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輪經雲:『出家僧相,乃穢惡世間清淨幢相。』這幾句經文說得很莊嚴、很明朗、很爽快,當下說出了出家僧相,在穢惡世界裡所扮演的身份與角色,是具有相當深厚的意義,以及啟發我們對出家僧相的深思,有所感懷。
我們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的世界,五濁惡世的世界,或稱穢惡的世界。是由大地一切眾生,造業所感召的世界,既是由眾生造業所感召的世界,是不理想的世界,是美中不足的世界,是多缺陷的世界,是無常的世界,是變化不實的世界。
在這種種不理想的世界裡,有出家僧相在人間,豈不是很特殊嗎?好象是一種征兆,又好象是一種象征,給別人感想特別多,似乎心裡有好多話要說,卻一時有說不出來的感受,出家人出現在人間,實在不可思議,給人類的感觸,若站在三百六十度的角度來看,再怎麼看,實在也難看出出家人的實際意義,畢竟形象太特殊了,所以在這穢惡的世界裡,最能引發每個人內心的感觸。
這也就是為什麼十方三世諸佛,示現穢惡世界度化眾生,皆以出家僧相出現的根本原因。舉個例子來說,當你看到出家人的時候,你的內心很喜悅,很想跟他說話,出家人好象很有吸引力,像這種情況叫做善根流露。你的善根流露,是出家人的形象把你引發出來的,把你的善根鉤出來,你就不得不喜悅,不得不高興。
再舉個例子來說,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內心很煩惱,悶悶不樂,當你看見出家人的時候,出家人的形象當下就是一種象征性的,好象在告訴你說:人生無常啊!人生苦啊!人生多缺陷啊!人生美中不足啊!要好好修行,解脫生死啊!當下就能開拓別人的善根,使別人的善根流露而出。
這就是出家僧相,在穢惡世界裡所扮演的身份與角色。出家僧相,讓別人的感受含蓋很廣,具有看破放下、自在、解脫、清淨、苦、空、無常‧‧‧每個人的心境不同,對出家僧相的感觸,在角度上就有差距之別。
出家人只有一個,讓人的感觸卻是千差萬別,多角度來看,亦然摸不清楚,這個千差萬別就有很多學問在裡頭,有千千結的迷惑感,實在有必要我們去探討它的真相。這本出家功德與利益的完成,可以為我們很細膩的解說,從中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知道的答案,前後有十二個綱目,作為有系統、有組織的方式,因而排列組合成書。
諸位看完這本書後,當下就能明白出家修行實質的思想觀念,對於自己的人生觀,會更加肯定,有淺移默化的作用。能由世間而出世間,由邪見入正見,由迷轉悟,由苦得樂,由煩惱轉菩提,由在家而出家,由憂郁而清涼,由凡入聖。
出家功德與利益,能引發我們,淨化我們,透視我們內心深處的謎底,當下揭開內心的疑惑,使菩提善根因而流露,如湧泉一般! 最後
願三寶加被使您菩提善根流露。
願您無量劫以來菩提善根流露。
願這本書帶給您菩提善根流露。
--------------------------------------------------------------------------------
何謂功德?
六祖壇經雲:『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梵語guna)。』
慶幸能出家修道,禀持這宗旨而參悟,方不愧大丈夫出家兒;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徹悟佛性(梵語buddha-dhatu)者,行住坐臥中,表裡是一致的,是一如的,而不是心是口非的;清淨自性能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說法施為動作,不離自性是功,自性應用無染是德。修行者欲證菩提,欲覓功德法身,但依此而作,是名真功德,是名真解脫。
功德(梵語guna)不可心外求法,功德要當下明心見性,若不見本性,如是累生累劫還是迷性,迷了本性的人,心外求法,背覺合塵,染境生心,不名功德,永遠無法見道。道(梵語marga)即是性,性即是道,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乃至未來際亦無法會道。何以故?離性無道,離道無性,性即是道,道即是性,道與性同體。是故,不可心外求法,心外求去當下就錯了,因為清淨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自性念念無染無雜,步步無生,常見自性,自性自修自得自成佛道,是名真功德。
達摩祖師初化梁武帝,梁武帝是一位很虔誠的佛門弟子,一生奉獻於三寶(梵語tri-ratan),安僧建寺,三裡路就建佛寺一間,令出家眾安身立命修道,並且如法護持三寶,佛法在當時,曾經有過輝煌燦爛一時的盛況。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梵語dana)設齋,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實無功德!』
達摩祖師乃是聖僧,為什麼當下為武帝潑下冷水呢?因為武帝不明真實功德,心邪染境,不知如來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絕對不可以將福稱為功德。功德在清淨法身中,不在修福。
迷了佛性,心外求福德,是有為福德,是有漏福德;念念染境,是名人天福德,是有為福德,是有漏因果,不足堪稱真實功德,還是免不了生死(梵語samsara)輪回。這為什麼呢?因為武帝尚未見性之輩,所求無非是福德人天之果,福德與功德有差別,武帝不識真理,非達摩祖師之過。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宗旨在於開悟本性,若不以開悟本性,就不足以說修行,說修行就要開悟本性。那麼,如何開悟本性呢?我們要知道,當下施為動作,一切時中,一切處所,都是本性之用,性即是佛,佛(梵語Buddha)即是性,除此之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性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佛是自性作得,不應該離本性,向外求佛覓佛。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只說此性是佛,本性外無佛,佛外無性,當下性就是佛,佛就是性,性佛是一體,不可捨本逐末。若明白自性是佛,就不應該性外找佛,佛不度佛,頭上安頭是病,將性找佛是不認識佛;若欲找佛,須要見性,見性即是見佛。
見性之人,一切時中,一切處所,衣食住行,行住坐臥,運動搬柴挑水,都是佛性的作用,不染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當下本性光明,處處菩提路,頭頭功德林,不離當處常湛然;此時此刻,見性之人,佛性在塵勞,不為塵勞所染污,如白玉投入泥沼,其色不改變。
修行者見性之後,一切所做所為,了了見自性,皆不離本性,稱性作用,稱性起修,修不離性,性不離修,性修不二;當性起修時,性在修中;當性之時修在性中,性修無別,不一不二。
若能如此而修行,那麼,當下處處菩提,處處解脫,離生死輪回,越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脫六道,一切所做所為,都是菩提自性所流露,不染不雜,無惑無動,自性當下自在,是名真實功德。
出家的動機何在?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出家修行者的根本動機。對自己而言,從無量劫以來,沉淪五欲六塵,貪戀世間之欲,造業無量,受業力而流轉,因業受報,因報得苦,甚難自拔;今生此世有緣能得聞如來正法,出家(梵語pravrajya)學道,應把握難得的人身,為證悟無上菩提而努力,也就是上求佛道之義。
我們有生死輪回,有無量苦痛,沉迷五欲六塵,貪戀世間之欲樂,造業受苦,浪跡天涯,輪回六道;那麼,一切眾生也是如此,更無例外,別無特權可免,同樣受業力支配,造無量業,受無量苦,六道輪回往還不停,不休不止!所以,出家要發起大慈悲心,下化眾生之願。
四十二章經雲:『辭親出家(梵語pravrajya),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梵語marga)。』出家學道若依此而進修,必得道果,去佛不遠。
曾經有一位仁者問我:「師父啊!你為什麼要出家呢?」
我說:『我為什麼要出家,這不是三兩句話就能表達清楚的,所謂牽一發動全身,總說一句話:人生苦短,生命無常,生死輪回;為求解脫生死,為求明心見性,為證悟無上菩提而出家。』
他說:『人生本來就是苦嘛!既然來到人間,就是要吃苦,忍受苦,不要逃避苦才對呀!太消極了吧!』
我說:『出家人吃苦受苦,不覺得有苦,因為有佛法的滋潤,有佛法的啟發,佛法要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因此,苦中有樂呀!』
他說:『既然是吃苦,又是受苦,如何有樂呢?』
我說:『出家學道是為了什麼而出家!要搞清楚,搞不清楚就不要出家,居士啊!請您冷靜聽我說幾句話,好嗎?』
他很高興的連連點頭說:『太好啦!今天有福報,聆聽師父的開示,請師父慈悲!』
我說:『出家學佛者,每當逆境或順境臨逼之際,皆能以智慧觀破真相,不被其境所惑動,每當苦的果報來臨,就以大智慧劍透視苦,了解苦,明白苦的來龍去脈,解剖苦的真相,在苦的深淵根源處,連根帶拔,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趕盡殺絕,不留禍根。苦(梵語duhkha)的本質也是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實,緣起性空,沒有實體的,故苦亦不可得,得也得不住,徹底的解決苦的果報,以達到知苦離苦,離苦而得樂,我佛門就是要我們透視苦的真相。因此,離苦得樂,破迷啟悟,得到究竟的解脫,這才是上上策之計,為諸佛菩薩所贊歎,天龍八部所拱手嘉許。
出家者若明知是苦,不想了解苦,不欲透視苦,而浸在苦的深淵中,寧受苦的浸蝕,自受甘願,盲目的受苦,這是無意義的苦,是無法解決苦的,是治標不治本的苦,苦亦然存在的,所以說:沒有學佛的人,所受的苦是沒有意義的,是沒有目的的,是治標的,是未根本解決問題的,是沒有透視因緣果報的。因此說,是不究竟、是不了義、是值得憐愍!為智者所同情!』
他說:『師父啊!根據您這麼說,苦是果報,有前因後果的,當苦來臨之時,心裡應如何接受這苦呢?』
我說:『出家能正見苦是果報,把它當做還債想,隨緣消舊業想,諸法本空想,心裡這麼一轉變,就輕松舒服多了。這話如何說呢?我們要明白,自己有欠別人的債,當然要還別人的債,何必當初呢!當初沒有造惡因,今日那來的果報!所以要心甘情願接受苦的果報,不可怨天尤人,怪東怪西,說別人對不起你,國家社會對不起你,別人無理倒我的公司或會錢……等等。』
出家者如果能透視因緣果報的真相,在苦中是不苦的,我們會心甘情願的,因為因果是平等的,是世間的真相,會修行的人在一念間,不會修行的人在一生,甚至未來際還是迷妄無知,你說是嗎?』
這位仁者說:『聽了師父這一席佛法,如飲甘露,內心清涼無比,對因果的正見,弟子已豁然貫通,心裡開朗達意,已經有了方向,有了主人,有了標准,將後的日子我如何過,弟子已明白了!原來因果是平等的,乃是世間的真相,法爾如是,感謝師父慈悲的開示!』此仁者法喜充滿,頂禮而退。
一般社會人士,對出家人發心出家,由於自己不明白佛法實質義理,因此有形無形的隔膜與代溝,就易激起批判的浪潮,歷代不是有很多名人,只憑著他狹義的思想見解,對佛法一竅不通,沒有正見佛法,沒有研究過,佛法講些什麼道理,一概無知,因此,對佛教(梵語Buddha-sasana)妄加評論,甚至歪曲事實而武斷,對佛教不滿,此流之輩,自己斷了自己的善根,同時也影響別人無法來學佛,遮蔽了別人的善根,斷絕了別人的善根,這種過失是很嚴重的,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正是此意。
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覺悟之法,出家行道能自度度人,能令眾生得覺悟,由迷妄中導入覺悟的彼岸,由黑暗的此岸到達光明的彼岸,由煩惱的此岸到達清涼的彼岸,由輪回(梵語samsara)的此岸到達涅槃(不生不滅)的彼岸,由痛苦的此岸到達究竟大樂的彼岸,由束縛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由愚癡(梵語moha)的此岸到達智慧的彼岸,由凡夫(梵語prthag-jana)的此岸到達佛的彼岸。從此岸到彼岸之間的過程,都須要佛法以度之,佛法是令眾生得覺悟之法,佛法如無形的舟筏,能令眾生由生死痛苦輪回的此岸度過解脫光明涅槃的彼岸。
出家修道,就是依此佛法而證悟;以佛心為己心,以諸佛的大悲願為己願。出家學佛就是學佛的大智慧、大悲心、大願力、喜捨之心,因而究竟圓滿無上菩提。
楞嚴經雲:『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梵語nirva)。』這就是佛的大悲願所流露,世間上若有一位眾生尚未成佛的話,那麼,佛還是不入大涅槃,亦然留於世間普度這位眾生,直到眾生成佛為止。出家行道應該履行如佛一般的大悲願,由此可見,佛的大悲願力,實在不可思議,佛之所以為佛,眾生無盡、佛度化眾生的大悲願也是無盡、若欲贊歎佛之功德,廣說不能盡。
華嚴經普賢菩薩贊佛功德雲:『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
佛(梵語Buddha)所成就的一切功德,乃由無量劫修來的果報,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就的,佛也由凡夫地按部就班,步步上升,經過累生累劫修行的累積,因而圓滿佛道,成就了佛應有的圓滿果位。
出家的動機,就是學佛的行為表現,佛陀教導我們如何發願,我們就老老實實的跟佛發願;佛陀教導我們如何斷煩惱,我們就如法斷煩惱;佛陀教導我們如何度眾生,我們就如法的度眾生;佛陀教導我們如何學一切佛法,我們就如法學一切佛法;出家修行者,能夠專注一心,有始有終,腳踏實地,遵循佛的修持法門,終了必得菩提道果。
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因而證得無上佛道,佛從凡夫發心學佛到成佛的動機,都是出家修行者所應該發的動機,順此聖道而行,因地正,果地亦正,是名正見出家。
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有何差別?
『出家(梵語pravrajya)』就是出離在家的生活,修持沙門淨行。
毗婆沙論雲:『家者是煩惱的因緣,夫出家者為滅垢累,故宜遠離。』
家的本質就有很多缺陷與煩惱在裡頭;按照經典有十一義,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家有十一義:一、家者煩惱義。二、家者束縛義。三、家者痛苦義。四、家者不淨義。五、家者累贅義。六、家者感情義。七、家者自私義。八、家者黑暗義。九、家者?親債主義。十、者不自在義。十一、家者造業義。
凡夫(梵語prthag-jana)未證得聖果,處在家庭裡,在修行的過程,是有很多障礙的,不能稱心如意,心願不能自在,本想往東走,但業力卻牽著往西走,由不得你做主,為了生活,為了兒女妻子,為了事業,為了家庭,你要乖乖的做一位不自由的人,把家照顧好,所以說家者不自在義。
有的家庭裡充滿了冤親債主,父與母不和、兄弟之間不和、姊妹不和、兄姊不和、父子不和、母女不和、公婆與媳婦不和、全家搞得烏煙瘴氣,明爭暗斗,挑撥離間,互相冷戰,一冷戰就是一個月不說話,比死還痛苦,比割肉還痛心,這個家庭綿綿不間斷的冷戰下去,不死人也要受重傷,這個叫做冤親債主義。社會上不是很多家庭裡,鬧事頻頻而出嗎?
家庭感情義:家是靠著感情來維持下去,一旦感情分裂,一觸即發,什麼惡毒的話都敢罵出來,恨不得一口氣罵出來,能令對方心髒當下麻痺最好,才能滿足自己心裡的怨恨之氣,不然的話,此恨難消,拚命的找實用惡罵之詞,讓對方聽懂,加上自己有充分的肺活量,一口氣罵完,罵得一心不亂,罵得很起勁,罵得理直氣壯,罵得铿锵有力,罵得夠瘾,甚至罵得過量了,體力已經透支了,此恨亦未了。罵人的功夫很厲害,假使拿罵人的功夫來學佛,那早就成佛了,甚至度化無量眾生了,只可惜眾生用錯了,實在夠可憐啦!
感情恩愛越深,恨也越深,平常好好的,一旦吃點虧,或者有點誤會,那感情的本質就開始分裂了,一連串的缺陷與痛苦馬上接踵而來,足夠這個家受苦了,所以說,家者感情義。
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常勸勉弟子說:『弟子們!世間的愛情,乃是苦惱的根源,情愈重,愛就越深,苦惱也就愈大,生死葛籐亦愈多,輪回之路就在眼前,終無解脫時。』
佛陀的這番話,實在苦口婆心,忠言逆耳,苦藥良方,句句震撼修道者的內心深處。無量劫受輪回以來,受盡無量之苦,就是感情所系縛。恩恩愛愛,互相糾纏,難割難捨,如膠如漆,藕斷絲連,綿綿密密皆生死,可憐的眾生,就是沉迷於感情中,難以自拔,甚至欲拔不能呢!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人系於妻子捨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人若娶了妻子或嫁了丈夫,有了家庭的枷鎖,比被關在牢獄更不自由,更痛苦,被關在牢獄裡面,一旦刑期滿數,還有離散釋放的時候,重回自由光明的天日;娶妻嫁人有了家庭,有了兒女眷屬,如同判了無期徒刑,一生當中注定被家所縛,如同被無形的枷鎖所铐著,動彈不得,有時候欲哭無淚;有些人,即使知道感情是生死的根本,如枷鎖,卻偏偏向感情中拚命鑽,猛鑽!甘願做感情的奴隸,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沒有吃到大苦頭,就是不能覺悟,不清醒;一旦覺悟清醒過來的時候,已經生米煮成熟飯,構成事實的果報,後悔已來不及了,同時也受了好多冤枉、委屈、無奈!這就是堂堂正正的標准凡夫,名副其實的凡夫,不愧是凡夫。
如果修行者,能夠透視感情的真相,不染於感情,淨化感情,解脫感情,是名出塵阿羅漢(梵語arhat)。
四十二章經雲:『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如上所說,完全顯露感情的當下,就是美中不足,具有無盡的缺陷與後遺症,不值得貪戀,所以說家者感情義。
在家修行不易,自私的心理未解脫,也會帶來無限的煩惱,惹來不必要的痛苦。
現在來說家者自私義,尚未證果的人,自私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會流露出來,結了婚有個家庭,夫婦相處美好,正因為美好,自私的心理就越深,假使丈夫與女同事見面說個話,妻子看見了之後,這下子又有問題啦!家庭又要刮台風了,最起碼十級以上的台風,把樹連根帶拔,非把家庭整垮不可,不然不甘心,這個叫醋桶,可能喝了五加侖的高雄進興醋。外面的境界稍微一動,心就不自在了,受不了啦!事情的真相,是非黑白未調查清楚,就開始興師問罪,大鬧特鬧,把丈夫問得莫名其妙,頭昏腦脹、欲哭不得。這就是眾生對感情的占有欲,潛在意識中是自私的心理,希望感情是占有的,是自私的,不容許有第三者的參與,一旦第三者參與的話,自私的心理馬上采取行動而防衛,以達到占有與自私的心理意識,這個就稱為家者自私義。
家者不淨義:家是由夫妻兒女所共同維持,夫妻忍辱共住,互相恩愛禮讓,感情融洽。未證得聖果的夫妻,男女的愛欲是免不了的,愛欲不解脫的一天,就當一天的凡夫眾生,所以說家者不淨義。
如果夫妻愛欲淨化,男女愛欲斷絕不作,日夜用功參禅悟道,是名修清淨梵行,稀有難得,能於五濁惡世不染不離,如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可尊可敬,世所稀有;逢值末法時代,眾生根器薄弱,福薄慧淺,道心不堅,如空中羽毛,隨風吹動,無有定處;夫妻愛欲如鉤如鎖,亦復如是。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梵語avadata-vasana),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佛陀的這段警策語,每一個字如一滴血,每一句皆是金言良語,值得我們深思,修道者若能如是觀察,則道業自成。
圓覺經雲:『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輪回YIN為本,六道往還愛為基。』YIN欲是生死輪回的根本,若YIN心不斷,我們就被YIN欲的業力牽動,在六道往返上下周旋不停,歷盡滄桑,受無量苦。無量劫輪回以來,被YIN欲整得太痛苦,也太辛苦了,所受的冤枉之苦,都是自己造業所感召,今日是該覺悟的時候啦!是該蘇醒的時候啦!我們要正見如來的話,YIN欲不斷是無法出離生死的。要出離生死輪回就必須斷YIN欲,YIN欲一旦斷了,徹底淨化了,生死輪回當下就免除啦,YIN欲一斷,即是出塵羅漢。
不論出家與在家,在修道的過程,不斷男女之YIN欲,是無法入道的,不能證成菩提聖果;即使修行精進,禅定智慧現前,說法辯才無礙,天女散花,精通三藏十二部經典,度化無量眾生,而不斷YIN心,同樣必墮魔道,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內輪回不休不止!無有出期之日。
楞嚴經雲:『修行如不斷YIN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佛陀大慈大悲為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條文分明,不紊不亂。生死之根本,YIN欲不斷,塵不可出;在家修行實在很難,要下很大的勇氣與功夫,逐漸的淨化愛欲,方可出塵解脫,所以說,家者不淨義。
生死輪回以來,男女互相糾纏,我愛你,你愛我,拉拉扯扯,麻煩得不得了,這一連串的行為動作,都是生死的葛籐,如同磁鐵具有吸引力,又如同鐵鏈相互鉤鎖,絲毫不松,男女之間的感情,亦復如是。
楞嚴經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梵語samsara)。』
家者束縛義:有了家庭之後,生活起居,必須安頓得讓妻兒、丈夫、公婆得到心悅而歡樂,有時候出門外游還不容易,還須要看看他們的臉色,假使一旦出門,就開始打妄語(說謊話),編織一段動人的美麗謊言,騙得有聲有色,有時候連哭帶跪都有,丈夫、妻子、公婆點頭允許後,高興得不得了,如魚得水,如鳥出籠,得大自在,可在門外呼吸新鮮空氣,在家裡煩悶已久,不悶出病來也得精神痛苦!諸位可想想看,有了家庭的人,被家庭裡裡外外所系縛,身心是無法得到自在的。
有一次,幾位在家弟子跟隨我外出,從高雄出發,要到台北一趟,車子一發動,有一位在家弟子講話了:『師父啊!我應該撥一通電話給我丈夫,叫他中午飯多煮一點,我爸爸中午會過來吃午飯。』
我說:『好的!趕快去撥電話,去吧!』
撥完電話上車之後,車子開上高速公路,前後不到二十分鐘,台南都還沒到。
這位在家弟子又說話了:『師父呀!我還有一通電話忘記撥!』
我說:『什麼事呀?』
她說:『我出門的時候,好象忘記關瓦斯爐,應該在台南下車,撥一通電話回去給我先生,叫他關掉瓦斯爐才對。』
我說:『有道理,不關掉瓦斯爐,實在太危險了!』台南下車撥完電話,又上高速公路,台中都還沒到。
這位在家弟子又說話了:『師父呀!很抱歉!還有一通電話最要緊的,不撥不行!』
我說:『什麼事啊!』
她說:『下午兩點是標會的時候,叫他標高一點,現在經濟不景氣,不把會錢先標下來的話,萬一下個月被倒會怎麼辦?誰都不敢把握啊!』
我說:『說的蠻有道理,不標不行,萬一真不幸被倒會,實在哭笑不得,應該下車撥一通電話才對。』
像這種情況,從高雄到台北,她就上下車三、四次,旁邊的在家弟子也不例外,有的順機會也下來撥一撥電話,業障重的多撥幾通電話,業障輕的少撥幾通電話,在那時候!
