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 昙注節要講記 魏玄中寺沙門昙鸾作 淨空法師 講 (1994 美國達拉斯) 卷 上 這個經題,也稱作《往生淨土論》,又稱作《往生論》。這個題目當中,第一句是經題,“無量壽經”,這一部經,我們同修都念得很熟,也曾經聽過很多遍。這是淨宗的第一經,因此,題目我們就可以省略了。“優婆提捨”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議論,或者翻做論議,我們簡稱為論。由這個題目來看,明顯地告訴我們,這是《無量壽經》的注解。在古代,這些大菩薩、阿羅漢,有修有證之人,給佛經作的一些注解,是決定相應的,也就是說,他們的注解就是佛的意思,一絲毫錯誤都沒有。這樣的注解可以流傳後世,而不能夠更改的,因為他注的是百分之百的可靠。這樣的注子,才稱為論,“優婆提捨”。論有兩種,一種叫釋經論,就是解釋經文的,依照經文,一句一句來解釋,像《大智度論》,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另外一種叫宗經論,它並不是按照經文一句一句地解釋,而是解釋全經的大義,這一類的就屬於宗經論。像《瑜伽師地論》,這一類就屬於宗經論。本論,諸位一看就明了,它是屬於宗經論,它並沒有按照《無量壽經》一品一品、一句一句地來解釋,它是給我們說明全經的要義,而它的重點是“願生”。換一句話說,天親菩薩作這一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之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一篇文章留給我們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因此,我們對它非常重視。所以淨宗的根本經論三經一論,這一論就是選的這一篇,所以它的宗旨,就是願生。這為什麼說是個偈呢?他這篇文章前面,是個偈頌,總共有二十四首,就像中國的詩歌一樣,每一首四句,每一句五個字,所以屬於五言頌。整個是二十四首頌,把《無量壽經》的要義,都給我們說明白了,這個非常難得。昙注,昙是昙鸾法師,他是南北朝時代,是我們淨宗的一位大德,但是他沒有被後人選為淨宗的祖師。也有不少人替他喊冤枉,因為他對中國淨宗的貢獻,實在講,絕不亞於任何一位祖師大德,甚至可以說,他對於中國淨宗的貢獻是最大的,確確實實是第一個人。因為昙鸾法師在年輕的時候身體很衰弱,他的志向很大,他希望能夠弘揚如來的大法,如果身體不好,壽命短促,這個願望就不能成就了。所以他最初去學道,找道師,跟他學長生,延年益壽,學這一些法術。以後遇到菩提留支法師,就向法師請教,他說你們佛門有沒有長壽長生的這一種修行方法?法師就告訴他,你要真正想健康長壽,那你應該到佛門來,其他這神仙壽命要跟佛比,相差太遠太遠了。於是菩提留支法師就把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介紹給他,他讀了之後非常歡喜。他拿到這個之後,再讀淨宗這些經典,發願求生,所以他就將天親菩薩這個《往生論》作了一個注解。這個注解,在《往生論》裡面,可以算是權威的注解。注子很長,現在人喜歡簡單,所以我們就節要,節錄注解裡面重要的開示。我們借這個機會,與諸位同修來研究,幫助我們念佛求生淨土。論著有上下兩卷,上卷就是偈頌,下卷是論文,論文是解釋偈頌的。這一次我們的時間不長,我們只選講偈頌這一部分。下一次有機會,我們再把卷下這個論文,再為大家介紹。現在請看第一段。我們用標示,找這個文就便利很多了。(注) 龍樹菩薩雲。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難行道。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二易行道。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龍樹在佛門裡面,他是有很高的知名度。中國大乘八個宗派,都以他為祖師,他是八大宗的共祖。換一句話說,中國大乘八大宗,都是龍樹菩薩傳下來的。他曾經說:“菩薩求阿毗跋致”,阿毗跋致大家也很熟悉,就是不退轉。修行人要不退轉,成就就快了。為什麼佛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呢?原因就是退轉。實在講,我們進的少,退的多啊。不要看別的吧,想想我今天,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這一天當中我念了幾句佛號,幾次想到佛菩薩,幾次想到人我是非、名聞利養,亂七八糟東西,你就曉得了。可見得,進很難很難,退很容易呀。所以菩薩道之難,就難在此地。假如要不退轉的話,從初發心到成佛,這個時間很短,不需要很長的時間。這一樁事情,我們在淨宗經典裡面看到,看的很清楚,很明白,過去也曾經跟諸位詳細介紹過。佛在一切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凡夫從初發心(這個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這個是講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從這個位子開始。我們都不算,我們沒到這個功夫。初信位是什麼功夫呢?佛說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都斷掉了。所以他在斷證的功夫上等於小乘的須陀洹,就是初果,等於小乘初果,大乘菩薩是初信位的菩薩。這個我們曉得,佛常講三不退,他已經得位不退,他決定不會退轉來作凡夫),從這一天開始,要修三個阿僧祗劫。那個阿僧祗,我們現在所謂的天文數字啊。從前慈光講座編的十四講,裡面把阿僧祗這個數字為我們說出來了,他怎麼說法呢?我們中國人算數是萬萬為億,萬億叫兆。用這個字,用兆作單位,萬萬是億,萬億是兆,多少兆呢?上面是一千,下面是八個萬字,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一個阿僧祗劫,還要乘三倍,三個阿僧祗劫嘛,這才能成得了佛啊。這麼長的時間,這三個阿僧祗劫,下面那個單位是劫,不是年,是劫呀,這就曉得菩薩修行生生世世真的是退的多,進的少。這不退轉呢,就快了。怎麼知道他快,快到什麼程度呢?大家念過《無量壽經》,念過《彌陀經》,阿彌陀佛在西方示現成佛,到現在才十劫。你看,阿僧祗跟十不能比。才十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成佛了。那麼由此可知,阿彌陀佛成佛的時候,第一劫去往生的,現在成佛了,也不過是十劫啊。假如這第一劫去往生成佛了,第二劫還沒成佛,那麼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那人數應該是少數,不是多數。而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諸上善人那個數字,“無量無邊阿僧祗說”。這就是說明了,西方世界成佛的人多,多過沒成佛的人。那麼由此我們就能推想到,第一劫成佛了,第二劫也成佛了。第三劫往生的成佛了,第四第五劫去往生的都成佛了。阿彌陀佛成佛於現在十劫,第五劫去往生都成佛了,那麼西方世界的等覺菩薩那個數字才占一半,還不是多數。那多數應當是第六劫去往生的也成就了,第七劫去往生的也成就了。這樣,我們就恍然大悟,假如要是不退轉的話,成佛從初發心修行到佛果,也不過是三劫、四劫,哪裡要三個阿僧祗劫呢!諸位明了這一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為什麼菩薩求阿毗跋致。菩薩能求得到嗎?許許多多菩薩求這個法門,求不到啊。這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說的。我們今天遇到了,多少菩薩遇不到啊。這才知道我們是多麼的幸運。這個因緣決定不能錯過,錯過了就太可惜了。我們這一生遇到了,要是錯過了,來生,來生不見得遇到,再來生也不見得遇到。彭際清居士講,遇到這個法門,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日,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個阿毗跋致非常非常重要。也許大家要問我們,你為什麼要念佛求生淨土?你就可以說,我求生淨土,就是求阿毗跋致,因為不退轉,那成佛就太快太快了。可是,求阿毗跋致有兩種道,第一個是難行道,這個很難。“五濁之世,於無佛之時”,就是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你要求不退轉,那是太難太難了。這是說明,大小乘佛法裡面,除淨土法門之外,統統都是難行道,易行道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這一門。“但以信佛因緣”,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淨土,為我們推薦淨土,《彌陀經》上四番的勸勉我們求生淨土,我們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話,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是接引眾生的,相信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贊歎,一切諸佛如來為釋迦牟尼佛作證明,“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這個佛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得到彌陀四十八願的威神加持,“便得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這個“入大乘正定之聚”,就是圓證三不退。底下一段說,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捨。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 特別介紹這一部論的重要,這一部論的宗旨。這就是無量壽經論,它是“上衍之極致”。所以古德贊歎《無量壽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當中的了義。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善導大師講,“世尊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話講的一點都不錯。菩薩所求的阿毗跋致就是不退,這一部論就是給我們說明不退的方法,不退的道理,不退之所以。底下介紹作這一篇論文的人: 婆薮槃頭菩薩 婆薮槃頭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天親。婆薮翻做天,槃頭翻做親。古時候也有翻做世親的,世界的世,所以世親跟天親是一個人。菩薩出生在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出生在印度。兄弟三個人,三個人都出家了。他的哥哥無住菩薩,無住是八地菩薩,實在是了不起,地位比龍樹高得多。龍樹是初地,無住菩薩是八地。他的弟弟就是師子覺尊者。這三兄弟都是出家的大菩薩。無住、天親在印度知名度很高,幾乎是無人不知。天親非常聰明,在那個時候出家,他以小乘的僧團,他造了五百部論。以後他的哥哥假裝作生病,把他找來,找來之後跟他講大乘佛法,他開悟了。開悟之後,他非常後悔從前學小乘,所以他就想,他說他要忏悔。怎麼忏悔呢?過去講小乘講得太多,這個舌根造了不少罪業,要把自己舌頭割掉。他哥哥就勸他,那你何必呢!你過去用舌頭說小乘法,現在你再用舌頭說大乘法,不是很好嗎?於是乎他就回過頭來修學大乘,又給大乘經造了五百論。五百部,這是其中的一部,所以號稱為千部論師。由此可知,天親菩薩的著作非常豐富:千部論師。他讀到《無量壽經》,發現成佛的捷徑,於是造這個論,表明他自己的心願,決定念佛求生淨土。這位菩薩跟他的哥哥,無住、天親,是法相唯識宗的祖師,他對於大乘的教義十分透徹,所以他讀《無量壽經》,他的見解跟別人不一樣。這一部論典文字雖然不多,我們要特別重視它,因為它不是普通人作的。他提出來這個念佛的方法,也是妙絕了。我們今天常常講,我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呢?我們的方法不周圓,欠周啊。把這一部《往生論》念了,我們就明白了。跟自己平常念佛用功對照對照,我們這個念法跟天親菩薩的方法一樣不一樣。為什麼他念得很得力,我們念得不得力。 服膺如來大悲之教。 這個就是淨土三經普度一切眾生,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啊。 傍經作願生偈。 傍經就是依《無量壽經》,依《無量壽經》作這個願生淨土的偈頌,二十四首偈頌, 復造長行重釋。 後面又有長行文,解釋他這個偈子。他大概也是怕後人看這個偈子,也許不能夠體會他的意思,所以自己再解釋。解釋的文就稱為論,所以他有偈有論。 偈以頌經。論以釋偈。 這個二十四首偈是贊歎《無量壽經》的,論是解釋偈頌的。他這個偈頌裡面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就是發願,以及說明念佛的方法。 偈分五念門。 這個就是“五念法”,天親菩薩念佛的方法。我們對照對照,我們有沒有?第一, 禮拜。 我們有沒有做?禮拜,諸位不能看這個形式,看這個字面上,依文解意,三世佛就喊冤枉。禮拜的意思是恭敬,我們有沒有用真誠恭敬心來修?如果心不真實,沒有誠敬,這就沒有感應了。所以,禮拜是表真誠恭敬。真誠恭敬是在心裡,外表形式上有沒有沒有關系,內心要真正有恭敬。對佛要敬,對法要敬,法就是三經,現在是五經。法怎麼敬法呢?要念得熟,不熟是不敬。要解其義,要不懂也不敬。第三要依教奉行,你沒有把它做到,那也不敬。可見得這個禮拜裡面,包含的意思很深,不是一看到“禮拜”,每一天對佛像磕幾個頭。那算什麼啊!對法要敬。第三,對僧要敬。你看《彌陀經》上,《無量壽經》上,都給我們講,“念佛,念法,念僧”念是什麼?心裡頭真有啊。僧是誰呢?是諸菩薩,這些祖師大德們,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像今天介紹的婆薮槃頭菩薩,這是僧。他的行儀我們要記住,我們要效法,這是敬僧。所以這個“禮拜”,我們在這個裡面就有欠缺,就沒有做到,所以我們念佛沒有感應。第二, 贊歎。 贊歎就是稱名,講經也是贊歎,勸人念佛也是贊歎。我們口裡稱名,這屬於贊歎。第三, 作願。 作願就是發願,是真正發願,願生淨土,這個願是真實的。第四, 觀察。 觀察就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心中。由此可知,經要不熟,你這個觀察就沒有了。這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憶,就是心裡想,想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些東西在哪裡呢?全都在經典上。常常能想經典上所說的,這就是觀察。最後,五, 回向。 他這個二十四首偈頌,分這個五門。我們現在看第一首: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天親菩薩在釋迦像法之中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是像法時期,第三個一千年以後是末法時期。天親菩薩出生在釋迦牟尼佛像法時期。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現在是三千零二十年,天親菩薩距離我們一千七百多年,像法時期。 順釋迦如來經教 順是順從,依教奉行。釋迦牟尼佛的經教,就是《無量壽經》,他給《無量壽經》作的這個偈頌,就是遵循淨宗的教義。 所以願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 這個願是佛法當中第一大願,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發願求生淨土,是大乘法中第一大願,再沒有一個願比這個願更大了。為什麼呢?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剛才說過了,頂多三、四劫,你就成佛了,你看這個願大不大。所有一切大乘法門不能跟它相比呀,所以這個不是普通的願。四宏誓願那個“佛道無上誓願成”,那只是個願心,能不能成還打問號,那靠不住啊。這個往生成佛,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這個願不輕,實實在在是大乘法中的第一願。因此,一定要蒙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沒有如來本願威神加持,很難達到。那麼怎樣才能得到佛的本願加持呢?我們的願要真,要實,就得到了,現前就能得到。就怕你的願心不真不實,這就是在前面禮拜第一門裡頭所說的。我們仔細來看這一首偈頌。 一心者 “世尊我一心”,一心就是禮拜。由此可知,如果我們還是三心二意,這禮拜就沒有了。一心一意,這個要緊吶。專修專弘,一心一意專修專弘,這個是禮拜,這是恭敬。我發願求生淨土了,還要想涉獵其他法門,那就錯了,誠敬的心就被破壞了。不但你們初學,我有的時候還會遇到有一些自以為是善知識,對我也很恭敬,也很贊歎,說“法師啊,你已經快到開悟的邊緣了,你願不願意聽我說幾分鐘的法,你就開悟啦”!我都謝謝他,阿彌陀佛,我不想開悟,只想往生。他說,“你開悟了會度更多的人啊”。度更多的人,也是貪心啊!我們在此地講過《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章,你看善導大師怎樣教訓我們的,那就說明什麼叫一心。不要說是人,阿羅漢、菩薩、地上菩薩、等覺菩薩來勸勉我們,來介紹我們另外一個法門,通通都拒絕,我就一心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求生極樂世界,如如不動,這一心啊。 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 這叫禮拜,這個叫誠敬。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個利益就是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能不能往生,那個基礎就奠定在這一句話上:我們是不是做到了一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沒錯,我們願是要發,我們今天沒有能力普度眾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想多學一點法門去度眾生,那是大錯特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學的法門,都學成了邪知邪見,沒人給我們印證。因此我們學法門,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學成之後倒駕慈航,普度眾生,這就對了,就沒錯了。現在在這個地方,如果是多涉經論,說實在話,不但誤自己,也誤了別人。誤自己,那情有可原,活該。誤別人,那個罪就大了。耽誤別人,那罪太大了。我們明了這一個事實,懂得這個道理,就應當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專修淨土,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通通放下,這就對了。“歸命盡十方”,歸命是歸依的意思,歸是回頭,命是盡形壽,盡生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就是我們歸命的對象。無礙光如來就是阿彌陀如來。阿彌陀的意思,佛在《彌陀經》裡面為我們介紹的,有無量壽的意思,有無量光的意思,這個無礙光就是無量光的意思。“盡十方無礙光”,從這一句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一個事實,那就是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總代表。盡十方啊,所以念一尊阿彌陀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統統都念到了,一尊佛都沒有漏掉。你才曉得這個佛號的不可思議。天親菩薩學佛那麼多年,那樣殊勝的成就,為什麼一接觸到《無量壽經》他就一心歸命?這不是容易事情啊。菩薩對於中國大乘佛教影響很深,諸位知道,中國八大宗裡面,華嚴宗是中國人非常崇敬的一個學派,華嚴宗與天親菩薩的關系就非常密切。天親菩薩,剛才說過了,他在大乘法裡造了五百部論,其中就有《華嚴經》的論,《華嚴經十地論》就是他造的。《十地論》傳到中國來之後,給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當時稱為地論宗,以後就變成華嚴宗了。華嚴宗的前身叫地論宗,就是依這個天親菩薩的十地經論來修行的。十地經論就是《華嚴經》的一部分,就是《華嚴經》的十地品,解釋這個十地品的。十地是《華嚴經》裡面最中心,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經文。《華嚴經》與淨土宗的關系非常非常密切,這是諸位讀過《無量壽經》的人都知道的,所以雖然他是法相唯識宗的大德,到最後還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 即是禮拜門。贊歎門。 “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這個就是贊歎,我們念出來就是贊歎,而真誠的一心就是恭敬。所以這個禮拜跟贊歎合在一起。末後這一句, 願生安樂國者。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 他一心歸命,為什麼?這個歸命,我們說淺一點的意思,就是投靠,一心投靠阿彌陀佛,就是這個意思。“願生安樂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在南北朝那個時代,菩提留支將天親菩薩這一部論帶到中國、翻成中文,傳授給昙鸾法師,昙鸾法師對於教義是有很深入的研究,讀到這個論文,看到天親菩薩修學的態度,深為感動。可以說,昙鸾是天親的私淑弟子。雖然沒有見過面,他的的確確是傳承這個法門,而且是真有成就的。後來繼承這個法門的,有道卓,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道卓大師一生專講《阿彌陀經》。這個《阿彌陀經》當時稱《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也是《阿彌陀經》,是大本。專講《阿彌陀經》,一生講了兩百多遍。他不講別的經,真正做到了“一心歸命”,專修專弘。接道卓的就是唐朝的善導大師,所以善導大師修行的方法,完全是用這個五念門,都是依據這個方法來修淨土的。善導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首,下面這一首是說明他作這個偈論,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明,他為什麼要作這個偈論。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我,是菩薩自稱;修多羅就是經典,就是指的《無量壽經》。我依《無量壽經》真實功德相。《無量壽經》為我們說了三個真實,這是諸位都念得很熟:一、開發真實之際,二、住真實慧,三、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三個真實都是貫徹全經的,這一部《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是這三個真實。“真實功德相”,這個功德相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的依正莊嚴,這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這功德相是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廣度法界無量無邊一切眾生,得生淨土不退成佛,這功德相。所以說出自己的願望,他的願望就是要求生淨土。以偈,偈是體裁,用這個體裁說出他自己的願望。而這個二十四首偈,總持全經的大意,與佛,這個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與佛教導我們的完全相應。所以這一首說明他自己作偈的用意。我們再看昙法師的注解: 論佛經義。與經相應。以入佛法相故。得名優婆提捨。 這是講這個注解,這個注子要能稱之為論,一定要與佛相應。換一句話說,與佛所說的完全沒有差別,這個解釋就等於佛自己解釋一樣,所以它與經相應。為什麼會相應呢?“入佛法相故”。這個入就是證入。我們佛門常講“修行證果”,入就是證,佛所說的他確確實實親自證得,所以他說的跟佛沒有兩樣,這樣的解釋才可以稱之為優婆提捨。 依修多羅 菩薩造論作這一篇文章,根據《無量壽經》。 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 剛才我說過了兩種功德相的大意。 修五念門相應故 這一句非常重要。佛說這個經,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其目的就是接引一切眾生往生淨土。菩薩造論,依據佛在經典上所講的道理、所講的原則,把他總歸納出修行的要領,這就是五念門,是天親菩薩從經典裡面歸納出來的。依照這個修行要領去做,你一定能夠滿願,求生的這個願望你一定可以達到,決定不會落空。這是與佛教導的相應。底下這個功德相,是昙鸾法師的注解。功德相有二: 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昙鸾法師說的好,這是我們要想修真實功德的人要牢牢記在心裡。前面我說過,為什麼我們要一心歸命,一心一意專修淨宗,決定不可以夾雜其他的法門,原因在哪裡?因為我們現在的心是有漏心。什麼叫有漏的心呢?就是有煩惱,有習氣,心不清淨,這種心不順法性,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因此我們所修一切善法,甚至於讀誦一切大乘經論,依照一切大乘經論的方法去修行,全是用的有漏心修行,都不是真實功德。為什麼呢?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這個話怎麼說呢?不能斷煩惱。我說這個,大家容易懂。你修禅也好,修密也好,修什麼也好,你能夠把是非人我斷掉嗎?你能把貪嗔癡慢斷掉嗎?果然有能力斷掉,那就是真實功德。如果斷不掉,那就是昙鸾法師講的了:不實功德。所以,我不是說一切大乘經典不能修學,不是這個意思,是我們自己本身不夠格。要知道這個事實啊。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佛的本願威神對我們一加持,使我們就得到阿毗跋致,三不退,那個時候我們再修學一切大乘,那是真實功德。問題就在你是不是有漏心,還是無漏的智慧。果然是無漏的智慧,那是真實功德。如果是有漏心的話,修學所有一切大乘法統統是漏法。自己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啊,不能不認識自己。不認識別人不要緊,不認識自己,那就糟啦。要曉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根性。所以他這個裡面幾句話說的真好,實在是非常非常重要,把我們真的是一棒打醒啊!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 往生論,天親菩薩提出這個五念門,這個五念門真的是天親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我們沒有菩薩智慧清淨業,我們依天親菩薩的,那就行啊。怎樣莊嚴佛事呢?依照五念門修學,就是莊嚴佛事。 依法性入清淨相。 果然真依這個法門,我們心清淨了,一心專念了,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依法性入清淨相。 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 天親菩薩苦口婆心教我們,昙鸾法師,乃至於以後的道卓、善導、蓮池、蕅益、近代的印光大師,確實是一脈相承,依照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真正不顛倒、不虛偽,真實功德。 從第三首以下,從“觀彼世界相”以下,總共有二十一首偈,是屬於觀察門。我們看偈頌: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彼是西方極樂世界,看看他那個世界,那個樣子,“勝過三界道”。三界道是其他諸佛的國土,當然這個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娑婆世界,超過我們娑婆世界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就是超越我們這個三界六道。 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 從這個以下,一共有二十一首偈頌, 分為二別 分為兩大段。 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者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 第一段就是我們常講的依報莊嚴,後面是正報莊嚴,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個二十一首偈頌,完全是贊歎西方世界的殊勝。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 他贊歎這個依報莊嚴,就是世界國土的莊嚴,總共說了十七樁事。當然,莊嚴,實在講是無量無邊,他把無量無邊的莊嚴歸納為十七類,這十七類就把西方生活的環境全部都介紹出來了。這文章實在是好,因為他的文字少,非常精簡,裡面的含義很周全。第一事, 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總相。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污染。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 第一樁事是講依報的總相。所以西方稱為淨土,就是那個世界生活環境無一不清淨,樣樣都是清淨的。而這個清淨是不能破壞,不能污染,這叫真清淨。不像我們這個世間,縱然我們這個桌椅擦的再干淨,過兩天它又被灰塵污染了。西方世界既然是不可污染,那麼由此可知,那裡不要天天去擦,不要去保養,它不會污染的嘛,它也不會變壞的嘛。我們這個世間,再清淨之相,時間久了它就變壞了。像我們這個紙張,你看這個紙張很漂亮,很美,印成書很好看,一百年之後它就變成灰了。它會壞呀。西方世界東西永遠不會壞,這些事我們都在《無量壽經》裡面詳細說過了。為什麼它跟十方諸佛世界不一樣?我們這個世界動物有生老病死,這個生老病死就說明它會壞,它是受污染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乃至於地球有成住壞空,都是會破壞的,會染污的。什麼原因呢?是一切眾生業力所生。我們造善業,依報的環境就好,就風調雨順。造惡業,這居住的環境就有許許多多的災難:火災、水災、風災、地震,這些災難都來了。從哪裡來的呢?業力所感。現在科學家天天在研究,實在講,真正的原因找不到。他沒有找到佛家講的業力啊,業力才是真正的原因。西方世界為什麼那麼好?“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這個菩薩是誰呢?你念《無量壽經》就曉得,法藏菩薩。阿彌陀佛在因地上沒有成佛之前是菩薩,是他老人家大慈大悲,發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從哪兒來的?從正觀來的。正是正確,一點虛假都沒有。觀是什麼?觀察。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法藏比丘,他是國王,國王的位子不要了,捨棄,出家了。今天你們有幾位在這裡剃度出家的,這個出家的事比國王超過太多太多了,國王怎麼能比呀。法藏明白這個事情,國王不要了,出家了。出家干什麼呢?出家要普度一切眾生。所以跟隨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老師教導他,不但教導他,而且把十方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自己去觀察。於是觀察十方諸佛剎土,經上講的兩百一十億,兩百一十億是表法的數字,不是數目字,是表法的,是表的圓滿。一切諸佛剎土他統統見到了,十方世界,哪些優點他采取,缺點他改進,這樣發願的。所以說是“正觀之由生”,他這個四十八願不是憑空在家裡想像的,是實實在在,真的。我們中國人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個心得,從這裡面發生的四十八願,建造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這個世界,是集一切世界美好的大成。一切世界裡面的缺陷,他通通改進,完全沒有。這在一切諸佛剎土,他是第一清淨。是這麼一回事情。“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這個“建”是建立的,這是把西方世界清淨的原委為我們說出來了。 我們看偈子的第二: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此二句名莊嚴量功德成就。來生者雖眾猶若無也。常如虛空。廣大無際。終無滿時。 這是教我們觀察西方世界的量。這個量有很多種,這個地方主要的是說空間。在十方諸佛剎土,大多數都是眾生業力變現的境界,因此在量上來說,都很狹小,無論是在空間或是在時間上來說。我們最清楚的就是自己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特別是我們現前居住的這個地球。地球的面積似乎一天一天在縮小,這是我們現代人很容易覺察得到的。科技發達了,交通工具發達了,在古時候從中國到美國航海用的是帆船,假如一路順風,大概要兩個多月才能到。如果遇不到順風,往往要半年多才能到達。現在,十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了,這個是地球縮小了。人口增加了,從前沒有這麼多的人口,所以現在感覺到居住的環境非常擁擠。居住的房子很擁擠,即使這個地面空間,也感覺得特別的擁擠。這個環境會影響人的情緒,會影響人的心理,所以這個身心如何能夠舒暢。阿彌陀佛看到這個現象,這個現象不但我們這個地球上有,其他的星球大概也好不了太多,於是乎他老人家成佛之後,所現的國土是廣大無有邊際,幾幾乎乎他這個居住,就是生活環境,確確實實是盡虛空遍法界。那麼,盡虛空遍法界,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地球,在不在他那個世界裡面呢?這個很難講。說真的呢,就是亦在亦不在。從事上講,當然不在,這是兩個世界。經上跟我們說的,西方極樂世界去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從理上講,他是法性土,法性遍一切處,我們這一個世間國土,怎麼能夠超越法性?這是從理上來講。理與事都不能夠偏執,偏執就錯了。偏執我們就起了疑惑了。疑惑是菩薩修行證果的障礙,縱然念佛往生,也生到邊地疑城,這是很不合算的。所以我們對於經典上所說的,要有堅定的信心。那麼這個世界非常大,所以十方世界眾生,即使統統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那個世界也看不到擁擠的現象。這個狀況,實實在在說,世尊當年說法,距離我們今天三千零二十多年,在那個時候說這些話,的確大家聽到還很不容易理解。為什麼呢?那個時候人口稀少,所以居住的環境都非常空曠。不是在今天所說的,今天所說的,我們感覺非常的敏銳。那麼佛說這些話,可能他方世界其他星球裡面,擁塞的情況三千年前就跟我們今天一樣,這很可能。所以這是第一個,讓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這個國土廣大無有邊際,“終無滿時”。十方世界都往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也看不出擁擠的現象,滿就是這個意思。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前面是講量,量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他這麼大呢?原來他是稱性而變現的。 佛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禅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為我們說明十方諸佛剎土量是有限的,西方世界叫無量。不但是無量壽、無量光,這個國土也是無量的,樣樣都是無量的。那麼十方國土他為什麼會有量呢?不稱性,與法性相違背了。哪些與法性相違背呢?愛欲。真心本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愛是指情愛,欲是指的欲望。佛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講的很清楚,他講一切眾生,這是講六道裡面的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這是佛把六道那個根源一語道破,因為有愛欲,所以就有欲界了。我們這個世界,欲界的現象包括了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從下面往上去看,有四王天,有忉利天,有夜摩天,有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全是屬於欲界,也就是說愛欲沒斷。往下看,我們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統統在欲界,都沒有能夠離開愛欲。幾時他覺悟了,覺得這個愛欲可厭,覺得禅定清淨,攀緣禅定,捨棄愛欲,喜歡禅定了,因此就有四禅天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禅天的時候,對於禅也厭惡了,厭禅,於是乎那個境界又提升了一層,到了四空天了。這四空天就是無色界,四禅天是有色。這是三界怎麼形成的。四禅、四空天都屬於天道,高級的天道,還是在六道之中。菩薩告訴我們,“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什麼叫有漏呢?漏是煩惱的代名詞,也就是說情欲沒斷,沒斷就是有漏。他所修的,不能出離三界。那麼,這種道就不是正道,這叫邪道。佛經裡面有的時候稱他做外道,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的,依舊是“長夜大夢”。這個長夜大夢,六道輪回就等於做夢一樣啊,不是真實法,虛妄的呀。我們從這個事實就明了,修行,實實在在不容易。佛雖然在這個世間說了許許多多的經論,許許多多修證的方法,但是佛說了,法一定要契機,所以佛的經稱為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佛說經是在三千年前,是在印度那個環境,為那些人所說的,這一點我們要清楚,不是為三千年後我們這些人所說的,這一點我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我們在世尊這一代時教當中,才知道怎樣去選擇。佛所說的經,契理是決定沒有問題的,合不合我們的機呢?機就是我們的程度,我們的根性。實實在在講,那不一定。為什麼呢?他不是為我們說的。佛為我說,一定契我之機,他不是為我說的嘛。《金剛經》是給須菩提說的,《楞嚴經》是給阿難尊者說的,不是給我說的嘛,這一點我們要清楚,要明白。我們不是須菩提,也不是阿難啊。這樣的經典,我們要學習就很難了。就是依照經典裡面的理論方法來修學,也不能成就。怎麼知道不能成就呢?你能不能斷愛欲,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果然能斷愛欲,那你就是當機者了,那正是對你說的了。如果你不能夠斷愛欲,那這個經典、這個法門對你來講就不契機,你就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利益,就是你還是出不了三界。縱然你得定了,得定也不行,何況得定也不容易呀。你看這個色界天,初禅以上,他這個愛欲沒斷,雖然沒斷,他有定力能把它伏住,不起作用。像石頭壓草,沒斷根,但是真的把它壓住了,這叫伏住。伏煩惱,沒斷,他才能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無色界最高的一層,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這個八萬大劫是怎麼來的呢?是他的定功能夠把愛欲伏住,能伏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之後,他這個定就失掉效果,就伏不住了。伏不住,於是這個煩惱又起來了。這一起來,他又要往下墮落了。因為他再不能上去了,就往下墮落了。所以菩薩稱這個叫“有漏邪道所生”。這一句話講的那就不錯了,這才知道修行真難。我們今天憑什麼?如果講真的斷煩惱,貪嗔癡慢、是非人我,我們的確沒有能力。我們今天所憑的,就是憑阿彌陀佛本願的威神,他老人家加持我們,我們不要斷煩惱也能往生。這是在所有一切大小乘法門裡面,只有這一門。諸位要記住,只有這一門,不斷煩惱可以出三界。除了這一門之外,再沒有第二門了。你們去翻翻大藏經,看看有沒有第二門。沒有了。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多了,他們翻遍了大藏經都沒找到,唯獨這一門叫帶業往生。帶業,就是不必斷煩惱,就能往生。所以淨宗稱之為門余大道。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余就是以外的。無量法門以外的,可以出離三界,可以永脫輪回而一生不退成佛,就這麼一條路,大家都要明了哇。無住、天親是何等人物!昨天跟諸位介紹,無住是天親的哥哥,八地菩薩,遇到這個法門,都一心歸命,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這說明了,一切眾生要想出離三界,要想修成、證果,實在是非常非常之困難。 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土。出於三界。 這是法藏菩薩,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看到這個情形,諸佛度眾生那個情形,跟釋迦牟尼佛差不多,所以讓眾生成就,是真正不容易。法藏菩薩看到這個情形,才興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發了四十八願,願自己成佛的時候,“以無上正見道”,這個正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起清淨土”,起是興起。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唯有稱性,這才真正清淨了,超出三界。這是“正道大慈悲”。 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讓我們明白西方世界清淨廣大的原因。為什麼他清淨,為什麼他廣大?他是隨順法性,不違背法性。這個法本,也就是法性的本源,他不違背。 法藏菩薩。於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無緣是大悲。即出世善。謂此大悲為淨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我們世間的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顧名思義,善根能生世間一切善法,這叫善根。善根是什麼呢?佛告訴我們有三種:無貪,無嗔,無癡,這叫三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是從這三個根生出來的。無貪、無嗔、無癡,翻過來就是貪、嗔、癡。貪嗔癡也是根,什麼根呢?那不是善根,惡根。世間無量無邊的惡法,都從這三個生出來的。貪,嗔,癡,所以佛叫它做三毒,沒有比這個更毒的了。如果我們這個貪嗔癡要是重的話,自己就要覺悟:我們這個心性很毒,這不是好事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不善,都在那裡造惡業呀。出世善根是建立在世間善根的基礎上,所以菩薩善根,大乘經上常講的,菩薩善根有一條:精進。我們在經論上看的很多,聽的也很多,但是那個精進的意義,的確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呢?知道了你一定會精進。你今天不精進,就是對於菩薩善根一無所知,不但無所知,世間善根還沒有成就。為什麼呢?還有貪。學佛了,世間名聞利養不貪了,貪什麼,貪佛法。我這裡勸你念佛,他還要貪著,還想參禅,還想研教,還想學密,樣樣都想學,樣樣都想會,貪心啊。因為有貪心,所以他的修學是雜修,亂修。縱然在進步,叫亂進,雜進,他不是精進,所以他不能成就啊。精進,就是像前面所講的,“一心歸命”,那就是精進。天親菩薩不容易啊,千部論師,他真是通宗、通教,遇到這個法門之後,他能夠一心歸命,換一句話說,所有一切通通放下,通通捨棄,專心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才能到西方啊。蓮池大師在晚年,也跟天親菩薩一樣,所有一切法都捨棄了。他老人家講:“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放下了。“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他也放下了。晚年一卷《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這才真正成就出世善根。世間法不貪了,佛法也不貪了,這才行啊。在此地我們要真正覺悟,要認真去反省、檢點,我們還貪不貪圖佛法。縱然要發心度眾生,度眾生也是個貪心。為什麼呢?攀緣度眾生嘛。他不是隨緣,攀緣嘛,都錯了啊。那麼西方世界每一個往生到那邊去的人,都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出世善根生”。這是我們要常常想到的。這個二十一首頌,是觀察。觀是我們看清楚,察就是清楚明白。我們要把它看清楚、想清楚,看明白、想明白,不要再犯過失,這就對了。底下兩句: 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此二句。名莊嚴形相功德成就。安樂淨土。廣大無邊。清淨光明。無不充塞。 西方世界之為光明世界,稱之為清淨國土,稱它為淨土,稱之為大光明藏,末後這一句是比喻,如鏡,如日,如月,如輪。輪是表圓滿的意思,日月是光明的意思。清淨光明,無不圓滿。這是贊歎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這說他的種種的形相。說到形相,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的很詳細。因為十六觀裡面,都是教我們觀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形相。《觀經》可以給我們做參考。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此二句名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形相我們要知道,而種種事我們更要明了。 佛見有國土。以泥土為宮飾。以木石為華觀。或雕金镂玉。意願不充。或營備百千。具受辛苦。 這個解釋雖然很簡單,但是意思包括得很圓滿。佛是阿彌陀佛,也是說他在因地的時候,見到許許多多諸佛國土,他們居住生活環境都不圓滿。“以泥土為宮飾”,這個地方說到宮,我們要明白,要知道他的本意。現在一般人看到宮殿,就會想到像寺廟、像皇宮這一種的建築所謂宮殿式的建築。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講經的時候,印度沒有中國這種宮殿式的建築。那麼經典裡面翻的這個宮殿,顯然不是中國宮殿的樣子。因此我們了解宮殿的本意,宮是什麼呢?是私人居住的房子,就是我們住家的房子。私人居住的房子,這個叫宮。殿是什麼呢?殿是集會辦公,公共辦事的場所,叫做殿。是這麼一個意思。我們要求它的本意,然後你對於佛法,你才會真正明了,才會通達,才不致於發生誤會。我們常講,佛法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因此佛教化眾生,沒有定法可說,佛教的道場也沒有一定的形式。所以他確確實實像我們今天所講的,本土化,現代化。私人居住的房子,大眾集會的場所,都是恆順眾生。在印度,就是印度當時這個形式;傳到中國就采取中國的形式,跟印度那個形式完全不相同。時代不斷在變,佛教要是保守,一成不變,那麼它可以教導古代的眾生,不能教導現代的眾生,這守舊。那麼它能教導中國的眾生,不能教外國的眾生,這就鑄成大錯特錯了,這個不是佛度眾生的意思。佛教化眾生,活活潑潑的。所以從這個宮殿,佛經裡面講的宮殿,我們就了解,佛法確確實實它是非常適合於時代性的,確確實實它做到了現代化跟本土化。現代人居住的房子跟從前人不一樣,現代人辦公室跟以前我們中國人講的衙門也不一樣了。殿就是外國人講的office,就是我們佛經裡面講的殿,宮是私人的住宅。以泥土為宮飾,就是建築材料。“以木石為華觀”,雕梁畫棟,棟梁是木材,特別我們在美國看到,居民所住的房子,多半是以木材建造的。“雕金镂玉,意願不充”,這是形容古時候這些皇宮,貴族大富長者,他們居住的房子。我們常講,“雕梁玉砌”,過去皇宮警衛森嚴,一般人進不去的。現在我們到北京去看故宮,已經開放了,我們看看是不是玉砌的呢?不是的,不過是比較好一點的石頭而已。那個玉是形容,不是真的,是好的大理石。不錯,石頭砌的,不是玉。我們到日本,去看日本的京國寺,這個在佛教裡很有名的建築。建築物並不大,只有兩層。是不是金做的呢?不是的,是木板上貼的金。就跟我們中國那個匾額一樣,貼的金。它的確是真金,但是金箔貼上去的。那個看起來,確實是很美觀,很莊嚴,金碧輝煌。牆是木板,外面貼著金箔,所以“意願不充”,它不是真的黃金做的,還是木板,不過貼的金而已,這是意願不充。換一句話說,只講求一點表面,實質上做不到。“或營備百千,具受辛苦”,營是經營,就是經營的時候很辛苦。我們知道,北京的皇宮,從開始建築,一直擴充到現在這種規模,差不多是四百多年的歷史。從元朝時候,明朝,清朝,逐漸逐漸再擴充,才有今天這個規模,不是當初一建築就是這種,不是的。不斷的修繕,不斷的擴充,所以確實是具受辛苦。這在許許多多事裡面舉出這一樁,其他一切事,哪一樣不辛苦呢?哪一樣真正能夠稱心如意呢?的確是難哪。法藏菩薩看到了, 故興大悲心。 他老人家發了大慈悲心, 願我成佛。必使珍寶具足。嚴麗自然。 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黃金建的房子,那是真的,那不是木頭上貼著金,不是的,它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不要辛苦去經營,它是自自然然變現成的。經上給我們講的七寶,七不是數字,七是表法的,表圓滿的意思。七是怎麼來的呢?四方,上下,再當中,這就圓滿了。七是這麼來的,七是代表圓滿,不是七種。無量種啊,應有盡有,一樣不缺,這才叫圓滿。不但我們這個世界有的他有,其他世界有的、我們這個世界沒有的,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有。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所有的珍寶,西方世界統統具足,所以珍寶具足,莊嚴美麗自然的,不需要人工去雕琢,自然成就的,一切都是隨心變現出來的。 相忘於有余。自得於佛道。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個物質環境能夠隨心所欲,像經上所說的,我們想吃什麼東西,這個念頭才一動,你所想的東西都已經擺在你面前了。念頭一動就在面前,不想要,不想要就沒有了,干干淨淨就沒有了。也不要去收拾碟子、收拾碗去洗──這個東西多麻煩啊。想穿什麼衣服,衣服已經在身上了,不必去裁縫,不要去買衣料。衣、食、住、行沒有一樣不是隨心所欲,於是貪心就沒有了。你們諸位想想看,我們為什麼有貪心?貪心的根源是物質稀少,我們求不到,他才貪啊。如果樣樣都這樣豐足,一切都隨念而現,那還有什麼貪心呢?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去,這個貪嗔癡,佛也不給你說法,自然就沒有了,到那個地方自自然然就斷掉了。所以“相忘於有余”。你看經上告訴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住的房子,那個房子的式樣、大小也是隨心所欲。你想你的房子大一點,它就變大了;想小一點,它就變小了。想在地面上,這個房子就座落在地面上;想在空中,這個房子就浮到空中去了,隨心所欲。因此對於所有一切的物質,我們講的五欲六塵,決定不會起一念貪心。為什麼呢?它太多了,太豐富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所以自自然然就與佛道相應了,自然成就。 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得心自在,因此依報的環境就自在了。正是佛常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心清淨,佛土就清淨了;心自在,一切生活受用就得自在。“具足妙莊嚴”,莊嚴就是美好的意思。 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前面說的種種事,這兩句贊歎色相。前面有贊歎形相,這個地方是講光彩,色是講的光彩。 彼土金光。絕從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故。 偈子裡面“無垢”,垢是污染,我們今天常講的“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意志的污染”,在佛法裡面給我們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煩惱就是污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污染都沒有了。離開這一些污染,我們的真心本性就顯露了。真心本性裡面,自自然然有無量的智慧光明。六祖大師說的好:“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個本來具足,就是沒有一絲毫欠缺,樣樣都是圓滿的。“光焰熾”,熾是熾盛,形容光之大,光之明亮。“明淨曜世間”,不但是光明,而且清淨,照耀無量無邊的世界。諸位要知道,這是講的西方世界的依報,所有一切萬物統統都放光。西方世界不但佛菩薩這些人身上放光,所有一切物質統統放光。他們居住的宮殿,經上講的,寶樹、羅網、寶池、德水,樣樣都放光。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但是我們在經上所看到的,沒有這麼明顯。在此地,菩薩為我們這一說明,我們就清楚了,沒有一樣不放光,而且每一種的光明都是遍照世間,所以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這個光明是性德,不是修來的。“彼土金光,絕從垢業生故”,也就是說,永斷煩惱,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清淨心是真心,“清淨無不成就”。底下兩句就說的非常具體:“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無生忍,地位就高了。《仁王經》上告訴我們,證得無生忍,是什麼樣的菩薩。無生忍分三品,下品是七地菩薩,中品是八地菩薩,上品是九地菩薩。這個位次高啦。無生忍再往上去,叫寂滅忍。寂滅忍也有三品:下品是十地菩薩,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是佛。所以佛證的是圓滿的寂滅忍。這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正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阿毗跋致菩薩。什麼人呢?我們發願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無生忍的菩薩,你看四十八願裡面不是說嘛,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阿毗跋致菩薩。阿毗跋致菩薩就是無生忍菩薩,這個諸位要知道。這麼高的果位,不是我們自己修來的。我們自己帶業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哪有那麼高的果位呢?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使你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沒證得,你的智慧、神通、道力、一切受用,跟七地以上菩薩完全相同。這是佛力加持的,一直到我們自己在西方極樂世界真正證得了,我們到那裡慢慢煩惱真的斷掉了,真的證得了。真證得之後,阿彌陀佛還加不加持呢?給諸位說,阿彌陀佛還是加持的。不但阿彌陀佛加持,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加持。這個,諸位細細去念《彌陀經》,去念《無量壽經》,就明白了,而後才曉得,這個法門真殊勝啊。所以無住、天親菩薩一碰到,就一心歸命。我們想想,他們是什麼人物,比他們還殊勝的,《華嚴經》上我們看到,文殊、普賢,那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比無住、天親高太多了,還是要發願求生淨土。怎麼樣往生呢?就跟天親菩薩一樣,要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才能往生。我們從這些地方去觀察,才真正明了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我們的信心才堅定,才清淨,才不會動搖,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所以經論不能不細細深入去討論,因為愈清楚、愈明白,我們的心愈堅定,我們的願愈懇切。換一句話說,我們念佛的功夫才真正相應。凡是功夫不得力,都是對於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以為還有別的法門比這個法門更殊勝的。 再看下面這一首偈: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這個過是超過。前面說形相、說妙色、說種種事,是我們六根裡面眼根的享受,這一首偈是說我們身根觸的享受。 此四句名莊嚴觸功德成就。 我們身體接觸, 七寶柔軟。悅目便身。 西方世界所有一切萬物,我們眼看到、耳聽到、鼻所嗅的,西方極樂世界有寶香,香光莊嚴,六根所接觸的,都能得到最殊勝的快樂,所以叫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叫極樂。“寶性功德草”,是說明西方世界的樹是七寶成就的,西方世界的地也是七寶,西方世界這個花草也是七寶。他的寶柔軟,不像我們這邊的寶堅硬。我們這邊,譬如講七寶,第一個講黃金,我們這個世界黃金堅硬,可以做首飾,不能作衣服穿。西方世界黃金柔軟,可以做衣料,可以作衣服穿,跟我們這個世間黃金不一樣。 我們這裡金,無論在成色、光彩上都不能跟它相比呀。“七寶柔軟,悅目便身”,便身就是可以做衣服穿在身上。 迦旃鄰陀者。天竺柔軟草名也。 這是印度,像我們現在的草坪一樣,這個草柔軟,在地上鋪,像地毯一樣。 觸之者能生樂受。故以為喻。 你接觸它的話,能生樂受,以這個為比喻。 觸彼軟寶。生法喜樂。 西方世界真的是六塵說法,色、聲、香、味、觸,沒有一樣不是悅目便身,沒有一樣不讓我們生起法喜,確實法喜充滿,斷煩惱,長菩提。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此四句名莊嚴水功德成就。 我們在經上念的,西方世界七寶池,這是說的水。寶池很多,遍布在西方世界,寶池裡面有蓮華,十方世界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都是蓮華化身,所以西方世界也叫蓮華世界。蓮華世界,諸位要記住,它與《華嚴經》的關系,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密切。《華嚴經》上講的是華藏世界,實在講,華藏就是蓮華藏世界,蓮華世界就是華藏世界,而且是華藏世界的精華。假如不是精華,文殊、普賢何必要去往生呢?文殊、普賢確實都住在華藏世界,為什麼還要去見阿彌陀佛?這就說明了,西方世界是華藏世界的精華。 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種種寶華。布為水飾。 飾是裝飾。池子裡面有蓮華,寶池的周邊有行樹、有華草,這些都是自然成就的,不需要人去經營、去設計、去建造,不需要,都不需要,都是自然成就。 微風徐扇。 徐是緩慢,這個風接觸到,感觸到也非常快樂,微風啊。 映發有序。 華開的時候,是有次第、有秩序,一絲毫都不亂。華開的時候非常美妙,華謝的時候一塵不染。它落在地面上,就好像被地吸下去了,就自自然然沒有了。特別是空中的雨華,這個我們在經裡面都曾經看到的。這些景觀,讓居住在那裡面的大眾 開神悅體。 開神就是我們這個世間所講的開悟,可見得這些華,看到的時候,人都會開悟,華也在說法了。悅體,體是身體,感覺得通身的舒暢快樂。 無一不可。 無一不可就是每一樣華,華的品種也是無量無邊,任何一種華都能令眾生開神悅體。這是說到水功德成就,水功德成就裡面沒有贊歎水的八德,而贊歎水面上、水岸邊的這一些裝飾。水是本體,這些裝飾周邊的這些華草裝飾是附帶的。附帶的這些裝飾已經是這樣美了,那水的好處就更不必說了。這八功德,我們在《彌陀經》裡面讀過,在《無量壽經》裡面也讀過。而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講的最詳細了。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彌陀經》裡面,七重行樹、七重欄楯。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宮殿”這個字樣的時候,諸位一定要清楚,決定不能看到宮殿,就想到我們中國古時候宮殿的建築,你就想錯了。所以一定要知道它本來的意義。樓是兩層以上的,這個就叫樓。“觀十方無礙”,是西方世界無論是宮殿,或者是樓閣,或者是華樹,或者是羅網,都能夠顯現十方世界的影像,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所以你想看哪一個世界,它就現出這個現象出來,隨心所欲。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要想到,過去在這個地球上,娑婆世界,現在那裡怎麼樣了?那個景象立刻就顯現出來了,你統統都看到了。不但這個人間狀況你看到了,六道狀況都看到。不但能看到現在,還能看到過去,還能看到未來,沒有障礙啊。不僅看這個世界,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能夠顯現,都能讓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們要想真的幫助家親眷屬,幫助我們的朋友,說實在話,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才真有這個能力,真有這個機會。否則的話,這一輪回,自己也不曉得自己到哪兒去了,與你家親眷屬永遠隔絕了,再親愛也無可奈何。這個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注解裡面有兩句話,末後所講的, 的無所屬。亦非不屬。 這兩句話不太好懂,它是理論,也是屬於境界。這是說明西方世界,無論是宮殿樓閣,或者是行樹羅網之中,都能夠隨心所欲地見到十方世界的狀況,就像我們現在電視相仿佛。但是我們今天的電視,還是平面的畫面。西方世界所現出的這個景觀,是屬於立體的,並沒有一個畫面存在。那麼到底十方世界這些景象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來了,還是西方極樂世界自己顯現的?究竟是怎麼回事情?我們明了,我們今天這個電視是用無線電傳播過來的,把這個畫面分析為線條,由這個線條組合起來,成為畫面,用電波來傳遞。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是怎樣變現出來的?它不需要用這些電波,因為電波的速度太慢。虛空法界無量無邊,電波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裡,給這個無際的空間,那它的速度太慢了,那幾時才能傳得到呢!所以它這個不是用電波。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呢?假如我們讀過《楞嚴經》,讀過唯識的經論,這個道理就不難懂得了。《楞嚴經》上給我們說,這個心性廣大無邊,心性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性。所以任何景象都是隨念而生的。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生怎麼生的呢?從心想生。滅從哪裡滅的呢?從心想滅。心想它就現前,不想它就不現前。