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師:見性成佛 第十天


 2024/12/9    熱度:74    下載DOC文檔    

第十天

諸位觀眾、諸位菩薩大家好:

現在我們要演講「見性成佛」這個莊嚴的課題,這個課題對於我們能不能成佛有相當的關系,佛弟子聽很多、也研究很多法,卻仍無法掌握入門處,「見性法門」就是一針見血讓你入門。所以開悟祖師的法語或是經典的扼要,往往三言兩語就讓你見性,這就是了義的經典,圓滿的經典。

目前台灣雖然佛教興盛,樣樣是佛法,又每每都不是佛法,相似的、類似的佛法相當多,若未經明眼人鑒定過,你所看的往往是不了義、不圓滿、以偏概全的,是局部性的。以偏概全怎能代表佛法的全部呢?此即不了義或權巧方便的道理,所以我們要聽,就要聽圓滿了義的道理。各宗各派對此見性法門,沒有一個人對此有所打折、有所動搖。換句話說,任何一宗一派,如果遠離了見性,這宗這派有可能就不了義了,這也是為什麼,千經萬論,諸佛菩薩來人間度眾生,最後看因緣成熟,都教你如何見性成佛。一位祖師他說:

「法性湛然本空寂,無明俄興聖凡別,

因戒生定啟智慧,斷除煩惱成正覺。」

「法性湛然本空寂」沒錯,法身無相,法身本來空寂,每一位學佛的人不可否認這個事實。法身如虛空,但是虛空不是我們的佛性,是如同而已,由這如同當中去意會我們的佛性。

就虛空而言,你用紅漆潑它,虛空不會被染紅,用青色的潑它,虛空也不會被染青,不住一切顏色。我們的佛性也一樣,佛性你無法把它抹黑,無法把它抹紅、抹青,都抹不住。如同虛空,這個譬喻很美啊!用刀割虛空,虛空不會缺一角,用手榴彈、原子彈炸虛空,虛空不會粉碎,我們的佛性用炸彈去炸,用槍炮去射,佛性不動一毫、不傷一毛,不傷大雅,佛性如虛空。你對虛空斥責、漫罵,虛空不會生瞋恨心,虛空不會回應你,虛空不傷大雅。

心也一樣,一個解脫的人其心境,就如同你向聖人斥罵,罵髒話、毀謗、吃醋,佛性如虛空不傷大雅,不會有一絲絲的虧損。心如虛空之空寂,是一種形容,在形容當中去意會你的佛性,因為佛性有知覺,虛空沒有知覺,雖然沒有知覺,但在形容當中去意會你佛性的存在如同虛空。所以經典常說,有人想要了解佛陀的心境,以了解虛空之境就比較相近了。簡單說「法性湛然本空寂」這百分之百正確。

「無明俄興聖凡別」只要凡夫眾生突然生起一個妄想,突然起瞋恨心、貪欲、怨妒、嫉妒、吃醋的心,就有了凡夫和聖人的差別了,佛性本來清清淨淨,沒事將其瞎攪一番,攪到後來佛性卻情緒化,你吃飽沒事胡思亂想,想東想西不切實際的妄想一生起,此即凡夫、聖人的差別。其實開悟證果的聖人,他開悟見性後也如同一般人,心境解脫而已。不是成佛以後,佛陀多了一支角,三頭六臂長得奇形怪狀,那就誤會了。成佛以後只是他心裡證了涅槃,不生不滅自性解脫,能轉境不被境所轉,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他的體即是用,用即是體,體用不二。他雖然心不住一切法,但能生一切法,心無住但是能生心,生心當下又能無住,無住生心是不二。開悟人的心境是那麼莊嚴自在解脫,相對地,未開悟證果的人沾不到一點邊啊!總之,祖師說你的妄想不動便罷,一旦動起來,你的心和聖人就有差別。所以接下來他教你如何修,他說:「因戒生定啟智慧」然後以智慧斷除煩惱成就正覺,成就佛道。

