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夏年教授:“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守端禅師公案一則解


 2024/6/8    熱度:120    下載DOC文檔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守端禅師公案一則解
       
黃夏年

白雲守端禅師,衡陽葛氏子。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禅師披削,往參楊岐方會,經點撥而開悟,遂拜楊岐門下。守端禅師初次拜見楊岐,向楊岐說偈曰:“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楊岐笑而趨起,守端愕然,通夕不寐。黎明,向楊岐咨詢之。此時正好年關,楊岐問:“汝見昨日打驅傩者麼?”守端答:“見。”楊岐曰:“汝一籌不及渠。”守端大吃一驚,問:“意旨如何?”楊岐答:“渠愛人笑,汝怕人笑。”守端大悟。守端在楊岐面前賣弄,受到了楊岐的嘲笑,說他還不如年關在廟門口賣藝的人,因為賣藝的人能夠讓人捧腹大笑,給人帶來快樂,但是守端雖有明珠,卻不示人,只能偷著樂,並不能讓眾生受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守端還有我執妄想,明珠本來存在,不需要關鎖,隨時隨地都可以呈現在世人面前。守端自認為明珠要揩抹之後才能發出光芒,照破山河,這是違背了南宗禅即心即佛的“頓教”宗旨。

《宗鑒法林》是一本介紹禅宗公案境界的書,作者集雲堂以某一具體公案為例,然後再對此公案進行解說,之後再附上歷代禅師的悟境,以此說明公案的作用。《宗鑒法林》舉“舒州白雲守端禅師”語雲:

白雲上堂: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大眾:眼在鼻上,腳在肚下,且道寶在什麼處?良久曰: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朝崔護詩《題都城南莊》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說,人事雖非,場景仍在,大自然的風韻是永恆的。守端在《宗鑒法林》擬舉的上堂語,向大眾指出,乾坤之內,宇宙之間的寶藏藏之於秘山,但是重要的是不要去刻意覓求,因為寶藏就在每個人的身上,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即使人事已變,寶藏就像桃花仍然沒有變化,仍然坦然面對春風。所以最後守端禅師借用了崔護詩中的兩句來指明佛在心中的象征意義。林閒遁禅師評判守端的公案曰:“神仙初不住西東,只在空蒙紫霧中。靈跡深知不可覓,擬相尋即隔千峰。” 寶藏佛性只是在空蒙紫霧中感覺到的,因為它離我們太遠了,所以我們不可能真的尋覓到,但是能夠體會到。《宗鑒法林》載拳石沃對守端禅師公案的理解非常獨特,他說: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裡,白雲紅葉兩悠悠。

這首偈詩仍然不是拳石沃的創作,它的真正創作者是宋代理學大師程灏,詩名《秋景》。在這首詩裡,形容了秋天的壯觀景色,清澈的溪水流淌過碧綠的山巒,與湛藍的天空和透明的溪水融為一體,這不就是秋高氣爽的大好時節嗎?在這個好日子裡,置身於大自然的美光十色,將世俗紅塵都拒之門外好幾十裡,人們關注的就是那悠悠的白雲和滿山的紅葉,盡情地享受每年一度的秋季碩果時光。《秋景》一詩,一直在影響著後人,凡是評論秋天的詩,第一個就是《秋景》。民國期間,景德鎮藝術家鄒文侯專門根據此詩,創作了新粉彩山水瓷版。版面高38厘米,寬25厘米,繪全景山水。畫面左側危石陡峭,一坡臨江,坡上古木參差蔥郁,叢林中有一籬園,園中茅捨數間,江水清澈泛有一舟,舟上梢翁持竿,一旁坐著一老者與之對談。中景山色蒼翠,雲霧缭繞,群鳥翱翔。遠山迷蒙,天空留白,右上方題的詩就是《秋景》。而拳石沃借助於這首詩,仍然是在境界上作功夫。所謂功夫在詩外,透過清溪、碧山、空水的組合,說明寶山就在大自然中,隔斷紅塵,白雲紅葉,不也是人事雖非,依舊秋風嗎?其最終還是要說明,實現與大自然一體的最高境界。

拳石沃是臨濟第三十六代傳人,從他的對公案的理解和作詩偈的水平來看,不能不使我們感到禅師身上除了有臨濟宗風的大機大用,直指人心的犀利禅風之外,在他那裡又表現了濃濃的人情味,而且還有更多浪漫主義的色彩,禅機禅境到了他的手上,無疑又多了一味。他的詩偈,不僅有緊扣原意的特點,而且還能夠評論得恰到好處,雖然有的是他信手拈來,或者借用他人的詩文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但是所有表達都是更有詩意的境界,而且還有獨自的新意,表現了與眾不同的特點。這一切說明拳石沃的文學素養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他本人就是一位文學細胞非常多的才子。在明末清初的時代,大量文人才子逃禅進入佛門,拳石沃是不是這種人,因其生平事跡不清楚,尚不能斷定。但是通過分析他的詩偈,我們也可以猜測他也許就是逃禅者之一,像他所作的富有生活氣息,感情細膩的描寫,可能在他未出家前就已經具備了這些特點。而且正是由於他的獨特的視角和清新的描寫與細膩的感受,使他的作品和思想進入了禅宗的典籍,被後人記錄下來,使我們能處處感覺到其人的存在,感覺到活潑潑的禅的靈光閃現,感覺到禅者那種自在無礙、悠閒灑脫的境界,使人與自然在這裡達到了圓融的和諧統一,從而為白雲禅師的這則公案作了很好的诠釋。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