我心裡想:『這些業障鬼,從高雄到台北前後四個多小時,竟然下車三、四次,平均一個小時下車撥一通電話,四個小時撥四通電話,真是業障。有家庭就不得自在,有家庭就被束縛得連出門都罣礙,心放不下,耿耿於懷,雖然人已在外面,心卻念念家事;雖然面帶笑容,內心亦然不自在的想念家庭;這又是一面活生生的佛法讓我看,我很幸運!跑得快、逃得快!不然一旦結婚下去,豈不是跟他們一模一樣,也同樣當個業障鬼,四個小時,下車撥四通電話嗎?所以說,被家所束縛,寸步難行,不得自在。』
家者累贅義:有了家庭就有許多累贅,累贅是對修行者帶來障礙的東西,多一樣東西,多一個累贅;少一樣東西,少一樣累贅,在家修行不容易,禅定的功夫不夠,往往容易被外面的境界所惑動,凡夫修行的境界薄弱,如露水道心,不堪早晨的太陽普照。遇上了逆境,心亂如麻,不知所措,被境所轉,心就生煩惱(梵語klesa),煩惱就痛苦;家庭瑣碎之事越多,自己禅定功夫差,境界轉不過來,累贅也就越多。
家庭累贅的分類有人事、感情、經濟、眷屬、名位等等,這當中以感情累贅最難糾纏,對修道者來說,也是面臨最大的考驗,修道者在道業上的成就與不成就,跟感情的解脫與不解脫有密切的關系,現在來說羅狀元出家與感情的關系:
羅狀元是明朝的人,名字叫羅洪元,進京考上狀元,雖然做大官,但始終對做官不感興趣,後來放棄官位而出家修行去了。出家修行一去就是十多年都沒回頭,精進參禅悟道,在山上刻苦耐勞,粗茶淡飯,為開悟本性而努力,突然有一天,羅狀元一時想起十三年前的妻子,心裡默默想著:相離十多年,不知生死安危,家境狀況未明,心裡難安!
在這一剎那間,羅狀元不考慮那麼多了,由山上直奔家園,回到了家門口未入大門,徘徊許久,心裡猛然覺醒,又快步直奔回到山上,走入寮房,結跏趺坐,生大慚愧心!
羅狀元思維著:『我出家十三年,為了感情一念心動,情不自禁,被感情之業力所惑動,身不由己,把我由山上牽到山下,感情的力量實在太厲害了,我之所以不能開悟本性,就是被感情蒙蔽了我的清淨本性,使清淨的本性無法顯露而出,這十三年以來,我內心就是被感情業力束縛,所蒙蔽,我自己很慚愧,今日的我已茅塞頓開,生死關鍵在此一念,此一念當下幻化了不可得,畢竟緣生無性,體性空幻,諸法從本以來常自寂滅相,感情亦復如是。』
此時此刻,羅狀元在坐禅的思惟當下,深入法性,體悟諸法緣起性空,性空不礙緣起,緣起(梵語pratitya-samutpada)不礙性空,證悟實相本體。此時,羅狀元身心泰然,清涼無比,如飲甘露,在法喜充滿中,得未曾有。如以上所敘述,修道者在感情的考驗下,如果沒有大雄大力的勇氣來突破,是無法開悟本性的,羅狀元不愧就是大丈夫,以大智慧觀察感情的真面目,因此,了知感情乃空幻不實的,無有體性,諸法無我,證入空性(梵語sunyata),當下破了感情的執著,遠離感情的束縛,不再被感情所惑動。
今天羅狀元出家都被感情所牽制,而不得自在了,何況我們在家修行者,更須要用功加行,為解脫感情而精進,感情就是累贅的東西,累贅的東西都是障礙佛道,所以說,家者累贅義。
出家修行,已割捨世間惡因緣的纏繞。
在修行方面:可不必憂慮一切俗務障累,可專注一心向道,為證悟無上菩提而精進。
在持戒方面:雖然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戒,及出家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戒律森嚴,綿綿密密,但是,出家眾已不須經營士農工商各行業,不受種種牽累,天天都在僧團裡,以修道為務,不受生活奔波而生煩惱,所以持戒也就易持,不足為難。
在證悟方面:出家眾已經徹底摒除俗務業緣,不參與社會各行業,所以在精進修持方面,能統一精神,貫注一心,要開悟本性,證悟果位也就較為容易。經典裡面記載,若以小乘四種果位來說,可證悟到四果阿羅漢,也就是小乘的極果。
在家修行,身居社會,與各色各類之人為伍,人際關系復雜,是非最多,對道業大受干擾,惡因接踵而至,欲罷不能!
在修行方面:在家修行,畢竟有個家庭,要參與社會,在士農工商當中,免不了為了生活,就須要為金錢、物質而奔波勞累,家庭裡裡外外皆須經理,世俗之務所糾纏,易疏於修道,修道方面也就不易專精一心,障累太多故。
持戒方面:在家戒有五戒(梵語panca silani)、八戒、及六重二十八輕戒,戒律雖然不多,但是在家的障累太多,生活圈內一切較復雜,為生活、經濟、兒女遠比出家眾的業緣多,故不易受持,在家弟子能至心持戒不犯,就能得無量戒果,故應更加勇猛精進,嚴持戒律。
證悟方面:在家修行有許多垢累為障礙,有父母,妻子、眷屬、有形無形的阻擾,又要在社會參與各種行業,一舉一動,有不如法之處,心生煩惱,甚至寸步難行,不勝枚舉,是故,在家修行方面,妨害道業較甚,修持不易專注,精神易散亂,雜念多故,證悟果位也就較為不容易。根據經典裡面記載,若以小乘四種果位來說,在家弟子好好修行,堅持戒律,可證悟三果阿羅漢,也就是小乘的第三果位阿那含果。
現在將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有何差別?分類為四點,即可明白出家與在家修行有差別,立場不同,是故垢累有輕重,先敘述出家修行,已無垢累之障,分別如下:
一、出家修行,首先割愛辭親、淨化感情,已無父母、妻子、眷屬之垢累為障。
二、出家修行,以道為務,不須經營士、農、工、商各行業之利,不受物質與金錢之累障。
三、出家修行,住於僧團,與六和合梵行僧為道友,生活單純,因此,不受社會復雜人際關系之累障。
四、出家修行,以開悟佛道為主,不必受生活奔波而帶來煩惱障。
在家修行,累障多,關系復雜,俗務糾纏,干擾道業,分別如下:
一、在家修行,有父母、公婆、妻子、兒女、眷屬之累障。
二、在家修行,為了生活,必須經營士、農、工、商等各行各業,為物質、金錢的驅策。
三、在家修行,身居社會,與各色人等為伍,人際關系復雜,是非最多,對道業大受干擾。
四、在家修行,家境裡外皆須經理,因世俗之務所纏繞,疏於修道。
由以上敘述可知,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在各方面皆有差別,在家修行比出家修行累障為多,惡因緣纏繞亦多,所以,更應該為道業而努力,勇猛精進,早登菩提,謹慎莫放逸!
出家有幾種分類?
出家(梵語pravrajya)修行,其動機在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出家修行者共同的目標,別無爭論,這裡為什麼說出家有幾種分類呢?因為出家眾的根機、動機、傾向、習性、宿根等有所差別;所以,在三藏聖典中,也時常提到出家有幾種類型的跡象,現在就瑜伽師地論將沙門分類為四種類型,敘述如下:
瑜伽師地論四種沙門:
一者、勝道沙門。
二者、說道沙門。
三者、壞道沙門。
四者、活道沙門。
一者、勝道沙門(梵語margajinah):
梵語沙門,華言勤息。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是也。所謂勝道沙門:就是禀佛出家,能滅貪瞋癡等煩惱,得證勝道,是名勝道沙門。此等沙門可說是斷了三毒(貪瞋癡)的聖僧,親證諸法實相本體,悟證實相勝義谛,如佛陀當時有無量阿羅漢弟子,就是因斷了三毒,親證勝道;以及歷代的高僧大德,皆能斷三毒,親證如來所宣說的諸法實相本體,皆名勝道沙門。
二者、說道沙門(梵語margadesikah):
已能調伏貪瞋癡等煩惱,而能宣說如來正法,使眾生入於佛道,是名說道沙門。此等沙門,能調伏自己的貪瞋癡等煩惱;但還未斷貪瞋癡等煩惱;只是調伏三毒而已,不是斷三毒。雖然只調伏貪瞋癡等煩惱,而能精通如來正法,廣為大地一切眾生宣說一切佛法,普令眾生發大菩提心,因而行菩薩道,究竟圓滿無上佛道,是名說道沙門。此等沙門如佛陀當時的諸大弟子,及歷代高僧大德,能弘宗演教,講經說法,大開圓解,住持佛法,普令眾生入於佛道,是名說道沙門。
三者、壞道沙門(梵語margadusi):
謂破諸禁戒,行諸惡法,非是梵行,自稱梵行,是名壞道沙門。此等沙門,雖然已經出家,不如法受持如來戒律,身心犯了禁戒,所做所為不合佛道,所做皆為惡法。破戒不清淨,已經不合梵行條件,還自稱持戒清淨,是名壞道沙門。
四者、活道沙門(梵語margajivi):
能調伏貪瞋癡等煩惱,勤修正法,所行善法,堪能生長智慧命根,是名活道沙門。此等沙門出家修行,能調伏貪瞋癡等煩惱,日夜精進勤修如來正法,所做所為的一切善法,都能夠增長智慧,因有智慧而破一切煩惱,逐漸證悟諸法實相,此等沙門因為很踏實用功修行,以如來正法滋潤增長智慧命根,可以說是老修行者,是名活道沙門。
瑜伽師地論將出家分類有四種沙門,我們既然發心出家當沙門,就應該正見受持如來正法,為成就道業而刻苦精進,以成就無上菩提為究竟宗旨。當然我們要選擇勝道沙門為我們的模范,為我們的標准,好好的修行。因地真、果地亦真,有一天我們也會成就勝道沙門的。因為勝道沙門也是凡夫地發心修起的,今天得證勝道,當了聖僧是果,在凡夫地發心學佛的開始是因,構成因果的事實。
同樣的理由,我們既然發心來出家當沙門,就應該眼睛張亮點,不要看錯了,不要走錯了,不要被引導錯了,不要模仿錯了,不要莫名其妙的挑選壞道沙門來當呢!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壞道沙門,是一面鏡子,很光亮的鏡子,照明壞道沙門的蹤跡,使壞道沙門所犯的種種戒律暴露出來,警策出家沙門不可步入其境,寧可步入火坑刀山地獄,也不寧願與壞道沙門為伴為伍,這話如何而說呢?
因為與壞道沙門為伍為伴,自己修行的定力功夫不夠,不但無法影響他入如來正法,反而被他染污成習,你也成為一位標准的壞道沙門,有時候,你變本加厲,比他壞得更嚴重,更不可思議!
所以佛陀常呼吁我們出家修道者,要親近勝道沙門,也就是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因為善知識能引導我們步入如來正法,因修如來正法,而證悟甚深諸法實相義谛,究竟圓滿無上菩提;出家修道者,要遠離壞道沙門,也就是惡性比丘,因為惡性比丘,破諸如來禁戒,身心所行所為皆不如法,行動怪異,與之相處共住,耳熏目染,日久成習,不以為然,同樣破了如來清淨禁戒,這時候,與惡性比丘正等無異。
像這種清況,我們發心出家修行,怎麼可以不謹慎呢?學習壞的方面很快,就像時代的流行病一般,一下子傳遍了整個區域,防都防不住,阻都阻不了,就這樣的混下去了,終了果報還是自作自受,誰也頂代不了。
所以,瑜伽師地論將沙門分四類,如同四面明鏡,我們有這份福報因緣得以出家修行,應該珍借今生此世修道的美好因緣,選擇勝道沙門,說道沙門,活道沙門而修而證;不要學習壞道沙門,不要與壞道沙門為伴為伍。
現在引用十輪經裡面所提到的四種僧,節錄出來,可供給我們出家學道者所學習與認識;同時,有心欲出家者,也可以正見四種僧,你以後要當那一種僧,心裡有個正見,才不至於出家實質本懷,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十輪經四種僧:
一者、勝義僧。
二者、世俗僧。
三者、啞羊僧。
四者、無慚愧僧。
一者、勝義僧:
謂諸佛世尊及諸菩薩、緣覺、聲聞等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通達無礙,而得自在,是名勝義僧。佛、菩薩、緣覺,聲聞是所謂的四聖,已超越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脫離六道之聖者,示現人間而為僧相,度化無量眾生,普令眾生得離苦海,速證菩提;聖僧其德尊貴高尚,成就一切如來正法,通達無障無礙,而得自在,世所稀有,可尊可貴,難遭難遇,是名勝義僧。
二者、世俗僧:
謂剃除須發,披服袈裟(梵語kasaya),成就出家威儀,能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未證得果位的出家眾,也可稱為凡夫僧;雖然是世俗僧,一旦露出僧相,剃除須發,披上如來袈裟,因而成就出家威儀。堅固道心,奉持解脫法,秉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
三者、啞羊僧:
謂愚癡魯鈍,不能了知根本等罪犯與不犯,及於微小之罪,不能發露忏悔,是名啞羊僧。此等出家後,因業障深重,智慧不能彰顯,被愚癡所蓋,因此不能明白根本重戒(殺、盜、YIN、妄)的犯與不犯,以及微小之罪,不能發露忏悔,像這種情況而出家,不明白戒律開遮持犯,又加上愚癡魯鈍,對根本重罪有犯無犯不能得知,及微小之罪,亦不能發露忏悔,實在很危險,一不留意,隨時皆可能觸犯戒律,是名啞羊僧。
四者、無慚愧僧:
謂若有人投佛出家,於所受持佛之禁戒,一切毀犯,無慚無愧,不畏後世苦果,是名無慚愧僧。此等出家僧,跟佛出家,出了家之後,也受了如來的戒,而又毀犯如來的一切戒,心裡一點慚愧心都沒有,不怕後世的因緣果報,此等出家者,是名無漸愧僧。
出家沙門十輪經分為四種僧,上面所引錄即是,由於四種僧當中,有好有壞,有優有劣,良莠不齊,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出家眾是來自三教九流、五湖四海、五花八門之不同角度,各式各樣都有,有智慧高深的、有愚癡的;有善根深厚的、有善根剛萌芽的;有無量劫修來的、有修一世的;有聖僧、有凡夫僧。
因此,在僧團當中免不了有智愚、優劣、聖凡、深淺、高低之別,我們看見聖僧要尊重頂禮,因為聖僧能引導我們入佛知見,得正見而出離生死煩惱,得大解脫。
我們看見凡夫僧,也同樣要以平等心尊敬頂禮,這話怎麼講呢?因為凡夫僧當下能落發,披如來袈裟修清淨梵行,堅持如來禁戒,縱然沒有開悟,是一位凡夫僧,這就不容易啦!
我們當下看了之後,可遇不可求,自己辦不到,心有余力不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慨,俗緣想擺脫也擺脫不了,真是欲罷不能;就算能擺脫,我們有善根可出家嗎?有勇氣剃除須發嗎?層層的障礙,累累的罣礙,出家不是用嘴巴講一講就算出了家呢!真正出了家,一心一意安住在如來的正法,梵行清淨,為證悟無上菩提而精進。
出家不是電影電視演戲,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麼簡單呢!要具足無量劫的菩提善根因緣,才得出家成就,很多人想出家,但是出不了家,這就是因緣不具足,條件不夠。
高僧大德雲:『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梵語punya-ksetra)。』要穿上如來福田衣,實在不容易,只因累劫種福田,累生累劫在三寶中,不知種下多少善根福德因緣,今生此世才能如願披得如來袈裟,過去無量劫所種下的因種,今生出家的因緣自然就會成熟,出家成熟就是果,構成因緣果報,因而成就一位出家眾。
所以,一位出家眾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不是自然的,不是天生的,而是有他的因緣果報的;所以僅僅提到『出家(梵語pravrajya)』兩個字,就震撼了你周遭環境的人,阻礙的阻礙,誹謗的誹謗,是非人我陸續而來,出家談何容易啊!
只是一位凡夫僧我們就當不了,如何當聖僧呢?諸位仁者,你們說是不是啊!何況聖僧也是由凡夫僧精進用功,因而開悟成就聖僧的,也就是沒有凡夫僧就沒有聖僧,聖僧是由凡夫僧成就而得;是故,每當看見凡夫僧,要以平等心來尊敬頂禮。
佛經雲:『尊重初發心的人,猶如一切智人。』初發心的人,從起步開始學起,有這點善根就不容易了,我們要尊敬他,猶如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就是佛,為什麼要尊敬初發心的人,如佛一般呢?這有兩種意義:一、可消除我們輕視別人的心理意識。瞧不起別人,看輕別人,心理會生我慢貢高之心。我慢貢高是學佛人最大的通病,因此,看初發心的人,要尊敬如佛一般。
二、初發心的人,眼前是初發心沒有錯,但是無量劫以來,我們無法知道他的來歷,或許是過來人(佛菩薩)也不一定,如果是過來人,我們豈不是失去親近這位初發心的人嗎?我們怎麼可以隨便輕視初發心的人呢?所以,佛陀要我們尊重初發心的人,猶如一切智人,正是此意。
出家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出家(梵語pravrajya)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出家的,要具備足夠的條件方可出家,如果沒有具備足夠的條件而出家,是名不如法出家,為佛所不許可,亦不得戒體。
所以,在出家前心須觀察考驗一番,若觀察考驗(身心是否正常)合格方可出家,若觀察考驗不合格不得出家。
在釋迦牟尼佛原始佛教時候是如此,乃至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再由印度傳來中國,一脈相承,代代相續,出家條件是有它的相當標准,不可儱侗含糊,不嚴格考核,一旦出家後,在佛門中龍蛇混珠,破壞佛門戒律,亂了佛門的次第,混淆視聽,把清淨的佛門搞得鳥煙瘴氣,成為佛門的不幸。
佛陀成道後,剃度出家弟子,綿綿不間斷,三寶(梵語tri-ratna)得以延續,有須仰賴戒律來維持整個佛教團體,才不至於使佛教因而腐化衰敗,戒律的重要性,猶如防腐劑,能令佛法的實質本意鞏固完整不缺,因而延傳後代;出家法更是首要關鍵所在,因為三寶流傳人間,是僧寶的代代遞傳,沒有僧寶維持延續,三寶早就消失於人間而無影無蹤了,所以出家眾的素質、條件、品格,都須要以戒律來審核,以達到一定的標准,才能荷擔如來家業,維持三寶家風,令三寶不斷故。
假使出家眾的素質、條件、品格,沒有戒律來審核,懵懵懂懂就剃度一個人,糊裡糊塗就把一個人落發,這樣一來,佛門不提早滅亡也得衰敗不堪,不衰敗也得傷痕累累。佛門不像佛門、道不像道、僧不像僧、俗不像俗,混淆得一塌糊塗;現代的佛教,逐漸的豈不是有這種跡象了嗎?