所以修道初入門的人,一定要發心來守戒,因為不用戒律規范,你的身口意三業容易蠢動,容易動念頭容易造業,所以戒是一種方便,等你開悟證果以後,你不用持戒但是不會犯戒。凡夫不一樣,你叫他不用持戒,他會犯戒。這是方便法,你若契會以後,就不用死背、食古不化。等你開悟證果以後,就不用持戒也不會犯戒,行住坐臥,施為動作都能拿捏得恰到好處。所以開悟聖僧說,我們修道要持戒,持戒以後心才不會亂,才能產生定力,有定力以後才能啟發智慧。一個心亂糟糟、心猿意馬的人,沒有定力就沒有智慧,慧生不出來,情緒化、使性子的人,脾氣不好的時候,你叫他定,定不下來,縱使他有智慧也都是狂慧,那是意氣用事,世間的聰明而已,不是佛教所稱的智慧。所以心一旦亂則智慧不生,你心裡一堆雜草、一堆煩惱如何淨化?如何斷除呢?要如何正覺呢?這完全是戲論,完全無能為力了。

所以祖師告訴你,你的法性本來就是空寂的,法身本來是無相空寂的,但是因為你無明煩惱一攪動,就和聖人有差別了。你要如何成就聖人之境呢?他教你方法,他說要持戒產生定,因為定以後才有辦法發出智慧,有智慧才能斷煩惱證成無上菩提。再念一遍:

「法性湛然本空寂,無明俄興聖凡別,

因戒生定啟智慧,斷除煩惱成正覺。」

「法性湛然本空寂」「法性」這兩字就等於「真如」,也就是一真法界,法身的意思,真如亦同如來藏性,也就是自性、本心、妙覺、實相,禅宗叫做本來面目,名詞不一樣,意思都是指佛性而言,法性如同佛性。另一種說法,法性是屬於無情的法性,佛性是指有情的佛性。但是「法性」指的是我們的如來藏性,佛性的意思。因為法身是無相,本性空寂,雖然空寂,但無相無無相。

有人說:「師父,佛性本來清淨,既然本來清淨怎麼還會變成凡夫呢?」佛性本淨是佛陀權巧的說法,因為眾生懈怠啊!由於他懶散不修行,佛說本來清淨,既然本來清淨那就不用修行了呀,若本來清淨又變成凡夫,那誰要修行呢?所以【成實論】這麼說:

【成實論】雲:「佛為懈怠眾生,若聞心本不淨,便謂性不可改,則不發清淨心,故說本淨。」

佛陀善於用權巧方便來教導眾生。意思是我們的性本來清淨,他怕你聽到心本來不淨,那干脆不要修行了,好比土沙如何煮成飯呢?永遠不可能啊!其實佛陀只是方便權巧而已。既然性本來不清淨,在此情形之下,他以為性無法改,沙永遠是沙,土永遠是土,如何將沙和土煮成飯呢?因此,他就不發菩提心,就不發修行的心讓他的心清淨了。因此佛陀說心本清淨,這是方便的教法。

其實你若還沒有修行,還沒達開悟證果以前,不可以說你的心清淨或不淨,這麼說是不對的。換句話說,你的佛性不可以說本來清淨,也不可以說本來不淨,這是兩極化都不對。如果你的心本來是清淨的,有一天修到開悟證果,以後是不是還會再變凡夫呢?沒錯啊!人家會想:本來清淨怎麼又會變凡夫?有問題,這樣修行也沒有用了,修到最後成佛又變眾生,這樣有問題,這樣不對。說心本來是不淨的,那樣也不對,煮沙如何成飯?說你的心本來清淨或心本來不清淨,兩樣都不對,沒有前後就是了。

所以【楞嚴經】說,如同一塊礦石,裡面有金粉,金的成份,還沒提煉以前,礦石好比我們的心,還沒修行的心,修行就如同將礦石中的雜質去掉、冶煉它,將純金收集起來,修行同此意思。將無明煩惱頓斷、淨化,我們的光明佛性就顯露出來了。所以說真如和無明是同時存在的,不可落入真如先無明後,或無明前真如後的說法,這樣說都不對,沒有前後,是同時存在的,只是把其淨化就變真如了。真如沒有淨化,真如當下就是無明,沒有前後。諸位了解嗎?這點非常重要喔!總而言之,修道過程中佛陀說:「佛性本來清淨。」那是針對眾生如果聽到不淨,就懈怠不修行,再怎麼修永遠都是不淨啊!故說本淨。

又有人說,既然本淨為何會一念無明又變凡夫呢?變成有語病了,其實要了解佛陀深深的用意。我將佛陀深深的用意再念一遍:

