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啟嵩居士:首楞嚴三修證
首楞嚴三修證 摘自《首楞嚴三昧》洪啟嵩 著 首楞嚴三昧,就經典來說,是十地菩薩所證得的三昧。或許很多人會想:既然是十地菩薩才能證得的三昧,那我為什麼要學習?這種想法就像認為「相對論」是研究所或博士班的課程,這樣沒念過研究所或博士班的學生就不能學習了!修行人應廣學一切法,但是不要被任何法門限制。 首楞嚴三昧,雖是十地菩薩所證得的三昧,我們現在不能具足,學習得不完整,但是我們有權修學!一個菩薩行者安住於無我實相,同時擁有強大的心意,對眾生及自己的修證要精進修學而不執著。 由於眾生的貪染很深,所以佛法一開始都是以清除身心障礙的「瀉藥」為主,教眾生不要貪、不要瞋、不要癡來清淨自身,把執著和貪執化掉。 但是,在化掉執著和貪執的過程中,常常也把精進心也一起化掉了。很多佛教徒學佛後,似乎什麼都不在乎,他只在乎「佛法」、在乎他的上師、他的佛相和他的境界,在乎他學了多少「佛法」,雖然不能說在乎這些事情是錯的,但是在這種過程中,往往侵蝕了他對生命的責任,這是修行人必須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一個大乘菩薩行者,既然我們要「學佛」,就要學習佛菩薩,佛菩薩當然是清淨的,但是大家好象忽略了,佛菩薩同時也很努力在度眾生。大家是不是會有「自從和觀世音菩薩學習後,我對眾生就不再關心」的傾向,當然有人會說沒有。那麼請問各位,觀世音菩薩會不會關心我們的食衣住行?可是,有些人學佛後,不再關心她丈夫的食衣住行,不關心她兒女的學業,或是丈夫不關心太太的身心健康,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屬於煩惱、業障的,各位是不是常看到類似的例子? 我想學習觀世音菩薩的人,應該是不關心家人的貪執和一些莫名奇妙的煩惱,但要幫助家人解除煩惱,幫助家人心裡歡喜,而不是隨順家人的煩惱,所以學習觀世音菩薩的人,應該不會拼命賺錢來幫老婆買一個一百克拉的鑽石,佛法對家人的關心應該是更深層,更體貼地幫助家人離苦得樂。 首楞嚴三昧是一個很重要的高階法門,現在我們雖還不能證到,但是我們心向往之,例如我們雖不會開飛機,但可以先開模擬機,開熟了,有一天因緣具足就能上場,在此,我把《首楞嚴三昧經》攝受成偈頌,希望大家對首楞嚴三昧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在宣說之前,請大家一起合掌歸命: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首楞嚴三昧 南無 首楞嚴三昧賢聖眾 接著,進入首楞嚴三昧偈頌部份。 一、皈命三寶 稽首體性不思議 清淨法身實相佛 圓滿自在法性流 受用如意報身佛 大悲勝利首楞嚴 如力示現能仁佛 諸法現空現如幻 無有作者隨意顯 一切如來自不生 是諸如來皆真實南無首楞嚴三昧 一切菩提自圓滿 皈命法界大悲海 具首楞嚴賢聖眾 示現無邊威神力 一切平等一切等 普現妙身遍法界 示般涅槃不永滅 「稽首體性不思議,清淨法身實相佛。圓滿自在法性流,受用如意報身佛。大悲勝利首楞嚴,如力示現能仁佛。」 這是歸命三身佛,首先是「稽首體性不思議,清淨法身實相佛」,歸命清淨法身,宛如虛空無相,再來是「圓滿自在法性流,受用如意報身佛」,法性流身,由法性所流之身,法性流身即報身佛,報身佛有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者即受用圓滿。 在佛經中有所謂「十八圓滿」,但是這裡我們要清楚,所有的分立本身只是一種方便,一來方便歸納,一來幫助我們了解,我們可以根據觀察,把事物分成幾個面向或類型,但是很多人以為一定就這幾個面向,多一個或少一個都不行。 例如,「佛陀十號」,就是透過十個面向來觀察佛陀,其實也可以用十二個面向、十三個面向來觀察佛陀,我們對很多佛教的名相要這樣看待,不要太過死板。