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師:見性成佛 第二十天
第二十天 諸位觀眾、諸位菩薩大家好: 一個人如果已經修到見性的時候就會有禅定。「禅」,禅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來分析「禅」的涵義。第一、禅是沒有執著的世界,如果你心裡還有執著,不名為禅。禅當下是沒執著、解脫的世界,如果一個人在修道的過程中,當他的心地達到清淨、見性,他就不會執著一切萬法,「於相離相」這是「禅」的世界。所以,一切萬病皆由執著而生,煩惱是心的執著而生,罣礙也是心的執著而生,回憶過去也是心執著所生,盼望未來也是心執著而生,對人事物耿耿於懷、放不下牽腸掛肚,也是心執著所生。所以,心如果執著則一切生死、煩惱叢生。 「禅」是一個沒有執著的世界、是清涼的世界、解脫的世界、是不生不滅涅槃的世界。所以光是要沒有執著,你看要下多大的功夫?也因為凡夫眾生多生累劫以來,沒辦法放下他的執著,因此,被執著帶來一連串的後遺症,一切禍福全是執著所招引而來。所以,我現在引用一位開悟聖僧,他說執著和不執著,兩個世界恰好是一百八十度的差別。 祖師雲:「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 執著一切相的人難怪會著魔。不錯,放眼觀看所有參禅的仁者,很多人還沒參禅以前一個人好端端的,參到最後卻陰陽怪氣全身顫抖不能自在,一看到聲光幻影就執著,這是著魔的現象。所以,一切魔不是外來的,是心魔所起。為何生心魔?由執著而來。因為執著一切相,所以一切魔境現前。如果你當下離相,不要把相放在心裡也不刻意去想它,那麼心就自在了。你看!有兩三個人一起外出,有的人歡天喜地看一切景致、山水、風光,臉龐常流露出歡喜的面容。有的人外出看山是滿面愁容,看水也深鎖眉頭,看風景也是愁眉不展,吃飯也皺著眉頭,為何如此?沒有離相!執著心太重了,哪怕虛空那麼寬闊也無容身之處。 相對的,一個解脫的人關在房間裡他的心一樣是清涼、廣闊的,一切關鍵在心而已。所以如本才說:禅的當下是沒有執著的世界、解脫清涼的世界。因此,我們千萬不可執著一切境界,只要你執著一切境、一切相、一切塵埃,心當下就著魔了。魔不完全是外在之物來干擾或破壞,不一定,有時候是由自己的心所生。比如貪心就是魔,嫉妒心或吃醋就是魔,扯人家的後腳、破壞人家、說人是非,這些都是心魔。所以「魔」廣義來講,就是染污你的自性,會影響你的心情的,破壞你的心情的就是「心魔」。今天我們修道就是要將心魔淨化、驅除,如此才有自在可言。 我們剛才舉了一個例子,兩個人同樣出去游山玩水、踏青,有人歡天喜地的,有人卻在一旁愁眉苦臉、悶悶不樂的,心境截然不同,後者的心裡有病,由執著所生,不是禅了,而是接近發狂、發瘋的地步。所以開悟祖師雲:「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道理在此。「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為什麼一切平等觀?因為一切法相當下是空性,你執著一切法,它是如幻如化。你不去執著,它也是如幻如化,與其執著不如不要執著,畢竟一切法全都是幻化虛妄的,如夢幻泡影,所以我們不要去執著。 一切法的空性、無常、幻化就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所以,一切萬法你去檢視、了解、觀察都是平等的、空無自性的,叫做「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就代表我們的菩提自性,取不得、捨不去,得來的東西也是空幻,未得的東西也是空幻,還有什麼得失取捨呢?一切法本來就是空有不二,就它的相而言,當下就是生滅相,瞬息萬變的。 就身體來說,十年前和十年後的你,在精神界沒什麼變化,但肉體上會有變化,堪稱脫胎換骨。根據衛生學的博士說,我們人全身上下一秒鐘,所死的細胞有幾萬個單位,他告訴你七年當中,你的身體包含肉、血液、頭發、牙齒、全身四大全部脫胎換骨、換新的了,在你不知不覺當中,它無盡的新陳代謝、生生滅滅。所以,七年前和七年後的肉體已經不一樣了,換過了。所以,以我茹素已經二十幾年,現在應是純中性、完全素食的體質。所以二十年後的今天和二十年前的我,當然佛性是沒什麼兩樣,但是肉體上已經煥然一新了。可見身軀肉體一直在瞬息萬變,迎新棄舊、生生滅滅,只是我們人的肉眼無法看得那麼精密而已,所以「一切平等觀」人的身體如此,山河大地乃至一切萬法,何嘗不是如此呢?連同我們的精神界也在瞬息萬變。「無取亦無捨」是解脫的話,修道人如果按照這四句偈去修行,也是一樣可以入道。總之,「禅」是一個沒有執著的世界,我運用祖師的話再念一遍: 祖師雲:「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 無執著就是禅的世界,就是解脫的世界。 我來向諸位說一個公案,畢竟一切的病、煩惱、輪回都是因執著而誕生。以前有一位禅師帶著一位徒弟外出苦行,走到一條溪邊,禅師放眼看去,前面有一位婦人要過河,溪水漲得很高,女眾若涉溪很可能會被溪水沖到大海裡。