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泉教授:《法相唯識學》提要


 2024/9/20    熱度:276    下載DOC文檔    

《法相唯識學》提要

王雷泉

    《法相唯識學》,全二冊,近代太虛撰。1938年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後收入《太虛大師全書》第14至18冊。

    太虛在近代佛教史上以唯識大家著稱於世,在他所創辦的閩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等佛學院中,皆重視唯識課程的開設,並經常出入各種大學和文化學術團體,弘揚唯識學。本書收集了他研究法相唯識學的大部分論文,書前有《法相唯識學概論諸序》,載有王恩洋、張化聲、唐大圓、彥明、梅光羲、羅普悟、密林、法尊、妙觀、黃忏華等人作的序。

    上冊分兩類:《概論》類,收錄《法相唯識學概論》、《論法相必宗唯識》、《釋會覺質疑》、《再論法相必宗唯識》等四篇。《法相唯識學概論》,為1934年秋在廈門大學文哲學會的講演,認為一切有為法所成的現象界和無為法所成的本體界,都是識的變現或顯現,結合對貝克萊、黑格爾、叔本華、詹姆士、柏格森等各種西洋唯心論的分析批判,將唯識理論重新整理成十四個問題:(1)獨頭意識與同時意識——虛實問題;(2)同時六識與第八識變——象質問題;(3)自識所變與他識所變——自共問題;(4)第八識見與第七識見——自他問題;(5)八心王法與諸心所法——總別問題;(6)能緣二分與所緣三分——心境問題;(7)第八識種與第七識現——因果問題;(8)第八識現與一切法種——存滅問題;(9)一切法種與一切法現——同弊問題;(10)前六識業與八六識報——生死問題;(11)諸法無性與諸法有性——空有問題;(12)唯識法相與唯識法性——真幻問題;(13)染唯識界與淨唯識界——凡聖問題;(14)淨唯識界行與淨唯識果——修證問題。根據人的認識規律,創立一種新的唯識學講授法,從六識到八識,從共不共變到自他形成,從現行果到種子因,從現象差別到生命差別,從染唯識界到淨唯識界,由淺至深、層次分明。

    針對歐陽漸在《唯識抉擇談》中將唯識與法相分為兩種學的觀點,太虛在《論法相必宗唯識》等文中給予辨駁,認為法相、唯識都是無著、世親一系所傳,法相紛繁如畫龍,必須唯識來點睛,故法相必宗唯識。

    《唯識教釋類》,收《新的唯識論》、《唯識三十論講錄》、《唯識三十論講要》、《唯識二十頌講要》、《八識規矩頌講錄》、《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講錄》、《唯識講要》、《附成唯識論科目表》等八篇。1922年5月,太虛在武漢中華大學講授《新的唯識論》,認為在現代各種思想及需求的“推蕩催動”下,唯有唯識論思想能處於現代思潮之頂點。其“新”的意義在於:(1)近代科學的進步,使神教、舊形而上學都已漸次失去往日的效用,只有唯識論能適應新近思想學術上最要之需求。(2)新的唯識論,即真的唯識論之應化身,所謂“應化”,即能適應時代的需要。(3)新的唯識論,在互相排斥的唯心論與唯物論之上,“別開出之一時雨之新化。”(4)運用現代科學成果而又超越其局限,“轉科學而不為科學轉,圓成大用,與科學始終相成相用。”

    《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講錄》,1929年講於漢口佛教會,曾在《海潮音》第11卷第1至4期上連載。《大乘法苑義林章》,為唐代窺基所撰,太虛對此書和窺基的另一本傑作《成唯識論述記》用力最多,認為基師平生傑作,在此《義林》。太虛有感佛法之在中國,信仰修行者甚眾,而求其明白教理者則鮮,故綜合了唯識的教理行果,熔教觀於一爐。

    下冊分四類:《唯識理論類》,收《二無我論》、《唯物科學與唯識宗學》、《對辨唯識圓覺宗》、《唯識觀大綱》、《阿陀那識觀》、《能知的地位差別上之所知諸法》、《人心所緣有為現行境之本質與影像關系》、《種子法爾緣生頌》、《為無為漏無漏對觀頌》、《遣虛存實唯識觀之特勝義》、《聽太虛法師談唯識》、《唯識諸家會異圖》、《諸法眾緣生唯識現》、《法空人空與唯識》、《愛恩斯坦相對論與唯識論》等十五篇;《唯識答辯類》,收《答黃必+見子問》、《答王容子居士問》、《關於唯識之問答二則》、《見相別種辨釋難》、《答起信論唯識釋質疑》、《四大種之研究》、《對於唯識試題之總批》、《評印順共不共研究》、《略評新唯識論》等九篇。