這個道理非常非常之深,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夠知道這個現象。 鏡納十方。 像一面明鏡一樣,“的無所屬”,鏡子裡有沒有東西呢?確確實實沒有。也不能說“不屬”,不屬的話,它怎麼會有現象出來?如果是屬的話,那個鏡子裡頭應該就有。鏡子裡頭確實沒有,像我們用鏡子照外面一樣,你看鏡子裡面照面孔,面孔現在鏡子裡面,你問問,鏡子裡頭有沒有面孔?你說有,拿過去之後那面孔就沒有了。你說沒有,沒有明明現在裡面。從這一個事項當中去體會。所以給你講真實話,一切法非有非無,不可以說它有,也不可以說它無,更不可以執著。佛把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一切法從心想生。 寶樹寶欄。互為映飾。 這裡面也能現象。所以這個世界,實在講,是美不勝收。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我們這個世間的天空,也是混濁污染,現在的污染愈來愈嚴重了。大家都知道,天空污染,這個地面上也污染。歸根究底,是人心的污染,因此引起了許許多多的災變。西方世界,法藏菩薩在因地時候把這些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建立的世界,虛空當中也是無盡的莊嚴。 鈴铎宮商。鳴宣道法。 空中有羅網,羅網,經上所說的,多半都是指大梵天王宮中的裝飾品。當然大梵天王宮中裝飾品我們沒見到,但是我們所見到的,人間的,人間實在講,也不多見。諸位將來到大陸上去觀光,到故宮注意一下,看看有沒有。我到北京,因為時間很短促,游故宮只是一天的時間,那裡面太大了,所以裡面都沒有去看,只看看外表,沒有到裡面去細看。可是在日本,許多大的寺院有羅網。羅網是用銅絲編織的,它的作用是保護藝術品。因為宮殿裡面,棟梁都是精工雕琢的,怕鳥去做窩,那就把這個藝術品損壞了。所以用銅絲做一個網,把它攔住,鳥不能去做窩,而這個藝術品也能看的很清楚。從前沒有玻璃,現在用玻璃,比羅網更漂亮,更清楚了。所以在以前有這個羅網,現在在日本有,我到日本去看過,那個網與網之間系的有鈴铛,風一吹的時候就很好聽。那麼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這更美了。我們這裡的羅網,乃至於大梵天王的羅網,也不能跟它相比。這個羅網遍滿了虛空,因為網與網當中都系的有鈴铛,所以微風一吹動,“種種鈴發響”。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神力加持,無情也能說法。它這個風吹鈴铛的聲音,它就說法。說的什麼法呢?你想聽什麼法,它就給你說什麼法。這個就妙了,微妙了。經上給我們說了一個總綱領:念佛,念法,念僧。這是你聽到法音,自自然然心就歸向三寶。此地講的念佛、念法、念僧,諸位一定要明了它真正的含義。“佛是覺義,念覺,念念覺而不迷,這是念佛。念念正而不邪,這是念法。念念淨而不染,這是念僧”。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不是說念佛就想到佛像,就想到經書,想到出家人,那就錯了,那全迷了。這個念佛、念法、念僧,要懂得這個意思,所以都念自性三寶。 視之無厭。懷道見德。 西方的景觀,使你永遠看不厭,永遠聽不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不是法喜充滿,這個是“懷道見德”,就跟前面講的“開神悅體”是一個意思。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薰。 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 這個雨念去聲,不能念[宇]。雨是名詞,念去聲是動詞,它的意思是從上面降下來,是這個意思。這是天空當中雨華,雨衣,就莊嚴了。在這個地方,我們又要曉得,空中要是華降落下來,這很美,這個大家沒有問題的。如果這一件一件衣服從空中掉下來,這個好難看。這就是什麼,我們現在的人一聽說衣,就認為是這個衣服。此地這個衣,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所講的。印度那個時候的衣是什麼呢?一塊布啊。所以這個衣,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旗幟,像國旗一樣,旗幟。噢,那布滿空中,就很莊嚴了,就很好看了。如果帶袖子這個,那就很難看了。所以這個衣,不是我們今天穿的這個衣,是印度人穿的那個衣,像我們現在這個披衣。這個袈裟披衣是一塊長方形的布,是一個整塊的,這就好看了。所以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空中飄滿了旗幟,那就很美了。所以這個衣是這個意思,這才顯示出空中的莊嚴:有許多的華,有許多的旗幟。“無量香普薰”。 經言。日夜六時。 這個日夜六時,是把古印度跟我們中國時間單位合起來講。因為印度日夜就是六時,他們這個時間單位很大。白天三時,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白天就分這三個時辰。晚上也分三個時辰: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而我們中國時辰,是分十二個時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分十二個時辰。現在我們通用的時間單位是二十四個時辰,二十四個單位。這是西洋人他們用的,我們現在也采取他們這個時間單位,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它做小時,二十四小時,因為它比我們中國時辰小,比印度時辰更小了。所以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從前道場裡面修行,原始的道場,佛陀在世的時候只有講經說法,大家聚集在一起聽佛講經說法。而且許多場合是在露天的,人數太多了,沒那麼大的講堂,所以在山林樹下,在曠野地方講經說法。那麼一天講多久呢?二時。不是現在兩小時,印度的一時是現在的四小時,二時是八小時,所以跟學校上課一樣。至於自己怎麼用功修行,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各人修各人的,所以修行是個人自己的事情。但是在聽經、研究討論,大家統統在一起,確實像學校一樣。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還有這一個樣子,這個規矩。這個樣子也傳到中國來了。但是中國講經,多半都是在室內,很少在室外,有大的講堂。修行還是個人修。到了唐朝這個時代,人的根性不如從前了,從前人修行都自動自發,認真努力精進,到後來就懈怠懶惰了。大家在一塊研究討論的時候很熱烈,回去之後他就不干了,不肯認真修了。諸位要曉得,不認真修,這個沒有用的,佛法真正利益你得不到。所以百丈大師、馬祖和尚(馬祖是道一和尚,他俗家姓馬,禅宗的祖師,人家稱他馬祖)這兩位大德看到這些現象,心裡很難過,於是他們兩個發動建叢林。叢林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印度沒有的。叢林是提倡什麼呢?提倡在一塊共修。不但在一塊上課、研究討論,連修行也在一起。在一起怎麼樣呢?在一起彼此互相督促你就不好意思懈怠懶惰了嘛。大家在一起共修,念佛在一起,參禅在一起,晚上睡覺也在一起。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確確實實成就了很多很多人。這提倡共修。所以諸位要曉得,共修是中國人提倡的。叢林制度是二時講經,二時共修,所以每一天聽經八個小時,如果要像我們念佛法門的,念佛再念八個小時,再剩下八個小時,你這個休息、睡眠、吃飯,可以說時間已經很少了,沒有時間打妄想,他這個心在道上啊。從前寺院叢林,每一天叫你用功的時間有十六個小時,所以他能成就人。這個是我們非常向往的,什麼時候我們能恢復到這個辦法,佛教就真的復興了。日夜六時就是說沒有間斷,日夜都不間斷。 雨寶衣。雨寶華。 天上落下來的是這些東西。 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復如故。 這一些寶衣,就是剛才講的,旗幟。幢幡、寶蓋都是屬於這一類的,用衣料來做代表。雨華,這一些落在地面上,它自自然然就鋪成很美麗的圖案,它不雜,不是落在地下雜亂無章,它自自然然組合,組成非常美麗的圖案,就好像鋪成一個花地毯一樣,而且它是柔軟的,人走在上面,它就落下去四寸,它這麼軟。你腳一抬起來,它又恢復原狀,它有彈性的。你看了一會兒,這個時間不會太久,它就沒有了。到哪裡去了呢?好像整個的滲入地下去了。 用訖入寶地。 就像水一樣,滲入地下去了。這個滲入地下去之後,天上又落新華,又鋪成新的花毯,周而復始。這是說空中之美。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暗冥。 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安樂國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故能除世暗冥。 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一段所講的,全是依報莊嚴。依報就是物質環境,所有一切物相都放光明,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光明的。“樂國光明”,樂是極樂世界,它的光明從哪兒來的呢?“從如來智慧報起”。這一句就說明了,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所現的,是如來果地上顯現的境界。“故能除世暗冥”,這個世間的黑暗,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我們這個世界有黑暗,其他諸佛國土裡頭也有黑暗,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黑暗,西方世界連地底下都是明亮的。經典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地是琉璃,這個琉璃就相當於我們所講的翡翠,綠色的,透明的玉,它透明的。所以地底下一切你都看得清清楚楚。它不是黑暗的,它也是明亮的,能除世暗冥。這種境界,不但除物質上的黑暗,也除我們無始的無明。這個功德就大了。 經言。或有國土。以光明為佛事。即是此也。 因為諸佛剎土的眾生,根性並不相同,像我們娑婆世界眾生,這個六根耳根最利,那用什麼方法來作佛事?這個佛事就是教學,就用聲音。文殊菩薩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釋迦牟尼佛聚集大眾,天天講經說法。我們聽了之後,就開悟了,就覺悟了。用聲音為教體。如果用光明為教體,那一定是眼根很利,那佛的教學就不用聲音了,就用光明,用放光來作佛事。佛一放光大家就明了了,就開悟了。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西方世界是集一切諸佛世界的大成,因此諸佛剎土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各各都能隨其根性之不同,都能得到圓滿的利益。為什麼原因呢?西方世界六塵都說法,無論你是耳根利也好,眼根利也好,鼻根利也好,不管你是哪一根,西方極樂世界統統具足。不像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只用音聲說法,沒有用其他的,只對耳根。這種情形我們要明了,才知道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 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此名悟物之證也。 這是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如果有一個人,他很幸運,他只聽到了西方淨土,或者是彌陀淨土,只聽到這個名稱,他聽了就生歡喜心,就想發願往生,也能得生。由此可知,不但是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發願可以得生,聽到西方淨土的名字,發願都能得生。這就是名,國土名,佛名,都能夠叫一切眾生開悟的證明。這個他不說是悟人,叫悟物。要悟人,六道裡頭只有人道才有份。要講物,六道裡頭每一道眾生統統都有份。 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 這個論就是後面長行文裡頭所講的,西方世界彌陀淨土,跟十方諸佛的剎土不一樣。為什麼呢?十方諸佛剎土都有三界,都有六道,西方世界沒有。 何以言之。無欲故。非欲界。 西方世界人沒有愛欲,所以他不是欲界。 地居故。非色界。 他住在地面上,他確實有色相,地居,他不是在天上,他不是色界。 有色故。非無色界。 所以他不是無色界。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在《觀無量壽經》裡面,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都介紹的相當清楚,這個地方確確實實是佛經裡面所講的一真法界。不但不是三界,他也不是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它是一真法界。尤其難得的,它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無論是出去的,或是那邊老修行的,都是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它是普賢菩薩的法界。 蓋菩薩別業所致耳。 這個菩薩就是指的普賢菩薩。偈頌裡面“梵聲悟深遠”,這個梵是清淨,聲是音聲。什麼音聲呢?阿彌陀佛名號的聲音,極樂世界名號的聲音。這個名號非常響亮,名號清淨,非常響亮,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沒有人不知道的。“微妙聞十方”,因為一切諸佛菩薩都弘揚,都贊歎。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西方世界的導師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於法自在,所以稱他做法王,王是取自在的意思。在古代,一個國家只有國王發號施令,其余所有的臣民都要聽命於他,要受他的約束,那就不自在了。只有他發號施令,他自在。他是國王啊。那麼佛是在一切法裡面得自在了,一切法都通達都明了,都沒有障礙了,所以稱為法王。善住持, 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西方極樂世界永恆的存在。我們這個世間,現在科學家明了,科學家能夠推算出來,我們這個大的星系,像這一個銀河系的成住壞空,能夠推算,計算出。你像太陽,它每一天所放的光跟熱這個能量,它的體積多大,它裡面是哪些物質,怎麼樣會發光的,這個光能夠再延續發多少年,發完了它就沒有了,這個星球慢慢就消失,就爆炸了。這個世間所有星球都有壽命的呀。這些東西有沒有住持呢?有,眾生業力在住持。業力不是很久的,變化很大,所以這個世界無常。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住持的,所以那個地方是無量壽。人壽無量,世界壽也是無量無邊的。 豈有非正覺事耶。 所以那邊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正知正見。為什麼呢?阿彌陀佛的學生,天天親近阿彌陀佛。也許有人聽到,就生了懷疑了:阿彌陀佛一個人,西方世界的人那麼多,有機會跟阿彌陀佛見一面嗎?譬如我們世間的總統,像美國總統,美國總統一個人,美國人有兩億多人,幾個人能夠天天親近總統呢?有些人一生跟總統一次面都沒有見過。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會不會有這種情形呢?如果生到極樂世界,見不到阿彌陀佛,那不就很冤枉嗎!這一點你們就大大的可以放心,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人,阿彌陀佛就有多少個身。佛有分身,有應身、有化身,所以每一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感覺得我很榮幸,我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確實是如此,阿彌陀佛的應化身跟阿彌陀佛的報身沒有兩樣,確實是真佛,不是假佛。所以每一個人親自得到阿彌陀佛的教誨,哪有不成正覺的道理呢!那麼這種情形,我們能不能相信呢?今天稍稍受過科學洗禮的人,我相信他都會相信。為什麼呢?我們今天利用科學工具,可以做得到。在理論上講,一定做得到。現在在方法、技術上還差一點。你看,現在用電視,電視已經可以開會了,已經可以面對面談話了。再進步一點,那個電視不就變成立體了?西方世界是科技發達到最高峰的地方,我們這個科技跟西方世界一比,幼稚園,不能比呀!我們從這個地方飛到台灣,還要飛十幾個鐘點,西方世界人看起來,太苯啦!人家那個地方無量無邊,你看西方世界到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多少時間呢?一念,一剎那就到了,不要一秒鐘就到了。所以我們的科技怎麼能跟人家相比呢!這是我常常勸學科學的這些同修們,應當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科學。這是真的。 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此二句名莊嚴眷屬功德成就。悉於如來淨華中生。眷屬平等。 十方世界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蓮華化生。我們在經典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他樣樣東西都是珍寶成就的。所以他沒有四季的變化,華永遠這樣開,永遠這麼美,永遠這麼香。不像我們這邊,這些花開幾天就枯了,就謝了。顯示出那個地方,確實是我們中國人俗話所講的,長生不老。西方人,雖然是無量壽,但是他不衰老,沒有一個是老相。西方世界找不到白頭發的人,找不到有胡須的人,他不衰老啊。只有一個東西有變化,在西方世界只有這麼一樁,什麼東西呢?七寶池裡面的蓮華。蓮華是阿彌陀佛願力跟眾生念佛的念力集合成功的,所以十方世界眾生,發願求生西方,你肯老實念佛,七寶池裡面就生一朵蓮華。你念的愈勤,這個蓮華一天一天就長大了,光色一天一天就美了。如果你哪一天退了心了,去想學禅了、學密了,不念佛了,這個華就枯了,就沒有了。只有這一樣東西,在西方世界看到它有變化,其他東西你看不出變化。這是講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蓮華化生。所以每一個人出生都平等的。文殊、普賢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蓮華化生,我們這個帶業去往生的,還是蓮華化生。所以我們出生的身份是平等的。西方世界,平等的世界,所以到那個地方,智慧、道力、神通、能力、生活狀況,樣樣都平等。這個平等,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 愛樂佛法味。禅三昧為食。 此二句名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受用就是享受,享受那個事情就太多了,一樁一樁地說,那就太麻煩,太繁瑣了。只在享受裡面舉出一種來說說,以這個例子,你可以能夠了解其余的了。舉這一個例子,舉什麼例子呢?我們這個世間人,最貪愛的,吃啊。哪一個不好吃呢?古人、今人,中國人、外國人,大人、小人,沒有一個不好吃的。所以在受用方面,舉這一個為例子: 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為食。 西方世界人所以不老,道理就在此地。 永絕他食之勞。 人為了飲食,不知道浪費了多少時間,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精力,才換得美食。仔細想想,付出的代價太多了。美食,再想想,為了什麼呢?真的就是為那個舌頭。舌頭多長呢?三寸長,三寸不爛之舌啊。到喉嚨下面,味道就沒有了。那個美味就是在舌面上,就是這三寸,為了這個三寸舌的貪,貪愛,你想,浪費多少時間,浪費多少精力!到西方世界,那個地方沒有飲食了。不但西方世界沒有飲食,佛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界高級的凡夫,也不要飲食。哪個高級呢?色界天就不要了。你得到初禅以後,禅悅為食,就不要飲食了。所以到了色界,欲沒有了。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五欲啊。這個五樣東西沒有了,不需要了,這是初禅。初禅以上的,都是這樣的。所以諸位仔細去想一想,我們要想去參禅,這個五欲我們能斷得掉嗎?這個斷,不是說形式上斷,形式上斷沒得用處,心裡頭不再有這個念頭了,財色名食睡念頭沒有了,你才能到初禅。你還會動這個念頭,那麼你還是欲界,你還脫離不了欲界。這才曉得修行難,出三界不容易啊。我們幸好遇到這個帶業往生,五欲六塵不斷還沒有關系,還可以能夠出得了三界。這是所有一切法門裡頭只有這一門,除這一門之外找不到第二門了。所以找到之後,就要專心,一心一意修學。我們看天親菩薩,天親菩薩通宗通教,了不起的大菩薩,他作了千部的注解,號稱千部論師,千部論師沒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之後,他就不再干了,他一開端就講了:“一心歸命無礙光如來”,他就通通放下了。他要沒有遇到這個法門,可能還會作一千部論。他興趣大得很啊,不只千部論師。遇到這個法門之後,才知道其他法門不管用,不究竟,沒有辦法叫你真正了脫生死,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遇到這個法門,才通通放下了。這是我們的好模樣,好典型啊。在中國,蓮池大師也是遇到這個法門之後,他什麼都放下了,所以說了,“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通通放下了,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再也不改變了。這是叫真正聰明人,徹底覺悟的人。“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為食”,我們所講食,食是什麼?食,養分,是滋養身體。他們用佛法,用禅定,用三昧養身, 永絕他食之勞。愛樂佛法味者。謂諸大菩薩常在三昧,無他食也。 這個飲食不要了。諸位要知道,飲食無論怎樣的精美,都是污染,都是不清淨。我們吃下去了,養分我們經過腸胃吸收了,剩下來渣滓排洩掉了,污染啊。陳年累月,這個骯髒東西愈積愈多,積了什麼呢?就是一身的病痛。人年歲老了,筋骨到處酸痛了,什麼原因呢?就是這些骯髒東西沒有排洩干淨。像那個水管一樣,年代久了,裡面贓的東西就多了,所以他就生病了,這個病就是這麼來的。古人講,病從口入,病從飲食來的,就這麼個道理。那邊的菩薩,不需要這些飲食了,他以禅定來滋養身體,那哪裡會生病呢!所以他不會生病,也不會衰老。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生活狀況。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注解: 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佳肴。羅列在前。 這是一回什麼事呢?像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剛剛生到極樂世界時間不久,吃飯的習慣還沒有丟掉,到時候,怎麼好久還沒有吃飯?會有這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一起來,這個飯菜就擺在你面前了,心裡一動念就已經在你面前了。這個時候你一看, 眼見色。鼻聞香。 這心裡一想,我現在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不是凡夫了,這些東西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 身受適悅。自然飽足。 不需要吃的,一看,就像我們現在供佛供菩薩一樣,他一看就飽足了,就是這個意思,不需要去飲食了。這是什麼呢?是初到西方極樂世界,習氣沒有斷。在西方世界住久了,這個念頭就沒有了,完全不需要了。 訖已化去。若需復現。其事在經。 這些事情,佛在經上講的很清楚。這是說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享受的確是非常自在,用不著去操心,用不著去經營,不需要這麼去勞苦。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受用隨心所欲。這是十方世界裡頭所沒有的。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此二句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這個世界所以稱之為極樂,就是這兩句所說的,西方世界人身心的煩惱永遠沒有。不但沒有這些事,連些名詞都沒有。“受樂常無間”,常是永恆,而沒有間斷的,快樂無比。這些諸難,災難太多了,無量無邊。佛經裡面常常把它歸納為三災八難,在西方極樂世界,連這些名詞都聽不到,哪裡會有這些事實呢!那麼回頭再想想我們這個世界,災難太多了。我們想找一個清淨的環境,躲避這個災難,在這個地球上實在是找不到啊。而這個世間,災難愈來愈嚴重。這些話,我們可以理解,我們可以相信,因為我們知道,現代的人心不善,是一年比一年增長。佛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也就是說環境隨著人心在轉變。人心要都趨向善良,環境就好了。人心要不善,這個世界就會愈來災難愈多。那麼我們看看西方極樂世界,的確是我們非常向往、非常羨慕的一個地方。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有幸實在講不是偶然的,正如同佛在大經上所說的,我們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才遇到今天這個機緣。既然遇到了,我們自己得到了真實利益,我們有責任、我們有義務,把這一種殊勝的功德利益,傳播介紹給廣大的眾生,這就是真實的報佛恩。特別是出家人,出家人就負這一個使命,要把這一個殊勝的利益、功德,向世人去宣揚,推薦,介紹。再看下面這一首偈: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此四句名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這個大就是大乘。這一首偈裡面為我們解釋了不少的疑問。西方世界是純粹大乘,正如古大德所贊歎的,極樂世界是大乘之大乘,是如來與諸菩薩善根出生的這一個世界。 若人得生安樂者。 假如有一個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 這個大義門,是大乘之門。 國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敗種子畢竟不生。 昙鸾法師在這一段注解裡面,注的非常之好,確實把天親菩薩偈頌的意思真的為我們表明。 三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於淨土生。 這兩句,我們要牢牢記住。為什麼說三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十方諸佛的剎土那麼多,為什麼一定要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呢?這一個事實,生他方諸佛淨土,成佛還是要三大阿僧祗劫。生阿彌陀佛淨土,前面跟諸位報告了,成佛大概只要三劫、四劫,太快了。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西方淨土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他方諸佛淨土都有三乘、五乘,不是平等一味。這個要搞清楚,所以勸導我們,“唯應於淨土生”。唯是唯一,應該要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 這舉一個例子。西方世界確實沒有二乘,沒有聲聞,沒有緣覺。但是他方世界的聲聞、緣覺,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同樣一個道理,西方世界沒有女人,他方世界女人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西方世界沒有根缺,這個根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殘障,西方世界沒有殘障,但是十方世界殘障之人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是這個意思。我們再看下面的注子: 女人根缺。亦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 那麼這個女人根缺不是真的,而是像什麼呢,像有些菩薩,心地很軟弱,這個軟心不是說他很慈悲,這個軟弱是他不能夠勇猛精進,他用功比較上緩慢一點,因為西方世界都不退轉的,沒有退轉的,只有進得快,進得慢,對那個用功進步慢一點的,“譏言聲聞”,譏笑他,你是阿羅漢啊!其實,那裡沒有阿羅漢,是這麼個意思。 如人谄曲。或復儜弱。譏言女人。 這個女人也不是真的女人。這個人他的行為、他的言語、音聲很弱,不像個男人,所以說他是女人,叫譏嫌名,而不是真的。 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 他眼睛並沒有瞎,但是他是非邪正不能辨別,瞎子啊。這罵那瞎子就是殘障,不是真的殘障。 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 這個意思說的好,不但西方世界沒有女人根缺二乘,連那個譏嫌名都沒有。由此可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的這些人,個個都是勇猛精進,這是為我們說出這一樁事情。我們在這個世界,精神提不起來,會懶惰,會懈怠,一旦往生了就會勇猛精進。為什麼呢?這一首偈裡面跟我們講的很清楚,很明白。親近阿彌陀佛,佛力加持你,使你精神飽滿、意志堅定,不疲不厭,這是得佛力的加持。 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 我們今天聽到佛名,聽到《無量壽經》,佛就以本願攝受我們。我們能夠在一生當中不會退轉,能生歡喜心,這也是佛力的攝持。這是佛對我們慈悲到了極處,只要我們真正知道感恩,真正知道佛對我們的愛護,對我們的加持,我們與佛就相應了。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 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 怎麼會叫我們退轉,怎麼會叫我們軟弱呢?不可能,佛力一定加持。 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這是舉一個例子,佛能夠教阿羅漢,阿羅漢裡頭有根性很劣的,不肯回小向大的,佛都有辦法叫他回小向大,叫他發無上菩提心。這是很不可思議。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此二句名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佛願言。使我國土各稱所求。滿足情願。 我們這個世界,不但我們這個世界,他方諸佛世界也不例外,一切眾生都有求不得苦。哪一個眾生心裡頭沒有願、沒有求呢?求不得啊。為什麼不得呢?有障礙啊。這就是所講的業障,我們所求不能滿願,就是因為有業障。必須業障消除,我們所求就滿願了。所以,忏除業障是所求必應的一個先決條件。一定要忏除業障,過去生中所造的業障,業障已經成了,無可奈何。這一生當中,在沒有遇到佛法之前所造的業障也已經形成了。今天明白了,今天了解了,今天覺悟了,從今以後不再造業障。我們自己有心有願,往往是善願、好的願,都會遇到許多障礙,不能成就。要曉得為什麼呢?我前生障礙別人的好事,今天我想做好事,人家障礙我啊。我要盡心盡力的去忏悔,從今而後看到別人有善心、善事,不但不障礙,我們要幫助他,盡心盡力的去成就他,成人之美,我們將來在菩提道上就不會有障礙了。所以,什麼樣的因,一定有什麼樣的果報。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我們今天在這一生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或者物質環境裡面,許許多多不如意的事情,自己要冷靜去想想,這一切不如意,都有不如意的因在啊。這個因跟緣沒有消失,這一些不如意的人與事都不會離開我們。一定要以耐心,要以善心,要以真誠不退心去修學,認真的忏悔,求佛菩薩加持,我們的善心善願才能夠現前。那麼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在這個世間,要想消除業障,難啊,太難太難了。這一生修得再好,這一轉世,算你不錯吧,來生再得人身,再得人身,這一生所修行的都忘記的干干淨淨,來生又要從頭來起。如果遇不到善知識,誤入歧途,那就壞了。所以昙鸾法師在此地勸我們,“唯有求生淨土”。真的,三界之外,別無生處。只有求生淨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我們所有一切的障難永遠離開了,在西方極樂世界快速成就,“各稱所求,滿足情願”。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此二句結成上觀察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 這兩句是這一大段的總結。前面這十七樁事,說明西方世界生活環境的圓滿。不僅是美好,是真正的圓滿,沒有一絲毫的缺陷。因為這個緣故,天親菩薩講,“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我是看到這個情形,所以願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願生。釋器世間清淨訖之於上。 釋是解釋,器世間是物質環境。西方世界物質環境簡單就介紹到此地。這十七樁事情,清淨莊嚴,所以決定求生。向下去,是眾生世間清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裡面分兩個部分。一個是老師阿彌陀佛,一個是同參道友,這諸大菩薩,人事環境好啊。西方世界沒有一個惡人,沒有一個不善的人,沒有一個障礙你的人。個個人都幫助你,成全你,這個世界就太美好了。所以看到物質環境好,再看到人事環境更好,哪有不求生的道理呢! 次觀眾生世間清淨。 這是偈頌裡面第二大段。在第一大段裡面,教我們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就是物質環境。第二段這是觀“眾生世間清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有情世間,也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人事環境。自古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所以人與人之相處,非常不容易。不但世法裡頭不容易,佛法裡面也不容易。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之中也是良莠不齊。像六秦比丘,就很不聽話,處處破壞師兄弟們正修正行。佛滅度之後,在佛門裡面出家人嫉妒嗔恨心並沒有說他一剃度就消除了,沒有那麼容易。剃度之後,嫉妒嗔恨還照樣的有。最著名的像禅宗,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得法之後,五祖會下的那一些弟子們,沒有一個服氣。不但不聽老師的教誨,還一個一個到外面去追查,要把六祖惠能抓回來,把衣缽奪回來。這個我們在《壇經》裡面都看得到的,害得他跑到獵人隊裡面去做雜工避難,躲避了十五年,不是短時間啊。所以這個自古以來都不免。現在我們處在五濁惡世,修行難,太難。你真正想用功,那個不用功的人恨你,嫉妒你,想盡方法障礙你。在這個環境裡面修行,當然就難,所以修行成就要三大阿僧祗劫。我們仔細想想,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障難太多。我過去生中障礙別人,這一生當中別人障礙我,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都在嫉妒障礙之中,不是被別人害,就是害別人,就是干這種事情啊。這是我們必須要求生淨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不但我們要求,天親菩薩、無住菩薩、文殊、普賢都要求生淨土。原因在哪裡呢?西方淨土沒有障礙。西方淨土確確實實沒有嫉妒嗔恚,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你想用功,每個人看到都贊歎,都歡喜,都幫助你。這樣好的人事環境,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找不到的。世尊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十方諸佛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佛國土,他們的莊嚴勝過西方淨土。很多的勝過西方淨土,確確實實是很多很多。為什麼諸佛都贊歎西方淨土,說西方淨土是第一呢?他第一在哪裡呢?諸位一定要曉得,諸佛淨土縱然莊嚴,而不是六塵說法。六塵不說法,莊嚴雖然是美好,可以享受,得不到法益,不能開悟,不能斷煩惱,所以這是比不上西方世界。在人事環境方面,諸佛剎土裡面的人事環境沒有西方世界人事環境這樣的整齊。這是西方淨土第一殊勝之處。所以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去往生。 這一段裡面,又分為兩段,兩個中段。第一段是教我們 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 我們仔細看看我們的導師,這對我們關系非常重要。你看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在一生當中如果要想有真實的成就,那個關鍵在善知識。如果能夠遇到善知識,親近真正的善知識,我們這一生成就的增上緣就具足了。這個關系非常重大。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增上緣。我們對老師不能不認識,不能不了解。所以這個下面一共說了八樁事情,介紹阿彌陀佛。下面還有一行半,是給我們解釋“眾生”的意思: 受眾多生死故名為眾生者。此是小乘家釋三界中眾生名義。 這個講法是小乘裡面所說的,就是在六道輪回裡面生死不斷,生生死死,這個叫眾生,眾多的生死,輪回生死眾多的。 大乘家所言眾生者。無生無滅是眾生義。 這個意思就比較深了。大乘法裡面常講,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既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決定沒有生滅。所謂生緣聚現的這個相,我們叫它生。滅的時候,散了,緣聚緣散。實在講,這個裡面確確實實找不到生滅。這個就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就是講的是眾緣和合。譬如我們這一個毛巾,這個毛巾它是眾緣和合的,它是線織成的。我們把線頭抓到的時候,一展開時,它原來是一條線。這個線織成的時候,就成了毛巾,我們叫它做毛巾,這個相就生成了。我們把這個線頭拆開之後,這個毛巾沒有了,就滅了。請問問,它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那個線再一分析,是纖維。科學家再分析,就分成了分子、原子、電子。原來是這些東西聚合的,只有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不生,緣散的時候也不滅。一切萬法,確確實實是這一個真相。所以這個“眾生”,是把這個萬事萬物的真相為我們說出來了。確確實實沒有生滅。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 無生無滅是眾生義。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 我們講世間苦,怎麼苦呢?五受陰,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種受都不是真的。所以佛給我們講,“觀受是苦”,沒有一樣真實。這個說法也是大乘的說法,跟小乘說法不一樣。小乘這個苦,是煩惱,令人心煩惱亂,這個苦。本經是大乘經,淨土是大乘法門,所以要用大乘的教義來闡揚,來說明。我們看底下的這個偈頌: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 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我們觀察天親菩薩五念門裡面,第四門是觀察,觀就是觀想,《十六觀》裡面叫觀想。他不用觀想,用觀察,意思就是說,察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此可知,觀察比觀想意思來得更明顯、更清楚,就是比觀想要想的很清楚、很明白,不能夠含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先觀導師阿彌陀佛的寶座,先觀這個。 佛本何故莊嚴此座。 阿彌陀佛的座是非常非常莊嚴的,《十六觀經》裡面有。 見有菩薩。於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 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錯。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的時候,他老人家就是在菩提樹下,就是碧缽羅樹,樹下是鋪草作墊子,坐在那個上面入定,在那裡打坐。他成佛了,我們世間人不認識他,對他也不恭敬,也沒有人去理他。佛一示現成佛,如果沒有人祈請他說法,他隨時就般涅槃了,就入滅了。為什麼呢?在這個世間沒事情做嘛。沒事,當然就走了。幸好敬居天人,這個諸位讀經,讀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你就曉得,敬居天人是四禅天裡面五不還天,這些天人看到了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了,他們趕緊下來,來請法。這樣,釋迦牟尼佛才沒有入滅。所以敬居天人幫了我們好大的忙。這確確實實是這樣的。那麼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示現很莊嚴的寶座呢?假如釋迦牟尼佛示現像極樂世界那樣莊嚴的寶座,我們這個世間人一看到,一定奇怪,這不曉得從哪兒來的,這個一定是怪異,不尋常,又起了疑惑了。實在講,我們的根性很劣,沒法子啊。所以世尊示現的身相,丈六金身,叫劣應身,敷草而坐,成無上菩提。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法藏菩薩看到這個情形,所以自己才發願。他老人家成佛的時候,不是在一般的處所,他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的,世界就那麼莊嚴了,他的寶座如果再鋪上草座,那人家也瞧不起了。所以說一定是跟這個大環境裡面的莊嚴要能夠相稱,這才是正常的。 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以為佛座。 什麼叫寶王呢?是寶當中最大的,寶當中最殊勝的,我們就稱他做寶王。他這個座也大,佛的身相也大,所以他的座也大。他這個座,是無量珍寶、微妙淨華裝飾在這個寶座上。這個是佛座,我們先觀察佛座,然後才知道坐在這個寶座上的人,是多麼的尊貴。像從前,世間的帝王宮殿裡面,我們看到皇宮裡面大殿當中皇帝坐的寶座,看到那個座的莊嚴,就想到坐到寶座上的人,他是什麼樣的身份,於是對他就起了信心,恭敬心,敬愛之心。印祖說的好,佛法裡面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如果我們對這個人有十分的誠敬,我們一定得圓滿的利益。這個道理在此地。 相好光一尋。色相超群生。 此二句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這兩句,“相好光一尋”,這個光是常光,一尋是長度的單位。我們中國古時候,八尺叫一尋。另外一個講法,我們一個人兩手展開,這個長度叫一尋。在此地,我們應當取這個意思。為什麼呢?西方世界人的相比我們高大太多了,決定不是八尺。所以他這個一尋,就是指他兩個手展開的時候。這是常光,不是放光,是常光。 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諸佛如來都已經證得圓滿的清淨法身。法是什麼呢?法就是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他的身,也就是他的淨土,身土不二。“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眾生想佛,佛就現身。以清淨心想佛,佛就現的報身;以雜染心想佛,佛就現應化身。佛在什麼地方呢?無處而不在啊。前面跟諸位提過,《楞嚴經》上說的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個話說的是真實話,但是很難懂。為什麼呢?不是我們常識所能夠見識得到的,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這完全說的是理,也是說明釋迦牟尼佛在經論裡面常常給我們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我們的心想關系就太大了。心想善,就現善法界;心想惡,就現惡法界。這個六道,三善道、三惡道,從哪兒來的?就是我們心想而生的。離開一切善、惡,這個心清淨了,清淨心所感的就是清淨法界,就是淨土了。所以說,心淨則土淨。由此可知,起心動念關系實在是太大太大了。我們為什麼要起惡念呢?為什麼不起善念?我們很想今生後世都能享受善的果報,我們都有這個願望,都有這個希求,可是念念當中他想惡念,他不想善念,你這個善的果報怎麼會得到!善因才能得善果啊。善因是什麼?善的念頭,善的言語,善的行為,我們才能得善果啊。惡的念頭,惡的言語,惡的行為,就會得惡報。這些事情,初學佛的同修都知道,也都能明了,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一切人、事,他就忘掉了,他又造惡了,所以遭來一生不如意,這個道理就在此地。我們今天所希求的,是一切善法當中第一善法,我們要求生西方淨土,這是無比的善法。我們要用不善的心,怎麼能往生淨土?如何修這個大善?那就是把這一個法門盡心盡力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供養給別人。如果有人能夠接受,我們見到能生歡喜心,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這叫修第一大善。那麼反過來,人家修淨土,你要想辦法去障礙他,去阻撓他,不讓他成就,你所修的就是第一大惡。這個第一大惡,將來墮阿鼻地獄。這個不是小惡啊,這是障礙人修淨土,這個是第一大惡,我們必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佛法,障礙佛法,破壞佛法,破壞所有一切大乘法,那個造的業,沒有障礙人念佛往生這樣重。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所以心想佛時,你的心這個時候就成“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是理,是性德;是心做佛是事,是修德。這個心怎麼作佛呢?念佛就作佛了。念菩薩就作菩薩,念佛就作佛,念五戒十善就作人、就生天,念貪嗔癡慢就要墮三途,你就作三途嘛。所以自作自受啊,不是別人安排給你受的。實實在在講,統統是自作自受。你為什麼會變成餓鬼呢?因為你貪心太重。為什麼你會變畜生呢?愚癡太重。為什麼會墮地獄呢?嗔恚心太重了,嫉妒嗔恚呀。都是自作自受,這兩句是講一個例子。如果把這個話講完全來,我念給你聽聽:是心做佛,是心是佛;是心作菩薩,是心是菩薩;是心作餓鬼,是心是餓鬼……,這十法界,十句就念全了,只舉出這一句。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自作自受。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這是講到最高的。一切諸佛正遍知海,這個正遍知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智慧大,我們用海作一個比喻。無量無邊的智慧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的。怎麼想呢?想佛嘛,想佛就成佛了。所以這非常非常重要。下面解法界身。 法界身者。法界是眾生心法也。 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范圍太廣太大了,我們只講他一部分,這一部分就是佛在經上講的,娑婆世界六道輪回,只說這一部分。這一部分是從哪裡來的呢?“是眾生心法”。眾生種種不同的心想,現出三界六道的現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界六道,也沒有十法界,什麼原因呢?因為十方世界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個想法,都想阿彌陀佛,他沒有其他的想法,他沒有雜念。這個念佛淨念嘛,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統統想阿彌陀佛,因此他那個世界就是一真法界。他不復雜,不像我們這裡復雜。我們說每個人心裡念頭太雜了,西方世界念頭只有一個。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曉得。 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為法界。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是故佛身名法界身。 這些話不難懂。我們今天這個身,諸位想想,是不是法界身?當然是法界身,沒有辦法離開法界嘛。不過因為我們的心想太雜亂了,現的這個身相不怎麼好,不像佛身那樣清淨莊嚴。他為什麼那樣清淨莊嚴?人家想的好啊,我們想的不好啊,都是從心想生。 是身不行他緣。是故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佛要幫助一切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實離苦得樂。這個真正離苦得樂,諸位要知道,唯有成佛。所以一個人如果修行,他不想成佛,那都是行邪道,不是正法。一定要發心成佛,這才是正道,才是真實究竟圓滿,一定要發成佛的心願。諸佛如來用什麼方法來幫助我們達到這個願望呢?都是教我們念佛,尤其是叫我們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前面跟諸位說過,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如來的總代表,念阿彌陀佛,就念一切諸佛了。所以佛的名號、佛的形相,“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眾生心想佛時。佛身相好顯現眾生心中也。 相隨心轉,這個道理世間算命看相的人都懂得。你的心善不善,看你相貌就知道了,瞞不過人的。怎麼樣裝模作樣,可以欺騙世間的愚癡人,世間聰明人、有學問的人、有修養的人,你就騙不了他,他一看就明了了。所以修行人,相貌就很重要。相貌並不是叫你天天去化妝,那個沒用處的。現在還有很多整形的,那更糟糕了。要修好的相貌,先修好的心,好的念頭。心好、念頭好,你這個相貌就好了。不但相貌好了,身體也好了,百病不生。所以,心地清淨,這是第一殊勝。在我們這種程度,修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就是想阿彌陀佛。所以家裡面供的阿彌陀佛像,常常看、常常想,常常叫阿彌陀佛這個相在我們心想之中,你就不會去胡思亂想了。常常想阿彌陀佛,經典念熟了,你這個觀想的能力就強了。實實在在說,天親菩薩這個二十四首偈頌,我們一定要把它念的背,背得很熟。為什麼原因?經太長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很長,我們很難去想。怎麼想法呢?這個念佛五念門裡頭有“觀察”。我們怎麼觀法呢?天親菩薩這二十四首偈頌,就是一個觀想的綱領。你把他這個東西背熟了,常常就能夠將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統統現在你的心想當中。他是綱領啊,這非常非常難得。近代人夏蓮居老居士作了一個《淨修捷要》,你看他那個《淨修捷要》,是根據什麼作的?根據天親菩薩的五念法作的。所以用《淨修捷要》這個方法也行,也能把三經裡面所講的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心想中。《淨修捷要》好啊,這是近代人作的。這兩樣東西,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修觀察這個法門。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 為什麼這個心能作佛呢?心本來就是佛。是心作菩薩,因為心本來就有菩薩。是心作餓鬼、作地獄,這個心本來裡面就會變餓鬼,就會變地獄。它能變,它什麼都不是,但是什麼都能變。這是講體,能變之體。所以清淨心裡頭,確確實實本來無一物。那個物從哪裡來的?心想生的。你心想,這個本來無一物它就會變。 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真正明了,徹底、究竟的明了了。 法界無相故。諸佛無知也。 這個正遍知,是什麼樣子?正遍知是無知。《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為什麼無知呢?因為法界無相。法界就是真心,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物從哪裡來的呢?物從心想生的。心想不是真的,所以現的相也不是真的,一切相都有生滅。心想有生滅,所以現相就有生滅。因此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你要知道,諸佛無知,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無知啊。 以無知故。無不知也。 因為無知,所以他無所不知。我們今天什麼都不知道,一塌糊塗,原因在哪裡呢?我們知道得太多了,因為你有所知,所以就有所不知。這是真實的道理。現在人學佛,真叫可憐啊。學佛怎麼個學法呢?要廣學多聞。那就完了。要樣樣都知道,結果是樣樣都不知道,這可憐吶。古人學佛,跟諸位說,是學無知。古人學佛是從修定下手,是從無知下手。無知是根本智,有知是後得智。所以無知是根本。《般若經》上說的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無知是根本智,有知是後得智。所以你要想無所不知,你就先修無知。 無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廣不可測量。故譬海也。 這個事情很妙,一般人想不通。無知,他怎麼樣樣都曉得?那我無知,我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你問我,我還是不知道呢?其實,你是自以為你無知,實際上你已經有知了。怎麼有知呢?“我覺得我無知啊”,這就是有知了。你怎麼會知道你無知呢?你知道你無知,你已經有知了,你就錯了。你這個心不是在定中,每一天有胡思亂想,有是非人我,這些都叫有知。無知是甚深的禅定。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佛的音聲微妙,盡虛空遍法界他的音聲普聞,沒有達不到的地方。不像我們一般人的音聲,靠近聽的聲音大,遠了漸漸就聽不見。佛的音聲,無論遠近,音量是相等的。這個微妙啊,盡虛空遍法界,他這個音量都是均平的。梵響,梵是清淨。聞十方,十方世界普聞。為什麼佛的音聲梵響聞十方,我們在此地聽不到?諸位要知道,不是佛的音波沒有達到此地,是我們這個收音機有故障。我們那個頻率不對,所以接收不到。這是實實在在的。要怎樣把這個故障修復呢?修清淨心,心清淨了,這個障礙就沒有了。換句話說,它裡面,我們現在講細胞,就是裡面這個零件,它自動就會調整。調整到正常,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說法,我們坐在此地也聽得清清楚楚。要心清淨,願清淨,信清淨,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我們在此地就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此二句。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這兩句要緊,為什麼呢?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心成就的。阿彌陀佛心業功德莊嚴,他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呢?“同地水火風”。這底下有個小注:四大皆空。這就是說,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所以清淨心裡頭沒有分別,更沒有執著。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明心見性,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就傳給他。他那個時候二十四歲呀,為什麼人家有那麼大的成就呢?五祖大師門下的大弟子神秀法師,能講經說法,為什麼五祖不把衣缽傳給他?說老實話,五祖把衣缽傳給神秀,大家都服氣,絕對沒有一個人爭。傳給惠能,大家不服氣。現在一般人認為,講經說法,這個法師很了不起。那個沒有講經說法的,年紀輕輕的,看不出來他有什麼行為,則沒有看在眼裡。尤其惠能法師是南方人,那個時候有像現在這樣省籍的隔閡,大家瞧不起他,認為他是野蠻人,南蠻子,怎麼到這裡來沒有幾天,衣缽就給他了?所以沒有一個人服氣啊。就是神秀知道的太多了,有所不知。惠能大師這個心清淨無知,他真的是無所不知。從哪裡能夠看出來呢?他得到衣缽之後,五祖就叫他趕緊走,知道有人要害他。他這出去避難,就在當年,他逃在曹河村,曹河村裡面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的分量也相當多,這個經有兩個翻譯,一種本子是三十六卷,一個本子是四十卷,所以分量相當大。遇到惠能大師,無盡藏比丘尼向他請教,他就給他講解《大涅槃經》。他, 叫無盡藏比丘尼念給他聽,他不認識字,念給他聽,聽了之後他就跟他講解,無盡藏比丘尼開悟了。他會講經,什麼經都會講,什麼經也沒學過,決定沒有講錯。講錯怎麼叫人開悟呢?他是無知而無所不知,神秀是有知而有所不知,所以五祖不能把衣缽傳給他。心要清淨,心要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所以“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主要取這個意思。心裡面不能有一點點東西。世法不能有,佛法有行不行呢?佛法有也不行,神秀就是因為有佛法,所以五祖不傳衣缽給他。佛法也沒有,那才是道地的清淨,才是真清淨。這樣的功夫,上上乘的功夫。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呢?念阿彌陀佛。我們要叫心裡面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那就成功了。這個修行方法,比禅裡面方便多了。那麼我們有這一個阿彌陀佛,妨不妨礙呢?不妨礙。為什麼呢?阿彌陀佛是自性名號,就是真如自性的名號,因此就沒有妨礙。縱然有礙,也不怕。到達西方,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然以神力加持我們,使我們明心見性。所以這個心要空,心裡頭什麼都不能有。這是真的,這是事實。心裡面要有一物,心就壞了,心就有病。心裡面什麼都沒有,這個心是正常的,是健康的。所以佛與大菩薩,心裡都是清淨的,都是無一物。 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此二句。名莊嚴大眾功德成就。淨土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 “天人不動眾”,我們曉得,西方世界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世界。諸佛的剎土都沒有辦法用時間來計算,無始劫以來,我們娑婆世界也是如此。唯獨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這個裡面的所有一切大眾,都是十方世界去往生的。用我們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那些人移民過去的。從前叫往生,現在叫移民。他移民的條件,就是心要清淨。只要心清淨,他都接納,心不清淨就去不了。因此那個世界就變成一個平等的世界,每一個人都是清淨心。“淨土所有天人”,到達西方淨土,實在講都不是天人,都是菩薩了。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都是阿毗跋致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可是佛在經上有時候也說天人,有時候也說聲聞,這些問題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已經看到了。佛說這些話,是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在西方世界,從實質斷證功夫上來講,譬如我們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那我們已經是阿毗跋致菩薩了,但是這個阿毗跋致菩薩不是自己修來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佛力加持的,不是自己修的。自己是什麼身份呢?自己是人的身份,六道裡頭人道的身份,煩惱一品也沒斷,這樣去往生的,是說這個意思,從斷證上來說。第二個意思,是你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你是哪一道的眾生。從人道去的、從天道去的,就叫天人;從四果四向去的,那就叫聲聞,是這麼個意思。可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都蒙如來本願的加持,“皆從如來清淨智慧海生,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這一句就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只要三四劫的時間,就圓滿菩提了,就成佛了。這是很不可思議呀。這個兩句,“名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實際上是講阿彌陀佛威神本願加持大眾,使大眾才能成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它是列在觀察導師如來這一段文裡面。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此二句名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西方極樂世界上首就是本師阿彌陀佛。如果這兩句是列入在下面一段,那這個上首就是指菩薩。西方極樂世界上首菩薩是觀音、勢至。但是他這個地方是列在佛,列在佛,這個上首就是如來。這兩句贊歎阿彌陀佛。“如須彌山王”,用須彌山來比喻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阿彌陀佛在一切諸佛如來當中,他特別超勝。須彌山王,這個跟《無量壽經》上釋迦牟尼佛贊歎阿彌陀佛那個語氣完全相同。世尊贊歎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這就是須彌山王,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這個意思完全相當。“勝妙無過者”,勝是殊勝,妙是微妙,沒有任何一尊佛能夠超過阿彌陀佛。這個原因在哪裡,我們也要曉得。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個方法太妙了,所有一切諸佛在幫助眾生圓成佛道,確確實實是比不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方法,就是用名號,只要念名號就成功了。你看,這麼容易,這麼簡單,所有一切諸佛度眾生的方法都比這個繁瑣,都不容易啊。他這個是太容易、太簡單了,人人都會念。只要肯念,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 天人,這是指西方淨土煩惱還沒有斷的這一些大眾們。