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佛興居士:唐密——提問與解答


 2024/7/22    熱度:234    下載DOC文檔    

唐密——提問與解答

楊佛興大阿阇黎

(1999年農歷六月十九,觀音聖誕)

問題一:如果條件不具足(比如在宿捨住,無法設佛堂,無法結手印……),該如何修?

師答:這個問題我也經歷過。有的同學受了准提法,受了三昧耶戒。受了就要修,不修不行。但碰到條件不具足的情況怎麼辦?則要靈活應用,“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直心是道場”。所以,我們即便在宿捨、課堂乃至會議室裡也可以修。可以用想象的方式結手印,然後閉上眼睛默念。我當年做教師,經常要備課,為了掩人耳目,我常在桌子上放一本書……然後就閉上眼睛默念……人家還以為我正在思考備課。總之,修持貴在要有至誠之心,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問題二:在食堂吃飯,吃素食有困難,該如何解決?

師答:首先要弄清食素的意義--

一、佛說:“眾生平等”。儒家亦說:“恻隱之心人皆有之!”對於動物被殺慘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佛經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密示著動物互相殘殺吞食,以致“因果報應,隨業輪回”的道理,又由於業重、無明、愚癡才致淪為畜生。學佛為了慈悲、守戒,防止畜生粗重業力的無明熏習,故以素食為宜。

二、有人說:“智慧、勤奮、性格是人生前途命運的決定因素”,尤以性格的好壞關系到“人和”的有無。又食肉動物的性格遠比素食動物凶殘。由上可知性格對於人生的重要性,為了良好的性格,自以素食為宜。

三、現代醫術測出,動物被殺、垂死爭扎時產生一種毒素,散發於肉體之中,成為致癌物質;又食肉可以導致膽固醇、脂肪等過高,難於消化,容易發生心腦血管和消化系統等的疾病。反過來,素食則有防病、保健、保持頭腦清靜、美容等好處,故現在國外很多人,特別是知識分子食素。古今不少名人和科學家也是食素的,例如,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大發明家)、史懷哲(著名醫生,諾貝爾獲獎者)、畢達歌拉斯(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相信輪回)、孫思邈、斯蒂文·喬布斯(蘋果計算機發明者)等都是食素的。

六祖當年不得已時也吃肉邊菜。對學生來講,如果你受了戒,應盡量吃素,不得已時可以吃肉邊菜。如果你只受了簡法,必要時可吃三淨肉。所謂“三淨肉”是指:不是我親自殺的,不是專門為我殺的,殺時我沒有看到或者聽到。

人各有志,各有所想。我為人類有所貢獻而生,非為食而生。素食有益於身心健康,本來是文明行為,然而仍有不少人卻反對素食,說素食是封建迷信,這是顛倒夢想,是非不分而已。

問題三:修法、工作和家庭三者之間的關系應如何協調?時間有限,應如何分配?

師答:對居士,我們提倡“學佛和念書(工作)互相促進,修持境界和學習(工作)成績雙豐收”。能否做到?我們有很好的例子:J同學和LHS同學等都能做到。如何才能做到?首先就要提高靈慧性。修准提確實可以提高靈慧性。以J同學為例,我看她用於修持的時間有六成,用於搞學問的時間只有四成,但結果如何呢? 她的成績在系裡名列前茅!研究生本來要讀三年,由於她成績好,被評為優秀研究生,得到獎學金,只讀了兩年碩士研究生就念博士了。用於修持的時間多,不但沒有影響她的學習質量,反而提高了學習質量。再有,念博士要搞科研,但你想拿到科研課題也不容易,聽X老師說他們的研究所裡有很多洋博士照樣拿不到課題,而J同學第一次搞科研就能中標。這說明,她通過修持,提高了靈慧性,寫出高水平的論文,科研課題才能中標。

有人會問:上面說的都是學習成績的表現,並未談及修持境界的情況,怎能說是“雙豐收”呢?答曰:修持境界不好說,也不應說,未到其境者,說了也難於默契其妙。例如,“唐密圓音”網站的標志是她的“心畫”……所以,J同學是“學佛和念書互相促進,修持境界和學習成績雙豐收”的實例。LHS同學修持和學習的情況和J同學非常類似。

對已參加工作的同學來講,就要努力做到“學佛和工作互相促進,修持境界和工作成績雙豐收”。這樣,對自己、對單位都有好處,也能表現出佛教的社會價值。

首先,我舉我自己為例。現在的教師好做,我們當年做教師的確很辛苦。我們那個時候,曾經年初一還要下鄉和農民過革命化的春節,年初三就帶學生下鄉修水利。雖然很忙,但我還是抽出了很多時間用於修持。盡管用於教學上的時間比較少,但教學質量較好,我教的數學班級升學考試的平均分數在全市乃至整個地區常是第一的。我知道,如果你做教師搞不好本職工作,領導、同事、學生都對你有意見,你心煩意亂,哪裡能修持?

