佛還大多少、大多少的這樣一個所謂的新法,結果就是一個狂妄、偷盜累積出來的狂妄,就是把別人家的家產偷過來了,為自己擁有。實際這家產,佛陀的教言不屬於任何人,你據為己有的時候,你已經成為盜業了。偷盜的“盜”,不是佛道的“道”,成為驕狂之業了。所以這個王難吶,必在其身上發生。為什麼說王難呢?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授記,若世間六道眾生:“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不出這個惡性之報啊!不出魔難之報,你出不了的。那四種決定清淨明誨五十陰魔中,處處有講。很多人還在赴湯蹈火地走這條路,這是條彎路。 所以在傳承機制中,大家是感恩戴德地守護著佛陀的清淨教言,普利著世間有情,破除眾生的煩惱與執著,用悲智二心愛樂有情。象落入王難者,多是自大、狂妄,令他的眷屬亦墮入險坑。什麼險坑?狂妄自大。就是我是最大的、最厲害的、最正確的。這“最”越多,受罪越大。我法尊貴,外道知見,多落魔業啊! 這個地方,我感覺諸位善知識一定會有正見安立,遠離這種苦難。所以說:“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我們要不是仰仗佛陀威神功德的願力加持,我們欲生無上道業之心,實難相應。在藏傳佛教裡有一個比較好的機制,就是學法必依善知識,必依正知見,必依經典,必依傳承,他有幾個必依處,不令眾生沉淪。 我們漢傳佛教,過去有健康機制:四依機制、三法印機制、四念住機制、實相印機制,也不令眾生墮落。他這樣的保障機制是有的。象過去和尚為阿阇黎為授教的時間,他都有一個許(88:00),什麼許呢?要把這認准,把這認准了,認清了,串習純熟了,他可以利益世間。要不然你一張嘴一動念就是妄念、顛倒、情緒、善惡、是非、對待,這樣的人不要說傳法,自利之少分都不能得見,多沉溺於這種對待的邪惡勢力當中,對待越多勢力越大,就是對抗越多。這樣的人就很苦,墮入妄難的機制苦。 現在這個社會上傳播這個的人很多很多的。大概是昨天,有個居士,在一個什麼國家機構裡(工作),這個機構就是研究人體什麼東西的,還是過去遺留下來的一個機構。這個菩薩跟我說:他的老師多麼厲害,有通力、有善巧,可以給人看風水、算卦,給人治病,怎麼樣……他老師在下面跟他們講:他比釋迦牟尼佛大多少多少倍。我說:“這話是老生常談了,聽的多了。你一定注意:佛不是大也不是小,佛是清淨平等者,是利益世間者,非是高低相者,佛是一切智所擁有回施者,他回施眾生,他並不是擁有占有這個東西。你老師肯定比他大,你不用說,我也認為他大——煩惱比他大,這是第一個,妄想比他大,沉淪比他多,這是決定難逃的。你好好給他回報就對了。” 現在這樣的事情是很多的。他們有的人是賴於這樣的東西來欺騙世人,得以名利。有的人是假以這種東西來欺騙那些自大者。因為自大者,就是給這些人有機可乘了。你自大,我剛好比你更自大,結果這是隨順他。你不要說看我比佛大,你隨順我,你也可以比佛大。結果人就拱進去了,誰也不大,就輪回更大。 這個我們要是看不清楚,我們就不知道佛陀的三法印是多麼重要,實相印是多麼重要!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是多麼重要!依傳承、依經典、依斷除煩惱、生慈悲、利眾生,是多麼重要的印契!看不到這一點,那人……因為啥呢?狂妄自大是人的本份啊!現在這世間的有情就是這樣子。 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授記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一呼百應呢?就是這個機制。人的這個自大的東西成熟了,一呼就相應了。所以諸位善知識在這個地方要善思維、善觀察。 那我們要是專念佛的願力、傳承之力、經典之力、法印之力,印契自己所守護的法則不會出現過謬,不會出現偏差,不會出現傷害。但是你要是違背了傳承的機制、經典的教言、法印的印取,你妄自發明,妄自設計,決定苦報自受。這不需要別人假設,你給自己下個定義就行了。我給其他人假設是沒有意義的,絲毫意義都沒有,因為因果惟有自負啊!他人代替不了。