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夏年教授:首屆中日五台山佛教學術會議


 2024/4/21    熱度:65    下載DOC文檔    

首屆中日五台山佛教學術會議

黃夏年

1990年7月24日至28日"首屆五台山中日佛教學術會議"在佛教聖地五台山舉行。這次會議是由山西省五台山研究會舉辦的。歷史上五台山一直是中日兩國佛教徒進行宗教文化交流的地方,曾對中日友好起過重要的作用。四年前日本佛教學者和中國學者一直希望能在這片土地上召開一次學術會議。共同探討佛教文化,加強學術交流和友好關系,通過雙方的緊張籌備工作,終於如願舉行。日方代表團由日本愛知學院鐮田茂雄教授任團長,團員有吉田宏哲(大正大學教授)、池田魯參(駒澤大學教授),多田孝正(大正大學助教授)、小島岱山(華嚴學研究所所長)、形山俊彥(《中外日報》記者)。中方代表團長劉貫文先生(山西省五台山研究會會長)、團員有陳揚炯(太原師專教授)、李裕民(山西大學教授),崔正森(山西社科院副研究員)、孫安邦(山西人民出版社副編審)。北京圖書館館長任繼愈、以及學者蘇晉仁、黃心川、方立天、楊曾文和北京、上海、江蘇、陝西、河北、山西各地大學、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和宗教部門代表共50余人出席了會議。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周紹良先生也派代表參加了會議。

山西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以三晉文化為代表。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三晉文化的一枝奇芭,它是將外來的印度、西藏和中原的宗教文化與當地文化經過千余年的撞擊、改造、吸收和融和後,而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佛教文化。因此,探討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奧秘,成為本屆學術會議的主題。

會議收到論文29篇,題材廣泛,涉及面廣。任繼愈館長的《唐代三教中的佛教》,分析了唐代儒、釋、道三教的力量對比,得出了"從三教鼎立,佛教為首,到三教融合,儒教為主,最後形成完整的儒教體系,是唐宋哲學發展的總脈絡"的精辟見解。鐮田茂雄教授的《五台山佛教與新羅僧的活動》,詳細地考察了曾到五台山學習的新羅僧慈藏和慧超的生平活動,肯定了他們對中朝佛教交流的貢獻。此類中外五台山佛教往來的文章還有業路華的《唐宋時期五台山佛教與日本》。而橢我域的《從不空至章嘉--密宗在五台山的發展》、王璐的《王台山與西藏》則是闡述了藏傳佛教和五台山佛教的交流。方立天的《略論法藏的哲學思想和思維特色》分析了唐代華嚴思想家法藏的華嚴理論,認為他把印度佛教哲學的"空"從無實體轉向為"實體",給後世中國古代思想史發生了深遠影響。小島岱山的《王台佛教文化圈內的華嚴思想》和崔正森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勾勒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前者認為有一個"東起石家莊,西迄寧武,南起太原,北迄大同"的"五台山佛教文化圈",後者認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主要在於傳承華嚴學、突出文殊信仰、各宗競存、佛教藝、繁榮幾個特點,從總體上把握了五台山佛教的形態。吉田宏哲的《不空三藏與文殊信仰,陳揚炯的《五台山文殊的由來和發展》、巫白慧的《文殊菩薩與梵本〈金剛針論〉楊曾文的《唐未文殊信仰和五台山》等文,都是從歷史、人物、經典等方面具體詳論了文殊信仰的形成、傳播及其影響,揭示了文殊信仰的發展線索及規律。魏國祚的《佛教傳入五台山年代考》、王亞榮的《林邕〈王台山清涼寺碑〉考辨》和黃夏年的《清涼與清涼山》等都是屬於考據性的文章,他們分別從歷史學、語言學等方面考證了五台山的地名、碑文等真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魏文由於所用史料有誤,有些地方值得重新商椎。多田孝正的《五台山佛教與“例時作法“》是一篇獨具特色的考證文章。作者詳細闡述了日本天台宗的作法會活動時的"例時作法"的佛教儀式與五台山流行的念佛法門之間的淵源關系及其變化,宣讀論文時又輔之以磁帶放頌,聲文並茂,令代表們耳目一新。與天台有關的還有池田魯參的《五台山佛教的天台學》,文中梳理了天台宗人在五台山的蹤跡,肯定了荊州玉泉寺系的僧人對五台山佛教的貢獻。李裕民的《北宋王朝與五台山佛教》史料豐富,論證嚴密,介紹了北宋諸王和五台山佛教僧人的往來,引起了代表們的注意。而趙培成的《道教在五台山佛教中的滲透及其社會影響》則考察了道教在五台山的影響及其發展,給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子。馬書田的《試論五台山在市民文學中的影響和地位》和溫金玉的《五台山僧風與民俗》是從民間文學和民俗這的角度來研究的文章,前者以民間文學的"楊五郎"和"魯智深"為對象,闡述了他們和五台山的關系。後者根據五台山的天時、地和、人和的條件,指出僧風和民俗之間的滲透與融和的過程及差異。

