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夏年教授:佛教與生態環境保護刍議


 2024/4/9    熱度:70    下載DOC文檔    

佛教與生態環境保護刍議—黃夏年

  生態環境保護是當前整個世界所面對的嚴重問題,由於現今世界生態環境日益破壞加據,已經嚴重地影響整個全球的人類生活,特別是正在進入發展中的國家,生態破壞的問題更加嚴重,恢復生態,治理污染已經成為這些國家的政府最棘手的事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國家政府和學術界做了大量工作,並且撰寫了不少著作,同時提出了一些理念,而以東方傳統文化——特別是從佛教裡面去尋找解決當前生態危機的辦法,則不失之為一條好的思路,本文即從佛教的層面來討論有關佛教與生態文明關系的問題。

  一、生態學的的研究歷史與現狀

  生態學一詞是由希臘文oikos衍生而來的,其意思是“住所”或者“生活所在地”。因此,從字義來看,生態學是研究“生活所在地”的生物,即研究生物和它所在地關系的一門科學 。赫克爾(Haeckel,1869)首先對生態學做了如下定義:生態學是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我國著名的生態學家馬世駿先生根據系統科學的思想提出:“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相互關系的科學。”奧得姆(E.P.Odum)在其著名的著作《生態學基礎》中,將生態學(ecology)簡單通俗地定義為“環境的生物學”。綜合100多年的生態學研究歷史,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機理的學科”。

  生態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生態學萌芽時期(公元16世紀以前);生態學建立時期(17-19世紀);生態學鞏固時期(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以及現代生態學時期(20世紀60年代至今)。學者經常把前三個時期成為“經典生態學”時期,而把20世紀60年代後稱為現代時期。

  經典生態學是生物學科的一個分支,它是研究以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為中心的宏觀生物學。20世紀60年代人類面臨一系列挑戰性問題後,生態學一躍而成為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按研究對象,它可以劃分為:動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等;若按棲息地類型分,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地生態學、淡水生態學、海洋生態學等;若按生態學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交叉形成新的分支學科,又可分為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生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進化生態學等;按生態學應用的門類分,可以分為農業生態學、自然資源生態學、污染生態學等;按研究方法可以分為理論生態學、野外生態學、實驗生態學等;按研究性質可分為城市生態學、保育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生態工程學、人類生態學、生態倫理學等。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工業高度發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長,帶來了許多全球性問題,危機到人類生死存亡。人類居住環境的污染、自然資源的破壞與枯竭以及加速的城市化和資源開發規模不斷增長,迅速改變著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造成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威脅。上述問題的控制和解決,都要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因而引起社會上對生態學的興趣與關心。不少國家都提倡全民的生態意識,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大,不再限於生物學,而是滲透到地學、經濟學以及農、林、牧、漁、醫藥衛生、環境保護、城鄉建設等各個部門。

  經典生態學以研究自然現象為主,很少涉及到人類社會。現代生態學則結合人類活動對生態過程的影響,經歷了從純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研究。過去許多國家只注意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規律,結果引起了資源破壞、環境惡化的後果。隨著人類對自然的向往和珍惜,如“天人合一”、“反璞歸真”的呼聲,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要以生態學觀點去分析經濟建設及社會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用生態學原理去解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學者在生態理論研究中,注重對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動態機制的研究,著重與提高生態系統生產力和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研究。目前地球上保持最完整、較少受到干擾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整體保持廢物降至最少,具有和諧、高效和健康的共同特點。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比一個退化、脆弱的生態系統更有價值。研究中以尋求這類生態系統合理性機制、研究生態系統恢復提供科學依據,並把生態規劃、生態設計與系統管理的原理結合起來,為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生態學在突破了生物學界限後,又進一步突破了自然科學范疇,與社會科學結合起來,出現了生態經濟學、生態法學、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等。例如在資源生態學中,除了利用“食物鏈”、“金字塔營養級”等生物相生相克的生態學原理研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外,還結合了社會資源的合理保護利用和開發問題。又例如在環境科學的生態學研究中,也包括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許多方面。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有著密切聯系,目前已經突破了經典生態學的范圍。20世紀60年代以前,生態學所研究的生命系統很少包括人類自身,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遭受到了自然的懲罰和報復(不是基督教或傳統馬克思主義那種人控制自然的概念),人們才逐漸有所認識,人類是生物界中唯一的一個能夠勉勉強強擺脫自然控制的一種生物。這同時也是一個不幸的事件。人類有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能力,但遠遠沒有掌握足夠的自然生態發展的規律,也遠不能依靠人類的技術力量來取代自然系統的功能。因此,隨著現代生態學的發展,環境科學強調把人類納入生命系統之中,重點研究人類和環境這對矛盾體,其目的就是要通過人類的社會行為,保護、發展和建設環境,努力加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認識,自我克制地把人類活動自覺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原理指導社會實踐,使環境永遠為人類社會持續、協調、穩定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證。因此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已經出現了所謂的生態城市、生態農村建設的做法,其目的就是要使得人口、經濟、社會和環境相互協調,最終形成良性循環、結構合理、經濟高效、景觀優美、環境潔淨的人文生態圈。總之,生態學的研究正在整個世界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二、傳統佛教思想與生態理念