這位禅師起了一個慈悲的念頭,即走近請問並試意要背她過河,這位女眾很害羞又不好意思又高興,雖然心情很復雜,但最後也點頭答應,表示很感謝禅師的慈悲,要背她過溪,由於天色已漸漸暗了,為了顧全她的安全,禅師便背她過溪。他的徒弟跟在後面涉溪而過,渡過溪後禅師將這位女眾放下,師徒兩人再繼續苦行去了。 到了晚上借住在一間廟裡,他的徒弟心裡就嘀嘀咕咕,很不快活了。他想:師父平時教我不可以碰到女人的身體,視女性為老虎,視女性為毒蛇,要我遠離女色,為什麼師父今天卻背女人過河呢?師父是不是犯了大戒呢?心裡想不開在床上輾轉不成眠,現代人叫做熬夜失眠。連續兩、三天這個徒弟顯然反常,連師父講的話也聽不進去,認為師父已經犯戒了,所以這些天來心情不快活。後來師父知道徒弟毛病在哪裡,就走近他身邊說:「徒弟,我看你這兩三天心情很郁悶,有煩惱哦!來,說給師父聽聽看。」徒弟就講話:「師父平常教導我們要遠離女色,將女性當做老虎、毒蛇如避火坑,為什麼師父卻背女孩子,這樣對嗎?」師父就告訴他:「徒兒,你太辛苦了,你為我背了兩三天的包袱,你真辛苦。我背她過河以後,我當下就將一切相離掉不去執著,你也未免太辛苦了,為我背了三天的包袱。」他徒弟聽完說:「喔!有道理。」然後參這個問題參到第四天,就悟進去了。所以根機利的人當下悟入,他的徒弟根機較鈍,就停頓到第四天才有所開悟。 原來「禅定」,在行住坐臥當中就有禅定,只要內心沒有執著就沒有病,內心若不執著當下自性解脫。第四天徒弟很高興,抱著歡喜的心情移動腳步,來到師父面前忏悔,忏悔又感謝,因為他已有所悟。可見我們活在世間,免不了有種種人事物的困擾,也難免有種種困境,因為有很多事、一切病,全都是執著所衍生出來的。所以修道人平常要鍛煉「離相」的功夫,也就是將外界山河大地、人事物、五欲六塵之境用來鍛煉離相的功夫。要培養這種心地工夫,為什麼?因為一切萬病,皆由心的執著而來。 以前有一位年輕人,其實說年輕也不太年輕了,大概三十五歲左右,見到我常說:「我在河邊曾經救過一個人,我熟谙水性很會游泳,跳到水裡把一個國中生救起來。」只要看到我就這麼講,達十五遍之多,他自己不覺得已經對我說了第十五次了,因此有一次他一開口說:「我以前……,」我就接下去「在河邊救一個小孩對不對?」「哇!師父你怎麼知道?」「你說完忘了還不知道。」這是執著,本來有功德有意義的,你常常講也會積病喔!還有一位也是類似的情況,「師父,我以前……」我說:「你不用講,你以前曾布施一具棺材給貧窮人對不對?」「你你你::怎麼知道?」我說:「我當然知道!你已說了廿遍,你自己忘記了。」逢人便說,常常這樣反復、執著,也不一定好。所以「禅」當下就是沒有執著的世界,是一個解脫的世界、自由自在的世界。這樣明白了嗎? 接下來「禅是不垢不淨的世界」什麼意思?在禅定當中,有見性的人心裡沒有淨相,也沒有污垢之相,叫做不垢不淨。你以為有禅,我們的自性一定清淨,清淨就清淨,你不用再安立一個淨相,你安一個淨相又不淨了。你的本性更加不可貪染或染污一切污穢之物,心裡萬法不立、一塵不染,還有垢還有淨的話,這樣不是禅的世界。 「垢是對淨而言,清淨本性那有清淨之相,污垢之相,畢竟空無自性,法身乃 是萬法不立,一塵不染。」 有垢就有淨,有淨就有垢,是相對立的。在菩提清淨的自性裡,若還有清淨之相,這樣叫做有淨相。所以證到涅槃以後,我不會吃飽沒事說:我住在涅槃中。這樣叫做有法塵,被涅槃之相束縛了,這樣並未住在涅槃,涅槃只是假名安立而已。讓人明白開悟以後有一個涅槃的境界,是假名安立的,若說有一涅槃的形相可住,有一個形相可得,不明聖人所說涅槃之意。真正證到涅槃時是不可言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境界。 「唯證相應」在禅當中,哪還有清淨之相,有涅槃可得呢?污垢之相更加免談,淨相都不可得,何況污垢之相更加不可得。污垢之相當下是空無自性,所謂:法身乃是萬法不立、一塵不染,這才是我們的訴求,禅的世界就是如此,是不垢不淨的。 「清淨自性是空性,污垢之相也是空性,一切諸法皆空性,見空便解脫,見空 便入大禅定,由空起妙用,是大乘佛法根本的動機。」 沒錯,有一天你見性了,見到你的如來藏性、一真法界,見到佛性時,你清淨的自性當下是空性的,何況污穢之相哪裡不是空性呢?內在也好、外在也好,一切萬法當下是空無自性的,這是每一位佛弟子不敢否認的。能夠見到「空」是轉凡入聖根本的關鍵所在。所以說見空便解脫,見空也就是見到真如本性的意思,當下入了大禅定,在真空當中起無量的妙有,這就是大乘法不同於二乘法的所在,也就是說「真空妙有」是大乘佛法根本的動機。我們修道的過程中,如果心中還有垢、有淨的話,此人並無解脫,無解脫如何說是禅的世界呢? 所以在此講一個公案給諸位聽,凡是你的內心有淨相、有污垢之相的話,你的心並未清淨、未解脫,還有染污不是禅的世界,更加不可說你有見性。見性之人已經懂得如何修行,豈會姑息養奸,容許心裡有所謂的垢淨之相呢?所以引用宋朝蘇東坡先生和佛印禅師兩人的公案來說明。 他們二人一僧一俗常常在一起,兩人在佛法上常有沖突、有爭執,當然屢次都是蘇東坡先生屈居下風,因為佛印禅師是一位開悟聖僧,以現在的說法是他比較專業。