例如,我們現在說的三身、四身都是一種分類,因為早期沒有什麼三身、四身,最早期只有生身和法身;生身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人間的身體,法身則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德性,佛法的德性不只是世間的,還包括出世間的,有所謂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戒是指對自身的行為規范,以及和他人相處起心動念的上一切都圓滿,所以佛法的戒是世間道德和出世間道德都圓滿的境界,這個圓滿是有力量的,任何力量都有其延續性。定有世間或出世間的定,這裡說的定不是道德上的定,而是修行上的定;佛法的慧,也不是單指世間的智慧,是屬於出世間的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佛陀圓滿解脫世出世間,並了知如何解脫。 在我的觀點裡,所謂三身根本是一如,只是隨緣化現三身分別。那為什麼能從自受用化現無邊的身?因為大悲!悲心強烈的緣故,所以「大悲勝利首楞嚴,如力示現能仁佛。」能仁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皈命於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首楞嚴三昧的三寶。 以上六句偈頌是在歸命佛寶,接下來的偈頌是在歸命法寶。 「諸法現空現如幻,無有作者隨意顯,一切如來自不生,是諸如來皆真實,南無首楞嚴三昧,一切菩提自圓滿」 我們皈依於首楞嚴三昧法,諸法現空現如幻,首楞嚴三昧的基礎是在於如幻和大悲,其實如幻本來就是大悲,在這裡特別捻出大悲是因為大悲是如幻的,菩薩因為起大悲發心,大悲是內在的基礎,是本具的,本已具足,何來如幻三昧沒有大悲是沒有用的?但是後世把一些高階的三昧,當作純粹技術性去修持的時候,就出現了如幻三昧只修如幻,其中大悲的特質就消失了,這是不對的,為了糾正這種現象,所以我特別提出大悲如幻,這個才是如幻的本意(指大悲),只因為如幻的本意被扭曲了,所以在此特別提出,並沒任何改變或創新的意思,以大悲如幻來還原如幻三昧的本意。 以如幻和大悲的特質而言,前者是智,後者是悲,悲、智是大乘佛法的兩個主軸,智慧和慈悲的修證成為如幻大悲三昧,如幻大悲成為一切大三昧的基礎,沒有空就不能生起如幻三昧,所以空越大悲越大,悲越大空也越大,這就是菩薩三昧的特質,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空越大,執著、偏執越少,障礙也越小,學習能力越增長,悲心也就越大。」。 我們為什麼不能學習?因為我們不空,不能回到原點,不能重新認知,被習慣控制了,我們成「器」,被定形了,如果我們越空,執著越少,能夠迅速融入情境,學習力當然就越強,同理心、同情心也會跟著增強,試問,菩薩的同理心、同情心強不強?當然強,只是他不執著,所以菩薩要空,空越大悲心越大。 從另一面來說,悲心越大空要越大,空不大不行,慈悲不是情緒,慈悲沒有空的話很麻煩,看到人生病就痛哭流涕,哭的時間比幫人的時間還多這樣就完了。所以,各位,不要有那麼多的情緒,要以智慧為依歸,使悲智一如。例如,醫生在幫病人開刀時還跟著哭,這樣不就完了嗎?但是,在專業的立場下久了,有時又會比較無法體會病人的感覺,我們可以發現,一般眾生對於悲智總有不平衡的傾向,然而菩薩行者,非凡夫行,非聖賢行,一方面要隨時保持柔軟溫柔的心,一方面要有甚深的智慧,以專業來幫助眾生。 「諸法現空現如幻」,諸法現空,一切法都示現空的,所以對修證首楞嚴三昧的人來說,他的基礎是現空,一切都是如幻無執的,「無有作者隨意顯」,根本沒有造作的主體,而是隨意顯現,所以我們要有一種精進心,在修行過程中,也許松弛久了,現在要體悟「無有作者隨意顯」,產生積極的力量、精進的思維,諸法現空現前如幻,無有造作者,而積極投入廣大的菩薩願行,精進發願。 「一切如來自不生,是諸如來皆真實」,我們用空、用積極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間,一切如來都是不生,但是凡所顯現皆是真實,正如我常和大家說的,當我提出「全佛」之後,其實事情已經做完了,接下來的所行不過是在诠釋「全佛」而已。