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淨土十疑論》導讀 第四卷


 2024/3/6    熱度:279    下載DOC文檔    

第四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頁:二甲五、具縛得生疑

乙一、征問

我們前面廣泛的介紹自力的修學跟佛力修學的差別,在整個佛力的修學當中,成敗的關鍵在於一門深入,因為你廣泛的念一切佛、廣泛的念一切的咒語,到最後只有一個結果──心思散亂、三昧難成,你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功。所以我們必須在有限的精神體力當中,集中我們的心力,在每一尊佛當中,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樣才有成功的機會。那麼在這麼多的法門當中,你到底應該選擇哪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從一個生死凡夫的角度,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這種加持力,有他特殊的效果,所以我們選擇以阿彌陀佛當我們的本尊。

這個地方的問題就是說具縛得生疑,這個縛指的是煩惱跟罪

業,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念阿彌陀佛,這個時候我心中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的心中有很多很多的障礙點,有煩惱障、有業障。那這些障礙怎麼辦呢?這些障礙是不是會障礙我往生呢?雖然我有一種前進的力量,但是我也有一種系縛的力量,那這二種力量到底應該怎麼達到平衡?這個地方就是說,我雖然能夠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自己也有煩惱障、業障,那這個應該怎麼辦?

我們看征問的地方:【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

我們今天身為一個生死凡夫,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很多殺盜YIN妄的罪業,在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很多貪嗔癡的煩惱在那個地方睡眠。那我們現在以具足煩惱跟罪業的心態來憶念阿彌陀佛,我們也真心的歸依阿彌陀佛,但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我們的目標是西方極樂世界,它是超越三界之外的清淨國土,而我的內心卻有很多的煩惱罪業沒有斷,這樣子怎麼能夠受生呢?我們把這句話講白一點,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受了十二因緣的引導,十二因緣簡單的說就是惑業苦,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只有三個重點──惑、業、苦。煩惱障(惑),我們會不斷的在根境和合的時候起很多煩惱,這個煩惱就引導我們身口去造罪業,造罪業以後就得到一個報障,得到一個果報體;面對果報的時候,我們又起另一層的煩惱,又造另一層的業力,又得到另外

一個果報:就造成我們生命一種強大的惡性循環,惑業苦的力量,誰也沒有辦法把它切斷。惑業苦在我的生命當中,它不斷的在那個地方流動,而我們現在雖然創造一個佛的力量,那我現在有二個力量:一個是在三界流轉惑業苦的力量,一個是跟阿彌陀佛往生的力量,那這二個力量應該怎麼辦?這二個力量在心中怎麼達到統一呢?提出這個問題。好,我們看釋疑:

乙二、釋疑

【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這個地方的大意是說,你選擇自力,那你只有完全的去面對你的惑業苦,你就是靠你心中的正念力、善業力,慢慢的斷除罪業、慢慢的調伏煩惱,最後把生死的果報結束,自力法門就是這樣;第二個,你面對你強大的惑業苦,你可以仰仗佛本願的攝受。就是說,斷除心中的惑業苦,你有二種的選擇,這二種方法,我們下面會簡單的說明。首先我們看自力的方法,自力當中有二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璎珞經》雲: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剛開始,你如果從事自力法門,就是持戒為本,先成就善業力。說你如果選擇自力修學要怎麼辦呢?要在這個娑婆世界修學聖道,當然你不是到淨土,你受生的環境,是你過去有漏的業力所變現的一個有漏的國土,那在這個國土當中,《菩薩璎珞經》上說:身為一個生死凡夫,你開始是不識三寶、不知善惡的因果。

我們回顧我們過去沒有學佛之前身口意的相貌,我們的行為是受著妄想的引導,就是說我們的六根跟六塵產生接觸、或者產生碰撞,碰撞的結果就產生一個妄想,就把妄想創造出來;這個妄想對我們的行為、身口,就產生引導的作用。诶,我跟這個人講一句話,我突然間就打一個妄想,那這個妄想要我干什麼,我就去做什麼。我突然間聽到一個聲音,我的耳朵跟這個聲音一碰撞的時候,诶,我又打一個妄想,這個妄想要我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就是怎麼樣呢?心隨妄轉。

