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覺法師:解脫生死之意義


 2024/9/9    熱度:208    下載DOC文檔    

解脫生死之意義(一)

在佛法看來,自殺是沒辦法得到真正解脫的,

因為自殺的人,心念上始終是痛苦的,

這種痛苦會延續到死後,

乃至於下一世。

修行學佛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解脫生死。「解脫」的意義是什麼﹖「生死」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必須要了解。

一般人心當中的煩惱沒有辦法解決,或生理上的病苦無法解決,乃至於世間上的事業失敗,生活有了困難,於是有的人想要求個解脫,認為一口氣不來,死了就解脫了。譬如有人累積了很多債務,自己沒有辦法償還,就想不開而自殺,想求個解脫。甚至於男女之間的情愛發生糾葛,產生了障礙,就自己了斷生命,以為如此即可獲得解脫。

一般人以為死了就一了百了,認為這就是解脫。在佛法看來,自殺是沒辦法得到真正解脫的,因為自殺的人,心念上始終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會延續到死後,乃至於下一世,一切的苦難不會因自殺而得到解決,反而帶給自己及親人更大的痛苦、煩惱。

解脫生死之意義(二)

佛法教人要從因上去解脫,不是從果上去解脫;

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

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心安理得,

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自殺是沒辦法得到真正解脫的。自殺的人,心念始終是痛苦的,譬如吊死的人,他的神識始終是停留在上吊的地方;燒死的人、淹死的人,乃至於車禍而亡的人,一般稱之為橫死;所謂橫死,即壽命還沒有終結而提前死亡,不是壽終正寢,正因如此,所以心當中充滿怨氣,心結始終無法解開,所以他的神識就在死亡的地方無法離開,一般人稱之為冤魂不散,這就是沒有解脫。

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以為自殺後,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其實這只會招致更大的苦難。所以佛法教人要從因上去解脫,不是從果上去解脫;因為今生痛苦、貧窮,是過去種的因,今生要受的果報,求解脫的方法,即要自己承擔,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改善自己的命運?第一、要慚愧忏悔。第二、要忍耐。第三、要修善去惡。第四、要用佛法來轉識成智。透過上述的方法,將煩惱轉過來,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心安理得,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解脫生死之意義(三)

解脫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殺,

化除心中的煩惱,消除心中的惡念,

將心中的結解開,

心開意解,就是解脫。

解脫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殺,從現在開始努力種善因,步步光明,從黑暗到光明,就是真正的解脫。化除心中的煩惱,消除心中的惡念,將心中的結解開,心開意解,就是解脫。佛法雲:生死即煩惱。一般人不了解,認為從母親肚子裡出生,就是生;一口氣不來,兩只腳一伸,就是死;這種生、死是沒有辦法得到解脫的,因為這種生死的果報已經現前。人在受胎十個月中,是要受胎中之苦的,除非不去受胎,但這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受胎,必須懂得佛法,要修定、修慧。受胎的原因是因為人往生以後,識神作不了主;要能夠作得了主,就要靠定力與智慧,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正定,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要達到這般程度,就要靠平時禅定功夫的修持,與般若智慧的觀照。

解脫生死之意義(四)

菩薩乘願再來,

具足定力、智慧,沒有男女的欲愛,

完全是慈悲,發願普度眾生。

如果有定力、有智慧,就不會受胎;因為看到任何境界,這念心馬上回光返照,經常在定慧當中,這念心沒有貪愛,並且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此時當然不會迷惑,這樣生死就了了。菩薩乘願再來,具足定力、智慧,沒有男女的欲愛,完全是慈悲,發願普度眾生;菩薩受孕時,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貪著男女愛欲而受孕,所以在母親肚子裡,這念心也是清楚明白、定慧具足的。一般眾生受孕,沒有慈悲、定慧,是因欲愛而受生,所以是邪念受孕。

邪念受孕,在母親肚子裡十個月,就像住監牢一樣,暗無天日,母親喝了滾燙的開水,胎兒就感覺火熱非常;喝一杯冰水,就感覺如寒冰地獄。出生之後,因為母親肚子裡面的環境,完全和外面不同,嬰兒受到外面空氣壓迫,如同刀割一般,感覺很痛苦,所以一出生就哇哇大哭,這就是受生之苦。此種已現前之苦報即須承受,是無法免離的。

解脫生死之意義(五)

