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三二卷
第三二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頁。 丑三、辨魔事寅一、示魔事相卯一、明致魔之由 前面我們講到真如三昧因地的修學跟它果地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在修真如三昧的過程,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魔障的事由。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的起跑點,我們依止的是一個無明妄想,現在我們要扭轉一個力量,就是把這個妄想的力量,轉成不生不滅的真如,在這樣真妄的交攻之下,有可能會產生魔障,我們應該如何來判斷它,乃至如何消滅它?這當中分成二科:第一個先解釋「魔」障的「相」貌,第二段再解釋對治的方法。魔障的相貌當中分成二科:「卯一」先說「明致魔之由」,生起魔障的因緣。 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 這個地方我們先解釋魔障的相貌。我們在修真如三昧的時候,魔障的因素主要有二個:第一個是「諸魔外道」,這個地方法藏大師說:這就是天魔,六欲天的天魔。天魔為什是外道呢?因為這個天魔擾亂人心,令入邪道,故名「外道」。就是說你在修真如三昧的時候,他干擾你,讓你生起邪見顛倒,誤入到外道種姓。所以他有引導你從一個向內安住的因緣,轉成向外攀緣的因素,所以他是「外道」,因為他有引導你趨向外道的力量。第二個是我們一般說的「鬼神」,或者是山神、樹神等等的擾亂。我們一般修習真如三昧,如果你沒有到未到地定之前,天魔他是不會干擾你,所以我們一般的干擾都是「鬼神」。「鬼神」干擾你,主要有二個因素:第一個就是我們說的冤親債主,你過去生跟他結下重大的惡緣,他剛好在鬼神道,這個時候他就來報復障礙你。第二個,他跟你也沒有惡緣,但是這個鬼神他有勝負心,他找你來挑戰,故意來誘惑你、干擾你,破壞你的正念,這是第二種因素。總之,就是我們在修習真如三昧的時候,有可能會有「鬼神」或者天「魔」的擾「亂」。為什麼有這個擾亂呢?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沒有善根力。這個地方就是說,有些人修真如三昧、或者念佛三昧,他沒有什麼障礙,有些人就有很多障礙,這跟一個人打妄想有關系。你一個人的種姓,你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很容易打很多很多的妄想,你這個人就容易被鬼神所干擾。怎麼說呢?這個鬼神要干擾你,他一定找一些比較容易下手的,就是說你這個人的隙縫太多,你這個空隙太多你這個妄想打得很重,他就容易下手干擾你。當然這個東西是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他要干擾你,你得要接受,雙方面才會相應。有些人你找他也沒用,他根本就不甩你,這個鬼神就不會找你。所以我們今天會著魔,雙方都要負一半責任。對方干擾你,他錯一半;你隨順他的這個境界去攀緣,你也要負一半責任,就是你自己沒有善根力,簡單的說就是你自己沒有免疫功能。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主要致魔的因素,就是我們這種妄想太重,攀緣心太重。 卯二、明魔事之相 辰一、辨形聲 魔障的相貌,這當中有二科:先說明他的「形聲」,再說明他的過失。先說明他的出現是用什麼形狀跟音聲,這當中有二段:先講到他所現的是一種世俗相,再說明他所現是尊貴相。看世俗相: 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 我們在靜坐修真如三昧的時候,本來是把心帶回家。在回家的過程當中,突然間看到「恐怖」的相狀,就是說這個鬼神也好、天魔也好,他來干擾你,他不是以他的本來面目,他現出一些非常「恐怖」的相狀,這種人多數來說,古德的注解上說:這種人本身就是有恐怖的習氣,這個鬼神有神通,他知道你有恐怖的習氣,就用恐怖來恐怖你,這是第一個因素。第二個,「或現端正男女等相」,有些人他本身貪愛的習氣特別重,這個鬼神、或者天魔,他就「現」出「端正」的「男相女相」來誘惑你。應該怎麼辦呢?「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就是說我們在修真如三昧的時候,慢慢的把心帶回家,這個時候你這個境界出現,你繼續起觀(觀照力),再從真如三昧出來、再起觀,觀照這一切的恐怖相、或者是可愛的相貌,其實都是「唯心」所現,都是如夢如幻,它沒有真實的體性,你內心當中不隨妄轉。我們也說過,別人要干擾你,這方面是要互相的感應,一個碗是敲不響的,所以你內心當中不隨妄轉,這個「境界」就自動消失掉了。