L同學14歲就從某市來廣州,跟我學佛,起初她的智力和學習成績並不理想,她母親曾擔心她考不上大學。但她人品很好,我很喜歡她。寒暑假期間常來廣州跟我修持准提。之後,智力逐漸發展,學習成績也跟著提高。高中畢業後,考上某市中醫藥大學,變為品學兼優的大學生,畢業後調來某中醫藥大學做教師兼醫生,業余常來跟我修持。由於她能做到學佛和工作互相促進,修持境界和工作質量雙豐收。她任教和當醫生不到一年,由於她的醫術高明,治好了不少難治的病,知名度越來越高,如今全國各地的重要人物,乃至國外的知名人物都請她看病,療效當然很好。她雖年青得志,但她能牢記我的教導,學佛要目的明確,……順境不染,逆境不變……,前途光明無量!

W同志跟我學密,目的明確,態度端正,思想集中,意志堅定,勤奮修證,多做功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法效逐漸顯著……她是某師范大外語教師,她所教班的學生入學時的個人平均總分,本來低於年級個人平均總分50分,但經她教授之後,1998年終全國專業英語四級統考,她所教的那個班全班通過,她任教的年級平均分數在全國師范大學中名列第一。這是難能可貴的。

K同學善根深厚,聰明能干,肯干,熱心為同志們服務,大家都說像K這樣的人到處都受歡迎!她修持的法效亦很顯著。她剛從師范大學畢業出來在某市當中學教師兼班主任,本來她教的班級的學生是比較後進的,但經她教育之後,先是思想品德逐漸提高,繼而年終統考分數達到全市第一。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W同學和K同學都很積極做佛事,盡力地布施供養。她們多種善根福德因緣,又能接到諸佛法流,認真做好阿彌陀佛及大勢至菩薩開示往生淨土的兩個條件:(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生彼國;(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如能堅持精進而不退轉,將來她們定能往生淨土。

再舉H同學的例子。她在修行同學中是修得比較好的。她是某廠高溫作業車間從事重勞動的工人,每天中午有一個多鐘頭的休息時間。為了爭取這段時間來跟我上課,她經常用膠袋裝上點米飯、面條,再在上面撒點醬油,然後就在路上匆匆忙忙地吞下去作為午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修成三昧,身也空了,心也空了,連氣都斷了,唯感寂照,清涼自在!她在修行上是這樣,那麼工作表現又如何呢?去年,廣州市評選十位傑出青年,工廠推選她。她因為自己學佛,知道肯定評不上,就推掉了。但工廠能推選她,就說明她的工作肯定干得很出色。

再比如Y同學,他要管理手下兩萬多職工,當然非常忙,但仍能保證每天兩個小時的修持時間。他每天早上三點起來修,因為這個時候最安靜、沒有電話。而他的集團就是以佛教的理論和方法來經營、管理公司的。

所以,關於“時間有限”的問題,首先要看你思想上有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看你把學佛擺在什麼位置。如果你把學佛當成是擺脫生死輪回的大事,你自然就會想辦法,自然就會有時間修了。

問題四:長期修法卻未見任何法效,如何保持信心?