有時候進入不如法的佛寺,要睜一眼閉一眼的,假使兩眼都張開,看多了,會傷心的,因為佛寺裡,不如法的事累累不堪;所以說,我們要以戒律為標准,不要跟戒律唱反調,不要跟戒律過意不去,我佛門弟子跟戒律唱反調,就是跟佛陀唱反調,因為戒律是佛親口所說,親自所制;不守戒律,怎麼能堪稱佛弟子呢?佛弟子之所以佛弟子就是以戒為師,這是別無議論與爭端的,佛要臨入涅槃之際,亦然苦口婆心垂囑而言:『我如來在世,佛弟子以如來為師,如來入涅槃後,佛弟子要以戒(梵語sila)為師。』正是此意。
若佛門弟子不以戒為師,不能堪稱為佛弟子,何以故?有違背佛意,怎麼可以稱為佛弟子呢?應該稱為佛逆子,違逆佛陀的戒律,有大喪如來正法,因此,佛之弟子應以戒律為師。
所以我們說:出家必須具備齊全的條件,要具備齊全的條件,就是以戒律來審核,審核到一定的標准,方可如願以出家,現在分別將戒律的標准,不可出家的情況,依據戒律列舉十點,供給大家供參,分別敘述如下:
十點不聽許出家:
一、七歲以下不聽出家。
二、五官不端莊,身體不健全不聽出家。
三、黃門不聽出家。
四、賊住入道不聽出家。
五、同性戀不聽出家。
六、男女不孕不聽出家。
七、盲聾喑啞不聽出家。
八、不堪造事、臥起須人、皆不聽出家。
九、思想邪知邪見不聽出家。
十、五逆罪不聽出家。
一者七歲以下不聽出家:
薩婆多論雲:『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設師僧強授,亦不得戒,惟聽為沙彌(梵語Sramanera),七歲以下亦不聽度,若度受戒,二具惡作。』
這就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年齡若超過六十歲,就不得受大戒,受大戒就是具足戒,也就是比丘戒,假使師僧強行為六十歲受具足戒,亦無法得到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只能出家當沙彌而已!
七歲以下也不能剃度出家,若為七歲以下剃度並受戒,佛所不聽許,那麼,二者師僧強行授戒與剃度,是名惡作。七歲的兒童不懂事理,幼稚無知,不堪作事,甚至於還須要比丘為之照顧。
驅烏沙彌的標准年齡是七歲至十三歲,應法沙彌是十四歲至十九歲,名字沙彌是二十歲至七十歲。七歲以下不得出家,就是未達標准年齡,驅烏沙彌的年齡也要七歲以上,方得剃度為之受戒,是故,七歲以下者不聽出家。
二者五官不端莊,身體不健全不聽出家:
五官要端莊,身體要健全,若不合乎這條件,不得出家。理由很簡單,佛陀為什麼要制定五官不端莊,身體不健全不許出家呢?
是不是佛陀不慈悲?不平等呢?不是的,佛陀很慈悲,而且很平等,假使佛陀允許那些五官不全的人都出家,有的鼻子往上翹,有的少一個耳朵,有的嘴歪曲一邊,或兔唇翹嘴巴,還有獨眼龍;這麼一來,佛教像什麼話!佛教豈不是像垃圾桶一般!裝了一些雜廢的垃圾,破銅爛鐵一大堆;社會上的人士,光是看了這些江湖好漢,被笑死的就不計其數,笑而不死受重傷的,也無法估計。出家人竟然都是歪鼻子的,都是獨眼龍,或是嘴巴往上翹的,或是少一個耳朵的,像這種沒有氣質的出家人,諸位想想看,社會上的人士會產生恭敬心嗎?會向這些英雄好漢請問佛法嗎?我看沒有誹謗佛教就很不錯啦!有的甚至於看了這些陰陽怪氣的出家人,嚇都嚇壞了,連奔帶跑,逃之夭夭,不見為妙,免得晚上睡覺做惡夢。
所以說,五官不端莊是不能出家的,佛陀有大智慧、大慈悲、有遠見,知道眾生會因此誹謗佛門,對出家人不會產生恭敬心,同時也會因此斷絕在家人的善根,蒙蔽善根,這也就是為什麼佛陀不許五官不全的人出家的理由,這是佛陀的大慈大悲心所流露啊!
下面說身體不健全不得出家,身體有極大缺陷,有嚴重的毛病不聽出家。
譬如有羊癫症者、小兒麻痺者、瘸(ㄑㄩㄝˊ)手瘸(ㄑㄩㄝˊ)腳者、駝背者、歪頭者,像這些人物統統不能出家,一旦出家會鬧出笑話來,在佛門中,天天都有笑話可獻丑,諸位不相信嗎?
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一位有羊癫症的出家人,與你在交談佛法的當中,突然間莫名其妙的暈倒在地上,嘴巴流出污穢的泡沬來,全身躺在地上不停的抽筋,羊癫症一發作就是將近半個小時左右,你對這位出家人的來歷不清楚,頭一次見到的出家人,竟然莫名其妙的連一句話都沒有交待清楚,當下就暈倒在地上,假使連續看了三位這種寶貝的出家人,來一位暈倒一位,來兩位暈倒一雙,在這種情況之下的你,看到最後,你也會心驚膽跳,臉都變綠色了!
由不得你,你被境所轉,隨著你也暈倒在地上,等你一醒過來,出家人不見了,你還以為看見了鬼呢!以後這種恐怖的陰影,時常在你的腦海中萦繞,拋不開、捨不掉,出家人丑陋的形象,帶給你寒心與畏懼。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正是此意。
所以我們說,出家人的形象要端莊,素養氣質翩翩,要有仙風道骨的風范,道貌岸然的典型,行、住、坐、臥、四威儀凜然達觀;這樣的出家眾就能夠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方不愧是出家大丈夫,能吻合佛制的戒律,達到戒律的標准。
玉的品質越好,就能雕刻出精美的佛像;同樣的理由,出家人的條件與戒律的標准打成一片,這麼一來,佛門中的人才就能頻頻而出,修道開悟者屢屢倍增,佛門中的龍象,素養會普遍提高,這話如何而說呢?
因為我們佛弟子,皆以戒為師,正法久住故;正法久住,佛法方能興盛於世,眾生得大利益,流傳人間,當然佛門中的人才也好,開悟者也好,龍象也好,有道德學問也好,自自然然,就能開花而結果,這顯然種如是因,而得如是果的明鑒。
四分律雲:『毗尼藏(梵語vinaya-pitaka)者,佛法壽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由這幾句律法所流露而言,就夠莊嚴,就夠我們深思了,啟發我們學佛的人,對如來戒律的肯定與納受。
毗尼藏者,就是律藏,也就是戒律學的總稱。律藏明目說得很清楚,佛法的住世與不住世,要看戒律的住世與不住世而定;如果戒律滅亡了,佛法也就滅亡了,戒律若住世,佛法壽命就保得住。
因此,大家若想要出家的話,就須要合乎戒律的標准條件,要好好的過濾一番,佛法方能有興盛的展望,不然的話,隨便抓過來就剃度,不問是非黑白,不論年齡的老少,鳏寡孤獨,千篇一律,大大小小,隨便就剃著光頭,戒律絲毫不講究,把戒律置之千裡,不聞不問,真是佛門中的不幸。
佛門就是覺悟之門,入我佛門,不得不覺悟,不得不清醒。不要搞錯了,佛門不是觀光理發廳呢?更不是理光頭工廠,大量出產光頭俗漢,諸佛菩薩會叫冤枉的,三寶會掉眼淚的,天龍八部會哭泣的,鬼神會哀嚎的。
不如法、不如律之事屢次而出,難怪佛門中的怪事特別多,尤其是出家眾的問題,最令人傷感,佛門中出現這些陰陽怪氣的出家人,我們不是看了很多嗎?
前面我曾經提過,我曾經到過別的佛寺參訪,心裡都要有個准備,有時候,要睜一眼,閉一眼,為什麼要睜一眼、閉一眼呢?為什麼不干脆兩眼都張開呢?因為兩眼都張開,看多了那些不如法、不如律之事,心境轉不過來,會很傷心而煩惱,倒不如閉一眼、睜一眼。
出家人竟然沒有依照佛陀的戒律去做,任意的拿起剃頭刀,就在剃頭者的頭上開始剃頭,因此,這些江湖好漢,就出現在佛教的僧團當中,甚至於在社會上走動,每每皆可見可聞。
有手腳麻痺的出家人,有歪頭的出家人,有駝背的出家人,這就怪不得社會人士,以及外道,會攻擊我佛門的原因之一。
我佛門弟子該回光反照,深思佛門是否有如此之弊病,有的話,應該勇敢的承當這一連串的事實,因而大改革,大改善,以戒律的准繩為方針,出家眾的本質才不會腐化不堪,亂了腳步,因為這是內部問題,也是教內問題,教內問題,亦須教內人士來解決,非社會人士,及外道所能幫忙與解決的。
因此,佛教(梵語Buddha-sasana)才不至於空有其名的紙老虎,佛法不愧就是佛法,佛法究竟是佛法,何以故?
梵網經菩薩戒雲:『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余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正是此意。
三者黃門不聽出家:
所謂『黃門(梵語pandaka)』,在佛經裡翻譯為忽男忽女、不男不女,可男可女;這是很不正常的人,業障深重,身心復雜,一下子可變為男人,一下子可變為女人,又一下子由男人變女人,再由女人變為男人,男女性格不定,見異思遷,八識田中具有男人的業識種子,亦具有女人的業識種子,漂浮不定,見男愛男,見女愛女,身心變化不定。
若為這種人剃度出家,那還得了,置於比丘中,會鬧很多問題出來,若置於比丘尼中,也會鬧很多問題出來,所以這種人,不聽許落發出家。
四者賊住入道不聽出家:
所謂『賊住入道』,是指著在俗的時候,曾經偷聽過比丘或比丘尼說戒、羯磨,以及冒充比丘或比丘尼的身份(當假和尚),參加僧團的法事者,稱為『賊住』,不聽許出家。
在家人不可以偷聽比丘(尼)說戒、羯磨,出家眾每月皆誦戒、說戒,若在半月中犯了過失,在誦成戒時,須要在大眾中發露忏悔,披陳罪愆,以達到忏悔清淨。
出家眾在做『羯磨(梵語karman)』,你也在偷看、偷聽。所謂『羯磨』,就是作法辦事,若以現代的術語解釋,就是一種特有的議事法或會議法,佛教的羯磨法目的,在於使僧團中的六種和敬,得以如法。
所謂六和敬就是:身和共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以羯磨法來維持六和敬,是絕對民主無爭論的,這就所謂的『僧事僧斷』,也就是以僧團大眾的意見和力量,來解決僧團中各種事業,因而能夠團結僧團大眾的力量者,便是羯磨法。
在俗之時偷聽出家眾的羯磨法,就不得聽許出家,皆稱為如賊一般住於佛門,盜聽或作非法之事。
五者同性戀不聽出家:
所謂『同性戀』者,就是同樣是男人,而與男人相為戀情,作不如法,作不清淨之事;同樣是女人,而與女人相為戀情,作不如法,作不清淨之事,皆不聽許剃度出家。
這一旦出家還得了,整個僧團會被染污而不清淨,此輩之人業障深重,心理復雜,性格怪異,心理變態不定,易生矛盾,與正常的男女有差異。
六者男女不孕不聽出家:
所謂『男女不孕』者,就是男人不能生育,男人生殖器官,有生殖器、無生殖器、一切的生理組織,有毛病故,有缺陷故,因而不能構成生育的條件。
女人不能生育,女人生殖器,有生殖器、無生殖器、一切的生理組織,有毛病故,有缺陷故,有障礙故,因而不能構成生育的條件,這稱為『男女不孕』,男女不孕是不能出家的。
出家修行的男眾與女眾,身體要健全,方得出家。
嚴格立場,出家前要先檢查一番,生殖器官是否正常?是否黃門?是否正常的男子或女子,不正常不給予剃度。若不健全,有男女不孕之症,因而偷出家,是名不如法,有違背如來戒律,我們要知道,十方三世諸佛,皆示現娶妻生子,而後出家修行,這有什麼意思呢?
這就是佛示現在家是個健全的王子,身體正常,娶妻生子,是示現給眾生看的,避免眾生起疑惑而生誹謗,要讓眾生明白,我如來是健全而出家的,不是不孕才出家的;佛是大覺大悟的出世聖人,身心清淨無染,猶如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男女之欲,佛已解脫自在啦!
所以說,出家者,身體要健全,不得有不孕之症而出家,這不是鼓勵大家都先結婚生子,過一段時才出家呢!
我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不是佛,凡夫不能與佛比較的,佛(梵語Buddha)是果位,凡夫(梵語prthag-jana)是因位,因與果有一段相當長的距離,佛在欲望已解脫,凡夫於欲望未得解脫,是故,凡夫不得學佛娶妻生子。
如果我們有心出家修行的話,應該具備有如此正知正見,千萬不要會錯意啦!因緣成熟的話,童男童女出家,是最好不過,身心清淨,無社會上的五欲六塵所染污,以此清淨無染的菩提道心,較易於入道。
七者盲聾喑啞不聽出家:
所謂:『盲聾喑啞』者,就是眼睛瞎了,不見外境者,是謂『盲』。聽覺器官有毛病,耳朵聽不見,是謂『聾』。不能說話,是謂『喑』。發音枯竭,不能說話,是謂『啞』。是所謂的『盲聾喑啞』。
如果眼睛不能見,耳朵不能聽,嘴巴不能說話,這種人因而遁入空門,這一下子,佛門又慘不忍睹了,眾生造口業的機會又來了,又逮到空隙可誹謗了。
你們看!你們看!佛教都是那些身體殘缺的人而出家的,有瞎子、有聾子、有啞巴、社會上已經無法混下去了,因此才跑去出家,在佛門中混一口飯吃,佛門是一個避難所、避風港、養老院、等死的宗教。諸位想想看,社會上不是風風雨雨,到處可聽聞得到嗎?
在家人造口業,有無量罪,將後也必然感召無量痛苦的果報!
出家人不如法而出家,亦有無量過失,不遵守如來戒律,因而受在家人所造業,出家不如法、不如律之舉,在戒律是不許可出家,像這種殘缺的情況,在家修行就可以啦!
這種形象最容易受無知眾生所誹謗,因而造口業,眾生之所以會造口業,就是出家者本身造成的,如果自己明白瞎子、聾子、啞巴,不能出家。而自己硬性出家,自己的形象丑陃,不雅觀,無知的眾生,當下就誹謗了,說了一些風涼話,刺激出家人,像這種情形,眾生誹謗出家人,刺激出家人,這也是出家人自己造成的。
不遵守如來戒律,果報還是自作自受的;如果大家都遵守如來的戒律,如法出家修行,那些造口業,誹謗之事,豈不是就匿跡無蹤了嗎?所以佛制盲聾喑啞,不許出家,本意就是如此。
天主教當中的修女們,修女們的素質都很好,氣質也很雅觀,學位起碼也要高中以上畢業,品格有達到天主教的條件,有經過一番的過濾,要合乎天主教的一定標准,才准許她們當修女而修道。
在教堂,或街上走路,也能顯露出修道者的風范形象,我們看不到修女們,有盲聾喑啞的,因為天主教也很強調身教,身體端莊可引度眾生,這是不可磨滅的事實,天主教都能如此一般了,何況堂堂之佛教呢?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在世界五大宗教當中,哲學思想領域,是最高深的宗教,在教義上,有深度、有寬度,佛法浩瀚如海,這是全世界文人所共認的,無以爭端與議論的,又何況佛法其宗旨,在於普令大地一切諸有情,皆共成佛道。
所以說,佛教是平等的宗教,每一位眾生,皆可成佛的宗教。
因此呢!我們要依佛陀的戒律,來維護佛法的本質與形象,這也是佛教面臨當今之務,佛門弟子共同以戒為師,佛法就得興盛;若不以戒為師,把戒律置之不理不睬,不堅守如來戒律,如何談解脫、證悟菩提呢?
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戒律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基礎,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禅,正是此意。
所以說,我們肯定以戒而修持,必得道果,去聖不遠。總之,盲聾喑啞,皆不聽許出家。若出家則與如來戒律相違,是故應當一心一意,依教奉行,是名真佛子。
八者不堪造事、臥起須人、皆不聽出家:
這是以年齡的立場,來說明聽出家與不聽出家。
薩婆多論雲:『若減七十不堪造事,臥起須人,皆不聽出家;若年滿七十健康,能修習諸業,聽與出家。』
若年齡未到七十歲,年齡逐漸衰老,不能堪任佛門中事,生活起居點滴之事,須要別人扶助,行動極為不便,老態龍鐘,自己修行生障礙,出了家,也會處處勞駕他人,是故此輩,皆不聽出家。
若年齡滿七十歲,而身體健康,能夠自己行動方便,上上下下而能自在,不須要他人處處扶助,免得摔倒危險,因此,又能修習佛門中之事,譬如禮佛念佛,閱覽藏經,修習諸禅定,能為開悟無上菩提而精進,是故此輩,皆聽許出家剃度。
今日的中國佛教會,在傳授三壇大戒當中,為新戒子受戒,在年齡方面,在身體健康行動方面,開緣方便太多,或多或少有點與戒律離譜了一些,在年齡超過六十以上,不得受大戒,也就是不得受具足戒(比丘戒),只能夠聽許出家受沙彌戒,假使不如法而強行受比丘戒,是名惡作。
薩婆多論雲:『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設師強授,亦不得戒,惟聽為沙彌;七歲以下亦不聽度,若度受戒,二具惡作。』
這是年齡方面,有待改善的層面,不然的話,神聖的佛教,永遠都沉溺在不可拔救的階段。傳受三壇大戒是一件神聖大業,也因此,積習太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佛門弟子若能如法,如律而為,在戒律的基礎上,三壇大戒可以奠定新受戒出家弟子,有個正知正見。多鼓勵新戒子,從戒律先學起,不要一出家,就開始學大經大論的,也開始參禅聽教,這是不如法的,這當下就是本末顛倒。
出家以後,不好好把戒律學好,以後出家路遠,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犯戒,自己還不知不覺,一下子犯了那條戒,又一下子犯了一條不可說不可說的戒。我們要認清自己,是位薄地凡夫,不持戒律,有墮落之危!有一天墮入地獄(梵語naraka),我們還莫名其妙,不知何故而墮落!可不懼哉!
沙彌律儀雲:『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禅。』
大律雲:『縱得三明(梵語tri-vidya)六通(梵語sad abhijnah),五夏未滿,猶須依止師住;五夏雖滿,不明開遮持犯,還須盡壽依他。出家既滿五夏,又精明戒律,方許離師外出聽教參禅。』正當如是。
九者思想邪知邪見不聽出家:
所謂『思想邪知邪見』者,就是在俗之時,思想沒有正知正見,所學的盡是外道學術,邪經邪論,主張三教合一,五教同源,釋迦退位,彌勒掌天盤,一點得道,地獄抽名,天堂掛榜,把三教的經典,偷拿去抄一抄,又竄改佛教的教史與教理,這種眾生實在很可憐,自己在造業中而不自覺。
現在是白陽期,紅陽期已過,現在是三期末劫,像這些邪知邪見的毒素思想,害慘了多少眾生的法身慧命,這一連串邪知邪見的思想,害了多少有善根的人,因而走入歧途,先入為主的觀念種下去,打死他也不能讓他覺悟過來,真是眾生的不幸與悲哀。
像這些人,是不能出家剃度的,若為他剃度,是不如法的,除非他們邪知邪見淨化了,已經導歸正知正見,方可為他們落發剃度,不然的話,憑他們邪知邪見,遁入佛門出家,亂說一番,斷眾生慧命,豈不是罪過無量!
曾經有一位一貫道的道親,來找我,宗旨是要出家修行,他是一位經理兼講師,交談不到三句話,就說現在是三期末劫,釋迦退位,彌勒掌天盤,一點就得道,師父你點了沒有?要不要點一點?
我說:『讓你自己點你自己吧!慢慢的點,輕輕的點,重重的點,沒有人跟你爭著點;在清朝的時代,是用香觸燒兩眉之間;民國以來,才改變用手指點道,道親你明白嗎?
