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教授:大勢至圓通章釋義
大勢至圓通章釋義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論》(華夏出版社,2010年)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被奉為淨土五經之一,作為修證念佛三昧以往生西方淨土的宗本。實際上,此章為經中所示二十五圓通法門之一,二十五圓通法門,乃釋尊為示教阿難及後世眾生修三摩地以得圓通、明心見性,而命諸大菩薩、大阿羅漢各各呈說。大勢至圓通章的著眼點,亦在如何修證圓通,與禅宗的旨趣實相一致。諸經中,言禅淨融通,以此章最為精采,宜奉為禅淨雙修的圭臬。此章有古今注疏多種,筆者續貂添足,從禅淨雙修的角度,作一番解釋,或許可便利初學。 或曰:若論證圓通、明心見性,則經中二十五聖各自呈說當初修證門徑之後,佛命文殊菩薩從其中揀選出最適合阿難及後世眾生修學者,文殊獨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為第一,勢至落選,何用尊奉?文殊偈評大勢至圓通法門說: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 謂大勢至菩薩所修念佛三昧,所依的念性(記憶),屬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法,生滅無常,因果殊異,如何依它而獲證圓通? 答雲:揀選觀世音第一,勢至第二,並非說勢至法門不證圓通。不見佛言,二十五聖所入門徑雖各有異,而“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門門皆趨圓通性海?又言: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 應時契機,從阿難及此世界後世眾生修證圓通易於入手、易於成就的角度,選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第一;若從仗他力接引往生淨土、即生了脫生死的角度,則應選勢至法門為第一,你看《無量壽》、《阿彌陀》、《觀無量壽》等數十種經,皆強調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最當末法眾生之機。此經中力說耳根圓通,只是說耳根現行的功用最具圓通性,並非說意根絕無圓通性。經雲:六根最多各具一千二百功德,其中耳、舌、意三根都圓滿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尤其是意根,能“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人的意念最具超越性,能超越時間,過去未來,憶想無礙;又能超越空間,千裡萬裡,乃至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極樂世界,隨念可到,其速度遠遠超過光速,實為世間最不可思議之物,其圓通性未必在耳根之下。 意根圓通與大勢至菩薩 依意根修念佛三昧,獲證圓通,發明心地,亦如就路還家,易於成就,大勢至菩薩便是由此門成就的典型。經載他應佛教敕,自我介紹其當初修念佛三昧的緣起說: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勢至(梵MahasthamaPrapdta),音譯摩诃薩馱摩缽啰缽多,略譯摩诃那缽,簡稱勢至,又譯為得大勢至、得大勢、大精進,意為獲得無上威力者。《觀無量壽經》說: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此菩薩名大勢至。 《大日經疏》卷十三解釋大勢至名號說: 如世國王大臣威勢自在,名為大勢,言此聖者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以為名。 謂此菩薩“能普護一切眾生潛萌之善,使不敗傷,念念增長”。關於此菩薩的來歷,據《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菩薩受記經》講,過去久遠無量不可說阿僧祗劫前,在一個叫無量德聚安樂示現的國土,從蓮花中化生出一雙童子,同於當時住世的金光師子游戲佛所發菩提心,這兩個童子便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的前身。