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覺法師:喜施獲福


 2024/10/26    熱度:131    下載DOC文檔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章 喜施獲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法於東漢時傳到中國。《大唐內典錄‧卷一》記載:「言經出起於後漢孝明帝者,……於永平七年,夜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空而至;光明赫奕照於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進奏對曰:『臣聞昔西方有神,其名為佛。陛下所見,將必是乎?』帝以為然,欣感靈瑞。」《續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一》亦載:「……太史蘇由對曰:『所記一千年時,聲教被及此土。陛下所夢,必當是之。』」
 
  漢明帝晚上夢到金人,從西天飛到東土,進入金銮寶殿。次日遂召集群臣,詢問這個夢的意思;通人傅毅答道:「西方有一尊神,名叫作佛。陛下所見到的,想必就是佛吧?」太史蘇由答:「根據記載,佛法從西天傳到東土、正式弘法的時候到了!」明帝信以為然,即遣中郎蔡愔、中郎將秦景、與博士王遵等十八人至天竺國尋訪佛法,遇見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並將尊者所帶的經典、佛像、捨利請回中國。《四十二章經》就是最早從印度傳到中國的佛教經典著作。
  
  《四十二章經》廣含大乘、小乘、漸修、頓悟的義理。「喜施獲福」是《四十二章經》中的第十章。「喜」就是歡喜之意,喜悅地布施,必得福報;歡喜布施,更能得大福報;乃至於幫助大眾發菩提心來歡喜布施,所得福報更形殊勝。
 
  「佛」乃釋迦牟尼佛,「言」乃宣說喜施獲福的道理。「睹」即看見善者行布施之功德。「人」則指發心功德主。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蜜當中,以布施為首。布施、供養、救濟三者在意義上有些差別:「供養」系由下對上,對於父母、師長、三寶的供養,「布施」則遍指對於所有一切眾生。
 
  「布施」分成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分成內財、外財二種。「外財」是指金銀財寶、房屋土地;「內財」是指頭目腦髓、心肝脾髒等身體器官組織。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菩薩道的時候,割肉喂鷹,捨身喂虎,乃至於將財產、王位都布施出去了。「財」也包含法財;講經說法勸導他人,使之心開意解,解除憂慮、煩惱、恐怖,就屬於「法布施」。「無畏布施」則是指布施身心,令眾生心無所畏。例如看見強盜、土匪剝奪他人的生命財產,仗義直言,見義勇為,加以救濟即是。
 
  「睹人施道,助之歡喜。」有很多人原本未發起布施之心,由於他人贊歎隨喜,乃至於制造種種因緣,來助道、帶動,而發心布施。如是助人者、旁觀者、受施者皆能產生歡喜,獲得的福報也是無量無邊的廣大。
 
 
--------------------------------------------------------------------------------
 
(二)930613
 
  
  《四十二章經》中,「喜施獲福」這一章的主題是修福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修善法,不知道施捨,甚至過去未曾種善因、修福報,做起事來不但過程會不順利,而且無法成就。所以修行當中,除了要有智慧,也必須修福德,廣集福慧資糧。
  
  宋朝時有位范仲淹,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後來雖然當了官,仍不斷地暗中行善、助人。他曾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上宰相之後的范仲淹,依舊宅心仁厚,以宰官身廣行菩薩道,實為將佛法義理與儒家思想結合的典范。
 
  范仲淹在鎮守鄱陽時,救人救世不遺余力。當時有一位落魄不得志的書生,雖有學問,卻無福報,常常是三餐不繼,窮愁潦倒;范仲淹一得知此事,即邀書生敘談以了解實情。果然,這書生很有才能,可惜時運不濟,尚未遇到讓自己一展長才的時節因緣,范仲淹於是決心幫助對方。
 
  在書生寄宿的薦福寺旁,有一塊石碑,是寺院落成時,書法名家歐陽詢的親筆墨寶,當中記載了道場的啟建緣起。寺僧同情書生的貧困遭遇,決定拓印碑文,打成法帖,供其作為赴京進考的盤纏。范仲淹得知此事,立即調派人員前去拓印碑文。准備工作才就緒,當天晚上卻是一夜風雨交加、雷擊電鳴,竟然當場把石碑打得粉碎!《增廣賢文》雲:「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可見做一件事情,具足福德因緣是很重要的!
 
  佛言:「睹人施道」,即是見人修布施之道。又言:「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贊歎他人修布施之道,不但布施者有功德,隨喜贊歎者也有功德,所以其中福德「甚大」。
 
  例如,甲發心修布施,供養佛、供養大眾,乙知道布施是件福報、功德,看見別人布施供養,而自己卻沒有資源,苦無機會;此時,甲將供品或錢財分送給乙,一同布施供養,成就乙來作布施的功德。自己的供養和幫助人家成就善法的布施供養,那一個功德較大?幫助他人的甲功德最大!
 