這個丈夫,是對於大菩薩的稱呼,他們見思、塵沙煩惱都斷了,無明也破了幾品了,也就是我們常講,四土裡面實報莊嚴土的菩薩。而天人呢,這是屬於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所以,天人丈夫眾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所有的這些大眾,對於導師阿彌陀佛沒有不恭敬的。這個恭敬,圍繞瞻仰,我們在此地也要略略地說一說。為什麼呢?對我們的關系太大了。什麼叫恭敬?是不是每一天見到,禮拜,就算恭敬了?不是的。五念法裡面第一個就是禮拜,跟諸位說過了,恭敬是依教奉行,老師給我們說的話,我們要記住;所說的意義,我們要正確地理解,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完全把它做到,這叫做恭敬。今天在我們這個世界,老師對我們的教誨就是三經,淨土三經。五經後面這兩種是祖師大德加進去的,正說只有三經。所以三經這個教誨非常重要,我們有沒有記住,有沒有理解,有沒有做到?恭敬要從這裡說。繞是圍繞,繞的意思是親近的意思,時時刻刻不離開老師,繞是這個意思。這也並不是說每天圍繞在老師的旁邊,那老師看到你,不討厭啊!所以這個圍繞,也是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訓,是這個意思。我們的起心動念、思想、言行,都要圍著三經、五經,都不離開這個范圍,這叫繞佛。不是天天圍著佛像,早上去轉三圈,晚上轉三圈,不是這個意思。“瞻仰”是仰慕的意思,對於佛確確實實生景仰羨慕之心,希望我早一天也跟他一樣。所以瞻仰就是見賢思齊,我要學的跟他一模一樣,這才行。西方世界所有往生的人,對老師是這樣的態度,如法的修學。我們今天在此地是預備去往生的,也要參與這一個殊勝的大會,我們的心想言行與經教統統相違背,那怎麼能去得了呢?這個就是常說的,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你問他,他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念的不相應。他為什麼不相應?經典裡面的教訓他記不住,他不了解,他沒做到。所以,口念彌陀也枉然啊。這個念佛裡頭,要具足五門:禮拜,稱贊,作願,觀察,回向,每一念裡頭都具足五門,這才能往生。你這個五念門裡,只有一門稱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其他四門沒有,那怎麼能往生呢?這五門去了四門嘛,這是不能往生啊。五門統統都具足了,萬修萬人去。所以我勸勉大家,為什麼開頭學佛要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道理在哪裡?就是便利你觀察。你真的搞清楚,真的明白了,那個禮拜、作願、觀察、回向這四門才辦得到。所以先把它念熟,三千遍念熟是第一階段,第二個階段,求解。念熟了,要明白經裡頭每一句話,它的意思是什麼,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個階段求解。第三個階段,修行。要把佛的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為,這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啊!決定得生。每念一句阿彌陀佛,淨土三經裡面種種教訓、依正莊嚴都從心想生起了。所以你要不熟,不解,怎麼能生得起來!末後這一首: 觀佛本願力。 “觀佛本願力”,這是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我們仔細觀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遇無空過者。 若有眾生能夠遇到了,決定不空過。這個遇到了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能信,能願,能行,他這一生就往生了。縱然是遇到了不相信,不肯念佛,也不想往生,也不空過。這個阿彌陀佛的種子落在他阿賴耶識裡頭,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跟阿彌陀佛結了這個緣了,這一生不能去,來生或者是後生,後生第三世以後,如果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他就能往生。這是不空過啊。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速是快速,縱然這一生不往生,這個金剛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裡面,也是未來快速成佛的一個因緣。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不虛就是真實。說實實在在的話,今天我們在大乘法裡面,除了淨宗法門之外,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一定是虛作住持。虛是什麼?不能成就啊,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回。換一句話說,無論你怎麼修,你還是在六道輪回。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而已,沒有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這個淨宗法門,是不虛作住持,讓你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 觀佛莊嚴八種功德訖之於上。 這是觀察西方世界的人事環境,第一段觀導師阿彌陀佛。下面是第二段,觀海會大眾。 次觀安樂國諸大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 這是願生偈末後的一段,教給我們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同參道友,都是我們的同學,因此我們對他們也要認識清楚。前面給諸位說過,西方世界第一殊勝之處,就是人事環境。因為這些菩薩都是從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淨土去的,而到淨土的條件,就是信,願,行。這信裡面包含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初發心修行,以及觀察十方諸佛世界,發四十八願,建立極樂淨土,以種種方便接引教化一切眾生,使他們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我們對這些深信不疑。換一句話說,就是對世尊為我們所說的淨土三經,三經裡面的道理,裡面的事實真相,字字句句都是真實功德,我們深信,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到達西方淨土,最殊勝的就是這個地方人事環境好,是十方諸佛世界都不能夠相比的。我們生在娑婆世界,生在這一個時代,經上常常看到,所謂的五濁惡世,的確濁惡達到了極處,使我們在現前這個世間,修行就感到非常的困難。你想要認真的修行,就有人障礙你,就有人破壞你,這個事情是起於眾生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嫉妒障礙。不但現在如此,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我們在經論裡面,在釋迦譜、釋迦方志裡面都見到,對於釋迦牟尼佛嫉妒的人很多,像提婆達多這一類的,想盡方法來陷害。在這個三千年當中,我們看歷代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修行幾乎沒有一個不經過非常非常的艱難,遭遇過許許多多的障礙。能夠成就的,還是業障消除,菩提道上才能夠一帆風順。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黃梅得法之後,被人家嫉妒、陷害,跑到獵人隊裡面躲避了十五年,一直到業障消除,這才能夠順利的從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固然是一些人嫉妒他,他自己也有業障啊。自己要沒有業障,為什麼別人會嫉妒呢?所以自己有業障,別人也在造作罪業。他躲藏起來了,讓其他的人不再造罪業了,自己身心忏悔,忏除業障。所以他在獵人隊裡十五年,他修什麼?修忏悔行,把自己業障忏除了,這才沒有人再障礙他了。從前障礙他的人,也佩服他了,也尊敬他了,業障消除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障緣太多修行就很困難很困難。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所以世尊贊歎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彌陀是佛中之王,淨土三經就是一切佛經之王。這同樣一個道理嘛。所以贊歎這一部經,宣揚這一部經,一定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宣揚這一部經典還有障礙,還有災難,那就可見這個業障是真正深重。當然,阻撓的人、嫉妒障礙的人,他造的罪業是無比的深重。那麼從這個事實我們能夠明了,自己的願不能夠實現,即使諸佛護念、龍天擁護,自己的願還是不能實現,就知道自己業障是多重,不能不認真的忏悔呀。因此十方一切菩薩,無不向往淨土法門。他們不知道有這個法門,他們向往,就是希望修行自行化他一帆風順,沒有障礙。沒有障礙,這樣的情形在十方世界裡頭只有西方淨土。西方淨土裡面修行,沒有人障礙你。人家看到你修行,沒有一個不歡喜贊歎的,沒有一個不幫助你的,沒有人障礙,所以西方淨土修行成佛時間很短。我們從經典裡面細細去觀察,頂多只要三、四劫的時間。你看佛在經論上常說,我們這個世界修行證果要三個阿僧祗劫,西方世界只要二劫、三劫、四劫,就成功了。為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那邊沒有障礙。我們這邊為什麼要這麼長呢?障礙太多太多了,這個嫉妒障礙太多了。諸位要知道,我們要希望自己修行將來沒有障礙,你一定要記住普賢菩薩的“隨喜功德”,你不要去障礙別人,將來人家就不會障礙你。你要嫉妒別人、障礙別人,必定有很多人嫉妒你,障礙你。這是因緣果報自然之理。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經言。阿彌陀佛國。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皆當一生於他方次補佛處。 我們先說這一小段。觀世音、大勢至,都是候補佛。這個“一生於他方次補佛處”,全是候補佛,也就是等覺菩薩。實際上成佛了,不過沒有在佛位而已。實際上,等覺就是成佛了。我們在此地特別注意的,就是那個人數有多少──無量無邊。經上告訴我們,那個數目字太多了,沒有法子計算,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這是經文上講的。我們這個世間,等覺菩薩只有幾個,還見不到。西方等覺菩薩無量無邊阿僧祗說,太多太多了。《彌陀經》上講的“諸上善人”,這個上善之人,就是指等覺位的菩薩,才稱為上善。這些候補佛,諸位要記住,都是阿彌陀佛成佛十劫當中修成的。十劫啊,跟那個阿僧祗不能比呀。十劫修成的,可見得西方世界修行沒有障緣。只有幫助的,沒有找麻煩的,這是他成就的這樣快速。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方世界許許多多的菩薩,想求這個法門而不可得,沒有機緣聽到。凡是聽到這個法門的,沒有不一心歸命的。就是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文殊、普賢都不例外,聽到這個法門都一心歸命,求生淨土。那你要問,這為什麼原因呢?原因很簡單,十方世界當中,唯有淨土修行最快,成功最快。他方世界修行,位次愈高愈艱難。像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菩薩修行這三個阿僧祗劫,第一個阿僧祗劫他可以證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證三十個位次。這是第一個阿僧祗劫。第二個阿僧祗劫,只能證七個位次,你就曉得難得多了,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祗劫只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愈往上去愈難。那麼十地,再從等覺成佛,最後這一關必定是更難更難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上看到了,一見阿彌陀佛,這無上菩提就得到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一天吶。所以這些他方世界的等覺菩薩,都急著要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看到這個事實真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一切放下了。你要不放下,那就傻了,那就苦了。 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如法華經普門品說。無願不滿。 這是說西方世界這些大菩薩們,他們都是候補佛。我們現在可以說,名字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彌勒菩薩,我們知道他們都在西方極樂世界。連彌勒菩薩也在啊。《無量壽經》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彌勒菩薩也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要能夠憶念,能夠歸依,能夠觀察,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事事都如願吶。 菩薩愛樂功德。 菩薩歡喜積功累德, 如海吞流。無止足情。 這個流就是河流,所有河流都流向大海,好像這大海把所有河流裡面的水它都吸收進去了,它沒有止足的。 如釋迦牟尼如來。 這底下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真的事情,經上記載的。 聞一目暗比丘吁言。 這個就是眼睛不好,大概眼睛失明了。縱然不是失明,大概也是很嚴重的白內障之類的。為什麼?他要穿針,他穿不進去,總是這一類的。那個時候他沒有眼鏡,所以他就在那裡叫了: 誰愛功德。為我維針。 維針就是穿針,你們哪個要想做功德,替我穿個針吧!穿個針也是功德嘛。這佛聽到了, 爾時如來從禅定起。 佛在那裡打坐,聽到這個比丘說這個話,他就起來了,起來到他面前給他說:“我愛福德”,於是就給他穿針。 爾時比丘暗聞佛語聲。驚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猶未滿耶。 說你的功德還沒滿嗎?你還喜歡功德,還要修功德嗎? 佛報言。我功德圓滿。無所復須。但我此身從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愛。 這一點意思太好了,這是我們世間人常講,“知恩報本”。佛怎麼成佛的?是累積一切功德而成的。今天聽說人有修功德,哪能不歡喜呢?雖然自己功德圓滿了,不需要再修了,感念功德圓成佛道,這是感恩,這叫不忘本,這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再看下面這一首頌。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我們先把這個偈的意思說一說。西方極樂世界,無論是依報正報,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物質環境與人事環境,沒有一樣不清淨,所以清淨是他的總相。這個地方的確是*輪常轉,佛說法,菩薩說法。不但佛菩薩說法,六塵都說法。所說之法,無比的清淨。垢是污染,決定沒有污染,沒有污染就是清淨。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無比的清淨。因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這個染污,煩惱、妄想、習氣,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很容易斷除的。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不容易斷除呢?我們想斷,但是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是不斷增長污染,那哪裡能斷得了呢?所以,那邊的環境清淨,清淨才能夠斷除這個污染。“化佛菩薩日”,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化身無量無邊,可以說,西方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尊阿彌陀佛的化身。彌陀化身跟他的真身無二無別,所以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會自己感到我很榮幸,我天天跟著阿彌陀佛,天天不離開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能分無量身啊。菩薩亦復如是,所以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些大菩薩也是天天圍繞在我們身邊,這是化佛化菩薩。“日”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如須彌”,須彌在此地表真實,真實不虛,住持無量的功德。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但是小菩薩。不能於十方世界廣作佛事。所利狹小。 此地這個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的時候,見到十方世界許許多多諸佛的國土,這個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小菩薩,小菩薩是指沒有見性的菩薩,我們都稱他為小菩薩,也稱之為權教菩薩,沒見性的。這些菩薩智慧小,能力小,不能於十方世界承事諸佛,廣化眾生。不但他的智慧德能不大,他的心願也不大,心量不大。 菩薩先治一切諸佛及眾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事業。 菩薩是泛指修學無上菩提的人,這都稱之為菩薩。菩薩先做什麼呢?先要做一切諸佛及眾生應供養的、應教化的這一些事業,實在上說,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裡面所講的 “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除業障”,就是這些事業,這是我們首先要做的。像天親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念佛用 “五念法”。 五念是一念,一而五,五而一,就是一念當中含著有五門,我們念佛,句句佛號裡面都具足五念門,這個功夫就得力了。第一要緊的就是要有真誠恭敬心。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想到,我念佛我很誠心,我很恭敬啊,哪一個人發現到我的心不恭敬呢?沒有啊。每一個人都覺得我的心很真誠,很恭敬。其實呢,都是假的。什麼叫做誠?這個誠的定義,我們就沒搞清楚。從前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裡面將這個誠簡單的下了個定義,他說的很好,跟佛法這個意思很相應。他說:“一念不生是為誠”。我們這個心很誠,我的心很誠,你看他起了個念頭了,這個念頭就不誠了。果然是誠心,這個念頭沒有。有妄念,哪來的誠心呢?可見得這個誠不容易啊。所以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心,一心是誠,是真誠,是恭敬,就是講的禮拜門。二心就不誠了,所以教你一心稱名。我們是不是一心稱名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還在打妄想,還想別的事情,這就不誠了。不但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一個雜念,不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也沒有一個雜念,那才叫一心歸命。這個要緊啊。妄念來了,怎麼辦呢?趕緊念阿彌陀佛,把妄念念掉。煩惱來了,怎麼辦呢?趕緊念阿彌陀佛,把煩惱念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起來的時候,用一句阿彌陀佛,都把它念掉。這才叫一心歸命,這個是真的恭敬供養。我們自己用這個方法,也勸導別人用這個方法。 及入三昧。 三昧就是功夫成就了,妄想、執著不生了,心地得清淨了,三昧就是清淨心。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的,就叫做念佛三昧。 身心不動。 身心不動,不是一個人變成木頭了。身沒有妄動,身之一舉一動都如律儀,都跟戒律威儀裡面講的自自然然是一樣的,不會違背,不會亂動。心地清淨,不會為世出世間一切法所動搖。心不動,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就是身心不動。 如實修行。 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常作佛事。 佛事是什麼?就是教化眾生,把我們自己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成就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幫助別人修學,這叫常作佛事。 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 為什麼說修無所修呢?修是真的認真修,一點也沒有松懈,無修是指他心地清淨,他不著相。自己修行,沒有著修行的相;教化眾生,沒有著教化眾生的相。般若法門裡面所說的三輪體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他的身心常在清淨不動之中。這個就是“如須彌住持”的意思。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眾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 這是法藏菩薩在因地時候見到這個狀況。如來眷屬就是佛的學生,我們都有這個願望,希望自己能夠供養他方無量諸佛。你要不信的時候,你看我們在台灣每年過年,每一個寺廟道場都拜萬佛忏。拜萬佛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想親近一切諸佛如來嘛。拜萬佛忏沒錯啊,諸佛如來還是一尊都沒見到。這個就是法藏菩薩所看到的,這是很苦惱的一樁事情。還有一個現象,“此沒彼出,先南後北”,好辛苦啊。我們現在在此地,就這麼辛苦。今天大概我們全世界佛教最辛苦的人是星雲法師,我在溫哥華,有人告訴我,星雲法師現在一年三百六十天,他有兩百天在飛機上。這就沒有神通啊,此地沒了,那裡就出去了。你看前幾天不是在我們此地嘛,此地沒了,不曉得又到哪裡出去了,聽說到溫哥華那邊去了。“此沒彼出,先南後北”,好苦啊,這是事實呀。“不能以一念一時”,這一念一時那就得用神通了,一念一時分身應化身,像釋迦牟尼佛說的一樣,千百億化身,那就方便了。一念一時,哪個地方有感,這個分身應身馬上就應化了,“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所以法藏菩薩發了這個願: 願我佛土。諸大菩薩。於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 這個願兌現了,所以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個願力加持我們,使我們立刻就有能力分身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分身去的,化身去的呀。阿彌陀佛面前,我們還在那裡,沒有離開。沒有離開阿彌陀佛,分身千百億,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如果我們把這個事情看清楚了,再想一想,你要不要去呀?你要不去,從美國到台灣要飛十幾個小時,好辛苦啊。到達西方世界,就沒有這個辛苦的現象了。哪個地方有感,那個地方就有應,感應道交。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毫無辛苦。 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 所以西方世界你這個分身化身,盡虛空遍法界,哪裡都能去。他同時的,同時達到的。所以《彌陀經》上講,“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同時達到的,沒有往來。的確像《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沒有往來的現象。所以說身心不動,不動才能遍十方,動就不能遍十方了,動就很辛苦了。這是這首偈講的。“無垢莊嚴光”,無垢是清淨,莊嚴是美好,光是表智慧。“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這個諸佛會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法會,上供諸佛,下度眾生,只要與你有緣的人,沒有一個不得度。所以唯有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才有這樣的殊勝能力。再看第三首: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這是說明菩薩到他方世界去見佛,見佛一定要有供養。用什麼供養呢?天樂,天華,天衣。這個衣,前面跟諸位說過了,大家要記住,不是像我們這種衣服,我們這種衣服佛菩薩不要的。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幢幡、寶蓋、旗幟一類的,這些東西都是屬於衣這一類的。妙香,用這些東西來供養,這叫供養具。供養具無量無邊,舉幾個例子而已。上供諸佛,下面也供養一切眾生。我們現在對佛說供養,對眾生是講布施。為什麼呢?因為有分別心。這些大菩薩沒有分別心,所以說“廣修供養”。他們看佛跟眾生一律平等,以最真誠恭敬的心平等對待諸佛與眾生,所以他們修的是普賢行,不是一般的菩薩啊,超過一般的菩薩。“贊諸佛功德”,贊歎諸佛自己修行成就,以及佛大慈大悲教化一切眾生。末後這一句是講用的是清淨平等心。 佛見有佛土菩薩天人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眾。 這是法藏在因地時候見到的,其實這種境界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自己本人也是如此啊,沒有廣大的心願。 故願言。我成佛時。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 這裡就解釋的非常清楚了,菩薩是往生到西方世界那些以前早去的,這個新去的,新去的就是天人大眾。剛剛到達那邊,一見阿彌陀佛就有這種能力。 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 這是供養具,帶著禮物,供養具。 以巧妙辯辭供養贊歎諸佛功德。雖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 當然,你譬如說,他到我們娑婆世界來了,贊歎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穢土、五濁惡世教化眾生,這是真正大慈大悲。諸佛謙虛忍辱啊。 不見佛土有雜穢相。 為什麼呢?他心清淨。心清淨,見的這個境界是清淨相。境隨心轉。 雖歎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 這個兩句就是解釋無分別心,他不分別。 若於佛土起優劣心。假使供養如來。非法供養也。 普賢行願裡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是第一。什麼叫法供養呢?要以無分別心,清淨供養,這才是法供養。如果有分別心,那法都破壞了,都變成事供養了,就不是法了。這一句很要緊,我們往往把法供養、事供養搞錯了,這個觀念弄錯了。所以真正是無分別、清淨心,這才叫法供養,事供養都變成法供養了。如果心不清淨,有分別,有執著,法也變成事了。這個很要緊。末後一首,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這個是極樂世界的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表現到了極處了。哪個世界裡面沒有佛,沒有佛法,沒有三寶,他們都願意到那個地方去往生,去示現。這個難得啊。菩薩去示現的,諸位要知道,一定要因緣成熟。緣不成熟,佛菩薩不住世。緣要成熟,哪個地方因緣要成熟了,佛菩薩到那個地方去就示現了。 我土菩薩。 這個我是阿彌陀佛自稱。阿彌陀佛說,我這個極樂世界裡面的菩薩, 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捨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處不斷。 這是菩薩無盡的功德。佛在一般大乘經上說,初住菩薩,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佛的身教化眾生,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那是不是真的佛呢?是菩薩現的,菩薩可以現佛身。天台家講“六即佛”,菩薩是分證即佛,他不是圓滿佛,他是分證佛。所以圓初住的菩薩就有能力以八相成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這種身來度化眾生。西方世界的菩薩,縱然是下下品去往生的,生到西方世界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等於圓教初住以上,不容易呀。這就是說明西方世界,它的好處,它的功德利益之所在。我們為什麼急急要求生西方?原因就在此地。 偈頌到這個地方,這是第二十三首。從第三首到此地,總共二十一首偈頌,都是講的觀察門。前面我跟諸位提出來了,我們念佛,念佛不是口念,而是心上真有。心上真有啊!經典太長了,不容易記住,不容易時時刻刻現在心上。偈頌簡單,文字不多,能把這些偈頌念熟,常常存在心裡面,心裡面常常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這些相狀,這就叫憶佛,這就叫念佛,你心上真有啦。心上真有,那個禮敬、稱贊、作願,後面一首偈回向,自然具足。所以五念門裡面,觀察占這麼長的文字。可見得,觀察重要。觀察何以重要呢?觀察就是念,念就是觀察,這個不要搞錯了。念是心上有,心上真有啊。因為佛在大經裡頭,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裡面常常想阿彌陀佛,常常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就被你想成了,這決定往生。就是這麼個道理。口頭裡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不想,心裡還是名聞利養,還想這個世間五欲六塵,這樣念佛,來生還是搞六道輪回。為什麼呢?心裡頭沒有嘛。一切法從心想生,不是從口裡頭生的呀。所以口念不行,心想就行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念佛這個念是今心,現在的心,現在心上有,這個叫念,不是說口上的。 最後這一首是回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這個我是天親菩薩自稱。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 作論的這個人,我們稱他做論主,就是作往生論這個人,天親菩薩。他把前面禮敬、稱贊、作願、觀察都講完之後,末後回向,也把他自己的目的說出來了。他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願見彌陀佛”。我們看他這個偈子,你看第一首偈子裡面末後一句,“願生安樂國”,一開頭是說願生安樂國,到最後,願見彌陀佛,這個願懇切啊。這個是自己回向,末後兩句是為一切眾生回向:“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我們看這個注解,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天親菩薩到這個時候,可以說他老人家的功德才圓滿。如果要不生淨土,不見阿彌陀佛,他的功德就沒有辦法圓滿。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這個是總結,末後的總結。《無量壽經》全部的經文,這個章句就是講全部的經文。天親菩薩的二十四首偈頌總括說竟,說圓滿了。我們看下面這個小注。 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十方恆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就像釋迦牟尼佛贊歎阿彌陀佛一樣,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跟釋迦牟尼佛完全相同,沒有一尊佛不尊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 無論是哪一個世界,無論是哪裡的眾生,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無量壽經》或者《阿彌陀經》的經名,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末後兩句,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過,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過。但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五逆十惡也能往生。那麼由此可知,此地這一句裡頭,重要的是“誹謗正法”。你誹謗正法,當然就不相信嘛,那就不能往生了。只要不誹謗,五逆重罪也能往生。這個法門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就是具足了所有一切不善,他都造盡了。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造這種重業的人,都是墮阿鼻地獄的。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念佛。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 在這個時候,他太苦了,病苦逼迫,沒有辦法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這個地方就是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稱跟念是不一樣的。念是什麼?心裡頭真有。這個人,造一生的惡業,臨終才聽個佛號,要想把佛放在心裡,他做不到。他對於阿彌陀佛很生疏,尤其快斷氣了,跟他解釋、說明都來不及了。在這個時候,無可奈何了,教他什麼?好!你口念好了,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個叫稱。由此可知,念是心念,不是口稱,口稱跟心念是兩樁事情。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段是《觀經》下品下生章的經文,昙鸾大師特別把它節錄在此地,鄭重地開導我們、提示我們,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講稱名。如果稱,再加上念,稱念,那這個功德就圓滿了。所以古來的祖師大德們常常講的“一心稱念”,我們現在懂得一心稱念是什麼意思了,而不會誤會一心稱念就是口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心稱念了。不是的,一心稱念實在講就是具足天親菩薩這個五念法門,那就是一心稱念了,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生。 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這是以《觀無量壽經》來作證明,造極重罪業不怕,就怕你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了。再告訴你,此地這個誹謗正法,這個正法不是指其他大乘佛法,是專指念佛往生的法門,專指淨土三經。有很多人,修行其他法門的,不相信淨土,排斥淨土,那這個都是誹謗正法,他不能往生。 作十惡五逆等罪。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余罪。必不得生。 這是說,你就是誹謗正法,就是不相信淨土,誹謗淨土,你就是修再多的善法,也不能往生。 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 這是說明他為什麼不能往生。在此地,諸位一定要曉得,如果有個人發心念佛,要求生淨土,別人勸他修別的法門,不要修淨土,那個罪極重啊!人家這一生明明去成佛了,他把他拉回來,拉他又去搞六道輪回,你說這個罪多重,這個不得了啊。現在世間,這樣的愚人很多很多,我們常常遇到。有人來問我怎麼辦,我說,那有什麼辦法呢!各人因緣不同嘛,他遇到的惡緣,他相信嘛,那有什麼法子呢!所以這個罪過比什麼都重。 業道經言。業道如秤。 這個秤就是稱東西的秤,稱重量的秤。 重者先牽。 哪一個業重,先牽著你去受報啊。 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 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你要把這個道理明白了,對於你自己求生淨土的信心就堅定了。所以這個“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不在你念了多少年。有些人念了幾十年,有的人才念幾個月。認為幾個月就不如老修行?不一定,與這個不相干。也不在你念了多少,有的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有的人一天只念十念法,只念十聲,這個都沒有關系。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多少,也不在時間久近。 十念者。 這是最少的了,特別是臨終十念, 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是名在心。 這個實相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相,沒有比這個更真實了。“無量壽經”給我們說明了三種真實,沒有比這個更真實了。所以,“阿彌陀佛,我發願求生淨土”,這是第一真實。“聞實相法生,是名在心”,這個心上真有,有了阿彌陀佛,有了西方淨土。 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佛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是名在緣。 我們就依靠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真正清淨。所以這個緣就是佛號。決定呢? 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這個無後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不夾雜,沒有夾雜。無間心就是不間斷。不夾雜,不間斷,就是依這一句佛號,一心一意的想生西方,想見阿彌陀佛,這個決定。所以五逆十惡的那些眾生,臨終十念能夠往生,就是在心,在緣,在決定。這個心、緣、決定,就是忏悔。所以前面講,念一聲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他能夠十聲佛號相續不斷,於是他滅罪恆沙了,他是這樣往生的呀。這個我們要相信,特別是臨終這個時候,那個心是真的真誠懇切。為什麼?他命要斷了嘛,他再沒有其他的妄念了,也沒有其他的妄想了嘛。這一心一意專求阿彌陀佛,專求西方淨土,所以他的心比我們普通的心要堅定,要懇切,我們這個念佛的心跟他沒有辦法相比,所以他的力量特別大。 但言憶念阿彌陀佛。心無他想。 這個就是不夾雜, 十念相續。 這個就是相繼,就是不間斷。 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 實際上他這個十念,就是稱名。稱名也行,因為稱名的心真實,心懇切,心決定。又, 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復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 末後這幾句,開示的太好了。這是對我們大家講的,我們平常念佛,只要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不緣他事就是不要夾雜,專念阿彌陀佛,專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至於你念的多少,不要去顧它了。“哎呀,我念了一百,念了一千了,今天念了一萬聲了,念了三萬聲了”,去記這些數字,“復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不需要啊,反而這些都變成妄想了。所以平常我跟大家講的這個十念法,這個攝心十念,多念幾句也沒有關系。這十念,我念了十一句,念了十二句了,這沒有關系的。所以不需要太執著這個念佛的數字,不需要太執著。應當著重什麼?著重淨念相繼。所以他這個裡面所講的,還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原則。《念佛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是我們念佛方法的原則,你就守這個。淨就是清淨,夾雜就不清淨了。我這個念佛裡頭還想著別的事情,這就不是清淨了。我還有懷疑,也不清淨了。所以,不懷疑、不夾雜就是淨,就是淨念。相續就是不間斷,我這個念頭不斷。真正念佛人,身心世界通通放下,這個世間沒有我的事情。我們在這個世間只有一樁事情:憶佛念佛,淨念相繼。只有這一樁事情。其他的事情呢?隨緣。隨緣干什麼呢?隨緣把這一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有人來找我們,想聽聽這個法門,我們歡歡喜喜去為他介紹,勸導他修學這個法門,把我們自己修學的方法、經驗提供給他做參考,我們就做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沒事了。你說這個多自在。所以今天你們休士頓同學來問我,將來我是不是以達拉斯這個地方作為總部?我說我沒有總部。想不想在休士頓建個分部?我也沒有分部。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這個多自在。這個心裡頭什麼都沒有,只有這一句佛號,這個要緊。我們如果天天念著要弘法,要利生,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還搞六道輪回,那就冤枉死啦。度眾生這個事情,不著急啊,我還沒到極樂世界去呀。去了以後回頭,那度眾生方便多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本末搞清楚,決定不能夠顛倒。佛在經論裡頭常說,菩薩一定是先度自己,然後才能度眾生。菩薩自己沒得度,先度眾生,自己未度先度眾生,那是什麼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不是我們這兒的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不急著成佛,那個度自己是成佛,不著急成佛,先去度眾生,我自己成佛晚一點沒有關系。他已經得大自在了,這個可以啊。我們今天是凡夫,自己不能往生,這一步錯了,馬上又搞六道輪回,那將來再遇到這個法門,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了,那就不敢說了。所以這個機會決定不能錯過,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機會太難得了,一剎那就過去了,一定要把它抓住。抓住之後,你就成就了。你要是抓不住,這個機會錯過了,等到下一次,不曉得是哪一生哪一劫。你在六道輪回,不曉得受多少冤枉辛苦。所以一定要抓住機會。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是錯過機緣啊,機會來了,還想想,這個法門也不錯,那個經論也不錯,都想去看看,結果完了,還搞六道輪回。所以一定要全盤放下,徹底的放下,心裡頭一絲不掛,唯念彌陀,我們就成功了。 天親菩薩往生論是有上、下兩卷,這個上卷是偈頌,一共有二十四首,這是頌經的,贊歎經的,以及表明他自己的願望,所以叫願生偈。卷下是論,論就是解釋偈頌的。我們這一次因為時間短,只有五天,我們只介紹卷上。明年如果有機會的時候,我再把卷下給諸位介紹出來,這樣《往生論》就有一套完整的錄音帶,提供給同修們作參考,使我們知道念佛應該怎樣念法,怎麼念我們的功夫才能夠得力,才能夠保證這一生中往生見佛。 卷 下 這個經題我們再簡單的給同修們作一個介紹。《無量壽經》我相信同修都已經念的很熟了,“優婆提捨”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注解,古時候翻做“論”。照這個經題上來看,是《無量壽經論》,是這個意思。我們現在把它講成《往生論》,因為他的宗旨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正名不是叫《往生論》,是叫《無量壽經論》。論,跟中國古時候這個“注疏”意思是非常接近的。那麼為什麼稱作“論”呢?就是這一個注解,與經一定相應。換一句話說,它注的意思就是佛的意思,一點都不錯。這樣的注解,才可以稱論。所以稱論,就是非常正確,沒有錯誤的這種注子。後來的祖師大德,當然自己很謙虛,不敢用“論”,用注、用疏,就是我的注解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也許有不對的地方,可以請大家指正,指教。這個論不可以,論是我講的就非常正確,沒有人可以批評,沒有人可以能夠給它指教的。所以論的這個字,在注子裡面分量非常之重,相當於我們中國古代叫“傳”。大家讀古書,你看《春秋》有《左傳》,有《公羊傳》,有《谷梁傳》,那個傳就是注解。後人不用“傳”,也用注,用疏了。現在用“講義”了,愈來愈謙虛。實在講,用“傳”,也就是說他這個注子是經義正確的解釋,後人可以依著它去修學,不能違背的。有這樣肯定的語氣,這才能稱之為傳,稱之為論。在佛法裡稱之為論,這就是決定權威的注解。這個題目就是《無量壽經》的注解。注解裡面有兩大類,一類叫釋經論,這是解釋經文的,一句一句來注解。本論是屬於宗經論,宗經論跟釋經論不一樣,是完全說明全經的大義,沒有按照經文來解釋。《往生論》是屬於宗經論,它的重點也在題目裡面顯示出來了:“願生偈”,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論,主要的是偈頌,偈頌一共有二十四首,在卷上。什麼人作的呢?這個在佛教裡面也是鼎鼎有名的天親菩薩。“願生偈”這一個題目,顯示出天親菩薩決定求生淨土。天親菩薩這個人,實在是了不起,通宗通教,大小乘佛法沒有不通達的。最後遇到《無量壽經》,通通放下了,求生淨土,給我們後人帶來了很大的啟示。淨土要不殊勝,他為什麼求生?尤其是西方淨土跟彌勒淨土,因為無住、天親這些菩薩,都是法相唯識的專家,法相唯識宗他們的目標是求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他是法相宗的大德,他不求生彌勒淨土,轉過來求生西方淨土,這給我們很深遠的省思。西方淨土當然殊勝,才能夠令天親菩薩這樣的崇敬,一心歸依。 上卷是偈頌二十四首,下卷是論。他是以偈頌來解釋《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整個的教義都融在二十四首偈頌當中,下卷這是長行文,是論,這個論是解釋前面偈頌的。前面這一部分,就是卷上,今年我們在溫哥華講過,在美國也講過,所以這一次回來,法喜要我到這邊來講一部經,我說好,我們就講《往生論》下卷,跟前面合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往生論》。這是這一次我們講經的因緣。 昙注,昙是昙鸾法師,是南北朝時代的人,也就是東晉時代的人。在中國佛教,稱他為神鸾,可見得他在佛教地位之崇高,倍受尊敬。法師年輕的時候身體衰弱,想求養生之道,求健康長壽,跟道士們學法術,學道家長生不老之術。以後遇到菩提留支法師,這是從印度到中國來的,他就向他請教,佛門裡面有沒有長生不老的方法。法師就告訴他,真正講長生不老,那只有佛法。除佛法之外,這世間仙人,縱然是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壽命依然是有限的。像佛在經上給我們說,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是有限的,八萬大劫到了的時候,還是要往下墮落。因為他不能再升,不能再升只有往下墮落了,所以不究竟。真正長生,他就介紹《無量壽經》,這是真實的無量。雖然這個經上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有量的無量,大家讀過《無量壽經》,雖然是有量的無量,但是那個數字沒有人能算得出來。何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不是一生圓成佛道,證究竟佛果。證得究竟佛果,那就是真實的無量壽了。那個不是有量的無量了,確確實實是無量的無量。我們這一個法門,是從有量的無量契入無量的無量。昙鸾法師聽了之後,把那個仙道捨棄掉了,專修淨土。所以他是淨宗的一位大德。他作這個注解,他的修行方法就是依據天親菩薩修行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在這一部論上。他給它作了注解,注解很長,我們這個本子是節錄的,所以叫節要。我們現在看這個文。 論曰 從這兩個字以下,就是屬於下卷的長行,以這個論來解釋前面所說的偈頌。 解義十重。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觀生信。三者觀行體相。四者淨入願心。五者善巧攝化。六者離菩提障。七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攝對。九者願事成就。十者利行滿足。 這些文字,我們在文裡面一段一段來介紹。 一 願偈大意 願是天親菩薩發願求生淨土,他作的這個偈頌。那麼這個二十四首偈頌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地方為我們說明了。這是節錄的最重要的幾句話: 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 說的再多,這一句是它的主題,是它的中心。當然也是我們同修們大家的願望,我們也像天親菩薩一樣有這個願望。天親菩薩在此地這個修行的方法,值得我們做參考,要用這種方法來念佛,是決定往生。 示是指示,指示出來。我們不知道修學的要領,菩薩為我們指示出來,展現出來,使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地方的觀,他不用念,不用想,他用觀。觀跟念、跟想,差別在哪裡呢?大家都知道,淨土主要的有三部經。除了《無量壽經》之外,第二部是《觀無量壽佛經》,用的觀字。第三部《佛說阿彌陀經》,我們稱為小本。這淨土三經,三經實在講,是一部經。《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把西方世界他的來源、他的歷史、他的理論、他的事實真相,為我們詳細做了介紹。《觀無量壽經》裡面,就是《無量壽經》的補充。最重要的,它補充了三樁事情:第一個是理論,二方法,往生的方法,三九品的因果。這是《觀經》裡面講的詳細。至於小本,這是世尊無盡的悲心,勸我們念佛往生。我們在小本《彌陀經》裡面仔細去觀察,世尊四番的勸勉。我們常講“一而再、再而三”,他三而四啊。勸我們四次,應當要求生淨土。這是佛的苦口婆心,勸我們往生,求生淨土。觀是理性的,講想是屬於感情的。如果我們把感情捨掉,完全用理智,理智就叫觀。你看《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這是觀世音菩薩啊。所以這個觀,不但是眼看叫觀,耳聽也叫觀,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用這一個字作代表。理性而不是用感情,所以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用觀這個字作為代表。我們仔細去觀察,仔細的去思惟,去想象,因為這個觀裡面有思惟,有想象,有這個意思在。但是剛才說過了,它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理智,不是迷信。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事實你明了,它怎麼形成的這些理論也清楚。你對它完全肯定,毫無懷疑,你求生的願心自然就生起來了。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會懷疑呢?沒搞清楚啊。都搞清楚了,就不懷疑了。天親菩薩清楚了,天親菩薩明白了,所以他一切放下,一心歸命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一樁事情,見阿彌陀如來。見佛啊,見佛才聞法呀。什麼人給你說法最可靠呢?阿彌陀佛。世尊在《無量壽經》裡對阿彌陀佛的贊歎,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平常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佛佛道同,成了佛之後都是平等的,沒有大小的。既是平等,既沒有大小,為什麼偏偏贊歎阿彌陀佛第一呢?稱他為佛中之王,這裡頭必有道理。這個道理是大道理,在這個論裡面也為我們顯示出來了,天親菩薩對我們說明了,我們接著往下面看就知道了。這就是這一段,就是他寫這一篇文章的理由、緣起,這是要“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寫這一篇報告,確實是他的心得報告。 二 起觀生信 (一)示五念力 前面講示現觀,怎麼個觀法呢? 雲何觀。雲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 這個行,古時候念[hen],念破音字,當動詞用。現在人已經不太注重這些了,念[xing]也可以,我們就隨俗,只要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就可以了。 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他的目的達到了,我們往生見佛的目的達到了。那要怎樣達到這個目的呢?你要修五念行成就。可是,前面這一句不能疏忽:善男子善女人,著重那個善字。所以從前李老師常講,念佛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李老師給我們講過很多次,說我們台中蓮社,那個時候蓮友有二十多萬人,而真正往生的多少呢?也不過三、五個而已,不成比例啊。原因在哪裡呢?就是這個 “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念佛才能往生。那我們自己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呢?我們自己都以為我們是善男子善女人,你看每天都念阿彌陀佛,每天都念經,在佛菩薩面前表演的都很乖啊。其實,它有標准。這個標准在哪裡呢?標准在《觀無量壽經》。韋提希夫人遭到了家庭的變故,兒子叛逆不孝,厭倦娑婆世界,想求生淨土,請教釋迦牟尼佛,修什麼樣的法門才能往生。世尊在沒有講這個方法之前,先講淨業三福,告訴他,如果要真正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當修三種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是第一條,人天善。你能把這四句做到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是人天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可是諸位要曉得,小乘是以人天善作基礎,往上提升。這個是小乘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我們這個法門是大乘,大乘還要加四句: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條,總共十一句,這十一句你統統都做到了,就是此地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得這個標准不簡單吶。現在我們學佛,傳授三歸依,傳授重戒,這個戒律都沒有詳細講清楚,也就是糊裡糊塗歸依了,歸依以後還是糊裡糊塗,沒搞清楚。戒是受了,戒的內容不曉得,怎麼樣修持也不知道。糊裡糊塗歸依,糊裡糊塗受戒,糊裡糊塗學佛,學佛學成一個糊塗佛,那怎麼能往生呢?這個不能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關於三歸依,我們有一個錄音帶,過去在新加坡詳細作了一次說明。有同修從錄音帶把它整理出來,出了一個小冊子,希望同修們要多去看看。這些基本的知識,我們有一個《認識佛教》,非常非常重要。學佛,佛是什麼,不能不清楚。佛教究竟是什麼,佛教了我們些什麼,我們學佛的目的又何在,都得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能含糊。所以,《認識佛教》跟《三歸依傳授》這兩個小冊子很要緊,大家一定要多看幾遍。三福非常重要,從三福再建立六和,六和敬,能把三福六和做到,你這一生當中一定得幸福快樂,你的家庭一定很美滿,事業很順利,社會能夠和諧。這個是學佛法現在得的利益。現前就離苦得樂,將來往生決定是可靠的,決定靠得住啊。所以,這個善男子善女人,著重一個善字。我們一定要認真斷惡修善。凡是與三福違背的,那就是惡,我們要把它斷除。與三福相應的是善,一定要認真去學習。從哪裡學起呢?從孝順父母學起,你才是真正的善人。我們在海內外介紹這一部經典,確實有不少同修聽了之後覺悟了,回頭了。現前的社會,大家都曉得,婆媳很難相處,中國外國都一樣。兒女結了婚了,不願意跟老人住在一起。不肯跟老人住在一起,念阿彌陀佛不能往生。為什麼原因呢?頭一句就沒做到嘛。這個孝養父母他就沒做到,他怎麼能往生呢?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沒他的份,那底下就完全都沒有了。所以有不少人覺悟,這個我都看到了。搬出去了,搞了小家庭了,念了《無量壽經》,學了佛了,又回家去跟公婆住在一起,去孝順父母。這個做法我清楚,他想往生,他真的想求往生,想見阿彌陀佛。他回頭了,真的肯依教奉行了,很難得。這叫真正學佛了,他真干了。佛法不是在口頭上,不是在理論上,一定要應用在生活當中,你真的去把它做到。還有人回去了,侍候公婆,有時候遇到我,“法師啊,侍候公婆很不容易啊”!這不容易也要學呀,這是叫你學佛,學忍辱波羅蜜,學禅定波羅蜜,學智慧波羅蜜呀。你不在這個環境,你到哪裡學呀?公婆是菩薩,天天折磨你,讓你修禅定,讓你開智慧呀,大善知識啊!你要感激他才對。你能夠以這樣的心態,這才是真正的善的標准。你確實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這才能成就,才能夠往生,才能夠見佛。 (二)五念門 何等五念門。 何等五念門呢?先把這個名目介紹出來。 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了,天親菩薩修行,跟我們修的的確是不一樣。我們平常修淨土,就是老實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其實,有沒有老實呢?不老實,一點也不老實。什麼叫老實呢?這一念當中具足這個五念,這就是老實,這個佛號能攝心,能入念佛三昧。我們念佛心散亂。昨天我在台大講經,有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他念佛念了很久,讀經念佛都不能攝心,心都是散亂的。問我有沒有方法能夠攝心,能夠使心清淨。原因在哪裡呢?他這個念裡面,沒有這些內容,只有一個空空洞洞的佛號,沒有內容啊。這個五念門,底下有。 1,禮拜門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我們為什麼要修禮拜呢?禮拜是身業,身語意三業要相應。身要禮拜,專門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應就是應供。正遍知、如來,這是佛的十號之一,佛有十個名號,這個地方用了三個,用如來,應供,正遍知。這些名詞我們也不要解釋,解釋浪費時間。這個佛學常識,諸位多看看就明了了。 菩薩之法。 淨土是大乘法,大乘是菩薩之法。念佛人都是修大乘的,念佛人就是修的菩薩法,這個自己一定要清楚。 常以晝三時夜三時。 這兩句就是日夜不間斷,沒有間斷的。古印度把一晝夜分作六個時辰,白天三時,晚上三時。我們中國古時候,這個時間的單位是把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我想這個大家都知道,分成十二個時辰。現在我們時間單位是采取西洋的,也是世界上統一的用法,二十四個時辰,所以我們稱小時。小時只有中國人稱,在外國人,稱小時他不懂,他就迷惑了。為什麼會是小時?因為這個時間單位比我們中國小,比印度更小,所以稱它做小時。那麼印度的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四小時。晝三時,白天十二個小時;夜三時,晚上十二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不間斷啊。 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 不必有願生意,這是菩薩,菩薩日夜這個禮敬,不一定求生。凡是大乘菩薩,都是這個修學法。那麼也許諸位看到這個,就覺得為難:我哪有時間拜佛,一天拜到晚,那我體力也不夠啊!你要是這樣看法呢,那開經偈裡頭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你搞錯了。諸位要曉得,佛法的修持,不重形式,重實質。實質是什麼呢?恭敬,對於一切諸佛如來的恭敬心,日夜二十四小時一分一秒都沒有忘記,是這個意思,不一定禮拜。你是菩薩,你一天到晚從來看到佛一拜也沒有拜,你也具足了,你這個禮拜法具足了。如果你天天拜佛,一天拜十萬拜,沒有恭敬心,沒有誠敬之心,你一拜都沒有,那個都不作數的。所以,論心不論事。大乘法論心不論事,不重形式。小乘法是論事不論心,所以小乘人很執著,執著在事相上。你一天拜三千拜,一拜也不能少。大乘菩薩論心不論事,心地的的確確是真誠恭敬,這就是真誠恭敬心時時刻刻都存在,這個就是菩薩之法。我們講,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絕對不會有一分一秒失掉的,這是菩薩。 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這一句,跟別的菩薩就不一樣了。別的菩薩禮佛,就是我們用現代話講,恭敬諸佛,真誠恭敬諸佛,禮拜是這個意思,他不一定求生淨土,沒有求生淨土這個念頭。我們今天這個念頭,念念要求生淨土,那麼我們就專禮阿彌陀佛,我們這個禮敬就有了對象了,專禮阿彌陀佛。所以我在講歸依的時候,講到末後,落實在我們實際修行上,我跟大家講:“我們歸依佛,歸依阿彌陀佛;我們歸依法,歸依《無量壽經》;我們歸依僧,歸依觀音勢至”。這是落實在我們修行的層面上來說。有些人,我聽說,我聽大陸上一些老法師跟我講的,他說有人批評,淨空法師這個說法太狹義了,這不是佛的意思,是他胡說八道。大陸上這些老法師聽了不服氣,他說你們如果認為淨空法師說的不對,來跟我辯論!所以還有不少老法師很贊成,老法師同意我的說法。為什麼呢?我們決定求生淨土。實實在在講,我們今天讀到《往生論》,天親菩薩就是這樣的,這個說法不是我創舉的啊。遠在一千多年前,天親菩薩就這樣說啦。我們歸依就是歸依阿彌陀佛,就是禮敬阿彌陀佛,絕對不會錯。 2,贊歎門 雲何贊歎。 贊歎是口業。 口業贊歎。稱彼如來名。 由此可知,這個贊歎就是稱名。所以諸位要曉得,念佛不是念在口上。這一點,這個意思,古人沒有問題,現在有了問題。現在大家聽到念佛,都是口念。實際上,在經典、在古人注疏裡面,我們這個念,它叫“稱名”。“念”,不一定稱名。你看我們中國這個念字,這個字也是會意,中國文字是個符號,你從這個符號裡面體會這個意思。念字上面是個今,今就是現在,下面是個心。換句話說,你心上真有,那叫念,不一定在口上。口上沒有心上有,那叫念。口上有心上沒有,沒有念啊。