所以我們一個人生命沒有因果道理的時候,我們是由這個妄想,或者說是一時的情緒,來引導我們的行為。那等到你學佛以後就不是了,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也產生妄想,但是你馬上產生一種覺照的力量,就是因果覺照的力量出現,一個光明的智慧出現。所以你看一個人沒有學佛跟有學佛差別在哪裡?一個沒有學佛的人,他生命的行為,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想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他完全是由情緒來引導的。學佛以後,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他有一定的克制力,他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是怎麼樣呢?他是先有一個目標,由這個目標來要求自己的因地。所以我們剛開始學佛的第一個,就是相信善惡業果,相信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依止這個因果的信心,我們發了菩提心,這個時候,剛開始學佛就是靠信心的資持,仰信三寶的力量;但是這個時候心還是動蕩不安的,因為你只有信心,還沒有目標,你對未來的人生沒有目標。

第二個,【住在佛家,以戒為本】,你想要在三寶中安住,那你就必須有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你的持戒,你看所有人持戒、所有人受戒,一定是發願,以發願得戒體,你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

這個持戒,我們剛開始是講律儀戒,不是講定共戒、道共戒,就是你心中的一種誓願力。那什麼是誓願力?說我這念心、我這個攀緣心,還不能達到覓心了不可得,還是有所得,還是到處攀緣,對不對,它一定要動,你要我這念心,安住不動、正念真如,做不到!它沒有辦法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它一定不守自性,住在六根、六

塵的境界,就到處碰撞產生很多的妄想,這一定是這樣子的。但是沒關系,我現在沒有辦法覓心了不可得,我這心一定要動,我先把它動的范圍設定下來,你的活動有它的范圍,我有一定的標准;就好像一個小孩子,你要一個小孩子坐在那個地方完全不動,那是做不到的。那怎麼辦呢?你圍一個圍牆,你在這個地方可以動,這個地方是你動的范圍,哪些可以動、哪些不能動,你圍一個圍牆,圍牆之外很多的野獸就跑不進來了。就是我們剛開始說是惑業苦,是不是!剛開始我們不是對治惑,你根本不是惑的對手,剛開始是對治這個業,避免造罪業。

說你有沒有情緒?有的。你有沒有妄想?有的,但是我持戒。持戒的意思,就是讓你妄想的活動有一定的范圍,以這個戒法設定一個目標,成立一個保護牆,剛開始就是這樣。所以剛開始我們在惑業苦當中,要先對治罪業,這個就是所謂的持戒為本;第二個就更深入了,成就正念力,止觀雙運。

我們再往下看:【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阙,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一個受了菩薩戒的初學者,剛開始先成就善業力是可以理解

的,因為他不想到三惡道去。慢慢的,你菩薩戒身身相續,時間久了以後,你戒行不阙,在這個善業當中,你心中要培養一種觀照的力量,就是正念的力量,就是無常、無我的智慧。你開始用無常、無我的真理,來觀察妄想的起伏,它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有這個妄想?因為你根境的碰撞才有妄想,所以它的根源是找不到的。它生起的因緣找不到,它離開以後,它過去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妄想消失的時候,未來心也不可得;現在也不可得,現在是生滅的也不可得:所以我們經常用無常、無我來觀察妄想,你慢慢累積了經驗,你就知道原來我們這個妄想的真實性,是覓心了不可得。

這個時候妄想的活動勢力,就慢慢慢慢的薄弱,就從躁動轉成寂靜,就成就了發心住,這個時候斷了三界的見惑,成就位不退。慢慢的從我空觀再繼續修法空觀,廣泛的修十波羅蜜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經過一萬劫,經過六心住到第七的種性住,這個種性位就是成就了大乘的行不退,斷除三界的思惑。這個時候,就把整個惑業苦的力量,全部停下來了。就是你修行自力法門,剛開始要先對治業,再對治煩惱,就這二個:第一個成就善業力,第二個成就正念力,這二個方式,這個是了生脫死的自力法門。