了生死要在平時,

時時刻刻回光返照,

隨時轉化煩惱、破除執著。

諸佛菩薩出世時有種種瑞相、種種祥光;如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候,九龍吐水、天女散花、地上湧金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緣及善根,這是前世修行所累積的。正念出世,正因受胎,就沒有一般眾生出生的痛苦,就如佛菩薩出世不會像眾生的出生,百般痛苦,這是因為佛菩薩累積了無始劫的福德、智慧。

現在許多修行學佛的人,也都在講了生死,認為死了以後才了生死,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就是了生死。其實真正的了生死要在平時,時時刻刻回光返照,隨時轉化煩惱、破除執著,破除了煩惱、執著,當前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本心本性是沒有生、沒有死的,這方是了生死。

解脫生死之意義(六)

癡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習氣,

如欲愛、色愛、男女之愛,

及對於金錢、名利的貪愛;

這些執著、癡愛,會使本具心性昏暗、迷失。

修行要了解生死的意義,才能了生死,如果連生死的意義、生死的根源都不知道,要從何了生死呢﹖生死就是煩惱、執著。煩惱、執著不是在死的時候才了,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回光返照,破除自己的執著,即是時時刻刻了生死。

古德講:「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須要識生死根,癡愛即是生死根。」癡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習氣,如欲愛、色愛、男女之愛,及對於金錢、名利的貪愛;這些執著、癡愛,會使本具心性昏暗、迷失。

一般人的心有幾種習氣:第一、妄想心、攀緣心。第二、昏沉、瞌睡。第三、無聊,就是無所事事,沒有妄想,也沒有昏沉,卻不知道作什麼好,這就是無聊的心境。第四、無記,心境呆若木雞,沒有智慧,無法作主。有以上這四種心念都屬於眾生心,不是聖心,與無為法不相應。沒有漏除這四種習氣,即無法了生死。

解脫生死之意義(七)

假如修行有有了功夫,晚上是不作夢的,

聖人醒夢一如,

白天的心是清棈楚楚、明明白白,

晚上也是如此,這就是功夫到家了。

一般人的心有幾種習氣:第一、妄想心、攀緣心。第二、昏沉、瞌睡。第三、無聊。第四、無記。

無記有兩種境界,第一種空亡無記,在打坐的時候,忽然清清淨淨的境界現前,很舒適、自在,就將此境界當作真實、究竟的,始終停留在這種感受中而不知道用功,不知道突破,這就是空亡無記,守在這種空空洞洞的境界,這即是禅宗祖師所指「死水不藏龍」的境界,是無法開啟智慧,悟見佛性的。

第二種是獨頭無記,平時用功不得力,悠悠忽忽、散散亂亂,晚上的時候夢想顛倒。假如修行有有了功夫,晚上是不作夢的,古人說:至人無夢,聖人醒夢一如,白天的心是清棈楚楚、明明白白,晚上也是如此,這就是功夫到家了。如果不能像聖人一樣無夢,至少晚上作夢,都是與佛法有關,與修行有關;或是作惡夢的時候,可以作主,看到恐怖的境界,知道修觀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能提起正念。作夢就是獨頭無記。

解脫生死之意義(八)

生死就是煩惱,

欲愛、色愛、愚癡不信因緣果報,

不知眾生本具佛性,

這些就是煩惱。

修行就是要能作心的主人,心要有智慧,要看經就看經,要打坐就打坐,要修善就修善,這就是智慧,就是能觀之智,一切都能作主。一般人的心作不了主,如看到绮情的電影廣告想去看,這就是作不了心之主,假使心能作主,剛想買票看電影,正准備買票時,回光返照,電影是假的,是虛妄不實的,俗諺雲: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如是思惟,即是作心之主,有這種功夫,就能轉凡成聖、轉識成智。

生死就是煩惱,欲愛、色愛、愚癡不信因緣果報,不知眾生本具佛性,這些就是煩惱。如果知道眾生皆有佛性,知道緣起性空、因緣果報的道理,並具體落實修行,生死就能了脫。

解脫生死之意義(九)

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

無生滅之心,

自然沒有身體生滅、生死的果報。

生死有二種:一種是身體上的生死,一種是心靈上的生死。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有生就有滅,有成就有壞,身體是會壞掉的。假使證到空性,證到真空的境界,證到四大皆空,就是證到羅漢果,證到我空的境界,此時這念心就可以轉四大,生死就了了。