這個地方在古德的注解上說:我們修習這個內在的觀照是根本法門,但是我們也可以修一些方便法門,就是歸依三寶、憶念三寶、念佛、持咒,祈求三寶的救護,這樣子也可以過關。總之,你內心當中,就是不能隨順妄想而轉,要把心收攝回來。再看第二段。前面是現出世俗的相貌,或者是恐怖相、或者是可愛相;這以下是現出尊貴的相貌。 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 這個地方的尊貴相,他是「現」出「天」人的相狀,特別高大莊嚴的天人,或者現出種種的「菩薩像」、或者現出佛陀像。總之,他的外表看起來都是「相好具足」,放大光明。他現這個尊貴相,基本上都會為你說法,「或」者「說陀羅尼」的總持法門,「或」者「說布施、持戒」等等的六度法門,「或」者「說平等」的法門。什麼叫「平等」法門呢?「空、無相、無願」,一切法、人、眾生當中,沒有所謂「怨」家、「親」屬的差別,也沒有所謂的「因果」差別,一切法是「畢竟空寂」、畢竟平等,這叫「真涅槃」。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這個鬼神跟天魔的說法,基本上都是相似之法。表面上跟佛法很類似,但是事實上是完全不同。譬如這個平等法:佛法的平等是安住在真如本性,是立足點的平等,是本性上的平等;這個地方的平等,是果報上的平等,那是一個齊頭性的平等,是怨親的平等、因果的平等。佛法的平等是從本性上安立,不從因緣上安立的。所以我們修慈悲觀,佛陀告訴我們慈悲觀的所緣境,先從親屬修起,然後中庸,再怨家。你怎麼能夠說怨家、親屬都平等、因果都平等、貪瞋癡跟戒定慧也平等!這樣子這個平等法就是相似之法。不過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鬼神來干擾你,鬼神他也不是泛泛之輩,他敢來干擾你,他多少有一點資糧,特別是福德資糧,所以他跟你說法,有時候你也很難從他的法義上判斷真偽。 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根據天台智者大師的二個判斷方式,智者大師說:我們修真如三昧也好、修念佛三昧也好,如果看到諸佛菩薩現前,你先不要說,聽他講什麼法;你先觀察你這一念心是什麼相貌,就是你的心跟佛菩薩接觸的時候,你回光返照你這個明了的心識。就是說你見到這個佛菩薩的相狀以後,你的心變成躁動不安,這個地方肯定是鬼神的干擾;假設你內心跟這個佛菩薩的形像接觸的時候,內心是寂靜安樂的,隨順於寂靜的,這樣子的一個相狀就是真實的功德。就是說鬼神他頂多能夠現出相似於佛菩薩的形狀,但是他不能改變他的本質,他的本質就是無明妄想,所以你跟他接觸的時候,他所釋放的訊息是躁動相,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因為你想想鬼神為什麼要現給你看?他就是要破壞你的正念,所以你跟他接觸的時候,對你的正念是破壞性的,那肯定有問題。所以這個地方是很容易判斷,你從內心的躁動跟寂靜來判斷。第二個,在這個千鈞一發之際,你也不知道你是躁動不安、或者是寂靜安樂,你可以用念佛、持咒來鍛煉,這個方法不錯。就是你內心當中跟佛菩薩形相接觸的時候,你就加強念佛、或者持咒,假設這個相狀是真實的佛菩薩,你用念佛、持咒的火來斷鍛煉他的時候,他真金不怕火煉,他不會消失掉。如果你念佛、持咒他消失掉,那這個是一個虛妄相。這個方法不錯,你就是歸依三寶,直接用三寶的力量,祈求三寶的救護,他如果是一個真實的功德,他就不怕你鍛煉;如果他是一個虛妄相,你這個三寶力量那麼強大,你一鍛煉他,他自然是消失掉了。這個都是一個判斷的方法。 辰二、辨起過 在這樣一個鬼神的干擾下,會產生什麼過失?這個過失相有三段。第一段是成就所謂相似的五種神通。 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 我們在修真如三昧的時候,突然間成就「宿命」通,「過去」發生很多很多「事」情,你突然間知道了;或者是預「知未來之事」,這叫天眼通,明天有什麼人要來看你,你事先就知道了,果然明天這個人來了;或者你有「他心」通,別人打什麼妄想你都知道;或者你成就了種種的「辯才」。這個地方所謂的相似五通,我們很難判斷是邪是正,到底是善根發相,或者是魔障的干擾?這個地方是說明它的重點。就是你成就五通以後,「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這個非常重要。這邪正的判斷,就是當你成就五通以後,這五通的本質讓你反而對世間的名利更加的貪求。那表示什麼?世間的名利當然是向外攀緣,那是一種無明的力量,那你內心當中本來修真如三昧,結果加強無明,那就不對了,你因果不相符。你因地的時候是追求真如,結果它果地是出現貪著世間名利,這一定是外力的干擾。所以你得到「辯才」、神通以後,你對「世間」的「名利」看得更重,那你就知道這一定是過失相。