所以古人看到人家稱名,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喊念十萬聲佛號,你看寒山、拾得還笑話他,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喊破喉嚨也枉然呢?心上沒有。口裡有佛,心上沒有。心上有叫做念,不一定在口上。那個真正念佛人,從來沒有聽到他念一句佛號,他往生能上上品往生。為什麼呢?他心上真有。這個諸位要曉得。我好像是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在景美圖書館,有一位老居士來看我,說他念佛念了三年了,功夫不得力,妄念沒有減少,煩惱也沒有減少。問我有沒有什麼方法。我就勸他,我說念佛最重要的是要放下萬緣,你的功夫不得力,就是你放不下。他就告訴我,他說師父啊,我什麼都能放下,就是孫子放不下。我就告訴他,我說這就是他的心上只有他孫子。口裡有阿彌陀佛,心裡是孫子,你說那怎麼辦呢?這個沒有法子了。所以我就教給他一個方法:你把你的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你看他每一天口裡念著阿彌陀佛,手上拿著念珠,他沒有念“孫子,孫子”,他沒有念,心上真有孫子啊。念,他是念在心上。我們常講心上人,他心上人是他孫子,那個叫念啊。幾個人能把阿彌陀佛變成心上人呢?那這個人決定往生了,那你跟阿彌陀佛決定相應了。口裡頭念不念沒關系,心上真有,這個是實念。口是稱,口是稱贊。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歸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禮敬的意思。念出聲音來,一個是提醒自己,心裡頭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同時也能夠勸別人念佛。因為三福最後一句,“勸進行者”,這是化他。大乘佛法要自利利他,我們要把這個殊勝的法門介紹給別人。那有些人不信佛教的,怎麼個介紹法呢?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他聽進去了,他只要一聽進去了,阿賴耶識中阿彌陀佛的種子就種下去了。這個對他是非常非常大的利益,他自己並不知道,我們很清楚: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將來一定會往生,而且是我們跟他結的緣。我們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將來以後他的緣成熟了,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就跟著阿彌陀佛一塊去接他。接他的時候可以告訴他,在什麼時代,你是什麼人,我是什麼人,我念一句阿彌陀佛,你聽在耳朵,就這個原因,你到極樂世界來了,結這個法緣。我們往生西方世界也是如此。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許許多多的善友,已經往生的,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也跟著佛一起來接引。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很熱鬧,不寂寞,我們的熟人太多太多了。不往生,六道裡面是非常寂寞的。每一個人業力不相同,一轉世各各不能再見面,再見面也是陌生人,也不相識。唯有生到極樂世界,與你自己生生世世家親眷屬、同參道友天天見面,天天團聚。這個都是些事實的真相。天親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稱名的時候, 稱彼如來名。 彼如來就是阿彌陀佛。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 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勸初學的同學們要讀經,要把《無量壽經》念的很熟。當然,最好三經一論都熟,你一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一聽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他的光明,他的智慧,他的功德,以及他接引十方眾生往生的境界,立刻就浮在我們心頭上。你這個經教不熟,你就沒有這個境界出現。境界很熟,念這個名字我們就想到這個人,想到他的功德,想到他的智慧德相。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那麼我們起心動念,一切的行為,就會以阿彌陀佛為標准,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說法,都要跟佛一樣。佛的樣子在哪裡呢?三經就是佛的樣子。所以我們經很熟,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思想見解行為都跟佛一樣。不一樣的地方馬上把它改正過來,這叫學佛。學佛要學得跟佛一模一樣,這叫學佛。不是念幾句名號就叫學佛,那是結個法緣,結個緣而已。有口無心,那沒用處的。所以說是接觸名號,與如實修行相應。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這無礙光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上說了阿彌陀佛十二個名號,這十二個都是用光,這個諸位都念的很熟。此地特別用無礙,沒有障礙呀,佛的智慧光明沒有障礙。“能破眾生一切無明”,這一句是自利,破無明就是開智慧。所以這一句名號,古德在注疏上告訴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的德號。所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道理就在此地。這個理論,《觀無量壽經》裡面說的很詳細。雖然經文不多,但是很清楚、很明白的顯示出來。所以這個名號確確實實能破自己的無明,開發自己的智慧。正如同《無量壽經》上講的三個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一句話跟禅宗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一個意思。如果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開化顯示,開是開啟,我們本來是閉塞的,所謂是像茅塞頓開。顯是明顯,很清楚、很明顯的展示在我們面前。真實之際,就是事實的真相。我常講,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經典,傳到中國來,少部分啊。那個時候交通相當不方便,運輸很困難,所以總是挑選好的、重要的帶回中國,不是完整的。那麼我們中國編成大藏經,這大藏經說什麼呢?一句話,“諸法實相”,《般若經》上講的。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實之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本人,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環境。換句話說,佛為我們所說不是別的,說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你要是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了,你才曉得佛教不能不學,不學就是迷惑顛倒啊。我們自己本身有現在,我們有過去,還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幾個人搞清楚呢?我們生活的空間,現前生活空間沒有離開這個地球,可是過去我們生活的空間,未來生活的空間,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生活的空間,太大太大了。佛把這些真相給我們說清楚,我們就明白了。明了,那就叫破無明。現在我們都不清楚,都不明了。不但過去未來不清楚,我們這一生自己都不清楚,甚至於今天從早到晚發生的事情也糊裡糊塗過去了。這個無明就很重很重。這一句佛號我們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得清淨心。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得心自在,心自在就開悟了,就明了了,就通達了。再念到理一心,無明就破了。你看,不要用其他的方法,就是這一句佛號。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破無明,就是開發顯示真實之際。一心把阿彌陀佛掛在心上,剛才講了,能把阿彌陀佛變成自己的心上人,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住真實慧”。你看《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兩個問題:“雲何降服其心?應雲何住?”降服什麼?我們的妄念。妄念怎樣降服?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無量壽經》就講的簡單清楚。住真實慧,真實慧是什麼呢?就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真實慧,真實的智慧啊。要把阿彌陀佛擺在心上,其他的拉雜東西放下。為什麼呢?其他的東西都是生死輪回,你能把這些東西放下,就是把生死輪回放下了。把阿彌陀佛擺在心上,那你就是往生不退成佛,你這一生不可思議的成就。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能滿眾生一切志願”,這是化他。你看,自行化他都能夠達到究竟圓滿,顯示出這個法門真實不可思議。那要怎樣修行,這是我們當前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怎樣真實的修?底下就說了: 雲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 先說你為什麼修行不得力。不得力,與阿彌陀佛這個名、道理(義是義理),與名號的意思不相應。就像我剛才講了,一般人念的這句阿彌陀佛,口頭上念,心裡頭沒有,那就不相應,那就不如實修行。要心與口相應,這才行。哪些不相應呢?菩薩給我們說了三條: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 對於西方世界這個信心。我很信佛,很相信。自己以為很相信,其實是假的。譬如我舉個例子,今天晚上在這裡講這樣重要的一個法門,你們大家來聽。如果說今天晚上有一筆買賣,可以賺一億台幣,你今天晚上來不來?保險不來了,那就“若存若亡”,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不要說一億台幣,整個世界給我,我也不要。為什麼呢?還是搞六道輪回嘛,不是真的嘛。這個真的,能了生死出三界呀。那你那個心就是真的,就相應了。所以還是把世間名利看得很重,“若存若亡”啊。這樣念佛不可靠,往生很難。 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譬如說,念佛不錯,那邊那一個參禅坐禅很好,又想去坐坐禅;那邊說來了個仁波切,灌頂念咒很有感應,有神通,又去念咒去了,這信心不一,這個也不行,這個也不相應。 三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 這就是講你念佛功夫斷斷續續,所以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淨念相繼”,你不能夠做到相繼。相繼就是不間斷,你有間斷。間斷當中,一定有雜念進去,所以你念佛功夫是夾雜、間斷,這就不相應了。 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到底下我們就看到,天親菩薩念佛,這三種毛病都沒有。他是一心稱念,完全符合大勢至菩薩“淨念相繼”,所以他能夠成就。大勢至菩薩在念佛方法上只給我們說了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天親菩薩把這兩句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讓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怎樣下手,應該怎樣稱念,才能夠相應。 3,作願門 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這是五念裡面的第三。禮拜、贊歎前面說過了,這個第三就是發願。我們現在講發願,心裡面常常要有強烈的願望,有很堅定的願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跟《無量壽經》上面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相應了。我們念佛的目的在哪裡呢?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畢竟”這兩個字很肯定,有堅決的意念。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那麼由此可知,有真信、有切願,就決定得生。最怕的是懷疑,所以懷疑實實在在是菩薩往生最大的障礙。那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因為菩薩修行,在他方世界修行很困難,修行的環境不好,惡緣很多,善知識難遇,因此在修行過程當中是進進退退。西方極樂世界就好,阿彌陀佛常常會照顧你,你不會退轉,也不會遇到障緣也就是不會遇到障礙。所以他底下一句說:“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楞嚴經》上給我們講了三樁事情:奢摩他,毗婆捨那,禅那。這是菩薩行裡面重要的三個科目,禅不能離開這三樣東西,我們修淨土也不能離開。但是參禅的人,他現在就修,而我們呢,是到極樂世界再修。這個不一樣在此地。我們先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如實修行,這真正修行,這個裡面便宜就占的很大了。奢摩他是什麼?這是印度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止”;毗婆捨那翻作觀,止觀。這個止的意思只可以說是接近,不能達到圓滿的意思。譬如底下舉了三條,這就是平常我們講止的意思。止是止息一切惡業,從此以後不再造惡了。譬如經典裡面常說,“不淨觀止貪。慈悲觀止嗔。因緣觀止癡”。這個是平常的說法,我們特別把它舉出來。因為貪嗔癡是三毒煩惱,一定要把這個毒拔掉。如果這個毒要不拔掉,不但我們道業不能成就,往生不能得到,實在說,一個健康幸福的生活都有障礙。由此可知這個三毒非常可怕,一定要知道,要想方法把這個三毒止住。這也是止的意思,這個是通義。本經還有別義,我們看底下一段: 奢摩他雲止者今有三義。 有三個意思,這三個意思就比較完整了。 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 止在這個地方顯示出來了,不但我們現在要一心專念,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是一心專念。為什麼呢?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是學佛的同修,尤其是修淨土的同修,我們聽的很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究竟怎樣不可思議,不知道。如果你真正知道它是如何的不可思議,你就會很勤奮、很認真地去執持名號了。這是我們在大經裡面,以及《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裡面都講的很多,也講的很詳細,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多說幾遍,已經聽到的加深印象,沒有聽到的要好好注意的聽。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這個小故事,大概學佛的人都知道:在隋唐時代,差不多是一千多年,一千三百年前,隋唐時代中國的佛法非常興盛,日本、韓國、越南的高僧都到中國來留學。在那個時候有一些高僧大德就常常想,世尊這個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經是第一?在這一切經裡面去找,到最後的結論,幾乎大家都公認,《華嚴》是第一。《華嚴》是根本*輪,性、相,理、事,因、果,都非常的圓滿,真的是一部佛學概論,其他所有的經典都是《華嚴》眷屬,《華嚴》的枝葉,也就是《華嚴經》某一部分,佛詳細給我們說明。這是指一切經都是解釋《華嚴》的,《華嚴》這是總綱領。那麼,《華嚴》跟《無量壽經》作個比較呢,則是《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經》比下去了。為什麼呢?《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華嚴》不算圓滿,還有缺陷。那麼《無量壽經》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歸宿,這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的歸宿啊。所以這才認識《無量壽經》在整個佛法裡面,它的地位高出一切經,比《華嚴》還高。《無量壽經》現在這個本子,我們讀的是會集本,這個會集本一共是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第一呢?那繼續再找找第一,當然是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願,我們仔細去觀察這部經,自始至終就是世尊為我們詳細介紹四十八願。這一部經裡頭,字字句句都離不開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第一啦。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四十八願一共有四十八條,哪一願第一呢?這個問題古大德可以說大家都公認,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呢?十念必生,就是名號。所以這樣一比較,才知道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最高峰,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念這一句佛號,就等於四十八願都念了,等於《無量壽經》都念了,等於一部《華嚴經》也念了,等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統統念到了。不僅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的經典,都不出這一句名號。所以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你要把它真的認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曉得名號之可貴,名號一定要受持,這是教你“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這個名號,以及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上教給我們,教我們常常想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我勸同修們要把《無量壽經》念熟,最好念的能背過。為什麼呢?你就會常常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如果不念佛,不想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叫打妄想。妄想也叫修行,修什麼行呢?修六道輪回,修三惡道呀,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我們要把念頭轉過來,念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你看,“能止一切惡”,我們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被它伏住了,都止住了。妄想分別執著伏住了,不但三惡道沒有了,六道輪回也沒有了,這才能出三界。 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 三界就是六道輪回,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裡面有六道,所以叫三界道。過是超過,西方極樂世界超過六道輪回。 若人亦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身、口、意三業再不會造罪業了,因為西方世界沒有造惡的緣。沒有造惡的緣,所以不可能造惡,這就止惡了。 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 淨宗是大乘佛法,決定不會退轉做小乘。阿羅漢是小乘,辟支佛也是小乘,這叫三不退。所以生到西方,就圓證三不退,不會退轉去做小乘。這個地方需要說明的就是“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這一句實在講,就是四十八願,阿彌陀佛本願的威力,能夠幫助我們得到三種不退。不但得到三種不退,幾乎得到圓滿的三不退,這個是很不可思議。因為要是講得三不退,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就得到了。但是一個往生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他是造作很多罪業,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世界,這個四十八願裡頭有說,經上也說,到極樂世界都做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菩薩呢?是七地以上。這個七地不是普通的七地,是圓教的七地,超過藏、通、別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都超過,比他們還要高。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你看看,這是不費功夫,一下就證到那麼高的果位,幾幾乎乎跟如來平等了,這個是很不可思議,都是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行了。 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 這個如來就是彌陀如來,如實功德就是真實的功德。這個真實功德,就是四十八願,是從四十八願生的。 4,觀察門 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捨那故 毗婆捨那就是翻作觀,就是前面講的觀察。大乘佛法常說修觀,無論是禅宗,或者是教下。禅宗講參究,教下講止觀,其實名稱不相同,意思非常接近。這個觀,我們以禅宗的層次來說,首先從觀照入門。這個觀照是功夫很淺的,再往上提升,功夫深了,晉級了,叫照住。照住是得定,得禅定了。第一是觀照,照住就得定了。再往上提升,照見。你看《心經》上,“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照見,就是禅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三個層次。其實,他這三個層次,跟我們淨土宗三個層次沒有兩樣,但是名稱不一樣。我們淨土宗講念佛功夫功夫成片,這個功夫成片跟禅宗的觀照是一樣的,一個意思,一個境界。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可見得那個境界是平等的,名稱不一樣,用功的方法不一樣。禅宗的方法難,我們很不容易去修。淨宗的方法容易,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功夫逐漸逐漸加深,先念到成片,再念到一心不亂,再念到理一心不亂。其實禅宗,跟諸位說,如果要是到不了照見,沒用處,他不能出三界。這個照住,照住得定了,將來到哪裡去呢?到四禅天、四空天,不能出三界。照見才能出三界。這個難,太難太難了。那麼淨土宗,什麼資格可以往生呢?功夫成片就能往生。如果講事一心、理一心,真的是難,我們這一生當中未必能達到。如果講到功夫成片,可以說是每一個人都有份。這個就是講的“帶業往生,人人有份”啊。這個法門叫易行道。 再說這個觀,觀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眼見外面的色相不叫見,叫觀。耳聽外面的音聲不叫聽,叫觀。就是六根接觸境界,統統用這一個觀字,不說見聞覺知。這有什麼差別呢?因為見聞覺知裡面有分別、有執著,觀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見色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心,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聽也聽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離開分別執著叫做觀,有分別執著在裡面,那叫見聞覺知,那墮落在意識裡面。如果用禅宗的話來講,很好懂。如果用心意識,是凡夫的知見。離心意識,不用心意識,就是觀。所以,這個觀照怎麼個修法?不用心意識,這就是觀照。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就是指的第六意識。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用心意識。識是分別,意是執著,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落印象。換句話說,我們要學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個心裡頭多干淨,多清淨!所以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叫“智慧觀察,正念觀彼”。彼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正的修觀,真實的在修觀。底下說, 毗婆捨那雲觀者 毗婆捨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觀”。 亦有二義 這兩個意思把觀的意思才講清楚,講明白。 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 這個三種莊嚴功德,在底下一條,等一下我們再說。 此功德如實故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的相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他方世界,包括我們這個地球上,娑婆世界的這些相,是虛妄的。為什麼說它是虛妄的?因為它是生滅法,它有生有滅,這就是虛妄。不生不滅,那就是真實。西方世界的人,生到那個地方去了,有生無滅,不生不滅啊。西方世界所有的萬物,樹木花草,都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那個功德是真實的。 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 我們能夠這樣修行,這是決定得生,所以這是叫我們觀,觀想。《十六觀經》裡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就是用這個方法。實在講,這個方法跟禅宗沒有兩樣,用觀想、用觀相也都很難。所以佛教給我們持名念佛,那就方便太多了。天親菩薩念佛是以持名為主,他持名裡面有觀想,因為他是一句佛號裡頭五念具足,就是有觀察在裡頭,他五念具足。 二者亦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 生到西方世界,你就見到阿彌陀佛了。實在講,往生的人是佛來接引,接引的時候就見佛了。佛來接引,先是你見到佛光,往生的人見到,我們一般的人要有緣分才見到,沒有緣分的人就見不到。有緣分的人會見到佛光照這個往生的人,佛光一照他的業障就消除很多了。業障消除,功力倍增。譬如說他念佛,他念到功夫成片,這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很起碼的功夫,但是佛光一照,就把他升級,升到一心不亂,升到事一心不亂。念到事一心不亂的人,佛光一照就把他提升到理一心不亂。所以鸠摩羅什大師翻的那個《阿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這個沒有錯。可是《阿彌陀經》的原文,梵文的原文,沒有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是羅什大師他翻的。他有沒有錯呢?沒錯,絕對沒錯,是佛光注照的時候,把你功夫提升了,升等了,是這麼個意思。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參見阿彌陀佛。 未證淨心菩薩 淨心是清淨心,《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沒有證得。這個清淨包括清淨平等覺,沒有證到這個地位的菩薩。 畢竟得證平等法身。 這個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這個人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他的境界就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通常一般修行,修到這個位次,真的要修無量劫,不止兩個阿僧祗劫。兩個阿僧祗劫修到七地,是別教的七地,不是圓教。圓教一定要用《華嚴經》的尺度去衡量,要無量劫才達到這個地步。我們才念幾天佛號,這一往生就超越了。所以你曉得,多少菩薩看到羨慕啊,羨慕得不得了:“我們修了無量劫才到這個地步,你怎麼一下就來啦”!實在講,那個普通的菩薩,就像爬樓梯,慢慢爬,慢慢爬到頂上,好辛苦,好累啊。那念佛的人,像坐電梯,一下子。怎麼你沒有爬就上來了?坐電梯上去的。這個是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是非常的不可思議,證得平等法身。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你看四十八願,你看《無量壽經》,生到西方世界我們的身體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身金色,我們身也是金色。阿彌陀佛的面貌很圓滿,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到那裡相貌跟佛也完全相同。這是佛力加持的,不是我們修的。因此我們在那個地方的智慧、神通、道力,差不多也跟阿彌陀佛一樣,都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呀,這個不是自己修的呀。所以到那裡是“畢竟得證平等法身”, 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 這個淨心就是得清淨平等覺心的菩薩;上地是指等覺菩薩,在十地之上,這是菩薩位次最高的了。等覺菩薩,就是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這都是等覺菩薩,跟他們一樣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他們一樣, 畢竟同得寂滅平等。 這是觀的意思。所以我們常常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常常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我們現前修奢摩他,毗婆捨那。我們現前修,到西方世界那是真修,實修。 那麼觀察這個三種莊嚴功德,哪三種呢? 彼觀察有三種。 觀,剛才講了,不用心意識,不用分別執著,這叫觀,叫看。察呢,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察。清楚明白,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這個境界裡面是平等的。所有一切不平等,是分別心、執著心變現出不平等。離開分別執著,萬法是平等的。所以,心地清淨,你看一切法是平等的。如果看一切法不平等,你的心決定不清淨。這個美,那個丑;這個長,那個短,你的心還不清淨。清淨心裡頭,看一切法是平等的。 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 就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無量壽經》上,《彌陀經》上,《觀無量壽佛經》上都講的很多,所以我們要念的很熟,這才能夠觀的起來。如果不熟,你就想不起來了。縱然想,也是打妄想,跟經不相應。所以經一定要熟,我們想就會相應了。這是看這個依報莊嚴。 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 這是觀正報莊嚴。正報裡面有主有伴,主就是老師,西方世界的老師,阿彌陀佛。 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菩薩是伴。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菩薩,所以那個世界跟其他諸佛世界不一樣。其他諸佛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都有六道,都有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只有一法界,叫一真法界,他是一真法界。西方世界裡面只有一種人:菩薩,而且他不是普通菩薩,是菩薩裡面最殊勝的普賢菩薩。你們讀《無量壽經》應該知道,西方世界的人統統,經上講的,“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全是普賢菩薩。這也能夠看出,《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是多麼密切,所以古人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跟《華嚴經》無二無別,這個說的很正確,說的不為過。這是教給我們要觀這三種莊嚴功德,這三種莊嚴功德都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 5,回向門 雲何回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這是教給我們,為什麼要回向。回是回頭,向是向著一定的方向。回向有三種,回向眾生(這一段就是這樣的,回向眾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實際就是真如本性,回向到本性。這三種,實在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為什麼一開頭把眾生擺在第一呢?佛告訴我們(佛不告訴我們,我們不知道呀),我們這一個人,不止是只有這一生,我們有過去生,過去還有過去,無始劫到今天,在六道裡頭生生死死輪回不息,我們跟一切眾生結多少的冤仇!不要說從前了,就想想這一生,這個幾十年之間,你每天吃的這些動物肉,那些動物甘心情願被你吃嗎?它要是不甘心、不情願,它弱,弱肉強食,它沒有能力抵抗,被你殺了,被你吃了。來生它要投到人,你要投到畜生,他要殺你,要吃你。這吃來吃去,沒完沒了啊,所以這裡面冤業太深了。為什麼學佛,認真修行常常會遭遇魔障?就是這些冤家債主,看到你學佛想成就,他的仇還沒有報,恨還在心裡頭沒解開,他能甘心情願讓你走嗎?總是來找麻煩的。於是,菩薩有智慧,我把我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你,給一切眾生,與一切眾生解冤釋結,把這個冤結解除,我成佛之後再普度大家,對大家都有好處。他要明了了,他就放你一馬,讓你成就。你成就對我有好處,就不要再報復了。所以回向眾生是非常重要。念念能為眾生著想,這樣子我們這個冤結才能夠消除。這是成就大慈悲心,這個大慈悲就是無條件的對一切眾生,愛護、救拔,沒有任何條件,這叫大慈悲。如果是有條件的,就不叫大慈悲了,大慈悲是指沒有條件的。 以己功德回施一切眾生。 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統統回向給一切眾生, 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 像我們天天念的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這個意思,這就是把自己的功德回施一切眾生。可是要有真心,要真誠發願,不是嘴巴裡把那個回向偈念幾遍,那個沒有用。如果說有口無心這樣回向,不但沒有功德,我想了想,恐怕還有罪過。什麼罪過呢?打妄語呀。當著佛菩薩像前面,佛菩薩給你作證明,打妄語騙佛菩薩、騙眾生,也騙自己,這個就有罪過了,這就不好了。所以一定要發真心,要發的是真願:我們修積的功德,與一切眾生分享,願大家同生極樂國。 生彼土已。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得奢摩他毗婆捨那方便力成就。 到那個地方,止觀成就了。止是定,成就了。觀是慧,成就了。有定,有慧。定怎麼樣呢?不會被外境所轉。不被外境所轉,這是定力。觀呢,能知一切眾生的根性,知道用什麼方法去教化眾生,幫助眾生。到這個時候, 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 有了這個能力,就是有了智慧、有了定力,我們要回來,要回到六道輪回裡面來,回到十法界裡面來,幫助這一些苦難的眾生,幫助他們往生淨土。只有往生淨土,是最快的解脫之道,是最快的成佛之道。在此地,我要特別提醒同修,修淨土跟修其他大乘法門不一樣,特別是專修,不能雜修,那個感應之快,感應的真實,是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夠相比的,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我在國外,有一些法師看到我的法緣很好,問我:淨空法師,你的法緣那麼好,能不能教給我?其實我教給他,他要相信才行。也有相信的,這相信的都轉過來了,法緣真的很好。為什麼好呢?念阿彌陀佛,講《無量壽經》,你的法緣就好。阿彌陀佛加持你,十方一切諸佛加持你嘛,那法緣怎麼不好啊!你學其他的法門,靠自己的力量啊。靠自己的德行、自己的力量,那很有限啊。我們念阿彌陀佛、講《無量壽經》,是靠佛的力量,不但是靠阿彌陀佛,靠一切諸佛如來的力量,所以這個法緣好啦。不但法緣好了,身體也好了。從前身體不健康,現在健康了。從前的面貌不圓滿,現在圓滿了,樣樣都好了。如果你要是雜修呢,就沒有這個好相,專修才有。不能懷疑,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決定不退轉、不改變,一句佛號念到底,感應不可思議。 前面教我們觀察,這觀察很重要。實在講,這個五念法,禮拜,稱贊,作願,回向都很簡單,只要有真誠的心,在一念當中很快就完成,就圓滿了,唯獨觀察。所以向下很長的文字,都是教給我們觀察。經很長,我們要去想經典裡面的依正莊嚴,真的還不曉得從哪裡想起。天親菩薩把這個經文的內容,把綱領抓出來了,我們就依他這個綱領的方法去想、去觀,那就方便很多了。 (三)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 雲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 這就是我們怎樣去觀察,也就是像《十六觀經》裡面,我們怎樣去觀想。說觀想我們比較容易懂,說觀察就不懂,其實大家要把剛才講的這個意思記清楚:觀,不分別、不執著,經典上講的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觀察。 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 整個西方世界依正莊嚴,一一皆是不可思議。 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這底下是舉個比喻,像這個摩尼如意寶珠。得到這個寶珠,想什麼它就變現什麼。西方神話裡面講神燈,它比神燈還要有效,變化還要多多,這不可思議的太多太多了。正如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即使西方世界的人,也沒有辦法說得出來,極樂世界那個莊嚴有多少種類,多少數量。沒人能說得出來,等覺菩薩也說不出來。那麼天親菩薩在此地幫我們歸納,歸納十七種。這十七大類,我們平常觀想就有了一個標准了。以這個標准來觀想,我們凡夫的心力可以能夠達到。 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種 從第一,“一者莊嚴清淨功德成就”一直到“十七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這個十七條我們不要念,後面一條一條介紹,我們把這個文省掉,看底下這個一到十七(注)。第一是總,後面十六是比喻。所以這十七句有總有別。 1,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這一句是總說。這個偈頌就是上卷,上卷有二十四首偈頌,第一首是天親菩薩歸依三寶,求三寶加持。這第一、二首是贊歎,求佛加持。真正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從第三首開始。這個就是第三首開頭的兩句。要把這個二十二首偈子統統在長行文裡面詳細說明,這個就是論的這一部分。 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系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這個不可思議。這一句“觀彼世界相”,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勝過六道輪回。如果從形相上說,這兩個世界不能比啊。但是這個地方的勝,不是指這個意思,不是兩個世界比較,“噢,極樂世界比我們這個地方好,好太多啦!”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地方的勝,是講我們帶業可以往生,這個就太殊勝了,這就真正不可思議。使我們六道裡面凡夫都能夠圓滿成佛,這是任何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事情。“勝過三界道”,它的意思在此地注解裡面就講的很清楚。凡夫人是指六道,六道裡面的人是煩惱成就的。實在說,六道輪回從哪裡來的呢?就是煩惱變現出來的。你有煩惱,就有六道生死輪回。你煩惱斷了,你就出了三界了。所以阿羅漢斷見思煩惱,煩惱斷了,超越輪回了。這個是通途的法門。換句話說,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大乘、小乘,各宗各派,包括禅宗,也包括密宗,見思煩惱不斷,你就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回,所以成就太難太難了。不能超越六道輪回,縱然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無色界最高的一層天了,壽命八萬大劫,那還是有限量的。八萬大劫到了,怎麼辦呢?要往下墮。他不能往上升,沒得升了,那就往下去了,還是要搞輪回,所以他不究竟。不斷煩惱就不能了生死,麻煩在此地。一切法門當中,只有這一個法門,不斷煩惱也能了生死出三界。諸位要知道,只有這一門。所以叫門余大道。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這一個特別法門,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煩惱沒斷,為什麼能脫離輪回呢?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使念佛人能夠往生,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佛為什麼不接引別人呢?佛實在講,大慈大悲,希望個個人都到極樂世界去,那個人不想去,不肯去,那佛不能拉他呀。我們念佛人想去,喜歡去,所以佛來接引我們。那不想去的呢?不是佛不慈悲,不接引他,這叫他自己有障礙,障礙他不想去,他對這個世界還貪戀吶。所以念佛人一定要把這個世間放下,把世緣放下,不能掛在心上。自己身體還在這個世間,還沒走之前,心要向往極樂世界,心先去了。這個身呢?回向裡頭不是說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要兌現。怎麼報恩呢?唯有弘揚佛法,才能報佛恩。我們全心全力把淨土法門,把淨土的經典,現在還有錄音帶、錄影帶,普遍介紹給全世界的大眾,這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做這個事情,這個事情這是真實功德,你可以帶得去的呀。你做其他的,帶不去,真實功德是帶得去的。“三界系業畢竟不牽”,阿彌陀佛的願力啊,阿彌陀佛的光明神通啊!我們三界的業力力量消失了,不會再牽著我們去搞六道輪回了,畢竟不牽。所以這個現象就是“不斷煩惱得菩提分”,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了,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當生一生,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曉得,是活著去的,不是死著去的,所以這個法門叫不死的法門。為什麼呢?臨終的時候,你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沒有死,沒有斷氣呀。佛來了,歡歡喜喜地跟他去了,身體呢,不要了,丟了,這樣去的,不是死了以後再去呀。死了以後沒法子了,那個太難太難了,所以這個法門是活著走的。我們在助念、送往生的人,我想大家會有這個經驗,往生的人如果他的福報大,他走的就很清楚,沒有病苦,有福報的人啊。福報是從哪裡修的呢?就是剛才講了,“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你真做,嘴巴念不行。要真做,真做你就有大福報,你臨終的時候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一點病苦都沒有,走得自在,走得潇灑。像從前香港何東爵士的老太太,臨終往生的時候還開往生大會,把他的親戚朋友統統都請來,送他往生。開往生大會,他知道什麼時候走,他是盤腿坐著走的,讓大家看。這有大福報。那個福報差一點的人,那就有生病了。病如果重的時候,你助念,他也會跟著你念,沒有聲音了,看到他嘴唇在動。到臨走的時候,他嘴唇還在動。我們以為他是念佛,其實不是的,臨走一剎那嘴巴動,不是念佛,是他在那裡說:佛來了,我要跟他去了。想告訴大家,沒有聲音,說不出來。他見到佛了,跟佛走了,這是真正往生,所以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我們常講這個法門不老,不病,不死,真正能做得到。要專修,那個效果才非常的顯著,雜修就不行了。什麼叫雜修呢?覺明妙行菩薩講的好:念佛的人,又念佛又讀經,這個讀經是讀別的經,譬如說很多同修早課的時候又要念《金剛經》,又念《普門品》,又念《阿彌陀經》,念好多,這叫雜修,這個不是專修,他的力量分散掉了,效果就差了。所以最怕的是雜修。如果再雜世間這些名聞利養,那就更糟糕了,那個就很難有成就了。所以,世出世間法通通放下,一本經,一句佛號,那個效果就非常非常顯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佛。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我們現在發願發心,現在就不老,不病,不死,一生成佛得菩提分。現在沒斷煩惱,就得菩提分。這個菩提,就是如來果位呀。我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就向成佛的這個方向、目標上邁進了,而且決定成就。這個不可思議呀。“焉可思議”!在這個地方,我還要補充幾句。我們必須要徹底了解西方世界的功德莊嚴,認清楚佛不思議的力量,對我們究竟是有多麼大的加持,我們才能夠建立信心,才能夠專一願往。這些都在淨土三經之中,所以三經要認真去研究,要細心地去觀察、去體會,字字句句都不能放松,然後才曉得彌陀對我們的恩德有多大。前面這一條是總說,後面這十六條,從第二到十七是別說。第一個是說“量”。 2,莊嚴量功德成就 莊嚴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有很多人懷疑,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大呢?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去往生,會不會有人滿之患呢?你看,還沒有求往生,就先打妄想了,怕西方極樂世界人太多了,擠不下去了。這妄想真多,促成了很大的障礙。他不曉得,西方淨土是法性土,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的土叫法相土,法相土有生有滅,不是究竟。法性土不生不滅,廣大無有邊際。因此我們要修淨土,先要把心量放大。 彼國人天。 西方極樂世界純是菩薩,怎麼說人天呢?《無量壽經》上佛有解釋,說人天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煩惱沒斷、帶業往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煩惱還沒斷,跟他方世界的人天沒有兩樣。說他是人天,其實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那個阿惟越致菩薩,得來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的。阿彌陀佛不加持,你是人天身份,那加持把你加到阿惟越致菩薩。所以是佛力加持的,不是自己的力量從自己力量來看,人天身份。這是一個說法。第二個說法,沒有生到極樂世界以前,你是哪一道的。我們在人道,到那裡去是人天。因為有菩薩去往生的,也有阿羅漢去往生的,也有辟支佛去往生的,也有畜生道去往生的,九法界的眾生都有去往生的,所以這是講人天。 若意欲宮殿樓閣。隨心所成。人各如此。 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受用是自然的,不需要去設計,不需要去營造,這個都太麻煩了。自然成就的,心裡面想什麼樣子,它就變現什麼樣子。想大它就大,想小一點它就小。居住的房屋,這個宮殿,我們看到這兩個字就會想到皇宮寺廟那種建築,這個想法是錯誤的。諸位要知道,天親菩薩沒到中國來過,釋迦牟尼佛也沒到中國來過。中國這個建築物在印度沒有,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的道場不是像我們這種建築。所以你要曉得宮殿的本意是什麼,我們要認識清楚。所謂宮,就是私人住宅,古時候叫宮,就是私人住的地方。殿就是辦公的場所,像佛講堂,講經教學的場所,這個叫殿。像我們這個場合,這就是殿;居住的寮房,那就是宮。宮殿是這個意思。中國宮殿的形式跟印度不一樣,我們現代觀光旅游很方便,諸位去看過許許多多地方,他們的文化、他們的生活方式,幾乎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國家都不相同,居住的房屋形式都不一樣。所以這個宮殿,不能想到我們,局限在我們這個范圍,要想到佛當年在世他們居住的環境,他們教學的場所,教學的場所就稱為殿。所以這居住的環境隨心所欲,“人各如此”,每個人都是這樣的。 又十方世界眾生願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一時一日之頃算數所不能知其多少。 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人數沒有法子計算,太多太多了,真的是無量無邊。 而彼世界常若虛空。 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多人,天天有那麼多人去增加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好像沒有看到有人增加一樣。 住如此量中。志願廣大亦如虛空無有限量。 阿彌陀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統統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還是非常空曠,沒有覺得人多,沒有覺得擁擠。由此可知,心量要大。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這個量有這樣莊嚴成就呢?就是心量大,量大福大,量大智慧也大。我們要拓開心量,要能容一切人,能容一切物。 3,莊嚴性功德成就 莊嚴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這是菩薩教給我們觀察西方極樂世界十七種莊嚴的第三種,性,我們常說的性質,觀察彌陀淨土的性質。“正道大慈悲”,道若是成佛之道,那就叫正道。大慈悲的正道跟一般菩薩的正道又不相同,因為一般菩薩修行成佛要經歷很長的時間,要經歷許許多多的階段。像我們念書,是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菩薩的階級有五十一個,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階級必須要經歷的。這個地方說的大慈悲,就是不必經歷,正是像《華嚴經》上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不必經過次第,一直就超升了。所以他的時間很短,成就不可思議,這叫大慈悲。所以這句話只能應用在西方淨土。 生彼正道世界。即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 善根,佛在經上常說,有世間善根,有出世間的善根。世間善根,也就是說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個根生的,那就叫善根。世間善根有三種,叫無貪、無嗔、無癡。換句話說,把貪嗔癡斷掉,這個世間善根就生了,你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是世間善法。假如貪嗔癡要是不斷,雖然在世間作善,未必是真的善。像袁了凡居士家庭四訓裡面所說的,“善有真善,有假善,有半善,有滿善”,他是說了八種。由此可知,那善不容易啊。必須把貪嗔癡這個三毒煩惱斷掉,你修的一切大小善事都是圓滿的。這是世法的善根。出世法的善根是什麼呢?大乘法裡頭常講,精進。所以菩薩善根,唯一精進。西方世界,經上跟我們講的很清楚,生到極樂世界就證得三不退了,三不退就是出世善根。不但證三不退,而且是圓證三不退。我們特別要注意那個圓字,圓是圓滿,由此可知,圓滿的三不退,不是一般菩薩能夠得到的。通常大乘法中講,圓教八地以上,才能證得圓證三不退。你就曉得,這個地位是多麼高啊。所以西方世界成佛容易,快速,穩當,就是人人都是圓證三不退。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這才能得到“入正定聚”。什麼叫做正定聚?定就是你心裡面有決定。正定,你定的這個道路一定是成佛,將來也決定會成佛,這就叫正定。如果你定在一個法門上,你的確很認真、很用功的修學,但是這一個法門決定不能成佛,那麼這個定,在佛法裡面叫做邪定聚,不是正定的。譬如印度有一些宗教,他們的教徒非常虔誠,依照他的理論方法來修學,他們最後能夠生欲界天,色界天,或者是無色界天,真的能到那邊地方去。他的心定了,定在這個法門上。這一種定聚,在佛法裡面就叫邪定聚。為什麼呢?不能成佛。縱然生到最高的無色界天,天福享盡的時候還要輪回,還要墮落,所以那個定就不是正定。佛法裡面講的正定,就是依照這個方法理論修學,決定成佛,我們把心定在這上面。在此地這個正定,跟一般大乘正定意思又不一樣,也就是格外的深,格外來的深,是專門定在這一句名號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心就定在名號上。也許人家問,定在名號上行嗎?能成就嗎?決定能成就,而且有不可思議的成就。誰給我們作證明呢?大勢至菩薩給我們作證明,大勢至菩薩的修行就是專念佛號。你看《圓通章》裡面所說的,他一開口就說,他與五十二同倫,同倫用現代的話來講,同志呀,志同道合的五十二個人。這五十二個怎麼講法呢?是五十二個位次:十信,十個;十住,二十個;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就是五十個,再加上等覺、妙覺,妙就成佛了。這五十二個就是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用什麼方法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真正不可思議啊。他講的很清楚:“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就是不需要用第二個法門,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從初發心他就念成佛了。而且成佛比別人快,別人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我算算他們那個帳,成佛大概三劫就行了,三劫、四劫,就成佛了。人家要三大阿僧祗劫,你就想想,真的不可思議呀。所以名號功德我們要明白,這才肯認真去念。念的方法,一定要遵照大勢至菩薩的指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怎樣都攝六根呢?天親菩薩在這個地方教給我們五念法,那就能夠都攝六根。聲聲佛號裡面有禮拜,禮拜是恭敬的意思,真誠恭敬就是禮拜的意思,用恭敬心念這個佛號。稱贊,稱贊是念出聲音來。作願,念念都是求生淨土,念念都是要見阿彌陀佛。第四觀察,第五是回向。觀察就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能攝六根。如果不是這樣的念法,這個都攝六根是不容易做到的。做不到都攝六根,如果能做到淨念相繼,也決定往生。只要能做到淨念相繼,那個就很難得了。淨念,淨就是不懷疑(懷疑,心不清淨了),不夾雜。做到不懷疑、不夾雜,這個心是清淨的,這是淨念。相繼是不中斷。換句話說,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 樣去念也決定得生。所以他教給我們的方法,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就是入正定聚。 4,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莊嚴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這兩句偈,前面一句是說的事實真相,後一句是比喻。我們看西方世界的形相: 忍辱得端正。 西方世界的大眾,四土九品往生的人,相貌都相同,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這個世界,找到兩個人相貌相同的很不容易,很難找到。為什麼相貌不相同呢?你先要知道,相從哪裡來的。現在醫學上講,相貌是遺傳的,兒子總會像父母,遺傳的。這在佛法裡面講,是講不通的。佛法怎麼說呢?相是心變現出來的,這個很有道理。因此人的相貌不一樣,就是他的心不一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個話就非常有道理了。所以佛法上講,相隨心轉。你看那一般看相算命的,他也懂得一點佛法:相隨心轉。因此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相都一樣。他每個人都念阿彌陀佛,每個人都想阿彌陀佛,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相貌就很像阿彌陀佛,就這麼回事情。我們這個世間人,小孩會像父母,他想念父母,他的相貌就像父母。到長大了,他不想父母了,他相慢慢就變了,變了就不像了。諸位從這個地方去觀察,你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西方世界眾生的相,一個是大家統統念佛憶佛,一個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四十八願裡頭有,第二願第三願就是講相貌相同。那麼我們要想相貌得端正,“忍辱得端正”。這個世界相貌好的人,我們曉得,前世他修忍辱,他得的好相貌。這一世如果能更忍辱,他這個相貌愈來愈殊勝。 一得生彼無嗔忍之殊。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三毒煩惱就斷了,自自然然的斷了。為什麼自然斷呢?因為那邊沒有叫你不如意的事。一切不如意的事,不但你見不到,你接觸不到,聽都聽不到。你所接觸到的,都叫你很開心,都叫你很歡喜。所以法喜充滿,嗔恚心沒有了,忍辱波羅蜜當然就圓滿了,它自然圓滿了。 人天色像平等妙絕。 這個是事實,我們無法想象。世間這個佛的相,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我們沒有見過真正的佛相。歷代所造的佛像,世尊給後人指示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要把這三十二相要塑造出來。那麼大家就依這個標准來做。所以究竟佛的相貌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看雕的佛像,畫的佛像,每一尊都不一樣。到底佛長的是什麼樣子?其實佛沒有相,沒有一定的相。佛的相是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喜歡那個佛相是什麼,佛就現那個相給你看,所以佛沒有一定的相。所以我們中國人造的佛像就像中國人,你看日本人造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西藏的佛像一看那就是喇嘛,一看就看出來了。那個泰國的佛像,釋迦牟尼佛佛像,你看那個下巴尖尖的,跟泰國人一樣。這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覺得哪個相很喜歡,很莊嚴,他就現什麼樣的相。那個真實的色相之殊勝、之美好,我們無法想象。 淨光之力也。 這個相是阿彌陀佛清淨光明加持之下顯示出來的,西方世界每一個人的色相都跟阿彌陀佛一樣。 光非心行 相是心變的,佛的光不是我們的心,不是我們的行為, 而為心行之事。 他能夠加持大家,把相貌變得那麼殊勝美好,這不可思議。所以這比喻裡面講,“如鏡日月輪”,日月都放光,鏡也有光明。 5,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觀察西方世界種種的事物, 百千種寶隨心稱意無不具足。 世間所有一切受用的物質,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一切有情眾生福報裡面變現出來的。這個時代資源非常豐富,是這一個時代的有情眾生他的福報大。如果說這個時代一切物質非常貧乏,就是這個地區的有情眾生沒福。福報是我們過去生中所修的,修福這才能享福。享福如果不知道再修福,這個福報享盡了,就沒有了。這一些事實,我想同修們稍微留意一點,就在眼前,你就會看的很清楚。我們看到許多發大財的人,到晚年的時候破產了,貧窮潦倒,這就是說明他的福報一生當中都保不住。所以諸位要知道,人這個發達,我們中國古人講,這個財運最好在晚年,晚年大概能保得住。如果財運是在年輕的時候,年輕的時候發了財,胡作妄為,不知道積善修德的話,到晚年就沒有了。他過去生中所修積的福報,幾年就用光了,就花完了,那個很可惜。能夠保持到兩代到三代的,就很少很少。這個不但現前我們看得很清楚,從歷史上能夠保持三代的也不多。能夠保持長遠,必須知道修善知道積德,才能夠保持長遠。西方世界一切的受用不是我們修的福德,修的福德是會享用得盡的,西方世界是稱性的福報,就是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顯示出來。這是用之不盡的。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西方極樂世界是這個狀況,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自然的。所以“百千種寶”,這個百千是形容,實際上那個數量是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的。“隨心稱意無不具足”,盡虛空遍法界,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的,它都有,它都具足。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有的它統統都有,諸佛剎土裡沒有的它也都有。這是心性圓滿的流露,你能夠得到自在的受用。