那這個他力法門怎麼辦呢?我們看他力怎麼做:【他力者,

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先到這個地方,這個叫做正行,淨土的正行。

如果你今天選擇他力呢,你剛開始要做的就是培養信心,你要相信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力。這個信心很不容易,你看我們一路從結夏安居以來,《阿彌陀經》《淨土十疑論》,其實就是在培養信心,培養對阿彌陀佛歸依的心情。我們講一個嚴格的標准,你說打佛七,人家打佛七你也跟著進去念佛,你念佛的過程當中,你對佛號沒有完全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的心情,其實你都不是在修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根本,你之前的前方便的准備都沒有做好,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代表什麼?為什麼你要歸依阿彌陀佛?有這麼多佛可以選擇,你為什麼選擇阿彌陀佛?你根本沒有辦法聞經達理,斷疑生信,你沒有明白道理,你心中就有疑惑,帶著疑惑來念佛,根本不能構成淨土法門,因為你的三資糧不具足。

所以淨土法門第一個:深信彌陀本願的加持,你相信阿彌陀佛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救拔你,他有足夠的能力。第二個,開始發願,發起廣大的菩提心,修習念佛三昧,你要有一定的定課,執持名號,先從一心,然後成就不亂。從這個發願當中,雖然要成佛,但是你要先完成第一個目標,你要先離開三界火宅,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你在三界火宅,講難聽一點,你自己被火宅燒得已經是自身難保了,你根本不可能行菩薩道。所以發菩提心以後,成佛之道第一個先離開三

界──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我們在修淨土的時候,你要先成就信願行三資糧,這第一個正行。

再看第二個助行:【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你有正行是不夠的,你還要有一些助行來幫助你心中的正念。那怎麼辦呢?布施持戒修福,所以在淨土當中,它是先成就正念力,你對彌陀歸依的心情,然後再成就善業力。那有人就說:我念佛為什麼要持戒呢?諸位要知道,淨土法門叫做帶業往生,橫超三界。那帶什麼業呢?古德說:淨土的帶業只能夠帶舊業,不能帶新業。

什麼叫舊業?什麼叫新業?這個業,這個殺盜YIN妄業,沒錯,你以前曾經做過,但是我現在已經完全忏悔了,我也沒有再做的意願,你的相續心,已經被你忏悔的力量完全破壞了,這個叫舊業,那是可以帶的。你曾經做過,但是你現在已經不想做了,對這個產生厭離,這個可以,這個業可以帶,這個臨終不會產生障礙。如果這個業你現在還在做,而且有可能你還想做,這個業就不能帶了,就叫新業,在臨終的時候會產生障礙。所以我們要知道帶業往生,講得詳細一點,只能帶著舊業而往生,不能帶新業,這個就是為什麼要持戒的理由。

這樣子講,一方面我們持戒,一方面信、願、持名,到臨終的時候,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所以你看,到淨土去的關鍵就是乘佛願力,感應道交而往生,這個就是佛力加被的方式,就是第一個,你絕對不能再造作罪業了,從今以後,心心念念歸依三寶,歸依阿彌陀佛,到臨終的時候感應道交,到淨土去,到那個地方才開始斷惑證真。

好,我們看總結:【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裡,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