這一段是說明他成就一種相似的五通,第二段是說明他成就相似的福德,世間的福德: 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 這個地方有二段,先說明他相似的福德因緣,再說明他的過失相。相似的福德有六段,先看第一段:「數瞋、數喜,性無常准。」這個人本來很正常,結果他去閉關以後,有時候發脾氣、有時候歡喜,這個性情變化很不定,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這不正常。「或多慈愛」,修習真如三昧以後,本來內心當中是把心帶回家,是一種平常心的境界,突然間你對眾生生起了一種特別的憐憫。或者說「多睡、多病,其心懈怠。」修習真如三昧以後,整天就是懶洋洋的,非常懶惰懈怠,提不起勁。「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突然間三天三夜沒有睡覺,然後連續睡三天覺;突然間精進,突然間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你修真如三昧以後,反而對大乘佛法產生不信,很多的疑惑、很多的憂慮。「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你修真如三昧是一個成佛之道,成就萬德莊嚴的究竟離苦得樂,你這個人本來在佛堂打坐的好好,突然間跑去種菜了,「更修雜業」,修這世俗的雜業。總之,前面的六段它引生過失:「若著世事,種種牽纏。」就是你本來應該是把心帶回家,結果你對世俗之事又產生更多的牽纏、更多的罣礙、更多的疑惑,那就是有障礙了。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有些人鬼神是他用神通來誘惑你;有些人他是用世間的福德來誘惑你,下一段是用禅定來誘惑你。就是說鬼神來障礙你,他基本上的原則就是「順其習氣,令生愛著」。就是你內心深處是愛著這個東西,而你沒有加以對治,這個時候鬼神就「哦,你喜歡神通」,他就給你神通;你喜歡世間的福報,他就給你相似的世間福報,讓你產生障礙,讓你的心回不了家。因為你本身有這樣的習性,他就順著這個習性來誘惑你。第三段是成就外道的邪定,一種相似的禅定: 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或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 這當中有三小段,先看第一段「得諸三昧」,這個「三昧」它只是少分相似。一般三昧的現前,基本上內心的相貌是明了寂靜的;如果你今天的禅定現前,是非常的昏昧、遲鈍,雖然寂靜但是不明了,這個地方就是一種邪定。一般來說,閉關修行最怕的就是昏沉,還不怕你打妄想,因為你打妄想,你的明了性還在,你還能夠對治。就是說我們觀察一個修行人,不要讓他進入昏沉,因為你一昏沉以後,那是一個癡心所相應,很容易落入外道種姓,很容易從昏昧當中生起邪見,所以這個「少分相似」,就是昏昧遲鈍的相貌。「或復令人,若一日……至七日,住在定中」,在定中你依稀仿佛能夠吃到這些「自然香美飲食」,內心當中非常的歡喜,而且色身也「不饑不渴」,「使」令我們產生「愛著」,這個地方也是一個問題。「或令人食無分齊」,吃東西沒有限度,有時候「多」、有時候「少」,而且氣「色」特別的莊嚴美妙,這些都是一種相似禅定。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在修真如三昧的時候,鬼神之所以干擾你,基本上不管他給你什麼東西、給你什麼樣的相貌,他只有一個目標,就是破壞你的正念,要破壞你的正念,就一定要先誘惑你。所以古人說:上天要毀滅一個人,他必先以微福誘之,以微小的福報來誘惑你;當然上天是不會毀滅你。我們也可以說這個鬼神要破壞你,他一定是以一些微少的福報、相似的福報來誘惑你。你喜歡神通,他就讓你成就神通;你喜歡福德,他就給你福德;你喜歡禅定,他就給你相似禅定:他什麼都可以給你。但是,他要你一個東西,你要把你的正念給他,他要破壞你那個正念,真如三昧的那個正念,他就是要你離開那個正念三昧,簡單的講就是這個原則。這個地方就是說,在這個真如三昧的過程當中,就是考驗我們一個人的因地發心。這個魔境的出現有二個因素:第一個是一時的忘失正念。我們突然間打妄想,那鬼神乘隙而入;這種一時的失念,我們只要在真如三昧當中起觀,觀察它如夢如幻,或者我們修歸依,歸依三寶,他就破除了,這個問題不多。如果只是一時的失念,而招感鬼神的障礙,我們歸依三寶、或者提起正念都可以。最怕的就是第二種,就是你因地不真。你在真實用功之前,你根本不知道你用功的目標在哪裡,你為什麼要去作這個拜佛、持咒、修止觀的加行?你的目標在哪裡?你根本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只是知道一種含糊籠統的離苦得樂。離苦得樂的內涵很多,神通也是離苦得樂、禅定也是離苦得樂、這種福德也是離苦得樂,你沒有真實一心一意的希求無上菩提,這個時候鬼神就用一些小小的糖果來誘惑你,使令你失去了廣大無上菩提的功德,這是你的因地不真。