所以西方世界,生到那裡,貪心就沒有了。我們這個地方物質太稀有了,所以黃金看得很寶貴。西方極樂世界你要不要黃金?不要了。為什麼呢?鋪馬路的呀。你們想想我們這個地方鋪馬路的水泥,那個柏油,你會拿到家裡去藏起來嗎?那不會啊。西方世界黃金是鋪馬路的,那個什麼金剛鑽,寶鑽是干什麼的?建築材料,蓋房子用的,你要它干什麼?所以到那個地方,貪心自自然然沒有了。為什麼呢?太多太多了,所以斷貪嗔癡。到西方世界,到達那裡,確實這個念頭都不會再有了。 若欲令無倏焉化沒。 你看到這個太多了,太多就討厭了,不想再看到它了,這一不想看,它全沒有了。你想看它,它都出現了,隨心所欲。 心得自在有逾神通。 逾是超過,心得自在,超過神通。說的這些事,都是綜合淨土三經裡面的事實,天親菩薩提醒我們要記住,不要忘記,我們才曉得西方世界好。人家說,西方世界好,好在什麼地方呀?你一條一條能講得出來,至少我們能講出這十七條,他才知道是真好,這不是假好。這能說得出來呀。 6,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莊嚴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故 這個曜是照曜,西方世界的妙色是指佛光光明,叫“無垢光”。垢是污染,西方世界的佛光是清淨光明,沒有絲毫污染。 其光曜事則映徹表裡。 我們這個世間日月燈光,只能照到色相的表面,沒有辦法透過。在從前我們讀這樣的文很難懂,現在科學發達了,我們很容易接受了,知道的確有許多光線可以能夠透過物體。譬如我們在醫院裡面最常見到的X光,X光照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是透明的,它能夠透過。於是我們知道,這個空間光的確也是無量無邊,我們的肉眼現在這個作用不大,無量無邊的這些光線裡面,我們只能夠見到一定的波度,我們稱光波。比這個光波長的我們見不到,比光波短的也見不到,只能見到非常窄小的這一點點光明,我們今天講的日月燈光。如果有一天我們這個眼光開了,各種光波我們統統都能夠見到了,這個世界就變了,這個世界決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為什麼呢?肉眼看不到的東西,你統統都看到了。看到什麼?六道輪回、十法界的現象你就看清楚了,就擺在面前。這是說光有許多度數不相同,這光波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眼根跟我們不一樣,他是各種光波都能看得見,所以這光照一切事物都是透明的,“映徹表裡”。 其光曜心 這個是最重要的了。前面那個,說實在話,那個不是重要的,這個後面這一句最重要的。 則終盡無明。 它能夠幫助你破無明。這個斷無明,很難很難吶。無明斷了,就成佛了。 光為佛事。焉可思議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以光明來加持這些眾生,令這些眾生斷煩惱,開智慧,破無明,成佛道。所以大家要是喜歡聽經,到西方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如果不喜歡聽經,覺得聽經很麻煩、很羅嗦,不喜歡聽經,就接受佛光照曜你,一樣很快,你的煩惱無明斷掉了,智慧佛道成就了。沐浴在佛光之中,這是有這樣殊勝不可思議的成就。所以這個妙色是講的佛光。 7,莊嚴觸功德成就 莊嚴觸功德成就者。 觸也是一種享受,觸受。 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 觸樂應著 著是著相,貪著。世間人貪著的時候,譬如眼貪色、耳貪聲,他接觸他就起貪心。 而此增道。 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寶性功德草”,接觸之後它能夠增長你的道心, 事同愛作。何可思議。 這個何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 有菩薩字愛作。 菩薩裡面有愛作菩薩,從表面上看他跟我們世間人這個貪愛沒有兩樣,在形相上來講是一樣的。 形容端正生人染著。 人家見了他的時候,產生歡喜心,貪染之心。但是這是菩薩,染著世間法會墮三惡道,染著菩薩法 或生天上或發菩提心 那就不一樣了,菩薩會讓你開智慧,這就是菩薩法裡頭常說的,“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他後面有這一句。如果沒有這一句,那就變成世間法了。世間的貪愛,這是生死的根本,輪回的業因。他末後令入佛智,幫助你發菩提心。這是講世間,這個菩薩在世間接引眾生,用愛作這個手段,用這個比喻。可是西方世界這個觸受,是寶性功德草。大概到西方世界的這些人,跟我們都差不多,我們這些眾生都喜歡樹木花草,所以西方世界的寶樹很多,又高又大。我們很喜歡草坪,西方世界的草坪特別優美,草非常的柔軟,叫寶性功德草。在草坪上面你接觸到的時候,你就非常快樂。這個快樂超過“迦旃鄰陀”。迦旃鄰陀是印度話,是印度一種細軟的草,也是很叫人生歡喜心的,佛在此地用它作比喻:你那個快樂決定超過這個迦旃鄰陀。這是舉一個例子,其實在西方極樂世界所接觸的,就是六根接觸的境界,太多太多了,這個接觸之樂也是不可思議的。 8,莊嚴三種功德成就 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有三種事應知。何等三種。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 此三種所以並言者。以同類故也。 我們常講四大:地、水、火、風。《楞嚴經》裡面跟我們講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在七大裡面,這個水、地、虛空它是同一個性質,所以把它合起來講。 莊嚴水功德成就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寶華千萬種。 這個寶華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除了七寶池裡面的蓮華之外,所有的樹木都有華果,所以品種無量無邊,數量無量無邊。大家念《無量壽經》都念的很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人能夠說得出來西方世界這些樹木花草有多少種類、有多少數量,沒有人能夠說得出來,確確實實無量無邊。 彌覆池流泉。 從這一句,這就是指的七寶池裡面的蓮華,以及寶池四周的花草樹木。 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你看這兩句形容得多麼的優美。微風吹動的時候,你看到的華,看到的樹葉,因為所有的樹木花草都是無量珍寶所成的,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植物有木本的、有草本的,西方世界沒有草木,都是珍寶。寶樹寶草,寶性功德草,都是珍寶成就的。這個草木沒有,西方世界找不到,因為是寶,所以寶都放光。我們這個世間也有寶,那個寶很差,很劣。實在講,在西方世界,那個不能稱為是寶,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譬如黃金,有真金有假金,我們這個世間的黃金跟極樂世界的金一比較,我們這是假的,它是真的。它放光,我們這個不放光。沒有光明,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統統放光。那麼微風一吹動,那個光就交錯了,顯示得非常之美。 經言。彼諸菩薩及聲聞若入寶池。 西方世界的人要到七寶池裡面去洗個澡,我們今天講游泳,到七寶池裡面去游泳, 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濯身。欲令還復水辄還復。 這幾句是講這個水隨心所欲的形象。你到七寶池裡頭,你覺得這個水太深了,它就淺了。你想這個水到膝蓋,水剛剛好到膝蓋。要想水到頸部的時候,水就到頸部,隨心所欲。要想這個水從上面灌下來,那水自然就上去了,這灌下來像我們淋浴一樣,沒有一樣不是隨心所欲的。這是講水的形象,再看它的溫暖, 調和冷暖自然隨意。 我想這水熱一點,它就會熱一點。想涼一點,它就涼一點,它能夠隨人的意思。 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 西方世界的水質跟我們這裡不一樣,開神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開悟,你在這個水裡面游泳、沐浴會開悟。悅體是身體感覺得非常舒服,非常的舒適。我們這個世間人游泳,大概悅體有幾分,開悟是沒指望,開悟不行啊。西方世界沐浴會開悟,“蕩除心垢”,它能把你心裡面的煩惱習氣也能夠洗掉。“清明澄潔淨若無形”,這兩句是形容水質,跟我們這個地方的水質不一樣。 寶沙映徹無深不照。 這是講池底。我們這個地方池底泥沙,西方世界,我們在經上讀過,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七寶池的池底是金沙布地,所以它放光,池底也有光明往上面照,“無深不照”。 微瀾回流轉相灌注。 這個水它不是死水,它在那裡流動。流的速度不快,所以看起來非常之美,叫“微瀾回流”,這個池的水注到那個池,那個池的水注到這個池,它是循環的,在流轉。 安祥徐逝不遲不疾。 它這個水的流動速度,你所觀察的是恰恰好,也不太快,也不太慢。 波揚無量自然妙聲。 因為它有波,有波它就有音聲,水流的,它就有音聲。 隨其所應莫不聞者。 它這個音聲說法。西方世界六塵說法,風、樹都會說法,流水也會說法。 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 這個佛法僧三寶,就代表圓滿的佛法。不但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乃至十方一切諸佛所說之法,在極樂世界沒有不具足的。想聽什麼法,無論是在樹下,或在水邊,都能夠聽到。這個是阿彌陀佛真實的慈悲。因為在習慣上,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一定規規矩矩坐在那裡,這表示恭敬,不能隨便,不可以放逸。如果在樹下、水邊聽法,可以躺著聽,可以慢慢欣賞,可以放逸,不要那麼規矩。你看佛對一切眾生想的多周到,讓你隨心所欲,聞法成就。 或聞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聞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 這個幾句把佛法裡面顯教、密教,我們有說宗門教下,也就是各宗各派,無所不包。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無論想修學哪一個法門,都很容易成就。不像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現在這個世間,說老老實實的話,除了這個老實念佛一門之外,學其他的都很難成就。說實實在在的話,學教,你不能大開圓解;學禅,不但說不能開悟,恐怕得定都不可能,得禅定都得不到啊;學密,你念那個咒不相應。這是從前我做學生的時候李老師告訴我,李炳南老居士,他在抗戰那個時候,他住在四川,跟西藏、青海的這些喇嘛活佛學密,他告訴我,他學了有兩百多種法,沒有一個靈,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相應的。他就給我們同學們大家說,他舉出一個例子,他學過隱身,這個咒一念,人家就看不見他了。他念,念出來之後他問我們,看見嗎?我們都看見他了,這不靈啊。所以不容易啊。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可靠,其他的法門的確很不容易修,很難成就。可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了,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都容易成就。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西方世界六塵說法,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換句話說,統統是阿彌陀佛在說法。 如是等聲稱其所聞 這個稱其所聞是什麼?就是你想聽什麼就聽到什麼。 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 這個隨順底下一共有三句,這是講聞法所得的真實利益。你得清淨,得離欲(這個離欲就是貪嗔癡慢這些煩惱決定不會起現行),寂滅真實,這個是佛菩薩所證的。 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 這是聲聞、緣覺、諸大菩薩所修的種種功德,你也能夠在聞法當中得到。 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 通是通達,慧是慧解,我們常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 你看這三種裡面,水就有這種殊勝的利益,這種殊勝的功德。 莊嚴地功德成就 莊嚴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 這是講地面上的,我們今天講的地上物,那個功德也是不可思議。宮殿樓閣是居住集會的場所,那也是眾寶所成。無論是房捨與房捨之間,樹木與樹木之間,經上講的詳細,寶樹上面都敷著有羅網,網中都有寶鈴,風吹到的時候會響。不但美觀,而且能夠現十方的境界。譬如我們在極樂世界想看看地球上我們認識的這些老朋友的狀況,那個地方形相就顯示出來,像我們看電視一樣,就看到了,就能夠在這裡顯現出來。十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都能夠現相。我們現在看電視是平面的,西方世界現的相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跟真實的狀況無二無別,這個要知道。所以實實在在說,我們對於家鄉很留戀,對於親人很留戀,不能常住,不能常常在一起,總有個生離死別。死了之後,每一個人依自己的業力去輪回了,再也不見面了,再也遇不到了。所以你心裡想得長相聚,那是幻想,是夢想,不是事實啊。唯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妄想都變成事實了。為什麼呢?我們家親眷屬,無論他在哪一道,我都看得到他。你能夠看得到他,你就會照顧到他,他在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樣的幫忙,你自然會援手。這是真實的呀。不生到西方世界,你就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智慧。 隨心稱意莊嚴具足。如淨明鏡。 這是比喻,好像很干淨的明鏡,能夠照外面的境界,這個境界相都可以現在這個鏡子裡面。西方世界的宮殿、樓閣、樹木,就像明鏡一樣,十方世界的景象都顯現在其中。底下講, 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 統統現在那裡,都看得很清楚。所以佛經裡頭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佛菩薩真正的慈悲。什麼時候你對這個法門能夠相信,能夠接受,佛菩薩一定示現,來幫助你,來指引你,一個人都不會放棄。如果很多人的因緣成熟了,那麼佛就會應化到世間來,跟大家有一個長時期的相處,教化大眾。一個人成熟了,則是化身來點醒你。像從前周幫道的夫人,我想很多同修都知道,周老師從前就是在台中農學院的教授,以後農學院改成中興大學了,早年的時候叫農學院,他在那裡擔任教授。他的太太在南京的時候,那個時候抗戰勝利之後住在南京,地藏菩薩化身到他家裡去化緣。他那個時候沒有學佛,也沒有給他,地藏菩薩就走了。走了以後,他忽然感覺到,這個和尚來化緣,他怎麼進來的?因為在南京他住的那個房子很大,院子很大,外面是圍牆,大門再經過二門、三門才到裡面。三道門,門都關起來都沒有開,這和尚怎麼進來的?走了之後,門也沒有開,這和尚不見了,所以感到非常詫異,始終解不開這個問題。以後到台灣來,學佛了,遇到李老師,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說,你遇到這個和尚,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所以他才忏悔,菩薩跟他化五斤香油沒給他。這是什麼?這是一個人的緣成熟了,所以佛菩薩用化身度一個人。化身忽然有,忽然就沒有了,用的化身。這些都是真正的事實。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這是講空中莊嚴,空中是羅網。羅網在台灣我沒有見過,台灣雖然寺廟很多,我沒有見過羅網。但是日本有,諸位如果要是到日本去觀光旅游,你細心觀察,日本有那個大的寺廟,古時候所建築的,你看那個梁柱上有羅網,羅網是用銅絲編的,它的作用就是保護這個建築物。因為梁柱都是高度的藝術品,雕梁畫棟,怕鳥雀去做窩,所以外面用羅網把它包住,保護起來。在中國,過去宮殿裡面有羅網,日本是從中國學過去的。 經言。無量寶網彌覆佛土。 西方極樂世界,凡是有樹的地方,樹的頂上都是用羅網蓋覆住,這個是莊嚴,是美觀。 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耀盡極嚴麗。 到這個地方,這是把羅網的形狀、色相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去思惟,去想象它的美。 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 這個德風不是暴風,不是飓風,也不是台風,那些風都很可怕,我們都不喜歡。這個德風就是我們中國人從前講的春風,和風,人人歡喜。“徐起微動”,這風吹起時非常之平和,風吹在羅網上,羅網當中有這個鈴铛,吹的時候就像我們現在講的風鈴一樣,尤其這個樹葉華果,都是無量珍寶所成的,所以它樹葉跟樹葉碰到,會像風鈴的音聲, 演發無量微妙法音。 所以這風一吹,就像奏交響樂一樣,而且是非常有節拍的。不像我們這兒一般風吹的,固然是有聲音,聲音也相當美,沒有辦法啟發人的心性。西方世界那個風也是阿彌陀佛變化出來的,風裡面所有一切聲音也是阿彌陀佛在那裡變化所作的,都是他一個人在那兒玩的,讓我們來欣賞。像一個保姆帶小孩一樣,都是他造的。所以西方世界所有種種莊嚴,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顯露,也就是在那個地方實現的。 流布萬種溫雅德香。 西方之寶,不但放光而且放香,樣樣東西都放香。所以《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講的“香光莊嚴”,因此我們念佛的人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也叫入香光室。所以道場名稱要用一個“香光”,那一定是修淨土的。 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 人有聞到這個香,接觸到這個光明,聽到發音,“塵勞”是煩惱,“垢習”是一切污染、一切習氣,自然不起。所以西方世界成就快速,成就穩當,得利於這外緣太好了,外緣太殊勝了。這些外緣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 風觸其身皆得快樂。 法喜充滿。 9,莊嚴雨功德成就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 這個雨字要讀破音,念[玉],不能念[宇],當動詞,就是落下來,西方世界空中落下來的這個莊嚴,是這個意思。 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薰故 這個地方香在此地我們看到了,這個華,天華,天上的華往下面落,還有衣。這個衣是什麼呢?我們看到這個字,大概是衣服,噢,天上掉下來好多衣服。那個不好看,那個衣服長的、短的,大的、小的,不怎麼好看。所以此地這個衣,要曉得這是三千年前古印度那個時候的衣,跟我們現在的衣不一樣。現在印度人穿的衣,到新加坡就看到了。新加坡街道上不少印度人,印度人穿的衣是一塊布,圍到身上,這一塊布一打開,就像一面旗幟一樣。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經上這個衣,就是旗幟。旗幟在空中飄揚,這是很美的。不像我們這個衣服有袖子,印度的衣服沒有袖子,不是我們這個衣。我們這個衣掛起來很難看,旗幟掛起來就很好看。所以這個衣就是一塊布,方方正正的一塊布,是這個意思。 經言。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 這個風吹過之後,這個樹木華被風吹下來了,隨著華的顏色、隨著華的大小落在地面上,自自然然就拼成圖案了,就像一個地毯一樣,非常之美。它不要人工去排列,它自自然然就組合,組合成非常美的地毯。 柔軟光澤馨香芬烈。 這個華毯,因為華是寶質,它放光,柔軟,又有香氣。 足履其上陷下四寸。 這就說明這個華它有彈性,我們這個足踩下去,它會陷下去。起來呢,它又會恢復原狀。它有彈性。 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辄開裂以次化沒。 我們不喜歡這個地毯,這個地毯就沒有了,地面上干干淨淨, 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 這就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六時,在一定的時候它這個景觀就出現了。所以西方世界沒有年月日時,西方世界的人用不著記年月日時,這個大家在大經上看到的。人也沒有名字,你居住的地方也沒有門牌號碼,通通都沒有,這些事情都是麻煩事情。世間的人分別執著,於是又有人想了,人都沒有名字,張三李四誰認識呢?相貌都一樣,那怎麼辦呢?最怕的是我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大家長的一樣,到底哪個是阿彌陀佛?好在西方世界的人個個都有他心通,都有神通,都認得清清楚楚,決定不會認錯。你要找你一個同參道友,雖然沒有門牌號碼,心裡一念,你們就在一起了。你看這個多自在呀,只要起心動念就行了,他自然就到一起來了。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 這是說寶池裡面的蓮華。《彌陀經》上講四種顏色,那是表法的,實際上是無量種色。這個四色一混合那個色彩就無量無邊了,是這個意思,代表無量無邊的色彩。什麼樣的顏色,它就放什麼樣的光,光跟色一定是相應的。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 這是說光中所化的佛, 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光中化佛,佛為眾生說法。諸位想想,說什麼法呢?就是說念佛的法門,說淨土三經,求生極樂世界之法。這個法是最微妙法,沒有比這個更微妙了。 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所以這個佛的數量,真的是無量無邊。我們在贊佛偈裡面念到的光中化佛,就是指的這一段。光中化佛無數億,這些佛在十方世界普度眾生,為眾生說法,接引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是“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這個正道就是往生淨土的大道。 10,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莊嚴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暗冥故 這個地方所說的光明,是指西方世界所有一切的物相都放光明。 彼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 這是說明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出來的。十方往生的這一些大眾們是以清淨的念力,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信願持名,以這樣的功德莊嚴西方淨土,這個世界是這麼來的,所以沒有一物不放光。 觸之者無明黑暗終必消除。 西方世界是個光明世界,因為他人也放光,所有一切物質都放光,無需要日月燈明,不需要這個,所以說光明世界,也沒有夜晚。我們這個世界有白天有夜晚,西方世界沒有,沒有夜晚。所以這個光的作用不是對黑暗,這個作用是對一切眾生的無明煩惱。接觸這個光明,無明煩惱在不知不覺當中漸漸就消除了。 光明非慧 斷煩惱、破無明是要智慧,依報的光明不是智慧, 能為慧用。 但是有智慧的作用,就是能斷煩惱, 焉可思議 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如果要是追究它的原因,前面說過了,是“從如來智慧報起”。這個如來是指的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智慧變現出這樣的境界。所以它的作用跟一般光明不一樣。 11,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這是音聲,西方世界六塵說法,音聲之妙也不可思議。梵是清淨的意思,能令一切眾生聽到這個音聲,他不生煩惱,不能染著,而得身心清淨。這種音稱之為梵音。 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則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 這是舉一個例子。這個六塵說法,那個殊勝莊嚴就不必說了,單單舉一個最普通的例子,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名稱,如果有人聽說西方極樂世界他就發願求生,你看沒有念阿彌陀佛,只聽到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他就想發願到那個地方去,也能得生。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何況執持名號呢!每一天念阿彌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是講的梵音裡面最普通的,是一般人感覺得微不足道,它也有這樣的殊勝功德。那麼西方世界種種說法的莊嚴,那就不必說了。 12,莊嚴主功德成就 莊嚴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這個地方的主,跟底下講的眷屬,都是說的依報,不是說的正報。正報在下面有兩段,特別來介紹,此地說的是依報。依報不是說阿彌陀佛本人,而是說阿彌陀佛莊嚴佛土的功德,所以主功德成就。 彼安樂淨土為正覺阿彌陀善力住持。 這個世界它能夠存在,能夠永遠存在,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持它?我們曉得,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這一個世界也是佛的願力,如果不是佛的願力,這個世界就不成為世界了。有佛的願力,再加上一切眾生的業力,這兩種力量,使這個世界能夠繼續存在。西方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為主,十方世界往生的念力為助,所以他的世界比我們清淨,比我們莊嚴。這是正覺阿彌陀,正覺就是佛,正覺阿彌陀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的善力住持。這個善力,就是四十八願他的善願之力。 若人一生安樂淨土。後時意願生三界教化眾生。隨願得生。 如果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的慈悲心很重,常常會想到娑婆世界許許多多受苦的眾生,想到這個地方心裡就不忍了,總希望回來教化眾生,希望回來度脫這些眾生,你能不能滿願呢?能,隨願得生,你隨時可以到娑婆世界來。實實在在說,你到娑婆世界來,並不是你已經離開極樂世界了。你沒有離開極樂世界,人到娑婆世界來了。怎麼來的呢?化身來的。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個地方就有這個能力,就像佛祖一樣,千百億化身,到那個地方就有這個能力。所以不僅是一個地方,什麼地方都可以化身去。這一種能力、智慧、神通、道力,都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的。 雖生三界雜生水火中。無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 你雖然又回到這個三界六道輪回來了,在這個六道輪回裡面一定是跟眾生示現同樣的身份,這才能度脫眾生。要教化人,佛菩薩要現人身,才能教化人。如果要教化畜生,他要現畜生身,才能度畜生。人跟畜生講經說法講不通的,一定要現畜生身。如果去度餓鬼,那要現餓鬼身。我們台灣佛事很多,你看放焰口,放焰口的時候,焰口台對面用紙做一個焦面大士,這個諸位知道,鬼王焦面大士在焰口台的對面,青面獠牙,那個形狀很可怕,那是什麼人呢?那是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現的鬼身度化眾生。所以諸佛菩薩在哪一道就現哪一道的身,一定要現同類身,才能度脫眾生。那麼他入了六道了,他會不會在六道裡面受這些苦難呢?給諸位說,不會,不會受苦。他那個受苦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受苦。真的受苦,那他就退轉了。他沒有退轉,他是在表演,是在演戲給我們看,其實他心清淨,心平等。所以無上菩提種子他不會退轉的。 何以故。以經正覺阿彌陀善住持故 這就是法王善主持。法王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保佑他,雖然他還沒有證得無上菩提,他能夠跟大菩薩一樣,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化現什麼樣的身份,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這是彌陀善住持的力量,這個就是莊嚴主功德成就。 13,莊嚴眷屬功德成就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凡是雜生世界 除了西方世界之外,可以說十方諸佛剎土都是雜生世界。為什麼呢?他這個世界有十法界,有六道。有十法界有六道,就是雜生,簡別跟西方世界不同。西方世界沒有雜生,無論哪一類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普賢菩薩。這個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得非常清楚,都是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統統是普賢菩薩。這是菩薩裡面最殊勝的。 若胎若卵若濕若化。 這是指出一般世界一切眾生的生態,總不出這四大類。有胎生的、卵生的、濕生的、化生的四大類。 眷屬若干。苦樂萬品。 眷屬也多,那個苦樂就更多了。隨他所造的業,他要受這個果報。造的善業,那就得樂的果報;造作惡業,就得苦報,所以苦樂萬品。品是品類,種類很復雜。 以雜業故。 這是說明他的因。為什麼果報這麼復雜呢?造的業復雜,不但每個人各各不同,造作的業各各不同,很雜,就是自己一個人,我們在一生當中,在無量生中,生生世世造的業也非常非常復雜。所以我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無論是物質享受、精神享受,也是苦樂萬品。所以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就不能不謹慎。 彼安樂國土 我們再看看西方極樂世界,跟十方世界這個雜生世界不一樣。 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 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四土九品,包括邊地,統統都是蓮華化生。蓮華是從哪裡來的呢?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的,這個蓮華的種子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出來的,所以正覺淨華是這樣化生的。 同一念佛無別道故。 等覺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怎麼去的呢?信願念佛,他有信心,有願,他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樣去往生的。文殊、普賢都是這樣往生的。下至地獄眾生,他怎麼往生的?也是信、願,念阿彌陀佛往生的。“無別道故”啊,一個方法啊。這叫因同。因同,到西方極樂世界果也同。所以我們凡夫生到西方世界,跟文殊師利菩薩,跟普賢菩薩、彌勒菩薩,我們都是平起平坐,都稱兄道弟,師兄弟呀,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跟在此地不一樣,此地菩薩是高高在上,我們是低低在下,差太多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平起平坐了,就沒有高下了。你要問為什麼?我們修的因相同,所以果報相同。 遠通夫四海之內皆為兄弟也。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所以說是無量無邊的同參道友,師兄弟。這個是眷屬。 14,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禅三昧為食故 西方世界這個受用,不僅僅包括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也包括在其中。在我們這個世界,這個飲食實在說,不是一個好事情,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世間人貪圖美味,《無量壽經》三十五品裡面講的很清楚,貪圖美味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生天沒份。不能生天,怎麼辦呢?下面去,到地下去。餓鬼,地獄,畜生,果報在這裡。一般人有一個很大的錯誤觀念,如果不是很好的飲食,好像對自己身體健康就有妨礙。殊不知,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尤其吃東西要挑揀,每一餐都要換口味,造業啊!真的身體健康嗎?不見得,得奇奇怪怪的病,得短命果報的,多得很吶。為什麼不仔細看清楚呢?牛羊吃青草,天天吃青草,從來它也沒覺得吃厭倦過,身體健康。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最健康的飲食,就是最簡單的飲食。這是真的健康的。而且飲食只是能量的補充,身體是一部機器,它要運動,運動要有能量推動它。汽車會走,要加油,不加油它就走不動了。我們的飲食是能量的補充,那個能量消耗到哪裡去了,我們也要清楚。我三十年前在台中,跟李老師在一起,李老師一天吃一餐。他從三十幾歲學佛,就開始吃一餐,一直保持著。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我也學他,一天也吃一餐。我到第八個月才告訴他,我說老師啊,我吃一餐,吃了八個月了。他嚇了一跳,啊,吃八個月了,他說怎麼樣,身體覺得怎麼樣?我說很好啊,沒有什麼奇怪的樣子。他把桌子一拍,好,你永遠就這樣下去,飲食簡單,生活簡單,不求人。我們生活費用很少,不求人吶。可是我一天吃一餐,比他吃的多。他那個時候,一天只要兩塊錢,我一天一定要吃三塊錢,我吃的量比他多。所以學他那個樣子,就學不來了,就沒有法子。他的功夫比我高啊。在這個地方,我發現一個道理。我跟李老師報告,我說我發現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所以人打妄想不得了,那個消耗量就太大了。如果人要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他工作量再大,消耗還是很少。李老師的工作量很大,消耗還是很少。每天要開會應付客人,還要上課,還要講經,還要教學,還要給人看病,他的工作量很大,但是他的飲食很少。所以我們從這裡證實,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在妄想上。因此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裡面日中一食,夠了。出家人煩惱輕、妄想少,一餐足夠了。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七天吃一餐,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所以七天補充一點他就夠了。辟支佛定功就更高了,半個月出來托一次缽,吃一餐。緣覺,也叫獨覺,半個月吃一餐。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健康的飲食簡單,所以我們吃素的人,青菜豆腐足夠了,生活簡單健康。你看都市的人都講求營養,可是病很多,痛苦很多,壽命不長。中國大陸鄉下人,沒得吃也沒好的穿,生活苦得不得了,可是個個長壽,壽命都很長,都很健康。所以外國許多學者到中國大陸調查,調查到底是什麼原因。檢查他們吃的東西,在一般人講,簡直都沒有營養,但是人家健康長壽。可惜那個外國檢查的人沒有學佛,學佛他就知道了,他就明白了。西方極樂世界,飲食不要了,不需要這個東西了。怎樣維持生命呢?“禅悅為食”。喔,這個東西高明了,永遠不會枯竭的。禅悅,法喜充滿吶。我們中國俗話也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一遇到歡喜的事情,精神都來了。那是什麼?那就是最豐富的養分。西方世界每一個人法喜充滿,禅悅,禅裡面喜悅,這是法味,這個東西滋養身體。所以他這個身體是金剛不壞身。我們這個世間高等的凡夫,色界天、無色界天,也不需要飲食。這個欲界裡面,五欲,財色名食睡,食就是飲食,睡是睡眠。這五樣東西,色界天人都沒有,他都不需要了。色界天人不需要睡眠,他永遠不會疲倦。他不需要飲食,他也不需要財物,他什麼都不需要。可惜的就是他不能維持長久。不像西方世界,西方世界這個境界是永久的,是無量壽。色界跟無色界天人都有壽命,不是永遠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於飲食就不會貪著了,而生活愈簡單、愈容易,也節省時間,也節省精力,使我們的心能常住在道上,這樣就好。 不食而資命。蓋所資有以也。 不需要飲食能夠維持生命,這當然有他的道理在。這底下一句就是,“蓋所資有以”, 就是他一定有個道理在。什麼道理呢? 豈不是如來滿本願乎。乘佛願為我命。焉可思議 西方世界,佛為我們說法,六塵說法,佛法就是最好的營養。何況佛的本願功德,所顯示的依正莊嚴,使我們得到金剛不壞身,真實的無量壽。 15,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這就是顯示極樂世界, 經言。身為苦器心為惱端。 這是佛說的,佛教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老子也有相同的感觸。老子說,“吾有大患”,我有很大的憂患,什麼呢?“為吾有身”。因為我有這個身體,這是最大的憂患。跟這個意思是相同的。你有身,就苦了。身要吃要穿,要小心翼翼去照顧它。受了一點風寒就感冒了,就吃苦了。所以對這個身,常常那個心要關心這個身體,時時刻刻要照顧它,苦事啊,這是個“苦器”。何況這個身還要造業,那更可怕了。“心為惱端”,惱是煩惱,憂慮煩惱。因為你有心,你沒有心那你憂慮煩惱就沒有了。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是妄心。真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煩惱,妄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個妄心叫生滅心,這是煩惱的根源。這個端就是端源,根源。 而彼有身有心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身,他也有心,身心都具足。 而受樂無間。安可思議 西方世界的人有身有心,身也受樂,心也受樂,他那個受樂沒有間斷的,不像我們這裡是憂悲苦惱無有間斷,苦無間斷。那個地方是沒有苦,樂無間斷。為什麼他受樂?前面十四條都講的很清楚了,這個總共十七條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一般的狀況,所以這個世界叫極樂,沒有苦的緣。換一句話說,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絕對不會讓你生起憂悲苦惱的念頭。這念頭生不起來,所以他就樂了。 16,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 這個大義就是大乘之義。 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 這一段在上卷偈頌裡面,昙鸾菩薩的注解說得詳細,這個地方省略掉了。把前面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的圓滿。主要是解釋平等,沒有譏嫌之名。女人及根缺、二乘,這個都是譏嫌之名,不是真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為什麼說他是女人呢?就是說這個比較軟弱,沒有丈夫氣概,笑話人像個女人,這是譏嫌之名。其實呢,他不是。這個根缺也是的,他明明有眼睛,可是你雖然有眼睛,你看事看不清楚,人家就講,你眼睛瞎啦?你沒有看清楚啊。這叫譏嫌之名,是這個意思。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有女人、有根缺、有這個二乘種,所以這是屬於譏嫌之名。這個解釋,使我們對於經典裡面所說的意思完全明了了,對真相完全明了了。 淨土果報平等一相。而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 這個三三之品,就是九品。本來是九品,九品往生,沒錯的。可是那個九品的相,你看不出來。 今無一二之殊。焉可思議 這個就是大乘最殊勝的義理,在西方極樂世界顯現出來了,西方世界變成事實了。這個裡面怕大家有疑惑,不能不多說幾句。如果就自分上來說,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本分這個能力來講,四土三輩九品這個界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如同像我們這個世間人,每個人所造的業,善業、惡業,我們的果報決定不平等。在這個社會,我們地位不平等,我們生活的果報不平等。有人富有,有人貧窮。這個什麼原因呢?是業力不平等。所以說是善業的得善果,惡業的得惡報。財富也不例外,財富這個果報從哪裡來的呢?是我們過去生中財布施,你修的這個因。你過去修的這個因多,這一生你得的果就多,你得的財富就多。你過去修的少,你這一生得到的就少。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縱然貧窮,我們也不會怨天尤人。我過去生中沒修嘛,他修了嘛,他修他得,這是應該的。我沒修,怎麼會得到?不可能嘛。所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一定要修啊。這個叫自分果報不相同。可是假如你這個地方有一個大慈善家,有大福報的人,你居住在這個地方,他造了許許多多房子,統統都一樣的,非常豪華,你來了都送給你住,那麼你這個生活好像顯得平等啊。這個平等從哪裡來的?是別人送給你的,不是你自己的力量。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如此,我們自分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佛統統布施給你,住的一樣,穿的一樣,吃的一樣,樣樣都一樣,連相貌都一樣,這是阿彌陀佛布施給你的。所以這個平等法界是這麼來的,不是你自己能力,不是你自己修得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給你的。就像我們世間大富長者家裡兒子,兒子到他家裡去投生,作他的兒子,那兒子沒有能力,為什麼也住那麼豪華的房屋,出門也有高級轎車呢?那是他爸爸的,不是他的,是他爸爸那個福報,他在那裡享受,這麼個道理。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說實在話,我們業障很重,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變成阿彌陀佛的兒子,這爸爸有福報,統統享他的福,享現成的,不要修,享現成的,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一點差別都沒有。到西方世界,一切的受用跟阿彌陀佛相同平等的,所以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難信之法。不但我們一般人不相信,多少菩薩、聲聞、緣覺,你跟他講他都搖頭:沒這個道理,沒聽說過,不曉得是阿彌陀佛的福報加持給大家的。 17,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者。 這就是佛家常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一句話也是真的,那麼你求,求不到。有很多人求,求沒有感應。那是什麼原因呢?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有求必應,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看求成佛,求往生,都能求到。這是大事。這世間裡面這些名聞利養,那是雞毛蒜皮小事,哪有求不到的道理呢?沒有一樣求不到。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你的求不如理,不如法。就是你在理論上錯誤,方法上錯誤,那你就求不到了。理論方法都沒有錯誤,求的時候求不到,就是業障太重了,你有障礙。你能把業障消除,你所求的它就會應,有求必應。這個話,不少年了。我是二十六歲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就依他老人家的教誨認真修學。我這一生當中證明了這一句話:有求必應。我這個求願,從來沒有一次是失望的,沒有。但是感應時間長短有,有的很快就滿願了,有的要等好多個月,等到半年才感應,這個事情是有的,但是決定有感應。這是有求必應。 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求願,立刻就圓滿。為什麼呢?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不像我們這裡,還要自己去消業障。那個地方不需要消業障,阿彌陀佛威神幫助你,有願立刻就能得到。 彼國人天 人天就是說明帶業往生的,煩惱一品還沒有斷,就像我們這樣去往生的人, 若欲願往他方世界無量佛剎供養諸佛菩薩。及所須供養之具無不稱願。 這是舉一個願大的。見佛,這個不是容易事情。一般人見不到佛,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見不到佛。只有法身大士,想見佛的時候可以見得到。不是法身大士,想見佛見不到。何況六道凡夫,哪有那麼容易見佛啊!可是西方世界的人,想到他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不是見一尊佛,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佛我統統都要見,統統都要去禮拜供養、聽佛說法,這個願大,沒有比這個願更大了。那麼到佛那個地方去,總還要帶一點禮物去供養,不能空手去,所以要帶供養具。“所須供養之具”,你帶什麼東西去供養佛?經上常常舉的例子:幢幡,寶蓋,香華,這些供養之具,到那裡去莊嚴道場,去供佛。你所想要供養佛的這些禮物,隨心所欲,“無不稱願”,你想什麼就現什麼。同時去供養無量無邊諸佛,諸位想想,如果不能分身,你怎麼能夠遍供?你曉得你有能力分多少身?佛無量無邊,你分身就無量無邊,不止千百億,千百億那個數量太小太小了。所以到達西方世界,我們就有能力分無量無邊身,天天去供佛。供佛是修福,那個福報多大啊。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所以很容易就圓滿了。圓滿了就成佛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容易,時間很短,不要很長的時間,就是因為他修福修慧這個緣太殊勝了,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很快的福慧就圓滿了。福慧滿了,就是二足尊。“歸依佛,二足尊”,福滿足了,慧滿足了,這就成佛了。就舉這一條,最不可思議的,這個願都能夠滿,其他那個小的願,那就不必說了,那太容易了。 又欲向余國生。修短自在。隨願皆得。 這是第二個,又舉一個例子。假如說你想到他方世界去度化眾生、去示現,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示現這個身相住在這個世間,壽命長短自在。修就是長,壽命長,短就是壽命短,他壽命是自在的,是願力住持的,不是像我們,我們現在這個壽命是業力住持,壽命到了,不能不死。佛菩薩示現的,他沒有壽命,他願意住多久就住多久,什麼時候想去他就可以去得了,生死自在。我們是生死不自在,迷惑顛倒,生不知道從哪兒來的,死也不曉得到哪裡去,迷惑顛倒,這就苦,就可憐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倒駕慈航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他知道他從哪兒來,他從極樂世界來的;到這兒來干什麼事情,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來度化眾生的。度化眾生事做完了,他喜歡走,就走了。所以得大自在呀。 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 實在講,像我們這些人往生的,有沒有得自在位呢?沒有,自在位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不動地,得自在了。七地菩薩還有退轉,不自在,八地以上才自在。我們是凡夫,與八地菩薩距離太遠太遠了,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威神一加持,我們那個智慧、能力、神通,跟八地菩薩沒有兩樣,所以這是很不可思議。 到這個地方,是把西方依報的環境舉出十七類,這十七類的莊嚴功德成就就簡單介紹到此地。我們看了西方世界的狀況,仔細想一想看,我們應不應該去?跟這個世界做一個明確的比較,這個世界我們還要不要再住下去?西方世界真的去得了,人人都去得了,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去。肯去的話,沒有一個去不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示現自利利他者。彼淨土功德無量非唯十七種也。 這是總結,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莊嚴成就是無量無邊,就像《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沒有人能夠說得盡。菩薩在此地為我們介紹,把它歸納成十七類,特別告訴我們,不只這十七類,無量無邊,這是舉幾個例子而已。 雖曰利他。自利之義炳然可知。 炳是清楚,是鮮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裡面真實的利益,我們能夠看得出來。 入第一義谛者。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這一段,我們留在後面再講,後面“略說入一法句”這一段裡頭再詳細說明這個意思。這是從理論上講,顯示西方極樂世界真實不可思議,與《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完全相同。所以古德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這個話說的非常有道理。你把這個意思搞清楚了,你就能夠深信不疑。這是總說西方依報的環境,就是一般生活狀況,下面這是入第二個大段,介紹正報。正報是什麼?正報是人。前面是講生活環境,現在也介紹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裡面分兩段,第一段介紹老師,導師阿彌陀佛,第二段介紹同學,就是菩薩。所以這個小科裡頭,一觀佛,二觀菩薩。菩薩是我們的同學伴侶。西方世界除這兩種,沒有第三種人,所以他清淨,他不雜。不像他方世界,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有六道眾生,西方世界沒有。菩薩裡面還有權教菩薩、實教菩薩,種類差別多多,西方世界只有一個普賢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普賢菩薩。 (四)觀佛莊嚴功德成就 雲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八種相。應知 這都用歸納,其實佛的相,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也是沒有法子說得出來的。都用歸納的方法,為我們略說。這下面就有八種,從第一“一者莊嚴座功德成就”到第八“八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這一共有八條。這個地方是介紹的名目,我們把它省掉(注),看底下,底下一條一條都為我們說出來。 1,莊嚴座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座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故 這是說佛的寶座,佛的寶座沒有列在依報上。在我們一般講,這是我們享受的環境,應該是算物質的受用。沒有列在物質而列在正報上,這個意思就不一樣了。為什麼說它是正報?因為這個座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的,這個寶座妙用無窮。這個座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不是真真的像一個台一個座,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這個座它能放光,光中又化佛,佛又為一切眾生說法。所以要不是他變現出來的,那個座怎麼會有這麼奇妙呢,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無量大寶王”這是說寶座,這個座是無量寶成就的,這個寶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性德的顯露,“微妙淨華台”。這一段諸位如果要想知道詳細一點,這個底下有: 若欲觀座當依觀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十六觀裡面,觀想佛的寶座,《觀經》裡面講的詳細,這個地方就省略掉了。 2,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阿彌陀佛身相高大,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觀無量壽佛經》上看到西方世界的寶樹,這個七寶行樹高大,佛的身相也高大。我們從這個比例上來看,你就會感覺到那是很正常的。從比例上看,如果說樹有幾十由旬那麼高,這個身像我們這個人身這麼大的樣子,在比例上來講,我們比螞蟻還小,簡直變成微生物了,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否則看不見。西方世界的樹,如果我們照我們的常識來衡量,他那個樹在地球上,那個樹會到月球都不止,已超過月球了,所以可以架一個橋到月亮上去了。他的樹有那麼高,由此可知他世界之大。世界大,果報太殊勝了,人的身相也大。阿彌陀佛在經上講,好像是六十億由旬,那個一由旬,小由旬,也是我們中國的四十裡呀,你就想想看,那個身多高。贊佛偈裡面講的,“白毫婉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你看佛的相多大啊。那個白毫,是眉毛當中兩根白毫,旋轉像一個珠子一樣,實際上它不是一個珠子,是兩根白毫盤起來的,在兩根眉毛當中。那個白毫有多大呢?五座須彌山那麼大。所以佛的相現在我們面前,你怎麼會看得見,看不見的,比地球還大,所以必須那麼大的身相。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身相跟阿彌陀佛的相一樣大,所以才能見到佛。“相好光一尋”,這個一尋,在我們中國度量衡裡面是八尺,還不到一丈,八尺叫一尋。那八尺的光太小了。另外一個意思,是一個人把手張開,這個長度就叫一尋。用這個意思來說,就比較上好講。阿彌陀佛的佛光,這是講身光、常光,不是放光。阿彌陀佛平常身體的光明一尋,所以我們現在畫的佛像,畫的佛光就照這個比例來畫的,就是佛的兩只手撐開的時候,這光明(我們現在講輻射)有這麼遠的距離。他的色相,超過一切眾生。不但超過一切眾生,我們在經上所得到的那個真實相,超過一切諸佛。這釋迦牟尼佛贊歎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可見得阿彌陀佛的色相超過諸佛如來。 若欲觀佛身當依觀無量壽經 所以這兩段(座,身相)諸位要知道詳細,參考《觀無量壽經》。 3,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這是佛的口業,佛的音聲為一切眾生說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法音遍滿十方世界,盡虛空遍法界彌陀的音聲沒有達不到之處。那麼我們要問,為什麼我們沒有聽到彌陀說法呢?實實在在說,佛的光明遍照,西方世界妙香也是普薰,法音圓滿,沒有達不到的處所。因此有一些有緣的人,見到佛光,聞到寶香。這個聽到佛說法音聲的人,大概功力要高一些,像歷史上所記載的,天台智者大師在定中聽到阿彌陀佛講《法華經》,是定中聽到的。所以我們要想聽到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一定要得念佛三昧。你念佛功夫成就,得念佛三昧了,大概你無論坐在哪個地方想聽阿彌陀佛說法,應該是聽得到。這個就是音聲普聞。那麼我們聽不到的呢?這心不清淨,是自己本身有障礙,不是佛的光、音、香有障礙。是我們自己本身業障,這業障深重,見不到佛光,聞不到寶香,聽不到佛法。所以從這個地方應當要生慚愧心,要認真努力去修學。修學修什麼呢?消業障而已,沒有別的。業障消除了,我們本性裡面圓滿的德能自然就顯現了。何況這個法門還得佛的加持,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加持的。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要專修專弘,決定不能夾雜。覺明妙行菩薩講的是真好,這一夾雜,我們要想消除極重的業障就很難。業障不能消除,就得不到感應。得不到感應,這一生還是受業力支配,那才叫可憐吶。由此可知,我們能夠專精,依教奉行,專修專弘,得佛力加持,佛力超過我們的業力,這樣一來就變成什麼呢?就變成跟西方世界乘願再來沒有兩樣,我們不受業力的拘束了。功夫稍稍得力一點的人,也是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往生就可以什麼時候往生,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功夫稍稍得力就行了。我在台中,得李老師的啟示很多,當年省政府剛剛搬到中興新村不久的時候,中興新村有一些念佛的人,他們組織一個念佛會,請李老師每一個星期到那裡去給他們講一次經,這個講經的地點就在中興大會堂,在那裡講經。我們是李老師的常隨眾,他到哪裡我們就跟到哪裡。有一天,他在中興大會堂當眾說,他說他自己,他說他有把握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我聽到這個話,我想他決定不是妄語,因為妄語,這叫大妄語,大妄語是墮阿鼻地獄的罪業,他一定有這個本事。所以回來之後,我就找周家麟、徐醒民,我們一幫同學來研究:老師有這個本事,那我們希望他常住在世間,不要快快的走了。怎麼常住呢?想來想去,請他講《華嚴經》。所以請講《華嚴經》,我們八個人發起,我是其中之一。請他講《華嚴經》,《華嚴經》不講完,他就不好意思走了。所以找一部大經給他講。他講《華嚴經》那個經本,疏鈔那個本子,是我供養老師的,那是線裝書,那一套本子非常好,我供養他一套書,請他講《華嚴經》。他也曾經說過,他說我一定把《華嚴經》講圓滿,再講一部《阿彌陀經》,我就往生了。我聽了很歡喜。有同學到台北來找我,他說老師在講經的時候說過了,他要把《華嚴經》講圓滿,再講一部《彌陀經》才往生,問我大概老師能住世多久?我算一算他講經這個進度,他講多少年。一年講多少我大概知道,我算了一算,他應當要活一百三十歲,他這個經才能講完。我說早啦,老師要活一百三十歲才能往生,要不然他講不完。最後不曉得是什麼因緣,沒講完他就走了。他經沒講完,講了一半沒講完,他要統統講完應該要到一百三十歲。當然老師不是說假話,這個裡面必定是另有原因。我不在台中,我也不願意打聽這些事情。只是在老師晚年的時候,我來看過幾次。我是從國外回來之後,我一定要來看看他。他有三次飲食中毒,這是人家供養他。他喜歡吃面,大概那個面可能是干的面條,干的面條都有防腐劑,可能時間放久了,味道不對了,做的人不小心,拿這個去供養。李老師吃東西是很小心謹慎的,聞那個味道他就曉得不對了。不對,他很慈悲,你看人家熱心供養,他一定要當面吃給人家看,讓人家生歡喜心,他是這麼個個性。吃了之後他就覺得不對。他的醫道很高明,所以他就用解藥。第一次飲食中毒,他用解藥很有效,那個毒解掉了。過幾個月,又碰到一次。這個第二次吃的時候,他用解藥的時候來不及了,那個病毒擴散的太厲害了,所以病了三個多月。我每一次見他,第一句話就說,吃東西要小心,絕對不要上館子裡吃。他跟我講了十幾遍,我記得很清楚。決定不要到館子裡吃東西,吃東西要小心謹慎。所以到第三次,這個毒就深了,他體力已經很衰弱了,沒什麼抵抗力了。這個是緣,這不是真正的因,真正必定另有原因,這個只是增上緣而已,必定是另有原因。如來口業就是說法利生,李老師一生講經說法,所以我們希望他多講幾部經,把他留住,結果還是沒能留住。他九十七歲往生,也算不錯了。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沒有像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少住了幾年,這是很遺憾的事情。“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所以我們自己身心清淨,如教修行,就能得感應。 4,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合前面身、口、意,這個心就是意,三業功德成就。 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 這個心就清淨了,佛的心是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真心裡頭沒有念頭,沒有妄念。當然這是很高的境界。真心要現前了,就是你這個妄念沒有了、煩惱沒有了,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心,平等心。只要你心能夠達到清淨平等,那麼你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就是法身大士。你超過了阿羅漢,超過辟支佛,超過權教菩薩,那就是入了法身大士。《無量壽經》在經題上就把這個修學的標准告訴我們,所以我們修學的標准是清淨平等覺。用什麼方法修行呢?老實念佛,只要你肯老實念佛,你就能達到這個標准。達到這個標准,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那個往生的確是得大自在了。實在講,自在往生,不需要那麼高的標准。功夫成片裡面也有三輩九品,上三品功夫成片的功夫,就可以自在往生。在這個世間想多住幾年都可以做到,隨時想走隨時就走得了。所以像李老師這樣的功夫,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如果講得清淨心,那就不容易,不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得到的。功夫成片,上品的功夫成片,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換一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自在往來,對我們來講不是難事情,只要你認真肯干,你對於淨土三經,或者淨土五經的道理通達明白,方法能夠正確的運用,你就可以做到。 凡夫眾生以身口意三業造罪。輪轉三界無有窮已。是故諸佛菩薩莊嚴身口意三業。用治眾生虛诳三業也。 這一段是述說十方諸佛剎土六道眾生的狀況。六道眾生之所以輪回三界,就是因為這個三業造罪。造罪受報,受報的時候又造罪,於是因果循環,永遠沒有出離之時,所以說“無有窮已”。那麼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給我們作一個榜樣,教導我們怎樣才能夠脫離生死輪回,所以這莊嚴三業,像前面所講的,身業,口業,意業。這個心業就是意業。 如是等眾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眾生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三業。 