兩人於無量億劫廣修眾行,早已登等覺位,後來同在西方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輔弼。是則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實為無量劫同心協力的兄弟、道友。《觀經》第十一觀,描述大勢至菩薩的報身莊嚴相,謂其身量大小如觀世音,身高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一由旬約當三十華裡),其圓光面各二百五十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又說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地湧寶花,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觀此菩薩微妙色相,除無數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不處胞胎,常游諸佛淨土。 藏傳佛教說大勢至菩薩密號金剛手,禅宗初祖達摩,為此菩薩化身,又說三十三天天主帝釋亦為大勢至菩薩化身。可見此菩薩的功德成就,與觀世音菩薩不相上下。法王子,乃大菩薩、登地菩薩或一生補處菩薩(候補佛)的別稱,佛號法王,菩薩生於佛家,從佛正法之口而生,紹繼佛法不令斷絕,有如世間王子必將紹繼王位,故稱法王子。 楞嚴會上,應佛教敕自述當初修證圓通之門徑者,大勢至菩薩為第二十四位。經載他與同倫的五十二位菩薩,從座而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後,禀告佛說:回憶在恆河沙數那樣數不清的劫數前,有同名無量光的十二位佛陀相繼出世,共經一劫,其中最後一位佛名超日月光,這位佛教給我修念佛三昧的方法。 同倫,即同一類、同一流,謂此等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一樣,當初都是由修念佛三昧而得的圓通。五十二數,有表菩薩道五十二階位之意,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皆修念佛三昧而證圓通,正是《華嚴經》所說菩薩位位修行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之義。無量光,即梵文阿彌陀佛(Amidabha)的意譯,當為古佛。超日月光佛之名號,亦與《無量壽經》所說阿彌陀佛十二名號中的最後—名相同。古佛與今佛同一名號,表示其所證功德相等。 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所修的圓通法門,名念佛三昧。三昧(梵Samadhi),具譯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譯定、正受、等持、正心行處、調直定、息慮凝心等,泛指攝心專注一緣而不散動的心境。念佛三昧,是以佛為系心境緣的定,亦即專意念佛而不散動的心境。念,不是念誦之“念”,而是憶念之念,乃心所法中的念心所,《成唯識論》卷五解釋: 雲何為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 念佛三昧,可從因與果兩個角度解釋。從因的角度講,初修定者系心於佛,名修念佛三昧。可系念佛的相好、白毫、光明、淨土及眷屬莊嚴,佛的名號、佛的誓願、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及佛的心性、法身、實相等。漢傳佛教界一般將諸經所說念佛三昧歸納為四種: 一持名念佛,專持念一佛名號,出《阿彌陀經》、《文殊說般若經等》,亦稱一行三昧,持念方法有出聲念、默念、金剛念誦、掐珠念、隨息念等。 二觀想念佛,想象佛的形相及淨土莊嚴相等,亦稱觀佛三昧,出《觀無量壽佛》、《大集日藏》、《觀佛三昧》、《大集賢護》等經,以《觀經》所說觀想阿彌陀佛的十六觀法,最稱周詳。《大般若經》稱“專心系念於一如來,審取名字,善想容儀”的禅定為“一相莊嚴三昧”,略稱“一相三昧”,為該經所舉百八三昧之一。 