所以為什麼我們今天信成就以後要發菩提心?就是你有沒有依止你的菩提本願,來當作你修行的引導。 寅二、示對治法卯一、治邪 前面是說明鬼神的相貌跟過失,這以下說明他的對治方法。先看「治邪」,再說明「皈正」。 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這種鬼神障礙的因素,我們應該要經「常」「智慧觀察」。我們也說過,這個對治鬼神的方法,從內在的善根來說,我們生起觀照。怎麼觀照呢?「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就是你自己應該要避免──剛開始你看到境界,不要馬上就產生歡喜,不要「墮」入這種「邪」見之「網」;你應該起觀,觀察這一切的境界,不管是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現,如夢如幻。如果你覺得起觀有困難,你就直接歸依三寶、念佛、持咒,這樣子就「能」夠「遠離是諸業障」。為什麼起觀,或者歸依三寶就能夠遠離諸業障呢?我們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基本觀念:「邪不勝正」。邪惡是黑暗,正是光明,光明能夠破除黑暗,不是黑暗能夠破除光明。那為什麼邪不勝正,還有些人會著魔呢?因為他內心沒有正氣,他沒有一直正念。就是說這個房間為什麼有黑暗呢?因為你根本沒有點起光明,所以只要你肯做一點點小小的努力,這個邪就消失掉,就怕你自己起顛倒,那就沒辦法了。所以說只要我們能夠「當勤正念,不取不著」,這些障礙根本就不是障礙,他自然能夠遠離,因為邪不勝正。以下就把這個外道的三昧作一個總結: 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 這個天魔「外道所」產生的「三昧」、這種邪定,從內心的相貌來說,「皆不離見愛我慢」煩惱,就是愛見的煩惱,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有所得的攀緣心,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定標准。就是說當你用功以後,你的我見愈高,對世俗的貪念愈深,那保證你這個方法是錯誤的,你已經沒有走在道上了。這是一個很容易判斷的標准。從外在的形狀來說,「貪著世間名利恭敬」,這個地方也是一種向外攀緣的相貌。就是說,本來我們修真如三昧是深伏煩惱,增長大乘的信心;結果你卻增長我愛、我見,貪著世間名利,那你這個方向就錯誤了。這個錯誤也可能是我們自己的方法操作錯誤,也可能是有外力干擾,你自己要作一些調整與檢討。 卯二、皈正 真如三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 這個地方是說,怎麼知道我們是正確的走在路上了呢?第一個「不住見相」,第二個「不住得相」。從一個修學次第,我們剛開始先「不住得相」,就是我們對於所緣的境界相,觀察它是唯心所現,如夢如幻,遠離外在的境界,這是「不住得相」。「不住見相」,就是我們能念的這一念心,內心的妄想也是念念不生、念念不滅,遠離外在的境界,遠離內心的妄想。當你內心當中感覺到你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慢慢能夠見相、離相,當然「真如三昧」不是說都沒有境界相,那你這個人就沒有明了性。就是說這個境界對你來說,它不能誘惑你、不能干擾你,乃至於你內心當中的妄想對你的干擾也是慢慢淡薄,這就對了。在定中如是,「乃至出定」以後,你的內心當中沒有「懈」怠、高「慢」之心,「所有」的「煩惱」就「漸漸」的輕「薄」了。我們也說過這個真如三昧,你從三昧出來以後,你再來觀世間,正如《楞嚴經》所說:「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你內心當中就是淡薄很多了,這個地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定標准,古德經常說:這個修行,這個人修行上路了,有些人修行還沒有上路。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說你這個人從這個地方要到台北去,怎麼開了半天還沒有上高速公路,還在這個市區打轉?那這就糟糕了。就是說你還搞不清楚這個修行的路頭,你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樣子的話就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就是說你這個人上路了,上了高速公路了,當然有時候你懈怠、有時候精進,但是你上路以後,你遲早要到台北的。這個真如三昧也是這樣的,從妄想要到真如三昧的過程很困難,但是你一上去以後,外在的境界不能干擾你,內心的妄想也不能干擾你,諸天魔鬼神都不能干擾你,這個無住法門生起的時候力量很大。