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和諧,因多樣而美麗(李木源)
和諧,因多樣而美麗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長 李木源 兩千多年前,中國大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理念。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存,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准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谛。事物之間、國家之間、種族之間、宗教之間,存在這樣那樣的不同和差別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正是有這些差異,我們的世界才百花齊放,多姿多彩。所以,在追求和諧與和平的同時我們首先要承認“不同”,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如果一味追求“同”,忽視或不尊重“不同”,不僅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反而會使事物衰敗,使世界失去生氣。這也就是說,“和”是目的;但“和”的前提是“不同”,是多樣性的存在;“和”是包容了“不同”的“和”,而不是排斥或者扼殺“不同”的“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明綿延5000年的歷史證明了這種文明觀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當然,佛法在此有更精辟的見解。佛陀教導我們以“同體觀”和“因緣觀”來看待一切。我們應該認識到任何國家、民族、宗教、個人,都同生共處於一個《華嚴經》所說的“大緣起陀羅尼網”中(六相之總相),既各有其獨立自主性(別、異、壞三相),又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成相),牽一發而動全身。“大緣起陀羅尼法,若無一即一切不成故”,“……隨去一緣,即一切不成”,“法界緣起,乃自在無窮,……圓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說其狀相耳”。局部的不協調,會影響整體的不和諧。因此,在我們這個時代,跳出對立、沖突、高下的有限思維,摒棄戰爭欲、征服欲,倡導“和而不同”、“緣起”、“同體”的文明觀就顯得更為重要。 把這種和諧觀體現在可操作層面,為國家穩定和世界和平做出貢獻,我認為佛教徒可分四步走: 第一、我們必須先從佛教內部和諧作起。各個山頭、各個宗派、各個法門、各個語系以及佛教的僧俗之間必須身體力行,體現和的精神,同修三學,共遵六和,不相互誹謗,不宣稱自己是“第一法門”、“第一道場”,不輕言或暗示其他皆不如我。我經常說,我們所有的法門、山頭和宗派都是平等的,我們都是釋迦弟子,修學釋迦法門,都是“釋迦宗”、“釋迦派”。 第二、締造宗教之間的和諧是可能的。中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說,不同文明應在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定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相互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原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應該主動伸出雙手擁抱其他宗教,在相互交流,增進了解的同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承認其他宗教的思想文化、理論依據、信仰基礎等,都有其合理的成份和所對的機宜,在交流中互補,在對話中建立共識,在互動中促進各自的發展和完善。由近些年我們在新加坡所推動的種族宗教和諧運動來看,宗教之間的和諧與包容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第三、佛教必須與社會和諧,像其它所有組織一樣,佛教也在社會中生存,在社會中發展,在社會中汲取養分,大乘佛教歷來強調“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乃至近代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都是佛教與社會和諧的最好例證。在社會資源分配依然不公,貧富裂痕依然擴大,人們精神生活依然困頓的今天,佛教與社會和諧更顯重要。在這個層面上,弘法固然重要,佛教的慈濟事業也必不可少,如扶貧、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展開將為弘法的深入、佛教形象的改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四、佛教必須與國家和諧。佛教歷來提倡政教分離的原則,但是在國家民族需要之時,佛教徒當然要積極主動盡到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我們的身份是雙重的,我們是佛教徒的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的公民。抗戰時期,弘一大師提倡“念佛不忘愛國,愛國必須念佛”,南岳佛教徒當時提出“上馬殺賊,下馬念佛”的口號,都是佛教徒與國家保持一致,為國為民赴湯蹈火的大無畏精神的體現。在和平發展時期,佛教組織和個人也必須以“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來策勵自己,以大局為重,積極扮演“國家建設者”的角色,為國家的和諧穩定奉獻力量。 當今時代,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但沖突與矛盾處處存在,在這個時候我們積極呼喚一種“和”的精神的回歸,是我們對所處的時代負責,對歷史負責。我們唯有深信同體,才能生大悲而接受彼此、尊重彼此;唯有明了因緣,才能生大智而體會諸法平等、無言高下。唯有這樣,我們便有理由相信,通過我們共同努力,建立一個多元文明、多元宗教和諧共處的世界並不是夢。
自人類步入21世紀以來,經濟、文化、信息的全球化成為一股時代潮流,也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但是,“文明沖突論”的提出者美國學者亨廷頓指出,當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時,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可能會比歷史上任何時代來得更加明顯和激烈。中國學者張立文先生也說,21世紀我們面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心靈以及各文明之間的五大沖突,將會引發生態、社會、道德、精神、價值五大危機。眼前,我們的物質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們的精神素養卻每況愈下,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依然是那樣的粗暴和不可理喻。我個人認為,解決文明沖突的途徑並不是以暫時處於優勢的某種文明去同化或消滅其他文明;相反,文明沖突的化解只有在接受和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保證不同文明共同發展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