三觀像念佛,以塑畫的佛像為曼茶羅,置於面前,開眼觀像,閉目憶想,其法出《大寶積經》卷八九等,實為修觀想念佛的一種方便。 四實相念佛,思惟佛的法身、實相、心性,或以實相心念佛,《文殊般若》、《維摩》、《佛藏》、《菩薩念佛三昧》、《仁王般若》、《一向出生菩薩》、《小品般若》、《捨利弗陀羅尼》,《大集》、《摩诃般若》、《無盡意菩薩》等多種大乘經,皆說觀佛實相,亦即觀諸法實相,是真念佛。《佛藏經》謂“見諸法實相名為念佛”。《維摩經》謂“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諸法實相、諸佛法身,本來離言絕相,不是以主客二元對待的觀想憶念方式所能念者,畢竟不可念,無念、無憶、無分別等,於是便成為實相念佛的訣要。如《摩诃般若經》卷二三謂“無所念是為念佛”,“無憶故,是為念佛”。《佛藏經》謂“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無覺無觀,寂然無想,是名念佛”。《曼殊師利千缽大教王經》謂“於心無動,是真念佛”。清徹悟禅師謂“以實相心念實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 此外,密乘的本尊瑜伽,尤以佛為本尊者,實際上也是念佛三昧,名秘密念佛。其念法多三密相應,身作佛姿勢,口誦佛真言,意觀佛形相、佛曼荼羅或真言種字,或觀佛的法身、心性,熔持名、觀想、實相念佛於一爐。無上瑜伽部的本尊瑜伽,更以三密相應與調息制氣、修氣脈明點相融合,觀修儀軌頗為嚴整。 又《華嚴經·入世間品》,述善財童子南參,首遇德雲比丘,告以智光普照、令安住力、令安住法、照耀諸方、人不可見處、住於諸劫、住一切時、住一切剎等二十一種念佛門,其所念的佛境界,極為廣大莊嚴。 依諸經論所示,念佛三昧的修證,一般應依次修四種念佛,從有相入無相,從觀想、觀像或持名念佛入實相念佛,以實相念佛為究竟。這即是依止修觀,從奢摩他(止)入毗婆捨那(觀),為佛法一切禅門的通途。如《大集賢護經》謂從觀想持名入三昧,現量見佛形相之後,應以思慧修觀,思維: 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是我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豈有轉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見自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椠。諸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滅,能想亦空。 強調須以智慧觀察所念和能念,見所念能念皆空,達無想無念,與實相相應,此即是在觀想念佛的基礎上修實相念佛。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淪》卷十一說,新發意菩薩應先念色身佛,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轉深入得中勢力(定力)後,應念佛法身,心轉深入得上勢力後,“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先從持名念佛而入者,據《文殊般若經》之說,也是先見佛色身,後見佛法身。密乘的本尊法念佛,也都是先念色身,修有相瑜伽,後觀心性,修無相瑜伽,與顯教念佛三昧的路子相同。 從果的角度講,系念於佛,深入正定,證念佛三昧時,現量見所念佛的相好、淨土莊嚴乃至心性、法身等,名念佛三昧。《觀佛三昧海經》謂“念佛三昧者,見佛色身了了分明,亦見佛心一切境界”,並見佛身一切光明,見佛身一一毛孔悉生八萬四千蓮花,一一花中有八萬四千化佛,佛佛相次滿十方界,一切化佛伸右手摩行者頂,得見此者,名念佛三昧,亦名“佛現前三昧”,或名“佛立三昧”,梵文名般舟三昧(Pratyutpanna Samadhi),為《大般若經》所說百八三昧之—。《觀經》謂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論》卷七說念佛三昧所證境界有大小乘二種: 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十方三世諸佛。 