金剛三昧,或者叫首楞嚴王三昧,這個首楞嚴王就是畢竟堅固,不可破壞。所以說,這個三昧剛開始修的時候,你要花很多時間去建立大乘的正見,依止正見去隨順觀察,這樣花很多的時間。但是你一上路以後,這個成佛之道是遲早的問題,你要精進就早一點,你要懈怠就要慢一點;但最怕就是你還沒有上路。那這個地方就是你要趕快用功,趕快找到這個路上去。這個地方是說一個人修行路上的相貌,就是他的判斷相貌,他的內心世界「不住見相,不住得相」,內心應無所住。他「出定」以後,身心調柔而謙卑,「所有」的貪、瞋、癡「煩惱」都慢慢淡「薄」了,就是一個人修行上路了。 丑四、勸修習寅一、正勸 這個地方把真如三昧作一個總結,先看「正勸」: 若諸凡夫,不習此三昧法,得入如來種姓,無有是處。以修世間諸禅三昧,多起味著,依於我見,系屬三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 身為一個生死「凡夫」,假設我們「不」修「習」真 如「三昧」之「法」,想要成就大乘的「如來種姓」,這 是「無有是處」的;這個地方跟《楞嚴經》的說法是完全 一樣的。《楞嚴經》說首楞嚴王三昧它的情況是:「十方 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十方諸佛都是依止首楞嚴王三昧 而成就大般涅槃。就是說我們不能夠隨順真如三昧來遠離 妄想而趨向真如,你要成就大乘種姓、你要發菩提心成就 大乘功德是沒有辦法的。因為你還沒有離開無明妄想,你 的本質是無明妄想,你所修的資糧是依止妄想所生的資糧 ,那這個地方當然就跟成佛不同。「以修世間諸禅三昧, 多起味著,依於我見,系屬三界,與外道共。」我們不修 真如三昧,當然就是依止無明妄想,即使你在無明妄想當 中產生很多的禅定,產生很多很多的身心三昧樂;但是內 心當中有所得的心都還存在,所以這個高慢心就容易生起 ,所以他就沒辦法出離三界,跟外道是相共的。跟外道相 共,假設遠離這種善知識的開導攝受,就很容易生起邪見 顛倒。臨濟宗有一個禅師叫做黃檗禅師,這個黃檗禅師他 有一天在行腳的時候,遇到一個修苦行的比丘,這個修苦 行的比丘,他希望能夠跟黃檗禅師一起去參學,黃檗禅師 也同意。後來參學的時候要經過一個河,這個黃檗禅師就 在這個河邊等這個船過去。等這個船過去,這個修苦行的 比丘他等的時間很久,他就有點不耐煩,他就用神通就從 水上走過去。黃檗禅師他慢慢坐船過去以後,再告訴這個 行腳的比丘說:「饒你步步神通,佛法還是在老僧這一邊 。」說你這個東西不是佛法,是共外道法。當然我們也贊 歎這種種的三昧神通的資糧力,但是這個「根本」是個問 題,你根本是依止無明妄想,那跟依止真如那力量不同。 講一句實際的話就是說:流轉的因緣是從十二因緣發動的 ,無明緣行,無明產生業力,由業產生果報,由這個果報 產生流轉,產生老病死的痛苦。你這個步步神通,沒有破 壞無明的力量,我今天不能從水上走過去,但是我內心當 中的真如三昧能夠破除無明,我總有一天也可以成就神通 ,總有一天!「但得本,不愁末」。我以前看到一個修行 人的日記上說:有一個喇嘛尊者他在山洞修行,他本來依 止他師父修學,後來他跟另外一個修行法師修學。後來他 師父說:你怎麼這幾天都沒來跟我請法修學?他說:我現 在跟另外一個法師修學,修得不錯。他說:他怎麼不錯呢 ?他說:這個法師嘴巴能夠把這個火吐出來,嘴巴能夠吐 火!他師父他說:那你要問問他:他這個吐火的力量,這 種功德他修多久?他說:他修了十年,就可以把火吐出來 。他師父說:我只要用一根火柴,就可以把火點出來;他 要修十年,你修這個干什麼呢?就是說我們在成就解脫的 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今天是干什麼修學?就是解脫 十二因緣。當然有些人從枝末上解脫,從愛取上的調伏, 或者從業力的消滅,但是根本上就是無明,有所得的心。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一再強調:你今天的成佛之道,你 在走之前,你要想想看,你到底要什麼?你追求的是什麼 ?這是你的目標,非常重要。 寅二、明益 復次,精勤專心修學此三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雲何為十? 這以下講出有十種的利益,贊歎真如三昧。當然真如三昧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是成佛的,但是你今生就有十種利益。 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這個地方,法藏大師把他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善友的 攝受,善友的攝受這是一個總相的功德。我們修真如三昧 ,得到「十方諸佛菩薩之護念」,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 ,這個護念講一句白話就是加持。