師答:首先,你要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按照“四心”來修持。釋迦牟尼佛即將入滅,在王捨城示涅槃期,執金剛神起來問佛“末法眾生持明法要”。佛答:“末法眾生福薄。南閻浮提中,惡毒鬼神與諸天魔競相為患,震旦尤甚。善根眾生可持陀羅尼以防衛之。但持陀羅尼須具四種心:一清淨心、二至誠心、三精勤心、四報恩心,才能速收法效。”長期修法而沒有法效,首先要檢查自己的“四心”做得怎麼樣。六祖說:“愚人口說,智者心行。”如果你口誦心違,當然不會有什麼法效。

再就是要注意力破想蘊。我經常說:“一切電器都要接通電流,才能發揮效用,否則等同廢品;同理,你修持任何法門,都要接通諸佛法流,才能速收法效,否則僅種一遠因而已。”阿公說:“想蘊若在,必障真如。”你修持時,一定要目的明確、態度端正、思想集中、意志堅定,這四句話起碼要做到。如果做不到,效果自然就差。如果思想不集中、開小差,“想蘊若在,必障真如”。

當然,每個人根機不同,你要自己和自己比。如果有進步,你就要保持信心。

還有一條也很重要:正傳三密,如法傳受,如法修持,菩提法種永不消失,終有悉地成就之日。而且,能如法修持,來生肯定比今生好。

問題五:什麼是境界?該如何認識?

師答:境界問題,要通過實踐來體會才行,“不可以言說說,不可以意識識”。

問題六:青年行者應如何處理好情感問題(親情、友情、愛情)?

師答:學佛要目的明確。普通凡夫只有身命,沒有慧命。要認識到慧命比身命更為重要,身命不外乎是百年之計,而慧命則是永遠大計,“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我當年在廣州觀音樓聽香港筏可法師講《維摩經》。法師講道,文殊菩薩和維摩居士你一言我一語,滔滔不絕地討論佛法,捨利弗心想:“現在已經到了吃飯的時候,你們兩位聖人這樣討論下去,什麼時候才能吃飯呢?”維摩居士馬上就說:“唯,捨利弗,你為法來耶,為食來耶?”捨利弗當然不好意思,說:“我為法來,不為食來。”維摩诘居士緊接著說:“夫求法者,寧捨身命,何言乎食!”我聽到這段後就很感動,回來就開始吃素直到現在了。--我當時才十八歲。

對待修行問題,你要有正確認識。如果你有了雄心壯志,自然容易處理好感情問題。

還有,修菩提心月輪觀要經過五個階段:(一)剎那心。修持過程中忽然發現境界,但意識一起,境界就不見了。繼續修持,又時隱時現,就是(二)留住心。境界可以留住了。再進一步修持下去,心感“法性川流,加護不息,慧定互應,妙喜無極”,就是(三)甜美心。此時會體會到:原來修行也有妙樂。(四)起伏心。即妙境時起時伏。(五)安住心。即“九方便”第八“……安住清淨法界身”。

再有,《維摩經》裡,天宮中的魔女被維摩居士化度之後,魔王欲帶她們走時,她們說:“吾有法樂可樂,不再樂俗樂之樂。”從此也可體會到妙喜、妙樂究竟是怎麼回事。

情感問題,青年都會碰到,我當年也曾碰到。對這一問題能否很好地抉擇,首先取決於你把修行擺在什麼樣的位置上。孟子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人要善於抉擇,以集中時間和精力成就一件大事,比如出家師父為了集中時間和精力修行而過獨身生活。當然,我不是叫大家都要過獨身生活。作為居士,要向龐蘊居士學習,龐氏一家“雁行佛化”。東湖也有很多是一家人學佛的。阿公對結婚的問題曾這樣開示:“……如果是志同道合的嘉耦,不沉迷於俗樂,互助互勵,結婚不惟無礙,進步或許加速;反之,如果對方耽著俗樂,彼此意見分歧,如是怨耦,絆腳有石,證道無期。”

問題七:唐密行者是否可兼修淨土宗、禅宗等?

師答:本來,唐密有些法門就是高級淨土宗,比如准提真言、十甘露真言等等。阿公還有一個“蓮花部紅光訣”,可以說是高級淨土宗。我們修准提真言、十甘露真言等(屬於蓮花部),發現一道紅光,命根達頂,了了明明,與頂右大片紅光連接起來,臨終決生淨土無疑。阿公答前清某進士書雲:“……棲心淨土,屬蓮花部。所觀紅光,遠超三界。十甘露咒,滋養功德。觀想純熟,佛恆住頂。縱無所見,佛亦在是。臨欲命終,意識不行,頂上佛光乘機大顯,一念相應,感佛來迎,清淨歡喜,安祥而去。密淨雙修,此其驗也。”