《無盡意菩薩經》說由修實相念佛,“不緣一切境界,不生諸想我及我所,不起見聞覺知之想,究竟能到一切解脫,心心數法滅不相續,淨諸憶想、非憶想等”,見佛法身,通達實相,是名菩薩念佛三昧。若由念佛契證實相,明心見性,得相似無生法忍,則此三昧亦名一行三昧。密乘行者修三密相應之念佛,當念到所觀境相閉目開目了了明見,乃至通達空性時,名見本尊,為有相瑜伽成就之相,乃世間成就;觀心而見心真實,為無相瑜伽成就,方為出世間成就。 念佛三昧既以實相念佛、明心見性為究竟,則與禅與密,入手雖異,到家無二。念佛三昧中的實相念佛一門,可以把禅宗之禅、天台圓頓止觀等實相禅及顯密大手印、大圓滿澈卻等,都包攝在內。而且,就念佛三昧之果“心眼見佛”而言,無論從哪種禅門入手,當證見心性、見道登地之時,於實相定中也會心眼見佛及淨土莊嚴境相。如《禅秘要法經》所言: 修諸三昧,得無我三昧時,當自然見佛。 藏密大圓滿妥噶法修習成就,至四種顯現中的第三明體進詣顯現時,會明見五方佛及其淨土等,為即將窮盡法性的前奏。 廣而言之,從修證方法和所證境界來講,念佛三昧,甚至可廣攝佛教諸乘諸宗一切禅門。明藕益大師說“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皆可攝歸念自佛、念他佛、雙念自他佛三種念佛三昧。禅宗、光明大手印、大圓滿等專念自佛,淨土宗主念他佛,密乘本尊法雙念自他佛。然自佛他佛,共同一法身理體,本無彼此之異,故無論從哪一門入手,當真見他佛時,即見自佛,真見自佛時,即見他佛。佛,為眾生自性圓滿開發的表征,為佛教徒心目中最悅意的所觀境,佛為三寶總體,為實相、真如的同義語,其法身、相好、光明、智慧、淨土莊嚴、弘誓大願、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全顯自性、實相之體、相、用,故念佛即念法、念僧,即念實相,即念四谛十二因緣、三學六度等一切佛法。 修念佛禅,更有得佛力護念加持之妙,實為至極殊勝的深妙禅門。《念佛三昧經》雲: 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 印光法師說得好:“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 從小乘禅到密乘禅,無不以念佛三昧為必修的重要禅門。小乘禅以念佛為初學者所修八念或十隨念之首,列為五停心觀之一,謂多障眾生尤須修念佛觀。《增一阿含經》卷一說專精念佛形相、功德、智慧,僅修此一法,便可“自致涅槃,不離念佛,便獲功德”。大乘《華嚴經》強調菩薩位位修行,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經中記述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員大善知識,表五十三位菩提路,首參的德雲比丘,便成就念佛三昧,意味著初發心菩薩應先修證念佛三昧。《十住毗婆沙論》偈雲: 般舟三昧父,大悲無生母,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 喻念佛三昧為出生諸佛之父,可見念佛三昧的重要性。 以如子憶母之心念佛 今日的學佛眾生,多障重力弱,須有所依怙,念佛三昧倍顯當機。如何修證念佛三昧?最好是依超日月光佛教給大勢至菩薩的方法: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比如有兩個知心朋友(比為戀人更好),一個是敦厚多情,常惦念他的好友,一個卻薄情些,容易遺忘對方。他二人一旦離別(或因鬧別扭而不見面),那深情者,自然是倍加憶念對方,而那薄情者,飽嘗了離開良友的寂寞,認識到友情的重要,也苦思他那深情的良友。雙向的相思,必然促使兩人重逢。經過一番離愁別緒,兩人友誼彌深,發誓今後永不分離,其堅定的誓願使他們乃至生生世世永結同好,形影不離,和諧如水,不再離異。 這一比喻,說的是佛與眾生的關系。佛就像那深情的一方,無論何時,常在惦念眾生,眾生就象那薄情的一方,雖然從來不知憶念佛,但經過長劫生死沉淪,深感輪回海中、人生路上缺乏導師良友的落寞之苦,認識到佛的可親可貴,乃憶佛念佛,誓願生生世世以佛為依怙,永不離佛。超日月光佛又比喻說: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於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十方諸佛,恆常在慈悲憶念眾生,那種深情,就如同慈母惦念她的子女,子女如果棄母而去,慈母縱然對他們苦思苦憶,又頂什麼用?