有一次蘇東坡先生看見佛印禅師在坐禅坐得很好,他不但不誇獎他,還半諷刺的形容說:「大師!你坐禅時就像一堆牛糞。」佛印禅師看蘇東坡先生坐在那邊,就誇獎說:「蘇東坡先生,你坐禅就如佛一般,非常莊嚴。」兩人正好是一百八十度不相同的境界。他把禅師形容為一堆牛糞,禅師形容他坐禅時栩栩如生,如同佛陀端坐著。結果如何?蘇東坡先生很得意,自以為占了便宜,他贏定了,那天他特別高興,因為每次都辯輸佛印禅師。回去就告訴他的妹妹蘇小妹說:「小妹!小妹!我今天和禅師論道理,我在坐禅時,佛印禅師說我坐禅時如同佛一般。我告訴禅師,他坐在那邊就像一堆牛糞,我贏得很徹底。」小妹說:「哎唷!哥哥!你輸得一塌糊塗,輸得很徹底。」蘇東坡說:「為何如此說呢?我贏才對,我說他坐禅像一堆牛糞,而他說我坐禅時如佛一般,我比較清淨!他比較污穢啊!」小妹說:「哥哥!你自始至終,沒有一次贏過禅師,這一次輸得更慘。」蘇東坡說你解釋一下。諸位,蘇東坡這位詩人的妹妹學佛也學得非常好,很有佛法的見地,她就分析給哥哥聽。她說:「禅師心中的佛性是清淨光明的,你在坐禅時,他把你當作如佛一般。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把你當作如佛一般,他心地清淨。而你將禅師形容為如牛糞一堆疊坐著,當然代表你的心中都是污穢不清淨。講難聽一點,有人身攻擊的成分,你的心已經先染污、不清淨,有垢有淨了。」蘇東坡先生聽完並歎了一口氣說:「這下子完了,妹妹!你說得對,我這次輸得很徹底、輸得很慘!」諸位清楚嗎?佛印禅師雖然告訴他:你坐禅時如佛一般,還是有一個清淨之相,但是禅師畢竟是權巧方便,難道他不知禅的世界、本性世界是不垢不淨嗎?他知道,只是方便誇獎、贊歎蘇東坡而已。而蘇東坡先生純粹是報復、攻擊之心。他跟禅師論佛法,總是辯得臉紅脖子粗,自始至終沒有贏過一次。所以他認為逮到機會了,說禅師坐禅時就像一堆牛糞,實在輸得很慘!所以表面看來,他似乎是贏了,讓他逞強、逮到機會了,其實他的心地當下是污穢不清淨。總之,見性之人在禅定中是不垢不淨的世界;是解脫的世界;是光明的世界。若還有分別心,當下就還有分別淨垢之相。所以修道若未遠離淨和垢的對立,則無法超越不能稱為禅的世界。 以前我剛出家時,去讀佛學院,在佛學院裡,我專門負責一項工作,什麼工作呢?專門打掃廁所。我看到【般若心經】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垢不淨是什麼意思呢?我的同學說:「如本法師!你去洗廁所。」我聽了很歡喜,我每每洗廁所時,都參不垢不淨的道理。諸位都曉得廁所的情形,如果正常排洩還沒關系,可是有些人會腹瀉,尤其在佛學院裡過午不食,大家胃腸都不是很好,拉得整個廁所裡污穢不堪,我就很認真用刷子去刷,刷不掉的糞疤,就留長指甲去摳,藉此參「不垢不淨」。雖然廁所裡面很髒,還要用指甲去摳是污穢不淨的。但是,我們的心不能隨著它污垢,若還有污垢之相,法身則不能彰顯。所以我就一直參,後來有一天讓我參到了,了解本性不能有污垢,但是也不能有淨相。心裡如果還有清淨之相的形影;有清淨之相的形相;有清淨的象征,這樣本性並未清淨,到最後了解本性不垢不淨。所以我們清淨的自性是萬法不立、一塵不染,哪來垢淨之有呢?所以當下我就悟入心地,以後看經典一看就懂……。所以兩三年的洗廁所下來,在乍看之下,我是吃虧,被人占便宜,可是實際上來說,我得到大利益,因為洗廁所而開悟;因為洗廁所而悟明本性;因為洗廁所而入禅定的境界,悟到不垢不淨,有何不可呢!諸位!多洗些廁所也不錯,能夠開悟,見自性,悟明真理,了解不垢不淨的真谛,有何不可呢! 所以我們在修道過程中要記住,不要只挑選好的,我不以為然,有時在污穢不清淨處,也能悟明很多真理。我舉一個例子來說,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有些人只看到蓮花的光明、聖潔,只顧著摘非常漂亮的蓮花。但是他何曾想過蓮花在尚未離水面的時候,它的根莖都生長在污泥中,所以污泥也是好土,不然你把蓮花種在陸地上、石頭上,看它會不會活?種在清淨的地方,蓮花反而會死掉。所以「煩惱即是菩提」也是同樣的道理,在煩惱中覺悟,在煩惱中淨化,煩惱即是菩提,離開煩惱哪裡有菩提可言?離開痛苦哪裡有清涼可言呢?離開生死哪有涅槃可言呢?泥巴雖然不清淨,泥巴也是好泥。 有人問一個問題,女性朋友懷孕十個月當她要臨盆生產時,稱念佛菩薩的聖號,會不會對佛不敬或不淨呢?我說你不用煩惱,佛菩薩心裡還有垢有淨,還會嫌棄你污穢不清淨者不能稱為佛菩薩。所以,女性朋友懷孕十個月要臨盆時,可以的話,你就在心裡默念,出聲也無所謂,一般傳統觀念,認為臨盆生產時,會有血崩,流出種種不清淨的水,因此認為這樣念佛,會對佛菩薩不恭敬會污穢佛菩薩。其實誤會了,佛菩薩不會計較這些,如果他心裡有垢有淨,不敢來幫助你,看到你就飛也似的逃開,我說這佛菩薩你也不用拜了。佛菩薩也不可能會做這種事,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哪會計較這些呢?他怎麼可能不降臨呢?他同樣大慈大悲度你,若問什麼理由?