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錫永居士:生與死的禅法 介紹 序
生與死的禅法 談錫永 介紹《生與死的禅法》 寧瑪派(rNying ma)大伏藏師事業州尊者(Karma gling pa),於十四世紀所傳出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的巖藏法《寂靜忿怒密意自解脫》(Zhi khro dgongs pa rang grol),主要含容兩個法系,一為“六中有自解脫導引”,一為“中有大聞解脫導引”。前者為憑藉“自顯現”這抉擇見來觀修的道法,是即通過觀修而生起決定,現證識境為智境的自顯現,由是於識境中自解脫;後者則替亡者作念誦之用,指導亡者如何於臨終及成中有身之後,應付所現前的境界,以致於如何往生或入胎。二者雖自成體系,但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以此巖傳法以“六中有”的修習為主導,引導亡者則僅屬方便。 六個中有,即處生中有,夢幻中有,禅定中有,臨終中有,法性中有及受生中有。“中有聞解脫”雖是對亡者於臨終,法性,受生等三個中有階段的指導,但若要從容應付這三個中有,則必須要曾作“六中有”的通盤修習。“中有聞解脫”雖早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已傳至西方,稱為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然而卻一直是在受扭曲的情況下傳播,而且對於這法門與“六中有”教法二者間的脈絡,更是模糊。 本書作者談錫永上師有鑒於此,以一輯系統而通俗的文字,配合生動的譬喻,從“生”與“死”兩個層面,娓娓道出修習“六中有”法門的抉擇見及觀修理趣。在這教法中,“自顯現”是一個很重要的抉擇見,因為是“自顯現”才可以“自解脫”;而所謂“自顯現”,亦即是《入楞伽經》所說“如來藏藏識”的境界,此巖藏法門的標題《寂靜忿怒密意自解脫》,正是強調“自解脫”這主題,是故必須理解“自顯現”這法義,否則即連修習的原則亦不明白。通過本書,希望能令讀者對大圓滿教法,“六中有”教法,以致“中有聞解脫”等教法,不生誤解,明了這些教法的綱領。 序 本書的寫成實屬偶然。公元二千年,戴天兄來圖麟都,跟我談起熱極一時的“大圓滿”,我隨口說了一些關於對寧瑪派法門的正解與誤解,同時表示,“大圓滿”成為傳法的賣點,實際上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反而有可能成為這法門的損害。 戴天兄是位詩人,有點感性,當時他正主編一份月刊,聽了我的說法,便立即約我撰寫一些文章,談一談“大圓滿”。 文章發表以後,戴天兄興致勃勃,約我寫一糸列連續性的稿。其時正掀起“生死熱”,我便想到,可以將十四世紀初事業洲尊者的“六中有”法門,從生與死兩個層面來表達,於是便用《生與死的禅法》這個標題,寫成目前呈獻給讀者的這一輯文字。 這是一輯通俗的文字,我相信,即使是從來未接觸過佛學的人,看起來都不會覺得困難。為了既能通俗,又能介紹出頗為艱深的法義,所以文章中用了一些譬喻,不過“凡譬喻都是跛足的”,所以譬喻絕對不宜引申,一引申,便容易引出不相干的旁義。 藏地佛學界有一個很有趣味的故事。有人問上師:“什麼是白色?”上師答:“這有如天鵝的顏色。”那人說:“哦,那麼白色就是有羽毛的了。”上師搖頭,說道:“雪的顏色也是白色。”那人立即說:“那麼,白色是凍的了。”上師又搖搖頭,說道:“白色,即是海螺的顏色。”那人沉思了一剎那,若有所悟地說:“我明白了,白色是生長在海灘,有羽毛而且凍手的東西。那是住在海邊的魚鷹!”於是,黑色的魚鷹便成為一種名叫“白色”的生物了。 因此,我在用譬喻的時候,其實很小心,老是怕譬喻會引申出不相干的旁義。現在特別說明這點,也正是怕批評這本書的人,用旁義來質疑書中的說法。 在這教法中,“自顯現”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為是“自顯現”才可以“自解脫”。“六中有”法門的標題,正是《寂靜忿怒密意自解脫深法》,強調“自解脫”,所以非把“自顯現”的概念說清楚不可,否則,於生與死的禅法便無可供抉擇之處。 其實所謂“自顯現”,也即是《入楞伽經》所說的“如來藏識”。關於這點,可以一說。 