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煜法師:禅林風雨 10.心力無限


 2025/1/27    熱度:31    下載DOC文檔    

心力無限

今天來與大家討論:心力有無限度這個問題!相信大家在禅訓班或於看佛書時,都會提到心力是無限的。心力是什麼回事,為何它又是無限的呢?現在我們就先從一個問題討論起,就是心力能不能集中,或者應如何集中?

對打坐者的觀念而言,心力雖是無限的;但還要透過集中的方式才能達於無限。因此,我們現在先討論「心力集中的定義」。

一、某一定點

一般人所了解的集中,都是集中在某一定點上。譬如說共有五十個人,其中有的住台北,有的住台中,有的住高雄、嘉義、花蓮等;如此各住各處便是分散。而集中就是把他們集中在一個點上,這是一般人最容易想到的集中。但如是這樣子的集中,便不可能成為無限了。既只集中在某一個點上,那當然是有限的啰!故打坐的集中心力,絕非集中在某一個點上。

二、同一動作

其次,集中的定義又可說:雖有很多不同的人,也在不同的地方,可是卻同時在做相同的動作。此不是集中在一點,而是集中在同一動作裡。以這種集中的定義,就不會因集中於一點,反而使其他點,掛一漏萬而無作用。因此,這種定義,確比第一種高明得多;但就無限而言,集中在同一動作上,這動作本身卻又是另一種局限。

三、統一協調

所以我們再做第三種定義:集中雖未必是同時、同地,但觀念行為卻是互相統一協調的。因此,真正無限的心力,也必是從統一協調而有的。師父常說:「不集中就是集中。」如認定集中,只限於某一定點上;那一定是湊合,才是集中。但若就統一協調、廣大圓滿而言,則不集中在一個點上,反而才有無限的力量。

因此,就這三個集中的定義來看,有的人打坐,只把注意力安於身體的某一部位,如丹田或眉心。用這種方法來打坐,形似集中;但事實上,因氣之偏導,反將造成身心的失調。

如就第二種集中的方式,我想數息法,是偏向於集中在同一動作上,就是專心的看呼吸、數呼吸;這雖也能減少妄念,但只能集中於一點。故事實上真要開展無限的心力,必得從無限的范疇裡去統一協調的。所以,我們今天要講的心力無限,也是從這個觀點來談的。

這也就是說力量的大小,決定於兩個因素:第一是量的多少,譬如五十個人、五百個人,或五千個人,量多力量就大了,這很好理解。第二是協調的程度,如果量雖很多,但彼此不協調,那還是沒力量的;這就像我們平常所講的烏合之眾。反過來說,如果協調程度很好,但量不夠,那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心力的大小,就看能統攝的量有多大?以及你能協調到什麼地步!如量既大,協調又很好,則心力便能趨向於無限了。

心為何物

然而這裡又牽涉到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心到底是什麼?以及它如何統攝協調?我們常聽到「心力」這個名詞,便以為自己已了解什麼是心力?但仔細想想,大部分的人還是不懂「心」為何物?在原始佛教裡所謂的心,常曰有四蘊──受、想、行、識,以表明心的作用,心的現象。

受,是指對外境的覺照。我們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舌頭能夠嘗,以及身體能夠知道外界的冷、熱變化,都屬於覺照的作用。前五根,眼、耳、鼻、舌、身的作用,都稱為「受」。

想,是對現象的認知。覺照只是觀察到表面的現象,而認知卻需要更進一步去了解它裡面的道理。於前五根所看到的世界,只是當下的映象。但現象,從過去、現在、到未來都有它的相續性,而此相續性必須透過第六意識,才能將它連貫起來。故前五識只是像幻燈片一樣,一片又一片;而由第六識的想蘊,將之連接起來後,才能看到那現象所通貫的理。同樣現象間的互動關系,也是靠想蘊去認知的。

行,就是指抉擇。我們對外境了解後,就會產生愛、惡、取、捨的行為。最後的「識」,是產生一種慣性的思考力量。以上,「受」雖是指覺照的作用,但還得通過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來完成。所以,受蘊的心,事實上必包括能助成覺照作用的身體和感官。因此,不能說在身體之外,在感官之外,別有個心存在。同樣,想蘊的認知作用;行蘊的取捨行為,當然都牽涉到作用的對象──即外在的環境。