眾生如果背棄佛而漂溺於生死苦海,佛縱然無時不在想著濟度他們,僅一廂情願,又何能成事?子女若能以慈母憶念他們一樣的深情憶念慈母,子母必然重逢,從此生生世世不相乖離。眾生若能象佛憶念眾生一樣憶念佛,則必然與佛相會,生生世世永不離佛。 超日月光佛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並非文學性的譬喻,而是佛直吐肺腑真情的誠谛之言。諸佛斷盡私我之執,以與眾生共同一體的實相為法身,轉生起假我之執的根本無明染污末那為平等性智,以其佛眼明了照見一切眾生皆具佛性,與佛平等,因而恆常等視一切眾生為未成之佛,予眾生以最大的尊重,所謂“佛無一切心,唯有悲心在”,以其同體大悲,對眾生流轉生死的痛苦感同身受,悉知悉見,常思濟度拯拔,即使謗佛謗法的極惡之人,佛對他們也視同一子,不捨悲心,《涅槃經長壽品》釋迦牟尼佛即說:毀謗正法及一闡提(斷盡善根的極惡之人),或殺生、邪見、故意犯戒者,“我於是等悉生悲心,同於子想,如羅睺羅(佛在家時的兒子)。”佛以無礙宿命明,照見一切眾生於過去世皆曾為自己的父母、子女、眷屬,皆曾互相為父母子女眷屬,故不僅常以父母慈愛子女的心腸憐念眾生,而且以子女報父母恩德之心等視眾生,《大方便佛報恩經》載佛言: 如來本於生死中時,於如是等微塵數不思議形類一切眾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眾生亦曾為如來父母,如來亦曾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 一切眾生於佛有重恩,有重恩故,如來不捨眾生。 佛無時不在慈念我等眾生,而我等眾生卻迷昧不覺,有眼無珠,不識過去父母、真實依怙,不體渚佛父母慈念我等之悲心。今既有幸聞法,應信賴佛言,以如子憶母之心念佛,以子女孝敬父母之心報答佛恩,應確信超日月光佛的教誡: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如果眾生能以游子思母一樣的心憶念佛,現在或將來,必然親眼見佛,不再遠離佛,直趨佛果。《大寶積經》載佛言: 若有菩薩以勝意樂,能於我所起於父想,彼人當得入如來數。 現前見佛,乃由修念佛三昧成就,乃至見道證果,於定中見到佛的形相、淨土或法身、實相。如《般舟三昧經》所言,具深信、持淨戒者,能於一日一夜至七日七夜,或二七、三七、七七乃至三月、百日、一年、終身,專心系念一佛,精進不懈,除散亂昏沉睡眠,“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便能於定中眼見彼佛乃至十方諸佛。漢地修此三昧者多以九十日為一期,晝夜常經行念阿彌陀佛,不坐不臥,天台宗稱為常行三昧。又如《文殊般若經》說欲入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漢地修此三昧者亦多以九十日為一期,閉關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天台宗稱為常坐三昧。又《觀經》說依法修十六觀,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觀想成就,能心眼見所觀境。 將來見佛者,已成就念佛三昧,尤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之人,臨命終時必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從此時常見佛,如子母相會,永不分離。即使現在未成就念佛三昧心眼見佛,只要以淨信心多少念佛,則已播下了將來見佛成佛的不壞種子,臨命終時或他生後世具因緣時,必然見佛。如《阿彌陀經》說深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無量壽佛經》、《觀經》說即使臨命終時十念念阿彌陀佛,也得往生樂邦,花開見佛。 念佛見佛 據《般舟三昧經》說,修念佛三昧,憶佛念佛而得心眼見佛,由三種力所成就: 一、佛加持力。諸佛證得不可思議的威神法力、無礙妙用,能隨淨緣加被於眾生,激發眾生本具的佛性妙用。