這一段敘說的這個眾生,跟阿彌陀佛有特別的因緣,如果沒有緣就遇不到。遇到了而不相信,不能夠發願念佛,那是緣不成熟。所以這個法門,雖說難信之法,這個難信裡頭緣非常重要。正如同《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我們遇到阿彌陀佛,能生信心,能歡喜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善根就不少。善根多少的標准在哪裡呢?就在《無量壽經》上。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就像阿阇世王子他們那一幫人,佛說了,過去生中無量劫裡曾經供養四百億諸佛如來,善根還沒成熟。諸位想想,供養四百億諸佛如來,這個善根沒成熟,遇到這個法門,只是動了一個念頭,希望我們自己將來成佛,像阿彌陀佛一樣,往生淨土這個願還生不起來。由此可知,遇到這個法門你真正肯發願求生淨土,就證明你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超過阿阇世王子,也就是說你過去供養諸佛如來不止四百億,一定超過,你才會有這個善根。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那是真難,不是假難。這一樁事情誰都幫不上忙,一定要過去累積深厚的善根。那麼,你遇到“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阿彌陀佛的平等光在哪裡呢?這一句就是指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叫《清淨平等覺經》,這個《無量壽經》第一次在中國翻譯,漢朝時候的譯本,經名就叫《清淨平等覺經》。所以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平等光照。我們現在得到這個會集本,更是圓滿,更是究竟,所以這個本子在這個短短的還不到十年,李老師往生之後這個本子我們才推出來,不到十年,已經弘遍全世界了。我最保守的估計,這個本子這些年來所印的應該有三百萬冊了,流通到全世界。這是任何一部經典流通這麼快速,這樣受人歡迎,可以說過去沒有見過。我們不敢講絕後,真的是空前,過去沒有過這個現象。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樣子呢?這決定是彌陀跟十方諸佛的加持,否則的話不可能有這樣的盛況出現。所以我們遇到這一部經,讀到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平等光照。你一天念一遍,佛光就照一次;念十遍,佛光就照十次。所以你常常念,念個三年五載,你的業障自然消除了。佛光照著,業障可以消除,智慧可以增長啊。所以讀誦《無量壽經》的感應,非常不可思議。“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眾生皆得解脫”。前面是遇,這個地方是聞,在程度上講不一樣。遇是你遇到,聞這就入進去了。契入這個字就是菩薩的三慧:聞慧,思慧,修慧。在《無量壽經》上,得到慧解,我們一般講,或者是讀經,或者是聽經,開悟了。這個聞就是開悟的意思,聞思修三慧,那這個阿彌陀平等意業你就得到了,所以他能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三業”。他的身、語、意業就跟阿彌陀佛很接近。這是修行真實的利益,無比殊勝的境界。我們能不能得到呢?給諸位說,能得到,而且人人都能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如教修行。你能夠如教修行,你就能得到。得到這一個境界,往生就自在了,像前面跟諸位報告的,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不礙事,就是我們常講的生死自在,可以達到這個境界。那麼,具體修法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呢?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勸一般同修,依照《無量壽經》修行,首先要把經念熟,經不熟不行,要熟透,換句話說,要能背誦,而且背的很熟,這一部經裡面每一句經文,隨時隨地都在腦海裡面能夠清清楚楚的顯示出來,要熟到這個程度。這是第一個階段,熟透之後再第二個階段,要求解。經裡頭字字句句的意思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如果經義不清楚、不明白,我們沒法子修行。所以一定要求解,明了之後要把它做到,那叫修行。所以修行是在第三個階段。你這個經不熟,不明白,不了解,你怎麼修法?行就是行為,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這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錯誤,前面講了,我們的行為是造罪業。你所想的,你所思的,你所說的,你所造作的,全是罪業。今天我們要依照佛的標准,把我們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使我們自己對於宇宙人生一切的想法、看法、處事待人接物種種做法,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阿彌陀佛在哪裡呢?就在《無量壽經》上,你能夠依照經去做,經就是自己的思想行為,自己的思想行為就是《無量壽經》,你將來往生一定是上上品往生。為什麼呢?你跟佛的氣氛沒有兩樣,所以你得平等三業呀。 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 這是凡人,凡人的心有知,你知道的不少,有知,有知就有所不知。那個有知是什麼東西呢?叫妄想。不要以為你真的有知,妄想不是真智慧呀。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那個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妄想是什麼呢?就是有知。執著是什麼呢?執著就是有欲望。所以有知就是所知障的根源,有欲,這個欲望,就是煩惱障的根源。我們常講二障,所知障跟煩惱障這二障從哪兒來的,我們要清楚。所以諸佛菩薩,他無知,他無欲,他沒有欲望,他沒有知。無知,所知障沒有了。無欲,煩惱障沒有了。二障破了,圓成佛道。 聖心無知 聖人的心無知,所以它起作用的時候, 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 無知之知,那個知是怎麼來的呢?眾生有問題請教他,隨問隨答,這是有知。眾生要沒有問題問他,他無知。所以即使有人問他,他答復出來的話還是無知。為什麼呢?他沒起心動念,沒有想想你這個問題問我,我該怎樣答復你,沒有這個念頭。就像我們敲這個磬一樣,敲的重它就響的大,敲的輕它就響的小。你敲下去,它沒有說想一想,我該怎麼應你,它沒有念頭。所以真心離念,聖心就是真心,凡心就是迷心,妄心。妄心裡面有知,真心裡面無知。所以世尊當年說法,在一切經裡頭《般若經》講的時間最長,二十二年講《般若》。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經》就用了二十二年。在現在收集的經典當中,《般若經》部頭最大,有六百卷。六百卷《般若》,說的什麼呢?給諸位說,只說了四個字:“無知無得”,就說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世尊說了二十二年,我們還沒搞清楚。怎麼知道沒搞清楚呢?我們還是有知,還是有得,這就是二十二年講的我們還是沒搞清楚。《心經》是大般若的綱領,大般若的綱要。《心經》末後總結,也是“無知亦無得”。那麼我們想求知,念念想求有所得,這個就是造罪業,這就是輪回的根本。只要你心裡頭有知有得,你就免不了輪回。在這個狀況之下,如何能夠了生死出三界呢?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這叫帶業往生。帶什麼業呢?帶有知有得,帶這個業往生。如果不是從修念佛法門,有知有得就決定出不了三界,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依舊在六道之中,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像我們這種根性,這個境界達不到。達不到那就要曉得一定要依靠阿彌陀佛,一定要依靠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橫出三界。 5,莊嚴大眾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 這個地方講的大眾是在莊嚴主成就裡面說的,主是阿彌陀佛,因此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天人不動眾”這一句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往生的大眾。天人是帶業往生的凡夫,不動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意思就是指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蒙彌陀願力加持,都是“清淨智海生”。這個清淨是彌陀的功德成就的,智海是彌陀的智慧成就的,所以是阿彌陀佛無量劫所修積的功德智慧加持的,使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得平等三業。 6,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這個上首不是別人,就是阿彌陀佛,至高無上,在西方極樂世界至高無上的首領。 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如須彌山這一句是比喻。須彌山是這個世間最高大的一座山,稱之為王。在眾多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須彌山。每一個世界眾生業力不相同,所以這個世界粗妙不一樣,須彌山的大小也不相同。眾多世界眾多須彌山裡面最大的一座須彌山,我們就稱它做須彌山王,用這個來比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所以用這個來比喻。這是顯示極樂世界的導師,跟他方世界諸佛如來不一樣。“勝妙無過者”,勝是殊勝,妙是微妙,這是以阿彌陀佛跟其他諸佛比較,阿彌陀佛的殊勝微妙超過一切諸佛,一切諸佛沒有能夠比得上阿彌陀佛的:勝妙無過者。 7,莊嚴主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 這個主是極樂世界的教主,就是老師,就是阿彌陀佛。 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 為什麼會有這樣殊勝的現象呢?老師的德能、智慧,令一切大眾尊敬、敬仰,以他為學習的榜樣,所以才能感得學生們的愛戴。這個“天人丈夫眾”,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阿彌陀佛的學生。這些人都是十方世界念佛去往生的。十方世界這些人,怎麼知道念佛往生呢?是諸佛菩薩勸導這些人的。像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呢?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往生論》天親菩薩造的,天親菩薩勸我們往生的。諸佛菩薩為我們介紹,我們才曉得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這樣殊勝的一個修行道場。我們同修當中也有很不錯的,念念想找一個好的修行道場,好修行道場在哪裡呢?在西方極樂世界呀。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找不到啊。所以你一定要發願求生淨土,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的好道場。所以這個兩句,要用現代的話,就是老師備受學生的愛戴。這是老師的智慧德能的感召,學生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種敬愛老師的心,是從內心裡頭真正生出來的,這是這個意思。 8,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我們看底下的注解。這個不虛作住持,實在講是真正不可思議。想想我們自己這一生,的確也有不少人頭腦還算清醒,覺得這一生空過了。虛作就是空過,這一生空過了,這一天空過了,這一年空過了,這實在是可惜。阿彌陀佛可以說,一天都沒有空過,一時一刻都沒有空過,這個了不起呀。這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一個人在世間,有一些頭腦清醒的人常常會想到,人生在這個世間,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如果我們活得有意義、有價值,那這就沒有空過了。如果你這一生當中過得沒有意義、沒有價值,那這一生就空過了。這講一生,再看一年,再看一月,再看一天,你能夠這樣仔細冷靜去觀察,你就會開智慧了,你就會覺悟,會有警惕了。世間人念念都為自己,為自己打算的沒有不空過的。你要問,為什麼?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佛的人應該知道。我說應該知道,就是因為學佛的人還有很多人他也不知道。其實佛講的太清楚了,小乘法裡面一開端就教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你要是念念為這個身去著想,你就大錯特錯了。這個身是假的呀,四大五蘊的假合。不但是大乘人,小乘人覓身了不可得。你每天為這個身,為這個身的享受、身的樂趣,你怎麼不空過嘛!你為你一家人,為你一個小團體,統統空過。甚至於聰明智慧再高一點的,曉得人壽命無常,不能夠很長久。我們中國古人講,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歷史上留名,這個不朽了。他不曉得,這個地球有成、住、壞、空,地球哪一天爆炸,沒有了,你那個歷史留給誰?誰還能記得你的歷史?現代天文家非常清楚,每天在天文望遠鏡裡面看到太空當中的星星,有新的星形成,有舊的星球爆炸,消失掉了。所以那個三不朽,也是虛作,也不是真實的。那麼我們要問,什麼叫不虛作住持,真正不空過呢?給諸位說,克實而論,只有念阿彌陀佛,你沒有空過。為什麼呢?念阿彌陀佛的人,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啊。生到西方世界,“華開見佛悟無生”,真的不虛作住持。除此之外,無論修學大小乘法門,在我看還是虛作一場。你看倓虛法師的《念佛論》,我們這裡很多,小冊子很多。倓老法師的《念佛論》,仔細去看看,念佛論後面附的有一篇文章,是倓老法師在香港打佛七的開示,是開示裡頭的一段,前後都沒有,因為我得到一個錄音帶,這個錄音帶不太完整。我找一個能夠聽得懂老法師話的人把它寫出來,寫出來之後我幫他整理了一下,附印在後面。實在講,那一片錄音帶,就能夠保證我們這一生不虛作。我們天天都不空過,年年都不空過,這個生活才真有意義,有價值,過得很充實,那麼你會感覺得真實的幸福快樂。我們看這一段文: 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 阿彌陀佛所以不空過,就是四十八願。 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 這個幾句話說得好,真的是簡單扼要,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覺得一般從前我們的課誦本不適用。為什麼不適用呢?我想你們諸位同修都知道,你們以前照著一般課誦本作早晚課,你得什麼利益?實在講,得不到利益啊。課誦本裡頭所說的內容不知道,只是照著念一遍,念給佛菩薩聽聽,好像交了差了。修行貴在轉識成智,我們轉不了啊,我們沒有開智慧,愈作愈迷惑,所以這個課誦本對現代人來講,就不適用了。特別是修淨土的人不適用。所以我們就重新定了一個課誦本,我們早課念的經文,選的《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天早晨把四十八願恭恭敬敬念一遍,像佛一樣發願,換一句話說,要把四十八願變成我自己的心願,使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這個就有功德,就有利益,有受用了。晚課我們選的《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持戒念佛。這個六品經文裡面,為我們詳細說明五戒十善,使我們知道哪些是惡,哪些是善,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晚課是反省,經文念了之後,自己好好反省一下,我今天一天對人對事對物有沒有犯過失。如果有犯過失,趕快的改進,明天我不再犯了。這叫真修行。這樣早晚功課才管用,才有用處啊。這個就是說,我們依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能夠得到彌陀如來威神的加持。佛力加持我們,使我們自己也有智慧、也有能力斷煩惱、開智慧,使我們自己能斷煩惱,能與修學的目標方向接近,這就是與三歸依接近。三歸依是覺正淨,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有能力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力。自己沒有這個力量,求佛力加持。所以,願幫助力,力又幫助願,力跟願相符相成。所以願不是空願,“願不徒然”就是不是空願,願會兌現的。力也不是虛作,確確實實有力量。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真有力量。“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我們要從這裡學習,這個才叫真正修行人。我們這一天沒空過,這一個月沒空過,一年沒空過,你的生活是愈過愈愉快,越來越快樂,越來越歡喜,沒有空過啊。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雖然學佛,還是空過了一生,到來一生還要搞生死輪回,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這個我們不能不清楚。再看底下這一節: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這是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見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你得什麼樣的好處呢?這個好處實實在在說,無法形容,說之不盡。這些利益都是佛力加持的,唯有西方世界有,其他十方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一切諸佛剎土修行證果要靠自己的功夫,佛固然加持你、幫助你,那是佛在教學上的幫助,除了教學上,其他的沒有辦法幫助你。但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僅僅是在教學,他確確實實把他的智慧、神通、道力、福報全都加持給你。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贊歎。“淨心菩薩”,淨是得清淨心,哪一個地位的菩薩得清淨心呢?唯識經論裡面給我們說,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就清淨了。如果你是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還不清淨。再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也還不清淨。一定要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這就清淨了。這是什麼地位呢?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才轉阿賴耶識。七地以前,阿賴耶識是什麼樣子他還搞不清楚,他怎麼能轉呢?八地菩薩才轉。這個就是說明,“未證淨心菩薩”,就是你沒有證到第八地,這個位子高啊,太高了。上面九地、十地、等覺菩薩,就成佛了。可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的,一品煩惱都沒斷,望八地,那不敢想象啊,正如同幼稚園的學生望那個博士班的,就像這種狀況一樣。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加持,我們這個帶業往生的,一品煩惱沒斷,佛力一加持,就把我們拉到八地了。實際上我們不是八地菩薩,他把我們拉到八地,因此我們一切享受、受用跟八地菩薩一樣。 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薩也。 這就是淨心菩薩,得平等法身。 寂滅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這個句子,大家要反復多念幾遍,意思才能體會到。一切法裡頭,從理論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從理上說。從事上說呢,這事有兩方面。如果就法而論,那還是平等的。如果就人而論,就不平等了。為什麼呢?人的煩惱、習氣各各不相同所以這個造成的不平等。理上平等,法上平等,人事不平等,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在這個境界裡面,在這極不平等的人事,我們從大別來觀察,九法界有情眾生,菩薩、緣覺、聲聞,底下這六道凡夫,極端不平等。有沒有辦法叫他平等呢?有,《無量壽經》就是平等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平等法。《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是平等法,所以這個經是平等經,是平等法。我們依照這個平等經、平等法去修行,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也平等。這個是難信之法,這是不思議之法。如果你要想把這個道理明白幾分,那也很了不起了。徹底明了,不可能。徹底明了只有諸佛。所以這個裡面的理與事,只有佛與諸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要不得佛力的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我們今天能說出幾分,諸位聽了能生歡喜心,我們清楚,這都是佛力加持的。如果不是佛力加持,不是我們自己無量劫的善根發現,我們決定聽不懂。所以自古以來,多少菩薩、羅漢,聽佛說這個法門,才聽幾句,掉頭而去,不高興,也不要聽了。什麼原因呢?不能接受。為什麼不能接受呢?沒有這個善根,沒有這個福報啊。《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他沒有善根、沒有福報,所以一接觸,掉頭就走。由此可知,確實不容易。我們今天遇到了能生歡喜心,這都是自己善根發現,佛力加持,能把我們一下就提升到這個平等法身。所以這個平等法身不是自己有能力證得的,是佛力加持的。拉到這個地步之後,慢慢你自己再來修行,自己再內證。到自己內證的功夫確實不要佛力加持也證到八地了,這個時候佛加不加持呢?佛還是加持。不但你證到八地佛加持你,你成佛了阿彌陀佛還加持你。這個很不可思議啊。雖然我們講,佛佛道同,成了佛都平等了,在這個時候你是修淨土法門的,你是修念佛法門的,以念佛法門接引一切眾生的,阿彌陀佛加持你,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加持你。你要問,你怎麼知道的?其實你要問我怎麼知道的,那是你自己迷惑顛倒。《無量壽經》上講的嘛,你看釋迦牟尼佛,跟大家講《無量壽經》了,那個容光煥發,阿難尊者就是侍者,從來沒有見到佛的容光有這麼好。是什麼呢?十方諸佛加持釋迦牟尼佛,使釋迦牟尼佛這一天的容光、精神超過以往。佛力加持啊。世尊要宣揚這一部經,都得一切諸佛加持,我們要跟大家講《無量壽經》,講這個淨土三經、五經,必定也得諸佛加持。所以講這個經不會生病,講這個經不會老。為什麼呢?諸佛加持嘛。你講其他的經,得不到諸佛加持。所以有些老法師遇到我,常常問我有什麼秘訣,我就把秘訣傳授給他。可是他要相信,不要講別的經,專講《無量壽經》,專講《阿彌陀經》。為什麼呢?你會得到一切諸佛加持。你講別的經,我們沒有看到這個例子。唯獨這個經上的時候有例子。所以這是平等法,平等經。要把這個認識清楚,依照這一本經修行。實實在在說,所有一切經,所有一切法門,統統包括在這一部經當中。真正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一切經。《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大本、小本內容沒有兩樣。這是第一段,平等法身的意思。我們再看第二段: 菩薩得報生三昧。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佛三昧不是修的,到那個地方念佛三昧你就得到了。是報生,是報得的,不是修得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使你成就的。 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 處是處所,時是時刻, 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容易了。修行不外乎兩大綱領:修福,修慧。你看成了佛了,我們念三歸依,“歸依佛,二足尊”,足就是圓滿,兩種圓滿。換句話說,我們就修這兩種:智慧圓滿,福德圓滿,福慧圓滿就成佛了。那個福慧要怎麼圓滿呢?供養佛是修福,這是最大的福報。能夠在一處一時一念遍供十方世界一切如來,你說這個福報多大。我們今天可憐,一尊佛都遇不到。每一年過年,很多道場拜萬佛,《萬佛名經》裡面,總共才一萬兩千尊佛,漏掉的太多太多了。十方諸佛無量無邊,你才拜了一萬兩千尊佛。何況你拜的時候有口無心,與諸佛不能感應,還是虛作了。這個是實話,你才曉得,修福報不容易啊。生到西方世界,就容易了。每一個人得阿彌陀佛神通的加持,個個人都能分身,都能化身,像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講的千百億化身。到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同一時、同一念化的身,不止千百億。因為十方諸佛如來不止千百億,每一尊佛那裡都去供養,都去聽法,那千百億化身還不夠啊。無量無邊的化身供養諸佛修福,聽諸佛說法修慧,所以那個福慧很快就圓滿了。我們在這個世界,要福慧圓滿,得要三大阿僧祗劫,到西方世界沒幾天就圓滿了。為什麼圓滿呢?因為他那個緣太好了,念念都能供養諸佛,念念聽諸佛說法,是這麼個道理。所以,這麼好的修行地方,你要不去,那就是李老師從前講,你要不是愚癡,就是狂妄,非愚即狂。換句話說,你的頭腦不正常了。正常人聽到這個事情,哪有不去的道理呢! 此能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 這是往生到西方世界的人,大慈大悲,看到哪一個世界沒佛,沒佛一定是眾生罪業極重,迷惑顛倒,不能感得三寶住世。那怎麼辦呢?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去應化,到這個地方作種種方便,去教化眾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這個三十二應裡面,除了以三寶身份出現之外,都可以。因為眾生沒福,不能用三寶的身份出現。三寶身份出現,這個地區眾生有福報,這是感得三寶。不用三寶的身份來出現,幫助眾生,誘導眾生常作佛事。這個佛事就是令一切眾生覺悟,令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叫作佛事。 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 西方世界人天天做這些事情,從來沒有間斷,從來沒有休息,從來沒有感覺的疲勞,沒有感覺得厭倦。為什麼呢?他心清淨,沒有著相。我們這個世間的人,有往來想,去供養佛,回來見阿彌陀佛,有去有來這個念頭。有供佛、有聞法的想,有到無佛處所教化眾生想,這一想就壞了,這一想是凡夫,他方世界的菩薩,不是極樂菩薩。極樂菩薩沒有這個念頭,他心是真清淨。有這個念頭心就不清淨了,就不是淨心菩薩了。這說明,西方世界菩薩確確實實都是普賢菩薩,都是修普賢行的。普賢的心是清淨心,所以他不疲不厭,無有疲厭。因此佛在經論裡頭常常告訴我們一樁事情,非常重要的一樁事情,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知道這個原理,所以你想佛你就成佛,你想菩薩你就成菩薩。你要專想才行,才能成就。你要想得太多、想得太雜了,那叫亂想,雜想,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專想,你才會有成就。這一樁事情非常要緊。有許多同修身體不好,體質很弱,多病,來問我,問我怎麼調養。實在講,我知道,他為什麼會多病,會苦惱呢?他一天到晚想病,這個很苦啊。一個好好健康的人,如果想病,他一定會得病,想什麼病就得什麼病。為什麼呢?一切法從心想生嘛。你說這個糟糕不糟糕。所以很多退休了的人,你看沒有退休之前很有精神,做事情頭腦很清楚,退休之後沒事干了,沒事干天天在家打妄想。想什麼呢?我退休了,我老了。老的好快,一兩年之後老相出來了。為什麼呢?他沒事情干,天天想老,想老就老了。老了之後一定會有病,就想病,於是什麼病都來了。病了之後就想死,那怎麼不死呢!從心想生嘛。佛教給我們想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不要想老,不要想病,不要想死,所以人就不病,不老,不死。他沒有這個念頭嘛。所以縱然你身體有病,你想佛,不要去想病,你那個病很快就好了。現代醫生也常講心理健康,這個就叫心理健康,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在佛經典裡面才懂得這個道理,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所以學佛要趁年少,你希望你年年十八,十八歲學佛,依照這個方法學,就年年十八,就不會老了。我五十、六十歲學佛,那也只能保持五十、六十這個樣子,不能再恢復到青春年少的樣子了,你保持不住了。所以懂得這個原理,這一生當中你就能得幸福,真的得幸福得快樂,樣樣都能夠得到圓滿。所以人家沒有念頭,心地清淨。 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此法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實在天親菩薩、昙鸾法師所講的都是指《無量壽經》。這末後一段, 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已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 你看這都是地上菩薩,八地以下的,沒有證到清淨心,沒有證到。八地以下,初地以上。 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 他們也行,沒有證得淨心菩薩,他也可以去供養諸佛,也可以聽佛說法,也能夠到他方沒有佛的世界去示現種種身,幫助這些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也能作,但是他比那個八地菩薩差一等。底下講: 要須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為未得淨心。 這就是,他一定要動一個念頭,我入定。入定之後才有能力,不入定他就不行。八地以上不要去入定,心得清淨、得自在了。七地以下要入定才行,就是要動個念才行,不動念頭不行。這動念頭呢,心就不清淨。所以修禅,禅的時候打坐入定,這個定有入有出,這個定是小定。小定有入有出,入定的時候定境現前,出定定境就失掉了,就沒有了。佛在《楞嚴經》上講首楞嚴大定,叫做性定,就是真如本性的性定,沒有出入的,這個是真實的定。淨心菩薩所證的,那就是首楞嚴大定。七地以下的,不是首楞嚴定。那是什麼呢?《楞嚴經》上所講的捨摩他,這個三摩禅那,那是有入有出的,七地以下的菩薩們所證的。雖然這個有入有出的定對我們來講也很不容易,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有入定的這個能力,以這個能力念佛求生淨土,是決定得生。但是要不念佛修淨土呢?大概將來的果報是在初禅天,就是四禅天、四空天,出不了三界。這個裡面利害得失實在講太大太大了。倓虛老法師告訴我們,他說他一生當中見到修定的,修禅定的那些同參道友們,得定的他見過,開悟的他一生當中不但沒有見過,聽都沒聽說過。要開悟,才能出得了三界。得定,果報就是在四禅天、四空天,出不了三界。換句話說,這個定要失掉之後,還要墮落,還要輪回。所以這個是不究竟,說明禅跟淨這個功德利益相差懸殊,很大很大。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 所以在修行過程當中,七地是一個關卡,很重要的一個關卡,就是七地菩薩的定功已經很深很深了。有出有入的定七地是達到最高的最高峰,因為再往上去就沒有出入了,有出有入這是最高峰。所以得大寂滅。這個定境當中,境界裡面 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 也就是大乘法裡頭常講的“無佛無眾生”,定境裡頭是這個境界。可以說是接近平等,他得的是相似平等,不是真平等。突破到第八地,他得平等法身,真平等。這相似,接近平等,而不是真正的證得。這個時候很容易有個錯覺。如果一個錯覺現前,那個麻煩就大了。 欲捨佛道證於實際。 就像小乘阿羅漢入般涅槃了,灰身滅智,入般涅槃。這在大乘法七地菩薩也會遇到這個境界。這個時候,要沒有人提醒他,很容易誤入歧途,就是灰身滅智,入般涅槃了。 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 跟阿羅漢,跟辟支佛沒有兩樣,他就入滅了。所以《金剛經》上常說,諸佛護念諸菩薩。實際上,大菩薩也護念這些小菩薩,七地以下都算小菩薩。像這個八地、九地、十地菩薩,看到七地菩薩在這個境界裡,趕緊去幫助他,告訴他,你所證的這個境界不是究竟的境界,不是圓滿的境界,還要往上突破。他經過這個一提醒,他就知道了。 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 十方世界七地菩薩修行會有這個關卡,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沒有。為什麼呢?他是時時刻刻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他不迷不邪不染,這個是佛力加持。縱然他化身到他方世界,乃至於惡道裡面,去度脫眾生,他也不迷不邪不染。這個是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顯示出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確確實實超過諸佛剎土。我們從這個《往生論》(雖然文字並不多)仔細去觀察,實實在在超越諸佛如來。所以一切諸佛勸勉我們,菩薩勸勉我們,祖師大德勸勉我們,依然還有許許多多人還是不相信,這也證明了佛講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一勸就相信了,那就不難了嘛。勸了還不相信,佛勸,不止一尊佛勸,所有一切佛都勸,還不相信,這就叫難信之法,真的是難。那麼相信一定有相信的因緣,就是過去生中善根成熟,現前得到諸佛威神的加持,這個是很幸運。古人所講,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今天遇到了,萬萬不能錯過。錯過了以後,又不曉得要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夠再遇到。所以這個因緣要珍惜,要抓住,這一生當中決定一門深入,決定求生淨土,這個就不錯了。 經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願文。彌陀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已經十劫了,當然他的願都兌現了,決定不是空願。那麼從這個本願上來看,我們一切的疑惑都斷除了。因為沒有任何經文比這個更真實。這是世尊為我們轉述的,阿彌陀佛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是釋迦牟尼佛轉述彌陀的本願。世尊的轉述,如同彌陀親自說法沒有兩樣,我們一定要能夠深信不疑。在這一願當中,我們看出,往生的這一些大眾們,所得殊勝的功德利益,確實是不可思議。願文裡頭說,“設我得佛”,這是假設法藏比丘要成佛了,事實上他現在已經成佛了,就是阿彌陀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在這一句經文裡面,也許同修們看到,這一定要是菩薩去往生的,我們是凡夫往生,大概沒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因此我們必須要把《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願文合起來看,它的意思我們才能夠明了。現在我們采用的經本,是夏蓮居老居士的五種譯本的會集本,梅光羲老居士在序文裡面告訴我們,夏老會集四十八願這一段的經文,也就是現在經本裡面的第六品,整整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三個月的時間會集這一品經文,你就曉得他多麼的慎重。同時,他還有兩個幫忙的人。一個是慧明老法師,這是通宗通教的,在我們台灣有《慧明法師開示錄》,有個小冊子,那個就是參與這個工作的老和尚。另外一位,就是梅光羲老居士,梅老居士是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李炳老曾經跟梅光羲學過教,所以有這麼一段關系在。夏老跟梅老是同學,也是同參道友,他們兩個關系非常密切。慧明老和尚就是兩位大德的歸依師父,他們兩位都是歸依這個老法師的。所以三人合力同參,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會集現在這個第六品。由此可知,會集經文很不容易,務必要把五譯本裡面的意思參透,會集出來的經文一定是五種原譯本所說的意思,絲毫不能夠遺漏,而文字又須要簡潔通暢。所以這個本子梅光羲老居士認為是《無量壽經》的最善本,將來一直到世尊法滅之後,《無量壽經》還留一百年,必定是這一個本子。所以我們要認識清楚,要珍惜,要依教修行。那麼在會集本裡面,意思比這一段更清楚,更明白,那就是說,只要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菩薩。所以這個地方“諸菩薩眾”,凡是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薩。因為西方世界不像他方諸佛國土有十法界,有六道輪回。西方世界不但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只有一法界。這一法界是什麼呢?普賢菩薩的法界。所以這個地方願文也有一句“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所以這個淨土宗跟《華嚴經》非常密切。實在講,《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濃縮。所以古人稱這個經叫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叫小本《華嚴》,我們才曉得這一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它所占的份量,它所占的地位。那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換一句話說,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一到西方就圓證三不退。說實在話,這個圓證三不退,絕對不是自己的能力。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你要想證得位不退,這是最低的一個階級,那要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證得小乘須陀洹果,這才證得位不退。這個事情難吶。我們在座的同修,這是世尊說的,不是我講的,在《無量壽經》上講的,你能在此地坐一個半鐘點,能夠坐得住聽這個經,聽的很歡喜,佛說了,這是你過去世無量劫的善根成就。否則的話坐不住,坐在這裡聽兩句就想跑啊。那沒有善根。無量劫善根的成就,談何容易!為什麼無量劫的修行,落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呢?生生世世修行,從來沒有一次證得須陀洹果。也就是好比念書,好像念的很勤快,天天捧著書本,一考試都不及格,從來沒有一次考過及格的,你說糟糕不糟糕呢!我們無量劫修行,搞到今天,沒有一次及格。不是沒有修,是真修,就是達不到這個標准,達不到位不退的標准。如果達到位不退的標准,最低限度你已經證阿羅漢,你不是凡夫了。這就是生生世世修行,沒有達到這個標准。雖然沒有達到這個標准,但是你修了,那個修的功德不能說沒有,所以累積到今天,這個功德可以成熟了。要用這個法門成熟,帶業往生。這一生西方世界,佛的願力加持,就把我們提升到位不退。這在大乘菩薩裡面來講,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須陀洹。在斷證功夫上跟小乘須陀洹一樣,但是要講神通、道力、智慧,小乘須陀洹那是怎麼比也比不上的。所以,生到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薩,初信位的菩薩。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力一加持,就叫我們圓證三不退了。這個是本願上有,經上世尊也介紹的很詳細。這是佛之願:凡是十方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做阿惟越致菩薩。這個阿惟越致,就是三不退。三不退地位高了,行不退是大乘菩薩,絕對不會退到小乘;念不退是法身大士,別教初地,圓教初住絕對不會退到權教。通常講三不退,是這樣的地位。雖然圓初住菩薩證得三不退了,不圓滿。什麼菩薩三不退圓滿呢?嚴格地講,是等覺菩薩。這是三不退圓滿了。如果把標准放低一點,也是十地菩薩,法雲地菩薩。所以諸位要曉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威神一加持,立刻你像十地菩薩,像等覺菩薩一樣。所以古德注疏裡頭,很多都這麼說法: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跟觀音勢至把手同行,手牽手一道去游玩,地位平等。我們在此地,跟觀音勢至地位懸殊太大太大了,沒有法子比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地位一樣。為什麼呢?他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也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他先來,他是學長,我是學弟,學長學弟是同輩的,可以手牽手,把手同行。你修其他的法門就不行,那是觀音菩薩的弟子,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觀音菩薩的兄弟,不一樣啊。這說明,生到那邊統統是菩薩的身份,我們有份。不要看到這個地方“他方佛土諸菩薩”,我們沒份,那你把這個意思就會錯了。我們有份,生到那個地方去都是菩薩。“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這就是說明,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你在一生當中,不要等第二生,一生當中一定證得等覺的果位。證得等覺,實在講就是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古大德常講,當生成就的佛法。不要等來生,這一生就成佛。你看我們這一生往生,往生就不退,就成佛。一生成就,不要等第二生。“必定”,這個語氣非常肯定,至是到達,你必定到達補處菩薩的地位。“除其本願自在所化”,有一些人慈悲心重,雖然還沒有證得補處的果位,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想去度眾生。才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磕了三個頭,他就想去度眾生了。行不行呢?行,阿彌陀佛真是大慈大悲。那你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度什麼眾生呢?阿彌陀佛加持你。所以你真正急著要度眾生,趕緊到極樂世界去打個轉,自己沒有這個神通道力,得阿彌陀佛加持啊。如果不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要靠自己修證功夫,那就難,太難太難了。所以你有慈悲願力,要度化眾生,“為眾生故被弘誓铠”,這個被字念破音字,不念[背],念[批],跟現在這個“披”字意思完全相同,音也相同,古字是一個字。被弘誓铠這個弘誓就是度眾生的大願。“積累德本”,這一句話很重要。這個德本是什麼?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諸位要曉得,六字洪名是諸佛如來萬德之本。知道這個事情的人不多啊,六字洪名是諸佛如來萬德之本。這個積累德本,用現代的話來講,就叫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就是積累德本。念佛人很多就是不老實。什麼不老實呢?一面念佛,是一面胡思亂想,那就是不老實了。老實念佛,這一句佛號裡頭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妄念,那個就叫老實念。所以有妄想,有夾雜,有間斷,有懷疑,這都不老實。真正老實的,沒有懷疑,沒有間斷,沒有妄想,沒有夾雜,那叫老實念,那才是積累德本,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自己念佛,以念佛的法門接引度脫一切眾生,“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極樂世界的菩薩,應化在十方諸佛國土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這是《無量壽經》、《彌陀經》上都講的很詳細,他有能力,像前面所說的“一處一時一念能夠遍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 開是開示,化是教化,為一切眾生開示,教化一切眾生,數量多少呢?無量無邊。極樂菩薩有這個能力。“使立無上正真之道”,這個無上正真之道是什麼呢?勸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彌陀淨土就是無上正真之道。為什麼呢?只要往生,決定是一生成佛。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面,沒有比這個更高了,這個法門叫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上”,倫是同類的,平常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從十信位到十地,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這就講常倫,平常一般菩薩,修行五十一個階級。極樂世界菩薩超越了,他不需要一個階級一個階級提升,不需要。“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現前是講現在,現在他所修的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說實實在在的話,我們凡夫沒有份。不但凡夫沒份,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份。什麼原因呢?心量太小了。普賢行願它的特色就是心量廣大,所以它是法身大士修的。《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修的叫普賢行。沒有證得法身的,普賢行願聽聽念念而已,決定做不到。那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煩惱惑障都沒有斷,這是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個個都修普賢行。這個不可思議呀,叫難信之法啊。底下一段, 案此經推 這個此經就是《無量壽經》,像《無量壽經》前面這一段願文,要依照這段願文來看, 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 這是從理、從事上來推斷,西方極樂世界菩薩不必從一地、二地、三地,這樣慢慢提升,不必。這個就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了。他不需要,他可以從初信位一下就升到七地,八地,九地。好像讀書一樣,他會跳級,他不要按照一年級一年級那樣去升,小學沒念完就可以念博士班了。這天才兒童啊,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威神一加持,個個都變成天才了,不需要按照菩薩這個階級,所以也不需要修三大阿僧祗劫,不需要了,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 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於一聽 這個一聽就是聽一次經,聽一次經他就證得阿羅漢果了。這個凡夫,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聽一次他就證阿羅漢果, 制無生於終朝。 終朝是一天,制也是證得的意思,無生就是無生法忍。這一句的意思就是在一天當中他能夠證得無生法忍,比前面高得太多了。無生法忍的菩薩,在一般大乘經上講,別教七地,八地,九地,《仁王經》上所說的。《仁王經》上給我們講無忍菩薩,無生, 法忍是第四個階級的,七地證得的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由此可知,這個地位非常之高。 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 一般人聽到佛經有這個說法,大家都以為這是釋迦牟尼佛方便接引誘導的言語,不是真的。哪裡一個凡夫聽一次經就證阿羅漢果,聽一天經的時候就證無生法忍,哪有這個道理! 聞此論事亦當不信。 那麼聽到阿彌陀佛這個願文裡面所講的,大概這恐怕也是阿彌陀佛接引的話,未必是真的,這就存疑了,就懷疑了。其實真有。既然釋迦牟尼佛的會上有這個例子,超越階級的,阿羅漢四果四向八個階級,他不需要從初果向、初果,他一直直接就證得阿羅漢了,這個是超越階級。大乘菩薩不必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一下就能夠證到七地菩薩,八地菩薩的果位,確實有。但是不多,很少數就是了。像我們這個世間念大學的,有七、八歲念大學的,那是天才,太少太少,一般人做不到。那個天才兒童,小學不畢業就念大學了,他有這個能力。這些都是宿世善根成熟,佛有能力觀察,為他說法,一下就叫他醒悟過來,就能證得這麼高的果位。既然在這個世間有,那西方世界還會有問題嗎?所以淨土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沒有一句是虛假的。這底下就說了, 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像這些講法,的確是非常之言。普通人聽了,他就懷疑,他就不能相信。所以佛也不給普通人講,給普通人講沒用處。 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普通人聽了不相信,不以為然,這也應該嘛。“亦其宜也”,應該如是嘛。所以我們勸人念佛,勸人念《無量壽經》,人家搖頭不相信,這是應當的,不奇怪的,正常的。特別是這個會集本,我們勸人,很多人不能接受,很多人不能相信,我們點點頭:難信之法,難怪難怪,這正常現象。一介紹他,他就相信了,就歡喜了,那才奇怪,那個不正常,他不是普通人。要是普通人,他不會接受的。他能夠接受,歡喜接受,那個人不是普通人。這些話也不是我們說的,都是佛在經上講的。再看底下這一段: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前面曾經介紹了西方世界依報莊嚴十七句,是講一般物質生活環境,這一段是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導師“阿彌陀佛自利利他功德莊嚴”,這個八句是說的這些。這個“次第成就”,說明菩薩為我們介紹前面十七句,跟此地的八句,有條不紊,前後句不能顛倒,他是按著順序來給我們介紹的。前面十七句論文裡面有很詳細的說明,因為文太長,我們時間不夠,我們省略掉了。這個地方比較短一點,我們把它節錄在此地,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 既知國土相。 這一句話,是總結前面十七句介紹依報環境──國土。 應知國土之主。 這個國土,大致介紹這個國土的主人──教主。我們應當知道,這個八句介紹教主。 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 我們要仔細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成就。 先觀座。次觀佛莊嚴身業。觀佛莊嚴口業。觀莊嚴心業。既知三業具足。應為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眾功德。宜知上首是佛。是主。 這個地方講的清楚了,前面跟大家介紹的,這個上首是佛,是主,上首不是指的菩薩。菩薩裡面的上首是觀音、勢至,這個地方的上首是指的佛。 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 這個八句按著順序來介紹的,一點都不亂。再看下面一段,觀菩薩。這個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正報裡面,觀佛,觀菩薩。菩薩就是十方世界去往生的這些大眾。這些大眾,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層次很復雜。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九法界的有情統統具足,所以說是很復雜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完全平等。所以這個法門很難得。諸位要細細的去讀《無量壽經》,讀恐怕還不懂,還不容易體會,希望多聽。我們有很多套的錄音帶,因為這個經講了好多遍了,幾乎每講一遍都留的有錄音帶,遍遍講的都不同。所以有時間,每一次講的都應該聽聽,才把這個意思搞清楚,搞明白。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阿彌陀佛是以平等法教化接引一切眾生。佛用《阿彌陀經》,用《無量壽經》接引我們往生,佛同樣也是用這兩部經接引文殊師利、普賢菩薩去往生。所以九法界一切眾生佛都是用這個經,平等的經,平等法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九法界有情眾生,佛教他平等成佛,這個要知道。換一句話說,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外,任何諸佛剎土裡面修行證果是不平等的,唯獨西方世界是平等的,這個我們要搞清楚。諸佛菩薩講難信之法,就是難信這個平等法。這個平等,實在講,這是連菩薩都搞不通的。現在人常講,說一個什麼東西合不合邏輯,不合邏輯呀,理上講不通,事上也講不通。理上講不通,事上講不通,西方極樂世界是偏偏有這個事,偏偏有這個理。這個理跟事太深了,所以佛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成了佛了,對於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才真的了解。等覺菩薩都不行,都搞不清楚,所以這個難信,那是當然難信。 (五)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 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這是下面要給我們說的,這是我們應當要細心去體會,應當認真去學習。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這個四,在後面,後面來給我們說。這一段意思很深,很難懂,因為講到諸法真實的理體,也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真如本性”,“真心”,“理體”,講到這個上面了,這很深很深。真就不是假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不是真的,凡所有相都不是真的,“真”就不是虛妄。“如”,就是的,才叫如。真就是如,如就是真。說個真,何必要加個如呢?既然兩個字意思是一樣的,為什麼又變了一個名稱呢?古人不得已,用比喻給我們說,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把金比作這個真,把金作成的器叫它做如,譬如佛像,佛像是金作的,金是真,佛像就是如。真金在哪裡呢?這就是啊。“相如其性,性如其相,器如其金,金如其器,叫做真如”。我們先把這個意思搞清楚。真如是一切萬法的本體,盡虛空遍法界,在佛法裡面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現代的話講宇宙人生,從哪裡來的呀?真如變現出來的,就是本性變現出來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什麼叫開悟呢?禅宗講這是見性,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個什麼樣子呢?他說出來了,他說了五句:“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心性本來清淨,心性決定沒有污染。縱然造作罪業,墮畜生,變餓鬼,變地獄,心性還是清淨不染,本來清淨嘛。又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個具足就是本來具足,十法界依正莊嚴,他一樣也不缺。末後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宇宙人生都是真如本性所生的,這個生就是變現出來的。因此,整個宇宙人生,哪一法不真呢?哪一法不如呢?所以諸位果然要見到這一個事實真相了,“哎呀!原來法法皆是真如,法法皆是自性”。既然法法都是自性,都是真如,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般若會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呢?諸位要曉得,佛說法好就比大夫給人治病用藥一樣,這個藥要對症。世間人執著這一切法都是真的,那個真不是真如之真,如果是真如之真,那就沒事了,那他就沒有病了。是他幻想裡面的真,錯覺裡面之真,那不是真的。為什麼呢?它真妄對立的,有真的,有假的,它對立的。對立的那個真,不是真的。這個真如不是對立的。所以佛法裡面講善,那個善不是善惡之善,善惡的那個善,不善,它是相對立的。必須超越善惡,那個善是真善。這個是佛法難懂的地方。所以我們往往看佛經,依照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標准來解釋,古人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冤枉啊,把佛的意思錯解了。所以佛講的真,不是我們想象的真。我們一提真,馬上想到一個妄,真妄對立。因此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破你執著真實。如果你要執著虛妄,“一切都是虛妄的”呢?那佛就反過來說,“凡所有相皆是實相”。總而言之,佛說法沒有分別的意思,破眾生的執著而已。可是眾生的麻煩很大,你說這個破執著,譬如《金剛經》上用空破有的執著,於是眾生有不執著,又執著空,所以這個真是麻煩。眾生難度啊,他不曉得佛的意思。這個地方破掉了,那裡也不能執著啊。病好了,藥就不要了,藥就沒有用了。病好了還要吃藥,又吃出病來了。所以眾生的麻煩就在此地,很不容易體會佛的意思。“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從這個標准上來看,我們的修行都叫假修行。無論你用什麼功夫,你都是在假修,不是真修。所以生生世世修,修了無量劫,修到今天還變成這個模樣。這經裡頭都給我們說出來了,那怎麼辦呢?有一個方法,所有一切虛妄裡面,諸位要曉得,唯獨彌陀名號是真實的。這個實實在在的,知道這個事實的人不多。所以,念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因為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真如的德號,就是自性的名號,唯一真實,其他都不真實。所以我們老實念佛的人,那叫如實修行。這個,特別是現代,很少人知道這個事實。所以, 體唯一如 底下給我們解釋這個體,萬法之體就是一如,我們一定要與真如相應。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只要這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下去,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懷疑,不要夾雜,不要間斷,不需要多久自自然然你就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也就是說,你就得念佛三昧了。得念佛三昧,往生就決定有把握了,這一生就不虛作了,就不空過了。有人懷疑,哪有這麼簡單!這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就能成佛?殊不知,愈是最高的法門愈簡單,愈是往下面去就愈復雜。這個理我們要懂得。中國學術真正的根源是《易經》,《易經》是中國學術的根本根源,你看那個名字,《易》,容易,簡單容易啊。愈變就愈復雜了,愈往上去愈容易。我們今天是修第一至高無上的法門,這是最簡單的法門。那些人喜歡羅嗦,讓他們去修去;那個繁雜的讓那些人去修去。我們取的是至高無上簡單容易的法門,這一生當中必定成就。在過去確實有非常好的榜樣,誰呢?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不只一個人,凡是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大勢至菩薩的同倫。你看《念佛圓通章》,《楞嚴經》上菩薩一開口就說,“我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就是志同道合,我們都是修這個念佛法門的。五十二是指的十信位菩薩,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回向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妙覺菩薩,五十二位全包括了。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妙覺就成佛了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他用什麼方法修呢?一句阿彌陀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借其他任何方法來幫助,就這麼簡簡單單四個字,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大勢至菩薩給我們作了好榜樣,用這個法門修行證果成佛的人無量無邊。這些經典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睜著眼睛沒看清楚,那叫睜眼睛的瞎子啊,眼根有問題。而念佛的方法,菩薩也講的很清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個字,把念佛的方法教給我們了。怎樣都攝六根呢?天親菩薩這個五念法是都攝六根的方法。如果我們不會,不會也不要緊,我們就用淨念相繼,也能成功。淨念相繼這個關鍵就在淨,你有夾雜就不淨了。譬如這個念佛的人,天天想求生西方淨土,早晚課裡頭念《阿彌陀經》,還要加上普門品,又要加上大悲咒,還要加上什麼亂七八糟東西一大堆,這個叫夾雜,這不清淨,這個不是淨念。為什麼呢?夾雜太多了。《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講的非常好,不但世間法不能夾雜,所有一切大乘經咒也不可以夾雜。