  這裡所講的布施修福,是個最大的功德,我們能贊歎別人發心,自己也會有無量的功德。
 
 
--------------------------------------------------------------------------------
 
(三)930620
 
  
  在普賢十大願當中,有一項是「隨喜功德」,「隨喜」就是隨喜贊歎,幫助人家成就善法、成就功德,所以不論是自己布施,或幫助他人布施,所得到的福報都很大。
 
  除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以外,更重要的還要明白「三輪體空」。三輪當中包括:布施的法財或錢財、布施的對象、布施的人,有了這三輪的因緣,才能成就布施的功德。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少了任何一樣條件,都無法成就布施的功德。行布施之後,接著要修觀行,亦即思惟這個布施是因緣和合,三輪體空,當中所布施的錢財、布施的對象、布施的功德主——當體即空,這就是般若的布施。懂得用這個道理來修布施,就能得到「無上菩提」的果報。
 
  除了知道事相上的布施,了解緣起性空之理,更進一步還要明白:不著空、有二邊,堅住正念──當下即是中道實相,如此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如《金剛經》所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所說的法門有粗細、有深淺,不管是粗、細,或是深、淺,只要依法修行,都能得到無量的福報。就好比我們吃一碗蜜湯,無論在碗中間或邊緣的蜜都有甜味,中邊皆甜。所以布施得福,不管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乃至於達到三輪體空、空有不著,皆能得無量無邊的福報。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沙門」是指佛的弟子。過去,修行的人皆稱為「沙門」,不只是出家眾稱作沙門,其他的修行者也稱為沙門。「沙門」即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的修行人。「此福盡乎」,這福報究竟有多大?能達到什麼程度?沙門問佛陀:「這福報究竟大到什麼樣的程度?是不是用得盡?」就人的一生來講,擁有數千萬、數千億的財產,福報也算是很大,但是在一定的時間內,這些錢財還是可能用完的。  
 
  釋迦牟尼佛以譬喻來解答沙門的疑問。「譬如一炬之火」,一炬是指一個火炬,好比在運動會時點聖火所拿的火把。「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數百千人都到這裡來點引這個火炬。「熟食除冥」,就事相上而言,「熟食」即是將火用來煮飯、烤食物;「除冥」,是利用火的光明去除黑暗。就理上而言,成就聖道稱為「熟」,在凡夫之位稱為「生」;「火」則是代表智慧,智慧能除去內心當中的煩惱黑暗。心中有了煩惱就是一片黑暗;沒有煩惱、保持寧靜,內心就會充滿光明,光明即是淨土。有了光明智慧之火,便能「除冥」。由於我們修福的關系,所以心生光明。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不管是將這個火炬用來熟食或是除冥,都不會因為很多人來分取,而失去了火炬原本的光明;修福報也是如此,所謂「燈燈相傳、光光相照」,福報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化除了愚癡和黑暗。這段經文是個譬喻,以此譬喻來總結前面布施、助道之理。這些道理的啟示,對於我們修行有很大的一種作用。
 
 
--------------------------------------------------------------------------------
 
(四)930704
 
  
  修布施就好比種福田,福田可分為三種:敬田、恩田、悲田。
  對於三寶、父母、師長,心生恭敬來供養,這就屬於「敬田」。以知恩、感恩、報恩之心,報答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三寶恩,這是屬於「恩田」。看到某人生病、生活有困難,我們起大慈悲心去救濟、照顧,這就屬於「悲田」。能夠耕耘這三種福田,就可以得到大福報。
 
  既然是福田,那和普通的田有什麼有差別?這必須透過智慧去觀察、辨別。假使是土壤不肥沃,甚至裡面充滿石頭、瓦塊,又缺少水份、陽光,這個田就不是福田了;把種子播到這樣的田裡,一定很難發芽、成長,更不會開花、結果。相反地,如果我們把種子種在土壤深厚,而且水份、陽光都充分的田裡,將來必定會開花、結果,結「福慧之果、菩提之果」。
 
  所以修福報、種福田,要找對良田;假使沒有分辨清楚,不但勞民傷財,也會給自己帶來煩惱、罪過。舉例來講,有一種民間信仰,是拜「大聖爺」,這大聖爺就是孫悟空。不了解的人,認為孫悟空翻一個筋斗可飛到十萬八千裡外,神通廣大,所以給大聖爺修廟;認為去膜拜、祈求他,就能得到好運。
 
  事實上,孫悟空只是《西游記》小說裡的人物。所謂「心猿意馬」,孫悟空代表我們的第六意識。例如,我們坐在這裡,心忽然想到家裡的事情,這個「孫悟空」就一個筋斗飛到家裡去了;心再想到美國的親朋好友,「孫悟空」一個筋斗又飛到美國去了;忽然又想到,我現在正在這裡聽經聞法,怎麼想到這些事情去了?這時「孫悟空」就馬上回到我們現在坐的這個地方了。在《西游記》當中,唐僧一念起金箍咒,就能降伏孫悟空,這就譬如我們打妄想時,馬上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借著咒語將第六意識固定下來,這就是降服「孫悟空」的最好的方法。
 
  布施,必須透過智慧的觀察。有人認為,做善事、修福報不管在什麼地方都一樣。其實,沒有智慧的判斷,種錯了田地,還可能給自己帶來煩惱。有些人對於自己的信仰不了解,只知道跟著別人去進香、膜拜,這就是迷信了。所謂「迷」,就是不明白事實的真相。所以,不了解「孫悟空」的含義,而把錢財拿去修大聖爺廟,乃至於殺生祭祀,如此不但沒有功德,還造了殺業。修這樣的布施,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福報。
 
  一般人常說:「救人只能救急,不能救貧。」面對一個重病、有急難的人,我們適時的給予幫助,這是一種慈悲;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報、業緣,往後的日子,還是得靠個人去努力、修福,才能轉化逆境。了解布施的真義,並透過智慧的判斷,進而讓對方明白因緣果報之理,才能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
 
  敬田、悲田、恩田,這三大福田,都是我們可以去播種的良田。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以後,也可以去隨喜播種,即使自己修布施的因緣沒有成熟,也可以勸人家去發心,就如同經文所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明白了這些道理,依理實踐,就是福報。
 
  「喜施獲福」所說的道理,是一條光明的大路。我們布施之後,進一步透過思惟,修了善法又能夠不執著善法,能、所俱空,最後堅住實相,空也不執著,就契入了佛的智慧。有了這智慧之火,能夠「燈燈相傳、光光相照」,就會獲得無窮盡的福報。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