當眾生一心念佛、全身心向佛開放之時,接受佛力加持的信息渠道便被打開,受到佛力的激發,滌除心眼的業垢障蔽,便會見到所念的佛。尤以深信願念阿彌陀佛,現前縱未能見佛,臨終時見佛來迎往生淨土,主要靠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強大增上緣的攝引。 二、依三昧力。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恆久持續專注一緣,定力牢固,有不可思議的功用,不僅憶佛念佛可心眼見佛,即憶想一切境相,只要力極功深,都可現見所念。甚至還可由此成就天眼、神變等神通,達念力自在。就像世間熱戀中的人,念念都在想著他(她)的心上人,其心上人的倩影嬌姿,也能浮現於腦海,形諸於夢寐。從佛法深理而言,萬法唯心造,一切從想生,眾生心性中本來具足十法界萬法,具足佛法界的三身四土,常人平素唯念人畜,故唯見人畜,修念佛三昧者心心相續,憶佛念佛,則自性中本具佛法界三身四土便能依念力之緣而顯現。如佛在《觀經》中所示: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所見之佛,唯是定心所造,自性本具。 三、依本功德力,或雲自善根熟。修念佛三昧,有現前見佛者,有現前未見而臨終見佛者,亦有雖念佛而終身也不見佛者。是否見佛,見佛遲速,唯取決於本人功德力是否具足,善根是否成熟。功德善根,由宿世今生的多種因緣所積集,主要者有四緣;第一是信心,深信憶佛念佛必定見佛,是見佛的前提,若乏信心,狐疑滿腹,疑世間無佛,疑佛言無據,沒有如子憶母的深情,則因疑成障,難以見佛。第二是資糧加行,見佛,為極大善果福報,必須具有得大善果福報的資糧,如《觀經》所言孝養父母、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發菩提心等三福,稱為“淨業正因”,若缺正因,則無法得見佛之淨果。第三是業障消除,眾生之所以不見佛,唯因宿世今生的惡業所障,若業深障重,則難見佛,如囚犯難得會睹國王,盲人難得親睹日光。諸經論中,皆說見佛相好乃業障消除的標志,即使念阿彌陀佛,臨終見佛接引,帶業往生,也起碼須消除障礙臨終見佛往生的重障——如狐疑不信、欲愛牽纏、暴卒橫死、臨終昏迷等。第四是定力,現前見佛,須定力足夠,無沉散間雜,若定力不足,雖專念而心有流逸,雖閉關而未足時日,則不堪現前見佛。 又見佛一事,有邪正淺深種種分別,大略而言,有見鬼魔所化佛、見幻覺佛、見三昧佛、見佛化身、見真佛幾種,必須善於識別。 鬼魔所化佛,多為善根功德、三昧力不足,宿世有鬼魔惡緣,及著相貪名者所見,修正定人也時有見者,其形相雖似真佛,也放光說法,或有其實體,而能令人增長煩惱,誤入歧途,若執為真佛,竊自慶幸,則必入魔,喪失慧命。識別之法,當其現時,瞪目視之,或暗誦佛菩薩神咒,觀空性,若其相隱沒,則肯定為鬼魔。又其氣冰冷者為陰鬼,其氣熱者為神魔。又,魔所放光刺眼或發熱,佛所放光不刺眼而清涼。 幻覺佛,為自己意識所現幻影,無實自體。現在一些練氣功修禅定者,沒幾天功夫,便自稱見佛見菩薩,其所見不是幻覺相便是魔所化佛,身體病弱神經過敏者往往容易見到。 三昧佛,為專修念佛三昧及其它正定者定中所見,其形相一如所觀想,若有不同,即是幻覺。三昧佛雖然是定心中所現,但也還是自己意識變現,若不識唯自心現而起實有之執,則善境亦能出生惡果,起障入魔。 見佛所化身,未必是現前三昧成就,多為宿世善根因緣成熟,其所見相,往往為隨緣變化,當時不覺,過後方悟。 見真佛者,其所見形相雖亦不離自心變現,然依阿賴耶識相分所變,有其意識外的實體,此又依修行所達層次,有見佛三身、十身乃至無量身、無量佛的差別。化身佛為比丘形,身高八尺或丈六,為凡夫、二乘聖者及未證法性身的菩薩所見,修淨土人縱居凡夫地,臨終見佛化身來迎,是為真佛。報身佛為天冠天衣披發的天相,其形量極大,如阿彌陀佛贊所言“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的阿彌陀佛,即是報身相,此相非凡夫心眼所能睹,唯是法身大土所見。見報身者,必然見佛法身,法身即實相,實相離一切相,非言思所能及。 超日月光佛所說憶佛念佛必定所見之佛,指三昧佛及真佛,主要指真佛。只要見真佛,去佛不遠,則如經言: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無須借助其它方便,便會自然開悟見性。