【成實論】雲:「佛為懈怠眾生,若聞心本不淨,便謂性不可改,則不發清淨心,故說本淨。」

佛陀為了懈怠的眾生,較劣根性、中下階層的、智慧不高的人這麼說。凡夫眾生聽說心本來不清淨,他就不要修行,以為性永遠無法改,就不發清淨心來修行了,所以佛陀才說「心本來清淨」其實心本來就清淨。凡夫眾生說:「心本來清淨就不用學佛,學佛後怎麼又會變眾生呢?」這樣說就不對了,也矛盾。其實這些都是佛陀的方便法,邊說邊掃,要你悟入就對了。真如和無明不可有前後,兩者是同時存在,只是將無明煩惱淨化掉而已,很簡單。【楞嚴經】說,從無明煩惱的淨化一直到成佛,這是有次第的,按照次第去修就對了。我運用【楞嚴經】佛陀的話: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是則名三無漏學。」

修道首先要持戒,有戒以後心就定下來了,定下來後智慧就生,智慧生了以後,你心裡所有的無明煩惱雜草,在般若大智慧的普照之下,被疏通淨化掉最後成就菩提。所以「戒定慧」稱三無漏學,道理在此。如果你不持戒,今天做了虧心事,夜晚就無法入眠、睡不著,你殺生、偷盜、邪YIN、搶劫、造口業、毀謗,做了許多壞事,你心不安,晚上睡不安穩,所以我們不要做虧心事。要持戒,戒就是叫你不要做壞事,會受因果制裁,所以持戒就比較有道德觀念,保障自己不落因果,百利無一害。在百利無一害的狀況下我們應該去做,這麼好的權益怎能喪失呢?譬如你今天強暴人家做了壞事,你偷人家的東西做了虧心事,晚上睡覺時有人來敲門,喔!草木皆兵膽戰心驚,會是警察要來抓我嗎?或是我殺了人,難道是幽魂要來找我?怕死了,所以世間人說:「白天沒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道理在此。

所以佛陀告訴你要保障自己、保障他人,讓自己不落入因果。第一要「攝心持戒」,持戒是保護我們,升華自己百利無一害。持戒以後不會去殺人放火、強暴做壞事情,心安理得心就定下來了,一日無事小神仙啊!無事,為何無事?你持戒生活就非常安泰,完全心安理得有定了,無定也得定了。不定就是因為你的心散亂,你的心沒有持戒,做了很多壞事坐立不安、惶恐、驚慌,不知何時人家要找我們算帳,當然心不定不安。所以佛陀說持戒能得定、能發慧斷煩惱成就菩提,戒定慧為三無漏學,道理在此。

祖師教我們如何修道,告訴我們修道是一步一步來,修道好比爬山,前腳跨出去,後腳要再跨出去較困難,但是只要你向前走,到最後你就有到達這個山頂的一天。他做了一個譬喻,他這麼說:

「學佛猶如學登山,後步總比前步艱,

只要繼續向前走,終有一日達頂巅。」

學佛好比爬山,爬山大家都知道,前腳跨出去以後,第二只腳要登上去必須付出相當的力量,要攀爬上去腿部要有力,腰部和腳、腿的力量,全身的力量要用出來,「後步總比前步艱,只要繼續向前走,終有一日達頂巅。」到最後就會到達山頂。

我們台灣最高的山,就是玉山。很多人有登山的好習慣,我們要稱許、贊歎,常常登山的人身體好可以延年益壽,會長壽。因為爬山全身筋骨都運動,汗流浃背,體內的髒東西,隨著汗排出體外,所以常爬山的人,你看他的面貌很青春有養顏作用,髒污的汗都排放出來,喝礦泉水有新陳代謝、迎新棄舊的功用,所以身體就健康,因此爬山是好事情。平時我沒有什麼嗜好,我閒時就是多爬山,你不爬山以後你的腿漸漸會萎縮,你不爬山身體會漸漸無力,爬山是很好的運動,會將你體內的毒素排放出來,一定要達到流汗,流汗後喝礦泉水,把髒汗排出去,清潔的水留在我們體內,新陳代謝,對健康有幫助。