「南無首楞嚴三昧,一切菩提自圓滿。」這是歸命於首楞嚴三昧。 這六句偈頌是歸命僧寶: 「皈命法界大悲海,具首楞嚴賢聖眾,示現無邊威神力,一切平等一切等,普現妙身遍法界,示般涅槃不永滅。」 首楞嚴三昧是建立在現空如幻,一切皆如,一切皆等,一切諸法平等,平等不是一種觀念而是事實,所以首楞嚴賢聖眾普現妙身遍一切法界,示現般涅槃而不永滅,這是歸命三寶。 二、對法眾 具緣有情諸佛子 如幻現成如如來 無有差別如實際 首楞嚴力故現前 平等實相不思議 信奉受持如法住 見聞即具勝功德 能具首楞嚴三昧 圓成無上大菩提 法爾成佛不永滅 廣大威德大悲力 如是救度一切眾 法界全佛本願滿 現成首楞嚴三昧 經中說,具足首楞嚴三昧的是十地菩薩,我們雖是假修,但不管真修、假修,法界世平等的,不真不假,無妨現前而修,所以「具緣有情諸佛子,如幻現成如如來」,就體性來講,其實不只是體性,就一切真實而言,跟如來是無有差別的。「無有差別如實際,首楞嚴力故現前」,這一切都是因為首楞嚴三昧的力量,所以我們現在如實在這邊現前。 如果以首楞嚴三昧的立場觀之,我們在這邊聚會是首楞嚴三昧的力量所顯,不管你們知不知道,體悟或不體悟,隨順與否,這都無關,因為這是首楞嚴三昧的威力。因此,首楞嚴三昧的力量將在你們生命裡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值到成佛,而且首楞嚴三昧會幫助你們成佛。 「平等實相不思議,信奉受持如法住,見聞即具勝功德,能具首楞嚴三昧,圓成無上大菩提,法爾成佛不永滅,廣大威德大悲力,如是救度一切眾,法界全佛本願滿 現成首楞嚴三昧。」 修持首楞嚴三昧的行者,安住於不可思議的平等實相,信奉受持首楞嚴三昧且如首楞嚴三昧法而安住,就算只有見聞首楞嚴三昧便具有殊勝的功德,何況是信奉受持、如法而行,我們既然見聞首楞嚴三昧必然能具足首楞嚴三昧,首楞嚴三昧能圓成廣大的菩提,使我們在法爾中成佛而不入於永滅,讓我們具足廣大威德及大悲力來救度眾生,圓成眾生全佛的本願,現成成就首楞嚴三昧。 三、發心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稀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身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今我早登無上覺 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啰心無動轉 (依《楞嚴經》卷三中阿難所發偈贊) 為欲利益一切眾 發起無上菩提心 是為第一供養佛 一切佛子當了知 在發心偈頌前面的部份,是依阿難在《楞嚴經》中對佛陀的偈贊所寫的,這是在《楞嚴經》第三卷中「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你們聽經的時候會不會有這種感覺?身心蕩然,身體消失掉了?「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裡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贊佛。」 在這裡我們要知道,其實經典中的對話本身就是一種三昧修證,對佛法而言,技巧是次要,技巧是為了獲得並鞏固正確的知見所作的輔助方法,所以所有的禅定就是這樣的,什麼是禅定?就因不定才要修禅定,得定的話就不用修禅定了,是故心內不亂即是禅,所以我們現在都在首楞嚴三昧這個大范圍裡,我們在這個廣大的*輪裡面回轉,我們的觀念得到解脫,很多根本的謬見得到清淨,很多妄念、憶想分別都被摧碎了,所以我們的身心清淨,在這種摧碎的過程裡,我們的念頭、身心的障礙在根本上都已摧毀,因此我們必然成就。阿難在聽聞佛陀開示後,產生了如是的體悟,所以如是地發心: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阿難的發心很好,這也是我們的發心。