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心裡已經達到不垢不淨的境界。禅,是一個光明解脫的世界,沒有垢淨的分別,這樣諸位了解嗎?這點非常重要! 有人發心來佛寺幫忙,但往往只願打掃大殿,因為大殿比較干淨,比較不喜歡下廚房,因為油膩膩的,洗東西會濺濕衣服弄得濕答答的。所以相較之下一般人喜歡打掃大殿,比較不喜歡下廚房。如果廚房再和廁所比較呢?大家又比較喜歡到廚房。如果叫他去洗廁所,他說:不要!我要去廚房。如果叫他去廚房幫忙他不願意,說:我要去打掃大殿。諸位!越骯髒的地方,你越敢承擔者成就也就越快,如本法師就是一位見證者!我因為洗廁所而悟明「禅是不垢不淨的世界」自性中若還有淨相、垢相,不名為見性之人,因為洗廁所而悟明本性,有何不可呢!如果大殿、廚房、廁所三者當中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個?我用平常的話來解釋,洗廁所是消業最好的地方;是結善緣最好的地方;是悟明本性最好的地方。 我分析給你聽,先講消業就好,你平常嬌生慣養、我慢貢高,因此洗廁所是消災解厄最好的地方。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七位王子要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釋迦佛陀跟他們見面後,不馬上教他們深奧的道理,佛說:「以前你們貴為王子,平日嬌生慣養,貢高我慢的習氣深重,如溫室裡的花朵,若沒有相當的磨練,貢高我慢不能淨化,如高山德水不住。」於是叫他們去清理廁所、打掃廁所,等他們打掃到起歡喜心,不再起我慢心,不再與人對立了,才開始教他們佛法,為他們剃度。最後他們也打掃到真正起歡喜心,不再埋怨了。他們以前都如何埋怨呢?「我貴為王子,是國王的兒子來出家,洗廁所就是出家嗎?吃飽太閒,我若待在家裡,皇宮裡的彩女、宮女會幫我打掃得干干淨淨,來這裡真是氣人,佛陀是故意刁難我!」他們會有這些怨言,這就是尚未入道,慢慢的讓他們由打掃而悟入……,到最後起歡喜心,佛陀才為他們剃度、講演微妙的佛法。所以,洗廁所是最好的消災解厄,驅除我慢貢高之心最好的地方。 佛門有一句話「我慢高山德水不住」。貢高我慢就像一座很陡峭的山,譬如玉山來說,尖尖的山形,雨一下往兩邊流失!功德的水住不得也一樣,相對的大地平坦雨下得再多,也會鋪在表面。我慢高山就像尖峭的高山,功德水住不了,都往四面八方流光了,叫做「我慢高山德水不住」。功德的水住不得,所以一定要先消除我慢貢高,再來學習佛法很快就能入道。所以王子來出家本身具有好條件,智慧又高超,再加上消除我慢,很快就能證成果位。 所以洗廁所的好處在哪裡?第一、洗廁所能消除我慢,是消業最好的地方。第二、能和廣大人眾結善緣。譬如佛學院裡有五十位學生,若廁所洗得干干淨淨,進來大小便利的人,會因為你把廁所洗得干淨而齊聲稱贊你,你的功德、福報因緣會一直增加,大眾都和你結善緣,不論是他和你結善緣也好,你和他結善緣也好,彼此之間的恩怨,多生累劫的業障都能消除,這就是結善緣。如果裡面不幸有幾個腹瀉,一天要跑四、五次,那就不只結緣五十遍了,少者百多遍。可是不要這樣想:保佑這五十個學生都腹瀉,我就能結更多緣了!你可不要這樣想,這是「詛咒給別人死」,心地就不好了,要順其自然,最好每天不要因為腹瀉而跑廁所也不要緊,身體健康最好,這樣才是標准的想法。我的意思是你清廁所干淨後,眾人來捧場、進出,你就和他結善緣了,有什麼不好呢?很好啊!所以我在佛學院裡都負責包辦洗廁所,作為我的出坡。 再者,你在洗廁所當中能悟入甚深的道理,譬如說你在背經、誦經時會念到「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可以藉此悟到不垢不淨是什麼道理,原來垢是無自性,淨也是無自性,菩提自性中哪來垢淨之有呢?因此剎那間就悟明真如本性。所以我們修道當中,千千萬萬不要只想選擇清淨的事來做,污垢當中亦能讓你悟出一番道理;污垢當中是造就一個人成就佛法的原動力。 在【華嚴經】佛陀說:「不入煩惱大海,不能得一切智寶。」道理在此。「不入煩惱大海」在世間歷盡滄桑,嘗過苦楚的人,這種人比較有心得、經驗容易覺悟。我常說,生長在富麗堂皇的環境,人稱公主、少奶奶、大小姐的人,除非宿世有修行才會善根流露,不然的話,對這種人說破了嘴,她也不會覺悟,而那些吃越多苦,越有經驗的人,覺悟就比較快,所以演變成佛門說「煩惱即菩提」就是此理。 以前有一個典故,某位小姐,我告訴她:「小姐!苦集滅道中,有說到苦的道理,我們活在世間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很多煩惱事;很多痛苦事;很多不能稱心如意的事,世間是苦海!」她怎麼回答我呢?她說:「不會啊!我認為世間很快樂,我不以為人生苦!人生嘛,本來就該吃苦嘛!」這樣回答你,而且講話還卷舌。我告訴她:哦!你不以為人生是苦嗎?我開始為她分析:你是否曾經因為考試成績不好或不及格,因此被老師責備、被家長罵呢?她說:沒有啊!我讀書的時候,功課都是榜上有名,我是資優生。我一聽,喔…這不好講呢。我又問她:小姐!你曾經談情說愛不如意嗎?她說:沒有啊!