學佛非常困難,就像爬山一樣,有的很陡峭,有的很好爬,有的很難爬,有的完全是垂直的,要拉繩子、要釘巖釘,那種不好爬,我們衡量自己體力不要勉強,有人山沒爬成卻跌得滿身是傷,所以要量力而為。做得到才做,做不到不要勉強。有的爬山跌得跛腳破相,那樣我們是不贊同的,要找適當的山爬達到運動的效果就好了。學佛也像爬山一樣,這是暗示。修道,「富貴修道難」真的嗎?我真的看到許多富貴的人要修道很困難,他以為修道都是那些歹命人、貧窮人、可憐人、倒楣人在修的,一般人十之七、八都存有這種觀念,這叫做「富貴修道難」因為他富貴的業,遮蓋了他的善根流露,他富貴的業使得他善良的心、道德心、因果心、照顧別人的心都提不起來,富貴往往富而不仁,也有其道理。

你教他利用富貴來修行,否則人生無常喔!他回答你:「就是那些無常的人才去修行。」你一聽簡直快昏倒了。富貴的業太大,要他善根流露難哪!他回答你:「我娶好妻子、嫁好丈夫、有好兒女且都很有成就,在社會上有一片天,家庭那麼富裕哪裡需要修道?」你看富貴的業把他擋住了,富貴的業把他遮蓋了,富貴的業如同無形的圍牆把他圍住了,所以善根無法流露。我說一句較粗俗的,也較實際的話,如果他家裡死了一個人或有人斷了一只腳,或是無常變化發生車禍,那麼這個富貴的人,才會多少體悟世間無常要修道。我們活在這世間只是暫時居住而已,富貴的人修道難,道理在此,遇到了無常才會警覺。

多少有錢人都葬身在這次921大地震中,家財萬貫一夜之間全部泡湯,這才感歎國土危脆呀!人命無常,他的善根才稍有流露。當然我們只是站在一個角度而言,然而富貴修道的人有嗎?有,非常多。他既富又貴,這是多生累劫修來的,再加上善根流露,聽經聞法、布施喜捨做功德來修道,我相信富貴的人,他多生累劫也有修道,所以稍微講一下,就會像野馬一樣奔馳來修道了。總之,富貴修道的人大有人在,而富貴不修道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我常說你在富貴當中更要好好修行,因為環境好、條件好,沒有障礙才好修行。因為世間有為的福報,總是有限的,有結束的時候,就算你有千億財產,也有用完的一天。你要用福德因緣繼續培養你的福報才對,繼續再修下去,多生累劫修來的福,這一世來享用是好事,但是用這一世的福報再修行,才是智慧之人的選擇。

再強調一句,越貧窮就更加要修行,多生累劫就是沒有修,這一世的命運才會不好。在不好當中,聽到佛法又不修行,是世間最愚蠢的。越窮就越要聽經聞法,開發智慧成就你的菩提。但是,太過於富有善根無法流露;太貧窮,窮到三餐不濟的人,善根也無法流露。以前我初出家時,很喜歡講經說法,我告訴大家,家境若困苦,三餐也有問題,就更要修道!他 回你一句,家庭都很窮了,念佛就有飯吃嗎?聽到這句話真是哭笑不得,快要昏倒。他說得也是有道理,你念佛就有飯吃嗎?真的,沒有得吃。但是在念佛當中,會慢慢增長你的福報,日積月累,福報的水一滴一滴,滴在你的水桶裡,一天一滴,一個月三十滴,一年三百六十五滴。雖然目前看來,這一桶水沒有滿,但是滴久了,也有滴滿的時候啊!你不能說它滴得很慢,就代表它沒作用,這是慢慢累積起來的。要建塔也是聚沙成塔、眾志成城、福慧圓滿。成就那麼大,也是多生累劫修來的呀!

念佛在乍看之下,目前感覺不到有得到任何利益,但是念久一點修行久了之後,福報會慢慢累積,「行」就是這樣修來的,「福」就是這樣累積來的,「智慧」就是這樣得來的,要日日夜夜多生累劫慢慢培養起來的。就是以福培福,不要說三餐都不濟了還念什麼佛呢?對,你說得有道理,我也不要和你辯,但是你念久了,修行久,智慧若開,福現前「福不唐捐」不是強辯來的。