  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和酸雨是全球三大環境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傳統的辦法只能是片面和和短暫的,要想在全球領域徹底解決這些問題,人們越來越認為要依靠生態學理論的指導。重建生態系統,是一個綜合的過程,人文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歷史的資源是重建人類家園的一個重要來源,宗教文明則是這一重建活動中非常值得參考的對象,而佛教思想及其實踐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提供了重要資源。

  佛教是在印度創出的宗教,在中國得到了光大。佛教的緣起論認為,整個世界萬物處在“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彼此相互待緣為條件的情況中,離開了任何一個條件,就不能生起萬物。如《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卷中描繪世界萬物與人類創生時說,“世界爾時,日月光明悉不出現。以其日月光不現故,星亦不現。星不現故,宿亦不現。宿不現故,亦不分別晝夜殊異。以其不分晝夜異故,年月日時,亦無差別,亦復不分男女形相。爾時有情,法爾自然。身光互照。”這是佛教描繪世界產生的混沌狀態,經中指出了日月光明與星宿男女的法爾自然的身光互照的緣起關系,以此來說明世界與人類創生一體之間的總體關系。經中又說,由於地水的關系,“為人所食,資益諸根”, 於是眾生有情開始有了欲望,日月星宿開始出現,產生晝夜。諸根得到了資益,接著出現林籐、香稻、糠粃等等,百物待興,人類之間最終變成了競爭,於是整個世界開始墜落,出現了壞法與非法的情形。所以萬物雖然看似是可以分拆成單一的元素,但在整個世界上它應是為一體的,各種事物之間不能相互分離,只有相互緣起之後,才能成為其物。以人為例,人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待緣而成,沒有這六根之緣,就不能稱之為人。又“猶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於空,便生屋名。諸賢,當知此身亦復如是。因筋骨,因皮膚,因肉血,纏裹於空,便生身名。諸賢,若內眼處壞者,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眼識不得生。諸賢,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諸賢,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若有識是識陰,如是觀陰合會。” 佛教把世界萬物稱為“法”,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共生的,互相之間缺少誰都不可以,而各種元素的緣合,則產生了世界的萬物,故佛陀強調:“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