身體的四大是虛妄不實,當體即空,很多修習禅定的人,禅定功深,色身就不會毀壞,這就是金剛身,金剛身從何而來﹖就是當前這念心達到不動的境界,而且在不動當中還有智慧,心當中的煩惱漏盡,這念心就具足定慧,這念心就是法身。心無生滅,身體就無生滅。佛門高僧六祖大師、丹霞大師、雲門祖師等很多高僧大德,證到了空性,就能生死自在。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無生滅之心,自然沒有身體生滅、生死的果報。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

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

證到空性,無生滅之心,

自然沒有身體生死的果報。

明朝末年,有一位智祥大師,「禅林寶訓筆說」就是智祥大師所著述;其事母至孝,曾任明代武官,明朝亡國之後,即在湖南省紫雲山下建寺,同母親一起出家修行。圓寂的時候,遺書上交代修建石塔,將他的色身放置在石塔中,每隔三十年要開一次塔;圓寂以後,弟子就遵照遺囑,三十年開一次塔,結果發現他的頭發長垂至地,指甲繞身三匝;所以每隔三十年,弟子就要開塔為其剃發、剪指甲,到民國時代這件事情都還持續著。民國三十二年時,道安法師任佛國寺住持,預備於三十三年五月開塔,後來因為日軍入侵而作罷,而後大陸淪陷至今,就沒有人再承續此事了。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證到空性,無生滅之心,自然沒有身體生死的果報。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一)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惡念,

心念時時刻刻在生滅遷流,

這就是眾生。

參禅、打坐或念佛,剛開始精進用功,感到身心安定,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但卻反而覺得心定不下來、心煩意燥,這就是心當中的無明煩惱現前了。假使能夠觀照到,就能將煩惱轉過來;如果不知道覺照,就會被煩惱所轉,這就是心理上的生死。有很多修行學佛的人,煩惱現前就怨歎,自以為修行這麼久,又作這麼多的功德,佛菩薩怎麼還不保佑,仍然處處都不如意。要知道,這時候不要歎息,此時就是消業的時候。所謂「消業」,業障現前才能消,業障不現前就不能消。要想成道、轉識成智,就必須要把心當中的煩惱淘出來。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惡念,心念時時刻刻在生滅遷流,這就是眾生。從早到晚,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始終不停,像江河一般,一波接一波,前念後念,前浪後浪始終不停地奔流,這就屬於眾生境界。要了生死,就要將所有的妄想破除,心當中的波浪就平靜如水,當下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樣生死就了了。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二)

解脫生死的方法有四種,

第一「定解脫」,

第二「慧解脫」,

第三「定慧等持解脫」,

第四「明心見性」。

所謂解脫就是化除自己心當中的執著,要證到空性,要將心當中的煩惱轉化過來,在唯識學上說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四智成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四智三身不離開這念心,頓悟當前這念心,心外沒有一法可得,這樣有生滅的心就變成不生不滅的心了。沒有生就沒有滅,生死就了了。

解脫生死的方法有四種,第一「定解脫」,第二「慧解脫」,第三「定慧等持解脫」,第四「明心見性」。什麼是「定解脫」?所謂定,就是修一種法門得了禅定,如念佛念到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一句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妄念變成一念,妄念就是煩惱,一念就是定。有了定力,煩惱就像草被大石頭壓伏,這時候煩惱就不現前,可是煩惱還是存在,所以還要再深入禅定。佛法上的禅定種類很多,如火光三昧,水光三昧、真空三昧、念佛三昧等等,三昧就是定境,定境現前,起初煩惱不現,日久功深,煩惱化除了,這即是定解脫。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三)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

由於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

所得的結果就不同。

解脫生死的方法中,所謂「慧解脫」,即透過智慧觀照思惟,凡事經過一番透視、思慮。以前認為痛苦的事情,現在以智慧心去觀照、思惟,如此痛苦就化解了。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由於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同。譬如前面有一座山,由於每個人的觀點、看法都不同,形容出來的山色就不同。

中國古代大文豪蘇東坡,又稱東坡居士,對佛法很有研究。他寫一首形容廬山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側面看、正面看都不一樣,要如何才是正確的﹖所以對於一件事情,不要以自己主觀的意識來論斷,要以客觀的心情來觀察,如此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答。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四)

同樣是看山,

每個人的看法皆不盡相同,

這就是智慧的差別,

及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致。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由於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一樣。譬如喜歡登山的人,認為登山是一種運動,對身體有利益;另外有的人,認為登到山頂時,心胸豁然開朗,所以覺得爬山有利益,這又是另一種心境。