我有一個很好的男朋友,對我非常友善,時常帶我去踏青、看電影還教我功課。講到這裡實在不知要從那方面來說,才能讓她體會到苦,到後來我想到,從身體方面來講,我看這位小姐雖然很有氣質,但是身體似乎有些病苦相。我問她:先別說你身體有什麼大病苦,你有沒有感冒過啊?有!有感冒過。那麼感冒的感受如何?她說:當發燒的時候,頭都快脹了,昏天轉地的非常不自在,非常苦!對!對!答案跑出來了,生病時很痛苦,這就是人生苦之一,佛教稱之為生老病死苦,病也是人生之苦。所以你從小到大免不了要打針、看醫生,也有很多病苦對不對?她說:是啊!所以我就從病苦切入,然後她的善根才漸漸成熟。所以一個人雖然領受世間的苦,卻不以為這就是苦,要說到與他切身的問題才能使他覺悟。所以要令一個人開悟、覺悟,必須觀機逗教,看他的症結在哪裡,去解開它。最後這位女孩子善根大展流露,學佛學得很好,現在已經出家修行了。她家境很富裕,平時是嬌生慣養的人,氣質非常好,這也是她多生累劫多少有些善根,遇到善知識的點醒,使她能如脫缰野馬般奔馳而出家修行。 總之,在惡劣的環境、很不理想的地方,有時候那才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或者是逆增上緣,或者是在困境當中因禍得福,而學佛修道的人不勝枚舉。所以在我的觀念裡,人往往在污垢、不如意、痛苦當中,甚至煩惱叢生、壓力很大的當中,會有所謂的窮則變,急中生智,然後有所覺悟者非常的多! 所以苦也是人生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的,要化苦為樂才真正具有大智慧、大般若。所以修道過程中,不要逃避、擔憂逆境,或許會因禍得福,化阻力為助力,這都要假借學佛修道後有大智慧,才能轉化惡劣的環境為增上緣。今天將禅是不垢不淨的世界;禅是不執著的世界,向各位報告到此。 他恭喜了。也就是見到「體」的時候了,見到他「如來藏性」的時候了。因為一切凡夫眾生都生活在心猿意馬、煩惱叢生的日子當中,所以不是禅的世界,不是見性的世界。 萬法由心所生,這是正確的。但是心又能生萬法啊!在凡夫來講,他心能生萬法,所生出來的萬法都是污染、不清淨的東西,若是開悟證果的聖者呢?他的心能生萬法,這個萬法都是清淨解脫,禅的世界伸縮自如,要縮要伸、要?要廣、要深要淺他能自在,無所染著、無滯無礙這就是禅的世界。凡夫心若動起來,污染外面的境界無法收拾。聖人的心一動起來無量的妙用,出出入入、自由自在無所障礙,叫做無滯無礙。如果是凡夫呢?那就不相同了,不然你為何常常在六道輪回、始終在六道中周旋不出呢?難怪就是要做三界的苦命兒,六道的流浪漢,道理在此。 所以說凡夫同樣能心生萬法,但這是污染的、不清淨的,若是開悟見性的人,心所動的萬法是自性的妙用,差別在此。有人說,你若達到解脫的時候,聖人會動念頭嗎?會,他動出來的念頭是光明、清淨、解脫、禅的世界、是慈悲喜捨、普度眾生的念頭,關懷需要幫忙的人,他動就動這個心,不但自利又利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世界的心。凡夫動起來的念頭就不一樣了,都是要占人便宜的、自私的、煩惱的、痛苦的甚至心中有心,污染的、不清淨的,罕有能為他人利益的。也有,不是沒有,但是他還未見性之前,那怕能利益多少蒼生,都是生滅有為之法。所以無論如何,仍以見性為第一道理在此。所以見性之後,你生活在禅的世界,禅,是萬法歸一的世界,也就是清淨一心的世界,是不二心的世界。 諸位,有一位弟子,我為他剃度以後,為他取了一個法號叫做「性一」。這位弟子就講話了:「師父,你為何替我取名做『性一』?為何不叫性二、性三、性五、性六、性七、性八、性九、性十取多一點啊?越多不是越好嗎?一個怎麼算多呢?」我聽了很煩惱。他說:「師父能不能幫我取多一點的性多啦,或是性九、性十。」我說:「哦,你知道『性一』的意思嗎?」他說:「我不知道。」我說:「就是你不知道我才跟你說這件事。『性一』什麼意思?」我為他解釋:「一個不算少,一萬個不算多。」他說:「如何說呢?你說來聽聽看。」會跟我論道理哦。我說:「很簡單,一個不算少一萬不算多,不然我干脆替你取一個『性萬』就好了,不要『性一』了,何況由一算到萬麻煩了。」我就解釋:「你看,我們大台南市有八十多萬人口將近九十萬人口當中算不算多?也算不少了,但是有多嗎?也不算多,因為九十萬的人口,有沒有離開台南市?台南市只有一個哦,所以一個『一』代表九十萬哪,這樣聽懂嗎?一個不算少,台南市一個不算少,九十萬不算多啊。再來,我們台灣就好了,台灣目前有二千三百五十九萬人左右,二千三百五十幾萬的人口,有沒有離開台灣?沒有離開。綜觀十六縣市所有的人口,有二千三百萬再怎麼跑都沒有離開這個范圍,一個台灣島,一個台灣不算少,二千三百多萬人口不算多,因為他們並未離開台灣,台灣只有一個而已。這整個地球來說,有五十三億左右的人口,五十三億中算不算多?不算多。為什麼不算多?因為他們並未離開地球啊?地球只有一個而已,一個地球等於五十三億的人口。所以一不算少,五十三億不算多,道理在此。這是由外面的象征、外面的形相,外面的物質來比方。 以心來說,你的妄想、痛苦、煩惱、會嫉妒、怨妒別人,甚至慈悲喜捨,有修行的心、隨喜的心,這些心真多對不對?