  佛教對生命與和平表現了熱愛,強調要以仁愛之心來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是處在一個互相平等的過程。佛教的平等思想和熱愛生命的理論更是非常突出。佛教主張不殺生,並把它列入基本戒條之中。中國佛教水忏理論提到的三障之中的業障,把殺業作為所有業障中罪行最嚴重的惡業,因為它直接涉及到生命的存在與環境的污染,因此在水忏裡面,殺業這一惡行,被予以嚴厲的譴責。《慈悲水忏法》說:“第一殺害,如經所明,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雖復禽獸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尋此眾生,無始以來,或是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以業因緣輪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報,不復相識。而今興害食噉其肉,傷慈之甚。是故佛言,設得余食,當如饑世,食子肉想,何況食噉此魚肉耶。又言,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號叫獄,故知殺害及以食噉,罪深河海,過重丘岳。然某甲等無始以來不遇善友,皆為此業,是故經言,殺害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虎豹豺狼鷹鹞等身,或受毒蛇蝮蠍等身常懷惡心,或受麞鹿熊罴等身常懷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殺害食噉既有如是無量種種諸惡果報,是故至誠,求哀忏悔。” 由此可以看出,水忏對殺業做了嚴厲的指責,指出了殺業“罪深河海,過重丘岳”,最嚴重的後果是在殺了無辜的生命之後,不僅現世要得到多病和短命,而且來世還要變成畜生,受到痛苦的煎熬。特別是 “但使一時之快口得味甚寡,不過三寸舌根而已”,眾生的“口福”實際就是一種殺業,故“然其罪報,殃累永劫。” 為此,水忏裡面列舉了大量觸目驚心的殺業,如“或因貪起殺,因瞋因癡及以慢殺,或興惡方便誓殺願殺,及以呪殺,或破決湖池,焚燒山野,畋獵漁捕,或因風放火,飛鷹放犬。惱害一切。”“或以檻弶坑撥扠戟弓弩,彈射飛鳥走獸之類。或以罟網罾釣撩漉水性魚鱉鼋鼍蝦蚬螺蚌濕居之屬,使水陸空行藏竄無地。或畜養雞豬牛羊犬豕鵝鴨之屬,自供庖廚。或貨他宰殺,使其哀聲未盡毛羽脫落鱗甲傷毀身首分離,骨肉消碎剝裂屠割炮燒煮炙楚毒酸切,橫加無辜。”“或復興師相伐疆場交爭,兩陣相向更相殺害。或自殺教殺聞殺歡喜。或習屠儈賃為刑戮,烹宰他命行於不忍。或恣暴怒揮戈舞刃,或斬或刺。或推著坑塹,或以水沈溺。或塞穴壞巢,或土石磓磹。或以車馬雷轹踐踏一切眾生,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或墮胎破卵,毒藥蠱道,傷殺眾生。墾土掘地,種植田園,養蠶煮繭,傷殺滋甚。或打撲蚊蚋,搯嚙蚤虱。或燒除糞掃,開決溝渠,枉害一切。或噉果實,或用谷米,或用菜茹,橫殺眾生。或然樵薪,或露燈燭,燒諸蟲類。或取醬醋,不先搖動。或瀉湯水,澆殺蟲蟻。如是乃至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恆常傷殺飛空著地微細眾生,凡夫識暗,不覺不知。”“或以鞭杖枷鎖桁械壓拉拷掠打擲,手腳蹴踏拘縛籠系,斷絕水谷,如是種種諸惡方便,苦惱眾生。”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慘烈的殺業使當今世界的物種滅絕的速度正在快速增長,人類也在走入自掘墳墓的過程。水忏鮮明反對殺業,固然是佛教不殺生五戒的思想的發揚,堅持了佛教眾生平等的主張,但是在當今環保問題嚴重的時候,也給現代社會的眾生當頭棒喝,對當代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由此也可以看出,佛教界一直在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這也是中國佛教界值得大書與特書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寺院是佛教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也是古代人們精神生活的寄托處、歷史文化與文明的傳播地,人才培養的基地等等。作為最高神祗所在的地方,必須具備清淨的性質,每個佛教場所就是一所清淨的場所,信徒到寺院不得大聲喧嘩,對神要有恭敬心,只有在這種氛圍下,才能完成人神交接的過程,才能把自己的心意送達天穹。佛教講修行,要求信徒依法修持,既要修行,就要找一塊辟淨的地方,而這種地方往往就在遠離鬧市塵囂的鄉村或大山深處,所以歷史上一直流傳“自古名山僧占多”的說法。既使在城市的鬧市裡,佛教寺院也是一塊淨土,每個人來到這裡,可以洗去塵世的喧囂,享受片刻的寧靜。寺院僧人為了充分表現出佛教的清淨氣氛,他們一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又將自然環境中不協調的部分給予整改,例如峨眉山僧人在整個山上到處栽樹,使全山充滿了植被,僧人的這一行動,得到了世人的贊許,人們將他們栽的樹林稱為“布金林”,意為送給了人類一片等價的黃金。在藏區各教派的寺院中,都嚴格規定了禁止狩獵、亂伐樹木、開礦挖山、江河捕魚等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和法律。歷代的活佛、喇嘛們倡導的慈悲、平等、不殺生等的佛教倫理思想,使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佛教僧人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先驅,他們為後人樹立了榜樣,激勵後人去為改變生存環境而努力奮斗。

  三、當前佛教界保護生態的任務

  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突出,主要表現在十個方面:1、土地退化和荒漠化;2、全球氣候變化(溫室效應);3、臭氧層的損耗(臭氧洞問題);4、淡水資源短缺和水質污染;5、森林面積嚴重減少,引起一系列環境問題;6、生物多樣性減少;7、過度開發海洋和海洋污染,漁業資源銳減;8、化學污染威脅動植物和人體健康,引發癌症,並導致土壤肥力減弱;9、酸雨問題及大氣污染的越界傳輸;10、城市無序擴大,嚴重破壞環境。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是在當代世界人類居住環境惡化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其目的就是旨在改變當前人類生活方式不合理化。雖然這種活動是人們通過慘痛的教訓之後才得出的認識,但是亡羊補牢也猶未晚也。當前,人類的生活正在面臨著危機之中,除了戰爭威脅之外,生態破壞,環境糟糕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的正常生活。近年來我們所面對的各種不可治愈的疾病與流行病,如莎斯、禽流感,以及水源破壞,核幅射影響等等束手無策,人類實際壽命與生活質量也在下降。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世界各國政府與各社會人士, 都在環境保護與減少污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努力宣傳保護生態的思想。