妙湛總持的不動之尊,首楞嚴王,或首楞嚴三昧是世間稀有的,在首楞嚴三昧中,銷融了千百億劫的顛倒妄想,這顛倒妄想就像電腦中的第一個錯誤指令,因為前面已經錯了,所以後面就全部跟著錯誤地執行了。各位,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不斷地輪轉,一生一世,一生一世,億劫顛倒想就是一念無明,無明是什麼?無明就是對宇宙的錯誤認知。在《楞嚴經》中對無明的解釋是「無分別中妄起分別」,從分別中分出主體和客體,不斷地交互作用,運作的能量越來越強,到最後去執取外界的物質,就像環一樣,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如果其中一個環斷了,啪!整個宇宙的還現了,無明斷,啪!整個全部斷掉,所有事情都斷掉,這是最值截的方法,佛法最值截的就在於此,所以「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這是最值接的,就值接切斷,一切就斷掉,但是很多人喜歡這邊磨磨,那邊磨磨,那邊磨完再回來這邊磨磨,磨到最後才磨斷,當然這樣也是很精進努力。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現在發願能夠得果成寶王,寶王指如來,還度如恆沙般的眾生,將全部的身心都奉獻給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並恭請釋尊對這樣的發心做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就不會在這五濁惡世取涅槃!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今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啰心無動轉。」 大雄大力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除去我最微細的疑惑,使我早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十方世界中坐道場度一切眾生,舜若多性可銷亡,「舜若多性」即空性,連空性都可以銷亡,但是爍迦啰心無動轉,「爍迦啰」就是輪,如同金剛輪般的心,摧碎一切的無上菩提心是永不動搖的。以上是阿難的發心,這樣的發心很好,這也是我們的發心。 四、正見 諸佛現空實如幻 和合而有無作者 皆從憶想分別起 無有主故隨意出 是故法界圓成實 一切如來皆真實 本自不生諸如來 現成實相後無滅 陰、入、界種皆不攝 如先中後等無別 色受想行識皆如 三世如如幻影法 無所有法無來去 一切法等眾生等 如諸佛等世間等 是諸如來亦如是 是故諸佛名平等 一切諸法如是等 現觀一切平等力 現成廣大如來力 大悲如幻實相力 疾證無上正等覺 心如虛空無可得 常得不離值見佛 自在、自然、無生智 現成而得不隨他 佛大悲心力圓具 示現八相成如來 示現涅槃不永滅 示諸形色不壞相 遍游佛土無分別 得值諸佛法性等 遍行一切諸行淨 人、天最尊無自慢 行魔自在離魔行 遍行三界不動轉 示現六道不分別 善解法句示法義 了知文字平等相 於諸言辭無分別 常住禅定化眾生 行於盡忍無生忍 說諸法具生滅相 獨步無畏如師子 現見實相中道義 具足首楞嚴正見 現成法界實相中 首楞嚴三昧本具 佛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見地,修行其實在佛法裡面是第二位的,見地才是第一位,也就是正確的觀念,佛法是建立在正確的觀念上面的,不是建立在努力修行上的,釋迦牟尼佛是拋棄苦行後,在身心很自然的狀況中悟道的,希望大家能夠了解這一點。人往往對苦行有一種隱約的沖動,所以看到別人苦修苦行時非常尊敬,但是就佛法而言,我們重視的是見地,所以禅宗說「只貴汝見地,不貴汝行履」,見地正確了,才有可能悟道,見地就像眼睛,能夠幫助你爬上高山,指導你的雙足前進,所以見地是最重要的。 