這以下把自力的修行跟佛力的修行作一個比較。先看第一個譬喻:就像有人在水中前進,比如說我在水中,我靠自己的力量游泳。你靠自己的力量游泳,你一天能游多久呢?如果你是仰仗佛力,你是坐船,坐彌陀的本願船,在短暫的時間,就能夠日行千裡。就是說,你面對你的惑業苦,你完全不仗佛力的加持力,完全用自己的心力來面對你的惑業苦,那是非常辛苦、非常緩慢的,就像一個人游泳,根本不坐船;如果你能夠坐船的話,那這個速度就快多了,斷惑證真就更快了。以坐船跟個人的游泳,來作為第一個譬喻。第二個,譬如劣夫,我們是一個果報卑劣的生死凡夫,我在地上跑,也是跑得很慢;那如果你能夠跟著轉輪王出巡,坐在轉輪聖王的輪寶,你坐在輪寶上,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就能夠遨游四天下,這個當然是轉輪聖王輪寶給你的加持力,它真的能夠急速成就的。

所以從斷惑證真的角度,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自力法門,它一定先成就善業力,再成就正念力。你看你要走人間佛教、求增上生的人,他一定要廣修福德,廣泛的跟眾生結緣,因為善業力是他的基礎,你福報不夠,你修止觀障礙重重。但是淨土法門它對於修善,也非常贊歎,但是它不是非常強調,它要你先成就正念力,你的心必須跟佛的功德,那種信願的力量要先栽培起來,先成就正念力。我們這樣子講好了,不管是自力也好、他力也好,其實整個佛法的核心價值,最重要的價值應該是正念力,就是你那個觀照力,但是因為你觀照的不同,就影響到你到底是走自力還是走他力。

諸位也可以檢查一下你內心的世界,你就知道你現在生命的一個方向。就是說你現在遇到一個重大的逆境(順境不算),你遇到了逆境的刺激,不管是身體的病痛,或者是人事的障礙,你回光返照一下你內心的世界,你是用什麼方式來對治的?如果說我遇到了逆境,我提起的方式是修我空觀、法空觀,觀察這些內在的身心、外在的人事,都是如夢如幻的,它都是因緣生,它的本性是畢竟空寂的,然後你就在空寂當中安住,渡過你的暴風雨,那這樣子的結果,你是以空性來對治所有的煩惱,你的結果當然是不受後有──你不是修淨土法門。你在整個逆境的過程當中,都沒有提起佛號,也沒有想到淨土的

極樂世界,那你現在的情況絕對不可能到淨土去。你心靈的靈動,就代表你未來生命的征兆。

第二個,你遇到了逆境,你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管外在怎麼紛紛擾擾,我就專心的安住在佛號,我相信它會保護我,我相信我安住在佛號,一切事情一定會變得更美好,結果也度過了暴風雨,因為因緣法是生滅,他也度過去了,這個人肯定到淨土去。

第三種人禅淨雙修,他遇到逆境的時候先提起空觀,觀察這是如夢如幻畢竟空的,然後再把佛號提起來,真空妙有,這種人也是到淨土去。所以你可以檢查一下你現在的情況,就是說心為業主,你的心靈現在到底是往哪一個方向在走動?你可以遇到逆境的時候觀察一下,你就知道你到底是走自力法門,還是走他力法門,就很清楚。好,這個地方講到自力跟他力修學的差別。

二甲六、生彼不退疑

乙一、征問

前面都是偏重在因地的修學,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應該要一門深入,應該要專心念阿彌陀佛,這個都是在因地的建立信心;這以下講到果地的功德,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的相貌,它的特色是不退轉。身為一個淨土,為什麼有不退轉的力量?這以下提出一個問,我們看問題:

【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雲何得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三界?】

我們往生的人,當然有很多的聖人,但是我們現在是一個凡夫,我們的心中有很多的煩惱跟罪業,我們只是在臨終的時候,讓煩惱罪業暫時不生起,這個時候彌陀現前,感應道交到了淨土;但是到了淨土,我們心中的煩惱跟罪業,還在那個地方睡眠,沒有消除掉。你看邪見,邪見最重要的就是我見,我們經常認為有一個自我,我們認為別人跟我是不一樣的,經常跟對方產生對立。有了對立以後,就經常產生碰撞,就產生貪嗔癡的煩惱,因為有自我,我們就習慣性要保護自我,保護自我的結果,就產生了貪嗔癡,這樣子往生彼國以後,怎麼能不退呢?因為我到極樂世界去,跟六塵接觸、碰撞的時候,也會生起我見、生起煩惱,那怎麼會不退轉呢?怎麼能夠超過三界正念的功德呢?這個功德是怎麼產生的呢?提出這個疑問。