  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首先是觀念上的問題。因為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雖然人類是生物界中唯一能夠勉強擺脫自然控制的一種生物,但這也同時是一個不幸的事件。人類具備了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能力,卻遠遠沒有掌握足夠的自然生態發展規律,也遠不能依靠人類的技術力量來取代自然系統功能。在具體涉及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建設和理念指導方面,最重要的不是科學技術問題,也不是單純的立法問題,應是觀念的問題。把人類自身納入生命系統之中,重點研究人類和環境這對矛盾體,通過人類的社會行為,保護、發展和建設環境,自我克制地把人類活動自覺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原理指導社會實踐,使環境永遠為人類社會持續、協調、穩定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證。佛教講因果,強調種下善因就會得到善果,反之則會得到惡果。現在整個世界所碰到的生態問題,就是因果關系的的反映,由於人們過多的強調對自然界的索取,而不去重視對自然界的保護,因此才造成今天整個生態與環境的污染,人們自食其果,不得不生活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之中,因此,欲要加強生態保護,樹立正確的觀念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前提。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重要的標志是在西方個性或線性思維下,對世界的萬物進行割裂性的單一開發與利用,如開采礦石,將整個地表毀滅,而不去做恢復保護,結果造成生態破壞,物種滅絕,土地退化,森林面積減少,溫室效應增加等一系列環境惡劣的問題。甚有或絕的是采用殺雞取犯卵或竭澤而漁的方式,例如為了了某一部分消費人群的需求,大面積捕殺藏羚羊,致使該物種大量減少,為了取得某種經濟效應,不惜毀滅整個族群,其後果是造成生物鏈的斷絕,影響了其它物種的生存。又如為了增加木材的采伐量與速度,不惜采用一根不留的辦法,將整片森林全部毀滅,其後果不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還造成物種遷移,總之,世界的萬物不管是在總量抑或是在物種的種類上都是處在守衡的情況,這種平衡的打破,勢必造成生態失衡,最後得到的是自然界的瘋狂報復,人類為此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因此,強調佛教緣起思想可以讓人類社會更加重視在整體上考慮整個生態與環境的關系,力爭將開發與保護給合起來,控制濫砍濫伐,破壞環境的行為,保護人類生活的家園和居住環境。科學主義和技術主義帶來了豐裕的物質,其結果是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是以伴隨著環境的惡化為代價的而得到,所以要整治環境,建立合理的生態圈,首先要做的是觀念的變革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宗教是為解決人的心靈問題而設置的,只有當人們徹底更新了觀念,我們面臨的環境惡化與生態失衡的現象才能有一個根本改觀。佛教的緣起思想,是一種整體觀思考的表現,其根本實質,就是要將整個世界萬物放在一起來加以看待和考慮,強調眾事眾物之間的相互待緣關系,以互為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如果缺少一方就不能緣合成物。這個思想對今天我們進行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張眾生成佛的思想,認為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眾生包含了有生命的物質,也包含了無有命的物質。如天台宗就認為像山川草木這樣沒有情識的生命,也充滿了佛性,同樣也可以成佛。禅宗則強調“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看作是生命的存在,並將他們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肯定他們存在的合理性與現實性,因此也就具有了生命的真正價值。《壇經》最重要的思想基礎就是佛性理論,這也是《壇經》裡面最根本的思想之一。六祖前往黃梅見五祖弘忍時,五祖斥責六祖:“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獦獠”是當時中原地區對嶺南地區人士的貶稱,中原自認文化先進,有優越感,因之對尚沒有開發的瘴氣地區懷有某種偏見。慧能雖然出身於內地范陽(今河北地區),但是自從父親到了嶺南之後,家道衰落,到了慧能時,已經靠賣柴謀生,不再具有優越感了。五祖對慧能的斥問,包含了某種偏見在內,但是很快就被慧能給化解了。慧能從佛性平等或佛性一如的角度,對眾生能否成佛的問答做了鮮明的回答,指出成佛不在於地位的高低和文化的高低,以及地區的不同,因為人人都有佛性,獦獠身與和尚身在佛性面前都是平等的,只要虔心事佛,獦獠身同樣也可以成佛。慧能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的平等成佛的思想,強調眾生都是處在平等一如的平台,就是消除欲望與偏見,由此擴之,可以推及將整個自然界當做朋友來看待,而不是把它們當作可以掠奪的對象而濫用。