    《唯識旁通疏釋類》,收《深密綱要》、《瑜伽真實義品講要》、《附慈宗要藏目錄》、《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品親聞記》、《慈宗三要敘》、《大乘起信論唯識釋》、《因明概論》、《六離合辭例釋義》、《大乘五蘊論講錄》、《攝大乘論初分講錄》等十篇。《瑜伽真實義品講要》,1929年冬講於閩南佛學院。認為《瑜伽師地論》“對於由凡夫漸進至佛果之依次修行法門,有圓滿之說明,最為具足全部大乘之思想與精神。故習佛法者,鹹應奉為圭臬,以作超出生死海之指南針。”而《真實義品》在本論中之價值尤為重大,“在此中含有哲學上之重要問題甚多,如認識論、本體論、宇宙論、進化論之種種哲理,皆有相當之說明。普通哲學家所發明之原理,乃就其感官之經驗,加以意識推度而得結論。本論之說明者,則憑真智所親證之境界,故普通哲學又難與此《真實義》同日而語。”

    《慈宗三要敘》,提出唯識學人的歸趣是彌勒淨土,於彌勒(慈氏)的眾多著作中,選擇《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品》、《瑜伽菩薩戒本》和《上生兜率經》等三種,為依據慈氏為宗者的最基本的經典,概括境行果三者,具備經律論三藏性質。

    《應用理論類》,收《佛法總抉擇談》、《成大乘論》、《四現實論》、《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書後》、《佛疑今解》、《三重法界觀》、《緣起抉擇論》、《曹溪禅之新擊節》、《緣起性空之人生宇宙觀》、《文化人與阿賴耶識》、《性釋》、《從“無我”“唯心”的宇宙觀到“平等”“自由”的人生觀》等十二篇。

    在《佛法總抉擇談》中,批判歐陽漸在《唯識抉擇談》排斥賢首宗、非《大乘起信論》的觀點。發明以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性抉擇一切佛法。略說依他起的淺相而未遣遍計所執相,是人天教的罪福因果教;依據遍計的我法執,以破除遍計之人的人我執而棄捨依他起相,是聲聞乘的四谛教。至於大乘佛教,亦於三性有所側重:(1)偏依遍計所執自性施設言教,唯破無立,以掃蕩一切遍計執盡,證圓成實而了依他起。此以《十二門論》、《中論》、《百論》為代表,所宗尚在一切法智都無得,其教以能起行趣證為最勝用。(2)偏依依他起自性施設言教,有破有立,以能將依他起法如實明了,則遍計執自遣而圓成實自證。此以《成唯識論》等為代表,所宗尚在一切法皆唯識所變,其教以建理發行為最勝用。(3)偏依圓成實自性施設言教,唯立無破,以開示果地證得圓成實令起信,當通達圓成實時,則遍計所執自然遠離依他起自然了達。此以《華嚴》、《法華》等經、《起信》、《寶性》等論為代表,所宗尚在一切法皆真如,其教以能起教信求證為最勝用。

    《文化人與阿賴耶識》,1929年10月10日在漢口文化學院演講。認為各人的阿賴耶識與全人類所造之共業緊密相連,由此在時間上表現為“恆”和“轉”,在空間上表現為“共”和“不共”,構成“文化的人”的歷史和社會之兩重意義。萬古如斯的“恆”,存在於新生舊滅的“轉”中;“共”的環境,體現為無數“不共”的個人行為。人類“恆”而“共”的社會歷史,實由特立獨行的“不共者”所引導而轉動。因此,能發展不共性,而能互攝世界的共性,就是文化人。能以不共性,去共世界的共通性,就是普度眾生的救世主。

太虛的法相唯識學研究,與近代科學、哲學緊密聯系,建立起以科學為基礎的佛學,同時以此彌補科學的缺陷而促成社會進步。太虛以人生為本的唯識學體系,是其推行佛教革新,進而改造現實的染污世間之理論基礎。

      ——陳士強、王雷泉等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