佛法基本見地是建立在三法印上面,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法如實觀察宇宙中的一切現象都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是無常的,每一個存有的現象都依因緣存在而不是自性存在的,所以是無我,因為一切是無常無我的,你心中沒有執著,才能夠進入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三法印。三法印、四聖谛、八正道都建立在此,這些是基本的正見,最後把它匯整為緣起性空,緣起性空在大乘佛法裡面空和大悲心是一如的。 越高明的見地對修行的增長越快,跟修行也越貼近,所以高階的禅法有一個特質,就是見、修、行、果是一體的,即見、即修、即行、即果,他在做這事情的時候,不用再去想清楚要怎麼做之後才去做,也不是說要運用什麼觀點才去做,而是做這事情的時候就有這樣的見地,有這樣見地的時候就這樣做,渾然一體,首楞嚴三昧在見、修、行、果上也是這樣,所以它混融了見、修、行、果的方法,因此,首楞嚴三昧行的時候是智慧,見的時候是智慧,自然顯現智慧的過程,是悲智雙運的見修行果。 雖然首楞嚴三昧在見、修、行、果上是一如的,但是我們的修行還是依見地為主,所以我們先講正見,不過希望大家在體悟首楞嚴三昧時能了解,首楞嚴三昧是接近佛的境界,雖然在《首楞嚴三昧經》裡隱約有個次第,但其實裡面每一環都是串起來的,所以在每一個地方及見地上修持都可以匯整起來,就像拿著筆尾也可以拿起來,拿著筆頭也可以拿起來,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拿起來。 這個偈頌是依《首楞嚴三昧經》而造的,整個首楞嚴三昧的見地是在「現空如幻」上面,沒有空無法建立佛法,佛法的大悲跟空是配合在一起的,所以慈悲絕對不是大愛,慈者給予快樂,悲者拔除痛苦,但裡面還有一個行動力,並且是脫離主客體對待的,而大愛是大我之愛,像大家常說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愛是我愛,是一種欲取心,是有對象的,請問,慈悲有沒有對象?慈悲可以是有對象的,但是對象是空的,是無可執著的,而愛是有執著的,所以沒有空就沒有慈悲,不了解空的慈悲不是慈悲。 在正見部分,也就是佛陀還沒講如何修行之前的部分,佛陀告訴堅意菩薩首楞嚴三昧的性質,在此希望大家注意,佛經所用的語言是兩千五百年前的語言,並且包含了佛教的特殊語言,但其內容所指涉的是現實的證悟,經典是指導我們如何去現實生活,所以經典是幫助我們吃飯睡覺用的,很多人說,經典是用來供奉、是用來「修行」的,好象跟日常生活完全無關!如果是這樣,經典的用處實在太小了,佛經不是用來表演用的,是來幫助我們解決現實問題,幫助人類圓滿解脫的,這是很現實的,只是佛經用兩千五百年前的語言講出來,其中所包含的佛教特殊用語,不是現代所通用的用法。其次,佛經的義涵比較深邃,所以有時在語言的溝通上就比較困難,但是重點在於我們如何使用佛經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我們看經典中說:「堅意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三昧。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得不離值見諸佛。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諸魔」譬如這一句話,大家看過去,可能覺得是「菩薩」的事情,好象跟我們無關,為什麼要常得不離值見諸佛?這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系?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諸魔,這跟現實生活又有什麼關系?