為什麼呢?蕅益大師解 釋說:因為真如是諸佛菩薩的平等法身,你今天能夠依止 平等法身,當然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這個加持跟感應, 我們說過一定要心心相應。十方諸佛依止真如,你依止妄 想,他要加持你有困難。所以在淨土宗的時候,我們要知 道淨土宗雖然強調他力的法門,所謂的佛力加被,但是他 要求你臨終的時候,心不貪念、意不顛倒,正念分明,你 內心當中要安住在無所得的真如。你臨終的時候依止妄想 到處攀緣,佛菩薩要感應有困難,不是他要不要,這是因 緣不具足。所以這個地方呢,十方諸佛要加持我們,我們 必須要有這樣一個心心相應的隨順。第一個是善友的攝受 。二、三、四、五是離諸障礙,約著破惡來說。「二者、 不為諸天惡鬼之所恐怖。」蕅益大師說:你觀念念無生, 來調伏貪愛,所以外魔所不能恐怖。一個人會有恐怖心, 表示你心中有貪愛;如果你能夠以無住法門來調伏貪愛, 你內心當中就無所畏懼。「三者、不為九十五種外道鬼神 之所惑亂。」前面是貪愛,這是邪見。蕅益大師說:因為 你觀察念念無生,調伏邪見,所以外道之法不能誘惑你。 「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輕薄。」蕅 祖說:因為你深觀法性本自空寂,所以業障之消如湯消冰 。這個業障依止妄想而生,你這個妄想慢慢輕薄,業障也 就輕薄。我們過去在消業障是依止慚愧心,斷相續心;但 這個地方的消業障是從根本,從根本的妄想無明下手。所 以蕅益大師在《楞嚴經文句》上說:這個首楞嚴王三昧, 或者真如三昧的消業障,是滅業障如翻大地,從根本上的 破除業障。「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你修真如三 昧,對大乘一切功德的疑惑慢慢的輕薄,破除疑惑。這個 是能夠破除外道鬼神的干擾跟恐怖,也破除我們內在的煩 惱跟罪業,這個是離諸障礙。六、七、八、九、十是妙行 堅固,生起善根善法。「六者、於諸如來境界,信得增長 。」你了知如來功德不離一心故,信心增長,這大乘的功 德,你相信這個功德是存在的,你也相信你可以成就。「 七者、遠離憂悔,於生死中勇猛不怯。」你了知一切法, 本自寂滅,所以不生憂悔,勇猛精進,不生怯弱。所以你 修真如三昧,妄想淡薄,你對於這樣一個修行的勇猛心會 生起。「八者、其心柔和,捨於憍慢,不為他人所惱」, 別人就很難干擾你,因為你內心調柔。「九者、雖未得定 ,於一切時、一切境界,則能減損煩惱」,這煩惱輕薄。 「十者、若得三昧,不為一切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你修行真如三昧,對你所有其他的功德,不管是布施、持 戒、忍辱、所有的功德,你都能夠變得更為堅固,有真如 三昧的加持更為堅固。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這個真如 三昧,它這個地方的三昧是「止」,止一切的妄想,以無住為住。當然這個無住為住它是正修,下一科講到觀,就是我們在修止的時候,有時候要起觀,有時候起有相觀、起無相觀加以對治。但是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前面的觀察一心、二門、三大,那是直接趣入真如,那是即空、即假、即中,那是非常圓頓的思考;那這個地方的真如,這個修習止觀門,它是把這個止跟觀分開,先修無住,然後再修深信。深信就是起觀,下一科會說明。但是這個無住是一切的功德的根本,就是我們講的安住大乘種姓,這是一個重點。好,那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再來日,回向。 問:請問真如三昧的修法是否什麼都不要想,包括拜佛、止觀當下,這種修法往生以後,是否生到無想天去? 答:這個地方的真如三昧跟無想是不同的。我們也說過:真如三昧是先觀後止,他是起觀,觀外境是唯心所現、如夢如幻,再觀內在的妄想是念念不生、念念不滅,它的本性是畢竟空寂,然後慢慢慢慢的向內慢慢慢慢的安住,他的心是向內。這個無想定它是向外,它的無想定是沒有觀,以無想為想,就是說他心是有所住,他是住在無想,他是以無想為住,這無想就是一種妄想,他還是有妄想,也就是說它對無明沒有對治力,無想定它是以無想為所緣境,這個地方有所不同。真如三昧的一個問題,我們也說過:這個真如三昧你完全無住,是嚴重的違背我們的人性,嚴重的違背!我們的心一定要動,所以後面馬鳴菩薩慈悲,我們在修真如三昧的時候,不妨兼修念佛三昧。就是說無住,那當然是最高境界,無相三昧的無住法門,就像禅宗說的「相續也太難」。你要一二秒鐘十秒鐘的相續不難,但是你要長時間的相續無相三昧很難;那找一個相狀讓你住,就修一相三昧,專修念佛也是不錯,先從一相三昧修起。