就是教給你專精,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現在去大陸觀光旅游,我相信不少人,我們佛門弟子,都到大陸去朝山,看看大陸的佛教。念佛人應該去看看蘇州靈巖山寺印光大師的道場,看看印光大師的關房,現在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他老人家一個小小的念佛堂,念佛堂裡供的只供一尊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都沒有,只供一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背後,他老人家寫了一個字:死,死字掛在那個背後。他就是一卷《阿彌陀經》,一聲阿彌陀佛,專念啊,一點都不夾雜。這是祖師給我們的榜樣,給我們的樣子。這樣念佛才叫老實念佛,這樣念佛是如實修行。為什麼呢?他與真如相應,他是體如而行。不是這樣念佛,與這個如就相違背了,你念佛就很難成就了。你要懂得體如而行。我們看底下這個四句: 1,身不動搖,十方應化 何者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 這是第一個意思,“於一佛土身不動搖”,這是指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達極樂世界,一處一念一時遍往十方諸佛國土,是化身去的,不是說我們這個身體一會兒到這兒,一會兒到那裡,那哪來得及,那要多少時間呀。一尊佛那裡耽誤一分鐘也了不得,那個時間都是計算不完的。他是化身去的。前面跟諸位報告了,那個化身、神通的能力不可思議,比那個《梵網經》上講的千百億化身那個數字還要多,不知道要多多少倍。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量無邊,西方世界的菩薩每一個人化身無量無邊。我們要問,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力呢?諸位要知道,這個能力是本能。體如,這個能力就恢復了。雖然往生的人是帶業往生,沒有這個境界,阿彌陀佛以無量劫的修行功力幫助他,加持他,使他得到這個能力。所以一生到西方世界,就有這種能力“遍十方種種應化”,這個種種應化,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三十二應身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應以佛身得度,也可以現佛身而為說法,所以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再看下一段: 八地已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 克實而論,八地菩薩才有這個能力。但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一加持,就一下把你提升到八地菩薩這種智慧德能。實際上,你並沒有證得八地,是佛力加持,使你的神通、道力、智慧就跟八地菩薩一樣。八地菩薩能做得到的,你也能做得到。 無垢輪者 輪是*輪,無垢就是沒有污染,沒有污染就是清淨的意思。 佛地功德也。 這一句是比喻,如來果地上莊嚴功德成就。 無習氣煩惱垢。 不但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斷了,連煩惱的習氣也沒有,這就是如來果地。 佛為諸菩薩常轉此*輪。 佛以什麼教這些大菩薩呢?特別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極樂世界的菩薩,阿彌陀佛教導。除阿彌陀佛之外,十方諸佛教導。他們的老師已經不是菩薩了,諸佛如來啊。所以大家一定要曉得,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煩惱習氣深重,假如真正發心,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求生淨土,你能不能去呢?決定能去。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如果你有真信,有真願,你就決定往生。而四土九品品位的高下,是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功夫深,往生的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淺,往生的品位就低。什麼叫功夫深淺?功夫深淺是論斷煩惱。你的佛號能把煩惱伏住,有功夫。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你沒有功夫,你的功夫不得力。最低限度的功夫,要能把煩惱伏住。什麼叫煩惱呢?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心裡頭動這個念頭,動貪嗔癡的念頭了,這個念頭一動,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去。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總歸是有的,沒有念頭,那你已經成佛了嘛,你就不是凡夫了,凡人哪有沒有妄念的。這妄念不怕,要覺得快。什麼覺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跑出,跑得快。阿彌陀佛一出來了,把妄念壓住了,這叫功夫。所以,不是念佛多少。蕅益大師沒有講,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的多少,沒有說。工夫淺深。佛號念的不多,念的很少,但是他真的把煩惱壓的住,這功夫好。佛號念的多,一天念十萬聲,煩惱壓不住,那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功夫不得力。一定要用這一句佛號把煩惱壓住,久而久之,煩惱自然就斷掉了,那功夫又升級了,這個念佛三昧又升級了,那麼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又提升了。道理在此地。所以你要專念,要真念才行,才能夠壓的住。要真正求往生,世緣我們才能放下,心裡頭才會不染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是假的,這個是輪回的業因,六道輪回的因緣,不再干這些了,再干這些這個輪回是沒完得了啊。不再搞輪回業了,要認真去念佛修淨業。淨業就是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才行。所以諸佛如來教化這些高級菩薩,已經沒有別的法門了,專門念佛。所以這個念佛法門是諸佛如來教化法身大士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所以到了最高級的佛法是什麼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最高級的佛法,沒有比這個再高了。這個我們得明了,得清楚,所以你才肯捨。捨什麼呢?佛在《金剛經》上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什麼呢?所有一切佛法。通通捨掉了。非法是什麼?所有一切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通通捨掉了,只留這一句最真實的法──阿彌陀佛。這是彭紹升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不容易遇到,不容易聽到。這是無比真實之法。“佛為諸菩薩常轉此*輪”,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極清淨之句,沒有比這個更清淨了,這就是無垢輪。 諸大菩薩亦能以此*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 佛教這些大菩薩,這些大菩薩輾轉教化眾生。這些大菩薩自己得到利益了,得到利益之後他又會輾轉教化一切眾生。諸位要曉得,如果不以這個法教化眾生,對不起眾生啊。眾生雖然愚癡,他現在愚癡,將來他有明白的一天,到將來明白了以後,再見面了,“你那個時候為什麼不把這個法門教給我,叫我拐彎抹角,苦修了多少無量大劫,受多少罪。你為什麼不告訴我”?現在就告訴你了,告訴你不接受,沒話說。到那個時候再見面,“唉!那個時候你告訴我,可惜我沒相信,走了很多冤枉路”。他自己生慚愧心,不會怪你。我們實實在在是初學佛法,不識貨,所以拐彎抹角,浪費了幾十年的光陰。老師為我們開導,不相信嘛。我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就把淨土法門介紹給我,勸我修學,而且勸的很懇切。有一天,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你就專修嘛,如果這個法門真的有問題,上當,那就上當一次,也無所謂嘛。自古以來,多少人修這個法門,他們都上當了,我們上一次當,有什麼關系呢?李老師對我說出這樣的話,可是我對這個法門接受、相信、修學不認真。為什麼不認真呢?還有許多大乘經典在那裡誘惑人,我也是被誘惑啊。《華嚴》,《法華》,《楞嚴》,我在台中是專學《楞嚴》的,跟李老師專學《楞嚴》,所以這些大乘經典我都想學,不知道這個法門這樣殊勝,不曉得。到我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我是怎樣搞清楚,搞明白的呢?講《華嚴經》的時候才開悟了。我講《華嚴》講了十七年,從《華嚴經》裡面搞清楚了、搞明白了,就把《華嚴》放下了,丟了,專講《無量壽經》。有很多人奇怪,你怎麼《華嚴經》丟掉了?我講《華嚴經》的精華啊。《華嚴經》的羅嗦我不要,我要《華嚴經》的精華。這個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所以,沒有搞清楚很不容易捨棄,真的搞清楚了,真的認識貨了,當然我要真的,不要假的了。所以相當不容易。我只感覺到,我非常幸運。為什麼呢?還在這一大堆教理裡面找出來了。有多少人,在教理當中一生都沒有把這個最真實法找到,那才真可惜啊。 “淤泥華”,這個偈子裡面講淤泥華,這是比喻, 喻凡夫在煩惱泥中 我們學佛的人,對世法不貪了,過很簡單的生活,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下了,可是貪心沒放下。為什麼呢?貪佛法。所以想一想,貪心沒去掉,換個對象而已。不貪這個貪那個,還是貪心,貪心一點也沒減少。你說有什麼用處呢?沒有用,佛是教我們斷貪嗔癡,不是換對象。我們往往把換對象想成我已經斷貪嗔癡了,其實貪嗔癡還是具足,換個對象而已,所以一點都不管用。 為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 菩薩慈悲,菩薩對於眾生能觀機,知道用什麼方法來開導眾生,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成無上覺。 紹隆三寶常使不絕 這是菩薩的使命,菩薩的責任,一定要把佛法一代一代傳下去,發揚光大,能令一切眾生聞到正法的真實利益。這是佛的本願,是一切諸佛的願望。我們能向這一個目標方向去做,這叫報佛恩,這“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才真正做到落實在生活之中,我們把它做到了。如不這樣做,這兩句話說了也是罪過。為什麼呢?騙自己,騙佛菩薩。每一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實際上把佛的恩德忘得干干淨淨,幫助眾生一點也沒做到。那說這兩句話,不叫打妄語嗎?每念一遍就打一次妄語。打妄語是罪過啊,天天在造罪過,還認為自己在修行,還認為自己有功德,那不叫笑話嗎! 2,一念一時,遍至十方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這是菩薩四種正修行功德第二種,這是解釋這一首偈。說到極樂世界的菩薩,諸位一定要曉得,與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因為我們知道這一些狀況,明白這一些事實,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經文,與我們的關系很密切。在這一段裡面,這是講到應化身,前面一段是講的清淨法身。經與論裡面都明白地告訴我們,生到西方,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達西方世界蒙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人人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在《無量壽經》,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時候都是這樣說法。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天親菩薩在論裡面直截了當的為我們說出,八地以上。這個果位不是我們自己證得的,因為我們往生,帶業往生,煩惱迷惑一品都沒斷,這一下就得到八地菩薩的智慧、神通、道力,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所以這是他力法門。諸位要曉得,自古以來,淨宗祖師大德們給我們講的二力法門,這個二力就是自力與他力。自力是我們信願持名,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他力的加持,只要我們現前深信切願,就得到佛力的加持。這個加持的力量,與我們自己的信願,的確是成正比例。我們的願力強,加持的力量也強。我們的願力、信願薄弱,那加持的力量也顯得弱了。那個信願怎樣強法呢?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同修們既然選擇這個法門,都是希望這一生能往生。真正求往生,要如教修行。這個教,就是淨土三經。後來祖師大德們把《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附在三經後面,成為淨土五經。我們必須依照這些經論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行,這才能相應。在通途法門裡面,正如同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要四個階段:信,解,行,證。而通常說教,教有四種:教,理,行,果。這個是通大小乘,通一切佛法。我們的信,要信教,要信理,要信行(這個行就是修行的方法),要信果。如教修行的果報,我們深信不疑。特別是西方境界,西方境界真的是難信之法,博地凡夫生到西方,居然就是七地、八地的境界,這個真是叫人很不容易相信。但是這個的確是事實,生到西方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彌陀經》裡面講阿鞞跋致,就圓證三不退。信了以後要解,解底下也是教、理、行、果。你要了解,了解你就不會懷疑了,不會憂慮了。所以解門非常重要。解了之後要做,要做到。所以這個信、解、行,你要去實行。怎樣去實行呢?教、理、行,你要把教理行證這四個字統統要做到。淨土五經也好,三經也好。實在說這三經,古德稱《無量壽經》為淨宗第一經,這個我們要重視它,是淨宗第一經。三經我們仔細去觀察,《無量壽經》可以稱得上是淨宗概論,經文雖然不長,世尊將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為我們說出來。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性、相、理、事,面面都給我們介紹出來了。後面這兩種,《觀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可以說得上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觀經》詳細為我們說出淨宗的理論、修行的方法,特別是三輩九品十六觀法。這些方法,在《無量壽經》裡面只有兩品經,這個是三輩九品。所以《觀經》裡面的十六觀跟九品,確實是這一品經的詳細說明。更要緊的,《觀經》為我們說出了九品因果。這個是我們修淨宗不可以不知道的,修因證果。而小本《彌陀經》,是佛的徹底悲心,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勸勉我們要求生淨土,四番的勸告。這個在其他法門裡面我們還沒有見過,真正是徹底悲心。所以這個三經,是一而三,三而一。大本《無量壽經》之所以沒有小本《彌陀經》那樣盛行,梅光羲老居士在《會集本》的序文裡面說的很清楚,很明白,那就是古時候經本不容易得到。《無量壽經》是一切經裡面翻譯最多的,從後漢一直到宋朝,這八百年間,總共十二次的翻譯。現在大藏經裡面傳下來的只有五種,七種失傳了。所以在當時,一個人要想把這些譯本全部都看到,幾乎是不可能。以宋朝的王龍舒居士,這個是我們淨宗的一位大德,他作了一個會集本,叫《大阿彌陀經》,實際上他只看到四種本子,唐朝《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一種,他就沒見到。由此可知,那個時候能夠各種版本都見到,不容易。根據五譯本,古人得到一個結論,因為這五種譯本裡面差別很大,決定不是一種原本。根據現在這個五種本子推測,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原本。這證明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不是講一次。講一次,就是一個梵文本,不管多少人翻,總是大同小異,不會出入很大。出入很大,必定是不同的本子,證明佛是多次宣說。這個說法很值得我們采信,於是我們明白這一部經的重要性。如果不是非常重要,佛為什麼講很多遍呢?一切經,釋迦牟尼佛一生只講一遍,沒講過第二遍。唯獨這個經,是多次宣講,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經典傳到中國來,《無量壽經》最先來。當時廬山遠公大師建蓮社,這是淨土宗第一個道場,我們尊他為淨宗初祖。當年只有《無量壽經》,因為《觀經》跟《阿彌陀經》還沒有翻出來。所以最初的蓮社,修淨宗就是依靠《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稱為第一經,一點都不為過。我們一定要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行,這才能得真實的受用。經上明白告訴我們。這個《無量壽經》總共有九種不同的本子,我們現在全部印出來了,我們把它印在一冊裡面,大家看起來就很方便了。九種本子細細去比較,確確實實這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非常殊勝。從前李老師,好像是民國三十九年,在台中法華寺講過一次,就是采取這個《會集本》。他老人家有很詳細的眉注,我們也把它印出來了,現在流通的非常之廣。我們弘揚淨宗,就采取這一個會集本。經上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之殊勝不可思議。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菩薩的應化身,前面跟諸位說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薩。西方世界不但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那個地方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一真法界。怎麼知道呢?《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這個大家都是公認的。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兩位上首菩薩,華藏世界的佛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的左右手,就是文殊普賢。而文殊普賢在華藏會上給我們顯示了一個很不平常的例子,那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對象是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麼,他們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世界豈不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一真啊!第一真實。所以經上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住真實慧,真實利益”,說了三個真實。我們如果說是深入《華嚴》,沒有不歸心淨土的,死心塌地歸心淨土。所以淨土菩薩,各個人都有應化身。像我們這個帶業往生,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們的受用、我們的神通道力,幾乎也跟八地菩薩平等了。這個前面說過,不是自己修得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佛有這個願,如果我們到那裡去,得不到這種受用,那佛就不成佛了。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他每一願都兌現了,所以這是我們決定不能懷疑的。此地講的“彼應化身”,彼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特別跟大家聲明,我們是裡頭的一份子,我們在其中。“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這一句話就是講的隨時,這個一切是隨時。什麼時候想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這個應化身就去了。正如前面所說的,一處一念一時,就能夠遍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供佛當然要聞佛說法,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時時刻刻供養一切諸佛如來,他那個福慧修得就快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經上常講修成佛道要三大阿僧祗劫,西方極樂世界我仔細給他算了一算,大概成佛不會超過三劫。你想,三大阿僧祗劫跟三劫,不能比啊。那你要問我,我怎麼算出來的呢?這個我不告訴你,總離不開經典嘛。你仔細去讀讀經,應該能算得出來。不超過三劫,真正不可思議呀。這是講西方成就之快,快的因素就是因為他們不但見佛,見一切佛,聞一切佛說法。這個緣太殊勝了,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為比,比不上啊。這是我們一定要珍惜的。 “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前面一段講供佛聞法、福慧雙修,這個地方講自利利他,你這個應化身到十方世界去教化有緣的眾生。這一點,諸位同修無論在家出家,不管你學不學講經,從前李老師常常囑咐我們,我們跟他學講經的,你要發心學講經,先要跟眾生結緣。你要不跟眾生結緣,你講經沒人聽,沒有法緣。我們那個時候同學,現在在這兒坐的是我老同學,我們一班同學當中林堪智的法緣最好。剛剛學講經,他到各處講經,聽眾最多。為什麼呢?肯結緣。所以這個結法緣非常重要,如果你沒有法緣,好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了,供佛聞法,別的人都到十方去應化,教化眾生,你沒得地方去。為什麼呢?跟眾生沒緣。所以結緣很重要,要廣結善緣。現在有不少老法師,連海外的老法師,都知道我的法緣很好,還有的老法師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的法緣那麼好,能不能教教我?實在沒有別的,就是結緣。我這個結緣的方法,是跟印光法師學的。印祖一生過非常簡單的生活,衣、食、住、行非常樸素。他老人家的信徒多,供養多,對他來說沒用處。一件衣服幾十年都穿不壞,不必要做新衣服。除此之外,他還有什麼地方用錢的?他把那些供養辦弘化社,弘化社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佛經流通處,印經流通結緣。這個方法好,只有福德,沒有罪過。所以我想來想去,這個十方供養只有用這種方法好,不會有過失,所以我就印經。現在一年要印幾百萬冊經,到處都結緣,結緣的很廣,所以法緣就勝了。你要不跟大眾結緣,哪來的法緣呢?所以一定要知道結緣。現在印經很便宜,早年我們印的經本,我最初在民國六十年講《華嚴經》的時候,我印小本的《華嚴經》,一套十二冊,一冊兩塊錢,一套《華嚴經》二十四塊錢。不過那個時候的錢比現在值錢。現在我們印的《無量壽經》,大概一本不超過二十塊錢。所以我們想想,我用二十塊錢,如果這二十塊錢能省下來,這個世間就多了一本《無量壽經》。能常常這樣想,想到流通佛法利益眾生,你的法緣就廣了。佛法裡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你一定要跟眾生結法緣。西方世界這些菩薩法緣都非常殊勝,他能到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到十方世界去,就如觀世音菩薩一模一樣,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能夠示現八相成道。就是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都會以佛的身份來教化眾生。這個很不可思議。在一般大乘法裡面來講,要能夠現佛身為眾生說法的,最低限度圓教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也就是說,最低的條件,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有資格。沒有破無明證法身,沒有這個力量。我們今天不要說是無明沒破,見思煩惱一品也沒破,居然有這個能力,所以這個叫難信之法。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聽到都搖頭:我不相信。他不相信,是應該的。這就是不合乎邏輯,這是一般人想不通的。事實真相,就是佛的本願加持。你看四十八願就曉得了,本願加持。所以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意思就是解釋偈頌裡面“無垢莊嚴光”。無垢是清淨,垢是污染,我們今天所講的心理污染,精神污染,講的是這些。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見思煩惱的污染,塵沙煩惱的污染,無明煩惱的污染。要到無垢,就污染沒有了,這個莊嚴自性智慧光明顯露出來,不止是破幾品無明啊。八地菩薩,這個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掉三十多品了,你看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只剩下四品無明了,四十一品無明只剩下四品了,稱得上無垢莊嚴光了。這樣的菩薩,那還有什麼話說呢?前面說過了,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就有這個能力,何況這個是高位的大菩薩們,所以他們 “一念及一時”,一念就是講同時,同時可以能夠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就像世尊在《梵網經》上所講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西方世界我們看,不止千百億,千百億是個小數字啊,因為世界無量無邊,諸佛無量無邊,眾生更是無量無邊。極樂菩薩有能力一時一念一處,都能夠分身到達,“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這一段講的重點是利益諸群生,再看底下這一段。 3,無余供養,贊歎諸佛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余照諸佛會大眾。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功德。 這個境界都是講一切世界,不是一個世界、兩個世界、十個世界、百世界、千世界,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佛贊歎諸大菩薩他們的能力,但是總沒有講到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這才叫一切世界。一切世界統統到達,所以菩薩這個論上用“無余照”,無余就是普遍,沒有一個遺漏的,以這個智慧光明遍照諸佛會大眾。當然不能照佛,佛是老師,佛會大眾是菩薩。從這個地方,就顯示極樂的菩薩比諸佛海會的菩薩高一等。這個高法,就是不管你是什麼地位,都比你高一等。如果你是十住位,我比你高一等,好像是十行位。如果你是十行位,我好像是十回向位,反正是遇到總高一等。這個高也不是自分的功德,不是自己本分的功德,是彌陀威神加持的。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因為彌陀弟子,不但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同時時時刻刻永無中斷地蒙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他能夠超越諸佛海會的菩薩們。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不知道西方世界的莊嚴。常常聽到莊嚴,究竟莊嚴到什麼程度,不曉得;莊嚴到什麼樣子,也不曉得。所以你的願心不切,信心也不真。真信切願是我們搞清楚了、搞明白了,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了,所以這個願力堅固了,非去不可。去得成去不成呢?決定去得成。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把往生的條件講的多清楚,多明白。我們的信、願、解、行與經相應,那就是與佛願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呢!底下這一句說的更好了:“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功德”。前面這個無余照,是對海會大眾,這個供養恭敬贊歎是對諸佛如來。我們回向偈裡頭常念:“上報四重恩”,唯有這樣恭敬供養贊歎,才能報佛恩於萬一。 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 這兩句是講,我們見佛總要帶一點禮物去供養,這個禮物都是自然的,隨心變化出來的。 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無有分別心,就是普賢行。諸大菩薩修行為什麼比不上普賢菩薩呢?諸大菩薩還有分別心,普賢菩薩沒有分別心。所以普賢菩薩與我們《無量壽經》的經題完全相應:清靜,平等,覺。諸位要曉得,《無量壽經》到中國來,第一次翻譯的漢朝譯本,漢朝譯本那個經題就叫“清淨平等覺經”。清淨平等覺就是普賢行。修禮敬,就是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修贊歎,那就是第二條,第二大願“稱贊如來”。一有分別心,就不是普賢行了。你的心不清靜,不平等,那個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特色,就是心地清靜平等,覺而不迷。所以這個地方有供養,有恭敬,有贊歎。供養裡面特別是法供養,法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供養。普賢行願裡面跟我們講的“廣修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菩薩又舉了七個條目,第一條就是“依教修行供養”。所以我們能夠真正依教修行,才是供養諸佛如來。因為一切諸佛都贊歎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是一切諸佛的願望,不但是彌陀本願,一切諸佛的本願。所以這個法門,你只要認真修學,你立刻就得到一切諸佛的保佑,一切諸如來佛的加持。所以這個功德利益無比的殊勝。 下面這一段,再給我們解釋“無余”。什麼叫無余?就是前面所講的,無余照,無余廣大。 無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 明是說明,遍是普遍,一個世界都不漏。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生活的空間就大了。我們現在生活空間很可憐,太渺小了。縱然有機緣我們常常到世界各國去旅行,沒辦法超越這個地球。縱然像我們這個世界的菩薩,聲聞、緣覺、菩薩,他們有神通了,也沒有辦法超過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大千世界,要依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我們這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單位世界,換句話說,一百億個銀河系呀!娑婆世界的菩薩,活動的空間是一百億個銀河系,這是一佛土。一切佛土,無量無邊,哪裡能比得上極樂菩薩呢!所以極樂菩薩生活的空間太大太大了,真的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哪有不向往極樂世界呢。我們要拓展我們生活的空間,使我們自己的生活更幸福、更快樂、更自在,那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你不到極樂世界,你的幸福快樂自在總是有局限的,總是有范圍的,范圍並不很大,一百億個銀河系,也不算是很大。 一切諸佛大會 佛總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從來沒有休息的。哪個地方緣成熟了,佛就現身。緣消失了,佛就入滅了。其實,佛哪有生滅呢?《無量壽經》上世尊告訴我們,佛示現的這個生滅,是為中下根性而示現的。由此可知,上上根人沒有見到佛有生滅。佛是不生不滅,上根人見得到,中下根人見不到。 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 沒有一個佛的世界,一次佛的法會,極樂世界的菩薩沒有去參加的,沒有,極樂世界的菩薩遍至啊。我們只要聽到這個消息,就一定要去,這還能耽誤嗎?我們這個信心願心立刻就堅強起來了。 肇公言。 肇公是僧肇大師,鸠摩羅什大師的學生,羅什的四大弟子之一,他有這麼幾句話,昙鸾法師也把它節錄在此地: 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 法身沒有相,但是它能夠現相,殊是不同,是差別,就是三十二應,這三十二應身是同時應現,因為佛剎土、佛會多,應以什麼身示現,他就示現什麼身。一處一時一心一念能圓圓滿滿的示現,這就叫“殊形並應”。這個應就是應化,種種不同的身分同時同處應現。 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 言是言論,像諸佛如來講經說法,但是真理,或者我們講事實真相,是離言語文字的。雖然離言語文字,佛也可以假借言語文字表達它的真實義。這個意思佛在金剛般若裡面說的很清楚。古大德於是教導我們,我們要怎樣去體會經義呢?開經偈裡頭第一句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不在語言文字裡面,語言文字裡頭找不到,但是也不能離開語言文字。語言文字好像是指路牌一樣。我們這裡有個指路牌,指的那個方向那邊是台中。你要認指路牌就是台中,那就錯了。語言文字是指路牌,循著這個方向去會,體會,你就能夠找到了。這個叫不離文字。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很好,他教我們“離言說相”,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法,不要執著佛的這個言說,你可以去聽,去會,不能執著他的言說。“離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詞術語,那個都是善巧方便設立的,不可以執著。“離心緣相”,這一條最重要。心緣是什麼?你決定不能去思惟想象,你思惟想象,你落到意識裡頭去了,就落在分別執著裡面去了,那就錯了。諸佛如來給我們宣揚的是事實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你要去體會,要能夠契入、悟入,你就得到了。不可以思惟,不可以想象。思惟想象,落在意識裡,那就變成六道凡夫的世智辯聰,那是不解如來真實義,或者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了。這個就是古人講的,“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佛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想錯了。不能想,所以古人教學,聽經只管聽,用什麼方法呢?就是這三個原則:不執著言說,不執著名相,不要去用思惟想象。這個時候,給諸位說,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定的。這個定心、清淨心一接觸,有的時候則豁然大悟,他就開悟了。你聽,執著言語,執著名相,把這個活的經都變成死的解釋,這個錯了啊。所以肇公這幾句話說的很有道理。“至韻無言”,佛說法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我們聽也要無聽而聽,聽而無聽,這才行,才能夠相應。我們今天聽經,聽一輩子,為什麼不開悟?著了相啊。古大德為什麼聽幾次經就開悟了?人家不著相,高明就在這一點。只要你不著相,那你就會聽了。著了相,不會聽。聽經再要記筆記,那這個著相就更厲害了。不但著言說相,還著文字相,這個麻煩就大了。我過去在台中求學,最初在老師會下聽講經,也拿個筆記本在寫,被老師看到了,講經下來,把我叫到小房間去:你在干什麼?我說我寫了筆記呀。你寫這個干什麼?我說怕忘記呀。他說,你要曉得,你到明年境界提升了,這個完全用不著啦。我想想,滿有道理,所以從此以後我就專心聽,不記筆記了。我在台中十年,我只有一本筆記本,還記的不到一半。這是老師教給我的方法,我得到受用了。他不讓我記筆記,他讓我細心聽,體會裡面的道理。這個意思你要真正會得了,你學的東西是活的。長講,短講,深講,淺講,你得自在了。你要是記錄下來,死的,以後就照那個筆記去講,筆記漏掉一句,哎喲,這個地方漏掉了,不曉得怎麼講法了。就出這個差錯,你學的是死東西。所以我在台中,很感激老師。老師要我學活的,不讓我學死東西,所以一定是活活潑潑,這就對了,與經與祖師大德所說的完全相應。所以雖然沒有言語文字,你看大藏經,言語文字遍滿世間。正如同禅宗的,標榜禅宗不立文字,禅宗的文字比哪一宗都多。你們看大藏經,禅宗的語錄比哪一宗都多。為什麼不立文字,文字那麼多呢?他那個不立,是不執著文字,不是不用文字。需要用語言,需要用文字,那是工具,決定不能執著。這個不立是不執著的意思。 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 冥是講的真心,是講的本性,真心離念,沒有一個妄念。從來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冥的意思。雖然不起心不動念,它遇緣就起作用。這個作用叫權,那個冥跟實的意思一樣。我們通常講權實,他這裡講“冥權”,冥就是實。實智,權智,實智是無知,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冥,無所不知是權。無知是體,無所不知是用。體用都是自然的,並沒有預先有一個計劃,有一個設計,那就是謀,沒有。世尊在經上也舉比喻。有人問,捨利弗尊者的智慧很大,問他這個智慧怎麼來的?佛舉個例子,佛舉了個鼓。鼓,我們一敲不就響了嗎。他說捨利弗那個心,像鼓一樣,裡面空的,什麼也沒有。所以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那個叩鳴是權,就是無所不知。你要不叩他,他無知。他心地清淨,一念不生,你問他什麼問題,隨問隨答,他無所不知;你不問他,他什麼都沒有。這是真心顯露。沒有人問他的時候,這個無知是自受用,是清淨心,清淨到極處。有人請教他,隨問隨答,他心還是清淨的。不是說人家來問問題,我得想一想,研究研究怎麼答復他。那是凡夫,想一想,研究研究,結果還是答錯了。清淨心裡面答復這個,根本不要去想,隨問隨答,答的決定正確,絲毫錯誤都沒有。世尊為眾生說法,是這樣說的。這個我們要學呀,就是學清淨心。所以我常常勸諸位,讀經不要想經裡意思,經沒意思。這是我跟諸位講真實話。為什麼沒意思呢?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它有意思,那就是有說而說,說而有說,那有意思。沒意思,沒意思你去想的時候,你叫胡思亂想,叫打妄想。這個要知道,要懂得經沒有意思。讀經是什麼?讀經就是修清淨心,修智慧,戒,定,慧。這個戒,就是我們用恭敬心,用真誠心,用無分別心。這個原則我們遵守,我們用這個心來讀經這是戒。讀經就是修定,讀經時候沒有妄想,沒有妄念。這個經讀的字字分明,沒有念錯一個字,沒有顛倒一句,這個就是修慧。這個慧是根本智,是無知。到人家來問我,或者你講經給人家聽的時候,那叫後得智。講經要不要准備?不要准備,看看大家的眼睛,看看大家表情,自自然然就說出來了。深說、淺說,長說、短說,也不要計劃的。預先想想我要怎麼個講法,那就完了,又錯了。它是活的,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所以這是佛法的一個難處,難在哪裡?難在你的妄想不肯放下。你真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不難吶,比什麼都容易。所以這個東西是活的,活活潑潑的。“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它起作用的時候,一定跟那個事非常契會。 蓋斯意也 僧肇大師這一段話,與這一段,這個偈頌的意思,非常切契,很相應。用肇師這幾句來解釋這一段的意思,的確是很圓滿的。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 4,於無三寶處,示佛法如佛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 這些地方多,這個世界沒有三寶的地方比有三寶的地方要多。其實這些事情,我們不難知道。為什麼沒有三寶呢?眾生造的業太重了。三寶的出現,前面說了,是無分別的,是平等的,三寶的出現是眾生的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啊,絕不是實的。所以比喻作海潮音,它不是實的。《楞嚴經》上說的更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三寶,實在講,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造的罪業深重,三寶就不能出現了。深重的罪業,什麼東西出現呢?妖魔鬼怪出現。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眾生果報就更苦了。在這一個狀況之下,極樂菩薩興大慈悲心,他要來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幫助苦難眾生,他不能用三寶的身份出現。用三寶的身份出現,眾生造罪業更重,他不相信三寶,毀謗三寶,侮辱三寶,他的罪造的更重了。所以佛菩薩用同類身出現,這樣權巧方便去幫助他,去感化他。 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 不以三寶的身份,但是化導眾生,不離三寶的原則,不離三寶的方向,用這個方法來引導他。 遍示令解如實修行。 這是菩薩應化的目標,是幫助眾生開悟。解就是開悟,幫他破迷開悟幫他離苦得樂。離苦得樂,那是人人都樂意的。 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 哪一個世界上沒有三寶, 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這是解釋這一首偈。觀察十方世界,當然還是要與自己有緣,沒有緣沒有辦法去示現。所以佛法非常重視緣。實在講,世出世法離不開因果。因,緣,果,你看佛不說因,也不說果,單單說緣。緣是因與果的關鍵,我們只要抓住緣,沒有不成就的,沒有不自在的,你抓到緣就行了。這是顯示出極樂菩薩無盡的悲心,也告訴我們,我們有慈悲心,我們的慈悲心不大。對於自己的父母兄弟、家親眷屬非常關懷,我們總想幫助他。自己要沒有能力,那就幫不上忙。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了,不但我們這一生的父母、眷屬,過去世中生生世世我們的家親眷屬,無論他在哪個世界,無論在哪一道,無論是什麼樣的身份,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統統見到。他有什麼苦難的音聲你統統聽到,你就有能力去幫助他。他如果能信三寶,你就以三寶的身份為他說法。他不相信三寶也行,可以現同類身去誘導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引誘他入佛門。不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沒有這個能力了,也就沒有這個機會了。所以在此地,我們要明白這一層的深意。 三 觀行體相 (略) 四 淨入願心 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這一句是總結前面。向,就是前面所講的。前面為我們講到“觀察”,五念裡面的第四。第一個是禮拜,禮拜跟諸位說過,不一定是在佛像面前每天要拜多少拜佛,不是這個意思,那是形式。我們要講求實質的內容,實質內容是恭敬,禮拜就是恭敬的意思。我們的恭敬心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不能間斷。這是天親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以真誠恭敬心念佛,以真誠恭敬心信淨土,願生淨土,這是禮拜的意思。稱贊就是稱念,這一句佛號要常念,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要常念。凡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需要用思考的工作,也可以念。如果用思考的,那我們就把念佛放下,認真去做事。事情做完了,這事放下,佛號就提起來。這個都是符合不間斷的意思。第三個,作願,我為什麼念佛?念念當中只有一個願望,求生淨土。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世間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心裡向往、羨慕不要緊,但是現在要放下,一門深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學。無論學什麼法門都好,到西方極樂世界保險啊。你看,第一個自己證無量壽,有的是時間;第二個修行環境好,阿彌陀佛、諸佛如來都是老師,諸大菩薩是同參道友,你說這個緣多勝!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多自在,多方便,決定成就。所以現在不要在這個世間搞多了、搞雜了,把往生給耽誤掉了,那個虧就吃大了。我很喜歡《華嚴》,與《華嚴》特別有緣分,現在知道那個經太大,不學了,放下了,等我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再去學《華嚴》。為什麼呢?怕夾雜,怕耽誤往生。所以現在一心一意求往生,其他的都不求了。這些我們也都要曉得,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路應該怎麼走法。這是作願。第四是觀察,觀察講的多了。觀察依報莊嚴,講了十七樁事,正報莊嚴觀佛講了八樁事情,觀菩薩講了四樁事情。這地方總結:觀察莊嚴佛土,佛土是依報;佛、菩薩是正報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看這個注解: 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不是無因,也不是其他的因。是什麼因呢?清淨心,所謂是心淨則土淨。清淨心怎麼能成就呢?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如果不蒙佛願加持,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修清淨心,談何容易啊。這一樁事情,大家如果是冷靜去觀察,你能夠明了,能夠體會得出來:修行其他法門,心不容易得清淨,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不容易成就三昧。唯有念佛法門容易得清淨心,容易得念佛三昧。為什麼容易?當然,在我們這一邊來講,是專心。參禅的人、念咒的人也專心,為什麼他得的清淨心沒有念佛人來得這麼顯著呢?這個裡面我們就曉得,我們是得佛力加持的,而且是得一切諸佛加持的。不是得一尊佛,是一切諸佛啊。他們學那個法門呢,充其量得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加持,不能得一切諸佛的加持,道理在此地。所以古德明白的開導我們,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其他大乘法門叫“自力法門”。自力難哪,二力容易呀。這個二力是自、他,他是一切諸佛,不是他一個人、兩個人,是一切諸佛啊。這是我們要曉得,要明白的。這是清淨心容易成就。清淨心,最低的程度就是我們講功夫成片,這個是“一心”之淺者,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這個功夫是什麼樣子,我們要曉得: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外,心不緣其他了。我們常講,念佛堂裡常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的放下了,心裡頭再不攀緣世出世間法了,只緣阿彌陀佛,只緣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功夫成片的樣子。煩惱沒斷,所以我們可以做得到。那個斷見思煩惱,那是事一心不亂,我們不容易做到。這是講功夫成片,我們只想阿彌陀佛,只想西方極樂世界。念頭一起來,馬上就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不想其他的,這是功夫成片。有這樣的功夫,到這個境界,你自己心裡就明白了,我有資格往生了,決定有把握往生。因為與經裡頭所講的往生條件統統相應了,決定沒有障礙。功夫成片裡頭也有九品,功夫成片高段的,上品的功夫成片,給諸位說,生死就自在了,想什麼時候往生就可以什麼時候往生,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你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沒有一樣不自在。上品的功夫成片,我們在本省這三、四十年當中也見到、聽到不少。有預知時至,不生病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我們聽到很多。這是什麼功夫呢?就是功夫成片裡面上等的。民國五十七八年的時候,我記不太清楚了,台南將軍鄉有一個老太太,站著走的。我是前幾年在元亨寺提到這個事情,還有幾位同修他們知道的很清楚。這在三轉*輪裡面,作證轉。這個是像其他宗教裡頭,見證。這哪裡是假的呢?預知時至,站著走的,所以我們曉得,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可以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他能站著往生,我為什麼不能站著往生?他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真正要想這麼自在的走,就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做到了。凡是臨終還有一點小障礙的,也就是說你還有一點點還沒放下,才有這個障礙啊。到臨命終時,障礙放下,就真往生了。放不下,還要搞六道輪回。總而言之,不徹底放下不能走啊,要徹底放下才能走。早早放下,那就自在了,往生就自在了。到臨終那個時候才放下,那還是有一點小苦。真放下,當然都能得生淨土,都能華開見佛。所以修淨宗的人,特別要著重於清淨心。信、願、持名,心淨則土淨。我們修行的標准,就是《無量壽經》上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就是不迷,對人對事對物不迷,是覺而不迷。既然不迷了,當然就不邪、不染,這是一定的道理。不邪就得平等心,不染就得清淨心。所以清淨平等覺,就是覺正淨三寶,就是戒定慧三學。念佛法門也離不開大乘這一個總綱領原則。 略說入一法句故 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為廣。 這個廣就是詳細的說,在前面我們都曾經讀過了。 入一法句為略。何故示現廣略相入。 這底下,菩薩假設一個問題,為什麼有廣說又有略說? 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統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這是先說明,為什麼有廣有略,這個廣略的意義何在。在這個地方,我們首先要明了的,就是兩種法身。這第一種法身是本體,就是法性法身。第二種法身是用,所以有體有用,那就是方便法身。我們常說的,佛有三身:有法身,有報身,有應化身。這三身裡面,法身就是講的法性身。法性身沒有形相,報身、應化身就有形相了。所以講的方便法身,體能現相,“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這是體能現相。從所現的這個相,我們才真正明了有體,從現相當中我們明白了本體。這就是“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如果沒有相,我們說實實在在的話,也沒有辦法體會到有一個本體存在。那麼這兩種身,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或者說一個是性,一個是相,它的關系非常密切。大經上常講“不異不一”,雖然這兩種不相同,但是這兩種也分不開,決定不能分開,就是“異而不可分”。體、相不一樣,但是不能分,就如同金與器一樣。金跟器是兩個,但是它不能分割。“一而不可同”,性是一個,一個是現的體,一個是現的相。這個意思比較深,古德所舉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不一不異,就是此地所說的異,但是它不能分,金跟器不能分。說同呢,一就是相同,它是一樁事情。金跟器是一樁事情,它確確實實又不一樣,這個體跟相又不一樣。於是佛為要把這一樁事情說清楚、說明白,那就要從“廣略相入”了。略就是講的體,廣是講的相,講的作用。像前面所講依報十七句、正報佛跟菩薩合起來有十二句,這是從相上說的,從作用上說的。底下這一段,要給我們從體上說,就是法性法身,要從這上說。從這上說,那就是“一”了。必須把這些事實真相徹底搞清楚,諸佛才能夠自利利他。自利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是自利。利他,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這是利他。自利,利他。為這個緣故,所以佛說法有廣有略。略說,底下為我們說出了: 一法句者 這一法句就是略, 謂清淨句。 什麼叫清淨句呢? 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這一句展開來,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現在我們常講的一部大藏經,展開來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歸納成一句,清淨句。什麼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底下有解釋: 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 實相就是事實的真相,你通達事實真相,明了事實真相,這個智慧就是真實的智慧。 實相無相 真相沒有相,真相是無相, 故真智無知也。 般若經上所說,“般若無知”。般若《心經》上告訴我們,“無知亦無得”。無知無得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就是此地講的“清淨句”,也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那麼這個講出來很簡單,聽起來似乎也不難,實際上契入這個境界真正不容易,因為我們的心都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呢?這事實的真相我們沒有明了,沒有通達,所以這個清淨心不能現前,真實智慧沒有辦法證得。 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 法性身沒有相,所以這個身是本體的意思。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就叫做法性身,這個法性身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的現象、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是這一個本體變現出來的。就像前面所講的國土十七句莊嚴,人物佛說了八種、菩薩說了四種,我們合起來講依正莊嚴,依報正報全是從法性身變現出來的。 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 無不相就是有相。因為它無相,所以它能夠現無量無邊的相。如果有相,那就壞了,有相就不能現第二個相了。因為它無相,所以能現無量無邊的相。 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 所以一切相好莊嚴,就是法身。這是什麼法身呢?前面講的方便法身。這個意思很難體會,我們還是用比喻來說明。大概一般的凡夫都會做夢,都有做夢的經驗。我們同修當中,哪一個人從來沒做過夢的,舉手給我看一看──一個都沒有。那麼換一句話說,你們都曾經做過夢的。能做夢,那個夢從哪兒來的呢?一定有一個能做夢的東西。那個能做夢的東西,決定是沒有相的。如果要有相,那你要做夢天天做一樣的夢,不可能做第二樣的夢。為什麼呢?它有相嘛。正因為能做夢的那個東西沒有相,所以每天晚上都做不一樣的夢,甚至於一個晚上做好多夢,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我們把能做夢的比喻做法性法身,把夢中那個境界相比喻做方便法身,你從這個比喻當中就能夠體會這個意思了。雖不能夠得到很明了、很親切的了解,可以比喻一個仿佛,有這麼一點印象了。佛就告訴我們,法性法身就是真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佛在經典裡面說了幾十種名詞,都是說這一樁事情。這個東西能現,真心能現。因為它無相,所以它能夠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所有這些現象,都是這個真心本性變現的。那麼我們要問了,那個真心本性,像什麼樣子?在哪裡呀?它不現相的時候,不知道,也不曉得是在哪裡。它現了相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呢?那個現的相就是嘛。離了相,哪有性!這個相是性變現的,所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體用一如。所以真正大徹大悟的人,真心在哪裡?本性在哪裡?隨拈一法,無法不是啊。所以當我們做夢的時候,我們在夢中境界忽然覺悟到了,佛常在經上講,我們的真心是什麼樣子?這個夢境就是真心的樣子。夢境是妄,全妄就是真,整個的夢境就是真心,這個真心變成了整個的夢境了。“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一如,真妄不二”,這是佛法裡頭最難懂的地方。因為我們一般常識裡面,真決定不是妄,妄決定不是真,都把它分成兩邊,它不能合在一起,不是一樁事情。可是在佛法裡面給我們講,所有一切法是一樁事情,“入一法句”。所以歐陽竟無先生說,佛法不是哲學,就從這個地方說的。因為哲學裡面一定分體分用,體、相、用,體相用不是一個,體是體,相是相,用是用,它不是一個。而佛法呢,無論說多少,它是一個。這是世間一切哲學的定義裡面沒有的,所以佛法就是佛法,我們從這個地方去認識佛法,去體會佛法。底下解釋無知。 無知故能無不知。 世間人為什麼於一切法都茫然不知呢?是因為他有知。你們每一個人天天在求知識,壞了啊,有知就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佛法的教學,跟世間法教學不一樣。世間法教學,是叫你有知;佛法的教學,是教你無知。真正到無知的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你無所不知。為什麼呢?因為無知,才入一法句。有知不能入一法句。有知跟無知,二啊。二怎麼能入得進一呢?佛法教你修禅定,定是什麼?定就是一,定裡面沒有妄念,有一個妄念那就不是禅定。所以定能開智慧,定就是無知,開智慧就是無所不知。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真實的智慧,是自性的開悟。開悟之後為什麼無所不知呢?因為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你明心見性了,那哪有不知道的呢?當然知道嘛,都是從心性變現的嘛,你把心性的根源找到了,從心性流出的一切萬事萬法你統統都明了了,不要學都知道了。這是佛法求甚深廣大智慧的方法,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求知,要用頭腦去研究,去思惟,這在佛法講,第六意識。用第六意識去求,決定求不到。第六意識的范圍很有限,范圍不大,而且會有許許多多錯覺在裡面,你把事情想錯了,看錯了,會錯了意思,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從定中去求,所以佛法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很有道理。因戒那個戒,不是指戒律。如果諸位是指戒律,那個范圍就太小了,太窄小了。那個戒,是如來的教誡。如來的教誡,那個范圍就廣大了。所有一切經律論都是如來的教誡,你要依照佛給你講的原理原則方法去遵守,這個叫持戒。從戒裡面就能得定。像我們念佛,佛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戒。我們遵守這一個教誡,我們用淨念相繼的方法來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得定了。一心不亂的層次有很多,通常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智慧就開了,就無所不知了。 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 這一切種智,就是無所不知,這個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 智慧非作非非作。法身非色非非色。 這個智慧不是你作意的,也不是不作意的。這個作意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今天講,有意思,有意。非作呢,就是沒有意思。法身非色,就是沒有色。非非色就是有色,有相有色。體上講,這個非作是無知,非色是無色,無相無色。非非作,起作用了,起用的時候無所不知。非非色是法身起作用,能現一切萬象,這叫清淨句。那麼由此可知,這個清淨句境界非常之高,確確實實是如來與大菩薩的境界。像《楞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他們入了這個境界了。法身菩薩他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他有沒有身呢?他沒有身。正因為他沒有身,所以他能夠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到十方諸佛剎土去供佛聞法,去度眾生,他能化身。正因為他無知,所以他無所不知,無量的智慧。我們今天犯了很大的病,我們有身了,執著這個身是我,堅固的執著,所以就不能變第二個身了。你看多可憐。假如我們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就能夠化無量無邊身,就能分身了。你今天為什麼不能分身呢?因為執著這個身是我,除這個身之外都不是我,堅固的執著啊。佛在《華嚴經》上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無知無所不知,如來的德相非相非非相,他統統都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有妄想,我們的智慧沒有了,被妄想蓋住了。