准提真言、十甘露真言等是佛口親宣的。佛教是從印度傳過來的。淨土宗源於《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等,所持的佛號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是中國化的。有些淨土宗人對唐密不了解,“迷則每相诤”。我們若以至誠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有機會往生,既然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有效,難道念阿彌陀佛真言和觀音真言等沒有效嗎?我當年從阿公受過阿彌陀佛真言、觀音菩薩真言後,問阿公:“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音菩薩’,和念十甘露真言、准提真言,哪個法效大?”阿公說:“這樣啊,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音菩薩’好比是點油燈,你念十甘露真言、准提真言、觀音菩薩真言等好比是太陽的光。”如果我們學了十甘露真言、准提真言、觀音真言,再轉為修淨土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音菩薩”……當然,你可以念,人各有志。

根據《學密須知》:對“唐密阿阇黎”資格的要求很高、很嚴。

唐密四祖龍智菩薩為了必須合格的接班人才肯傳為法嗣,以致晚年仍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只好留壽等待其人。一直等到年近七百,才遇唐玄奘到印度取經。祖知他根器殊勝,想傳法給他,但玄奘原是彌勒菩薩的侍者,是帶著使命來人間宣揚《唯識》,以廣結善緣,多種淨因,為將來彌勒下生成佛說法作准備的。故未能如願傳法給他。又過百年,始有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先後傳承他的大法。此真“嚴師出高徒!”

之後,他們來華宣揚密宗,大轉*輪,度無量眾,號稱開元三大士。其中善無畏、金剛智為五祖,不空為六祖。馮達庵大阿阇黎《修證隨筆》雲:

“據點大開雄猛性,肉身頓轉普賢身;

祖師龍智慈悲願,留壽千載利後人。”

此詩前二句描寫自己的實證境界;後二句贊歎龍智祖師的慈悲大願,利益後人。

現正值末法時期,眾生福薄,合格的阿阇黎難遇;邪師卻乘機魚目混珠……。應該注意:明師為你灌頂,屬於“真如熏無明,令你破障悟道,靈明自在”;反之,邪師為你灌頂,屬於“無明熏真如,令你迷真逐妄,煩惱萬千”。甚或走火入魔。由此可知,學密擇師至關重要。所以如果不知是否正傳三密,我說不如修淨土宗為好。

再說禅宗。我們修密宗,很多和禅宗是相通的。例如我在:“《心經》揭谛咒與禅宗三關”一文所說的。又如:修准提真言修到有所相應時,會發現這個就是禅定功夫。但話又說回頭,阿公有句話很重要:“佛教之行,須遇法流樞紐住世,乃有實際;否則任如何用功,學者僅得皮相,絕無證果可言!”有些人修來修去還是意識形態。所謂“法流樞紐”,指的是通宗祖師。有通宗祖師來加持,才有法效。宗也者,上接十方諸佛法流,通過己心而轉運灌輸給來機也。如果沒有通宗祖師加持,猶徒有電器而無電流接通,形式主義而已!但示跡大士、乘願再來人,以及前生曾受正傳三密者例外。所以,擇法、擇師至關重要。

問題八:行者打坐修法和看經、放生等之間,應如何分配精力?

師答:“以行為主,以解為輔”,阿公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放生等等是增上緣,量力而為就是了。

問題九:多數同學修唐密,是建立在對老師的情感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性、正信上。這是障礙修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應如何樹立對法的信心?

師答:這個問題提得好象不太清楚。我們修唐密,來機很多:有些人是從理論上認識而來的,多數是法緣牽引而來的。六祖雲:“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問題是,入門之後如何按唐密的要求來修。本來沒有什麼障礙,問題是要如法受持、如法修持。如果能這樣做,就是理性了,也不會有什麼障礙。歸根到底,你能否進步,一個是根機問題,一個是“四心”問題,這才是主要的。你沒有清淨心、至誠心、精勤心和報恩心,當然難於進步。

問題十:修法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是否是靈慧性?提高靈慧性的目的何在?

師答:提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缺少靈慧性的表現。你沒有靈慧性,就路線不分明;沒有靈慧性,就不能有知人之明,沒有知人之明,擇法、擇師就會出問題,而且看經和聽法也難於領會其妙旨;沒有靈慧性,念書念不好,搞科研搞不好,就算你是博士後後,也搞不出什麼發明創造。提這個問題,本身就說明沒有靈慧性。

問題十一:密宗修法會出現很多境界,當然這些境界也是學佛有成的標志,但這些境界和《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否矛盾?