我告訴你,我本身也是一貫道跳出來的,早在十五年前,就加入一貫道當道親,曾經也跟你一樣,在一貫道講道許久,後來覺得不對勁,一貫道沒什麼道理可講,都是盜取三教五教的經典,東抄西抄而編成一書,一貫道本身就沒有經典,如果須要再更深入的道理,就不得不偷佛門的經典來看或抄錄下來。
不光明,不磊落,也沒有教主,東拉拉,西湊湊,或虛構一位老申娘為教主,邪知邪見,實在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過去十五年前的我,早就死了,生活在外道的生活圈內,得不到究竟解脫之道(真理),白費了多年,虛度光陰,一直到聽聞出家師父講經說法,我才猛然覺醒,如鐘聲一響,震撼了我的菩提善根,深深的覺悟自己是走錯路了,被引保師引導錯了,思想被一貫道毒化了。
今大有緣,能夠聽聞如來正法,莫非是宿世善根成熟。
我的內心有未曾有的法喜,當時在小小的心靈裡,就默默的許下諾言,我將後因緣成熟,我必然是要出家露出僧相,為度眾生而努力!
我再稱呼您道親一聲:道親!您也是與如來正法有緣,只是看錯了,走錯了,被引導錯了。浸迷於外道,過去以往的思想觀念,就丟棄於汪洋大海吧!
不要執著過去的情景如何!任憑你在一貫道活動,有多大的名望與地位,已成過去,皆與證悟菩提無關,與解脫生死了無痛癢!重要的就是:我們都是為真理而努力,為開悟成就佛道而精進,在真理之下,我們要信服,不是真理就棄之,修行者是不講感情的,一落入感情,便是生死罪網所覆蓋。
佛門中有一句話說:『寧使老僧下地獄,不將佛法賣人情。』正是此意。
修行者,要具有大丈夫的行為與魄力,提得起放得下,對就是對、非就是非,不要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知道嗎?行為與魄力不能提起,就無法沖破難關,這是很嚴重的對不起自己,令自己自甘墮落。
今天,仁者還算蠻幸運的,能知道入佛門參訪一番,我如本恭喜您,能棄暗投明,改邪歸正,破迷啟悟,讓你無量劫以來的善根,繼續開花結果吧!早證菩提。
我希望您現在姑且慢一點出家落發,您的一貫道氣氛還很重,臉部一副邪氣的,一貫道入久了,自然面孔會顯露邪邪的,一看就知道是老道親,別無爭議。』
一貫道的仁者說:『師父你怎麼知道我是一貫的?』
我說:『怎麼會不知道,由您的說話、行動、以及您的一副邪邪的臉,當下已經告訴了我。』
一貫道的仁者說:『師父我現在可以出家嗎?』
我說:『先把你的思想淨化,淨化之後再出家!不然的話,現在馬上為您落發,口裡還講三教合一,五教同源,三期末劫,那還得了!
出了家,身穿如來袈裟,吃如來飯,說的盡是破壞如來正法,你有過失,我也有罪過!您說是嗎?』
一貫道的仁者說:『那麼何時方能剃度呢?』
我說:『快很快,慢很慢,須要看您,是否淨化一貫道的思想沒有?一旦淨化了,即刻就可剃度;如果拖延下去,還未淨化,如是累生累劫,亦不得聽許出家,所以說,快慢在一心念,改與不改而已!』
一貫道仁者說:『相信很快即能如師父所願!』
我說:『祝您成功!一切如願!』
一貫道的仁者,法喜充滿的,告退而去。
接著再說,算命占相吉凶禍福,仰觀星宿,主張宿命論,定命論,紫微斗,推步盈虛,歷數算計,八字出生年月日,為人算命,為人看風水,為人看地理吉凶好壞,這一切皆與佛法所不相應,與修行扯不上關系,與生死無關,與開悟本性了無痛癢!皆為邪命,為佛所不聽許。
在世俗之時,所學的這一套邪命論,應該提起勇氣與魄力,把所學的這套世俗知見之學術丟棄,拋到太平洋去,從今日後,誓願斷除世俗邪命,依如來正法而行,為證悟諸法實相而精進,若能如此而為,則可聽許出家落發,何以故?能依如來戒律為師,可得證悟聖道故,是名真佛子。
佛遺教經雲:『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這幾句話說得很莊嚴,佛很鄭重其事的,說明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我佛門弟子,能持淨戒,則能有善法;將過去邪知邪見的思想觀念全部丟棄,唯有丟棄過去的邪知邪見,方能入佛知見;入佛知見,方能證悟實相本體。
能夠丟棄過去的邪見,而入佛知見,就是腳踏實地的持淨戒;即能證悟實相本體,因而得以大解脫,大自在,三明(梵語tri-vidya)六通(梵語sad abhijnah)成就,當下就是成就善法功德。
相反的一面,若不將過去邪知邪見的思想摒棄,就是無持淨戒;永遠無法入佛知見,當下諸善功德皆不得生。因此,我們說,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十者五逆罪不聽出家:在俗之時,曾經犯了五逆罪的人,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何等為五逆罪呢?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五逆罪:
一者殺父。
二者殺母。
三者殺阿羅漢。
四者出佛身血。
五者破和合僧。
一者殺父、二者殺母:
謂父母有養育之恩德,其恩惠同天地,當兒女者,應當竭力孝養奉事,以報其恩,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即墮地獄。
四分律雲:『若殺父母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是比丘二百五十戒也。
三者殺阿羅漢:
阿羅漢(ARHAT)為梵語,有三種義理:
一者應供:
阿羅漢已到無學的果位,堪受人天供養,眾生恭敬供養,可得無量福報。
二者殺賊:
阿羅漢已經斷了見思二惑,無有一切煩惱,斷盡煩惱惡賊,故名為殺賊。
三者無生:
阿羅漢已經證悟真空道理,也就是證入涅槃的境界,不再受生三界,故名無生。若因此而殺害阿羅漢,即犯逆罪。
律藏雲:『殺阿羅漢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
四者出佛身血:
佛(BUDDHA)為梵語,佛陀的簡稱,譯華文為覺者,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
佛是六道眾生慈父,能令眾生悟明自心,出離苦趣,眾生歷劫供養,不能報其恩德萬一,何況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為逆罪。
興起行經雲:『提婆達多推山石擲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傷佛足指,即有出血,以此因緣,死後墮地獄。』
五者破和合僧:
謂比丘集眾行布薩時,和合作法,若後來者,當隨順寂默,或當出避;若以瞋惡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為逆罪。
律藏雲:『破和合僧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
出家必須具備那些條件,依據戒律列舉十點,供給大家共參,若有心欲得出家,看過之後,就大略能明白自己的條件,夠不夠出家標准,假使能夠合乎標准者,此人福報是很大的,無量劫以來已曾在三寶門中有種下菩提聖因,今生此世方有出家成熟的條件。
有些人合乎這些條件,但是沒有勇氣與魄力跳出火宅;有的人勇氣足夠,但是家裡有老婆、有丈夫、有兒女、有公婆、有眷屬、有財產、有事業、還有累贅所牽纏,業緣層層無盡,這一連串的鉤鎖,讓你痛若而呻吟,也讓你喘不過氣來,這叫做業力因緣果報,終無解脫之時。
有些人已深入佛法,正見佛法,一股強而有力的菩提善根,很羨慕出家人,很向往出家修行的這一條路,但是身不由己,被家所困,心熱如火,想要急速沖出來,把頭向後轉一看,家裡有妻兒,一堆的眷屬,此時此刻,心都涼了一大半,但是出家的念頭,亦然耿耿於懷,從未間斷,等到有機緣成熟,便得出家,這種情況稱為,心已出家身未出家。
梁武帝是一位虔誠的佛門弟子,曾經有三次到佛寺想要出家,三次都被其夫人牽回去,梁武帝欲得出家卻出家不成,這就是出家的福報不足所致。
一個人想要出家而無障礙,能隨心如願出家,此人福報不可思議,世所稀有,乃值得贊歎,值得嘉許!已於無量劫所種善根,是故,今生此世,周遭環境,無障無礙,因而能如願得以出家。
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
佛門就是覺悟之門,入我佛門不得不覺悟,不得不清醒,不得不證悟無上菩提,但是佛門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入門的,入我佛門者,已於無量生無量劫前,曾經種下菩提聖因,今生才能得入佛門而修道。
我們要知道,信佛學佛不容易,是不簡單的一件事,這話怎麼說呢?諸位想想看,一個人要從世間上的觀念轉變為佛法的觀念,談何容易!實在不簡單。
所以釋迦牟尼佛常說:『一個人能對佛法有信心,有所肯定,因而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此人已於無量劫前,曾經親近過無量諸佛,聽聞佛法,恭敬供養過諸佛,是故,今生對佛法信心而不退轉。』
難怪社會上的人,佛法聽不下去,觀念轉變不過來,硬繃繃,堅硬得不得了,實在值得寬恕與同情,因為過去無量劫或許沒有種下善根,當然佛法聽不下去,觀念轉不過來,這是理所當然的;社會上的人,還帶著強而有力的世間知識,這些世間知識障礙佛法,佛法稱為世智辯聰。
何謂世智辯聰呢?就是憑著世間的聰明才智,很會說話,跟別人辯駁,就算理虧了,還是不認輸,因此佛法稱為世智辯聰的人,也是八難之一,業障深重,困難入佛道,所以稱為世智辯聰難。
社會上不是有很多學者,聰明才智,很會辯駁,自己的知識障礙了佛法,使得自己的善根流露不出來,永遠無法入佛門,也永遠漂流在佛門之外,與佛無緣,因此,流浪生死,做個六道流浪漢、三界苦命兒,不休不止!
正因如此,我們更肯定佛陀的啟示,要從世間上的觀念能夠轉變為佛法的觀念,就要修行無量劫的光陰歲月,如是漫長的歲月逐漸的熏習佛法,培養佛法,才能對佛法起正信正見,因而發大菩提心願,行菩薩道,究竟圓滿菩提,這都有他的前因與後果的。
凡夫眾生發心學佛開始,一直到成就佛道,這一段過程,不知經過多少的困難與障礙!難關一層又一層,步步上升,實在不容易。
華嚴經雲:『無量無邊眾生,發大菩提心,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
我們在六道輪回當中,能夠得到人身困難,既然榮幸得到人身,人身又有男身與女身之別,而能得到男身更加困難;既然得到了男身,而能保全六根完具又是困難,也就是身體健全無殘缺困難;既然六根健全無殘缺,又能生在有佛法的國土又是困難;既然得生有佛法的國土困難,又能逢值佛世更困難;既然有福報能夠遇到佛在世,又能聽聞佛陀演說佛法更加困難;既然聽聞了佛法,心裡又能發起信心來學佛更是困難;既然已發起了信心來學佛,又能勇猛的發大菩提心願更加困難;既然已發大菩提心願,而又能達到無修無證的境界更是困難,更加不可思議!無修無證是佛的果位,所以說更加困難,不可思議!
由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是那一個立場?那一個身份?假使我們的福報比較差,條件不充足,應當生大慚愧心,人身實在難得,佛法實在難遭難遇又難聞;所以,既然得到了人身,就要好好的把握人身,好好的學佛,為證成無上菩提而精進。
善根的流露,有強有弱,有深有淺,有快有慢,各人的因緣不一樣,有些人的善根年輕的時候就流露了,有些人的善根中年才流露,有些人的善根到老年的時候才流露而出。
同樣是善根流露,有的人卻沖得快,有的人卻沖得慢,沖得快與沖得慢,差別是很大的,有天壤之別,不能一概而論;沖得快的,善根一旦讓它流露,那就由不得它了,跟野馬一般,拚命的往前沖,不掉頭、不回顧,為追求真理而沖,為求解脫輪回而沖,為求開悟本性而沖,為求證悟菩提而沖,為求度化無量眾生而沖,不到達目標絕不終止,不罷不休!這是屬於一等善根的人,具有非凡的善根意志力。現在略舉二人,一老一少善根流露的情況,供給大家共參,乃值得我們贊歎與隨喜功德,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清朝順治皇帝在朝的時候,就已經歸依了佛門,是一位很虔誠的在家佛弟子,他歸依了玉琳國師,(玉琳國師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千金小姐,萬金和尚,萬金和尚就是玉琳國師),從此之後很踏實的學佛,日夜不停的做功課。光陰總是會過去的,人總是會老的,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開;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這就是顯露世間的無常,生生滅滅,虛幻不實,了不可得,因此,人世間再美好的話,美好當中總是會有缺陷的,中外古今,一切聖哲,乃至凡人,必然也同樣要經過生老病死的憂患,誰也奈何不了的事實。
順治皇帝有一天善根大展流露,在靜靜的夜裡,獨自靜坐,心裡默想著:『人生苦短,世態變化無常,我一生當中,率領百萬大軍,南征北討,為國為民,辛勞了一輩子,我逐漸衰老,紅塵滾滾無了時,名與利、財與色、食與睡,都是虛幻不實的東西,如空中的浮雲,缥缈不定,空幻不可得,得也得不住,人生太無常啦!
一切名利、財色、權威,也都是無常幻化了不可得;乃至我的身體,也是空幻無常,了不可得;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世間一切都是危脆的,無常遷流不息,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時勢變化無窮;我的生死未了,未達開悟本性,未證菩提,時候不早了,我出家修行的因緣應該到了,時機應該成熟啦!』
順治皇帝默想到這裡,心裡恍然開闊,由憂郁的心轉變為開朗的心,由世間的心轉變為出世間的心,由感情的心轉變為慈悲喜捨的心,由無常的心轉變為永恆不變的心,由痛苦的心轉變為清涼的心,由入世的心轉變為出世的心,由在家的心轉變為出家的心,此時此刻的順治皇帝,無形的一股善根在他的心胸鼓動著,激發他出家修行,順治皇帝心裡該怎麼做,內心早就有主張了。
有一天,他把國事安排好了之後,不作聲息,怕人發覺,從中阻礙,於是趁著夜靜人空之際,脫離了皇宮,走入深山修道,落發出家,示現僧相。自從順治皇帝出家示現僧相以後,就埋名隱姓,從來絕對不透露他的身份,不讓人家知道,過著清淡樸素的出家生活,不貪圖名利,不炫耀自己的往事,更加精進為開悟本性而努力,真不愧是一位帝王身出家,朝廷發現他已經出家落發之後,也曾經好幾次規勸他還俗回朝廷,料理國事,但是都被他一一婉轉謝絕,名利的誘惑力,對他來講,早就淡忘了,五欲(梵語panca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漸漸無法束縛他了,他內心很平靜,很安詳和諧,天天生活在清淨無為的自性世界裡。天下之間有幾個人,能夠知道他的內心世界呢?
假使有一天,一旦被朝廷知道他的住處或蹤影,他就離開那間佛寺,一心一意安住在佛道上,對自己很嚴格,鞭策自己莫懈怠,把身心都交給三寶龍天,刻苦勤儉的為常住做事,一有空閒之際,就參悟本性,如是日以為常,在心地上的功夫,也逐漸的開花結果;他也到處參訪一段時間,因為他徹底埋名隱姓,不讓別人知道他的身份背景,他就在佛教界當中,漸漸消失了他的蹤跡。
他曾經寫了一篇順治皇帝贊僧詩,詩句甚能啟發我們的菩提善根,更能喚醒我們迷昧的夢,詩句很幽美,現在全部抄錄下來,供給大家共參法味:
清朝順治皇帝贊僧詩
天下叢林飯似山、 (金本)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 惟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 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這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蒙眬又是誰?
不如不來又不去、 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 何日清閒誰得知?
若能了達僧家事、 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 無憂無慮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 皆因夙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 披搭如來三等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 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 萬裡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州湯放桀、 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 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得紫袈裟、 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 南征北討幾時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與萬秋。
看過順治皇帝贊僧詩,就能明白他的心地的確轉化了,誰也改變不了他的事實,就這樣離開了皇宮,落發剃度,現出莊嚴的比丘相,身穿如來袈裟,兩腳穿著羅漢鞋,俨然是位出家多年的老參,莊重自持,言行舉動,威儀具足;宣揚佛法之際,便流露出慈悲的心腸,口出蓮花,辯才無礙,妙法如珠,法音宣流,廣度有情,眾生得受法益,心開意解,頓悟佛法,法喜充滿,得未曾有,如將枯干之草木,大雨普降草木上,草木得以滋潤,因而百花盛開;眾生蒙受佛法,心解意開,去惑證真,亦復如是。
順治皇帝出家後,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持戒清淨,鑽研佛法,博通教理,安住於大聖如來正法,參禅悟道,精進不懈,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就如此這般,度過他晚年出家的生涯!
接著下面來介紹一位青年出家僧,是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是一位富貴家庭的子弟,自幼年的時候,宿世善根就逐漸萌芽,菩提道心就慢慢顯露,直到大學畢業,這段歲月裡,常於佛門中到處參訪善知識(明師),為了求知解惑,開明本性,證悟菩提,屢次冒著生命的危險,走過懸崖峭壁的峻嶺,渡過驚濤駭浪的河川溪流,也曾經在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當中,淋濕了衣服,天氣寒冷,身體顫抖,而參訪善知識,這一切冒險的舉動,生命的危機,皆在千鈞一發之際,旦夕之危,他的心境亦然如如不動!這完全是菩提道心支持著他,為了追求真理,為了解脫生死輪回,因而為法忘軀,不願生命安危,這種求法精神,勇猛堅固的道心,實在值得後人深省與楷模!
有一天,這一位青年人,踏著穩健的步伐,徐徐繞過溪圳,他看見正前方有一棵茂盛的大樹,樹蔭之下可以乘涼,於是輕步的走到樹蔭下,雙足結跏趺坐,安詳的坐於樹蔭之下。
於是獨自思惟:『我大學畢業有兩年了,從幼年的時候,就有善根在佛門出入不息,能夠聽聞出家師父講經說法,正見人生觀與宇宙觀,因而不迷不惑;眾生(梵語bahu-jana)所以稱為眾生,就是不能正見人生宇宙的真相,於是迷惑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內心迷惑而造無量業,因業而受苦,因苦而生煩惱,因煩惱無明又造業,如是輾轉不休;如同車輪周旋不停,眾生造業受果報亦如是。
我也是無量眾生之一,是六道輪回的流浪漢,三界往返不停的苦命兒,無法享受特權赦免,我是如此,大地一切眾生也不例外!生死輪回事大,不可因父母兄弟姊妹之情所系縛,就斷了我辦生死輪回之大事,生死輪回是個人的事,誰也頂替不了。
修道者,若把感情一直耿耿於懷,念念不捨,把感情看得太重,執著越深,那麼生死就越深,感情的業力就不休不止!緊纏不放,那就由不得你不輪回生死了!』
從無量生無量劫輪回以來,一段一段的生死,一期一期的生死,生離死別,顛沛流離,歷盡滄桑,輪回六道,我已經夠苦啦!當今是該覺悟,不可再拖延下去!我出家的因緣應該成熟啦!我不可再猶豫不決,我應該毅然決然的肯定我出家的意念,讓我無量劫所種下的善根,因而繼續茁壯,成就菩提,現在就應該動身了。』
這位年輕人,思惟到這個時候,已經是中午十二點了,隨著明朗的心情,輕快的腳步而回家,吃完午飯,這位年輕人就將自己欲出家落發的動機,一一禀白了雙親,雙親當下怒發沖冠,面紅又發青,大罵大吼的,這年輕人已經是第三次向雙親陳述自己要出家的意念,卻一一被父母反駁回來,不但被反駁,而且潑冷水又痛罵,拚命的罵、猛罵、罵個不停、罵了半個小時,他的父母親覺得罵太久了,有點口渴,於是去喝了半杯的凍頂鳥龍茶,回過頭來,他父親想要繼續下去,但是剛才罵到那個地方卻忘記了,就問他的夫人說:『夫人啊!我剛才罵到那個地方?我忘記了,請快告訴我,現在罵得最起勁,罵人也要有個系統,有個組織,同時也要分段而罵,罵人也要有個道理,這孩子是大學畢業,是很理智的人,所以,痛罵他也要有系統、有組織,你明白嗎?夫人啊!你也要參與一份,趕快罵,不然的話,沒有機會可罵了,這個孩子是沒有希望留在家了,他已經堅定信念,為出家修行而肯定;我們如此一般的罵他、勸他、阻止他、終了亦然無效;我們是佛教家庭,我也知道出家修行很好,學佛的宗旨在於成就佛道,解脫生死輪回之苦,但是父母與子女的感情是連心的,我捨不得他出家,我會傷心,我會心痛,我會掛念,我對孩子有感情,愛之越深、恨也就越深,夫人啊!你明白嗎?』
他的夫人說:『您說了那麼多話,我所要說的意思,你都表達完了,我沒話可說,只是如此的罵、勸、阻,無法產效果,無動於衷,依照今天他的言行舉動來說,有可能近日就會逃跑而出家修道,這孩子從小到大,他的性格我很清楚,絕對會出家落發的,他心地很善良,品行涵養很優秀,善根又很深厚,在家裡時常念佛、拜佛、看經典、坐禅,這孩子太乖啦!我也實在捨不得他出家落發,我會心酸、我會落淚、我會痛若綿綿,你知道嗎?』
他的先生說:『既然是如此,我有一個辦法,不知道行得通、或行不通?』
夫人說:『是什麼辦法?可以講給我聽嗎?』
他的先生說:『先把他關在二樓的房間裡,拿個特大號的鑰鎖,把門釘牢上鎖,三餐拿飯給他吃,再慢慢勸導他,不准他下樓;這種方法不一定有效,但可以試一試,沒有辦法治本,也要暫時治標,這孩子的心很早就已經出家了,身體雖然還留在家,心已經不染於五欲六塵,對欲望而言,他也不希求,心淡如水,這在佛門稱為心出家身未出家。
我們雖然也學佛,只是表面功夫,沒有深入佛法,嚴格說來,我們比這孩子還差了一大截,與佛法尚有一段距離,心裡實在也很漸愧,感情無法看開,感情無法淨化,如膠如漆,把他系縛不放人,實在矛盾,進退兩難,不能兩全其美。』
夫人說:『就這樣吧!暫時把他關在二樓房間,三餐送飯,這樣子做,最起碼也能多看他幾眼,可以減少一些思念的痛苦,今晚采取行動,勿洩漏秘密,勿打草驚蛇。』
於是他們夫婦計劃好了,預定當晚等孩子進入二樓房間,即刻把門上鎖,不令孩子出門。時間一分一秒過得很快,當天夜晚,他們夫婦手拿著鑰鎖,心裡卻很惆怅而且又不安,正在心靈惶惶不安之際,眼見孩子上了二樓,走入他自己的房間,又把門關上,夫婦二人連忙走到房間的門口,即時將鎖上鉤,手一按即把門上鎖了。
正當此時,孩子知道被父母關閉,無法走出房間,開口說:『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要關閉我在這房間裡!我心裡一切都明白了,你們把門鎖著不讓我出去,這是多此一舉之勞,我出家的心念是不變的,你們要知道,人生畢竟是苦多樂少,世間上的快樂不是永恆不變的,是剎那生,又剎那滅,生滅無常,世間上要找到永恆不變的快樂,是永遠找不到的。這話如何而說呢?
