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師:見性成佛 第三十六天
第三十六天 諸位觀眾、諸位菩薩大家好: 一個人在還沒開悟證果以前,心外求法是很正常的事,遠離自性而外求的情況頻頻發生。你看現在學佛的同仁,還沒見性之人,聽說外面有那一位出家眾,道行有多高深,他就跑去。那一位出家人多行多能,會飛天躜地、會放光、會說人的因果、說人的宿世、會替人算命::這位在家居士就跑得兩只腳像風火輪,跑得神魂顛倒了,有沒有?不但有,比比皆是,這就是沒有見性的結果。 一位見性之人,修行的理路他清楚。要如何入門?他明白。見性之人他真的會修行,所以聽到外面的風吹草動,樹稍在搖晃,他都如如不動。他照見本性,他的心不會向外追求,不再跑不再奔波了,所以這是迷和悟的差別,有見性和沒見性,他動不動而已。諸位我們來聽聽看,高僧如何形容見性和沒見性的差別,他說: 「迷時人逐法,悟時法逐人,悟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 諸位,這只是一個竅門而已。當一個還沒自覺,還沒見性的人,拚性命日夜奔波要找善知識,要追求一切法,是在所難免人之常情。當有一天徹底見性,換法在追你了,所以見性之人,他看到山河大地的生滅他就回光返照,他看到人有生、老、病、死,他就要找出那不生不滅的涅槃自性。看到別人往生,他就想到自己,這叫做「法逐人」換法來逼人、找人了。我們還沒開悟證果以前,看別人死就只是別人死,我有生老病死,他會認為這是正常的事,人人都會呀!但是他就無心來回光返照找這不生不滅的自性,他就沒那個心情也不會那麼想,所以說「迷時人逐法」。等到你悟時,換法會追你了。你所看到的人事物都為你說法,看到潺潺的流水,這些流水聲都為他說佛法。看到外面生滅不已的現象,他就想到不生不滅,這山河大地全都為他說法,悟的人就是如此。所以「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這就是悟時換法在追人了。還沒覺悟的人,他拚了命的去追求一切法。 如果是見性已悟的人,他的心能轉一切物,就是「識能攝色」。分別意識的「識」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能控制一切物質界,就是「識」,【楞嚴經】所說的「心能轉物,即同如來」的意思。悟的人才有這個本事,若未悟之人,迷惘之人,沒有見性之人是「色攝識」。前面這個「色」就是物質界,一切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叫做「色」,後面這個「識」,就是分別意識我們的「心」。換句話說,你若是迷惘的人,不見性的人,你的心就被物質界控制,讓物質界所轉,這樣就糟了,我們要轉物,不可被物所轉。但是悟的人就有辦法轉一切境界,不論是順境、逆境種種的考驗都考不倒,反而能轉一切境界,這樣叫做「悟時識攝色」。若還沒見性、還沒有開悟的人,他的心就被境界轉得三百六十度團團轉,轉不出去,就差這個竅門而已。這四句偈,我在家出家到現在讓我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再念一遍: 「迷時人逐法,悟時法逐人,悟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 前面的「識攝色」和後面的「色攝識」剛好是不同的境界,一個迷,一個悟,你要摸清楚。凡夫眾生還沒開悟證果,還沒證悟他的法身,不能稱呼為「法身」,叫做「妄想意識之身」。 一個開悟證果之人,比如說諸佛菩薩,悟明本性證得空,證得涅槃,證得如來藏,證得法身時,他不是以證得法身為住,證得法身以後,他會倒駕慈航回來,叫做「從空出假」度化無量有情成就他的大慈悲心。所以即使示現為人,來人間度眾生也是游戲人間生死自如,三明六通具足,所謂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完全具足的人,來人間也如在游玩一樣叫做「游戲人間」。他擁有四大五蘊之體,全都能夠不被染著不被綁住,自在出入生死自如。【華嚴經】佛祖說得很詳細: 【華嚴經】雲:「法身恆寂靜,清淨無二相,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於諸蘊處界,未曾有所著。」 「法身恆寂靜」是指佛性的體而言,他的佛性,他的法身,恆寂靜。「清淨無二相」你說這虛空有沒有相?沒有相。這虛空雖然無相,不能否認它存在,就像佛性看不見,摸不到,不能說他幾兩重,幾斤重,無形無相無色「清淨無二相」。