其實大家看經典時可以這樣想:「堅意菩薩問佛陀,有沒有一種三昧,能讓菩薩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幫助菩薩成佛?」成佛是什麼?成佛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幫助一切眾生,這怎麼和生活無關?「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幫助所有的人,幫助所有的菩薩?」各位注意,這裡的菩薩當然是指我們每一個人,所以絕對不是與我無關的事,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的!就是要幫助我們每一個人智慧和慈悲圓滿,這代表我們要做很多事情,或者要幫助很多人,在當下所處的社會中,對於教育、環保、政治、經濟、傳播等各種議題都要去關心,在我們的專業領域裡有所貢獻,這才是菩薩行。 例如基因的問題,現代的基因工程越來越發達,但利之所趨,許多基因技術在專利化、商業化的過程中產生很嚴重的問題,未來人類如何處置自己,可能家人在你生下來之前就可以幫你決定,甚至連藥廠都有權參與意見,因為你的某組基因可能已經成為他們的專利,你的存在成為某些公司的專利,又或者當基因是可以被預覽調閱時,保險公司將那些具有某些基因問題的人排除在外,這些發展都要很小心的。(相關資料請參閱,《前未來》,大塊出版) 所以首楞嚴三昧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幫助我們增進各種能力,讓我們有所依止的,當然依止不是說佛陀救救我,而是我所有的問題都是佛陀的問題,佛陀應該幫我解決,其實很多人作早晚課或拜佛時都懷著這種心態,不是這樣的!而是祈請佛陀幫助我們增長智慧及力量來解決問題,請佛陀當我們的導師,來幫助整個人間向上,乃至整個生命界、宇宙,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諸魔,魔就是障礙,把各種障礙去除。所以我們看佛經的時後要貼近生活,不要看過去就算了,而是要執行佛法的內容,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 「諸佛現空實如幻,和合而有無作者,皆從憶想分別起,無有主故隨意出」 「諸佛現空實如幻,和合而有無作者」,現空如幻,是根本是修持首楞嚴三昧的根基,一切都是和合而有,沒有作者,如同《首楞嚴三昧經》中佛陀說:「一切諸法皆空如幻。從和合有無有作者」。各位,如幻是宇宙現象的事實,有些人說我看不出如幻,有執著就看不出是如幻,但是實相就是如幻,諸法都是空,從和合而有,無有作者,是沒有主體的,所以沒有「我」的存在,是無我的,有時候對「我」還可以分類成「人我」和「法我」,「人我」是指我們自體,五蘊、六根,「法我」是指宇宙中的所有現象,而「人我」和「法我」其實都是無我,都是空的,因為一切都是因緣所成,我們是從和合而有,無有作者。 這裡很多人會問,那我是什麼?「我」是依和合而有,除了和合而有,不再有別的,有些人會想,這樣很不習慣,沒有「我」,生活要怎麼辦?在此告訴各位,除了這點不習慣之外,其他一切還好,也沒有什麼不同,因為知道這個事實,或有我無我,對自己的人生都沒什麼改變,但就根本來講,是解脫與不解脫的分別。 「和合而有無作者,皆從憶想分別起」,這作者就是主體、自我,都是從憶想分別起,注意,「我」是從憶想分別來,一般人認為是「我」去憶想想分別,但其實是憶想分別產生「我」的。所以宇宙不是由一個大我、中我或小我創造出來的,世間是從分別來的,分別意識的產生建立了對象以後,回過來建立主體,所以「我」根本不存在,「我」是從憶想分別中產生,因此「和合而有無作者,皆從憶想分別起」,沒有主體!是從憶想而出,所以不要去找自己的根本,你的念頭就是你的根本,沒有念頭的作用,你就停止了,念頭止息了,「我」就消失了,「我」消失之後會產生力量。 大家可能有疑問,懷疑自我消失是不是從有變成無?這是墮入兩邊的想法,空不是有也不是無,「無」是「有」的對待,「無」是一種思想習慣,是用來面對「有」的,但是「空」不是只有或無。 