所以修道一定要記住一句話,學佛之人要令他思想、觀念改變,要令他行為改變不是那麼簡單,不談別的,說改變觀念就好。譬如佛教說超度,超度的意義有三層,但是一般人在三層中,抓到的那一層剛好是不了義的,我慢慢分析讓你了解。超度有三種,讓你知見觀念正確。三種超度:第一知見超度。第二現生超度。第三死亡後的超度。「超度,超度」我們常常聽到,但是未必能完全了解它的全部面貌。第一是「知見超度」就是思想觀念要能轉變過來,扭轉得過來。若無法改變,你的思想不正確如何超度呢?超是超越,度是度脫生死。思想觀念、先入為主的觀念釘住了無法動搖,這種人就沒有希望了。知見沒有超度過來,改變不過來,所以:

六祖惠能大師雲:「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邪知邪見的人、觀念轉不過來的人,這種人都永遠停頓在世間。思想若正知正見,就能出世解脫。他才說「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道理在此,所以修道第一步,就是要先超度你的思想,你的觀念要正知正見。你的觀念若未扭轉過來,你永遠邪知邪見,那麼你和佛法只是結一個緣,想要升華自己、解脫自己,免談啊!所以:

【梵網經】佛陀雲:「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

「轉一切見入佛見」是說凡夫眾生的知見不正確,要將這些觀念全部淨化,拋在旁邊、暫擱一邊,聽佛陀怎麼說,不要用自己邪知邪見的觀念,像無形的面紗遮住、障礙對佛陀知見的認知,那就可憐了。所以一張白紙讓你畫,不要自己先畫滿了,沒有空間讓別人畫,別人如何幫你畫?沒辦法。這一瓶水雜質一大堆,你要把清淨的水倒進去前,是不是要先將原來的水倒掉,洗干淨再弄干,清淨的礦泉水才裝得進去呀,不然那些雜質還存在,如何裝入清淨的水呢?再久也不容易成就。

同樣的理由「轉一切見入佛見」凡夫、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牲、餓鬼,這六道眾生,轉思想觀念讓他正知正見入佛陀知見,叫做「轉一切見入佛知見」太莊嚴了!「佛見入一切見」有一天你成佛以後,你的知見,六道眾生的知見,你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要度他才能輕而易舉,也因此佛陀要度六道眾生,就像吃冰棒一樣的清涼、輕輕松松的。因為佛陀也是從六道眾生中掙脫出來的,從那邊解脫出來的,眾生的思想何處有問題他清楚,眾生的觀念哪裡有沖突,是否邪知邪見?他都清清楚楚。

所以度眾生要按照眾生的心結、無明、不了解的地方幫他一一解開。因為佛陀的知見入一切眾生知見,眾生的行為哪裡出了錯,有問題、不如法,佛陀都清清楚楚會為他糾正,因為佛陀也是從裡面跳出來的。佛陀多生累劫還未開悟證果以前,做凡夫的時候,也是邪知邪見、觀念不正確。自從他熏習佛法後,才淨化他的思想、觀念,才自己超脫過來叫做知見超度。如此知見超度重要嗎?非常重要。

接下來說「現生的超度」就是今生要修道超度,你不用再六道輪回,頓斷生死入涅槃境界,是為「現生超度」。佛陀時代那些阿羅漢都是現生就超度了,不用等死後別人來超度。第三叫做「死亡後超度」意思是說,在生沒有修行,命終後才叫出家眾來超度。諸位注意,佛教是重生的宗教,不是重死的宗教,如本的口頭語常說:在生時不修行,死後才叫出家人超度者,這是無可奈何的補救方法。所以佛教是重生的宗教,不是重死的宗教。我不希望各位死後拿一點錢,甚至一百萬、兩百萬去請人做梁皇寶忏、水陸法會,這你就錯了,你不知佛教在說什麼,給那些趕經忏的出家眾將你洗腦了。

佛教是重生的宗教,不是重死的宗教,何況在生時邪知邪見,臨命終時才叫人誦一部經、幾句佛號就能超度,這樣叫做特權。你在生時做那麼多惡業,思想邪知邪見沒有糾正轉變過來,如何有辦法超度呢?所以在三種超度當中,知見的超度排行第一。第二叫做現生的超度。第三才是不得已的命終超度。如果命終後,能夠輕而易舉得到超度,那我就不用出家修行了,就不用講經說法,深入教典了。我不如在家娶個妻子,生個兒子,建立一個家庭,等我命終再叫人幫我超度就好了。一百萬二百萬一千萬來幫我超度呀!可惜那樣無法解決事情,金錢如果能夠超度我們的生死,那叫做特權啊!不是佛法的本質,是變相的佛法。

