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放松身心(黃國達)


 2024/12/31    熱度:86    下載DOC文檔    

放松身心

黃國達

放松身心,是中觀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們的身心沒進入放松的狀態,就很難體驗到中觀,這樣,我們將會一直停留在思想、觀念的層次裡。

我在這個層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觀,沒辦法很快地切入,對佛法非常喜歡,但是沒有一道門可以入,非常苦悶!就像有一個地方叫做香格裡拉,非常棒!可是,沒飛機也沒車船前往,只能想象,無法親臨其境,實在苦惱!但是,我透過中觀般若和四念處禅修,及放松訓練進來了,覺得非常喜悅。

只要信心堅強、正見真確,在善知識引導下,循序漸進,如法禅修,因緣成熟之際,就在一念之間,切換過來,就可看見真相。

要親自見法,就要以信、戒為基礎,止、觀為功夫,才不會被相似佛法的外道誤導,然後才能夠體悟到法的核心,能夠知道佛陀當初說法的真正含義,能夠找到最核心的三法印,然後親身體驗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進入空性,再從空出有,整個生命煥然一新。

然後,我們對萬事萬物,會抱持著一種欣賞的態度,我們的生命和生活,也充滿了創造性,把這個創造性帶到我們的工作上,帶到人際關系上,甚至對我們的身心都會有一種充電的功能,面對煩惱和欲望的時候,內心就有力量化解它,這就是修中觀般若的受用。

為什麼要講放松呢?人活著就有一種很強的生存發展能量,但是周遭的環境,卻常常跟我們的意願相違背,這時,我們的本能就會和環境相抗衡,產生掙扎和抗拒,這抗拒就是一種苦,也就是說,我們的本能跟環境有沖突,所以會苦;佛陀說,人有生老病死苦,有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苦,我們在生活經驗上感受到什麼是苦,但是,我們要怎樣滅苦?怎麼解決這個苦呢?

先不要去抗爭或掙扎,先安靜和放松,這樣才會看到真相。如果我們只是本能的和環境抗爭,這樣,自我意識(也就是無明)和三法印違背的部份,就會被強化,自我觀念會越來越強:我想征服大自然,想征服別人,支配別人,想控制環境!這些意念就會越來越強,沖突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苦,越來越不自在,嚴重的話,甚至會精神崩潰,所以,第一就是放松,內心要放松很困難,所以從身體先放松。

放松的方法很多,如適當的運動、散步、瑜珈、太極拳、拜佛、聽佛曲或冥想音樂都可以,最簡單的,作幾次深呼吸,都是很有用的方法。

無論用哪一種方法,當身體逐漸放松以後,就觀察一下自己的臉部、嘴角有沒有緊繃,肩膀有沒有抬高,如果發現有,可以將嘴巴微張,再輕輕合起,肩膀也先抬高再下垂,感受一下新的狀態是否比較放松?

其次觀察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看看是松還是緊繃的?是柔軟的還是很僵硬的?自己去感覺,如果覺得有點僵硬就先用力緊繃、再放松、活動一下,停下﹔再感受一下新的狀態,是否比較放松或柔軟。能夠經常練習松下來,這樣禅修就有個切入點了。

這個切入點,就能讓你產生一種覺知,這個覺知就是要見到法,見到三法印一個很關鍵性的步驟,人若沒放松,就不容易產生覺知,也無法體會三法印。所以,緊繃—放松—觀察三個階段,一步步的切換,就進來了。作者過去這方面因為乏人指導,作得很辛苦,後來體會到思想(用腦意識思考)和覺知的性質完全不同,就進入法了。在覺照中,感覺非常開闊,但此種開闊不是一種想象,這當中可以體會,一切我們所認知的東西,其實都不存在,而體悟空性。如果一直停留在思想的層次,空性就被思想的意識掩蓋而看不見;如果切換到覺知,那麼空性未被覆蓋,而歷歷在目,當下就是一個緣起,這緣起的根本性質,就是空性,可是,當我們用思想去分析辨別的時候,就永遠體會不到了。