方便,為梵文漚和(Upaya)意譯,意為為便於達到目的而設的方法、技巧、權便,這裡指修禅而達見性的方便,如顯教的反觀內照、參看話頭公案,密法的隨察漸收、念“呸”斥念、修氣脈明點等。心開,即妄念消落、真心開顯,有如雲散天開,徹見本來,亦即所謂的開悟、見性,密教所謂“脈解心開”。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意謂只要從念佛三昧一路深入,便可開悟。這在其它經中也有開示。如《觀經》謂見極樂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又如《文殊般若經》說先知般若義理,次修持名念佛,便入一行三昧,見三世諸佛,“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亦即見真如實相,見自心佛性。當日禅宗四祖、五祖便教人依此說稱念佛名,以達見性。即如淨土宗人念佛,即使現前未得見性,只要臨終見佛往生淨土,不久便花開見佛,得無生法忍,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念佛見佛,為什麼會自然開悟?因為佛果境界全顯實相,念佛見佛,即使是見化身佛,也自然會受佛法界信息熏染,受佛力的加持,轉煩惱為菩提,轉妄識為智慧,令自心佛性得以開顯。古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經中比喻說,就像那常接近好香的人,即使不往衣服上灑香水,身上也自然會沾染上香味。這個法門叫做“香光莊嚴”——以佛功德之香,莊嚴自性本覺佛,令佛性進發出光明,世界莊嚴清淨。若利根者,直接從實相念佛或理持、理一心入手,當見到佛法身時,也就見到了自心佛性、自性法身,這更是直接的見佛心開。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以上是超日月光佛教給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要。大勢至菩薩又介紹他自己由念佛三昧得大成就的經驗說: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因地,相對於菩薩道果而言,指菩薩最初所發菩提心、所修之道,猶如土地,出生佛果,為佛果正因,故稱因地。《楞嚴經》中釋迦佛強調說,因地心須與果地覺相同。大勢至菩薩當初發心修道的因地,是按超日月光佛的教導,修念佛三昧,以憶佛念佛的因地心,直入菩薩無生忍位。無生忍,具稱“無生法忍”、“無生忍法”,意為通達本來不生不滅的法性,安住於所證悟實相,不動不退,一般說為第七、八、九地菩薩所證境,或初地菩薩初證。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正是因地心同果地覺,因為“念佛心即是佛”,經雲:眾生心念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能以此心證實相,乃至直入如來大覺之位。大勢至菩薩早巳超無生忍位,現在常於此娑婆世界,專門攝引念佛人往生淨土。此所言淨土,即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往生彼國,便壽命無量,不再輪回六道,能在阿彌陀佛的耳提面命下,在淨土諸淨緣的熏染下,徑直獲證佛果。 往生西方淨土,是三根普被、而尤當末法眾生機宜的究竟法門,是佛法諸乘諸宗之歸宿。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等輔佐阿彌陀佛,駕苦海慈航,度無量眾生,不上彌陀大願船,誰能即生出苦海?欲得速滿菩提願,須做笃誠念佛人。念佛人,指依淨土諸經所示,修淨業三福,具深信切願,念阿彌陀佛以求往生樂邦者,佛贊此等人為人中上好妙白蓮花。如何念佛?大勢至菩薩所示的法訣至為精要: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菩薩說:佛命我等各自呈說當初修證圓通的門徑,我所修不是選擇一根而一門深入,而是以念佛一行齊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令念佛的淨念相繼不斷,直到得三摩地,這是我證圓通的第一訣要。圓通,意為通徹法性,心性圓明周遍、妙用無礙。此經中的證圓通,相當於小乘羅漢果位、大乘七地無生忍位或六根清淨位以上所證法性。