所以三種的超度,我希望全國的人民百姓,要有正知正見勇敢接受這個事實。第一要知見超度,你的思想要轉變過來,過去要你皈依,總是歪理十八條,條條有理,最後卻障礙自己皈依,知見尚未扭轉過來,知見還沒超度。要他受五戒、菩薩戒,觀念一大堆,又是歪理十八條,條條有理,這要如何受五戒?菩薩戒呢?所以,第一你要先改變知見,先知見超度。我常勸人學佛修道,有人說:「修什麼道,學什麼佛?學佛是消極的,是歹命人才學佛的喔!心好就好了,一定要學佛嗎?」他所謂的心好是以什麼為標准呢?造口業,也叫做心好?殺人、放火、強奸,說人是非,扯人後腿,吃醋、嫉妒人、怨妒人,叫做心好嗎?真不知是以什麼為標准。心好即是佛,你的心已經好了嗎?你的心好,是沒有標准的,只能這樣告訴你而已。

在這三種超度裡,第一和第二是標准的,但一般的出家人都說最後那個,叫做死亡後的超度,偏重這裡,了義的不講,說這個權巧方便的,這完全喪失佛法的本質。所以在此再三呼吁,只要國人有福報,相信你聽到如本法師如此說,你的思想觀念會更上一層樓升華起來,向我們國人恭喜再恭喜。其實,學佛猶如學登山,的確如此。一步比一步難,境界是要日日上升的,不要永遠停在原地踏步。

首先,你踏入佛門的第一步就非常困難,你思想要改變、觀念要改變,因為你多生累劫以來的思想觀念沒有正知正見,無法入佛陀的知見,所以第一步就很困難了。進入佛門以後,要開悟不容易喔!要明心見性難喔!一步比一步難。見性以後有兩種,有大乘、小乘的心境,你有辦法進入大乘佛法,想要成佛更加困難喔!所以許多南洋國家的比丘,乃至學小乘佛法的人要他來成佛,難呀!叫他發菩提心,難呀!所以學佛是一步一步難,希望諸位在學佛過程中,要有勇猛心,像野馬一樣向前奔馳,不要原地踏步,我常說:要更上一層樓。

接下來修道又有一個問題,道理要通達比較快,但是要和境界、事相相應較為困難,叫做「理通容易,事證困難。」但是到最後,還是可以到達頂端。記得有一位開悟聖僧這麼說:「我們修道過程中,難免有習氣和煩惱,這是多生累劫帶來的,你慢慢修總有證果的一天,你不要煩惱。道理貫通比較快,事慢慢修、慢慢進步,到最後會達山頂,習氣慢慢改就好了。」我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就是做不到,不要緊,不要灰心,要沉住氣有耐性,總有一天,成佛的果報終有現前的時候。一位開悟祖師這麼說:

「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

今天你聽到見性的法門,已經悟入很深了,好象已有成佛的感覺。「頓悟雖同佛」道理已經通達了,恭喜你,祝福你,恭喜你老人家「頓悟雖同佛」。接下來告訴你「多生習氣深」多生累劫以來,我習氣很重很深,令人很頭痛。「風停波尚湧」是說我已經想將這個習氣改掉,就如同海水雖然沒有風吹動,但是一時之間海浪也停不下來,要慢慢讓它平息。風已經停了,但波浪仍然湧過來湧過去「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我雖然很理性,但是理性仍然奈何不了我多生累劫的習氣來攪動、騷擾、干擾,甚至起無明煩惱心,起邪見之心、惡毒心、瞋恨心、怨妒心,雖然我是理性之人,也會浮起這些念頭,這是多生累劫的業習來攪動、浮現、帶動、擾亂而起念,所以要慢慢淨化。

道理通達以後,事相要慢慢的修,修到事相解脫打成一片,境界如何都考不倒了,這才叫做道理和事相打成一片,達到不二的境界,就是你開悟證果的時候了。所以,開悟祖師這些話太莊嚴了!說出我們人性的道理,說出了一個修道人,他的心境常發生的問題。他感同身受說出那麼貼切的話。我們再來看一遍:

祖師雲:「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

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