乙二、釋疑

【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雲何為五?】這有五種因緣,我們把這五種因緣先念一遍:【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

這個講出我們心中雖然有煩惱罪業,但是因為有五種的因緣,所以不退。這五種因緣,第一個是一個總相,最重要是第一個;二三四五是一個別相。我們先看總相:【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

一個生命體的產生,有二種因緣。如果是在穢土,這個生命的引導者就是業力,你造了善業,就出現安樂的果報;你造了罪業,就出現痛苦的果報:所以在這個穢土,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但是你到諸佛的淨土去,那業力就不是重要因素,而是諸佛願力的問題,你只要到淨土去,你在淨土的整個相貌,那完全跟佛的願力有關,就不是你個人的業力,這個業力是完全不能活動的,被願力所取代。

古德對於極樂世界,它願力攝持的功德相,我們從二方面來說:第一個是安樂的功德,第二個是解脫的功德。為什麼不退呢?從安樂的角度,第一個,他遠離三塗之苦,這是根據彌陀本願的第一願跟第二願,你到極樂世界,雖然你的阿賴耶識還有殺盜YIN妄的罪業,但是在你的生命當中,你不會再到三惡道去了。每一個凡位的菩薩,都把三惡道當做一個非常可怕的惡夢,我相信沒有一個人願意到三惡道去,不但是他的痛苦,因為你從三惡道出來,對你的善根產生太大的遮障。你到三惡道去一次,你這個人就變得非常的遲鈍,所以三惡道是所有菩薩最可怕的惡夢。

到淨土去,彌陀本願的第一願第二願,保證你阿賴耶識的罪業,絕對不再起現行了,不會引導你到三惡道去了,不可能,第一個遠離三塗之苦。第二個,色身莊嚴美妙,這個是第三願跟第四願,你有美好的色身,有美好的色身,你要攝受眾生就容易。第三個,成就金剛那羅延身,這個是第二十六願,你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決定不能有病痛,這個病痛對我們修行也是容易退轉,你看一個人要是病得太厲害,你的戒定慧會退轉的。你雖然還有很多的殺業,但是這個殺業不能起現行,不可以起現行。為什麼?因為彌陀本願把它壓住,你的生命當中,只能夠健康,不能有病痛,不可以有病痛的──金剛那羅延身。第四個,具足五種神通,你說:诶,我在娑婆世界也沒有修什麼神通的業,為什麼到極樂世界我就有神足通,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是彌

陀的第五願、第六願、第七願、第八願、第九願本願的成就。所以你看安樂有四種的相貌:遠離三塗之苦、色身莊嚴美妙、成就金剛那羅延身、具足五種神通,這個都是彌陀本願。

從解脫的功德有二個:第一個是隨意見諸佛,這個是第四十願所成。你想要成就菩提心,見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彌陀的本願當中,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隨時可以在寶樹的樹葉當中,見到你想見的佛──我現在想要看看藥師佛、我現在想要看看阿閦毗佛,你心念一動,這個樹葉就現出佛的身像出來,就能夠隨意見諸佛,這是第一個。第二個,自然聞妙法,你很自然的生起一種念頭,就能夠聽到你相應的佛法,這個是第四十六願。所以說,你在極樂世界的身心世界,因為彌陀本願的攝受,你能夠成就安樂的功德、解脫的功德,所以他不退。也就是說,你過去會產生障礙的煩惱跟罪業,通通不能活動,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這是總相。

再看第二個:【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

這個是佛力的攝受,你到了極樂世界,你經常跟阿彌陀佛在一起,阿彌陀佛有第三十三願,他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照攝以後,你身心調柔、業障消除,當然不退──佛力加被。