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這樣講:我們所修的功德,以前的功德都是一些小小的珍寶;真如三昧是魔尼寶珠,一切寶中之王,你乃至於只有幾秒鐘的相應,如果你能夠有這樣的相應,你再出來以後,你對整個生命的看法會完全不同,它的扭轉是從根本上的扭轉,它對你產生的滅惡生善的力量是不可思議,即使是少分的相應,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它是根本功德。當然你要是不想成佛便罷,你要成佛,這條路你一定要走的。遠離無明妄想,以無住為住,這是下一個。當然無住以後,後面講到修觀,要你生心,生起智慧的觀照,生起大悲心,那是後面的內涵。當然你連無住都沒有達到,後面的觀就沒有意義了。所謂沒有意義是說:從成佛之道來說,你就不相應。所以這個地方跟無想是差太遠了。第一個,無想它沒有起觀;第二個無想是有所住,它是以無想為住,這個地方不同。 問:傥欲入真如門,一定要修論中的止觀法,若具大乘正見,而修我空、法空觀,是否亦能至之,只是遲速不同? 答:本論的無住法門,它遠離外境的執取,遠離內心的妄想,它這是一個方便。不管什麼法門都有無量方便,不是說一定要依止本論來修學。如果你有大乘正見,而修我空觀、法空觀,也能夠趣入真如。不過這個地方,我們注意一下:我空觀、法空觀當然是大乘共法,但是智者大師的判教:這個我空觀、法空觀是通於大乘的三系,通、別、圓都是修我空觀、法空觀。為什麼中觀的學者跟唯識的學者,他們沒有真實的契入真如三昧呢?就是說你這個我空觀、法空觀是向內、或者向外的差別。如果你是心外求法,離開了一念心性,另外有一個我空觀、法空觀,那這樣就落入別教、通教的思想。如果你這個我空觀、法空觀的修行,是慢慢慢慢趣向於一心三昧,你是向內的安住,所破的是內心的執取,向內的安住,這樣就對了。這個地方,以向內跟向外的觀察來作一個判斷。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前面觀察真如它說:「是故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當然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這個都是共通教、別教,但是不共的地方──唯是一心。所以在《教觀綱宗》當中有一個觀,就是你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你那個空有沒有明了性,這是關鍵。如果你那個空是個理性,那這是別教;如果你那個空是安住在心性,唯是一心,那這個是圓教。所以唯識學的真如是不受熏的。諸位知道,唯識的真如是一個法,它怎麼受熏呢?它是一個道理。圓教的真如是依止一心安立,它是一個明了的心性安立真如,它是向內的。所以唯識學他不同意每一個人都有真如,因為真如是心外的一個道理,你要去追求才有,所以它真如不能受熏。大乘佛法是認為:真如它受熏,因為顛倒的因緣,它變成無明;因為覺悟的因緣,它產生萬德莊嚴。你剛剛也說的對,你要依止大乘正見,你依止一心來修習一切法門,你的出發點是依止現前一念心性,來觀察這些果報的差別,一念心性真如受熏。你用殺盜YIN妄的業來熏真如,真如現出地獄刀山油鍋;你用五戒、十善的業來熏真如,真如就不思議心,不思議變現出人天果報。你用四谛、十二因緣熏真如,出現偏空涅槃;你用六波羅蜜,出現萬德莊嚴。你這樣子的思考,然後用我空觀、法空觀來作一種調伏煩惱的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那這樣子你的我空觀、法空觀肯定趣向真如。就是你的根本思想是依止一念心性起修,那就對了──稱性起修。如果你真如的概念是離開一念心性,另外有一個真如,你必須去追求,向外追求,你最後的功德是一個權教的功德、別教的功德。我們不能夠從你所修的法門來判定你的種姓,就是你對所有法門的依止點。所以《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你依止無為的那個真理,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證,這個地方是個問題。 問:論中提起求生淨土,是為為求正信而怯弱的眾生所施設的勝異方便,這是後面會講到。為什麼法藏大師在論初的「因緣分」當中,把修習止觀判作下品的中品;而把專念的念佛,判作下品的上品。就是念佛比止觀還高? 答: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念佛法門,套一句蕅益大師的話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三根普被。念佛法門我們如果把它詳細的展開來,根據蕅益大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開示:念佛法門具足來說有三種差別。一種是專念他佛,這個人他不能明白萬法唯是一心的道理,他是心外求法,依止有所得的無明來修習念佛。