師答:現行的很多佛教雜志和文章對“空”義的解答,由於是從相對上來解釋,所以解答得不夠圓滿。有些法師對“空”義的解答也不夠圓滿。因為這個問題比較高深,所以往往搞錯。理解錯誤的原因主要在於,對“空”義,大多只是從相對上認識,很少有人能從絕對上去理解。

阿公的《金剛經提綱》的結經偈是這樣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直抉一乘微妙旨。五智四行要領彰,中台九聖從茲起。解家縱悟本來空,豈會莊嚴法界理?奉勸後來諸學人,未達頂峰毋遽止!”“中台九聖”就是“相”,“莊嚴法界理”就是“妙有”。

禅宗和唐密都稱為一乘頓教。一乘之空,講真空妙有。能從真空當中開出妙有,才符合阿公說的“縱悟本來空,豈會莊嚴法界理”。否則,只知真空而不知妙有,往往變成偏空。偏空是小乘的觀點。偏空的境界,充其量證到阿羅漢或辟支佛;莊嚴的境界,阿羅漢和辟支佛體會不到。佛為了啟發他們,才說了《妙法蓮華經》。

禅宗的起源也是這樣:“大梵天王至靈山,以金色優缽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求佛開示最高的禅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皆不知佛旨所在,唯摩诃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诃迦葉。’”這是禅宗的開端,摩诃迦葉即禅宗初祖。

為什麼佛付囑摩诃迦葉為禅宗初祖?大梵天王擅長禅定,但以離欲為主,故所擅長的禅定也屬偏空范圍。佛一方面拈花示眾,一方面以心傳心,加持會眾,看誰能領會妙旨。摩诃迦葉之所以微笑,就因為他默契涅槃妙心當中開出清淨蓮花、莊嚴的境界--那就是最高的禅法。他能默契佛旨,就說明他具備正法眼藏。開正法眼、實證真空妙有的境界,所以佛付囑他為禅宗初祖。

如何看待“空”義?空分兩類。

一類是相對之空。未能離識之前,從八識當中觀察問題,認為八識可以認識到和看到的、乃至科學技術儀器可以測量到的才叫“有”,看不到和探測不到的就為“空”。無論科學如何發達,還是從相對上看問題,這叫“相對之空”。

所以,不少人包括科學家就認為人是一死百了的。還有些人自稱為佛學權威,例如香港有個教授,是日本東京大學哲學系專門研究佛學的博士,他提出了“嶄新角度說輪回”。他說:“佛學當中的所謂天堂,其實就是人的質素的提高;佛學當中的所謂地獄,其實就是人的質素的下降。”我在《評“嶄新角度說輪回”》一文中提到:“究竟人的質素提高到什麼程度就上天堂,下降到什麼程度就下地獄?”因為他提出的概念非常籠統模糊。他還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照他這樣說,無形當中就否定了天堂、地獄的存在。如果認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就是斷滅之見。如果是這樣,“嶄新角度說輪回”就是誤導。

現代人之所以不能發現天相,是由於福薄、慧劣。阿公說,三代之前的人福報比較好、心地比較善良,可以看到諸天、上帝,所以有許多詩詞歌頌上帝。到了末法時期,眾生福薄,一者由於六根粗劣,二者由於沒有種子依,三者由於沒有定力,所以看不到諸天。《八識規矩頌》中說“九緣七八好相鄰”,九種緣依中缺乏一種就看不到了。如果你阿賴耶識中沒有諸天十善的種子,你的頻道和諸天的頻道不一樣,你就沒有辦法發現、探測到諸天,因此就否定諸天的存在。所以,從相對上看問題是有缺陷的。

八識是有限制的。如果能感覺到的就是“有”、感覺不到的就是“空”,顯然是不嚴謹的。

第二種認識是“絕對之空”,也就是《心經》裡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是在法界中的對象。法界,就是真如境界。這是以實證境界看問題。