那種不可思議的、存在的存在,我們要聽那聽不到,看那看不見的,他來度眾生在涅槃中,你看不到啊,在寂靜當中你看不到,在解脫當中你看不到,在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裡你看不到。「清淨無二相」就是空性,他為了度眾生而示現種種形相,在「蘊處界」也就是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的所在,他未曾有所著,真正的功夫。我們人示現在五蘊裡面,你就無法自在了,色受想行識,四大五蘊將你綁住了,所以要死,死不了,要活又很痛苦。加上身體有種種病苦纏身又煩惱叢生,弄得你熱烘烘,難怪有人形容人生就像在火海裡面,在火堆中,在火坑中,在五濁惡世裡面弄得混身不自在,你擁有蘊處界,都無法自在解脫。但是開悟證果佛菩薩示現人間,同樣有四大五蘊之體,在蘊處界就無染無著自在解脫,示現為豬他會自在,示現為牛他也會自在,做鹿王也會自在,示現為大象也會自在,老虎、獅子,全都能自在,叫做「示現種種形」。只要在六道裡,在蘊處界未曾有所著、自在解脫這才是真正的功夫。否則你來人間做人被人綁住,做牛被牛綁住,豬牛畜牲都被它綁住,叫做「蘊處界不自在」有所著啊!但是開悟證果未曾有所著,才是真正功夫所在。 所以我們看佛祖的本生談,常說這件事。示現在人間,游戲人間度化無量眾生,在蘊處界未曾有所著,未曾有所著是為妙用。如果著一切境界,貪染一切人事物,一切境界,叫做大事不妙。佛祖來人間無所著,所以自在解脫妙用無量。凡夫來人間,這裡著那裡染,沾得一堆塵埃,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叫做大事不妙,所以有生死輪回。【華嚴經】這幾句法語要謹記啊!再念一遍: 【華嚴經】雲:「法身恆寂靜,清淨無二相,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於諸蘊處界,未曾有所著。」 「凡夫性」和「佛性」有什麼兩樣呢?沒什麼兩樣。本來生活在不生不滅裡面,因為你不覺沒有見性,雖然處在不生不滅的自性裡面,也變成有生有滅有為的生滅狀態。聖人處在生生滅滅當中,他有自覺有見性,所以不生不滅。他知道是生滅的變化,生滅的變化就是不生不滅,離開生滅並無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在生滅的淨化當中去見到、去契會而已。所以佛法始終是說不二法門,實相中道的道理。一位祖師說話了: 「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個個圓成,只因一念差,現出萬般形。」 這就是我們要聽的話。「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個個圓成。」這就說出我們如來藏性,堂堂大道,要記住啊! 禅宗所稱的「道」是指這顆「心」而言。我的本性「赫赫分明」因為你不染一切塵埃,不染一切境當然光明自在。如果你的心沾染了煩惱、沾染了是非、沾染了善惡、在得失取捨當中熱烘烘煩煩惱惱,怎麼會有光明可言呢?黑暗都來不及了,談什麼光明?所以達到赫赫光明時,就代表你的心對世間人事物,一切萬法完全不再沾染,不再生心染境了。就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意思是說既然不惹塵埃,何須每天去擦拭去洗刷呢?不用了。清清淨淨光明的這面鏡子,能夠照天照地赫赫光明不用再擦拭了。修到無所修了,才是真修。若還要修,還要證,還要悟,還要見,這還在因地,尚未達到果地還未證果。所以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這才是重點所在。你我大家都有一個赫赫分明的自性,可惜你無修無證,這句話對你而言,你辦不到喔!這是已經徹底見性的人講出來的話。「個個圓明,只因一念差。」凡夫眾生一念無明動,感召一連串的果報現出萬般形。所以你做豬、牛、畜牲都有前因存在,只因一念差,犯了殺盜YIN妄的業,感召的果報就千差萬別,叫做「現出萬般形」。你長角有長角的前因,生毛戴角有生毛戴角的前因,做豬牛牲畜,有豬牛牲畜的因果。當初犯了殺盜YIN妄,五逆十惡,看是犯了那條罪,你造業就有因果。所以一念的差錯,就感召萬般形了。凡事都有它的前因後果,凡夫眾生不知前因,接受果報以後怨天尤人,實在是錯的。你怨天尤人何必當初?怪天怪地你就不要做下當初的因,因造下之後,生生世世必然會遇到業障現前的時候。