當然有所得的念佛,他就會思考:我是就是我一念心性本具的,你就修真如無住法門,念念回光返照,你跟就不二了。但是你也不念佛、也不求生淨土,業障凡夫,我是生命當中一個有自性的個體;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他也是一個個體。我們二個之間是完全沒有交集的,沒有交集但是沒關系,我是業障凡夫,我乞求彌陀的救護,這樣子也非常好。但是這樣子,當你在滅惡生善的時候,力量會比較薄弱;萬一有障緣出現的時候,你要滅除障礙會比較辛苦。入道多辛苦,這個叫做事持。但這樣子依止信心,也可以往生,依止信願力往生,這個就是專念他佛,專念他佛以比較高的標准來看是心外求法。第二個是專念自佛,就是我們說的真如三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蕅益大師說那這個就不是淨土法門,那是自力法門,專修專念自佛。第三個是自他兼念,自他兼念就是說你在念佛之前,你能夠很認真的學習所有的大乘經論,你真實的明白:「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把阿彌陀佛的萬德莊嚴,這些如夢如幻的因緣所生法,把它無住,把它空掉,看到阿彌陀佛內心當中現前一念心性;也把凡夫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些無始劫以來,依止顛倒所熏習的這些煩惱罪業,這些如夢如幻的因緣所生法,也把它空掉,我們也出現了現前一念心性,結果我們發覺「一如無二如」。依止這個平等不二、自他不二的思考來念佛,所謂的「托彼名號,顯我自性。」這樣子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一念不可思議,百千萬句念念之間不可思議,滅惡生善,這樣叫做「自他不二」的念佛法門。法藏大師他的判教,把這個專修念佛方便判作止觀之上,那他的念佛法門,應該灌頂的時候,他作一個重要的開示:所謂的灌頂,就是讓你明白一個道理。你持大悲咒之前,你要相信你這念打妄想的心,跟的心是平等不二的。第二個你相信就是「自他不二」,就是你不但修這個真如三昧,你還有多一個他力的救護。所以諸位如果知道的話,在密宗的最高的法門是本尊相應,當然它那個本尊相應不是我們說的「我是業障凡夫,文殊菩薩是萬德莊嚴 」,以一種有所得的心去通身靠倒。密宗要求所有的 修本尊相應、大圓滿、大手印的人,都要通達十年的 顯教基礎,就是要讓你知道:你一念的心性跟十方諸 佛是平等不二的。平等不二這是理觀,我們也不廢事 修。假藉持大悲咒的因緣,開顯你自性本具的觀世音 菩薩的功德。所以法王在作觀世音菩薩灌頂的時候, 他作一個重要的開示:所謂的灌頂,就是讓你明白一 個道理。你持大悲咒之前,你要相信你這念打妄想的 心,跟觀世音菩薩的心是平等不二的。第二個你相信 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是你內心本具的。你只是假藉持 大悲咒的因緣,來開顯你本性的功德,這樣子你就成 就了本尊灌頂,你有資格來修這個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如果你 還是心外求法,就不能構成灌頂了。所以法藏大師他 把這個專修念佛判作是下品中的上品,修習止觀是下 品中的中品,他這個念佛應該是依止自他不二的實相 法門來念佛,就是自他不二這樣的一個平等思考來念 佛。這個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就是說這個成佛之道 ,有很多的差別果報。有些人會先到天上去享受人天 的快樂,有些人會先到二乘的涅槃作短暫的休息,有 些人會在菩薩的果位作很多很多的耽誤,有些人能夠 從凡夫到成佛,他的差別就是跟你內心的正見有關系 ,你的種姓有關系。就是說你是什麼種姓,最後他就 會先承受這個果報,然後再成就那個果報,再成就那 個果報。所以本論它很強調「生起大乘種姓」。這個當然要大家去想一想,這個成佛之道,你應該何去何從?你應該依止一個什麼樣的方便,對你最有利,你應該去想一想。好,我們今天講這個地方。
二者、不為諸魔惡鬼所能恐怖。
三者、不為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
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
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
六者、於如來境界,信得增長。
七者、遠離憂悔,於生死中勇猛不怯。
八者、其心柔和,捨於憍慢,不為他人所惱。
九者、雖未得定,於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
十者、若得三昧,不為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