其實「我」是虛妄的,「我」到底是什麼,沒人知道,從「我」還會產生「我所有」,本來只有核心的「我」,現在還有「我所擁有」的東西,「我所有」的范圍很廣,例如我的衣服、我的手表、我的先生、我的子女、我的財產….等等,這裡面還有「最我的」,什麼對你來說是「最我的」?從裡面的「我」到外面的「我」,例如有些人為理想而奮斗,這個理想(的我)比自己還大,這種「思想的我」用不好是很可怕的,會變成最殘忍的咒語,各位想想近代歷史上誰的咒語最可怕?一句咒語就可以殺了千萬人?希特勒。多少人為了法西斯的理想,連親如妻子兒女也可以放棄,很多「偉大」的理想是要小心地檢視的。佛法是沒有意識形態的,修行人可以追求理想,但是絕對不會把自己神聖化,並且絕不會用自己的理想去傷害人。 在此建議大家也檢視自己,對你來說,什麼是「最我的」?我執最深的地方在哪裡? 其實這種東西在禅七裡面顯現的最清楚,在禅七裡面很多人的「我」都跑出來了,對自我抵死不放,例如多人說「我」要修行成就,其實修行成就時,還有一個「我」來修行成就嗎?所以在禅宗裡面有一句「打的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把我放下了,有人說這時候會大哭一場,其實不一定,大哭一場的也不一定是。其實就是放下了,心打開了,沒事了,就是這樣。 佛法中的「無我」是什麼意思?「無我」從來沒有否定存在的現象,「無我」的人絕不會否定有一雙襪子的存在,「無我」不是否定自身的存在,而是把放下包住自己的限制,把線拿掉,黑松汽水曾推出一句廣告──「劃去心中的那條線」,我認為很好,把對自我的執著拿掉。 「我」絕對是涉入其他生命的,我的心裡一定包含大家的心,所以「無有主故隨意出」,這是最基本的概念,「我」是如幻的,不用去否認這個現象,它本來就是因緣所成,你要否認這些現象背後意味著你認為它們是真實的,但這不是存在或不存在的雙邊思考,無常、無我、空就是把執著放下,把那條線拿掉。 「是故法界圓成實,一切如來皆真實,本自不生諸如來,現成實相後無滅,陰、入、界種皆不攝,如先中後等無別。色受想行識皆如,三世如如幻影法,無所有法無來去,一切法等眾生等。」 所以這個法界就是圓成的實相,諸佛看來這個世界就是如此,對我們來說,我們有煩惱,佛陀知道我們有煩惱,但是不是決定我們有煩惱,煩惱是虛妄的,破除虛妄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這個虛妄破掉,另一種是值接放下它,煩惱無主不實,何必煩惱? 用否定面徹底摧碎之後再進來,「是故法界圓成實,一切如來皆真實,本自不生諸如來」,各位要注意,這才是首楞嚴三昧的核心所在,既然一切是無實,那麼一切何不真實呢?佛法有一部分一值在幫助我們清除貪、瞋、癡、執著,既然放掉一切,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首楞嚴三昧基本上是從如幻三昧回來之後一種積極的三昧,首楞嚴三昧的積極性是很可怕的,這種積極性已經作用到「完全被動的主動」。什麼叫「完全被動的主動」?它根本不動時,例如惡魔要對首楞嚴三昧產生攻擊時,首楞嚴三昧就由魔王的攻擊行動中自動攻擊魔王,把魔王綁住。當魔王起念要阻礙首楞嚴三昧時,魔王的起念就是自己的限制,由此可見,首楞嚴三昧的積極面向是很可怕,力量很強大的。 所以在修習首楞嚴三昧時,心態要整個翻轉。一切皆空,一切不可執著。但既然一切不可執著,何妨一切精進而行?所以從「諸佛現空實如幻」到「一切如來皆真實」,所以這裡說「本自不生諸如來,現成實相後無滅」,在《首楞嚴三昧經》中,佛陀化現無量如來,每一個天人都覺得只有自己前面的佛陀是真實的,諸如來本自不生是故為實,這些如來本自不生後亦後無滅,隨意而出,所以各位,今後大家都是自在的行者,隨意而出,因為現空如幻,無有主故。 剛剛從體性實相來觀察如來,因為本自不生,所以究竟不滅,無有主故,隨意而出。現在從時間及空間上來觀察如來。 「陰、入、界種皆不攝,如先中後等無別。色受想行識皆如,三世如幻影法,無所有法無來去,一切法等眾生等。」 