但是也沒有離開你這一顆心,心只有一個。但是能夠演化那麼多的心,那麼多的心也不算多啊,為何不算多?因為沒有離開你這顆心。所以,一不算少,一萬不算多道理在此。所以,我們修行修到萬法歸一的時候,是禅的世界,是見性的世界,清淨一心的世界,這樣取名『性一』有沒有道理?」喔!他一聽,知識份子啊!知識份子頭腦聰明一點破就知道了,當下五體投地拜三拜,我說不用拜啦問訊就好了。以後對他的法號非常喜愛。任何一個字眼任何一個數目,都無法勝過一,他的法號叫做「性一」。所以師長為弟子取一個法號,有深深的用意和涵意,不是隨便取一取。不然我為你取一個「性萬」就好了,何必取一個「性一」呢?從外在的形容和譬喻,一直到無形無相的心地,萬法歸一,見性就要如此。 我的師父當初為我取名叫做「如本」,當初我聽到「如本」也覺得不太好聽,尤其這個「本」我特別沒有好感,為何沒好感?因為我還沒出家以前,我的隔壁鄰居,有一個叫做「憨本」的,他在開客運車,三更半夜回來,太太如果嫌兩句說:「你為何那麼晚回來?是不是外面有女人呢?」喔!這下糟了,用布袋把她蓋起來打得半死,哀叫得非常淒涼,存心要打死她似的,還拿球棒去打,不怕打破頭胪很殘忍。所以有一個外號叫「憨本」︵台語,意指不知輕重。︶ 當我師父幫我取名為「如本」時,我一時之間就悶悶不樂了,心情很沉重,連續幾個星期無法快樂起來,我師父就靠近我,也許師父有他心通,我是不知道啦!他靠近來就說:「如本啊!我看你出家前非常快樂,為何出家後一星期,連連看你面有難色,看你不快樂啊!是不是出家後悔了?」我說:「師父,出家後悔是沒有啦,不過,你為我取的法號叫做『如本』,這個『本』字我就很不喜愛,聽到這個『本』字就反感,看到這個『本』字就煩躁起來,中國字一萬五千多字將近二萬字,任何一字都好,只有這個『本』字,我不中意,摘掉再換一個好不好?」我師父說:「喔!師父深深的用意你不能領會,剖開心肝給你吃,你還嫌腥味,來來我解釋給你聽。」我就洗耳恭聽請師父道來。師父說:「如本,這個『本』字是代表如來本性、本自具足、不可忘本、不可捨本逐末,人人有一個本性,本性具足。」我一聽非常感動,我被先入為主的觀念釘住了。現在將它拆開來,聽見大快人心,我就馬上回師父一句話:「師父,中國字一萬五千幾個字,每一個字都不好,只有這一個『本』字最好。」這個「本」最好,因為不可能有第二字、第三字比這個「本」還要好,不可忘本,本來本性,佛性本來具足,難道你要逐末捨本嗎?難道你要忘本嗎?忘本的涵意是很寬的。比如說你今天出家修行,也要追憶過去三千年前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不可忘本。你今天剃度要感恩師長,不可忘本。你喝水要拜水井,不可忘本,吃水果拜樹頭,不可以忘本。本,就代表有個根源的意思,我們有一個清淨的佛性,不可以忘本。本性本來具足不是外求的,不可忘本啊!哇,解釋下去,我們台灣人講的,叫做「奇摩子很好」感覺很棒就對了,我就非常珍惜「如本」這個本字。 總之,這個本就是一,不可以忘本哪。本,就是一個根源,由根源所誕生,演化無量無邊,就是多,多是妙用,一心能生萬法,一雖然是不算多,但是也不能說他少。如果你說少的話,從自性生那麼多心出來,歡喜心、痛苦心、嫉妒心、我慢心、慈悲喜捨的心,講不盡說不完啊!演化出來的心太多了。所以一並不算少道理在此。以上就是將「禅」簡單解釋它的意境,代表萬法歸一的世界。 你若見性以後,向你恭喜了,具足這麼光明解脫的意境了。「禅,它是沒有對立的世界。」什麼是禅是沒有對立的世界呢?意思是說「禅」是經過見性以後,產生自性解脫的一個意境。當中存在一個「無對立」,因為只要有對立,就落入生死網中,有對立就有煩惱,有對立就會有互相障礙,有對立就有利害關系。修道就要修到沒有對立、達到絕對、進入絕對當中,見到他清淨的如來藏性而解脫。 那麼,什麼叫做「對待」呢?比如說,黑是對白而言,高是對低來說,低是對高而言,大是對小而言,小是對大而言,男是對女而言,女是對男而言,天是對地而言,地是對天而言,清淨和污穢兩者是對立的,這都是對立法。但是修道要達到「法無有比」,法如果還有比的話還有對立者,不名為法。法者是解脫法啊!既然還有對立就有生死、有輪回、有痛苦。譬如你現在為何煩惱?因為你有對立呀,因為你有執著,所以有煩惱痛苦就有黑暗,你若通通無對立,一切都是光明、解脫、自在清涼的世界。 所以「修道」是修一個沒有對立的。例如你我二人,大家彼此意見不同、有利害關系就對立了,修道就是修一個沒有對立,彼此可以溝通、流通、自在出入,觀念糾正過來。所以沒有對立就是禅的世界,是解脫的世界道理在此,叫做「法無有比」。在【維摩诘經】說:「法無有二」有二就有對立,有比就有對立。如果修道人不能遠離一切法的對立者,永遠處在對立、有二,這對你的見性都沒有幫助,也就是說你沒有見性,當你見性的話,那恭喜你達到絕對了,你就跟佛菩薩沒什麼兩樣了。 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達到對立的淨化「能所雙亡」。所以說「禅」是沒有對立的世界。既然禅的世界也就是生活在自性中,須要遠離一切對立遠離二法。