因為快樂是因緣所生才有,終了還是歸之緣滅,緣起性空,空幻不實,幻化了不可得,世間上不是流傳一句話嗎?
所謂:世上那有不散的宴席。這就是告訴我們說,世間無常,緣生緣滅,不要執著世間,貪戀世間,依依不捨世間;如果心裡執著、貪戀、依依不捨世間,這當下就生了感情,一旦生了感情就墮入生死心,有了生死心,就會淪陷六道,於六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終無解脫時!
爸爸!媽媽!我很感激你們從小把我撫養長大,這一切養育之恩,恩重如山,今生此世亦然報答不完!
這年輕人說到這裡,他突然聽到門外的雙親大聲嚎哭,哭聲很淒慘,淒慘聲中有酸味,酸味中令人無奈,無奈中有悲哀,悲哀中帶有愛別離苦,這一連串的哭聲浪潮,當下就演了一部無常法,演了感情法,這點點滴滴,綿綿密密皆是生死因,這就是活生生的世間真相,擺在我們的眼前,世間上的真相就是如此這般,無二無別。
接著年輕人又說:『爸爸!媽媽!孝順父母有三種類,何等為孝順三種類呢?
一者能於現生當中,供應衣食住行,享用自由自在,一切物質東西,生活富裕充足,令父母無欠無缺,也就是說,在生活物質方面,能得到內心的滿足,不生煩惱。這是第三等的孝順父母。
二者能於現生當中,供應衣食住行,一切物質生活,令父母無欠無缺;同時也能時時刻刻安撫父母的精神,令父母的精神能開朗;父母心裡悶悶不樂,心不能安,就為他開導,使父母的精神能得到心開意解,得到暫時的快樂;也就是令父母在物質與精神上,在今生今世能得到融洽,這是第二等的孝順父母。
三者能於現生當中,普勸父母信佛學佛,歸依三寶,令父母正信佛法,禮佛念佛,多聽聞如來正法,步入修行的道路上,因而離苦得樂,破迷啟悟,得證菩提,這是第一等的孝順父母。
前面第三等與第二等是世間上的孝順,是治標的孝順,不是治本的孝順,僅僅給父母一生的快樂而已!無法令父母究竟得到解脫,無法令父母脫離六道輪回,所以,還是免不了來生要輪回的束縛,一旦受輪回的束縛,就有無量的苦,因苦又再造業,永遠沉淪六道,往返不停,受大苦惱,永處憂患,無有了脫時。
因此第三等與第二等的孝順,是不究竟的孝順,是不徹底的孝順,是美中不足的孝順,是不了義的孝順,是治標不治本的孝順。
後面第一等孝順,才是真正的孝順,能令父母歸依三寶,來學佛修行,使父母究竟離苦得樂,免受輪回之苦,徹底解決父母的生死,因而得解脫,證悟菩提,這就是出世間的孝順,離苦得樂的孝順,破迷啟悟的孝順,這是治本的孝順,究竟的孝順,徹底的孝順,免受輪回的孝順,才能堪稱真正的孝順。爸爸!媽媽!我這樣說明,你們明白嗎?你們能夠體悟這道理嗎?』
這位年輕人,話說到這裡就停止了,門外的父母站立良久,靜靜聽著他孩子三等孝順的道理,覺得道理很充足,一面聽著,一面點頭,又一面掉眼淚,表示認同之意,於是一步一步的往樓下走,進入他們自己的房間,逐漸安眼而睡,這時候已經夜間子時了。
這位道心堅固的年輕人,聽到父母親下樓梯的腳步聲之後,往窗外一望,天空無雲,圓圓的月亮,懸掛在虛空中,閃爍著溫暖的光明;更有無數的星星,布滿了整個天體,繁星點點,點綴著無盡的虛空,使廣大無際的虛空別有一番夜景,這時候最能引發人們的遐思。
正當這時候,牆壁上的鐘聲一響,當!正是夜間十二點整,被鐘聲一敲,這位年輕人,猛然覺醒,自言自語的說:『現在不出家,要等待何時?長痛不如短痛的好,一了百了,如果感情繼續糾纏下去,永遠都是障道因緣,都是生死葛籐,感情對修道者的心境,是了無痛癢的;爸爸媽媽你們要多保重!早晚容易受涼,衣服要多穿幾件,免得受風寒;孩兒該出家修道的時候啦!道業有成就,我會回來度化你們的,請雙親不要傷心,不要為我掉眼淚,不要哭泣,……這都是感情的流露,所以有綿綿不盡的痛苦。
佛陀曾經說過:『我們無量劫來,輪回受苦而傷心,傷心所流的眼淚如同四大海,眼淚比海水多。』孩兒知道你們會很傷心而哭泣的,這樣哭下去是不能畢業的,你們應該提起大智慧,抖擻精神,好好在家修行,為求生淨土而努力!知道嗎?千言萬語,寄語三寶,三寶傳吾心衷,一切皆在無言中,無言勝有言;有言成雍塞,無言盡暢通。
這位年輕人自言自語到此告一段落,當下就采取出家的行動,快劍斬亂麻,輕快而又穩重的靠近窗口,想要從窗口逃脫,窗口外有鐵門窗,鐵窗封密不可洩,鐵條又是大約一公分以上的直徑,他將雙手按在鐵條上,用力使勁,欲令拉開鐵條,但始終無法拉開前後拉了十分鐘,頭昏腦脹,汗流夾背,精疲力竭,不能得成,因此、退後兩步,雙腿盤起,結成跏趺坐,心裡默念著:『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寶加被,令弟子出家得以如願,無障無礙;佛法僧三寶,大慈大悲加被加持力,普令弟子能出家志願得以實現。為了成熟我無量劫以來的善根,為了要圓滿我無量劫以來的菩提心,為了要度化一切眾生,為了要圓滿我的福慧,莊嚴我的清淨自性,弟子如此懇請三寶加被。』
這位年輕的仁者,靜坐默念聖號五分鐘之後,信心十足,精神旺盛煥發,力量恢復而且倍增,身體站起來,又接近窗口,再度的將雙手扳住鐵條,猛力一拉,這麼一拉,用力過度,不但拉開了鐵條,而且右手的手臂碰到鐵窗,有點擦傷,這時候的年輕人,頭伸出窗口一看,樓上與樓下的高度超過三公尺,如果從二樓跳下去的話,有可能折斷了腿或受傷!
這一剎那間,潛在意識當中,靈機一動,突然想起一個好辦法,可以解決下樓的問題,於是走近衣櫃處,即刻把衣櫃的門打開,把衣服與褲子互相打結,打成一條如繩子一般,結實緊密不松,衣服與褲子結成後,長度大約三公尺,他連忙將結好的衣褲拿一端,拴住鐵條。
正當此刻,一切逃脫的預備工作與方法,皆具備齊全,時間是深夜十二點三十分,這位年輕人,最後一次回頭看看他的房間,覺得很寂靜蕭條,這麼一走,人去樓空,人生實在太無常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為了生死大事,為了解脫業力輪回,證成無上菩提,度化眾生,爸爸媽媽,請保重!孩兒出家落發去了,阿彌陀佛!
這位年輕的仁者,即刻爬上窗口,如貓捉老鼠,一點聲音都沒有,靜悄悄的,雙手拉著剛才所結成的衣褲,慢慢的由二樓往下滑,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即滑到樓底下,一切的逃脫,皆安然順利得成,內心有無比的法喜,得未曾有的自由與喜悅,如鳥出籠,如魚得水,他把小行李提起背在背後,不聲不響,一步一步離開了家園,到處參訪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
有志者事竟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憑著他那股強而有力的菩提善根,找到了他有緣的善知識(明師),善知識為他剃度落發,當下成就了一位莊嚴的僧相,身穿如來袈裟,口宣揚如來正法,意安住在清淨涅槃自性中,肩挑如來家業,雙手辦如來事,雙足步步無生法。
這位青年僧自從出家剃度後,父母、兄弟姊妹,也曾經多次的規勸他回家,但是亦然無法動搖他出家學道的宗旨,他在佛寺裡除了為常住清掃環境以外,他個人很用功的研究佛法深入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智慧日益增長;有時候也出來宏法利生,乃為佛門中難得的青年比丘僧寶。
以上所列舉的兩位出家比丘,剛好一老一少;老人一旦出家,當下就現出老比丘相;年輕出家,當下就現青年比丘相,不論如何而言,老人出家也好,年輕出家也好,都是不容易的事,不是輕而易舉之事;我們發心來學佛,就有很多阻礙與誹謗了,何況出家剃度之大事呢?
在家人能如願而出家,此人之福報不可思議,不可量、不可測,乃由無量劫以來所種善根,因此,才有如今可出家成就的果報;出家修道者,能自度亦能度人,能自利亦能利他,出家的福報,如是累生累劫贊歎莫能盡!
出家功德經雲:『有人殺三千世界眾生,有人救之得脫;有人挑三千世界眾生眼,有人治之得瘥;其出家福,多彼救治。』
由此可知,出家實在不是那麼容易之事,要從世間人的觀念轉為佛法正見的觀念,就要經過很多劫的洗刷塵垢,經過很多劫的淨化邪見思想,層層突破,一關又一關的解惑釋結,才能慢慢的淨化世間人的邪見觀念,因而踏入佛法正見觀念,能夠由世間人的觀念入佛法的觀念,實在就已經不簡單了,接著又能由佛法正見觀念突破,由在家踏入出家,這又是面臨一大考驗。層層累累的思想阻礙,難入甚難入;再加上要出家的時候,周遭的人又加以阻擋,從中破壞,使得出家這一關,實在多折磨,顛沛不已!
所以才說一關一關難,那麼,既然能夠如願而出家成就,一關一關的突破,此人實在難能可貴。難行能行,乃由無量劫曾經種下菩提聖因,今生此世方能如願以償,是故,稱為出家難。
歷代高僧大德曾雲:『莫謂袈裟(梵語kasaya)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正是此意,無二無別。
十方三世諸佛,皆示現出家大丈夫相於人間成佛
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謂十方,指空間而言。過去、現在、未來,謂三世,指時間而言。諸佛就是一切佛,亦稱為無量佛;十方三世諸佛,是十方諸佛與三世諸佛兩者結合詞。
我們要知道,十方三世諸佛,若是示現成佛的話,都是示現男眾出家大丈夫相於人間成佛;而不以女人身示現成就佛道,女人身若欲成佛,必須女轉男身示現成佛,如法華經所記載:龍女欲得成就佛道,她就女轉男身示現成就佛道。
為什麼十方三世諸佛,皆示現出家大丈夫相於人間成佛呢?這有兩種意義:
一者、佛示現人間,皆示現男眾出家大丈夫相成佛。大丈夫相就是以男眾身而出現,也就是以男眾出家之身而示現成佛。佛是六道眾生的導師,四生(梵語catasro-yonayah)的慈父,福慧圓滿者,盡達無漏者,要具有大威德,大雄大力的風范。男眾的心理與生理,要比女人身較為殊勝,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威德顯赫,萬德莊嚴,能作大獅子吼,八音宣揚如來正法。
增一阿含經有提到女人身不得行五事,所謂女人五障,有五種情況女人身無法辦得到的,那五種呢?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增一阿含經女人五障:女人不得當如來(佛)。女人不得當轉輪王。女人不得當天帝釋。女人不得當大梵天王。女人不得當魔王。
二者佛示現成就佛道,都在人間成佛,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人間的人類,知道有苦有樂,容易覺悟,佛說法人道能聽得下去,佛才來人間示現成佛度眾生。十方三世諸佛,一律示現成佛在人間,絕對不示現五道之處成佛,何謂五道?就是天道(梵語deva-gati)、阿修羅道(梵語asura-gati)、畜牲道(梵語tiryagyoni-gati)、地獄道(梵語naraka-gati)、惡鬼道(梵語preta-gati)。
為何佛不示現天道成佛呢?因為天道的人,福報大、壽命長、天天享樂、不知有苦,所以不能覺悟。不能覺悟,就無法修行。天人福報大,不想修行,也修不下去。由於天人福報大,因而障住他們自己的善根,使善根無法顯露出來,佛法就無法聽得下去,因此就無法修行。
律部有記載天人福報大,無法修行的一件事。
目連尊者有一位在家弟子,叫故耆婆,是當時的名醫,自從歸依三寶之後,很發心為出家眾行醫看病,以此功德命終生於三十三天,有一天目連尊者有一位在家弟子生病,不知如何治療!目連尊者以神足通到了三十三天找耆婆,此時正逢天人各個駕車往園中游樂,一個一個過去,天人看了目連尊者,連看一眼也不想看,耆婆看見目連尊者,也只是微微的一舉手,表示打招呼,又駕車疾馳而去,此時目連尊者用神通令耆婆的車子停止,並問他說:『見了我,為何不下車敬禮?』
耆婆說:『享樂要緊,自己做不了主。』並且又說:『我這樣已經算不錯啦!還能舉手作禮一下,其余的天人,連看你一眼的時間也抽不出來,享受福報中,苦的果報未到,佛法聽不下去,師父啊!再見!』
耆婆說完,快速駕車又去玩樂啦!天人福報大,沉浸在欲樂享受中,當下就忘記學佛修行了,早就無心禮敬三寶,所以天人拚命享樂,佛法聽不下去,根本無法修行,也談不上修行,因為福報障住善根,善根流露不出來,因此,佛不會示現於天道而成佛,一律在人間示現成佛。
天人除了福報大享福之外,天人的壽命長,能達八大劫之久,如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就能達八大劫之久,但是縱然有那麼長的壽命,也會福盡壽盡的時候,也就是天人有死的一天,因為天人還是凡夫眾生,是六道眾生之一,還是免不了受業力的牽制,因而受六道繼續輪回,天人一旦將死的時候,有五種現象產生,稱為五衰現前,那五種衰相呢?現在分別如下:
天人五種衰相:
一、頭上花萎。
二、衣裳垢膩。
三、身體臭穢。
四、液下汗出。
五、不樂本座。
為何佛不示現阿修羅道成佛呢?因為阿修羅(梵語asura)心性好斗、脾氣大、疑心病重、嫉妒心亦重、福報亦大,有了這些業障,佛法聽不下去,修不下去,是故,佛不會示現阿修羅道而成佛,一律在人間示現成佛。
為何佛不示現畜牲道成佛呢?因為畜牲道這類眾生業障太重,貪瞋癡具足,感召畜生,智能低反應慢,佛說佛法給畜牲聽,畜牲亦然難聽得懂,聽不懂如何修?因此,佛不會示現畜牲道而成佛,一律示現人間成佛。
為何佛不示現惡鬼道而成佛呢?因為惡鬼道也是三惡道之一,業障深重,貪瞋癡具足,生活在恐怖中、孤獨中、受苦難中、受饑餓中,要吃三餐都成問題!由這些業障所遮蔽,佛法聽不下去,所以,佛不會示現在惡鬼道而成佛,一律示現在人間成佛。
為佛不示現在地獄中而成佛呢?因為地獄是果報的地方,是眾生造惡所感召的刑罰處,唯有受刑受苦,無有絲毫之樂可言。受刑受苦之處,沒有時間可聽聞佛法,是故,佛不會示現在地獄道而成佛,一律示現人間而成佛。
一子出家 魔宮震動
出家(梵語pravr, ajya)是什麼意思呢?出家就是出煩惱之家、出生死家、出六道輪回之家、出三界家、出染污不淨家,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出家有五義:
一、出煩惱家。
二、出生死家。
三、出六道輪回之家。
四、出三界家。
五、出染污不淨家。
一者、出煩惱家:
當人不能沒有煩惱,沒有煩惱不是人,人是有煩惱的,各人所處的環境背景不同,所引發的煩惱也就不同,因為我們是薄地的凡夫,若遇到種種逆境與順境,境界當下轉變不過來,一旦轉變不過來,心就生煩惱而痛苦;出家就是出這個煩惱之家。
煩惱(梵語klesa)差別相很多,煩惱是總稱,是看什麼煩惱來說,譬如子女不孝而生煩惱;失意的政客心生煩惱;夫妻感情不融洽而生煩惱;家境不如意而生煩惱;為家庭奔波而生煩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生煩惱;上班時上級主管施加壓力而生煩惱;兄弟姊妹、公婆與媳婦、親戚、不能協調,不易相處而心生煩惱;想要得的東西,因得不到而心生煩惱;若得到了這東西,欲捨棄而捨不掉心生煩惱;生離死別心生煩惱;與無緣的人相處,境界轉變不過來心生煩惱……等等。
總而言之,這一連串的煩惱,各人所得皆不同,所以煩惱有差別,我們出家修行或在家修行,當下就是要出這個煩惱叢生的家,內心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煩惱相聚在心裡,如同一個家庭,所以稱為煩惱家。
出家修行不只是出俗家而已!還要出煩惱家才對;若是出家不出煩惱家,等於空出家;空出家,又何必出家呢?所以出家要出煩惱家,才能得證無上菩提,證入大涅槃。
二者、出生死家:
我們無量劫輪回以來,一世又一世,一生又一生,一段又一段,生而又死,死後又去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無止息,不罷不休!我們被稱為凡夫眾生,就是生死未了,受生死所支配,忽而帶到三善道,忽而帶到三惡道,自己做不了主,被生死的業力所控制,由不得我們自在,生死大洪流,把我們系縛,控制我們不得自由自在,如家庭把我們束縛與控制一般,使得身心受其擺布,所以稱為生死家。出家修行者,就是要出這個生死家,生死家一旦出,當下就無家,無家處處家,這樣一來才是真出家。
三者、出六道輪回之家:
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牲,六道輪回如同鐵鏈互相鉤鎖,緊密不松,又如同車輪周旋不停,六道輪回以來,也是如此,一下子當人,一下子當惡鬼,又一下子當天人,又一下子當阿修羅,輪回不停,我們在六道輪回當中,就是無法突破六道圈子以外,跳不出六道,受六道所支配,六道輪回如同一個家,所以稱為六道輪回之家。我們出家修行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出離六道輪回之家,免受六道輪回的束縛,因而解脫,得大自在。
四者、出三界家:
三界就是欲界(梵語kama-dhatu)、色界(梵語rupa-dhatu)、無色界(梵語arupya-dhatu)。三界以內都是在生死輪回的范圍。三界以內是眾生造業之處,又是眾生所住之處,三界是眾生造業所感,造惡業所感的三界,是不理想的世界。三界裡頭有無常變化,有無量的缺陷,有無量的逼惱,我們生活在三界裡,迷惑三界而不自覺,又被三界所束縛,欲逃脫卻逃脫不了,所以我們常說,三界如牢獄,人被關在牢獄是很痛苦的,是不自由的,所以,出家修行,入佛教門,就是為了出三界苦而出家。
佛遺教經雲:『汝等比丘(梵語Bhiksu),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正是此意,一切世間動不動法就是指著三界而言,三界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有無量缺陷與痛苦,因此,佛陀勸導比丘們,要常常一心一意,勸求出離三界的煩惱。三界如家,出家就是要出三界的煩惱家,不再受煩惱所系縛,因而得大解脫。
五者、出染污不淨家:
我們會有煩惱,有生死,有六道輪回,無法出三界,都是這顆染污不淨的心在作怪。心能為善,也能為惡、為善為惡不離此心;我們要解脫證入涅槃,不離此一心;要受輪回往返不停,也不離此一心,修行者若能從心地上用功著手,淨化這顆貪瞋癡之心,必能自性解脫。
這心地染污五欲(梵語panca kamaha)六塵(梵語sad visayah),心境相對,起了染污不淨的分別心,念念不捨,念念執著,這無量的分別心,如同一個家庭,所以稱為染污不淨之家。出家修行就是要出離這個染污不淨之家,如是而出家,方不愧是大丈夫出家兒。
如上所說,已經把出家的五種義理表明了一番,相信大家對出家的真義,也已經有了深刻的概念,因而能正見出家的本意。正見出家的動機,才不至於對出家有模糊不清的感受,似是而非的感受,模稜兩可的感受,人雲亦雲的感受,混淆視聽的感受;如果能夠正見出家的含義,而導歸如來正法,安住如來正法,有所歸程,此人福報乃不可思議,不可臆測,難思難量,已於無量劫前所種善根,世所稀有,何以故?此人已得正見如來正法,若得如來正法,終無墮落之危!