「種」是佛法在分析宇宙根本元素的用語,例如四大、五大、六大等等,諸佛如來不是被四大所攝,也不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所攝,佛陀不是宇宙中任何現象所能攝受的,也不是被時間攝受的,所以如來「如先中後等無別」,過去、現在、未來等無差別,於等無差別,建立極平等相,一切平等,根本平等,究竟平等,在佛法裡用「如」來表達平等,如者,真也。 所以如如,如來,如去,心如、法界如,一切如,色受想行識皆如,過去世如,現在世如、未來世如,以如幻法故,以如影法故,以如所有法故,無來去,一切法皆是平等,一切眾生平等,如來悉知一切諸法平等,於一切法平等。所以這邊從現空、如幻,無有作者到一切皆實都是絕對平等,這是首楞嚴三昧的重要基礎。 「現觀一切平等力,現成廣大如來力,大悲如幻實相力,疾證無上正等覺,心如虛空無可得,常得不離值見佛,自在、自然、無生智,現成而得不隨他。」 你現觀一切都是平等,不是說你去憶想分別所得到的平等,這是本然平等,這樣的平等力量就示現成廣大的如來力。以大悲如幻的實相力,能夠疾證無上正等覺,而這樣的境界能夠讓我們「心如虛空無可得,常得不離值見佛。」,如同《首楞嚴三昧經》中所說:「常得不離值見諸佛。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諸魔。得自在智。獲自然智。得無生智。能不隨他得。不斷辯才。盡未來際得如意足受無量命」,這裡注意一下「不隨他得」,佛法中的智慧是不隨他而得,當然,諸佛有加持、教導我們的恩德,但是最後是不隨他的自然智,就究竟意來說沒有人能夠加持你成佛的,所以現成而得不隨他。 「佛大悲心力圓具,示現八相成如來,示現涅槃不永滅,示諸形色不壞相,遍游佛土無分別,得值諸佛法性等,遍行一切諸行淨,人、天最尊無自慢。行魔自在離魔行,遍行三界不動轉,示現六道不分別,善解法句示法義,了知文字平等相,於諸言辭無分別,常住禅定化眾生,行於盡忍無生忍,說諸法具生滅相,獨步無畏如師子。現見實相中道義,具足首楞嚴正見,現成法界實相中,首楞嚴三昧本具。」 諸佛依大悲願力,示現八相成道,並示現涅槃不永滅,涅槃是寂滅的意思,究竟寂滅了,不再有也不再沒有,在首楞嚴三昧的境界中,能夠「示現涅槃不永滅」,而且能夠「示諸形色而不壞色相,遍游一切諸佛國土,而於國土無所分別,悉能得值一切諸佛,而不分別平等法性,示現遍行一切諸行,而能善知諸行清淨」,在此請大家好好體會首楞嚴三昧的的特質,即行使一切形色、現象,同時在相對性的另一端一得到平衡,這是中道行。 例如經中「能示現於般涅槃而不永滅」,示現般涅槃卻不永滅,這是最相對性的概念,但是依首楞嚴三昧卻能得到平衡,又例如「示諸形色而不壞色相」,顯現各種形色,卻不壞色相,這也是相對的概念;「遍游一切諸佛國土,而於國土無所分別」,你去每個地方都不一樣,能感受到每個地方的差別和每個地方的美麗,但是心卻不會執著,雖知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之差別,但不執著一定要去極樂世界;「示現遍行一切諸行,而能善知諸行清淨」,為了眾生示現一切諸行,同時了知一切諸行的本質是清淨的。 「行魔自在離魔行」,現行一切魔自在的力量而離於魔行,所以首楞嚴三昧行者去實踐任何事情,這事情是在因緣中去做的,但是在心中絕對平等,在兩個相對性的概念中能夠得到平衡,這就是首楞嚴三昧的的特質。當然,在菩薩的不思義行法中都有這樣的特質。 「遍行三界不動轉,示現六道不分別,善解法句示法義,了知文字平等相,於諸言詞無分別,常住禅定化眾生,行於盡忍無生忍,說諸法具生滅相,獨步無畏如師子。」 遍行三界,但於法相中沒動轉,善解各種法句,了知文字的平等相,常住禅定卻能示現教化眾生,這是相對的概念,能夠入於禅定中,在定中又再另一邊教化眾生,安住在無生法忍中,卻說諸法具生滅相。獨步無畏成為三界中的獅子。「現見實相中道義,具足首楞嚴正見,現成法界實相中,首楞嚴三昧本具。」整個法界都是在實相之中,所以首楞嚴三昧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