以隨緣現起的假相為幻有。這個幻有也可以說是妙有。比如,《維摩經》中的法身大士就是現天女身來化度小乘人。在小乘教中,捨利弗智慧第一。因為依小乘教的觀點,天女也是眾生,是凡夫,所以她偏偏化天女身來化度捨利弗,結果捨利弗被這個辯才無礙的天女難倒。被難倒之後,捨利弗無話可說,冒出來一句:“你辯才這樣好,為什麼不轉為男身呢?”因為小乘教認為女身是不能成佛的。天女馬上反問:“我求女人相已了不可得,又有何可轉呢?比如幻師變成一個幻女,若有人問:‘為什麼不將幻女轉為男身?’這樣問合理嗎?”說完之後,馬上以神通力把自己變成捨利弗,把捨利弗變成天女,難倒了捨利弗。這個是幻有。文殊菩薩也經常這樣,曾化身為寒山子、杜順和尚。觀音也有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說法,就現什麼身化度眾生。這個幻有就是妙有。以隨緣現起的假相為幻有,而以幻有所依的法性為真空。天女所依的法性是法身大士,同樣,寒山子、杜順和尚所依的真性也是法身大士。這是從絕對上體認空。

相對之空是頑空,是呆滯無用之空;絕對之空是真空妙有,同一妙體,即有即空。般若門所指的空專門指絕對之空的。定中發現這個境界,和《金剛經》講的沒有矛盾。反過來,《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前一句是說識所緣者為虛,後一句是說智所證者為實。般若門所說的是絕對之空。此絕對之空,性理歷然不亂,直契般若波羅蜜。實證絕對之空,心恆歷歷明明,而不是糊糊塗塗。若陷晦昧,即落頑空。其以遮遣為能者,即入惡取空。

茲將馮達庵大阿阇黎關於“空”義的開示敬錄如下:

(一)凡夫之空。即是頑空,乃呆滯無用之空。此復有二:

(1)對於色法不能感覺。此由五根粗劣,對於微細色法無從起識,遂認為空。

(2)對於色法不願感覺。此雖五根非劣,對於一切色法不願接受,遮遣成空。(無色界眾生皆具此見)

(二)三乘之空。非究竟空,乃因果不昧之空。此復有二:

(1)偏空。二乘之見也。認生滅法為有,涅槃法為空。為避生死而入涅槃,是謂避色入空。

(2)生空。大乘之見也。知一切法相只如虛影,毫無實質,無所謂生。譬如鏡中假相。

二乘之入有余涅槃,雖能空諸所見,而不能避免色法因果律;大乘之證生空真如,能知諸法無非虛影,而虛影之由來亦有一定因果律:故三乘教當修行時,對於因果律皆須絕對遵守、不敢違犯。

(三)魔道之空。名惡取空,乃撥無因果之空。此亦有二:

(1)誤解偏空。以為一入空觀,一切法相皆化為烏有,佛固無、因果更無,佛像固可棄,戒律更可毀。不知自己雖入偏空,而“有法”之演變絲毫不亂。

(2)誤解生空。以為入此空觀,雖有法相出現,只是虛影,佛土何足貴、地獄何足懼,平日修善固無謂,作惡亦無妨。不知虛影中因果律絲毫不亂。

以上兩種魔道,平日目空一切,及墮地獄,受苦無間,或有悔生前見解之荒謬者。至於生前殊無空觀能力,但摭拾唾余,一遇事急,辄起恐怖,此魔卒耳。

(四)一乘之空。即究竟空(亦名大空、真空、第一義空等),乃性相不二之空。此復有二:

(1)洞明本體。即徹悟法空真如。三乘行人會得生空者,雖知諸法只有虛相,本來無生,如鏡中影,然未深明虛相所從出之本體,每誤認異熟識為起源。及徹悟法空,始知一切法相皆歸於真如本性,當體即空,而不礙諸識之所緣相。此為性相不二之究竟空。明此,即知空色相即之妙旨。(此中又有別圓之分:圓教能全顯平等性智,萬法同時頓現;別教不能,須次第現。)

(2)兼達妙用。洞明本體者,雖達即色即空,即空即色之妙旨,而對於空中之色不能任意起滅,以未達法界妙用也。欲體用兼赅,不可不深究六大法性(即地、水、火、風、空、識)之作用。步步能契五大妙用,而不廢識大之緣相,是不唯明究竟空之本體,且能依本體起用矣(前項為法空之空,此項為不空之空)。