所以才告訴你,今日之所以現出種種和別人不一樣的身形,看是豬、牛牲畜,蛇、蜈蚣、或阿修羅或做人或生毛長角這些萬般形,和你當初一念的差錯有關系。 如果共同有涅槃的觀念、共同的智慧、願力都一樣來成就佛道,還說什麼萬般形不萬般形呢?那都不存在了。如果大家依照佛祖的方法去修行,「因」相同,以後你就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的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所畏你全都具足了。為何具足?因相同,果就相同,因不同感召的果報就不相同。單說人就好,不用說到六道去。人,有黑人、白人,有其前因後果存在。腳長得短有其前因在。生在富貴貧賤家,千差萬別因有關系。長得英俊,長得像「秘雕」那麼丑,有其前因在。長得婀娜多姿很美、漂亮、很有氣質,有前因在。青年才俊很有智慧,在社會上有一片天,有前因在。大富大貴有其前因。窮到連去乞食都乞不到,有前因在。凡事有前因,無因就無果,果是由因而來。所以我們人一輩子感召坎坎坷坷也好,風平浪靜、很如意也好,都有他的前因存在,有關系。我們光明的本性也一樣啊!就看如何用,用出來的因、動機不同,感召一連串果報的肉體或智慧,全都有差別。總而言之,你要成就佛道,成就魔道,成就六道這些自由權,自由意識,你自己可以拿捏可以決定的,再念一次: 「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個個圓成,只因一念差,現出萬般形。」 很公平啊!所以我們見性的法門最主要的宗旨在於「見性,見性成佛」。我曾說過「見性成佛」可分為兩個立場來說,第一站在果地來講,此人修到因圓果滿,快到開悟證果的邊緣,甚至只缺臨門一踢而已。換一句話說,他已修到因果圓滿的時候了,他當下見了性就大徹大悟。另一種是因中說果,他現在見性以後,是見到不生不滅的自性,依此自性去修最後成佛,叫做「因中說果」,叫做「見性成佛」。此是分別站在「因」和「果」來說的,諸位明白嗎? 「修道」禅宗從頭到尾說一個問題,禅宗並未離開我們的「性」,說性外有佛,性外有行可修,沒有此事。當下承認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如此而已。雖然處在六道輪回還在做凡夫眾生,你的心並無欠缺。有一天開悟證果成佛以後,你的心也沒有多一兩,增一分,厚一些全都沒有,不增不減。不增不減就是你的菩提自性,是我們日夜的訴求,見性的目的。我們來看開悟聖僧怎麼說,他說: 「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眾生性,性無二別,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能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這些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白話文容易了解。他告訴你「此心即是佛」,禅宗為你建立觀念,你的心就是佛,佛性就是眾生性,因為佛也是由人修行成就的,他見性了,他福慧圓滿了,所以佛性就是眾生性。在因地而言眾生性是眾生性,佛性是佛性。不錯,但是站在果地而言,佛性能夠離開眾生性嗎?不行。就如昨天說過的,水就是冰,冰就是水,兩個質是一樣的,只是冷度熱度不相同而形成固體或液體的差別而已,但是它們的性沒什麼兩樣,性沒有差別。就像眾生性和佛性,性不是兩種東西。佛是由眾生性的淨化、自覺而成佛的,所以離開眾生性並無佛性,佛性就是眾生性,道理在此,稱為「性無二別」。 他又說,那怕你做眾生時,還未開悟證果時,在沉淪時、受苦時、造業時,你的心同樣並無滅掉,沒有遺失。有一天,你若成就佛道成佛時,你的心也沒有增加一點點或增厚一小塊,不增不減本自具足。這讓我們覺得很有尊嚴,如果還不能肯定信你的心就是佛,那怕多生累劫修行,永遠都無法成道。這是聽起來很感動的話,我們聽了這些話以後,能夠沒有信心嗎?聽到祖師這些語錄,能不痛下決心好好用功修道嗎?你若再不善根流露,我說世間人講的一句比較難聽的「絕望」了,你還要沉淪多久?多生累劫生死難了。再聽一次: 「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眾生性,性無二別,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能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我們凡夫眾生都注重財色名食睡,貪著世間一切榮華富貴,有人說「我雖然在富貴當中,無貪無取。」