六祖慧能大師雲:『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正當如是。
佛門弟子若秉持正見而修行,必得道果,必證菩提(梵語bobhi),終無墮落之有,是故:
雜阿含經雲:『若人生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地獄(梵語naraka)。』這已經很明顯的啟示正見的重要性,正見如分水嶺,願我佛門弟子,共遵共修此一正見,是名與佛有緣,在佛左右,究竟終了,必得圓滿佛道。
為什麼一子出家,魔宮震動呢?因為我們過去無量劫以來,在六道輪回當中,免不了會與六道眾生結過恩怨仇敵,也免不了虧欠六道眾生的生命債、感情債、財物債,我們一旦發心要出家剃度而修道,魔王魔女魔民會來阻礙我們的出家,使出家不能如願;假使讓我出家修行而解脫生死,脫離六道輪回,這些魔王的眷屬就無法向我們討債了,所以我們發心出家修行的時候,免不了有許多障礙,阻礙我們的出家行動,甚至於有生命的危機。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
於中華民國六十九年的年底,中國佛教會每一年一度都有傳受三壇大戒(沙彌戒壇、比丘戒壇、菩薩戒壇),那年是在高雄市龍泉寺傳授三壇大戒,來報名受戒的新戒弟子很多,男眾新戒子有一百余位,女眾新戒子有三百余位,總共有四百多位新受戒弟子。
報名的那一天,我看見一位男眾的出家青年人,相貌很莊嚴,他走近報名的櫃台邊,想報名受戒,正在此時,這位青年的男眾,突然發瘋,雙手亂揮亂舞,大吼大叫,又哭又笑,整個報名的會場,被他弄得亂紛紛,前後有三十分鐘的擾亂現場,一片混亂,後來透過人事關系,把這位青年的男眾硬性抬回常住,因此無法受戒。
像這種情況,佛門稱為業障(梵語karmava)現前,無量劫以來所造的惡因,就在此刻欲報名受戒之時,因而受報應,當下發瘋不醒人事,雖然已經出家落發了,他想要報名而受戒,只可惜無量劫以來的冤親債主,恩怨仇敵,是無法放過他的,一旦放過他去受戒,就無法討回這筆舊債,因此,在報名的一剎那間,把這位青年的男眾當下整得發瘋,精神錯亂,哭笑皆非,甚為可憐!
還有另外一位,這一位是將近六十歲的老人家,也想來受戒,他已經順利的報名,也跟隨大眾排班,聽戒學戒,以及演練受戒的法規,一切都很如意,沒有什麼狀況出現,一直到受沙彌戒的前一天,業障當下現前,突然暴斃,措手不及,一命嗚乎哀哉!早不死,晚不死,就在要登壇受沙彌戒的前一天,才暴斃而逝,這就是分明業障現前,業障來障礙他的受戒,令他受戒不得成就;假使讓他受了戒,這些冤親債主,就無從討回舊債,所以絕對不可能放他一馬,能討債盡量討,能索命盡量索,能整盡量整,能破壞盡量破壞。
我們要知道,冤親債主也是凡夫眾生,他是不跟我們談感情的,貪瞋癡具足,無明煩惱不休不止,隨時隨地都會向我們討債的,所以我們不可以抱著僥幸的心理,以為冤親債主要找到我,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此就可以免受冤親債主的討債或摧殘,如果我們有這種心理意識的話,這樣是不對的,我們什麼時候被冤親債遇到,這很難預測,隨時隨地皆有可能的時候,所以,正信的佛門弟子,萬萬不可抱著僥幸的心理。
民國六十九年,來受戒的兩位新戒弟子,剛好一老一少;一個在報名登記時,當下發瘋,精神錯亂,大吼大叫,業障現前,被冤親債主找到了,這個浩劫逃脫不過去,受戒不得成就,抬回常住;一位將要受沙彌戒的前一天,卻當下突然暴斃,業障現前,冤親債主找到人,向他索命,整死了。
這是民國六十九年,傳受三壇大戒,兩位新戒弟子的情況,一老一少,一瘋一死的因緣果報。
一子出家,魔宮震動。魔就是具有阻礙的意思,有破壞的意思,有邪見的意思,有染污的意思,未出三界的意思,宮就是周遭環境的意思。
我們一旦發心要出家修行,那就不得了,我們四周的人,都一齊來阻礙、破壞、誹謗我們出家行動與動機,令我們無法脫離三界的牢獄,永遠沉淪六道當中,浪跡天涯。
所以出家修行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考驗太多啦!如果沒有相當具足大雄大力之大丈夫行為,是出家不成的。
所以,自古以來,多少英雄豪傑,屢次欲得出家修行,終不得成就;由此可知,出家要具有大福報,以及大勇猛之心,大魄力之心,大智慧之心,才能突破重重難關。
徑山禅師雲:『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正是此意。
出家憂道不憂貧
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能秉持這個目標而精進辦道,貫注精神,一心一意,安住如來正法當中,為證悟菩提而邁進,為度化無量眾生而誓願,不達目的絕不終止。能如是而發大願心,是名真佛子。
出家而修行,不應該為了貧困而憂惱,人貧道不貧,憂道不憂貧;我們出家修行,參研佛法,體悟本性,日夜不休,未曾懈怠,始終一心,如果還不能開悟本性,內心是很憂傷的,不得自在安寧,是很悲痛的,因為修行尚未開悟證果,是肯定要受輪回生死,一旦受輪回生死,當下就是無量劫,就要受無量劫的輪回生死之苦。
所以歷代高僧大德,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是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為了要開悟本性,對自己很嚴格,不隨便寬恕自己,克期取證,以種種苦行抖擻精神,道心之切,非在言下所能形容。
為什麼高僧大德要那麼辛苦呢?因為今生此世不開悟,來生不知道輪回那一道去啦!實在是茫茫渺渺。高僧不愧就是高僧,他能正見出世解脫而克期取證,把所有的意志力,都投資在開悟本性的一端,這是根本問題,是生死大事,天下之間沒有比這件事情更重要,也是最現實的關鍵問題;開悟證果,當下脫離生死輪回,免受無量輪回生死之苦;未開悟證果,就要承受生死輪回,因而受輪回生死之苦。
出家修行者,應該為道而憂,不應該為貧而憂。一個真正發心修行的人,他絕對不會把貧困放在心裡,耿耿於懷,因而憂愁煩惱;他會把修行當做第一件要事,其它都是枝末問題,貧困更不是問題,早就淡淡如水,開悟證果都來不及了,那有閒功夫想貧困。
出家人好好的用功修行,一心一意的安住如來正法當中,堅持戒律,不用憂慮衣食所須,自自然然的,佛菩薩就會擁護,天龍八部就會護持,把我們照顧得好好的;如同父母關心子女一般,不令子女有欠缺。諸佛菩薩,天龍八部,護持出家修行者,亦復如是。
佛藏經雲:『若有一心行道比丘(梵語bhiksu),千億天神,願共供養;但能一心行道,終不念衣食所須,如來白毫相中,百千億光明其中一分,供諸弟子。』正如此意。
唐朝有一位道心堅固的比丘,為了解脫生死,為了開悟本性,因而遠離繁華愦鬧的人間煙火,獨自一個人,步入窮鄉僻壤,走入深山幽谷,在適當的地方,搭建小茅蓬,因而安居,一切都很簡陋,生活極為困苦,可是他的菩提道心還是堅定如故,惡劣的困境阻擾不了他修行的志向,就這樣日以為常,按部就班參禅悟道,刻苦精勤,為證悟菩提自性而努力,因而從不懈怠;獨自一位苦行比丘在山上,帶到山上的道糧早就用光了,這位精進用功的出家比丘,就采取山上的野菜來充饑,一日復一日,由於他堅強的菩提道心所感召,卻感動了天人,即刻來到人間,很敬重這位老修行的出家比丘,每天都很虔誠供養這比丘的午餐,日日如是,令比丘一心一意,安住如來正法,證悟無上菩提,免受饑餓之憂。
這就是一心一意行道比丘,持戒精進,安住如來正法而修行,自然就能感應天人來供養的例子。
所以我們出家修行的人,不用怕貧窮,不用怕貧苦,只要好好的修行,聽佛陀的話,持戒精進,安住如來正法,那麼,諸佛菩薩、天龍八部,絕對不會耽誤我們衣食所須。因為,佛之所以稱為佛,就不愧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憑佛所說的這些話,就夠莊嚴了,別無議論了!
民國六十九年,是我出家剃度的那一年,當初,我身上只帶兩佰伍拾元出家,由屏東坐普通火車到桃園,差一點就不夠錢可買火車票,既然買了車票就上火車,那天是假日,上下車的人很多,一上火車就開始找我的座位,我的座位是找到了,被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伯伯占去,我只好立正不說話,心裡默默的念著: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默念了一段時間,火車已到了台中,那時候的我,肚子一陣又一陣的饑餓起來,身上光光如洗,錢沒有了,福報也盡了,在火車上,受饑餓的煎熬,前後長達五小時左右,看到別人吃東西,我也很想吃它一口,可是東西是別人的,我只能看,而不能吃它,我實在是太饑餓了,餓得全身直發抖,又站立五小時,那種饑餓的可憐相,狼狽不堪,潦倒至極,實在跟餓鬼道的餓鬼沒什麼兩樣,正等無異;火車從早上由屏東出發,到了桃園火車站,已經下午黃昏夕陽西下的時候。一路上所經過的饑餓與困境,一切都是無常法,因緣所生,因緣所滅,幻化了不可得,這一切的情景,如今已成影塵的回憶,空幻不實,在腦海中僅能成為落謝影像而已!
因緣成熟,就在民國六十九年四月八日,在桃園宏善寺,出家剃度,剃度恩師上淳下(日告)上人,乃幼年出家,博通法義,心懷悲智,出世之堅,堪稱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為我取法號,名曰如本。
這是我出家經過的一小段因緣,身上只帶兩佰伍拾元,當下就出家了,沒有什麼可考慮與擔憂的,大前提就是要出家修行,為證悟無上菩提而發心出家,而不是為了錢少就顧慮不敢出家,假使為了錢少就不敢出家修行,這叫故本末顛倒,捨本逐末。
社會上有很多人士,包含在家學佛的人,常常聽到他們這樣子說:『好好賺一筆錢,以後出家修行,這一筆錢,可以當做和尚的本錢,或尼姑的本錢。』像這種情況的心理意識,可以說,連一點道心都沒有,不能堪稱出家修行,這種出家的動機是以錢為後盾,沒有後盾就不敢出家,以錢為他的保險公司,他怕出家後遇到不如意的時候,錢在那時候,就是老大,可以解決問題。生命以錢為中心,生命以錢為依為命,在他的心目中,早就無法信賴別人,完全信賴自己的金錢;口裡念念要修行,心卻考慮金錢問題,而不以修道為重;如此而出家,是名不如法出家,無道心出家,為錢而出家。
如果沒有錢就沒有勇氣出家,這完全是大顛倒,他的心意識早就沒有道心可言,內心恍恍惚惚,沒有辦法提起正知正見,隨著人雲亦雲的態度,此輩之人,甚為可憐!
總而言之,出家修行者,宗旨在於了生脫死,證悟菩提,深怕不能證成菩提而憂,不以貧乏欠缺而憂;一心一意安住在如來正法當中,堅持戒律,依教奉行,一切如理如法,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必然擁護垂慈,令出家修行者,衣食所須,無令虧欠,得以安穩!是故,出家憂道不憂貧。
全世界的人都出家,士農工商誰來做?人類啟不是絕嗣了嗎?
曾經有一位仁者問我而說:『師父啊!假使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了,士農工商誰來做?人類豈不是絕嗣了嗎?』
我回答說:『首先我問你一個問題,你想不想出家當和尚,萬緣放下,踏實為開悟本性而努力呢?』
仁者說:『這怎麼可能?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出家當和尚,連做夢也沒夢過,怎麼可能出家去當和尚去修行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
我說:『我的答案已經給你啦!而且你已經代替我回答你的答案了。』
仁者說:『師父啊!我聽不懂你的意思,請師父慈悲開示佛法,令弟子明了而除惑!』
我說:『你是第一號人物,你當下就不想出家當和尚,而且連做夢也沒夢過的人,那天下之間的人,更何況全世界的人,怎麼可能出家呢?話又說回來,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了,你亦然尚未出家!因為你是我第一位問的人,竟然第一位所問的人,都不想出家,那麼,我們可以盡管放心,因為世間上,最起碼還有一位不想出家的人,而且連做夢也沒夢過哩!』
仁者說:『師父啊!根據你這麼說,全世界的人都不可能全部出家嗎?』
我說:『這答案有兩種:一者不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二者有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出家。』
仁者接著又問:『師父啊!第一種的答案是全世界的人,都不可能全部出家,我們已經知道了,那麼第二種答案,全世界的人都有可能全部出家的話,請問師父,士農工商誰來做?既然沒有人來參與士農工商,師父你所吃的飯從何而來?』
我說:『你問得很好,這也是天下之間,每個人都想知道的問題,你能代替天下之間的人,而發問這個問題,真是功德無量!請仁者注意聽清楚,聽不清楚是無法懂得這個道理,道理聽不懂,即使答案已經給你了,你還是不知不覺,知道嗎?』
現在我要開始回答這個問題:縱然全世界的人,有可能都出家修行,這樣還不好嗎?我們要知道,依報是隨正報而轉,正報能轉依報;這話是什麼意思呢?依報就是客觀的環境(這個世界),正報就是主觀的人類(包括九法界),那麼,依報是隨正報而轉,正報能轉依報;意思就是客觀的環境(世界)是隨著人類(包括九法界)的人為因素,會有所轉變,有所變化;話說回來,人為的因素(業力)可以直接影響轉變客觀的環境(世界),說明白一點,就是人類可以改變環境,環境是隨人類而有所變化的;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答案,就不難明白啦!
環境的好壞,世界的美丑、一點一滴、一沙一塵、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皆是人類(包括九法界)業力(善惡行為)造作所感召而成的;也就是沒有人類(抱括九法界)業力造作的話,自然就不會感召宇宙世界(所住的環境)的存在。
仁者,聽得懂嗎?假使道理聽不懂的話,我拿事相作個比喻,你就容易明白:西方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是很清淨的世界,是很莊嚴的世界,是很微妙的世界,是無漏的世界,正報與依報是很殊勝的世界,西方三聖住彼處利樂有情的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發大清淨願力,所成就的清淨世界。
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微妙、無漏、殊勝、利樂有情,這些真善美的果報,當下就是阿彌陀佛清淨願力所成就。正報莊嚴,依報就莊嚴;阿彌陀佛莊嚴,極樂世界也就莊嚴;這個就稱為正報能感依報,依報隨正報而轉的道理!
同樣的理由,假使正報不莊嚴,依報也就不莊嚴;阿彌陀佛不莊嚴,極樂世界也就不莊嚴,說一句比較入骨的話,比較重的話,阿彌陀佛不莊嚴,亂七八糟,當然極樂世界也就不莊嚴,亂七八糟了。
由此可知,正報與依報兩者之間,有著密切不可分離的關系,我們更深一層而說,離開正報沒有依報,離開依報沒有正報;正報就是依報,依報就是正報;正報與依報,正等無異,不一不異,無二無別。
佛法說到這裡,仁者所問的問題,我都回答圓滿結束了,不知你是否有善根,可領悟我所講的道理,現在我再縮短內容,直接而回答你的問題:
全世界的人(正報)部都歸依三寶(佛法僧),那麼,全世界的人,心裡都一心一意向善,不造一切惡業,唯造善業,當下整個世界,會因此而有所變化,有所轉變,何以故?當下正報能感應依報,依報會因而殊勝莊嚴。
接著,全世界的人(正報),全部都受五戒(panca silani)(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條件,我們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啦!當下整個世界就不會有戰爭殺戮,社會上就不會有凶殺案;不會有江洋大盜、明爭暗奪、搶劫集團;不會有男女邪YIN、亂倫失去次第禮節;不會打妄語、撒謊話、東騙西蓋、美麗的謊言堆積如山;不會因飲酒而亂性,胡作非為,作出一些非法之事。
全世界的人都受五戒的話,這又是什麼世界呢?可以說,是很太平的世界,無爭的世界,安詳的世界,安分守己的世界,能扭轉歪風的世界,導入端莊的世界。當下全世界,各地方的警察分駐所、派出所、警備總部、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司法院、立法院、監察院、有關法律單位,統統可以全部關門,政府可以將這批薪水投入一切建設,或安頓國家百姓,這話怎麼講呢?因為全世界,全國人民上下,都安分守己,奉公守職,都不會觸犯法律,法律豈不是成了傀儡?
人有越軌道,造種種惡業,才需要有法律來制裁,來保障人民的生活規范;既然無造一切惡業,法律是無奈的,是多余的;全世界的人,僅僅受五戒,堅持如來戒律,寧願持戒而死,不以破戒而活,這整個世界都會因持戒之願力,而有所改變,潛移默化;正報感依報,依報隨正報而轉,正如此意。
接著,全世界的人(正報),全部都能出家受比丘具足戒(二百五十戒),出家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的話,這個世界,又是怎麼樣的世界呢?
仁者,請聽清楚一番;全世界的人全部都出家修行,受沙彌戒、比丘戒、出家菩薩戒、受過三壇大戒,以戒為師,奉行如來正法而修證,因證悟而成就菩提,若能如是,當下這個世界,就是涅槃(梵語nirvana)的世界,不生不滅的世界,光明的世界,真理(理性)的世界,不增不減的世界,不垢不淨的世界,常寂光的世界,遠離輪回的世界,自由自在的世界,莊嚴殊勝的世界,盡善盡美的世界,不可思議的世界……開悟證果的世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非語言文字所能表征,所謂:『因言顯道,道顯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
全世界的人,全部都出家修行,能夠證悟無上菩提,那麼,我就恭禧全世界的人,能出世解脫,因為全世界的人,都不是凡夫眾生了,個個皆離苦得樂,究竟涅槃,六道輪回早就沒有了,還怕什麼絕嗣!無後代,無子孫呢?難道你還要受輪回嗎?你說好笑不好笑?個個都是開悟證果的聖人,具足三明(梵語tri-vidya)六通(sad adhijnah),自由自在,無束無縛,無障無礙、福慧圓滿,徹底的遠離輪回生死,免受娑婆世界無量逼惱之苦,這不是很好嗎?這不是很舒服很爽快嗎?你還怕全世界的人,全部都出家呢!我看只怕全世界的人,沒有這份福報可出家修行哩!更沒有這份本事(善根、條件、智慧)可出家修行呢!你說是嗎?』
仁者又說:『師父說得頭頭是道,據理而分析,說法無畏,真不可思議!弟子無知,內心無明所蒙蔽,聽師父一席佛法,的確茅塞頓開,內心迷惑已經遁跡無蹤,很感激師父慈悲的開示,令弟子法喜充滿。過去所未曾有的法喜,今日突然湧現在心頭……。』
這位仁者,話未說完,也無法說下去了,聞法受益,喜悅又感激,情不自禁的,流下菩提善根的眼淚,淚水汪汪往下滴,哽咽哭泣三分鐘。像這種情況,是值得哭泣流淚的,哭得好,哭得妙,哭得恰是時候,也合乎地點,這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哭得出來的,假使叫我哭泣,我當下也哭不出來,哭泣要有時節因緣的,正如今日,聞法受益一般,這位仁者聞法得利,法喜充滿,哭泣而落淚,正是佛門所說的一句話;無量劫的善根大展流露。
接著我又說:『對如來的正法,有所肯定,說法就無畏,有畏就不敢說,既然要說法,說法要根據如來正法而說,是名說法者,是名正見說法者。
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了,我們不用怕士農工商無人做,也不用怕人類絕嗣了!前面已經給我們答案了,現在我把它提綱契領,因而直說: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牲,稱為六道,六道又稱為六凡。就是六種凡夫之類,永遠輪回不停,受生死無量之苦,佛門稱為六道輪回,人類也是六道凡夫眾生之一,不能例外,也同樣要受業力的牽纏,而沉淪六道中。
人類的男婚女嫁,是自古以來的習性禮節,不可或免的事實,以人類的立場來說,這是理所當然之事,無可爭論,中外古今,皆是純一色的觀感,毫無辯駁的,這完全站在人道的立場而說人道之理;當然,與佛法解脫生死之道一比較,就有天壤之別,遙不可及,尚有一段距離。
離怪天下之間的人,對佛法無知,怕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人類會絕嗣!這是很正常的疑問,世間人一旦有機會起疑,就已經開始入門了,善根快萌芽。就怕天下之間的人,不能起這個疑問,不能起疑問,就難入佛門,善根永遠難成熟,因而永遠徘徊佛門之外,做個六道的流浪漢,三界的苦命兒哩!