香港某雜志中,某著名法師主講之“禅與生活(續)”雲:“有一位禅師正坐著修行論道,忽然咳了幾聲要吐痰,他卻轉身向佛像身上吐去。糾察師指責說:‘你怎麼可以把痰吐在佛像身上呢?’禅師立即又咳咳作聲說:‘我還要吐痰。請告訴我,這個虛空裡哪裡沒有佛?’這位禅師認識到,佛的法身遍滿虛空,充實法界,無處不在。如果只知道恭敬佛像,卻不知道佛性無所不在,不能認識法身,當然不能認識自我了。”

楊按:一,向佛像吐痰的禅師是錯誤的。錯在“只知法體,而不明法用”,即昧於“法從緣生”。佛像為緣,佛性特著於其間,無緣之處,其相不起,不妨目為無佛處。所以,向佛像吐痰,就犯有輕慢佛菩薩的罪過。

古來也有禅師呵佛罵祖,但這必須是實證法空真如的大德,具有鑒機能力,有時為了破除當機的執著而為之,凡夫不能倒果為因亂來,以免招至惡報。

二,我認為,主講上述“向佛像吐痰的禅師”這段故事者,一要鑒機而說,有的放矢才好,二要講清楚其中法理,以免聽眾誤會誤用。

問題十二:如何正確認識出離心和厭世心?

師答:《妙法蓮華經》說“三界如火宅”,就是要我們生起出離心。但對“出離心”這個問題,三乘教和一乘教的認識不同。

如何理解出離心?首先,出離與否,不能以表相上顯現的出世或入世來衡量。入世的人不一定沒有出離心。比方說,地藏菩薩到地獄裡化度眾生,地獄最苦,你說他有沒有出離心?當然有,他的出離心是為了眾生能夠脫離苦海。對他來說,雖然在地獄裡,但也是出離。因為他一入定,照樣是莊嚴的淨土!《維摩經》也提到這個問題。出離與不出離,關鍵是看阿賴耶識當中的業種是否清淨。

捨利弗感到釋迦牟尼佛的佛土--也就是地球比較雜亂,不夠干淨,但自螺髻梵王看來,這片佛土和他所居住的地方並沒有區別。兩個人究竟誰對誰不對?其實,各人的業力不同,同分妄見也不同。好比我們在一起同修准提,有些同學在定中發現莊嚴的蓮花世界,有些同學則一無所感。

其次,出離重在落實,不能停留在主觀願望上。誠然,三界如火宅,很多同學都提到人生很痛苦,迫切地希望擺脫輪回之苦。但是應該注意,僅有出離心而沒有修持,能出離嗎?痛苦從何而來?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你做了多少惡業,就要受多少痛苦。因此,要落實出離心,歸根到底,還是要認真守戒,要堅持以“四心”來修持。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則應力求做到“學佛和念書(工作)互相促進,修持境界和學習(工作)成績雙豐收”。如果一味悲觀厭世、流於消極,就不對了。有些人在感到絕望的時候,為了擺脫痛苦,尋求解脫,走上了自殺的道路。這種人不懂佛教的道理。人不是一死百了的,而是死而未了的。你以死來尋求解脫,這是愚蠢。死了之後,由於愚蠢,變成豬身,你不痛苦嗎?不是想了就能了的。厭世的人往往產生斷滅之見。

一乘的出離心,不是悲觀厭世,更不是像阿羅漢那樣作個自了漢,自己脫離分段生死就算了,沒有化度眾生的願望。一乘行者,悲智雙運,煩惱即菩提,上求佛果,下化眾生,演進不息。

問題十三:除獨自修法外,有沒有必要共同修法?

師答:關鍵是,要“真如熏無明”,要保持極靜的狀態。比如:你和我一起修法,當然對你有好處。閉關的目的也是避免世間無明的熏染,保持“真如熏無明”的狀態。如果大家差不多,共同修是可以的;如果為了自己靜下來,自己修也好。總之,要把握一條原則:真如熏無明,致眾生破障悟道,即妄會真,靈明自在;反之,無明熏真如,致眾生迷真逐妄,造業輪回,煩惱萬千。

問題十四:唐密弟子應該看什麼經論?

師答:《大日經》和《金剛頂經》是唐密要典,但有些內容要受過其法才能看。必讀《學密須知》。應看唐密八大祖師和阿公的開示、著作、傳記、史料等等,以及有修證境界的大德所寫的文章。《六祖壇經》和《金剛經》等也要看。這個問題,我在《路線要明!》這篇文章中談及,請參考之!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