因為有執著,我們的清淨身沒有了,我們的法身沒有了。執著害了我們的方便法身,妄想把我們的真實智慧埋沒掉了。所以你真正想學佛,真正想恢復你的本能,佛法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恢復本能。一切大乘經都說這個道理,都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方法。這些方法裡面,道理有深有淺,方法有難有易,不是理與方法上有差別,那個沒有差別的,所謂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有一切差別從哪裡來的呢?是我們每一個人妄想執著淺深不相同,差別從這兒來的。我們俗話講,業障重,業障太重了,這業障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呀,這妄想執著太重了。太重的人,說實在話,念佛方法最好。天親菩薩也選擇這個方法,昙鸾大德也選擇這個方法。我們看底下: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一者器世間清淨。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 這個器世間,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環境清淨。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天親菩薩將世尊的介紹歸納十七種。 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 這是觀西方世界人清淨,佛清淨,菩薩清淨,居住的環境都清淨。 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 這一法句就是清淨句,這個清淨句裡面,這兩種清淨就包括一切清淨了,因為一切法總不出這兩大類。清淨心顯現的,因此這一切法還是清淨。那麼我們再仔細觀察我們今天的環境,我們生活的環境有嚴重的污染,現在科學家的術語講,生態平衡失掉了,因此這個環境的污染就非常嚴重。不但水污染了,現在連空氣都污染了。科學家給我們提出報告,說我們的臭氧層破了很大一個洞。太陽的紫外線直接照到動物的身體上,都會得癌症,都會得病。這個臭氧層是擋住紫外線的,保護我們的皮膚。這天空都污染了。而且科學家給我們提出一個很嚴重的警告,說這個環境污染如果得不到改善,這個地球上五十年之後不適合人類生存。水有毒,不能喝。空氣有毒,不能呼吸。這是現代科學家提出的報告。當然科學家的預測是根據科學的理論,我們佛法不是這樣說法。佛法說,五十年之後,空氣有毒,水有毒,那個時候的人,人體構造不一樣,他喝那個毒水,呼吸那個有毒的空氣,他也能生存。我們現在的人不能生存,他那個時候的人能生存。這是我們佛法裡頭所講的跟它不一樣的,這個人體會隨著環境能夠變遷,能夠適應。但是總而言之一句話,愈往後愈苦,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五十年之後,人的社會環境、生活環境決定不如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比他們幸福很多,正如同我們現在人比不上五十年以前的人。不要說的太久,也差不多。我三十八年到台灣,也將近五十年了。那個時候台灣的環境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真正是寶島,真正是幸福。人口少,空氣新鮮,人情味很重,不像現在。雖然物資沒有這樣豐富,人比現在過的安樂,真正幸福快樂。現在物質豐富了,錢多了,富而不樂。大家富了,苦的不得了,沒有從前那樣。從前貧而樂,真快樂,所以不一樣。這是講依報,再看正報。正報是人,現在的人麻煩大了,心理污染,精神污染,思想污染,見解污染,一大堆的污染,所以心不清淨。心不清淨,身就不清淨。身不清淨,生很多怪病,病特別多,三十年前沒有的病,現在有。這個病從哪裡來的呢?病從污染來的,身心的污染,環境的污染,這哪來的清淨呢!所以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比,他那裡是清淨的世界,因為人人思想見解都入一法句。反過來看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人胡思亂想,妄想執著無量無邊。妄想執著不是真的,這個一法句是真的。雖然不是真的,如果我們迷在這個裡面,現在就受其害,這是真的,這個一點都不假。搞六道輪回,就好比說我們做夢,夢絕對不是真的,假的。這個大家都知道,夢是假的。可是你做惡夢的時候,嚇的一身冷汗,嚇醒了,好不好過呢?一樣的不舒服,不自在。天天做惡夢,那個日子好難過。夢是假的,天天做惡夢。我們曉得,現在這個一切污染,六道輪回是假的,可是你在六道輪回裡面不能出去,正如同你做惡夢,你沒有能醒過來。你在那個夢中要受罪,要受苦受難。雖然那個苦難是假的,但是你那個感受不假啊。就這麼回事情,這就是事實真相。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破迷開悟,把這些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搞明白,從這個大夢當中覺醒過來,佛法的能事就完畢了。醒不過來,怎麼辦呢?佛就勸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就醒過來了,就覺悟了。這個方法好哇,比自己用功修行覺悟要快的多了,要容易的多了。這是勸你求生淨土。所以這個一法句,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個真實智慧,可以說是一切真智慧的根源,就是無知。無為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依正莊嚴的來源。不但是世尊教我們,彌陀教我們,一切諸佛教我們就是教我們要悟入實相。這一句,一般人很難懂,很難體會。我們用一個最淺、最通俗的句子: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大家好懂。宇宙人生的真相好懂,是不是真懂了呢?不見得。他所懂得的似是而非,不是真懂得。如果真懂得了,他就是法身大士了,他不是普通人了。真懂得了,就入一法句,就是得到身心境界真實的清淨。這是理,前面講的相與用那是事,理事不二。理是一,相跟事無量無邊。我們統統明了,這自行化他的作用就沒有障礙了。我們看底下這一句: 眾生為別報之體。國土為共報之用。體用不一所以應知。 眾生這是指所有的動物,每一個動物它的體不一樣。我們人是動物之一,每一個人的體不相同,這個叫別報,個別的。可是國土呢,屬於共報,共業變現的。我們雖然身體每個人不一樣,我們在這個講堂,這講堂是一個,這個講堂是共業變現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得到這個受用。“國土為共報之用,體用不一”,這個地方的體不是本體,這個地方體是個別的體。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跟我們所享受的生活環境不一,環境可以是一個環境,很多人在這裡共同享受。這個事與理我們也要清楚,也要明白。 然諸法心成。無余境界。眾生及器。復不得異不得一。 這個就是事實真相,這個真相很難體會。它的的確確是事實。佛說我們眾生迷了,迷什麼?迷了這個事實真相。眾生就是前面講的別報之體,器就是共報之用。為什麼說眾生與器“復不得異不得一”?不能說是一,也不能說是二。你說一,意思不完全。你說二,完全說錯了。不一,不異。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因為所有一切法,“諸法”包含了眾生、國土,都是心變現的,真心成就的。除了真如本性之外,沒有一法可得。這個也很難懂,我們還用做夢作比喻。你在夢境裡面有自己的身體,一定有自己。你們想想,哪一次做夢夢裡頭沒有自己?一定有自己。也夢的很多人,夢中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樹木花草,樣樣都有,在夢中好像真的境界一樣。當你醒過來的時候,你不妨坐起來想一想,夢中的自己是自己,夢中那些人是不是自己?夢中那所有一切萬物是不是自己?全是自己變現的嘛。除了自己之外,誰到你夢裡去啊!能做夢的是個心,心變成夢境,夢境裡面所有的統統是這個心現的,所以沒有一樣不是自己。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山河大地、宇宙人生,就是夢境裡面所現的,真心所現的。諸佛菩薩明白這個真相: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佛菩薩那個慈悲叫同體大悲。什麼叫同體?同一個心性變現出來的。諸佛如來是我們真心變現出來的,九法界有情眾生還是這個心變現出來的。離開這個真心之外,也沒有佛,也沒有眾生,也沒有山河大地,也沒有虛空,虛空也是變現出來的。這個是事實,很難懂。懂得這個就叫成佛了,還沒搞清楚那你還是凡夫。所以很不好懂,我們用做夢這個比喻。諸位細細想那個夢境,夢境要想通了,你這個路就找到了,開悟的路就找到了。然後你對於一切眾生你會用清淨心,用平等心。為什麼呢?清淨心是應當的嘛。你如果心不清淨,不平等,那你錯用了心,你就又迷了。你不迷的話,你對於一切眾生決定是清淨心,決定是平等心。為什麼呢?自他不二,理事一如。這個是事實真相。所以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這麼顯露出來的。所以這個地方講“諸法心成”,是心變現成就的,除了心之外沒有任何境界,連虛空都沒有。所以眾生及器世間不能說異,也不能說一。 不一則義分。 義是理, 不異同清淨。 所以佛看所有的法界、所有的眾生都是清淨法性,我們看佛也是污染。不是事實有變化,事相上沒有變化,我們的心起變化了。佛的眼清淨,佛的心清淨,所以看十法界都清淨。眾生的眼不清淨,是污染的,看十法界都不清淨。清淨是真相,不清淨是你看錯了。譬如我們睜開眼睛看這個講堂,看得清清楚楚的。哪一個人要戴一個藍色的眼鏡,看到這個講堂統統都是藍色的。這個講堂是不是藍色的?不是藍色的。為什麼他看成藍色的?他眼睛有毛病,他戴了個藍色眼鏡。戴個紅眼鏡,看成紅色的。那個看紅色的不同意那個看藍色的,看藍色的說,你紅色的看錯了。兩個打架,打得死去活來,都是冤枉,都沒有見到真相。眾生裡頭所有一切斗爭都是這麼來的,全都是看錯了,沒有看到真相啊。看到真相,什麼事都沒有了。 器者用也。謂彼淨土是彼清淨眾生之所受用故名為器。 這個器是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環境清淨。 如淨食用不淨器。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要二俱潔乃得稱淨。是以一清淨名必攝二種。 這個意思剛才我都講過了,所以這個文一念應當都清楚。我們的心清淨,身清淨,外面環境就清淨。我們的身心不清淨,外面環境決定不清淨。外面環境清淨,我們的身心不清淨,不能叫一法句,不能叫清淨。我們身心清淨,外面環境不清淨,也不能叫清淨。這個意思,我想大家都明白。現在我們外面環境不清淨,我們念佛的人心清淨、身清淨,外面環境不清淨,所以我們的清淨不是真的,是假的。一定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內外統統清淨,這才叫入清淨句。所以,入清淨句,嚴格的講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入清淨句。 五 善巧攝化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捨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 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 十七加八再加四,這就是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就是前面講的清淨句,這是廣略。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修奢摩他,修毗婆捨那。奢摩他是梵語,翻成我們中國意思是止的意思;毗婆捨那翻作觀,前面都講過。止就是定,觀就是慧,也可以說定慧雙修,定慧等學,才能“成就柔軟心”。這個柔軟心,就是自在隨緣,真正得自在了。那麼於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實相啊。《金剛經》上說,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我們的境界,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釋迦牟尼佛對西方極樂世界大眾說法,他一定說:“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境界不一樣啊。為什麼說我們這裡都是虛妄呢?我們用的心是妄心。為什麼說西方世界人都是實相呢?人家用的是清淨心。清淨心見到的都是實相,我們這個妄想心所見的皆是虛妄,就這麼個道理。可是要曉得,那個實相跟妄相是一相,就同此地講的“不一不異”,你才真正明白事實的真相。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這就說到這個方便法身了。 知真實法身則起真實歸依也。 這個歸依不容易呀。我們這個世間學佛的同修都歸依了,明天我們就要傳授歸依,大概也不少人到這兒來參加歸依。你從哪裡歸,你依什麼?如果不曉得從哪裡歸,也不知道依什麼,這個歸依就是假歸依,空歸依。歸依這兩個字,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都天天要念的,不能捨棄掉的。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沒成佛,他還要歸,他還要找依靠。真正的歸依,是歸依自性三寶。在中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講的好,他不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什麼呢?怕大家聽了這個名詞產生錯覺,把這個歸依誤會了。聽說歸依佛,就想到佛像。聽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聽到歸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這就糟糕了,錯了,不是這個意思。歸依自性三寶。自性三寶是什麼呢?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法是正的意思,正知正見,這是法。僧是淨的意思,身心清淨,一塵不染,所謂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我們的歸依處。“知真實法身則起真實歸依也”,這是什麼境界?法身大士的歸依,圓教初住菩薩。可見得人家授受的三歸跟我們不一樣。為什麼呢?他已經知道真實法身了,我們不知道啊。 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 這就是天親菩薩在本論裡面所提倡的這個五念門。 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 法身大士智慧開了,真相見到了,這才曉得,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唯有這一個法門最方便、最真實,能令一切眾生跟菩薩一樣證清淨法身,圓成佛果。他們曉得,權教菩薩不知道,阿羅漢、辟支佛更不知道。我們凡夫怎麼可能會知道?我們如果要沒有得到釋迦佛的講經,這些菩薩大德們的傳法、講解,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個事實呢?諸位現前能把這樁事實聽明白了幾分,就如同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你為什麼能聽懂?菩薩都聽不懂,你比菩薩還高明?這個原因是你過去生中的善根,現前諸佛如來的加持。你把這個意思聽懂了幾分,而每一個人聽懂的程度都不一樣,有人聽懂一、二分,有人聽懂三、四分,這就是每個人善根福德不相同,善根厚的就會多懂一些。而諸佛如來的加持,那個力量與你的善根福德恰好成正比例。你有一分善根福德,佛的加持力量就顯出一分。你有兩分的善根福德,佛的加持就顯出兩分。佛的加持力量跟你的善根福德恰好成正比例。這是每個人聞法,悟處為什麼會不相同。有人一聽他就懂得了,有人一聽還是模模糊糊,原因在此地。不管我們是懂得或者是不懂,都應當要學菩薩。真正肯學菩薩,這個人就有福了。怎樣學菩薩呢?“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在這世間上,我們的生活享受,物質享受、精神享受,我們不求這些。我們求什麼呢?“欲拔一切眾生之苦”。我們看到這個世間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我們希望去幫助他。我們自己享受裡面節省一點,能夠幫助他們一點,這就是菩薩。我們自己求生淨土,我們也幫助他們明了淨土,幫助他們發願求生淨土。我們每天念回向偈,回向偈不是嘴皮上念的,是要去把它做到的,那才叫真的回向,真實的歸依。我們天天念“上報四重恩”,怎麼個報法?“下濟三途苦”,你用什麼方法去救濟三途苦?三途──餓鬼、地獄、畜生,餓鬼、地獄、畜生在哪裡呢?就在眼前。這些餓鬼、地獄、畜生還沒有變餓鬼,還沒有變畜生,還沒有下地獄,現在這些人,看看他的思想、他的造作,將來要墮地獄,將來要變餓鬼,將來要變畜生,我們要去救這些人。已經墮了三途,我們沒有能力救了,那是地藏菩薩的事情,他去救去了。我們要救的是什麼?現在造這個業,還沒有墮落,那麼我們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一念回心,他就決定不墮三途,決定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下濟三途苦我們不認真地去做,那個回向偈就是騙人,自欺欺人。要真的去做。我們用什麼方法幫助這一切眾生,才與佛相應,與法相應?就是勸人明白佛法,勸人修學淨土。我們今天印經、講經,講經每個人都要講,不能不講啊。一部經不會講,講一句可以啊,一句總會講。講一句什麼句呢?勸人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最好。這一句你總會講嘛,一部經不會講,講一句嘛。所以碰到人就講,管他聽得進去聽不進去、喜歡聽不喜歡聽,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時時刻刻處處都勸人。現在我們印的書、做的錄音帶到處送,這個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的具體的行為,我們真的在做。 無量壽經。三輩生中皆發無上菩提之心。即是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淨佛國土心。 《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個一向專念沒問題,我們都懂得了,就是念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屬於一向專念。那還有發菩提心呢?一向專念是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發菩提心,此地這是說的很具體,很明白了,那就是願成佛的心,就是四弘誓願裡面“佛道無上誓願成”,即是度眾生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真正的菩提心。四弘誓願有了一前一後,當中兩願自然在其中。誓願要發,要斷煩惱,要學法門。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不得往生也。 可見得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一定要發菩提心。為什麼呢?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法門,不發菩提心不是大乘人,縱然念佛念的很好,阿彌陀佛想來接引你,西方極樂世界大眾反對,那你就不能去了,阿彌陀佛也不能違背大家的意思。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跟所有一切大眾、跟阿彌陀佛如來同心同願同行,這樣才行,才能往生。 回向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 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 施與一切眾生共向佛道。 把我們自己所修學、所集的一切功德,統統布施給一切眾生,與一切眾生共享,令“一切眾生共向佛道”。 巧方便者。 巧是善巧,善巧方便。 謂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 這一句話很重要,這就是給我們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成佛之道。所有成佛之道,這一條成佛之道最快速,最穩當。其他成佛之道跟這個不能相比,這個要知道。善巧方便在現在方法很多,我們可以利用科學的工具,把攝受一切眾生,也就是勸導一切眾生,盡心盡力把它擴大,令一切眾生都有緣分聽到這個法門,都有這個緣分看到淨宗的經典。他能見、能聞,自然就發心,就發願念佛求生淨土。 六 離菩提障 這是我們修學不能不知道的,障礙要遠離。我們常講的業障,業障無量無邊,在這裡歸納為三條,三種。 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這三種與菩提是相違背的。菩提是覺,相違背就是不覺,就是迷。這下面三條: 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所以諸位要曉得,一個人能夠捨棄自己一切享受去幫助別人,這是真實智慧。我們世間人說這是傻瓜。因為他自己傻,看別人都傻,他不曉得那是真實智慧。我們自己的生活要節儉,把多余的來作弘法利生的工作,這是真正的智慧。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這個是真正的慈悲。沒有慈悲心,看到眾生苦不聞不問,這就是沒有安眾生的心,這個安是安撫眾生,沒有這個念頭。真正有慈悲心的人,看到一切眾生在受苦,他就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遠離”,決定捨棄無安眾生。捨棄無安眾生,就是念念要安樂眾生,要叫眾生得安樂。他存這個心,有這個念頭在,這個人就是慈悲,有菩薩的慈悲。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這是菩薩,這是善巧方便,憐愍一切眾生。眾生無知,不知道對於三寶、對於聖賢恭敬供養,因此菩薩對一切眾生,絕不要求他們供養,絕不要求他恭敬。這是依方便門,因為他不懂。如果要求眾生供養,要求眾生恭敬,眾生不供養你、不恭敬你,那你就不度他,就不憐愍他了,那你就沒有慈悲,也沒有智慧了。所以決定不求,不求供養,不求恭敬,這樣才能夠普度眾生,特別是度那些罪苦的眾生。罪業深重的那些眾生,迷惑顛倒,不懂禮儀,不明道理,所以菩薩對他一切隨順,沒有一絲毫的要求,無條件的去幫助他。 七 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你看,遠離三種違背菩提心門翻過來,就得到了。染是污染,決定沒有污染,心沒有污染,精神沒有污染,思想見解沒有污染。他為什麼不會被污染呢?“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也就是說,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他統統放下了,貪嗔癡慢他也放下了,所以他不污染了,他的心清淨了。身心清淨,是這樣得來的。如果貪圖世間名聞利養,他的心就不清淨了,他的心就被污染了。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凡夫貪圖“自身的諸樂”,貪圖享樂,其實凡夫貪圖的這個樂,這個五欲六塵享受之樂,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我們仔細去思惟一下,得不償失。得到眼前的快樂,五欲六塵的受用,這個受用的時間很短暫,不長,後來的時候要受三途苦報,要受無量劫呀。所以他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所以菩薩不干這個傻事。財、色、名、食、睡,佛在經上給我們提出警告,叫地獄五條根吶。你要貪圖嗎?貪圖,將來那個代價就是墮地獄,地獄、餓鬼、畜生,就是你要付出的代價。不得了啊!你今天這個世間榮華富貴你能享幾年啊,那個地獄裡面,李老師給我們指出來,那是根據經上講的,地獄裡面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多年。我們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歷史,在地獄裡頭才兩天。那個地獄的壽命多長呢?短命的是萬歲,長命的是萬萬歲啊,你說怎麼得了,一天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多年。你在這裡想貪圖一點五欲六塵的享受,將來要付這樣重的代價,沒有人願意干的呀。真正造這種業的人,叫迷惑顛倒到所以然處啦,一個明白人決定不干這個傻事情。所以這五欲六塵、貪嗔癡慢是污染。菩薩心地清淨光明,對這個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了,所以這些東西他遠離了,他得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他是真正得樂,他所得的樂是法喜充滿,跟世間人的樂不一樣,他得的是清淨自在。我們今天講,他有充分的精神享受。物質上好像比一般人清苦,他精神生活美滿,這個跟世間人不一樣的。 “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這是說菩薩隨順菩提心的三種,我們從文字裡面很明顯的看得出來,第一個是無染,第二個是安,第三個是樂。由此可知,這個樂是一切眾生所希求的,我們都求這一生,乃至於生生世世的幸福快樂。這個幸福快樂要怎樣才能得到呢?要身心安穩。身心安了,這才能得樂,所以是“安樂”。要怎樣我們才能得到身心的安穩呢?在中國一般俗話裡面講“平安”,人心要不平,哪來的安呢?現在社會,大家曉得,非常的不安定,原因在哪裡呢?在不平。所以,平而後才有安。那要怎樣才能得到平?這個平的前面是和,和平。佛教給我們修六和敬,不但僧團裡面重視六和,凡是學佛的同修,每一個人家庭裡面,在社會工作范圍之內,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要修六和敬,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和平安樂。這是佛在大乘經論裡面常常教誡我們的。這個地方,不但是講得安樂,這安樂裡面最真實的是清淨,清淨安樂,這才最真實。清淨很不容易得到,一定要從無染,對於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不染著,你的心才能夠得到清淨。大師在這個文裡面,底下是給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解釋,也就是在一切事項當中略舉一二,希望我們從這個例子裡面去體會,你才能真正得到無染的安樂。“一以不為自身求諸樂”,第一條前面說過,不為自身求諸樂,你就得無染清淨心了。這個第二條,“以拔一切眾生苦故”,我們令一切眾生心安,也能讓自己得到心安。特別是一個修學大乘之人,念念要度眾生。這個度的意思就是幫助,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們先要知道,這個眾生苦是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染來的,迷惑、染著,從這兒來的。樂從哪裡來呢?樂從開悟,離開一切染著,從這兒來的。那麼由此可知,要想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就是幫助他破迷開悟。他真的覺悟了,離開一切迷染了,那個樂的果報他自自然然得到。這個叫安清淨心,菩薩清淨心裡面得安穩。 末後這一條,“樂清淨心”,菩薩樂什麼呢?“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這個菩薩最樂了。“得大菩提”,令一切眾生修學大乘、希求佛道,這個菩薩就樂了,跟菩薩行完全相應,跟諸佛如來的願望也完全相應。可是這是很難做到的,這是四弘誓願裡面“佛道無上誓願成”。可是佛告訴我們,雖然難,不是做不到。如果做不到的,佛決定不為我們說。佛為我們說出來的,我們統統能做到。用什麼方法做呢?“攝取眾生生彼國土”,這個彼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我們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念佛往生淨土,這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就兌現了,就圓滿了。菩薩就樂了,諸佛就樂了。這個是順菩提心的三門,我們一定要具足,要修學。 八 名義攝對 名是佛法裡面的名詞術語,名裡面一定有義,有義理。我們看底下的文。 智慧,慈悲,方便 這都是名詞,這名詞裡面含有很深的意思,這些意思統統可以連貫起來。什麼叫般若? 般若者達如之慧名。 這個地方的注解注得非常之好,簡單明了。“達如之慧”就叫做般若。如是什麼呢?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如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達是通達,是明白,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了,這樣的智慧就叫做般若智慧。由此可知,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不是普通的小智慧。在禅宗裡面講明心見性,這個達如就是禅家所講的明心見性。這樣的智慧叫做般若。 方便者通權之智稱。 權就是權巧方便。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裡面還有許許多多人對於心性、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還在迷惑無明的狀態之中。菩薩對這一些人,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來誘導他們開悟,這些智慧就叫做方便智。所以佛經上常說,佛是依兩種原則為一切眾生說法。這兩種原則,一種叫實說,就是真實說;一種叫權說,方便說。真實說就是般若,是如來所親證的境界,這是真實說。可是,真實說我們凡夫不懂,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凡夫的常識。於是佛要隨順眾生說,要隨俗,隨順眾生,隨順我們的常識,隨順我們的知見,那我們一聽就懂了,很容易明白,這叫方便說。佛是以這兩種方法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 達如則心行寂滅。 明白事實真相,他對於這個事實,一切事決定不染著,所以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心清淨。正如同前面所說,“清淨安樂”。這是諸佛菩薩。 通權則備省眾機。 省是省察,這個省字念破音字,不念[省],念 [醒]。省是覺悟的意思,對於一切眾生的根機他統統明了。正如同一個大夫給病人診斷一樣,對病人的病情,這個病是怎麼起源的,怎麼演變的,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於是用藥就方便了,所以對症下藥,藥到病除。菩薩為眾生說法“通權”,一定要達如通權,才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 這兩個起作用,實在講,前面說過,般若是真知,就是無知;方便是無所不知。因為無知,所以才無所不知,他是有體有用,有用有體。他起作用,這是動。雖然起作用,他心還是靜的,還是清淨寂滅的。這樁事情在《般若經》裡面講得很透徹,很清楚。實在說,般若經也是最難懂的。 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 智慧就是達如之慧,菩薩在九法界、在六道示現,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示現在六道裡面幫助眾生,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雖然示現種種身,跟大家在一起,他的心是清淨的。他的身在動,他的心決定不動。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身坐在這裡不動,心在那裡胡思亂想,心動。菩薩在動中他心都不動,何況不動呢。這就是我們跟菩薩不一樣的地方。 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 菩薩心常清淨,但是不礙示現,不礙講經說法,這個就是方便智的力量。 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 般若是體,智慧、慈悲、方便都是般若的作用所以般若裡面有方便,“般若攝取方便”。 般若攝取方便。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 我們要學菩薩,就要在這個地方學。學什麼呢?學不動。佛法裡頭有兩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都懂得這兩句話。隨緣就是此地講的方便,不變就是此地講的不動,就是這個地方講的般若。我們用這兩句話看這個四種不同的眾生,就很清楚,很明顯。我們從佛看起,佛是不變隨緣,佛不變,如如不動,能隨九法界之緣,不變隨緣。菩薩隨緣不變,菩薩也能隨九法界之緣,他學不變。他學這個,學佛。佛就是不變,菩薩學佛。我們凡夫是隨緣隨變,這個凡夫就不行了,隨緣隨變。小乘阿羅漢,他不變不隨緣。所以從這兩句話,你仔細觀察,凡夫、小乘、菩薩、佛,那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也知道我們應當怎樣去修學。 貪著自身。無安眾生心。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障菩提心應知 在這個地方,菩薩特別提出警告。這前面都說了。“貪著自身”,凡夫都貪著,哪一個人不貪愛自己的身體?這是錯誤的,這是障菩提心。過分的貪愛這個身體,連往生都做不到。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把這個身體丟掉你才能去,不能把這個身體帶去呀。過分捨不得這個身體,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了,這身體還放不下,那阿彌陀佛也無可奈何,只好走了,不接你了。餓鬼道裡頭有一種鬼,叫守屍鬼。為什麼叫守屍鬼呢?他對那個身體是過分的貪愛,死了還捨不得離開它,老守著它,認為那個身體就是他自己。這個是很大很大的障礙,所以必須自己要曉得,這個身體不是我。身體是什麼呢?我所有的。你看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髒了馬上可以換一件。身體也是我所有的,到壞了、朽了,我們可以把它丟掉,再換一個。這個你就明白了。那我們把這個身體捨掉,換一個最好的身體。西方極樂世界金剛不壞身,所以要知道換啊,不要老守著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不是一個堅固之體,也不是自己真身,不是的,都是屬於我所有的。“無安眾生心”,自己心無安,也不能幫助一切眾生心安。這都是與菩提心相違背的。求恭敬,求供養,只要有求,這《金剛經》上說的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就不是菩薩,不是菩薩是什麼?是凡夫。如果有求,誰求呢?當然有我求。你看,四相就具足了。這哪裡是菩薩呢!菩薩一定要離四相,離四相哪裡還會求恭敬求供養呢?所以這個是決定障菩提心的。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跟我們講的很清楚,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的菩提心發不起來,就是因為有這些障礙。必須把這些障礙斷除,你的菩提心現前了,然後一向專念,就決定得生。 無染清淨心。 前面講的恭敬、供養這些東西,統統是染著。換一句話說,裡面貪嗔癡慢,外面五欲六塵在誘惑,這些東西都是污染。一定要內捨貪嗔癡,外不為境界所動,不為境界所轉,我們就真正得無染清淨心了,那麼安樂才真實獲得。 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這個樂不是世間五欲六塵之樂,所以稱為妙樂。離開苦樂之外,你得到的是真樂。勝是殊勝,真心勝過所有一切的妄心、妄想、妄念。真心現前,這個真心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知道了,那個障礙你會捨,成就你一定會去修學。 九 願事成就 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這是天親菩薩告訴我們一句真實話。我們也想往生極樂世界,也想去親近阿彌陀佛,西方世界的狀況前面說的很清楚,很明白。詳細的說明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更詳細的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讀了之後真正能生無限的羨慕向往,怎樣才能去呢?天親菩薩說得具體,說得清楚,使我們一點都不含糊。這個地方教給我們,要具足四種心:智慧心,方便心,無障礙心,殊勝的真心,這個樣子才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維摩經》上也有這個說法:“心淨則土淨”。只說了一個心淨,沒有這個地方說得詳細。心淨,怎麼才叫淨?淨到什麼程度才算淨?往往我們覺得我們心很清淨,其實一天到晚在打胡思亂想,還以為自己心很清淨。菩薩這個地方把標准說出來了,這是決定得生。其實這個地方的四種心,跟《無量壽經》經題上所標示的也完全相應。《無量壽經》經題上說的清淨平等覺,這個清淨心就是智慧心,平等心就是方便心。覺心,覺當然沒有障礙,有障礙就不覺了。覺當然是真心,妄心不覺。所以覺心就是無障心,勝真心。我們修淨土,修念佛法門,要以這三個科目為我們修學的標准。我們念佛要念到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覺心現前。這三樁事情,給諸位說明,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這三樣,你只要得一樣,其他兩樁一定同時都得到。這三樣,我們一般都是著重在清淨心。心清淨當然平等,當然是覺而不迷。所以我們就專在清淨心上下功夫,求心清淨。清淨當然不能污染,污染就永遠得不到清淨了。什麼東西會污染我們呢?前面跟大家說過了,妄想會污染你,煩惱會污染你。這是把污染分為兩大類,必須要把你這兩大類的污染捨掉。可是很難,很不容易捨掉。不但你清醒的時候你沒有辦法捨掉,你就是晚上睡覺還會做夢,還再被污染。所以可見得很難,很難捨掉。於是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念佛,就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用這一句佛號,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把它除掉,就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念頭起來了,馬上“阿彌陀佛”,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妙極了。宗門裡頭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妄念污染。不怕,為什麼?如果沒有這些念頭起來,那你早已經成佛了,你不是凡夫了。你是凡夫,這些妄想雜念決定斷不了的,所以它起來不怕。怕的是什麼呢?怕的是覺得太遲。什麼叫覺呢?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所以,第一個妄念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妄念伏住了。久而久之,我們念佛功夫得力,妄念就不起現行了。妄想雖然沒有斷,它不起現行了,是你念佛功夫有力,能控制住它。這個程度就能往生。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菩薩這個標准高,是生實報莊嚴土的,是一心不亂的境界。一心不亂還是從功夫成片成就的,就是從功夫得力成就的。功夫得力是我們第一步要求的,要想功夫得力,就要把世緣看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看淡。不要太執著,一切隨緣,在隨緣裡面學不變。什麼不變呢?阿彌陀佛不變。在日常生活當中,心裡頭常常有阿彌陀佛,這是一個真正念佛人。菩薩還有詳細的說明,我們看底下。 菩薩摩诃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 這是天親菩薩教給我們的,也是天親菩薩自己用功的方法。他是用這個方法得生淨土的,也把他這個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這個方法確實有效,在中國,我們知道,昙鸾法師用這個方法往生的;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也用這個方法。善導非常了不起,他是唐朝時代的人,日本人對他非常崇敬。在當時很多日本的高僧到中國來留學,都是追隨善導大師,也都是善導的學生。他們回國之後,為了紀念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像在日本很多,很多石刻的善導大師的像,寺廟的名稱用善導寺。我們台北有一個善導寺,是日本人建的,留下來的。你只要看到善導,一定是淨土宗的道場,是修學這個法門的。 身業禮拜。口業贊歎。意業作願。智業觀察。方便智業回向。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 這個往生論今天圓滿,今天總結,把修學的方法為我們總結出來了。前面沒有聽到不要緊,你只聽到這一段,你就曉得怎麼個修法了。這個非常難得,非常殊勝。身,口,意,那麼由此可知,念佛不僅僅是口念。只有口念,沒有身跟意,不能往生。“身要禮拜”,禮拜專拜阿彌陀佛。大家不要誤會,那我專拜阿彌陀佛,怎麼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啊?這個專拜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乖弟子,佛怎麼教我們,我們就怎麼做,佛一定歡喜。佛教你拜阿彌陀佛,你偏偏不拜,要去拜他,釋迦牟尼佛搖頭:不聽話!一定要懂得佛的意思,佛要把我們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求學。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好比父親一樣。你對你父親很尊重,捨不得離開他,父親要送你上學,學也不上了,你說你的父親多難過。這個是送你去留學的呀,所以我們聽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專念阿彌陀佛,專禮阿彌陀佛。為什麼?前面一再跟我們講的,清淨心。一心是清淨心,二心心就不清淨了,一才清淨啊。古大德給我們說,念佛法門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二就夾雜了。所以叫你專禮,這是第一個意思。這個禮拜不能間斷,五種法門都不能間斷。那這個問題嚴重了,我們哪有時間去拜佛呢?從早拜到晚,晚上睡覺那還是間斷嘛,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呢?所以要曉得,禮拜的意義在哪裡。佛法不重在形式,要重實質。實質是什麼呢?是恭敬。我們有真誠恭敬心,這就是禮拜。你一天拜三拜佛,你的禮佛二六時中都沒有間斷。你的真誠恭敬,是這個意思。不是在形式上。形式上,早晨拜三拜,晚上拜三拜,也可以了。但是那個恭敬心,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就是對阿彌陀佛、對西方世界這一種恭敬不能夠退失。那麼對哪些地方恭敬呢?所以你經一定要熟,《無量壽經》要念熟。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初發心,對阿彌陀佛出家修學,對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種種殊勝的成就,對阿彌陀佛接引十方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這一些無量的真實功德,我們對他生起真誠的恭敬心,這就是禮拜。“口業贊歎”,贊歎就是念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贊歎。南無這是歸依的意思。南無是梵語,意思就是歸依,歸命,是這個意思。我們歸依阿彌陀佛,我在傳授三歸的時候,我跟大家說的,我們歸依佛,就是歸依阿彌陀佛;我們歸依法,就是歸依《大乘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現在所采取的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們采取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在九種《無量壽經》的經本當中是最好的本子,最圓滿的本子,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的。有人說它是會集的,不是原譯本。那好,你念原譯本也好。念原譯本要念五種本子,那意思才圓滿。念一種,四種欠缺,那是不圓滿的。念四種,還有一種漏掉的,還是不圓滿。必須要念五種本子。五種本子念起來,就太麻煩了。這個會集本是五種本子的集大成,五種本子裡面的經義完全都融攝在一個本子裡。所以你讀這一個本子,等於五種本子統統都讀了,圓滿的攝受了。經念的熟,我們恭敬心能生得起來,這個贊歎呢,范圍就廣了。不但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也隨時隨地把這個淨宗的好處、利益介紹給別人。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我們不能把全經講給人聽,講個一句兩句都好。《金剛經》說為人說“四句偈”,那《無量壽經》隨便哪四句你能夠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勸人修淨土,這都是屬於口業贊歎。“意業作願”,心裡頭要發願,要發真誠懇切的願望,願生淨土,願離娑婆。願生淨土,不但願自己生淨土,願一切眾生都生淨土。“智業觀察”,智是智慧,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本論前面所說的依報十七種,正報如來八種、菩薩四種,這是把經裡面依正莊嚴歸納成這幾條,便利我們去觀察。這個觀察就是《觀無量壽經》上講的觀想。為什麼用觀察,不用觀想?這個裡頭很有道理,觀想怕你落在意識裡頭,因為想都有感情,怕這個東西。察呢,完全是理智的,絕對不是感情的。是智慧的,智慧的觀察。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西方境界你很清楚,很明白。“方便智業回向”,這個回向,就是把這個法門要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樣才能夠上報佛恩,下濟眾苦。這五種一和合,所謂是一念當中這五門統統具足了,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念這五門都具足了,這是天親菩薩念佛的方法。我們想想,我們念佛裡面有沒有這個內容?假如說我們念佛,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都沒有,那你就曉得,我們念佛這個力量很薄弱,跟佛很難成就感應。如果這五個意思都具足了,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個念佛就有功夫了,念佛就有力量了。因為它具足五門,“一念具足五門,念念具足五門”。這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這個自在業是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真的了生死出三界了。 十 利行滿足 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 利是利益,行是修行,滿足就是圓滿。怎樣修行,我們念佛功夫才是一個圓滿的功德?這個我們從天親菩薩這裡也能夠學得到。 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五種門就是前面講的五種法門,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五種法門的真實利益。禮拜,剛才講了,以真誠心、恭敬心對阿彌陀佛,真誠恭敬的目標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夠這樣修,那你就是入第一門。 以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 這個就是稱念,稱名。念佛有很多種的念法,這個地方特別提倡持名念佛。這個口業贊歎是持名念佛,要“隨順名義稱念”,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曉得這個名號的意思,只是學著念,念的聲音有點兒像,內容沒有。所以說念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主要就是他念的裡頭沒有內容。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前面說過了,南無是歸依的意思,歸命的意思。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四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全名翻成中文叫無量覺。加上南無,就是歸依無量覺。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覺了沒有呢?所以這一句佛號念出來,就馬上提醒我,我對人對事對物我不迷,我要覺,這個就是“隨順名義”。在這個世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總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心裡面起了貪愛了,迷了。心裡面起了嗔恚了,也迷了。這一句佛號覺而不迷,所以這個佛號念得才叫有力量,這個佛號念得才得力啊。佛號一提起來,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通通沒有了。那個妄想分別執著都是迷,都不是覺,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覺。“正覺阿彌陀”,這我們在前面文裡頭讀過的。所以我們真的“依靠如來光明智相修行”,就是真正歸依無量覺了。歸是回頭,回歸,從不覺回頭,依無量覺,這才能得到佛的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參與彌陀海會大眾,這是入了第二門了。如來講經大會的大眾,那個裡頭的席位有我們的一席,我們入了他的席位了,蓮池海會裡頭有一分,這是入第二門。所以我們一般念佛,如果這個佛號伏不住煩惱,佛號裡頭不是真正的回歸、依靠佛的光明智慧,這個佛號是白念了,古人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這個數珠,念十萬聲佛號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呢?他沒有歸,也沒有依。這個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這個就是真心發願,有非常深切的願望。我這一生當中什麼都不求,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奢摩他”,奢摩他是梵語,翻作中國話是止,所謂止世出世間一切法。我通通都把它止住,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你這樣修學,你就得念佛三昧了。此地講的“奢摩他寂靜三昧行”,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念佛三昧。這個樣子,你就得入蓮華藏世界,就是七寶池中有你一朵蓮華了。這是入第三門,將來時節因緣成熟了,佛就拿這朵蓮華來接引你往生,蓮華化生。 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捨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這離苦得樂了。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有哪些樂,樂到什麼程度,這是平常因為你有智業的觀察,你對於西方狀況很清楚、很明了,所以生到西方,種種受用,那個快樂的受用,你一點都不迷惑。到達西方世界,真的是離苦得樂,這是入第四門,這是成就。 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游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可見得前面這個四門入,入西方極樂世界,成就自己。第五門是出西方極樂世界,到十方諸佛剎土裡面去普度眾生,實現你第一個願望:“眾生無邊誓願度”。由此可知,先要度自己,然後才有智慧、能力、神通去度一切眾生。四門成就自己,末後一門利益眾生,這是五種門次第成就的利益。 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 諸位要曉得,普通的菩薩要修行到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要是依照一般經典裡面所說的,菩薩從證得須陀洹果那一天開始(因為證得須陀洹果就位不退了,不會退落到凡夫位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不會再退到凡夫位了),從那一天開始,要修滿兩個阿僧祗劫(這個阿僧祗劫數字太大了,那個單位是劫,不是年月日,是劫啊)才能夠普門示現,像觀世音菩薩這樣隨類化身,應以佛身得度,可以現佛身去度化眾生,示現八相成道。修滿兩個阿僧祗劫,真的是難吶。咱們, 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帶業往生,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我們,使我們的能力、智慧、神通一下就提升到地上菩薩,不止初地啊。經上給我們講得清楚,阿鞞跋致菩薩,《彌陀經》上講的,《無量壽經》上講的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的菩薩,七地以上啊,幾幾乎乎兩個阿僧祗劫修圓滿了,到第三個阿僧祗劫這樣的地位了。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給我們的,所以有這樣大的能力,這樣大的神通。“游戲”有兩種意思,一個是“自在”的意思,也就是說你到十方世界,縱然是到六道輪回當中度這些有緣的眾生,你不是業報。像我們現在是業報,沒有法子啊,生死不能自在。西方世界來應化的這些菩薩,他們生死自在,想來就來,想去就去,來去自由,這叫做自在。第二個意思,“度無所度”,這跟《金剛經》上所講的那個理論事實完全相同:佛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 雖度無量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 為什麼呢?不著相嘛。不但四相不執著,沒有,四見都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是這個意念都沒有,所以實無眾生如來度者。這些菩薩們度一切眾生,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決不染著能度所度之相。這個就是游戲神通的意思,就是自在的意思。 示度眾生如似游戲。 他在十法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好像游戲,你看這個多自在。我們現在求法很苦,幫助別人也很苦。苦從哪裡來的?因為著相嘛。有能度、有所度,這就苦了。能度所度都沒有了,那就自在了。所以這是深位菩薩的境界,不是小菩薩,是大菩薩的境界。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 就是前面講的禮拜到觀察這四個門,成就自利,這是自度。 菩薩出第五門。 這就是回向。所以人家回向不是口頭的,是真正去做的。 回向利益他行成就。 這是利他。 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果證,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無上菩提,就是這個意思。如果直接翻譯,這個名相是無上正等正覺,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就是成圓教的佛果,很快就能證得,特別在西方極樂世界。我跟諸位報告過的,他方世界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要經歷五十二個階級,西方極樂世界不必。我們仔細去觀察,大概只要兩劫、三劫,就圓滿成就了。所以真正不可思議。 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十方是講十方世界,無礙是無有障礙。哪一種人無有障礙呢?六道凡夫有障礙,有業障,不能離開生死輪回。小乘阿羅漢雖然斷了見思煩惱,他還是有障礙,他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他還是有障礙。權教菩薩無明沒斷盡,依舊是有障礙。這無障礙的人,到哪裡去找啊?無障礙的人,就是經上講的阿惟越致菩薩。八地以上才無障礙,七地都還有障礙。七地遠行地,他還有障礙,還有退轉。八地菩薩不退了,不動地了,所以無障礙是八地以上。但是在這個地方,不是這個講法,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無障礙,是指什麼人呢?能夠深信淨土、求願往生的人,都是無障礙的人。為什麼呢?他在這個一生當中就圓滿成佛,比十方世界的阿惟越致菩薩成就還要來得快,還要來得穩當。因為十方阿惟越致的菩薩要想成佛,還要修一個阿僧祗劫才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剛才給你講了,二劫、三劫就成就了,所以十方世界的阿惟越致菩薩不能跟他比。這個是真的無礙人,真的是得大自在了。那麼我們今天看看,真正相信淨土的有幾個人?你要是真的相信淨土了,真的發願歸依了,歸依阿彌陀佛了,歸依《無量壽經》了,你就是十方無礙人當中的一分子。“一道出生死”,這個生死不但是六道輪回的分段生死,包括菩薩的變異生死。菩薩變異生死斷了,那就成佛了。所以這個生死是兩種生死。一道,什麼道呢?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一道,一句佛號啊。大勢至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的,你看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要借任何一個法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成功了。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一句佛號。怎麼個念法呢?他給我們講的很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都攝六根,我們不知道怎麼攝法,天親菩薩這個五種門就是都攝六根的方法。這五種門如果你還不會,你就用底下那個方法,淨念相繼,也行。實際上,淨念相繼是暗暗的包含了這五種門,包含著你自己都不知道,但是你真的念成功了,往生了。所以我們看有很多老太太、老公公念佛往生了,他一句阿彌陀佛,你問他這五種門,他不懂,“我不曉得什麼是五種門”。可是他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他為什麼呢?他淨念相繼。所以淨念相繼,這五種門都在裡頭。他都修了,他不曉得,他成功了。“暗含道妙”。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注解裡面給我們講的暗含道妙,是這個意思。 凡是生彼淨土 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這個彼是指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菩薩人天,其實西方世界我們曉得,統統是菩薩,那為什麼說人天呢?這是說在那邊修行證果功夫每個人淺深不同。說菩薩,是功夫深的人;說人天,是功夫淺的人。這不是說彌陀的加持,不論加持,是論每個人自己修行的功夫有差別。如果論佛一加持,平等的,大家都一樣的。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平等的。人天到那邊,跟佛也一樣,是平等的。這個平等是佛力加持的,所以論加持,統統平等,沒得說了。不論加持,就有菩薩、聲聞、人天,就有這許多的差別。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這一句就是講加持了。不加持的時候,有菩薩,有阿羅漢,有人天,這一得佛加持,“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這就是得佛的加持,得佛加持呢,“超出常倫諸地之行”,常是平常,常倫是同類的,像菩薩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西方極樂世界是統統超過,沒有這些階級,統統超過,完全是平等的。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菩薩呢?人人都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所有一切菩薩裡面第一殊勝,《華嚴經》上講,“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修普賢行,所以他是平等的,因平等,果平等。這個平等是彌陀本願加持的,而不是我們自分的力量。 後之學者。 這是天親、昙鸾菩薩悲心勸勉我們。以後的這些學者,就是指我們,我們這些後來學佛的人, 聞他力可乘 這個乘就是幫助,他力就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可以加持我們,可以幫助我們, 當生信心。 你一定要生真正的信心,你才能得到佛力加持。不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這樣顯著的加持,使我們一生到西方世界就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就差不多,就好像是一樣的,這個不可思議;現在就加持。現在果然你的心、願、解、行能跟經上所說的相應,換一句話說,能跟佛的心願解行相應,現前就得彌陀本願的加持。不但得彌陀加持,同時也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很可惜,修淨土的大德知道這個事實的不多。如果真的明了,真的如教修行,現在就得殊勝的利益。這個殊勝利益,我在講席當中常講,我說修這個法門的人不老,不病,不死,這是現前的利益。你修學的不相應,才有老、病這些東西來纏身,有這些麻煩。果然相應,不會有啊。這個就是得佛加持。過去谛閒老法師在世的時候,民國初年,有一段時期,不長,老法師生病了,印光法師寫一封信給他:“你是個講經的法師,得佛力加持,你怎麼可以生病呢?你不應該生病呀”!這個谛閒老法師功夫也了不起,收到這封信,精神一振作,病就好了。就是得佛力加持嘛。說得不到佛力加持,打妄想啊。這一打妄想,佛的力量就加不上了。妄想是障礙,業障現前了。所以不能打妄想,不能生煩惱,一心一意,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蒙佛力加持。這個弘法利生,也不是自分的。自己哪有這個智慧,哪有這個能力呢?佛力加持的。 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捨願生偈略解義竟 我們《往生論》到這個地方講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