孔子對於山與水的看法又不同,他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

「知者樂水」,有智慧的人就像水一般,柔順而不畏艱難,智者面對不同的境界、事物,就以不同的善巧方便度化,不會執著自己的主觀意識。「仁者樂山」,有仁德的人就如山一般,寂然不動,仁者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理智,時時刻刻返觀自照,能將事情觀察入微。這是孔子對山水的看法。

同樣是看山,每個人的看法皆不盡相同,這就是智慧的差別,及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致。所以希望得解脫,就要透過智慧體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五)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

就是正知正見,

當下就是解脫,

煩惱即菩提。

何謂「煩惱即是菩提」﹖舉例來說,如擔任教職的人,現在就是菩薩,學生就是度化的對象。一般人想度眾生,請他來聽聞佛法,還不見得會來;但是家長自動就會送子女來請老師度化,這是很好的因緣。教學時,若遇適當因緣,將佛法因緣果報的道理告訴學生,就是弘揚佛法,現在就是菩薩。佛法是智慧的啟發及道德的培養,能夠啟發眾生的智慧,培養眾生的德行。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自己以身作則是身教,將做人做事、因緣果報的道理教示學生,就是言教。若能持此種看法,就是具有般若智慧,當下就是解脫,身心都能得到安定,自利又利他。

假使持另一種看法,覺得當老師很苦,有些調皮的學生專門跟老師搗蛋,天天要受學生的氣,本來是以慈悲心教導,學生不但不接受,還跟老師作對,甚至向父母告狀。遇到諸如此類的事情,就會覺得這種工作實在太辛苦了,吃力不討好,干脆將工作辭掉;或者覺得學生好不好跟自己也沒關系,這樣的想法,就是失去了般若智慧。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見,當下就是解脫,煩惱即菩提。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六)

一般人都認為廁所最臭、最髒,

孰不知,

心中的貪瞋癡等煩惱,

能造種種惡業,遺害萬年,

才是最臭、最髒的。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見,當下就是解脫,煩惱即菩提。譬如掃地、打掃廁所,一般人覺得是件苦差事,有失面子,所以這種工作都不願意做。假使站在智慧的立場、解脫的角度思惟,掃地、打掃廁所,就是修行助道的工作了。

佛經記載,掃地可以消除業障,增長功德智慧。因為每個人都有我慢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要想將慢心破除,可以發心打掃廁所或掃地,用來磨煉自己,漸漸就可將我慢心降伏下來。而且,將家裡整理得窗明幾淨,家庭就是道場,居住就會覺得很清淨、舒適,實在有很大的利益。

一般人都認為廁所最臭、最髒,孰不知,心中的貪瞋癡等煩惱,能造種種惡業,遺害萬年,才是最臭、最髒的。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七)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心中的貪瞋癡才是真正的臭,掃廁所是掃除心上的髒臭,所謂「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就是掃除心裡的貪、瞋、癡、慢、疑、邪見。

掃廁所亦可增長善根、福德。佛經上記載,一位破齋犯戒的人,在寺院清掃廁所三年,就可恢復清淨。以這些角度來思惟,掃廁所就不是煩惱了。很多事情經過智慧觀照、思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透過智慧觀照、思惟而獲得的解脫,即屬於慧解脫。

又如修數息觀、參話頭、中道實相觀,就是定慧等持解脫法門。數息觀就是修定、修慧,能數這念心清清楚楚,就是慧;所數的數字清楚明白,中間沒有夾雜、間斷,就是定,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轉識成智,轉煩惱、破無明,這就是定慧等持解脫。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八)

金剛經雲: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若住在任何境界上,

就感生死煩惱。

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住在任何境界上,即所謂「明心見性」解脫,六祖就是因這句話而悟道,亦即六祖壇經所說「不思善、不思惡」;金剛經雲「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若住在任何境界上,就感生死煩惱。

修行悟道以後,處處得自在,處處得解脫,這念心不住在任何時間、空間,沒有罣礙。修定的目的是轉識成智、轉迷成悟,悟到本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契悟本心即是菩薩,迷失本心就是眾生,心有邪念就是魔鬼。

所以要想轉識成智、轉迷成悟,必須要朝定慧、悟道、三昧的方向熏修,這就是真修實悟。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