這句話是很漂亮,不過微細的心,你要反省一下是否有此情形,甚至微細的心,有。粗的心更加激烈,你自己不知不覺,這只是口頭禅,說一些比較快活的話而已,其實你做不到。什麼人不要錢財,不要名望,不要地位呢?人人都要。所以如果不透過修行慢慢的淨化,你想要達到解脫,難哪!因此世間擁有的人天福報,一切有為的福報,這是暫時借我們用一下,這也無妨,但是不要被污染,你若貪著這樣就上鉤了,跳入陷阱了。所以有為生滅的東西再豐富,堆起來比須彌山還高,畢竟也是有為生滅,和解脫沾不上一點邊。因此我們在有為當中,如何達到無為解脫呢?這才是修道的訴求。我運用一位開悟聖僧的幾句話,四句話就解決了,他說: 「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金銀寶物充滿了三千大千世界,那要向你恭喜,是你修來的,你多生累劫有布施喜捨作功德,幫忙需要幫忙的人,知道鋪路造橋,乃至知道布施給人建寺供講經說法,度化無量人天,向你恭喜,你的福報是多生修來的。不過你修了那麼多福報,只是有為生滅,你若不將有為來淨化,達到無為的境界,你來世得到人天福報,做人大富大貴,做人王,做大官,這要向你恭喜。不過恭喜之余,這是有為生滅,沒有解脫並無見性,並無開悟這只是人天福報而已。做天神、天女、梵天王、做帝釋天王、做天子同樣有為生滅不究竟不圓滿。 他後面又加了兩句話,這才是重要的「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對象,如果你知道這有為的功德是空性的,你所做的布施、喜捨它是空性的,你和無為解脫相應,那麼恭喜了。如果你知道福報功德也是空無自性,當下和涅槃相應、和法身相應你當下慢慢見性了。「買得風光不用錢」什麼意思?「買得風光」站在無為法來講,就是「見性」見到如來藏性,「買得風光」也就是「見性」的時候,方便稱為「買」其實是沒有買。「不用錢」見性雖然不用半文錢就買得到,不過要多生累劫修來的。見性雖然不用七寶來買,不用花半文錢就能夠明心見性超凡入聖,這種人也並非普通人,是過來人也是善知識,是多生累劫下了很多功夫,在有為法裡淨化出來的人。他也曾經做過人、天王、享受人天無量無邊微妙快樂過的人,所以今生你不要把他當做泛泛之輩。所以說「買得風光不用錢」等到你見性時,超凡入聖了。我運用此【涅槃經】說:「見性之人不名眾生,未見性者是名凡夫。」所以見性之人他就是聖人,沒有見性之人,他就是凡夫。你若明白福德性,真正悟明心地的人,你不用花半文錢不用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買得風光」就是見性的人,恭喜你了,你不是凡夫,出離三界的人了。再念一遍: 「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接下來同樣的偈頌,都說出了我們修道不要沉浸在有為生滅裡面,不要停頓在人天果報裡,應向無為解脫、涅槃來相應,和空、和法身來相應才對。所以我們有空閒的時候,看一些了義的經典,圓滿的經典,可以讓你見性的經典,這比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七寶更好。因為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是有用盡的時候,有為生滅不究竟不圓滿,讓我們看到三句、四句的偈頌、了義的經典,可以讓你直上佛道。 「三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 不錯,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雖然非常非常的多,可是也有用盡的時候「還歸生滅」。所以生滅法不究竟,有為法不究竟道理在此。你看這四句經文,只要了義的究竟法,你受用了今生就能夠證成菩提。【金剛經】的四句經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了義的經典,這四句經文雖然少,你悟入了,直上菩提。他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四句偈,它是了義的,能夠讓你證悟無上菩提。他教你「見性」,「見性」不可以色見佛,不可用音聲去求佛。