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第二個是法力的加被,到了極樂世界,它的依報、正報,經常的演說妙法,使令我們生起歸依三寶之心,這個法力會產生我們心中的正念力,所以不退。

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

雖然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還有無量無邊的怨家要找我們報仇;但是到了淨土,這種業力的種子都不能起活動,你根本不能遇到惡因緣,也沒有神鬼、魔王來干擾你,你所接觸的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是講僧寶的攝受力,佛法僧三寶。

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

這個是壽命的長久故不退,這個因素也很重要,這個死亡的因素。你看西藏的喇嘛,所謂的仁波切、轉世的活佛,你看從理論上來說,他應該二世要比一世好,三世要比二世好,五世要比四世好,當然有的是這樣;但有很多不是這樣,有的是愈後面的時候愈糟糕。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這個死亡的中斷,使令他產生退轉。所以這個娑婆世界的壽命太短,這個也是一個退轉的因素;而極樂世界提供我們一個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這也是重要因素。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它的不退,一言以蔽之,就是彌陀大悲願力的攝受;如果開展出來,就是三寶的加持力跟壽命的長遠,所以不退。

二甲七、易生彌勒疑

乙一、征問

我們一個生死凡夫,在修本尊相應的時候,我們考慮的因素有二個重點:第一個是因地的考慮,第二個是果地的考慮。在因地上要下手容易:比如說這個淨土很好,但是你沒有成功的可能性,那這個本尊你根本連想都不要想;一定要有成功的可能性,下手容易,這個法門一定要能夠帶業往生,能夠加被到生死凡夫,特別是造惡凡夫,這是第一個考慮。第二個,它要成就高:我到那個地方去,必須要不退轉;我到那個地方去,沒多久我又退回來,那我還要再用功一次,那這個就不能列入考慮了。

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一門深入,你選擇的本尊功德要具足二種條件:第一個下手易,第二個成就高。你在今生能夠真實完成的,而且完成以後,你永遠不會再退回來,這是一個判定的標准。那現在就把這個彌勒淨土跟西方淨土作比較,我們看這個問:

【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

彌勒菩薩也是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他將來到娑婆世界是即將要成佛──當來下生。如果我們現在修行十善業,求生到兜率天去,見到彌勒菩薩,跟隨彌勒菩薩修學佛法,等到彌勒菩薩下降到娑婆世界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下降,在龍華三會當中,自然成就三乘的聖果,為什麼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彌勒淨土是在三界之內,很近嘛;西方淨土在十萬億佛土之外,很遠嘛:我們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提出這個問。好,我們看智者大師怎麼回答:

乙二、釋疑

【求生兜率,亦曰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較,大有優劣,且論二種:】我們先到這個地方的總說。說是求生兜率天,如果從見佛聞法的角度,表面看起來跟西方淨土是非常相似的。你說見佛,就算彌勒菩薩不是佛,他是等覺菩薩也跟佛差不多了;你說聞法,你在彌勒菩薩也可以聽到很多的佛法:所以從見佛聞法的角度,表面上跟

西方淨土是非常相似的,的確不應該捨近求遠。但是如果微細比較其他因素,那就有很多差別了。

我們看看這個比較,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因地的比較:【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雲:‘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我們剛剛講過,你今天所選擇本尊的功德,必須要下手容易。而你要求生彌勒淨土,你只是修習十善業是不夠的。為什麼呢?我們根據經典的記載,求生彌勒淨土的標准──行眾三昧,深入正定,你起碼要欲界定以上。諸位都知道,禅定在戒律當中,被列為‘過人之法’,因為這個禅定,在欲界不是正常的情況,因為欲界的眾生是散亂的,所以說你要成就禅定是不容易的。成就禅定不容易,除了我們自己的善根不夠以外,外在的環境也很重要,因為末法時代的環境是擾動的。大環境是擾動的,你的心要寂靜下來就不容易,因為它的磁場是擾動的磁場。