如來藏,是佛內自證境界,這個境界,可以說是佛的法身,更不容易引人誤會的說法,是將它等同佛內自證的智境。 然而,佛的智境無可說,亦不可見,因為我們不可能用識境的語言、文字、概念來形容,亦不可能用凡夫的識來見佛證智的境界。不過,雖不可說、不可見,是即謂“不可思議”,可是這智境卻其實與我們同在,因為佛的內自證智境已自顯現為我們的藏識——一個與人生死與共,呈現生生世世輪回狀態的根本識。 這個根本識,在《入楞伽經》譯為藏識,唐玄奘法師則譯之為“阿賴耶識”。它有一個別名,叫做“阿陀那”(ādāna)。施設這個別名,為的是要說明根本識有一個作用,它即是支持人身體與根官不壞的生命力。 這生命力,廣泛一點來說,即是周遍法界的生機。周遍一切時空、周遍呈現生命形態與不呈現生命形態的世界,以至周遍涅槃界。從人的角度來說,這周遍的生機是佛的大悲,由佛本願力而起的大悲;從法界的角度來說,這周遍的生機則可視為大樂,在《理趣般若》比喻之為surata,這是一個隱喻,喻如生殖之樂。 因此,本來清淨的智境,在周遍的生機中(或者說,在周遍的大樂中)自顯現為一切識境。在我們這個世界,若以人為主體,則可稱藏識境界。《入楞伽經》由是便有“如來藏藏識”之名,《勝鬘經》便說“如來藏智”。 “六中有”法門,正是憑借著“自顯現”這個抉擇見來觀修的道法。所以,並不是將識境除滅,然後待智境顯露,而是通過觀修生起決定,現證識境為智境的自顯現,由是於識境中自解脫。 所以,我們絕不是設法將心中的污垢挖出來加以清除,亦不是進入一種出神的無意識狀態來令了別不起。這兩種教法,恰恰是目前流行的“大圓滿”教法。學人追隨著它,可能覺得情緒穩定,甚至有救贖的感覺,只可惜,這卻正是為輪回建立因素。 還有一點,要觀修“自顯現”,在道名言上有很多施設,例如要將智境施設為性、相、用,由是令行人容易抉擇與決定,於是就施設了“空分”、“明分”、“現分”等道名言;又例如要令行人容易於識境中認識智境,於是又施設了“四大光明”、“四大解脫”等道名言。由這些道名言,又容易產生許多誤解。因此,我們不但要澄清“自顯現”、“自解脫”這個原則,還要澄清觀修上許多道名言的含義。必須這樣,“大圓滿”教法才能令人認知無誤。 這便即是這一糸列文字的內容了。筆者已盡可能將有關的道名言解釋清楚,甚至說明了修習的脈絡。 所謂脈絡,即是行者先持抉擇見,然後作觀修。於是由觀修生起決定,繼而現證這個決定。所以,抉擇→觀修→決定→現證,即是一個修習的流程。 然而於觀修時,行者不但要依文字義理(經教),還要依照教授(文字所表達的修習方法),最重要的則是依照口訣(上師對行人的指示)。在本書中,無法提供口訣,這是要請讀者原諒的事。 但雖然如此,筆者覺得這本小書,至少已能令讀者對“大圓滿”教法、對“六中有”教法,尤其是對“中有聞解脫”不生誤解,甚至可以明白這些教法的綱領。 對於“中有聞解脫”,本書有專篇說明這法門在近代流行的歷史,總括一句來說,這法門一直是在受歪曲的情況下傳播。目前,很多人將它當成是“度亡”的寶典,這樣,自顯現自解脫的法義就模糊了,如果情形繼續下去,“中有聞”恐怕就會變成民俗,由是整個六中有法糸也會受到影響。這也是需要特別提出來的事。 以上所言,絮絮而談,但當中卻實在包含著筆者自己對成書的喜悅。願這本小書,能令讀者對“大圓滿”能生正見,並願這個法門能以正確的面目長傳於世。願吉祥! 談錫永 公元二千又四年歲次甲申九月 目錄 一、我們的心要落妝 二、讓心自在於生死 三、在一座中經歷輪回生死 四、“三自解脫”與“如來藏” 五、認識“自顯現” ——佛家修行的關鍵 六、生前死後的“六中有” 七、鴿子歸巢,現證“本住” ——說“處生中有”之一 八、把禅法帶入生活 ——說“處生中有”之二 九、念念分明修“勝觀” ——說“處生中有”之三 十、幻人離幻境 ——說“夢幻中有”之一 十一、夢中知夢與轉變夢境 ——說“夢幻中有”之二 十二、“四大光明”的理趣 ——說“夢幻中有”之三 十三、“三虛空”與“四大解脫” ——說“禅定中有” 十四、臨終的解脫與往生 ——說“臨終中有”之一 十五、死相·臨終·死光明 ——說“臨終中有”之二 十六、“往生”的修習與實踐 ——說“臨終中有”之三 十七、怖畏與離怖畏 ——說“法性中有”之一 十八、生起四種“現分” ——說“法性中有”之二 十九、意生身與習氣身 ——說“受生中有”之一 二十、六種遮胎門 ——說“受生中有”之二 二十一、三個禅的境界 ——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