佛門中有一句名言:『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正是此意。
所以說,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修行,因修行而開悟本性,因開悟本性而脫離六道輪回,因而轉凡入聖;遠離生死,免受輪回,得證菩提的話,那麼,世間上那裡還有比證悟菩提更殊勝的呢?的確世間上沒有比證悟菩提更殊勝,因此,還怕人類絕嗣嗎?難道你喜歡受六道輪回生死之苦嗎?我和尚早就突破這種思想,早就超越人道傳宗接代的觀念,所以出家修行,這是多麼神聖的大業,天下之間有幾位能正見如來的正法呢?可以說稀有甚稀有,難得甚難得。
人道的男婚女嫁,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是以人道的需要而需要,人道的立場也只不過是人道范圍之內,不能突破人道的思想觀念,不能超越人道的需要(男婚女嫁、傳宗接代、耿耿於懷),就永遠沉淪六道,不能解脫。
假使不能突破人道的思想觀念,以及不能超越人道的需要,這是永遠被人道的觀念與需要所系縛,永遠停頓在人道思想觀念中,唯有繼續隨著人道的觀念而走,永遠走不出輪回生死的窠臼,甚為可憐!
千言萬語,老僧常談,一句話而已!人類也是六道眾之一,也就是尚未脫離六道輪回的圈子外,應該勇猛精進,努力突破六道輪回。
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修行,士農工商不用怕無人做!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修行的話,這整個世界都會有所轉變,成為很清淨的世界,成為很殊勝的世界,因為正報能感受依報,依報是隨正報而轉。
佛經有記載一段人間淨土的情況;再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的時候,彌勒菩薩(梵語Maitreya)下降人間,度化無量無數的眾生,那個時候大地的眾生,每個人都能受持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人間淨土就在那時候成就,大地整個都轉變了,呈現著一片平原,沒有懸崖峭壁的高山,溪川平穩而緩流,大海之水減了一大半,成為平原的陸地;大地無人耕種,自然五谷豐收,蔬菜水果無人種植,自然生長,開花又結果;可以說衣食所須,不用憂惱愁慮;這就是依報莊嚴,然依報莊嚴是由正報莊嚴所感召。
同時,人類壽命有八萬歲之長,身高有十六丈之高,男女五百歲才婚嫁;畜牲道,牛馬豬狗,都會講話;彌勒菩薩就在人壽八萬歲的時候,示現人間成就無上佛道,那時候才稱為彌勒尊佛。彌勒菩薩目前尚未成佛,果位在等覺菩薩的階段,當今就在第四天的兜率陀天,於彌勒內院為天人演說佛法,以後示現來人間的時候,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也就是成就佛道,那時候才可以稱為彌勒尊佛。此佛在人間演說三大會的佛法,度化無量眾生,第一大會度九十六億眾生,第二大會度九十四億眾生,第三大會度九十二億眾生。此三大會就是我們很熟悉的龍華三會,當然中等以下的演說佛法,也是枚不勝舉,多得不可為喻,這一切就是正報莊嚴。
由以上所舉的人間淨土之例,我們可以知道,大家都遵守十善業,就能感召大地人間,有這麼殊勝的果報了,更何況全世界的人,大家都能夠出家修行,整個世界當下就會有所轉變,有所變化,因為整個世界成為出家修行者,沒有俗人,你想想看,能夠出家修行,福報是非常大的,累積大家的出家福報,這福報之大,無量無邊,這整個世界當下就會轉變過來,要比彌勒菩薩來人間的淨土,更加殊勝,更加不可思議;這話怎機講呢?因為那時候,人間只守十善業,當然大地的果報,也只是蒙受十善業所感召之果而已!我們這裡的情況不一樣,當下就是全世界的人,都全部出家修行,出家的戒律很多,不只是十善業而已,超過二十五倍以上,當然所得到的大地果報,也就遠比十善業的果報殊勝,更加無上莊嚴。
那麼,能夠了解這個道理,全世界的人,全部都出家修行,我們還怕士農工商沒人來做嗎?不用擔憂,不用害怕!諸佛是聖中聖,聖中聖就是諸佛,佛不會騙我們的,佛也不需要騙我們,佛是過來人,佛所說的話,我們深信不移,則能入道。
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正是此意。
世間上的好話,佛都已經說盡了,佛是聖人,佛告訴我們的話,我們竟然不信,請問我們自己,誰的話才能相信呢?
佛經雲:『修行者,能對佛所說的道理,能深信肯定,而不疑惑,不動不搖,心能安住在佛的正法當中,此人已經累生累劫,親近過無量諸佛,恭敬供養過諸佛,是故,今生信心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故!此人不久,當得證成無上菩提。』以上所說,已經略述一番,不知仁者,心裡是否明白了?』
這位仁者聽了這一席的佛法,心裡有所領會,從開始講佛法,他的頭就一直點個不停,直到我講完佛法,他才停止點頭,他聞法很專心,又很虔誠,實在是一位很踏實的在家居士,不久之後,這位精進的居士,就出家落發修行去了!
出家對消極與積極的透視如何?
出家修行者,往往身份比較特殊一點,所以在形象上、行動上、宗旨上,不能與在家人一概而論,所以,特別將出家修行者對消極與積極的看法,提出來?述,俾使社會人士與佛門弟子,能對出家修行有所正見,不至於節外生枝,龜毛兔角,道聽塗說,因而誹謗造業,因造業而墮落,因墮落而受無量苦,現在分別四點敘述如下:
一者出家修行者對消極的看法:
出家人看起來的確很消極,沒有錯,的確出家人很消極,但要要明白出家人是那方面消極,不能一口咬定說,消極就消極,就把出家修行者,當做避世、厭世、失意,受了重大的打擊,才遁入空門,落發出家,清磬紅?,了此殘生。
一般人都認為,出家修行者都是此流之輩,這種觀念,絕對不是出家人本有的志願;但也無可否認,的確有這種人物,進入佛門出家,這些人物進入佛門之後,不會有很大的建樹,也不會對佛門多大的破壞,然而,社會上形成對佛門出家修行者,有若干的歧視,也就是由他們而來!
出家修行者,對於造惡業很消極,他絕對不會去做的,譬如五欲(梵語panca kamah)(財、色、名、食、睡)他不做,他很消極不去做它,出家修行者不會去貪財,不會去賭博,走法律漏泂,欺詐他人,殺人搶奪,他很消極不去故它;出家修行者不會去玩粉味、戲弄女人、挑釁良家婦女,他很消極不去做它;出家修行者不會去爭名譽,參與總統競選,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省、縣、市、鎮、鄉、村、裡長競選,他很消極不會去做它;出家修行者不會為了吃而?欲,吃的方面,粗茶淡飯,為了修道充饑而已!他很消極不會為食而?欲;出家修行者不會為睡眠而貪睡,對睡眠節制的恰恰好,他很消極不會為了睡眠而過度貪睡;修行者若貪著五欲,就無法入道,無法證悟菩提;五欲如膠如漆,會染污修道者的心性,使心性不清淨,因而有墮落的危機!
佛門中有句話說:『五欲就是地獄五條根』即是此意。
我們尚未證悟涅槃,對五欲六塵要防犯,莫染於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如避火坑,消極以對;諸佛菩薩對五欲六塵能自在,染污不了佛菩薩的心性,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功夫;我們是凡夫眾生,功夫未到家,一碰到五欲六塵,心就動搖,染污自性,不得自在,所以我們要消極不去貪染五欲六塵之境。
出家修行者,對消極的看法就是如此這般,對造惡業他消極不做,一做就造業了,當然他不做,總不能叫出家人去參與總統競選,國大代表競選,畢竟形象太特殊了,宗旨也不一樣,假使參與選的話,出家和尚當下就出盡了風頭,明天報章雜志,拚命的刊登,而且又是第一版的,排列右上角處,用紅虛線框起來,目標比較明顯,引人注目,大方的誹謗,找些刻酸的詞句猛批評:『和尚六根不清淨,出了家還放不下,出了家等於沒出家,為名為利,看不破,放不下,跳不過,竟然還跟社會上的人,參與競選……。』這麼一來,像這種情況,出家修行者,當然對此事要消極不做它;對於給眾生起誹謗之事,他消極不做;給眾生起譏嫌之事,他消極不做它,這是正確的態度,別無議論。
出家修行者,形象上與社會上的人有差別,行動上也有差別,宗旨上也與俗人有異,所以,出家修行者的一舉一動,要遵守如來戒律,遵守如來戒律,就是消極不做一切惡業,不去做被眾起誹謗,譏嫌之事,染污五欲六塵之事,消極不做。
往往社會上的人士,最喜歡挑剔出家人的毛病,出家人走一步,社會上的人就把出家人算到十步去了,像這種豆腐中挑骨頭的心理毛病,是不好的,會斷了自己的善根,會斷了自己與三寶(梵語tri-ratna)的緣份,是很嚴重的對不起自己,使自己墮落,永遠無法聽聞到如來正法,漂流在三寶門外,永受沉淪,長慮黑暗,不得解脫。
二者出家修行者對積極的看法:
現在來說,出家修行者對積極的看法,實質上,出家人常下能看破,放下、跳過、自在,這段的歷程,就是發露了積極的表現,出家人能正見世間的無常,空幻不實,為解脫五欲六塵的束縛,因而積極欲達到證悟涅槃的境界;這似乎給人一種柔弱消極的意味,不能振作起精神面對現實的世間,會讓別人有這麼一種感受。往往善根未成熟的人,對出家修行的實際意義無法起正見,看錯覺了,聽錯了,或者以偏?全;實際上,我們再度冷靜思惟一下,我們可以正見出家人的本來面目,出家人似乎柔弱消極,但在柔弱消極中帶有堅強積極的奮斗精神,這不是一般人所能辦得到的,比方說:五欲受樂會生愛染心,染污了本性,本性就不得自在,不得自在的心,就是生死心,有生死心就沉淪五欲中;難以自拔,墮落生死深淵。
出家人就消極不做五欲之樂,發揮勇猛精進的心,不沾染五欲六塵,五欲之樂消極不做的當下,就是積極奮斗史,讓自己不墮落生死輪回之網,這樣子做是保障自己,救了自己,所以說,消極的當下就是積極,退步的當下就是進步,這個道理有幾個人能會通呢?
又比方說:農夫在稻田裡插稻秧,一定是兩腿往後退步,然後用手在前面插秧,邊退邊秧,只有退步才能插稻秧,如果往前走,只有踏倒稻秧的份,無法插秧,所以說,退步就是進步,退步就是成功,退步就是收獲。
同樣的道理,出家修行者,對五欲六塵不貪戀、不愛染,表面看起來,好象是消極、逃避、柔弱、厭世、退世、悲觀、等死,好象是不敢面對現實,其實這是大錯特錯、錯得很嚴重。
出家修行者,對五欲六塵不生貪戀,不愛染塵欲,這當下就發揮了修行者奮斗志願,與五欲六塵的挑戰,這是無形無相的挑戰,是心理作戰、戰勝利了,心就能轉五欲六塵,而得自在;心戰敗了,就被五欲六塵所轉所惑動,而不得自在,這就是修行的功夫,心地上的功夫,活生生擺在我們眼前的功夫,這不是用嘴巴講一講而已!所以說,有幾個人能真正明白出家人,為什麼要出家呢?實在少之又少!
又有幾個人能明白修行境界的層次?在消極中見到積極,在柔弱中見到堅強,在厭世中見到入世,在退步中見到進步,在面對五欲六塵中見到心地的無染無貪;若能正見這個道理,則與佛有緣,與佛長相左右,去佛不遠。
出家修行者,除了對自己積極淨化身心之外,對於弘揚佛法,興大慈悲心,普度無量眾生,更是積極而為。對於教育、文化、慈善三者之間不偏不倚,全心全力積極的推廣,令圓滿如來正法,普施大地一切眾生,皆得如來法雨,滋潤法身慧命,因而得證無上菩提。
三者在家無學佛者對消極的看法:
在家無學佛的人,往往很多人都抱著一世論,以為人死後如同本頭被燃燒後的灰燼,什麼都沒有了,一?否認有來生的觀念!因而容易由心裡激發他的縱欲主義,或走極端的偏見,不信道德,否認因果,個性怪異,不容易與人相處,孤僻而且任性,或走獨善其身的歷程,社會上不是有很多人是如此嗎?
他們對修行是絕對消極的,不去看一眼,不去了解一番,不信有佛菩薩的存在,不信因緣果報,修行的道理聽不下去,也不想聽,唯信自己,今生有錢最好,好好享受,吃喝嫖賭,浪漫了此殘生,這也是他的人生觀,甚為可憐!
我們說他很可憐,他也會說:『你們更加可憐,有得吃你們不吃,有得喝你們不喝,有女人可以玩你們不玩,有得賭你們不賭,世間這麼美好,你們不享受,是你們可憐,還是我可憐呢?是你們傻還是我傻呢?人生在世只不過數十年,這些現實的東西,要盡情的歡樂享受才對。把握人生,享受人生!』
這些話聽起來蠻有道理的,再仔細想一想,當下問題重重,似是而非,容易混淆視聽,這一連串的話,充滿了造惡業的因種,這種思想觀念,假使不經過一番的過濾,淨化改革,則永遠隨順他的錯誤思想觀念而走,佛菩薩慈悲欲救度他,亦然束手無策,欲救不能呢!
在家無學佛者,往往多數人,對慈善濟世消極而不做,譬如放生、印佛書、建築佛寺不肯發心、貧民救濟、孤兒院、殘障傷患,他有充足的理由與觀念,對這些慈善不肯發心去做,善根流露不出來,善根被他自己邪見的理由與觀念障蔽,因此,善根一旦被障蔽就不能萌芽,不能開花結果;善根?然無法流露出來,當然無法生出慈悲心,慈悲心生不出來,自然就無法積極去做慈善濟世的工作。
由以上所?述,在家無學佛者,對修行是消極的,對慈善是不樂觀,是消極不做的;如果要他們能發心修行,與積極的做慈善濟世工作,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啟發他們的善根,要長時間培養。大聖佛陀說得很正確:修道者,能夠發心修行積極而為,乃至善根能自然流露之人,此人於無量劫前,已曾經在佛門中修行廣植無量福田,是故,今生能善根大展流露,興大慈悲心,救濟一切苦難的眾生!
四者在家無學佛者,對積極的看法:
在家無學佛的人,根本上就不知道有因果,因此天天犯因果,自己卻不知不覺;因果(梵語betu-phala)的存在性,不是用辯駁得來的,也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出來的,更不是任何神權所能變現而出,我們要正見因果,因果的存在性是由各人所作,各人所受,稱為自作自受。
自己沒有造惡因,當然沒有惡的果報,別人造的惡因,別人要自受果報,絕對不會嫁禍在我們的身上;假使別人造惡因,果報卻臨難在我們身上的話,這叫做不合因果,沒有這回事。
我們要知道,因果很准確,絲毫不差,因果不會錯亂,假使因果錯亂,那還得了,天下之間就大亂不休,沒有規律,沒有界限,亂了倫次,人心惶惶,不得安寧,因為別人所造的惡因,有可能隨時嫁禍在我身上,倒楣在我身上,這樣子活在世間多可怕,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幸好因果平等,因果不會錯亂,天下之間沒有倒楣的事,倒楣也有因果,因果是有規律的,一切的因果都在自作自受當中消散。
我們正見因果之後,不必恐懼,沒有造下惡因,絕對沒有惡的果報,這點我們可以安如泰山,心地如如不動;同樣的理由,如果我們有造下惡因,當然要接受惡的果報,因果的報應,誰都逃不了的,也避不開的;假使因果逃得了,避得開的話,豈不是否認因果,斷滅因果,抹殺因果!可惜因果是宛然的存在世間,絲毫不紊亂,不參不雜,規規矩矩,絕無錯亂之有。
我們相信有因果,因果也得存在;不相信有因果,因果也得存在。因果不是我們信不信的問題,而是自作自受的問題,若能如是正見因果,是名真佛子。
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在家無學佛的人,很積極的犯殺生業,譬如殺雞、鴨、狗、牛、羊、以及水族動物,野生動物,都包括在殺生業之因。
在政府機構服務,有一些當大官的,財迷心竅,很積極作案,當經濟犯,拿政府百姓的血汗錢,偷渡出境,在國外享受,消遙法外,造這種惡因,以後的報應是慘不忍睹的。
在五濁惡世裡,有一些人很積極的造惡業,與人同居犯邪YIN,找有夫之婦,YIN良家婦女;找有婦之夫,同行YIN事;誘拐年少女子入娼寮賣YIN,可以說是無惡不作,這種因緣果報,將後必然自作自受,誰也頂代不成。華嚴經雲:『邪YIN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人生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得不如意眷屬。』由此可知邪YIN之罪,果報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罪福報應經雲:『YIN人婦女者,死入地獄(梵語naraka),男抱銅柱,如臥鐵床,從地獄出,常生下處,墮雞鴨中。』
佛經又雲:『YIN人婦女者,得絕嗣報。』這很顯然的把YIN男YIN女的因緣果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造YIN欲的因,必然感應YIN欲的果報。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絲毫不爽,可不慎哉!
以上所說,就是在家無學佛者,往往積極造惡業,而不自覺,假使不親近三寶(佛法僧),就難以覺悟,日積月累,積極的造惡業,不休不止!