所以宗喀巴大師說(他那個時候是明朝,距離現在五百多年):那個時候成就未到地定的都很少了。所以你要求生彌勒淨土,你不是散亂心就可以去的,你要行眾三昧,深入正定,而且他臨終沒有接引的功德。你到彌勒淨土怎麼去?你自己過去。那你臨終的時候,你要是稍微有點差錯,你就去不成了。沒有像‘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你一旦跟彌陀的本願感應了以後,‘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開示慰導;佛陀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所以能夠正念分明往生。他臨終沒有來安慰你、開導你,這個地方也增加很多變數,就是在因地上困難度比較高,這第一個。

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前面一段,我們是根據因地的修行來作比較;這個地方是講果地的功德。你往生兜率天,兜率天是一種欲界的果報,它不是淨土;那身為果報,當然就受了業力的引導,就會有退轉的因素。那為什麼退轉呢?

第一個,你很難有聽到佛法的因緣。極樂世界是五塵說法──色、聲、香、味、觸:你到極樂世界,你在那個地方喝一口八功德水,這一口水喝下去,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到極樂世界聞到了香氣,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的五塵是說法的。彌勒淨土沒有這樣的事情,它是一個果報體。我們看祖師大德對我們的開示,祖師大德修行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有的修行在娑婆世界,六根都要收攝起來,可見得六塵對我們產生不好的影響。在

極樂世界沒有所謂都攝六根這件事情,因為它整個六塵都是彌陀法身的功德,你干嘛要都攝六根呢?所以說外在的塵境的確不同,一個是願力所成的淨土,一個是業力所成的國土。

第二個,彌勒淨土‘有女人’的問題,當然有女人就容易造罪業,這個地方就是‘諸天’的一個障礙。

這二個理由:第一個聞法不容易,第二個有女人的障礙,所以在果報上也有退轉的因緣。所以說,彌勒淨土雖然距離比較近,但是它往生困難;第二個,往生以後,它不保證你不退轉。這個感應道交跟距離是沒有什麼關系的,即使這個淨土就在你家隔壁,你跟它沒有感應,你就是沒有辦法去。

你要是跟它有感應,你看〈淨土發願文〉:‘一剎那間離五濁’,這十萬億佛土,一剎那就去了,這個距離不是問題的。所以說,今天你要知道你為什麼選擇西方淨土、你為什麼選擇阿彌陀佛當你的本尊?‘下手易,成就高’,就是這句話。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個地方。

問:恭請法師慈悲開示,等覺菩薩還有一念的生相無明,他還不能明白‘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請法師慈悲開示。

答:所有本尊相應法門的理論,都是建立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從佛陀的方便教法來看,從因緣上,佛跟眾生是有差別的,所以才會有十法界的差別。但是這個是從心的表層來說有差別,佛是功德莊嚴,我們是業障深重。但是這個‘心佛眾生’這個‘心’,是指著他的本性,就是佛心的本性跟眾生心的本性,是沒有差別的,那這就講到所謂‘二空真如’的道理。所以我們看這個心態,有表層的心態跟理體的心態。等覺菩薩對二空真如已經證得了相當大的一部分,但是他還有一部分沒有證得,特別是那個微細的、俱生的這些我空、法空的真如,那個俱生的煩惱還沒有斷除,所以他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還不能完全明白。所以你看顯教也好、密教也好,只要講本尊相應的,沒有一個菩薩敢講話,到了流通分也不敢交給菩薩來弘傳,絕對不敢。你說普賢菩薩可以弘傳《法華經》《華嚴經》,可以;你看《阿彌陀佛經》的流通分,是六方諸佛來弘傳,六方諸佛在虛空現前。這種大圓滿、大手印本尊相應的法門,只有佛陀跟佛陀之間可以弘傳;因為它的理論基礎,建立在這種平等不二的真如法門。那這個地方是大乘一個不共的法門。

問:法師上課的時候提到要一門深入,如果我們曾經立下誓願力,要持〈往生咒〉三十萬遍、〈大悲咒〉十萬遍等等功課,那現在萬緣放下,專念阿彌陀佛的、禮拜阿彌陀佛、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些沒有完成的誓願,應該要怎麼辦比較正確?