法身是無形無相的,你用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去見如來那是不可能的事,他才告訴你「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來就是法身,法身看不見,所以凡夫眾生看到佛祖,只看到他的色身,他的報身,他的化身而已,只看到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那種莊嚴相而已,佛陀真正的法身他看不到。法身是無相的,實相無相之物,你若用色見他、用音聲來求他,這分明就是行外道法,盡你的終生、未來際都無法見到如來。再念一次: 「三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 我們常說「見性,見性成佛」,要見到你的心成佛,這全都對。因為心和佛是同一體不是兩種東西,所以祖師教你,你要見佛,也就是見性,要先見你的心,心若見到就見到佛了。有什麼證據?開悟聖僧雲: 「見佛先見心,得見佛而忘心,不忘心為心所惑,終不得佛。心佛本一體,只言迷悟有別,悟者佛亦心,心亦佛,佛心本不異。」 這說得很清楚了,見佛見佛,要如何見?禅宗說明心見性就是見佛了。心也好,性也好,見到了你的心當下就是見佛。你要見佛不妨先見你的心,就是明心見性的意思。當你見到心的時候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時候要忘心,什麼意思?你若見到佛還有一個心的存在,就有兩個個別體了,兩個個別體時就有兩尊佛啊!所以你見到心的時候就見到佛,見到佛要將心忘掉,若還佛外有心,如此並未真正見到你的自性佛,叫做「見佛先見心」。當你見到你的佛時,要忘心。如果沒有忘心,會被你的心所惑又迷惑,又變成沒有見佛的時候了。怎麼說?因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是一體的東西,只是迷悟的差別而已。所以當你悟時佛也是心,心也是佛,因為心和佛不是兩種東西,沒什麼差異。 「見佛先見心,得見佛而忘心,不忘心為心所惑,終不得佛。心佛本一體,只言迷悟有別,悟者佛亦心,心亦佛,佛心本不異。」 交待得很清楚了。以後你要見佛,你先見心,當你見到心的時候,也就是見佛的時候,你要把心忘掉,不忘掉心,反而被心迷惑,心和佛不是個別體是同體,所以你見了心就是見佛,見了佛要把心忘掉這很重要,是一個訣竅。 三世所有諸佛,都共同證悟了「心就是佛」如此而已。既然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全都是證悟心就是佛,你我大家未證成本性、未悟得心就是佛時,你聽佛祖的話就對了,照他的足跡、照他的理論、照他的方法下去行持,有一天你也能悟到:::唔,心就是佛,向你恭喜了。開悟聖僧雲: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猶如離水無冰,離冰無水。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這是最莊嚴的了,所以如本很喜歡念開悟證果這些聖僧的語錄。我們每天熏習,你沒見性也難哪!你若不學一些見性法門的道理,想要開悟證果終無是處。所以這些凡夫眾生,始終無法看到「見性成佛」的法門和了義的經典,他想要成佛,也是難哪! 凡夫的難和開悟聖者的難是兩種世界,一個是悟,一個是迷。一個解脫,一個沒解脫,所以希望鄉親們大家空暇時,看看「傳心法要」。這是黃檗禅師開悟證果後所寫的語錄,一流的「傳心法要」。還有過去祖師開悟證果以後,由心地流露出來的法語,所以要你沒智慧也難啊!教你不要證果更加的難。這麼說來,要開悟證果不就很容易了嗎?非常容易。我再念一遍,開悟聖僧雲: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猶如離水無冰,離冰無水。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好一句「無有是處」。所以我們看一些了義的經典,聽講見性成佛的法門,諸位,你開悟證果是遲早的事啊!有人聽如本法師講這「見性成佛」的法門,見性的非常多,這是假不了的,所以一悟永悟,一迷累劫永迷,迷悟一念間而已。言下大悟諸佛的妙理不在文字,你悟的人當下就契會你的心,見到你的自性了,我們明天「見性成佛」第三十七天,同一時間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