所以,從受、想、行、識去分析,真正的心,除包括我們的意識外,還包括身體感官、包括取捨行為,以及包括行為的對象──即外在的環境。因此,心力是否能達於無限,就要看我們對這幾個因素,能統合到什麼地步!以下就剛才所提到的因素,做分別的討論:

妄念的調伏

首先,心包括第六識的念頭。我們時時刻刻都會產生很多念頭,這就是打坐者,常說的「妄念」或「散心」。念頭東一個,西一個,且在彼此間,未有很好的協調關系。所以散心、妄心、亂心,妄念紛飛,心猿意馬,是沒有力量的。因此,打坐者運用「制之一處」的方法,便能調伏我們散亂的心,而使之集中專注。這時心力自然會比以前大,但是如單用修定的方法,則心力即使增加;但到某種地步以後,就必臨於極限。

因此,下面要討論的是:觀念的厘清。有些人不需要打坐,他的心力便很強。這是源於他的觀念很清楚。如果我們對人、對事、對世間的種種事相不清楚,便不可能有很強的心力。碰到境界就模糊一片的人,會有很強的心力嗎?所以觀念先要清楚,次要深刻,再其次要能細微精致。有的人大體的觀念是有,可是在大原則下的一些細節卻不清楚;於是講歸講,用歸用,等真正碰到境界時,便用不上了!

因此,一個打坐者,除了期於使妄念沉澱外;還要求我們的觀念有所突破。故如在打坐用功一段時間後,對人、對事、對境界,還是保持原來的成見;則即使正打坐時稍有心力,但下坐後便將消逝無余。因此要在打坐的過程中,使我們本來不清楚的觀念,變得比較清楚;本來還膚淺的觀念,變得比較深刻。若能如此,心力才會比禅坐之前,更強、更有力量。

我們曾說過:打坐有沉澱作用,能把妄想、雜念沉澱下來;有過濾作用,能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檢查出來;有統合作用,能把一些零散支節的觀念,統合成一個更大的系統。於是經過打坐之後,必將產生更清楚、更深刻的理念。這樣的心力,不只是定的修為,更是慧的淘煉。

上次說過,如打坐者只是打坐而不聞法,則在觀念整理到某個階段後,便將到達極限,而不可能再突破。所以除了打坐外,還要聽聞佛法;也要去涉獵種種世間法。剛才講到深刻跟細膩是不一樣的,我們雖可透過佛法,以得到較深刻的觀念;但於細膩的部分,還必須透過世間法才得以圓滿。以上修定跟理念,都是以「意識的淘煉」而成就心力的。

根身的安康

其次,再討論我們的感官跟身體。一個人如果身體有病,他的心力一定會受到局限。病重的人就沒有精神,勞累的人意志也會萎縮。經常有病的人,不一定就比沒病的人心力弱,但至少會比他健康時心力少些。所以身體的健康跟感官的敏銳,也是影響心力的重要因素。

在打坐的過程中,有很多人本來身體不太好;但因打坐的功效,而使病慢慢減輕,甚至消除。有些人雖沒病,但身體很粗重;其經打坐之後,身體也能變得比較輕安。甚至本來不順、淤塞的脈,也能因而暢通;於是身體就變得更柔軟了。所謂「柔軟」,是指有較大的彈性,能順著心意的指揮而行事。生病的人,身體當然是不聽指揮的,你叫他爬樓梯,他爬不上去;你叫他睡覺,他失眠了。然而經過打坐之後,這個身體較能聽從指揮;也因能聽從指揮,所以心力才得以完成其作用。

行為的純熟

下面我們再講到行為,有些事情不只是靠觀念清楚就能夠完成的,而是要靠身體不斷地去練習,待練久純熟了,才能產生力量。譬如說籃球,投籃的觀念很簡單,對不對?就一個框框,拿球往裡面投,投進去就行了。可是事實上,要經過多少苦心訓練,才能成為一個好射手。同樣的,書畫技巧也都要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訓練之後,才能創造出理想的作品來。又如佛法常講的布施,布施的觀念,我們接受了;但在最初行持時,還是要相當勉強,才做得出來。但等做一段時間後,就習慣了。持戒、忍辱等亦然。