答:我以前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還沒有遇到《彌陀要解》之前,我曾經發願要禮拜《楞嚴經》十部,後來我拜了三部,當然所謂的拜是一字一拜,《楞嚴經》每一部有六萬多字。我拜了三部以後,看來也不錯,消了不少業障,剛開始有點躁動,拜到最後心就寂靜多了。後來我讀到《彌陀要解》,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要不要繼續拜下去?後來我就想:我剩下的七部,我到淨土再拜。(眾笑)因為你一個人不能做太多事情,就像陳省三博士,你只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

如果你不想做好事情,你什麼事情都是結緣式的,那就不提了;你要把事情做好,你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因為你的精神體力有限。你看看歷史上的成功人物,沒有一個人是做好二件事情的,沒有這種事情。你要扣除睡覺、吃飯、打妄想的時間,這個妄想讓它打累了不想再打的時候,你才可以修行(呵──),是不是?你斗得過妄想啊?它是熟境界,你的修行是生境界,是不是!所以說,你只能夠先拜佛,把妄想調和一下;經行;寂靜以後,才能夠開始修行:這很多前方便的。所以你真正的修行很短很短,而你要做很多的事情,結果你什麼事都沒有做好。就是說,你要認清楚你現在的時間不多了,而你來生又充滿了變數,阿賴耶識有很多煩惱跟罪業,等著要傷害你;你現在能夠做的第一件事情,先離開三界,因為三界的問題太嚴重了,三界火宅太嚴重了。我們這樣子講,如果你對三界還不想離開,你不可能

老老實實念佛,因為淨土法門的特色──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一個人會老老實實念佛,只有二種情況:第一個,他是真的下定決心,決欲現生出樊籠,今生說什麼都要離開三界。第二個,他相信他自己做不到,我現在就開始不睡覺、不吃飯,什麼事情都不做,就專心的修學戒定慧,也做不到。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是實際上做不到的問題,沒有辦法斷惑證真。當你是真的想要離開三界,當你也知到你現實的情況做不到,只有彌陀的本願可以救拔你,那個時候你念佛就有希望。其實我們這個淨土的課程一路走來,就是一直在告訴你這個觀念:第一個,離開三界很重要;第二個,你做不到。(呵──)就是告訴你這二個觀念。這個時候,你對阿彌陀佛的聖號,才能夠死心塌地的、老老實實的,所有的妄想通通不要打了、通通放下,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到最後就是四個字──老實念佛。我在想‘老實念佛’,‘老實’這二個字,應該是要經過學習以後,這個人才有辦法老實的,是整個經論通達了以後,把所有的因緣都做過比較以後,這個人的心老實下來,死心塌地的,所有妄想都不再打了。如果這個人完全沒有學習經論,你說他可以老實念佛,我不太相信的。他的表層意識可能不打妄想,但是他內心很多微細的疑惑應該是存在的。為什麼我要念阿彌陀佛?我還有很多選擇,我為什麼不念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他心中有很多問號。你帶著很多的問號來念佛,你的力量是大打折扣的。所以講臨終十念,為什麼臨終十念能夠往生?下一個問題就提到了,因為那個臨終十念,是真實的信心,沒有任何虛妄,那是完全真實的信心,一個實心的東西。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淨土法門很強調正念。本尊法門是很重視心理建設的。我希望在淨土課程,大家好好體會一下:為什麼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一再強調?為什麼六方諸佛要出來證明?為什麼歷代祖師,唯識宗的祖師、天台的祖師,連律宗的祖師靈芝律師,都弘揚淨土?幾乎所有的祖師,到晚年以後,他們的選擇都是相同的?這個地方就是你要弄清楚的。當然這個都是要經過學習的,沒有一個智慧的產生,是靠我們的糊思亂想想出來的,絕對不可能。所以斷疑生信,要從聞經而達理。好,我們今天就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