代表們對做了主題發言的論文進行了討論,認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點,集中全現在五台山佛教的建築、雕塑、彩繪、經書和佛事活動中,世俗化和民眾信仰最為顯著。由於中國漢地佛教的華嚴宗、天台宗、禅宗、淨土宗、密宗以及藏傳佛教的格魯派、噶瑪噶舉派都在五台山同時流傳,建寺宏法,各民族佛教徒之間增進了學習、交流和了解的機會,增強了疑聚力,加強了民族團結,因此研究這方面的課題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研究的主題,它既能說明過去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宗教的融和變遷及發展,同時對現今的民族團結,互相學習交流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有人認為中國華嚴史上存在著終南山華嚴學和五台山華嚴學兩大系,前者重在教理的研討,後者偏向實踐修行。小島在此基礎上把五台山華嚴學提到相當高的地位,認為"過去所有的華嚴教學以及華嚴思想史都是無視中國華嚴思想實際狀況的空理空論,是本未倒置的華嚴教學和華嚴思想史"。所以"歷來被認為是異端者的李通玄為代表的五台山華嚴思想,才是中國民眾(民族)感性相一致的中國華嚴思想的主流",也是"成了根本上支代表中國佛教的實踐性佛教的禅及淨土思想"。中國代表中青地指出,中國歷史上一直有著撰史編系的優良傳統,它們遵循著一定的標准,史料也較為可信。因此確定如此重要的觀點,要有大量的史料論證。同時從思想史上看,終南山和五台山的華嚴思想沒有差異,二者之間是統一的歷史上李通玄之所以被判為異端,最主要的原因他是一名在家人,所以他的觀念被看作反傳統的傾向,不為僧俗界人士所接受。再從地域來看,終南華嚴的創始人法藏是西域康居人,李通玄是漢族,兩種文化的不同,造成華嚴學的差異。就宗派史而言,終南華嚴一直地位很高,代表華嚴宗發展主流,但它們除了研習華嚴教理之行,也注意不脫離群眾,搞一些祈雨、建寺佛事活動,具有民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代表們一致認為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中國佛教文化的瑰寶和寶貴遺產,它給我們研究當地宗教文化的工作者提供了一塊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大有作為的天地,加強文殊信仰的研究、探討五台山佛教文化和三晉文化的關系和進一步做好資料整理的研究工作等都是當代亟需抓緊要搞的工作。

這次會議和過去的一些中日佛教討論會相比,有的一些新的特點。首先,參加會議的地方代表表現突出,中方代表團的成員大都是當地的一些中青年學者,表明了地方上的佛教研究的群體正在加強。其次從會議提交的論文來看,研究的范圍正在擴大,說明了佛教文化的研究已經繁榮,有好多論文的題目比較接近,尤其是中日學者的論文接近,可以看出兩國學術研究的方向正在接近;第三在討論會上中日雙方互相提問答辨,爭論熱烈,所提的問題和深度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兩國的學術水平有了新的發展,整個會議開的生動活潑。喧次中日兩國學術界共聚一堂,互相交流學習,增進了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情誼,大家希望今能經常進行這樣的學術文化交流,為開發建設五台山,促進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研究繁榮,作出更多的貢獻。

這次會議的圓滿成功和山西省政府、山西社科院、山西省旅游、宗教部門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省領導親自出席開幕式,旅游局將會議納入"五台山旅游月"裡的主人活動。地方政府和企業這種支持學術界的義舉,受到了中日代表的歡迎和好評。(本刊通訊員)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