以修道的過程為例,你說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性還是女性呢?常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說,觀世音菩薩不能說他是男生或是女性,你若落入男女相,那麼此人並未見性。因為「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說是男性就等於不是女性。但是觀世音菩薩不但能示現男性,也能示現女性,不但能示現女性,也能示現男眾。不要說有能力示現男女眾,那怕是六道的眾生,他都有辦法示現。不但六道眾生能示現,他也能夠示現菩薩、也能示現緣覺乃至阿羅漢他也能示現啊,千變萬化,那裡能局限在男眾或女眾當中呢? 觀世音菩薩不能以男身或女身而論長短,如此你並未見性,為何而言?因為「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因為觀世音菩薩已經願力自在,隨著度眾生的方便能千百億化身,所以還未開悟證果的凡夫眾生的你我,都是業力所感召的,你出世為男生,你身不由己,你不能當女生。你出世為女生,也是身不由己,你不可能當男生,是業力來感召的,業力是不能自主的,不能控制的。就像世間人講的,你無法作主啊!人在江湖不能給你作主啊!凡夫眾生由業力所感召的男女之相,說他男是男、女是女,但是觀世音菩薩已經修到見性成佛的人了。所以要做男人做女人,可以隨心所欲。 過去,唐朝以前的觀世音菩薩,所雕塑的佛像有的有胡須,觀自在大丈夫啊!觀自在就是觀世音,他是有畫胡須的。唐朝以後,宋、元、明、清時觀世音菩薩度眾生,他就示現女人身較多了。所以在一般人潛意識的觀念裡,認為觀世音菩薩是女性,畫得像一尊女人身,其實這樣也不標准,畫菩薩相的人,會畫的不會畫出來一看就像男生或像女生,他是大丈夫相,是脫俗超凡的意境,用女人身來安立,這樣就不對了。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性」是非男非女、可男可女。但是你不可說那不就是「半南洋仔?」這樣就誤會了,這樣造口業了,他是願力自在,出世男生出世女生,要變化男或女,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所以我們修道當中,有一天,你修到見性了,開悟證果了,你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可男可女非男非女,非男非女意思是說沒有被束縛住、控制住、非如此不可的、沒有局限就對了,叫做非男非女,可男可女,稱為自性妙用無窮。不但可男可女、也是可四生、可六道、可四聖如此叫做自性妙用無窮,變化多端,化身無量觀世音菩薩就有這個本事。 總之,觀世音菩薩有能力達到這種可男可女,非男非女的境界,就是他見性以後,生活在禅的世界,沒有對立性的情形,沒有對立一切都好說。例如圓形,圓形就沒有對立,三百六十度都可以讓你自由自在來旋轉選擇。你只是九十度,九十度就有限了,二十度有限,十五度有限,一度更加不用說了。所以三百六十度的選擇是變化無窮的,代表見性圓滿的人,你的「性」就生活在沒有對立的狀態。因此變化多端示現無量啊!佛菩薩是如此,凡夫眾生先聽如本法師說一些見性的道理,成佛的道理,以後你修到與法相證,信解行證已經相應了,你就沒問題了,生活在沒有對立的世界,化身無量的世界了。你若見性以後,生活在禅的世界,是沒有對立的世界。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特別去看他的弟子,他的出家眾好幾千人,好幾萬人,很歡喜心的去巡視、看看,關心他的出家弟子。阿那律尊者他在那裡穿針縫衣服,他的眼睛因為用功過度而失明,穿針引線穿不過去,釋迦佛祖看了以後心生大慈悲心,他就在他旁邊講話了,他說:「阿那律呀,阿那律,我佛陀幫你穿一下針吧!」此時阿那律尊者非常感動,貴為一位王子出家,貴為一位佛陀,一位人天的導師、四聖的師父,要替他穿針,內心有無比的溫暖,無比的感激。他說:「佛陀,豈敢豈敢我不敢當啊!你貴為佛陀替我小小一個阿羅漢穿針,我承受不起啊。」佛陀說:「因為你是我的弟子,佛性平等,今天你有小小的困難,我幫你穿個針與你結個善緣。」讓人聽起來是何等快活、何等溫暖啊! 「我要和你結個善緣」這就是佛祖和弟子之間沒有對立性、沒有高低的對立,你想想看,所以在高能自在,在低也能自在,這才是真正的自在。如果你眼睛永遠是看上面的,都是生活在高階層的,不知道下階層的痛苦煩惱,這種無法得到人心。所以,我們現在的官員,很有智慧很疼惜百姓,會深入民間了解人民百姓生活的狀態,如此才有辦法處理百姓的困境。所以佛陀在三千年前早就這樣了,他不以為成佛以後高高在上,看底下的弟子愛理不理。這樣不能堪稱為佛,因為佛是生活在「禅」解脫的世界,是沒有對立的世界,沒有高低的世界,這點是非常重要哦! 還有一次,阿那律尊者的眼睛失明,行動不便做事比較遲鈍,眼睛看不見怕跌倒、碰撞,有一次在洗衣服,釋迦牟尼佛就靠過去說:「阿那律尊者,佛陀來幫你洗濯。」阿那律尊者非常感動,佛陀用水幫他洗刷背部、洗衣服。