  佛教徒的一生追求的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八個大字,主張“大悲為根本,涅槃為究竟”。“大悲”,是指以慈悲心來看待眾生有情,將利樂有情作為最根本的事業,“涅槃”是說佛教徒的肉體與精神的最後解脫,為佛教徒最高的追求和根本目的。中國的佛教徒把“利樂有情”看作佛教徒的人生觀,與人為善,教人利人,廣度眾生,成為佛教徒的倫理道德准則。佛經說“與樂曰慈,拔苦曰悲”,所以“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慈悲是佛道門戶,諸佛的心念。慈悲也是萬善之本。以慈悲為懷是大乘菩薩道修行的最重要方法,特別是出家人,以普渡眾生、行菩薩道為己任,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予眾生“與樂、拔苦”,只有生有悲願、悲心之後,才能以“菩薩住於大悲心而修萬行,以慈悲之水滋榮萬行之樹木”的精神住世救度眾生。佛教認為生命來之不易,佛經說:“人身難得,諸根難具,佛法難聞,明師難遇”,就是強調要珍惜已有的人生,重視在今世生活的難得機會,依於佛教的修行,得到最終的解脫。佛教又以布施為其重要的法門之一,並視其為取得功德的主要方法之一。布施要與人得樂,這也是要建築在不傷害對方前提下進行的。如果不能讓眾生得利益,則“皆不施與”。佛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平等”,就是強調要看到人與人平等,佛與佛平等,人與佛、人與動物、人與天神鬼獄都是平等,乃至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心法與色法、因法與果法,無不平等,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凡夫與佛平等,無二無別”,“上從諸佛,下至傍生,平等無所分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觀念,就是要人從心裡去建立平等思想觀念,消滅差別的認識,再將此思想認識達及眾生和人類。眾生平等,也就是上升到“一切眾生皆有生存的權利”高度,強調不得傷害眾生,維護他們的生存權利,讓人們少一些分別認識,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眾生將平等慈悲心達於整個世間,整個世界就充滿了平等與博愛,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同時處在一種不失衡的和諧狀態下。

  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維持生態平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運用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科學技術和倫理道德等各種手段進行綜合調整,同時更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佛教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屬於社會中的成員,與其它人一起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村上,因此佛教有責任也應該去維護生態平衡與保護環境的義務,因為佛教的生態思想是當今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觀念來源之一,它能夠為當前世界性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應有貢獻,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承認。20005年6月,中國佛教代表團赴蒙古國烏蘭巴托參加 “北傳佛教與環境保護”會議,中國代表強調用佛教的所倡導的“依正不二”、“合和共生”的生態倫理思想在現代世界的生態與環境保護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受到與會人士的贊同與響應。

  現在中國佛教界正在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偉大活動之中,為了人類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家園而努力奮斗。隨著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中國佛教界在重建寺院的建設中,注意寺院與環境整體協調的設計,同時在寺院周圍大量種植樹木,甚至不惜用重金購進花木,進行綠化,點綴山河。像四川峨眉山,經過佛教界多年來的努力,已經使全山全部綠化,沒有一個死角存在。正是在佛教界人士的努力下,寺院在我國真正成為一個淨心的幽靜之處,恢復了古代深山古剎的特色和城市花園的特點。我國傳統的燒香活動,已經造成了大量空氣污染,佛教界人士近年來一直在致力於宣傳文明進香的活動,鼓勵信眾只燒三支香,像深圳弘法寺、北京廣濟寺和上海玉佛寺等寺院還主動為信眾供香,鼓勵用鮮花供佛,改變傳統觀念,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宣傳了環保思想。在海峽對岸的台灣佛教界,在宣傳環保與實踐環保方面一直走在了大陸佛教界的前面。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台灣佛教界的共識,各個山頭都在保護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了減少紙張的使用,保護森林,法鼓山的寺院將張貼超度名單改用電腦屏幕顯示,靈就山擬取消每年舉行水陸空大法會焚燒紙制道具的做法,並把環保作為水陸法會的一個主題而展現,等等,這些做法對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示范作用,也給大陸佛教界帶來了榜樣,隨著環保理念進一步推廣,我國的佛教界將會進一步加大環保力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保護人類家園作出應有的貢獻。

  文/黃夏年(1954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編審,世界宗教研究雜志社社長,《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