心力的熏習講到這裡,事實上已包括戒、定、慧三學。用守一的方法,來調伏妄想雜念,這是定。觀念的啟發、突破、清楚、深刻,這是慧。至於身體、感官與行為的增上,這屬於戒。這也就說,一個人能夠透過三學去修持,那心力自然能夠增強,這稱為小我的完成。

環境的調適

然而,我們用心的對象,一定跟外界環境大有關系;如果環境跟我們不相應,那還是會心力不足的。所以,進一步的心力,還要通過對環境的改造,才能夠圓滿。這環境,我們可把它分成人、事、物三方面來討論:

一、人:如果一種觀念我清楚了,同時又有很多人也接受這樣的觀念,那你的信心一定會增強的。因此就人而言,要使我們本來已清楚、已深刻的觀念,推展出去,以讓其他的人也接受這樣的觀念。如接受的人愈多,接受的人愈深入,那你的心力同時也就伸展了。同樣的,行為等亦然,做相同動作的人愈多,我們對這動作的認同就會增強。

前既謂:我們用以增強自己心力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學。那要去推展別人,也是一樣;透過觀念的啟發,行為的指導,以及修定的法門,都能增加彼此的心力。

但是如弘法,都是用個人的方式去處理,那個人與團體之間,還將不統一協調,因此,力量還是有限的。所以進一步,要把所有的人,從個人變成組織人。軍隊的指揮官通常會有很大的心力,這是因為他所指揮的人不只是多,而且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體;他一個口令,下面幾百個人,甚至上萬的人同時受影響。同樣的,一個企業家,即使不打坐,他的心力也必夠強的。指揮的心力,與有組織的團體,是相輔相成的。能有一個很大的機構讓你來指揮,那你的心力必將會增強。反過來說,也必心力增強,才有辦法去指揮一個大團體。剛才講到,心力的大小,除了跟所能調伏量的多寡,還跟協調的程度有關。即組織的人愈多,且組織又嚴密,那心力一定更增強。這是講到人的部分。

二、事: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人能夠完成某種事業,或成就某種事功,則他的心力自然會增強。反過來說,做什麼事都失敗了,或者說還沒有失敗,因只是把它放在腦子裡想一想而己,沒有付諸實現,那心力終究還是有限的。因此,要通過事功的表現與發揮,才能夠完成更強、更大的心力。

三、物:乃指外在的環境。今天的環境有種種的噪音、種種的污染、種種的不協調的現象,這都會使心力不濟,無可奈何。因此,進一步的修心,更要完成整個環境的改造,或者說是淨化。

開拓無限的菩薩道

這樣,從內調伏我們的妄想、雜念,到建立正確的觀念,到行持嚴謹的行為;一直到對外的組織人,有宏偉的事功,及改造淨化外在的大環境。這樣加起來,才能使我們的心力,慢慢增強到無限。這也就是說,很多學佛的人,對我們的心有相當程度的迷信。他們常說:「一切唯心造。」以為我自有一顆心,這心能隨心所欲,變現出一切你所希望的境界。很多人都用這樣的觀念來打坐修行,結果似乎也有一些改變;但那頂多是自我暗示的幻象。因為觀念既錯誤,如何能有正果呢?

因此,心力的培養,不出戒、定、慧的修為。定是調伏我們的妄想,慧是建立正知正見,戒是莊重而有效的行為。如三學成就後,那剩下的便可水道渠成了,像我們丟一塊石頭到水中央一樣,那漣漪就會慢慢向外擴展出去。因此,從身體感官的輕安,到對人、對事、對物的種種改造淨化,都能自然擴散而完成於無限。

因此,心力的無限,就整個佛法來講,便是菩薩道的完成。對內用定慧的方法,以完成自覺。對外包括弘法度眾,包括莊嚴佛淨土。必將這整個加起來,才能開展出無限的心力。這無限的心力,也就是福德跟智慧的圓滿。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