要能代替,如來諸佛如來世尊早給我們代替了。我看諸佛出世都是悲心徹骨啊,願力深廣,通力不可思議。 我們都知道東城的,釋迦牟尼佛度不了的那位婆婆叫什麼……那個故事,釋迦牟尼佛到長者家了,她是這個地方勞動人,她就背著臉,不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在她身邊現圓光相,她就把頭低下去;釋迦牟尼佛在腿上現光相,她就趴在地上;釋迦牟尼佛在處處現相,她就爬出去,我就不聽你施教。後來和釋迦牟尼佛一起去長者家的人就問世尊:此人造何業呢?怎麼這樣子呢?她就不愛見釋迦牟尼佛。世尊說:羅睺羅尊者可以度此人。羅睺羅就以通力化作金輪王像,往那一站,她一看見羅睺羅就心生歡喜了,就來皈依,就證得法眼淨。釋迦牟尼佛不度她,無緣。這真是沒有辦法,無緣不得度啊! 所以大家來與迦葉尊者,與正法眼藏來結緣,我們來與淨土結緣,與阿彌陀佛結緣,這都是很深的功德,不可思議的利益啊! 譬如鸩鳥入水 鸩(zhen),是很毒的那種鳥毛,那鳥毛放在酒裡,人一喝下去就死掉了。過去大臣犯罪了,殺他們不好看,就賜了一杯酒喝下去了。過去人造的毒藥少啊,不象現在化學成分那麼多,就拿這個羽毛往酒裡一蘸,喝下去就死掉了。 譬如鸩鳥入水。魚蚌鹹死。 這個鳥的羽毛是很厲害的,我們這個山上有種毒草也是很厲害的,有時間給大家講講,就是摸不得碰不得的。它這個鳥有很厲害的毛,就是投到水裡邊,魚、蚌啊,都會死掉的。它的死是假死,是毒太猛烈了,麻痺死了。 犀牛觸之,死者皆活。 因為它是麻痺的,他不是真死,是假死的,但要是沒有犀牛觸它,它就真死了。我以前麻醉死掉過三十六個小時,就把我押送到黑暗地獄去了,是麻醉,就是假死。這個地方就是 “犀牛觸之,死者皆活”。 如此不應生而生,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無生國呀,所以不生而生,成就菩提。“生者實不生,去者決定去。”這四料簡中大家都會講的。 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 前面講的五種不可思議:什麼龍力不思議,業力不思議等等。 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因為聲聞取滅啊,按聲聞教來說是極果之至啊!你現在到南傳佛教你問問他們,象他們知道整個教言的人,他們說:大乘菩薩道難行,成佛之路遙遠。因為啥呢?阿羅漢都能看得到的。曠劫熏修呀! 捨利弗的故事我們都是知道的。捨利弗久遠時間,早已發無上大乘之心。有一世呢,行於聲聞之道。別人就說:“好啊!你發無上之心,大乘之心,那我就要你的眼睛,看看你有多大的本事。”帝釋天就來試探他。說:“哎呀!我家裡有親人治病,需要聖人的眼睛,一般凡夫的眼睛不行,還得清淨的眼目,那你給一個吧!”他也不說左眼右眼,他(尊者)就把右眼摳下來了。他說,“哎呀!右眼不行,他要左眼!”他(尊者)說:我這一個眼給你就行了,剩下一個留著看東西的。他說,“那不行,你得給!”把右眼也給了,他一腳踩下去說:這眼睛這麼臭,不能治病了。哎呀!(尊者)想一想:眾生太難度了,我還是做聲聞吧!捨利弗智慧第一呀!菩薩道難行啊! 我們很多人都聽過祜巴(尊者)講:哎呀!菩薩道難行!他一講就是這個:菩薩道難行啊!的確是難行。你沒有真正去行菩薩道,如此而已!你真正去拿你整個生命去利益有情的時候,你就知道難了。我們現在是嘴上菩提道啊!嘴上的菩薩呀!真讓我們去做菩薩……慢慢地來吧! 我感覺隨順阿彌陀佛有機制。真正隨順自己的業呀……反正好好地發願吧! 這一段文字對大義門,就是大乘心、無上心,作了一個激勵性的說:發無上菩提心比發菩薩心易發。因為大乘菩薩心是久遠行持,法性不得見呢,多生退墮;無上菩提心無退無取故,所以一生得不退轉。佛願力住持故,佛願力攝化故,佛神力溫養故,令其住正定聚,得以不退轉。 我們在學上一篇文章的時候,講到這三種不退皆以佛力攝:往生不退、正定聚不退、阿毗跋致不退,皆是以佛願力故而成就。整個淨土教言關鍵問題落到這個地方。諸位善知識善思維、善觀察。 時間到了,謝謝大家,明天接著學習。 錄音記錄: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