於是有人講話了:「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出家的,阿那律尊者也是王子出家的呀,可能比較有優待喔?可能有特權,其他的弟子有這樣嗎?」同樣也是這樣,我只是拿阿那律尊者的例子,向各位報告而已。雖然佛陀是王子出家的,阿那律尊者也是王子出家的,國王的兒子出家的是否對他特別寬赦呢?特別優待?有特權嗎?絕對沒有。阿那律尊者受到佛陀的幫忙,對佛陀就更加尊敬,緣份結得更深了。所以生生世世阿那律尊者,都做釋迦牟尼佛很得意的門生,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所以阿那律尊者也是過來人,是來世間幫忙釋迦牟尼佛行化度眾生的。所以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道理在此。 一位佛祖來人間有幾千尊的佛祖隨這一位佛祖來人間,示現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背景來護持、支持、贊助、支援、護持這位佛祖,推動*輪度化無量眾生,阿那律尊者也是其中的一尊。所以,諸位,你我大家如果成佛以後,你自然來世界度眾生,不一定來娑婆世界,去十方世界度眾生,自然感召你有緣的一千尊的佛,會受感召來幫你推動*輪。這叫做什麼?一佛出世千佛護持。 我們的課題是講「見性成佛」的道理,見性以後才起修,修到與法相證最後成佛。所以我們修道是以見性為先,已經見性之人,會見性之人,他自然就會修行了。如果沒有見性的人都用他的妄想、意識,為人處事在修行,這是有為生滅之法,如何來成就佛道呢?所以修道是以「見性」為先,那麼「性」是什麼東西呢? 諸位,佛性是無好無壞、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東西。但是凡夫始終未見性,什麼垢、淨、增、減,他根本都不知道啊!所以佛性到底如何呢?我們不要講得太玄,其實,佛性是無好無壞,看你如何去運用而已,叫做「性無二別,隨用立名。」性若眾生用變成眾生性,佛來用變佛性,畜牲用變成畜牲性了。所以性無好無壞,看你如何運用。那麼我們就要拿來用好的、拿來修行成佛啊!嗯,你這句話說得對,你若用到殺、盜、YIN、妄墮落之因,墮落之因必然感召三惡道,那是用到壞處去,變成三惡道之用了。所以,開悟聖僧教我們如何用性,來看他如何教。 開悟聖僧雲:「自性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惡用即眾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好莊嚴,三兩句話就講完了。我們說見性成佛,諸位,這就是如何見性如何用功的法門了。心,只有一個,演化為六識、七識、八識,這些問題慢點說。以小乘而言,一心能生六識,大乘佛法說一心能生八識,我們現在不要討論這個問題,先以小乘而言。「自性能生六識,叫做眼耳鼻舌身加上意識正好六識,一心能生六識,在耳稱耳識,在眼稱眼識,在舌為舌識,身體就叫身識,你的起心動念叫做意識,叫做自性能生六識。」你六識出六門,見到外面六塵的世界,我們稱為「三乘六等於十八界」六識是六界,六塵又六界,六根再六界,加上正好十八界。其實十八界若淨化解脫,就出離三界了,自性解脫了。他說:你的六識在六根當中,出出入入無障無礙沒有污染,看到六塵的世界,心清淨自在解脫,皆從自性所起的妙用。如果你的六識也就是你的自性,有染污有邪有偏頗,這樣會起十八邪,十八界當下就變成十八邪。 如果你的自性端正解脫沒有污染者,十八界當下就變成十八正。為什麼?關鍵在你心的問題,你六識的問題,六識若沒有污染,一正一切正,心若邪若偏有污染,一邪一切邪,道理在此。最後開悟聖僧告訴你,你的自性若來作惡,叫做惡用,這樣就變成眾生用,變成六道眾生用了。你的自性如果用到端正,用到善的地方去叫做善用,就變成佛用了。所以說眾生也在用,佛也在用,兩個用都是用,可是他們兩個動機、作法就有高低的差別,在高低差別中,就演變了個人的果報不相同。否則你做眾生是做什麼意思的?你用到不法落了因果,惡用了,所以變成四生六道去了。你若用端正,行持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最後的成功者,最後的勝利者,成佛也是非你莫屬。各位清楚了嗎?如果清楚,將開悟聖僧的話再念一遍: 開悟聖僧雲:「自性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惡用即眾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諸位清楚了嗎?好莊嚴的結論啊。惡用就變成眾生用,善用就變成佛用,所以性無二別,隨用立名,看你怎麼做,做惡得惡,做善得善,你所做的是污染的不清淨的,就變成魔的境界。你若清淨解脫,沒有對立的,沒有亂紛紛的,到最後萬法歸一,佛用。所以用有差別,用有差別果報當然有差別,修道就要用到好的地方,一切都好說呀,最後成佛也是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