三摩地即三昧,原義泛指一切定境,此經中專指堪斷盡煩惱的金剛三昧,大勢至菩薩是由修念佛三昧,證無生忍,入金剛三昧的典型。 大勢至菩薩所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字,與《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四字,歷來被奉為修證念佛三昧的訣要,古德對此八字闡釋頗精。綜而言之,“都攝六根”可以作四種解釋: 1、六根齊攝於佛果境,如修十六觀者,眼觀佛相好及淨土莊嚴相以攝眼根,耳聽佛說法音聲及淨土“水鳥樹林,皆演法音”以攝耳根,鼻觀淨土花香以攝鼻根,舌觀淨土飲食以攝舌根,身觀淨土妙樂以攝身根,意觀佛心以攝意根。或如秘密念佛,口宣佛號,耳聽其聲,意觀佛形相。如此則六根皆被佛果境界所攝,漸轉清淨。 2、以一根攝六根,如默念佛號,耳聽其聲相,意觀能聞所聞,眼不視色,鼻不嗅香,舌不辨味,身不知觸,以耳根攝六根,此則合觀音、勢至二圓通法門於一。 3、以意根攝六根,如宋長水子睿大師集《義疏》雲: 念屬意根,意根即諸根所依,故攝六也。 此所言意根,指法相唯識學認為第六意識之根的第七末那識,此識潛在於意識底層,“恆審思量”,聯絡前六識與第八識,向內執八識見分為自我,確為起心動念之根本。現代了然法師《般若淨土中道實相論》也說念佛欲達一心不亂,須用意根末那念。然在末那識上下功夫,初學難以下手。念,只能由第六意識發動,只要從第六識念起,攝余五根,念念念佛,當達到只存佛念而無能念相時,即自然轉第七識為佛念,乃至完全離念時,連第八識也轉為佛念,即見佛法身。 4、六根不動。“六根才動被雲遮”,六根若動念,真心即被遮蔽,只有六根不動,方與佛心相合。明真鑒大師《楞嚴經正脈疏》雲: 都攝六根者,令六根不動也。 謂念佛不可用分別識心念,應攝根念,“其法以一念不生,六根湛寂,不妨圓照三身,洞徹四土。”這即是以實相心念佛。宋真歇清了禅師教人以宗門看話頭法念四字佛號,“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亦是六根不動之都攝六根念佛法。 淨念相繼之“淨念”二字,可有淺深二解。淺顯地說,初入門者攝心念佛,令念佛之念持續不斷,中間無絲毫雜念、昏沉、沉沒間隔摻入,可以叫做淨念相繼。念佛之念,相對於念世間五欲、人我是非的塵垢之念,可謂淨念。然就深義講,到這境地,還算不上淨念,真正的淨念,須是打破了根本無明,沒有了能念所念的對待,即所謂離念之念。長水子睿大師釋謂“念即無念,故雲淨念”。明憨山大師《夢游集》有雲: 殊不知四字佛號相繼不斷者,是名系念,非淨念也。乃中下根人專以念佛求生西方,正屬方便淨土一門耳。 說真正的淨念,須透徹本來面目,參到一念不生之地,“無念乃為淨念”。這種意義上的淨念,與唯一真心意義上的“一心”,是同義語。以這種淨念相繼不斷,才能見道證果,住於這種淨念,任運自在,才能入無生忍,獲證圓通,得金剛三昧。證得這種淨念,念佛一心不亂,才可得上品中等以上往生。 念佛三昧,不僅是大勢至菩薩獲證圓通的成功之路,而且被多種經論強調為十方三世諸佛初上菩提道的必由之門,對其功德贊歎不絕。如《觀佛三昧經》載,佛贊觀佛三昧為一切眾生犯罪者藥、破戒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暗者燈、煩惱賊中大勇猛將、諸佛所游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的始出生處,告阿難言: 我與十方諸佛乃至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 此三昧能得佛護念加持,滅重罪業障,得達金剛三昧等諸深禅定。尤深信切願念阿彌陀佛,有往生淨土、橫超三界之利,被贊為“無上深妙禅”。不僅淨土宗祖師力事弘揚,即余宗祖師大德,也紛紛弘護。如天台智者大師高推“易入而證深,無過念佛”,“唯有大智度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經論者,請檢此門!”願與同志者,依勢至圓通門,以游子憶母之心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證無生忍! (原載《法音》1992年第11期)
門門皆趨性海
念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