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躍辰居士:七十空性論今诠 導讀 10.緣起四支


 2024/10/29    熱度:121    下載DOC文檔    

10. 緣起四支
 
    自性不能成立,錯誤地執著自性實有而背離真實則為許多煩惱痛苦的成因。佛教傳統裡,有很多分析自性不能成立的講解。“緣起四支”因其總結得精練而全面,在當今了解無自性教法時較為通用。本文討論也以此為起點,並將其中“觀待緣起”做了更詳細的解說以揭示其重要性。
 
    大眾習慣認為事物之存在(有)是有它的“自身”,比如桌椅各有自體,不相混擾,即所謂自體、自相、自性。但這樣的認識扭曲而不准確。破除這種錯誤,佛法裡使用四種緣起方式來分析自性執著不能成立。其中前三種是分析一般人執著形成處,而第四種是實證真理者為表述問題所使用的方便。四種緣起類型簡介如下:


①支分緣起—否定集聚有(存在)
    此方式又稱“析空觀”,一直為佛教各宗派廣泛使用。所謂事物是由各個部分集聚而成,此等集聚並非永恆牢固,並非決然一體,故事物沒有絕對的自身。比如,桌子是由木板木棍拼裝,而木板木棍又由纖維等集聚,如此等等。過度強化這種集聚關聯,而將集聚所成視為某法本體(自性),乃是錯誤和扭曲。
 
    支分緣起並未能徹底解構自體自相自性見解,依支分分解的方式分析下去將有兩種困難:其一,若該法是無窮可分的,則支分分解的過程將無有結束之時,無法達到最終結論。其二,若該法的分解有支分的不可分割極限,則無法就此證明無自性。情況二的具體實例在龍樹菩薩所在的時代幾乎無法找到,但問題不是不存在,當初佛教內關於不可分割的“極微”概念,就引發過很大爭論。而今天看來,不可分割的事例已經不少,例如在微觀,輕子與誇克都無內部結構,更談不到分割與組成;宏觀例子是黑洞,光線都跑不出來的地方也無法分割,更無法知道其內部結構與組成。
 
    從總體到支分時遇到的分割無盡困難,在從支分到總體的集聚過程裡以另一形式出現。古人認為,假如任一支分都不具有某種特性的話,總體也必然不具備該特性,但此結論現代邏輯並不接受。如“元素特性與集合特性”小節所述,與“點無長度而線段有長度”同理。類似地,假如點沒有自性的話,不能由之直接推導出線段沒有自性,線段無自性需要用別的方法證明。
 
    量子力學以來,近代科學界傾向於認為物理世界不是無限可分。物質的量子化已經成熟,空間的最小分辨尺度已經呼之欲出,只有時間的量子化還沒有明確的方向。無限可分問題幾乎只存在於數學這樣的抽象學科裡。


②相依緣起——否定獨立有
    事物是在相對比較中才能表現自己,例如某學習小組有三位成員,代號A、B、C。則ABC其中任一,只有在相對其他二位成員的情況下才有意義。例如A,若失去B、C的對比,則代號A全無意義,故將此A認作絕對獨立個體(自性)顯然是錯誤和扭曲。
 
    相依緣起也未能徹底解構自體自相自性見。如上例中A、B、C三者,相依的緣故皆無自體自相自性,這個結論沒有問題。然而三者之全體,即這個學習小組,有沒有自體自相自性?顯然,上述論證並不能直接給出否定性結果。

③觀待緣起——否定自體有
 
    實際上,一切事物都與其外界有著割不斷的聯系。這些聯系有的緊密而明顯,有的隱晦不明,但無論如何這些聯系是無法隔斷割裂的。引理指出,法界中任何一個局部,都無法隔斷其與外界的聯系,故無法構成絕對獨立的自體。以分別心將法界某一部分在觀念上從法界中割裂開來,截取出來,並將其認定是獨立事物。於是這一獨立事物就與法界其余在觀念上形成對立、對比,並依這種對立認定此事物的“獨立”與“存在”。這種方式在中觀系統裡稱為觀待緣起。觀待緣起的另一重大特點是與自心的分別緊密相關,不能離開心的作用(詳見下節)。
 
    例如黃海。將一片水域從太平洋割裂出來,起名黃海。在此觀待割裂的基礎上,還可以建立黃海的水溫、氣象等等概念。然而無論觀念上如何強烈地認為黃海獨立,其與外界——例如與太平洋水體——的聯系無法隔斷。這是聯系緊密而明顯的例子。
 
    再如杯子,內部聯系緊密,而對外界的聯系相對隱晦不明,似可獨立於外界。然而仔細觀察可知,杯子總要放在某處,不是桌面就是地板,即使發射到宇宙空間去,也在星系引力場的作用下,故仍舊無法成為絕對獨立的自體,即為引理所證。
 
    適當地觀待甚至割裂,可以是一種相當有效的方法,有助於認識事物(見觀待與割裂小節)。但如果看不到心的觀待與割裂在其中的作用,認為諸法真的獨立存在而有“自體”,是人們誤執諸法有自性的根本處。上述支分緣起對應的集聚有、相依緣起對應的獨立有,都無法離開觀待緣起的妄執自體有。而妄執自體中最重要、最基礎而且最堅固的,是執法界少分為自我,執其余為外境。
 
    如支分緣起中所舉難以徹底的兩種情況——無限可分與不可分割極限,均可用觀待緣起說明無自性。在後頌討論裡將繼續分析無限可分的問題。對於具有不可分割極限的情況,例如黑洞或者電子,則只需借用上述引理,說明自身不可分割之法仍然與外界不可割裂,仍舊存在相互作用。在黑洞,表現為黑洞三毛定理:黑洞通過質量(引力)、電荷與角動量與外界相互作用;在電子,則是電荷與自旋。粗略地說,動量是直線運動的慣性,比如一輛車撞過來時候的慣性;而角動量與自旋是旋轉運動的慣性,比如陀螺旋轉時不停。
 
    對於以相依緣起分析而未能徹底的,只需考察其總體,例如那個由A、B、C所構成的組,是否可以跟外界全無關系?若有關系(依引理,必有關系),則總體仍是割裂所成,則依觀待緣起,其總體仍然無有自性。
 
    相依緣起和觀待緣起看似類同,其差別在於相依緣起隱含了一個上一級的總體,而此隱含之總體其自性不能因相依而破除。觀待緣起則不隱含總體觀念。


④唯名有
    唯名有是實證者面對大眾認識局限時的一種無可奈何。為了表達意思,不得不隨順大眾的心理習慣將法界觀待成為諸法,又隨順大眾語言習慣,將此諸法依照大眾概念用名言表述,即所謂名言共許。但即使使用這樣的名言共許,實證者並不會因此落入割裂法界為獨立諸法這樣的錯誤扭曲中去,並不會認為諸法是獨立有自性的,所謂諸法,只是借個名稱,用來說話而已,如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所以,唯名有是超越二元對立的實證者們將就大眾觀待緣起現狀而使用的方便手段。


    如上緣起四支,龍樹菩薩在本論中均有所運用,但未分別詳述,然而為了更好地理解後續諸頌的意義,需要具備對緣起四支的基本了解,故列於此。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