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泉教授: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以《維摩經》中維摩與文殊的對話為中心


 2024/9/10    熱度:347    下載DOC文檔    

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
——以《維摩經》中維摩與文殊的對話為中心
王雷泉

引言:關於文殊法門
各位善男子、善女人:

當今社會面臨很嚴重的問題,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物質層面或許到了趙本山所忽悠的“不差錢”,那社會在精神領域還差什麼呢?缺德。在印度,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有志於增長智慧、隨佛學習的善男信女。希望在座各位應該都是夠格的,而且能將善的風氣傳播到社會。

我們在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選讀《維摩經》的〈文殊師利問疾品〉、〈觀眾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門品〉,緊扣文殊與維摩間對話,討論大乘佛學的重要課題,比較有現場感。先引述太虛和印順兩位大德對文殊法門的論述。

上世紀二十年代太虛大師講《維摩诘經別記》,提到維摩與文殊的特點:

“佛與眾生皆人也。佛是康健矯強之人,眾生是病弱羸瘦之人。文殊師利是釋迦之代表,故淨智無病。維摩是眾生之代表,故示相有疾。以佛性論,文殊、維摩平等平等;眾生與佛亦復如是。代表佛之文殊,具妙智德;代表眾生之維摩,植眾善本。”

從根本理體上講,佛與眾生是平等的;但在現實事相上,人與人之間有重大差異。佛智慧圓滿,故是“康健矯強之人”;眾生剛強難化,是身心皆有欠缺的“病弱羸瘦之人”。文殊師利是菩薩中智慧最高者,作為釋迦牟尼佛的代表,前去探望維摩病情。維摩居士在福德與智慧方面堪與釋迦牟尼佛相媲美,作為眾生的代表,維摩是有來歷的,無數世之前曾是金粟如來,為幫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來到這個充滿怨怒、彼此傷害、有許多不善眾生聚居的世界。因為眾生有病,故維摩示現自己生病的現象,以喚醒迷茫中的眾生。

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將《維摩經》歸於“文殊師利法門”,總結有六個特點:

(1)重第一義谛,不重世俗谛;語言表達上,常用反诘或否定,促使對方反觀。超越常情的言行,充分表現出反傳統的風格。

(2)以般若深悟為本,但著重於不思議的方便大行。雖有他方如來與淨土,仍贊歎釋尊的大悲方便,在穢土修行比在淨土更有效率。

(3) 各各法空,沒有別異,是“如”;“同為一空”,則是一切皆入“法界”,即為“不二”。

(4)在平等無差別的基礎上,提出“煩惱是菩提”,強調“菩薩不斷煩惱”。

(5)“彈偏斥小”:破斥蔽於名目、事相的菩薩,批判傳統的聲聞佛教。

(6)傾向於在家、出家平等,男女平等,故有重在家、重女人的特征。

《維摩經》中有一些驚世駭俗的言論,如果不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識和發展脈絡,往往無法理解,甚至會產生誤解。所以,佛學院把《維摩經》列在高年級課程中。真理有兩個層次,一是世俗谛,世間約定俗成的真理;二是第一義谛,出世間的最高真理。佛法不離世間法而又超越世間法,追求的是出世的真理。可以說,世俗谛是做人的真理,第一義谛是成佛的真理。但佛是由人而成,欲想成佛先做好人,最高真理體現在世俗真理中而又超越了它。

不二法門,是世俗谛與第一義谛辯證不二的方法論。要把握不二法門,需要深刻的智慧。佛教常說根本智易得,後得(方便)智難求。根本智是超凡入聖的出世智慧,一言以蔽之就是看破、放下。但大乘的菩薩精神不僅限於此,還要拿得起,將自己投身到滾滾紅塵中。要度化剛強難化的眾生,就要有方便大行,這才是最難得的智慧。亦如儒家所說,只有聖人才能“用於權”、“游於藝”,從而達到孔夫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在終極存在上,一切法都融入一大法界。無論是佛菩薩所在的淨土,還是眾生所在的娑婆世界,在佛菩薩眼中是一體不二沒有分別。有什麼樣的生命主體,就有什麼樣的世界。眾生的“肉眼”是有局限的,世界各民族的宗教都崇尚超自然的神力,希望超越肉眼的局限而達到“天眼”,能看到更廣大的世界。但在佛教看來,天眼依然沒有跳出凡夫層次,只有“慧眼”才能將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也因此才能看破、放下。菩薩的“法眼”是進一步從空入有,不僅使自己覺悟,還能使別人覺悟。而“佛眼”,則是佛空有不二最圓滿的智慧。我們《佛教觀察》的刊物、網站和博客,之所以譯作“Buddha 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