佛門是覺悟之門,能入佛門者,福報是最大的,入我佛門就不得不覺悟,一旦覺悟之後,善根當下就能流露,就能明因知果,不會去積極造惡業(梵語akusala-karma);同時,能以積極造惡業之心,轉變為積極造一切善業(梵語kusala-karma),為菩提大業而精進,若能如是而為,此人難能可貴,值得贊歎,值得鼓勵。
出家功德與利益
菩提道心成熟,因而發心出家修行,為證悟無上菩提,為普度無量眾生而發大菩提心,出家修行者能與菩提心相應,安住於如來正法,即能成就無量功德,無量利益;無量功德與無量利益,是由精進修行的累積;出家修行最初入門首先要清淨身心,割捨俗緣,摒棄俗念,方能入佛道。
諸德福田經有記載要出家修行,心須具備五種淨德,那五種淨德呢?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諸德福田經‧僧五種淨德:
一、發心離俗。
二、毀其形好。
三、永割親愛。
四、委棄軀命。
五、志求大乘。
一者發心離俗:
出家之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學習佛的菩提道,而能懷佩道妙,為世福田,是為初淨德。
二者毀其形好:
出家之人剃除須發,毀其相好,去世俗之塵衣,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為世福田,是為第二淨德。
三者永割親愛:
投佛出家修行,應該割絕父母親愛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為出世福田,是為第三淨德。
四者委棄軀命:
出家之人,能委棄身命,無所顧惜,惟務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為世福田,是為第四淨德。
五者志求大乘:
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脫一切有情,為世福田,是為第五淨德。
出家修行者。第一步工作能具備這五種清淨德行,就能逐漸踏入佛門,與如來正法相呼應,因為這五種淨德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必經的過程,?然是諸佛所必經的過程,我佛門之弟子亦不例外,遵佛所言,遵佛所行,遵佛所意,必得道果,一切功德與利益,是由此引發而生。
同時,也是出家剃度的第一關鍵所在,此關鍵若無法突破的話,那麼,將後關關亦無法突破,也就永遠無法入道出家修行。
既然出家第一關鍵能夠順利圓滿達成,因而成就莊嚴的出家比丘僧,緊接著,就要發大菩提心願,為上求佛道,度化無量眾生而勇猛精進,因此,就要行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成就菩薩道,圓滿菩薩實德,在大寶積正法經有提到四種法門,可莊嚴菩薩的實際德行,以這四種法門為菩薩實踐入道證道之法,是那四種法門呢?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一、入空解脫門。
二、入無我無願門。
三、巧施方便門。
四、施不求報。
一者入空解脫門:
菩薩觀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緣生無自性,無作無受,如是通達,是名空解脫,是為菩薩實德。
二者入無我無願門:
菩薩觀一切法,皆無有我,皆無有諸法皆無自性空,而能於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中,無所願求,雖得涅槃,發起大慈悲心,樂度無量眾生,是為菩薩實德。
三者巧施方便:
菩薩廣運慈悲之心,於三界中巧方便,不住涅槃,仍復出入生死,化度眾生,是為菩薩實德。
四者施不求報:
菩薩廣運慈悲之心,憐愍諸有情,廣行給施。平等無厭,了達性空,而不求於果報。是為菩薩實德。
出家修行,發大菩提心,是名菩薩。要當菩薩的條件,就要發菩提心,因而行菩薩道;出家修行,而不發菩提心,不名菩薩。
華嚴經雲:『修行者,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就是成佛之心,出家修行就是為了成就佛道而來,?然是為了成就佛道而來,?不發菩提心,又忘失菩提心,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宗旨,失去了目標,所修的一切善根,與佛道不相應,當然要墮落魔業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念念菩提心,不能忘了菩提心。
梵網經菩薩戒雲:『當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正如此意,發願成就菩提心,有願力就有力量、有希望、有目標。依願而勵行,因勵行而莊嚴菩提心,究竟成就佛道。
古德高僧雲:『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這就很明顯告訴我們,發菩提心的重要性,要成佛與不成佛,是問我們是否有行菩薩道!要當菩薩的條件,是問我們是否有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人,方可堪稱名副其實的菩薩。
同樣的道由,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耕田不播下種子,永遠都是荒田,五谷糧食無法收成;修行不發菩提心,等於不發願成就佛道,沒有種下菩提聖因,如是累生累劫修行,欲得成就佛道,遙遙無期,終無是處。
出家剃度?然能如願以償,又能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廣度無量眾生;因此,出家的功德與利益,就在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當中,逐漸圓滿成就。
出家修行安住於如來正法,觀諸法畢竟空性,當下與諸法空性相應,一切煩惱空性不可得,因而證入涅槃。涅槃(梵語nirvana)就是解脫,涅槃就是諸佛之法性。涅槃之性,無苦無樂,是故涅槃名為大樂。
涅槃乃金剛不壞身;一切眾生煩惱覆障,不見佛性,以不見故,不得涅槃,眾生不知道諸法自性空,所以沒有辦法脫離六道生死;出家修行能觀一切諸法畢竟空性,空幻不實,無有定相,此人則能入道,證悟大涅槃。
大智度論雲:『一切諸觀中,空觀為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為第一』出家修行,能觀一切法無自性空,沒有實體可得,本自空性;若能知道諸法空性,就能知道涅槃,若能知道涅槃,則能證入自性涅槃的境界,自性涅槃具足有無量性功德。
出家修行者,最後的歸宿,最後的終程,就是要證入自性涅槃的境界,一旦證入自性涅槃的境界,出家修行的宗旨,也就在此時此刻,大顯光明,萬德莊嚴,威德顯赫,大放光芒的時候。
證入涅槃的境界,是每一位佛門弟子的理想與歸宿,因為證入自性涅槃,當下即解脫生死,遠離六道輪回,斷盡一切諸煩惱,所要辦的生死大事,即告圓滿成就。
證入自性涅槃的境界,在成唯識論有提到四種涅槃的層次,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
三、無余依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
一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真如理,隨緣變造一切諸法,雖有煩惱垢染,而本性清淨,具足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眾生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無有分別,故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二者有余依涅槃:
煩惱(梵語klesa)之障雖滅,尚余欲界五陰之身而為所依,故名有余依涅槃。
三者無余依涅槃:
煩惱?盡,所余五陰之身亦滅,故名無余依涅槃。
四者無住處涅槃: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故名無住處涅槃。
發大菩提心,因而出家修行,堅持戒律,奉行如來正法,以大智慧力觀照諸法無自性空,離種種妄執,契入法性而得解脫。 一切法空性或寂滅性,是一切法的真實性,所以要從一切法上去觀照體認,而不是離一切法去體認的。從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觀來看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被銷融了,可以依世間而出世間,而出世間也不離世間。
出家修行,學佛的主要目的,在依緣起而體見法性,證法性,名為法身(梵語dharma-kaya),才能現證涅槃,成大菩提。若能當下現證涅槃(梵語nirvana),成大菩提,出家修行的宗旨,就達到彼岸了,所謂出家的功德與利益,也就在此時此刻大放光明,威德顯赫,佛光普照的時候了。
出家修行到底有什麼好處呢?當然是有無量無邊的好處,被人類所肯定,所認同,大家才會踴躍發心出家修行;假使出家修行,沒有什麼功德與利益,沒有什麼好處,那又何必出家呢?出家豈不是多余了嗎?何必多此一舉呢?
所以我們要明白,出家修行不但為了自己能夠證入涅槃,得大菩提,解脫生死輪回之苦而已!同時,也要興起大慈悲心,廣度無量眾生,令無量眾生,都能證入涅槃,得大菩提,解脫生死輪回之苦。若能如是發大菩提心而出家修行,是名真佛子,是名正見出家,就不愧是大丈夫出家兒,能夠堪任如來家業,荷擔如來法身慧命。
徑山禅師雲:『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出家修行是要辦我們的生死輪回大事,為證悟涅槃,得菩提而勇猛精進,是為了成就無上佛道而發心出家修行,乃是一件神聖大業;因此,必須具備大丈夫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大喜大捨之心,以及無量劫所修的福德智慧,因而累積成熟,方得如願順利出家成就。
國王將相只能辦好國泰民安,國強民富,但是對於出家修行方面,證悟涅槃,得大菩提,解脫生死輪回大事,國王將相就沒有辦法啦!國王將相能統理百萬大軍,統理全國人民上下,卻不能統理自己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無法統理,當然要受起心動念所擺布、所控制,心不能自在;因此,國王將相也還是免不了受輪回生死之苦,也是凡夫眾生之一,沒有特權可免,也不能例外啊!
國王將相是否有善根可出家?又是一個問題;他有福當國王將相,但未必有出家修行的福報;花花世界,五花八門,那麼迷惑人心,國王將相對五欲六塵是否能看得破、放得下、跳得過,這一層又一層,重重難關,實在是難割難捨,又是面臨一大考驗,不是用嘴巴講一講就成了,要親身實踐佛法才是貴。所以我們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
華嚴經裡面記載:『唯有到達佛的境界,方能堪稱大丈夫;等覺十地三賢位,以及凡夫眾生,皆不能堪稱大丈夫;能堪稱大丈夫,唯有佛一人。』
現在將華嚴經所提到諸佛顯示七丈夫種,分別敘述如下:
丈夫用。
丈夫種。
丈夫正教。
丈夫勇猛。
丈夫精進。
丈夫智慧。
丈夫清淨。
由以上一點一滴、一字一句、一段一篇、一篇一?,已經廣說略說,?述出家的功德與利益,意猶未盡,未能道出出家有什麼功德,有什麼利益,有什麼好處,內心深感慚愧!吃了那麼多的三寶飯,內心實在由衷有所愧疚三寶,以及檀那之恩。
願出家功德與利益,此書能夠作為拋磚引玉為鑒;同時,也預祝社會人士與佛門弟子,能夠正見出家修行的本懷,也能引發每個人的菩提善根,讓菩提善根因而大展流露,使無量劫來的菩提善根,繼續培養它、莊嚴它、讓菩提善根早日圓滿成就,因而證大涅槃、得大菩提、解脫生死轉回之苦,是名慶幸。
出家(梵語pravrajya)修行要具足福報因緣,福報因緣是可以培養的,是可以創造的;在培養中與創造中而累積出家修行的福報。終了因緣一旦成熟,還是可以出家修行的。
現在分別舉出兩位發心出家修行者,所得到的功德與利益,無量無邊,不可稱不可數,有不可思議的無量福報,現在就分別敘述如下:
佛說出家功德經有記載一位王子出家修行的經過,此王子僅僅出家一天一夜而已!竟然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與利益;這位王子名字做鞞羅羨那,一生當中,皆與婇女共同娛樂,耽於色欲,難以自拔,因此,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這位王子鞞羅羨那貪著五欲之樂,在經過七天之後必定命終,假使不捨離五欲之樂,又不出家修行,此王子命終之後當墮於地獄(梵語naraka)。』
這時候阿難尊者,依照佛所說的話,想要幫助這位王子的困境,直接就去找這位王子,阿難尊者到了王子所住之處,就將佛陀所敘述的一番話,轉達給王子聽,王子聽了這消息,內心非常憂慮恐怖,愁愦不樂,此王子接受阿難尊者說的教導之後,當下化悲恸為力量。對阿難尊者說:『我絕對跟佛出家,在這短暫的六日,我還是照常享受五欲之樂,到了第七日之時,我再辭別家裡的眷屬,必定出家。』
阿難尊者當下許可,等到第七日的時候,這位王子畏懼生死,毅然決然,來到佛前,求佛出家,佛陀答應了他出家,當下剃度落發,顯露出家相,出家後一天一夜,勇猛精進,修持淨戒,二十四小時一到即便命終;王子命終之後,阿難尊者不知王子神識往生何處?因而請問佛陀,佛陀回答說:『此王子鞞羅羨那比丘,畏懼生死地獄之苦,因而捨離五欲,發心出家修行一天一夜,嚴持如來清淨戒故,命終捨報之後,生四天王天,為北方毗沙門子,恣心受於五欲之樂,貪戀五欲,與諸彩女相娛樂,在此天上壽命五百歲,五百歲壽盡之後;轉生三十三天,做了帝釋天之子,具受五欲極大之娛樂,與諸天妙彩女,恣情歡樂一千歲。
壽命終後生於焰天王子,縱情於天界色聲香味觸之欲樂,在此天享樂二千歲;命終又生於兜率天王子,恣心受於五欲快樂,目視相欲,心自厭足,常談法語解脫智慧之事,在此天享樂四千歲。
命終之後往生自在天上,做自在天王之子,受種種五欲妙樂,於彩女中縱情享樂八千歲;命終又生他化自在天,做他化自在天王之子,這是屬於天上第六天,在此天上的欲樂很微妙,是以下五種天所不能及,生於這第六天中,受盡了最妙之樂,心極迷醉,具足享受諸樂勝樂,在於此天受大微妙之樂有一萬六千歲。
這位王子鞞羅羨那,僅僅出家一天一夜,就能得到這麼大的福報因緣,於六欲天上七番往返,享受五欲(梵語panca kamah)彩女微妙之樂。鞞羅羨那比丘以一天一夜出家之功德,滿二十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常生於天人,受大福報之樂。
最後生於人間大富貴人家,財富珍寶具足,也同樣享受這個人間五欲之樂,歲月不留人,壯年已過,身心逐漸衰弱,畏懼生老病死,二十劫以前所出家的善根種子,此時此刻又開始萌芽,因而出家的善根又大展流露,觀看世間無常,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開,諸法無非因緣生,諸法無非因緣滅,因此,當下果斷,捨離五欲之樂,擺脫家眷之束縛,而出家修行,剃除須發,身被如來法服,嚴持戒律,勤修精進,守持四威儀,常行正念,觀照五陰苦、空(梵語sunya)、無常(梵語anitya)、無我、徹悟因緣法,與諸法空性相應,不隔毫端,當下證悟菩提,成就辟支佛,此辟支佛法名毗流帝。』
證成菩提的當下,放大光明,普照大地,有無量的人天,流露菩提善根,令諸大地一切眾生,種下三乘解脫正因。
由此可知,出家修行是要有大福報因緣,方能稱心如願而出家,這位王子鞞羅羨那只是出家一天一夜,所得到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實在無法衡量,在二十劫的當中,不墮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而且常生六欲天上,受盡天上種種諸妙勝樂,如是而受欲樂於六欲天往來七返,最後生於人間,為大富貴子弟,壯年已過,宿世善根流露,發勇猛心而出家修行,不久證悟菩提,成就辟支佛,永超三界,脫離六道,解脫生死;這是出家一天一夜,所得到的功德與利益,其福報不可思議,若欲廣稱一天一夜出家功德與利益,如是累生累劫,終不能盡。
因此,我們在修行的歷程當中,一旦出家善根成熟的時候,應該莫徘徊,莫猶豫!為了解脫生死輪回之大苦,為了證悟無上菩提,因而發大勇猛精進心,出家而修行;人生在世間,沒有幾次的機會可錯過,一旦錯過機緣,再回頭來就不知道是幾時啦!或者一輩子也永遠與出家修行無緣了,與三寶疏遠,欲得相逢,遙遙無期!
唐期有一位大徹大悟的開悟聖僧,就是斷際禅師希運,他是福建人,於黃檗山出家修行,後來參江西省百丈山海禅師,因而得道;以後就居住洪州大安寺,法席非常興盛,希運禅師很喜歡舊山,舊山所種植的是黃檗樹,所以此山是以黃檗而得名,以後的人尊稱斷際禅師希運,黃檗禅師。
黃檗禅師是一位開悟高僧,他的出家因緣也是很坎坷的。母親很疼愛他,是一位很善良而且很有感情的母情,母親從小把他撫養長大;這時候的黃檗禅師,出家修行的善根已逐漸成熟,因此,很果斷而且又敬重的拜別母親,為了要出家修行,辦生死輪回大事,就如此割愛辭親。母子之情是連心的,黃檗禅師畢竟也是有感情的人物,他下定這麼大的決心而出家修行,割捨母子情愛,免不了心情也會有無限的哀傷與痛苦,他的眼淚往內吞,愛別離苦這種離情,有如斷橋,有如絕望、有如失落感,此時的心境有千千結,綿綿密密憂傷皆是痛苦事,提起沉重無奈的步伐,硬性與慈母揮手告別,他的形影漸漸與溫暖家園有了距離,不久就消失人影,母子之情,就於此告一段落。
黃檗禅師邊走邊想:『人生最痛苦的事,無過於感情的割捨離別。感情是很危脆的;感情是束縛性的;感情的當下是美中不足的;感情不是永恆不變的;感情是占有欲的;感情是自私自利的;感情是多變化的;感情是迷惘的;感情是黑暗痛苦的;感情是無常的;感情是染污的;感情是未淨化的;感情不是究竟的東西;眾生(梵語bahu-jana)所以會輪回生死,就是感情用事,感情就是生死的根本,感情的心越重,生死心就越深,生死葛籐就密密如麻,終無解脫時。
我為了出家修行,辦生死大事,證悟無上菩提,不能因為母子之情,就沒有勇氣割捨情愛;出家第一關,就是要割愛辭親,淨化感情為慈悲;如果不能割愛辭親的話,那永遠被感情所系縛,欲得出家成就,遙遙無期,終無是處。
所以,十方三世諸佛,皆示現在家娶妻生子,而後出家修行,因而證成無上佛道。
這一段娶妻生子,而後出家修行的過程,就要割捨親情之愛,方得出家成就;諸佛示現如此一般,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眾生,更不能例外;我應該遵佛所言,行佛所行,終了究竟必得菩提道果。』
黃檗禅師一面思惟,一邊走著,已經離開家園數裡路了;不久之後,就剃度落發出家,發起勇猛精進的菩道心,到處參訪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為求開悟本性而奮發,後來參訪到江西省,百丈山海禅師處,因而得道。自從得道悟性之後,就到處弘揚如來正法,普令如來正法能照耀大地一切眾生,讓大地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甚深微妙法,深受法益,而心開意解,見自本性,得自性解脫,化度無量眾生,乃是佛門中不可或缺的龍象,能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法身慧命;以後他就居住洪州大安寺,法席非常與盛。
黃檗禅師的俗家母親,自從孩兒落發後,因傷心過度,每當想起孩兒出家的情景,就更加思念而哭泣,眼淚就不停汪汪直流,淚水流太多,不久之後,他的母親雙眼都瞎了,走路逐漸日益困難,但是她想念孩子的心,依然念念不捨,想之又想,念之又念,如是日以為常,終無變異。
有一天,別人告訴她說:『你那出家的孩兒,目前已參訪到我們村裡的這間佛寺,你很思念孩兒,為何不去會見他呢?』
他母親聽了這些話,如雷貫耳,如夢初醒,又驚又喜,多年未見孩兒,內心喜悅由衷而發,迫不及待,要見孩兒的心太切啦!
自己都忘記兩眼已經瞎了,拔腿就跑,一路上顛僕不已!跌倒就爬起,爬起又跌倒,手足皆已擦傷,這些困難阻礙不了她會見孩兒的心願,母親的愛心畢竟是愛心,她不顧一切安危,拚命往前沖,不沖還好,這麼一沖,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她的雙眼已經不見天地的情況,當下失足滑倒,跌落懸崖下的深湖裡,不料一命嗚乎哀哉!就這樣死於湖中。
她的母親這麼一死,麻煩的問題卻接踵而來,引起全村莊的人,對黃檗禅師的出家修行,很不諒解,有些人大罵一番,有些人誹謗他,講一些刻酸痛心的話;這時候黃檗禅師,聽到這噩耗,很快就趕到現場,他把母親的屍體背到湖岸上,親自撿了一堆木頭,將木頭堆積排列約一人高,然後將他母親的屍體往木頭平放著。
正當此時,全村莊的人,男人老幼,都包圍過來,對黃檗禅師的一舉一動,充滿好奇,疑惑不解,甚至於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圍觀的村民非常之多;黃檗禅師就在這個時候,兩?移動,走近木頭旁邊,舉火燃燒,火焰猛烈,然後雙手合十,很虔誠而且又懇切的默念聖號,千言萬語,一切皆在無言中,無言勝有言;正在此時此刻,黃檗禅師?頭,仰觀虛空,如同獅子吼,而唱言道:『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若不升天,諸佛妄語!』
當這四句話喊完的時候,很奇妙的事情也在此刻發生了,在熊熊的火焰當中,很明顯的呈現出天位天人相,端莊秀麗,隨著火焰之光徐徐上升,這位天人正是黃檗禅師的母親,被黃檗禅師當下所超度,成就天人相。
此天人欲臨別之前向黃檗禅師開口道:『孩兒啊!很感激你來超度母親升天,過去的一切,你為了成就道業,為了眾生,因而割捨母子親情,忍受這種離情的痛苦,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母親今天才恍然徹悟,你的精神,你的用心,實在太偉大了,在此特意再度向你感激致敬,承蒙出家兒慈悲的超度,母親可往生忉利天,也就是帝釋天,就此禀白,後會有期!』這位天人話一說完,逐漸冉冉升天,不久即隱沒於虛空中。
這時候,圍觀的村民,大家看了場現身說法實況,都目瞪口呆,啞口無言;剛才憤憤不平激動的心,現在已經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剛才矛盾懷疑的心,現在已經和諧統一,無有議論;剛才大罵誹謗的心,現在已經贊歎隨喜,口中無诤。
黃檗禅師這次為母親超度升天的實際情況,一傳十,十傳百,無盡的傳播,不久整個朝廷上下,全國百姓,都知道黃檗禅師出家修行,為母親超度升天之事,都激起贊美浪潮,直到今天,亦然還有無數的人,對他行孝道的精神,以及崇高德行,以表致敬,流傳為佳話。
黃檗禅師一生修行的風范,生活嚴謹有規律,四威儀顯赫而莊嚴,具有大丈夫的精神,而做大丈夫事。他在佛門歷史上,名副其實,悲心流露,廣無量眾生,振興佛教(梵語Buddha-sasana),使佛教在當時更輝煌,更燦爛;黃檗禅師他的精神與崇高的德行,逐將被後人所尊仰,他的形象已經奠定在佛門弟子的心目中,是一位不可磨滅的徹悟聖僧。
出家功德與利益,寫到這裡也應該告一段落了,應該休息啦!世間上每一件事情,有開始就有終結的時候,這就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天下之間,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betu-pratyaya)所生,又因緣所滅;今天寫完這本出家功德與利益,也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更不能例外,因為因緣法畢竟是世間的真相,是世間的法則。
這本出家功德與利益的完成,皆引經據典,宗旨在於啟發我們的菩提善根,讓菩提善根而大展流露,然後導歸如來正法,因而,對如來正法有所正見,有所肯定;學佛之人,能夠正見如來正法,出家的菩提善根一旦成熟,欲得出家修行,但不得其門而入,又無法遇到善知識引導,因此,徘徊無知,茫無頭緒,沒有方向指標,內心凌亂失措;正在這個時候,這本出家功德與利益,對於想要發心出家修行的人,有莫大幫助,提供一些如來正法,引導入佛知見,讓發心欲得出家修行的人,能夠如願以償,使無量劫以來的菩提善根,能令繼續萌芽,繼續開花結果;因而,證大涅槃,早登菩提(梵語bodhi),圓滿佛道,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