什麼是覺知?當一個人內心放松下來的時候,覺知就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光亮;當一個人處於緊繃的時候,他很散亂,會停留在思想,或停留在一種昏沉之中。

那麼放松是不是一定導致覺知?不一定,因為我們的覺知,會有一種窄化的現象,放松的時候,如果我們還掛心一件事,(例如:我想修禅定,我想一直保持禅定的狀態),因而產生一種局限,刻意要讓自己平靜。這樣,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會轉移到跟妄念作戰,這樣反而無法保持覺知。妄念來了,自己會消失,平息之後,漸漸進入覺知的狀態。覺知,不是沒有念頭,而是這個念頭來了,又走了,就像一陣風一樣,來了又走了,整體的觀照就只是活在當下。所以,我們就進入一種當下的觀照,這是一種思想暫停,或思想情緒減少的情況,單純保持覺知,而不去用腦從事思考、分析、推理等活動。當見到三法印的時候,從覺知的層次回過頭來看那些思想,那思想就只是隨著因緣條件而生滅的現象。

觀念的放松:

每個人都有一些觀念,這裡有一個檢視表(如附表),當我們有情緒波動的時候,檢視表是很有用的。

生活觀照檢視表

姓名: 

標題: 

1.今天有那一個情境引起情緒波動?

地點: 時間: 月 日 午 時

2.情境描述:

3.有哪些情緒?身體有什麼反應

4.對人、事、物有什麼感覺?對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的感覺

5.當時作了些什麼?

6.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信念?

A.

B.

7.透過緣起重新觀察事實真相,發現什麼?

8.沒有任何看法、信念,體驗到什麼?

9.看法、信念消失後,情緒有何改變?

10.有何新的行動?

第一項是情境,也就是說,是那一件事引起我的情緒變化?譬如:我爸爸問我,怎麼這麼晚才回家?我聽了就不高興,嘀咕著我已經這麼大了,你還管我!這是反應,至於觀念呢?我們來分析哪些觀念會造成我們內心的緊張:

1.我應該有能力,成功才有價值。

2.我應該受人歡迎、被愛、受肯定、被支持、受重視,否則很悲哀。

3.壞人應該受到嚴厲的責備或懲罰才公平。

4.願望必須實現,否則活得不快樂。

5.幸福快樂決定於外在事物,與內心無關。

6.人生充滿各種可怕的事物,我不得不時時擔憂。

7.生活中最好沒困難和責任,這才是自由自在的人生。

8.人必須依靠強而有力的人或金錢、權力、權威的保護,否則是很可憐的。

9.現在的遭遇是由過去事件和經驗所引起的,只有回到過去才能解決問題。

10.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找到正確、完善的解決方法,否則就糟透了。

我們舉這十個例子,就是我們腦袋有十種可能打結的偏見,一打結,心情就會繃緊,就不能松,譬如,上述的例子,爸爸問我們怎麼這麼晚才回家,其實是擔心,我們之所以不舒服,這跟我們的觀念有關,我們可以慢慢想,慢慢分析,因為觀念認為:我要作什麼就做什麼!這才是好的,這種生活,才是自由的。

我們可以逐項檢查,在這十項裡,自己看到了幾項?也可能都沒有,可能是另外的,我們就去檢查:我為什麼這麼在乎家人講我,慢慢看,我們真的有一些觀念,例如:我希望能夠支配自己的時間,我不要被他人控制!有了這種觀念,就會造成對立。其實,當家人說我們的時候,家人不是要你沒自由,只是擔心而已,如果我們能夠看到家人的想法,抗拒就消除了,我們會覺知到:有時稍為順從他人的時候,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就會比較寬。

我們要處理的是情緒,不是行動,家人很擔心,而我們一般反應,大都是這樣,他一講,我馬上就板起臉來,好的處理方式可能是,跟他解釋;其實很安全的,你讓他放心,如果他真的很放心,就沒事了,而不是說:我一定要聽他的。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